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西辽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一、西辽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发展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潘晨[1](2019)在《赤峰市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政府支持和巴林左旗人民的努力,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如今笤帚苗产业在巴林左旗已成长为一项支柱产业。近几年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势头。因此,如何全方位优化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生产,在增量的同时提质,提质的同时创牌,创牌的同时增效,实现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因此,本文以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为研究对象,以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等方法,构建了包含生态、社会、经济三个子系统的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同时,本文选择了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法对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认为,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逐渐暴露出土地抗灾能力弱;专业化人才少、笤帚苗加工产品研发能力较弱;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农民培训结合不够紧密;在电商平台上,知名度不高;龙头企业较少等问题。对此,本文有针对性的提出新种引育,提升土地抗灾能力;围绕市场需求,注重产品研发,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产品产出率;线上线下充分结合,提高笤帚苗产业产品知名度;培育龙头企业,抓好品牌建设,加快产业发展等建议,以期让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可持续的实现兴旺。

冯梦姗[2](2019)在《基于景观演变的浐河河源地区生态敏感性评价及空间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浐河河源地区地处秦岭北麓生态敏感地带,具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重要的生态功能。但近年来区域内汤峪镇、岱峪镇等村镇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河流污染、水土流失等区域生态破坏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主要目标是从土地和空间层面解决该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研究首先通过景观演变分析寻找区域根本矛盾所在,继而应用生态敏感性评价工具,将用地矛盾与问题空间化,最终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景观空间优化策略。本文具体展开了以下四方面研究工作:(1)对景观格局与过程理论、生态敏感性理论进行梳理和研究,构建起从理论到实践的分析框架,指导后续章节研究(第二章)。(2)对浐河河源地区不同时期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确认历史生态问题及人地矛盾区域,构建从格局到功能关系模型,指认研究区域水源涵养及水调节、土壤保持以及生物多样性功能受损,并运用相关性分析识别出可运用到生态评价中的空间格局要素(第三章、第四章)。(3)在景观演变分析及格局要素识别的基础上,构建浐河河源地区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运用评价工具,对识别出的格局要素进行评价,分析研究区域现状的生态功能受损区域与受损程度,即人地矛盾尖锐区域(第五章)。(4)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提出景观空间优化策略。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尺度针对识别出的问题区域提出优化策略,进行景观修复,以缓解用地矛盾,为后续建设规划提供依据(第六章)。本文的结论有三点:(1)通过浐河河源地区景观演变研究识别出坡度、地形起伏度、降雨量、土壤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以及河流缓冲区等七大可供景观生态评价的空间格局要素因子,将历史研究融入景观规划设计中。(2)通过生态敏感性评价识别出生态功能受损区域,即人地矛盾尖锐区域集中在河流两岸及浅山区洪积扇区域。(3)基于评价结果提出宏观尺度的空间结构优化策略、中观尺度的景观生态廊道构建策略以及微观尺度的典型节点景观优化策略。

丛欣瑞[3](2020)在《吉林省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与格局演化》文中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构成国土空间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简称“三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生产空间明显重构,生活空间快速增加,生态空间持续收缩,造成土地资源快速消耗、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三生空间协调发展。如何加强三生空间协调发展,缓解三生空间之间的矛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实现三生空间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宜、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的协调发展战略。在此大背景下,本文以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松原市、白城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9个地区为评价单元,以2005年、2010年、2015年为评价断面,采用熵值法和信息权重法确定指标综合权重,引入功能综合评价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三生空间功能进行定量评价和耦合协调度测算,运用Excel和Arc GIS将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从而进一步探讨吉林省“三生空间”功能特征及时空演化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吉林省三生空间功能综合评价,在时间维度上生产空间功能、生活空间功能、生态空间功能分别呈“整体上升”趋势”、“整体上升”趋势、“波动”趋势。空间维度上分别呈“中心带动扩散”格局、“中东西相对平缓”格局、“东中西梯度下降”格局。(2)吉林省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水平整体较低,但发展迅速。时间维度上呈“整体上升”且上升速度较快;空间维度上分布格局呈“东中西梯度下降”格局。(3)吉林省三生空间功能两两耦合协调水平整体较低,时间维度上,“生产-生活”空间呈“整体上升”趋势,“生产-生态”空间和“生活-生态”空间呈“波动”趋势,即“西中上,东增减”。空间维度上“生产-生活”空间呈“中心带动扩散”格局;“生产-生态”空间呈“东中西凹陷”格局,且凹陷度逐年减小;“生活-生态”空间呈“东中西梯度下降”。

