应急:构建企业持久竞争力

应急:构建企业持久竞争力

一、权变:构筑企业的持久竞争力(论文文献综述)

李清[1](2021)在《绿色创业导向驱动机制及对绿色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进步与全球经济活动的高速发展,资源耗竭与环境破坏的问题日益严重。新冠疫情、粮食危机、碳排放等问题再次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浪潮,人与自然如何进一步和谐共生也引发新一轮思考。创业是一把双刃剑,创业活动既可能是环境问题的“肇事者”,也可能成为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关键“解决者”。因此,绿色创业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企业不太可能回到传统经济学观点中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企业唯一目标的范式中去,未来商业和市场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生态系统的限制和依赖,明智的企业将选择与环境相关的战略来塑造竞争优势,特别是与绿色有关的低成本和差异化优势——绿色竞争优势。伴随这一趋势,新的环境管理理念促使企业重新定位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竞争优势获取的途径。绿色创业导向是绿色创业的前提,反映了企业层面积极主动的战略倾向,兼有绿色先动导向、绿色创新导向和绿色风险承担导向的特征。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尽管学者们对绿色创业导向越来越感兴趣,研究内容和成果也在不断增多,但对绿色创业导向的理解还远非全面。一方面,先前研究对绿色创业导向的驱动因素关注不足,侧重于考察各独立变量对绿色创业导向的直接影响。然而,绿色创业导向的驱动因素是复杂且多元的,涉及宏观与微观、内部与外部、政治与经济等多个层面,且每个层面之间可能相互影响并存在协同效应。另一方面,以往研究主要关注绿色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较少关注绿色竞争优势。以绿色低成本和绿色差异化为特征的绿色竞争优势是避免企业因环境成本增加而陷入绿色困境的有效手段,然而,鲜有研究探讨绿色创业导向与绿色竞争优势之间的路径机制及边界条件。有鉴于此,本文以绿色创业导向为核心,在理清其概念、维度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为何”以及“如何”的过程视角,围绕“绿色创业导向的驱动因素及对绿色竞争优势的影响”这一主题,重点开展两项子研究,以试图回答:(1)在内外部政治与经济因素中,哪些因素促进或抑制了企业绿色创业导向的选择?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的?因素中哪些是必要条件,哪些构成了充分条件?(2)绿色创业导向是否有助于绿色竞争优势的构建?采取何种行动有助于企业从绿色创业导向战略中获得绿色竞争优势?在外部绿色技术动荡的环境下又有何影响?为深入探索上述问题,本文以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两项子研究,包括“绿色创业导向的驱动机制研究”(子研究一)以及“绿色创业导向对绿色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研究”(子研究二)。子研究一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及政治-经济框架理论,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 QCA)对315份样本案例进行分析,从主要利益相关者——政府、消费者及企业三方主体复杂行为逻辑出发,并进一步将政策压力、管理者环境承诺归类为内外部政治影响因素,将消费者环保压力、管理者环保收益意识归类为内外部经济影响因素,进而进行组态配置,探究不同构型对绿色创业导向的影响。子研究二基于自然资源基础观和权变理论,根据“导向—行为—结果”的逻辑关系,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335份样本数据进行检验,从企业组织间实践行动及组织内实践行动的战术角度出发,引入绿色供应链学习和绿色创新作为“绿色创业导向—绿色竞争优势”路径中的中介解释机制,并检验绿色技术动荡的调节作用。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绿色创业导向是多因素多重并发的结果,管理者环保收益意识是驱动高绿色创业导向的必要条件,进一步验证了追求绿色创业导向与追求其他传统商业战略并没有太大偏离,其核心本质仍是逐利性。第二,引致高绿色创业导向的组态路径有4条,可以归纳为利益驱动型、管理者主导型以及内外协调型三类,这三种类型具有“殊途同归”的特点,即导致企业选择绿色创业导向的路径并不是唯一的,不同条件因素的组合可以带来高绿色创业导向。第三,高绿色创业导向与非高绿色创业导向组态路径之间存在非对称性,即导致高绿色创业导向的原因与导致非高绿色创业导向原因大不相同。第四,绿色创业导向作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资源,对绿色竞争优势有显着的积极影响。第五,作为重要的组织间实践,绿色供应链学习及其维度在绿色创业导向积极影响绿色竞争优势的机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作为重要的组织内实践,绿色创新及其维度在绿色创业导向积极影响绿色竞争优势的机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存在“绿色创业导向—绿色供应链学习—绿色创新—绿色竞争优势”的传导路径。第六,绿色技术动荡负向调节绿色创业导向与绿色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以及绿色创新及其维度与绿色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但绿色技术动荡在绿色供应链学习与绿色竞争优势关系间的调节效应不显着。进一步研究发现,绿色技术动荡负向调节了绿色创新在绿色创业导向与绿色竞争优势之间的中介作用。本文在廓清绿色创业导向内涵、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制造业企业所处行业特点,一方面,从利益相关者压力以及内外政治-经济因素的组合视角,挖掘驱动绿色创业导向的前因条件,以及不同驱动因素间的多重联动作用,分析促进和抑制绿色创业导向的核心条件、边缘条件及其路径组态,丰富了绿色创业导向的理论成果,扩展并深化了绿色创业理论。另一方面,基于自然资源基础观和权变理论,构建绿色创业导向与绿色竞争优势之间的理论框架,探索并验证绿色供应链学习及绿色创新的中介效用,以及绿色技术动荡的调节作用,揭示企业“绿色创业导向—绿色竞争优势”发展与转化的“黑箱”,有助于深化绿色创业导向的科学认识,拓展并丰富绿色创业管理理论。本文对驱动我国高水平绿色创业导向,构筑企业绿色竞争优势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登科[2](2021)在《高技术企业研发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环境动态性和技术复杂性的提高,高技术企业对内部研发、合作研发、技术购买三种研发模式的合理采用成为提升创新效率的关键路径。但目前的相关研究未在同一框架内对三种不同研发模式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验证;企业异质性的知识基础对高技术企业研发模式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影响也缺乏足够的实证支持。在此背景下,本文整合创新管理相关理论和知识基础理论,收集和实证分析259家沪深两市上市高技术企业的二手数据,通过层次回归检验内部研发、合作研发与技术购买对高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对研发模式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内部研发、合作研发和技术购买均正向影响高技术企业创新绩效;从调节效应来看,知识宽度正向调节内部研发、合作研发与技术购买对创新绩效的积极作用,而知识深度则负向调节内部研发、合作研发与技术购买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本文的贡献在于,在理论层面将内部研发、合作研发与技术购买三种研发模式纳入同一框架进行分析,丰富了企业研发组织策略与创新管理领域的研究;引入知识基础作为调节变量,为研发模式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权变因素的研究做出增量贡献。在管理实践层面,为企业根据自身知识基础的宽度和深度特征合理适用不同的研发模式提供借鉴。

刘伶蕾[3](2020)在《碳管理会计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 ——以酒钢宏兴为例》文中提出2017年12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启,此低碳背景促使国内企业主动想要去改善自身生产经营方式,以实现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该目标还对公司会计制度提出了新要求:即对碳排放交易核算,碳成本核算控制以及碳会计事项披露等新问题的处理,随后在2020年1月初,中国财政厅发布了中国财政厅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更好地为各企业统一了应对与碳相关的经济活动的系列标准。产业结构调整、低碳化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通过掌握核心节能低碳技术以发展低碳节能模式,早一刻掌握核心技术,企业便可以早一步培养核心竞争力,抓住先进机会,在完成碳排放交易方面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本文从企业角度出发,针对市场发展的低碳趋势,提出企业在面对外部低碳环境的变化时需要通过借助管理会计的思想和方法来应对。基于我国管理会计基本准则里的决策、控制、计划和评估四项功能,本文构建出以下4个模块,即碳决策、碳成本控制、碳排放预算和碳排放绩效评价作为碳管理体系内容。这四个模块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本文拟构建的碳管理会计体系,以求帮助促进企业实现低碳发展战略。研究案例以酒钢宏兴公司为例,结合其生产和排放特点以及所处的具体内外部环境,构建了公司碳管理会计体系,旨在为其演示该体系应用方案,后对宏兴公司提出建议,并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指出碳管理会计的现实意义。管理会计的运用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紧密相关。本文希望提出碳管理会计的逻辑框架和分析思路,以帮助企业形成碳管理会计的系统运作框架,并对自身节能减排、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更为全面的考核,同时也帮助诸如国家有关部门和市场投资者之类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碳会计信息,以加强社会监督来促进企业将低碳发展纳入其发展战略。

