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的神奇肌理与花纹结构

寿山石的神奇肌理与花纹结构

一、神奇的寿山石肌理花纹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林那北[1](2021)在《每天挖地不止》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铁罐1 2019年6月底,赵定力进了一趟福州城。他独自去,说表弟谢玉非病了,其实是他自己病了。身体这东西,每一个零部件既然长了,长年累月在固定位置上,就一定有它们各自的道理。嘴是用来贪吃的,屁眼是用来拉屎的,突然吃不香,拉不利索,人会上下不自在,一脚一脚踩下去都是虚的,全身力气都不知去向,不用说,肯定出问题了。什么问题呢?不知道,越不知道越心慌。赵定力忍了一个多月,再忍就没法忍了,于是起个大早。

方田[2](2020)在《内蒙古巴林石雕刻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巴林石是伴随着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从草原上升起的瑰宝,它一直是装点蒙古高原上人们的生活的重要物质。巴林石由古至今一直被开采使用和雕琢,是见证北方游牧民族审美变迁的特殊承载物质,其价值不仅仅在于石材本身作为材料应用的价值,更是承载游牧文化的物质产物,作为研究对象具有理论意义和很好的实用价值。巴林石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矿产资源,同时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如何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并且结合旅游文化产业,进一步提高巴林石的文化内涵和产品附加值,扩大巴林石产业规模进而增加相关产业就业机会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巴林石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内蒙古地区发现的巴林石文物、史志记载和民间传说为主要线索,在前人对巴林石个历史时期雕刻特征的研究基础之上增加了近现代巴林石雕刻现状研究,分析了巴林石艺术的文化传承在现代巴林石艺术品设计应用中的意义,梳理出完整的巴林石文化历史发展脉络。从巴林石分类入手,进一步归类整理划分各品类石种的命名、质性特征和最初开采年份,以便于后续相关研究。从雕刻、篆刻艺术的视角,结合制作工艺和手法,分析了不同颜色、纹理和质地五大类巴林石的艺术特征和文化价值。并以印钮为主体分析地域文化对巴林石印钮创作中的影响,尝试本土文化在巴林石印钮产品中的设计探索的可能,提出巴林石雕适用于本土文化的设计原则并进行了创作实践。本文中创新应用设计产品在作品完成的同时,积极投放市场且收益可观。其中蒙古五畜印纽套组短时间内已接到预订订单两套,可见巴林石材结合北方游牧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应用设计是提高中低端巴林石价值,推动赤峰市旅游商品市场的可行之路。

杨圣缘[3](2020)在《论工笔画中女性服饰的肌理表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物画中女性题材受到高度重视。从古至今塑造研究女性形象的画家此起彼伏,女性题材工笔画具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女性题材的工笔画不仅是各个朝代文化发展的象征更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女性在情感上和服饰中的多样化使得女性题材工笔画在各类题材的画作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热门的绘画题材屹立在画坛之中,广泛受到当代艺术家的关注。随着时代的进步、绘画领域的发展,当代人们对审美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单纯的绘画技法早就不能满足当代的审美。所以当代艺术在各种影响下展现出新面貌,我们需要新的艺术形态、新的绘画手段、以表达新的情感,使绘画在新的文化语境下有新的产物。而肌理的运用便正是满足时代发展新产物的有效手段。肌理已经是一个热门话题,当代工笔画对于肌理的运用可以说是方方面面,在工笔画中人物的服饰、妆容、身材比例、情节等都是绘画创作中不容小觑的组成部分。其中服饰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生活的基础物质材料,而如今新时代的女性服饰并不仅仅拘泥于遮羞保暖等相关属性,更是当代文化交融的影射,在女性题材绘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肌理在女性服饰上的表现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在第十二届和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有涉及到女性服饰肌理使用的画作在入选的工笔画中分别占到了百分之四十六和百分之五十二之多。通过研究服饰的肌理表现能更好的帮助作者表达女性特征和时代特点,对女性题材的绘画发展有着具有时代性的推动力。本文将当代画家在女性工笔人物画服饰上所运用到的肌理分成上衣、下装、内衣三种进行研究。当代绘画中在对不同的材质处理上有固定肌理使用的趋势,其中老年人服饰的处理多用擦洗法和剥落法;对内衣、毛衣的处理中多用蛤粉;牛仔材质的上衣和外套的处理多用拓印法。我们当代画家还需在肌理创新的方向上多下功夫,切勿将个性化语言程式化。对肌理绘制中“尺度”把控也至关重要,我们可以用以下三种方法来帮助我们把控肌理使用的尺度:一认清绘画的本质以防绘画时出现舍本逐末的情况。二将绘画肌理的使用范围减少以缓解过于写实与我们传统“虚、空”审美的冲突。三将绘画肌理融为我们自身的绘画语言,不再拘泥于具象的写实表现,使其使用起来游刃有余。

郭书[4](2019)在《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及其审美文化研究》文中指出微观造型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的创作载体微小,以精致为审美标准,以“微不失真、微不失韵”为创作要求,以“小中见大、微中见宏”为艺术特征,其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微雕、微画、微型建筑与微缩景观等。相较于国外的相关研究,“微观造型艺术”在我国学术界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学术概念,与其相关研究零散地见诸于“微雕艺术”“鼻烟壶艺术”“内画艺术”“微缩模型艺术”等工艺美术领域。造成这一研究惯性的原因大致有二:第一,对于“微观造型艺术”,学界沿袭传统批评观点,始终认为其“技”大于“艺”,进而顺其自然地从技法、工艺来看,将其按照“雕刻”“绘画”“建筑”做分类探讨。第二,对于微观造型的艺术性、审美性、文化价值缺少必要的观照,致使对它的研究也就仅停留在了“技”的层面。近些年,无论在收藏市场还是文创产业、工艺品市场,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都展示出了较强的影响。因此,无论是从创作,还是从理论批评的角度考虑,都有必要打破这种将微观造型艺术作工艺技法分类的研究模式。基于此,文本以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为考察对象,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79年至今,微观造型艺术的艺术形态、文化价值与审美特征作细致研究。尝试在新时代语境下,发掘其艺术格局与当代价值,就其发展困境与对策提出有益思考。极往知来,中国微观造型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时期。