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师园:江南园林精品

网师园:江南园林精品

一、网师园:江南园林之精品(论文文献综述)

韦珊珊[1](2020)在《计成园林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计成(1582-1642)是明末造园家、画家、文人。早年从事绘画,游历燕楚,中年以后开始建造园林,前后筑有东弟园、寤园和影园等。年近五十综一生所学,撰写出我国最早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造园专着《园冶》,将造园之术上升至造园之道,终结了“园有异宜,无成法”的历史,为中国园林艺术的营造提供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经典文本。《园冶》全书采用骈文体结合散文体的写作方法,确立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审美理想及实现这种理想的“因借体宜”方法论。计成工诗善画的素养与园林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使得该书所体现的园林美学思想成为我国园林美学特别是文人写意园林美学的经典之作,散发着一种普遍存在、跨越时空的园林美学精神,其隽永的内涵历久弥新。本文围绕计成《园冶》深入研究,做出梳理与探讨,以阐明计成的园林美学思想。导论部分综合介绍了与计成《园冶》美学相关的研究现状及其研究意义,并说明了论文展开所遵循的基本思路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总括介绍计成与《园冶》。通过计成的三个身份:画家、文人、造园家和《园冶》书名更替、被禁疑云、流通细节及与日本造园书籍《作庭记》之比较来描摹出计成其人与《园冶》奇书的全貌,并结合其所处时代背景探寻其工诗善画素养对园林审美旨趣形成的影响,从整体上对计成和《园冶》形成认知,为下文造园艺术研究作铺垫。第二章通过对计成园林审美理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爬梳,阐明文人写意园林的审美特点和自然观念,同时这种与自然亲和的审美理想还伴有三重审美功能。“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揭示了主观能动“人作”与自然“天开”的辩证关系,明显受到传统哲学—美学“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并且带有与自然亲和的倾向,这些都成为了计成园林美学自然观念的渊薮。而贯穿于《园冶》全书的生态警语,反应出计成妙法自然的造园理想和生态伦理智慧。作为在明代艺术发展至顶峰的文人写意园林,或多或少影响了域内皇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三者无论是意境的构造还是对自然的态度都趋向一致。与此同时,遥远的英国正经历着如晚明心学勃兴的时期,经验主义哲学成为其社会主流思潮,古典的束缚开始被感性经验逐渐替代,被几何布局占具的园林,半个世纪后被一种模仿中国文人园的“英华园林”所突围。而脱胎于中国园林的日本庭院艺术发展到江户早期(相当于我国明末清初)已形成了同江南文人写意园林迥异的园林审美观念。在与以上四种“他者”简略比较后,计成造园审美理想的独特性愈发显现。而《园冶》中所呈现的这种审美理想还伴有感官陶醉、抚慰心灵、畅神寄情等三重审美功能。第三章以计成“意在笔先,拟入画中”的意境追求为主题,首先从意象与意境、情景交融两个方面考察意境的产生。再以园、诗、画三者意境营造的形式层面与内容层面的趋同性揭示计成园林意境取法诗画的艺术理路。形式层面上,园林“布局”对标诗歌“对仗”,以求在视觉上形成错落有致的形式美感。假山“非常态”造型源自山水画论中的山势形态,以自然集萃之形达至行、望、居、游之林泉精义。内容层面上,园林建造要素以诗歌文字意象为准则,“园景”仿“诗情”,以求突破客观时空限制通往神思妙境。画家绘制山体力求“深远”之态,造园家理水渴求“不尽”之感,“山远水长”皆意使观照主体感知到时空的旷达性,于有限中见无限,谙熟于此的计成于园林实践中通过铺地、掇山等技法营造出外物观赏→主观情化→意境生发的园林意境品赏路径。第四章以“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借景法则为中心,考察计成的“贵因”观和借景理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营造园林的艺术目标,“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即是实现艺术目标的具体实践方法。从历史上的“贵因”观念和《园冶》体现出的巧于用“因”展开,联系现有园林实例,详细解读计成所提出的六大借景模式。第五章以计成所造三座园林实践中体现出的美学规范为逻辑线索考察计成造园实践与其美学观念的结合。他善于“因借”原有客观环境在园林中展现出“以小见大”、“蜿蜒曲折”、“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东弟园、寤园建于《园冶》成书前,为计成提供理论储备的实践机遇,影园建造于《园冶》成书之后,可视作其园林美学理论指导造园实践的成功案例。计成不仅是园林美学的倡导者亦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本文尝试从美学、文化史角度切入晚明社会,通过同域内外其他园林和诗画艺术理论的比较研究,对《园冶》展现出的造园主旨、意境追求及其造园法则进行解读,梳理出其整体思路及各造园步骤间的内在美学逻辑,而这套园林美学逻辑迄今不失其先进性与成熟性,值得我们一再研究。

