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型露天矿山管理创新实践

超大型露天矿山管理创新实践

一、特大型露天矿山管理与创新的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王忠鑫,赵明,赵丹丹,辛凤阳,王金金,曾祥玉[1](2021)在《露天煤矿绿色矿山建设支撑保障体系》文中提出通过阐述露天煤矿绿色矿山的建设内容、本质目标、全生命周期开发过程特征等,提出了绿色露天煤矿的概念及科学内涵,研究构建了建设所需的支撑保障体系框架。政策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是研究制定财政金融类政策、资源配置类政策和用地保障类政策,实现绿色露天煤矿建设由行政倡议向激励约束并举转变;标准体系建设需研究建立以地质勘查标准、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和评价标准为主线的相关标准体系,实现绿色露天煤矿建设由行政推动向标准引领转变;技术体系建设方面应重点研究突破地质保障技术、安全保障技术、开采工艺及装备技术、智能开采技术、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技术和闭坑治理利用技术等。

郑怀国[2](2021)在《露天煤矿复杂地质构造及多刚性工艺约束下综合工艺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内露天煤矿含刚性综合工艺的应用,出现了复杂地质构造条件下刚性工艺与单斗-卡车工艺的综合工艺匹配、开拓运输系统优化等含刚性综合工艺优化问题。本论文基于露天采矿学原理、运筹学,主要以华能伊敏露天煤矿为工程案例,针对轮斗挖掘机连续工艺、自移式破碎机半连续工艺与单斗-卡车工艺匹配时受工艺模式及复杂地质构造影响时的工艺优化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单一刚性工艺的作业模式研究方面。分析了轮斗挖掘机主要作业模式,得出了最大作业高度与最大采宽计算方法,得出了伊敏露天煤矿轮斗挖掘机四种组合台阶作业方式;分析了排土机作业模式,得出了与轮斗挖掘机工作面带式输送机同步移设时的耦合关系;分析了自移式破碎机半连续工艺作业模式,得出了组合台阶作业时下分台阶高度确定方式及配套电铲的采掘带宽度。(2)复杂地质构造条件对生产作业影响研究方面。分析了推进方向平行或垂直于褶曲轴时褶皱对生产的影响,讨论了褶皱位置对生产作业影响;分析了推进方向平行或垂直于断层线时断层对生产的影响,讨论了稳定生产的生产规划调整方案,研究了局部断层对生产影响;研究了刚性工艺约束下渗水边坡治理方案。(3)复杂地质构造条件下综合工艺匹配及动态调整方面。研究了轮斗连续工艺与单斗-卡车工艺匹配模式;研究了煤层地质构造影响下的自移式破碎机半连续工艺与单斗-卡车工艺匹配;分析了刚性工艺约束下的动态转向轴扇形转向模式及动态调整方式,以伊敏露天煤矿为例研究了复杂地质构造条件下扇形转向期间综合工艺动态调整方式。(4)刚性工艺约束下综合工艺开拓运输系统优化研究方面。分析了带式输送机同水平布置与带式输送机跨水平布置对开拓运输系统的影响;研究了刚性工艺约束下采区扇形转向期间开拓运输系统合理布设方案,得出了采用桥涵解决卡车运输-带式输送机运输交叉问题时的最优桥涵数量与布设位置的计算模型;分析了坑内破碎系统与自移式破碎机系统组合及多坑内破碎站条件下的刚性工艺约束下破碎站移设步距。该论文有图129幅,表14个,参考文献113篇。

李文[3](2020)在《聚合系统属性和管理状态的非煤矿山适时风险评估模型》文中研究表明非煤矿山安全系统构成要素复杂,包含设备、工艺、物质、场所、作业等,这些要素的信息多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和适时动态性。针对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评估模型多以局部系统风险辨识评估为主,较少涉及系统属性静态特征随局部管理状态变化以及系统整体动态风险的评估,且缺少应用于多个局部系统并实现对系统整体动态反馈的方法,为此,提出了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辨识、评估、分级和日常动态监管有机结合的一体化风险管理模式,建立了非煤矿山系统属性风险与动态风险聚合的现实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实现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分级与风险动态管控的双重目标。阐述了非煤矿山系统风险特征与风险结构的认知路径。分析了事故致因视角下风险固有属性、管理属性及动态信息传递的认知路径,诠释了固有风险、初始风险与现实风险特征及系统属性风险结构之间的协调方式,提供了风险评估指标分析的结构化理论框架。基于复杂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要素较多,旨在分析主要致灾因素,特提出了以情景分析法、德菲尔法、Spearman相关系数法手段相融合的风险辨识手段和风险点辨识总体路径。结合尾矿库安全风险指标筛选与风险分布描述,能有效提高系统风险辨识的完备性。将物质、设备、工艺、作业、场所(简称“4M+E”)与工程技术、教育培训、法制管理、安全文化(简称“3E+C”)理论作为建立重大风险指标体系的依据,形成了固有风险指标、风险管控指标及动态风险指标的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重大风险指标体系,提高了评估模型的结构性与层次性。频率求解方法。最后,将风险点固有风险严重度指数与风险管控频率指数聚合为风险点初始风险。利用赋权法求得单元风险点固有风险严重度指数,采用均值补集法求得单元风险点风险管控频率指数,将两者聚合形成单元初始风险。建立系统属性固有风险量化方法,考虑管理状态对固有风险产生的扰动,提出对固有风险的修正办法,形成初始风险。首先,从风险点固有属性物质的危险系数、一般工艺危险系数、特殊工艺危险系数及危险场所、危险作业、危险设备设施补偿系数提出改进的DOW法,实现了非煤矿山系统固有风险指标风险严重度量化。其次,为解决扰动要素风险分析数据获取难度大、静态化的问题,以风险管控指标为中心,构建风险点事故树因果关联的FFTA模型获取初始评估参数,利用DBN模型分析判断事故风险点发生的概率,构建了对固有风险修正的风险管控形成关键动态指标修正初始风险的非煤矿山现实风险评估模型。依据监测项目特征值提出关键动态风险指标修正方法,对初始风险进行动态修正,并经动态适时修正后集成现实风险评估模型,实现系统属性与管理状态相耦合的适时风险评估。以冒顶片帮为例,将系统风险评估模型应用于矿山实际并进行可行性评估验证。从风险辨识、固有风险评估技术、企业风险管控、动态风险管控四个层面提出非煤矿山系统风险管理措施,为安全管理或风险监管信息系统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刘嵘[4](2020)在《露天矿拉斗铲倒堆作业工程优化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拉斗铲倒堆工艺因其集采装、运输和排弃为一体,经济高效,成为国外露天煤矿应用较为广泛的开采工艺,我国特大型的黑岱沟露天煤矿使用大型拉斗铲倒堆工艺13年,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露天采矿事业的发展。但自2017年进入二采区后,受到煤层严重起伏及局部断陷带的影响,拉斗铲作业效率和设备可靠性不断下降,当前拉斗铲倒堆工艺已成为影响矿山正常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为此,本文以黑岱沟二采区为典型研究对象,从复杂地形条件下拉斗铲作业可行性及安全可靠性、倒堆作业方式、设备作业工作面参数及设备作业特点等关键性工程技术问题展开研究和分析,进而对三种可行的拉斗铲倒堆作业方式包括倒堆步骤、作业面参数设计、适用条件等进行技术和经济分析评价的基础上,确定第三种倒堆作业方式为优化方案,最后对优化作业方式的安全作业风险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本研究在拉斗铲倒堆工艺优化设计和安全管理形成的技术成果,对黑岱沟露天煤矿生产技术改造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该论文有图83幅,表26个,参考文献55篇。

