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内应力控制气罐水罐底板焊接变形

反应内应力控制气罐水罐底板焊接变形

一、利用反作用内应力控制气柜水槽底板焊接变形(论文文献综述)

李婧[1](2021)在《基于PZT-8纵向振动功率超声振子机电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压电陶瓷具有极优的机电性能,是高效的电-力-声能量转换系统。功率超声换能器作为一类重要的能量转换振子,广泛应用在超声清洗、超声焊接、超声化学、超声加工等领域。压电材料已被证明具有出色的低介电损耗、优异的温度和时间稳定性和大的机电耦合能力等集成特性,对超声能量传递、转换和损耗机理的研究在绿色能源应用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基于PZT的压电振子在高压-高温-大负载下工作,压电材料的机电性能参数高度敏感依赖于外界激励和负载工况的复杂动态特征,超声振子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介电损耗和弹性损耗。避免压电振子机电性能发生突变,引起压电陶瓷严重的性能退化,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本文研究温度和机械应力对因极化引起的压电材料缺陷-能量域结构改变做了微观形貌和物相分析,揭示了温度场和一维力场下缺陷微观效应导致压电陶瓷畴域内部的铁电行为改变的机制,开展对压电材料介电弹性体的复杂机电行为演变的研究。探索接触界面的加工质量对声传播特性的影响,研究声负载变化对超声换能系统的能量输出稳定性和声能量传输品质的影响规律,对超声压电振子的频率响应、转换效率和阻抗匹配及装配工艺参数设计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Pb(Ti0.52Zr0.48)O3在外界温度变化和机械应力加载过程中材料微观结构相变演化规律及升温或外部加载对PZT-8断口微观组织形貌的影响。升温效应下,断口SEM成像表明:晶体内部缺陷密度变大,多晶缺陷处出现残余可切换极化的逐渐累积,形成明显加深的晶界线,平均粒径变大;而在单轴压作用下,晶界间形成了具有更小晶粒的畴壁分界线,多晶行为逐渐演变成为晶粒间的多晶缺陷处出现的疲劳损伤,平均粒径变小。在单一温度场或一维力场下晶格结构会发生变化,不同于室温下,转变激活能低,容易产生多相的相结构的转变。加温下,三方相的一个衍射峰逐渐过渡成四方相的两个衍射峰,加压下,四方相的两个衍射峰逐渐过渡成三方相的一个衍射峰。说明结构域切换使得各晶粒中的剩余极化和内能阈值的平衡受到破坏,材料的压电性能和机电性能发生相应的变化。(2)研究加热温度(Tc)、加热时间(Tt)、轴向压力(Pp)在老化天数(ta)下对Pb(Ti0.52Zr0.48)O3谐振频率fs的影响规律,分别为预测压电陶瓷在使用工况中温度和压力对单片压电振子乃至整个谐振系统的频率漂移提供定量评价体系。建立响应变量(谐振频率变化量(Δfs))与试验变量(Tc,Tt,Pp,ta)之间非线性函数关系-二次数学预测模型。通过响应曲面建立输入变量之间交互作用对单片PZT-8压电振子谐振频率Δfs的影响评价。(3)分别探究不同温度和应力水平下单片Pb(Ti0.52Zr0.48)O3电学参数的演化规律,用映射瀑布图表征Tc、Tt、Pp在ta下压电振子的电学参数(静态电容C1、动态电阻L1和动态电感R1)的演变趋势,在大功率条件下提供作为压电振子电学品质变化的判断依据;基于压电陶瓷畴结构的温度依赖性和大机械负载下的非线性行为,采用阻抗分析仪,得到单片压电振子在热-力环境下关键性能参数的变化,获得有效机电耦合系数keff和机械品质因数Qm的老化趋势,作为因老化效应对压电材料性能高精度影响的评价参考。(4)研究接触界面表面粗糙度(Sa)对复合棒超声压电振子keff和Qm的影响规律,利用脉冲光纤激光器和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得到加工工艺参数和界面质量表征,探讨超声频振动在接触界面因反射或衰减产生波形微变对超声谐振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响应变量(Δfs)与输入变量(预紧螺栓直径M(mm)和面粗糙度Sa(μm))之间非线性函数关系-二次预测模型。通过M-Sa响应曲面建立M和Sa之间交互作用对复合棒压电振子谐振频率fs的影响评价,探究界面粗糙度对压电振子机电性能的影响程度。(5)研究轻负载(液面高度HL(mm))和固体负载(单轴压Ps(MPa))对复合棒超声压电振子keff和Qm的影响规律,探究因声负载的变化造成波在传播过程中的吸收散射,对换能器的能量输出和转换效率的影响规律。分别建立响应变量(Δfs)与输入变量(M和HL,M和Ps)之间的非线性函数关系-二次预测模型,通过M-HL和M-Ps响应曲面,分别建立M和HL、M和Ps之间交互作用对复合棒压电振子谐振频率fs的影响评价,探究不同负载下超声换能系统处于失谐、非匹配状态的可能程度。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2](2021)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工程领域(包括结构设计、建造技术、运维保障、防灾减灾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总结了桥梁工程学科在新材料与结构体系、工业化与智能建造、抗灾变能力、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桥梁结构设计方面重点探讨了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深水桥梁基础的研究现状;桥梁建造新技术方面综述了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快速建造技术;桥梁运维方面总结了桥梁检测、监测与评估加固的最新研究;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突出了抗震减震、抗风、抗火、抗撞和抗水的研究新进展;同时对桥梁工程领域各方向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初稿)