边谦[2](2020)在《明清苏州“城市山林”别裁析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山林”,是现当代中国园林史学语境中屡被提及、有着诸多名家论述的核心概念之一。针对该词所形成的经典释义,为诸多现有园林遗存所涉及的营造技艺、文化交往、相地选址等问题,提供了共通的底层阐释逻辑与关键指引。但与此同时,已有研究对历史语境中的“城市山林”概念却长期缺乏针对性的关注,对其可能的语义流变与多样性亦缺乏足够的重视。而这种忽视,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城市山林”概念理解与运用存在泛化与范式化的倾向,从而造成其在当代园林史研究中的价值与潜力被低估。对此,本文以历史语境中的“城市山林”概念为研究对象,运用概念史、造园理法及其他园林史研究方法,通过对这一概念相关史料进行挖掘、整理与考察,试图有限地了解、分析并总结“城市山林”概念的历史源流,从而撷取“新线索”,例证性地探讨其在明清苏州园林中的具体表现,以期进一步审视该词内涵及其对中国园林史研究的价值。本文正文分为上下两篇,共计五章。上篇“别裁的线索”即为第二章“观念的拓展:‘城市山林’概念的思辨溯源与空间意境流变”,其主要涉及三个部分的内容:一是构筑“城市山林”概念再认识的历史语境;二是基于该语境,考察“城市山林”概念历史生成的影响因素;三是基于该语境下的“城市山林例证”,考察“城市山林”概念的空间意境指涉,最终对其进行再认识。下篇“例证的析要”包含第三至第六章,总体上旨在通过举析四座明清苏州“城市山林例证”进一步论证“城市山林”概念四个方面的重要问题:第三章以苏州拙政园为例,试图理解“城市山林”意境在不同时期文人观念中的语义变迁问题;第四章以苏州留园为例,试图考察一座“城市山林例证”如何在建筑增益的不利条件下继续实现“城市山林”意境及体验的问题;第五章以苏州环秀山庄为例,试图深入管窥“观游相济的山意范式”这一最为重要的“城市山林”意境模式及其解析的方法问题;第六章以苏州怡园为例,试图揭示“城市山林”理想如何深刻影响一座新建园林的意境经营与体验表达问题。上篇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这些具体结论:首先,“城市山林”是一个与中国古代文人阶层“栖止抉择”问题密切相关的复合概念,它能够在元代复合成型,受益于中唐至两宋文人有关“城市”与“山林”的关系构建与思辨;其次,元至清末的大量例证表明“城市山林”概念的空间意境指涉超出了其经典释义的涵盖范畴,并具体表现在空间区位、园林类型、意境模式这三个向度上的语义多元化;再次,“城市山林”概念的核心意涵,在于营造一种区别于人境、尘世的幻境感,它无关乎具体的园林类型,亦不受限于何种意境模式;最后,“城市山林”概念作为线索,可以历时性地串联起元代以来江南园林、尤其是苏州园林中最为精华的那一部分兴造实例,从而管窥这一时段、地域文人阶层的造园观念与实践变迁。下篇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这些结论:首先,“城市山林例证”典范自确立以后,便不断经历着阐释、“再现”乃至重构的过程,不同时期文人对于“城市山林”概念的理解存在差异,所谓“再现”极有可能只是契合了当下文人观念中的“城市山林”理解而已;其次,通过精湛的建筑、庭院处理与欣赏方式的改变,能够在文人的“城市山林”意境追求与物质需要间找到平衡;再次,“观游相济的山意范式”可经由溯源山意、山水布局、远观山势、近游山形、细察山质的品评策略而得到有效的解析,而其所达到的景境密度与体验丰富度或许是其成为“城市山林”意境主流的重要原因;最后,“城市山林”理想直至中国传统造园活动的末期,仍然能够对一座园林的造园意匠与游观体验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杨博雅[3](2020)在《网师园水池个案研究及其对当代园林水景设计的意义》文中研究说明水一直是园林中永恒的主题,对于中国传统园林来说,水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也是贯穿整个园林建筑的核心。本文选取网师园水池作为个案研究,通过对其进行历史沿革并结合园中的生活情境,探究水池的功能性以及背后的人文情怀对于当代园林水景的价值与作用。网师园作为是江南地区众多私家园林的代表,其整体格局以园内的主水池为中心,建筑依水而建,水池的存在让网师园本不大的空间变得更为丰富可游。四时之景、朝阳晚霞,每时每刻的变换与景象都会通过水池的放大触及到人的感官,这种可以带动园林气氛以及人的感受的自然的力量正是园林中水池的魅力所在。本文试图从文化内涵、空间营造等方面来深入探究网师园水池在园林中的意义与价值所在,以小见大,进一步探讨水体景观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在今天这样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多领域的文化趋同对我国的文化进步固然有其积极意义,但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显得同样弥足珍贵。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希望通过对中国传统园林水景的深入研究以及其独特的意义与功能探究其对当代水环境设计的启示。

郑诗民[4](2020)在《明清“士商互动”现象对江南私家园林风格的影响》文中提出中国江南私家园林的发展历史表明,在明初时期江南形成了以文人园林为代表的较完整的私家园林文化体系,然而到了明朝中叶,社会上出现了“士商互动”现象,文人士大夫世俗化倾向明显,曾经以文人园林为主的江南私家园林发生演变与分化,形成风格独特的苏州和扬州私家园林。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探索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分化与演变的“士商互动”社会背景;二是分析“士商互动”社会现象,如何影响以苏州和扬州为代表的江南私家园林发生变化。对明清时期形成的苏州和扬州两大私家园林流派分别进行具体分析。首先采用地景叙事法分别对明清时期苏州和扬州城市的“士商互动”社会现象探究。其次采用定性分析研究法,选取典型私家园林案例:苏州网师园、明朝留园、明朝拙政园、弇山园;以及扬州明末影园、湖上园林筱园,城市山林“个园”。对苏州和扬州这几个典型的私家园林历代的主人身份,生活状态和园林活动,园林空间布局的改变和风格的演变比较分析。最后归纳总结出明清“士商互动”社会现象影响下,苏州和扬州私家园林风格演进的几个变化。研究结论如下:在明清时期“士商互动”现象影响下,苏州私家园林数量、规模、面积改变,古城内掀起造园热;园林数量大幅上升;“大型山水园林”趋向于“中小型城市园林”转变。私家园林主题由“隐于园”向“娱于园”转变。私家园林更新园林功能,官署园林、公共园林和服务功能的出现都成为苏州传统文人园林适应“士商互动”社会现象的新变化。扬州私家园林风格以江南传统文人园林为基础,后由于徽商聚集,新型社会阶层的出现,扬州私家园林发生变体成为商贾园林,出现了湖上园林和城市山林宅园。盐商在保障湖沿岸争先造园为求皇帝临幸,园林建筑讲究排场气势追求洋味且形式多样而创新。在融合扬州本土地理条件和南北文化交流的影响后,扬州商贾园林形成了大众多元化、世俗奇观化的风格。