刘设[5](2019)在《基于随机过程的露天矿生产系统调度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大型露天矿需要大规模的设备投资和能源消耗。如何在保证设备利用率的同时,实现节能降耗,是提高企业效益的关键。通常可以从矿山的开拓规划、生产工艺优化设计和生产物流调度三个层面实现降本提效。本文从设备调度层面,针对生产设备调度、维护管理等问题,进行分析和优化。其研究有利于提高设备有效利用时间,降低设备维护成本和单位生产成本。露天矿生产系统通过实时采集和实时调配运输设备来完成大规模的物料转移,是包括离散过程和连续过程、定性和定量问题混合的复杂系统。本文综合运用随机过程理论、灰色理论、数理统计分析和混合整数规划模型等方法,结合露天开采工艺和生产流程,通过对工艺设备与各种生产指标等历史数据的调查研究和量化分析,以揭示露天矿生产系统在随机条件下的部分运作特征,并对其中电铲、卡车等主要生产设备进行优化调度。主要内容包括:(1)结合露天矿生产工艺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需求,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归纳论述我国露天矿生产工艺应用现状及国内外研究方法。露天矿产量由于受设备状况、外障、自然因素、市场因素等众多不确定因素共同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针对生产随机性构建灰色神经网络集成模型,提高了生产材料消耗模型预测精度,为科学制定生产调度计划、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依据。随机过程分析中马尔科夫链模型具有有限种状态的无后效性特点,从实测的时间序列中提取随机过程,应用多元时空序列马尔科夫过程对露天矿产量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揭示产量随时间推进过程的宏观规律,而且可以作为分析产量指标发展的微观机制的基础。建立多元指标马尔科夫模型,对剥离产量和采煤产量的剥量、煤量、运距、提升高度等多个指标,将增长率波动划分为5种状态,根据安家岭煤矿23个月产量,计算状态转移概率,按最大概率原则准确预测2017年12月的产量的多项指标。(2)在分析露天矿生产系统中不确定因素基础上,对生产过程中的日故障时长时间参数进行时间序列统计,应用BP-ARIMA组合模型分析非稳定时间随机序列数学模型。通过数据库提取得到连续100天故障时长,故障时长时间序列图显示为非稳定时间随机序列。此模型均值及自相关系数估计都通过显着性检验,模型通过残差自相关检验,进一步应用神经网络优化残差修正拟合值提高精度。由于设备故障常常呈现出非线性行为,利用核主成分分析非线性特征提取的优势将其应用于设备故障模式识别和分析。由机械维修时间、电气维修时间、轮注时间、电焊时间、外障时间构成故障时间特征库,为实现非线性问题的高效求解,利用核函数将原始空间数据映射到特征空间并寻找线性关系。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降低计算的复杂度,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实现了对设备故障特征的降维处理,能够准确地识别出受随机因素影响大的设备,有效减少了计算复杂度。(3)电铲、卡车之类的关键性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将严重影响煤矿的生产。为使设备处于性能良好状态,保证完成生产任务,通过监测与分析设备性能状态来制定行之有效的预防性维修策略。目前,设备可靠性监测与分析的一般思路是监测设备动态性能信号,信号经处理与分析后提取出关键性能特征参数,以识别设备运行状态,进而分析设备可靠性。然而,由于设备本身结构和运行环境的复杂性,设备使用过程中所监测到的性能特征参数,即观测序列,并不能与状态简单地一一对应。隐马尔科夫链模型具有双重随机过程机制,可以通过概率分布将设备状态观测序列与隐性能状态联系起来,从而更加真实描述和预测实际工程情况。本文识别离散多观测序列下设备隐含的状态变迁过程,根据建立状态变迁模型来推断设备运行性能状态,并实例分析重要设备730E型矿用卡车的状态变化。对730E型卡车故障数据信号进行训练、特征值提取和标量量化,建立具有观测值数和相应状态数的隐马尔科夫链模型。通过对设备运行性能状态进行监测、分析与预测,能够帮助露天矿矿企业及时发现和预测设备状态变化,制订合理的维修计划,提高设备可靠性,对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设备维修费用、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确保完成煤炭生产计划等都具有重要意义。(4)根据露天矿实际生产和调度情况,考虑设备定期维护车辆定期维护和故障对生产的影响,提炼出一类卡车调度问题进行研究。针对矿山实际运输车辆的产能约束和装车点生产顺序要求,以设备调度鲁棒性为优化目标,建立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模型优化目标包括两部分,实际运输总价值期望值和临时故障引起车辆调度变化的期望值。在生产调度中,实际运输总价值取决于电铲和卡车产能和有效运行时间。通过分析生产能力和设备产能关系,提出关于总运输能力上界的不等式。基于问题特征,设计了一种启发式算法对该调度问题进行求解,通过数据实验证明提出的算法能在可行的时间内求解问题,从解的鲁棒性和上限比较,可以看出求解质量令人满意。

李浩荡,佘长超,周永利,黄玉凯[6](2019)在《我国露天煤矿开采技术综述及展望》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露天煤矿开采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基于露天煤矿开采技术最新资料和2019年国家能源局全国煤矿生产能力公告,从规模、数量、能力、分布以及开发主体等方面归纳了我国露天煤矿发展现状,具有数量少能力大、超大型为主、开发集中度高3个特点。从基础理论、开采工艺、装备水平、信息智能、安全生产、生态恢复等6个方面露天煤矿先进采矿技术,同时对剥采比、边坡失稳、绿色开采3个方面,阐述了现有开采工艺在转向协调开采、运输优化、高效爆破、陡帮端帮开采等方面应用现状,分析了采装、运输等装备研发应用及国产化、大型化技术情况,开发并应用了卡车智能调度、CI-IDS生产管理、轮胎全寿命管理、疏干智能排水、智能爆破等6套信息智能系统,总结了边坡滑坡、运输事故、小煤窑采空区塌陷、水害等4大安全风险防控技术,从绿色开发、生态修复、综合整治、采复一体、地貌重建、干雾抑尘等6个方面综述了绿色矿山建设技术成果,并结合当前实际,提出我国政策与发展不同步、开采模式相对单一、开采技术发展不平衡、大型关键设备及零配件仍依赖进口、高效露天开采工艺应用较少、恢复生态原貌技术尚不成熟、重大灾害治理技术仍需突破的7个问题。最后,对我国露天煤矿高质量发展提出了5点新认识:探索露天煤矿一矿多坑、井露联合开发开采新模式,研发吊斗铲、无人卡车、大型破碎机等采剥运破高端智能装备为建设智慧矿山提供支撑,创新保障人机安全的安全高效生产新技术,创建全程绿色开采、损伤鉴定、原貌恢复等绿色矿山成套技术体系,同时要建立专业化运营队伍及培养职业开采人员,加快实现我国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

