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市场亟待监管

玉石市场亟待监管

一、玉器市场亟待规范(论文文献综述)

刘嘉庆[1](2020)在《黄山遗址展示线路研究及博物馆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山遗址位于南阳市卧龙区黄山村北侧100米处,出土过大量的独山玉制品以及留存丰富完整的制玉遗迹,被学者认为是“独山玉雕第一村”,其出土的独山玉铲将独山玉的开采使用向前推进至新石器时代。通过对遗址史前制玉流程进一步探索发现,黄山遗址紧邻产玉独山、白河,所处的地理环境是推动了遗址制玉、用玉的发展,形成制玉生产链条,并且与遗址周边丰山、蒲山共同形成史前文明地理架构。对于黄山遗址的展示不能仅从遗址本体静态点状保护展示,而应将遗址处于历史环境之中形成动态线状保护展示,从而真实、完整地反映史前制玉流程。因此,本文以黄山遗址为对象、以史前制玉为线索,通过对黄山遗址展示线路的研究及规划设计来展示史前制玉生产链条,即玉料采集地、运玉路径、制玉聚落甚至还包括传玉途径。之后,回归建筑设计,思考新建遗址博物馆与遗址、展示线路、城市空间的关系后定性设计,并作为重要展示节点补充于展示线路之中。本文一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说明课题研究背景、对象及内容、目的及意义,并对制玉序列、展示线路、遗址博物馆、黄山遗址主要概念的国内外研究概况进行简单概述。第二章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查阅等方式说明遗址的现状,对于遗址及周边环境的概况、遗址考古历程进行总结,根据考古成果整理并分类归纳得出遗址构成要素,便于充分认知遗址,并作为后期进行展示设计的内容。第三章主要基于前文现状分析阐述黄山遗址的地位与价值,包括时代背景,阐述遗址价值,遗址文化特征的梳理,最后通过与同期的古玉文化遗址对比来凸显黄山遗址的价值所在。第四章通过对遗址价值的总结分析得出关于制玉最重要的特征——地理架构,并通过制玉序列阐述、与同期制玉作坊遗址对比进一步说明黄山遗址与独山、白河、丰山、蒲山之间的地理空间关系。第五章则在理论层面对于遗址展示线路进行研究,引入遗产廊道理念作为理论基础与技术手段,以及对展示线路原则、内容、方式进行相应的研究。第六章为遗址展示线路设计过程,包括线路空间的现状评估、设计策略、规划布局、节点规划、线路设计。第七章为黄山遗址博物馆设计方案,以具体图纸为主,包括前期思考、设计策略、设计构思以及设计成果。

邹丽蕊[2](2020)在《论泰山文化特色产品包装的创新研究 ——以泰山玉为例》文中提出泰山平安文化历史悠久,在平安文化的滋养下,泰山文化特色产品蓬勃发展。近年来,泰山玉作为新开发的玉种之一,依托泰山平安文化的名气,政府也在不断地扶持,泰山玉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泰山玉从发现至今还未建立起统一的评价标准,又因玉器的雕刻工艺参差不齐,影响了泰山玉的价值提升。泰山玉包装的系列设计杂乱,没有形成统一的视觉形象,导致泰山玉市场认知度不高、品牌意识薄弱且推广路径不畅。故本论文针对泰山玉价值提升过程中的可预见问题,对泰山玉的包装展开分析研究,力求从包装设计定位、消费者定位、市场定位以及海外路径推广等方面对泰山玉进行重新塑造。本文基于对泰山平安文化的探析,对泰山玉的包装现状进行创新研究,并通过实地调研,对泰山玉的雕刻、包装、销售等环节进行全程观察并采集信息,得出如欲创新泰山玉的包装设计,需与平安文化紧密结合的结论。同时,为推广泰山玉,本文结合海外市场对泰山玉同类产品的认可度,以及以日本为例,探究出海外推广需与当地文化背景相结合的结论。综合以上研究分析,本文将泰山平安文化元素融入到泰山玉包装设计中。通过锁定泰山玉的消费人群和目标市场,运用联想的方法,选取绿色作为基础色彩,以祥云为特色元素,采用不同的视觉手法设计出适用于国内外市场的文化特色产品包装。最终结合市场需求,设计出泰山玉包装衍生品并进行VI视觉系统推广。

杨玲丽[3](2020)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题材的玉雕创作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在发生着变化,以传统吉祥寓意为题材的玉雕创作不再满足多元化的审美需求,渐渐与大众的审美拉开距离,玉雕创作面临挑战,寻求新的突破。云南具有丰富的玉石矿产资源,同时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地方。云南独特的地势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为玉雕创作者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题材,扩展了玉雕的创作空间。本文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玉雕创作。少数民族题材的玉雕创作离不开背后文化的支撑,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民族习俗、民族宗教、民族服饰等影响着创作。本文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分类为线索,展开对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玉雕创作的具体分析,并以此为理论指导进行设计实践。

