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信息技术教育的浅见

云南信息技术教育的浅见

一、云南信息技术教育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张婷婷,杨绍军[1](2021)在《西南联大教育遗产保护与体系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南联大在昆明期间,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中外教育史上的奇迹,为我国乃至世界学术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形成了丰富的教育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对西南联大教育遗产的保护主要包括领导指示保护政策、西南联大旧址和名人(故)旧居保护、博物馆和研究院、文献资源整合、艺术再现西南联大、创新活动形式、传承联大精神六大类。但目前保护还存在缺乏宏观顶层设计和相关政策支持,名人(故)旧居保护利用程度不高、方式单一,文献资源整合困难较大,教育遗产的利用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通过构建西南联大教育遗产保护体系,从基本思路、制度保障、保护内容、支持条件、组织管理、监督和评估机制六个方面着手,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西南联大教育遗产。

赵发员,杨梅[2](2021)在《云南革命英烈文献开发利用探析》文中指出云南革命英烈文献是云南革命历史文化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文章在介绍云南革命英烈文献概况的基础上,研究提炼云南革命英烈文献所蕴含的红色教育价值,并结合文旅融合背景,探索云南革命英烈文献的开发利用策略。

刘颂迪,杨超[3](2021)在《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究——基于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双一流"建设战略决策的实施,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在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发展、立足区域定位和促进国际交流、培育特色学科、推进高校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影响。通过对云南省高校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的分析,发现地方高校学科中以人文社科类、理工类学科为主体,与新兴产业相关学科数量较少;地方高校与"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之间差距明显;地方高校学科发展具有较大提升空间和可能性。因此,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应遵循学科结构适应性发展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实施学位点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计划,突出地方高校的区域特色和学科特色,重视一流学科群建设。