邓波[3](2020)在《非饱和土边坡与支挡结构相互作用机理及稳定性分析方法》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极为常见的边坡支挡结构,挡土墙和抗滑桩在设计计算方面已有大量研究成果。但目前的支挡结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支挡结构的侧向土压力计算和加固边坡的稳定性分析,仅针对坡体处于饱和或干燥状态,忽略了坡体从非饱和到局部饱和,或饱和到非饱和的渐变过程。事实上,在边坡内由于非饱和区基质吸力的存在,一方面使得土体与支挡结构的切向接触特性和法向土压力分布变得更为复杂;另一方面,非饱和土边坡的水力特性不同于完全饱和或干燥土边坡,由于干湿循环作用会使非饱和区大小发生变动,因此也会影响边坡与支挡结构系统的稳定性和防治效果。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基质吸力的减少引起支挡结构破坏和边坡失稳的案例常有发生。这些经验教训表明,在支挡结构设计、施工和工后监测的不同阶段,采用非饱和土力学概念和方法,并明确考虑地下水位以上的基质吸力效应极为重要。因此,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室内试验、理论计算以及数值模拟为手段,分别从非饱和土边坡与支挡结构的相互作用机理和稳定性分析方法两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非饱和土边坡与支挡结构相互作用机理(1)非饱和土与结构物界面剪切试验及强度理论研究。开展非饱和土与结构物界面的大型剪切试验,研究了基质吸力和界面粗糙度对界面剪切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了基于广义有效应力的非饱和土-结构物界面的抗剪强度方法,通过对比已有文献数据,验证了该公式的合理性;此外,基于常规饱和界面直剪试验和SWCC曲线试验结果,提出了一种估算非饱和土与结构物界面抗剪强度的简易方法;(2)非饱和土与刚性挡墙相互作用试验研究。在平移模式下,开展一系列不同墙面粗糙度和填料含水量的刚性挡墙主动土压力室内模型试验,通过埋设的渗压计和土压力盒分别监测基质吸力和土压力,并采用DIC图像关联技术获取破裂面位置,分析了基质吸力和界面粗糙度对土压力和土体破裂面形状的影响;(3)刚性挡墙非饱和土土压力理论计算。基于改进的库伦土楔计算模型,并引入广义有效应力原理,采用极限平衡法求解了考虑界面剪切强度效应的非饱和土主动与被动土压力,通过对比试验和理论计算结果,验证了该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并进行了详细的参数讨论;(4)抗滑桩桩侧非饱和土有效土压力理论计算。基于塑性变形理论,推导了考虑吸应力影响的抗滑桩桩身外力沿桩长分布表达式,通过对比Optum G2数值软件计算结果,验证了该公式的合理性,并详细探讨了抗滑桩布置于四种不同假定土中时,桩侧土压力沿桩长分布形态。2.非饱和土边坡与支挡结构稳定性分析方法(1)非饱和土的上限定理。以广义有效应力原理为基础,将吸应力当作外部应力变量,重新给出了非饱和条件下的功能平衡方程。(2)刚性挡墙-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系数上限解。考虑界面剪切强度效应,将非饱和填土和挡墙视作一个整体系统,计算了系统的外力功率和内部能量耗散率,由能量法提出了墙土系统的稳定性系数计算方法,通过与Optum G2数值软件和理论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并进行了详细的参数讨论。(3)抗滑桩-非饱和土边坡极限阻滑力上限解。将抗滑桩提供的阻滑力看成未知外力,采用强度折减法和非饱和土上限定理,求解了稳态渗流条件下满足非饱和土边坡达到给定稳定性系数的桩侧极限阻滑力,基于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并进行了详细的参数讨论。(4)抗滑桩-非饱和土边坡极限承载力上限解。采用桩侧非饱和土有效土压力表达式计算抗滑桩提供的阻滑力,并结合强度折减法和上限分析法,求解了稳态渗流条件下抗滑桩加固非饱土边坡的极限承载力,基于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并进行了详细的参数讨论。

张帅[4](2020)在《降雨诱发软硬互层顺倾斜坡失稳地质力学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软硬互层斜坡是一种包含各类断裂破碎层及不整合面(带)的广义软硬组合结构体边坡。该类斜坡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与均质体斜坡相比,软硬互层斜坡的岩体结构较为复杂,层间结合较差。在极端条件(如降雨、地震)下,该类斜坡中软岩层强度折减较大,易出现“短板效应”,进而发生失稳破坏。由于其赋存环境、岩土特性及力学性质的不同,该类斜坡的降雨力学响应也呈现出独特的性状。已建的叙大铁路在施工过程中遇到较多的软硬互层斜坡,特别是在四川古蔺站场开挖时边坡出现降雨失稳滑动,严重影响了铁路的施工工期及后续运营安全性。本文以古蔺站场滑坡为依托原型,通过现场勘测和资料收集建立了相应的概化模型,开展了大型室内降雨物理试验及数值仿真计算,探索了该类斜坡在降雨工况下的不同力学行为。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我国西南山区降雨诱发的典型软硬互层斜坡灾害进行野外踏勘和系统的资料整理,厘清了软硬互层斜坡降雨失稳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分布特征,初步查明了该类斜坡降雨失稳灾害类型及诱发条件。针对典型依托斜坡工点在工程开挖及降雨作用下的破坏特征,初步分析了其发生两次失稳破坏的形成机理,并构建相应槪化模型。2、基于自主研发的模型试验装置及室内雾化降雨系统,开展了五组大型室内降雨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计算研究,在考虑坡高及岩层结构组合因素的基础上,再现了近水平斜坡表层平推、中倾斜坡前端崩滑、浅层溜滑-多层回退、缓倾等厚度斜坡滑移-拉裂-弯曲、缓倾不等厚度层间错动-浅表层推挤等四种失稳模式。3、基于相似理论、量纲关系等推导了物理试验的相似常数,通过设计正交试验、渗透性试验等确定了模型试验所需的软、硬岩相似材料配比,分别为硬岩的相似材料配比重晶石粉∶石英砂∶石膏∶水泥∶水=36∶45∶0.5∶0.5∶18;软岩的相似材料配比重晶石粉∶石英砂∶石膏∶黏土∶水=40∶32∶9∶1∶18。综合采用内部和外部监测系统对坡体含水率变化、变形扩展等进行动态监测,从多方位揭示了该类斜坡在降雨破坏过程中的力学响应及破坏机理。4、通过室内软岩崩解试验探讨了其随时间的动态损伤效应,揭示了坡内岩体的破坏行为及机理,验证了坡体破坏过程中优先流效应及优先流通道的形成机制;通过对室内岩体软化系数进行测定,分析软硬岩遇水强度折减情况,得出其软化系数随时间呈幂函数型变化规律:软岩=-0.095 ln()+0.323;硬岩=-0.043ln()+0.7435。将该规律借助于fish编程引入UDEC离散元分析中,构建了软硬互层斜坡降雨失稳分析数值模型。5、揭示了降雨对软硬互层斜坡失稳的主要作用为裂隙不均匀切割效应和裂隙优先流效应。通过将坡体不同降雨时段的破坏特征与坡内相应时段的含水率、孔隙水压力、土压力数值变化结合分析,构建了坡体内部力学参数变化与坡体破坏特征之间的联系,为类似斜坡的防灾预警工作提供参考依据。6、通过离散元软件UDEC对软硬互层斜坡的降雨失稳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揭示了坡度、岩层厚度对该类斜坡破坏模式的潜在影响,查明了坡体中优先流通道分布状况;并对不同坡体结构互层斜坡的降雨失稳显着性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缓倾顺层坡体的破坏深度最深,损伤方量最大;不等厚软硬互层斜坡中,坡内软岩占比越大,破坏损伤严重。坡内硬岩占比越大,坡体稳定性越强。

