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巨头争夺日本市场的领导地位

制药巨头争夺日本市场的领导地位

一、药企巨头在日本市场争夺龙头地位(论文文献综述)

邵冰[1](2020)在《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文中提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以国家干预为出发点可以获取最大限度的贸易利益并提高本国的经济福利。日本政府通常被认为是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个典型。日本作为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的岛国,其人口众多,国土面积狭小,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能源及市场等多重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是二战后,日本经济从战乱后的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和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在国际经济竞技场上连续摘取“经济大国”、“金融大国”、“最大债权国”等桂冠,并成功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可以说,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取得与其对外贸易活动的有效开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有许多分析认为,日本经济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日本政府成功地实施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二战后,日本政府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实施不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年)是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日本政府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实现产业重建,采取了限制进口、振兴出口、积极保护和扶植国内产业的政策。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年)是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初级阶段,日本的贸易政策内容开始由限制进口、替代进口向出口导向、扩大出口转变,日本政府调整关税政策替代进口限制并设置有利于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税税率,逐步放松对外国投资的限制来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战略性地重点扶植重化工业的发展。经济稳定增长和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年),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进入高级阶段,协调与竞争并重,一方面进一步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以减少各国的谴责,另一方面,实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证更多的贸易利益,积极发挥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对贸易的促进作用,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全球范围内高效率地进行资源配置,战略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通过减量经营和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从而促进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带动国内经济的回升和发展。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为应对冷战后新时期国内外经贸发展战略环境的变化,日本继续推行贸易与投资并举的高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行多层次、灵活的自由贸易战略来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同时继续发挥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作用,积极开展战略性贸易外交,利用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调进一步获取贸易优势并促进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观战后70多年以来日本的经济发展,“保护产业、扶植出口”一直是贯穿日本贸易政策的一条主线。以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视角来看,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实行的是初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即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通过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战略性产业和具有“外部经济”效应的高新技术产业加以保护和扶持,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收益并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日本实行的是高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即确定合理的规模经济产业国际分工原则,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世界范围内高效率地配置资源,以继续获得贸易优势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家层面看,由于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的存在,以及收入分配不公、经济外部性和经济秩序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为国家干预经济和贸易活动提供了原因和依据,且在某些条件下国家政府的干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它可以改善贸易条件、转移垄断利润、强化竞争优势,因此维护国际贸易利益需要政府的适当干预,实现国家利益需要正确的贸易政策,日本“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为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二战后,日本政府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依据“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战略性目标产业,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保护和扶植战略性产业发展,推动企业联合、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构筑产官学协作的国家创新体制,推行战略性贸易外交,根据日本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实施适合日本国情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也为日本国家战略从“经济中心导向”向“大国化目标”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产业层面看,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产业政策为中心,将产业现代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结合发展,综合运用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全力扶植那些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经济性的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使其以强劲的国际竞争能力,实现赶超欧美经济大国的战略目标,不仅实现了产业的现代化,而且促进日本产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不断攀升。战后日本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半导体工业的大发展,就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成功运用的典范。从企业层面看,日本特殊的企业组织体系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有着重要的关系,企业集团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载体,独特的系列企业体制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运行机制,综合商社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开辟了稳固的前沿阵地。日本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条件,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与产业发展和贸易利益密切结合的特征,日本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中同样蕴含着战略性贸易政策。此外,日本企业的技术贸易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互配合,日本促进技术引进与研发的政策均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具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灵活运用和追求动态效应等特点。但是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一把双刃剑,既对日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能力提高带来积极效果,也对日本经济和贸易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和后果。当前,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结构不完善等问题,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仍以进料加工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最能代表一国出口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方面与贸易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看,当前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增速呈结构性放缓,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传播给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复杂,当前外贸形势突显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要性。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虽然最早由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且从发达国家应用的角度进行阐释和研究,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适用,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良好的指引。纯粹的市场经济或许有益于世界经济和福利的改善,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却未必是一种最佳的选择,国际市场普遍存在的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所决定的市场不完善性为一国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战后日本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一是要重视发挥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作用,二是在尊重WTO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贸易政策工具,三是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五是实施出口鼓励措施,集中力量开拓国际市场。