郭明晖[4](2020)在《北京花市手工艺文化历史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北京花市地区坊巷、庙观、会馆、税关等格局自明清时期形成发展以来,逐步成为这一地区手工业作坊密布、商业繁盛的重要基础。清乾隆年间绢花业的日益兴盛,带动了这一地区庙会、集市以及其他各类手工艺行业的快速发展。至清末民国年间,花市手工艺行业发展达到鼎盛,遍布绢花、料器、玉雕、花丝镶嵌、象牙雕刻等手工业作坊,成为北京南城重要的手工业和商业基地,也是京城手工业发展的摇篮。此后经历了战争时期的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重生,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转型以及新世纪下的复兴,花市手工艺行业在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中顽强生存下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依托花市演变发展而来的北京绢花、北京料器、“葡萄常”料器、北京玉雕等传统工艺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史料收集、工艺流程、造型品类、传承发展等各方面受到了全方位保护。充分体现了花市手工艺行业品类众多、发展完备、代表性明显的特征,集中浓缩了京城工艺美术的精髓,也是北京手工艺发展史的重要缩影。当代,北京花市手工艺应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的背景下,依据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努力拓宽宣传渠道,形成线上线下宣传合力,增强花市手工艺品牌效应;进一步促进花市手工艺生产性保护,实现产业化发展体系;加强花市手工艺活态传承保护,做到区域性、整体性发展,打造集历史文化街区、手工艺行业和商业的区域特色文化景观,更好地实现文旅融合。使花市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下得以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本文以历史文献资料、田野调查和实物图片资料为基础,对北京花市手工艺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具有花市代表性的手工艺品类,花市手工艺所具有的价值、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更好实现复兴发展的途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研和分析研究。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花市手工艺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提升花市手工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引起社会各界对于花市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高度重视。

王晶晶[5](2020)在《特色小镇建设背景下居民地方感特征及作用机制研究 ——以扬州湾头为例》文中提出特色小镇建设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随着特色小镇发展研究的深入,愈加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多维度发展,营造和谐人地关系。地方感的产生源自于人与地方的相互作用,是人在感情上与地方的联结。地方感是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视角。特色小镇建设背景下,居民地方感研究对于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从在地居民地方感入手,研究特色小镇区域居民在人地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情感联结现状,并进一步探讨地方感的作用机制。最终提出强化居民地方感的相关举措,以此促进特色小镇人地关系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归纳地方感相关研究成果,厘清地方感的特征、影响因素和地方感的后向影响三个层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探讨地方感的作用机制,即探究基础服务、社会支持和社会互动对地方感的影响以及地方感对居民旅游支持态度和参与意愿的影响。为细化路径分析,研究探讨各影响因素对地方感维度的直接作用效果。参考现有研究,假设环节,研究初步将地方感划分为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两大基本维度。研究以扬州湾头玉器特色小镇为案例地,展开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获取数据资料,并借助SPSS26.0和AMOS24.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首先借助SPSS26.0做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和人口统计学分析;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对地方感二维度划分的合理性进行验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基于人口统计学的差异性检验。其次,应用AMOS24.0进行测量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分步探讨影响因素对地方感的作用效果、地方感对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居民的地方依赖强度略低于地方认同,且户口所在地、年龄、居住时间、受教育程度、职业在居民地方依赖或地方认同上的差异显着,而性别在两个维度上的差异均不显着。作用机制方面,基础服务对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社会支持对地方依赖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社会互动对地方认同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地方依赖对地方认同有显着正向影响。同时,地方依赖对旅游发展支持态度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并间接对旅游参与意愿产生正向影响。特色小镇居民支持和参与旅游发展是地方依赖驱动,地方认同的作用不显着。最终,结合影响效应和影响因素现状,从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加强社会互动三个层面及居民主观能动性视角提出强化居民地方感,促进特色小镇发展的相关建议。