靳朝晖[5](2020)在《嵌入式厨电产品包装优化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在厨电产品的选择中,嵌入式厨电产品已成为消费者更加青睐的选择。此类产品的共性结构特点是:玻璃平面较大,展示面外观要求高,钣金件较薄,产品结构存在凸位,附件繁多等。这些结构特点给包装设计带来了极大困难,众多产品依然处于欠包装状态。本文以嵌入式三槽洗碗机为例,结合生产实际,研究嵌入式产品的轻量化包装设计方法。首先,论文对所选产品进行了包装设计并试验评价。设计前对产品及选用包材的结构特性进行分析,由于产品可受力面积不足,受力位置优先选择80°结构的EPS缓冲垫,产生的变形可降低19.9%。通过改变结构参数提高缓冲垫的应变能,同体积缓冲垫可吸收更多能量。采用试验结论设计产品的包装方案,并根据企标要求完成各项包装件性能试验,评价了新设计方案与对标方案在防护性能、开箱体验、包装工艺及包材成本等方面的优劣性。其次,建立包装件有限元模型,使用Hyperworks与LS-Dyna联合仿真,进行一角三棱六面十个工况下的跌落仿真分析。根据仿真结果的能量变化、受力位置与响应加速度,判断模型可靠性。提取仿真过程中衬垫的最大变形量,以等效静态载荷法得到下一步优化的初始载荷和限制条件。最后,使用OptiStruct中的拓扑优化模块对包装方案局部进行拓扑优化,得到轻量化的设计方案。优化设计的变量为下衬垫可设计部分的密度,目标函数为可设计部分的体积最小,约束条件为各工况条件下受力节点的位移需要小于等于优化前衬垫受力节点的位移。优化完成后成本下降1.17元,对优化方案打样并进行跌落试验,采集加速度-时间历程,比较优化前后响应加速度。试验通过,产品未损坏,在面跌落工况中,2面、3面、4面、5面跌落工况响应加速度分别下降了 8.25%、18.69%、21.15%、9.5%,1面、6面略有增加。本文基于等效静态载荷法,使用有限元跌落仿真技术和拓扑优化技术对包装方案进行轻量化设计,解决了在设计阶段难以评估包装成本的问题。结果表明轻量化设计理论在包装领域具有普适性,包装设计完成后,可以通过拓扑优化的技术路线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降低包装成本,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文中基于对包装仿真和优化的成功实践,结合产品开发流程探讨了包装优化技术的可实现性,推广了包装优化技术在企业研发端的应用。

胡舜[6](2019)在《轨道列车车体轻型复合材料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轨道列车车体的轻量化设计能大大降低列车牵引功率,从而降低了列车提速的难度。夹芯结构具有质量轻、弯曲刚度与强度大、抗失稳能力强、隔热及吸声等优点,作为轨道列车车体材料,既能保证车体刚度和强度,还能降低车身重量,又具有阻燃、吸收噪音的功能。本文针对铝面板/聚酯(PET)泡沫夹芯结构,采用试验结合仿真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夹芯板抗弯性能、局部压缩性能及落锤冲击性能。为保证仿真分析的可靠性,获取准确的材料参数,对夹芯板的铝面板进行了拉伸试验,得到了铝面板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及真实应力-应变曲线;对PET泡沫芯层进行了压缩试验及剪切试验,得到了芯层的平压强度、平压弹性模量、剪切弹性模量、剪切强度、失效剪切应变以及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剪切应力-应变曲线。制作了四种不同规格的夹芯板用于不同的试验。对这四种规格的夹芯板进行了三点弯曲试验,分析了其载荷-位移曲线及变形形态,结果表明面板厚度主要影响夹芯板的载荷及整体变形形态,而芯层密度主要影响芯层的破坏形式。对不同面板厚度和芯层厚度的夹芯板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夹芯板破坏载荷随面板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样随芯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考虑到车体的轻量化设计,引入比载荷的概念,发现夹芯板比载荷随面板厚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随芯层厚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对三种不同规格的夹芯板进行局部准静态压缩试验,分析了其载荷-位移曲线及变形形态,结果表明面板厚度对载荷及夹芯板破坏形态影响较大,而芯层对载荷及破坏形态几乎无影响。对不同面板厚度的夹芯板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夹芯板平均峰值载荷及比载荷均随面板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对两种不同规格的夹芯板进行落锤冲击试验,与局部准静态压缩相比,夹芯板的载荷有了大幅增加,破坏形态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主要以剪切破坏为主。对夹芯板在不同冲击速度下的落锤冲击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发现夹芯板的载荷随冲击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建立基于夹芯板的有轨电车复合顶板模型,根据轨道交通对车顶承载要求对建立的复合顶板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复合顶板均能满足均布承载以及局部承载的要求。

张文彬[7](2019)在《预压弯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道路等级的不断提高和建设规模的扩大,桥梁呈现出跨径不断增大、桥型不断丰富、结构不断轻型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对桥梁建设的受力性能和综合效益也越来越重视。在这种背景和需求下,传统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虽然在一般情况下也能满足设计、建造和使用的要求,但是通过研究发现同样条件下,对传统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施加预弯技术后,预弯简支钢—混组合梁桥的混凝土压应力和结合面剪应力等方面的优势更为明显。本文基于传统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理论,使之结合预弯组合梁的计算方法,提出了预弯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概念。在提出并通过二者的理论对比以及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对比,均验证了预弯简支钢—混组合梁的截面应力、结合面剪应力小于传统简支钢—混组合梁的核心论点。而通过对比预弯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理论计算结果与有限元模型的计算结果,同式也验证了本文提出预弯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理论方法的有效性。