石宇飞[2](2020)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本质就是要使中国经济拥有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产业结构,把中国建成一个制造业强国,装备制造业更是重中之重。本研究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世界经济后危机时代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表现、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产生的基础和条件、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以及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经济效应进行了评价。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第二阶段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到2001年中国入世前;第三阶段是从2001年至2013年;第四阶段是从2013年至今。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进口和出口占世界比重持续提高,但在2013年以后增幅开始放缓,甚至停滞。中国装备制造业不同程度地面临进口和出口压力。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在2003年之前表现为比较劣势,而后则表现为比较优势。中国装备制造业贸易竞争力指数2003年前后先提升而后平稳。从影响力系数变动趋势看,中国装备制造业对三次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呈渐趋提高态势,中国装备制造业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影响力的提高幅度明显超过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生产诱发系数总体上呈现缓慢提高的趋势。出口和资本形成一直是中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关键推动力量,而消费和进口则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不仅对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制约,同时也对其它产业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装备制造业仅对出口项目的最终需求呈现出提高的趋势,对其它三个最终需求项目的依赖程度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从装备制造业产业角度看,装备制造业资产负债率渐趋下降,下降幅度超过中国工业总体下降水平。从装备制造业企业角度看,装备制造企业盈利能力逐步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企业资产运用效率、资金利用效果、盈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近期有小幅回落,营业净利率显示中国装备制造产业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盈利水平的能力在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近些年的财务风险有所降低,企业资产主要源自负债的倾向逐步下降,但不同企业的资本结构仍然存在显着的结构性差异;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流动比率整体偏低,流动资产规模不足,但现金比率普遍较高;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总资产和固定资产周转利用效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有所提升,但产业分工地位仍需提升。具体而言:一是中国装备制造业通过中间品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有所增加,中国装备制造业基础研发、中间品与零部件生产能力有所增加,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有所提升,但最终品出口比重仍然较大,需要进一步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提高中间品出口比重,进一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二是出口增加值结构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呈现显着差异性,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出现下降态势。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装备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比重开始出现下降,出口之中本国中间品出口增加值重复计算部分,以及其重要组成来自国外账户重复计算部分均出现下降。三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各产业部门全球价值链前向生产长度和后向生产长度表现并不相同,而且呈现阶段性特征。金融危机后全球价值链前、后向生产长度均出现增加,但产业分工地位出现下移。从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形成的社会基础角度看,中国人力资本要素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资本要素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技术要素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从经济基础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品市场,国内市场需求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内需支撑,国际市场需求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外需支撑;从产业基础角度看,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仍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新兴产业投入所占比重仍然较低,这导致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低,科技水平相对较弱,中国高新技术制造业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产生了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高新技术制造业对装备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在总量和比重上呈现出双重提高趋势,且提高幅度显着超过中低技术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从制度基础角度看,阶段差异化产业政策推动装备制造大国转向装备制造强国,环境规制渐趋加强倒逼装备制造业提升排污处理能力,稳定的金融支持是装备制造业积极扩大发展的基础。中国推动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应着重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融合、加大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提升创新驱动力,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助推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张力[3](2020)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以及路径演化研究 ——社会技术系统视角》文中认为作为解决世界能源短缺、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中国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最为重要的市场之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9年,中国销售新能源汽车120.6万辆,占到全球销量的54.6%,虽然较2018年的125.6万辆稍低,但仍然保持全球销量第一的位置。与整车密切关联的动力电池产业、充电基础设施产业也获得发展,2019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为62.2GWh,占全球的54%;新增公共充电基础设施21.6万台,占到全球新增的72%。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技术创新推动下的市场化应用与积极推广。商业模式作为将技术创新价值传递到市场的重要媒介,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受到产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在汽车与氢燃料、无人驾驶、5G、无线充电等各类新技术加速融合的今天,新技术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更多跨行业、新兴行业利益相关者的加入,商业模式也突破了企业的界限,上升到了产业层面。以政策支撑、战略引导为代表的社会因素,和技术创新为主的技术因素对新能源汽车的商业模式创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最为活跃的市场代表,也将面临社会和技术全要素跃迁的系统问题,动态研究这个功能系统的路径演化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将以此切入点,从社会技术系统视角出发,探索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路径演化。本研究首先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概念,综述了社会技术系统、商业模式创新、新能源汽车产业、社会技术系统和商业模式的关系、社会技术系统和商业模式创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等研究成果。第二,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技术、市场和商业模式的发展状况和总体趋势进行了分析。第三,根据理论研究和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实践,将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置于统一系统之中,构建新能源汽车社会技术系统,提出“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同时,解析了模型要素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内涵和范围,论述了构成要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作用。第四,通过采集33个Q样本,32个P样本,运用Q方法对“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分类研究。