李佳宇[6](2020)在《场所记忆视角下扬州湾头古镇避风塘片区活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式建筑风潮迅速蔓延全国,在城市发展趋同的语境下,能够传承城市文脉的历史古镇也面临着记忆削弱甚至消亡的困境。扬州湾头古镇是江苏省的特色古镇,有着丰富的精神及物质内涵,是扬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记忆场所。目前古镇存在空间肌理形态差、景观质量低下、建筑风貌损毁严重等问题,古镇历史文化记忆的保护和传承遭到破坏。保护好这些特色要素、延续古镇场所记忆进而重塑古镇活力是本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扬州湾头古镇避风塘片区的分析研究,以场所记忆为视角,构建场所记忆与古镇活化的相关联系。再以场所记忆理论及运行机制为基础,对历史片区活力重塑案例进行解析,归纳其活力营建的方法及途径。同时,对湾头古镇避风塘片区进行实地调研,分析片区场所记忆要素、记忆者记忆认知情况及现状问题。通过案例分析与实地调研总结出基于场所记忆的湾头古镇避风塘片区活化原则,分别为场所营造人性化原则、功能适应性原则、记忆延续性原则和符号要素提取公众化原则。并依托此原则,归纳出延续优化场所空间形态、提升片区功能业态、拓展记忆传播维度和强化符号要素公众感知四个方面的策略导向。进而在原则与策略指导下,展开重塑避风塘片区活力的更新设计实践。通过对湾头古镇避风塘片区的保护更新实践研究,具体来说包括场所空间形态、功能结构、记忆体验途径、符号要素引导的更新传承,从而重塑避风塘片区的物质空间和精神环境。场所记忆通过物质空间和精神环境的重塑得以传承和发扬,而湾头古镇避风塘片区则在记忆被重新挖掘、运行的过程中实现活力的复兴。研究成果为扬州湾头古镇的更新及其它类似实践提供借鉴参考。

许妍君[7](2020)在《公共服务视域下扬州城市流动摊贩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城市管理中,城市整洁有序和流动摊贩生存已成为制约城市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矛盾。驱赶流动摊贩,打砸、毁坏、没收流动摊贩的生活资料,并不能从根本解决这一矛盾冲突,政府在城市管理与流动摊贩生存之间的制度设计上存在着缺陷和断层。而流动摊贩的产生是社会转型期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必然现象,需要相关部门去关注大背景下城市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中的流动摊贩生存空间,以公共服务的视角去回应这种社会需求,以促使城市和谐秩序的建立,也有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基于公共服务视域,扬州城市流动摊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理念上重管理、服务意识不够,供给上流动摊贩疏导资源不足,保障上对于流动摊贩的社会保障不力,诉求上流动摊贩与政府信息沟通不畅等。其原因主要是:政府管理理念长期存在偏差、资源配置忽视流动摊贩利益、流动摊贩自治组织事实缺失、城管执法队伍素质良莠不齐等。因此,依照新公共服务等理论,在借鉴国内外各城市经验基础上,扬州市政府部门对流动摊贩管理可以提供如下服务措施:首先,转变政府思维角色,由管理取缔转变为提供服务、由禁止驱赶转变为引导保障;其次,城市规划要预留空间,增建惠及流动摊贩的公共基础设施;再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畅通流动摊贩利益表达渠道;此外,提升依法行政服务水平,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实施精细管理公共政策;最后,引入多元主体参与服务,强化政府部门的主体服务责任,发挥社会组织的志愿服务力量。通过多方位、多维度的服务供给,才能体现服务型政府“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真正解决流动摊贩生存困境,政府部门致力于更好更优提供公共服务,从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同享共治社会。

马明,李晓燕[8](2020)在《苏州、蚌埠玉文化传承特点及对区域性产业发展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苏州和蚌埠是中华玉文化传承的典范,两地玉器工艺发展、玉雕品种、仿古玉雕琢手法、玉器纹饰和产业发展创新存在的问题等方面,都有可对比之处。在当代中国玉器雕刻工艺流派中,苏—蚌两地的玉雕工艺有同宗同源的属性,但又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已经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流派,且均在当今中国玉雕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目前,苏州和蚌埠两地的玉器产业发展也都处在瓶颈阶段,国内玉器工艺和产业都需要创新,急需发挥各自的地区特色,寻求有效的文化传承、营销定位和行业创新的方法,以便更好地推动玉器行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可持续发展。

