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加快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一、加快提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论文文献综述)

韩美琳[1](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曾晶[2](2021)在《中国-印度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对比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服务业成为世界经济之战的重要领域,世界各国都愈发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中国与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在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渊源上有非常相似之处。然而,中印两国走的是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在经济发展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印度则倡导以发展服务业为核心的发展路径。我国服务贸易虽然起步晚、发展时间短,但增长速度快,截至2019年底,我国服务贸易额连续六年保持世界第二,年均增速也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印度对服务产业的大力支持,使得服务贸易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比如持续扩大的贸易规模,飞快的增长速度以及高额的贸易顺差等,尤其是信息与技术产业已走向世界前列。虽然我国服务贸易总额超过印度,但在发展质量上参差不齐,与印度有很大的差距。本文以中国与印度服务贸易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比较两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竞争力状况,并进一步探究两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来源。根据中印两国的比较分析,促使我国的服务业补短板增强项,调整贸易发展模式,找出新的发展方向,对提升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具有建设性的意义。在研究中国和印度服务贸易的相关问题上,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步骤着手:第一,简要介绍本文所研究的相关背景,并确定分析思路,对文章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路线。第二章,着重阐述服务贸易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同时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评述。第三章,在GDP构成、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和贸易结构上比较中印两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第四章,从MS指数、TC指数、RCA指数对中印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进行测量与对比分析,最后做出总结。第五章,基于时间序列数据,以钻石理论为基础,建立模型,对中印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第六章,得出相关结论并结合自身定位,给出可行性的措施与建议,进一步推动中国服务贸易的跨越式发展。本文主要致力于研究中印两国在服务贸易发展过程的差异,探求两国的竞争优势,通过国际上通用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中印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在总额上,虽然从MS指数上发现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的绝对值高于印度,但是通过RCA指数表现出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平均水平的相对优势并不如印度。同时从TC指数上得出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不平衡,呈现持续贸易逆差状态的结论。所以中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比不上印度。在结构上,中国传统服务业三大指标的数值均大于印度,但对于现代服务业,我国却比不上印度的发展实力,说明中国的传统服务业发展态势较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印度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必须借鉴印度成功的发展经验来促进本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于是通过实证分析影响两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因素,发掘出提升两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动力。在实证结论中,人力资本、人均GDP、外商直接投资和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度均对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积极的影响;而货物贸易对两国发展的影响呈相反的结果,这也充分地说明了中国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没有产生很好的协同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最后提出促进中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建议,主要从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提高服务贸易开放度、培育服务型专业人才、强化货物贸易的带动作用、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这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具有现实性意义。

孙祉祺[3](2021)在《中日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国家之间的竞争逐渐由第一、第二产业的竞争转向第三产业之间的竞争,服务贸易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世界各国之间相互竞争的关键。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服务贸易列推动自身经济发展,提升国际地位的重心。进入21世纪,中日韩三国始终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产业,并取得一定成果。本文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衡量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指标对中日韩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首先,介绍了服务贸易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总述中日韩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特征和国内规制。其次,结合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利用指数分析三国服务贸易整体和行业内部的竞争优势,系统全面的比较中日韩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最后,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并基于RCEP协定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推进中日韩服务贸易合作发展的建议,为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石宇飞[4](2020)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本质就是要使中国经济拥有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产业结构,把中国建成一个制造业强国,装备制造业更是重中之重。本研究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世界经济后危机时代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表现、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产生的基础和条件、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以及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经济效应进行了评价。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第二阶段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到2001年中国入世前;第三阶段是从2001年至2013年;第四阶段是从2013年至今。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进口和出口占世界比重持续提高,但在2013年以后增幅开始放缓,甚至停滞。中国装备制造业不同程度地面临进口和出口压力。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在2003年之前表现为比较劣势,而后则表现为比较优势。中国装备制造业贸易竞争力指数2003年前后先提升而后平稳。