第五,运用多层次分析框架构建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模型,详细分析了不同商业模式创新类型下典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在路径分析基础上,再应用系统动力学对商业模式创新类型之间的转化原因以及演化条件进行研究。最后选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典型案例:深圳大巴融资租赁、长沙百度自动驾驶电动出租车、深圳比亚迪整车销售、青岛薛家岛换电模式、上海EVCARD分时租赁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内容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本文提出的“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包含生产端参与、消费端参与、产业政策三个社会要素,技术创新和新产品或服务两个技术要素,以及市场竞争要素共6大一级要素17个二级要素。该模型符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际,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对于划分商业模式创新类型,并且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演化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是本文的重要的理论创新之一。(2)根据Q分析结果,本文得到了三种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类型:社会因素主导型、技术因素主导型、“社会-技术”双驱动型。其中“社会-技术”双驱动型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中具体包含了“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生产端参与类型、“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消费端参与类型以及“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市场竞争调节类型三个子分类。(3)搭建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模型表明:三种商业模式创新类别下包含五条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即社会要素主导驱动的创新路径(P1)、技术要素主导驱动的创新路径(P2)、“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生产端参与的创新路径(P31)、“社会-技术”双驱动下消费端参与的创新路径(P32)、“社会-技术”双驱动下市场竞争调节的创新路径(P33)。(4)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演化分析表明:商业模式创新路径随着产业发展存在先后顺序,交替出现或者同时存在。P1和P2多在社会技术系统还不完善的时期出现,即新兴产业发展初期。P31、P32、P33路径在新能源汽车社会技术系统下受到“社会-技术”共同作用。各条创新路径总体受到大环境、体制层和技术利基自上而下的影响。当某个要素影响减弱时,上一级要素直接作用于下一级要素。(5)通过应用系统动力学对社会因素主导型、技术因素主导型、“社会-技术”双驱动型三大类商业模式创新类型之间的转变的原因以及演化条件分析表明:(1)外部大环境增强直接影响到技术要素时,转化成了技术要素主导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2)当技术利基增强,依靠生产端和消费端从未成熟的技术利基发展成为成熟技术利基时,社会要素主导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转化成了以“社会-技术”双驱动的创新类型。(3)从技术要素主导转向“社会-技术”双驱动创新类型的条件是不受大环境影响,技术利基从未成熟发展为成熟,产业链得到创新,技术创新通过社会因素强化商业模式创新。(6)案例分析表明:深圳大巴融资租赁、长沙百度的无人驾驶电动出租车、深圳比亚迪整车销售、青岛薛家岛换电模式、上海EVCARD分时租赁等典型的商业模式创新实例,验证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类型划分的科学性以及所构建模型的合理性。

虞章瑞[4](2020)在《基于Interbrand法的A中医药企业品牌价值评估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企业的品牌建设在市场化竞争中作用的日益凸显,对品牌资产价值的科学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还没有专门适用于中医药品牌特点的评估方法,造成评估结果不准确,无法正确衡量品牌价值。在对国内外主流的评估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后,本文基于不同方法的适用性选择了Interbrand评估模型,并根据中医药企业具有浓厚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特点,对Interbrand模型进行修正。首先,针对中医药企业与中医药文化紧密相关的特点,中医药品在市场上的推广效果受到市场对中医药文化认可程度的直接影响,所以本文将市场对中医药品牌及中医药文化的认可程度纳入修正模型。其次,本文修正模型对品牌在不同市场的表现分别评价,分别计算各市场的品牌乘数、品牌收益,弥补了原Interbrand模型基于全球市场的总体评价,容易造成误差过大的不足。再次,本文认为人口规模也是十分重要的市场因素,人口规模不同则市场的潜力不同对品牌价值的影响不同。此外,在品牌收益计算方面,用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确认品牌价值系数和品牌因素权重,并用预期未来两阶段的品牌利润计算品牌收益。最后以片仔癀公司为案例,使用修正的模型进行了品牌价值评估,评估结果略高于品牌观察网的数据,可以表明修正模型更加适合中医药品牌价值评估。

吴鑫裕[5](2020)在《企业价值链并购研究 ——基于蒙牛的案例分析》文中认为我国制造业虽然呈现出规模大、种类多的局面,但是却依旧饱受低技术、低品牌声誉诟病,伴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制造业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与整个制造业规模并不匹配,为了突破产业价值链底端锁定的困局,并购已经成为了企业实现竞争优势地位助推器。面对居高不下的并购失败率,如何提升并购的成功率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通过对战略管理和并购两方面的相关理论的梳理,以及对并购动因、并购对象选择、并购整合、并购风险、并购绩效以及价值链并购等方面的相关文献的研读,本文尝试从价值链并购这一角度思考如何提升并购成功率。在理论部分,本文主要阐述了企业以竞争为出发点的价值链并购,其概念、必要性和适用范围,并对如何进行价值链并购如明确动因、并购对象的选择、后续的整合措施以及所要面临的风险进行逐.的分析,为下文蒙牛的价值链并购模式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选择蒙牛作为价值链并购的分析对象,首先利用五力模型对蒙牛的外部产业环境进行详细分析其所面临的困境与机遇,结合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分析蒙牛的竞争优劣势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从而明确蒙牛的并购动因,其次根据前文的分析结果确定蒙牛价值链并购模式以及对蒙牛并购对象选择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再次分析蒙牛价值链并购中所面临的风险,从优化价值链角度为蒙牛对蒙牛价值链并购整合进行评价并提供建议。最后利用平衡计分卡对蒙牛的价值链并购绩效进行全面的评价,通过上述流程认为价值链并购确实能在诸多方面为传统制造业并购提供一个合理可靠的并购模式,这一研究对于我国企业的价值链并购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管晴[6](2020)在《7-11便利店在北京地区产品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7-11便利店是世界最大的连锁便利店品牌之一,主要销售简食快餐、日用杂货等产品。截止到2019年5月,7-11便利店在全球运营门店的数量达到68000多家,其中北京地区有279家。随着中国人均GDP的不断提高,便利店行业依靠其便利性、快捷性在中国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但是,中国本土品牌便利店处于发展的改革关键期,如何快速占领市场,则需要更恰当的产品策略进行指导。通过研究7-11便利店在北京地区的产品策略,总结其成功经验及不足之处,并结合中国本土便利店的发展现状和典型问题,提出建立在理论之上的改善建议,指导中国本土便利店更好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为了研究7-11便利店在北京地区的发展状况,本文选择7-11便利店的产品策略进行研究与分析。主要从产品策略的产品定位、新产品开发、品牌、产品组合、产品差异化、产品服务六个方面着手,分别采用文献查阅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定量定性分析法进行研究分析。分析得出,北京地区7-11便利店在产品策略上有很多中国本土便利店可以借鉴的地方,如自有产品品质高,产品种类齐全,新产品上新频率高等。同时也有需要改进的方面,如新产品开发种类过少,产品服务单一等。针对调查问卷及访谈方式得出的分析结果,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如,新产品开发方面,利用投其所好策略,按门店类别增加不同种类新产品的研发。拓宽产品系列策略,对于大众需求的产品精细研发,增加产品服务项目等。中国本土便利店品牌近几年发展迅速,尤其在跟线上品牌联手之后,产生了很多新型的购物体验模式,例如无人便利店、刷脸消费支付等。但是,中国本土便利店在产品策略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还需借鉴7-11便利店进行优化改进,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的销售利润,增强本土便利店品牌的知名度,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度的目的。

黄莺[7](2020)在《中国出版“走出去”背景下的网文出海现状研究 ——以阅文集团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如火如荼,全球圈粉无数,成为国内政产学研各界关注的焦点。不同于以往侧重从文学文本、媒介技术和跨文化传播等视角研究中国网文出海宏观状况或其中表现突出的外国粉丝翻译网站,本文从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战略背景出发,以阅文集团为典型案例,实证分析网文出海之所以比较有成效,在作品自身及出海企业传播规律方面的原因。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与深度访谈法。首先,从国内与国际环境两个方面勾勒出中国网文出海“热”的大背景,梳理归纳出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其呈现出的整体特征;其次,以阅文集团为例深入立体解读其网文出海成因、情况、采取的策略、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威胁,分析得出优化网文出海效果的对策。本文认为阅文在网文出海方面成就斐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在出海内容选取(含翻译)、产品运营与阅读市场开拓等出版产业链各环节牢牢紧扣“本土化”这个核心,注重输出全套的网文IP生态机制。只有当中国政府、网文企业、行业协会着力加强网文海外传播的本土化并紧跟时代潮流审视“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这一议题时,才有希望推动中国网文持续出海,实现中国出版、中国文学乃至中华文化更有力地“走出去”。

