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一、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婷婷[1](2019)在《宿主细胞ESCRT-Ⅲ复合体在杆状病毒AcMNPV出芽型病毒粒子侵染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在真核细胞内,内吞体分选转运复合体(the endosomal sorting complex required for transport,ESCRT)具有剪切脂质双层膜的功能,参与多泡体的形成、胞质分裂、质膜修复、核膜重构及囊膜病毒的入侵和出芽释放等多种生理代谢过程。已知,ESCRT复合体由ESCRT-0-III和Vps4等五个复合物以及一些辅助蛋白组成。其中ESCRT-0-II主要负责转运物的分选和囊泡的形成,而ESCRT-III则作为“剪刀手”直接参与囊泡的剪切释放。最后,Vps4水解ATP催化ESCRT-III复合物解离。杆状病毒是一类大分子双链DNA囊膜病毒。在感染周期中,杆状病毒通常产生两种类型的病毒粒子:出芽型病毒粒子(budded virions,BV)和包埋型病毒粒子(occlusion-derived virions,ODV)。近期的研究表明,过表达Vps4的显性-负性突变体(Dominant-negative,DN)显着降低苜蓿银纹夜蛾多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AcMNPV)感染性BV的入侵和出芽释放。然而,关于宿主细胞ESCRT复合体在AcMNPV感染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在本研究中,我们从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细胞Sf9中克隆了ESCRT-III关键组成基因Vps2B、Vps20、Vps24、Snf7、Vps46和Vps60。序列分析表明,草地贪夜蛾ESCRT-III各组分的同源基因广泛存在于已测序的昆虫基因组中。激光共聚焦分析表明,表达瞬时转染质粒的细胞中,融合GFP标签的ESCRT-III各组分与融合mCherry标签的Vps4突变体E231Q存在共定位,推测这些融合蛋白可能定位于细胞内吞体中。采用病毒缺失-补偿系统(瞬时转染病毒膜蛋白GP64的表达质粒拯救缺失gp64基因AcMNPV的复制),我们发现过表达融合GFP标签的ESCRT-III各组分(DN突变体)显着减少进入宿主细胞的病毒粒子,并且进入细胞的病毒粒子大多数被束缚在细胞质中不能被有效转运至细胞核进行复制。进一步利用β-galactosidase与β-glucuronidase作为标记基因并结合定量检测病毒基因组DNA的复制来分析病毒基因的表达,我们发现过表达ESCRT-III组分显性-负性突变体显着抑制病毒复制的早期阶段。揭示宿主ESCRT-III复合物与AcMNPV入侵有关;为了避免表达ESCRT-III各组分的显性-负性突变体对病毒入侵的影响,我们把融合GFP的ESCRT-III各组分构建到AcMNPV基因组DNA(bacmid)中,然后转染Sf9细胞。在转染后24小时,收集细胞上清并分析感染性AcMNPV的产量。结果表明,过表达融合GFP标签的ESCRT-III各组分显着抑制感染性病毒的产量。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表达融合GFP标签的ESCRT-III组分蛋白Vps24与Snf7均能显着抑制子代病毒核衣壳从核膜释放,这些数据揭示ESCRT-III参与感染性AcMNPV出芽型病毒粒子的释放过程。由于AcMNPV出芽型病毒粒子的释放依赖于自身编码的一些蛋白(如Ac93:AcMNPV ORF93编码的蛋白),我们选择Ac93作为目的蛋白进一步分析病毒蛋白与宿主ESCRT-III亚基及Vps4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关系。利用免疫共沉淀和双分子荧光互补分析发现,Ac93与ESCRT-III各组分及Vps4均存在相互作用。而Ac93与Vps4的两个突变体K176Q和E231Q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揭示Ac93与Vps4的相互作用并不依赖于其ATP酶活性。进一步分析表明,Ac93与另外两个参与子代核衣壳从核膜释放的病毒蛋白Ac76与Ac103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些数据表明:Ac93可能与Ac76、Ac103、ESCRT-III及Vps4形成复合物参与调控BV的出芽释放过程。为了进一步明确Ac93与ESCRT-III亚基及Vps4的相互作用机制,我们首先对杆状病毒Ac93同源蛋白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在Ac93的C-末端存在一个富含亮氨酸的MIM1-like模序,它可能参与Ac93与ESCRT-III亚基以及Vps4的相互作用。采用定点突变方法,我们构建了一系列由丙氨酸替换6个保守亮氨酸的单点或多点突变体。瞬时表达分析表明,丙氨酸替换亮氨酸不影响Ac93突变体的表达。免疫共沉淀与双分子荧光互补分析发现,丙氨酸替换单个或多个亮氨酸均不同程度降低了Ac93与ESCRT-III各组分、Vps4及病毒蛋白Ac76或Ac103的相互作用。同时,单个或多个位点突变均显着降低了感染性AcMNPV的产量及自带病毒核衣壳经核膜出芽释放效率及病毒诱导的核内微囊泡的形成。Vps4此外,由于AcMNPV的侵染依赖于宿主脂肪酸合成酶活性,为了探讨线粒体在杆状病毒侵染中的作用,我们初步获取了草地贪夜蛾(S.frugiperda)和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并进行了初步组装分析。总之,上述研究揭示宿主细胞ESCRT-III/Vps4参与AcMNPV的入侵和出芽释放过程,er而病毒自身编码的关键蛋白Ac93可能通过与病毒蛋白Ac76及Ac103互作形成复合体参与募集ESCRT-III/Vps4进而调控子代BV的出芽释放和ODV的组装。Vps4

邹金城,杨勇,杨益众,苏宏华[2](2016)在《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杂食性害虫,经常暴发成灾,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能有效控制斜纹夜蛾种群数量,是有效防治斜纹夜蛾的生物制剂,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环保价值。本文从毒力、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复配剂及其田间应用和对斜纹夜蛾天敌的影响等方面综述了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进展。

邵天玉,刘兴龙,刘思竹,谢维欣,王克勤[3](2016)在《我国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研究新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型多角体病毒是昆虫病毒中最大的类群,它能够专一性地侵染并杀死一种或者几种农林害虫,并对害虫天敌、环境和人畜无害,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绿色生物农药。为有效利用绿色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对我国近几年关于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的毒力、病毒制剂研究与生产、田间应用及药效试验、增效剂研究、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新的展望和应用需求。