张林[5](2020)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移情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移情”有传达情感的作用,能够将人的主观情感、意志、动作等一系列的行为活动物化,主客体之间互为主体情况下产生的情感投射,是人的物化和物的人化,是一个从客观物理性经过感知觉达到精神性的深化过程。联想到传统园林意境构成之一就是借助物镜投射人的心境,表达人的主观情感,将物赋予我的情感“以我观物,物物皆着我色”。在这一基础上,以“移情”的视角去审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情感意境之美,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移情”的体现与运用,探究古典园林设计中造园者的情感寄托与表达。本文首先以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概况与核心思想以及中西方的移情理论为基础,将移情、移情作用、情感设计、心理学等相互贯通,进一步分析移情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移情的体现及表达方式,通过对古典园林中的移情现象研究,推敲园林中的“情感”抒发,并从造园者差异的角度总结出移情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形态、色彩、材质和联想等四个方面的表现形式。其次以网师园为例,具体分析传统造园理法中的“移情”,从人、物、情三个方面界定出古典园林中移情的意义及过程。最后总结中国古典园林中移情的运用对现代环境设计的启示,即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关注当下人们的精神需求与情感表达,明确古今园林在服务人群、场所主题、审美特征及材料几个方面存在的客观不同,根据当下的社会环境功能需求传承借鉴古典园林的意境精华,拒绝照抄照搬,注重人类本性的需求并以长远发展的眼光对待园林设计。本篇论文的研究视角对挖掘和借鉴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提出了更多的可能性。一方面展示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移情”现象,从情感的角度对园林意境和精神空间进行解读,另一方面引发深思,重新审视未来的园林设计发展方向,关注结合新时代人们精神方面的追求以及受众的心理需求,营造具有“幸福感”的景观环境,对美好生活生态环境的实现具有积极的意义。

肖雅阁[6](2020)在《山水画经营位置对明清江南园林空间布局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清江南园林作为一种较大空间尺度的文化艺术载体,这个特点使得其对于文化艺术众多领域成就的借鉴涵纳、融通展示有着其他艺术更为优越的便利条件。其中,山水画与明清江南园林其源高深,其流浩荡,互融式发展贯穿了两者的历史轨迹。本文透过山水画经营位置的微观视角,追溯山水画经营位置对明清江南园林空间营造的影响。在文献和实物中,抓住雪泥鸿爪,吉光片羽,从依附于明清江南园林之上的哲学向度、审美趣味和建构范式等不同维度展开新的探索,研究山水画传统意境与章法布局对于营造明清江南园林充分艺术化的时空形态的意义。本文是对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深意还原的尝试。通过山水画经营位置的解读对明清江南园林空间营造产生影响的研究路向,探索明清江南园林空间的组织结构艺术。逐一解锁山水画经营位置诸手法与明清江南园林空间布局相对应的逻辑关系,对于明了明清江南园林构景艺术和意境所在,探讨如何将山水画的情境在明清园林中展开,形成三维的立体画卷无疑是借古开今的有益探索。

袁亦昕[7](2020)在《动态演变视角下的明代江南家族群体园林活动研究》文中指出明代江南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极为璀璨夺目的一页。明代中晚期以后江南家族群体造园现象极为普遍,同一家族同时拥有数个园林的情况屡见不鲜,许多园林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更是成为江南名园的典范,化为中国古典园林史上不朽的篇章。针对这一历史区域和历史时段内家族园林活动的研究,以往学者们已积累了一些重要的论述,而在目前阶段新的学术趋势下,家族园林史的研究有着向多视角、系统化、深层次细化推进的意义。系统地探索明代江南家族群体园林活动情况并对江南私家园林的动态演变机制进行梳理,是本文研究开展的重要方向。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比研究、统计分析、多学科交叉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明代江南家族群体园林活动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史料发掘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研究资料整理分析以及现存遗迹实地调研,在历史的语境下探寻明代江南家族群体造园现象的起因,对明代家族群体园林活动的具体情况进行系统地呈现,揭示家族群体对于江南园林发展的深刻影响,在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江南私家园林在自然历史社会条件下动态演变的基本规律。