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进入调整阶段

短期进入调整阶段

一、短线步入调整阶段(论文文献综述)

熊颖[1](2020)在《天津地区老年人股票投资信息搜寻行为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如今,老年人的生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老年人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往往会追求更高一级的需求,让生活变得更好甚至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所以不少老年人转向股票市场进行投资,但这个过程中由于老年人自身经验不足和外在环境等因素,老年人在股票投资过程中的信息搜寻行为容易受到影响,致使老年人可能接触到不良的虚假信息,对老年人的身心造成伤害,财产造成损失。基于这样的背景,本研究围绕老年人股票投资信息搜寻行为展开,探究老年人股票投资信息搜寻行为在人口统计学特征和股票投资特征上的差异,并探究老年人股票投资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了解老年人股票投资信息搜寻行为的内在规律,提升老年人对股票投资信息的获取能力和鉴别能力,引导他们正确判别和利用股票投资信息,也为提升老年人股票投资信息素养提供建议。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并结合访谈结果,总结出影响老年人股票投资信息搜寻行为的因素并构建影响因素模型,基于此编制调查问卷。问卷的发放地区主要为天津市大部分区县,发放方式以纸质为主,电子问卷作为辅助形式加以补充,共有效回收308份问卷。本研究利用SPSS 25.0版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说明了样本的人口统计学情况和股票投资情况,以及老年人关注的股票投资信息类型占比和股票投资信息源的偏好情况,本研究还运用卡方检验分析了老年人关注的股票投资信息类型在个体特征上的差异,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来分析不同信息源搜寻行为在人口统计学特征和股票投资特征上的差异,最后采用阶层回归分析检验老年人股票投资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假设,修正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天津地区老年人搜寻股票投资信息的主要信息需求是进行投资,关注的股票投资信息类型多样。不同老年人关注的股票投资信息类型具有显着差异,男性老年人更为关注板块的行业信息;年纪较轻的老年人更为关注公司相关信息和股市行情信息;高养老金收入的老年人更为关注股市行情信息和未来发展趋势信息;投资经验少的老年人更为关注公司相关信息、股市行情信息、国内外新闻和未来发展趋势信息,稍有些投资经验的老年人更为关注板块行业信息;长线投资的老年人更为关注板块的行业信息。网络是老年人搜寻股票投资信息的首要信息源。老年人股票投资信息源的使用上存在人口统计学特征及股票投资特征差异。年纪较大的老年人更青睐传统信息源和网络信息源;学历较高的老年人更青睐网络信息源;股票投资经验较多的老年人更青睐传统信息源和网络信息源。信息需求对老年人股票投资信息搜寻频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心理因素中的自我效能对老年人股票投资信息搜寻频率具有显着负向影响,心理因素中的负向情绪对老年人股票投资信息搜寻频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任务特征中的任务重要性对老年人股票投资信息搜寻频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信息源特征中的可获取性和信息质量对老年人股票投资信息搜寻频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自我效能在股票投资信息搜寻任务复杂性与股票投资信息搜寻频率之间具有显着负向调节作用,可获取性在信息需求与股票投资信息搜寻频率之间具有显着正向调节作用。

陈景鹏[2](2020)在《城市高架桥短线拼装预制梁场建设管理的关键问题及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短线匹配法节段预制拼装技术因其自身快捷性和精确性,在城市快速道路高架桥建设中得到了大规模应用,但与其相辅相成的城市预制梁场却没有得到应有关注。在城市预制梁场的建设管理中,管理者往往依据自身工程经验,采用过去公路或高铁预制梁场常见建设管理方法对城市预制梁场进行现场规划,缺乏理论依据和适用性,不具有准确性,易造成梁场生产计划混乱、资源分配不合理以及与架梁现场对接出现偏差等现象。因此对城市预制梁场建设管理进行优化,找出其关键问题并进行理论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预制梁场产能设计及评价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制梁台座数计算的新方法,针对梁场各阶段需求不均衡的情况,利用多目标约束方程建立了制梁台座数计算模型,采用MATLAB函数进行求解,确定了制梁台座数和生产计划适用方案。同时,也提出了一种生产计划评价的新方法,通过该方法对众多适用方案进行筛选比较,可得到适用于城市预制梁场的合格产能设计方案。针对其他方面,本文根据对预制梁城市道路运输约束条件的分析,建立了动态规划模型对运输最优路径进行比选计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预制梁城市道路运输最优路径选择方法。另外,根据对预制梁场内部区域划分以及布置原则的重新确定,明确了城市预制梁场场地布置的核心应为生产流水线的布置,并据此确定了场地布置思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城市预制梁场场地布置方法。文中,结合了南昌市洪都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节段梁预制梁场项目,对新方法进行了适用性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以及本文的合理性。

