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肩周炎93例体会

电针治疗肩周炎93例体会

一、电针治疗肩周炎93例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熊忠兴[1](2021)在《痛点注射联合推拿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痛点注射联合推拿治疗冻结期肩周炎,以缓解患者疼痛并恢复肩部功能活动。通过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为临床冻结期肩周炎的诊治提供了高效可行的方案。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一科冻结期肩周炎患者76人,依据随机分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取痛点注射联合推拿治疗,对照组采取推拿治疗。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行肩部注射与推拿治疗时均由同一医生完成,所有患者均配合治疗,并完成相关数据的采集。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VAS评分、CMS评分、炎症指标、临床疗效,选取合适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在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基本资料后,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年龄、性别不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两组患者可以进行比较。2.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治疗前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2周后VAS进行组间比较时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说明经过治疗,观察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3.Constant-Murley评分(CMS)比较:治疗前CM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2周后、1月后CMS评分经重复比较,方差分析时(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均取得了治疗效果,患者疼痛、日常生活、主动活动,肌肉力量等多方面较前不断改善。行组间比较时,治疗1周后、2周后、1月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疗效好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疗效更为持久。4.炎症指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1周后、2周后对比时,CRP、IL-6均出现下降,组间比较时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降低患者血清CRP、IL-6作用较对照组更强。5.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5%,对照组总有效率达87%,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存在差异,观察组临床疗效好于对照组。结论:痛点注射联合推拿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要优于推拿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疗效持久,值得肯定,且操作方法易于学习,值得推广使用以治疗冻结期肩周炎。