研究发现,明代江南家族群体的园林活动情况存在很大程度的共性特征。家族园林的发展兴盛得益于明代中期以后江南家族群体性地兴起,这些家族大多通过入仕、经商或从文的方式逐渐确立了家族在地区内的稳定地位,相近的社会文化背景映射在家族园林的建造风潮之中,从而在园林活动层面展现出很大程度的共性特征;此外,江南私家园林的发展过程存在特有的动态演变机制。私家园林个体存在的过程即是不断发生动态演变的过程,园林个体受到多种动因的影响通过湮灭、传递和新构的形式发生着不同层面的动态变化,最终导向着园林个体的“兴废成毁”。通过本文研究的深入开展,可以为明代江南家族园林史的研究提供内容及形式上的梳理和补充;对于树立起基于动态演变视角的全局性园林观念能够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针对当下江南园林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具有指导具体实践活动的参考价值。

郭明友,程曲[8](2020)在《基于园内视角的网师园过渡空间理景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网师园是江南传统私家园林的典范,其理景设计方法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过往关涉网师园空间理景设计的研究大多基于游观者的"园外视角",而文章尝试从园居者的"园内视角"来体验和还原园林空间环境理景的功能与情境。通过这一视角转换可以发现,网师园中的游廊、夹巷、四面厅和风景墙等都具有过渡空间特性。"园内视角"不仅可以更全面、更深层次解释这些过渡空间设计的精妙之处,可以更清晰完整地解读园林空间环境理景设计的整体美与一致性,还可以为今人开展相关的研究和设计提供更多的启示。

韩东娟[9](2020)在《论南宋山水画对明清私家园林营造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是针对南宋时期的山水绘画对明清时期江南一带私家园林营造的影响进行研究。山水画与古典园林虽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部分,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两个部分可以说是相互影响和发展的。尤其是南宋时期,宋室南渡定居临安,受社会文人风气的影响,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审美思想,南宋山水画都在中国山水绘画史上开创了新的篇章,也对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产生深刻的影响。至明清时期,画家参与造园活动更是成为一种趋势,使得山水画意识进一步渗透到园林营造中。而南宋山水画独特的“边角”形式和意境,对江南一带明清时期自然与人居充分融合的山水园林形象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以南宋山水画作为出发点,以江南一带明清私家园林为落脚点,充分利用山水画与古典园林之间的共通性,探讨南宋山水画之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以及构图形式、画面空间层次和氛围等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特别是江南一带明清私家园林中“一拳代山,一勺代水”“宛自天开”的山水意境形成的影响;同时,也使得园林之中山石、水体、植物、建筑的序列位置以虚实、藏露、动静穿插的手法形成既幽深曲折、又开阔明朗的空间意境。从南宋山水画对明清私家园林影响的分析中,以《四景山水图》和网师园为例进一步阐释,得出明清时期园林空间中的造景元素分布要依功能区域、节奏序列、空间意境布置,以及由各元素的分布关系形成或幽静、或空蒙、或旷广的空间氛围的结论。

韦明娟[10](2019)在《江南传统园林陆生草本植物造景调研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江南传统园林在中国古代园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留下了许多传世经典。陆生草本植物是园林中重要造园要素,在江南传统园林早期历史上,就有相关记载,但当代研究甚少。由于富具特色的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使江南地区陆生草本植物造景手法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本论文将江南地区传统园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实地调研的研究手法,从现存古籍文献记载入手研究,梳理出江南庭园草本各个时代的发展脉络,总结江南传统园林草本植物造景手法,并探究其背后的造景特色与文化韵味,丰富古典园林艺术的研究,探索中国传统园林陆生草本植物景观营造方法,为建设现代园林陆生草本植物景观提供借鉴。论文认真梳理了从先秦到清代时期陆生草本植物在江南传统园林中的应用简史,分析了江南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对江南陆生草本植物园林应用过程中的影响。在对前期古籍资料的基础上,着重整理了《长物志》《广群芳谱》《花镜》中的陆生草本植物名录,并对其中几种最常应用的植物种类进行进一步研究。关于陆生草本植物的诗歌和绘画也进行了搜集和整理。通过具体的调研,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总结陆生草本植物在江南传统园林中的造景方式,主要有与建筑小品结合、与其他植物搭配种植结合、与山石地形结合和与其他造园因素结合等方式。且不同的植物在相同的造景方式背后也有不同的文化韵味。陆生草本植物和园林中其他要素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这样一座座独特的江南传统园林。在此研究基础上,对网师园中的殿春簃进行陆生草本植物植物景观拟古设计,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分析殿春簃的植物种类和造景方式,重现殿春簃的植物景观,对江南传统园林中陆生草本植物造景手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网师园:江南园林之精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师园:江南园林之精品(论文提纲范文)