徐媛媛[3](2020)在《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流动性的测量、传导及风险研究》文中提出流动性是现代金融市场体系的生命力,是市场运作与资源配置的润滑剂。新世纪以来,我国期货合约交易种类、覆盖范围不断扩展,成交量加快增长,商品期货市场的流动池也不断加深。近年来,随着农产品金融投资属性增强,市场流动性波动剧烈,风险加深,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市场稳定与粮食安全的潜在威胁。在越来越开放的交易系统中,订单交叉、策略性投资组合有助于实现市场间流动性的良性互动,但也构建了流动性风险“跨市场”传染的桥梁。在此背景下,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流动性现状及效应如何?市场流动性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是否呈现“跨品种”及“跨板块”的关联效应?一个市场的流动性风险会在多大程度上贡献系统风险或传递至关联市场?论文围绕上述问题,开展对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流动性测量、传导及风险研究,为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流动性监测与风险防控提供政策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论文针对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流动性问题,从实时交易记录入手,在全面了解期货市场的价差、深度、即时性、弹性并探析流动性效应的基础上,以“价差”的视角,引入流动性代理对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流动性的历史演进和传导机制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基于价差波动的VaR理论,构建起农产品期货流动性风险评估框架以实证探讨流动性风险源并绘制风险传递网络。论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一套基于“流动性测量、流动性传导和流动性风险”系统性研究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流动性问题的分析思路、模型方法和研究框架。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发现如下:一、基于高频数据的农产品期货市场流动性测量及效应分析。论文依据2016-2018年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实时交易记录,从“价差”、“深度”、“即时性”和“弹性”4个维度,以大豆、豆粕、豆油、棕榈油、橡胶、玉米、棉花和白糖为样本,对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流动性进行全面的测度;同时,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与“流动性溢价”理论,分别应用带有“日内效应”及“周内效应”的量价回归模型、资产定价模型,分析知情交易与流动性溢价在期货定价机制的作用,进而对流动性分布的(倒)U-型日内效应及(倒)V-型周内效应进行深度解析。研究发现:①交易规模在市场流动性水平的综合评价中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大型交易通常会拉大价差、加深市场、降低即时性并减弱弹性。②基于流动性的高维测量与综合考量,交易规模较小的白糖、大豆等可被归为高流动性市场,而交易规模较大的玉米、橡胶等为低流动性市场。③农产品期货市场普遍存在知情交易且具有显着的开盘/收盘效应;在周一,农产品期货出现明显的“流动性溢价”现象及交易的“规模效应”。二、低频流动性代理的选择及农产品期货市场流动性历史演变的度量。论文引入国际通行的低频流动性代理(Roll、Gibbs、Effective Tick、Zeros、FHT、High-Low Spread、Amihud、Amivest等)检验其在中国商品期货市场的适用性,以买卖价差为基准,通过相应的拟合度分析及稳健性检验找出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最佳流动性代理。同时,利用日度交易信息并基于最优流动性代理捕捉农产品期货合约自上市以来流动性变化的历史趋势,绘制出农产品期货市场流动性长期演变的概略图,以直观展现市场流动性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及历史事件下的变化。研究发现:①在中国商品期货市场,FHT价差在拟合流动性基准方面表现最佳,被认为是度量流动性历史演变的最优代理。②不同农产品期货品种间流动性变动呈现“同涨共跌”的态势,其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进口导向型农产品(橡胶、棕榈油及豆类)的流动性冲击较大,而2016年中国金融危机对实施市场定价后的棉花、玉米的流动性冲击有所加强。③农产品板块的综合流动性与工业品、金属板块流动性具有高度一致的变动趋势,但相对后两者其波动程度略低。三、农产品期货市场流动性在板块内及板块间的传导效应研究。论文基于时变视角,利用滚动时间窗口技术通过协整、误差修正分析,探讨流动性在板块内及板块间传导效应及其时变特征,并运用Bai-Perron检验识别了传导效应中的多重结构性断点。同时,针对可能存在的非线性、重尾及非对称等特征,通过时变Normal Copula和SJC Copula模型对一般与极端情况下的“跨市场”流动性依赖展开研究,以突出农产品期货市场流动性在板块内及板块间的尾部依赖及其非对称性。研究发现:①豆油、棕榈油是影响系统及其它品种流动性水平的主导品种,其次为豆粕、大豆、橡胶。②农产品与工业品板块间流动性的传导效应大于农产品与金属板块间的传导效应,其中2008年“危机前”以农产品向工业品传导为主,流动性的尾部依赖程度较低;“危机后”以工业品向农产品传导为主,尾部依赖程度增强。③极端事件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市场间流动性依赖偏离常态,其中负冲击作用下市场间流动性的联合下跌是一种更为“常态化”事件。四、农产品期货市场流动性风险测量及流动性风险在板块内与板块间传递效应研究。论文根据商品期货市场流动性风险的定义,构建了强调“价差上尾波动”的VaR风险测度模型,实时检测了农产品期货组合内各品种及综合流动性风险水平的动态演化。同时,基于Copula-GARCH与GJR-GARCH-DCC的ΔCoVaR模型,识别农产品期货市场流动性的潜在“风险源”,并描绘出系统内流动性风险的传递网络,以及农产品与工业品、金属板块间流动性风险传递的阶段性特征。结果显示:①流动性水平较低的品种更容易遭遇流动性风险,并且品种间条件风险值CoVaR系统性高于品种本身风险水平。②农产品期货市场不存在单一的流动性“风险源”,呈现出一幅以油脂类期货(棕榈油、豆油、大豆、豆粕)为骨架的风险传递网络图。③农产品板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低于工业品、金属板块的风险水平,其中工业品板块因较强的风险传递效应成为农产品市场重要的“外源”性风险因子。论文主要创新:一是基于多指标、高维度测量实现了对农产品期货市场流动性水平的综合考量与评级,并形成了一套“从高频基准到低频代理”完整的流动性指标选取模式。二是在流动性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信息不对称与流动性溢价等理论深入探析并理清了流动性对其它经济变量如投资者行为、期货定价等的影响机制。三是根据价差的属性定义了商品期货市场中的流动性风险,识别出农产品期货市场多重流动性“风险源”并全景式展现了流动性风险的传递网络。四是构建了一套独特的、不同频率的活跃且连续时间序列,既为流动性的高维测量提供了充足的数据支持,又有效平滑了合约结点中变量的跳变。

华清君[4](2020)在《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国家财经治理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从各个时期的国情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彰显了非凡的国家财经治理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财经治理思想。陈云的财经治理能力首先源于青少年时期他在苏南勤勉忙碌的商业氛围和上海浓郁发达的商业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深刻影响,此后经过长期反复踏实的财经理论学习与钻研,他的财经理论功底不断得以增强、深化和升华。这使他在长期的财经领导工作中,能够把自己财经方面的超凡天赋与财经科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主要的实践参照和理论思考,以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为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运用,从而在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实践过程中,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开展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制订、实施有效的治理策略,在每一次危机的紧要关头,他常常临危受命,并总是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使国家和人民转危为安。研究陈云同志国家财经治理的理论渊源、实践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其间显现着鲜明独特的思想脉络,主要可以概括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等六个方面。陈云关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着眼于从上层建筑角度发挥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激励作用,从生产关系角度发挥利益攸关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动创造作用,从资源配置角度发挥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引领作用,从再生产过程角度发挥各环节促进生产发展的导向联动作用。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明确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以及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应当构建的体制机制,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核心和目的,也是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所围绕的核心和目的,旨在阐明发展依靠什么,如何激发活力,而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是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服务的。陈云关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的思想,着眼于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善。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基本路径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脉络和主线,旨在阐明经济如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对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以及对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对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有着决定性影响。陈云关于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维护理性的计划执行控制。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根本方法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精髓和动力,旨在阐明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如何组织,应当怎样配置,是对如何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而在资源配置上作出的制度安排。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服从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服务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思想,决定着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陈云关于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的思想,着眼于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运用政策工具稳定市场物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动态监控与理性校正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关于对经济运行实行休养和调理的机制,是诊治手段,旨在阐明如何监控经济运行过程,经济运行如何回归理性,因而是对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其他分支思想的再运用。陈云关于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的思想,要求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要求,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上的基本建设。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力量源泉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支柱和载体,旨在阐明治理活动的根本依靠是什么,如何形成长久的依靠,因此是践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个思想分支的主体力量,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最能动最根本的部分,是保证思想正确执行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依靠。陈云关于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的思想,要求把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中坚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而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策,因此是解决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根基和活的灵魂,旨在阐明治理思想的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论基础。陈云财经治理实践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积极而又稳妥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规律和财经理论,不因顺境而冲动,也不因困难而气馁,始终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效率和安全稳定,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在根本上是由他的治理思想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就是在财经治国中始终坚持风险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陈云财经治理的思想与实践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分配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更好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双轮联动,避免陷入改革和市场经济治理中的形而上学。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发端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丰富并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作用于以发展对人民有利的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标、以克服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奠基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相关思想对于今天的财经治理实践仍有着指导意义,必然为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而令其焕发出新的思想魅力。