周琰[2](2021)在《子母补泻针刺法治疗手太阳经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临床研究,评价子母补泻针刺法治疗手太阳经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为传统子母补泻理论的衍生变通提供临床依据,同时为临床分经辨证治疗肩周炎提供新思路和操作方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并被诊断为手太阳经型肩周炎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偶数)和对照组(奇数),两组各30例。治疗组取穴如下:实证取肩贞、秉风、天宗、小海、解溪穴;虚证取肩贞、天井、天宗、后溪、阳辅穴;虚实夹杂证取肩贞、秉风、天井、天宗、小海、后溪、解溪、阳辅穴。对照组取穴如下:肩三针(肩前、肩髃、肩贞)、肩髎、阳陵泉、曲池、阿是穴、后溪。经两个疗程的治疗,观察记录治疗前后两组别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包括疼痛,ROM,ADL,肌力等指标),CMS总评分、疗效评分等,并将整理的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经两个疗程治疗后,两组治疗方案均可明显改善患肩及其相关组织的疼痛,且治疗组疗效更佳。(p<0.05)。2.经两个疗程治疗后,两组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较治疗前均有提高,但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较对照组更有优势。(p<0.05)。3.经两个疗程治疗后,两组别治疗方案均可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情况,同时治疗组在恢复肩关节功能活动方面疗效更好。(p<0.05)。4.经两个疗程治疗后,两组别均可提升患者肌力等级,但无法比较出哪种疗法更优。(p>0.05)。5.临床疗效比较:子母补泻针刺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总有效率为82.76%的常规针刺对照组,说明治疗组临床疗效更佳。结论:子母补泻针刺与常规针刺两种疗法均可改善手太阳经型肩周炎的临床症状,在缓解肩关节及其周围相关组织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临床总疗效方面,子母补泻针刺法均优于常规针刺法。证实子母补泻针刺疗法治疗手太阳经型肩周炎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齐飞[3](2020)在《脐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其临床症状主要是肩部疼痛以及伴有不同程度的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对于肩周炎的即时且积极的治疗尤为重要。临床实践中发现,脐针疗法对于肩周炎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观察脐针治疗和传统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来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特点和疗效差异;同时,对脐针治疗肩周炎的主要机制进行探讨,客观评价脐针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传统的中医药研究在临床治疗肩周炎上提供全新的研究思路和治疗方案。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96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分为两组,即脐针治疗组48例和传统针刺组48例。脐针组穴位选取按照脐洛书全息中“二四为肩”的区域,左右肩区分别位于脐周1~2点时钟方向(左肩)和10~11点时钟方向(右肩)进行选穴;传统针刺组主穴为肩髎、肩髃、肩前、阿是、条口、阳陵泉,配穴为上臂痛取臂臑、曲池;肩胛痛配曲垣、天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0分钟,每日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连续针刺5日,休两日,共计2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1次治疗后和2个疗程后的肩关节疼痛程度和肩关节功能活动变化,运用Mc Gill疼痛观察量表、肩关节功能评定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等指标和量表对肩关节疼痛程度及活动功能进行评估,运用SPSS17.0软件处理统计数据,完成组内前后对照及组间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将纳入试验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的肩关节平均疼痛分级指数(PRI)、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等值进行组间对比,经统计分析得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治疗1次后和治疗2个疗程后的肩关节平均疼痛分级指数(PRI)、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等值分别与治疗前的值进行对比,经统计分析得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脐针组与传统针刺组治疗后分别进行组间比较,经统计分析得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脐针治疗组治愈26例,显效17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83%;传统针刺组治愈16例,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综合疗效的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得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脐针组在治疗过程中有1例病患在治疗中出现了晕针的不良反应,传统针刺组在治疗中有3例出现了血肿、头痛的不良反应,均在立即处理后得到好转。脐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8%,传统针刺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脐针和传统针刺在治疗肩周炎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二者无显着性差异。结论:本次实验结果显示:脐针治疗组和传统针刺组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脐针组和传统针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均可获得明显疗效,均明显改善了肩关节活动度、减轻了肩关节疼痛、缓解了肩关节症状,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且治疗的即刻疗效较好,但脐针的治疗作用和即刻疗效更优于传统针刺组。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脐针疗法在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中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是一种疗效确切的方法,并且操作简便易普及,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李洁[4](2020)在《穴位电刺激联合药物注射治疗急性期冻结肩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穴位电刺激联合超声引导下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和肩峰下滑囊药物注射对急性期冻结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1、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2、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和肩峰下滑囊药物注射,治疗组行穴位电刺激联合超声引导下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和肩峰下滑囊药物注射治疗。3、穴位电刺激选取肩髃穴、肩贞穴及两个局部阿是穴,每次30min,隔日治疗一次,7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一个疗程。4、注射镇痛药液配制为4ml:2%利多卡因1ml+甲钴胺注射液1ml(0.5mg)+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ml(7mg)+0.9%氯化钠注射液1ml;每次选取注射点2个(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和肩峰下滑囊),每个注射点注射2ml,术后嘱患者休息30min,两组均注射1次。5、分别于治疗前(T0)、治疗后第1天(T1)、第7天(T2)、第14天(T3)收集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于T3时评估患者治疗疗效。结果:两组患者14天内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疗效对比结果如下。1.VAS评分方面两组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均降低。组内比较,两组T1、T2、T3的VAS评分均低于T0分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T2低于T1,T3低于T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2与T1比较,T3与T2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T1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方面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肩关节功能评分均升高。组内比较,两组T1、T2、T3的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均高于T0分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T2高于T1,T3高于T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2与T1比较,T3与T2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T1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治疗组肩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14%;两组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观察表明穴位电刺激能完善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和肩峰下滑囊注射治疗急性冻结肩的疗效,促进疼痛缓解,进一步提高肩关节活动度和改善功能障碍。因此认为穴位电刺激联合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和肩峰下滑囊注射在治疗急性期冻结肩的患者中值得推广。

王梦琦[5](2019)在《傍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凝症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傍针刺结合运动疗法对肩凝症的疗效。方法:60例肩凝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傍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经过两个疗程后,通过VAS视觉模拟评分和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定表,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疼痛、日常生活能力、肩关节活动度、肌力、总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除肌力外均有差异(P<0.05),其中在疼痛、肩关节活动度方面差异显着(P<0.01)。2.治疗组总有效率86.7%,愈显率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7%,愈显率33.3%,P<0.05,两组有显着差异。结论:傍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凝症疗效确切,在缓解疼痛,增加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方面尤为显着。