吕蕾[4](2020)在《长租公寓服务供应链外部整合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我国住房租赁市场政策的持续利好,长租公寓作为一种新兴房屋租赁产品成为学术界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纵观当下长租公寓市场现状,众多运营主体的运营理念及战略布局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企业亟需找到提升品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转变战略运营理念,提升长租公寓市场竞争力成为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长租公寓具有显着的服务属性,其开发运营涉及上下游众多行业,构成了主体众多、种类繁杂的产业链条;同时,客户群体对于长租公寓的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升级。本研究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以服务供应链为切入点,提出长租公寓服务供应链外部整合战略,并针对合作伙伴选择、企业联盟收益分配及客户需求响应等关键问题展开外部整合机制研究,以期指导长租公寓项目运营实践,实现长租公寓运营效率及市场竞争力的提升。(1)分析长租公寓开发运营现状,结合服务供应链相关理论,归纳长租公寓服务供应链运行特征;并基于权变理论剖析长租公寓服务供应链外部整合动因。(2)引入共生理论,构建了长租公寓服务供应链外部整合一体化互惠共生模式,并探讨了该模式下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以及运营商与客户间的价值共创。为进一步探究外部整合的内在机能及运作方式,提出对合作伙伴动态选择、企业联盟收益分配及客户服务需求响应三种关键整合机制展开具体研究。(3)采用“文献研究-频度统计-Vague集”三阶段方法进行长租公寓服务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指标筛选与权重确定,构建指标体系;运用M-TOPSIS法对合作伙伴进行选择,建立合作伙伴选择模型,并提出伙伴关系动态维护策略。(4)引入演化博弈模型,探究长租公寓运营商同服务供应商两大利益群体间的合作动力演化过程。构建两方合作博弈模型,为实现对联盟合作的正向激励,在一般Shapley值法中加入资源投入、市场竞争力、信息共享、风险分担四项影响因素,得到修正的长租公寓服务供应链企业联盟收益分配模型。(5)以客户关系管理为理论指导,构建长租公寓客户需求响应路径;运用卡诺模型将客户满意度同长租公寓服务功能配置建立关联,分析长租公寓客户需求的优先级划分及服务功能配置策略。并借助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构建了三层次的长租公寓服务供应链客户服务需求响应系统模型。最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长租公寓品牌万科泊寓为研究对象开展外部整合策略优化的案例研究,以期指导长租公寓服务供应链外部整合的实践应用发展。该论文有图54幅,表23个,参考文献151篇。

薛萌[5](2020)在《供应链伙伴特性、关系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全球化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剧、产品生命周期持续缩短、顾客需求日趋个性以及综合用工成本和原料成本的不断上涨,我国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考验和挑战。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出现与发展为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提供了新思路,该业务能够结合“产—供—销”各个环节,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供应链各方参与主体的多方共赢,为积极实现金融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提供助力。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外银行业、先进物流企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被开发出来,从而帮助资金压力较大的企业实现对资金流的高效管理与运用。国外如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Vastera)、UPS资本以及渣打银行等针对供应链或分销链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国内如深圳发展银行的“1+N”供应链金融系列产品服务、兴业银行的“金芝麻”系列产品,以及招商银行的电子供应链金融业务均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在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的实务背景下,学术界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关注也逐年增长,并将其视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途径,展开了多方位、多视角的研究。总结来看,学界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从供应链金融业务本身出发,对业务运作的模式、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防范等科学问题展开探讨,这其中,也不乏大量学者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角度出发展开相关研究;二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入手,挖掘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作用效果,包括对企业融资约束、经营绩效等方面的影响;三是从企业能力提升的视角入手,探讨企业竞争能力、创新能力提升对供应链融资的作用。总结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现有研究成果发现,当前研究较少从伙伴选择的视角出发,挖掘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前置因素,尤其是结合当前供应链复杂化发展的情境,探讨供应链节点中小企业如何通过积累、转化关系资本,从而提升自身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实证研究仍为空白。围绕供应链金融的研究“留白”,本研究将展开以下几方面内容的探讨:首先,基于供应链伙伴选择的原则,通过探讨供应链节点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间的关系特性,明确供应链伙伴关系特性对于供应链融资业务绩效的作用效果;其次,基于资源基础观,梳理出“伙伴关系识别-关系资本积累-融资绩效提升”的逻辑思路,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研究要素间的直接、间接作用效果,并厘清中小企业关系资本积累在逻辑框架中存在的中介效应;再次,考虑网络能力的边际效益,通过在模型中补充调节效应检验的交互项,构建新的SEM 2,从而验证网络能力对于关系资本与供应链融资绩效作用关系间的调节效应,明确中小企业网络能力的培育与开发对于供应链融资绩效提升的意义;最后,聚焦供应链的复杂化发展特征,基于供应链复杂性的相关定量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中小企业处在供应链网络当中,其关系资本转化效率、网络能力的调节作用是否由于复杂性的不同导致融资绩效有所差异,进而明确供应链复杂性这一变量在供应链融资绩效提升机制当中存在的二阶、三阶调节效应。本研究以供应链节点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关系发展趋势作为关注点展开多项实证研究,以期从理论上丰富、从实践上指导中小企业应用供应链融资业务解决资金需求时面临的实际难题。具体地,本研究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搭建起“关系识别-资源积累-融资绩效提升”的研究框架,拓展了供应链融资绩效前置因素研究的理论框架,丰富了供应链金融业务领域研究的实证研究成果;(2)创新构建关系资本转化边界的研究视角,提出网络能力提升对于关系资本转化的边界条件,明确了关系资本转化为融资绩效的调节效应研究结论;(3)研究通过构建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将研究样本进行群组划分,并针对不同群组的中小企业样本展开实证检验,形成不同中小企业群组关系资本与供应链融资绩效关系路径的对比分析,补充了当前供应链复杂性作用于关系资本转化效率的研究成果;(4)本文通过探索供应链复杂性的高阶调节效应,一方面,补充了中小企业网络能力开发的适用情景,另一方面,进一步丰富了“三阶调节效应”的定量研究成果。总的来说,本研究不仅从理论层面出发构建了基于供应链复杂化发展视角下的融资绩效提升模型,还应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中小企业是如何通过供应链伙伴特性培养、关系资本积累与自身能力的提升,进而获取更高融资绩效”的核心问题展开全面分析,解读供应链伙伴特性与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绩效关系当中尚未被完全揭示出的内在作用机理。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资源互补性、目标协同性能够对供应链融资绩效起到直接、间接的促进作用,而文化相容性则通过关系资本积累,间接对供应链融资绩效起到改善作用。关系资本在供应链伙伴特性与供应链融资绩效关系间的中介效应显着;(2)网络能力正向调节关系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促进作用,并且关系资本子维度信任、沟通和承诺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改善作用均会受到网络能力的正向调节;(3)供应链复杂性负向调节沟通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提升作用,但是对网络能力的三阶正向调节效应显着,即,供应链复杂性正向调节网络能力对关系资本与供应链融资间关系的调节效应。这说明,供应链复杂性提升时,关系资本转化为供应链融资绩效的直接效应会被削弱,企业想要提升供应链融资绩效,更要注重自身网络能力发挥的重要作用。

冯溪达[6](2020)在《欣旺达多元化经营对盈利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电子产品消费市场和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相继爆发性的增长带动了锂离子电池市场的快速增长,锂离子电池企业经营模式如何进行改善,成为了企业关注的重点。与此同时,在市场快速的增长情况下,大量资本涌入了锂电池行业,资本投入接受的反馈中公司的盈利质量表现较为具有代表性。学术方面,对该新兴崛起潜力巨大的行业鲜少有关于经营模式与盈利质量的深入探讨,这对市场预期和资本的选择形成了一定的滞后性,欠缺深度全面的讨论。因此,本文根据对以往相关文献的研究,在利益相关者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和价值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锂电池行业下公司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对盈利质量的影响路径,立足于锂电池的行业背景,以锂电池上市公司欣旺达作为案例分析,通过研究欣旺达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对盈利质量的影响,梳理多元化的实施过程,探讨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对盈利质量的影响效果,盈利质量具体从获利性、获现性、成长性三个角度来进行评价,以期完善对相关企业的评价,通过对经营模式和盈利质量的联系研究,认为欣旺达经营模式的改变会影响其盈利质量,并且改变后的多元化经营模式有利于公司盈利质量的提高。本文以欣旺达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针对欣旺达的经营模式由专一向多元的改变,本文认为欣旺达的同心多元化可以降低经营风险,发挥协同效应,溢价促进业绩提升,拓宽盈利渠道,为公司带来了新的盈利点,增强公司面对市场的发展稳定性,提高公司盈利质量。本文对欣旺达的研究为锂电池行业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使行业进一步优化与发展。多元化经营策略本身不会损害企业盈利质量,而要看该模式是否适合自身公司的实施条件。公司要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加强研发、增强创新能力,适时灵活调整生产经营策略,整合多项业务,实现新业务的开发与旧业务的重组舍弃,强化细分业务市场。