张忠信[4](2015)在《广谱昆虫杆状病毒生物农药研究与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昆虫杆状病毒是生态防控重大抗性害虫的有效生物农药。但传统观点认为,一种病毒只能防控一种害虫,这极大地限制了昆虫病毒杀虫剂产业的发展。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开发的广谱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bMNPV)杀虫剂改变了这一传统观念。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可防治32种以上鳞翅目害虫,对重要抗性农业害虫小菜蛾、地老虎、甜菜夜蛾、棉铃虫、烟青虫、甘蓝夜蛾、粘虫等具有较高的杀虫率和较快的杀虫速度,是真正的广谱高效杆状病毒。我们完成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中国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利用两种替代宿主棉铃虫和甜菜夜蛾生产可防控多种抗性害虫的广谱杆状病毒,解决了不能利用甘蓝夜蛾大量生产广谱杆状病毒的关键技术问题,并保持了病毒长期在替代宿主中复制后的基因多样性及广谱性;研制成含环境友好增效剂、光保护剂的广谱杆状病毒杀虫悬浮剂及昆虫病毒与生物肥料配制的颗粒剂,建成全球最大的千吨级广谱杆状病毒杀虫剂生产线,2013年和2014年,年产制剂400t和600t。广谱杆状病毒杀虫剂在江西、上海、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新疆、辽宁等21个省(市、区)进行应用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控制抗性小菜蛾、棉铃虫、甜菜夜蛾等等重要农业害虫,2013和2014年,应用面积400万亩和600万亩,广谱杆状病毒杀虫剂已成为目前国内外年产量和年应用面积最大的昆虫病毒生物杀虫剂。

王成燕[5](2012)在《混合侵染和交替传代对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宿主域和毒力影响及机制》文中指出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opolyhedrovirus, NPV)作为一类昆虫病原微生物,资源丰富,对害虫作用独特且对环境安全,是一种理想的害虫生物防治剂。但天然的昆虫病毒因宿主范围窄、作用速度慢和作用活性低,大大限制了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如何打破昆虫病毒的专化性以及提高它们的毒力成了拓宽昆虫病毒应用范围的重点和难点。NPV间自然重组现象较为普遍,不同NPV间重组可产生宿主域扩大病毒;另外病毒的毒力与宿主密切相关,在一种新宿主中的连续传代可提升其对传代宿主毒力,不过其对原宿主毒力显着下降。病毒在两种不同宿主中交替传代后,病毒能否对两种宿主同时具有高毒力?尚无实验证明。因此,研究不同病毒混合侵染后的宿主域变化及其在不同宿主中交替传代过程中的毒力演化对于揭示病毒进化规律及发掘宿主域扩大和病毒毒力提升具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鳞翅目重大害虫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和甜菜夜蛾S. exigua为靶标对象,首先研究两种病毒混合侵染后的宿主域变化,接着研究宿主域扩大病毒在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中交替传代时的毒力演化,最后研究病毒多角体超微结构变化和遗传变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病毒混合侵染后的宿主域扩大和交替传代时的毒力演化本文选用不能经口感染甜菜夜蛾的斜纹夜蛾NPV (SINPV)日本福冈株和不能经口感染斜纹夜蛾的甜菜夜蛾NPV (SeNPV)美国株,将它们共同侵染甜菜夜蛾后,获得了能同时感染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宿主域扩大病毒株系,其对斜纹夜蛾的致病力与SINPV相当,致死中浓度(LC50值)无显着差异,同时对甜菜夜蛾也具备了一定的侵染力,但尚显着低于SeNPV对甜菜夜蛾的毒力。进一步将该病毒在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这两种宿主中按4种模式进行交替传代,分别为以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为起始宿主的严格交替传代,以及以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为起始宿主的非严格交替传代,研究病毒毒力的演化规律。发现宿主域扩大病毒在经历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多代交替传递过程中,其对甜菜夜蛾的毒力有显着上升,且对斜纹夜蛾的毒力未有显着下降,但在传递20代过程中,除从斜纹夜蛾开始的严格交替传代模式下,病毒对甜菜夜蛾的毒力一直呈上升趋势,以甜菜夜蛾为起始宿主的严格交替模式以及两种非严格交替传代模式下,病毒对甜菜夜蛾毒力未一直呈上升趋势,在14代以内显着上升,此后则有所下降。研究表明两种宿主中的交替传代可以提高病毒对一种宿主的适应性且同时保持了其对另一种宿主的适应性。2混合侵染和交替传代后多角体超微结构变化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研究了病毒混合侵染和交替传代后其多角体超微结构变化。比较了混合侵染前、混合侵染后、交替传代后以及连续传代后病毒的多角体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各病毒均属多粒包埋型病毒,混合侵染没有引起病毒多角体大小的改变,多角体直径无显着差异。但经以斜纹夜蛾为起始宿主的交替传代以及在斜纹夜蛾中的连续传代后,病毒多角体的直径显着减小。同时还发现混合侵染和交替传代都没有造成病毒多角体内病毒束数量的改变,多角体内病毒束平均数量在各病毒间无显着差异。但带来病毒束内核衣壳数量的变化,经过混合侵染及在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中的一次交替传代后,病毒束内平均病毒核衣壳数较起始的SINPV福冈株显着下降,在经历20代次交替后,仍显着低于福冈株,而在斜纹夜蛾中连续传代时病毒核衣壳的数量未有显着变化。另外从各病毒束内不同核衣壳的分布来看,SeNPV美国株中病毒束内核衣壳分布均匀,62.5%病毒束中病毒核衣壳数量为3个,而其余病毒则分布较广,在以斜纹夜蛾为起始宿主的交替传代后的病毒中,病毒核衣壳的数量在1-12个间。研究表明,SeNPV和SlNPV昆合侵染以及在两种宿主中交替繁殖后能够改变其多角体的组装,从而带来多角体超微结构的变化。3混合侵染后宿主域扩大病毒polh和iap基因变异通过基因组酶切、基因克隆分析研究了病毒混合侵染后的遗传变异。病毒基因组DNA限制性酶切结果表明,混合侵染后宿主域扩大病毒的基因组DNA酶切图谱较混合侵染前的SINPV福冈株没有产生明显变化,Pst Ⅰ、Hind Ⅲ、EcoR Ⅰ和Xba Ⅰ这4种限制性酶切图谱均与混合侵染前一致。进一步对病毒多角体蛋白基因(polh)分析发现,病毒混合侵染后其polh基因序列较混合侵染前SlNPV在第281个碱基上发生突变,氨基酸序列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另还对宿主域扩大病毒细胞凋亡抑制基因(iap)进行了克隆,发现其与已报道的SpliNPV iap基因同源性达95%,与SlNPV中国株G2iap基因同源性和SlNPV日本株iap同源性均只有80%。4混合侵染和交替传代后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变化分析对混合侵染和交替传代前后三个病毒株系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SlNPV和SeNPV经过混合侵染后产生的宿主域扩大病毒,在基因组大小上较SlNPV福冈株变小,基因数量也有变化,少了1个基因,基因总长度也有增加;再经过交替传代,基因总长度进一步变长。再从各病毒基因总长度占基因组的百分比来看,混合侵染后产生的宿主域扩大病毒较混合侵染前SlNPV基因总长度占基因组百分增加,再经交替传递20代后,百分比进一步增加。各病毒株系GC含量变化不大。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具体分析则发现混合侵染后病毒lef-8(晚期表达因子)基因产生了一个碱基的变化,另外病毒基因组内有一个255bp片段的插入,且在进一步交替传递20代后,此变化仍存在。