张译匀[4](2021)在《数字技术对当代绘画创作的影响》文中提出当代社会,数字技术的飞速进步,互联网信息的迅速传播,丰富的信息和图像资源,为绘画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题材和素材,展现形式也日益多样化。计算机图像处理等技术在这个数字时代随处可见,已经融入艺术创作之中并成为了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视觉媒体新技术的快速进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众的视觉体验模式。本课题从数字绘画技术的发展历程出发进行梳理,以油画和水墨画为例,探讨数字技术在绘画创作领域的应用情况,分析数字绘画创作与传统绘画之间的关系以及数字绘画技术对绘画创作产生的影响,探究数字时代下绘画创作的多样性,为当代绘画创作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同时,随着现代社会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软硬件技术的提高,数字技术在绘画创作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使得数字技术成为了能够提升绘画创作效率的工具,同时也在逐渐形成一种基于数字媒介的特有的艺术语言。本课题从基于现代数字技术的数字绘画的角度出发,分析归纳数字时代下数字绘画创作的主要特点,同时探讨数字技术背景下包含绘画创作创新、绘画教育变革、绘画作品市场等在内的当代绘画创作环境出现的新变化,对于理解数字时代下数字绘画创作及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市场价值以及社会价值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罗安琪[5](2021)在《文化空间视域下的传统手工艺变迁研究 ——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双版纳傣族园(以下简称傣族园)是国家4A级少数民族旅游村寨型景区。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人类并不希望秉持一种简单的思维或标准,而是希望保持文化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传统手工技艺式微,甚至消失。如何呈现文化载体?如何以文化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逝去的载体?脱离了载体,文化何以呈现?空间概念的嵌入,使地理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视角交叉至艺术学的研究成为可能。文化空间视域下的傣族园传统手工艺研究,有助于从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无形遗产和有形遗产的共时性、复杂性以及相互依赖性。文化空间视域下的傣族园传统手工艺变迁,在云南旅游空间原地生产模式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文化空间的视角出发,傣族园传统手工艺呈现出“散状空间”“聚合空间”“散聚空间”三种空间变迁类型。从文化空间的功能来看,由“旅游开发和景观需求”演变为“展示——体验——消费”为一体的复合型需求功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难点在于保持非遗技艺的生命力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工作。傣族园旅游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人文景观的代表性文化符号之一则是传统手工艺。以手工艺的门类论,主要呈现为“木、土、布”三个大类。其中,“木”主要是指以傣族贝叶经和象脚鼓为主的竹经和木制乐器雕刻工艺;“土”主要是指以傣族慢轮制陶为主的陶瓷泥塑工艺;“布”主要是指以傣族织锦为主的纺织工艺。本研究基于文化空间的视角,对文化空间视域下的傣族园传统手工艺变迁展开研究,认为艺术变迁要加强宏观统筹和微观治理,创造不同的空间尺度,以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微观上,分析了傣族园文化空间的变迁,引出传统手工技艺生产变迁的基础,对傣族园传统手工艺中的傣锦、傣陶、贝叶经和象脚鼓四项技艺的生产变迁全面展开,从每个技艺的变迁中选取最具有特征的两个变迁形式加以探究。宏观上,在生产变迁的微观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挖掘傣族园四个手工艺变迁的宏观共性,探究傣族园传统手工艺和文化空间关系的变迁结果,并一一对其进行宏观分析。通过对这一变迁过程的研究考察,来思考文化空间视域下的傣族园传统手工艺,并探究其如何“走出去”。分析文化空间视域下的传统手工艺变迁缘由、内容和结果,梳理傣族园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延续之道,以变迁研究探索传统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李水英[6](2021)在《博物馆数字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云南省博物馆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教育”已逐渐成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能。比如故宫博物院、大都会博物馆、卢浮宫、云南省博物馆等国内外博物馆纷纷设立了自己网站的教育专栏和专职服务于博物馆线下线上教育功能、社会培训、馆校合作的教育职能机构,如故宫博物院的教育培训中心、国家博物馆的社会培训、云南省博物馆的社会教育部门等。数字化馆藏资源、数字化历史文化记忆成为近些年博物馆界的潮流,并通过互联网媒体将馆藏资源向全世界宣传丰富灿烂历史文化艺术的过程中,起到了社会瞩目的宣传传播效果。另一方面,我国从国家到省市教育部门也通过行政文件、监督等多种手段,促使中小学校将博物馆资源融入学校美术美育教育教学中,为此中小学校会定期组织学生去博物馆进行文化艺术实践,但是鲜有中小学真正将丰富多样的线下博物馆、尤其是丰富便利的线上博物馆馆藏资源和熟悉亲切的本地博物馆线上与线下资源融入到日常美术课堂教学中。研究发现博物馆资源在美术教育中应用研究的文献大多是本土博物馆资源与美术课程相结合的探索,有以博物馆资源结合学生特点与校本课程相融合的研究,但是没有触及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如何在美术教学链中应用博物馆数字资源的问题。通过赵芳芳的硕士论文研究结果与调查研究表明,直至最近云南省博物馆与学校签订的“馆校共建”协议。但截至目前,该馆校合作还是局限于学生到博物馆实地的艺术学习层面,未涉及数字资源融合应用。因此本文尝试在馆校合作背景中,以云南省博物馆为例,借鉴前人对新媒体数字资源存在方式的梳理,以文本类、图片类、音频类、视频类、虚拟现实类和动画类将线上馆藏美术教育资源进行归类,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博物馆资源在美术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将博物馆线下尤其是线上便利丰富的数字资源嵌入美术课堂的日常教学中,从“物境”“情境”“意境”三个维度阐析博物馆数字资源在教学链环中嵌入的节点,探索虚拟与实体博物馆资源在美术教学中深度结合的途径。为博物馆资源更好地融入美术教育,提高视觉培养的质量和效率积累经验;为宝贵的博物馆数字资源通过日常美术教学途径进行传播,提供借鉴。