程宽[6](2019)在《无烟聚能灸配合推拿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以肩周炎患者为观察对象,通过观察无烟聚能灸配合推拿和单纯推拿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肩痛和肩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对比,进一步探讨无烟聚能灸配合推拿治疗肩周炎的作用机理。方法:将符合实验纳入标准的64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无烟聚能灸配合推拿组)和对照组(单纯推拿组),各32例,两组均1日1次,7天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疗程结束和随访1月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症状进行系统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均取得明显的临床疗效(肩痛和肩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无烟聚能灸配合推拿组)的显愈率为62.50%,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单纯推拿组)的显愈率为34.38%,总有效率为87.5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月后,在未予以任何治疗情况下,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短期维持肩周炎的疗效上具有一定的正效应,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无烟聚能灸配合推拿治疗肩周炎可以明显减轻其疼痛程度和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同时和对照组(单纯推拿组)对比,治疗组(无烟聚能灸配合推拿组)疗效更加显着,无烟聚能灸配合推拿,两种外治法联合应用,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同时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金鹰[7](2019)在《运动疗法结合“4+1”功能锻炼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观察运动疗法结合“4+1”功能锻炼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取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推拿科门诊及住院的粘连期肩周炎患者60例,采用随机分组原则,将60例粘连期肩周炎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的肩部主观症状、肩关节功能和肩关节活动的变化。根据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肩关节Neer功能评分的评定标准以及有效率,对两组治疗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两组的治疗疗效是否有差别。结果1.根据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P>0.05,无差异性,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疼痛、功能、活动范围、解剖比较,经统计分析均P>0.05,无差异性,具有可比性。3.经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疼痛、功能、活动范围比较,经统计分析P<0.05,有显着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在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可见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临床观察指标说明运动疗法结合“4+1”功能锻炼对改善粘连期肩周炎的症状及体征,有显着的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2)运动疗法结合“4+1”功能锻炼在改善粘连期肩周炎疼痛、功能、活动范围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推拿手法。

林珍妮[8](2019)在《基於“下病上取”法针刺支沟穴对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腓肠肌痉挛是指腓肠肌突发性肌肉强烈收缩,肢体筋脉牵掣、痛如扭转,疼痛剧烈,常在受寒刺激、运动后、睡眠时,尤其是寒冷的夜间发生,患者常因痉挛所致的巨大疼痛而从睡梦中惊醒,影响睡眠质量,而睡眠质量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成正比,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下降,可能会导致患者在工作或其他日常活动中遇到更多问题,而且剧烈肌肉疼痛不仅会影响睡眠,而且往往会导致患者在数天内因小腿疼痛而行走困难,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本研究主要观察针刺支沟穴与针刺承山穴对治疗腓肠肌痉挛的疗效对比,初步探讨下病上取与局部选穴对痛症的临床疗效,拓宽临床治疗思路,为本病提供较优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腓肠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成支沟组和承山组,支沟组30例,承山组30例。支沟组针刺支沟穴,承山组针刺承山穴。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5次为1疗程,共5日,并在疗程结束的的第1周及第1个月随诊,共2次。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体征评分、疼痛评分、失眠严重指数、功能障碍指数、健康调查评分等变化,并跟据症状评分、体征评分对两组进行疗效评定。对以上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Stata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基线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腓肠肌的症状分级积分、体征分级积分、疼痛评分、功能障碍指数及健康调查评分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具备可比性。两组间治疗前失眠严重指数相比,P=0.431,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2.症状分级积分比较:支沟组于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治疗第1次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支沟缓解腓肠肌痉挛症状较承山好;两组症状分级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支沟、承山对缓解腓肠肌痉挛的症状均具有明显疗效。两组的第1次治疗与第5次治疗之间也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缓解腓肠肌痉挛的疗效与疗程的长短相关。两组的治疗后及随访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症状缓解情况均稳定。3.体征分级积分比较: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治疗第1次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支沟缓解腓肠肌痉挛体征较承山好。两组症状分级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支沟、承山对缓解徘肠肌痉挛的症状均具有明显疗效。两组的第1次治疗与第5次治疗之间也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缓解腓肠肌痉挛的疗效与疗程的长短相关。两组的治疗后及随访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症状缓解情况均稳定。4.疗效评定: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支沟组临床治愈13例(43.4%),显效14例(46.7%),有效2例(7%),无效1例(3%),总有效率96.7%;承山组临床治愈8例(26.7%),显效12例(40%),有效8例(26.7%),无效2例(7%),总有效率93.3%。根据秩和检验,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治疗腓肠肌痉挛均有明显疗效,但支沟组的临床治愈率比承山组高,说明支沟对缓解腓肠肌痉挛的效果比承山好。5.疼痛评分比较:(1)两组患者第1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7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时间*组别交互P均<0.05,说明时间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3.734,P=0.058>0.05,说明支沟组和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相近。(2)两组患者第2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P<0.05,时间*组别交互P>0.05,说明时间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而不同,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时间因素的作用并未随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7.642,P=0.008<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3)两组患者第3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3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时间*组别交互P均<0.05,说明时间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22.395,P=0.000<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4)两组患者第4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4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时间*组别交互P均<0.05,说明时间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30.353,P=0.000<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5)两组患者第5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5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P<0.05,时间*组别交互P>0.05,说明时间因素有统计学意义而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而不同,但是时间因素的作用并没有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提示在第5次治疗支沟组和承山组对于疼痛的改善随着时间的变化,两者趋势接近。组间效应检验F=48.465,P=0.000<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指数比较:支沟组治疗前与治疗第1次、治疗第2次、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2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第1次、治疗第2次、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2次、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对减轻疼痛均好于承山组。6.失眠严重指数比较:支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分别组间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组内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的睡眠情况在后期随访中较治疗后均有改善,且情况较为稳定。说明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均好于承山组。7.功能障碍指数比较:支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与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分别组间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组内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支沟组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两两相比均无差异,p>0.05,而承山组随访第1周与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的功能障碍在后期随访中较治疗后均有改善,相对来说支沟组的疗效较为稳定。说明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均好于承山组。8.健康调查评分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比,支沟组和承山组在PF及BP中P<0.05,有统计学意义,余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支沟组和承山组相比,BP中p<0.05,有统计学意义。余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随访第1个月支沟组和承山组相比,BP中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承山组随访第1周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腓肠肌痉挛的患者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较低,其主要影响健康和日常活动和躯体疼痛,在各组之间,其余SF-36项目中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对躯体疼痛的疗效均好于承山组。结论:针刺支沟穴与承山穴都是治疗腓肠肌痉挛的有效方法,但支沟组的治疗方案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在症状分级、体征分级,以及患者自评疼痛指数、失眠严重指数、功能障碍指数及健康调查评分方面的疗效均好于承山组。综上所述,说明针刺支沟穴治疗腓肠肌痉挛有效且安全,值得广泛推广。