韦远[7](2019)在《战略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 ——基于组织弹性视角》文中提出商业环境的动荡伴随着巨大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加剧了企业战略风险,但是传统的战略风险评估理论、方法在应对动荡性环境变化时却存在诸多局限。而弹性领域的相关研究关注应对变化能力的构建而非评估不可知的外部变化,这给传统战略风险评估方法的改进带来了契机。基于上述,本研究先后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案例研究等方法,从弹性视角对战略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奠定了基于弹性视角的战略风险评估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综述与逻辑演绎的方法,本文借鉴弹性及风险管理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建构了战略风险评估的理论方法,即面对商业环境动荡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战略风险管理与评估的重点转变为自身组织弹性的构建与评估。关于组织弹性的具体构成要素,本研究依系统思维将组织弹性视为由组织的资源、结构、文化与外部环境关系共同作用涌现出来的能力。(2)构建了基于组织弹性评价的战略风险评估框架体系。这部分通过系统性文献回顾与内容分析的方法,对组织弹性领域文献进行全面的搜索和筛选,归纳整理现有文献对组织弹性的概念化与操作化方式,以及汇总和整理组织弹性相关特征指标,最终提取组织弹性四个基本构成要素的具体特征及其细分指标,以满足所构建的组织弹性评价框架的内容效度。(3)开发了应用于战略风险评估的组织弹性评价指标测量工具。基于文献汇集整理所构建的组织弹性指标体系,这部分结合现有文献研究对各项指标内涵的解释,并借鉴相关成熟量表设计测量条目,在通过专家归类方法对调查问卷的题目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后,依次开展方便样本前期测验、小规模样本中试研究、大规模样本验证分析来检验测量量表的信效度,经过多次修改调整最终形成并确定合理有效的组织弹性评价与测量工具。(4)检验了组织弹性、企业创新与长期绩效间的关系。这部分利用本研究所开发的组织弹性测量工具,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收集的样本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组织弹性、企业创新与长期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这一方面进一步验证了组织弹性评价框架与测量工具构建的理论效度,另一方面分析了组织弹性与企业绩效表现之间关系的中间机制。(5)进行了基于组织弹性的战略风险案例评价应用研究。运用本研究开发与验证的基于组织弹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战略风险评估框架,通过证据推理法对四家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工业区的服装制造企业进行实例评价,通过横向比较对四家案例企业的组织弹性评价结果进行详细分析,以及针对性地提出四家案例企业提升组织弹性的方法和路径的建议。本研究的贡献是提出围绕组织弹性构建的战略风险评估的理论、方法与评估工具,弥补了传统战略风险评估方法在商业环境不确定性变化应对上的缺陷,助力企业通过诊断自身组织弹性以增强企业应对商业环境变化的能力。

黄昊[8](2019)在《科技型新创企业的创业联结对企业成长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要求高质量的内涵,科技型新创企业成为创造新供给、释放新动能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组成。但受到国际贸易争端升级、全球金融环境收紧等国际环境因素,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重新配置等国内环境因素影响,科技型新创企业所处的环境愈发多元、异质和高度不确定,对资源的依赖与渴求亦愈发敏感与强烈,如何获取与积累必要资源以促进企业成长,成为具备极高资源依赖性与敏感性的科技型新创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而长期的课题。然而,现有研究更多关注企业所嵌入网络的整体特征,或聚焦外部关系对企业成长的直接致因链,缺乏对于创业联结内在微观结构与特征对企业成长诱因的理论注解,以致忽视了创业联结向企业成长转化的内在关键过程与关键作用。为此,本文以资源基础理论为贯穿理论视角,援引效果推理理论、制度理论、社会网络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以及资源编排理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半结构化访谈、探索性多案例研究、因子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展开对创业联结影响企业成长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所得结论对于丰富创业与企业成长相关研究,优化科技型新创企业管理实践以促进企业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解析与建构创业联结的概念内涵。通过研究回顾与理论推演,从联结主体、联结客体、联结结构视角切入,初步识别并形成创业联结的多维度构思模型,通过实地调研,运用半结构化访谈与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索与修正该构思。遵循量表开发的规则与程序,通过因子分析确定了具有最佳拟合效果的创业联结概念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创业联结是一个二阶六因素模型,包含边界渗透性、资源承诺、资源互惠性、资源多样性、联结规模与联结强度等六个主要维度。(2)探索创业联结影响企业成长的内在过程与机理。通过系统运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深入探索了科技型新创企业的创业联结“为什么”以及“如何”对企业成长产生影响。运用探索性单案例分析对“创业联结—企业成长”进行建构性解释,运用探索性多案例聚类分析与SPS建模的跨案例分析,归纳得到“创业联结—资源编排—企业成长”的资源效应路径,“创业联结—创业能力—企业成长”的能力效应路径,以及“资源编排—创业能力”的双效应路径交叉作用关系,在对相关结论进行逐项复制检验、差别复制检验,并排除相关竞争性解释后,提出了6则研究命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资源基础为贯穿视角的创业联结影响企业成长内在机理的综合分析模型,描绘出创业联结影响企业成长的关键效应与作用路径,从而揭示出创业联结对企业成长的内在过程与机理。(3)提出研究假设并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系统运用多元回归分析以进行大样本实证检验,以科技型新创企业的创业联结为研究切入点,以资源编排、创业能力为双中介的企业成长研究脉络,构建创业联结、资源编排、创业能力与企业成长的整合关系模型,籍此探讨、揭示与阐明创业联结向企业成长转化的中间过程机制。通过实证检验得知,创业联结的各个维度对企业成长的作用路径存在差异,体现在:首先,创业联结的各维度均能对企业成长产生直接影响;其次,创业联结可以通过资源编排间接影响企业成长;再次,创业联结可以通过创业能力间接影响企业成长;最后,资源编排能够对创业能力产生显着影响。

李婷[9](2019)在《组织柔性、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知识的爆炸性增长,人员的快速流动,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产业环境的动态性不断加剧,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具有弹性的柔性组织,作为应对动态环境的一种组织形态而受到企业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然而,组织柔性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其理论体系尚不成熟。人们对组织柔性的理解还存在分歧,组织柔性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也还是一个未被打开的“黑箱”。对组织柔性的内涵、维度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组织柔性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作用机制,不仅能极大地丰富企业的组织管理理论,而且对于企业高效利用组织柔性应对动态化的的产业环境,提升企业绩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回顾相关理论文献的基础上,遵循资源学派“资源—能力—绩效”的理论范式,构建了一个以员工知识结构和环境动态性为调节变量的“组织柔性—动态能力—企业绩效”的研究模型。在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基础上,以中国工业企业为调研对象,运用实证分析,探讨组织柔性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动态能力对组织柔性和企业绩效的中介效应,员工知识结构在组织柔性与动态能力间的调节效应,以及环境动态性在组织柔性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调节效应。本文的研究包括以下内容:(1)文献综述。在梳理组织柔性、动态能力、企业绩效、员工知识结构和环境动态性既往的文献的基础上,界定了组织柔性、动态能力、员工知识结构、环境动态性等关键变量的概念和维度。(2)构建了以动态能力为中介,以员工知识结构和环境动态性为调节变量的组织柔性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对各变量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假设。(3)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调查研究的数据分析,开发了组织柔性、动态能力,以及员工知识结构和环境动态性的测量量表。(4)利用分析软件SPSS21.0和AMOS21.0,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和层次回归分析的方法,对通过问卷调研方式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进一步论证了组织柔性、动态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根据理论与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组织柔性的各维度对动态能力的各维度均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但在具体的维度关系对应上,组织柔性的各维度对环境感知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组织变革能力的作用程度略有差异。