李石华[4](2018)在《基于高分影像的抚仙湖流域多尺度LULC时空演变及其与水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and use and land cover,LULC)时空演变及其对水环境的多尺度影响已成为学界的热点问题。流域LULC多尺度时空演变及其对水环境影响研究对流域土地利用优化、水环境质量改善及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云南省典型高原湖泊流域--抚仙湖流域为研究区,以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于1米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水质监测数据为数据源,发展了一种能有效提高流域尺度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精度的多尺度随机森林分类方法,分析了流域LULC多尺度时空演变规律与驱动力,揭示了流域不同污染源区水质对LULC类型与格局的尺度依赖性,构建了流域水质与LULC类型及格局的时空关系模型,识别了流域LULC类型及格局与水质相互作用的特征尺度,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基于LULC变化情景模拟流域水质变化,提出了水环境保护策略与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流域LULC时空演变特征。(1)LULC信息提取。基于随机森林算法,融合初始分割尺度与最优分割尺度的多尺度光谱、几何和纹理对象特征,构建了多尺度随机森林(MSORF)方法,并利用初始分割尺度(BSVM)、最优尺度分割(OSVM)、像素级分割(PSVM)、多尺度随机森林(MSORF)方法对抚仙湖流域2005年、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高分辨遥感影像开展分类实验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MSORF分类精度总体优于PSVM、BSVM、OSVM,其精度可分别提高约9%、7%、4%,该方法可用于流域尺度LULC信息提取。(2)流域20052017年LULC类型变化。水域、林地、耕地、草地为流域主要地表覆盖类型,四种地类合计分别占总面积的95.59%(2005年)、95.00%(2008年)、93.89%(2011年)、93.43%(2014年)、92.50%(2017年)。其余六种地类(房屋建筑(区)、道路、园地、构筑物、人工堆掘地、荒漠与裸露地表)合计分别占总面积的4.41%(2005年)、5.00%(2008年)、6.11%(2011年)、6.57%(2014年)、7.50%(2017年)。人工地表类型呈逐年增加趋势,而自然地表覆盖类型则相反。其中,人工堆掘地2017年的面积是2005年的5倍,而水域面积仅变化了0.08%。LULC收入与支出分析表明,耕地、林地、草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减少,而荒漠与裸露地表、道路、房屋建筑区、水域的变化则表现为空间位置的转移。上述结果表明,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的LULC类型变化显着。流域LULC变化主要受坡度、高程和距最近道路的距离影响。(3)流域LULC动态度变化。流域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动态度存在差异。全流域尺度20052017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2.18),而各河岸缓冲区20112014年最小(0.56)。子流域尺度上,代村河流域20052017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6.87),而尖山河流域最小(1.64)。河岸缓冲区尺度上,各河岸缓冲区尺度上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值均大于5且100米缓冲区的值普遍大于其余缓冲区。而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最大的分别是:代村河河岸300米缓冲区内的荒漠与裸露地表(50.6%)、尖山河河岸700米缓冲区内的人工堆掘地(276.36%)、梁王河河岸300米缓冲区范围内的园地(344.63%)、马料河河岸1000米缓冲区范围内的构筑物(160.84%)、牛摩河河岸100米缓冲区范围内的草地(56.17%)。总体来看,流域LULC变化属于极缓慢变化型,河岸缓冲区的动态度高于子流域和全流域,距离河岸100米和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河岸的动态度较大,人类干扰是流域LULC动态度变化的重要推手。(4)流域LULC时空演变过程与表达。1)基于变化轨迹原理,在JQuery和ECharts环境中,以Java Script为开发语言,实现了流域5个时段10个LULC类型的转换计算(3894种),揭示了各地类在研究时段的90种主要转移路径和方式,并将其动态可视化。2)构建基于地类图斑的LULC变化时空分析算法,并集成了时间轴动画、多视窗和实体回溯三种方法全面刻画了LULC时空演变过程。结果表明,耕地、园地、草地的变化量较大,分别为1.97%、1.59%、1.87%,水域变化最小(0.1%),LULC类型转移方式不一。如耕地主要向“园地”、“林地”、“人工堆掘地”、“草地”转换,而房屋建筑区主要向“人工堆掘地”、“园地”、“构筑物”转换。(5)流域LULC格局变化。选取的8个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表明:20052017年,流域景观类型以林地为基质;斑块总数呈增加趋势,由17098个增加至20936个,增加近20%,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斑块面积差异弱化,斑块面积标准差由368减少至343;斑块形状进一步复杂化;斑块自然连通性变化极小,由97.9减少至97.6。(6)流域土地利用强度变化。流域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随空间尺度增加而下降;流域土地利用强度总体以较强为主,但区域差异显着。抚仙湖北岸、南岸土地利用强度高,呈现高-高聚集。而在流域边界线附近为低-低聚集。从子流域尺度上看,东大河流域、马料河流域、代村河流域、路居河流域、牛摩河流域土地利用强度表现出高-高聚集,而其他流域的土地利用强度较低且呈零星分布,表现出高-低、低-高聚集特点。2、流域多尺度LULC变化与水质的关系(1)流域水质时空分异特征。1)入湖河流水质总体较差,而湖心水质仍为I类。入湖河流水质年平均水质均为劣V类。45个断面中,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处于III类劣V类的比例为47.67%,而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则为75.56%;总氮(Total Nitrogen,TN)超标非常严重,劣V类占比约90%。2)入湖河流水质空间变化差异显着。城区流域的COD较高,磷矿区流域的TP较高,山区流域的TN值较高。COD、TN、TP在各个子流域的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其变化规律差异显着。(2)流域LULC类型及格局与水质的多尺度关系。在剖析LULC类型及格局与水质关系时,充分考虑了流域内部LULC和污染源的空间异质性对水质指标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LULC类型及格局对水质的解释率具有显着差异。(1)流域各时空尺度下,不透水表面(Impervious Surface Area,ISA)、其他用地(人工堆掘地、荒漠与裸露地表)面积百分比均与水质指标呈正相关且对水质指标具有促进作用;而林草覆盖是影响水质的另外一个重要因子,其面积占比与水质指标呈负相关,这与预期的林草覆盖可改善水质的认识一致;种植土地(耕地、园地)与TN、TP呈负相关,但其增减不能较好地解释水质变化,表明种植土地对水质的影响复杂,这说明农业用地的面积占比不是影响TN的主要因子,这与研究区农药化肥施用量、种植结构以及与受纳水体的距离、地形等因素有关。(2)子流域和河岸缓冲区尺度,景观多样性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Shannon’s Diversity Index,SDI)和香农均匀度指数(Shannon’s Evenness Index,SEI)、斑块面积标准差(Patch Size Standard Deviation,PSSD)、平均形状指数(Mean Shape Index,MSI)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子。而其余景观格局指数边缘密度(Edge Density,ED)、斑块连通性指数(Patch Cohesion Index,COHES)、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Area-Weighted Mean Fractal Dimension Index,FRAC-AM)虽与水质存在显着的相关性,但表现出空间尺度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如景观斑块类型的总数(Number of Patch,NUMP)与水质关系无法合理解释。2)LULC类型及格局与水质的多尺度关系特征明显。(1)在城区流域范围内的河岸缓冲区300m是LULC类型对COD影响的最强空间尺度(特征尺度)。这与其余高原湖泊研究结果较为一致,该结论的普适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2)LULC类型及格局对水质影响特征存在共性:城区LULC类型及格局对COD影响最大,磷矿区对TP影响最大,村落农田区对TN影响最大。其差异表现为:城区和磷矿区在缓冲区300m、500m和700m对COD和TP的解释率较大,而在村落农田区则表现为子流域尺度对水质的解释率最大。而不同区域LULC格局对水质指标影响则表现为:在城区和磷矿区,COD、TP在子流域内被更好地解释;而在村落农田区,TN在缓冲区700m能被更好地解释,而TP则在缓冲区300m具有较高的解释率。相比于河岸缓冲区,子流域尺度下的景观格局指数对水质解释度高。3)LULC时空演变下的抚仙湖与流域水环境质量调控措施与建议。利用CLUE-S模型对流域2020年的LULC变化模拟发现:自然变化情景势必对入湖河流的水质构成严重威胁,进一步加重面源污染;而生态保护情景下则有利于提高流域内入湖河流水质质量,可有效改善流域水环境。针对不同区域特征提出流域水环境保护目标相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及格局、土地利用方式的尺度优化、区域生态修复策略。