王洪宇[9](2020)在《基于馆校合作的博物馆课程开发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是国民教育的特殊资源和阵地。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博物馆的教育价值越来越多地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认可,博物馆与学校的联系也日益密切。一方面,二者在共同育人目标下开展基于馆校合作的教育活动尝试越来越普遍;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不少合作表面化、活动娱乐化的问题。有鉴于此,本研究以中国伞博物馆课程开发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观察访谈等多重方法,对基于馆校合作博物馆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与实践问题做出了系统性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这种馆校合作博物馆课程开发的可能路径与策略。本研究第一部分为前期研究部分,包括第一、二两章。第一章为绪论,对研究背景、意义及目标进行了简要说明,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继而界定了“馆校合作”、“博物馆课程”等核心概念。第二章对“博物馆教育的理论”以及“博物馆课程的开发”进行了相关研究综述。本研究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部分,由第三、四两章所构成。第三章为博物馆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与原则隐喻,梳理了杜威(John Dewey)有关经验学习的理论、比恩(James A.Beane)的统整课程理论、福尔克(John H.Falk)的博物馆观众体验理论和西蒙(Nina Simon)的参与式博物馆理论;在此基础之上,演绎出博物馆课程开发的原则以及框架隐喻。第四章基于第三章的博物馆课程开发框架,对国内外三个不同类型的馆校合作课程案例进行了概述与分析,在总结与反思的过程中廓清馆校合作课程概念、新建合作关系,以初步构建基于馆校合作的博物馆课程开发框架。本研究第三部分为实践探索部分,主要为第五章。该部分首先建立了与中国伞博物馆和杭州市B小学的联系,经历了“访谈—课程初构—观察与访谈—课程再构与策略形成”的研究过程,最终,开发出《“西湖绸伞”去哪儿了》博物馆课程,总结了“博物馆教育员-研究者-学校教师”三方协作的馆校合作策略,以及由“主题选择”、“要素分析”、“概念组织”、“目标制定”、“内容选择”、“活动设计”和“评价改进”七个部分构成的基于馆校合作的博物馆课程开发策略。本研究第四部分为第六章,是对整个研究过程与结果进行总结和展望。基于馆校合作的博物馆课程开发策略由“馆校合作策略”和“博物馆课程开发策略”两部分有机构成。馆校合作开发课程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博物馆教育员、学校教师投以更广泛的关注和实践。

叶旭,丘志力[10](2019)在《石佛寺玉雕产业发展优势及现存问题分析》文中认为石佛寺是现今中国最大的和田玉加工集散地之一,同时兼有多种品类的玉石产品规模化销售。该区域玉雕产业集聚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有着其独特的竞争优势,但也存在着影响产业持续发展的问题。对其发展优势、现存问题的分析对探索未来的发展路径,以及为其他珠宝产业集聚地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通过长期对石佛寺玉雕市场的实地考察与对当地从业人员的寻访,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归纳出石佛寺在低成本、全品类的产品定位、石佛寺人在国内全产业链的分布、对外来玉商的包容性等四个方面的优势,以及人才吸引力不足、市场销售环节待优化、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及市场不规范导致影响行业形象四点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

二、玉器市场亟待规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器市场亟待规范(论文提纲范文)

