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在线互动艺术活动

寻求在线互动艺术活动

一、在线交互艺术活动探秘(论文文献综述)

吴梦娇[1](2021)在《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是全球最重要的媒体艺术机构之一,自1979年创办以来,已经举办41年。伴随艺术节兴起的数字革命在技术层面为艺术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和工具辅助。依托于电子艺术节设立的电子艺术大奖也被称为新媒体艺术领域的“奥斯卡”奖项。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作为积极介入社会议题的机构,始终坚持着“艺术、技术与社会”的理念,并对艺术和科技的发展持续地做出回应。与此同时,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还为主办城市林茨在二战以后的一系列转型发展带来了助力,使得林茨从一个“钢铁之城”转变成“媒体艺术之都”,并在国际产生重要影响力。本文基于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40余年来的发展脉络和相关研究,探索艺术节基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创办背景、艺术节的关注视野与演变、分析林茨电子艺术节在多元展览空间的联合呈现、跨学科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实施以及艺术节品牌与影响力的形成三方面的创新模式与影响,包括与城市空间的互动、设立大奖激励教育、公共教育与实验室相结合、开展本土与对外交流等具体措施。通过以上研究方法与思路的分析,探究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所提供的珍贵经验与模型,对国内艺术节及相关机构提供可以借鉴的参照。

赵曦雯[2](2021)在《体验经济背景下天津文化旅游街区的服务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体验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文旅融合发展与建设十分必要。文化旅游街区是文化旅游的载体,城市的标识,最能展现城市的文化气息。文化旅游街区更加注重其地域性文化特点,针对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关注度不够等问题,需要引入新方法、新理念提升游客的个性化服务体验。体验经济背景下,建设特色文化街区,如何在保留文化特色的同时构建一个创新的、系统的街区服务规划也是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文化旅游街区为载体,引入旅游体验理念与服务设计方法,探讨两者对文化旅游街区服务体验改善,提供新的设计思维模式。首先,通过相关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文化旅游街区、服务设计、用户体验层次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针对天津四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街区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分析,总结出天津文化旅游街区的分布类型与服务流程中的用户需求,探讨服务设计视域下天津文化旅游街区存在问题并进行探究。再次,基于感官、认知、情感三个体验层次运用用户体验地图等相关服务设计方法,提出文化旅游街区的服务设计原则、策略与相关流程的构建。最后,以天津五大道文化旅游街区服务设计为例,开展设计实践,建立线上线下设计方案。

邱丽皓[3](2020)在《从盗墓IP开发看艺术媒介互文性》文中认为以知识产权IP(Intellectual Property)为核心的开发,辐射到众多艺术门类,其中也生动地诠释了“互文性”这一经典理论。IP开发的互文性集中体现在对经典文本规范的打破和新艺术形式秩序的建构。IP已形成一整套属于自己的意义世界,并被受众内化于认识当中。当艺术创作者和受众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同一IP之中,就形成了具有张力的意义世界。众多IP当中,盗墓IP拥有着顶级流量,属于现象级IP,盗墓IP开发体现的艺术媒介互文性对于思考当下艺术文化现象具有标本式的意义。盗墓IP开发呈现的艺术作品离不开艺术媒介,艺术作品因艺术媒介得以存在与延伸,其传播方式的互文性是由艺术媒介的交互性赋予的。当今多元艺术媒介时代语境下,传统艺术生产和艺术形式都发生了改变,与之相应的便是受众在艺术接受和审美层面发生的改变。盗墓IP由众多艺术作品建构而成,互文效应让艺术作品之间产生强有力的关系。从小说到各种艺术类型参与,每个艺术作品既独立也相互关联,不同的关系就有不同的意义。同时受众也存在差别,每个受众在阅读或观看时,都带着自身特有的情感与经验。IP的互文性不是二手复写或是抄袭,而是体现了一部艺术作品与其他艺术作品在相互关系中所形成的变迁。互文性的魅力就在于它可生成多种意义解读的同时,也引导受众某一种意义的解读。IP的意义世界包含着艺术创作者与受众,两者不断地扩大意义世界的场域,进而产生审美增殖现象,同时,时代因素制约着审美增殖的变化与发展。从盗墓IP这一案例扩展到一般IP,现在的IP已不仅代表“知识产权”这一学术定义;通过艺术媒介之间的互文效应,人们创新性地赋予了IP新的意义,它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符号,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某种欲望投影。尽管IP开发有着不拘一格的艺术形式和喜闻乐见的内容:别出心裁的VR游戏、故宫衍生品的供不应求等,但在其繁华背后,也出现了关于艺术方面的诸多问题。研究IP互文性现象,反映现如今IP开发的现状和相关艺术问题,是当下艺术学界值得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同时扩展艺术理论和互文性理论的内涵与外延。