阿斯雅[5](2018)在《基于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以内蒙古可持续发展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全球人地关系矛盾的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且随着地理核心素养的全面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协调观有助于解决人类现在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问题,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解决人地关系问题。作为地理核心素养之一的人地协调观是中学生乃至全民必备的核心观念,因此,在中学阶段,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研究了关于案例教学、地理教学案例等方面的内容,明确了地理教学案例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包括案例设计依据、案例设计原则以及案例设计的一般思路等。并通过阅读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及其培养的相关文献,明确了人地协调观的概念及其培养策略等。其次,本文通过教材分析法,对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的案例、课堂教学中的地理教学案例以及教学设计中的地理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出该类案例的内容组成、案例呈现形式、案例运用方式和如何用地理教学案例培养人地协调观。在此基础上,结合乡土,联系内蒙古学生的实际和人地关系问题,设计与编写了基于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的五节“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教学案例,供内蒙古教师作为参考。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归纳出编写和设计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地理教学案例的步骤及注意事项。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文认为利用地理教学案例培养人地协调观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离不开其他三个地理核心素养。案例要立足区域,引出该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培养综合思维。亲身体验,加强实践力。(2)案例素材要符合学生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分析人地关系问题,有助于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3)案例素材呈现形式多样。图文结合形式更有利于人地协调观的形成。(4)教学过程中要渗透人地协调观。第二,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地理教学案例具有以下特点:(1)以人地协调观培养为目的。(2)联系学生实际,关注乡土教育。(3)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4)应用形式多样。(5)案例呈现形式以图文结合形式为主。第三,编写和设计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地理教学案例的步骤及注意事项。第一步,明确地理教学案例的概念,并要遵循以下原则:真实性原则、情境性原则、教学性原则。第二步,解读人地协调观,明确人地协调观角度以及培养策略。第三步,确定案例内容,明确课程标准,了解学情。第四步,搜集生活中的素材。案例素材要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第五步,编写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地理教学案例。第六步,完善和确定地理教学案例。

张真真[6](2016)在《抚松县矿泉水资源承载力及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水资源紧缺及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七大水系及主要湖泊污染严重,流经城市的河流水质90%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逐渐形成了天然、绿色、安全、营养、健康的生活理念,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在追求健康、安全、卫生的饮用水。长白山作为(与阿尔卑斯,高加索)世界三大矿泉水水源地之一,在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保健价值和生态价值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吉林省抚松县天然矿泉水资源极其丰富,日流量大、水质好、无污染,是世界上相对比较优质的天然矿泉水饮用水之一。然而,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抚松县天然矿泉水资源被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如果不合理规划、管理和利用,将会造成矿泉水资源数量急剧减少和矿泉水资源质量骤然降低的问题,势必严重影响矿泉水资源的水文循环机制和水资源再生能力,终将导致区域出现严重的水问题和水资源危机。本文在分析抚松县矿泉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对矿泉水资源承载力、驱动力及其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研究。在了解研究区水文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的基础上,分析矿泉水资源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调查现有矿泉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借鉴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根据研究区矿泉水资源特性及分布特点,选取相关指标建立矿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灰色关联熵模型计算在目前条件下抚松县各乡镇矿泉水资源承载力指数,利用多目标情景决策模型计算出该县域矿泉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指数,利用系统优化方法计算抚松县矿泉水资源可承载人口数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矿泉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影响指标,分析各个指标的影响程度;选取对矿泉水资源承载力影响较大的指标,采用Bossel框架计算可持续利用发展指数,分析目前条件下抚松县矿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提出矿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议。矿泉水资源承载力及可持续利用研究能够为相关部门进行矿泉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佘文杰[7](2014)在《克里雅河流域景观演变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地处昆仑山北麓的于田县克里雅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景观尺度下分析了20年来该区域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与发展趋势,并且对克里雅河流域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论文研究区对该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参考价值。本论文研究所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研究区1990年TM、2000年ETM、2010年ETM遥感影像,以1:10万的2000年土地利用图为基础,结合行政区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资料,在遥感影像预处理的基础上,建立分类系统提取了土地利用/覆被信息。(2)通过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分析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整体水平的景观格局演化特征:自1990至2010年以来,农田、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表现为持续增长的变化趋势,冰川面积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盐碱地和荒漠面积增加,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各类草地、沼泽地、面积减少,但其斑块形状越来越复杂和分散,且破碎化程度提高。(3)利用Markov过程探讨了各景观类型的互相转移过程,通过研究表明:自1990-2010年,克里雅河流域主要表现为林草耕地化,土地盐渍化,低盖度草地荒漠化,代表绿洲-荒漠交错带的景观类型变化较为强烈,20世纪90年代末荒漠化小幅度减少,2000年以来荒漠化进一步加大;趋势预测今后农田、水域、盐碱地、城镇及工业用地和荒漠持续增加,林地、高、中、低覆盖度草地和沼泽地减少,景观变化的“两扩一缩”现象明显。(4)在结合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模型)对克里雅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构建PSR模型,选取10项评价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排序赋予权重,得到综合评价指数。(5)根据生态系统健康的分类级别,1990年CEI=0.3058,2000年CEI=0.3213。其流域生态系统健康为0.20.4之间,表明该流域主要生态系统健康影响因素是受到地域所处特殊环境与经济发展制约的人类活动,即九十年代克里雅河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出现缺陷,系统活力较低,外界压力大,生态异常较多,生态功能己不能满足维持绿洲生态系统的需要,绿洲生态系统已开始退化,克里雅河流域的生态健康状况为4级,属于差的状态。(5)2010年克里雅河流域的2010年CEI为0.4102,根据生态系统健康的分类级别,其流域生态系统健康为0.40.6之间,即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具有一定的系统活力,外界压力较大,系统尚稳定,但敏感性强,已有少量的生态异常出现,可发挥绿洲基本的生态功能,绿洲生态系统可维持,克里雅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上升到3级,属于一般,即警戒状态。本论文通过对克里雅河流域上中下游近20年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分析,以及对其景观格局变化横向分析对比,探讨了其变化规律和机制。通过构建适合干旱区景观尺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评价了克里雅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探讨当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结果对流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有实证意义,对克里雅河流域整个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干旱区绿洲和生态环境建设有参考价值。