(1)黄山遗址展示线路研究及博物馆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文物展示的当代需求
        1.1.2 遗址展示的困境
        1.1.3 保护规划项目实践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2.1 黄山遗址展示的特殊性
        1.2.2 基于制玉序列提出遗址展示线路
        1.2.3 遗址博物馆的定性设计
    1.3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1.3.1 关于制玉序列的研究现状
        1.3.2 关于展示线路的研究现状
        1.3.3 关于遗址博物馆的研究现状
        1.3.4 关于黄山遗址的研究现状
    1.4 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1.4.1 创新点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第2章 黄山遗址的现状
    2.1 遗址概况
        2.1.1 本体概况
        2.1.2 周边环境
    2.2 考古历程
    2.3 构成要素
    2.4 保护展示现状
        2.4.1 保护历程
        2.4.2 展示前景
第3章 黄山遗址的价值与特征
    3.1 时代背景
        3.1.1 史前制玉文化研究
        3.1.2 史前遗址保护与展示的矛盾
    3.2 价值阐述
        3.2.1 历史价值
        3.2.2 艺术价值
        3.2.3 科学价值
        3.2.4 社会价值
    3.3 文化特征
        3.3.1 就地取材
        3.3.2 因材适用
        3.3.3 制玉工艺
        3.3.4 聚落格局
    3.4 同期对比
        3.4.1 良渚文化玉器采制及流通关系
        3.4.2 红山文化玉器采制与流通关系
        3.4.3 龙山文化玉器采制与流通关系
        3.4.4 黄山遗址对比之价值
第4章 黄山遗址地理架构及特点
    4.1 地理架构
        4.1.1 与河流水系的关系
        4.1.2 与玉料产地的关系
        4.1.3 与南阳孤山的关系
    4.2 制玉序列
        4.2.1 采集玉料
        4.2.2 运输玉料
        4.2.3 制作玉制品
        4.2.4 传输玉制品
    4.3 地理架构特点
        4.3.1 清晰的山水格局
        4.3.2 完整的制玉遗存
第5章 黄山遗址展示线路研究
    5.1 展示线路依据
        5.1.1 真实完整地反映制玉序列
        5.1.2 有利于遗址的阐释与展示
    5.2 线性遗产理念应用
        5.2.1 线性概念概念
        5.2.2 遗产廊道应用
    5.3 展示线路原则
        5.3.1 保护为主、展示为辅
        5.3.2 采取科学、可逆方式
        5.3.3 突出价值、整体展示
        5.3.4 综合周边环境规划
    5.4 展示线路内容
        5.4.1 出土文物
        5.4.2 遗址本体
        5.4.3 遗址周边环境
        5.4.4 制玉文化
        5.4.5 其他内容
    5.5 内容展示方式
        5.5.1 出土文物
        5.5.2 遗址本体
        5.5.3 周边环境
        5.5.4 制玉文化
        5.5.5 其他内容
第6章 黄山遗址展示线路设计
    6.1 展示线路现状评估
        6.1.1 线路空间缺少联系
        6.1.2 文化特色彰显不足
        6.1.3 展示要素组合度低
    6.2 展示线路策略
        6.2.1 建立联系
        6.2.2 空间优化
        6.2.3 综合展示
        6.2.4 环境控制
    6.3 展示线路布局
        6.3.1 建立框架
        6.3.2 片区规划
        6.3.3 空间格局
        6.3.4 景观结构
    6.4 展示节点规划
        6.4.1 “采玉”展示点分布
        6.4.2 “运玉”展示点分布
        6.4.3 “制玉”展示点分布
        6.4.4 “传玉”展示点分布
    6.5 展示线路设计
        6.5.1 线路规划选择
        6.5.2 环境要素分析
        6.5.3 展示线路设计
        6.5.4 线路支持系统
第7章 “玉出山石”——黄山遗址博物馆设计方案
    7.1 前期思考
        7.1.1 与展示线路的关系
        7.1.2 与黄山遗址的关系
        7.1.3 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7.2 设计策略
        7.2.1 合理规划选址
        7.2.2 配套适用空间
        7.2.3 选择合适布局
        7.2.4 组织秩序流线
        7.2.5 表达文化信息
    7.3 设计构思
        7.3.1 建筑选址
        7.3.2 建筑体量与遗址建筑的协调关系
        7.3.3 城市布局与文化遗产的轴线关系
        7.3.4 制玉文化的隐喻象征——玉出山石
    7.4 设计成果
        7.4.1 项目概况
        7.4.2 逻辑生成
        7.4.3 总体布局
        7.4.4 建筑造型
        7.4.5 内部空间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论泰山文化特色产品包装的创新研究 ——以泰山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分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选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选题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第2章 泰山平安文化与泰山玉的关系研究
    2.1 泰山平安文化的概述
    2.2 泰山玉的概述
    2.3 泰山平安文化在泰山玉中的体现
第3章 泰山玉海外推广路径研究——以日本为例
    3.1 泰山玉海外传播的必要性
    3.2 海外同类产品目标市场以及消费人群概况
    3.3 海外同类产品包装的文化和民俗背景
    3.4 泰山玉在日本市场的包装策略
第4章 泰山平安文化在泰山玉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4.1 泰山平安文化元素在泰山玉包装设计中的融合
    4.2 泰山平安文化元素在泰山玉包装设计中的视觉体现
    4.3 泰山平安文化元素在泰山玉包装设计中的价值体现
第5章 泰山文化特色产品—泰山玉的包装创新实践
    5.1 泰山玉的消费人群和目标市场定位
    5.2 泰山玉包装设计定位
    5.3 泰山玉包装的视觉推广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插图注释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毕业设计/毕业创作

(3)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题材的玉雕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1.对国内民族题材玉雕的创作情况综述
        2.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价值和创新点
        1.研究的价值
        2.研究的创新点
    (五)小结
一、我国玉石雕刻的现状简析
    (一)玉石雕刻技艺的古往今来
    (二)当下玉雕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三)现当代玉雕创作的困惑与创新路径的思考
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题材玉雕创作的优势
    (一)多样性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扩展了玉雕创作空间
    (二)地域文化特征使玉雕创作更加具有艺术个性
    (三)多元化的艺术创作提升云南玉石的价值
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与特征的分析
    (一)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界定
    (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
        1.多样性
        2.地域性
        3.相容性
    (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分类
        1.节庆、习俗类
        2.服饰类
        3.民族文学类
        4.艺术类
        5.宗教类
四、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题材的玉雕创作
    (一)云南少数民族节庆、习俗类题材的玉雕创作
        1.节庆文化概述
        2.习俗文化概述
        3.以作品《泼水节》、《火把节》等作品为例简述节庆题材在玉雕创作中的表现
        4.以《祝福》、《德昂族的春天》为例简述习俗文化题材的玉雕创作
    (二)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类题材的玉雕创作
        1.服饰文化概述
        2.《德昂之春》、《傈僳族少女》、《盼》中体现的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3.以作品《泼水节》、《苗年节》为例简述服饰题材在玉雕创作中的体现
    (三)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为题材的玉雕创作
        1.云南少数民族文学概述
        2.以《孔雀公主》为例简述少数民族文学题材如何运用在玉雕创作中
五、以云南少数民族宗教为题材的玉雕创作实践
    (一)以云南少数民族宗教图腾为题材的设计实践
        1.《涅盘》系列作品分析
        2.《犀鸟》作品分析
    (二)以云南少数民族宗教建筑为题材的设计实践
        1.以云南少数民族宗教建筑为题材的创作思路
        2.《秘境·寺》作品分析
六、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题材玉雕创作的思考
    (一)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题材玉雕创作应遵循的原则
        1.尊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原则
        2.典型性原则
        3.因材施艺的原则
    (二)为玉雕发展带来的的影响
        1.扩展了玉雕的创作题材
        2.挖掘本土文化元素,表现具有当地特色的玉雕作品
        3.从民族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玉雕创作代表人物调研提纲
附录2 调研附录
附录3 云南玉雕市场调研
附录4