冉永红[8](2019)在《冲击荷载下钢-混凝土格栅坝动力性能分析及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泥石流是易发于山区的严重自然灾害,而我国山区面积较大,泥石流灾害频发,国家和人民遭受了巨大损失。为减轻泥石流灾害,学者们展开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现有研究以泥石流起动条件、运动机理、堆积原理以及泥石流浆体和大块石冲击力等内容为主,然而以提高结构抗冲击能力为目标进行新型拦挡结构体系开发的研究很少。本文针对含巨石的水石流和稀性泥石流,提出了钢-混凝土格栅坝体系,并对该新型体系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动力性能展开研究。本研究首先针对结构主受力构件的冲击动力响应展开分析,提出悬臂构件的冲击动力响应分析方法;然后针对结构的冲击动力响应展开研究,提出相应的固体冲击试验方法;最后将新型体系应用于实际工程,并对该工程进行监测。本文基于上述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引入折算质量,基于能量法推导得到悬臂构件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表达式,求解得到构件的折算质量、动荷系数、冲击力和位移。同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得到构件的冲击力、位移以及能量转换关系,总结构件的响应模式,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解析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构件的响应模式可以概括为冲击点处轻微损伤、冲击点处凹陷变形、构件弯曲变形、构件约束端破坏;空心钢管桩和钢管混凝土桩都具有较好的耗能性能,两者的能量吸收率分别达66.8%和50.0%以上;钢管混凝土桩的位移显着小于空心钢管桩,最大减幅为38.0%;钢管混凝土桩的冲击力显着大于空心钢管桩,最大增幅为14.5%。(2)针对钢-混凝土悬臂构件的冲击动力性能,利用自主设计的固体冲击加载架进行试验研究,监测构件的应变、位移和加速度响应,同时对试验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基于能量法求解构件的位移,将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和解析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数值模拟和解析计算的结果均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说明将能量法用于求解悬臂构件的冲击动力响应是可行的,同时研究采用的数值模拟方法是可靠的。(3)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钢-混凝土格栅坝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位移和冲击力响应特点,总结结构的响应模式以及能量转换关系,同时对结构进行参数分析,研究桩管套箍系数、撑管径厚比、桩撑刚度比、冲击物质量、冲击速度和冲击高度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构的响应模式可以概括为构件轻微损伤、构件弯曲破坏、节点连接破坏、整体结构破坏;桩管套箍系数、撑管径厚比和桩撑刚度比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受桩管和撑管的外径、壁厚等单因素变化的制约;空心钢管格栅坝和钢管混凝土格栅坝都具有较好的耗能性能,两者能量吸收率分别达61.9%和60.5%以上;钢管混凝土格栅坝承载能力比空心钢管格栅坝提高95.4%。(4)针对钢-混凝土格栅坝的冲击动力性能,利用自主设计的固体冲击加载架进行试验研究,监测构件的应变、位移和加速度响应,同时对试验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将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桩管受冲击时结构能发挥良好的整体耗能作用,而撑管受冲击时结构整体耗能作用不明显;空心钢管格栅坝和钢管混凝土格栅坝都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能。(5)根据甘肃省泥石流灾害治理的需要,将本文所提出的钢-混凝土格栅坝投入实际应用,建设示范工程,以验证该新型结构对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效果,同时针对结构关键部位设计合理的监测系统,对实际工程进行监测。

高俊[9](2018)在《变频器结构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变频器正向小型化、多功能方向发展,IGBT模块也正在向小尺寸、大功率的方向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模块内所产生的高热流密度带来的散热问题。变频器所应用到的工业机械、仪器和工程结构中,伴随着电机拖动产生的各种外激震源,会给变频器造成受迫振动或机械冲击。散热不良、振动超标或相互之间的耦合是引起变频器失效的主要原因。本文变频器结构的性能研究以变频器结构的散热和振动问题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展开变频器结构的散热系统的探索,与优化设计,振动分析及减振设计与优化。根据变频器应用环境的实际工作要求,结合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动力响应分析相关理论以及应用软件的基础之上,辅以当代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分析技术,并与现代试验科技和相适应的系统有机结合,对变频器进行研究、设计、模拟和试验集成体系的一系列完整工程,来实现变频器安全可靠性、高效能的要求

毛锋[10](2018)在《青韵雅苑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控制研究》文中认为混凝土在当今土木工程中用量非常大。由于科学技术一直在进步,各种对混凝土矿物掺合料及外加剂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混凝土的性能有了很大提高。可是,不管掺加何种外加剂及矿物掺合料,混凝土裂缝一直是难以避免的,这成为学术界真正的难题。混凝土早期开裂主要原因就是塑性收缩,当混凝土表面失水速度大于混凝土内部供应水的速度,且表面收缩对混凝土的挤压应力大于极限应力时,就会产生开裂。如何防止混凝土开裂已成为我国工程界研究的重点问题。混凝土结构物一旦开裂,抗压、抗拉、抗弯强度就会降低,影响结构的安全和使用性;开裂后,钢筋缺少了混凝土的保护,外露在空气中极易被腐蚀、生锈,有效作用截面就会减小,抗拉强度降低,最终使结构破坏。本文写作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措施的探究减少建筑工程中混凝土产生裂缝的措施。结合青韵雅苑建筑工程,采用理论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得出为减少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的裂缝的综合技术措施:针对青韵雅苑建筑工程,配置出一种最佳配比、最适用于施工现场实际使用的膨胀剂;在地下室大体积混凝土保障技术方面,混凝土的运输需对距离、运输设备、搅拌站的供应能力综合考虑做出最佳调配;使用竹胶板支撑系统及整体式水平布料形式浇筑墙板混凝土;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应与气温接近;混凝土养护的重中之重是墙板部位,在洒水的基础上再敷贴塑料薄膜效果最佳,混凝土楼板的养护也应引起重视,冬季应覆盖膨润毛毯。