闵丹[6](2010)在《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ⅡORF50基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属鳞翅目夜蛾科(Lepidoptera: Noctuidae),是严重危害包括水稻、玉米、棉花等共计109科389种农作物的害虫。现发现并鉴定出一种全新的以斜纹夜蛾为特异性宿主的杆状病毒种,命名为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Ⅱ(SpltNPVⅡ),其繁殖率和毒性极强,杀虫时间短,而且BV在虫体内的增值速率最快,具有作为生物杀虫剂所具有的优良特性和潜力。本研究主要针对SpltNPVⅡ的ORF50进行研究。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Ⅱ(Spodoptera litura nucleopolyhedrovirusⅡ,SpltNPVⅡ)中的146个开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中,ORF50最为特殊,在国内外均未见研究报道,是新型未知基因。NCBI在线BLAST比对未发现与与ORF50有相似度的基因。将ORF50编码蛋白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在线BLAST比对结果显示,ORF50的编码蛋白序列没有保守序列,目前还没有任何与之相似度大于30%的蛋白序列。本研究通过蛋白质谱分析SpltNPVⅡ的包埋型病毒(occlusionderived virions,ODV)和芽生型病毒(budded virus,BV)组成蛋白差异,结果中均可检测到ORF50的编码蛋白gp50的存在,而且相比较在BVs组成型蛋白中的gp50存在检测分值要比ODV中高,因为SpltNPVⅡ的BV在虫体内的增值速率最快,推测gp50可能与BV在虫体内对周围细胞的感染有着重要作用。以pGL3-Basic对ORF50的前导序列50P进行启动子活性分析,在未加诱导因子的情况下,重组载体能够顺利表达萤光素酶,在荧光底物的存在下,能够产生荧光,而且其光量子强度均值达到18456,与阴性对照217差异极大,由此可以确定50P启动子为SpltNPVⅡ的早期启动子。分别合成各感染时相cDNA,以引物50P1:5’ttgaaagacgacggtgtgt3’,50P2:5’ctattcgacatgagcaacaatctg3’,25μL反应体系进行RT-PCR检测,结果显示,ORF50在2 h、4 h、8 h、12 h、16 h、24 h均有转录。根据目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50P3:5’-gtcgatgaagaggtctggcaatac-3’;50P4:5’-ctcttcgttcataatcatgtcgtgc-3’,以提取RNA稀释到等量作为本底参照,进行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与RT-PCR一致。以等量的各个时期的总蛋白为抗原,豚鼠面议纯化蛋白为一抗,羊抗豚鼠抗原为二抗,进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达时相分析,结果发现2 h、4 h、12 h、24 h、36 h、48 h等时相总蛋白中均能够检测到ORF50编码蛋白gp50的存在。结合RT-PCR,荧光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达时相分析,均能够确定ORF50在病毒感染2 h后开始转录表达,进一步表明该基因是一个早期基因。有关研究为深入分析SpltNPVⅡ的ORF50功能奠定了基础。

李轶女[7](2008)在《东方粘虫颗粒体病毒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Ⅱ基因组全序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杆状病毒是已知昆虫病毒中最大的类群,呈杆状,仅感染无脊椎动物,具有大的双链,共价闭合,环状的DNA基因组。杆状病毒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基因功能和它们的进化是非常重要的,正是由于已经有大量的杆状病毒基因组已经被测序,方便了我们对病毒基因组的进一步的了解而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本研究主要对两种杆状病毒:东方粘虫颗粒体病毒(PsGV)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II(SpltNPV II)基因组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1. PsGV和SpltNPV II的形态学特性根据包涵体形态的不同,将杆状病毒分为NPVs和GVs两类,NPVs的包涵体呈多角体形,内有多个病毒粒子,而GVs的包涵体呈颗粒体形,内只有一个病毒粒子。通过扫描电镜可以观察到纯化的PsGV的包涵体形状规则,大小比较均一,长度约为0.5μM,直径为0.3μM。通过透射电镜可以观察到每个包涵体内部有一个杆状病毒粒子,长约310nm,宽约40nm,每个病毒粒子内只有一个核衣壳。通过扫描电镜可以观察到纯化的SpltNPV II的包涵体形状不太规则,大小也不均一,直径约1.3μM。在透射电镜下可以观察到每个包涵体内部有多个杆状病毒粒子,长约260nm,宽约50nm,每个病毒粒子内含有多个核衣壳。2. PsGV的基因组全序列分析测定了东方粘虫颗粒体病毒病毒(PsGV)基因组全序列,PsGV基因组大小为176,677bp,是目前已经测序的杆状病毒基因组中仅次于XecnGV的第二大基因组。其G+C含量为39.79%,编码183个ORFs,每个ORFs大小为150核苷酸或以上,并且与其它ORF具有最小的重叠。与已经测序的AcMNPV、XecnGV和HearGV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发现PsGV与XecnGV和HearGV基因组具有很高的序列相似性和共线性,而且这三个基因组均有9个hrs,它们的结构以及在基因组中的位置都非常保守。在183个预测的ORFs中有69个与AcMNPV具有同源性,占整个基因组的37.7%;有166和169个ORFs分别与XecnGV和HearGV具有同源性,分别占整个基因组的90.7%和92.3%。PsGV与XecnGV和HearGV的同源基因的氨基酸相似性为79%,远远高于与AcMNPV同源基因的相似性(34%)。除了PsGV基因组特有的7个ORFs以外,还确定了12个bro基因、2个helicase基因和3个enhancin基因。在PsGV基因组中有两个完全一致的反向互补的重复基因(ORF39和49),并通过PCR扩增进行了验证。通过质谱分析,在PsGV(OB)中鉴定了12个颗粒体组成蛋白,包括6个ODVs特异性蛋白组分和1个ODVs和BVs共有的蛋白组分。其中ORF174由于它的功能至今未见报道,从本研究结果可以判定其属于一种新的颗粒体组成蛋白。3. SpltNPV II的基因组全序列分析测定和分析了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 II)基因组全序列,表明这是一个新的杆状病毒。该基因组大小为148,634bp,G+C含量为45%,编码149个ORFs,每个ORFs大小为150核苷酸或以上,并且与其它ORF具有最小的重叠。其中141个ORFs(94.6%)与其它的杆状病毒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包括97个与AcMNPV同源,96个与SpltNPV I同源,133个与SeMNPV同源,这些同源基因的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41.4%、44.6%和76.5%。在SpltNPV II基因组中有8个特有的ORFs和7个hrs。除了2个bro基因以外,在SpltNPV II基因组中还有2个重复的ORFs:p26和odv-e56,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基因的每个重复的来源都不同。SpltNPV II和SpltNPV I是从相同的宿主分离到的两种杆状病毒,对它们的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包括基因组大小、ORFs数目、G+C含量、基因内容、基因顺序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发现它们之间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结合之前的杀虫效果和限制性酶切图谱分析结果(与苏州大学朱江教授交流),认为SpltNPV II是一种不同于SpltNPV I的新病毒。4. PsGV和SpltNPV II的系统进化分析迄今为止,已知有45种杆状病毒的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它们共有29个保守的基因,被认为是杆状病毒的核心基因,这些基因通常编码最基本的功能。本研究建立了基于这29个核心基因的氨基酸序列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后的系统进化树,这个进化树支持了将杆状病毒分为鳞翅目NPVs、鳞翅目Gvs、膜翅目杆状病毒和双翅目杆状病毒的最新建议分类系统,其中鳞翅目NPVs又分为Group I和Group II。根据这个系统进化树, PsGV属于鳞翅目GVs,PsGV与HearGV和XecnGV的进化关系最近,这与本文第四章中比较的结果是一致的。从这个系统进化树还可以看出:SpltNPV II属于鳞翅目Group II NPVs,与SeMNPV关系最近。虽然SpltNPV II与SpltNPV I共同属于鳞翅目Group II NPVs,但是关系却比较远,再次验证了SpltNPV II是一个不同于SpltNPV I的新病毒。