张帅[7](2018)在《露天煤矿轮斗工艺系统优化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从中国大型露天煤矿应用轮斗工艺的实际需要出发,基于黑岱沟露天煤矿、元宝山露天煤矿、扎哈淖尔露天煤矿、伊敏露天煤矿的轮斗工艺生产实践和工艺流程等,应用数据统计分析技术、矿山系统工程原理、计算机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系统可靠性分析技术、技术经济学原理等研究手段,在中国露天煤矿资源赋存条件评价、轮斗工艺应用内外部条件、轮斗工艺系统可靠性、轮斗工艺系统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复杂地形条件下轮斗工艺适用性及可行性方面进行了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内容如下:(1)中国大型露天煤矿资源条件分析系统调研中国主要露天煤矿的区域分布情况,对中国主要大型露天煤矿的开发现状、未来发展规划进行系统整合归类,基于中国主要露天煤矿的区域分布特征、矿区气候特点、煤层赋存情况、地质复杂程度、矿山规模、矿区平面尺寸、采运排数据、剥采比等资源信息,对中国现有、即将开发、改扩建的主要露天采煤区进行资源条件的评价,为轮斗工艺的适用性研究提供基础信息支撑。(2)轮斗工艺应用内外部条件及评价体系研究以黑岱沟、元宝山、扎哈淖尔露天煤矿为研究对象,调研、收集、分析上述矿山轮斗工艺及其他工艺系统的历史运行数据、经济数据、技术参数数据、故障信息数据,定量研究轮斗工艺在中国露天煤矿应用的发展变化,分析影响轮斗工艺应用的关键性问题。以黑岱沟、元宝山、扎哈淖尔、伊敏露天煤矿轮斗工艺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研究上述4套轮斗工艺在各自矿山应用的地形条件特征、所在矿区的气候条件特征、表土层物料特征、工艺布置参数、经济效益对比、应用现状评价等,从各项细分研究要素中提炼轮斗工艺应用适用性的共性条件,形成轮斗工艺综合评价体系,结合中国主要露天煤矿的各项数据和特征特点,研究轮斗工艺对于中国露天煤矿资源条件的适用性。(3)基于故障树分析理论的轮斗工艺系统可靠性研究基于系统可靠性理论,轮斗工艺系统属于串联的可修复复杂系统。根据黑岱沟、元宝山、扎哈淖尔露天煤矿轮斗工艺的布置方式,研究总结提出了4种轮斗工艺系统的逻辑结构,通过系统调研、统计国内大型轮斗工艺和紧凑型轮斗工艺的故障类型、故障特点、故障数据等,引入故障树分析原理,构建了符合轮斗工艺系统故障特点的故障树,通过一系列运算对轮斗工艺的故障树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为寻找轮斗工艺的主要故障模式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4)轮斗工艺作业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研究通过对黑岱沟、元宝山、扎哈淖尔露天煤矿轮斗工艺运行的现场调研,基于轮斗工艺运行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轮斗工艺与其他工艺配合提升矿山整体综合效率的思路,对轮斗工艺在富水工作面条件下作业的工作面布置进行优化研究,对轮斗工艺之间联合作业提升表土剥离效率的工艺进行优化研究,对轮斗工艺与辅助工艺形成的联合工艺系统进行优化研究。(5)复杂地形条件下轮斗工艺可行性研究基于露天煤矿由于采煤区的过渡,轮斗工艺应用的地质条件发生了剧烈变化,采区内表土层厚度降低、表土层厚度分布不均匀、地表地形起伏变化较大、沟壑多且深的条件特点形成了轮斗工艺在复杂地形条件下运行的现实条件。基于复杂地形矿区的地质数据,构建能够真实反映矿区地质复杂情况的三维地质模型,在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轮斗工艺的作业特点和作业条件要求,研究轮斗工艺在矿区内的若干种布置方案,通过系统优化,研究出二机-一线、一机一线的优化轮斗工艺布置方案,根据各自方案的布置特点,对各自方案的生产能力和辅助工艺的辅助工程量进行了系统详尽的计算,基于轮斗工艺和替代工艺单斗-卡车工艺的历史经济数据,详细对比了轮斗工艺与单斗-卡车工艺的经济性,通过系统工程的方法,定性分析了轮斗工艺在复杂地形条件下运行的优劣关系,为轮斗工艺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应用提出系统的研究方法。

杨灏[8](2018)在《“城市双修”视角下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研究》文中认为矿业工程是人类最伟大的工程活动之一,也是生态环境扰动最为强烈的活动之一。矿业开采产生大量的矿业废物,引发地质灾害和环境破坏,形成大面积挖损、塌陷、污染的需要经过修复治理才能使用的废弃地。一方面,矿业废弃地闲置于城市之中,不仅浪费城市土地资源,制约城市经济发展,还带来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另一方面,矿业废弃地也具有鲜明的景观空间特征,矿业废弃地再生不仅可以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也有利于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为城市释放新的发展空间,成为城市转型升级的发展契机。本研究针对矿业废弃地已有规划体系不完善、研究对象和技术手段单一等问题,梳理国内外城市更新和矿业废弃地再生利用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试图从城市视角探讨特大型综合性城市的矿业废弃地再生利用问题。由于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涉及生态修复、景观重塑、城市规划、建筑再利用等多个方面,因此,需要以全面、综合的视角开展跨学科融合的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研究。不同于传统城市规划方法,本文综合运用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成果和技术手段,引入“城市双修”规划理念,分析矿业废弃地再生内涵,结合本学科中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融入DSR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可拓决策模型等新的定量研究方法,分别从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策略、再生时序评价、再生功能置换决策等不同层面展开讨论,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再生规划研究,寻找城市视角下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的应对策略,以进一步探索“城市双修”理念下跨学科融合的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理论体系,实现矿业废弃地及所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精明型”转型升级。最后,以北京京西矿区为例,进行实证规划和示范区设计研究,为京西矿区“城市双修”发展规划提供建议和参考。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提出矿业废弃地再生概念,探究矿业废弃地对特大型综合性城市转型更新的影响,以及矿业废弃地再生的应对策略。首先,在分析矿业废弃地特点、种类和土地利用现状基础上,指出特大型综合性城市的矿业废弃地再生利用迫切性更强,开展特大型综合性城市矿业废弃地再生研究对促进城市发展、补充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提出矿业废弃地再生概念,并从矿业废弃地再生的驱动机制、影响因素和基本模式三个方面剖析矿业废弃地再生的内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再次,提出矿业废弃地再生的应对策略以及再生规划的必要性,为下文深入开展“城市双修”视角下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理论研究奠定基础;(2)探究“城市双修”规划理念中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的基本内涵和核心内容。根据住建部对“城市双修”的定义,从“城市双修”理念的背景理论入手,对比分析“精明增长”理论、土地集约利用理论、生态城市主义、景观生态学、“拼贴城市”以及“触媒理论”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城市双修”理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城市双修”理念的具体实施途径,为进一步指导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奠定理论基础。(3)初步搭建跨学科融合的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理论研究体系。结合“城市双修”导向模式规划方法和已有矿业废弃地再生利用研究成果,融合城市规划学、建筑学、景观设计学、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研究成果和交叉研究手段,探索“城市双修”理念下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目标、原则、框架和策略,搭建跨学科融合的“城市双修”理念下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理论体系框架。(4)探讨和优化矿业废弃地再生利用时序综合评价体系。再生利用时序是提高矿业废弃地再利用效率和再开发质量的有效手段,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城市双修”理念,以北京京西矿区矿业废弃地为研究对象,采用DSR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建立矿业废弃地再生利用时序定量评价体系。采用赋值法进行指标量化分析,利用四象限法对评价结果进行耦合处理,按照近期开发、中期开发和远期开发,确定矿业废弃地再生利用时序,为规划师、政府管理者和矿业主管部门提供借鉴参考。(5)探讨和优化矿业废弃地功能置换决策综合评价体系。基于“城市双修”理念,在已获得的矿业废弃地再生时序结果基础上,从驱动力和状态两方面综合考虑土地功能置换影响因素,分别构建置换为居住用地、公园游憩用地、科研办公用地和商业服务用地的功能置换评价体系。采用可拓法,通过确定评价对象经典域和节域构建各评价体系的关联函数,基于改进的AHP层次分析法和关联函数确定指标权重,建立矿业废弃地土地功能置换的可拓决策模型,对功能置换方案进行全面决策分析。(6)以北京京西矿区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为例,综合运用上文主要研究成果,进行实证研究和示范区规划设计。在前文探讨的理论研究框架和所有定性、定量分析技术支撑下,基于对京西矿区矿业废弃地的SWOT分析,对京西矿区矿业废弃地进行详细案例分析和规划设计,确定京西矿区矿业废弃地再生利用的目标和策略。并以王平镇矿业废弃地为例,进行示范区规划和具体设计实证,最终形成北京京西矿区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方案,为京西矿区“城市双修”发展规划提供建议和参考。“城市双修”视角下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研究将矿业废弃地再生利用与城市生态修复、空间修补、功能完善和文化传承相结合,使之与城市人居系统达到相对健康、稳定的状态,解决城市生态安全问题,促进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生态健康。本研究为新时期矿业废弃地及所在城市转型更新提供新的理论支撑,为矿业废弃地再生利用规划提供科学指导,为科学构建矿业废弃地再生利用规划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章林[9](2016)在《我国金属矿山露天采矿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文中认为介绍了建国以来,我国金属矿山露天采矿技术取得的进展,并与国外先进水平进行了比较,得出我国在露天矿陡帮开采、高台阶开采、穿爆技术方面发展迅速并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基本是跟随国际研究趋势,甚至部分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在露天矿山运输系统、设备大型化、自动化方面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数字矿山、开采监控手段现代化以及矿山现代管理等方面差距较大。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内,露天采矿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开采工艺连续化、集中化,装备水平大型化、智能化,开发极深露天矿开采、无废开采技术,建设数字化矿山等。