二、利用反作用内应力控制气柜水槽底板焊接变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反作用内应力控制气柜水槽底板焊接变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ZT-8纵向振动功率超声振子机电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压电陶瓷发展概况
        1.1.1 压电材料分类
        1.1.2 硬性压电材料制备方法概述
        1.1.3 PZT在热-力环境下的老化效应研究现状
        1.1.4 压电陶瓷机电特性研究现状
    1.2 功率超声振子能量损失研究概述
        1.2.1 功率超声振子研究进展
        1.2.2 功率超声振子能量转换影响的研究进展
        1.2.3 功率超声振子能量损失影响的研究进展
        1.2.4 功率超声振子能量在接触界面的研究进展
    1.3 功率超声振子在不同负载下机电性能的研究概述
        1.3.1 功率超声振子在硬性负载下的研究现状
        1.3.2 功率超声振子在软性负载下的研究现状
    1.4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纵向振动复合棒超声压电振子设计
    2.1 引言
    2.2 33k纵向振动压电换能器理论设计
        2.2.1 压电陶瓷元件振动模式与压电方程
        2.2.2 压电材料及压电换能器的主要性能参数
        2.2.3 有损耗的晶片级联的机电等效图
        2.2.4 压电换能器的机械共振频率方程
        2.2.5 功率超声电源的选型
    2.3 33k纵向振动变幅杆理论设计
        2.3.1 变幅杆主要性能参数
        2.3.2 变幅杆分类
        2.3.3 超声变幅杆的选型和固定
        2.3.4 半波长圆截面阶梯型变幅杆频率方程
        2.3.5 复合棒纵向振动超声压电振子共振频率方程
    2.4 33k超声压电振子COMSOL有限元分析
        2.4.1 压电振子模型建立
        2.4.2 压电振子模态分析
        2.4.3 压电振子谐响应分析
    2.5 试验设计方法
    2.6 本章小结
3.单片纵向压电振子在温度场下的机电性能演变
    3.1 引言
    3.2 加温下Pb(Ti_(0.52)Zr_(0.48))O_3的老化理论模型
    3.3 加温下Pb(Ti_(0.52)Zr_(0.48))O_3的微观组织及物相分析
        3.3.1 加温试验平台
        3.3.2 显微结构
        3.3.3 物相结构
    3.4 不同温度下单片Pb(Ti_(0.52)Zr_(0.48))O_3电学参数的演变
        3.4.1 温度影响下的单片PZT-8等效电路模型
        3.4.2 温度对单片PZT-8动态电容C_1的老化影响
        3.4.3 温度对单片PZT-8动态电感L_1的老化影响
        3.4.4 温度对单片PZT-8动态电阻R_1的老化影响
    3.5 不同温度下单片Pb(Ti_(0.52)Zr_(0.48))O_3机电性能演变
        3.5.1 温度对单片PZT-8谐振频率f_s的老化影响
        3.5.2 温度对单片PZT-8有效机电耦合系数k_(eff)的老化影响
        3.5.3 温度对单片PZT-8机械品质因数Q_m的老化影响
    3.6 本章小结
4.单片纵向压电振子在一维力场下的机电性能演变
    4.1 引言
    4.2 一维轴向压力下Pb(Ti_(0.52)Zr_(0.48))O_3的老化理论模型
    4.3 一维轴向压力下Pb(Ti_(0.52)Zr_(0.48))O_3的微观组织及物相分析
        4.3.1 加力试验平台
        4.3.2 显微结构
        4.3.3 物相结构
    4.4 一维轴向压力下单片Pb(Ti_(0.52)Zr_(0.48))O_3电学参数的演变
        4.4.1 单轴压影响下单片PZT-8的等效电路模型
        4.4.2 一维压缩应力对单片PZT-8动态电容C_1的老化影响
        4.4.3 一维压缩应力对单片PZT-8动态电感L_1的老化影响
        4.4.4 一维压缩应力对单片PZT-8动态电阻R_1的老化影响
    4.5 一维轴向压力下单片Pb(Ti_(0.52)Zr_(0.48))O_3的机电性能演变
        4.5.1 一维压缩应力对单片PZT-8谐振频率f_s的老化影响
        4.5.2 一维压缩应力对单片PZT-8有效机电耦合系数k_(eff)的老化影响
        4.5.3 一维压缩应力对单片PZT-8机械品质因数Q_m的老化影响
    4.6 本章小结
5.复合棒超声压电振子在接触界面的机电特性
    5.1 引言
    5.2 接触界面建模
    5.3 激光加工接触界面的表征
        5.3.1 超声压电振子的装配
        5.3.2 激光加工接触界面的工艺参数
        5.3.3 接触界面微观形貌表征
        5.3.4 接触界面粗糙度表征
    5.4 复合棒超声压电振子在不同接触界面下的机电特性分析
        5.4.1 接触界面粗糙度对复合棒压电振子谐振频率f_s的影响
        5.4.2 接触界面粗糙度对复合棒压电振子有效机电耦合系数k_(eff)的影响
        5.4.3 接触界面粗糙度对复合棒压电振子机械品质因数Q_m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复合棒超声压电振子在不同负载下的机电特性
    6.1 引言
    6.2 负载分类
    6.3 液体负载下复合棒超声压电振子的机电特性分析
        6.3.1 液体负载试验平台
        6.3.2 液面高度对复合棒压电振子谐振频率f_s的影响
        6.3.3 液面高度对复合棒压电振子有效机电耦合系数k_(eff)的影响
        6.3.4 液面高度对复合棒压电振子机械品质因数Q_m的影响
    6.4 固体负载下复合棒超声压电振子的机电特性分析
        6.4.1 固体负载试验平台
        6.4.2 力负载对复合棒压电振子谐振频率f_s的影响
        6.4.3 力负载对复合棒压电振子有效机电耦合系数k_(eff)的影响
        6.4.4 力负载对复合棒压电振子机械品质因数Q_m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 桥梁工程研究新进展(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1新材料促进桥梁工程技术革新
    1.2桥梁工业化进程与智能建造技术取得长足发展
    1.3桥梁抗灾变能力显着提高
    1.4桥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1.5跨海桥梁深水基础不断创新
2桥梁结构设计
    2.1桥梁作用及分析(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河北工程大学刘焕举老师提供初稿)
        2.1.1汽车作用
        2.1.2温度作用
        2.1.3浪流作用
        2.1.4分析方法
        2.1.5展望
    2.2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2.2.1新型桥梁用钢的研发
        2.2.2焊接节点疲劳性能
        2.2.3钢结构桥梁动力行为
        2.2.4复杂环境钢桥服役性能
        2.2.5组合结构桥梁空间力学行为
        2.2.6组合结构桥梁关键构造力学行为
        2.2.7展望
    2.3高性能材料
        2.3.1超高性能混凝土(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提供初稿)
        2.3.2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2.3.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北京工业大学刘越老师提供初稿)
        2.3.4智能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2.3.5展望
    2.4桥梁基础工程(同济大学梁发云老师提供初稿)
        2.4.1深水桥梁基础形式
        2.4.2桥梁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2.4.3桥梁基础动力特性分析
        2.4.4深水桥梁基础工程面临的挑战
3桥梁建造新技术
    3.1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3.1.1钢结构桥梁工程建设成就
        3.1.2焊接制造新技术
        3.1.3施工新技术
    3.2桥梁快速建造技术(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提供初稿)
        3.2.1预制装配桥梁上部结构关键技术
        3.2.2预制装配桥墩及其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3.2.2.1灌浆/灌缝固定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2.2.2无黏结预应力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3桥梁建造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4桥梁运维
    4.1监测与评估(浙江大学叶肖伟老师、湖南大学孔烜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崔闯老师提供初稿)
        4.1.1监测技术
        4.1.2模态识别
        4.1.3模型修正
        4.1.4损伤识别
        4.1.5状态评估
        4.1.6展望
    4.2智能检测(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2.1智能检测技术
        4.2.2智能识别与算法
        4.2.3展望
    4.3桥上行车安全性(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4.3.1风荷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1车-桥气动参数识别
        4.3.1.2风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1.3风浪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4风屏障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4.3.2地震作用下行车安全性
        4.3.2.1地震-车-桥耦合振动模型
        4.3.2.2地震动激励特性的影响
        4.3.2.3地震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2.4车-桥耦合系统地震预警阈值研究
        4.3.3长期服役条件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4冲击系数与振动控制研究
        4.3.4.1车辆冲击系数
        4.3.4.2车-桥耦合振动控制方法
        4.3.5研究展望
    4.4加固与性能提升(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4.1增大截面加固法
        4.4.2粘贴钢板加固法
        4.4.3体外预应力筋加固法
        4.4.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
        4.4.5组合加固法
        4.4.6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4.4.7其他加固方法
        4.4.8发展展望
5桥梁防灾减灾
    5.1抗震减震(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5.1.1公路桥梁抗震研究新进展
        5.1.2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新进展
        5.1.3桥梁抗震发展态势分析
    5.2抗风(东南大学张文明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陈文礼老师提供初稿)
        5.2.1桥梁风环境
        5.2.2静风稳定性
        5.2.3桥梁颤振
        5.2.4桥梁驰振
        5.2.5桥梁抖振
        5.2.6主梁涡振
        5.2.7拉索风致振动
        5.2.8展望
    5.3抗火(长安大学张岗老师、贺拴海老师、宋超杰等提供初稿)
        5.3.1材料高温性能
        5.3.2仿真与测试
        5.3.3截面升温
        5.3.4结构响应
        5.3.5工程应用
        5.3.6展望
    5.4抗撞击及防护(湖南大学樊伟老师、谢瑞洪、王泓翔提供初稿)
        5.4.1车撞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2船撞桥梁结构研究进展
        5.4.3落石冲击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4研究展望
    5.5抗水(东南大学熊文老师提供初稿)
        5.5.1桥梁冲刷
        5.5.2桥梁水毁
        5.5.2.1失效模式
        5.5.2.2分析方法
        5.5.3监测与识别
        5.5.4结论与展望
    5.6智能防灾减灾(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鲍跃全老师提供初稿)
6结语(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初稿)
策划与实施