于金凤[8](2013)在《西北内陆河流域的生态功能和主体功能定位》文中研究指明《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按照我国的气候和地貌等自然条件,将全国陆地生态系统划分为3个生态大区,即西北内陆河流域属于西部干旱生态大区。根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西北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空间特征属于荒漠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降水少、蒸发强烈、极端干旱地区,生态功能极为重要。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看,西北内陆河流域移民迁入区很大一部分属于限制开发区,也有一部分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主体功能是提供全国或区域性的生态功能区。

何俊仕,边晓东,付玉娟,秦炎宾[9](2012)在《西辽河平原主要作物耗水量及耗水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及单作物系数法,研究了西辽河平原不同典型年的春玉米、春小麦、谷子、大豆、甜菜5种作物的耗水量及耗水规律,并分析作物生育期有效降雨量与作物耗水量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以一般年为例,春玉米、春小麦、谷子、大豆和甜菜的耗水量分别为501.01、427.68、464.76、443.10、500.22mm;干旱年份作物的耗水量较大,一般年次之,湿润年作物耗水量最小;作物在发育期和生育中期耗水量较大,为需水的关键时期;作物整个生育阶段有效降雨量总体上不能满足作物的耗水量,在干旱年、一般年、湿润年平均有效降雨量分别占作物生育期耗水量的40%、50%、70%左右,对作物必须进行合理的灌溉。

李文阁[10](2011)在《内蒙古西辽河流域渔业评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西辽河流域所处地理位置主要在内蒙古东部的赤峰市和通辽市,行政区划包括赤峰市12个旗、县、区,通辽市的8个旗、县、区。水系绝大部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除河源部分在河北省外,上游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境内,下游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境内。上游为山区,下游则是冲积平原。西辽河流域现有大型水库7座,总库容33.52×108m3,兴利库容7.9×108m3。中型水库23座,总库容4.37×108m3,兴利库容2.42×108m3。小型水库84座,总库容1.56×108m3,兴利库容0.94×108m3。对西辽河流域两个地区的淡水渔业进行评估,可以客观反映该流域渔业的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利用能力,以为该流域地区的渔业管理、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这也是该篇论文选题的意义所在。灰色系统理论是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提出的处理不完全信息的一种理论。其基本理论是把一切随机量看作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灰色量并加以处理,将具有随机性的原始数据列转化为一个具有较强规律性的数据列,从而可以建立连续微分方程模型,弱化不确定性,强化规律性。灰色系统在较少量数据及在灰色信息的情况下较为适用。与传统方法比较,灰色建模不存在误差积累问题,可用于长期高精度的预测,弥补了常规统计方法的不足。渔业系统是个多因素、多层次、多目标的大系统,由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组成,因此渔业系统是典型的灰色系统,适用于灰色系统理论。然而灰色模型在淡水渔业上的应用尚不多见。因此,本论文应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对通辽市、赤峰市2009-2013淡水养殖产量和养殖面积进行了预测。本论文利用灰色模型对通辽市、赤峰市及其相关水库的渔业产量和渔业面积进行预测。对16组数据分析的结果中,用5年数据进行预测,共有7组数据预测精度达到一级,7组数据预测精度达到二级,1组数据预测精度达到三级,1组数据预测精度达到四级,二级以上精度占87.5%。用10年数据进行预测,有4组数据预测精度达到一级,有5组数据预测精度达到二级,有4组数据预测精度达到三级,有3组数据预测精度较差,不符合预测要求,二级以上精度占56.3%。用15年数据进行预测(其中通辽市渔业产量和养殖水面是12年的数据),有2组数据预测精度达到一级,有5组数据预测精度达到二级,有6组数据预测精度达到三级,有1组数据预测精度达到四级,有2组数据预测精度较差,不符合预测要求,二级以上精度占43.7%。用20年数据进行预测,有5组数据预测精度达到二级,有3组数据预测精度达到三级,有2组数据预测精度达到四级,没有一级精度。用23年数据预测赤峰市渔业产量,达到二级精度。可见,使用短期资料进行预测精度相对比较高,用中长期资料进行预测精度相对比较低,甚至不符合预测精度要求。利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分段建模进行预测,其精度变化也表明渔业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利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进行预测的过程中并不能排除极端气候或政策干预对渔业生产系统的影响,因此,预测过程中依赖于系统的稳定性。如利用通辽市1998-2001年的数据为依据,模型预测值回代的相对误差也极小,但是并不能准确预测2002年渔业产量的暴跌。因此,渔业系统的稳定性是预测准确的关键。而如何判断判断系统是否稳定,将是研究的重点。在目前,可以结合统计的方法,在明确灰色系统外界某些干扰因素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分段预测的方法,进行预测,这种方法也是基于一个基本的假设即短时间内系统不会发生剧烈的突变。因此可以认为灰色预测模型能够对生产相对稳定的短期预测是比较准确的,不宜做长期的外推应用。由于西辽河流域常年少雨干旱,灰色模型的预测结果表明,赤峰地区的渔业养殖面积仍有发展的空间,而通辽地区的渔业养殖面积在自然环境持续恶劣的情况下,不会有太大的起色。虽然两个地区渔业产量还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提升的潜力非常有限。在渔业管理中,实现最大可持续产量仍旧是其一个主要的目标。剩余产量模型是预测最大可持续产量(MSY)的经典方法,也是现代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的主要理论模型之一。它是把种群或资源群体作为一个研究分析的单位,研究一个资源群体的持续产量、最佳捕捞努力量和资源群体大小之间的平衡关系。其所要求的资料仅仅是多年的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或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的渔业统计资料,不需要资源群体本身的生物学资料。剩余产量模型因其简单和所需数据较少的特点为渔业资源评估所广泛采用。该模型是以种群增长S型曲线一般模型为理论基础,把资源群体的补充、生长、和自然死亡综合起来作为资源群体大小的一个单变量函数进行分析,然后推导出所需的剩余产量模型的数学式。在我国,自1973年开始应用Schaefer (1957)模型评估广东珠江口蓝园鲹资源以来,这个模型已成为我国有关渔业部门最熟悉的数学模型之一,并被广泛应用于我国海洋和内陆大水面水域渔业资源评估的分析研究。本论文应用了二个经典剩余产量模型,四个非平衡剩余产量模型,和二个由欧美科学家开发的软件对赤峰市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和与最大持续产量相对应的捕捞努力量(渔船马力数)进行预测。对于赤峰市渔业统计数据,此文的结果显示不同的评估模型产生不同的参数估计。结合这些结果和原始数据分析,我倾向于建议赤峰市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MSY)大致在8000t左右。在此文应用到的产量模型中,线性非平衡产量模型(Schnute, W-H, D-Fox, I-Fox)的表现较好,其中W-H和D-Fox模型的平均相对估计误差(REE)值小于10%。对于Schaefer和Fox型的模拟数据,Schaefer和Fox型的产量模型对模拟数据的类型并不敏感,均可以获得较好的参数估计值。此文的结果还显示移动平均和白色噪音并不能显着地影响结果。根据剩余产量模型的预测结果可以得知,赤峰市渔业生产单位的渔业资源已基本上得到充分利用,如若拓展空间,任务十分艰巨。实施流域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促进流域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意义。本论文的建议如下:一是加强流域生态治理,提高水资源的再生能力。二是加强流域开发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能力。三是加强流域用水管理,提高水资源的节约能力。四是加强流域环保管理,提高水资源的防污能力。五是调整渔业产业结构,提高流域渔业生产能力。六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确保渔业生产稳步增长。七是加强基础工程建设,提高渔业生产保障能力。八是搞好渔业资源评估,为生产提供科学的依据。九是加强渔业执法管理,提高渔业生产管理水平。