程恰[4](2020)在《数据新闻的交互性传播研究 ——以新华网数据新闻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催生了海量数据,推动了各个产业的变革。当数据照亮了新闻行业,意味着以数据为核心的新闻传播生态形成。数据新闻作为一种现实世界的数据提炼和视觉表征,依靠计算机为辅助手段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借助一系列基于屏幕的交互手段实现新闻生产和报道,颠覆了传统新闻模式,为新闻行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媒介赋权的大环境下,受众地位普遍提高,一场关于媒介话语的传播变革正在进行,以往单向的传播模式不再适用,交互性传播成为数据新闻业的未来趋势和方向,如何更好地利用数据新闻交互性的特点进行有效传播,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数据新闻的相关实践中,作为“中国数据新闻的开拓者”,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无论是从专业性还是影响力来讲,都堪称业界权威,能够代表国内数据新闻生产的先进水平。因此,本文选取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作为研究案例,选择该栏目自2017年2月9日起到2020年2月9日近三年的交互式数据新闻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全样本分析法对其交互方式、生产模式和交互程度进行了详细统计和分析,以对数据新闻的交互现状进行整体的把握。此外,本文采用评估量表和访谈,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数据新闻交互性传播的效果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基于用户体验的视角评估了当前传播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以期为数据新闻交互性传播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实践参考。在对数据新闻交互性传播现状和传播效果的深入研究后发现,相较于传统新闻和无交互设计的数据新闻而言,交互式数据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更优越的传播效果,且这种交互性的传播方式为新闻领域的内容载体、信息形式带来了创新性转变,同时也对受众的行动贯彻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传播过程中也存在时效性弱、交互层次低、应用滞后和受众思维不强等问题,鉴于此,本文从内容、形式、技术和用户参与四个不同维度进行了梳理,提出了提供优质内容、完善互动体系、利用技术优势和建立深层联系的优化策略。如此,数据新闻才能不断创新和发展,带领受众进入全新的交互时代。

沈壮娟[5](2020)在《交互·沉浸·拟人——网络文艺审美体验范式的三重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审美体验的产生过程及其形态受到媒介的巨大影响。互联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构成了当下网络文艺审美体验的媒介环境,使其在审美关系方式方面呈现出以双向性、直接性、群体性为特征的交互性;审美主体的在场方式呈现出以全感官化、共在性为特征的沉浸性;审美主体的感思方式在媒介环境的整体拟人化情形之下,呈现出以虚拟创作主体、虚拟审美主体为主要特征的拟人性。网络文艺审美体验范式的三重特性对其内容、社会功能均产生重大影响,也提出了新的美学问题。

杜文婷[6](2019)在《科学博物馆新媒体展览的儿童交互体验研究 ——以中国科学技术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和服务对象发生了变化。“以观众为中心”的博物馆理念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博物馆作为非营利性文化教育机构,其主要价值通过为社会公众提供教育服务来实现。科学博物馆作为博物馆四大分支中的一种,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实用科学、技术科学、动植物、天体运动等方面的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介入,科学博物馆的展陈方式变得更加多样,新媒体交互装置逐渐取代传统展览方式成为科学博物馆展览的重心。近年来,当代博物馆的发展趋势由收藏研究为主转变为教育服务为主。科学博物馆的受众主要为儿童及家长。儿童是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博物馆教育作为课堂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发挥着教育儿童的重要的作用。科学博物馆展陈方式的改变吸引了更多儿童和家长前来参观、体验。然而,我国的科学博物馆新媒体展览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将新媒体展览更好地应用于博物馆儿童教育层面,给儿童带来更好的交互体验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7-12岁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国内科学博物馆为案例,分析科学博物馆内新媒体交互展览的设计要素,旨在为科学博物馆新媒体展览提出合理的策略来提升儿童交互体验。文章首先论述科学博物馆新媒体展览发展现状与针对7-12岁儿童交互体验层面的相关理论,了解儿童在科学博物馆进行交互活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其次从儿童角度出发,对中国科学技术馆整体空间、观展儿童及儿童家长进行调研,探讨中国科学技术馆新媒体展览影响儿童交互体验的各个方面;再者围绕环境、技术、用户三个方面对中国科学技术馆的交互设计要素进行分析;最后针对中国科学技术馆整体空间、交互装置、交互方式提出优化策略,旨在提升儿童在中国科学技术馆新媒体展览中的交互体验。