郭咏嘉[5](2020)在《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研究:过程、格局、机制》文中研究说明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发生,用乡村吸引物来满足城市旅游者休闲怀旧需要的旅游活动。现阶段正是我国乡村旅游行业转型与提升发展的关键时期,探究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变规律及布局形成机制,对于整合吉林省乡村旅游资源、完善乡村旅游设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发展乡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篇论文主要分为七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阐释问题提出的背景、解决问题的目的和意义,并介绍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论文总体框架。第二章侧重论文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的产生背景、形成发展和研究内容等。第三章梳理归纳了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包括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源远流长的历史、异彩纷呈的民族特色、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纵横交错的道路交通、崭露头角的旅游产业等。基于三生理论对吉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然后确立指标对吉林省各市县域的乡村性指数进行测算,最后得出吉林省各市县域的乡村性指数情况及冷热点布局。第四章选取200个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样本点,对样本乡村旅游地时间尺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在确定样本点时间尺度、类型归属和空间尺度选择依据的基础上,对于吉林省的乡村旅游地形成发展过程进行动态分析,总结出其数量历时性、类型历时性、空间重心特征和空间热点特征。最后引入空间尺度,用最临近距离、崔王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指数、核密度等指标将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的空间格局用地理学的视角表现出来;同时归纳总结出吉林省乡村旅游地发展的空间演化特征。第五章对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引入相关指标,分析出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格局的5项基础影响因子和4项助力影响因子。第六章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切入点,将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过程嵌入其中,构建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机制模型。利用网络舆情做参考,选取长春市奢爱良疏果蔬农场、红旗朝鲜族民俗村、缘山湖农业园三个实证案例,基于座谈、访谈和问卷调查资料进行检验,最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深入剖析各种尺度乡村旅游地布局优化路径。第七章简要梳理主要结论,展望新时期乡村旅游地发展研究的几个重要方向,以期对乡村旅游发展宏观政策制定和乡村旅游地理微观研究具有参考价值。通过研究,论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在对吉林省乡村旅游地发展客观分析时利用三生理论将吉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分为3大类、11亚类、43小类。进一步测算出吉林省乡村性指数总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中部平庸的特征,区域总体差异显着,局部差异不大,乡村性水平最高的地区属于汪清县,最弱的地区是乾安县,总体乡村性水平不高,乡村性指数平均值为0.25。(2)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时间尺度的演变规律。根据论文选取样本的分析,吉林省的乡村旅游地时间演化分为4个阶段:1990年之前为原始阶段;2000-2008年为启蒙阶段;2009-2013年为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为爆发阶段。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类型演变中1990年之前的原始阶段,涉及到的1个乡村旅游地属于乡村生态类;2000-2008年的启蒙阶段,属于乡村生产类的8个,乡村生活类的11个,乡村生态类的2个;2009-2013年的发展阶段,属于乡村生产类的有36个,乡村生活类的11个,乡村生态类的19个;2014年至今的爆发阶段,属于乡村生产类的25个,乡村生活类的20个,乡村生态类的67个。(3)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分析。(1)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呈带状集聚特征。(2)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集中程度。辽源市和松原市乡村旅游地的集聚程度呈高度集中的状态,地理集中指数在吉林省各地市州中居于首位和第二位;其他7个市州的乡村旅游地都是分散状态。(3)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均衡程度。利用基尼系数对吉林省及其下辖8市1州的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均衡程度进行测定,最终得出辽源市的基尼系数属于尚且均衡状态,其余市州基尼系数均属于极高等级。(4)对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核密度进行测算发现,生产类乡村旅游地空间密度较大的区域位于通化市和白山市,生活类乡村旅游地空间密度较大的区域位于长春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生态类乡村旅游地空间密度较大的区域位于长春市和吉林市。(5)通过重心模型测算,得出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重心演变轨迹经历了远离地理中心-靠近地理中心-远离地理中心的过程,且总体呈向南、向东趋势。(4)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布局影响因子分为基础影响因子和助力影响因子。基础影响因子按照单项指标得出乡村性指数较弱或者中等、低海拔、水系密度高、公路密度高、4A级以上旅游景区周边的条件更适合乡村旅游地的形成和发展,将影响因子进行排列组合后得出乡村指数低+地势海拔高+水系河流密度低+公路密度高+距离A级以上旅游景区距离近最适合乡村旅游地发展,乡村指数低+地势海拔高+水系河流密度高+公路密度高+距离A级以上旅游景区距离近最不适合乡村旅游地发展;助力影响因子中得出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乡村旅游的客观条件,当地旅游业情况调动起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的引导规划三者共同影响才形成了吉林省目前的乡村旅游地空间格局。(5)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对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将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行动者确认为:人类行动者包括社区居民、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投资商、专家学者;非人类行动者包括地理环境、扶持政策、主体产品、规划开发等共8项。将200个示范点的网络舆情作为基础考量,将各类型乡村旅游地中平均评论数最多的作为实证样本点,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出长春奢爱良疏果蔬农场、万宝镇红旗村朝鲜族民俗村、吉林省缘山湖农业园的演化机制。最后得出三个层次的优化路径:宏观层面从吉林省政府监管出发,引导市场介入,通过正式制度创新和市州政策差异化等方面优化乡村旅游地的空间格局;中观层面以长春市为例,首先以传统旅游产业为基础对其进行转型升级,确定中观尺度地域的客源地核心,进而选择扇形辐射,由近及远进行圈层布局。微观层面以长春市双阳区为例,首先环绕初始旅游基础设施对乡村旅游地进行布局支撑,注重当地精英对引导乡村旅游者消费模式的作用,同时布局方式向类型集中化转型。

孙公健[6](2020)在《新中国成立后陈云经济思想探析》文中研究说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工作一直都是我们党的工作中心,经济建设的成功与否也是检验一个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正是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下,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时至今日已经以92万亿的国民生产总值,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并非一日之功,它是建立在无数先辈们的不断探索和砥砺奋斗的基础之上的。陈云作为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长期领导和参与我国的财政经济工作当中,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济思想。陈云经济思想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是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改革时期,都曾发挥过重要乃至关键的作用,时至今日,依然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史料的归纳、总结、分析最终实现史论结合。在对陈云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梳理后,总结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陈云经济思想与具体的经济问题相结合,分析其经济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文章除了引言部分之外,共有五部分:第一章阐述了陈云经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作为文章的逻辑起点。从国内外两个角度对陈云经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加以阐述,理论来源则主要从马列主义经济思想和中共其他领导人经济思想两个方面加以概括,为文章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梳理了陈云经济思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笔者将其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基本形成时期,发展时期,进一步发展时期。通过对这四个时期的论述,实现对陈云长期领导我国经济工作的了解,对其经济思想实践运用有所把握。第三章归纳了陈云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对陈云经济思想中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综合平衡论”“经济体制改革”进行论述,从多个维度剖析了陈云经济思想的理论内涵,对陈云经济思想形成完整系统的认识。第四章总结了陈云经济思想的基本特征,对陈云经济思想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建设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三个基本特征进行论述总结,以此突出体现陈云经济思想自身的独特性。第五章论述了陈云经济思想的时代价值,将陈云经济思想的意义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加以论述,陈云经济思想的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经济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习近平新时代经济思想的借鉴。陈云经济思想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为对发展生产力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和借鉴。