(2)动态能力各维度对企业绩效均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但在具体的维度关系对应上,动态能力各维度对企业绩效的作用程度略有差异。(3)组织柔性中的技术柔性对企业绩效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结构柔性和文化柔性对企业绩效不具有正向的显着作用,结构柔性和文化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需要通过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4)动态能力对组织柔性和企业绩效的中介效应显着。在具体的维度关系对应上,动态能力各维度对组织柔性各维度和企业绩效的中介效应是不同的。动态能力的各维度在技术柔性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动态能力的各维度在结构柔性、文化柔性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发挥完全中介作用。(5)员工知识结构对组织柔性和动态能力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是部分显着的。员工知识结构正向调节技术柔性和动态能力各维度之间关系。员工知识结构对结构柔性和环境感知能力的关系不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对结构柔性和资源整合能力以及组织变革能力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员工知识结构对文化柔性和动态能力各维度之间的具有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6)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动态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关系。技术动态性正向调节动态能力各维度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市场动态性对动态能力中的环境感知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1)对组织柔性和动态能力等相关变量的内涵和维度做出了界定。本文在大量文献阅读整理的基础上,系统、多维地对组织柔性的内涵进行界定,强调了组织柔性是对组织内部资源的灵活性和敏捷性进行描述的基本属性。将其界定为:组织柔性指组织资源的弹性和灵活性,是一种组织内部多种要素柔性构成的组织预备状态,使组织能够占据一个对激烈竞争和无法预期环境做出成功反应的位置,并在激烈竞争和无法预期的意外情境下增强企业对环境主动或被动的反应性和适应性。并从组织内部视角出发,结合之前相关学者对组织柔性的划分,进一步提出了企业的技术柔性、结构柔性和文化柔性等构成维度。同时,本文基于资源基础观理论,对动态能力的内涵和构成维度进行了更为清晰的界定。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为了对环境已经发生的或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应对,不断对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吸收和整合,资源基础进行完善,流程与惯例进行重构,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的能力。明确了其由环境感知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组织变革能力这三个维度组成。(2)进行了量表的开发,形成了组织柔性、动态能力、员工知识结构和环境动态性的量表。本文按照专家提出的量表开发步骤,结合演绎法和归纳法,对组织柔性、动态能力、员工知识结构和环境动态性的量表题目进行开发,形成初始问卷题目,通过对初始问卷进行预调研结果的信度、效度分析,确定最终的组织柔性、动态能力、员工知识结构和环境动态性的测量量表题目,最终形成正式调查问卷题目。(3)提出了组织柔性、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在研究组织柔性和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动态能力在组织柔性与企业绩效间的中介效应。鉴于目前理论界对组织柔性和动态能力的关系还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的现实,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上对三者间的关系所进行的研究,是具有明显的理论意义的。(4)研究了员工知识结构在组织柔性和动态能力之间,和环境动态性在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论文依据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提出的知识是影响动态能力主要因素的观点,结合员工知识异质性的概念,将员工知识结构作为调节变量纳入组织柔性和动态能力作用机制的探究中,探究了当员工知识结构呈现不同水平时,组织柔性的各个维度会对动态能力产生怎样不同的影响。同时,在环境动态性是影响动态能力和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特定类型的外部环境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探讨了当环境不同方面的动态性呈现出不同水平时,动态能力的各个维度会对企业绩效产生怎样不同的影响。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组织柔性、动态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确定了组织柔性和动态能力的使用条件。基于本文理论与实证研究结论,论文提出,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企业为了提升绩效,应该重视组织柔性的作用,积极培育组织柔性。由于动态能力在组织柔性与企业绩效间具有中介效应,因此,要提升企业绩效,企业还应积极提升企业的动态能力。基于员工知识结构的调节作用,在通过组织柔性构建动态能力的工作中,企业应当通过完善人才选聘和任用体制,加强对人力资源和异质性知识资本的开发和管理,充分激发异质性知识资本的价值和潜力,进一步提升组织柔性对动态能力的影响。鉴于环境动态性在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间的调节作用,在动态的环境中,企业应通过积极构建企业信息系统,提升企业对环境识别能力,进一步促进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积极影响。

庞博[10](2019)在《多维视角下联盟组合管理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影响下,社会经济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态,技术生命周期缩短、知识迭代更新的速率大幅提升,由此导致外部环境的动态性、复杂性、敌对性急剧增长,亦凸显了企业自身资源禀赋的局限性。这迫使企业往往需要通过同时与多个外部组织建立、保持战略合作关系——联盟组合获取满足自身创新战略需求的各类资源。联盟组合并非单个联盟的简单加总,其成员间的相互依赖性可能导致协同或冲突效应。因此,合理构建、有效治理、整体协调联盟组合——联盟组合管理能力对于核心企业利用联盟组合实现自身创新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学界关于联盟组合管理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对于联盟组合管理能力形成机理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机制尚缺乏深入探究和明确结论。在上述现实与理论背景下,本文试图解决以下理论问题:(1)联盟组合管理能力形成机理。联盟经验是核心企业获取管理联盟组合相关知识、方法、技能的主要来源,学习惯例则是将经验概念化的系统性工具,那么,二者如何共同影响联盟组合管理能力?(2)联盟组合管理能力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联盟组合管理能力本质上属于动态能力,那么,联盟组合管理能力能否通过影响核心企业处置资源的基础能力(吸收能力)干预企业创新绩效?联盟组合在结构上可以视为局部网络(联盟组合构型网络),那么,联盟组合管理能力能否藉由改变核心企业在联盟组合构型网络中的结构嵌入性(结构洞)和关系嵌入性(关系质量)影响企业创新绩效?核心企业可以凭借联盟组合与外部整体网络(联盟网络)发生联系,那么,联盟组合管理能力能否通过影响核心企业在联盟网络中的位置(网络中心性)和技术跨界搜索进而干预企业创新绩效?(3)结构洞、网络中心性、技术跨界搜索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理论争议。关系质量能够弱化过多结构洞导致的不信任、机会主义倾向,那么,关系质量如何影响结构洞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特征?盟组合管理能力可以维持网络开放性,并降低技术跨界搜索的成本和风险,那么,联盟组合管理能力如何影响网络中心性、技术跨界搜索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特征?立足于组织学习理论、动态能力理论、社会网络理论,本文从知识管理、能力层级、网络嵌入、组织搜索视角出发,使用文献对话、理论分析、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运用实证数据阐释了上述理论问题,并得出了下述主要研究结论。第一,运用多元层次回归模型分析以来自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为调查样本的239份问卷数据,实证结果表明:联盟经验、联盟经验深度、联盟经验广度皆可以显着提高联盟组合管理能力,学习惯例可以不同程度地强化三者对于联盟组合管理能力的提升效应。其中,学习惯例对于联盟经验广度与联盟组合管理能力关系的调节效应最强,对于联盟经验深度与联盟组合管理能力关系的调节效应最弱。第二,运用多元层次回归模型分析以来自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为调查样本的205份问卷数据,实证结果表明:吸收能力在联盟组合管理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环境不确定性能够显着正向调节联盟组合管理能力与吸收能力、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第三,运用多元层次回归模型分析以来自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为调查样本的236份问卷数据,实证结果表明:结构洞、关系质量分别在联盟组合管理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产生了部分中介效应,关系质量能够显着正向调节结构洞与企业创新绩效的线性正向相关关系。第四,运用PLS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以来自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为调查样本的239份问卷数据,实证结果表明:网络中心性、技术跨界搜索分别在联盟组合管理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产生了部分中介效应,二者共同产生的连续中介效应亦通过了显着性检验。第五,运用多元层次回归模型分析以来自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为调查样本的236份问卷数据,实证结果表明:在关系质量显着正向调节效应影响下,结构洞与企业创新绩效呈现显着的线性正向相关关系。第六,运用PLS结构方程模型及多元层次回归模型分析以来自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为调查样本的239份问卷数据,实证结果表明:在联盟组合管理能力的前置约束和显着正向调节效应影响下,网络中心性、技术跨界搜索分别与企业创新绩效显着线性正相关。这些研究结论可能做出了以下理论贡献:首先,揭示了联盟组合管理能力的形成机理,从知识管理视角充实了联盟组合管理能力形成过程的理论研究。其次,整合能力层级、网络嵌入、组织搜索视角构建了联盟组合管理能力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多层次机理模型,丰富了联盟组合管理能力与企业创新相关研究的理论体系。再次,验证了关系质量调节效应影响下结构洞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特征以及联盟组合管理能力前置约束和调节效应干预下网络中心性、技术跨界搜索分别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形态,一定程度上厘清了现有文献关于“结构洞悖论”、“网络锁定效应”、“跨界搜索陷阱”的理论争议,拓展了网络嵌入性和组织搜索相关研究的理论边界。