臧璐[7](2021)在《当代大理白族服饰的传播与文化认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赵大航[8](2021)在《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巍山彝族传统玩具“呼吐吐”创新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在商业与经济发展为引导的时代背景下,现代玩具产品对使用者的引导逐渐的清晰且具有目的性,玩具产品紧随应试教育与瞬时热点的步伐,以极高极快的速率更新换代。高速变现的模式下,传统玩具则逐渐站在了时代的对立面。随着工业化背景的推移,受众逐渐对高度模式感与“空虚”文化内在的玩具产品所麻木,单一的强调视觉与交互系统的趣味性反而疏忽了玩乐行为的自发性与文化内容的延伸与运用。大众则又将关注点逐渐聚焦至产品的延伸性与文化内核。传统玩具特有的启发性与延伸性则成为当今背景下一块良好的基石,但同时也对基于传统玩具产品的创新再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从趣味性、教育需求、内容承载上都有了更加迫切的需求。而对于不同类型的传统玩具产品的创新设计也根据产品本身内容属性各有侧重,笔者运用让莱芙与爱丁纳温格所提出的情境学习理论,通过对巍山彝族传统玩具“呼吐吐”再设计的个案研究与实现,探索适用于基于传统文化的传统玩具的创新方式与方法。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问题:对情境学习理论研究,面对传统玩具再设计的方向上,构建对于传统玩具及其背后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在现代教育理念需求下“学习动机”、“学习模式”、“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目标”的评价体系。探究情境学习理论作用于当代传统文化内容与技能教育的呈现方式研究;对传统玩具、现有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玩具剖析,分析传统玩具“呼吐吐”在文化文化内容、教育方式、社会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应用情境教育理论为引导对基于文化内容承载功能传统玩具进行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基于情境教育理论下,对传统玩具“呼吐吐”构建文化内容、教育功能、体验模式与学习目标进行设计构建。对于传统玩具“呼吐吐”如何在使用情境教育理论对其分析后进行再设计与玩具产品的创新。笔者通过分析与实践,转化出适用于基于传统文化内容的传统玩具设计在“文化承载内容”、“学习模式”、“应用转化”三个方向上的侧重点。应用此种构建模式对“呼吐吐”玩具进行分析与重构,找出问题与目标,以此案例论述了该模型在传统文化新型玩具设计中的文化传播与教育中对使用者的引导作用,为传统玩具在现代语境下的再设计产品创新思路作出自己的贡献。

张路思[9](2021)在《基于保护与再利用的会馆建筑空间展陈设计研究 ——以会泽云南会馆铜商文化展陈设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会馆建筑在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体系中,是赋有特殊职能且历史信息与历史文化丰富的特殊建筑类型,其精神文化凝聚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保留城市印记、保护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作为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所建立的地域性社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完整地诠释了历史发生的过程,是一个社会经济时代的缩影。现代化社会中,虽然会馆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方式日新月异多样化,但把会馆建筑作为文化展陈空间来体现建筑的价值最值得借鉴和学习,是一种积极有效的保护传承方式。利用会馆建筑实现文化展陈,不仅保存了会馆建筑本体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传播,也将会馆建筑的空间功能得到保护利用,历史文化以展陈方式进入大众的视野,使得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展陈的方式得到保护与传承。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强地方性会馆建筑空间的保护与再利用及历史文化的传承意识,扩展建筑利用形式,提升会馆建筑空间的展陈水准。论文以会馆建筑保护与再利用为出发点,研究如何在保护修缮后的会馆建筑空间内进行主题文化展陈设计,在保护会馆建筑本体的同时关注其所承载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利用,使会馆建筑空间能适应社会发展赋予新的空间价值意义。论文首先对会馆建筑再利用的保护性和可行性提出理论研究基础,查阅国家和地方性的指导文件,将会馆建筑与主题文化展陈设计结合在一起共同提出展陈设计原则和设计的可行性研究分析。通过举例分析国内外相关案例总结展陈再利用方式与技术,为下文的设计实践研究做铺垫。其次针对论文的研究中心提出云南会馆建筑铜商文化的展陈设计策略,对会馆的历史发展及空间特点进行分析,根据会馆的原始功能及会馆现状利用提出会馆进行展陈空间设计的基本方法与展陈手段。论文的核心内容是对会馆建筑的整体规划再利用,重点针对会馆建筑空间的展示策略进行讨论分析,从展陈设计特点、展陈原则、展陈方法与手段的研究,讨论如何在会馆建筑空间中进行保护性、可移动的展陈技术,使建筑空间达到可逆性与最小干预性的展陈设计目的。最后理论应用于实践,以课题实际项目云南会馆建筑空间铜商文化展陈设计为例,实践检验理论,再总结经验,更好的完善会馆建筑空间展陈设计研究。本论文旨在通过会馆建筑空间的展陈设计研究,总结出会馆建筑再利用与展陈设计的方法与技术要点,使大众认识并了解会馆建筑与展陈之间的关系,继而积极的参与到会馆建筑的保护性再利用实践中来,更好的实现会馆建筑本身的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