沈智蓉[8](2008)在《斜纹夜蛾复合生物杀虫剂的研究及SpltMNPV-JP-B基因pif-2的克隆与序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是蔬菜、绿化植物和各类农作物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在各地发生普遍,且为害十分严重。由于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与施用方法不当,造成了斜纹夜蛾的抗药性明显上升,给防治带来很大困难。滥用化学农药不但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而且对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在害虫的综合治理中,努力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multicapsid nucleopolyhedrovirus,SpltMNPV)是一种病原生物,对宿主种群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目前已经商品化生产。但是,由于病毒具有很强的寄主专一性,对靶标生物之外的其他害虫没有作用,而且病毒对害虫防治的速效性较差,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了扩大生物农药的宿主域,提高其防治害虫的速效性,我们采用SpltMNPV与甲维盐复合的方式,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大田防治试验,取得了较明显的结果。同时,在分子水平上,对SpltMNPV与经口感染有关的pif-2基因进行克隆与序列分析。主要工作成果如下:1.在实验室条件下将SpltMNPV的中国株(CN)、3个日本株(A、B、C)与甲维盐进行混合复配,在不同组合、不同浓度、不同温度的条件下,分别测定它们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毒杀效果。结果表明,SpltMNPV日本株B型106PIB/mL与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1000倍稀释液的复合农药有明显的生物活性,其LT50比甲维盐单剂缩短22.22%,比病毒单剂缩短44.44%,效果显着。2.采用复合生物杀虫剂对斜纹夜蛾、小菜蛾和瓜绢螟等鳞翅目害虫大田防治试验的结果表明,复合生物杀虫剂药后4d和7d对斜纹夜蛾的校正防效分别为76.67%88.48%和92.92%96.30% ,略高于甲维盐单剂的71.63%84.16%和87.56%92.77%;明显高于病毒单剂的21.95%45.13%和68.83%86.11%。同时,复合生物杀虫剂可以兼治小菜蛾、瓜绢螟等鳞翅目害虫,在生产上有较大的实用价值。3.在分子水平上,克隆了SpltMNPV日本株B型的pif-2基因,并对其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进行了PIF-2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及分子系统发育分析。为这一病毒杀虫剂的改良和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盛晔,胡兆丽,王文兵,李新平,朱江[9](2007)在《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日本株(C3)ie0基因的序列分析和表达》文中提出从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multicapsid nucleopolyhedrovirus,SpltMNPV)日本株(C3)基因组中克隆了ie0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该克隆片断涵盖了864 bp的读码框及5′端启动子区475 bp和3′端终止区90 bp的序列。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在SpltMNPV IE0蛋白N-端23~47位以及111~126位富含酸性氨基酸和疏水性氨基酸残基,C′端第225~271位具有典型的CX2CX14CCX4CX2CX15CX2C双锌指基序,该结构在所比较的9个昆虫杆状病毒IE0蛋白中是十分保守的。联配分析表明,SpltMNPV日本株(C3)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与其他9种核多角体病毒的同源性有较大差异。以ie0基因为基础绘制的杆状病毒分子进化树将家蚕核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与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capcid nucle-opolyhedrovirus,AcMNPV)归到同一分枝,这与以p10、gp37和egt基因为基础绘制的杆状病毒分子进化树结果一致。并进行了大肠杆菌表达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

盛晔[10](2007)在《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日本株ie0、ie1基因和25k基因结构和功能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multicapsid nucleopolyhedrovirus,SpltMNPV)属NPV科A亚群。国内于1972年在广州地区首次从野外死亡的斜纹夜蛾虫体分离到这种病毒。其宿主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Spli)是鳞翅目夜蛾科的杂食性害虫,分布范围广,是我国粮棉、油等经济作物和蔬菜的重要害虫之一。应用SpltMNPV防治斜纹夜蛾是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而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构建新的高效杀虫病毒是改良生物病毒杀虫剂的重要途径。从分子水平深入地阐明SpltMNPV在体内的侵染、增殖规律、建立SpltMNPV载体表达系统是达到上述目的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准备。因此,近年来对SpltMNPV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有关该病毒的序列测定、基因结构、功能和表达调控等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进展迅速,特别是对一些重要基因的结构分析,有助于筛选毒力较强的杀虫毒株,并为这一病毒杀虫剂的改良和发展以及组建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奠定基础。本研究在Spli-SpltMNPV的模型中对ie0/ie1及25k基因进行了结构与功能的初步研究,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克隆并表达了SpltMNPV日本C3株ie0基因,该基因编码区含864bp核苷酸,编码分子量为33124D的多肽(GenBank登陆号:AY 727987)。分析了该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特征,进行了IE0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以及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序列分析发现,在SpltMNPV IE0蛋白N-端23-47位以及111-126位富含酸性氨基酸和疏水性氨基酸残基,C-端第225-271位具有典型的CX2CX14CCX4CX2CX15CX2C双锌指基序,该结构在所比较的9种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IE0蛋白中是十分保守的。