(4)北京花市手工艺文化历史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
        1.1.1 花市手工艺文化研究的缘起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 研究文献综述
2 花市手工艺文化的发展
    2.1 形成至兴盛期:明代至民国中期
        2.1.1 明代以前的花市地区
        2.1.2 形成发展期:明清时期
        2.1.3 兴盛期:1912-1936
    2.2 衰落至重生期:1937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
        2.2.1 衰落期:1937-1949
        2.2.2 重生期:1949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
    2.3 转型至复兴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2.3.1 转型期:20世纪90年代
        2.3.2 复兴期:21世纪至今
    本章小结
3 北京花市地区手工艺的代表性品类
    3.1 北京绢花
        3.1.1 发展历程
        3.1.2 制作工艺及流程
        3.1.3 品类和艺术特色
        3.1.4 传承与保护
    3.2 北京料器
        3.2.1 发展历程
        3.2.2 制作工艺及流程
        3.2.3 品类和艺术特色
        3.2.4 传承与保护
    3.3 北京玉雕
        3.3.1 发展历程
        3.3.2 制作工艺及流程
        3.3.3 品类和艺术特色
        3.3.4 传承与保护
    本章小结
4 花市手工艺文化变迁过程的启示
    4.1 花市手工艺文化复兴的价值
        4.1.1 历史文化价值
        4.1.2 艺术审美价值
        4.1.3 经济开发价值
    4.2 花市手工艺文化复兴面临的问题
        4.2.1 制作原料匮乏,规模萎缩
        4.2.2 市场运营不足,销路困难
        4.2.3 学艺人才缺失,传承受阻
    4.3 探索花市手工艺文化复兴之路
        4.3.1 开拓宣传渠道,增强品牌效应
        4.3.2 加强生产性保护,实现手工艺产业化
        4.3.3 打造花市手工艺区域特色文化景观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文献综述
附录B 访谈记录
附录C 附表
附录D 论文中插图出处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特色小镇建设背景下居民地方感特征及作用机制研究 ——以扬州湾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地方感文献计量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热点分析
    第二节 地方感相关研究分析
        一、地方感概念内涵研究
        二、地方感影响因素研宄
        三、地方感后向影响研究
        四、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假设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
        一、案例地基本概况
        二、湾头镇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分析
        三、特色与潜力旅游资源评价
    第二节 地方感视角下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基础服务有待改善
        二、社会支持力度不足
        三、社会互动有待加强
        四、传统产业发展活力不足
        五、居民旅游参与力度有待提高
    第三节 定量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与量表
        二、调研过程
第四章 居民地方感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第一节 居民地方感特征及其差异对比分析
        一、探索性因子分析
        二、居民地方感特征分析
        三、居民地方感差异分析
    第二节 居民地方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信度检验
        二、效度检验
        三、假设检验
        四、影响因素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居民地方感对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地方感后向影响的假设检验
        一、测量模型检验
        二、结构方程模型和假设检验
    第二节 居民旅游发展支持态度和参与意愿分析
        一、居民旅游支持态度特征分析
        二、居民旅游参与意愿特征分析
        三、居民旅游支持态度和参与意愿差异分析
        四、相关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特色小镇居民地方感特征
        二、特色小镇居民地方感作用机制
    第二节 基于居民地方感的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建议
        一、完善公共基础服务,加强沟通协调
        二、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满足居民需求
        三、增强区域社会互动,建立紧密联系
        四、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参与能力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扬州湾头古镇居民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场所记忆视角下扬州湾头古镇避风塘片区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背景下的古镇保护更新现状
        1.1.2 扬州湾头古镇的发展诉求
        1.1.3 场所记忆视角下的古镇发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对象及范围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范围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3 小结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基础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
    2.1 场所记忆的形成及发展
        2.1.1 记忆与集体记忆
        2.1.2 场所记忆的概念
        2.1.3 场所记忆的运行要素分析
        2.1.4 场所记忆的运行机制
        2.1.5 场所记忆的特征及意义
    2.2 历史古镇活化研究
        2.2.1 相关概念界定
        2.2.2 历史古镇活力要素分析