从影响力系数变动趋势看,中国装备制造业对三次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呈渐趋提高态势,中国装备制造业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影响力的提高幅度明显超过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生产诱发系数总体上呈现缓慢提高的趋势。出口和资本形成一直是中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关键推动力量,而消费和进口则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不仅对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制约,同时也对其它产业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装备制造业仅对出口项目的最终需求呈现出提高的趋势,对其它三个最终需求项目的依赖程度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从装备制造业产业角度看,装备制造业资产负债率渐趋下降,下降幅度超过中国工业总体下降水平。从装备制造业企业角度看,装备制造企业盈利能力逐步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企业资产运用效率、资金利用效果、盈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近期有小幅回落,营业净利率显示中国装备制造产业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盈利水平的能力在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近些年的财务风险有所降低,企业资产主要源自负债的倾向逐步下降,但不同企业的资本结构仍然存在显着的结构性差异;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流动比率整体偏低,流动资产规模不足,但现金比率普遍较高;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总资产和固定资产周转利用效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有所提升,但产业分工地位仍需提升。具体而言:一是中国装备制造业通过中间品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有所增加,中国装备制造业基础研发、中间品与零部件生产能力有所增加,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有所提升,但最终品出口比重仍然较大,需要进一步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提高中间品出口比重,进一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二是出口增加值结构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呈现显着差异性,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出现下降态势。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装备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比重开始出现下降,出口之中本国中间品出口增加值重复计算部分,以及其重要组成来自国外账户重复计算部分均出现下降。三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各产业部门全球价值链前向生产长度和后向生产长度表现并不相同,而且呈现阶段性特征。金融危机后全球价值链前、后向生产长度均出现增加,但产业分工地位出现下移。从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形成的社会基础角度看,中国人力资本要素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资本要素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技术要素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从经济基础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品市场,国内市场需求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内需支撑,国际市场需求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外需支撑;从产业基础角度看,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仍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新兴产业投入所占比重仍然较低,这导致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低,科技水平相对较弱,中国高新技术制造业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产生了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高新技术制造业对装备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在总量和比重上呈现出双重提高趋势,且提高幅度显着超过中低技术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从制度基础角度看,阶段差异化产业政策推动装备制造大国转向装备制造强国,环境规制渐趋加强倒逼装备制造业提升排污处理能力,稳定的金融支持是装备制造业积极扩大发展的基础。中国推动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应着重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融合、加大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提升创新驱动力,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助推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秦晓钰[5](2020)在《创新型人力资本驱动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逐渐完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因此,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下的创新源泉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分析,这也是解决经济持续增长、加速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关键。本文基于创新源泉的视角,研究创新型人力资本通过影响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具体作用过程,能够更加清晰地给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和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本文从第二章的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中,梳理出经济增长源泉的追溯思路、总结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内涵、把握人力资本与创新的关系,为从创新型人力资本视角研究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第三章则系统研究了创新型人力资本作为创新源泉,驱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内在作用机理;第四章对创新型人力资本积累以及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基本情况进行总结概况,为后期研究提供事实依据和数据支持;第五章基于GTAP模型,一方面通过要素对比分析,对当前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诊断,另一方面从创新型人力资本积累的不同方案着手,研究创新型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实现创新驱动的具体影响;第六章围绕创新型人力资本与创新成果产出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创新型人力资本向创新成果转化的具体路径,为创新型人力资本驱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提供更加具体的路径支持。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了如下结论:结论一,作为创新源泉的创新型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过影响创新来驱动经济持续增长。研究指出,创新型人力资本具备稀缺性的创新能力,同时能够产生边际报酬递增和产出乘数效应,进而辐射和带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是形成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本源;进一步以知识创新模型为基础,基于中国经济增长事实研究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创新机制,研究表明,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一方面通过直接影响国内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驱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还会受国际技术溢出效应和自身技术吸收能力的影响,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可能性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逐渐增大,且国内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越接近,转化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也越强。