韩晴[7](2019)在《上海田子坊及M50创意园文化与景观更新研究》文中提出在21世纪这个以创意为主导的时代,创意产业在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占据重要地位。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自1999年我国首个创意产业园区——上海四行创意仓库诞生起,其创意产业发展也如火如荼,出现了大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意产业发展基地。然而,大量创意园区迅速落成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具有过度商业化、公众参与度不高、景观差等创意园区的通病。这一背景下,研究上海具有代表性的创意产业园区,总结其经验与教训便迫在眉睫。本文拟选取上海创意产业园区中形成较早且发展最为成熟的两个典例——田子坊、M50创意园,对两个园区文化与景观层面开展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及收集分析网络数据的方法,在文化层面上,探究园区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及运营现状;在景观层面上,根据各景观要素(包括节点、建筑、空间、交通、小品、铺装等)对园区景观空间进行综合评价。经研究,除了得出田子坊、M50创意园发展的成功经验外,笔者还发现了园区各自在文化运营、配套设施、区域规划、绿化景观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顺利解决,关系到两个园区未来能否健康发展。本文一一总结各园区存在的问题,挖掘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尝试提出具有明确针对性的更新策略。具体策略包括:在文化层面上扶持艺术产业、挖掘品牌特色、制定商户准入机制、调整发展路线等;在景观层面上科学规划分区、优化交通流线、增加绿化面积、增强空间识别性、完善配套设施等。本文的研究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可起到抛砖引玉之效,为后续研究提供基本资料,也为今后上海乃至全国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姚富瑞[8](2018)在《后人类语境中文艺媒介的物质性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兴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正在遭遇或面临一种后人类境况,使得我们的文化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加之各学科的深度互渗,后人类逐渐成为理论探究的重要领域。“后人类”是一种全新的哲学和科学概念,它往往会导致我们对世界、自我以及宇宙关系的思考方式发生范式上的变化。这反过来又在改变着文学艺术,数字化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和艺术在赛博空间中进行交合,从而形成了文、艺、技渗透交融的新形态;也造成西方语言论转向以来相关文论的解释效力开始产生局限,引发了文学理论从“语言媒介”向“物质媒介”的范式转换。“物质媒介”概念全面释放了媒介作为一种技术形式、作为构成性调解和作为生存环境的物质性内涵,从而以一种融媒介态势重新擘画着新世纪文学艺术传播与发展的后人类景观。这种背景下,媒介的物质性问题被推向理论思考的前台,展露出当代理论的新面向。论文将媒介的物质性问题定位在文艺理论话语中,探究基于人性与物性平等、平衡、共生与共存关系的媒介生态视野中,媒介在后人类语境里是如何进入文学艺术的。在内容上主要分为在文艺理论话语中定位“媒介”,创作、感知与接受主体的物质性,表征、存在与运作情境的物质性,语言与话语表达效果的物质性,接触的物质性与符码的物质性六个部分。对媒介技术、后人类与文学艺术问题的关注,引导着我们将“媒介”定位在文艺理论话语中。在麦克卢汉、基特勒与海勒斯这条后人类研究谱系下,不同学科之间的边界被打破,特别是就文学批评领域而言,他们的思想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文学理论引向了技术领域。这展现着后人类思潮如何影响了文学艺术、催生了媒介的物质性问题研究的出现与新变,以及揭示出媒介环境学与文艺研究的互动关系。所解答的是媒介的物质性是什么,在后人类语境中其有哪些新变,为什么要去探究它,以及它是如何体现后人类观念的,进而又如何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对未来文艺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建构有哪些启示。对这些问题的集中解答启发着将媒介的物质性视角进行再语境化,也即从媒介的物质性角度去分析与探究后人类语境中的文艺问题,从而将语言论阐释范畴中的文学基本要素,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人本主义的现代性的文学理论话语谱系,引入通过媒介将它们谋和一处、联合成体的再语境化过程中,这种再语境化过程亦是一种构成性调解或中介过程。人类本身是具有混杂性的,其与非人类联结在一起。非人类作为后人文主义的潜在变体,参与了去人类中心的探究,并且参与到了重构未来文艺研究范式的各个维度。拉图尔、嘉里·沃尔夫、理查德·格鲁辛、布鲁斯·克拉克、斯洛特戴克与皮特-保罗·维贝克等人所推动的非人类转向,使得主体概念也总是在人类和非人类他者关系的生成过程中被表述。从人类主体的特权内在性到对非人类现象的想象,主体开始与非人类密切纠缠在一起,成为技术中介主体,从而在一种构成主义宣言中显现着后主体状况。这种后人类主体生成体现为媒介的纠缠与人类的式微状况,具体表现在AI技术创作与文学艺术事件,以及交互小说的后印刷生产中,使得媒介的纠缠与文学的未来问题被集中关注并讨论。这些转变彰显着文艺创作、感知与接受主体的物质性,也即对传统人文主义理论谱系中的文艺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创作者与接受者、作家与读者等话语和存在形态的挑战与修复。媒介技术的文学表征、媒介技术的伦理面相以及技术与人的早期混合,是以对人与媒介/技术关系的描绘为主线的,在其中潜藏着一种历时性线索,分别表现为想象的未来、存在的形态以及旧题的变体。霍克海默、阿多诺与马尔库塞对技术辩证法和理性化进行了论述,詹姆逊与哈特和奈格里强调了技术信息化,斯蒂格勒与海德格尔则关注技术的自动生成问题,维贝克在后现象学代表人物唐·伊德的启发下,通过批判并借鉴斯洛特戴克来对物的伦理性问题进行集中关注,加之,凯文·拉格兰德对技术与人早期混合的追溯和考察,所呈现出来的是人与媒介/技术、文学与媒介/技术的关系形态与问题。正是通过对后人类语境中从语言媒介转向物质媒介的一系列相关谱系与问题的廓清并阐明,推动着我们对新媒体时代文艺表征、存在与运作情境的物质性进行探究。后人文主义文学理论对传统人文主义文学方法进行了反驳,集中探索文学的本体论构成,将文学作为一种审美对象的状态去探究,突破了从表象层面即特定人类的诗性语言来定位并分析文学的独特性,开始主要在语言范围之外发声,最终将注意力从人文主义的主体性转向了非人类的客体性。作为身体建构的技术书写将肉身性的人类总是描述为各种组件和部分的组合,更精确地说,是一种拼凑。这些文本强调复数存在论,以及身份“互文性”向“互物性”的转变,表达着媒介作为假体的观念。自传文学中的生命书写则开始突破语言来进行媒介叙事,从而展现着与话语设定相分离的物质化。这些集中表达着文艺语言与话语传送效果的物质性,对人文主义文学理论谱系中的作品、文本、信息等话语进行着修复与超越。当前媒介景观的迅速变化,集中展现着媒介对人的审美经验的塑造,以及对人的感官系统的调解。还有媒介融合式叙事,电子文学的叠合性超越以及文学艺术的融媒介生产现象,这些集中彰显了媒介系统的物质性维度对语言论文论的修复与超越。

李珊[9](2017)在《地方网络媒体艺术频道的“互联网+艺术”之路 ——以中国江西网艺术频道为例分析》文中认为大兴文化产业,互联网助推艺术发展势不可挡。地方网络媒体艺术频道奋战在艺术文化宣传前线,要如何实现“互联网+艺术”之路,传播艺术文化,刺激艺术市场,服务一方民众?目前的艺术市场以及艺术品网络交易存在许多问题,诸如艺术品良莠不齐,网络交易信用度不高,服务性不强等问题,亟待解决。笔者通过对各地方网络媒体艺术频道进行调查分析与访谈,站在互联网时代艺术市场的发展环境里,探视地方网络媒体艺术频道发展路径,逐渐理清其与艺术发展的关系。地方网络媒体艺术频道拥有发展“互联网+艺术”得天独厚的优势,即媒体的权威性,平台的优越性和信息的及时性等,通过研究,笔者希望摸索出地方网络媒体艺术频道向着“互联网+艺术”转型发展的有利之路。