将ie0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经IPTG诱导,SDS-PAGE显示该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获得了表达,同时进行了westem blot鉴定。2.构建了以GFP为标记的转移质粒pSplt—ie0和pSplt—ie1,使用能直接被宿主细胞识别的极早期基因ie0和ie1的启动子。将pSplt—ie0和pSplt—ie1转染Sf9细胞,瞬时表达的IE0和IE1蛋白能引起非宿主细胞的凋亡。结合三种凋亡抑制剂对SpltMNPV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影响,对IE0和IE1蛋白诱导的细胞凋亡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IE0和IE1蛋白能够引起非宿主细胞的凋亡,其诱导凋亡的能力与其瞬时表达的量呈正相关,但有一阈值。其引起凋亡的途径可能是由于IE0和IE1蛋白的表达引起了细胞DNA的非正常复制。3.首次在SpltMNPV中发现了少多角体的遗传变异株。克隆了SpltMNPV日本株A、B、C型的25k基因,与SpltMNPV中国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比较发现,由于B型25k基因3′端核苷酸的缺失和插入,导致25k蛋白C端21个氨基酸的改变,引起了多角体明显减少的表型。B型病毒在感染幼虫后期不能使虫体正常降解和液化,推测是由于该基因的表达产物不能正常促进半胱氨酸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合成所致。

二、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宿主细胞ESCRT-Ⅲ复合体在杆状病毒AcMNPV出芽型病毒粒子侵染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ESCRT系统的组成
        1.1.1 ESCRT-0 复合体
        1.1.2 ESCRT-Ⅰ复合体
        1.1.3 ESCRT-Ⅱ复合物
        1.1.4 ESCRT-Ⅲ复合体
        1.1.5 Vps4
        1.1.6 Alix
    1.2 晚期结构域L-domain
    1.3 杆状病毒简介
        1.3.1 杆状病毒的分类
        1.3.2 杆状病毒的形态结构
        1.3.3 杆状病毒生活周期
        1.3.4 杆状病毒核心基因
        1.3.5 苜蓿丫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简介
    1.4 多个影响BV产量的杆状病毒核心基因简介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材料
        2.2.1 细胞、菌株与质粒
        2.2.2 细菌培养基
        2.2.3 主要试剂
        2.2.4 常用缓冲液
        2.2.5 常用抗生素溶液的配制
    2.3 方法
        2.3.1 大肠杆菌化学感受态细胞制备
        2.3.2 DH10Bac电转感受态细胞制备
        2.3.3 草地贪夜蛾Sf9 细胞总RNA的提取
        2.3.4 ESCRT-Ⅲ组分基因的克隆及瞬时表达质粒的构建
        2.3.5 AcMNPV核心基因ac93 突变体的构建
        2.3.6 ac93 及其系列突变瞬时表达质粒的构建
        2.3.7 构建表达GFP标签的ESCRT-Ⅲ各个组分的重组AcMNPV bacmid
        2.3.8 细胞活性测定
        2.3.9 病毒缺失-补偿实验
        2.3.10 病毒滴度测定
        2.3.11 ac93 重组病毒的滴度测定
        2.3.12 AcMNPV基因表达与基因组DNA复制检测
        2.3.13 AcMNPV的入侵分析
        2.3.14 AcMNPV出芽释放分析
        2.3.15 免疫共沉淀分析(Co-immunoprecipitation)
        2.3.16 Western blotting
        2.3.17 双分子荧光互补分析
        2.3.18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
        2.3.19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2.3.20 同源重组线性片段ac93US-Cm-ac93DS的制备
        2.3.21 同源重组感受态细胞DH10BAC的制备
        2.3.22 电击转化同源重组
        2.3.23 Bacmid DNA提取
        2.3.24 重组病毒v AcIE1-GFP-PP-GFP-PP-Polh的构建
        2.3.25 ac93 补回型重组病毒vAc ac93~(REP-PP-GFP-PP-Polh)的构建
        2.3.26 重组病毒的PCR鉴定
        2.3.27 helper质粒的去除
        2.3.28 多步病毒生长曲线测定
第三章 ESCRT-Ⅲ在 AcMNPV侵染中的作用
    3.1 ESCRT-Ⅲ核心基因的克隆
    3.2 ESCRT-Ⅲ核心基因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
    3.3 ESCRT-Ⅲ核心蛋白的表达
    3.4 过表达GFP标签的ESCRT-Ⅲ组分对感染性AcMNPV BV的影响
    3.5 过表达GFP标签的ESCRT-Ⅲ组分对AcMNPV侵染早期阶段的影响
    3.6 过表达GFP标签的ESCRT-Ⅲ组分对AcMNPV BV入侵的影响
    3.7 过表达GFP标签的ESCRT-Ⅲ组分显性-负性突变体对BV出芽释放的影响
    3.8 过表达GFP标签的ESCRT-Ⅲ组分显性-负性突变体对AcMNPV的子代病毒核衣壳从核膜释放的影响
    3.9 小结
    3.10 讨论
第四章 Ac93与ESCRT-Ⅲ亚基的相互作用
    4.1 Ac93和ESCRT-Ⅲ亚基的相互作用
    4.2 Ac93和Vps4 的相互作用
    4.3 Ac93 与病毒核心蛋白Ac76、Ac103 的相互作用
    4.4 小结
    4.5 讨论
第五章 Ac93 突变体与ESCRT-Ⅲ/Vps4 的相互作用
    5.1 Ac93 及其同源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比对
    5.2 Ac93 的结构域分析
        5.2.1 晚期结构域
        5.2.2 亮氨酸拉链
        5.2.3 核受体模序
        5.2.4 MIM1 模序
        5.2.5 CRAC-motif
    5.3 Ac93 突变体的构建
        5.3.1 克隆策略
        5.3.2 点突变系列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
        5.3.3 ac93 系列点突变BIFC瞬时表达载体的鉴定
        5.3.4 MIM1 模序保守的存在于几乎所有的Ac93 同源物中
        5.3.5 Ac93 突变体自身相互作用
        5.3.6 Ac93 突变体与Vps4 的相互作用
        5.3.7 Ac93 突变体与Vps4 MIT结构域的相互作用
        5.3.8 Ac93 突变体与ESCRT-Ⅲ蛋白的相互作用
        5.3.9 Ac93 突变体与病毒核心蛋白Ac76和Ac103 的相互作用
        5.3.10 Ac93 其突变体与ESCRT-Ⅲ组份蛋白、病毒核心蛋白的的表达
    5.4 小结
    5.5 讨论
第六章 Ac93 突变体对Ac MNPV复制的影响
    6.1 ET同源重组技术和Bac-to-Bac系统
    6.2 构建ac93 缺失型重组bacmid流程
        6.2.1 ac93 上游侧翼序列和下游侧翼序列的鉴定
        6.2.2 重组质粒pIE-ac93US-Cm-ac93DS的鉴定
        6.2.3 重组Bacmid vAc~(ac93ko)的鉴定