尽管人类很早就意识到了小型器物所独有的精致之美,但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刻意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加以发展。最初微观造型艺术是在大型劳动工具、器物或图像中出现的微观形状或精细装饰,更多是作为一种依附而出现。宋元时期,手工行业趋向精工细作,微观造型艺术发展所需的外部条件开始成熟。同时,微观造型艺术因其承载介质的微小,在审美感受与“隐逸文化”更加契合,也符合这一时期的审美取向,人们渴望探索更加精妙小巧的微观艺术。由此,微观造型艺术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与艺术感染力被唤醒,它开始脱离其他大型艺术,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态。手工艺人也开始挑战人类“微”的极限,不同材质、不同技法、形态越来越趋微的艺术品相继出现。至明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形成了一次创作高峰,其中核雕艺术家王叔远技艺精湛,广为人知。清代至民国时期,中国微观造型艺术又一次出现了创作的高峰,不仅创作材料愈加丰富,技术上更加成熟,而且品种增多,作品数量也进一步增加,并渐渐形成了独立的、各具特色的地方性创作群体,涌现出的名家名作更是不胜枚举。新中国成立后,手工艺行业摆脱了落后的生产关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一化三改”总路线的指导下,微观造型艺术得到了国家大力扶持,手工艺人社会地位提高,传承关系更加开放,艺术家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创作题材更突出时代特色。改革开放后,微观造型艺术经历了改革的短暂阵痛,随即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多种企业形态并存,国际交流增多,发展更加开放多元。进入新世纪,随着传统微观造型艺术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微观造型艺术出现了产业化、品牌化发展趋势,艺术创作更为活跃,交流、展览形式更加多样。新时代以来,国家赋予了传统手工艺崭新的内容与使命,微观造型艺术不仅满足着当下我国人民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也为促进我国经济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对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的艺术家及重要作品进行梳理是本文重要内容。自1979年开始,为保护传统工艺美术,国家开始组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评选。截止到2018年,共举办了七次,期间一共产生了531位大师,其中微观造型艺术领域诞生了20位。可以说,这20位大师是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承上启下的一代,他们大多师承建国初期的“老艺人”(建国初期,国家对旧中国走过来的工艺美术名家授予“老艺人”称号,为当时工艺美术领域最高荣誉),改革开放前后又培养了大批学生,这些艺术家当之无愧为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创作与推广的中流砥柱。本文以这20位中国美术大师及其传承关系为主线,同时兼顾其他艺术家及作品,就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家群体构成,重要流派及其创作风格,创作题材与作品系列以及创作材料、技法、工具做细致考察,进而对其当代风格和创作特征加以总结和概括。纵观中国工艺美术史,不同时期微观造型艺术都诞生了精美绝伦、叹为观止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国工匠高超技艺的体现,更是中国文化与审美趣味的集中表达。它作为宏阔包容的中国文化象征,气韵生动的中国艺术象征,精致细腻的中国工匠精神象征成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其中蕴含的“物以载道”的伦理观、“天时地气”的生态观、“材美工巧”的技术美学和“手作温度”的生命观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思想内涵。特别是近年,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增多,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已经成为了跨文化传播交流的“文化符号”。并且,它不仅作为一种图像符号被认知,其隐含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思想也成为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资本,在对外交流中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新世纪以降,随着科学技术介入艺术创作过程,微观造型艺术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方面原有手工艺作品的“原真性”被弱化,“光韵”衰竭,另一方面艺术作品的“现实活力”又得到增强,而这些变革都与当代生活中大众意义的增强密不可分。机械复制时代的微观造型艺术积极与当代生活融合,开始出现“大众化”“功能化”“趣味化”的创作倾向。微观造型艺术由于作品尺寸的特殊,其审美特征也大大有别于其他大型艺术。特别是,由于微观造型艺术展示性较弱,对其审美接受心理,艺术欣赏过程中审美愉悦产生的方式及原因作深入考察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对于微观艺术的审美接受来源于“小之美”,大型艺术使人“崇拜”,而小型艺术令人“喜爱”。面对微观造型艺术,观者不会存在压力,有时为了欣赏到微小的作品细节,会希望能够将其放在手中,仔细赏玩,而这时更多的是喜爱之情。其次,微观造型艺术的审美接受和观赏者意识到创作这件作品的难度有着紧密关系。一件微观造型艺术作品其创作过程越困难、越复杂,受众对于这件作品的认同程度越高。从这一角度来说,受众对于微观造型艺术的接受不仅来自于作品本身,对于作品创作过程的理解也十分重要。再次,微观造型艺术欣赏方式是独特的,观赏者将作品置于眼睛近处,有时甚至需要借助光学放大设备的帮助,这时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作品的欣赏中,将外界环境排除在外,而这种“小视界”的审美过程也影响微观造型艺术的审美感受。最后,艺术品消费的商业化驱动也促进了微观造型艺术的审美接受。任何一门艺术都离不开他的欣赏群体,相较其他大型作品,微观造型艺术明显小众很多,因此拓展它的受众是十分必要的。这需要艺术界的共同努力,包括艺术家对微观造型艺术再认识,媒介对微观造型艺术再讨论,转变思想推动微观造型艺术再发展等。在此基础上,从中国微观造型艺术的历史问题和现实境遇出发,对其受众拓展提出思考。

牛晨旭[5](2019)在《少则得 ——论当代玉雕创作实践中的简约之美》文中研究表明玉石雕刻作为拥有八千多年文化积淀的传统手工艺门类,具有辉煌的历史。建国后玉雕市场也一度繁荣。但是,近几年市场开始萎缩。玉雕产品大量滞销。同时市场上的玉雕作品呈现的大多是较为繁复华丽的单一形制,无法完全满足当代受众多样化的审美需求。之后,经过玉雕创作者的反思和探索,当代玉雕创作出现了简约倾向。基于这个现象进行了研究。鉴于玉石雕刻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制玉技艺的精湛和当代的发展规模都在世界首屈一指。因此,论文选择中国传统美学作为切入点,分析传统美学中以简约为美的理念,作为简约理念能够融入玉雕创作的理论依据。接着阐述了当代玉雕创作中出现的简约倾向,并分析其原因。并在当代玉雕创作群体中选取个案,对他们体现简约理念的作品进行研究。之后分析简约创作理念对当代玉雕创作的现实意义,论证当代玉雕创作融入简约理念的可行性,提出以简约为核心的创作方向是适合当代玉雕创作发展的路径之一。并以理论研究为指导进行毕业设计创作。