二、权变:构筑企业的持久竞争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权变:构筑企业的持久竞争力(论文提纲范文)

(1)绿色创业导向驱动机制及对绿色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绿色创业导向的内涵、维度及测量
        2.1.1 绿色创业导向的起源
        2.1.2 绿色创业导向的内涵
        2.1.3 绿色创业导向的维度与测量
        2.1.4 小结
    2.2 绿色创业导向的驱动因素
        2.2.1 企业外部因素
        2.2.2 企业内部因素
        2.2.3 小结
    2.3 绿色创业导向的作用结果
        2.3.1 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2.3.2 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2.3.3 对绿色创新的影响
        2.3.4 小结
    2.4 本章总结
第3章 绿色创业导向驱动机制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3.1 问题的提出
    3.2 相关理论与变量
        3.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3.2.2 政治-经济框架理论
        3.2.3 政策压力
        3.2.4 消费者环保压力
        3.2.5 管理者环境承诺
        3.2.6 管理者环保收益意识
        3.2.7 小结
    3.3 模型构建
        3.3.1 政策压力与绿色创业导向
        3.3.2 消费者环保压力与绿色创业导向
        3.3.3 管理者环境承诺与绿色创业导向
        3.3.4 管理者环保收益意识与绿色创业导向
        3.3.5 研究模型
        3.3.6 小结
    3.4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3.4.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3.4.2 变量测量
        3.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3.4.4 定性比较分析(QCA)
        3.4.5 变量校准
        3.4.6 小结
    3.5 QCA运行结果及分析
        3.5.1 必要条件分析
        3.5.2 组态分析
        3.5.3 稳健性检验
    3.6 结论与讨论
    3.7 本章总结
第4章 绿色创业导向对绿色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研究
    4.1 问题提出
    4.2 相关理论与变量
        4.2.1 自然资源基础观
        4.2.2 权变理论
        4.2.3 绿色竞争优势
        4.2.4 绿色供应链学习
        4.2.5 绿色创新
        4.2.6 绿色技术动荡
        4.2.7 小结
    4.3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4.3.1 理论框架
        4.3.2 绿色创业导向与绿色竞争优势
        4.3.3 绿色供应链学习的中介作用
        4.3.4 绿色创新的中介作用
        4.3.5 绿色供应链学习与绿色创新的链式中介作用
        4.3.6 绿色技术动荡的调节作用
        4.3.7 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4.3.8 小结
    4.4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4.1 问卷设计
        4.4.2 变量测量
        4.4.3 数据分析方法
        4.4.4 预调研
        4.4.5 小结
    4.5 实证分析
        4.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5.2 信度和效度分析
        4.5.3 相关分析
        4.5.4 假设检验
        4.5.5 稳健性检验
        4.5.6 研究结果
    4.6 结论与讨论
        4.6.1 绿色创业导向对绿色竞争优势有显着的积极影响
        4.6.2 绿色供应链学习的中介作用
        4.6.3 绿色创新的中介作用
        4.6.4 绿色供应链学习与绿色创新的链式中介作用
        4.6.5 绿色技术动荡的调节作用
        4.6.6 绿色技术动荡的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4.7 本章总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总体研究结论
    5.2 研究启示
        5.2.1 理论贡献
        5.2.2 管理启示
    5.3 研究局限
    5.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研究一调查问卷
附录2 研究二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高技术企业研发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创新管理理论
        2.1.2 知识基础理论
    2.2 研发模式
        2.2.1 研发模式的分类
        2.2.2 研发模式的测量
    2.3 创新绩效
        2.3.1 创新绩效的内涵
        2.3.2 创新绩效的测量
    2.4 研发模式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2.4.1 研发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2.4.2 研发模式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影响因素
    2.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研发模式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3.1.1 内部研发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3.1.2 合作研发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3.1.3 技术购买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3.2 知识基础的调节作用
        3.2.1 知识宽度的调节作用
        3.2.2 知识深度的调节作用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变量的选择与测量
        4.1.1 因变量
        4.1.2 自变量
        4.1.3 调节变量
        4.1.4 控制变量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1 样本选择
        4.2.2 数据来源
第五章 实证检验与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5.2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5.2.1 研发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回归结果分析
        5.2.2 知识基础的调节效应检验
    5.3 研究结果讨论
        5.3.1 研发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5.3.2 知识基础对研发模式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管理启示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碳管理会计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 ——以酒钢宏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及框架
        1.2.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碳会计
    2.2 碳管理会计
    2.3 简要评述
3 碳管理会计相关概念阐释及研究基础
    3.1 碳管理会计的概念阐释
        3.1.1 碳交易
        3.1.2 碳会计
        3.1.3 碳排放交易机制
        3.1.4 碳管理会计
    3.2 碳管理会计的研究基础
        3.2.1 外部性理论
        3.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 环境价值理论
        3.2.4 环境会计与碳会计
        3.2.5 管理学的权变理论
4 碳管理会计体系构建
    4.1 构建的基本思路
    4.2 碳决策管理的基本内容与依据
        4.2.1 碳决策管理的基本内容
        4.2.2 碳决策的依据
    4.3 碳成本控制
        4.3.1 碳履约成本的概念
        4.3.2 碳履约成本的控制原理
    4.4 碳预算编制
        4.4.1 碳预算的编制依据
        4.4.2 碳预算编制的具体思路
    4.5 碳绩效评价
        4.5.1 碳绩效评价的主要步骤
        4.5.2 碳绩效评价的方法
        4.5.3 平衡计分卡指标确定
        4.5.4 指标权重确定及效果评价
    4.6 碳管理会计各部分的联系
5 酒钢宏兴公司碳管理会计的应用研究
    5.1 我国企业碳管理会计实施的环境分析