(1)计成园林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计成与《园冶》
    第一节 计成其人
        一、画家计成
        二、文人计成
        三、造园家计成
    第二节 《园冶》其书
        一、书名更别,由术到道的升华
        二、全书结构
        三、湮灭疑云
    第三节 《园冶》诞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园冶》诞生之社会背景-纵情欲乐的社会风尚
        二、《园冶》诞生之文化背景-明末思想解放潮流
第二章 计成造园之审美理想: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第一节 计成园林审美自然观的哲学基础
        一、儒家“天人合一”观及所含生态智慧
        二、道家“天人合一”观及所含生态智慧
        三、禅宗“天人合一”观及所含生态智慧
    第二节 “天开”与“人作”在园林史中的渊源
    第三节 计成江南园林与皇家、寺庙园林自然观念之比较
        一、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
        二、静谧超然的宗教园林
    第四节 计成江南园林与域外园林自然观念之比较
        一、“如画”的英国园林
        二、极度抽象自然的日式枯山水
    第五节 计成造园之三重审美功能
        一、感官陶醉: “醉心即是”
        二、抚慰心灵: “烦顿开除”
        三、畅神寄情: “凡尘顿远襟怀”
    小结
第三章 计成造园之意境追求:意在笔先、拟入画中
    第一节 意境的产生
        一、从意象到意境
        二、情景交融
    第二节 园境与诗境
        一、形式层: “布局”与“对仗”
        二、内容层: “园景”与“诗情”
    第三节 园境与画境
        一、形式层:“石形”与“山势”
        二、内容层:“不尽”与“深远”
    第四节 计成造园意境营造的方法
        一、铺地
        二、掇山
        三、文学联想
    小结
第四章 计成造园之法则: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第一节 “贵因”思想
        一、历史传承
        二、继承了贵因思想的计成造园
    第二节 借景实践
        一、因地制宜
        二、因时制宜
        三、借五感
        四、借景窗框
        五、借境
        六、障景
    小结
第五章 计成园林实践中的美学内涵
    第一节 “以小见大”会意之美:以东弟园为例
        一、东弟园园主吴又予
        二、东第园
        三、以小见大,咫尺山林
    第二节 “蜿蜒曲折”线性之美:以寤园为例
        一、寤园园主汪士衡
        二、寤园
        三、蜿蜒曲折,端方非额
    第三节 “虚实相生”生命之美: 以影园为例
        一、影园园主郑元勋
        二、影园
        三、虚实相生,真假相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明清苏州“城市山林”别裁析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的对象与意义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意义
    1.2 已有研究与评述
        1.2.1 与“城市山林”概念经典认知相关的研究
        1.2.2 与“城市山林”概念相关的其他研究
        1.2.3 与明清城市山林例证相关的苏州园林研究
        1.2.4 与明清苏州城市山林相关的造园设计理法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
        1.3.1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2 研究结构
    1.4 基本概念的限定
        1.4.1 “城市山林”:核心关键词的语境之别
        1.4.2 “明清”与“苏州”:时期与地域的主要范围
        1.4.3 “造园理法”与“意境表达”:中微观的研究视域
        1.4.4 “别裁”与“析要”:例证择取的依据与具体分析的面向
2.观念的拓展:“城市山林”概念的思辨溯源与空间意境流变
    2.1 历史语境的构筑:“城市山林”概念相关文献的获取策略
        2.1.1 《四库》中的搜集与整理
        2.1.2 苏州古籍库的补充与文献整合
    2.2 文人栖止的抉择:“城市山林”概念的思辨性溯源
        2.2.1 中唐至宋:“城市”与“山林”关系的构建与思辨
        2.2.2 元代:“城市山林”概念的生成及其例证的举析
    2.3 语义内涵的流变:元至清末历史语境中“城市山林”概念的空间意境指涉
        2.3.1 “城市山林例证”空间区位的多元化
        2.3.2 “城市山林例证”意境表达的多样性
    2.4 本章小结
3.苏州拙政园:“城市山林例证”典范的确立、变迁与“再现”