张孝孝[8](2020)在《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研究》文中认为战后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提升、出口能力的增强,日美之间发生了旷日持久的“日美贸易战争”。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处于由商品摩擦向结构摩擦转换的阶段,既是高技术商品摩擦的典型代表,也开启了市场开放要求。研究日本半导体贸易摩擦,有利于我们加深对日美贸易摩擦的认识,也对中国应对贸易摩擦有借鉴意义。本文在阐述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背景和过程之后,基于双层博弈模型分析了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研究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影响,并对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进行评价,最后得出结论和启示。日本半导体产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提升和美国半导体产业竞争优势降低是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发生的背景,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划分为三个阶段:1985年MOSS谈判之前可视为前史,至1986年签订第一个日美半导体贸易协议为第一阶段,1986年至1991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是第一个半导体协议的执行期和第二个半导体协议的签订期。通过双层博弈模型分析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在国内层面上利用G-H模型分析出美国利益集团影响美国贸易政策的实施,且与美国相比,日本政府对其利益集团的关注度要低;在国际层面上,通过非对称的演化博弈模型中的市场阻入博弈模型研究发现,短期内日美的策略选择并没有达到均衡,但双方在不断的学习和改进的过程中,日美双方的策略选择逐渐向演化稳定策略靠拢。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导致日本半导体企业竞争力降低,市场份额减少,社会福利降低,上下游产业受损;通过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一方面美国半导体企业竞争力提高,市场份额增加,半导体的上游产业获益,另一方面半导体的下游产业短期利益受损,社会福利最终得到提高;从中长期来看半导体产业发生了国际转移。从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来看,美国的策略先民间提起后政府跟进且日本基本处于弱势地位,最终日美确立了唯一的一个20%的数值规定,表面上双方在争夺市场,实质是争夺半导体技术制高点。如今中美的贸易关系与当年的日美贸易关系相似,面对美国的打压,中国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谨防重蹈日本的覆辙。

邵猛[9](2020)在《TQ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TQ软件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TQ软件公司所处行业、发展历程、公司经营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的分析并结合行业整体的变化、为TQ软件公司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首先,从TQ软件公司所处行业入手,对软件外包行业近10余年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国家政策、国际经济环境、各城市招商引资政策、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等多方面。并结合TQ软件公司的投资母公司当时的发展背景,引出TQ软件公司在中国设立并开展相关业务的内容。其后,根据TQ软件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的实际状况以及所遇到的经营困境,提出公司急需战略转型的必要性。针对战略转型的需求,选择国内类似的传统软件外包企业作为参考,通过对参考企业的研究分析得出TQ软件公司可以选择的转型思路。接着,对企业战略转型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论述。主要借助SWOT分析法对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机遇和挑战四部分,从公司10余年的发展经验里提取出技术、客户、商业习惯、人才等要素,并通过和参考企业之间的比较来完整描述公司的优劣势特征图。第四,理论知识加TQ软件公司实际状况相结合,为TQ软件公司制定下一阶段的战略规划。主要参考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行业变革理论、竞争战略理论、平台转型理论等知识,从战略目标、整体框架、市场、产品、人才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战略规划。并结合TQ软件公司所在集团的成长需求,制定出具体到产品规划以及实施的时间表。最后,针对提出的TQ软件公司转型发展战略,从组织架构、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论述保障措施。本文的着眼点在于,基于具体的企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结合中国乃至世界经济产业变化的浪潮,为公司转型升级提供新思路。企业战略是一家公司能否健康成长及是否能长治久安的根本所在,希望本次论文的论述,能够帮助TQ软件公司实现下一阶段的良好发展。

秦永成[10](2020)在《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饮食观念正在发生改变。现今市场冷冻生鲜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新鲜质量和新鲜程度备受人们关注。正因消费需求的变化,冷链物流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冷链物流从最初生产到最终消费为生鲜农产品提供了适宜的储藏场所和流通条件,在保证流通质量,减少运输时间的前提下,也提升了生鲜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历程以及冷链物流的相关概述,详细阐述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相关特性特点和基础理论。然后运用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具体研究分析了湖北省农产冷链物流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就当前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来看,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论文基于基础理论并结合大量数据的分析来总结出制约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过程中的盲点及关键问题,同时通过借鉴国内、国外冷链物流发展中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实际,提出适合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过程中需要提升的关键点,主要包括提高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效率以保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质量;提升农产品现代冷链物流一体化模式的整体规划;建立健全运输设备,市场建设,冷库设施建设的供给配送联运机制;加快培养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流通信息化,减少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障碍,培养专业冷链物流和冷链技术研发人才。论文提出的对策及建议给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二、药企巨头在日本市场争夺龙头地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企巨头在日本市场争夺龙头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1)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分析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3.2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3.3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1.3.4 比较分析的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的不足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般分析
    2.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和性质
        2.1.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
        2.1.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性质
        2.1.3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幼稚工业保护论的区别
        2.1.4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容体系
    2.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渊源
        2.2.1 比较优势与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2.2.2 重商主义与贸易保护理论
        2.2.3 新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2.3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体系
        2.3.1 利润转移理论
        2.3.2 外部经济理论
    2.4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评析
        2.4.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突破
        2.4.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局限和消极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演变
    3.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萌芽阶段(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
        3.1.1 限制进口的政策
        3.1.2 扶植和振兴出口的政策
        3.1.3 保护和扶植国内产业的政策
    3.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初级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
        3.2.1 实施分阶段贸易自由化政策
        3.2.2 实施有利于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税政策替代直接进口限制
        3.2.3 通过放松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2.4 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相结合战略性地扶持重化工业的发展
    3.3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高级阶段的形成时期(经济稳定增长和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
        3.3.1 进一步推行贸易自由化的政策
        3.3.2 实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证更多的贸易利益
        3.3.3 战略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3.3.4 发挥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对贸易的促进作用
    3.4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高级阶段的稳定发展时期(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