赖一阳[7](2019)在《旅游养老的发展模式与推进路径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基本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旅游养老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近年来更是成为养老服务市场的“热门”选择。然而,对于这种被认为是老年人从60岁的“初老期”到80岁的“高龄期”之间最能提升生活质量的养老方式,我们的理论认识和公共政策都没能给予及时回应。相关的公共产品和市场化服务在生产和提供渠道上,都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从理论上厘清旅游养老的运行机理,在实践上梳通运行机制,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研究任务。论文以旅游养老的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梳理,并开展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解决如何发展旅游养老的问题。论文共六个部分:在第一章,论文介绍了旅游养老研究背景、意义、研究方法、核心概念与案例选择等。第二章从发展旅游养老的积极态势出发,着重阐述了旅游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揭示研究旅游养老的合理性。第三章结合资源依赖理论,对四种不同的发展模式进行具体描述。第四章基于旅游养老的运作方式,对旅游养老的总体情况展开调查。第五章基于实证调查,分析出旅游养老在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第六章从宏观层面提出发展旅游养老的总体布局,再从微观层面提出完善旅游养老的推进路径。基于论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旅游养老因其积极、开放和精细的特征,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相吻合,是养老行业未来发展的一大方向。2.运作和发展旅游养老与“资源”息息相关。基于资源依赖理论与旅游养老的联系,可将旅游养老拆分为旅居模式、乡村模式、跟团模式和抱团模式。3.受制于老年人需求意愿和组织方资源供给之间的关系,发展旅游养老遇到阶段性瓶颈,表现为市场拉力不够强劲、社会反应不够有力和政府支持力度不大。4.发展旅游养老是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宏观层面提出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总体布局,进而从政府、市场和社会这三个层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其中,政府层面以营造良好的行业发展制度环境为目标。市场层面以积极培育旅游养老服务消费市场为目标。社会层面以营造浓厚的旅游养老社会氛围为目标。三者须统筹推进,协同发展。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资源依赖理论为核心,将旅游养老剖析为四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从旅游养老组织方、老年人开展旅游养老的地理位置、老年人旅游出行的方式和老年人这四个维度触及旅游养老,探究发展旅游养老的制约因素,力图从政府层面、市场层面和社会层面推进旅游养老的发展。文章使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老年人的旅游养老需求意愿现状和旅游养老模式的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调查的结果,从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总结,进而提出完善旅游养老发展的推进路径。

郭俊一[8](2015)在《证券交易短线操作技巧与短线操作心理情绪控制研究》文中认为中国金融业快速发展,市场容量全球第二,但是制度不健全,属于政策市,圈钱市,以散户为主,高换手率,大波动,牛短熊长。本文着重研究短期操作的实际问题,以获得稳定超额回报。本文对传统的RSI指标进行了修改,得到更为清晰的指标图形,对各个周期的指标参数进行修改,使其发出的信号更准确。在此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短线量化策略模型。运用CMRSI指标日线金叉买入,用60天均线作为牛熊分界线,在60天线下方时设定止损点和止盈点都是4%即可,当日K线站上60天均线时(认为是震荡市或者牛市),就将止损点设为10%,不设止盈点。以沪深300成份股作为评测对象,进行了一年零九个月的数据回测,从2014年1月2到2015年9月15日,经历震荡市牛市到熊市,期间沪深300指数(2321点-3152点)涨幅35.80%,同期本文短线策略模型获利154.91%,跑赢沪深300指数119.11%,大幅度领先持有不动的涨幅。对抄底逃顶指标进行了精简处理,使指标图形在特定阶段精准的发出抄底逃顶的信号。熊市中在60分钟K线上运用抄底逃顶指标进行交易,获取良好收益。2015年6月17日到2015年9月17日为例,沪深300指数(5006点-3237点)跌幅35.34%,同期本文短线策略模型获利25.58%,跑赢沪深300指数60.92%。本文研究结论,长线持股在中国股市并不适用,即使是秉承价值投资的理念选股,也必须结合技术分析为基础的短线操作理念,从历史数据实际评测来看,短线操作比长线投资更能获得高额稳定的回报。本文对交易心理情绪控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该买的时候不买,该卖的时候不卖,建议指标信号和人的判断冲突时,严格按照指标的信号操作。

陈自航[9](2012)在《先简支后连续梁桥施工线形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先简支后连续”结构形式桥梁的研究在国内虽然起步较晚,但仍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尤其是在桥梁结构理论和施工控制理论方面,达成了许多共识。但是,如何将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具体的监控和施工控制,来最终达到设计的要求,这方面的研究内容较少。本文以郑州桃花峪黄河大桥第五标段大跨径等截面箱梁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理论,对短线法施工控制过程进行研究。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先简支后连续”桥梁施工监控的内容和方法。线形控制是短线法施工监控的主要任务,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对影响桥梁施工控制的因素也必须加以重视,否则会影响到控制的精度。其次,在介绍了先简支后连续桥梁施工特点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短线法预制梁线形控制的基本方法,分析了施工形成的过程和原理;得到了匹配坐标的计算方法及精度控制的一些基本方法;针对短线法线形控制中出现误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解释了误差产生的各种原因。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如何减少平面立面误差、提高线形精度作了分析。再次,结合工程实际,选取合理参数,利用桥梁分析软件Midas/civil建立模型,对施工阶段全过程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得到了本桥预制线形与设计线形之间的关系。为本桥的施工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第三章的内容,举工程实例进行计算。最后,对桥梁架设过程的施工线形控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和调整施工误差的方法。根据最后的成桥状态表明,此次施工控制措施得当,线形效果理想。据此表明了文中提出的短线法施工控制技术和有限元分析的准确与可行性,为科学地指导“先简支后连续”桥梁的线形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其它类似工程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刘敏[10](2009)在《西安城市居民短线旅游需求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旅游需求研究是旅游市场研究的重要内容,要随着旅游市场的变化不断进行研究。短线旅游随着休假制度的改革而备受关注。对于西安城市居民短线旅游需求的研究在理论上可以丰富旅游需求研究的内容,在实践上可以为短线旅游市场开发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在旅游需求理论、旅游动机理论、消费者行为学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以及西安短线旅游市场现状进行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基础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对西安城市居民的短线旅游需求特征做出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市场策略。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以下方面:第一、西安城市居民的旅游态度积极,短线旅游市场发展潜力大。对于旅游资源的不了解以及旅游产品单一成为西安市民短线出游的主要障碍因素。西安城市居民对于自然景观类的旅游资源比较偏爱,尤其是山地类的自然景观。在陕西十大旅游区中首选的是太白山旅游区、华山旅游区以及安康生态旅游区;第二、西安城市居民短线旅游的主要出游动机是生理和文化方面的动机,表现在释放压力放松身心、消遣娱乐以及了解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影响西安城市居民短线出游决策的主要因素是客观环境因素,包含了交通便利性、目的地环境和接待设施完备性以及旅游安全三个因素;第三、西安城市居民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传统的主流媒体,“口碑效应”影响很大;出游主要是与朋友和家人同行;一般选择周末以及黄金周等日常及传统公众假期出游;每月可用于旅游的休闲时间集中在4天以内;短线出游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公交车和旅游大巴,在旅游消费方面水平较低。发展短线旅游的市场潜力较大;第四、根据对西安城市居民短线旅游需求特征的分析,本文从短线旅游产品开发、短线旅游市场宣传以及短线出游客观环境完善三个方面提出西安短线旅游市场的发展策略。

二、短线步入调整阶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短线步入调整阶段(论文提纲范文)