        5.1.1 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
        5.1.2 经济环境
        5.1.3 法律环境
        5.1.4 市场环境
    5.2 我国企业实施碳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5.2.1 可持续发展经济的要求
        5.2.2 我国企业发展的主观需求
    5.3 碳管理会计体系在酒泉宏兴公司的应用分析
        5.3.1 酒钢宏兴公司简介
        5.3.2 酒钢宏兴公司碳排放概况
        5.3.3 碳管理会计体系在酒钢宏兴公司的应用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对酒钢宏兴的相关建议
        6.1.1 建立健全碳管理会计制度环境
        6.1.2 先试点后推广
        6.1.3 重视人才培训,提升研发水平
        6.1.4 挖掘成本管控空间,实践专业化低碳履约
        6.1.5 培养低碳意识,加强源头控制
    6.2 碳管理会计体系的“价值创造”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长租公寓服务供应链外部整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概念界定
    1.6 研究思路及方法
2 长租公寓服务供应链外部整合动因分析
    2.1 长租公寓开发运营现状
    2.2 服务供应链理论基础
    2.3 长租公寓服务供应链运行特征
    2.4 外部整合动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长租公寓服务供应链外部整合模式构建
    3.1 关键要素及构建路径
    3.2 服务供应链外部整合一体化互惠共生模式
    3.3 共生模式下外部整合关键机制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长租公寓服务供应链合作伙伴动态选择机制
    4.1 合作伙伴关系价值分析
    4.2 基于Vague集的选择指标体系构建
    4.3 基于M-TOPSIS法的合作伙伴选择
    4.4 合作伙伴选择模型与动态维护策略
    4.5 本章小结
5 长租公寓服务供应链企业联盟收益分配机制
    5.1 企业联盟合作动力演化分析
    5.2 合作博弈模型收益分配分析
    5.3 基于修正Shapley值的收益分配模型
    5.4 算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长租公寓服务供应链客户服务需求响应机制
    6.1 客户服务需求响应路径
    6.2 客户服务需求优化识别
    6.3 基于卡诺模型的服务功能配置优先级分析
    6.4 客户服务需求响应系统模型
    6.5 本章小结
7 案例研究——万科泊寓服务供应链外部整合策略优化
    7.1 万科泊寓案例概况
    7.2 顶层设计优化
    7.3 外部整合策略优化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供应链伙伴特性、关系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6.1 技术路线
        1.6.2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研究范畴界定
    2.2 供应链伙伴特性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2.1 供应链伙伴特性相关理论基础
        2.2.2 供应链伙伴特性的成因与维度划分
        2.2.3 供应链伙伴特性对合作关系的影响
        2.2.4 文献评述
    2.3 关系资本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3.1 关系资本相关理论基础
        2.3.2 关系资本的维度划分
        2.3.3 关系资本积累的逻辑实现过程
        2.3.4 关系资本的价值实现与作用效果
        2.3.5 文献评述
    2.4 供应链融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4.1 绩效与供应链融资绩效
        2.4.2 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业务运作中的作用
        2.4.3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相关文献综述
        2.4.4 供应链伙伴特性与供应链融资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2.4.5 关系资本与供应链融资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2.4.6 文献评述
    2.5 网络能力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5.1 网络能力相关理论基础
        2.5.2 网络能力作用效果的相关研究综述
        2.5.3 文献评述
3 研究情境与理论分析
    3.1 研究对象与情景界定
        3.1.1 研究对象界定
        3.1.2 研究情境与科学问题
    3.2 理论分析
        3.2.1 伙伴选择与供应链伙伴关系构筑
        3.2.2 关系资本在供应链融资业务运作中的意义
        3.2.3 供应链伙伴特性与供应链融资获取
        3.2.4 网络能力差异视角下的关系资本转化效率
        3.2.5 供应链复杂化发展情境下的融资绩效提升
    3.3 概念模型初步构建
    3.4 本章小结
4 研究要素界定与假设提出
    4.1 研究要素界定与维度划分
        4.1.1 供应链伙伴特性
        4.1.2 关系资本
        4.1.3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绩效
        4.1.4 网络能力
        4.1.5 供应链复杂性
    4.2 供应链伙伴特性、关系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及假设提出
        4.2.1 供应链伙伴特性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及假设提出
        4.2.2 供应链伙伴特性对关系资本的影响及假设提出
        4.2.3 关系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及假设提出
        4.2.4 关系资本的中介效应
        4.2.5 网络能力的调节效应
        4.2.6 供应链复杂性的二阶、三阶调节效应
    4.3 概念模型确定
    4.4 本章小结
5 研究设计
    5.1 调研问卷设计与内容
        5.1.1 问卷设计原则
        5.1.2 问卷设计流程
        5.1.3 问卷基本内容
    5.2 数据收集
    5.3 研究量表设计
        5.3.1 供应链伙伴特性指标体系构建
        5.3.2 关系资本指标体系构建
        5.3.3 供应链融资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5.3.4 网络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5.3.5 供应链复杂性指标体系构建
    5.4 实证研究分析工具与方法
        5.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5.4.2 信度与效度分析
        5.4.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4.4 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模型假说检验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1.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6.1.2 研究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6.2 相关性分析
    6.3 信度与效度分析
        6.3.1 量表整体性分析
        6.3.2 供应链伙伴特性信度与效度检验
        6.3.3 关系资本信度与效度检验
        6.3.4 供应链融资绩效信度与效度检验
        6.3.5 网络能力信度与效度检验
        6.3.6 供应链复杂性信度与效度检验
    6.4 假设检验
        6.4.1 模型构建
        6.4.2 关系资本的中介效应假设检验
        6.4.3 网络能力的调节效应假设检验
        6.4.4 供应链复杂性的二阶、三阶调节效应假设检验
    6.5 研究结果讨论
        6.5.1 总体研究结论
        6.5.2 供应链伙伴特性对供应链融资影响的检验结果讨论
        6.5.3 关系资本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讨论
        6.5.4 网络能力的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讨论
        6.5.5 供应链复杂性的二阶、三阶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
        7.2.1 理论贡献
        7.2.2 实践价值
    7.3 管理启示
    7.4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7.4.1 研究局限性
        7.4.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欣旺达多元化经营对盈利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贡献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多元化经营
        2.1.2 盈利质量
    2.2 理论基础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权变管理理论
        2.2.3 价值管理理论
第3章 企业多元化经营影响盈利质量的理论分析框架
    3.1 降低公司风险
    3.2 产生协同效应
    3.3 溢价促进业绩,提高盈利质量
    3.4 盈利质量的评价内容
第4章 欣旺达多元化经营影响盈利质量的案例介绍
    4.1 行业概况
    4.2 公司介绍
    4.3 经营模式的划分
        4.3.1 专一化经营模式
        4.3.2 多元化经营模式
    4.4 多元化经营模式的实施原因及过程
        4.4.1 手机数码类业务
        4.4.2 笔记本电脑类业务
        4.4.3 新能源汽车动力及储能类业务
        4.4.4 智能硬件类业务
第5章 欣旺达多元化经营对盈利质量的影响分析
    5.1 盈利质量的指标构建
        5.1.1 获利性指标
        5.1.2 获现性指标
        5.1.3 成长性指标
    5.2 盈利质量的指标分析
        5.2.1 获利性
        5.2.2 获现性
        5.2.3 成长性
    5.3 同行业公司对比
        5.3.1 获利性
        5.3.2 获现性
        5.3.3 成长性
    5.4 可能影响盈利质量的其他因素评价