结论二,伴随着创新型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中国经济增长正在逐步向创新驱动迈进。改革开放以来,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均获得全面提升,总量水平达到世界前列,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转型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和源泉。伴随着创新型人力资本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研发经费投入总量持续增长,研发投入强度跻身世界前列,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技术市场日渐完善与成熟,中国经济增长正逐步向创新驱动迈进。结论三,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仍以要素驱动为主,但创新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越发突出。基于GTAP模型对比创新型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以及非创新型人力资本三类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得出:首先,从要素驱动经济增长的规模报酬来看,物质资本和非创新型人力资本都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减性质,唯有创新型人力资本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其次,从要素驱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领域来看,创新型人力资本更多地作用于居民收入和社会福利,可以显着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加社会的福利水平,物质资本则主要作用于出口贸易,非创新型人力资本则表现出社会福利不降反升的现象;再次,从要素驱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趋势来看,创新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而物质资本和非创新型人力资本的作用则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说明随着非创新型人力资本增速的放缓,中国经济正逐渐从长期依靠非技能型劳动力获取国际比较优势的贸易方式中转变出来。结论四,创新型人力资本从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提高三个层面,显着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转型产生作用。首先是宏观经济层面,创新型人力资本会全面性带动GDP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社会福利增加,进一步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且随着创新型人力资本加速积累,经济增长呈现乘数效应,对外贸易参与度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其次是产业层面,创新型人力资本对高科技制造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作用最大,且随着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加速积累,产业增加值的增长效应和出口优势的提高效应也最为明显。最后是国际竞争力层面,创新型人力资本依然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高科技制造业的提升效果最为显着,且随着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加速积累,两个产业部门的创新优势更加突出,国际竞争力也进一步提升。结论五,创新型人力资本对科技成果产出的影响,呈现出先上升、后轻微下降、再不断提升的三阶段非线性变动特征。改革开放初期,GDP—直是推动中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影响力量,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推动力度还处在相对较弱的阶段,但这一时期创新型人力资本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加大,创新型人力资本向创新成果转化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21世纪之后,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数量增长逐渐成为促进中国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力量,而创新型人力资本质量的影响度还有待提升,且一定时间范围内呈现波动态势,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科技成果产出正处在从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数量依赖向质量推动转变的转型期;近年来,随着创新型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和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创新型人力资本对科技成果产出的作用已经从数量促进型慢慢转移到质量推动型,创新型人力资本质量水平在科技创新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单纯的数量型创新型人力资本的作用度呈现递减的态势。另外,中国的科技成果产出存在明显的省际和区域异质性,东部区域各省份的创新型人力资本质量对科技成果产出的作用力度更大,而中西部的科技成果产出效率与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的影响度相对较弱。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创新之一,从创新源泉——创新型人力资本的视角,研究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的转型。从创新源泉的角度,诠释了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概念;基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创新型人力资本通过创新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作用机理;进一步,基于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的特征,调整了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部分假设,提高了模型对创新型人力资本驱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解释力度,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应用到发展中国家作出贡献。创新之二,选用多区域、多部门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一方面基于要素对比的视角,分别将创新型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非创新型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实现创新驱动的具体影响进行对比分析,既克服了测度全要素生产率时无法分离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结果而导致的核算误差,又能够在对比分析中作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具体判断;另一方面,基于GTAP模型能够具体分析创新型人力资本在不同增长情况下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影响,给出创新型人力资本驱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具体建议。创新之三,选用机制转换模型中的非线性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从非线性角度对创新型人力资本与创新成果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进而从创新型人力资本质量提高的角度,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转型提供思路。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沿着如何将创新型人力资本转化为能够驱动经济增长的创新成果这一思路,对创新型人力资本与创新成果产出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分析,既为创新型人力资本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转型提供了具体的路径支持,也对传统的线性研究思路做出了有效补充。