二、西辽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发展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辽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赤峰市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地调研法
        1.4.3 熵权法
        1.4.4 综合评价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及笤帚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概念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2.1.5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特征
        2.1.6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
    2.2 农业产业化理论
    2.3 笤帚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观
        2.3.1 笤帚苗产业的界定
        2.3.2 笤帚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3 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的发展分析
    3.1 巴林左旗自然条件和社会状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特征
        3.1.3 水文特征
        3.1.4 自然资源
        3.1.5 人口特征
        3.1.6 巴林左旗经济状况
    3.2 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发展现状
        3.2.1 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的发展历程
        3.2.2 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的地位及作用
        3.2.3 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的规模
        3.2.4 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的发展模式
        3.2.5 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的销售情况
4 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
    4.2 指标体系的筛选方法
    4.3 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4.3.1 生态系统指标
        4.3.2 社会系统指标
        4.3.3 经济系统指标
        4.3.4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4.4 评价方法的选择
        4.4.1 熵权法
        4.4.2 综合评价法
5 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
    5.1 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赋值
    5.2 原始数据标准化
    5.3 权重计算
    5.4 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可持续发展度评价
        5.4.1 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度评价
        5.4.2 社会可持续发展度评价
        5.4.3 经济可持续发展度评价
        5.4.4 综合度评价
6 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6.1 巴林左旗笤帚苗产量不稳定,土地抗灾能力较弱
    6.2 专业化人才少,产品研发能力弱
    6.3 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农民培训结合不够紧密
    6.4 在电商平台上,知名度不够高
    6.5 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的龙头企业较少
7 促进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7.1 新种引育,提升土地抗灾率
    7.2 围绕市场需求,注重产品研发,提升产品附加值
    7.3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产品产出率
    7.4 线上线下充分结合,提高笤帚苗产业知名度
    7.5 培育龙头企业,抓好品牌建设,加快产业发展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基于景观演变的浐河河源地区生态敏感性评价及空间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区域背景
        1.1.2 现实问题
        1.1.3 学科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
        1.4.4 秦岭北麓
        1.4.5 浐河河源地区
    1.5 研究综述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3 研究评述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内容
    1.8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景观演变
        2.1.2 生态敏感性评价
        2.1.3 空间策略
    2.2 格局—过程—功能理论
        2.2.1 格局、过程及功能介绍
        2.2.2 格局—过程—功能关系模型构建
        2.2.3 与本研究的关系
    2.3 生态敏感性理论
        2.3.1 生态敏感性及敏感性评价
        2.3.2 生态敏感性评价对象
        2.3.3 生态敏感性评价的方法
        2.3.4 生态敏感性评价步骤
        2.3.5 与本研究的关系
    2.4 从理论到实践的分析框架
    2.5 基于分析框架的研究步骤
3 浐河河源地区景观演变分析
    3.1 浐河河源地区概况
    3.2 浐河河源地区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3.2.1 自然演化阶段——远古时期
        3.2.2 人类初步干扰阶段——农业文明时期
        3.2.3 人类深度干扰阶段——工业文明时期
        3.2.4 近十年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3.3 各时期格局特征总结
    3.4 本章小结
4 景观空间格局要素——评价因子识别
    4.1 浐河河源地区生态问题识别
    4.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历史受损区域及原因
        4.2.1 土壤保持功能
        4.2.2 水源涵养及水调节功能
        4.2.3 生物多样性功能
    4.3 影响受损功能的景观空间格局要素指认
        4.3.1 景观格局与生态服务功能关系构建
        4.3.2 受损功能与景观空间格局要素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景观演变分析的生态敏感性评价
    5.1 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构建
        5.1.1 评价因子的选取
        5.1.2 生态敏感性等级划分
    5.2 单因子生态敏感性评价
        5.2.1 数据来源及软件平台
        5.2.2 坡度敏感性评价
        5.2.3 地形起伏度敏感性评价
        5.2.4 降雨量敏感性评价
        5.2.5 土壤类型敏感性评价
        5.2.6 植被覆盖度敏感性评价
        5.2.7 土地利用敏感性评价
        5.2.8 河流缓冲区敏感性评价
    5.3 综合敏感性评价
        5.3.1 指标权重
        5.3.2 综合敏感性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景观空间优化策略
    6.1 宏观尺度下的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6.1.1 景观空间划分意义
        6.1.2 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景观分区
        6.1.3 浐河河源地区景观空间优化导则
    6.2 中观尺度下的景观生态廊道设计导则
        6.2.1 景观生态廊道宽度设计
        6.2.2 景观生态廊道断面优化设计
    6.3 微观尺度下的典型节点景观优化设计
        6.3.1 长安区小寨村节点景观优化
        6.3.2 蓝田县敬家村节点景观优化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图录
附录Ⅱ-表录
附录Ⅲ-调查问卷