        2.2.3 历史古镇活化现存问题分析
    2.3 场所记忆和历史古镇活化的相关联系
        2.3.1 古镇传承城市场所记忆
        2.3.2 场所记忆是重塑古镇活力的催化剂
    2.4 相关实践案例分析
        2.4.1 湘潭窑湾历史片区
        2.4.2 苏州平江路历史片区
        2.4.3 广州恩宁路永庆片区
        2.4.4 案例对比分析总结
    2.5 本章小结
3 扬州湾头古镇避风塘片区实地调研
    3.1 无形文脉要素归纳分析
        3.1.1 历史沿革信息
        3.1.2 历史人物信息
        3.1.3 特色文化信息
        3.1.4 特色功能信息
    3.2 有形物质空间要素归纳分析
        3.2.1 区位记忆要素
        3.2.2 空间肌理
        3.2.3 街巷空间层次与断面形态
        3.2.4 建筑空间形态风貌
        3.2.5 自然环境风貌
    3.3 记忆者记忆认知情况调研
        3.3.1 调研对象情况
        3.3.2 调研结果
        3.3.3 小结
    3.4 避风塘片区现状问题与发展潜力分析总结
        3.4.1 现状问题总结
        3.4.2 发展潜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场所记忆视角下扬州湾头古镇避风塘片区活化探索
    4.1 避风塘片区属性定位
        4.1.1 文化属性
        4.1.2 功能属性
    4.2 避风塘片区活化原则
        4.2.1 场所营造人性化原则
        4.2.2 功能适应性原则
        4.2.3 记忆延续性原则
        4.2.4 符号要素提取公众化原则
    4.3 避风塘片区活化策略
        4.3.1 延续优化场所空间形态
        4.3.2 提升片区功能业态
        4.3.3 拓展记忆传播维度
        4.3.4 强化符号要素的公众感知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场所记忆的扬州湾头古镇避风塘片区活化设计
    5.1 整合场所空间形态
        5.1.1 织补空间肌理
        5.1.2 传承与控制建筑风貌
        5.1.3 梳理街巷道路系统
        5.1.4 营造滨河开放空间
    5.2 调整优化功能结构
        5.2.1 更新用地布局
        5.2.2 调整玉器产业布局
    5.3 开发记忆体验途径
        5.3.1 设计人群行为体验路径
        5.3.2 建立文化展示博物馆
    5.4 加强符号要素的引导
        5.4.1 建筑细部材料的保护更新
        5.4.2 绿化景观的知觉利用
        5.4.3 叙事性小品的体验性应用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场所记忆认知调查问卷
附录 B 图片索引
附录 C 图表索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公共服务视域下扬州城市流动摊贩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可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案例分析法
        1.4.3 对比研究法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公共服务
        2.1.2 流动摊贩
        2.1.3 流动摊贩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3 治理理论
第3章 扬州城市流动摊贩的管理现状
    3.1 扬州城市流动摊贩的来源构成
    3.2 扬州城市流动摊贩的管理现状
        3.2.1 扬州市流动摊贩管理机构和执法主体的变化
        3.2.2 扬州市城管部门对流动摊贩管理方式的变化
        3.2.3 扬州市流动摊贩聚集地——小贩中心典型案例
第4章 扬州城市流动摊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扬州城市流动摊贩管理存在的问题
        4.1.1 服务理念上:政府管理过程中服务意识不够
        4.1.2 服务供给上:面向流动摊贩疏导的资源不足
        4.1.3 服务保障上:对于流动摊贩的社会保障不力
        4.1.4 服务诉求上:流动摊贩与政府信息沟通不畅
    4.2 扬州城市流动摊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政府管理理念存在偏差
        4.2.2 资源配置忽视流动摊贩利益
        4.2.3 流动摊贩自治组织事实缺失
        4.2.4 城管执法队伍素质良莠不齐
第5章 国内外城市流动摊贩管理工作的经验借鉴
    5.1 国外城市流动摊贩管理经验借鉴
        5.1.1 新加坡:规范管理、奖惩分明
        5.1.2 法国巴黎:依法管理、优质服务
        5.1.3 美国纽约:人性管理、灵活分类
        5.1.4 韩国首尔:区域管理、行业自律
    5.2 国内城市流动摊贩管理经验借鉴
        5.2.1 上海:循序渐进、制度先行
        5.2.2 广州:专项立法、严格考核
        5.2.3 苏州:精心打造、创新执法
        5.2.4 镇江:有限开禁、民主自治
    5.3 国内外城市流动摊贩管理经验总结
第6章 推进扬州城市流动摊贩管理的对策建议
    6.1 转变政府思维角色
        6.1.1 执政理念由管理取缔转变为提供服务
        6.1.2 政府角色由禁止驱赶者转变为引导保障者
    6.2 城市规划预留空间
        6.2.1 城市建设中要预留流动摊贩的规划疏导点
        6.2.2 增建惠及流动摊贩的公共基础设施
    6.3 完善利益保障机制
        6.3.1 健全流动摊贩社会保障体系
        6.3.2 畅通流动摊贩利益表达渠道
    6.4 提升依法行政服务水平
        6.4.1 启动城市管理立法工作
        6.4.2 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
        6.4.3 实施精细管理公共政策
    6.5 引入多元化主体参与服务
        6.5.1 强化政府部门的主体服务责任
        6.5.2 发挥社会组织的志愿服务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苏州、蚌埠玉文化传承特点及对区域性产业发展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苏—蚌玉雕在中国玉雕工艺流派中的归属比较
二、苏—蚌玉雕工艺对比
    1.苏—蚌两地玉雕工艺发展史比较
    2.苏—蚌两地玉雕品种比较
    3.苏—蚌仿古玉雕手法比较
    4.苏—蚌玉雕纹饰及创新比较
三、苏—蚌玉雕产业发展比较
    1.苏—蚌玉雕产业现状对比
    2.苏—蚌玉雕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苏—蚌玉雕产业发展对策
        第一,苏—蚌玉器的经营理念还显得比较保守。
        第二,苏州和蚌埠两地的玉雕专业人才培养急需加强。
        第三,苏州和蚌埠两地均需完善玉器行业鉴定责任制度。
        第四,苏—蚌玉器行业协会都要进一步发挥内部管理职能。
四、结语