胡明珠[10](2017)在《针对美食展陈的互动体验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当代社会发展迅速,信息交互已然成为时代主流,人们的消费模式与消费心理发生了重大转变,以高新技术为载体的方式式也促进美食展陈方式向多元化、多样化、趣味化、娱乐化的方向转变。这对美食行业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而与之相契合的美食展陈是提升美食本身价值的重要手段之一。据调研并分析目前的美食展陈现状发现大部分的美食展陈方式较为单一、乏味,受众通过此类美食展陈的方式与美食之间的互动显得生硬、枯燥,难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如何通过互动体验设计将美食展陈的信息做到有效的传递,是当下美食展陈创新的热点内容,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互动体验设计的核心在于为用户提供恰到好处的服务,互动体验设计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在我国起步也较晚,将互动体验设计与美食展陈相结合的案例如凤毛麟角。文章主要针对互动体验设计这一新领域,从相关理论出发,运用了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归纳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研等方法梳理分析美食展陈与互动体验设计的方式逐渐趋于个性化、娱乐化和科技化。分别从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类型和特点论述美食展陈的互动体验设计。结合美食展陈几种类型进行实例分析,研究国内外互动体验设计在美食展陈中运用的特点,从设计构思到运用过程等方面论述互动体验设计的存在方式,以及将其运用在美食展陈中带来的影响。运用归纳分析法和问卷调研法,提出了环境的烘托、感官体验和高新技术等三种与美食展陈相契合的应用方式,文中分别对于这三种应用方式进行比较详细的阐述。以川菜博物馆中的互动演示馆为例,围绕研究课题展开的理论和对前期案例的梳理,结合互动体验设计的应用方式,从环境体验、感官体验、沉浸式体验等方面分析总结出相应的互动体验设计策略和具体的实施方案,以期通过案例实践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可行性建议。

二、在线交互艺术活动探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线交互艺术活动探秘(论文提纲范文)