苟毅琴[10](2021)在《《云南民国日报》广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选取《云南民国日报》广告为研究对象,从交通设施的基础、政策的保障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三方面出发,陈述20世纪初昆明报纸产生的背景。以广告概念的界定、广告版面设计、广告类别对《云南民国日报》广告作整体分析,以探析《云南民国日报》广告的大致面貌。其中,在广告类别中根据广告的表现手法将《云南民国日报》广告分为绘画类广告、摄影类广告、文字设计类广告,本论文主要以这三类广告为线索展开具体分析。在《云南民国日报》广告艺术风格来源上,从传统艺术的韵味、西方元素的运用、中西艺术的融合三方面进行论述,阐明形成早期报纸广告艺术风格的原因。在《云南民国日报》广告的艺术风格方面,主要从广告设计的表现手法、广告审美方面进行分析,剖析早期报纸广告呈现的视觉艺术特征。最后,从社会时尚、社会审美、社会变迁方面深入挖掘早期报纸广告承载的现代倾向。

二、云南信息技术教育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信息技术教育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西南联大教育遗产保护与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南联大教育遗产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一)西南联大教育遗产的历史价值
        1.中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及遗存
        2.抗战时期我国教育保护和发展的见证
        3.推动抗战时期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西南联大教育遗产的当代意义
        1.西南联大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2.西南联大的精神教育遗产在当代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西南联大教育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
    (一)领导指示和保护政策
        1.国家领导人指示
        2.相关保护政策
    (二)西南联大旧址和名人(故)旧居保护
        1.西南联大旧址的保护
        (1)对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本部旧址的保护。
        (2)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的保护。
        2.西南联大名人(故)旧居保护
    (三)博物馆、研究会、研究院
    (四)文献资源整合
    (五)艺术再现西南联大
    (六)创新活动形式,传承联大精神
三、西南联大教育遗产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西南联大教育遗产保护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宏观的顶层设计和相关政策
        2.名人(故)旧居保护、利用程度不高,方式单一
        3.文献资源整合困难较大
        (1)散存文献资源集中整合亟待解决。
        (2)标准化构建是文献资源整合面临的关键问题。
        (3)文献资源整合视野还需拓展。
        (4)西南联大文献资源整合体系亟需优化。
        4.对西南联大教育遗产的利用政策落实不到位
    (二)西南联大教育遗产保护利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1.对西南联大教育遗产的历史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够充分
        2.对西南联大教育遗产的媒体宣传和科学研究不充分
        3.西南联大教育遗产深度开发利用意识缺乏
四、构建西南联大教育遗产保护体系
    (一)构建西南联大教育遗产保护体系的思路
    (二)制度保障
    (三)保护内容
    (四)条件保障
    (五)组织管理
    (六)监督和评估机制

(2)云南革命英烈文献开发利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云南革命英烈文献概况
2 云南革命英烈文献蕴含的红色教育价值
    2.1 对党忠诚教育价值
    2.2 人民宗旨教育价值
    2.3 理想信念教育价值
    2.4 革命传统教育价值
    2.5 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2.6 意识形态教育价值
    2.7 纪律作风教育价值
    2.8 道德品质教育价值
3 云南革命英烈文献的开发利用策略探讨
    3.1 加大革命英烈文献收集收藏力度,夯实文献资源基础
    3.2 加强革命英烈文献整理开发,形成新的文献资源
        3.2.1 编制二、三次革命英烈文献
        3.2.2 开展革命文艺影视作品创作
    3.3 利用革命英烈文献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助推文旅融合发展
        3.3.1 倡导研读革命英烈文献
        3.3.2 举办革命英烈文献展览
        3.3.3 品读革命英烈书信
        3.3.4 瞻仰革命遗迹遗址
        3.3.5 重走革命线路
    3.4 加快革命英烈文献数字化,推进文献数字化服务
        3.4.1 加快革命英烈文献数字化
        3.4.2 做好革命英烈文献信息推送服务