(1)天津地区老年人股票投资信息搜寻行为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老年人投资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现状评述
    2.1 信息搜寻行为
        2.1.1 信息行为及其相关概念
        2.1.2 信息搜寻行为理论模型
        2.1.3 本研究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2 投资信息搜寻行为
        2.2.1 投资者的信息源与信息需求
        2.2.2 机构投资者与个体投资者的信息搜寻行为
    2.3 老年人信息搜寻行为
        2.3.1 老年人的信息需求
        2.3.2 老年人使用的信息源
        2.3.3 老年人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
        2.3.4 老年人的信息服务质量研究
    2.4 老年人投资信息搜寻行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老年人股票投资信息搜寻行为模型的构建
    3.1 基于文献研究的影响因素提取
    3.2 基于用户访谈的影响因素提取
    3.3 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3.3.1 老年人股票投资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假设
        3.3.2 老年人股票投资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4.1 问卷编制
        4.1.1 老年人股票投资信息搜寻行为基本情况测量
        4.1.2 老年人股票投资信息搜寻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量表
    4.2 数据收集
        4.2.1 问卷预调研和正式发放
        4.2.2 正式问卷的信度检验
    4.3 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分布及股票投资特征分布
    4.4 数据分析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老年人的股票投资信息搜寻行为特征
    5.1 老年人关注的的股票投资信息类型
    5.2 老年人股票投资信息搜寻频率
        5.2.1 老年人的股票投资信息源偏好
        5.2.2 老年人传统信息源的股票投资信息搜寻频率个体特征差异
        5.2.3 老年人网络信息源的股票投资信息搜寻频率个体特征差异
        5.2.4 老年人人际信息源的股票投资信息搜寻频率个体特征差异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老年人股票投资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及其模型检验
    6.1 回归模型简介
    6.2 阶层回归的模型摘要和方差分析情况
    6.3 阶层回归模型回归方程式的回归系数估计值
    6.4 回归分析结果的讨论
        6.4.1 回归分析结果
        6.4.2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对策与建议
    7.1 激发信息需求并提升股票投资信息搜寻效率
    7.2 综合利用多种信息源进行股票理性投资
    7.3 加强媒体平台管控和政府监管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老年人的股票投资信息需求
        8.1.2 股票投资信息源使用情况及个体特征差异
        8.1.3 老年人股票投资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
    8.2 不足与展望
        8.2.1 研究不足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老年人股票投资信息搜寻行为访谈提纲
附录2 老年人股票投资信息搜寻行为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城市高架桥短线拼装预制梁场建设管理的关键问题及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预制梁场研究现状
        1.2.1 国外预制梁场研究现状
        1.2.2 国内预制梁场研究现状
    1.3 工程概况及研究意义
        1.3.1 工程项目背景
        1.3.2 项目设计要点
        1.3.3 项目结构设计
        1.3.4 预制梁场简介
        1.3.5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案
        1.4.1 论文结构
        1.4.2 研究方案
第2章 预制梁场常见方法的介绍与分析
    2.1 常见制梁台座数确定方法的介绍与分析
        2.1.1 传统的制梁台座数计算方法
        2.1.2 改进后的制梁台座数计算方法
        2.1.3 制梁台座数计算方法的优化分析
    2.2 常见生产计划评价的介绍与分析
        2.2.1 层次分析法
        2.2.2 生产计划评价的层次结构分析
        2.2.3 生产计划评价方法的确定
        2.2.4 生产计划评价方法的优化分析
    2.3 预制梁场其他常见方法的介绍与分析
        2.3.1 常见的预制梁运输方法
        2.3.2 常见的梁场场地布置方法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预制梁场产能设计及评价新方法
    3.1 制梁台座数计算的新方法
        3.1.1 各阶段需求均衡的计算方法
        3.1.2 各阶段需求不均衡的计算方法
    3.2 生产计划评价的新方法
        3.2.1 生产计划评价模型的建立
        3.2.2 生产计划评价标准的分析
        3.2.3 “合格”生产计划的确定
    3.3 工程应用实例
        3.3.1 案例分析
        3.3.2 确定制梁台座数及生产计划方案
        3.3.3 确定“合格”生产计划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预制梁城市道路运输最优路径选择方法
    4.1 预制梁城市道路运输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预制梁城市道路运输约束条件的确定
    4.3 利用动态规划寻找预制梁城市道路运输最优路径
    4.4 工程应用实例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预制梁场场地布置新方法
    5.1 预制梁场的区域划分
    5.2 预制梁场的布置原则
    5.3 预制梁场的布置方法
    5.4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流动性的测量、传导及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文献综述
        1.4.1 市场流动性测量研究
        1.4.2 市场流动性溢价研究
        1.4.3 市场流动性传递研究
        1.4.4 市场流动性风险研究
        1.4.5 文献评述
    1.5 研究创新和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与主要计量模型
    2.1 概念界定
        2.1.1 流动性
        2.1.2 流动性风险
    2.2 理论基础
        2.2.1 有效市场理论
        2.2.2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2.2.3 流动性溢价理论
        2.2.4 风险测度理论
    2.3 主要计量模型
        2.3.1 流动性测量模型
        2.3.2 流动性传导模型
        2.3.3 流动性风险模型
第3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概况与市场深度演化
    3.1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特征
        3.1.1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3.1.2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主要特征
    3.2 农产品期货品系的多元结构及样本选择
        3.2.1 农产品期货品系的多元结构
        3.2.2 农产品期货品系的样本选择
    3.3 农产品期货交易状况的历史演化
        3.3.1 交易量的历史演化
        3.3.2 持仓量的历史演化
    3.4 农产品期货市场深度的历史演化
        3.4.1 “交易量/收益”的历史演化
        3.4.2 “收益/交易量”的历史演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高频数据的农产品期货市场流动性度量及效应分析
    4.1 期货市场流动性与价格形成机制
        4.1.1 市场流动性形成机制
        4.1.2 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4.2 农产品期货市场流动性的高维测量
        4.2.1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差与深度
        4.2.2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即时性与弹性
    4.3 农产品期货交易的价格效应研究
        4.3.1 回归模型的构建及样本说明
        4.3.2 农产品期货市场知情交易的日内效应
    4.4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流动性定价研究
        4.4.1 期货定价模型构建及指标说明
        4.4.2 农产品期货市场流动性溢价的周内效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低频数据的农产品期货市场流动性的长期演化
    5.1 低频流动性代理的介绍与应用
        5.1.1 低频流动性代理介绍
        5.1.2 低频流动性代理的应用
    5.2 基于低频数据的流动性代理的选择与稳健性检验
        5.2.1 最优周度频率的流动性代理
        5.2.2 最优月度频率的流动性代理
    5.3 农产品期货市场流动性测量及特征研究
        5.3.1 农产品期货主要品种流动性测量和特征研究
        5.3.2 农产品期货市场综合流动性测度和特征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产品期货板块内及板块间的流动性传导研究
    6.1 农产品期货市场在板块内的流动性溢出效应
        6.1.1 基于全样本静态的均值溢出效应分析
        6.1.2 基于子样本滚动的均值溢出效应分析
    6.2 农产品期货市场在板块内的流动性尾部依赖
        6.2.1 农产品期货板块内流动性的尾部依赖分析
        6.2.2 农产品期货品种间流动性的尾部依赖分析
    6.3 农产品期货市场在板块间的流动性传导效应
        6.3.1 基于全样本静态的均值溢出效应分析
        6.3.2 基于子样本滚动的均值溢出效应分析
        6.3.3 基于时变Copula模型的流动性依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流动性风险的监测及传递研究
    7.1 农产品期货市场流动性风险测度
        7.1.1 农产品期货主要品种流动性风险测度
        7.1.2 农产品期货市场综合流动性风险测度
    7.2 农产品期货市场板块内的流动性风险传递效应
        7.2.1 农产品期货品种与系统间流动性风险传递效应分析
        7.2.2 农产品期货主要品种间流动性风险传递效应分析
    7.3 农产品期货市场在板块间的流动性风险传递效应
        7.3.1 农产品与工业品板块的流动性风险传递效应分析
        7.3.2 农产品与金属板块的流动性风险传递效应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主要Copulas模型的设定
附录2: 不同规模的大豆交易量对价格的影响
附录3: 不同规模的豆油交易量对价格的影响
附录4: 不同规模的豆粕交易量对价格的影响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相关课题及科研论文
致谢