刘华健[6](2020)在《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担任着无可取代的角色,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其产业占比也不断加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仍然有待提高,比如我国金融服务业仍存在结构不均衡、系统效率不高、国际竞争力较低等问题。发展金融服务业除了依靠国内经济发展的支持,我国也可以通过“走出去”战略,借助企业OFDI行为给母国金融服务业带来的投资挤出及挤入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产业前后关联效应及资源调配效应等,来提高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首先,基于理论支撑的基础上,本论文对OFDI与金融服务业的内涵及特征进行了界定,以期为论文的后续研究建立理论研究的依据。围绕OFDI对国内金融服务业带来的影响,理清OFDI对母国金融服务业的作用机制。然后,对中国OFDI发展水平的发展现状进行描述,并通过运用熵值法评价我国31省(市、自治区)金融服务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分析在对外开放背景下国内金融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基于“一带一路”OFDI对中国金融服务业发展带来的初步影响做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静态面板模型进行检验,将对外直接投资对金融服务业的影响做定性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现阶段OFDI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内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而对外开放水平和金融服务业发展程度不匹配,技术发展有利于金融服务业水平提升。最后,基于上述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一,调整对外直接投资导向,主要包括调整投资结构及区域差异化发展路径,以优化金融服务业结构。第二,发挥OFDI技术提升作用,主要通过鼓励技术寻求型OFDI、提升人力资本质量途径,以推动金融服务业高效化。第三,深化OFDI合作,通过创建良好的国内支持环境、引导发挥各方比较优势途径,以提高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史向荣[7](2020)在《黑龙江省与东南沿海地区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从20世纪开始,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势不可挡,第三产业逐渐代替第一、第二产业,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关键,在此契机下,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就国内来看,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经济基础,服务业发展方兴未艾。而黑龙江省作为我国边境地区,更是我国的重要粮仓,在服务业发展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平衡南北地区服务业的差异,以东南沿海地区为借鉴,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是黑龙江省服务业发展需要明确的方向。综上所述,本文首先通过波特钻石模型和相关指数分析出黑龙江省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差异。其次分析出黑龙江省与东南沿海地区服务业在总体和个别行业,在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等方面仍有很大差距。最后,提出了促进黑龙江省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希望黑龙江省与东南沿海地区积极沟通、协同合作,为东北经济复苏,进而推动我国第三产业和总体经济的发展。

刘小溪,何树全[8](2020)在《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就业与收入的视角》文中认为本文通过计算全球价值链收入、显示性比较优势、出口引致的要素收入和就业,将其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对比,并对中国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进行综合国际竞争力的详细分析。通过以上指数分析得出结论:第一,美国服务贸易在GVC收入和要素收入方面居于世界首位,并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极具显示性比较优势;第二,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要明显优于发展中国家。其中,英国、法国、德国三国服务贸易也处于世界前列且增速可观,日本各指标均出现了下降的情况,大有被其他国家赶超的趋势;第三,墨西哥在创造就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印度服务业略好于中国;第四,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上述各个方面仍有待提升。其中,我国其他服务业发展相对最好,金融中介行业也处于上升趋势,而传统服务业发展情况不佳,新兴服务业未来发展潜力仍然较大,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我国需要提高服务要素在全球的流动性、加快服务贸易创新、重视与战略新兴产业的结合、打造知名服务品牌和加大对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政策支持力度。

何树全,刘小溪[9](2019)在《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就业与收入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计算全球价值链收入、显示性比较优势、出口引致的要素收入和就业,并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对比,对中国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进行综合国际竞争力详细的分析。通过以上指数得出了以下结论:(1)美国服务贸易在GVC收入和要素收入方面居于世界首位,并遥遥领先世界其他国家,极具显示性比较优势;(2)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要明显优于发展中国家,其中英法德三国服务贸易也处于世界前列且增速可观,日本各指标均出现了下降的情况,大有被其他国家赶超的趋势,国际竞争力也正逐渐下滑;(3)墨西哥在创造就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印度服务业略好于中国;(4)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上述各个方面明显落后于其他国家,其中我国其他服务业发展相对最好,金融中介行业也处于上升趋势,而传统服务业发展情况不佳,新兴服务业未来发展潜力仍然较大,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我国需要提高服务要素在全球流动性、加快服务贸易创新、重视与战略新兴产业的结合、打造知名服务品牌和加大对服务业及服务贸易政策支持。

王碧莹[10](2019)在《人力资本质量对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当前,美国不顾世界各国反对,肆无忌惮地推行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政策和措施,并呈愈演愈烈态势,给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蒙上阴影。尤其是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欺凌措施和美国政府出尔反尔的政策态度,使中国的经济与贸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大。在内部,我国服务业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不强,有效供给,特别是中高端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导致生活性服务进口激增,服务出口竞争力又不强,导致服务贸易持续多年呈现巨额逆差,吞噬着货物贸易盈余。此外,服务贸易的地理结构和行业结构失衡问题也制约着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如何通过高质量发展提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逐步减轻巨额的服务贸易逆差,成为当前亟待解决重要课题。现代服务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从过去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质量提升的发展模式。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选取人力资本质量对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主题。本文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采用理论分析、文献分析、综合分析、统计分析、对比分析、经济计量分析等具体手段,对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细致的归纳整理,找出本文研究的突破口,然后对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梳理,最后在理论上和实证上研究影响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人力资本质量对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以求寻找提升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围绕此研究主题,全文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构建与分析。运用文献分析法,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提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本文提出研究任务。同时梳理了国际贸易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内生增长理论、技术溢出效应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论,为本文的研究确立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第二部分为现实问题分析。