罗楠[6](2019)在《琼北火山石村落民宿地域特色创新性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之后,中国的经济水平迅速发展上升,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前列,现代化城市加速建造,高楼大厦此起彼伏的不断冲破原有城市天际线,传统村落中的小农经济无法再支撑家庭的生存,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口涌入城市务工与生活,造成传统村落古建筑逐渐边缘化,没有人进行定期维护加之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古建筑损坏或倒塌,只有独居老人与年幼孩童继续守着这份乡愁,古村落面临着荒废与消失的窘境。海南琼北火山石村落就是面临消亡危机的古村落类型之一,村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社会背景、民族历史、宗教信仰与经济水平的发展状态,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写照与时光再现。建筑的空间结构、材料特性、建造技艺与建造理念都极具人文价值与学术价值,是时代匠人不断传承积累而成的智慧结晶的实物体现,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岁月的重量,是琼北地区建筑艺术的根基。如何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抓住这份乡情,如何将古村落建筑“变废为宝”立足于现代社会,如何在新时代赋予古村落新的含义实现二次利用,是当下时代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加上海南优美的自然景观与热带风情,乡村旅游这一休闲旅游模式在海南各市县迅速崛起,人们为了远离喧嚣烦累的城市,便在休闲旅游中寻找灵魂的庇护所,对乡村旅游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满足于装饰风格平淡无奇的普通旅馆或酒店,住宿也不再是单纯的解决日常饮食与晚间睡眠,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渴望通过乡村旅游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将琼北火山石村落与民宿相结合,形成民宿旅游,民宿在古建筑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承载着过去的岁月变迁,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通过对古建筑内部空间、建筑细部、装饰元素等进行研究,传承其人文内涵,赋予古建筑满足现代民宿生活需求的功能空间。将古村落与民宿合二为一,既可以解决古村落“空心化”面临衰败的现实处境,也可为地域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共生模式。如何运用创新的设计手法将古村落地域特色融入民宿中,二者如何在共生的状态下保持相对独立性,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同时为日后相关方向研究提供学术参考依据。

李玉[7](2019)在《中国古代纺织品中禽鸟纹的演变及其在当代纺织品设计中的再创作》文中认为从古至今禽鸟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图腾的重要组成部分,禽鸟纹作为中国古代装饰纹样史中的一朵奇葩,蕴藏着深远的工艺装饰价值与深厚的文化哲理。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禽鸟纹在人们独特的审美意识与价值观念的影响推动下,无论是造型风格还是表现形式都有着不一样的变化,伴随着染织技艺的发展、社会艺术文化氛围的提升,中国古代纺织品中禽鸟纹的纹样造型、图案结构与表现形式也愈加的丰富。本文首先对中国古代禽鸟纹的溯源进行阐述,以相关古籍文献记载与笔者参考文物资料整理绘制的禽鸟纹样造型结构拆解图为依据,重点分类剖析了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典型禽鸟纹样的造型风格与组合形式,并结合时代背景、人文环境等对禽鸟纹样的影响,进而对中国古代纺织品中禽鸟纹的演变进行深入研究阐释。本文的再创作部分从相关文物资料中选取了几幅最具代表性的禽鸟纹,加以主题性设计方法的运用,创作出一系列既符合当代审美意趣又充满复古意味的禽鸟纹图案,通过数码印花等工艺转化应用到现代纺织品设计中,以禽鸟纹与不同面料、不同款式产品的结合完成中国古代纺织品中的禽鸟纹在现代纺织品设计中的再创作。近几年国家一直在宣扬对于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倡在现代生活中运用创新性方法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纺织文化记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璀璨,闪耀着先祖们智慧的光芒,时至今日纺织品依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集实用与装饰为一体的重要产品。精美的纹样是当代纺织品设计的灵魂,故而探究中国古代禽鸟纹与现代纺织品纹样之间的转化设计,既是对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创作,也是对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有助于当代纺织品设计寻求更多的灵感来源与设计思路。

宋卫哲[8](2017)在《青海雕塑历史考察》文中指出本文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切入,立足于中国雕塑艺术的艺术共性特征与青海地域文化的个性特征,将青海雕塑艺术置于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等历史框架下进行的实地考察与梳理综述。考察涉及从史前时期至1949年间青海地区历史发展中遗留下来的、以物化方式存在,并包含雕刻、塑造及工艺美术因素的人工雕塑作品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过程。(一)根据已知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结合历史学和美术学的研究方法,对青海雕塑艺术历史作了基本的时代划分:原始社会时期(旧、新石器及青铜时代)、礼器化与实用化趋向统一(秦汉时期)、多元与交融(魏晋至隋唐、五代)、农牧民族的整合(宋、西夏至元)、成熟和定型(明清时期)、演变期(清末至1949年)。它们之间既有风格差异又有内在联系的辩证关系,也存在着不同时期主流雕塑艺术形式。(二)从青海古代雕塑艺术作品遗存图像研究入手,择选最为经典的400余件雕塑作品进行了逐一分析和分类排序,从而以实证的方式归纳出青海雕塑历史的基本面貌:青海雕塑艺术在历史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多元一体性、融合性、开放性、边缘性与宗教性的特点,其历史遗存、艺术形态、造型特色、文化价值是多方面的。(三)青海历代雕塑品类繁多,数量浩大,题材广泛:从远古彩陶、骨雕装饰、齐家青铜、汉代石雕、木俑、碑刻、唐代摩崖、魏晋石窟、画像砖,到宋元佛塔、明清金铜、泥塑、木雕造像、酥油捏塑、建筑装饰雕刻、近现代民间雕塑等等。