    3.1 焦点的确立:王氏拙政园的“城市山林”意境书写
        3.1.1 苏州拙政园的第一次“城市山林”品评
        3.1.2 文字与图像:记录王氏拙政园焦点记忆的关键媒介
        3.1.3 王氏拙政园的“城市山林”意境表达
    3.2 记忆的变迁:蒋棨复园的“城市山林”意境考证
        3.2.1 “旧观仍复”:苏州拙政园的第二次“城市山林”品评
        3.2.2 何以为“复”:“复园”的“城市山林”意境“再现”辨析
        3.2.3 “复园”对苏州拙政园历史变迁的影响
    3.3 馨香的再现:现存拙政园的“城市山林”意境辨析
        3.3.1 山水合营:疏朗水象,峻渚山形
        3.3.2 建筑谋篇:因山构室,就水筑屋
        3.3.3 现存拙政园的“城市山林”意境“再现”刍议
    3.4 本章小结
4.苏州留园:建筑增益下的“城市山林”意境变奏与新意
    4.1 苏州留园历史变迁的三个关键点
        4.1.1 刘氏“寒碧山庄”时期:中部格局的奠定
        4.1.2 盛氏“留园”时期:冠云峰院的增葺
        4.1.3 20 世纪50年代:一段曲尺廊的消失
    4.2 现存留园的“城市山林”意境解析
        4.2.1 现存留园中部:一馆领院,山池,林,庭
        4.2.2 现存留园东部的意境分析:一峰独秀,楼馆池台
    4.3 本章小结
5.苏州环秀山庄:“观游相济的山意范式”极致与绝响
    5.1 苏州环秀山庄历史变迁的两个关键点
        5.1.1 丰沛的水源:“飞雪泉”的涌现
        5.1.2 多姿的山意:戈裕良名构的叠就与书写
    5.2 环秀山庄大假山的历史定位与品评策略
        5.2.1 在总体叠山历史中的定位
        5.2.2 品评策略的构建
    5.3 现存环秀山庄“观游相济的山意范式”解析
        5.3.1 溯源山意:腹藏五岳,胸有丘壑
        5.3.2 山水布局:周环成秀,宜中之本
        5.3.3 远观山势:有明有晦,奥如旷如
        5.3.4 近游山形:咫尺境迁,情境相合
        5.3.5 细察山质:不显斤斫,寸石含情
        5.3.6 小结
    5.4 本章小结
6.苏州怡园:“城市山林”理想在清末苏州造园实践中的回荡
    6.1 清末苏州怡园造园意匠变迁考略(1874—1882年)
        6.1.1 过云楼的庭院营造对怡园成园的影响
        6.1.2 顾文彬兴造怡园的动因
        6.1.3 怡园兴造的不同阶段及其意匠探析
    6.2 苏州怡园山水游观体验解析:以光绪三年(1877年)顾文彬所述游线为线索
        6.2.1 已有研究述评与相关史料辨析
        6.2.2 顾文彬所述怡园游线考析
        6.2.3 怡园的山水游观体验解析
    6.3 本章小结
7.结论
    7.1 研究成果
    7.2 创新点与局限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网师园水池个案研究及其对当代园林水景设计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解释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现有研究整理
        1.3.1 明清传统园林水景研究文献综述
        1.3.2 网师园及其水池相关文献综述
        1.3.3 关于园林及园林水景艺术与文化性相关文献
    1.4 研究内容
        1.4.1 设计(创作)内容
        1.4.2 论文结构图
    1.5 研究方法
2.网师园水池考辨
    2.1 网师园历史沿革
    2.2 网师园水池变迁始末
    2.3 网师园理水探究
        2.3.1 源头
        2.3.2 水面
        2.3.3 水口
        2.3.4 驳岸
    2.4 网师园水池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2.5 小结
3.网师园水池的文化意义分析
    3.1 网师园渔隐主题的演变
        3.1.1 网师园之名
        3.1.2 网师园中景及装饰鱼图案
        3.1.3 网师园中池
        3.1.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渔隐主题
    3.2 本章小结
4.网师园水池的空间功能分析
    4.1 网师园水池的空间营造
        4.1.1 驳岸的虚实变化:
        4.1.2 水池源头的虚化
        4.1.3 水池中观赏鱼的景观功用
    4.2 增强视觉层次变化
    4.3 对园林声音环境的影响
    4.4 调节园内小气候
    4.5 同类园林对比分析
        4.5.1 沧浪亭水体分析
        4.5.2 拙政园水体分析
    4.6 本章小结
5.网师园水池对当代水体景观设计的启示及应用
    5.1 传统园林水景的继承与发展
        5.1.1 对传统园林水景文化内涵的继承
        5.1.2 对传统园林水景艺术手法的继承
    5.2 对当代水体景观设计的启示
        5.2.1 提升居住环境品质的需求
        5.2.2 林泉之心的映射
        5.2.3 精神境界的提升
    5.3 水体景观设计实践方案
        5.3.1 区位背景
        5.3.2 设计定位
        5.3.3 设计内容
        5.3.4 设计理念
    5.4 小结
6.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明清“士商互动”现象对江南私家园林风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江南园林历史