本部分主要运用统计的方法,归纳总结了中国服务业整体及分行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揭示目前我国服务业整体国际竞争力偏弱,出口能力不足,分行业国际竞争力不均以及服务业人力资本相对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等主要问题,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目标。第三部分为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根据相关理论和分析框架,本部分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及“钻石模型”,分析了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特别是人力资本质量提升对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理论推断。在实证检验部分,从人力资本质量、人均GDP、货物出口额、服务业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强度、服务行业开放度等变量入手,通过构建行业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理论推断进行实证检验。第四部分为结论和建议。根据前文总结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提升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本文提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我国服务业整体国际竞争力不强,分行业国际竞争力强弱不均。第二,人力资本质量是提升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服务业中的人力资本是一种高级生产要素,是提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主要来源于高水平人力资本的培育和形成,因此必须加大高端服务人才的培养力度。第三,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有利于提升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加强高端服务人才的培养引进;第二,政府做好政策支持和指引,以改善进出口结构;第三,提高外资引入质量,增强自身吸收和再创新能力。本文可能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第一,以往文献中多将人力资本要素作为影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控制变量,很少将其作为关键变量进行研究。而本文将经济学中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框架纳入服务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从服务生产角度出发,根据服务业生产特质,将人力资本作为关键影响因素,在理论上推导并在实证上验证了人力资本作为服务业生产中的高级生产要素,是提高服务供给质量和数量的关键性要素,提出提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是要提高服务业人力资本质量的观点。第二,根据人力资本对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路径,提出了通过培育和引进高水平人力资本,以增加对外资引入技术溢出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及通过高水平人力资本加速货物贸易发展以带动服务业发展,从而提高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国服务行业的选择受到限制。也未能研究人力资本质量对于分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影响。部分控制变量受到数据的限制未能纳入到模型中。

二、加快提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提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论文提纲范文)

(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2.1.1 高质量发展
        2.1.2 产业结构调整
        2.1.3 产业结构转型
        2.1.4 产业结构升级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2.2.1 方向动力
        2.2.2 政策导向
        2.2.3 模式选择
        2.2.4 可行路径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2.3.3 产业竞争原理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3.1.1 产业部门分布
        3.1.2 主导产业选择
        3.1.3 规模水平测度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问题表现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4.2 症因探析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中国-印度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服务贸易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服务贸易的定义
        二、服务业与第三产业
        三、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含义
    第二节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理论基础
        一、比较优势理论
        二、要素禀赋理论
        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服务贸易的相关研究
        二、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三、中印服务贸易的相关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三章 中印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概况
        一、中国的生产总值及产业结构
        二、中国服务贸易额及变化趋势
        三、中国服务贸易结构分析
    第二节 印度服务贸易的发展概况
        一、印度的生产总值及产业结构
        二、印度服务贸易额及变化趋势
        三、印度服务贸易结构分析
    第三节 中印服务贸易发展比较
        一、中印GDP构成比较
        二、中印服务贸易额比较
        三、中印服务贸易结构比较
第四章 中印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指标分析
    第一节 竞争力的测量指标
    第二节 指标的具体测定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MS指数)
        二、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
        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一、数据的来源
        二、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 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单位根检验
        三、协整检验
        四、实证结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一、优化升级传统服务行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贸易
        二、提高服务贸易开放度,鼓励外商直接投资
        三、加强人才培养,培育服务型专业人才
        四、促进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同发展,缓解服务贸易逆差状态
        五、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健全和完善服务贸易政策和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日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内容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内容结构
        (三)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理论
    第一节 服务贸易概念及分类
        一、服务贸易概念
        二、服务贸易行业分类
    第二节 相关理论综述
        一、比较优势理论
        二、相互依赖经济理论
        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四、规模经济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日韩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分析
    第一节 中日韩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及特征分析
        一、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及特征
        二、日本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及特征
        三、韩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及特征
    第二节 中日韩服务贸易政策及国内规制分析