这些都浸润了青海历代雕塑艺匠的审美情感,各质皆备。蕴涵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宗教、民俗、技法等,反映了青海本土雕塑的多元文化本质。(四)青海雕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因政治、文化、宗教、外来艺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时代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地域风貌。通过对历史发展阶段的梳理,总结出青海雕塑艺术以中原传统造型样式为中心、不断整合少数民族及外来造型样式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中,部分雕塑造型、材料、工艺等并非青海本土固有之物,但它们确实在青海遗存已久,不仅反映了历史上中央政府与青海地方的密切关系,也反映了青海古代的政治、文化、宗教、民俗、交通、金融、经济。论文分为导论、正文、结论、附录四部分展开论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以下三方面研究进行了历史学的架构:第一,借助考古文献和雕塑实物材料对青海雕塑历史进行了阶段划分并展开分类研究,进而建立相对应的艺术图像;第二,基于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对青海雕塑所属类型、材料、工艺及风格特征作初步的辨析,以深化青海雕塑历史研究的不足;第三,将青海雕塑遗产作为一种文化系统来进行综合考量,考察其艺术形态,又通过各种艺术特征来反观青海雕塑艺术的多元文化特质,在对雕塑作品年代、造型、材料及工艺特征的具体把握和认识的基础上,结合青海雕塑历史的变迁进行了相关探讨。试图将实地考察阐释与实证材料有机整合,从宏观上把握青海雕塑发生、发展、交融和变异的历史轨迹与创作规律,管窥其独特的地方艺术风格。以此揭示青海雕塑“古代盛而今不衰”的历史脉络与艺术魅力之所在。

张国治[9](2016)在《“在地文化”与“创意生态”营造 ——文创产业视野下福州寿山石文化产业转型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渐趋式微传统产业的关注并对其所面临的挑战做出回应策略,正是当今两岸从事文创产业者的共同任务。两岸际此正进入一个以文化创意带动美学经济的时代,从传统产业转型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注入新视野新思维新态度以活化。衡诸近年来各国家或区域以发展“美学经济”促进经济产值与生活质量均衡为导向,让我们重新思索如何创造一个有价值感的“创意社会”以应运?笔者在此提出“在地文化”“创意生态”营造的问题探讨,恰恰可导入这样的目标推动,此两者皆侧重“文本”精神性的文化情怀和新思维形塑,成为从事文化创意产业最基本路径,因为只有透过最基础的本土区域文化发展,才能使创意产业概念进入民众,产生对文化产业的消费群众,未来才有长远的文化产业永续发展。从“文创产业视野下”探讨福州寿山石“在地文化”“创意生态”营造及其文化产业转型策略,研究方向依循本院“区域文化及民间美术”教学目标而定,其规划论文章节也依此为顺序,从“区域文化”而言,寿山石文化自属福州“在地文化”,以“闽台”作为“区域文化”的连结,毫无疑问的,寿山石雕刻工艺作为首批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民间美术,其产品美学特色是两岸人民共同喜爱的文化载体,是深刻文化依归所在。两岸在文创产业的发展存在着创合的机遇,具有相辅相成的可能,更多议题足可进行挖掘和深入比较。就选题意义而言,在现阶段具有深刻文化交流融合、文化依归,期盼共创美好未来之深层意涵所在。本文在论述寿山石产品美学从其反映的外部造型及时代文化特征,在其发展规律下,掌握各时期的创新变化,基于对传统的礼敬重新梳理文献,对题材与创新意识探讨,试图结合文创产业特性和美学经济发展概念,提升为一个较大的美术学及产业转型探讨范围,依归于福州“在地文化”背景脉络下,及其由历史行业延续至今产业生态链之现实探讨。近年来本土文化、民间美术元素及其创意构作表现,有日渐与当今热点的文化产业诸多观念、规划管理作跨界结合研究的趋势,以“文创产业视野下”为出发点,探讨区域文化与民间美术结合的产业转型发展研究方向,是“与时俱进”理念下的前沿选题,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福州寿山石作为民间美术工艺文化历史悠久,“在地文化”表征特色鲜明,其发展从非遗受到国家确认和保护,由“传统产业”过渡转型为“文创产业”是必然的路径方式,导入“创意生态”概念则可促进寿山石产业重新规划为更活泼多元化的集群效应,在国内普遍以文化园区规划及集群效应为主要探讨的热点上,本文结合台湾过往经验,以港澳台及普遍华人对寿山石的情有独钟,福州若能打造深具绿色环保形象品牌的寿山石创意生态园及创意之都,相信会成为两岸四地共同向往的文化家园。

张婧雅[10](2016)在《清末民初时期银饰长命锁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命锁属于中国古代传统的首饰锁,又名寄名锁,最早是以“五色绳”的形式出现的,后来慢慢出现了长命缕,最终演变为长命锁。长命锁从最初的雏形发展至清末民初,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浸染,形成了内容丰富,种类多样,风格多变的长命锁银饰体系,其工艺继承了银饰品制作的技术并逐渐优化,出产了一些列工艺上乘制作精美的长命锁。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民族的融合,佩戴长命锁的习俗发展至清末民初时期演变为百姓约定俗成的一种民间习俗,其装饰与佩戴成为了一种多形式、多内涵的综合性的社会行为。本文依托于清末民初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围绕长命锁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两个大方面,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深入研究,探究其形式美学及民俗内涵。纵向研究主要从演变与起源、工艺传承两个方面进行探索,挖掘长命锁形成的背景与经久不衰的历史社会原因,探索精神需求下衍生出的造物文化;横向研究主要从长命锁的造型结构与装饰图案上进行分析解剖,探索其蕴含的形式美学及背后承载的吉祥文化与伦理道德。文章从历史、经济、文化、民俗、美学多角度,多维度对长命锁进行解析,从淳朴的民间风格和丰富精美的吉祥图案中解析其背后蕴含的社会文化、宗教意义、思想道德等文化内涵,根植于中国传统吉祥文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百姓基础和深厚的社会文化根基,反映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吉祥幸福的渴望,同时也记录和展现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与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二、神奇的寿山石肌理花纹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奇的寿山石肌理花纹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每天挖地不止(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铁罐
    1
    2
    3
    4
第二章第一个故事:谢氏
    1
    2
    3
第三章第二个故事:赵聪圣
    1
    2
    3
    4
第四章挖地吧
    1
    2
    3
    4
第五章陈细坤回来了
    1
    2
    3
    4