(3)非饱和土边坡与支挡结构相互作用机理及稳定性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与支挡结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1.2.2 支挡结构加固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及强度表达
    2.1 概述
    2.2 非饱和土的吸力特性
        2.2.1 吸力概念
        2.2.2 常见吸力量测技术
    2.3 饱和/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表达
        2.3.1 Terzaghi有效应力原理
        2.3.2 Bishop有效应力原理
        2.3.3 广义有效应力原理
        2.3.4 关于有效应力原理的若干讨论
    2.4 非饱和土的强度准则
        2.4.1 Bishop强度公式
        2.4.2 Fredlund强度公式
        2.4.3 Vanapalli强度公式
        2.4.4 扩展双剪统一强度公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饱和土与结构物界面强度理论及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饱和/非饱和土与结构物界面剪切强度公式
    3.3 非饱和土与结构物界面剪切试验
        3.3.1 试验材料
        3.3.2 试验设备
        3.3.3 试验方法
        3.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确定界面剪切强度的简易方法
        3.4.1 界面剪切强度预测方法
        3.4.2 与试验结果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支挡结构与非饱和土相互作用机理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模型箱系统
        4.2.1 装土箱
        4.2.2 移动挡墙
        4.2.3 墙体移动系统
    4.3 基质吸力量测
        4.3.1 渗压计饱和
        4.3.2 渗压计标定
        4.3.3 渗压计埋设
    4.4 土压力量测
        4.4.1 土压力盒标定
        4.4.2 土压力盒埋设
    4.5 DIC图像关联技术
    4.6 试验方法及步骤
        4.6.1 试验方法
        4.6.2 试验步骤
    4.7 试验结果分析
        4.7.1 填料密实度评价
        4.7.2 土体位移场分析
        4.7.3 基质吸力分布规律
        4.7.4 土压力分布规律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作用于支挡结构上的非饱和土土压力统一解
    5.1 概述
    5.2 稳态渗流条件下吸应力分布
    5.3 刚性挡墙非饱和土主动土压力库伦统一解
        5.3.1 基本假设
        5.3.2 主动土压力推导
        5.3.3 试验及理论结果验证
        5.3.4 算例与参数分析
    5.4 刚性挡墙非饱和土被动土压力库伦统一解
        5.4.1 基本假设
        5.4.2 被动土压力推导
        5.4.3 试验结果验证
        5.4.4 算例与参数分析
    5.5 抗滑桩桩侧非饱和土有效土压力统一解
        5.5.1 基本假设
        5.5.2 桩侧有效土压力推导
        5.5.3 数值结果验证
        5.5.4 算例与参数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非饱和土边坡与支挡结构稳定性上限分析
    6.1 概述
    6.2 极限分析上限理论
        6.2.1 基本原理及方法
        6.2.2 考虑孔隙水压力的上限定理
        6.2.3 考虑吸应力的上限定理
    6.3 刚性挡墙-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系数上限解
        6.3.1 基本假设和破坏模式
        6.3.2 墙土系统能耗计算
        6.3.3 墙土系统稳定性系数计算
        6.3.4 数值及理论结果验证
        6.3.5 算例与参数分析
    6.4 抗滑桩-非饱和土边坡极限阻滑力上限解
        6.4.1 问题的提出
        6.4.2 桩土系统能耗计算
        6.4.3 抗滑桩极限阻滑力计算
        6.4.4 理论结果验证
        6.4.5 算例与参数分析
    6.5 抗滑桩-非饱和土边坡极限承载力上限解
        6.5.1 问题的提出
        6.5.2 桩土系统能耗计算
        6.5.3 边坡极限承载力计算
        6.5.4 理论及试验结果验证
        6.5.5 算例与参数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科研及获奖情况
致谢