        6.2.4 转座载体IE1-GFP-PFB、ac93p-ac93-pFB的鉴定
        6.2.5 ac93 补回型重组病毒vAc~(ac93REP-PP-GFP-PP-Polh)的鉴定
        6.2.6 点突变系列重组载体93p-?ac93-HApBlue的构建
        6.2.7 点突变系列转座载体93p-?ac93-HA-pFB的构建与鉴定
        6.2.8 补回型重组病毒vAc~(△~(ac93REP-PP-GFP-PP-Polh))的构建与鉴定
    6.3 ac93 点突变重组病毒对感染性病毒粒子产量的影响
    6.4 Ac93的MIM1 模序对核衣壳从核膜释放以及核内微泡的形成的影响
    6.5 小结
    6.6 讨论
第七章 粉纹夜蛾和草地贪夜蛾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7.1 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7.2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ESCRT-Ⅲ是 AcMNPV粒子有效入侵和释放所必需的
    8.2 MIM1模序参于Ac93蛋白与Ac93蛋白、ESCRT-Ⅲ/Vps4蛋白和其他病毒蛋白的互作
    8.3 MIM1 模序在Ac MNPV侵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8.4 Ac93蛋白与Ac93蛋白、ESCRT-Ⅲ/Vps4蛋白和其他病毒蛋白的互作主要发生在核膜
    8.7 粉纹夜蛾和草地贪夜蛾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Splt NPV概述
2 致病性研究
    2.1 Splt NPV对寄主的毒力研究
        2.1.1 对幼虫的毒力研究
        2.1.2 对成虫及其后代的影响
    2.2 Splt NPV的流行病学研究
3 分子生物学研究
    3.1 Splt NPV基因组
    3.2 Splt NPV部分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3.2.1 Splt NPV结构蛋白基因
        3.2.2 杆状病毒复制、调控相关基因
        3.2.3 杆状病毒复制非必需基因
4 复配剂的筛选及田间应用
    4.1 与化学农药复配
    4.2 与生物农药或者仿生农药复配
    4.3 与其他病毒组合
    4.4 与性诱剂联合使用
    4.5 添加增效剂
    4.6 保幼激素类似物
5 对斜纹夜蛾天敌的影响
6 结语与展望

(3)我国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毒毒力
2 病毒制剂研究与生产
3 田间应用及药效试验
4 增效剂研究
5 分子生物学研究
    5.1 SeNPV基因组结构分析
    5.2 SeNPV部分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6 讨论

(5)混合侵染和交替传代对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宿主域和毒力影响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昆虫病毒的种类及应用现状
        1.1 核型核多角体病毒
        1.2 颗粒体病毒
        1.3 质型多角体病毒
        1.4 昆虫痘病毒
    2 病毒重组拓宽病毒杀虫谱研究进展
        2.1 昆虫病毒自然重组拓宽杀虫谱
        2.2 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扩大宿主域
    3 宿主中连续传代提升病毒毒力研究进展
    4 病毒宿主域和毒力及杀虫速度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4.1 与宿主域相关的基因
        4.2 与毒力速度相关的基因
    5 论文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5.1 研究内容
        5.2 研究目的与意义
        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混合侵染和交替传代时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宿主域扩大和毒力演化
    摘要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种核型多角体病毒混合侵染后的宿主域扩大
        2.2 宿主域扩大病毒交替传代时对斜纹夜蛾毒力的演化
        2.3 宿主域扩大病毒对甜菜夜蛾毒力的演化
    3 讨论
第三章 混合侵染和交替传代后病毒多角体超微结构变化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
        1.2 病毒的蔗糖密度梯度离心
        1.3 超薄切片样品制备
    2 结果分析
        2.1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混合侵染后宿主域扩大病毒polh和iap基因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毒混合侵染前后基因组DNA限制性酶切图谱比较
        2.2 宿主域扩大病毒polh基因变异
        2.3 宿主域扩大病毒Iap基因的克隆
    3 讨论
第五章 病毒宿主域扩大和毒力提升后其全基因组变异分析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
        1.2 病毒DNA的提取
        1.3 DNA浓度测定
        1.4 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和基因预测
        2.2 混合侵染和交替传代后病毒基因组变异分析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ⅡORF50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斜纹夜蛾与杆状病毒研究进展
        1.1 农林害虫斜纹夜蛾
        1.1.1 农林害虫斜纹夜蛾的习性特征
        1.1.2 斜纹夜蛾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1.1.3 农业害虫的治理
        1.2 生物防治
        1.2.1 利用害虫天敌防治害虫
        1.2.2 利用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防治
        1.2.3 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
        1.3 昆虫杆状病毒
        1.3.1 昆虫杆状病毒分类与命名
        1.3.2 杆状病毒的感染周期
        1.3.3 杆状病毒基因组
        1.3.4 昆虫杆状病毒的应用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报告
    第二章 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案
        2.1 立题依据和意义
        2.1.1 SpltNPVⅡ的基因组分析
        2.1.2 SpltNPVⅡ的ORF50 序列分析
        2.2 研究方案
        2.3 主要研究路线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材料
        3.1.2 工具酶及Kit
        3.1.3 主要实验试剂与配制
        3.2 常用实验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SpltNPVⅡODVs 组成蛋白样品的制备
        3.3.2 SpltNPVⅡBVs 组成蛋白样品的制备
        3.3.3 SpltNPVⅡ基因组DNA 的提取
        3.3.4 基因片段的PCR 扩增
        3.3.5 玻璃奶法纯化回收DNA 片段
        3.3.6 DNA 片段与载体连接