        一、中国服务贸易政策及国内规制分析
        二、日本服务贸易政策及国内规制分析
        三、韩国服务贸易政策及国内规制分析
    第三节 中国与日、韩双边服务贸易合作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日服务贸易合作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二、中韩服务贸易合作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日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标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中日韩服务贸易总体国际竞争力指标比较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MS指数)比较分析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比较分析
        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比较分析
        四、贸易开放度指数(SO指数)比较分析
        五、计算结果及分析
    第二节 中日韩服务贸易行业内竞争力指标比较
        一、中国服务贸易行业内竞争力分析
        二、日本服务贸易行业内竞争力分析
        三、韩国服务贸易行业内竞争力分析
    第三节 中日韩服务贸易行业间竞争力比较
        一、中日韩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
        二、中日韩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
        三、中日韩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
        四、中日韩文化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日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生产要素
        一、初级生产要素
        二、高级生产要素
    第二节 需求条件
        一、市场需求
        二、消费需求
    第三节 相关产业支持
        一、运输服务的相关产业支持
        二、金融服务的相关产业支持
        三、旅游服务的相关产业支持
        四、文化服务的相关产业支持
    第四节 企业战略结构
        一、中国企业战略结构
        二、日本企业战略结构
        三、韩国企业战略结构
    第五节 政府与机遇
        一、政府支持
        二、机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推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促进中国服务发展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法规,充分发挥政府的辅助作用
        二、注重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鼓励服务贸易科技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合作
    第二节 加强中日韩服务贸易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在RCEP框架下促进中日韩服务贸易合作
        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促进中日韩服务贸易合作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与目的
        1.1.1 选题意义
        1.1.2 选题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中国装备制造业及其发展问题
        1.2.2 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1.2.3 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测度与评价
        1.2.4 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效应研究
    1.3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4.2 本研究的不足
第2章 产业发展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
    2.1 产业及其国际竞争力定义与内涵
        2.1.1 产业
        2.1.2 竞争力
        2.1.3 国际竞争力
        2.1.4 产业国际竞争力
    2.2 产业竞争力及产业发展相关理论
        2.2.1 绝对优势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要素禀赋理论
        2.2.4 竞争优势理论
        2.2.5 产业结构理论
第3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历程与发展特征
    3.1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历程
        3.1.1 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萌芽期
        3.1.2 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期
        3.1.3 装备制造业稳定发展期
        3.1.4 装备制造业发展转型期
    3.2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特征
        3.2.1 品牌经营意识持续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足
        3.2.2 整体技术含量持续改善,上下游产业链衔接愈加紧密
        3.2.3 国际化合作趋势凸显,服务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3.2.4 多角度入手,侧重节能环保
        3.2.5 区域分布多样化和区位集中化
第4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成效与国际竞争力表现
    4.1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成效
        4.1.1 产业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总体稳定
        4.1.2 装备制造业企业经营成效改善明显
    4.2 国际竞争力波动中提升
        4.2.1 国际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4.2.2 出口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波动中提高
        4.2.3 贸易竞争力总体提升,但结构差异显着
第5章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测度与分析
    5.1 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贸易增加值分解框架与数据来源说明
    5.2 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增加值分解分析
        5.2.1 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体出口情况分析
        5.2.2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增加值构成分析
    5.3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分析
        5.3.1 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测度方法
        5.3.2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度分析
        5.3.3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后向参与度分析
    5.4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分析
        5.4.1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长度分析
        5.4.2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置分析
    5.5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测度
        5.5.1 增加值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构建
        5.5.2 中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测度
第6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形成基础分析
    6.1 生产要素
        6.1.1 人力资本要素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
        6.1.2 资本要素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6.1.3 技术要素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6.2 需求条件
        6.2.1 国内市场需求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内需支撑
        6.2.2 国际市场需求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外需支撑