谷妍[9](2019)在《正清风痛宁注射液联合小针刀治疗风寒湿型漏肩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正清风痛宁注射液联合小针刀治疗风寒湿型漏肩风提供可能的新的临床方法和实验依据,综合比较正清风痛宁注射液、小针刀、正清风痛宁注射液联合小针刀分别对于风寒湿型漏肩风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最优方案。方法:将纳入的108例风寒湿型漏肩风患者,随机分为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组(A组)、小针刀组(B组)、正清风痛宁注射液联合针刀组(C组),每组36例。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的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及ROM(R)、ADL(A)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Pain Scores,VAS),并评定疗效。所有数据均采用所有数据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三组治疗前后的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评分、ROM(R)评分、ADL(A)评分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结束后,正清风痛宁注射液联合小针刀组在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评分、ROM(R)评分、ADL(A)评分、VAS评分、总有效率(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组93.8%、小针刀组82.8%、正清风痛宁注射液联合针刀组96.8%)方面与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小针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后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种疗法治疗风寒湿型漏肩风安全性都较好。结论:单独使用正清风痛宁注射液、单独使用小针刀、正清风痛宁注射液联合小针刀这三种方法治疗风寒湿型漏肩风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都能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日常功能活动,能减轻患者疼痛,相比小针刀组,正清风痛宁注射液联合小针刀组及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组治疗风寒湿型漏肩风疗效更优;但正清风痛宁注射液联合小针刀疗组相比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组可以减少患者的费用、时间,更适合在基层推广。