(1)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问题
第一章 林茨电子艺术节的创办背景
    第一节 经济与社会基础:钢铁小城的转型
    第二节 文化政策基础:政府的推动与支持
    第三节 艺术形式的更新发展
第二章 林茨电子艺术节的关注视野与演变
    第一节 可视化的音乐:从“林茨声音云”到电子艺术节
    第二节 想象力与技术工具的辅助
    第三节 对“艺术、技术与社会”的持续回应
第三章 林茨电子艺术节的创新模式
    第一节 多元展览空间的联合呈现
    第二节 跨学科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实施
    第三节 艺术节品牌与影响力的形成
第四章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体验经济背景下天津文化旅游街区的服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1.1.1 研究背景分析
        1.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 基础概念与理论研究
    2.1 文化旅游街区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文化旅游街区概念
        2.1.2 形成条件
        2.1.3 文化街区的类型
        2.1.4 文化旅游街区设计原则
        2.1.5 文化街区案例分析
    2.2 服务设计相关理论概述
        2.2.1 服务设计相关概念
        2.2.2 服务设计流程
        2.2.3 服务设计方法
    2.3 用户体验相关理论概述
        2.3.1 用户体验概念
        2.3.2 关于文化旅游街区中的用户体验层次分析
        2.3.3 用户体验要素在服务设计中价值体现
    2.4 用户体验视域下文化旅游街区服务设计思考
    2.5 服务设计视域下文化旅游街区的地域性发展
第三章 天津文化旅游街区服务设计调研分析
    3.1 天津市文化旅游街区分布类型
        3.1.1 以西洋古典风格为主的特色多功能综合街区
        3.1.2 传统城市格局商住综合街区
        3.1.3 近代商业群中心商业文化街区
        3.1.4 传统文化为主特色文化街区
    3.2 天津文化旅游街区服务流程用户需求分析
    3.3 服务设计视角下天津市文化旅游街区问题研究
        3.3.1 网络平台服务缺乏创新性
        3.3.2 公共服务设施缺乏人性化关怀
        3.3.3 缺乏“参与性”的服务方式,缺乏与游客互动
        3.3.4 文化街区游览路线混乱
第四章 基于不同体验层次的文化旅游街区服务设计策略与流程构建
    4.1 旅游体验的层次划分
        4.1.1 来自感官层的分析
        4.1.2 来自认知层的分析
        4.1.3 来自情感层的分析
    4.2 基于不同体验层次文化旅游街区服务设计原则
        4.2.1 文化旅游街区原真性原则
        4.2.2 地方文化资源融合性原则
        4.2.3 文化旅游街区服务延续性原则
    4.3 基于不同体验层次文化旅游街区服务设计策略
        4.3.1 建立服务用户画像,制定不同风格游览路线
        4.3.2 特色文化资源品牌化发展
        4.3.3 建立用户体验地图,展开以“参与性”为主的服务模式
        4.3.4 重视服务模式创新,服务接触点转化为感动点
    4.4 基于不同体验层次文化旅游街区服务设计流程构建
        4.4.1 探索阶段——信息提取
        4.4.2 设计阶段——设计定位
        4.4.3 执行阶段——产品设计
        4.4.4 评估阶段——产品评估
第五章 天津五大道文化旅游街区服务设计实践研究
    5.1 五大道文化旅游街区服务设计现状
        5.1.1 街区文化背景概况
        5.1.2 街区特色文化资源分析
        5.1.3 街区服务设计现状
    5.2 基于不同体验层次下的五大道文化旅游街区服务设计
        5.2.1 服务设计流程
        5.2.2 街区服务设计用户研究
    5.3 五大道文化旅游街区服务设计线下方案
        5.3.1 街区游客群体划分(自助游、跟团旅游、当地居民)
        5.3.2 服务定位
        5.3.3 服务设计生成
    5.4 五大道文化旅游街区服务设计线上方案
        5.4.1 文化街区服务线上平台优化
        5.4.2 文化街区旅游信息服务平台设计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从盗墓IP开发看艺术媒介互文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聚焦IP开发的时代热点
    一、研究意义:作为艺术文化热点的IP开发
    二、研究现状:作为学术热点的IP开发
    三、研究范围:作为艺术现象的IP开发
第一章 盗墓IP开发中艺术媒介之间的互文特征
    引论:作为违法行为的“盗墓”与作为艺术命题的“盗墓IP”
    第一节 跨媒介叙事建构意义世界
        一、内在结构:以意义世界建设心理模型
        二、外在结构:以意义世界串联起艺术作品体系
    第二节 叙事体验与艺术媒介协作
        一、多元艺术媒介类型增强叙事体验
        二、艺术媒介协作控制叙事节奏
    第三节 叙事技巧与艺术媒介间互文
        一、叙事技巧促成艺术媒介间受众迁徙
        二、叙事线索展开构成艺术媒介间互文
第二章 盗墓IP开发中艺术媒介互文审美增殖分析
    第一节 艺术媒介互文中的审美增殖
        一、天然形态的审美信息传递
        二、人脑表象的艺术构思
        三、人工创造形态的艺术传达
        四、审美增殖的规律与原因
    第二节 艺术媒介互文中审美增殖的多元立体结构
        一、盗墓IP中的审美观念
        二、盗墓IP开发中的审美形式
        三、媒介材料及技术方法
第三章 关于艺术媒介互文性相关艺术问题反思
    第一节 文本互文——电子时代的克隆
    第二节 多元弥合——新旧艺术媒介的冲突
    第三节 置换规避——合法性的博弈
        一、法律合法性与受众心理合法性
        二、艺术加工与前提置换
    第四节 娱乐至死——艺术功利化的冲击
        一、艺术表现中的猎奇性
        二、艺术家IP化背后的“失焦”
        三、大数据指导透支IP市场
        四、IP开发的泛艺术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数据新闻的交互性传播研究 ——以新华网数据新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一、有关数据新闻的研究
        二、有关交互性传播的研究
    第三节 主要内容与论文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设计
    第一节 数据新闻概述
        一、数据新闻的概念
        二、数据新闻的发展与变革
    第二节 交互性传播概述
        一、交互性传播概念
        二、交互性传播的衍进
        三、网络时代数据新闻传播的交互性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样本说明
        三、类目构建
        四、信度分析
第二章 新华网数据新闻的交互性传播分析
    第一节 数据新闻中的交互方式
        一、呈现方式
        二、调度方法
        三、功能类型
        四、使用情况
    第二节 数据新闻的生产模式
        一、数据收集
        二、意义关联
        三、屏幕联通
        四、交互叙事
    第三节 数据新闻的交互程度
        一、低级交互:依靠简单操作出现页面回应
        二、中级交互:用户根据预设路径自主选择
        三、高级交互:自由搜集信息完成特定目的
第三章 数据新闻的传播效果评估——基于用户体验的探索性研究
    第一节 研究模型和策略
        一、AIDMA效果层次模型分析
        二、研究策略和样本
    第二节 资料采集
        一、文本情景
        二、评估量表
        三、访谈问卷
    第三节 发现与分析
        一、关于“易用性”使用体验
        二、关于交互层级不同带来的效果差异
        三、关于整体传播效果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数据新闻交互性传播的问题和发展策略
    第一节 数据新闻交互性传播的问题
        一、内容:深度不够,新闻价值有待提高
        二、形式:交互单一,信息形式繁琐复杂
        三、技术:应用滞后,技术程度参差不齐
        四、用户:权力有限,受众思维浮于表层
    第二节 数据新闻交互性传播的发展策略
        一、内容:回归新闻本位,提供优质内容
        二、形式:巧用视觉思维,完善互动体系
        三、技术:利用技术优势,促进移动端发展
        四、用户:建立深层联系,提升公众参与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交互式数据新闻的传播效果评估问卷表
附录B 易用性检验与效果评估原始数据表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5)交互·沉浸·拟人——网络文艺审美体验范式的三重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交互:审美主体的关系方式
    (一)交互方式的双向性
    (二)交互方式的直接性
    (三)交互方式的群体性
二、沉浸:审美主体的在场方式
    (一)沉浸方式的全感官化
    (二)特殊具身性空间中的共在处境
三、拟人:审美主体的感思方式
    (一)网络文艺审美环境的拟人化
    (二)审美主体对创作主体的拟人化
    (三)审美主体对其他审美ID的拟人化