第六章第三个故事:谢氏与何燕贞
    1
    2
    3
    4
第七章第四个故事:赵聪明
    1
    2
    3
    4
第八章蓝花楹与髹
    1
    2
    3
    4
第九章李翠月啊李翠月
    1
    2
    3
    4
第十章细米死了
    1
    2
    3
    4
第十一章打开西髹房
    1
    2
    3
    4
第十二章大漆门
    1
    2
    3
    4
    5

(2)内蒙古巴林石雕刻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2 巴林石雕的历史沿革
    2.1 巴林石
    2.2 巴林石雕的历史价值
        2.2.1 兴隆洼文化时期的巴林石雕
        2.2.2 红山文化时期的巴林石雕
        2.2.3 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巴林石雕
        2.2.4 辽契丹时期的巴林石雕
        2.2.5 元、,明、清时期的巴林石雕
        2.2.6 近现代巴林石雕
    2.3 巴林石艺术的文化传承
3 巴林石的文化艺术特征
    3.1 巴林石种类
    3.2 巴林石雕的审美价值
        3.2.1 石雕篆刻艺术
        3.2.2 巴林石雕刻篆刻艺术品的审美价值
        3.2.3 巴林石鉴定
        3.2.4 巴林石鉴赏
        3.2.5 巴林石相关传说
    3.3 印石制作工艺流程
        3.3.1 选料
        3.3.2 相石与设计
        3.3.3 开料
        3.3.4 磨光
        3.3.5 封蜡(或封油)
    3.4 石雕篆刻的主要工具
4 巴林石印钮产品的本土化设计探索与实践
    4.1 本土化在巴林石印钮产品中的设计探索
        4.1.1 地域文化符号
        4.1.2 本土文化应用于巴林石雕产品的设计原则
        4.1.3 草原文化与创新性产品设计应用的关系
    4.2 草原文化符号特征的巴林石印钮产品实践设计
        4.2.1 设计承载体分析
        4.2.2 主题的确定及文化内涵
        4.2.3 蒙古族传统图案
        4.2.4 蒙古五畜
        4.2.5 巴林石印钮产品设计方案呈现
        4.2.6 草原文化符号应用于巴林石艺术品的意义
5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论工笔画中女性服饰的肌理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1.2 本课题研究意义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
第2章 工笔画女性题材与肌理运用的渊源
    2.1 女性题材工笔画的渊源
    2.2 肌理的发展
        2.2.1 肌理的发展历程
        2.2.2 肌理的使用意义
第3章 当代肌理种类的汇总
    3.1 不同技法下的肌理分类
        3.1.1 传统笔墨塑造的肌理
        3.1.2 新兴技法、材料塑造的肌理
    3.2 不同使用意义下的肌理分类
        3.2.1 刻画细节的具象肌理
        3.2.2 表达意境的抽象肌理
第4章 肌理在女性题材服饰中的应用
    4.1 历代画作中服饰的发展梳理
    4.2 在当代画家创作中的应用
    4.3 在少数民族创作中的应用
    4.4 在个人日常创作中的应用
第5章 绘画肌理在使用时“尺度”的把控
    5.1 “尺度”把控的重要性
    5.2 “尺度”把控的方法
        5.2.1 对绘画本质的“忠诚”
        5.2.2 对绘画肌理的运用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及其审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标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国微观造型艺术概念界定及历史演进
    第一节 微观造型艺术相关概念界定
        一、微观
        二、造型艺术
        三、微观造型艺术
        四、当代微观造型艺术形态构成
    第二节 中国微观造型艺术的历史演进
        一、微观造型艺术的雏形期(原始社会——唐代)
        二、微观造型艺术的发展期(宋代——明代)
        三、微观造型艺术的兴盛期(清代——民国初期)
        四、微观造型艺术的再发展(建国至今)
第二章 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家与艺术作品
    第一节 艺术家群体构成
        一、社会分工
        二、习艺经历
    第二节 重要流派及其创作风格
        一、微雕艺术流派
        二、微画艺术流派
    第三节 创作题材与作品系列
        一、传统工艺美术题材再运用
        二、名着、名作微观再创作
        三、古代建筑与空间场景微观再现
        四、现实主义题材
    第四节 创作材料、技法与工具
        一、创作材料
        二、创作技法
        三、创作工具
第三章 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作为“象征符号”的传统微观造型艺术
        一、中国文化的象征
        二、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象征
    第二节 机械复制时代微观造型艺术的“大众化”
        一、当代微观造型艺术的生存语境
        二、“光韵”的衰竭与重现
        三、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微观造型艺术的革新
第四章 当代微观造型艺术美学
    第一节 微观造型艺术的美学特征
        一、微观之美
        二、奇特之美
        三、神秘之美
        四、精致之美
        五、形态之美
        六、色彩之美
    第二节 形式美法则在微观造型艺术的应用
        一、变化与统一
        二、对比与调和
        三、比例与尺度
        四、对称与均衡
        五、过渡与呼应
        六、主从与重点
        七、轻巧与稳定
        八、条理与秩序
        九、节奏与韵律
        十、古韵与时尚
    第三节 当代微观造型艺术的审美接受
        一、“小之美”的审美心理
        二、期待视野中的“苛刻的艺术”
        三、“小视界”与“小世界”的审美过程
        四、商业化驱动下的艺术接受
结语 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的受众拓展
    一、受众结构与特征
    二、当代微观造型艺术受众的拓展方式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少则得 ——论当代玉雕创作实践中的简约之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的范围
    (三)研究现状分析
    (四)研究方法
一、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简约理论概述
    (一)简约的概念
    (二)传统简约理论的渊源
    (三)传统简约美学理论发展的思想基础