谢嘉亮[10](2016)在《蜂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运用蜂针疗法与电针疗法治疗肩周炎患者,从整体疗效、肩关节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评分对蜂针疗法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进行观察与评价,综合判定蜂针疗法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以期对此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并为治疗肩周炎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病人及广东省老年干部大学志愿者,符合诊断标准的肩周炎病患60例。运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肩周炎病患以1:1的比例分配至治疗组(蜂针组)和对照组(电针组)。治疗组采取蜂针点刺法,穴位选取:肩髃、肩前、肩贞、阳陵泉、中平穴(除中平穴取健侧,其余四穴均取患侧);利用活蜂蛰刺法,患者取坐位,在针刺的穴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消毒后用镊子夹持蜜蜂的腰部,使其腹部末端与穴位皮肤接触,而后蜷曲腹部将尾针蛰入穴位,刺入后立即将针拔出。每次治疗蜂针用量5针。对照组采取电针法,穴位选取同治疗组。两组均隔日治疗一次,每周治疗三次,总共治疗4周,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完成后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表进行疗效评价。临床研究结束后,汇总临床资料,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描述性分析采用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检验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蜂针和电针治疗肩周炎都有良好的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均为89.29%,对照组总有效率85.72%,两组疗效结果经Ridit分析,两组比较P>0.05,表明蜂针与电针在治疗肩周炎上疗效相近。(2)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VAS评分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后肩关节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降低(P<O.05)。蜂针组与电针组相比,两组病例治疗后与治疗前VAS评分的差值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蜂针与电针都能有效的缓解肩周炎引起的疼痛,与电针相比,蜂针缓解疼痛效果更佳。(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病例治疗后肩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提高(P<0.05)。蜂针组与电针组相比,两组病例肩关节功能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差值无显着差异(P>0.05)。表明蜂针与电针在改善肩关节功能方面效果相近。(4)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前举分数比较,两组患者病例治疗后肩关节前举分数均较治疗前有显着升高(P<0.05),蜂针组与电针组相比,两组病例前举分数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差值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在改善肩关节前举功能方面,蜂针比电针更佳。(5)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外展分数比较,两组患者病例治疗后肩关节外展分数均较治疗前有显着升高(P<0.05),蜂针组与电针组相比,两组病例外展分数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差值无显着差异(P>0.05),表明蜂针与电针在改善肩关节外展功能方面效果相近。(6)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外旋分数比较,两组患者病例治疗后肩关节外旋分数均较治疗前有显着升高(P<0.05),蜂针组与电针组相比,两组病例外旋分数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差值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在改善肩关节外旋功能方面,蜂针比电针更佳。(7)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内旋分数比较,两组患者病例治疗后肩关节内旋分数均较治疗前有显着升高(P<0.05),蜂针组与电针组相比,两组病例内旋分数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差值无显着差异(P>0.05),表明蜂针与电针在改善肩关节内旋功能方面效果相近。结论:(1)蜂针疗法及电针疗法治疗肩周炎疗效确切,均可有效的缓解肩关节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2)在缓解肩关节疼痛,改善肩关节前举、外旋功能方面,蜂针比电针更有优势。

二、电针治疗肩周炎93例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针治疗肩周炎93例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痛点注射联合推拿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1.1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1.2 中医对肩周炎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研究
        2.2 发病机制
        2.3 影响因素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研究
        1.1 病历来源
        1.2 一般情况
    2 诊断标准
        2.1 中医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入院常规处理
        3.2 分组
        3.3 治疗方法
        3.4 治疗疗程
        3.5 观察指标
    4 并发症
    5 统计学方法
        5.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5.2 VAS比较
        5.3 CMS评分量表比较
        5.4 CRP
        5.5 白介素-6(IL-6)
        5.6 临床疗效
第三部分 讨论
    1 肩周炎查体及辅助检查
    2 肩周炎的鉴别诊断
    3 丹皮酚磺酸钠的由来
    4 推拿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原理
    6、丹皮酚磺酸钠配伍利多卡因的安全性
    7、CRP、IL-6的临床意义
第四部分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肩周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2)子母补泻针刺法治疗手太阳经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组
前言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2 祖国医学治疗肩周炎
    3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4 现代医学治疗肩周炎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临床诊断标准
        1.3 病例试验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单盲试验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项目
    3.统计学处理
    4.统计学分析
        4.1 一般资料比较
        4.2 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各评分比较
        4.3 CMS总得分比较
        4.4 总疗效判定
讨论
    1.本课题理论研究探讨
        1.1 子母补泻法理论渊源与发展
        1.2 子母补泻法的临床发挥
        1.3 本课题针刺取穴理论详解和总结
    2.临床观察与分析
结论
设计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附录