第6章 总结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相关建议
        6.2.1 加强研发,增强创新能力
        6.2.2 多元经营,细分业务市场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7)战略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 ——基于组织弹性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研究问题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章节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战略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回顾
        2.1.1 企业风险
        2.1.2 战略风险
        2.1.3 战略风险管理
        2.1.4 文献述评
    2.2 弹性研究对战略风险管理的启示
        2.2.1 不同学科领域的弹性研究综述
        2.2.2 组织弹性与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创新
        2.2.3 基于组织弹性视角的战略风险管理
    2.3 基于组织弹性视角的战略风险评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组织弹性的战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3.1 研究方法
        3.1.1 计划阶段
        3.1.2 执行阶段
        3.1.3 报告阶段
    3.2 文献描述性统计
    3.3 组织弹性概念界定分析
        3.3.1 不同观点的比较
        3.3.2 概念界定与区分
    3.4 组织弹性评价指标整合
        3.4.1 冗余性资源
        3.4.2 有机式结构
        3.4.3 乐变性文化
        3.4.4 外部互惠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组织弹性的战略风险指标测量工具
    4.1 问卷题目设计
    4.2 专家归类分析
        4.2.1 Q-sort方法
        4.2.2 第一轮专家归类
        4.2.3 第二轮专家归类
        4.2.4 修改汇总
    4.3 方便样本前期测验
        4.3.1 样本数据
        4.3.2 正态分布检验
        4.3.3 信度检验
        4.3.4 单维性检验
        4.3.5 效度检验
        4.3.6 修改汇总
    4.4 小规模样本中试研究
        4.4.1 样本数据
        4.4.2 正态分布检验
        4.4.3 信度检验
        4.4.4 单维性检验
        4.4.5 效度检验
        4.4.6 修改汇总
    4.5 大规模样本验证分析
        4.5.1 样本数据
        4.5.2 一阶因子模型检验
        4.5.3 二阶因子模型检验
        4.5.4 三阶因子模型检验
        4.5.5 测量模型整体评估
        4.5.6 修改汇总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组织弹性、企业创新与长期绩效关系研究
    5.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5.1.1 理论基础
        5.1.2 概念界定
        5.1.3 研究假设
        5.1.4 理论模型
    5.2 研究设计
        5.2.1 变量测量
        5.2.2 抽样方法
        5.2.3 数据分析方法
    5.3 样本与数据
        5.3.1 样本统计
        5.3.2 回应偏差检验
        5.3.3 正态分布检验
        5.3.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4 信效度检验
        5.4.1 组织弹性
        5.4.2 其他变量
        5.4.3 区别效度
    5.5 假设检验
        5.5.1 路径系数
        5.5.2 预测效度
        5.5.3 模型拟合度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组织弹性的战略风险评价应用研究
    6.1 指标体系
    6.2 评价方法
        6.2.1 基本构成要素
        6.2.2 指标组合算法
        6.2.3 备选方案排序
        6.2.4 IDS评价软件
    6.3 案例选择
    6.4 评价分析
        6.4.1 指标权重分配
        6.4.2 评价信息采集
        6.4.3 案例评价结果
    6.5 管理建议
        6.5.1 A公司
        6.5.2 B公司
        6.5.3 C公司
        6.5.4 D公司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与管理启示
        7.2.1 理论贡献
        7.2.2 管理启示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企业应变能力的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科技型新创企业的创业联结对企业成长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创业联结相关研究进展
        1.2.2 资源编排相关研究进展
        1.2.3 创业能力相关研究进展
        1.2.4 企业成长相关研究进展
        1.2.5 研究问题提出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1.3.1 研究对象界定
        1.3.2 研究内容简介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2.1 理论基础
        2.1.1 效果推理理论
        2.1.2 制度理论
        2.1.3 社会网络理论
        2.1.4 资源相关理论
    2.2 概念界定与测量维度
        2.2.1 创业联结
        2.2.2 资源编排
        2.2.3 创业能力
        2.2.4 企业成长
    2.3 研究框架
3 创业联结的概念解析
    3.1 概念内涵的理论推导
        3.1.1 联结主体视角下的创业联结维度
        3.1.2 联结客体视角下的创业联结维度
        3.1.3 联结结构视角下的创业联结维度
    3.2 创业联结的概念构思开发
        3.2.1 研究方法
        3.2.2 研究设计
        3.2.3 访谈资料分析
    3.3 创业联结的概念构思验证
        3.3.1 研究方法
        3.3.2 题项开发与预测试
        3.3.3 调查样本介绍
        3.3.4 探索性因子分析
        3.3.5 验证性因子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创业联结影响企业成长内在机理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4.1 研究方案
        4.1.1 研究方法
        4.1.2 研究设计
        4.1.3 样本选择
        4.1.4 研究框架
        4.1.5 数据收集
    4.2 案例描述
        4.2.1 核心样本企业简介
        4.2.2 辅助样本企业简介
    4.3 案例内分析
        4.3.1 中心论点的建构性解释
        4.3.2 中心论点的逐项复制检验
        4.3.3 中心论点的差别复制检验
        4.3.4 中心论点的竞争性解释分析
    4.4 案例间分析
        4.4.1 创业联结的边界渗透机制分析
        4.4.2 资源效应路径的逻辑模型分析
        4.4.3 能力效应路径的逻辑模型分析
        4.4.4 嵌入性分析单元逻辑模型分析
        4.4.5 综合模型的提出与竞争性解释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5.1 资源效应路径的关系假设
        5.1.1 创业联结与资源编排
        5.1.2 创业联结与企业成长
        5.1.3 资源编排与企业成长
    5.2 能力效应路径的关系假设
        5.2.1 创业联结与创业能力
        5.2.2 创业能力与企业成长
    5.3 双效应路径间作用关系假设
    5.4 待检验研究假设汇总与概念模型
6 研究模型的实证检验
    6.1 问卷设计、变量测度、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6.1.1 问卷设计
        6.1.2 变量测度
        6.1.3 数据收集
        6.1.4 样本描述
    6.2 信度与效度检验
        6.2.1 信度检验
        6.2.2 效度检验
    6.3 研究假设检验
        6.3.1 资源效应路径关系假设检验
        6.3.2 能力效应路径关系假设检验
        6.3.3 双效应路径间关系假设检验
    6.4 结果讨论
        6.4.1 创业联结、资源编排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
        6.4.2 创业联结、创业能力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
        6.4.3 资源编排与创业能力之间的关系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研究启示
        7.1.1 研究结论
        7.1.2 研究启示
    7.2 主要的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小规模调查问卷
附录C 实证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组织柔性、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和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一、研究内容
        二、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三节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一、研究技术路线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组织柔性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组织柔性内涵的界定
        二、关于组织柔性的分类
        三、关于组织柔性的作用
    第二节 企业动态能力的相关研究
        一、动态能力的内涵
        二、动态能力的构成
        三、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