    (四)传统简约美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1.崇尚自然,少施人工
        2.反对奢靡,提倡适度
        3.重意重神,气韵为先
    (五)本章小结
二、当代玉雕创作中出现的简约化倾向
    (一)当代玉雕创作出现简约化倾向的背景
    (二)当代玉雕创作简约化的体现
        1.从技艺繁缛到因材施艺的发展
        2.从造型繁复到繁复与简约并存的发展
    (三)当代玉雕创作出现简约化倾向的原因
        1.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2.审美变化的推动
    (四)本章小节
三、当代玉雕创作实践中的简约作品案例分析
    (一)邱启敬的简约之道
        1.《大迁徙》中的简约理念
        2.玉雕佛像造型的简化创作
    (二)由繁入简——王朝阳翡翠作品风格的转变
        1.减工求意的大胆求索
        2.《鱼》——中心形象的简略
        3.《渡》——中心形象的消失
    (三)许延平的简约玉雕作品分析
        1.似与不似——《十二生肖》的重神似轻写实
        2.《~1500》——满与减的融合
    (四)本章小节
四、简约创作理念对当代玉雕创作的现实意义
    (一)呈现新的视觉窗口
    (二)为玉雕创作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
    (三)本章小结
五、创作实践
    (一)《佛窟印象》主题创作
    (二)《爻·变》系列主题设计
    (三)《刚柔》系列主题设计
    (四)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与感悟
    (五)本章小节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琼北火山石村落民宿地域特色创新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2 研究重点与难点
        1.3.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4 研究的主要框架
2 琼北火山石村落现状分析
    2.1 琼北火山石村落现存状况
    2.2 琼北火山石村落民宿发展优势
    2.3 琼北火山石村落民宿发展劣势
    2.4 小结
3 民宿的概述
    3.1 民宿的概念释义
    3.2 国内外结合地域特色的民宿现状与分析
        3.2.1 国内现状——以浙江莫干山民宿为例
        3.2.2 国外现状——以日本乡村民宿为例
    3.3 小结
4 将琼北火山石村落地域特色融入民宿设计
    4.1 琼北火山石村落空间形态创新设计
        4.1.1 琼北火山石村落选址
        4.1.2 琼北火山石村落形态构成
    4.2 琼北火山石村落景观营造创新设计
        4.2.1 村落外围
        4.2.2 村落内部
        4.2.3 非物质文化景观
    4.3 琼北火山石建筑空间形态创新设计
        4.3.1 宅院的空间形态类型
        4.3.2 建筑单体
    4.4 小结
5 琼北火山石村落民宿地域特色创新性研究的价值
    5.1 琼北历史文脉传承价值
    5.2 海南特色旅游发展价值
    5.3 中国建筑艺术扩展价值
    5.4 地域特色民宿设计研究价值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论文插图来源
附录2 读研期间成果

(7)中国古代纺织品中禽鸟纹的演变及其在当代纺织品设计中的再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缘起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禽鸟纹的溯源
    第一节 原始禽鸟崇拜的产生
    第二节 新石器时期彩陶中的禽鸟纹
    第三节 商周时期青铜玉器中的禽鸟纹
第二章 中国古代纺织品上禽鸟纹的演变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纺织品中的禽鸟纹
        一、时代背景
        二、春秋战国时期纺织品中的禽鸟纹分析
    第二节 秦汉时期纺织品中的禽鸟纹
        一、时代背景
        二、秦汉时期纺织品中的禽鸟纹分析
    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纺织品中的禽鸟纹
        一、时代背景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纺织品中的禽鸟纹分析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纺织品中的禽鸟纹
        一、时代背景
        二、隋唐五代时期纺织品中的禽鸟纹分析
    第五节 宋元时期纺织品中的禽鸟纹
        一、时代背景
        二、宋元时期纺织品中的禽鸟纹分析
    第六节 明清时期纺织品中的禽鸟纹
        一、时代背景
        二、明清官补中“别尊卑,示上下”的禽鸟纹
        三、明清纺织品吉祥图案中的禽鸟纹
第三章 中国古代纺织品中禽鸟纹的再创作
    第一节 启发与思考
    第二节 中国古代纺织品中的禽鸟纹在当代纺织品上的应用现状
    第三节 创新设计与应用实践
        一、以朱雀纹为题材的纹样再设计
        二、以传统凤鸟纹样为题材的纹样再设计
        三、以仙鹤纹为题材的纹样再设计
        四、设计实物展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8)青海雕塑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青海雕塑历史考察的概念
    第二节 青海雕塑历史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青海雕塑历史考察的研究对象
    第四节 青海雕塑历史考察研究的主要任务
    第五节 青海雕塑历史考察的研究方法
    第六节 青海雕塑历史考察之必要
        一 基于文物发掘新材料——青海古代雕塑的再发现
        二 基于历史文化资源——青海美术研究的深化与细化
        三 基于民族宗教生态——青海雕塑历史考察的视野
第一章 西陲之地——青海概况
    第一节 青海的自然地理
    第二节 青海的历史变迁
    第三节 青海的民族与宗教
        (一) 藏传佛教在青海的传播与影响
        (二) 伊斯兰教在青海的传播与影响
        (三) 青海地区的其他宗教传播与影响
    第四节 青海的地方文化风俗
第二章 高原牧歌——青海史前时期的雕塑艺术(约三万年一前220年)
    第一节 青海史前时期历史概况
    第二节 青海史前的石器
        一 旧石器时代石器
        二 新石器时代石器
    第三节 青海史前的骨玉器
        一 骨器
        二 玉器
    第四节 青海史前时期的陶塑
        一 人物与动物
        二 其他陶塑
    第五节 青海史前的金属器
    第六节 青海史前时期的建筑装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丝路之南——青海秦汉的雕塑艺术(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第一节 青海秦汉历史概况
    第二节 青海秦汉的石器
        一 石雕
        二 碑刻
    第三节 青海秦汉的陶器
        一 陶俑
        二 陶范与陶埙
    第四节 青海秦汉的骨玉器
        一 骨器
        二 玉器