(3)脐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一、肩周炎的病因
        二、肩周炎的发病机制
        三、临床分期
        四、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治疗
    第二节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一、病因病机
        二、中医辩证论治
        三、中医对肩周炎的治疗
        四、针灸治疗肩周炎概述
        五、脐针疗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病例选择
        一、研究对象
        二、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剔除标准
        五、脱落和退出试验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纳入、随机分组
        二、治疗方案
        三、观察指标
        四、观察方法
        五、注意事项
        六、疗效判定标准
        七、统计学处理与资料总结
    第三节 研究结果和数据处理
        一、病例的分布情况
        二、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四、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一、脐针治疗肩周炎的理论依据
    二、结果分析
    三、本研究的创新性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五、设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4)穴位电刺激联合药物注射治疗急性期冻结肩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资料和方法
    1 病例资料收集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前准备
        2.2 对照组
        2.3 治疗组
    3 观察指标与方法
        3.1 一般情况
        3.2 疗效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分析
    3 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比
    4 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对比(Constant-Murley量表)
    5 治疗后疗效评价对比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冻结肩”的认识及治疗
        1.1 祖国医学对“冻结肩”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冻结肩”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冻结肩”的认识及治疗
        2.1 现代医学对“冻结肩”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冻结肩”的治疗
    3 穴位电刺激的认识及临床研究
        3.1 穴位电刺激治疗本病的相关认识
        3.2 穴位电刺激的治疗原理
        3.3 选穴依据
        3.4 穴位电刺激频率的选择依据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VAS评分分析
        4.3 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分析
        4.4 总体疗效分析
    5 安全性分析
    6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傍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凝症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治疗结果比较
讨论
    1 中医对肩凝症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经络分型
    2 现代医学对肩凝症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
        2.2 病程分期
        2.3 常见压痛点解剖学特点
    3 影响肩凝症疼痛与功能障碍的因素
    4 针刺取穴及治疗方法选择依据
        4.1 穴位的选择
        4.2 治疗方法的选择
    5 机制探讨
        5.1 傍针刺法治疗肩凝症的探讨
        5.2 运动疗法治疗肩凝症的探讨
    6 安全性分析
    7 结果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近几年治疗肩凝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6)无烟聚能灸配合推拿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
        1.2 年龄
        1.3 病史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和脱落标准
        2.5 终止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分组
        3.2 治疗方法
    4 临床观察
        4.1 基础资料
        4.2 观察指标
        4.3 疗效标准
        4.4 统计方法
        4.5 统计与分析
        4.6 疗效分析
        4.7 不良情况的观察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肩周炎”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肩周炎与经络系统关系
        1.4 中医学对肩周炎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2.1 肩周炎发展历史沿革
        2.2 流行病学分析
        2.3 肩周炎发病机制
        2.4 西医治疗肩周炎
    3 无烟聚能灸创新及特色
        3.1 凝气聚能式设计,临床灸量足
        3.2 灸药并用
        3.3 简化施灸程序,提高灸疗效率
        3.4 适用于人体多部位的新型下燃式灸盒
    4 机理探讨
        4.1 无烟聚能灸治疗肩周炎机制探讨
        4.2 推拿治疗肩周炎机理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灸法治疗肩周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7)运动疗法结合“4+1”功能锻炼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临床资料
    (一) 研究临床对象来源
    (二) 诊断标准
        1. 中医诊断标准
        2. 西医诊断标准
        3. 西医临床分期标准
    (三) 病例纳入标准
    (四) 病例排除标准
    (五) 剔除标准
    (六) 退出及脱落标准
    (七) 脱落病例的处理
二、研究方法
    (一) 样本量估算
    (二) 试验设计
    (三) 随机方法分组
    (四) 治疗方案
    (五) 疗效评价
    (六) 统计学处理
三、临床资料统计分析
    (一) 患者性别分布比较(人)
    (二) 患者年龄分布比较(岁)
    (三) 患者病程比较(月)
四、治疗结果统计分析
    (一)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比较
    (二)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Neer功能评分的比较
    (三)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Neer功能评分总分的比较
    (四) 两组疗效的比较
    (五) 安全性分析
五、分析与讨论
    (一) 粘连期肩周炎的发病机制
        1.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粘连期肩周炎的研究
    (二) 疗效分析
        1. 功能锻炼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疗效
        2. 推拿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疗效
        3. 运动疗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疗效
    (三) 研究方法分析
    (四) 治疗方法分析
    (五) 研究结果分析
    (六)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8)基於“下病上取”法针刺支沟穴对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腓肠肌痉挛的研究
        1.1.1 中医病名溯源
        1.1.2 病因病机分析
    1.2 现代西医对腓肠肌痉挛的研究
        1.2.1 发病机理
        1.2.2 常用治疗手段
    1.3 近代中医治疗腓肠肌痉挛的进展
        1.3.1 针灸治疗
        1.3.2 以支沟为主的治疗研究
        1.3.3 以承山为主的治疗研究
        1.3.4 以中药为主的治疗研究
    1.4 近代中医以“下病上取”法为主的治疗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案
        2.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2 研究方法
        2.1.3 实验方案
        2.1.4 观察指标
        2.1.5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2.1.6 中止、剔除标准
    2.2 研究结果
        2.2.1 基线情况
        2.2.2 症状,体征,疗效比较
        2.2.3 疼痛评分(目测类比定级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
        2.2.4 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nsomnia Severity Index, ISI)
        2.2.5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
        2.2.6 健康调查简表(SF-36)
    2.3 不良反应观察
    2.4 脱落情况
第三章 讨论
    3.1 临床疗效分析
        3.1.1 基线性况
        3.1.2 症状评分
        3.1.3 体征评分
        3.1.4 疗效评定
        3.1.5 疼痛评分(VAS)
        3.1.6 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
        3.1.7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
        3.1.8 健康调查简表(SF-36)
    3.2 治疗方法分析
        3.2.1 选穴原理
        3.2.2 下病上取
    3.3 小结
第四章 结语
    4.1 本次临床研究结果
    4.2 问题与展望
    4.3 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正清风痛宁注射液联合小针刀治疗风寒湿型漏肩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来源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试验设计
        2.2 治疗方法及分组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三组风寒湿型漏肩风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1 三组患者的性别构成
        1.2 三组患者的年龄分布
        1.3 三组患者的病程分布
    2 观察指标
        2.1 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2.2 肩关节ROM评分比较
        2.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比较
        2.4 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2.5 临床疗效比较
    3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风寒湿型漏肩风的认识
        1.1 祖国医学对其病名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病因病机认识
        1.3 祖国医学对治疗漏肩风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漏肩风的认识
        2.1 临床表现及体征
        2.2 解剖学特点
        2.3 发病机制
        2.4 现代医学对风寒湿型漏肩风的治疗
    3 小针刀的机理研究
        3.1 小针刀的现代机理研究
        3.2 传统医学理论来源
    4 正清风痛内注射液的机理研究
        4.1 现代医学机理研究
        4.2 传统医学理论来源
    5 小结
第四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1 《小针刀治疗知情同意书》
附表 2 《患者入院治疗观察表》
附表 3 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
附表 4 疼痛程度的划线记录法(VAS)