赵博深[10](2015)在《露天矿群开发设计理论与工程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露天矿矿山工程的发展,同一煤田相邻露天矿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一个不容忽视和回避的问题,我国很多大型露天煤田都存在两个相邻露天矿协调开采的问题。如内蒙古的白音华煤田、胜利煤田、准格尔煤田、东胜煤田,山西的平朔煤田等等,无一不存在相邻露天矿协调开采的问题。在这方面,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技术,因此,专门从露天矿群时空关系及总体布局上系统地研究优化开发的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课题,其成果对适合露天开采的大型煤田的合理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露天矿群的独立开发和协调开发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论文以平朔矿区露天矿群开发工程实例验证了露天矿群设计理论与工程优化的效果。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完善了露天矿群的概念,并对其特征及优势进行研究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我国主要的适合露天矿群模式开采的大型煤田,并与国外主要产煤国家的典型露天矿群的现状进行简要对比。(1)完善了露天矿群的概念:露天矿群是对在同一个煤田或矿区内,由同一个法人主体对空间上邻近、开采时间上同步或重迭开发的多个露天矿的总称。露天矿群开发模式显然不同于传统的单一矿坑开发模式,应在开采境界、开采程序、开采工艺、基础设施、安全管理等设计理论和工程实施方面突出相关性和关联性以及共用性,实现资源开发的整体效益和生产系统的优化协调;(2)分析并总结出露天矿群的四大特征:①矿群内的露天矿在时空上相互关联,在境界上互为关联相互交叉,在时间上具有同步性,互为影响,从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了露天矿山之间真正意义上的联合开发;②矿群内各露天矿的生产系统和辅助设施共享程度大,存在生产、辅助资源共享,各矿之间基础设施、生产资料达到优化配置,减少重复建设,矿群模式开发主要目的就是达到经济上的最优,如果矿群中各矿之间没有各种资源的共享,实质上依然是单个露天矿的传统模式;③位于具有相似的自然、社会条件的同一区域,从而才有了共同开发和资源共享的客观基础;④一个法人模式下开发露天矿群,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资源回收率,同时各矿之间资源共享会更少阻碍,改变过去国家与地方划定的矿权边界重叠;(3)分析并总结出露天矿群模式开采的优势:①矿群集中开发,矿区总体规模迅速提升,如平朔矿区通过露天矿群开发模式,短时间内产量规模过亿吨;②矿群开采模式可调剂各个矿的剥采能力以保持稳定的矿区开发规模,提高矿区应对复杂地质条件的能力,保证年煤炭产量的稳定性;③共用基础设施,降低新建矿山成本;④矿群内部生产资料共享,如生产设备、排土场,统筹优化开拓运输系统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矿群煤炭生产成本;⑤通过矿群开采程序的统筹优化,减少矿山转向,协同开采消除端帮,提高了资源回收率,提高了生产效率;⑥在内部可以最大程度的实现煤质搭配,优化产能结构,减小矿群对外部配煤资源的依赖程度;(4)对国内适合露天矿群模式开发的煤田基本情况进行总结,列出其资源储量及规划情况,并介绍了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的露天矿群开发情况。(二)提出露天矿群开发总规模概念及构成,并进一步分析露天矿群生产规模、露天矿群外购规模,进而总结构建确定各部分的技术路线及数学模型。(1)露天矿群开发总规模是指露天矿群对外销售煤炭的总规模,由露天矿群山生产规模和露天矿群外购规模两部分组成。2011年,神华集团自产煤2.82亿吨,商品煤销量3.87亿吨,全年外购商品煤1.05亿吨,同比增长56.15%,连续两年保持55%左右的增速,外购煤占煤炭销售量的比重27.21%,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按照规划,神华集团在―十二五‖末期,外购煤总量要占据总销售量的40%以上;2011年,中煤集团全年原煤产量1.64亿吨,外购煤达3230万吨,是自产煤炭的19.70%,同比增长24.6%。外购煤炭在煤炭生产企业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因此,本论文将其纳入露天矿群总规模,以便更加符合我国煤炭生产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2)露天矿群生产规模是指露天矿群内的各个矿山每年自行生产采出的煤炭总量,论文总结并建立了露天矿群生产规模的技术路线及确定方法,根据储量的限制确定上限规模,根据规模经济确定下限规模,将开采工艺、工作线长度与推进度、当地外包施工能力、辅助环节、投资融资额度、外部运输环境作为条件约束,然后在这些因素所确定的区间内通过技术经济比选,确定露天矿群经济合理的生产规模;(3)露天矿群外购规模是指矿山生产企业为了达到国家政策的要求,以及通过煤炭销售获取更高利润等目的,通过外购部分煤炭与自行生产的煤炭进行配煤后再进行销售,这部分的外购煤炭量就叫做露天矿群外购规模。(三)分析总结露天矿群开采程序基本类型及其特点,对露天矿群开采程序的优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建立其评价指标体系、技术路线及数学模型,并以平朔露天矿群为例证。(1)将露天矿群开采程序基本类型分为三种:同向推进开采、相对推进开采及垂直方向推进开采,分析了各种优化类型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平朔矿群、白音华矿群的工程实践进行说明。论文同时分析了露天矿群开采程序的优势:①矿群统筹优化,减少采区转向次数;②协调开采端帮压煤,提高资源回收率;③共享排土空间,减少二次剥离量;④消除部分相邻端帮,减少边坡维护工作,尤其对软岩露天矿;⑤降低煤炭自燃隐患,有利于矿山安全生产工作;(2)分析并总结影响其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①不同矿之间开采工艺的差异;②开拓运输系统的影响;③对内外排土场的影响;④辅助生产环节的影响;⑤相邻露天矿时空位置的协调;⑥边坡稳定性的影响;(3)建立露天矿群开采程序评价指标体系,将整个指标体系分成两层,第一层:露天矿群层,包括“矿群阶段总煤量均衡性”,“矿群阶段剥采比波动性”“追加投资”三个指标;第二层:露天矿层,包括“露天矿总采煤量”,“露天矿总剥离量”,“外排量”,“外排综合运距”,“阶段采剥总量均衡性”,“阶段采煤量与剥离量相关性”,“安全生产隐患”,“开拓运输系统复杂程度”八个指标;(4)论文应用改进的复合理想解法进行开采程序的综合评价,传统理想解算法,只能针对一个矿多个方案进行评价,无法满足露天矿群开采程序评价的需要,论文在传统理想解算法的基础上,将多个理想解进行无量纲复合,从而适应了露天矿群开采程序优化评价的需要。(四)针对露天矿群的排土特点,提出了露天矿群排土优化的双层机制,露天矿群内排与外排的流向流量优化机制与“排土—产量”调节机制,并分别构建矿群内外排的流向流量优化模型,“排土——产量”反馈调节的流程及模型,从而达到降低矿群总成本的目的。(1)分析总结露天矿群排土优化的特点:①各露天矿的外排土场打破原有归属界限;②内排土场依旧由各矿排弃,且尽量排满;③矿群境界内的外排土场底面积可以扩展,不受露天矿境界约束;④尽量减少矿群境界外的外排土场;⑤根据流向流量优化结果,降低排弃成本高露天矿的产量,提高有内排空间矿的生产量,达到降低总成本的目的。(2)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露天矿群排土优化的双层机制,露天矿群排土流向流量优化与“排土—产量”的反馈调节,从露天矿群的角度出发,不受单个露天矿境界的限制,所有的外排土场可以提供给各个露天矿使用,尤其是相邻距离不大的两个露天矿之间,通过线性规划等优化算法,可以起到调节矿群流向流量的目的,减少运输功,同时,在排弃条件不好的露天矿,适当降低产量指标,在内排空间充足的露天矿,增大产量,通过这种协调方式,保持了矿群生产规模的稳定,又降低了矿群的总运输成本和排土成本,达到经济效益的提高,“排土—产量”的调节要充分考虑单个矿山的生产能力,适用于在露天矿群流向流量优化后的有限调节;(3)构建露天矿群内排、外排流向流量优化模型,首先在各个露天矿内进行内排的优化,根据总排弃量减掉全部内排量,得到矿群的总外排量,此时,外排土场不再具体归属于某一个露天矿山,露天矿可以向矿群内全部的外排土场排弃,以矿群总体运输功最小为目标函数进行优化,发挥露天矿群开采的优势;(4)构建了“排土—产量”的反馈调节模型,包括技术流程及数学公式,站在露天矿群的角度,统筹排土与产量的规划,在排弃条件不好的露天矿,适当降低产量指标,在内排空间充足的露天矿,增大产量,通过这种协调方式,保持了矿群生产规模的稳定,又降低了矿群的总运输成本和排土成本,达到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特大型露天矿山管理与创新的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大型露天矿山管理与创新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露天煤矿绿色矿山建设支撑保障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 绿色露天煤矿的科学内涵
    1.1 绿色露天煤矿的定义
    1.2 绿色露天煤矿的基本内涵及其发展
2 露天煤矿绿色矿山建设的支撑体系
3 政策体系
    3.1 财政金融类政策
    3.2 资源配置类政策
    3.3 用地保障类政策
4 标准体系
5 技术体系
    5.1 地质保障技术
    5.2 安全保障技术
    5.3 开采工艺及装备技术
    5.4 智能开采技术
    5.5 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技术
    5.6 闭坑治理利用技术
6 结语