(3)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究——基于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云南省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重要性
    (一)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发展
    (二)立足区域定位,促进国际交流
    (三)培育特色学科,推进高校建设
二、基于学科评估结果的云南省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分析
    (一)人文社科类、理工类学科为主体,与新兴产业相关学科数量较少
    (二)地方高校与“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之间差距明显
    (三)地方高校学科发展具有较大提升空间和可能性
三、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遵循学科结构适应性发展的原则
    (二)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
    (三)实施学位点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计划
    (四)突出地方高校的区域特色和学科特色
    (五)重视地方高校的一流学科群建设
四、结论

(4)数字技术对当代绘画创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
        1、研究计划及预期结果
        2、研究重点
        3、研究难点
        4、研究方法
        5、研究创新点
    (五)论文组织结构
一、数字绘画创作与油画创作的关系
    (一)数字绘画技术的发展历程
    (二)数字绘画技术在绘画创作中的应用
    (三)数字绘画创作的主要特点
    (四)数字绘画对于传统绘画的传承与创新
二、数字绘画技术对绘画创作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素材资源的丰富化
        2、艺术构思的多样化
    (二)消极影响
        1、忽视色彩感知
        2、主动创造性的丧失
        3、对写生素描的轻视
三、数字技术背景下当代油画创作的启示
    (一)尝试运用新的数字技术
    (二)符合当代社会的精神内涵
四、数字时代下绘画创作环境的变化
    (一)数字技术增强绘画创作的创新性
    (二)数字时代下绘画教育的变革
    (三)数字时代下绘画作品市场的发展
        1、绘画作品市场的传播和消费的多样化
        2、数字时代下绘画创作的商业应用
        3、3D打印技术在绘画作品市场的应用
        4、数字时代下绘画作品交易的新探索
结语
    (一)总结
    (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文化空间视域下的传统手工艺变迁研究 ——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田野点介绍
一、文化空间视域下傣族园传统手工艺的空间变迁
    (一)“家庭作坊”式的“散状空间”
    (二)“表演示范”式的“聚合空间”
    (三)“家庭+表演”式的“散聚空间”
二、文化空间视域下傣族园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变迁
    (一)生产的材料与设计变迁
    (二)生产的工艺与器具变迁
    (三)生产的传承与对象变迁
    (四)生产的功能与目的变迁
三、文化空间视域下傣族园传统手工艺变迁的分析
    (一)生产方式的变迁
    (二)功用方式的变迁
    (三)装饰方式的变迁
    (四)传承方式的变迁
四、文化空间视域下傣族园传统手工艺的问题与对策
    (一)傣族园传统手工艺存在的问题
    (二)傣族园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对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6)博物馆数字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云南省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三、研究问题及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云南省博物馆概况与数字博物馆利用案例分析
    第一节 云南省博物馆概况
    第二节 数字博物馆艺术模块的应用案例分析
第四章 博物馆数字资源基于建构主义的馆校合作美术教学应用思路
    第一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析
    第二节 博物馆数字资源基于建构主义的美术教学应用思路
第五章 云南省博物馆数字资源在美术教学链中的设计分析
    第一节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资源模块化分析
    第二节 美术教学链的校外资源接入点分析
    第三节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资源在美术教学链中的教学方案设计
    第四节 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第五节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巍山彝族传统玩具“呼吐吐”创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情境学习理论
        (二)巍山彝族传统玩具“呼吐吐”相关
        (三)传统玩具再设计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第一章 情境学习理论与传统玩具
    (一)情境学习理论
        1.1.1 情境学习理论提出背景
        1.1.2 情境学习理论意义
        1.1.3 情境学习理论的核心与议题
        1.1.4 情境教育下的文化学习
    (二)传统玩具的教育功能特点与再设计
        1.2.1 传统玩具与传统文化
        1.2.2 传统玩具的功能性
        1.2.3 传统玩具的再设计
    (三)情境学习理论的植入价值
第二章 巍山彝族传统玩具“呼吐吐”的历史沿革与功能
    (一)“呼吐吐”的历史与彝族文化
        2.1.1 “呼吐吐”的历史与现状
        2.1.2 “呼吐吐”与巍山彝族传统玩具
        2.1.3 “呼吐吐”与阿字若把传习馆
        2.1.4 “呼吐吐”与巍山彝族文化
    (二)传统“呼吐吐”的功能
        2.2.1 社会功能
        2.2.2 育人功能
        2.2.3 文化教育功能
第三章 基于情境教育的“呼吐吐”再设计开发策略
    (一)现代“呼吐吐”的功能与定位分析
    (二)传统巍山彝族打歌文化情境分析
    (三)传统“呼吐吐”基于情境教育理论的转化
        3.3.1 基于情境体验教育的框架转化
        3.3.2 教育内容的转化与植入
        3.3.3 应用场景的搭建
        3.3.4 “实践共同体”的组成
    (四)现代“呼吐吐”玩具的再设计思路方法探索
第四章 “呼吐吐”产品设计创新实践
    (一)产品定位及分析
    (二)巍山彝族民间音乐及其内容提取转化
    (三)“呼吐吐”发音模式分析及演绎属性转化
    (四)基于曲调的“呼吐吐”民间故事筛选转化
        4.4.1 《细奴逻下凡》与“乐·呼吐吐”
        4.4.2 《白牛土主》与“敬·呼吐吐”
        4.4.3 《兄弟与老虎》与“融·呼吐吐”