(4)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与发展过程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一) 国家治理
        (二) 国家财经治理
        (三) 陈云财经治理的特征
    二、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
        (一) 以马克思主义财经治理的思想和方法为根本指导
        (二) 以苏联社会主义财经管理模式为重要借鉴
        (三) 以西方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必要参考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 两次相对集中学习积淀了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功底
        (二) 边区和东北的理财经历开始了思想的萌芽
        (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历程推进了思想的逐步成熟
        (五) 探索和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实践历程
    一、努力探求财经治理实践路径保证根据地自我供给
        (一) 打好与法币间的“货币战争”以稳定市场
        (二) 大力推进生产自救
        (三) 运用再分配手段治理经济困难
    二、成功运用财经治理综合手段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一) 建立财经治理的组织与制度框架
        (二)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恢复
        (三) 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应对困难局面
    三、充分调动财经治理制度力量稳步开展经济建设
        (一) 健全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经制度体系
        (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 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四) 用市场手段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问题
        (五) 在加快对外贸易中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四、积极发挥财经治理思想作用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一) 对国民经济实行清醒地健康地调整
        (二) 改革完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 在改革中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体系
    一、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 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
        (一) 发挥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保障激励作用
        (二) 发挥利益攸关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能动创造作用
        (三) 发挥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引领作用
        (四) 发挥再生产各环节在促进生产发展中的导向联动作用
    二、财经治理的基本路径: 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
        (一) 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
        (二) 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三) 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
        (四) 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
    三、财经治理的根本方法: 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
        (一) 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
        (二) 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
        (三) 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
        (四) 坚持计划全过程理性控制
    四、财经治理的诊治手段: 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
        (一) 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
        (二) 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
        (三) 运用政策工具治理市场物价
        (四)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
        (五) 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
    五、财经治理的依靠力量: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
        (一) 国家财经治理依靠大量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
        (二) 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
        (三) 严格干部的政治标准是国家财经治理的根本要求
        (四)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财经治理在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六、财经治理的方法论基础: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
        (一) 坚持有利于人民的价值理性
        (二) 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
        (三)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策
第四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理论的基础
        (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 不同经济运行模式下的财经治理具有共同的目标与手段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对国家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形象概括
        (一) 陈云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始终是关在“笼子”里的
        (二) 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主调节
        (三) 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辩证关系
    三、为防范国家财经治理中的颠覆性错误提供了思路
        (一) 防范颠覆性错误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
        (二) 坚持人民性和计划性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思想保障
        (三) 陈云财经治理哲学思想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有效方法
        (四)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物质基础
结语
    一、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紧扣各个时期关键问题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并服务于他所处的时代
    四、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服务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
    出版学术专着
    成果获奖情况
    主持科研项目
致谢