(2)露天煤矿复杂地质构造及多刚性工艺约束下综合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单一刚性工艺作业模式研究
    2.1 轮斗挖掘机连续工艺
    2.2 连续工艺排土机排土作业研究
    2.3 自移式破碎机半连续工艺
    2.4 章节小结
3 复杂地质构造条件对生产作业影响研究
    3.1 褶皱对生产作业影响
    3.2 断层对生产作业影响
    3.3 渗水边坡对生产作业影响及治理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复杂地质构造条件下综合工艺匹配及动态调整
    4.1 轮斗连续工艺与单斗-卡车工艺匹配模式研究
    4.2 煤层地质构造影响下的自移式破碎机半连续工艺与单斗-卡车工艺匹配研究
    4.3 采区扇形转向综合工艺匹配及动态调整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刚性工艺约束下综合工艺开拓运输系统优化研究
    5.1 带式输送机布置方式对开拓运输系统影响
    5.2 刚性工艺约束下采区扇形转向期间开拓运输系统合理布设方案分析
    5.3 刚性工艺约束下破碎站移设步距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聚合系统属性和管理状态的非煤矿山适时风险评估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事故致因理论研究进展
        1.2.2 风险辨识研究
        1.2.3 事故可能性与后果严重度量化
        1.2.4 风险评估聚合方法研究
        1.2.5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认知
    2.1 非煤矿山事故导向下风险认知
    2.2 事故致因视角下风险认知
        2.2.1 “4M+E”内在因素风险失控路径
        2.2.2 “3E+C”可能性因素风险传递路径
        2.2.3 基于信息流的FDA动态信息传递路径
    2.3 系统风险特征分析
        2.3.1 固有风险特征
        2.3.2 不确定性风险特征
        2.3.3 初始风险特征
        2.3.4 现实风险特征
    2.4 系统风险结构认知
        2.4.1 风险结构的管理模式
        2.4.2 风险结构的协调方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煤矿山系统安全属性风险辨识与指标分析
    3.1 危险源辨识与分析
        3.1.1 危险源特性分析
        3.1.2 非煤矿山事故风险点分析
    3.2 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辨识方法
        3.2.1 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辨识流程
        3.2.2 基于风险因子优选的风险辨识方法
        3.2.3 风险点关键风险因子辨识
    3.3 非煤矿山重大风险指标体系
        3.3.1 固有风险指标
        3.3.2 风险管控指标
    3.4 风险评估指标组合权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合固有风险指标与风险管控指标的初始风险评估
    4.1 改进DOW法的固有风险指标量化方法
        4.1.1 改进DOW法的固有风险评价流程
        4.1.2 风险点固有风险指标的危险指数
    4.2 固有风险严重度指数
    4.3 基于FFTA-DBN的风险管控频率预测
        4.3.1 模型构造
        4.3.2 FFTA向DBN模型转化的方法
        4.3.3 基于FFTA的根节点先验概率求解
        4.3.4 管控状态的更新概率
    4.4 风险管控频率指数
    4.5 初始风险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煤矿山安全系统现实风险评估模型
    5.1 关键动态指标
    5.2 动态风险修正
    5.3 现实风险评估
    5.4 典型事件风险评估
        5.4.1 典型事件固有风险严重度
        5.4.2 典型事件风险管控频率指数
        5.4.3 风险评估结果
    5.5 模型验证
    5.6 基于风险评估技术的风险管控措施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4)露天矿拉斗铲倒堆作业工程优化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复杂地质条件下拉斗铲倒堆工艺应用的技术可行性与安全可靠性研究
    2.1 黑岱沟露天矿概况
    2.2 二采区复杂地质条件分析
    2.3 拉斗铲倒堆工艺应用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2.4 整体安全可靠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拉斗铲倒堆作业工程设计基础参数分析
    3.1 拉斗铲作业特点
    3.2 倒堆工作面参数设计原则
    3.3 本章小结
4 拉斗铲倒堆作业方式优化与设计
    4.1 拉斗铲站立于工作面倒堆作业
    4.2 拉斗铲站立于排土场倒堆作业
    4.3 拉斗铲站立于连通工作面与排土场的平台倒堆作业
    4.4 本章小结
5 工程案例分析及应用
    5.1 拉斗铲站立于工作面倒堆作业方式应用方案研究
    5.2 拉斗铲站立于排土场倒堆作业方式应用方案研究
    5.3 拉斗铲站立于连通工作面与排土场的平台倒堆作业方式应用方案研究
    5.4 不同原煤开采强度下拉斗铲倒堆作业方式比选
    5.5 拉斗铲倒堆作业风险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随机过程的露天矿生产系统调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露天矿生产系统随机性分析
    2.1 引言
    2.2 露天矿生产系统分析
    2.3 露天矿生产系统影响要素分析
        2.3.1 资源条件对露天矿生产的影响
        2.3.2 生产工艺系统对露天矿生产的影响
        2.3.3 生产工艺环节对露天矿生产的影响
    2.4 露天矿生产系统随机过程分析
        2.4.1 随机过程理论的产生与应用
        2.4.2 露天矿生产系统随机模拟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组合模型的露天矿生产指标分析与预测
    3.1 引言
    3.2 改进的DGM(1,1)露天矿产量预测算法
        3.2.1 露天矿生产产量指标构成
        3.2.2 基于离散时间序列GM(1,1)的产量预测
        3.2.3 引入缓冲算子提高GM(1,1)精度
        3.2.4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BP改进算法
    3.3 多元时空序列Markov链分析
        3.3.1 马尔科夫序列
        3.3.2 多元时空序列马尔科夫链分析
    3.4 基于改进的DGM(1,1)露天矿产量预测
        3.4.1 安家岭露天煤矿基本情况
        3.4.2 基于DGM(1,1)露天煤矿产量模拟与预测
        3.4.3 基于GM-BP算法的生产材料消耗分析
    3.5 基于多元Markov链露天矿产量分析与预测
        3.5.1 煤矿产量多元时空序列Markov链分析
        3.5.2 煤矿产量多元指标Markov链模型求解过程
        3.5.3 露天矿产量预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露天矿设备性能状态分析与预测
    4.1 引言
    4.2 露天矿设备故障及状态识别方法
        4.2.1 随机变量相关性分析
        4.2.2 主成分分析基本流程
        4.2.3 求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法计算主元
        4.2.4 核主元分析方法
    4.3 露天矿设备故障随机分析
        4.3.1 露天矿设备主成分分析
        4.3.2 BP-ARIMA故障随机性分析
        4.3.3 故障时长灾变预测
    4.4 基于DHMM露天矿设备故障状态分析
        4.4.1 露天矿设备故障统计
        4.4.2 隐马尔科夫模型原理
        4.4.3 基于DHMM的设备状态分析
    4.5 矿用卡车730E状态分析
        4.5.1 矿用卡车730E概况
        4.5.2 730E性能参数离散化
        4.5.3 DHMM模型求解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设备维修的生产调度问题建模和优化
    5.1 引言
    5.2 混合整数规划模型
        5.2.1 问题假设
        5.2.2 卡车—电铲混合整数规划模型
    5.3 产能目标的约束不等式
    5.4 求解算法设计
        5.4.1 三阶段算法过程
        5.4.2 代理指标分析
    5.5 计算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6)我国露天煤矿开采技术综述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我国露天煤矿发展现状
3 我国露天煤矿先进开采技术综述
    3.1 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3.2 开采工艺新进展
    3.3 开采装备应用及国产化技术
    3.4 信息化智能化技术
    3.5 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
    3.6 生态恢复技术
4 露天煤矿开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5 露天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趋势