(9)基于馆校合作的博物馆课程开发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与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博物馆
        二、博物馆教育
        三、博物馆课程
        四、馆校合作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节 博物馆教育的理论研究
        一、学习理论研究
        二、传播理论研究
        三、多元视角研究
        四、构成要素研究
    第二节 博物馆课程的开发研究
        一、开发模式研究
        二、开发主体研究
        三、开发内容研究
        四、实施途径研究
第三章 博物馆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与原则
    第一节 博物馆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杜威有关经验学习的理论
        二、比恩的统整课程理论
        三、福尔克的博物馆观众体验理论
        四、西蒙的参与式博物馆理论
    第二节 博物馆课程开发的原则与隐喻
        一、博物馆课程开发原则
        二、博物馆课程开发隐喻
第四章 博物馆课程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馆校合作典型课程案例概述
        一、“学校主导模式”案例:“自然中的灵感:吉祥羊”课程
        二、“博物馆主导模式”案例:“良渚玉器之美”课程
        三、“提供者与参与者模式”案例:“火眼金睛:探索自然世界”课程
    第二节 馆校合作典型课程案例分析
        一、主题与要素分析
        二、概念与目标分析
        三、内容与活动分析
    第三节 馆校合作典型课程案例启示
        一、明晰课程定位
        二、寻求合作关系
        三、初构开发框架
第五章 基于馆校合作的博物馆课程开发实践与策略构建
    第一节 基于馆校合作的博物馆课程初探
        一、建立与博物馆的联系
        二、建立与学校的联系
        三、博物馆课程的雏形
    第二节 基于馆校合作的博物馆课程修订
        一、儿童参观博物馆的行为观察
        二、教育员与教师的二次访谈
        三、博物馆课程的迭代与形成
    第三节 基于馆校合作的博物馆课程开发策略构建
        一、馆校合作策略
        二、课程开发策略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反思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玉器市场亟待规范(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山遗址展示线路研究及博物馆设计[D]. 刘嘉庆.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2]论泰山文化特色产品包装的创新研究 ——以泰山玉为例[D]. 邹丽蕊.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3]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题材的玉雕创作研究[D]. 杨玲丽. 云南艺术学院, 2020(07)
  • [4]北京花市手工艺文化历史变迁研究[D]. 郭明晖.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8)
  • [5]特色小镇建设背景下居民地方感特征及作用机制研究 ——以扬州湾头为例[D]. 王晶晶. 扬州大学, 2020(04)
  • [6]场所记忆视角下扬州湾头古镇避风塘片区活化研究[D]. 李佳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7]公共服务视域下扬州城市流动摊贩管理问题研究[D]. 许妍君. 扬州大学, 2020(05)
  • [8]苏州、蚌埠玉文化传承特点及对区域性产业发展影响[J]. 马明,李晓燕. 黑河学院学报, 2020(05)
  • [9]基于馆校合作的博物馆课程开发个案研究[D]. 王洪宇.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10]石佛寺玉雕产业发展优势及现存问题分析[A]. 叶旭,丘志力. 中国国际珠宝首饰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9), 2019

标签:;  ;  ;  ;  ;  

玉石市场亟待监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