    6.3 产业基础
        6.3.1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升装备制造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
        6.3.2 高新技术制造业作为中间投入总量和比重双重提升
    6.4 制度基础
        6.4.1 阶段差异化产业政策推动装备制造大国转向装备制造强国
        6.4.2 环境规制渐趋加强倒逼装备制造业排污处理能力
        6.4.3 稳定的金融支持是装备制造业积极扩大发展的基础
第7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略
    7.1 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7.1.1 国际贸易竞争力有提升但趋势减速,且结构分化明显
        7.1.2 产业科技创新中间投入仍显不足
        7.1.3 国内消费和进口制约装备制造业发展
        7.1.4 样本企业资本结构中负债比重渐趋下降,同时资源利用效率下降
        7.1.5 垂直专业化比重出现逆转下降,产业国际分工地位需要进一步提升
        7.1.6 “逆全球化”潮流影响全球价值链参与度,自主创新能力还需提升
    7.2 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解决方略
        7.2.1 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融合以提升国际竞争力
        7.2.2 加大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提升创新驱动力
        7.2.3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助推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7.2.4 提升全球价值链引领能力,促进产业升级。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创新型人力资本驱动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回顾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经济增长驱动因素的相关研究
        2.2.2 关于经济增长模式的相关研究
        2.2.3 关于人力资本与创新关系的相关研究
    2.3 概括性评述
第3章 经济增长的创新驱动源泉:创新型人力资本
    3.1 创新源泉的思考
    3.2 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内涵及外延
        3.2.1 创新型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
        3.2.2 创新型人力资本的衡量与测度
    3.3 创新型人力资本与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
        3.3.1 模型解释
        3.3.2 模型的进一步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创新型人力资本积累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4.1 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积累
        4.1.1 创新型人力资本数量
        4.1.2 创新型人力资本质量
    4.2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4.2.1 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迈进
        4.2.2 研发投入与发达国家接轨
        4.2.3 高新技术产业崛与发展
        4.2.4 科技市场完善与成熟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创新型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影响分析
    5.1 GTAP模型及其运行机制
        5.1.1 GTAP模型简介
        5.1.2 GTAP模型运行机制
        5.1.3 GTAP模型选择依据
    5.2 要素对比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诊断
        5.2.1 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5.2.2 实证方案设计
        5.2.3 实证结果分析
    5.3 创新型人力资本驱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分析
        5.3.1 实证方案设计
        5.3.2 实证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创新型人力资本与中国科技创新路径研究
    6.1 理论基础与问题提出
    6.2 模型设计及变量选择
        6.2.1 PSTR实证模型
        6.2.2 变量选择
        6.2.3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6.3 模型结果与分析
        6.3.1 非线性检验
        6.3.2 剩余机制检验——确定转换函数
        6.3.3 剩余机制检验——确定门限参数
        6.3.4 PSTR模型结果
    6.4 区域异质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OFDI与金融服务业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OFDI的含义与特征
        2.1.2 金融服务业的含义与特征
    2.2 OFDI影响金融服务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2.2.1 金融开放理论
        2.2.2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2.2.3 产业关联理论
        2.2.4 要素流动理论
第三章 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金融服务发展的机理分析
    3.1 金融类OFDI对母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的直接影响
        3.1.1 金融类OFDI对金融产品的影响
        3.1.2 金融类OFDI对金融技术的影响
        3.1.3 金融类OFDI对金融资本的影响
    3.2 非金融类OFDI对母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的间接影响
        3.2.1 基于产业关联对金融服务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3.2.2 基于要素流动对金融服务业资源配置的影响
第四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
    4.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及金融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4.1.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4.1.2 中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
    4.2 对外开放背景下金融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2.1 对外开放背景下金融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2.2 对外开放背景下金融服务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4.3 “一带一路”OFDI对中国金融服务业发展影响的案例探究
第五章 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5.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5.1.1 模型构建
        5.1.2 数据检验
    5.2 实证分析
        5.2.1 模型选择及检验
        5.2.2 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六章 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中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6.1 调整OFDI导向,优化金融服务业结构
        6.1.1 调整投资结构
        6.1.2 区域差异化发展路径
    6.2 发挥OFDI技术提升作用,推动金融服务业高效化
        6.2.1 鼓励技术寻求型OFDI
        6.2.2 提升人力资本质量
    6.3 深化OFDI合作,提高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6.3.1 创建良好的国内支持环境
        6.3.2 引导发挥各方比较优势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7)黑龙江省与东南沿海地区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内容结构
        (三)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东南沿海地区
        二、服务业
        三、国际竞争力
    第二节 理论综述
        一、比较优势理论
        二、配第-克拉克理论
        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黑龙江省与东南沿海地区服务业发展现状和特征分析