(7)露天煤矿轮斗工艺系统优化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轮斗工艺应用研究发展及现状
        1.2.1 国外轮斗工艺发展概况
        1.2.2 中国轮斗工艺发展概况
    1.3 轮斗工艺系统研究动态及分析
        1.3.1 轮斗工艺系统研究成果综述
        1.3.2 国外轮斗工艺系统代表性研究成果
        1.3.3 轮斗工艺系统研究尚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论文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中国露天煤矿资源条件及轮斗工艺应用内外部条件研究
    2.1 中国露天煤矿资源赋存条件简要评价
        2.1.1 中国主要大型露天煤矿开发现状
        2.1.2 中国主要大型露天煤矿资源赋存条件评价
    2.2 轮斗工艺系统原理及适用性分析
        2.2.1 轮斗工艺系统工作原理
        2.2.2 轮斗工艺系统特点
        2.2.3 轮斗工艺设备主要制造
        2.2.4 轮斗工艺适用条件
        2.2.5 轮斗工艺适用性分析
    2.3 轮斗工艺选型
        2.3.1 轮斗工艺选型影响因素分析
        2.3.2 轮斗挖掘机的选型方法
        2.3.3 轮斗挖掘机选型案例
    2.4 中国主要应用轮斗国艺的露天煤矿内外部条件分析研究
        2.4.1 中国露天煤矿轮斗工艺应用概述
        2.4.2 中国露天煤矿轮斗工艺应用气候条件分析
        2.4.3 中国露天煤矿轮斗工艺挖掘物料特点分析
        2.4.4 中国露天煤矿轮斗工艺作业参数分析
        2.4.5 中国露天煤矿轮斗工艺应用经济效益分析
        2.4.6 轮斗工艺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故障树分析理论的轮斗工艺可靠性分析
    3.1 轮斗工艺系统故障树建立
        3.1.1 轮斗工艺系统逻辑框图
        3.1.2 故障树分析理论
        3.1.3 故障树构建
        3.1.4 轮斗工艺故障树
    3.2 轮斗工艺系统故障树运算及简化
        3.2.1 故障树运算法则
        3.2.2 轮斗工艺系统故障树简化
    3.3 轮斗工艺系统故障树定性分析
        3.3.1 轮斗工艺系统故障树定性分析目标
        3.3.2 最小割集与最小路集的概念及作用
        3.3.3 轮斗工艺系统故障树最小割集和最小路集的求解
    3.4 轮斗工艺系统故障树定量分析
        3.4.1 轮斗工艺系统故障树基本事件故障率
        3.4.2 轮斗工艺系统故障树顶事件发生概率计算
        3.4.3 轮斗工艺系统故障树基本事件重要度计算
    3.5 本章小结
4 轮斗工艺作业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研究
    4.1 轮斗工艺系统在富水表土工作面问题研究
        4.1.1 工程问题分析
        4.1.2 工艺优化流程
        4.1.3 流程优化分析
        4.1.4 工程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4.2 轮斗工艺系统与其他工艺联合作业推进度同步问题研究
        4.2.1 工程问题分析
        4.2.2 工艺优化流程
        4.2.3 流程优化分析
    4.3 轮斗工艺与单斗-卡车工艺联合作业问题研究
        4.3.1 工程问题分析
        4.3.2 工艺优化流程
        4.3.3 流程优化分析
        4.3.4 轮斗倒堆工艺流程
    4.4 本章小结
5 复杂地形条件下轮斗工艺可行性研究
    5.1 研究背景及研究方法概述
    5.2 黑岱沟露天煤矿二采区表土资源评价
        5.2.1 表土层赋存概况
        5.2.2 表土层沿西东方向赋存特征分析
        5.2.3 表土层沿南北方向赋存特征分析
        5.2.4 表土层沿垂直方向赋存特征分析
        5.2.5 复杂地形资源条件综合评价
    5.3 轮斗工艺系统布置技术方案优化研究与设计
        5.3.1 轮斗系统年生产能力核定及可靠性评价
        5.3.2 轮斗工艺系统剥离方案优化研究
        5.3.3 轮斗工艺系统数量优化研究
        5.3.4 轮斗工艺系统布置方案设计
        5.3.5 轮斗系统布置方案总结
    5.4 同比条件下单斗-卡车工艺方案研究与设计
        5.4.1 单斗-卡车工艺方案研究及优化
        5.4.2 单斗-卡车工艺系统布置方案设计
    5.5 轮斗工艺系统经济性论证
        5.5.1 轮斗工艺系统成本核算方法及核算基础数据分析
        5.5.2 单斗-卡车工艺系统成本核算方法及核算基础数据分析
        5.5.3 轮斗工艺系统与单斗-卡车工艺系统经济效益对比
    5.6 复杂地形条件下轮斗工艺系统运行不利因素定性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后续工作及展望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城市双修”视角下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中国城镇发展概况
        1.2.2 矿业废弃地广泛分布于特大型综合性城市
        1.2.3 矿业废弃地再生是城市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
        1.2.4 矿业废弃地再生是城市“存量挖掘”的重要载体
        1.2.5 矿业废弃地再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研究对象范畴界定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课题支撑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5.1 城市更新研究
        1.5.2 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
        1.5.3 矿业废弃地景观规划研究
        1.5.4 北京京西矿区矿业废弃地相关研究
        1.5.5 研究进展综合评述
    1.6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框架
2 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
    2.1 矿业废弃地
        2.1.1 概念
        2.1.2 矿业废弃地产生
        2.1.3 矿业废弃地种类
        2.1.4 矿业废弃地特点
