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某工业园区综合布线系统规划

东莞某工业园区综合布线系统规划

一、东莞某工业园区综合布线系统规划(论文文献综述)

张滔[1](2021)在《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工艺运行优化及突出问题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某工业园区化工企业内部污水经处理后进入污水厂后,对污水厂的水质及工艺造成了冲击,导致污水厂水质不能稳定达标。本文对污水厂内出现的工艺运行故障提出优化改造措施,且为了解决碳源缺乏、进水余氯浓度过高两大突出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试验研究:针对污水厂工艺运行故障及企业的高负荷废水排放等问题,提出源头冲击管控、推流器角度改造、跌水富氧的控制、回流硝化液DO控制、外加碳源的优选、进水有效氯控制六项工艺优化改造措施,旨在稳定工艺运行,改善水质。针对污水厂内碳源不足的问题,本研究利用机械球磨法对剩余污泥进行破解,释放碳源。在进行时间对机械球磨法破解剩余污泥影响的研究可知,钢珠的破解效果最佳,氧化锆珠次之,玻璃珠最差。当钢珠破解时间达到120min时,SCOD溶出值达到1223.50mg/L。在破解120min后,各主要指标浓度增长趋势变缓甚至下降,确定120min为此种方式破解剩余污泥的最佳时间。在进行磨珠粒径对机械球磨法破解剩余污泥影响的研究可知,粒径为1mm时,破解液SCOD等指标浓度变化均为最佳,在180min内,SCOD浓度增加了2432.3mg/L,确定1mm是钢珠破解剩余污泥的最佳粒径。通过显微镜以及生物扫描电镜的测试,结果表明磨珠对污泥的冲击以及磨珠、污泥和罐壁的摩擦与滑动等作用力可以将污泥的絮体形态打碎,并且分散较大的菌胶团,使污泥絮体形态呈较小块。针对污水厂进水余氯浓度较高的问题,进行了三种还原剂对二氯异氰尿酸钠(DCCNa)去除试验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从投加量、反应时间、价格的角度考虑,硫代硫酸钠相对于亚硫酸钠和硫酸亚铁,去除余氯的效率更高。硫代硫酸钠作还原剂时,在120mg/L、90mg/L、60mg/L、30mg/L的初始余氯浓度下,余氯在第1min内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9.9%、99.9%、99.8%、99.8%。且硫代硫酸钠与DCCNa反应最佳摩尔比和反应时间确定为:初始余氯浓度为120mg/L时,摩尔比为4:1,反应时间为1min;初始余氯浓度为90mg/L、60mg/L、30mg/L时,摩尔比为3:1,反应时间为1min。

吴成锐[2](2020)在《广东RN科技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研究》文中认为

杨颖[3](2020)在《“突破红线”导向下的高端信息产业区街景设计研究 ——以北京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为例》文中提出城镇化加速城市发展的同时也造成城市空间的紧缺与粗放,国内大多高端信息产业区在此规划下诞生,加之道路空间对机动车通行功能的偏斜,进一步压缩了街道活动空间,使得高端信息产业区成为街道生活空间不足的典型代表。同时,由于高端信息产业区在建设标准、产值贡献、产业模式及人群特征等方面的特殊性,对于街道场所功能及街道空间品质的提升更加迫切。因此,在城市公共空间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存量潜力空间补充街道活动空间成为高端信息产业区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突破红线关注于红线外空间对于街道空间补充的作用,成为高端信息产业区街景品质提升的重要抓手和解决街道活动空间不足问题的有效方式。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分为六个章节,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章)为相关基础研究,首先对突破红线相关的街景设计和高端信息产业区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明确本文在既往研究中的位置及应发展的方向。其次对本文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突破红线相关的街景设计理论进行分析,提炼借鉴之处;第二部分(第三章)是突破红线的影响因素及判定方法研究,通过对高端信息产业区的典型代表——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红线内外空间现状及街道使用者的行为模式分析街道问题的成因,明确突破红线对解决街道生活空间缺失问题的必要性。其次通过调研、采访及问卷明确影响高端信息产业区突破红线的影响因素并形成弹性判定的方式,得出高端信息产业区突破红线下的外向型、中性型及内向型的三种空间属性分类,为区域街景设计策略的提出奠定基础;第三部分(第四章)为突破红线导向下高端信息产业区街景设计策略的提出。在突破红线下空间属性分类的基础上,首先提出街景设计的原则及目标,其次通过空间规划更新策略、空间整治设计策略及一体化街景设计的保障机制三方面提升高端信息产业区街景品质;第四部分(第五、六章)为突破红线导向下上地信息路街景设计实践,以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为例进行街景的改造设计,并对全文进行总结反思。通过对突破红线导向下高端信息产业区街景设计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提出高端信息产业区突破红线的影响因素及判定方法,得出高端信息产业区在突破红线下的空间属性分类。(2)提出针对于高端信息产业区街景设计的策略。在街道规划层面策略更新下,对红线内、外空间进行设计提升,最终通过内外空间整合形成一体化街景,解决区域街道空间不足的问题,弥补高端信息产业区街道景观提升研究的缺失。