    第三节 企业绩效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企业绩效内涵研究
        二、关于企业绩效测量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评述
        一、现有研究的理论贡献
        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三章 概念模型与理论假设
    第一节 概念模型及主要变量的界定
        一、概念模型
        二、主要变量的界定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
        一、组织柔性与动态能力的关系分析
        二、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分析
        三、组织柔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分析
        四、员工知识结构的调节作用分析
        五、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分析
        六、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分析
第四章 量表开发
    第一节 初始量表的编制
        一、题项的收集与整理
        二、内容效度的评价
    第二节 预调研和量表的检验
        一、预调研
        二、量表的信度检验
        三、量表结构效度的检验
    第三节 正式问卷的形成
第五章 实证研究设计
    第一节 变量的测量
        一、因变量
        二、自变量
        三、中介变量
        四、调节变量
        五、控制变量
    第二节 问卷设计与数据的收集
        一、问卷设计
        二、样本的选择
        三、数据的收集
    第三节 数据分析方法
        一、因子分析
        二、结构方程模型
        三、层次回归分析
第六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被调查者所在企业基本信息
        二、测量题项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二节 信度与效度检验
        一、信度检验
        二、效度检验
    第三节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结果
        一、结构方程建模
        二、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三、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
        四、结构方程模型假设检验结果
    第四节 回归分析与调节变量假设检验
        一、员工知识结构的调节变量假设检验
        二、回归分析与环境动态性调节变量的假设检验
    第五节 实证分析结论与讨论
        一、实证分析结论
        二、实证结果的讨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研究发现
        二、本文主要的创新点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企业应重视组织柔性的作用,积极培育组织柔性
        二、利用组织柔性提升企业动态能力
        三、完善人才选聘和任用,加强人力资源和异质性知识资本的管理
        四、积极构建企业信息系统,加强企业对环境的识别能力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一、研究的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10)多维视角下联盟组合管理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2.1 已有研究不足
        1.2.2 拟解决的核心问题
    1.3 研究思路
        1.3.1 相关变量概念界定
        1.3.2 技术路线
        1.3.3 章节安排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对话
        1.4.2 问卷调查
        1.4.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1.4.4 多元层次回归分析
        1.4.5 结构方程模型
    1.5 主要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组织学习理论
        2.1.2 动态能力理论
        2.1.3 社会网络理论
    2.2 联盟组合
        2.2.1 联盟组合内涵界定
        2.2.2 联盟组合构型网络特征
    2.3 联盟组合管理能力
        2.3.1 联盟组合管理能力意涵
        2.3.2 联盟组合管理能力形成因素
        2.3.3 联盟组合管理能力产出绩效
    2.4 网络嵌入性
        2.4.1 网络中心性
        2.4.2 结构洞
        2.4.3 关系质量
    2.5 跨界搜索
        2.5.1 跨界搜索定义和类型
        2.5.2 跨界搜索的驱动因素
        2.5.3 跨界搜索与企业创新绩效
    2.6 研究述评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联盟经验对联盟组合管理能力的影响研究
    3.1 导言
    3.2 研究假设
        3.2.1 联盟经验与联盟组合管理能力
        3.2.2 联盟经验深度与联盟组合管理能力
        3.2.3 联盟经验广度与联盟组合管理能力
        3.2.4 学习惯例的调节效应
    3.3 研究设计
        3.3.1 初始问卷设计
        3.3.2 预调研
        3.3.3 正式调研
    3.4 实证分析
        3.4.1 信度检验
        3.4.2 效度检验
        3.4.3 假设验证
    3.5 结果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能力层级视角下联盟组合管理能力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
    4.1 导言
    4.2 研究假设
        4.2.1 联盟组合管理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
        4.2.2 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
        4.2.3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
    4.3 研究设计
        4.3.1 初始问卷设计
        4.3.2 预调研
        4.3.3 正式调研
    4.4 实证分析
        4.4.1 信度检验
        4.4.2 效度检验
        4.4.3 假设验证
    4.5 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嵌入视角下联盟组合管理能力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
    5.1 导言
    5.2 研究假设
        5.2.1 结构洞的中介效应
        5.2.2 关系质量的中介效应
        5.2.3 关系质量的调节效应
    5.3 研究设计
        5.3.1 初始问卷设计
        5.3.2 预调研
        5.3.3 正式调研
    5.4 实证分析
        5.4.1 信度检验
        5.4.2 效度检验
        5.4.3 假设验证
    5.5 结果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组织搜索视角下联盟组合管理能力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
    6.1 导言
    6.2 研究假设
        6.2.1 网络中心性的中介效应
        6.2.2 技术跨界搜索的中介效应
        6.2.3 网络中心性与技术跨界搜索
    6.3 研究设计
        6.3.1 初始问卷设计
        6.3.2 预调研
        6.3.3 正式调研
    6.4 实证分析
        6.4.1 信度检验
        6.4.2 效度检验
        6.4.3 假设验证
    6.5 结果与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与管理启示
        7.2.1 理论贡献
        7.2.2 管理启示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权变:构筑企业的持久竞争力(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色创业导向驱动机制及对绿色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D]. 李清. 吉林大学, 2021(01)
  • [2]高技术企业研发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李登科.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3]碳管理会计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 ——以酒钢宏兴为例[D]. 刘伶蕾.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4]长租公寓服务供应链外部整合机制研究[D]. 吕蕾.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供应链伙伴特性、关系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研究[D]. 薛萌.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6]欣旺达多元化经营对盈利质量的影响研究[D]. 冯溪达.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7]战略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 ——基于组织弹性视角[D]. 韦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8)
  • [8]科技型新创企业的创业联结对企业成长影响研究[D]. 黄昊.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9]组织柔性、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 李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10]多维视角下联盟组合管理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庞博.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应急:构建企业持久竞争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