(5)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研究:过程、格局、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比较
        四、国内乡村旅游地空间布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旅游
        二、乡村旅游
        三、乡村旅游地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核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体验经济理论
        二、支撑理论——城乡统筹理论、三生空间与三生功能理论
        三、布局理论——核心边缘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
第三章 基于三生视角的吉林省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与乡村性评价
    第一节 基本概况
        一、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
        二、源远流长的历史沿革
        三、异彩纷呈的民族特色
        四、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
        五、纵横交错的道路交通
        六、崭露头角的旅游产业
    第二节 三生视角下乡村旅游资源分类
        一、乡村生产类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应用
        二、乡村生活类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应用
        三、乡村生态类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应用
    第三节 三生视角下市县域乡村性评价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果分析
第四章 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与格局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选择
        二、计量方法与依据
    第二节 乡村旅游地历时性演化过程
        一、乡村旅游地演化基础数据
        二、乡村旅游地时间演化
        三、乡村旅游地类型演化
        四、乡村旅游地距离城市中心点演化
    第三节 乡村旅游地空间格局分析
        一、乡村旅游地地理位置
        二、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
        三、乡村旅游地空间核密度及重心演变
        四、乡村旅游地空间集聚与扩散
    第四节 乡村旅游地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一、水平时序呈渐次上升态势且增长趋势分为四个阶段
        二、空间分布呈东西分散中部集中格局且总体符合距离衰减规律
        三、不同功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异质性存在极差化分布
        四、空间形态上各市州属于“团状”、“带状”和“点状”并存的格局
        五、区域功能定位直接影响不同类型乡村旅游地空间核密度
        六、空间重心演变遵循先远离又靠近再远离地理中心的轨迹
第五章 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影响因素
    第一节 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因子选取
        一、乡村旅游地演化因子选取原则
        二、乡村旅游地演化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第二节 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基础影响因子
        一、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与乡村性指数的关系
        二、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三、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与水系河流的关系
        四、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与公路密度的关系
        五、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与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关系
        六、基础影响因子组合定量评价
    第三节 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助力影响因子
        一、国家休假制度变革
        二、区域旅游经济总体情况
        三、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四、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与规划
第六章 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机制与优化路径
    第一节 行动者网络理论引入
        一、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渊源
        二、关键概念
    第二节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乡村旅游地演化机制模型构建
        一、行动者初选与发展目标确立
        二、角色转换与利益联盟
        三、网络构建
        四、异议
    第三节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乡村旅游地演化机制实证检验
        一、生产类乡村旅游地——长春奢爱良疏有机果蔬农场
        二、生活类乡村旅游地——万宝镇红旗朝鲜族民俗村
        三、生态类乡村旅游地——缘山湖农业园
    第四节 乡村旅游地空间格局优化路径
        一、优化原则与目标
        二、优化路径选择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基本结论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新中国成立后陈云经济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概况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历史分析法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四、文章的创新及不足
        (一)文章创新之处
        (二)文章不足之处
第一章 陈云经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来源
    一、陈云经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国外背景
        (二)国内背景
    二、陈云经济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
        (一)马列主义经济思想
        (二)中共其他领导人经济思想
第二章 陈云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陈云经济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1949年——1953年)
        (一)稳定物价,克服财经困难
        (二)统一管理财政经济工作
        (三)国防第一、市场第二、其他第三
    二、陈云经济思想的基本形成时期(1953年——1956年)
        (一)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二)统购统销与“剪刀差”问题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陈云经济思想的发展时期(1956年——1966年)
        (一)不赞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
        (二)保证基本建设工程质量
        (三)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四、陈云经济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时期(1966年——1995年)
        (一)研究资本主义主抓对外贸易
        (二)按比例调整国民经济
第三章 陈云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综合平衡论
        (一)调整“小冒进”和“紧张平衡论”
        (二)“综合平衡论”和短线平衡
        (三)坚持按比例的原则
    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一)新问题的出现
        (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
        (三)对经济体制的初步探索
    三、计划与市场的论述
        (一)“有计划按比例”与“市场调节”
        (二)笼鸟之说
第四章 陈云经济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从实际国情出发
        (二)注重调查,善于总结
    二、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有计划就是按比例
        (二)必须讲求经济效益
    三、建设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
        (一)一要吃饭,二要建设
        (二)遇事同群众商量,经常相互通气
第五章 陈云经济思想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一、陈云经济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经济理论的完善和补充
        (三)习近平新时代经济思想的理论借鉴
    二、陈云经济思想的实践意义
        (一)“综合平衡论”对发展生产力的实践意义
        (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旅游养老的发展模式与推进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旅游养老研究的兴起及其主要关注点
        1.2.2 旅游养老价值分析
        1.2.3 旅游养老所存在的缺陷因素
        1.2.4 现有研究成果的总体评价
    1.3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1.3.1 理论基础
        1.3.2 分析框架
    1.4 核心概念和研究内容
        1.4.1 核心概念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案例选择
        1.5.1 研究方法
        1.5.2 案例选择
第二章 旅游养老的发展态势与革命意义
    2.1 旅游养老的发展态势
        2.1.1 养老政策的扶持力度逐步加大
        2.1.2 养老人群的旅游意愿逐渐增强
        2.1.3 老年群体的消费水平持续增长
        2.1.4 旅游养老服务机构的规模扩大
        2.1.5 养老服务的政府职能逐渐明确
    2.2 旅游养老发展的革命意义
        2.2.1 被动养老转向积极养老
        2.2.2 保守养老转向开放养老
        2.2.3 粗放养老转向精细养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旅游养老的发展模式
    3.1 旅居模式
        3.1.1 运行方式
        3.1.2 旅居典型案例
        3.1.3 模式特征——对“旅”与“居”的资源依赖
    3.2 乡村模式
        3.2.1 运行方式
        3.2.2 乡村典型案例
        3.2.3 模式特征——对良好环境的资源依赖
    3.3 跟团模式
        3.3.1 运行方式
        3.3.2 跟团典型案例
        3.3.3 模式特征——对组织方的资源依赖
    3.4 抱团模式
        3.4.1 运行方式
        3.4.2 抱团典型案例
        3.4.3 模式特征——对团内成员的资源依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旅游养老的调查分析
    4.1 研究方案及实施情况
        4.1.1 调研对象
        4.1.2 调研内容
        4.1.3 调研步骤
        4.1.4 研究信度和效度的控制
    4.2 老年人对旅游养老资源的需求
        4.2.1 旅游养老参与者的基本情况
        4.2.2 对旅游养老机构的需求
        4.2.3 对生态环境的需求
        4.2.4 对出行产品的需求
        4.2.5 对结伴出行的需求
    4.3 旅游养老的资源供给情况
        4.3.1 关系资源
        4.3.2 实物资源
        4.3.3 产品资源
        4.3.4 自有资源
    4.4 旅游养老供求关系分析
        4.4.1 供给与需求的信息对称度分析
        4.4.2 供给与需求的服务匹配度分析
        4.4.3 供给与需求的设施适老度分析
        4.4.4 供给与需求的产品合理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发展旅游养老的制约因素
    5.1 市场拉力不够强劲
        5.1.1 行业发展效能不足
        5.1.2 社会需求反应迟缓
        5.1.3 缺乏矛盾缓冲机制
        5.1.4 整合资源举措欠缺
        5.1.5 模糊定位老年群体
    5.2 社会反应不够有力
        5.2.1 认知偏差
        5.2.2 畏惧参与
        5.2.3 需求多样
    5.3 政府支持力度不大
        5.3.1 缺位现象严重
        5.3.2 缺乏规章制度
        5.3.3 区域合作欠缺