陈海然[4](2020)在《海绵化改造对城市内涝及交通的影响研究 ——以东莞市中心片区为例》文中提出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短历时强降雨极端天气日益增多,城市内涝现象频发,这无疑给正常的道路交通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为缓解暴雨内涝交通拥堵问题,保障城市可持续性发展,改善城市环境,建设宜居家园,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发展新模式,开展对城市内涝和交通的影响研究十分必要,对当前的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之上,以东莞市中心片区为例,通过现场实践调查和资料整理收集,构建了研究区暴雨内涝的雨洪模型和交通仿真模拟模型;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在暴雨情况下城市内涝积水对交通通行的影响做了关联性研究;并与海绵化改造后相同天气下的交通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作对比,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基于SWMM模型构建了研究区城市雨洪模型,通过实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表明模型在研究区有较好的适用性;基于东莞市暴雨强度公式和芝加哥雨型,模拟出不同暴雨重现期下(1a,2a,5a,10a,20a,50a一遇)内涝的情景,结果表明,随着重现期的增加,研究区内涝的情况越来越严重。(2)利用Origin数据分析软件分析积水深度和行车速度间的关系,通过拟合曲线得出积水深度和行车速度间的函数公式;根据现场实测的OD交通量调查以及现场道路交叉口真实情况数据,构建了研究区交通模拟仿真模型(Synchro),表明在暴雨天气下,研究区部分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和服务水较弱。(3)结合海绵城市理念,设置了对研究区进行海绵化改造方案(如增加透水铺装、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下凹式绿地、调蓄池等),利用雨洪模型和交通仿真模型进行模拟,海绵化改造能有效降低城市内涝风险,提高内涝引起的交通通行能力的服务水平,表明海绵化改造能够提升内涝引起的交通通行能力的服务水平,同时对道路海绵化改造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评价分析,表明海绵化改造有利于改善城市交通系统,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节约成本并提高经济效益。

张怿峰[5](2020)在《某水源地供水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成熟,泵站自动化技术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纵观全国,各地泵站自动化实施现状仍存在不少问题。与国外相比,国内的泵站控制和管理还是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在电气控制上,自动化监控程度低,大部分的泵站仅有单级的手动常规控制。在管理水平上,大部分泵站的管理记录和统计都是手工操作,泵站控制和管理没有形成区域化的网络,所以必须对现有泵站电气自动化提出更高的要求。郑州市某引黄水源地泵站工程目前的运行管理主要依靠人工手段,技术落后,自动化水平低,不能满足现代水利及工程本身的运行管理需求,不能满足工业园区供水的需求。因此,必须对现有的工程进行自动化与信息化更新与改造,达到工程运行的自动化控制,实现信息化管理。本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建设适用于该引黄水源地的供水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有线、无线结合的方式,应用面向对象的VB.NET语言,灵活方便的实现了对升压泵、阀门、高压开关和较为分散的深井泵的集中监控,完成数据采集、转换、存储、报警、控制等任务,采用优化算法对深井泵、升压泵进行优化调度,实现系统的经济运行,保证水源地供水系统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吴东海[6](2019)在《宜春市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保税物流中心(B型)是由我国境内企业法人经营,允许多家企业进入并从事保税物流业务的海关特殊监管场所。保税物流中心(B型)具有“境内关外”的特殊功能,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大幅提高通关效率,进而大大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拉动区域整体发展。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类似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开放平台正逐步向内陆地区拓展。本文以宜春市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为切入口,研究探讨了内陆地区申请、设计、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有效途径。首先,简要介绍了宜春市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作了收集整理,提出了本文的大致研究方向和框架。其次,系统列出了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相关理论阐述,如概念、进出口货物类型、经营管理模式、监管模式等等。搜集整理了我国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发展情况,并对成立数量、时间、分布进行了分析。再次,结合宜春市实际,对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介绍宜春市的概况,对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进行综合分析。参照海关有关规定,对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设立原则、基本要求进行了说明,列出了宜春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基础和优势。最后,对宜春市保税物流中心(B型)作出总体构想,包括目标定位、用地面积、货物类型及吞吐量、选址与运营主体等等。拟出宜春市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建设思路,对建设主体内容、公共配套设施、实施进度和招标管理作了初步规划。理出了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保障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宜春市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建设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特别是为三四线内陆城市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行了先行探索。建设宜春市保税物流中心(B型),使之成为赣西区域拓展外向型经济的公共平台,将从整体上降低周边外贸企业的流动资金占有量、物流成本,大幅提升招商引资、参与区域和国际合作的硬实力。