        1.2.3 明清苏州私家园林
        1.2.4 明清扬州私家园林
        1.2.5 士商互动
        1.2.6 问题提出
    1.3 论文研究界定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基本框架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江南私家园林发展与演变
    2.1 江南私家园林兴盛发展条件
        2.1.1 江南自然地理
        2.1.2 江南社会文化:士人文化
        2.1.3 江南社会经济
    2.2 江南私家园林盛行现象
        2.2.1 苏州私家园林历史脉络梳理
        2.2.2 扬州私家园林历史脉络梳理
    2.3 江南私家园林风格变迁
        2.3.1 江南文人私家园林风格特征
        2.3.2 苏州和扬州私家园林风格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明清“士商互动”社会现象
    3.1 私家园林风格演变与社会文化现象关系
    3.2 “士商互动”社会现象
        3.2.1 “士农工商”秩序瓦解
        3.2.2 士人好利
        3.2.3 商贾慕名
        3.2.4 “乾隆南巡”事件
    3.3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主人身份变化
        3.3.1 苏州私家园林主人:身份多样化
        3.3.2 扬州私家园林主人:绅商或者盐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士商互动”对苏州私家园林的影响
    4.1 苏州“士商互动”社会现象
        4.1.1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奢靡社会风尚
        4.1.2 社会风尚导致“士商互动”现象
        4.1.3 “士商互动”助长吴地人文环境的颓靡
    4.2 典型苏州私家园林历史沿革与空间演变
        4.2.1 网师园:渔隐郊野宅园——封闭豪宅高楼
        4.2.2 留园:文人别墅园——大兴土木宏丽轩宇
        4.2.3 拙政园:山水别墅园——装饰华丽层楼复阁
        4.2.4 弇山园:面积广阔享乐天堂——四分五裂小型宅园
    4.3 “士商互动”影响下的明清苏州私家园林变化
        4.3.1 数量:城里半园亭
        4.3.2 面积:大型山水园转为小型宅园
        4.3.3 相对位置:“小隐于野”转为“大隐于朝”
        4.3.4 造园主题功能:“隐于园”转为“娱于园”
        4.3.5 私家园林转变性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士商互动”对扬州私家园林的影响
    5.1 扬州“士商互动”社会现象
        5.1.1 扬州盐商开展文教活动
        5.1.2 扬州盐商举办游园诗会
        5.1.3 扬州盐商攀比之风盛行
        5.1.4 乾隆南巡
    5.2 典型扬州私家园林历史沿革与空间演变
        5.2.1 明朝郑氏四大园林“影园”
        5.2.2 清朝扬州湖上园林“筱园”
        5.2.3 清朝城市山林“个园”
    5.3 “士商互动”影响下的明清扬州私家园林变化
        5.3.1 自带文人园林底色
        5.3.2 雄伟新奇兼容洋味的风格
        5.3.3 西北郊保障湖园林兴衰
        5.3.4 老城区私家园林兴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结论
        6.1.1 明清“士商互动”社会背景分析
        6.1.2 “士商互动”对江南私家园林风格影响
    6.2 未尽事宜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苏州历史舆图
    附录B 扬州历史舆图
    附录C 重要历史园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移情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提出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移情设计
        1.4.2 国外移情心理学
        1.4.3 国内园林研究现状
        1.4.4 国内移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预期结果
第2章 理论概述
    2.1 园林概念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2.2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内涵及思想
        2.2.1 中国古典园林核心—意境
        2.2.2 诗歌绘画与园林思想同源
        2.2.3 儒释道思想的影响
        2.2.4 隐逸思想
    2.3 移情理论
        2.3.1 移情的概念
        2.3.2 西方移情思想
        2.3.3 中国传统意义的移情
        2.3.4 现代心理学中的移情
        2.3.5 移情作用
    2.4 移情设计
        2.4.1 移情在设计方面的运用
        2.4.2 移情与情感化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古典园林中移情的分析与表达
    3.1 园林设计中“移情”的提出