        2.1.5 矿业废弃地土地利用现状
        2.1.6 矿业废弃地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2 矿业废弃地再生(abandoned mine land regeneration)
        2.2.1 概念辨析
        2.2.2 矿业废弃地再生的驱动机制和影响因素
        2.2.3 矿业废弃地再生的基本模式
        2.2.4 矿业废弃地再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矿业废弃地再生的应对策略和再生规划必要性
        2.3.1 矿业废弃地再生的应对策略
        2.3.2 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的必要性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双修”理念下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理论研究
    3.1 相关背景理论
    3.2 “城市双修”理念的概念与内涵
        3.2.1 背景理论对比分析
        3.2.2 “城市双修”理念内涵
    3.3 “城市双修”与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
        3.3.1 “城市双修”理念在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中的作用
        3.3.2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
    3.4 “城市双修”理念下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原则
        3.4.1 整体性原则
        3.4.2 渐进式原则
        3.4.3 生态优先原则
        3.4.4 文脉延续原则
    3.5 “城市双修”理念下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策略
        3.5.1 总体规划框架与流程
        3.5.2 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目标
        3.5.3 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对策
        3.5.4 矿业废弃地再生开发时序
        3.5.5 矿业废弃地土地功能置换
    3.6 本章小结
4 矿业废弃地再生时序评价研究
    4.1 矿业废弃地再生时序评价内涵
        4.1.1 矿业废弃地再生时序研究现状
        4.1.2 矿业废弃地再生时序内涵
    4.2 矿业废弃地再生时序DSR模型构建
    4.3 矿业废弃地再生DSR时序评价体系构建
        4.3.1 指标选取原则
        4.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4 评价指标量化方法
        4.4.1 驱动力指标量化
        4.4.2 状态指标量化
        4.4.3 响应指标量化
    4.5 指标权重与评价模型确定
        4.5.1 指标权重确定
        4.5.2 评价模型确定
    4.6 开发时序确定
    4.7 结果与分析
        4.7.1 矿业废弃地再生驱动力评价结果
        4.7.2 矿业废弃地再生状态评价结果
        4.7.3 京西矿区矿业废弃地再生时序的确定
    4.8 本章小结
5 矿业废弃地土地功能置换决策
    5.1 矿业废弃地土地功能置换内涵
        5.1.1 研究现状
        5.1.2 改进的矿业废弃地土地功能置换内涵
    5.2 矿业废弃地功能置换决策模型构建
        5.2.1 可拓模型基本原理
        5.2.2 经典域物元模型构建
        5.2.3 节域物元模型构建
        5.2.4 待评价对象物元模型构建
        5.2.5 待评价对象关联度计算
        5.2.6 关联度矩阵构建及其权重分配
        5.2.7 方案适宜性计算和方案决策
    5.3 矿业废弃地土地功能置换评价体系构建
        5.3.1 评价指标确定依据及量化标准
        5.3.2 住宅类土地功能置换评价指标确定
        5.3.3 公园游憩类功能置换评价指标确定
        5.3.4 科研办公类功能置换评价指标确定
        5.3.5 商业服务类功能置换评价指标确定
    5.4 京西矿区矿业废弃地土地功能置换决策
        5.4.1 京西矿区矿业废弃地经典域和节域的确定
        5.4.2 建立京西矿区矿业废弃地物元模型
        5.4.3 京西矿区矿业废弃地关联度计算
        5.4.4 确定物元特征权重
    5.5 综合决策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城市双修”视角下北京京西矿区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研究
    6.1 京西矿区概况
        6.1.1 历史沿革
        6.1.2 京西矿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6.2 京西矿区矿业废弃地SWOT分析
        6.2.1 内部优势(S)分析
        6.2.2 内部劣势(W)分析
        6.2.3 外部机遇(O)分析
        6.2.4 外部发展挑战(T)
        6.2.5 SWOT要素交叉分析
    6.3 京西矿区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目标
        6.3.1 城市修补目标
        6.3.2 生态修复目标
    6.4 研究区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依据
    6.5 京西矿区再生利用规划策略
        6.5.1 打造“一核、两轴、三中心”的空间结构
        6.5.2 完善交通网络,改善公共交通设施
        6.5.3 修复水网绿网,重塑景观生态格局
        6.5.4 传承矿业文化,修复矿区生活方式
    6.6 典型个案——王平镇矿业废弃地规划设计实证
        6.6.1 现状分析
        6.6.2 功能修补需求
        6.6.3 生态修复需求
        6.6.4 场地规划设计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
    7.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A: 矿业废弃地再开发学术调查问卷及结果
附录B: 矿区居民调查问卷及结果