(3)吉林省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与格局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概况
    3.2 数据来源
第四章 三生空间功能内涵及模型构建
    4.1 三生空间功能内涵
    4.2 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确定方法
第五章 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与格局演化
    5.1 三生空间功能时空分布特征
    5.2 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格局及演化特征
    5.3 三生空间功能两两耦合协调格局及演化特征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基于高分影像的抚仙湖流域多尺度LULC时空演变及其与水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目标
        1.2.2 内容
    1.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与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抚仙湖流域LULC信息提取与表达
    2.1 流域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湖泊水环境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2 数据源与数据处理
        2.2.1 数据源
        2.2.2 遥感影像数据预处理
        2.2.3 流域边界划分
    2.3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LULC变化信息提取
        2.3.1 多尺度对象随机森林方法流程
        2.3.2 基于MSORF的抚仙湖流域LULC信息提取
    2.4 LULC时空变化过程表达
        2.4.1 LULC时空变化过程表达方法
        2.4.2 基于过程对象的时空过程表达模型
        2.4.3 实验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抚仙湖流域LULC时空过程演变分析
    3.1 流域LULC数量结构特征分析
        3.1.1 全流域LULC数量结构特征
        3.1.2 子流域LULC数量结构特征
        3.1.3 河岸缓冲区LULC数量结构特征
    3.2 流域LULC时间变化分析
        3.2.1 流域LULC时间变化分析方法
        3.2.2 流域LULC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3.3 流域LULC空间变化分析
        3.3.1 流域LULC空间变化分析方法
        3.3.2 流域LULC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3.4 流域LULC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3.4.1 流域LULC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3.4.2 流域LULC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分析
    3.5 流域LULC时空演变过程分析
        3.5.1 流域LULC时空演变过程分析方法
        3.5.2 流域LULC时空演变结果分析
    3.6 流域LULC强度空间分异
        3.6.1 流域LULC强度空间分异分析方法
        3.6.2 流域LULC强度空间分异分析
    3.7 流域LULC变化驱动力分析
        3.7.1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方法
        3.7.2 流域LULC时空演变驱动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抚仙湖流域LULC变化与水质关系
    4.1 研究尺度选择
        4.1.1 尺度的界定
        4.1.2 尺度的选取
    4.2 抚仙湖流域水质变化特征分析
        4.2.1 水质监测数据获取
        4.2.2 湖心和入湖河流水质总体特征分析
        4.2.3 入湖河流污染源分析
        4.2.4 入湖河流污染源区水质变化分析
    4.3 LULC类型与水质的多尺度关系
        4.3.1 LULC类型与水质的多尺度关系分析方法
        4.3.2 全流域尺度下LULC类型与湖心水质关系
        4.3.3 子流域尺度下LULC类型与入湖河流水质关系
        4.3.4 缓冲区尺度下LULC类型与入湖河流水质关系
        4.3.5 LULC类型对水质影响分析
    4.4 LULC格局与水质的多尺度关系
        4.4.1 LULC格局与水质的多尺度关系分析方法
        4.4.2 LULC格局与水质的多尺度关系分析
        4.4.3 LULC格局与水质的多尺度关系模型
        4.4.4 LULC格局对水质影响分析
    4.5 土地利用强度与水质关系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抚仙湖流域水质变化情景模拟与调控
    5.1 流域LULC变化情景模拟
        5.1.1 流域LULC变化情景模拟方法
        5.1.2 基于CLUE-S模型的流域LULC变化情景模拟
        5.1.3 模拟结果精度验证
        5.1.4 流域LULC变化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5.2 基于LULC变化情景的水质变化
        5.2.1 基于LULC类型变化情景的水质变化预测
        5.2.2 基于LULC格局变化情景的水质变化预测
    5.3 不同LULC变化情景下的水环境质量调控
        5.3.1 流域LULC类型与尺度优化
        5.3.2 流域LULC格局与尺度优化
        5.3.3 流域生态功能区土地利用方式优化
        5.3.4 流域重点区域生态修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与特色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主要研究工作
致谢