        3.3.7 E.coli 热激感受态细胞的小量制备
        3.3.8 质粒DNA 或连接产物的热转化
        3.3.9 重组质粒的鉴定
        3.3.10 碱法少量快速抽提质粒DNA
        3.3.11 DNA 和RNA 浓度测定
        3.3.12 酶切
        3.3.13 菌种保存
        3.3.14 重组表达菌的诱导表达
        3.3.15 融合表达蛋白的鉴定
        3.3.16 BL21 的IPTG 诱导大量表达
        3.3.17 包涵体蛋白的洗涤与变性溶解
        3.3.18 Ni 柱纯化His Tag 蛋白
        3.3.19 Bradford 法测定蛋白浓度
        3.3.20 Ni+-NTA 树脂的再生
        3.3.21 ELISA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间接法测定效价
        3.3.22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Western blotting)
        3.3.23 萤光素酶标记的启动子活性分析
        3.3.24 利用Trizol 抽提组织总RNA
        3.3.25 RT-PCR
        3.3.26 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第四章 SpltNPVⅡODVs 与BVs 组成型蛋白比较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SpltNPVⅡ病毒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SDS-PAGE 结果
        4.3.2 质谱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SpltNPVⅡORF50 基因的的克隆与表达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PCR 扩增与TA 克隆
        5.3.2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5.3.3 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融合表达
        5.4 讨论
    第六章 gp50 蛋白的纯化及其抗体的制备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Ni+-NTA 树脂蛋白纯化结果及分析
        6.3.2 纯化蛋白的质谱分析鉴定
        6.3.3 Bradford 法测定浓缩纯化蛋白浓度
        6.3.4 gp50 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6.4 讨论
    第七章 SpltNPVⅡORF50 基因的启动子活性分析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pMD18T-50P 克隆载体的构建与DNA 测序鉴定
        7.3.2 启动子分析载体pGL3-Basic-50P 的构建及鉴定
        7.3.3 SpltNPVⅡORF50 基因的启动子基因50P 活性分析
        7.4 讨论
    第八章 SpltNPVⅡORF50 基因的时相转录表达分析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感染病毒的细胞与虫体分时相收取
        8.2.2 组织总RNA 抽提
        8.2.3 RT-PCR
        8.2.4 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
        8.2.5 Western blotting 时相分析
        8.3 结果与分析
        8.3.1 RT-PCR 时相分析
        8.3.2 荧光定量PCR 时相分析
        8.3.3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表达时相分析
        8.4 讨论
    第九章 全文总结
        9.1 斜纹夜蛾与杆状病毒
        9.2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Ⅱ及其ORF50
        9.3 ORF50 的转录表达时相分析
        9.4 有待进一步研究内容
        9.5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研究所用载体图谱
    2 测序图谱
缩略语表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东方粘虫颗粒体病毒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Ⅱ基因组全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杆状病毒的生物学和分类学
    1.2 杆状病毒基因组
        1.2.1 杆状病毒基因组的测序概况
        1.2.2 杆状病毒基因组结构
        1.2.3. 杆状病毒的基因结构
        1.2.4. 保守基因及其功能
        1.2.5. 可变基因
        1.2.6. 基因组的重组
    1.3 杆状病毒的系统发生和进化
        1.3.1 杆状病毒的系统发生史
        1.3.2 杆状病毒的进化
第二章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意义和研究方案
    2.1 立题依据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方案
第三章 东方粘虫颗粒体病毒的形态特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病毒株和颗粒体病毒纯化
        3.1.2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
        3.2.2 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
    3.3 结果
        3.3.1 扫描电镜观察
        3.3.2 透射电镜观察
第四章 东方粘虫颗粒体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分析
    4.1 实验材料
        4.1.1 病毒株和颗粒体纯化
        4.1.2 菌株和质粒
        4.1.3 工具酶
        4.1.4 试剂
        4.1.5 培养基及有关溶液的配制
        4.1.6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颗粒体病毒DNA 的提取
        4.2.2 碱法少量快速抽提质粒DNA
        4.2.3 碱法大量制备质粒DNA
        4.2.4 DNA 浓度测定
        4.2.5 限制性内切酶反应
        4.2.6 玻璃奶法纯化回收DNA 片段
        4.2.7 DNA 的连接
        4.2.8 质粒DNA 的转化
        4.2.9 重组质粒的鉴定
        4.2.10 随机文库的建立
        4.2.11 DNA 测序
        4.2.12 基因组序列分析
        4.2.13 基因组中2 个同源基因位置的确定
        4.2.14 PsGV(ODVs)颗粒体组成蛋白的制备
    4.3 结果与分析
        4.3.1 PsGV 全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4.3.2 PsGV 的ORFs 与其它杆状病毒的比较
        4.3.3 PsGV 特有的ORF
        4.3.4 同源区(hr)
        4.3.5 杆状病毒的重复基因(bro genes)
        4.3.6 PsGV 基因组中的两个同源基因
        4.3.7 PsGV 基因组中最大的基因
        4.3.8 PsGV 增效蛋白基因(enhancin)