肖红芳[7](2019)在《新建城区中压配电网规划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电网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水平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对电网的供电能力、供电稳定性和安全性等各方面指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可靠的电网是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对电网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不仅影响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市东部新区作为政府重点扶持的区域,高铁的便利也给其经济带来了发展机遇,经济蓬勃发展,其固有的10kV配电网络已经跟不上经济发展对供电能力的需求。为了能够让东部新区的10kV配电网络重新焕发活力,本文采用城市配电网网格化规划方法,在地区总体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功能定位指导下,将配电网供电区域划分为若干供电网格,以供电区域饱和负荷需求为基础,结合远景高压配电网布局和现状电网供电情况,分层分区开展配电网规划。通过对原有电网进行全面优化改建,使其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满足广大用户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从而保证人们生活、生产和社会经济平稳发展。本文对该市市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指出了未来东部新区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当地较高经济发展速度和政府控制性规划,对东部新区的电网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高铁阻碍了铁路东西两侧配电网的联络,电网N-1通过率低,部分中低压配网线路负载率较高,新建电力线路跨越和钻越高速铁路困难等。亟需对电网进行新建和改造,才能满足区域发展的用电需求。根据负荷增长情况,本文研究了负荷预测方法。详细阐述了空间负荷预测的趋势法、用地仿真法和负荷密度指标法的特点和差异,选用负荷密度指标法开展远景负荷预测。通过对我国不同城市居民和工业用户的调查,得出典型负荷密度等预测指标,并根据东部新区的规划和发展选择适应负荷密度指标。根据城市规划的用地性质分类,利用负荷密度指标法对用电负荷进行预测,得出远景负荷预测。又以远景负荷预测为指导,采用自然增长+大用户法进行近中期负荷预测,得出分年度负荷预测结果。根据负荷预测结果,进行变电站需求分析,规划设计上级电源网络,合理实施变电站布局和电网建设。为减少新建电力线路跨越和钻越高铁的现象,减少后期电网运行的“三跨”问题,本次规划形成高铁东区11OkV高压配网网架和高铁西区独立、灵活的35kV高压配网网架,结合区域内变电站投产年份及道路建设情况,确定10kV网架规划方案。依据电网规划的结果,结合城市发展特色,适当实施了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规划。最后对规划成果进行投资估算和成效分析。通过实施本次电网规划,进行电网建设与改造,能有效提升电能质量,促进电力市场的开拓和地区用电量的增长,极大满足地区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对电力的需求。

郑徐跃[8](2018)在《区域综合能源网络规划方法与运行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耦合储能的区域电-热-冷综合能源网络是能源互联网的核心架构和物理载体,该网络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随机特性和多种形态的不确定性,其稳定、经济运行依赖于系统级的优化设计、能量管理和控制调度。本文围绕区域综合能源网络的规划方法与运行优化策略展开研究,在分析对比现有规划分析工具的基础上,对影响网络规划设计与运行的负荷预测问题、能源系统的集成建模与优化、能源系统的选址、管网布局及网络各环节间的耦合与反馈机制等进行重点剖析,揭示特性各异网络之间的互动协调规律与能量调控机理,形成综合考虑“源-网-荷-储”时序互补特性的规划设计方法与最优运行策略。在此基础上,针对工业园区的既有建筑供能系统改造、以分布式冷热电(Combined Cooling,Heating and Power,CCHP)系统为核心的区域综合能源网络优化以及大区域综合能源网络规划与管网布局,分别建立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Mixed Integer Non-Linear Programming,MINLP)模型,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分析,为区域综合能源网络的规划和运行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基于系统配置与决策的区域综合能源网络规划与运行优化方法。系统配置的优化主体由影响系统组成的负荷预测、能量转换及输配、技术参数约束、当地可用资源条件等平衡方程或约束方程构成。系统的评价决策影响因子主要由经济性、环境性、能源利用率及综合性能评价等指标组成。(2)从供应侧能源规划与需求侧能源消耗两个角度,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能源规划与分析工具进行系统性分析对比,并针对能源规划分析工具的典型应用领域——城市能源系统规划、建筑能耗分析、交通能源规划、工业能耗分析、电力系统分析进行详细的调研梳理。(3)构建区域综合能源网络的MINLP优化模型,基于模型研究建筑围护结构改造及不同供能设备的性能特性和操作时序对能源网络的影响,通过熵权法构建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从系统的技术、经济、环境以及能源使用率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所建模型的有效性。(4)构建针对建筑类型与能源需求具有多样复杂特性的区域高维度、多系统集成优化模型。在满足区域内用户热、冷、电需求的前提下,研究耦合储能系统后传统能源技术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最优组合及逐时控制运行策略。考虑人口波动及建筑面积变化有可能带来的负荷需求变化,基于逐时能耗数据并考虑规划期内一定的负荷增长率以避免采用负荷平均值导致的误差过大问题,并结合仿真算例验证模型的可行性。(5)针对当前综合能源规划中鲜有涉及的能源系统选址、输送管网布局、不同能流的分流策略等问题,从大区域整体供需角度出发,基于各子区域间负荷的时序差异性及互补性,考虑逐时的管网传输损耗及设备负载对运行效率的影响,建立含多个子系统的能源网络站网布局规划及运行优化模型,实现区域间各系统的设备组合、选址、管网布局、运行策略、能量传输分流最优路径等集成优化。同时结合实例分析,对比不同优化目标下大区域能源网络的规划布局与运行方案。