(5)基于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以内蒙古可持续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研究意义
        2.研究内容
    (二)研究背景
        1.国际背景
        2.国内背景
    (三)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基本概念界定
        1.人地协调观
        2.地理教学案例
    (二)理论基础
        1.教育心理学理论
        2.地理学理论基础
二、湘教版“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案例分析
    (一)课程标准分析
        1.课程标准展现
        2.课程标准解读
    (二)湘教版“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材内容分析
        1.“区域可持续发展”在湘教版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2.湘教版“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案例分析
    (三)课堂教学视频中教学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方式
        2.案例运用环节
        3.案例组成分析
        4.如何利用案例培养人地协调观
    (四)教学设计中教学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方式
        2.案例运用环节
        3.案例组成分析
        4.如何利用案例培养人地协调观
三、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设计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设计目的
    (二)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组成
        1.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额尔古纳湿地为例
        2.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西辽河流域为例
        3.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伊和乌素嘎查为例
        4.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鄂尔多斯市为例
        5.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呼包鄂地区为例
    (三)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设计特点
        1.以人地协调观培养为目的
        2.联系学生实际,关注乡土教育
        3.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4.应用形式多样
        5.案例呈现形式以图文结合为主
    (四)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的步骤
        1.明确地理教学案例的概念、原则等
        2.解读人地协调观,明确人地协调观角度以及培养策略
        3.确定案例内容,明确课程标准,了解学情
        4.搜集生活中的素材
        5.编写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地理教学案例
        6.完善和确定案例
四、基本结论
    (一)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湘教版地理Ⅲ教材中“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作用分析
附录2:湘教版地理Ⅲ“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
附录3:“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内容观课目录
附录4:“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教学设计目录
附录5:湘教版地理必修Ⅰ-Ⅲ适合设计案例培养人地协调观的内容
附录6:案例答案

(6)抚松县矿泉水资源承载力及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质条件
    2.3 矿泉水资源影响因素
    2.4 矿泉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第3章 矿泉水资源量评价及潜力分析
    3.1 抚松县矿泉水资源量概况
    3.2 矿泉水资源量计算
        3.2.1 矿泉水资源补给量计算
        3.2.2 矿泉水资源排泄量计算
        3.2.3 矿泉水资源均衡分析
    3.3 矿泉水资源开采潜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抚松县矿泉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4.1 矿泉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4.2 评价方法
    4.3 评价指标体系
    4.4 评价结果
        4.4.1 数据来源
        4.4.2 评价结果
    4.5 矿泉水资源承载力驱动影响分析
        4.5.1 公共因子确定
        4.5.2 驱动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矿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5.1 评价指标
    5.2 评价方法
        5.2.1 Bossel指标定量化
        5.2.2 Bossel基本类定向指标权重计算
        5.2.3 可持续利用系统发展指数计算
    5.3 评价结果
    5.4 矿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发展态势
        5.4.1 矿泉水资源系统发展态势
        5.4.2 矿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研究成果
致谢

(7)克里雅河流域景观演变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意义
    1.2 景观生态学研究综述
        1.2.1 景观格局分析背景
        1.2.2 景观格局和景观格局过程研究的现状
        1.2.3 绿洲景观生态研究进展
        1.2.4 流域生态学研究进展
    1.3 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综述
        1.3.1 生态系统健康概念进展
        1.3.2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进展
        1.3.3 生态系统评价的方法
    1.5 研究目标
    1.6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2.1.2 自然地理条件
        2.1.2.1 地形地貌
        2.1.2.2 气候特征
        2.1.2.3 水资源状况
        2.1.3 人口和民族
        2.1.4 杜会经济状况
        2.1.4.1 自然资源
        2.1.4.2 农牧副业
        2.1.4.3 工业生产
        2.1.4.4 交通建设
        2.1.4.5 科教文卫
    2.2 遥感影像处理
        2.2.1 卫星影像数据的准备
        2.2.2 多波段数据组合
        2.2.3 几何校正
        2.2.4 图像拼接和裁剪
第三章 克里雅河流域景观格局演变特征
    3.1 景观生态要素分类
        3.1.1 景观生态分类的依据
        3.1.2 克里雅河流域景观生态分类
    3.2 景观指数的选取
    3.3 克里雅河流域整体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
        3.3.1 类型水平的结构特征
        3.3.2 景观水平结构特征
    3.4 克里雅河流域上、中、下游分界依据
    3.5 克里雅河流域上游景观格局特征
        3.5.1 基于斑块类型水平指数的分析
        3.5.2 基于景观水平指数的分析
    3.6 克里雅河流域中游景观格局特征
        3.6.1 基于斑块类型水平指数的分析
        3.6.2 基于景观水平指数的分析
    3.7 克里雅河流域下游景观格局特征
        3.7.1 基于斑块类型水平指数的分析
        3.7.2 基于景观水平指数的分析
    3.8 流域局部与整体对比差异分析
第四章 克里雅河流域于田绿洲景观格局马尔科夫过程分析
    4.1 马尔科夫模型简介
    4.2 初始概率的确定
    4.3 1990-2000 年克里雅河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4.4 2000-2010 年克里雅河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4.5 景观动态转移空间分析
    4.6 克里雅河流域景观格局演变预测趋势评估
    4.7 驱动因子分析
        4.7.1 自然因素
        4.7.2 人文因素
第五章 克里雅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5.1 评价体系的建立
        5.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5.1.2 PSR 模型的建立
    5.2 指标标准化
    5.3 指标权重
    5.4 克里雅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
    5.5 克里雅河流域景观生态优化的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西北内陆河流域的生态功能和主体功能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对西北内陆河流域的生态功能定位
    ㈠《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对生态系统的划分
    ㈡《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西北内陆河流域的生态功能定位
    1. 从生态敏感性评价看西北内陆河流域的生态功能。
    2. 从生态功能区的类型上看西北内陆河流域的生态功能。
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西北内陆河流域主体功能的定位
    ㈠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依据
    ㈡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看西北内陆河流域移民迁入区的主体功能

(9)西辽河平原主要作物耗水量及耗水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研究地区及研究方法
    1.1 自然概况
    1.2 数据来源
    1.3 研究方法
        1.3.1 FAO Penman-Monteith (98) 模型
        1.3.2 作物系数Kc的确定
        1.3.3 有效降雨量的计算
2 结果及分析
    2.1 典型年的选取
    2.2 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的计算及其结果分析
    2.3 作物系数的计算及其结果分析
    2.4 作物耗水量的计算及其结果分析
    2.5 有效降雨量的计算及其与作物耗水规律分析
3 结 语