        4.4.4 《金月亮》与“趣·呼吐吐”
    (五)传统巍山彝族图腾与视觉元素转化
        4.5.1 “乐·呼吐吐”外观元素分析与提炼
        4.5.2 “敬·呼吐吐”外观元素分析与提炼
        4.5.3 “融·呼吐吐”外观元素分析与提炼
        4.5.4 “趣·呼吐吐”外观元素分析与提炼
    (六)“呼吐吐”玩法运行架构
    (七)产品设计与实践
        4.7.1 设计流程
        4.7.2 产品内容
        4.7.3 产品乐曲转化及多媒体后台情境辅助
        4.7.4“呼吐吐”体验课首次试运营结果
        4.7.5 设计总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基于保护与再利用的会馆建筑空间展陈设计研究 ——以会泽云南会馆铜商文化展陈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背景
    (二)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课题研究方法与路径
        1.研究方法
        2.研究路径
    (四)课题研究创新点、难点与重点
        1.课题研究创新点
        2.课题研究难点
        3.课题研究重点
一、会馆建筑再利用的保护性研究
    (一)会馆建筑的历史文化与发展现状
        1.会馆建筑的历史文化
        2.会馆建筑的发展现状
    (二)会馆建筑再利用的保护性法律法规
        1.法律层面
        2.非法律层面
    (三)会馆建筑空间展陈设计的保护性原则
        1.真实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可逆性与最小干预性原则
        4.地域性原则
        5.可达性与可及性原则
        6.人性化与科技化协调性原则
    (四)会馆建筑再利用的价值分析
        1.历史价值
        2.艺术价值
        3.科学价值
        4.社会价值
        5.文化价值
        6.使用价值
    (五)本章小结
二、会馆建筑再利用的可行性研究
    (一)会馆建筑再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1.会馆建筑再利用理论的可行性分析
        2.会馆建筑原有功能延续与拓展的再利用可行性分析
        3.会馆建筑空间功能重组与置换再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4.会馆建筑空间实践案例分析
    (二)会馆建筑空间主题文化展陈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1.会馆建筑空间的历史与文化属性本身就是展陈的内容
        2.会馆建筑空间与展陈内容的文化性是有机融合的整体
        3.会馆建筑空间结构与展陈设计结构的可融入性
        4.会馆建筑空间场所氛围与展陈空间环境设计的整体性
        5.会馆建筑空间旧材料在展陈空间设计中的可利用性
    (三)本章小结
三、国内外相关案例与分析评价
    (一)国内相关案例分析
        1.故宫博物院
        2.重庆湖广会馆
    (二)国外相关案例分析
        1.法国卢浮宫
        2.泰特现代美术馆
    (三)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评价与经验借鉴
        1.分析评价
        2.经验借鉴
四、基于保护与再利用的会泽云南会馆铜商文化展陈设计策略
    (一)会泽云南会馆建筑的历史背景与现状
        1.云南会馆建筑历史背景分析
        2.铜商文化的历史遗留
        3.云南会馆建筑空间展陈现状分析
    (二)项目设计分析
        1.项目研究背景分析
        2.受众需求分析
        3.设计定位分析
    (三)基于保护与再利用的会泽云南会馆铜商文化展陈设计策略
        1.“修旧如旧”的保护性修缮策略
        2.会馆建筑空间与展陈空间一体化再利用策略
        3.会馆建筑空间与展陈内容的文化体验性设计策略
        4.展示区的模块化组合策略
        5.展架、展台结构的装配式设计策略
        6.会馆建筑展陈空间的光环境优化策略
        7.会馆建筑展陈空间场景的虚实相生表现策略
    (四)本章小结
五、展陈设计实践:基于保护与再利用的会泽云南会馆铜商文化展陈设计实践
    (一)项目区位分析
    (二)展陈大纲策划
    (三)展陈设计说明
        1.从建筑群体到建筑室内的展陈设计
        2.铜商文化的展陈题材设计中加入科技手段的融入
        3.展陈设计以人为本,重视空间的体验性
        4.设计遵循可持续发展,实现最小干预性
    (四)展陈设计方案分析
        1.云南会馆建筑周围大环境的区域化整体规划设计
        2.云南会馆建筑空间及院落环境的整体规划设计
        3.云南会馆建筑室内展陈布局规划
        4.展陈参观流线设计
    (五)室外设计方案实践
    (六)室内设计方案
        1.建筑空间与展陈空间一体化设计实践
        2.空间展架、展台的装配式设计实践
        3.模块化组合手法在空间中的实践
        4.文化体验性在空间中的实景表现
        5.空间场所精神在空间中的设计实践
    (七)设计实践总结
    (八)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云南民国日报》广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该选题的研究方向与背景介绍
    (二)该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三)该选题的价值和研究意义
    (四)论文的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一、20世纪初昆明报纸产生的背景
    (一)交通设施的基础
        1、铁路
        2、公路
        3、航空
    (二)政策的保障
        1、建设“东大陆”
        2、建设“新云南”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新闻传媒
        2、文化教育
        3、公共文化设施
二、《云南民国日报》广告
    (一)广告概念的界定
    (二)广告版面设计
        1、版面类型
        2、版面构成
        3、版面形式
    (三)广告类别
        1、绘画类广告
        2、摄影类广告
        3、文字设计类广告
三、《云南民国日报》广告的艺术风格来源
    (一)传统艺术的韵味
    (二)西方元素的运用
        1、时尚元素
        2、绘画技法
        3、设计风格
    (三)中西互融
四、《云南民国日报》广告的艺术风格
    (一)广告设计表现手法
        1、叙事
        2、写实
        3、夸张
    (二)广告审美分析
        1、字体设计之美
        2、图像展现之美
        3、编排构思之美
五、《云南民国日报》广告承载的现代倾向
    (一)社会时尚
        1、服饰时尚
        2、娱乐时尚
        3、交通时尚
    (二)社会审美
        1、人物形象之美
        2、家居装饰之美
        3、产品包装之美
    (三)社会变迁
        1、由封闭到开放
        2、由传统到西化
        3、由节俭到奢华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云南民国日报》广告