(4)降雨诱发软硬互层顺倾斜坡失稳地质力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降雨斜坡灾害形式研究现状
        1.2.2 斜坡降雨物理模拟试验研究现状
        1.2.3 顺层斜坡降雨失稳机理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2.1 研究区域典型地形地理特征
    2.2 研究区域岩性特征
    2.3 研究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2.4 研究区域水文地质及降雨特征
        2.4.1 地下水分布特征
        2.4.2 河流水系分布特征
    2.5 研究区顺层软硬互层斜坡典型的降雨失稳灾害模式
    2.6 古蔺站场滑坡
        2.6.1 古蔺站场滑坡地质环境条件简述
        2.6.2 古蔺站场滑坡失稳特征
        2.6.3 古蔺站场滑坡变形破坏过程初步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软硬互层岩质斜坡降雨模型试验原理及设计
    3.1 试验原理
    3.2 软硬互层岩质斜坡降雨模型试验相似关系设计
        3.2.1 相似原理
        3.2.2 相似常数确定
    3.3 降雨试验模型尺寸及材料选取
        3.3.1 地质原型及试验模型物理力学参数选取
        3.3.2 模型斜坡相似材料的比选
        3.3.3 相似材料岩样渗透性测试
    3.4 室内降雨试验模型装置总体设计
        3.4.1 模型试验装置设计
        3.4.2 模型试验传感器的选取及测点布置
    3.5 试验模型流程及试验方案拟定
        3.5.1 试验准备及模型搭建
        3.5.2 试验工况
    3.6 本章小节
第4章 软硬互层斜坡岩体软化特性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软弱岩体的物理-力学-水理性质试验研究
        4.2.1 软岩物理性质
        4.2.2 软岩力学性质
        4.2.3 软岩水理性质
    4.3 软岩遇水崩解试验
        4.3.1 试验设备及方法
        4.3.2 试件的制备
        4.3.3 试验结果分析
    4.4 岩体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4.4.1 试验设备
        4.4.2 试件的制备
        4.4.3 试验分组
        4.4.4 试验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不同条件下软硬互层顺倾岩质斜坡降雨力学响应对比研究
    5.1 软硬互层模型斜坡现象描述及特征分析
        5.1.1 不同坡度软硬互层斜坡破坏过程现象
        5.1.2 不同岩层厚度软硬互层斜坡破坏过程现象
    5.2 软硬互层斜坡降雨响应规律特征分析
        5.2.1 软硬互层20°坡体降雨响应规律特征分析
        5.2.2 含水率变化特征分析
        5.2.3 孔隙水压力变化特征分析
        5.2.4 土压力变化特征分析
    5.3 软硬互层斜坡试验模型不同破坏阶段演化过程
        5.3.1 第二次降雨结束时坡体破坏演化特征分析
        5.3.2 第四次降雨结束时坡体破坏演化特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降雨诱发软硬互层斜坡失稳数值研究分析
    6.1 离散元数值计算UDEC简介
        6.1.1 UDEC基本原理
        6.1.2 离散元渗流理论简介
    6.2 计算流程及计算参数的拟定
        6.2.1 数值计算几何模型的建立
        6.2.2 模型的本构模型和力学参数选取
        6.2.3 边界条件和初始应力设置
        6.2.4 计算流程
    6.3 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验证
    6.4 敏感因素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嵌入式厨电产品包装优化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包装材料
        1.3.2 缓冲包装设计与仿真
        1.3.3 包装结构优化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包装设计依据
    2.1 产品结构分析
    2.2 对标方案分析
        2.2.1 包装形式
        2.2.2 开箱不良表现
    2.3 流通环境分析
    2.4 缓冲包材结构试验
        2.4.1 试验设计
        2.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3 试验结论
    2.5 结语
3 三槽洗碗机包装方案
    3.1 包装方案展示
    3.2 包装件试验
        3.2.1 跌落试验
        3.2.2 振动试验
        3.2.3 踩踏试验
        3.2.4 潮态堆码试验
        3.2.5 产品脆值试验
    3.3 包装方案评价
        3.3.1 防护性能
        3.3.2 开箱体验
        3.3.3 包装工艺
        3.3.4 包材成本
    3.4 结语
4 包装件跌落仿真
    4.1 有限元理论
        4.1.1 有限元理论思想
        4.1.2 有限元软件
        4.1.3 仿真流程
    4.2 前处理阶段
        4.2.1 建立几何简化模型
        4.2.2 有限元网格划分与处理
        4.2.3 接触关系
        4.2.4 设置材料、载荷、约束
    4.3 求解
    4.4 后处理
        4.4.1 产品响应
        4.4.2 仿真与试验对比
    4.5 结语
5 衬垫优化设计
    5.1 优化设计理论
        5.1.1 结构优化理论
        5.1.2 拓扑优化理论
    5.2 等效静态载荷法理论
        5.2.1 等效静态载荷
        5.2.2 等效静态载荷求解
        5.2.3 A垫静力位移
    5.3 拓扑优化设计
    5.4 试验验证
    5.5 仿真及优化的应用
        5.5.1 虚拟设计的价值
        5.5.2 仿真及优化评价标准
        5.5.3 仿真及优化规范化应用
    5.6 结语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轨道列车车体轻型复合材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夹层结构概述及应用
        1.2.2 夹芯板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2.3 轨道列车夹层结构应用
        1.2.4 PET泡沫夹芯板及应用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夹芯板制备及基体材料试验
    2.1 夹芯板的制备
    2.2 基体材料性能试验
        2.2.1 面板材料拉伸试验
        2.2.2 芯层平压试验
        2.2.3 芯层剪切试验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夹芯板抗弯性能研究
    3.1 夹芯板三点弯曲试验
        3.1.1 试验装置及试件
        3.1.2 试验结果
    3.2 夹芯板三点弯曲有限元分析
        3.2.1 夹芯板三点弯曲有限元模型
        3.2.2 夹芯板三点弯曲有限元模型验证
    3.3 夹芯板抗弯性能参数分析
        3.3.1 面板厚度对夹芯板三点弯曲承载能力的影响
        3.3.2 芯层厚度对夹芯板三点弯曲承载能力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夹芯板局部准静态及动态压缩性能研究
    4.1 夹芯板局部准静态压缩试验
        4.1.1 试验装置及试件
        4.1.2 试验结果
    4.2 夹芯板局部准静态压缩仿真分析
        4.2.1 夹芯板局部准静态压缩有限元模型
        4.2.2 夹芯板局部准静态压缩有限元模型验证
        4.2.3 面板厚度对夹芯板局部准静态压缩承载能力影响
    4.3 夹芯板局部冲击试验
        4.3.1 试验装置及试件研究
        4.3.2 试验结果
    4.4 夹芯板局部冲击仿真分析
        4.4.1 夹芯板局部冲击有限元模型
        4.4.2 冲击速度对夹芯板承载能力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PET复合顶板承载性能仿真分析
    5.1 现代有轨电车概述
    5.2 夹芯板参数确定
    5.3 现代有轨电车复合顶板强度有限元验证
        5.3.1 复合顶板承载要求
        5.3.2 复合顶板均布承载性能验证
        5.3.3 复合顶板局部承载性能验证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预压弯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发展现状
    1.2.钢 —混凝土组合梁结构特点与计算原则
    1.3 预弯组合梁的基本结构与力学性能
    1.4 本文主要工作与创新
第二章 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的设计与计算
    2.1 基本假设与概念
    2.2 弯曲正应力计算
    2.3 简支钢 —混凝土结合面抗剪连接件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弯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计算与设计
    3.1 计算思路与基本假定
    3.2 预弯力与预拱度的确定
    3.3 简支预弯简支钢 —混凝土组合梁应力计算
    3.4 简支预弯简支钢 —混凝土组合梁抗剪连接件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实例