莫广安[9](2017)在《WLAN网络干扰分析与优化》文中指出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正经历从2G、3G过渡到4G的快速发展,移动用户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因WLAN具有不受线缆端口位置局限、组网简单快捷、低成本等优势,对数据业务分流效果显着,在世界各地得到大规模发展与建设应用。全球主流电信运营商大多采用“2G+3G+4G+WLAN”四网协同组网作为全业务运营的主要形式。随着WLAN产品的不断普及和增多,因WLAN射频频域资源有限,众多WLAN终端可能工作于同一频段,由此带来的众多WLAN产品之间的同邻频干扰也日益加剧,导致WLAN系统性能的降低。因此,如何尽量避免干扰、弱化干扰,甚至与干扰共存,成为WLAN网络前期建设组网规划与运行期间的干扰优化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从WLAN各种干扰机制原理入手,介绍了WLAN组网的关键技术,深入分析了WLAN干扰源和干扰类型。探讨了各类干扰源对WLAN接入终端的接入难易程度、网速以及吞吐量等方面的影响。针对前期WLAN组网建设,结合实际组网方案案例,本文总结了WLAN组网的拓扑结构以及WLAN组网中的信道规划。综合分析了在WLAN工程组网建设过程遇到的包括接入难、网速慢、吞吐量下降等各种WLAN问题,整理出WLAN组网后期配置优化整体流程图。以本人负责设计和开通的樟木头新都会酒店WLAN组网方案以及负责开通和验收的东莞台商大厦WLAN组网方案作为案例,给出了新建WALN室内分布系统方案和新建+合路方式WLAN组网的设计思路。针对WLAN运行碰到的干扰问题,文中通过对现网中四网协同组网中存在的各设备间的相互干扰问题进行测试分析,整理出WLAN干扰处理优化流程图,提出优化建议。以某办公室网速慢为案例,结合定位WLAN干扰源的常用测试工具、分析软件的使用,总结出WLAN问题的定位方法并给出分析思路以及解决方案。以东莞某手机厂为例,重点分析开阔密集并发接入场景的干扰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WLAN干扰问题的建议和优化方案。为实现覆盖最大化、干扰最小化的覆盖效果,本文提出2.4G+5.8G混合组网、以及小功率扩容覆盖的方式,力求规避干扰和实现网络容量和性能最大化的效果。

汤家盛[10](2015)在《基于WiFi技术的无线家庭宽带接入方案设计》文中认为信息社会,计算机网络是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载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资源的重要途径。现如今,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智能化的产品的出现,传统有线网络由于自身的端口的制约,很难满足这些高科技产品的需求,因此提供一个具有移动性、便捷性、经济性的家庭宽带网络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家庭宽带接入技术,结合工程实践,经过调研、规划、设计、实施,完成了大黄中心村的无线网络覆盖。文中先提出了三种住宅小区WLAN技术方案:小区覆盖合路、楼顶架设AP、楼道架设AP。分析比较三种方案的覆盖效果、工程量和投资费用,最终选取WLAN信号源合路传统的2G小区覆盖布线系统。由于2G小区覆盖天线安装位置往往受到现场情况影响,天线的安装位置往往不是很理想,从而造成WLAN覆盖效果的不理想。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在研究中引入无线中继器设备,放大WLAN信号,优化WLAN覆盖效果。将现如今的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融合在一起,,很好地解决了大黄中心村小区内的无线网络覆盖的难题,而且节约了资源,减少了资金的投入,缩短了建设的时间。小区覆盖合路模式的无线家庭宽带接入方案建成后,进行了有无无线中继器设备的无线信号测试,验证了无线中继器设备效果。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效解决了大黄中心村的宽带接入问题,为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在成熟小区的应用提供了借鉴。