    第一节 黑龙江省与东南沿海地区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黑龙江省服务业发展现状
        二、东南沿海地区服务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黑龙江省与东南沿海地区服务业特征分析
        一、黑龙江省服务业特征分析
        二、东南沿海地区服务业特征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黑龙江省与东南沿海地区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总体比较
    第一节 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一、生产要素条件
        二、需求条件
        三、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
        四、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五、机遇和挑战
    第二节 基于竞争力指数的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一、评价体系
        二、国际竞争力比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黑龙江省与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第一节 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黑龙江省金融服务业发展概况
        二、东南沿海地区金融服务业发展概况
        三、黑龙江省与东南沿海地区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第二节 旅游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黑龙江省旅游服务业发展概况
        二、东南沿海地区旅游服务业发展概况
        三、黑龙江省与东南沿海地区旅游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南沿海地区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东南沿海地区服务业发展的经验
        一、加强投资的引擎作用有助于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二、提升福利政策,大力引进高端人才
        三、大力扶植中小企业发展
        四、突出金融、旅游业示范效应
    第二节 促进黑龙江省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一、对黑龙江省服务业发展的总体建议
        二、对黑龙江省金融业发展的建议
        三、对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四、促进黑龙江省与东南沿海地区服务业合作的对策建议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就业与收入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
    1. 研究方法
    2. 数据来源
    3. 服务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分析框架:GVC就业与收入视角
四、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1. 出口引致的要素收入分析
    2. 国外需求引致的就业分析
    3. 中国服务业GVC收入的分析
    4. 中国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相对竞争力
五、总结

(10)人力资本质量对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服务贸易竞争力来源的理论研究
        1.2.2 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1.2.3 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1.2.4 人力资本对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研究
        1.2.5 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结构安排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
    2.1 国际贸易理论
    2.2 人力资本理论
    2.3 内生增长理论
    2.4 技术溢出效应理论
    2.5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3 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3.1 中国服务业总体国际竞争力现状
        3.1.1 中国服务整体进出口现状分析
        3.1.2 中国服务业出口市场占有率分析
        3.1.3 中国服务业TC指数分析
        3.1.4 中国服务业RCA指数分析
    3.2 中国服务业分行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3.2.1 中国服务业分行业进出口现状分析
        3.2.2 中国服务业分行业TC指数分析
        3.2.3 中国服务业分行业RCA指数分析
    3.3 中国服务业人力资本现状
        3.3.1 中国服务业人力资本存量现状分析
        3.3.2 中国服务业人力资本质量现状分析
4 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4.1 关键生产要素及其作用机理
        4.1.1 服务业关键生产要素的确定
        4.1.2 人力资本质量对提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
    4.2 其他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4.2.1 国内服务需求对提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
        4.2.2 相关和辅助性产业对提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
        4.2.3 FDI与行业对外开放度对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
5 理论推断的实证检验
    5.1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5.1.1 变量选取
        5.1.2 数据说明
    5.2 模型设定与单位根检验
        5.2.1 模型设定
        5.2.2 单位根检验
    5.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3.1 基础回归
        5.3.2 稳健性检验
        5.3.3 实证结果分析
    5.4 实证结论与政策意义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中国服务业整体国际竞争力不强,分行业竞争力不均
        6.1.2 人力资本质量是提升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6.1.3 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有利于提升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6.2 政策建议
        6.2.1 加强高端服务人才的培养引进
        6.2.2 政府做好政策支持和指引,以改善进出口结构
        6.2.3 提高外资引入质量,增强自身吸收和再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加快提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国-印度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对比研究[D]. 曾晶.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中日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 孙祉祺.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研究[D]. 石宇飞. 吉林大学, 2020(03)
  • [5]创新型人力资本驱动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研究[D]. 秦晓钰. 山东大学, 2020(09)
  • [6]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 刘华健.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7]黑龙江省与东南沿海地区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 史向荣.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8]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就业与收入的视角[J]. 刘小溪,何树全. 区域与全球发展, 2020(01)
  • [9]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就业与收入的视角[A]. 何树全,刘小溪. 制度型开放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论文集(下), 2019
  • [10]人力资本质量对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 王碧莹.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加快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