        5.3.4 管理结构缺失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旅游养老发展的推进路径研究
    6.1 旅游养老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总体布局
        6.1.1 旅游养老发展的价值取向
        6.1.2 旅游养老发展的科学定位
        6.1.3 旅游养老发展的战略目标
    6.2 政府层面:营造良好的行业发展制度环境
        6.2.1 厘清旅游养老行业与其它行业的关系
        6.2.2 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6.2.3 积极引导区域合作
        6.2.4 建立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
        6.2.5 加快建设长远发展规划
    6.3 市场层面:积极培育旅游养老服务消费市场
        6.3.1 优化旅游养老产品设计
        6.3.2 完善旅游养老配套设施及专业化服务
        6.3.3 探索适宜我国国情的旅游养老模式
        6.3.4 重组旅游养老资源
        6.3.5 挖掘旅游养老潜力
    6.4 社会层面:营造浓厚的旅游养老社会氛围
        6.4.1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6.4.2 加大旅游养老的宣传力度
        6.4.3 注重对社会其他群体普及旅游养老相关概念
        6.4.4 加强旅游养老理论研究
        6.4.5 开展旅游养老体验活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8)证券交易短线操作技巧与短线操作心理情绪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
    1.7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技术分析文献
    2.2 行为金融学文献
    2.3 量化交易文献
    2.4 RSI指标理论分析
        2.4.1 原来的RSI指标缺陷
        2.4.2 改良的RSI指标,CMRSI指标
第3章 短线策略模型建立
    3.1 区分牛市、熊市、震荡市
        3.1.1 运用60 天均线判断区分牛熊市
        3.1.2 运用波浪理论判断区分牛熊市
        3.1.3 运用经济周期及货币政策松紧预测牛熊市
        3.1.4 运用总体市盈率预测牛熊市
    3.2 选择操作标的股票
        3.2.1 第一步,热点板块轮动选择股票
        3.2.2 第二步,技术面筛选择股
        3.2.3 第三步,基本面筛选择股
    3.3 短线策略模型的公式建立
        3.3.1 根据CMRSI指标修改的CMRSI金叉公式
        3.3.2 优化的抄底逃顶指标公式
        3.3.3 根据抄底逃顶指标修改的抄底逃顶金叉公式
第4章 短线策略模型在K线上的分析验证
    4.1 验证准备工作
        4.1.1 验证软件说明
        4.1.2 验证品种抽样说明
        4.1.3 验证时间段说明
    4.2 日K线上的验证
        4.2.1 牛市阶段CMRSI金叉模型验证过程
        4.2.2 熊市阶段验证过程
        4.2.3 震荡市阶段验证过程
        4.2.4 验证数据结果对比沪深300 指数
    4.3 将止损线设定为损失5%进行日K线上的验证
    4.4 60 分钟K线上的验证
        4.4.1 CMRSI金叉交易策略在60 分钟K线上的验证
        4.4.2 抄底逃顶金叉交易策略在60 分钟K线上的验证
        4.4.3 熊市中局部震荡市CMRSI金叉交易策略在60 分钟K线上的验证
        4.4.4 震荡市阶段抄底逃顶金叉交易策略在60 分钟K线上的验证
    4.5 短线止损止盈策略数据验证
    4.6 抄底逃顶指标的人工操作验证
第5章 心理情绪的控制
    5.1 行为金融分析
    5.2 如何避免情绪化影响
        5.2.1 建立自己的研判系统和操作模式,避免压力过大的操作
        5.2.2 资金入市时机选择及仓位管理
        5.2.3 耐心与忍耐力,反羊群心理控制术
        5.2.4 止损止盈点对心理的帮助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6.1 研究结论
    6.2 本研究的局限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先简支后连续梁桥施工线形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先简支后连续体系桥梁的研究进展
        1.2.1 简支体系桥梁的发展
        1.2.2 先简支后连续梁桥的发展
    1.3 节段预制方法简介
        1.3.1 长线法预制
        1.3.2 短线法预制
        1.3.3 长线法与短线法优缺点对比
    1.4 节段梁拼装方法
        1.4.1 整跨架设法
        1.4.2 悬臂平衡拼装法
    1.5 本文的研究工作
第二章 先简支后连续梁桥的施工控制
    2.1 施工控制的目地和意义
    2.2 施工控制的内容
        2.2.1 施工全过程的结构安全控制
        2.2.2 预制阶段的线形控制
        2.2.3 关键施工工况的结构响应控制
        2.2.4 节段安装线形控制
        2.2.5 体系转换过程的控制
    2.3 施工控制的方法
    2.4 桥梁施工控制的影响因素
    2.5 监控参数的选取
        2.5.1 线形监测
        2.5.2 应力监测
        2.5.3 影响监控参数选取的因素
    2.6 桥梁施工控制结构分析方法
        2.6.1 前进分析法
        2.6.2 倒退分析法
        2.6.3 反馈控制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短线法线形控制研究
    3.1 箱梁短节段预制工艺
    3.2 线形控制原理及方法
        3.2.1 短线法预制梁线形控制原理
        3.2.2 短线法线形控制方法
        3.2.3 线形控制的坐标计算
        3.2.4 坐标变换精度控制
    3.3 结构线形的确定
        3.3.1 预制线形和制作预拱度
        3.3.2 拼装线形和施工预拱度
    3.4 预制阶段线形控制技术
        3.4.1 模板精度控制
        3.4.2 匹配精度控制
        3.4.3 测量精度控制
    3.5 连续梁桥施工误差调整方法
        3.5.1 设计参数识别修正法
        3.5.2 灰色预测法
        3.5.3 卡尔曼滤波法
    3.6 短线法误差处理
        3.6.1 误差产生原因
        3.6.2 误差的调整与计算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实例与仿真计算
    4.1 工程背景
        4.1.1 误差设计标准
        4.1.2 结构要点
    4.2 仿真计算主要的计算内容
        4.2.1 节段预拱度的计算
        4.2.2 施工阶段受力与变形的计算
    4.3 仿真计算模型
        4.3.1 模型参数
        4.3.2 施工阶段
        4.3.3 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4.4 结构验算
        4.4.1 静力特性计算
        4.4.2 汽车活载计算
        4.4.3 温度作用计算
        4.4.4 支座沉降计算
        4.4.5 荷载组合验算
        4.4.6 仿真计算结果
    4.5 短线法计算实例与误差分析
        4.5.1 梁厂预制流程
        4.5.3 数据测量与采集
        4.5.4 预埋点与测量精度控制
        4.5.5 匹配计算
        4.5.6 匹配误差修正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节段箱梁拼装架梁与线形控制研究
    5.1 架桥机
    5.2 大跨径节段箱梁预制安装
        5.2.1 节段箱梁的安装
        5.2.2 施工方案概述
        5.2.3 主要工序施工方法
        5.2.4 节段箱梁安装
    5.3 节段拼装线形控制
    5.4 匹配精度控制
    5.5 结构体系转换及线形精度控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西安城市居民短线旅游需求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研究思路及基本框架
    1.4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1.4.1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难点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旅游需求的概念
        2.1.2 文中涉及的其它概念界定
    2.2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旅游需求理论
        2.2.2 旅游动机理论
        2.2.3 消费者行为学理论
        2.2.4 市场学理论
    2.3 国内外旅游需求研究现状
        2.3.1 国外相关研究的基本状况
        2.3.2 国内相关研究的基本状况
第三章 旅游需求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3.1 旅游需求主体方面的影响因素
        3.1.1 人口因素
        3.1.2 可自由支配收入
        3.1.3 闲暇时间
        3.1.4 思维开放度
        3.1.5 偏好、动机
    3.2 旅游需求客体方面的影响因素
        3.2.1 旅游资源及旅游产品
        3.2.2 价格
        3.2.3 旅游安全
    3.3 旅游需求媒介方面的影响因素
        3.3.1 政治及社会文化因素
        3.3.2 空间距离
        3.3.3 旅游交通
        3.3.4 旅游宣传及旅游市场营销
第四章 西安城市居民短线旅游现状分析
    4.1 旅游资源现状
        4.1.1 陕西省旅游资源特征
        4.1.2 陕西省旅游资源布局
    4.2 旅游产品现状
        4.2.1 陕西省旅游产品结构现状
        4.2.2 西安市短线旅游产品现状
        4.2.3 旅游产品现状分析
    4.3 旅游交通现状
    4.4 西安城市居民短线旅游市场SWOT分析
        4.4.1 优势分析
        4.4.2 劣势分析
        4.4.3 机会分析
        4.4.4 威胁分析
第五章 西安城市居民短线旅游需求实证研究
    5.1 问卷设计及分析方法
        5.1.1 问卷设计思路
        5.1.2 数据收集方法
        5.1.3 数据分析方法
    5.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5.3 问卷分析
        5.3.1 旅游态度分析
        5.3.2 短线旅游认知分析
        5.3.3 短线旅游目的地偏好分析
        5.3.4 短线旅游出游动机分析
        5.3.5 短线出游决策影响因素及程度分析
        5.3.6 西安城市居民旅游行为基本特征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西安短线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6.1 短线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6.1.1 注重山地旅游产品的开发
        6.1.2 注重“周末游”的开发
        6.1.3 注重农家乐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
        6.1.4 注重传统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
    6.2 短线旅游市场宣传策略
        6.2.1 树立短线旅游产品品牌
        6.2.2 通过多种活动进行宣传,重视“口碑效应”
        6.2.3 加强主流媒体的宣传
    6.3 短线出游客观环境完善策略
        6.3.1 加强目的地接待设施与环境建设
        6.3.2 加强旅游安全
        6.3.3 完善旅游交通
结论与待研究问题
    1、本文主要结论
    2、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短线步入调整阶段(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津地区老年人股票投资信息搜寻行为与影响因素研究[D]. 熊颖.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2]城市高架桥短线拼装预制梁场建设管理的关键问题及理论研究[D]. 陈景鹏. 南昌大学, 2020(01)
  • [3]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流动性的测量、传导及风险研究[D]. 徐媛媛.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4]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D]. 华清君. 扬州大学, 2020(04)
  • [5]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研究:过程、格局、机制[D]. 郭咏嘉.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新中国成立后陈云经济思想探析[D]. 孙公健.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7]旅游养老的发展模式与推进路径研究[D]. 赖一阳.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9(06)
  • [8]证券交易短线操作技巧与短线操作心理情绪控制研究[D]. 郭俊一.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8)
  • [9]先简支后连续梁桥施工线形控制技术研究[D]. 陈自航. 湖北工业大学, 2012(10)
  • [10]西安城市居民短线旅游需求理论与实证研究[D]. 刘敏. 西北大学, 2009(08)

标签:;  ;  ;  ;  ;  

短期进入调整阶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