    4.1 工程概况
    4.2 上部结构叙述
    4.3 有限元模型建立
    4.4 计算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8)冲击荷载下钢-混凝土格栅坝动力性能分析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泥石流防治研究
        1.2.2 冲击相关研究
    1.3 研究现状小结及新结构的提出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冲击动力学基本理论及数值模拟方法
    2.1 引言
    2.2 冲击动力学基本理论
        2.2.1 材料动态本构关系
        2.2.2 材料力学性能
        2.2.3 动力平衡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2.3 冲击动力学问题的数值模拟
        2.3.1 有限元软件简介
        2.3.2 LS-DYNA的算法和求解
        2.3.3 LS-DYNA的动态接触算法
        2.3.4 LS-DYNA的沙漏控制
        2.3.5 数值模拟中的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冲击荷载下钢-混凝土悬臂构件动力响应分析
    3.1 引言
    3.2 基于能量法的动力响应解析计算
        3.2.1 能量法的基本原理及求解过程
        3.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3.3 钢-混凝土悬臂构件动力响应的数值模拟
        3.3.1 有限元建模
        3.3.2 模拟结果及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钢-混凝土悬臂构件动力响应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概况
        4.2.1 试验目的
        4.2.2 试件尺寸及材料性能
        4.2.3 试验设备
        4.2.4 加载工况及测点布置
    4.3 试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4.3.1 试验现象
        4.3.2 时程响应
        4.3.3 动态应变分析及对比
        4.3.4 动态位移分析及对比
        4.3.5 加速度分析及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冲击荷载下钢-混凝土格栅坝动力响应分析
    5.1 引言
    5.2 有限元建模
    5.3 模拟结果及对比分析
        5.3.1 响应模式
        5.3.2 冲击力分析及对比
        5.3.3 位移分析及对比
        5.3.4 能量分析及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钢-混凝土格栅坝动力响应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概况
        6.2.1 试验目的
        6.2.2 模型尺寸及材料性能
        6.2.3 试验设备
        6.2.4 加载工况及测点布置
    6.3 试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6.3.1 试验现象
        6.3.2 时程响应
        6.3.3 动态应变分析及对比
        6.3.4 动态位移分析及对比
        6.3.5 加速度分析及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钢-混凝土格栅坝工程示范与监测
    7.1 引言
    7.2 工程概况
    7.3 工程设计
        7.3.1 坝体高度
        7.3.2 格栅尺寸
        7.3.3 桩管位移
        7.3.4 荷载组合
        7.3.5 坝体稳定性验算
        7.3.6 地基承载力验算
        7.3.7 坝体约束端承载力验算
        7.3.8 工程设计结果
    7.4 工程监测
        7.4.1 监测内容及目的
        7.4.2 监测仪器及测点布置
        7.4.3 施工现场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9)变频器结构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的来源和依据
    1.3 国内外相关结构性能研究进展
        1.3.1 散热设计的研究进展
        1.3.2 减振设计的研究进展
    1.4 本文主要工作
2 变频器结构和应用环境分析
    2.1 变频器结构的基本类型及组成
    2.2 变频器运行和工作的机械环境
    2.3 变频器结构设计内容
3 变频器散热仿真与温升测试及设计改进
    3.1 变频器散热分析
        3.1.1 变频器散热分析基本要求
        3.1.2 变频器热分析应考虑的问题
    3.2 变频器热模型的建立与热仿真
        3.2.1 CFD与热仿真软件
        3.2.2 变频器热模型的建立
        3.2.3 利用Flotherm对变频器热仿真
        3.2.4 Flotherm优化设计
    3.3 变频器温升测试实验
        3.3.1 实验测量条件和设备
        3.3.2 实验测量结果及分析
    3.4 变频器散热设计与改进优化
        3.4.1 变频器常用散热冷却方法
        3.4.2 散热器的设计与改进优化
        3.4.3 强制风冷风道的设计与改进优化
        3.4.4 元器件布局的设计与改进优化
4 变频器动力学仿真与振动测试及设计改进
    4.1 变频器动力学分析
        4.1.1 变频器减振设计基本要求
        4.1.2 减振设计原理
    4.2 变频器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2.1 散热器及外壳结构件的建模
        4.2.2 印制电路板及电子元件的建模
        4.2.3 连接方式的处理
    4.3 变频器结构动力响应有限元仿真技术
        4.3.1 利用NX对变频器模态分析
        4.3.2 利用NX对变频器谐响应分析
        4.3.3 利用NX对变频器瞬态冲击分析
    4.4 变频器振动测试实验
        4.4.1 实验测量条件和设备
        4.4.2 实验测量结果及分析
    4.5 变频器减振设计与改进优化
        4.5.1 关键结构件的设计与改进优化
        4.5.2 印制板及元器件的设计与改进优化
        4.5.3 紧固件的设计与改进优化
5 结论与展望
    5.1 本论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青韵雅苑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混凝土裂缝控制的发展及现状
    1.3 国内外混凝土膨胀剂的发展及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和方法
第2章 混凝土开裂机理分析
    2.1 混凝土裂缝基本概念
    2.2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2.3 混凝土收缩的分类
第3章 防开裂膨胀剂实验研究
    3.1 防开裂混凝土技术方法比较分析
    3.2 影响膨胀剂防裂效果的因素
    3.3 膨胀剂对混凝土收缩影响的实验研究
    3.4 膨胀剂掺量对混凝土收缩影响的实验研究
第4章 防开裂膨胀剂的应用研究
    4.1 应用工程概况
    4.2 青韵雅苑工程概况及裂缝情况
    4.3 膨胀剂的工程应用研究
第5章 青韵雅苑地下室大体积混凝土掺加膨胀剂后的其他防裂技术应用研究
    5.1 混凝土运输
    5.2 混凝土浇筑
        5.2.1 模板工程
        5.2.2 布料形式
        5.2.3 振捣工艺
    5.3 混凝土养护
        5.3.1 拆模时间和入模温度
        5.3.2 养护措施
    5.4 混凝土检测和监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个人成果
致谢

四、利用反作用内应力控制气柜水槽底板焊接变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ZT-8纵向振动功率超声振子机电特性研究[D]. 李婧. 中北大学, 2021
  • [2]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2)
  • [3]非饱和土边坡与支挡结构相互作用机理及稳定性分析方法[D]. 邓波. 湖南大学, 2020(01)
  • [4]降雨诱发软硬互层顺倾斜坡失稳地质力学机制研究[D]. 张帅.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嵌入式厨电产品包装优化设计与研究[D]. 靳朝晖.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6]轨道列车车体轻型复合材料性能研究[D]. 胡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7]预压弯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力分析[D]. 张文彬.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8]冲击荷载下钢-混凝土格栅坝动力性能分析及试验研究[D]. 冉永红. 兰州理工大学, 2019
  • [9]变频器结构的性能研究[D]. 高俊.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4)
  • [10]青韵雅苑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控制研究[D]. 毛锋. 吉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反应内应力控制气罐水罐底板焊接变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