二、东莞某工业园区综合布线系统规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莞某工业园区综合布线系统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1)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工艺运行优化及突出问题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工业废水的危害与防治
        1.2.1 工业废水的危害
        1.2.2 工业废水的防治
    1.3 工业废水处理方法
        1.3.1 物理处理法
        1.3.2 化学处理法
        1.3.3 生物处理法
    1.4 工业园区污水治理常见问题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园区调研与试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2.1 污水处理厂内外调研方法
        2.1.1 污水厂内调研分析
        2.1.2 污水厂外调研分析
    2.2 机械球磨法破解剩余污泥的试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2.2.1 实验装置及实验原理
        2.2.2 实验材料
        2.2.3 实验仪器及药品
        2.2.4 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
        2.2.5 主要指标的测定意义
    2.3 还原剂去除DCCNa的试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2.3.1 实验原理
        2.3.2 实验材料
        2.3.3 实验仪器与药品
        2.3.4 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
第三章 污水厂内外现状分析及工艺运行的优化
    3.1 污水厂内现状分析
        3.1.1 污水厂工艺流程
        3.1.2 污水厂进出水水质
    3.2 园区主要企业现状调研
    3.3 工艺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4 解决方案及优化措施
        3.4.1 源头冲击管控
        3.4.2 推流器角度改造
        3.4.3 跌水富氧的控制
        3.4.4 回流硝化液DO控制
        3.4.5 外加碳源的优选
        3.4.6 进水有效氯的控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械球磨法破解剩余污泥的试验研究
    4.1 球磨时间对破解剩余污泥的影响
        4.1.1 研究内容
        4.1.2 剩余污泥性质
        4.1.3 研究结果及分析
    4.2 磨珠粒径对破解剩余污泥的影响
        4.2.1 研究内容
        4.2.2 剩余污泥原始性质
        4.2.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还原剂去除DCCNa的试验研究
    5.1 二氯异氰尿酸钠性质及其消毒属性分析
        5.1.1 二氯异氰尿酸钠性质
        5.1.2 二氯异氰尿酸钠用于消毒时的危害分析
    5.2 亚硫酸钠去除二氯异氰尿酸钠的研究
        5.2.1 不同初始余氯浓度下反应后的浓度变化
        5.2.2 不同初始余氯浓度下反应后的p H变化
    5.3 硫代硫酸钠去除二氯异氰尿酸钠的研究
        5.3.1 不同初始余氯浓度下反应后的浓度变化
        5.3.2 不同初始余氯浓度下反应后的p H变化
    5.4 硫酸亚铁去除二氯异氰尿酸钠的研究
        5.4.1 不同初始余氯浓度下反应后的浓度变化
        5.4.2 不同初始余氯浓度下反应后的p H变化
    5.5 三种还原剂去除效果的比较与选择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突破红线”导向下的高端信息产业区街景设计研究 ——以北京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存在问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突破红线导向下相关街景设计研究综述
        1.3.2 高端信息产业区研究综述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基础理论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红线
        2.1.2 高端信息产业区
        2.1.3 街景
    2.2 概念间关联性分析
        2.2.1 红线对街景设计的影响与作用
        2.2.2 高端信息产业区街景设计的重要性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完整街道理论
        2.3.2 共生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突破红线下的街道空间属性研判
    3.1 上地街道空间现状分析
        3.1.1 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概况
        3.1.2 上地街道红线内外空间现状分析
    3.2 上地街道使用者特征及行为模式调研
        3.2.1 上地街道使用者特征分析
        3.2.2 上地街道使用者行为模式调研
        3.2.3 相关利益者诉求分析
    3.3 现状问题成因分析
        3.3.1 规划阶段方向性偏失
        3.3.2 空间分配与利用不当
    3.4 突破红线的必要性与契合性
        3.4.1 存量发展的政策导向
        3.4.2 存量空间整合的潜力
        3.4.3 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
        3.4.4 一体化系统的重要性
    3.5 突破红线的影响因素及判定方法研究
        3.5.1 突破红线的复杂性分析
        3.5.2 突破红线的影响因素研究
        3.5.3 突破红线的判定方法研究
    3.6 突破红线下的空间属性分类
        3.6.1 外向型
        3.6.2 中性型
        3.6.3 内向型
    3.7 本章小结
4 突破红线导向下的高端信息产业区街景设计策略研究
    4.1 突破红线导向下的街景设计原则
        4.1.1 完整性原则
        4.1.2 人本位原则
        4.1.3 公共性原则
    4.2 突破红线导向下的街景设计目标
        4.2.1 环境形象提升
        4.2.2 多维弹性设计
        4.2.3 健康活力生活
    4.3 突破红线导向下的空间规划更新策略
        4.3.1 优化道路通行效率
        4.3.2 合理布局停放设施
        4.3.3 完善公共空间体系
    4.4 突破红线导向下的空间整治设计策略
        4.4.1 红线外空间改造设计策略
        4.4.2 红线内空间整合优化策略
        4.4.3 红线内外空间一体化整合策略
    4.5 突破红线导向下的一体化街景保障机制
        4.5.1 权属相关的红线外空间
        4.5.2 无关权属的红线内空间
    4.6 本章小结
5 突破红线导向下上地信息路街景设计实践
    5.1 信息路红线内外空间现状
        5.1.1 红线内空间现状
        5.1.2 红线外空间现状
    5.2 街道规划层面的指导与影响
        5.2.1 打通路网连通性
        5.2.2 合理布局停车场
    5.3 信息路红线外空间突破程度分类判定
        5.3.1 客观物质条件判定
        5.3.2 主观利益方意愿修正
        5.3.3 信息路红线外空间突破程度分类
    5.4 信息路突破红线下的一体化街景设计
        5.4.1 红线外空间的改造设计
        5.4.2 红线内空间的整合优化
        5.4.3 一体化街景的过渡衔接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Ⅱ图片索引
附录-Ⅲ表格索引
附录-Ⅳ调研问卷