        3.4.1 贸易政策的重心向贸易和投资并举的方向转变
        3.4.2 实行多层次、灵活的自由贸易战略来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
        3.4.3 发挥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中的作用并主导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度基础与主要实施方式
    4.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度基础
        4.1.1 国家战略与贸易政策的关系
        4.1.2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为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奠定基础
    4.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实施方式
        4.2.1 依据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战略性目标产业
        4.2.2 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保护和扶持战略产业发展
        4.2.3 推动企业联合,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
        4.2.4 构筑产官学协作的国家创新体制
        4.2.5 推行战略性贸易外交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业层面分析
    5.1 战后日本产业现代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结合发展
        5.1.1 产业政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有机结合
        5.1.2 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着不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2 日本汽车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2.1 汽车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2.2 日本政府对汽车产业采取的保护和扶植政策
        5.2.3 日本汽车产业贸易政策的战略性调整
        5.2.4 日本汽车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5.3 日本钢铁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3.1 钢铁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3.2 日本政府对钢铁产业的保护政策
        5.3.3 日本政府对钢铁产业的扶植政策
        5.3.4 日本钢铁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5.4 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4.1 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4.2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保护政策
        5.4.3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植政策
        5.4.4 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效果与半导体产业国际竞争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企业层面分析
    6.1 日本的企业组织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1.1 企业集团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强大的基础载体
        6.1.2 系列企业体制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有力的运行机制
        6.1.3 综合商社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稳固的前沿阵地
    6.2 日本的企业并购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2.1 日本企业并购的模式与特点
        6.2.2 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条件
    6.3 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3.1 日本对外投资政策与贸易政策有机结合
        6.3.2 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发展、贸易利益密切结合
        6.3.3 跨国公司及经营战略中蕴含着战略性贸易政策
    6.4 日本企业的技术进步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4.1 技术贸易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配合
        6.4.2 促进技术引进与研发的政策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
        6.4.3 企业研发战略的效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积极效果及消极影响
    7.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
        7.1.1 目标明确
        7.1.2 重点突出
        7.1.3 灵活运用
        7.1.4 追求动态效应
    7.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积极效果
        7.2.1 促进经济高速增长
        7.2.2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7.2.3 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7.3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消极影响
        7.3.1 贸易摩擦频发
        7.3.2 经济对外依赖加深
        7.3.3 产业“空心化”风险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1 当前外贸形势突显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要性
        8.1.1 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
        8.1.2 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复杂
        8.1.3 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
    8.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2.1 重视发挥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作用
        8.2.2 在尊重WTO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贸易政策工具
        8.2.3 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8.2.4 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
        8.2.5 实施出口鼓励措施,集中力量开拓国际市场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与目的
        1.1.1 选题意义
        1.1.2 选题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中国装备制造业及其发展问题
        1.2.2 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1.2.3 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测度与评价
        1.2.4 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效应研究
    1.3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4.2 本研究的不足
第2章 产业发展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
    2.1 产业及其国际竞争力定义与内涵
        2.1.1 产业
        2.1.2 竞争力
        2.1.3 国际竞争力
        2.1.4 产业国际竞争力
    2.2 产业竞争力及产业发展相关理论
        2.2.1 绝对优势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要素禀赋理论
        2.2.4 竞争优势理论
        2.2.5 产业结构理论
第3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历程与发展特征
    3.1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历程
        3.1.1 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萌芽期
        3.1.2 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期
        3.1.3 装备制造业稳定发展期
        3.1.4 装备制造业发展转型期
    3.2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特征
        3.2.1 品牌经营意识持续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足
        3.2.2 整体技术含量持续改善,上下游产业链衔接愈加紧密
        3.2.3 国际化合作趋势凸显,服务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3.2.4 多角度入手,侧重节能环保
        3.2.5 区域分布多样化和区位集中化
第4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成效与国际竞争力表现
    4.1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成效
        4.1.1 产业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总体稳定
        4.1.2 装备制造业企业经营成效改善明显
    4.2 国际竞争力波动中提升
        4.2.1 国际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4.2.2 出口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波动中提高
        4.2.3 贸易竞争力总体提升,但结构差异显着
第5章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测度与分析
    5.1 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贸易增加值分解框架与数据来源说明
    5.2 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增加值分解分析
        5.2.1 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体出口情况分析