    第五节 青海秦汉的木质器
        一 人物与动物
        二 其他类型
    第六节 青海秦汉的金属器
    第七节 青海秦汉的建筑装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佛界法相——青海魏晋南北朝的雕塑艺术(公元3世纪-6世纪)
    第一节 青海魏晋南北朝历史概况
    第二节 青海魏晋南北的石窟
        一 石窟的形成
        二 石窟的分布
    第三节 青海魏晋南北朝的骨玉器
        一 骨器
        二 玉器
    第四节 青海魏晋南北朝的木质器
        一 木器
    第五节 青海魏晋南北朝的金属器
    第六节 青海魏晋南北朝的岩画
    第七节 青海魏晋南北朝的建筑装饰
    第八节 青海魏晋南北朝的工艺品雕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唐蕃古道——青海隋唐五代的雕塑艺术(公元589-896年)
    第一节 青海隋唐五代历史概况
    第二节 青海隋唐五代的石窟
        一 石窟分布
        二 石窟造像
    第三节 青海隋唐五代的摩崖与岩画
        一 摩崖
        二 岩画
    第四节 青海隋唐五代的石器雕刻
        一 石雕造型
        二 碑刻艺术
    第五节 青海隋唐五代的骨玉器
        一 骨器
        二 玉器
    第六节 青海隋唐五代的木质器
        一 人物与动物
    第七节 青海隋唐五代的金属器
        一 人物与动物
    第八节 青海隋唐五代的建筑装饰
    第九节 青海隋唐五代的工艺品雕塑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逐鹿昆仑——青海宋、西夏、元时代的雕塑艺术(公元10世纪——14世纪)
    第一节 青海宋、西夏、元历史概况
    第二节 青海宋、西夏、元的石窟艺术
        一 石窟演变
        二 石窟造像
    第三节 青海宋、西夏、元的摩崖
        一 崖的风格与题材
        二 图像与工艺
    第四节 青海宋、西夏、元的石器
    第五节 青海宋、西夏、元的木质器
    第六节 青海宋、西夏、元时期的建筑装饰
    第七节 青海宋、西夏、元的工艺品雕塑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多族共荣——青海明清的雕塑艺术(公元14世纪—19世纪)
    第一节 青海明清历史概况
    第二节 青海明清的石窟与摩崖
    第三节 青海明清的寺庙造像与佛塔
    第四节 青海明清的碑刻
    第五节 青海明清的石雕与石刻
        一 象生与墓志碑刻
        二 雕佛像与动物
        三 尼石刻
    第六节 青海明清的骨角器
    第七节 青海明清的木质器
        一 木佛雕像
        二 木雕法器与供器
        三 木雕面具
        四 木雕经版
        五 木雕家具
        六 木俑
    第八节 青海明清的金属器
        一 金铜佛像
        二 金铜法器
    第九节 青海明清的酥油彩塑
    第十节 青海明清时期的泥塑
        一 泥塑佛像
        二 擦擦造像
        三 泥塑面具
    第十一节 青海明清的工艺品雕塑
    第十二节 青海明清的建筑装饰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三江汇源——青海近现代的雕塑艺术(1840-1949年)
    第一节 青海近现代历史概况
    第二节 青海近现代的寺庙造像与佛塔
        一 近现代的寺庙造像
        二 近现代的佛塔
        三 近现代的纪念性雕刻
    第三节 青海近现代的摩崖与玛尼石刻
        一 汉儒摩崖
        二 玛尼石刻
        三 民俗石雕
    第三节 青海近现代的碑刻
    第四节 青海近现代的骨器
    第五节 青海近现代的玉器
    第六节 青海近现代的木质器
        一 木雕佛像
        二 木雕面具
        三 木雕经版
        四 木雕家具
    第七节 青海近现代的金属器
        一 金铜佛像
        二 金铜法器
    第八节 青海近现代的酥油彩塑
    第九节 青海近现代的泥塑
    第十节 青海近现代的建筑装饰雕刻
        一 民居建筑装饰雕刻
        二 清真寺与拱北建筑装饰雕刻
    第十一节 青海近现代的工艺品雕塑
    本章小结
总结
附表
本文图片来源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9)“在地文化”与“创意生态”营造 ——文创产业视野下福州寿山石文化产业转型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动机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现况与文献综述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视野下两岸研究现况
        二、关于寿山石文化及其产品美学特色产业转型的研究现况
        三、关于在地文化及创意生态营造导入文化创意产业转型的研究
        四、文献中值得探讨的问题: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创意转型、全球化与在地文化内涵、创意生态
    第三节 研究的重点、困难点及方法
第二章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视野
    第一节 创意产业发展思潮下文化政策与产业战略
        一、产业发展与文化、艺术之结合
        二、文化政策与产业战略
        三、两岸文化创意产业范畴
    第二节 中国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现况及症侯
        一、文化产业政策出台与政策环境背景
        二、营造由内而外适合创意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三、创意人才培育
        四、市场环境整合
        五、中国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症候
    第三节 寿山石行业沿革与产业形成
        一、寿山石产业形成及商号的发展兴盛
        二、二十世纪寿山石雕的发展
    第四节 寿山石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理由
        一、寿山石文化资源特色和文创产业连结点
第三章 福州寿山石传统工艺文化概述
    第一节 寿山石开采与雕刻的历史
        一、寿山石产业资源开采历史
        二、寿山石雕刻艺术历史沿革
    第二节 寿山石文化的美学载体
        一、印章文化与纽饰篆刻艺术
        二、圆雕艺术
    第三节 寿山石工艺与源流
        一、雕刻工艺
        二、流派
第四章 福州寿山石文化资源及产业化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范围、对象、内容与方法
        一、讯息收集与访谈
        二、问题提出及主要深度访谈对象
        三、核心问题结构说明
    第二节 寿山石文化产业向现代文创产业转变的优势与困境
        一、寿山石文化产业的优势
        二、寿山石文化产业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第三节 寿山石文化产业转型与品牌形象