        4.3.9 PsGV(OBs)颗粒体组成蛋白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II 的形态特征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病毒株和多角体纯化
        5.1.2 主要仪器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
        5.3.1 扫描电镜观察
        5.3.2 透射电镜观察
第六章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II 基因组全序列分析
    6.1 实验材料
        6.1.1 病毒株和多角体纯化
        6.1.2 菌株和质粒
        6.1.3 工具酶
        6.1.4 试剂
        6.1.5 培养基及有关溶液的配制
        6.1.6 主要仪器
    6.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SpltNPV II 全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6.3.2 SpltNPV II 的ORFs 与其它杆状病毒的比较
        6.3.3 SpltNPV II 特有的ORFs
        6.3.4 同源区(hr)
        6.3.5 杆状病毒的重复基因(bro genes)
        6.3.6 SpltNPV II 中含有两个同源序列的基因
        6.3.7 SpltNPV II 与SpltNPV I 比较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PsGV 和 SpltNPV II 的系统进化分析
    7.1 实验材料
    7.2 实验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全文结论
    8.1 东方粘虫颗粒体病毒(PsGV)的形态特性研究
    8.2 东方粘虫颗粒体病毒(PsGV)基因组序列分析
    8.3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II(SpltNPV II)的形态特性研究
    8.4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II(SpltNPV II)基因组序列分析
    8.5 PsGV 和 SpltNPV II 的系统进化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斜纹夜蛾复合生物杀虫剂的研究及SpltMNPV-JP-B基因pif-2的克隆与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斜纹夜蛾的生物防治研究
        1 自然天敌防治
        2 生物农药防治
        3 昆虫激素防治
        4 生物技术手段防治
        5 寄主植物品种对昆虫诱导抗药性的研究
        6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昆虫杆状病毒的研究进展
        1 杆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2 pif 基因的作用
        3 杆状病毒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二篇 斜纹夜蛾复合生物杀虫剂的研究
    第三章 斜纹夜蛾NPV 的室内毒力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斜纹夜蛾NPV 与甲维盐复合生物杀虫剂的毒力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4 复合生物农药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斜纹夜蛾复合生物杀虫剂的田间防治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篇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分子生物研究
    第六章 SpltMNPV-JP-B 经口感染必需基因pif-2 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
致谢

(10)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日本株ie0、ie1基因和25k基因结构和功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综述
第二章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日本株(C3)极早期基因ie0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ie0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融合表达、纯化和western blot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四章 ie0、ie1诱导昆虫细胞凋亡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五章 25k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初步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存在问题与工作展望
    1 主要结论
    2 存在问题与工作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四、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宿主细胞ESCRT-Ⅲ复合体在杆状病毒AcMNPV出芽型病毒粒子侵染中的作用[D]. 刘婷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 [2]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研究进展[J]. 邹金城,杨勇,杨益众,苏宏华.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6(06)
  • [3]我国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研究新进展[J]. 邵天玉,刘兴龙,刘思竹,谢维欣,王克勤.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01)
  • [4]广谱昆虫杆状病毒生物农药研究与应用进展[J]. 张忠信. 华中昆虫研究, 2015(00)
  • [5]混合侵染和交替传代对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宿主域和毒力影响及机制[D]. 王成燕.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4)
  • [6]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ⅡORF50基因的研究[D]. 闵丹. 苏州大学, 2010(01)
  • [7]东方粘虫颗粒体病毒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Ⅱ基因组全序列分析[D]. 李轶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8]斜纹夜蛾复合生物杀虫剂的研究及SpltMNPV-JP-B基因pif-2的克隆与序列分析[D]. 沈智蓉. 苏州大学, 2008(11)
  • [9]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日本株(C3)ie0基因的序列分析和表达[J]. 盛晔,胡兆丽,王文兵,李新平,朱江. 科技通报, 2007(03)
  • [10]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日本株ie0、ie1基因和25k基因结构和功能的初步研究[D]. 盛晔. 苏州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