(4)海绵化改造对城市内涝及交通的影响研究 ——以东莞市中心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研究
        1.2.1 暴雨内涝方法研究
        1.2.2 城市交通方法研究
        1.2.3 海绵城市研究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区域概况
    2.2 内涝防涝情况
    2.3 交通情况
    2.4 小结
第三章 SWMM模拟分析
    3.1 SWMM模型
    3.2 数据预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预处理
        3.2.3 相关参数的设定
        3.2.4 inp文件制作
    3.3 模型验证与分析
        3.3.1 实测降雨分析
        3.3.2 设计降雨推求
        3.3.3 模拟结果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内涝积水对道路通行能力影响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范围交通情况
        4.2.1 研究范围
        4.2.2 重要交叉口交通流量
        4.2.3 内涝积水与行车速度函数关系
        4.2.4 交通模拟仿真(Synchro)
    4.3 小结
第五章 海绵化改造对城市内涝及交通的影响
    5.1 概述
        5.1.1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
        5.1.2 海绵化改造的目标与原则
        5.1.3 海绵城市技术适宜性分析
    5.2 海绵化改造方案设计
        5.2.1 下凹式绿地(实验研究分析)
        5.2.2 植草沟(实验研究分析)
        5.2.3 透水铺装(实验研究分析)
        5.2.4 生物滞留设施
        5.2.5 雨水调蓄设施
    5.3 海绵化改造后影响
        5.3.1 对城市内涝的影响
        5.3.2 对交通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某水源地供水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供水监控系统及SCADA系统的发展概况
        1.2.1 供水监控系统的发展状况
        1.2.2 SCADA系统的发展状况
        1.2.3 系统通讯方式的发展及选择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的组织结构
2 系统的结构及硬件的选型
    2.1 系统设计要求
    2.2 系统的整体设计
    2.3 系统的构成
        2.3.1 上位监控系统
        2.3.2 现场工业终端
        2.3.3 通信系统
    2.4 主控站硬件配置
    2.5 操作站硬件配置
        2.5.1 PLC选型
        2.5.2 系统I/O分配
        2.5.3 检测传感器及仪表
        2.5.4 其他设备
    2.6 本章小结
3 系统通讯的实现
    3.1 RJ-45型通讯方式的实现
        3.1.1 RJ45接口
        3.1.2 网线的选型
    3.2 基于GPRS网络的无线通讯方式的实现
        3.2.1 GPRS发展及其基本原理
        3.2.2 GPRS网络通讯模块简介
        3.2.3 GPRS中的通信协议TCP/IP/PPP
        3.2.4 Saro-3150EP功能
    3.3 监控系统网络构成
    3.4 本章小结
4 系统的整体及功能设计
    4.1 软件结构及整体设计
        4.1.1 件的开发环境选择
        4.1.2 监控软件设计
        4.1.3 监控软件的结构
        4.1.4 人机界面的总体设计
    4.2 软件的功能设计
    4.3 下位机程序设计
    4.4 监控软件的数据库结构
    4.5 本章小结
5 供水优化调度研究
    5.1 供水系统运行现状
    5.2 水源地深井泵优化调度
        5.2.1 常用优化调度方法
        5.2.2 利用动态规划法优化调度
        5.2.3 针对本项目提出的优化方法
        5.2.4 应用举例
    5.3 本章小结
6 系统功能及交互界面的实现
    6.1 登录界面
    6.2 状态监视
    6.3 设备操作
    6.4 设备巡检
    6.5 数据管理
    6.6 曲线绘制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宜春市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思路
第2章 保税物流中心(B型)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保税物流中心(B型)含义
    2.2 保税物流中心(B型)运作模式
        2.2.1 保税物流中心(B型)货物类型
        2.2.2 保税物流中心(B型)业务范围
        2.2.3 保税物流中心(B型)监管模式
    2.3 保税物流中心(B型)功能定位
    2.4 保税物流中心(B型)理论基础
        2.4.1 物流系统论
        2.4.2 自由贸易理论
        2.4.3 增长极理论
    2.5 保税物流中心(B型)发展现状
        2.5.1 总体情况
        2.5.2 成立时间分析
        2.5.3 区域分布分析
第3章 宜春市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宜春市概况
    3.2 宜春市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必要性
        3.2.1 战略意义
        3.2.2 现实需要
    3.3 宜春市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可行性
        3.3.1 保税物流中心(B型)设立原则
        3.3.2 保税物流中心(B型)基本要求
        3.3.3 保税物流中心(B型)设立的必备条件
        3.3.4 宜春市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内外部条件
第4章 宜春市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总体思路
    4.1 建设目标定位
    4.2 用地面积及货物规模的设定
    4.3 选址与运营主体的选择
    4.4 运营管理机构设置
    4.5 项目效益预测
        4.5.1 社会效益
        4.5.2 经济效益
第5章 宜春市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方案
    5.1 建设主体内容
        5.1.1 建设主体布置
        5.1.2 硬件建设
        5.1.3 软件建设
    5.2 公共配套设施
        5.2.1 给排水及消防
        5.2.2 配电方案