        一、寿山石雕从传统产业到文创产业的现代转型
        二、福州市寿山石文化产业品牌形象及营销问题
第五章 福州寿山石雕从传统产业到文创产业的现代转型策略
    第一节 “在地文化”与“创意生态”的营造
        一、“文化核心要素”
        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展现和地方文化的联动
        三、“在地文化”“体验产业”的应用设计
        四、“在地文化”营造的起点
        五、城市“创意生态”(Creative Ecologies)的营造
        六、“创意城市”( Creative City)之发展渊薮与城市品牌形象
        七、福州市“创意生态”意象的营造
        八、扩大整个产业界从业人员的视野
        九、加强福州居民对在地文化产生自信
    第二节 台湾地区文创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一、台湾地区文创产业政策中“在地文化”形成之背景
        二、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发展与具体实践之历程
        三、台湾地区“在地文化”营造之案例
    第三节 寿山石文创产业与福州城市品牌战略
        一、创意城市品牌形象之构建与营销
        二、寿山石文创产业成为福州市城市品牌与创意城市表征之理由
        三、构建属于区域性发展特质的品牌体系
        四、品牌化的道路是长久的
结论
    一、全文内容回顾与总结
    二、研究成果及价值
    三、不足之处及延伸研究议题之思考
附录一: 图表索引
附录二: 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清末民初时期银饰长命锁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学术背景
        1.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动机
        1.2.2 研究时期的界定及选择原因
        1.2.3 课题解析和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1.3.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论文的相关概念界定与阐述
    2.1 中国绚烂多彩的锁文化
        2.1.1 锁的出现和演变
        2.1.2 民俗文化诞生下的首饰锁
    2.2 长命锁形成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2.2.1 长命锁的历史渊源和演变
        2.2.2 精神需求弥补物质需求的不足
    2.3 长命锁传承及发展的文化根源
        2.3.1 对生育文化的崇尚
        2.3.2 对祈福文化的崇尚
        2.3.3 对吉祥文化的崇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清末民初时期长命锁的形成背景及工艺发展
    3.1 清末民初时期长命锁形成的历史背景
        3.1.1 民间习俗的传承为长命锁积累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3.1.2 经济水平的提高为长命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1.3 东西方文化的撞击赋予了长命锁新的时代特征
        3.1.4 宗教间的融合赋予了长命锁的多样性
    3.2 长命锁的工艺日趋成熟
        3.2.1 银器的产生与发展
        3.2.2 金银饰品的时代特征
        3.2.3 银饰品的工艺种类
        3.2.4 长命锁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清末民初长命锁的艺术特征及形式美学分析
    4.1 长命锁生动多样的造型特征
        4.1.1“天人合一”观念影响下的结构构造
        4.1.2 形神兼备的锁盘造型
    4.2 长命锁繁复精美的装饰纹样特征及内容
        4.2.1 适形富有动感的辅助纹样
        4.2.2 饱满富有张力的主体纹样
        4.2.3 经典的吉祥图案与文字
        4.2.4 生动传神的戏曲故事
        4.2.5 题材丰富的民间故事
        4.2.6 引人入胜的名着传神
    4.3 长命锁精巧别致的配饰特征
        4.3.1 配饰结构的多样性
        4.3.2 配饰吉祥寓意的巧思性
        4.3.3 配饰艺术特征的独特性
    4.4 长命锁装饰图案的形式美学分析
        4.4.1“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表现形式
        4.4.2 和谐统一的构成美学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清末民初长命锁的文化内涵研究
    5.1 传达出世俗的民俗文化
        5.1.1 对生殖繁衍的追求
        5.1.2 对长寿安康的需求
        5.1.3 对吉祥幸福的祈求
        5.1.4 对功名利禄的渴求
    5.2 折射出兼容并蓄的思想道德
        5.2.1 道家的遵道与崇德
        5.2.2 儒家的仁爱与孝道
        5.2.3 佛家的三福与笃定
    5.3 展现出深厚的审美文化内涵
        5.3.1 古典灵韵的美学形态
        5.3.2 吉祥寓意的文化内涵
        5.3.3 独具匠心的工艺理念
    5.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2:论文表格来源

四、神奇的寿山石肌理花纹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每天挖地不止[J]. 林那北. 当代, 2021(06)
  • [2]内蒙古巴林石雕刻艺术研究[D]. 方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3]论工笔画中女性服饰的肌理表现[D]. 杨圣缘. 吉林大学, 2020(08)
  • [4]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及其审美文化研究[D]. 郭书. 吉林大学, 2019(02)
  • [5]少则得 ——论当代玉雕创作实践中的简约之美[D]. 牛晨旭. 云南艺术学院, 2019(02)
  • [6]琼北火山石村落民宿地域特色创新性研究[D]. 罗楠. 海南大学, 2019(01)
  • [7]中国古代纺织品中禽鸟纹的演变及其在当代纺织品设计中的再创作[D]. 李玉. 苏州大学, 2019(04)
  • [8]青海雕塑历史考察[D]. 宋卫哲.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9]“在地文化”与“创意生态”营造 ——文创产业视野下福州寿山石文化产业转型策略[D]. 张国治.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8)
  • [10]清末民初时期银饰长命锁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研究[D]. 张婧雅. 江南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寿山石的神奇肌理与花纹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