        5.2.2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增加值构成分析
    5.3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分析
        5.3.1 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测度方法
        5.3.2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度分析
        5.3.3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后向参与度分析
    5.4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分析
        5.4.1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长度分析
        5.4.2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置分析
    5.5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测度
        5.5.1 增加值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构建
        5.5.2 中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测度
第6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形成基础分析
    6.1 生产要素
        6.1.1 人力资本要素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
        6.1.2 资本要素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6.1.3 技术要素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6.2 需求条件
        6.2.1 国内市场需求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内需支撑
        6.2.2 国际市场需求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外需支撑
    6.3 产业基础
        6.3.1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升装备制造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
        6.3.2 高新技术制造业作为中间投入总量和比重双重提升
    6.4 制度基础
        6.4.1 阶段差异化产业政策推动装备制造大国转向装备制造强国
        6.4.2 环境规制渐趋加强倒逼装备制造业排污处理能力
        6.4.3 稳定的金融支持是装备制造业积极扩大发展的基础
第7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略
    7.1 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7.1.1 国际贸易竞争力有提升但趋势减速,且结构分化明显
        7.1.2 产业科技创新中间投入仍显不足
        7.1.3 国内消费和进口制约装备制造业发展
        7.1.4 样本企业资本结构中负债比重渐趋下降,同时资源利用效率下降
        7.1.5 垂直专业化比重出现逆转下降,产业国际分工地位需要进一步提升
        7.1.6 “逆全球化”潮流影响全球价值链参与度,自主创新能力还需提升
    7.2 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解决方略
        7.2.1 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融合以提升国际竞争力
        7.2.2 加大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提升创新驱动力
        7.2.3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助推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7.2.4 提升全球价值链引领能力,促进产业升级。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以及路径演化研究 ——社会技术系统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概念界定
        1.3.1 新能源汽车
        1.3.2 新能源汽车产业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社会技术系统理论
        2.1.1 社会技术系统
        2.1.2 社会技术系统转型
    2.2 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
        2.2.1 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体研究
        2.2.2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研究
        2.2.3 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研究
        2.2.4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研究
    2.3 商业模式研究
        2.3.1 商业模式理论研究
        2.3.2 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2.3.3 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研究
        2.3.4 商业模式创新与其他变量的研究
        2.3.5 社会技术系统下的商业模式研究
        2.3.6 社会技术系统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研究
    2.4 研究评述
3 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商业模式现状
    3.1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及技术发展
        3.1.1 新能源汽车产业阶段划分
        3.1.2 第一阶段产业政策及技术发展(2012年之前)
        3.1.3 第二阶段产业政策及技术发展(2013-2015)
        3.1.4 第三阶段产业政策及技术发展(2016年之后)
    3.2 新能源汽车的商业模式创新发展
        3.2.1 第一阶段的商业模式创新
        3.2.2 第二阶段的商业模式创新
        3.2.3 第三阶段的商业模式创新
    3.3 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3.3.1 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的特点
        3.3.2 当前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4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
    4.1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构建
    4.2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的关键要素
        4.2.1 社会要素:政策和利益相关者
        4.2.2 技术要素:新技术和新产品
        4.2.3 竞争要素:资源和战略的竞争
    4.3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的要素关系
        4.3.1 支撑作用:社会要素正向促进商业模式创新
        4.3.2 中介作用:新产品或服务中介技术创新驱动商业模式创新
        4.3.3 调节作用:竞争程度调节商业模式创新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社会-技术”双驱动下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的分类研究
    5.1 Q方法的研究步骤
    5.2 样本的采集
        5.2.1 陈述观点样本
        5.2.2 测试样本
    5.3 商业模式创新分类的数据分析
        5.3.1 Q排列的相关性分析
        5.3.2 Q排列的因子分析
    5.4 商业模式创新分类的结果
        5.4.1 社会要素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
        5.4.2 技术要素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
        5.4.3 “社会-技术“双驱动型商业模式创新类型
    5.5 本章小结
6 不同类别下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演化研究
    6.1 多层次分析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模型
        6.1.1 多层次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模型构建
        6.1.2 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特征分析
    6.2 社会要素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6.2.1 大环境急剧变化
        6.2.2 体制层改变
        6.2.3 技术利基不成熟
        6.2.4 政策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要素特征
    6.3 技术要素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6.3.1 技术变革的大环境
        6.3.2 新兴技术出现
        6.3.3 体制层分裂
        6.3.4 技术要素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要素特征
    6.4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6.4.1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生产端参与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6.4.2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消费端参与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6.4.3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市场竞争调节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6.5 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类型的演化与评价
        6.5.1 商业模式创新从社会主导向技术主导的演化
        6.5.2 商业模式创新从社会主导向“社会-技术”双驱动的演化
        6.5.3 商业模式创新从技术主导向“社会-技术”双驱动的演化
    6.6 本章小结
7 案例研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典型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7.1 深圳大巴融资租赁案例
        7.1.1 深圳大巴融资租赁概况
        7.1.2 深圳大巴融资租赁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7.2 长沙百度无人驾驶电动出租车案例
        7.2.1 百度的自动驾驶项目概况
        7.2.2 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7.3 深圳比亚迪整车销售案例
        7.3.1 比亚迪发展电动汽车概况