(9)我国金属矿山露天采矿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露天采矿技术所取得的成就
    1.1 陡帮开采新工艺
    1.4 大型深凹露天矿陡坡铁路运输系统
    1.6 采场无(微)公害爆破技术
    1.7 露天转地下开采平稳过渡关键技术
    1.8 特大型露天安全高效开采技术
2 露天采矿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较
3 露天采矿技术发展主要方向
4 主要存在问题

(10)露天矿群开发设计理论与工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露天矿群开发设计理论研究现状
        1.2.2 生产规模研究现状
        1.2.3 开采程序优化研究现状
        1.2.4 排土流量流向优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露天矿群基本概念及我国露天矿群模式开发的煤田分析
    2.1 露天矿群及其特征
        2.1.1 露天矿群在开发时空上紧密关联
        2.1.2 矿群内各露天矿的生产系统和辅助设施共享程度大
        2.1.3 多个矿处于同一区域,其地质资源、开采和社会条件基本相同
        2.1.4 露天矿群的开发区主体同属于一个法人
    2.2 露天矿群开发模式的优势
        2.2.1 矿群集中开发,矿区总体规模迅速提升
        2.2.2 矿群开采模式可调剂各个矿的剥采能力以保持稳定的矿区开发规模
        2.2.3 以矿区基础设施为支撑,有效降低新建矿山成本
        2.2.4 矿群内部生产系统和管理资源可共享,降低总生产成本
        2.2.5 提高资源回收率,减少煤炭资源的浪费
        2.2.6 实现煤质搭配,优化产能构成,提升市场竞争力
    2.3 我国适合露天矿群模式开发的煤田基本情况分析
        2.3.1 准格尔矿区露天矿分布及露天矿群
        2.3.2 宝日希勒矿区露天矿分布及露天矿群
        2.3.3 白音华矿区露天矿分布及露天矿群
        2.3.4 胜利矿区露天矿分布及露天矿群
        2.3.5 霍林河矿区露天矿分布及露天矿群
        2.3.6 沙尔湖煤田沙尔湖矿区露天矿分布及露天矿群
        2.3.7 沙尔湖煤田库木塔格矿区露天矿分布及露天矿群
        2.3.8 准东煤田五彩湾矿区露天矿分布及露天矿群
        2.3.9 准东煤田大井矿区露天矿分布及矿群
        2.3.10 准东煤田西黑山矿区露天矿分布及露天矿群
        2.3.11 平朔矿区露天矿分布及露天矿群
    2.4 国外部分露天矿群开发情况
        2.4.1 美国北安特洛浦/ 罗切尔露天煤矿群
        2.4.2 美国黑雷露天煤矿群( Black Thunder Coal Mine)
        2.4.3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露天矿群
        2.4.4 印度Neyveli褐煤矿区露天煤矿群
        2.4.5 加拿大露天矿群
    2.5 本章小结
3 露天矿群开发总规模的确定
    3.1 露天矿群开发总规模
        3.1.1 露天矿群开发总规模构成
        3.1.2 以市场需求量为根本约束
        3.1.3 不饱和规模
    3.2 露天矿群生产规模
        3.2.1 露天矿群生产规模
        3.2.2 技术流程
        3.2.3 上限规模—设计规范与资源储量约束
        3.2.4 下限规模—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关系
        3.2.5 条件约束
        3.2.6 经济生产规模的确定
    3.3 露天矿群必须外购煤量的确定
        3.3.1 关于必须外购煤量的论述
        3.3.2 必须外购煤量的技术流程
        3.3.3 确定必须外购煤量的数学模型
    3.4 露天矿群经济外购煤量的确定
        3.4.1 关于经济外购煤量的论述
        3.4.2 经济外购煤量的技术流程
        3.4.3 确定经济外购煤量的数学模型
    3.5 关于露天矿群合理矿数确定的原则
    3.6 中煤平朔露天矿群实例研究
        3.6.1 平朔露天矿群合理生产规模的分析
        3.6.2 平朔露天矿群合理外购规模的分析
        3.6.3 平朔露天矿群开发总规模
    3.7 本章小结
4 露天矿群开采程序综合评价体系及方法
    4.1 露天矿群开采程序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4.1.1 同向推进矿群开采程序及其特点
        4.1.2 相对推进矿群开采程序及其特点
        4.1.3 垂直方向推进矿群开采程序及其特点
    4.2 露天矿群开采程序的优势分析
        4.2.1 统筹优化,减少采区转向次数
        4.2.2 提高资源回收率
        4.2.3 共享排土空间,减少二次剥离量
        4.2.4 消除部分相邻端帮,减少边坡维护工作
        4.2.5 降低煤炭自燃隐患,有利于矿山安全生产
    4.3 露天矿群开采程序影响因素分析
        4.3.1 不同矿之间开采工艺的差异
        4.3.2 开拓运输系统的影响
        4.3.3 对内外排土场的影响
        4.3.4 辅助生产环节的影响
        4.3.5 相邻露天矿时空位置的协调
        4.3.6 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4.4 露天矿群开采程序评价指标体系与技术流程
        4.4.1 评价指标体系
        4.4.2 评价技术流程
    4.5 露天矿群开采程序评价数学模型
    4.6 中煤平朔露天矿群开采程序优化实例研究
    4.7 本章小结
5 露天矿群排土优化特点及作用机制
    5.1 露天矿群排土特点
    5.2 露天矿群排土优化机制及技术流程
        5.2.1 露天矿群排土的优化机制
        5.2.2 露天矿群排土优化技术流程
    5.3 露天矿群内排流向流量优化模型
    5.4 露天矿群外排流向流量优化模型
    5.5 优化结果对各矿产量调节模式
    5.6 中煤集团平朔露天矿群排土工程实例研究
        5.6.1 内外排流向流量优化
        5.6.2 “排土—产量”反馈调节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四、特大型露天矿山管理与创新的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露天煤矿绿色矿山建设支撑保障体系[J]. 王忠鑫,赵明,赵丹丹,辛凤阳,王金金,曾祥玉. 露天采矿技术, 2021(03)
  • [2]露天煤矿复杂地质构造及多刚性工艺约束下综合工艺优化研究[D]. 郑怀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
  • [3]聚合系统属性和管理状态的非煤矿山适时风险评估模型[D]. 李文.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4]露天矿拉斗铲倒堆作业工程优化研究与应用[D]. 刘嵘. 华北科技学院, 2020
  • [5]基于随机过程的露天矿生产系统调度方法研究[D]. 刘设. 沈阳工业大学, 2019(01)
  • [6]我国露天煤矿开采技术综述及展望[J]. 李浩荡,佘长超,周永利,黄玉凯. 煤炭科学技术, 2019(10)
  • [7]露天煤矿轮斗工艺系统优化与应用研究[D]. 张帅.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8(03)
  • [8]“城市双修”视角下矿业废弃地再生规划研究[D]. 杨灏.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8(12)
  • [9]我国金属矿山露天采矿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J]. 章林. 金属矿山, 2016(07)
  • [10]露天矿群开发设计理论与工程优化研究[D]. 赵博深.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5(01)

标签:;  ;  ;  ;  ;  

超大型露天矿山管理创新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