(10)蜂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1.2 肩周炎的流行病学
        1.2.1 肩周炎发病率及人群分布
        1.2.2 肩周炎的病因
        1.2.3 肩周炎发病机理
    1.3 肩周炎的治疗
        1.3.1 口服药物治疗
        1.3.2 非口服药物治疗
第2章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2.1 古代医家对肩周炎的论述
    2.2 中医病因病机
    2.3 治疗
        2.3.1 中药内服
        2.3.2 中药外用
        2.3.3 蜂针疗法
        2.3.4 推拿疗法
        2.3.5 针刺疗法
        2.3.6 其他疗法
第3章 蜂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合格受试对象确定
        3.1.2 中医诊断标准
        3.1.3 证侯分类
        3.1.4 纳入标准
        3.1.5 排除标准
        3.1.6 剔除标准
        3.1.7 脱落标准
    3.2 临床研究实施方案
        3.2.1 临床研究设计
        3.2.2 治疗方法
    3.3 观测指标
        3.3.1 疗效判定标准
        3.3.2 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3.3.3 肩关节功能评定
        3.3.4 统计学处理与资料总结
    3.4 临床研究结果与分析
        3.4.1 一般资料
        3.4.2 治疗结果与分析
        3.4.3 不良反应
    3.5 讨论
        3.5.1 蜂种的选择
        3.5.2 蜂针方法
        3.5.3 蜂针疗法作用机制探讨
        3.5.4 研究结果分析与临床体会
        3.5.5 选穴依据
        3.5.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电针治疗肩周炎93例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痛点注射联合推拿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熊忠兴.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子母补泻针刺法治疗手太阳经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周琰.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脐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齐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穴位电刺激联合药物注射治疗急性期冻结肩的临床观察[D]. 李洁.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傍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凝症疗效观察[D]. 王梦琦.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6]无烟聚能灸配合推拿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程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7]运动疗法结合“4+1”功能锻炼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金鹰.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基於“下病上取”法针刺支沟穴对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研究[D]. 林珍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正清风痛宁注射液联合小针刀治疗风寒湿型漏肩风的临床观察[D]. 谷妍.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蜂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谢嘉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1)

标签:;  ;  ;  

电针治疗肩周炎93例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