        7.3.2 比亚迪整车销售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7.4 青岛薛家岛换电模式案例
        7.4.1 薛家岛充换电站的概况
        7.4.2 薛家岛换电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7.5 上海EVCARD分时租赁案例
        7.5.1 EVCARD的概况
        7.5.2 EVCARD分时租赁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管理实践的启示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2001-2019年中国出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节选)
附录B 商业模式创新影响研究调查与访谈
附录C 样本的相关系数表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Interbrand法的A中医药企业品牌价值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2 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
    2.1 品牌价值评估的研究
    2.2 评估方法选择
3 Interbrand模型修正
    3.1 Interbrand模型介绍
    3.2 模型思路及因素修正
    3.3 因素划分与考察
    3.4 因素权重修正
    3.5 品牌利润计算
    3.6 品牌价值系数计算
4 片仔癀品牌资产评估研究
    4.1 片仔癀背景分析
    4.2 企业品牌现状
    4.3 评估基准日及评估假设
    4.4 案例应用
5 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
    5.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企业价值链并购研究 ——基于蒙牛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规范研究法
        1.3.2. 案例研究法
    1.4. 研究主要内容和框架
    1.5. 研究创新
        1.5.1. 研究角度的创新
        1.5.2. 研究对象的创新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2.1.1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2.1.2. 竞争战略理论
        2.1.3. 波特价值链理论
        2.1.4. 并购动因的相关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并购文献综述
        2.2.2. 价值链文献综述
        2.2.3. 价值链并购文献综述
        2.2.4. 文献评述
3. 价值链并购的理论分析
    3.1. 价值链并购的定义、必要性及关键要素
        3.1.1 价值链并购的定义
        3.1.2. 价值链并购的必要性
        3.1.3. 价值链并购的关键要素
    3.2. 价值链并购适用范围影响因素分析
        3.2.1. 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3.2.2. 企业内部影响因素
    3.3. 价值链并购实施步骤分析
        3.3.1. 分析内外环境确定并购动因
        3.3.2. 确定合适战略并购模式
        3.3.3. 选择恰当的并购对象
        3.3.4. 进行适当的并购整合
        3.3.5. 进行合理的并购绩效评价
    3.4. 价值链并购面临风险分析
        3.4.1. 并购标的选择风险
        3.4.2. 价值链整合环节风险
4. 蒙牛价值链并购简介
    4.1. 乳制品企业产业环境分析
        4.1.1. 乳制品产业市场环境分析
        4.1.2 乳制品产业政策环境分析
        4.1.3. 乳制品产业技术环境分析
        4.1.4. 乳制品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4.1.5. 乳制品产业竞争格局分析
    4.2. 公司简介
        4.2.1. 蒙牛的公司简介
        4.2.2. 君乐宝的公司简介
        4.2.3. 雅士利的公司简介
    4.3. 蒙牛并购过程介绍
5. 蒙牛价值链并购案例分析
    5.1. 蒙牛价值链并购动因分析
        5.1.1. 蒙牛内部价值链分析
        5.1.2. 蒙牛产业价值链地位分析
        5.1.3. 蒙牛价值链并购动因分析
    5.2. 蒙牛价值链并购模式选择分析
        5.2.1. 生产采购端价值链并购
        5.2.2. 品牌营销端价值链并购
    5.3. 蒙牛价值链并购对象选择分析
        5.3.1. 蒙牛价值链并购战略目标
        5.3.2. 选择君乐宝合理性分析
        5.3.3. 选择雅士利合理性分析
    5.4. 蒙牛价值链并购风险
        5.4.1. 迫切延伸价值链引发的战略财务风险
        5.4.2. 研发技术整合风险
        5.4.3. 人力资源整合风险
        5.4.4. 品牌形象整合风险
        5.4.5. 销售渠道整合风险
        5.4.6. 政治风险
    5.5. 蒙牛价值链并购整合措施
        5.5.1. 蒙牛与君乐宝价值链整合措施
        5.5.2. 蒙牛与雅士利价值链整合措施
    5.6. 蒙中价值链并购经济后果分析
        5.6.1. 财务维度
        5.6.2. 顾客维度
        5.6.3. 内部经营维度
        5.6.4. 学习与成长维度
    5.7. 蒙牛价值链并购的研究结论与建议
        5.7.1. 蒙牛价值链并购研究结论
        5.7.2. 建议
6. 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我国价值链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6.2.1. 利用战略分析工具明确并购动因
        6.2.2. 注重价值链并购对象与自身各方面的匹配性
        6.2.3. 注意并购双方价值链环节的整合
    6.3.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6)7-11便利店在北京地区产品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依据
        1.1.1 7-11 便利店发展历程
        1.1.2 7-11 便利店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分析
        1.1.3 7-11 便利店在日本发展现状分析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分析
    1.4 文献评述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5.3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产品策略概念
    2.2 产品策略内容
        2.2.1 产品定位
        2.2.2 新产品开发
        2.2.3 品牌
        2.2.4 产品组合
        2.2.5 产品差异化
        2.2.6 产品服务
第3章 7-11 便利店产品策略现状分析
    3.1 产品定位
    3.2 新产品开发
    3.3 品牌
    3.4 产品组合
    3.5 产品差异化
    3.6 服务
第4章 7-11 便利店产品策略研究
    4.1 7-11 便利店产品策略调查问卷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问卷设计流程
        4.1.3 调查问卷基本内容
        4.1.4 样本投放
        4.1.5 调查结果与分析
    4.2 7-11便利店产品策略深度访谈
        4.2.1 访谈对象及目的
        4.2.2 访谈内容
        4.2.3 访谈分析
    4.3 7-11 便利店产品策略问题
        4.3.1 产品定位方面
        4.3.2 新产品开发方面
        4.3.3 品牌方面
        4.3.4 产品组合方面
        4.3.5 产品差异化方面
        4.3.6 产品服务方面
    4.4 7-11 便利店产品策略的成功经验总结
第5章 7-11 便利店产品策略建议
    5.1 7-11 便利店产品策略内外部影响分析
        5.1.1 内部优势分析
        5.1.2 内部劣势分析
        5.1.3 外部机会分析
        5.1.4 外部威胁分析
    5.2 7-11 便利店产品策略相关建议
        5.2.1 产品定位方面
        5.2.2 新产品开发方面
        5.2.3 品牌方面
        5.2.4 产品组合方面
        5.2.5 产品差异化方面
        5.2.6 产品服务方面
第6章 中国本土便利店产品策略分析
    6.1 中国本土便利店总体发展概述
        6.1.1 中国本土便利店数量及销售分析
        6.1.2 中国本土便利店产品结构分析
    6.2 中国本土便利店产品策略借鉴原因及可行性
    6.3 中国本土便利店产品策略优化
        6.3.1 产品定位策略优化
        6.3.2 新产品开发策略优化
        6.3.3 品牌策略优化
        6.3.4 产品组合策略优化
        6.3.5 产品差异化策略优化
        6.3.6 产品服务策略优化
    6.4 中国本土便利店创新性发展分析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个人简介
附录二 7-11便利店产品策略调查问卷
附录三 7-11便利店产品策略内部访谈记录

(7)中国出版“走出去”背景下的网文出海现状研究 ——以阅文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网文出海概况
    第一节 中国网文出海背景分析
        一、国内环境分析
        二、国际环境分析
    第二节 中国网文出海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
        二、积累期
        三、快速发展期
    第三节 中国网文出海整体特征
        一、传播主体
        二、传播内容
        三、传播渠道
        四、网文用户
        五、传播效果
    第四节 中国网文出海现存问题
第三章 阅文集团引领中国网文出海
    第一节 阅文集团网文出海缘起
        一、阅文网文出海内因
        二、阅文网文出海外因
    第二节 阅文集团网文出海的三个阶段
        一、阅文出海1.0时代:海外出版授权阶段
        二、阅文出海2.0时代:海外平台搭建与内容输出阶段
        三、阅文出海3.0时代:海外原创内容上线及生态输出阶段
    第三节 阅文网文出海成就
第四章 阅文网文出海策略:本土化全生态输出
    第一节 海外原创机制丰富内容生产源
        一、瞄准海外市场空缺差异化输出
        二、鼓励海外作家创作输出生产机制
    第二节 翻译众包模式孵化全球译者
        一、全球范围组建专业译者团队
        二、基于读者意向选取翻译作品
        三、平台多媒体设计增进译文传播
    第三节 全版权运营打造海外网文生态
        一、国际投资合作打通海外本土渠道
        二、全版权运营构建海外IP全生态体系
    第四节 自建平台逐步确立商业雏形
        一、建立全球粉丝互动生态体系
        二、推广海外全端网文阅读平台
        三、“三步走”确立本土付费机制
第五章 阅文网文出海面临挑战
    第一节 当下发展瓶颈
        一、输出功利化且海外原创尚不成熟
        二、高语境网文翻译困难,人才易流失
        三、外站盗版合作破裂,监测维权不易
        四、商业模式分歧垄断做法引发抵触
    第二节 未来潜在威胁
        一、作者直接授权与自出版输出越过阅文
        二、国内企业竞相出海竞争加剧威胁地位
        三、出版模式纠纷与替代品影响用户黏性
        四、文化壁垒与限制政策征兆成最大挑战
第六章 透过阅文看中国网文出海优化对策
    第一节 输出现实多元题材,培育海外原创作家
        一、针对性输出垂直现实题材网文
        二、完善网文多元价值评估体系
        三、健全海外本土作家培育机制
    第二节 AI翻译推规模出海,PUGC破翻译难题