        5.2.3 通风系统
        5.2.4 安全环保节能措施
    5.3 项目进度和招标管理
第6章 宜春市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保障措施
    6.1 面临问题
        6.1.1 获批难度
        6.1.2 产业支撑短板
        6.1.3 风险控制
    6.2 保障措施
        6.2.1 整合力量主动申报
        6.2.2 借鉴外地成功经验
        6.2.3 强化产业支撑
        6.2.4 加强配套建设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新建城区中压配电网规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配电网规划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配电网规划研究的内容
        1.2.2 配电网规划研究现状
        1.2.3 配网规划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配电网网格化规划理论与方法
    2.1 配电网网格化规划方法
        2.1.1 配电网网格化规划流程
        2.1.2 电网现状及问题分析
        2.1.3 配电网格划分
    2.2 配电网负荷预测
        2.2.1 负荷预测流程
        2.2.2 电力负荷预测方法
    2.3 目标网架规划方法
        2.3.1 城市高压网架规划
        2.3.2 城市中压目标网架规划
    2.4 规划成效评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东部新区电网现状分析
    3.1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1.1 地区总体情况
        3.1.2 经济社会情况
        3.1.3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3.2 东部新区用电负荷情况
    3.3 东部新区电网现状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东部新区电力负荷预测
    4.1 远期负荷预测
        4.1.1 负荷密度选取
        4.1.2 远景饱和负荷预测
    4.2 近中期负荷预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部新区供电网规划
    5.1 东部新区供电网规划目标
        5.1.1 供电区域划分
        5.1.2 高压配电网规划思路
        5.1.3 中低压配电网规划思路
    5.2 变电站布局设计
        5.2.1 容量需求分析
        5.2.2 变电站布点方案
    5.3 2018-2022年规划方案
        5.3.1 220kV电网规划方案
        5.3.2 110kV电网规划方案
        5.3.3 35kV电网规划方案
        5.3.4 10kV网架规划方案
    5.4 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规划
    5.5 投资估算及成效分析
        5.5.1 投资估算
        5.5.2 规划成效分析
        5.5.3 有关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区域综合能源网络规划方法与运行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集成建模与仿真
        1.2.2 区域负荷预测
        1.2.3 优化与调度方法
        1.2.4 运行与控制策略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综合能源网络的优化方法
    2.1 能源负荷预测分析
    2.2 建模与规划
        2.2.1 线性规划
        2.2.2 非线性规划
        2.2.3 混合整数线性/非线性规划
        2.2.4 多目标优化
    2.3 区域综合能源网络的评价指标研究
        2.3.1 经济评价
        2.3.2 环境评价
        2.3.3 能效评价
        2.3.4 综合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综合能源网络的分析工具对比
    3.1 区域能源规划工具
        3.1.1 MARKAL/TIMES
        3.1.2 LEAP
        3.1.3 EnergyPLAN
        3.1.4 DER-CAM
        3.1.5 HOMER
        3.1.6 对比分析
    3.2 建筑能耗分析工具
        3.2.1 DOE-2
        3.2.2 eQUEST
        3.2.3 EnergyPlus
        3.2.4 TRNSYS
        3.2.5 DeST
        3.2.6 对比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某工业园区既有建筑改造中的能源规划
    4.1 概述
    4.2 数学模型
        4.2.1 需求侧技术
        4.2.2 供应侧技术
        4.2.3 技术约束
        4.2.4 碳排放约束
        4.2.5 目标函数
    4.3 案例分析
        4.3.1 基准情景
        4.3.2 低碳情景
        4.3.3 高能源价格情景
        4.3.4 敏感性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以分布式CCHP为核心的区域综合能源网络优化
    5.1 概述
    5.2 数学建模
        5.2.1 目标函数
        5.2.2 能源负荷
        5.2.3 供能技术
        5.2.4 储能技术
        5.2.5 碳排放指标
        5.2.6 运行维护费用指标
    5.3 案例分析
        5.3.1 基准情景
        5.3.2 低碳情景
        5.3.3 低运行费用情景
        5.3.4 多目标优化情景
    5.4 敏感性分析
        5.4.1 电价敏感性分析
        5.4.2 气价敏感性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大区域综合能源网络规划与管网布局
    6.1 概述
    6.2 数学建模
        6.2.1 目标函数
        6.2.2 能源负荷
        6.2.3 供能技术
        6.2.4 能源流约束
        6.2.5 能源管网系统
    6.3 案例分析
        6.3.1 常规情景
        6.3.2 集中供能情景
        6.3.3 基准情景
        6.3.4 基于生命周期碳排与效率的规划情景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其它成果