(10)内蒙古西辽河流域渔业评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选题的背景
    0.2 选题的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状况
    0.4 本文的研究方法
    0.5 论文框架和主要内容
    0.6 研究的创新性
第一章 西辽河流域概况
    1.1 地理位置
    1.2 地形地貌
    1.3 河流水系
    1.4 气象与水文
    1.5 渔业生态特征
    1.6 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第二章 通辽市渔业状况
    2.1 通辽市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状况
        2.1.1 地理位置和面积
        2.1.2 行政区划与人口
        2.1.3 交通条件
        2.1.4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2 通辽市自然环境与生物资源
        2.2.1 地形特点
        2.2.2 水域类型
        2.2.3 水体的理化特征
        2.2.4 气候特征
        2.2.5 生物多样性特征与生物资源
    2.3 渔业生产的发展状况
        2.3.1 渔业生产的历史
        2.3.2 渔业生产的现状
        2.3.3 渔业管理生产结构
        2.3.4 市场情况
    2.4 小结
第三章 赤峰市渔业状况
    3.1 赤峰市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状况
        3.1.1 地理位置和面积
        3.1.2 行政区划与人口
        3.1.3 交通条件
        3.1.4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3.2 赤峰市自然环境及生物资源
        3.2.1 地形特点
        3.2.2 水域类型
        3.2.3 水文特征
        3.2.4 气候特征
        3.2.5 水域环境评价
        3.2.6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资源
    3.3 渔业生产的发展状况
        3.3.1 渔业生产的历史
        3.3.2 渔业生产的现状
    3.4 小结
第四章 灰色预测模型
    4.1 灰色预测模型理论
        4.1.1 简介
        4.1.2 灰色系统建模原理
        4.1.3 GM(1,1)模型构建及解析
    4.2 数据
        4.2.1 通辽市渔业产量
        4.2.2 通辽市孟家段水库渔业产量
        4.2.3 通辽市莫力庙水库渔业产量
        4.2.4 通辽市小塔子水库渔业产量
        4.2.5 通辽市渔业面积
        4.2.6 通辽市孟家段水库渔业面积
        4.2.7 通辽市莫力庙水库渔业面积
        4.2.8 通辽市小塔子水库渔业面积
        4.2.9 赤峰市渔业产量
        4.2.10 赤峰市红山水库渔业产量
        4.2.11 赤峰市沙那水库渔业产量
        4.2.12 赤峰市达里湖水库渔业产量
        4.2.13 赤峰市渔业面积
        4.2.14 赤峰市红山水库渔业面积
        4.2.15 赤峰市沙那水库渔业面积
        4.2.16 赤峰市达里湖水库渔业面积
    4.3 预测结果
        4.3.1 通辽市渔业产量预测
        4.3.2 通辽市孟家段水库渔业产量预测
        4.3.3 通辽市莫力庙水库渔业产量预测
        4.3.4 通辽市小塔子水库渔业产量预测
        4.3.5 通辽市渔业面积预测
        4.3.6 通辽市孟家段水库渔业面积预测
        4.3.7 通辽市莫力庙水库渔业面积预测
        4.3.8 通辽市小塔子水库渔业面积预测
        4.3.9 赤峰市渔业产量预测
        4.3.10 赤峰市红山水库渔业产量预测
        4.3.11 赤峰市沙那水库渔业产量预测
        4.3.12 赤峰市达里湖水库渔业产量预测
        4.3.13 赤峰市养殖面积预测
        4.3.14 赤峰市红山水库渔业面积预测
        4.3.15 赤峰市沙那水库渔业面积预测
        4.3.16 赤峰市达里湖水库渔业面积预测
    4.4 讨论
        4.4.1 GM(1,1)灰色模型预测精度的分析
        4.4.2 渔业生产系统的稳定性与GM(1,1)灰色模型预测的准确性
        4.4.3 灰色模型预测的适应性
        4.4.4 灰色模型的有限性
        4.4.5 灰色模型在通辽市、赤峰市渔业生产上的应用
第五章 剩余产量模型
    5.1 剩余产量模型理论
        5.1.1 简介
        5.1.2 平衡剩余产量模型
        5.1.3 Fox非平衡剩余产量模型
        5.1.4 连续Schaefer形剩余产量模型
        5.1.5 ASPIC和CEDA
        5.1.6 Monte Carlo模拟仿真
    5.2 数据
    5.3 结果
    5.4 讨论
        5.4.1 剩余产量模型参数的计算方法
        5.4.2 参数r、K和q的相关性
        5.4.3 剩余产量模型结果可靠性检验的标准
        5.4.4 剩余产量模型在赤峰市渔业统计数据和相应模拟数据上的应用
        5.4.5 CEDA模型的比较
第六章 讨论
    6.1 渔业资源评估的意义
        6.1.1 灰色预测模型(Grey Prediction Model)
        6.1.2 剩余产量模型(Surplus Production Model)
    6.2 内蒙古西辽河流域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6.2.1 灰色模型和剩余产量模型预测结果的启示
        6.2.2 内蒙古西辽河流域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四、西辽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发展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赤峰市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潘晨.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2]基于景观演变的浐河河源地区生态敏感性评价及空间策略研究[D]. 冯梦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3]吉林省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与格局演化[D]. 丛欣瑞.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4)
  • [4]基于高分影像的抚仙湖流域多尺度LULC时空演变及其与水质关系研究[D]. 李石华. 云南师范大学, 2018
  • [5]基于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以内蒙古可持续发展为例[D]. 阿斯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1)
  • [6]抚松县矿泉水资源承载力及可持续利用研究[D]. 张真真. 吉林大学, 2016(09)
  • [7]克里雅河流域景观演变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 佘文杰. 新疆大学, 2014(02)
  • [8]西北内陆河流域的生态功能和主体功能定位[J]. 于金凤. 甘肃农业, 2013(17)
  • [9]西辽河平原主要作物耗水量及耗水规律研究[J]. 何俊仕,边晓东,付玉娟,秦炎宾. 节水灌溉, 2012(11)
  • [10]内蒙古西辽河流域渔业评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李文阁. 中国海洋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西辽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