        一、AI翻译增强网文供给
        二、PUGC孵化优质译作
    第三节 全球跨界开发IP,稳步推进商业模式
        一、国际全平台合作拓宽输出渠道
        二、IP全生态开发丰富传播形式
        三、个性推荐与互动增强粉丝黏性
        四、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确立商业模式
    第四节 研发技术打击盗版,加强国际维权合作
        一、技术研发把控网文版权保护壁垒
        二、参照国际经验推动外站正版转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日美贸易摩擦研究
        2.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研究
        3.双层博弈模型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1.本文的创新之处
        2.本文的不足之处
一、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背景与过程
    (一)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背景
        1.日本半导体产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提升
        2.美国半导体产业竞争优势降低
    (二)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过程
        1.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前史(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1985年)
        2.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第一阶段(1985年至1986年)
        3.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第二阶段(1986年至1991年)
        4.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结束(1996年)
二、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双层博弈分析
    (一)国内层面的博弈分析
        1.模型介绍
        2.模型均衡状态
        3.美国国内博弈与政府决策选择
        4.日本国内博弈与政府决策选择
    (二)国际层面的博弈分析
        1.模型构建
        2.模型的稳定策略
        3.谈判过程中日美两国的策略选择
三、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影响
    (一)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对美国的影响
        1.对美国半导体企业的影响
        2.对美国半导体市场的影响
        3.对美国半导体相关产业的影响
        4.对美国社会福利的影响
    (二)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对日本的影响
        1.对日本半导体企业的影响
        2.对日本半导体市场的影响
        3.对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影响
        4.对日本社会福利的影响
    (三)对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影响
四、对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评价
    (一)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特点
        1.美国的策略先民间提起后政府跟进
        2.美国处于主动和进攻地位
        3.日本处于被动和防御地位
        4.确立了唯一一个数值规定
        5.在半导体领域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市场的争夺与保护
    (二)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实质
五、结论和启示
    (一)结论
    (二)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9)TQ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基础
    2.2 企业转型的动机研究
    2.3 企业转型模式选择研究
    2.4 我国软件外包行业转型升级研究
第3章 TQ公司发展现状及SWOT分析
    3.1 TQ公司发展状况概述
    3.2 TQ公司各发展阶段及问题分析
    3.3 TQ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3.4 TQ公司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3.5 TQ公司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3.6 TQ公司发展的SWOT矩阵综合分析
第4章 TQ公司发展战略
    4.1 TQ公司战略目标
    4.2 TQ公司发展战略整体框架
    4.3 TQ公司市场战略
    4.4 TQ公司产品战略
    4.5 TQ公司人才建设战略
第5章 TQ公司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5.1 组织重构
    5.2 人才保障
    5.3 技术保障
    5.4 管理保障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点
        1.6.2 本文研究的不足
第2章 冷链物流概述及其理论基础
    2.1 冷链物流的概述
        2.1.1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概念
        2.1.2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特性
    2.2 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理论
        2.2.1 供应链管理理论
        2.2.2 产业融合理论
        2.2.3 交易成本理论
第3章 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3.1 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现状
        3.1.1 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供给现状
        3.1.2 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需求现状
    3.2 农产品冷链物流交通运输设施现状
        3.2.1 交通运输网络建设
        3.2.2 交通运输营运能力
    3.3 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设施现状
        3.3.1 冷库基础发展建设
        3.3.2 冷库节点经营方式
    3.4 第三方冷链物流市场主体现状
        3.4.1 第三方冷链企业营运模式
        3.4.2 第三方冷链企业数量规模
    3.5 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现状
第4章 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发展不完善
        4.1.1 冷链物流市场分布不均匀
        4.1.2 冷链物流市场管理模式落后
    4.2 农产品冷链物流交通运输效率不高
        4.2.1 农产品冷链运输协调性有待提高
        4.2.2 农产品冷链运输比例偏低
    4.3 冷链仓储设备布局不合理
        4.3.1 冷库区域发展不均衡,技术设备陈旧
        4.3.2 冷库管理核心理念缺失,经营水平落后
        4.3.3 冷库建设的积极性与观望性并存现象严重
    4.4 第三方冷链物流市场集中度不高
    4.5 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4.6 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短缺
第5章 国内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先进的发展经验及启示
    5.1 国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先进的发展经验
        5.1.1 美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先进的发展经验
    5.2 国内农产品冷链物流先进的发展经验
        5.2.1 天津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先进的发展经验
    5.3 国内外成功经验对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启示
        5.3.1 政府大力推进发展相关法律及标准完善
        5.3.2 技术创新先,规范管理手段新
        5.3.3 逐步构建适合当地社情民情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第6章 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冷链市场发展
    6.2 完善冷链物流交通运输网络建设
    6.3 提升冷链物流仓储技术装备水平
    6.4 壮大第三方冷链物流产业
    6.5 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
        6.5.1 整合优质资源打造物流网络服务平台
        6.5.2 推进冷链物流企业对信息化重视程度
    6.6 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力度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四、药企巨头在日本市场争夺龙头地位(论文参考文献)

  • [1]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D]. 邵冰. 吉林大学, 2020(03)
  • [2]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研究[D]. 石宇飞. 吉林大学, 2020(03)
  • [3]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以及路径演化研究 ——社会技术系统视角[D]. 张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基于Interbrand法的A中医药企业品牌价值评估研究[D]. 虞章瑞.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企业价值链并购研究 ——基于蒙牛的案例分析[D]. 吴鑫裕. 苏州大学, 2020(03)
  • [6]7-11便利店在北京地区产品策略研究[D]. 管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7]中国出版“走出去”背景下的网文出海现状研究 ——以阅文集团为例[D]. 黄莺.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8]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研究[D]. 张孝孝.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TQ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邵猛. 吉林大学, 2020(08)
  • [10]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研究[D]. 秦永成. 长江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制药巨头争夺日本市场的领导地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