(9)WLAN网络干扰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WLAN市场的现状与趋势
    1.3 WLAN技术标准发展
    1.4 WLAN干扰问题与课题来源
    1.5 本课题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WLAN干扰机制分析
    2.1 WLAN基本原理
        2.1.1 无线接入技术介绍
        2.1.2 IEEE802.11系列标准概述
    2.2 WLAN关键技术
        2.2.1 CSMA/CA和RTC/CTS
        2.2.2 OFDM技术在WLAN系统中的应用
        2.2.3 MIMO和MIMO-OFDM
    2.3 干扰机制原理分析
        2.3.1 无线通信中的干扰类型
        2.3.2 功率控制对WLAN干扰的影响
    2.4 WLAN干扰源分析
        2.4.1 微波炉对WLAN的干扰
        2.4.2 2.4GHZ无绳电话和WLAN设备间的相互干扰
        2.4.3 WLAN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
        2.4.4 蓝牙对WLAN的干扰
    2.5 WLAN干扰对无线接入终端的影响
        2.5.1 WLAN干扰对接入难易程度的影响
        2.5.2 WLAN干扰对网速的影响
        2.5.3 WLAN干扰对吞吐量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WLAN组网中的干扰规避与组网案例
    3.1 WLAN组网规划中的干扰规避
        3.1.1 前期WLAN的组网规划需考虑规避干扰
        3.1.2 WLAN的信道规划与干扰规避
    3.2 WLAN组网关键技术在干扰规避中的应用
        3.2.1 采用VLAN+双SSID组网规划可减少干扰
        3.2.2 智能负载均衡可有效规避干扰
        3.2.3 WLAN网管对干扰的监测
    3.3 WLAN组网的后期配置优化
        3.3.1 WLAN组网后期配置优化流程
        3.3.2 确定WLAN组网后期优化期望效果
        3.3.3 WLAN网络状态分析和优化方案
    3.4 WLAN组网案例
        3.4.1 东莞中国移动WLAN组网总拓扑
        3.4.2 常规站点新建WLAN组网方案
        3.4.3 新建+合路方式WLAN组网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LAN运行中的干扰分析与优化
    4.1 WLAN干扰的评估以及测试方法
        4.1.1 常用专业WLAN网络测试设备和软件
        4.1.2 网络环境仿真分析
        4.1.3 使用专用抓包软件分析网络协议定位网络问题
    4.2 LTE对WLAN的干扰与优化
        4.2.1 四网协同组网产生的干扰类型
        4.2.2 LTE系统对WLAN系统的干扰和优化
    4.3 WLAN干扰规避常用方法
    4.4 WLAN干扰案例剖析
        4.4.1 办公室场景WLAN干扰导致网速慢分析
        4.4.2 有限开阔空间多用户高密度接入与WLAN干扰场景问题分析
    4.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总结
    2、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基于WiFi技术的无线家庭宽带接入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
2 相关技术介绍
    2.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2.2 WLAN相关技术
        2.2.1 WLAN协议标准
        2.2.2 WiFi技术在无线网络系统中的应用
        2.2.3 常规WLAN网络设计基本原则及指标
        2.2.4 业务模型
        2.2.5 无线通信的常用覆盖手段
    2.3 常用无线局域网设备简介
        2.3.1 无线网卡简介
        2.3.2 无线路由器
        2.3.3 无线局域网相关设备介绍
    2.4 WLAN合路组网方式
        2.4.1 支路合路
        2.4.2 主干合路
        2.4.3 多AP合路
    2.5 WLAN系统模式及认证方式究
        2.5.1 WLAN系统模式
        2.5.2 WLAN认证方式
        2.5.3 无线接入的安全性问题
        2.5.4 网管设置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WIFI技术的家庭无线宽带接入方案设计
    3.1 方案设计原则
    3.2 家庭宽带接入设计
        3.2.1 有线接入技术的弊端
        3.2.2 采用WLAN技术的设计原理
        3.2.3 投资分析
        3.2.4 合路建设的优势
        3.2.5 无线中继器
    3.3 本章小结
4 大黄中心村家庭宽带接入方案设计
    4.1 工程概况
    4.2 设备选型及相关性能指标
    4.3 工程方案
        4.3.1 方案设计
        4.3.2 费用估算
        4.3.3 容量预测
        4.3.4 建设模式
    4.4 工程测试及结论
    4.5 无线中继器方案
        4.5.1 无线中继器方案测试
        4.5.2 测试目的
        4.5.3 测试内容
        4.5.4 测试数据
        4.5.5 中继器测试结论
    4.6 本章小结
5 研究工作总结及展望
    5.1 研究成果
    5.2 今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致谢

四、东莞某工业园区综合布线系统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 [1]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工艺运行优化及突出问题的试验研究[D]. 张滔.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2]广东RN科技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研究[D]. 吴成锐. 西安科技大学, 2020
  • [3]“突破红线”导向下的高端信息产业区街景设计研究 ——以北京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为例[D]. 杨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海绵化改造对城市内涝及交通的影响研究 ——以东莞市中心片区为例[D]. 陈海然.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某水源地供水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怿峰.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6]宜春市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研究[D]. 吴东海.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7]新建城区中压配电网规划的研究[D]. 肖红芳. 山东大学, 2019(09)
  • [8]区域综合能源网络规划方法与运行优化策略研究[D]. 郑徐跃. 厦门大学, 2018(12)
  • [9]WLAN网络干扰分析与优化[D]. 莫广安.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2)
  • [10]基于WiFi技术的无线家庭宽带接入方案设计[D]. 汤家盛.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东莞某工业园区综合布线系统规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