(6)科学博物馆新媒体展览的儿童交互体验研究 ——以中国科学技术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及意义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科学博物馆新媒体展览与儿童交互体验
    2.1 科学博物馆展览发展概述
        2.1.1 科学博物馆发展现状
        2.1.2 科学博物馆新媒体技术应用现状
        2.1.3 中国科学技术馆应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
    2.2 儿童相关理论概述
        2.2.1 儿童生理与心理特征分析
        2.2.2 儿童公共空间活动特征分析
        2.2.3 影响儿童行为的相关因素
    2.3 科学博物馆教育活动分析
        2.3.1 科学博物馆对儿童的传播教育目标
        2.3.2 科学博物馆对儿童的传播教育需求
第三章 中国科学技术馆新媒体展览儿童交互体验调研与评估
    3.1 中国科学技术馆儿童交互体验调研
        3.1.1 调研的对象与形式
        3.1.2 问卷调研的发放与回收
    3.2 中国科学技术馆儿童观展基本情况调查与评估
        3.2.1 调研对象资料分析
        3.2.2 儿童观展情况数据收集与分析
        3.2.3 儿童观展情况评估
    3.3 新媒体展览儿童观展满意度调查与评估
        3.3.1 儿童观展内容体验分析
        3.3.2 儿童再参观意愿调研与分析
        3.3.3 新媒体展览儿童观展满意度评估
    3.4 中国科学技术馆新媒体展览交互体验改进调研
        3.4.1 中国科学技术馆展览空间调研与评估
        3.4.2 针对提升儿童观展体验的调研
第四章 中国科学技术馆新媒体展览的交互设计要素
    4.1 中国科学技术馆环境要素分析
        4.1.1 空间结构布局分析
        4.1.2 新媒体展览交互装置布局分析
    4.2 中国科学技术馆新媒体展览技术要素分析
        4.2.1 红外传感器动态捕捉类
        4.2.2 接触感知类
    4.3 中国科学技术馆新媒体展览用户要素分析
第五章 中国科学技术馆新媒体展览儿童交互体验优化策略
    5.1 中国科学技术馆新媒体展览整体空间优化策略
        5.1.1 营造新媒体叙事空间氛围
        5.1.2 改变儿童动线
        5.1.3 提升空间安全性
    5.2 中国科学技术馆新媒体展览交互装置优化策略
        5.2.1 提高交互装置与环境的匹配度
        5.2.2 选取适当交互形式
        5.2.3 分众化设计
    5.3 中国科学技术馆新媒体展览交互方式优化策略
        5.3.1 优化交互情境
        5.3.2 创建具有沉浸感的交互流程
        5.3.3 以用户为中心
第六章 论文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片及表格来源
附录二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与奖项