四、云南信息技术教育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南联大教育遗产保护与体系构建[J]. 张婷婷,杨绍军. 学术探索, 2021
  • [2]云南革命英烈文献开发利用探析[J]. 赵发员,杨梅. 河北科技图苑, 2021(05)
  • [3]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究——基于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分析[J]. 刘颂迪,杨超.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4]数字技术对当代绘画创作的影响[D]. 张译匀. 云南艺术学院, 2021(12)
  • [5]文化空间视域下的传统手工艺变迁研究 ——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D]. 罗安琪. 云南艺术学院, 2021(12)
  • [6]博物馆数字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云南省博物馆为例[D]. 李水英. 云南艺术学院, 2021
  • [7]当代大理白族服饰的传播与文化认同研究[D]. 臧璐. 云南艺术学院, 2021
  • [8]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巍山彝族传统玩具“呼吐吐”创新设计[D]. 赵大航. 云南艺术学院, 2021(11)
  • [9]基于保护与再利用的会馆建筑空间展陈设计研究 ——以会泽云南会馆铜商文化展陈设计为例[D]. 张路思. 云南艺术学院, 2021
  • [10]《云南民国日报》广告研究[D]. 苟毅琴. 云南艺术学院, 2021(12)

标签:;  ;  ;  ;  ;  

云南信息技术教育的浅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