(7)上海田子坊及M50创意园文化与景观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创意
        1.4.2 创意产业
        1.4.3 创意产业园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数据收集与处理
        1.5.3 研究框架
2 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历程
    2.1 国外创意产业园区改造历程
        2.1.1 国外创意产业园区的产生及特点
        2.1.2 国外创意产业园区的改造实践
    2.2 国内创意产业园区改造历程
        2.2.1 我国创意产业园区的产生及特点
        2.2.2 我国创意产业园区的改造实践
    2.3 本章小结
3 上海创意产业园区概述
    3.1 上海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历程
    3.2 上海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特点
        3.2.1 政府推动
        3.2.2 产业集群
        3.2.3 主题鲜明
        3.2.4 辐射效应
        3.2.5 用地紧张
    3.3 上海创意产业园区主要类型
        3.3.1 形成方式
        3.3.2 功能定位
        3.3.3 空间载体
    3.4 本章小结
4 上海田子坊文化更新
    4.1 田子坊历史背景
    4.2 田子坊文化历程
        4.2.1 文化集聚——石库门老街区的再生(1998-2008)
        4.2.2 文化高峰——艺术集聚区声名鹊起(2008-2013)
        4.2.3 文化衰退——资本推动园区商业化(2013-2018)
    4.3 田子坊文化运营现状
    4.4 田子坊文化存在问题
        4.4.1 创意产业受挫
        4.4.2 缺乏品牌特色
        4.4.3 商户良莠不齐
        4.4.4 长期客流超载
    4.5 田子坊文化更新策略
        4.5.1 扶持创意产业
        4.5.2 打造旅游品牌
        4.5.3 制定准入机制
        4.5.4 控制参观人流
    4.6 本章小结
5 上海M50文化更新
    5.1 M50历史背景
    5.2 M50文化历程
        5.2.1 艺术萌芽——游散画家入驻迅速集群(1999-2004)
        5.2.2 艺术集聚——商业画廊与工作室并行(2005-2008)
        5.2.3 艺术成熟——打造园区创意品牌体系(2009-2018)
    5.3 M50文化运营现状
        5.3.1 创意园区品牌化
        5.3.2 推广渠道多元化
        5.3.3 项目内容丰富化
    5.4 M50文化存在问题
        5.4.1 公众距离感强
        5.4.2 艺术群体流失
    5.5 M50文化更新策略
        5.5.1 增加公众互动
        5.5.2 扶持艺术群体
    5.6 本章小结
6 上海田子坊景观更新
    6.1 田子坊景观特色节点
        6.1.1 陈逸飞工作室旧址
        6.1.2 田子坊艺术中心
        6.1.3 五号画家楼
        6.1.4 守白海派艺术中心
        6.1.5 门对门和过街楼
    6.2 田子坊景观设计手法
        6.2.1 建筑形态
        6.2.2 空间格局
        6.2.3 交通流线
        6.2.4 景观小品
        6.2.5 绿化设计
    6.3 田子坊景观存在问题
        6.3.1 缺乏科学区域规划
        6.3.2 高峰时期交通混乱
        6.3.3 绿化及公共空间少
        6.3.4 多处消防安全隐患
    6.4 田子坊景观更新策略
        6.4.1 科学规划内部分区
        6.4.2 优化内外交通流线
        6.4.3 增加绿化及公共空间
        6.4.4 整治消防安全隐患
    6.5 本章小结
7 上海M50景观更新
    7.1 M50景观特色节点
        7.1.1 M50创意园区接待中心(5号楼)
        7.1.2 香格纳画廊(16号楼)
        7.1.3 UNDEF/NE画廊(6号楼)
    7.2 M50景观设计手法
        7.2.1 建筑形态
        7.2.2 空间格局
        7.2.3 功能分布
        7.2.4 交通流线
        7.2.5 景观小品
        7.2.6 场地铺装
        7.2.7 标牌导视系统
    7.3 M50景观存在问题
        7.3.1 景观可识别性不强
        7.3.2 缺乏活力开敞空间
        7.3.3 内外交通可达性差
        7.3.4 绿化面积严重不足
    7.4 M50景观更新策略
        7.4.1 打造特色鲜明景观
        7.4.2 提供趣味开敞空间
        7.4.3 改善内外交通流线
        7.4.4 注重植物景观设计
    7.5 本章小结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A 田子坊各年度入驻商户统计情况
附录B M50各年度举办展览/活动统计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8)后人类语境中文艺媒介的物质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在文艺理论话语中定位“媒介”
    第一节 后人类思潮如何影响文学艺术
        一、从传统自由人文主义到后人文主义
        二、后人类与文学艺术相关的关键思想
        三、文学艺术被引向技术领域
    第二节 媒介物质性研究的新变
        一、语言媒介的范式危机
        二、媒介研究的“物质转向”
        三、媒介的质料基础性与不透明性
        四、媒介的构成性
    第三节 媒介环境学与文艺研究的互动
        一、作为感知、符号和社会环境的媒介
        二、语词的技术化
        三、雅各布森六要素说中的媒介生态视野
第二章 创作、感知与接受主体的物质性
    第一节 非人类转向
        一、人类的混杂性与非人类
        二、非人类和非现代
        三、非人类和崇高
        四、非人后人类
    第二节 后人类主体生成
        一、从人类主体的特权内在性到对非人类现象的想象
        二、中介主体
        三、构成主义
    第三节 媒介与人类的式微
        一、AI技术创作与文学艺术事件
        二、交互小说的后印刷生产
        三、媒介的纠缠与文学的未来
第三章 表征、存在与运作情境的物质性
    第一节 想象的未来:媒介技术的文学表征
        一、从技术辩证法、理性化到信息化
        二、超越数字辩证法
        三、技术的自动生成
    第二节 存在的形态:媒介技术的伦理面相
        一、物的伦理性关注
        二、物的伦理主体间性关联
        三、人—技意向性的伦理体验
    第三节 旧题的变体:技术与人的早期混合
        一、人与机器两类范畴明确混合的追溯
        二、系统理论中人与技术控制与被控制关系的形成
    第四节 从语言媒介转向物质媒介
        一、从medium到集体单数media
        二、媒介作为一种技术形式
        三、媒介作为构成性的调解
第四章 语言与话语传送效果的物质性
    第一节 从人文主义的主体性转向非人类客体性
        一、文学作为感觉客体的一种工具
        二、人类情感的非人类生成
        三、感觉的物质性
    第二节 媒介作为假体:作为身体建构的技术书写
        一、肉体与物质转向
        二、复数存在论
        三、身份互物性
    第三节 媒介和语言:后人类自传
        一、记忆颗粒对主体的书写
        二、突破语言的媒介叙事
        三、写作的药理以及词语之后
第五章 接触的物质性
    第一节 后人类语境中媒介景观的变化
        一、时空向微时空的转变
        二、媒介的去物质化
        三、传播的物质性
    第二节 媒介对人的审美经验的塑造
        一、媒介的物质化与唯物主义
        二、审美经验的物质性转向
        三、身体媒介调解下的活态经验
    第三节 媒介对人的感官系统的调解
        一、媒介对人的重构
        二、媒介决定我们的情境
        三、技术的药性
第六章 符码的物质性
    第一节 媒介融合式叙事
        一、图形治疗
        二、作为方法的聚合
        三、在关系中生成
    第二节 电子文学的叠合性超越
        一、电子文学对文学独特性的超越
        二、电子文学的数字代码空间
        三、电子文本所引发的阅读革命
    第三节 文学艺术的融媒介生产
        一、多媒介、全媒介与融媒介
        二、数字媒介时代的叠合性
        三、文学与技术幽灵的密切关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人名索引
附录二 概念索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地方网络媒体艺术频道的“互联网+艺术”之路 ——以中国江西网艺术频道为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念界定
        1.1.1 互联网+艺术
        1.1.2 艺术频道
    1.2 研究背景
        1.2.1 文化产业发展
        1.2.2“互联网+”战略实施
        1.2.3 收藏兴盛与收藏群体壮大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文献
        1.3.2 国内文献
        1.3.3 总结
    1.4 选题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第2章“互联网+艺术”发展现状
    2.1“互联网+艺术”发展状况
        2.1.1“互联网+艺术”的由来
        2.1.2“互联网+艺术”的发展路径
    2.2 互联网时代艺术品交易模式
        2.2.1 艺术品网络交易
        2.2.2 艺术品网络交易的弊端
    2.3 艺术品电商专业服务性有待提升
        2.3.1 行业内的人才缺失
        2.3.2 艺术品电商待破局
第3章 地方网络媒体的艺术频道
    3.1 地方网络媒体特点与功能
    3.2 地方网络媒体艺术频道现状概述
        3.2.1 各地网络媒体艺术频道开设状况
        3.2.2 各地网络媒体艺术频道特点概括
    3.3 地方网络媒体艺术频道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3.3.1 地方网络媒体与频道相辅相成
        3.3.2 权威媒体支撑与生俱来的优势
        3.3.3 频道传递的文化价值无可比拟
        3.3.4 借助“互联网+”飞扬本土艺术
第4章 中国江西网艺术频道分析
    4.1 中国江西网艺术频道简介
    4.2 中国江西网艺术频道频道栏目设置
        4.2.1 栏目信息多转载
        4.2.2 栏目设置较齐全
    4.3 中国江西网艺术频道版面语言分析
        4.3.1 布局结构
        4.3.2 版面颜色
    4.4 中国江西网艺术频道信息题材、体裁与更新频率
        4.4.1 信息题材
        4.4.2 宣传体裁
        4.4.3 更新频率
    4.5 中国江西网艺术频道采写机制影响
        4.5.1 专业采编人才不足
        4.5.2 采编合一与编签分离影响时效性
        4.5.3 信息源重省会轻地市
第5章 中国江西网艺术频道盈利模式
    5.1 信息服务
        5.1.1 艺术活动采编
        5.1.2 艺术人物专访
        5.1.3 全艺术数据库
    5.2 初尝电商
    5.3 积极策展
        5.3.1 廉洁红谷滩·廉政书画作品征集展
        5.3.2“洪大杯”——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书画大赛
第6章 地方网络媒体艺术频道发展对策建议
    6.1 内化生力
        6.1.1 搭建权威媒体宣传阵地
        6.1.2 建立完善艺术微拍机制
        6.1.3 主动策划展览艺术活动
        6.1.4 搭建电商平台做好引流
        6.1.5 注重并开发艺术衍生品
        6.1.6 提升素养优化人才队伍
    6.2 外力助长
        6.2.1 对外树立行业权威标杆
        6.2.2 加强自上而下行政统筹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针对美食展陈的互动体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美食展陈的概况
        1.1.1 美食展陈文化的发展现状
        1.1.2 美食展陈的发展研究
    1.2 互动体验设计的发展现状
        1.2.1 互动体验设计的发展现状
        1.2.2 互动体验设计的现状研究
    1.3 美食展陈与互动体验的现状总结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
        1.6.2 实地调研
        1.6.3 归纳分析
        1.6.4 问卷调研
    1.7 研究思路
    1.8 创新点
2 美食展陈中的互动体验设计概述
    2.1 互动体验设计
        2.1.1 互动
        2.1.2 体验
        2.1.3 互动体验设计
        2.1.4 互动体验设计与交互设计的关系
    2.2 美食展陈概念释义
        2.2.1 美食
        2.2.2 展陈
        2.2.3 美食展陈设计的溯源与发展
    2.3 美食展陈设计的发展趋势
    2.4 小结
3 美食展陈的互动体验设计分析
    3.1 美食展陈的互动体验设计原理
        3.1.1 以用户为中心
        3.1.2 服务设计
        3.1.3 情感设计
    3.2 美食展陈的互动体验设计方法
        3.2.1 从物镜到意境
        3.2.2 角色带入
        3.2.3 器具搭配
        3.2.4 感官体验
        3.2.5 其他
    3.3 美食展陈的互动体验设计类型及特点
        3.3.1 美食展陈的互动体验设计类型
        3.3.2 美食展陈的互动体验设计特点
    3.4 小结
4 互动体验设计在美食展陈中的应用方式
    4.1 烘托环境氛围
    4.2 加强感官体验
        4.2.1 视觉
        4.2.2 听觉
        4.2.3 味觉
        4.2.4 触觉
    4.3 结合高新技术
        4.3.1 触屏技术
        4.3.2 体感交互技术
        4.3.3 虚拟现实技术
    4.4 互动体验设计在美食展陈中应用方式的分析
        4.4.1 问卷调研受众特征
        4.4.2 目标受众深度访谈
    4.5 小结
5 针对川菜博物馆中“互动演示馆”的互动体验设计策略研究
    5.1 川菜博物馆现状
    5.2 互动演示馆存在的必要性
        5.2.1 成都民众对川菜博物馆的了解甚少
        5.2.2 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5.3 基于川菜博物馆中“互动演示馆”的互动体验设计策略
        5.3.1 概况
        5.3.2 设计思路及流程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内容名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在线交互艺术活动探秘(论文参考文献)

  • [1]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研究[D]. 吴梦娇.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2]体验经济背景下天津文化旅游街区的服务设计研究[D]. 赵曦雯.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9)
  • [3]从盗墓IP开发看艺术媒介互文性[D]. 邱丽皓. 河南大学, 2020(02)
  • [4]数据新闻的交互性传播研究 ——以新华网数据新闻为例[D]. 程恰. 郑州大学, 2020(02)
  • [5]交互·沉浸·拟人——网络文艺审美体验范式的三重特性[J]. 沈壮娟.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20(01)
  • [6]科学博物馆新媒体展览的儿童交互体验研究 ——以中国科学技术馆为例[D]. 杜文婷. 江南大学, 2019(12)
  • [7]上海田子坊及M50创意园文化与景观更新研究[D]. 韩晴.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8]后人类语境中文艺媒介的物质性问题研究[D]. 姚富瑞. 兰州大学, 2018(06)
  • [9]地方网络媒体艺术频道的“互联网+艺术”之路 ——以中国江西网艺术频道为例分析[D]. 李珊. 南昌大学, 2017(02)
  • [10]针对美食展陈的互动体验设计研究[D]. 胡明珠. 西华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寻求在线互动艺术活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