    3.2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移情现象分析
        3.2.1 运用移情的可能性
        3.2.2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移情现象
        3.2.3 移情方式不同的原因分析
    3.3 中国古典园林中移情的表现形式
        3.3.1 通过形态模仿引发情感
        3.3.2 通过色彩搭配丰富情感
        3.3.3 通过材质属性传达情感
        3.3.4 通过联想过程酝酿情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以网师园为例-分析移情在古典造园理法中的运用
    4.1 问名书写情感
        4.1.1 问名
        4.1.2 园名中的思想文化移情
        4.1.3 网师园问名体现隐逸之情
    4.2 相地结合情感
        4.2.1 相地
        4.2.2 网师园选址落实隐逸之情
    4.3 立意述说情感
        4.3.1 立意
        4.3.2 人文情怀的抒发之情
        4.3.3 自然山水的崇尚之情
        4.3.4 局部造景的联想之情
        4.3.5 网师园立意饱含渔隐之情
    4.4 布局表达情感
        4.4.1 布局
        4.4.2 网师园布局彰显渔隐之情
        4.4.3 网师园中的“动”“静”空间
    4.5 意境渲染情感
        4.5.1 意境空间的营造
        4.5.2 网师园意境营造中的情感抒发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移情运用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5.1 现代园林设计问题分析
        5.1.1 中西思想文化风格的融合
        5.1.2 .现代风景园林的意境特征
    5.2 现代造园与古代造园的对比分析
        5.2.1 服务人群不同
        5.2.2 应对场所主题性
        5.2.3 审美特征的变化
        5.2.4 现代材料的运用
        5.2.5 情感需求多元化
    5.3 古典园林中的“移情”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启发意义
        5.3.1 以人为本,意境传承
        5.3.2 情感理解,心灵共鸣
        5.3.3 生态建设,绿色发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等

(6)山水画经营位置对明清江南园林空间布局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1.1.3 选题的意义
        1.1.3.1 现实意义
        1.1.3.2 理论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明清江南园林的研究
        1.2.2 关于山水画的研究
        1.2.3 关于山水画与明清江南园林关系的研究
        1.2.4 关于中国古典园林对于当代建筑启示性的研究
        1.2.5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3 论文可能的探索空间
        1.3.1 明清江南园林是西方建筑参照体系之外的意境造化
        1.3.2 从山水画理论经营位置角度探索明清江南园林的空间营造尚有余地
        1.3.3 对明清江南园林完美人居的往还及其现代化的吐纳
    1.4 论文研究内容
        1.4.1 明清江南园林与山水画内在的相关性
        1.4.2 明清江南园林空间布局与山水画经营位置的相关性
        1.4.3 明清江南园林“画意世界”空间布局的建构机理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田野调查法
        1.5.3 类比法
        1.5.4 跨学科分析法
    1.6 主要理论依据
        1.6.1 以园林为主的中国建筑及景观的营造法式
        1.6.2 明清江南园林的造园理念
        1.6.3 山水画理论中“经营位置”的格致
    1.7 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对研究对象和理论的再认识
    2.1 山水画创作的发展轨迹
        2.1.1 六朝时期创其滥觞
        2.1.2 隋唐时期独立成科
        2.1.3 五代两宋蔚成大观,影响深远
        2.1.4 元朝时期意境融彻
        2.1.5 明清两代传承有序
    2.2 山水画理论的风格流变
        2.2.1 六朝时期奠定了山水画创作意境和创作技法的基础
        2.2.1.1 澄观一心,笔摄万象是为山水画空间意识的先河
        2.2.1.2 “谢赫六法”是山水画创作技法的开山之作
        2.2.2 唐朝时期初步搭建了一个山水画理论的逻辑体系
        2.2.2.1 格高思逸,心源造化成为画家的品行追求
        2.2.2.2 “运墨五色”奠定了后世“写意”的新途径
        2.2.3 五代、两宋时期是山水画理论的集大成者
        2.2.3.1 注重形神兼备和笔墨技法之精雕细琢
        2.2.3.2 体现林泉之心与自然山水的相互映射
        2.2.4 元朝时期将逸笔传神列为山水画的枢机之要
        2.2.5 明清两代学有宗统,以“多文”而“晓画”为指归
    2.3 经营位置理念的脉络梳理
        2.3.1 经营位置理念的缘起
        2.3.2 经营位置理念的阐发
        2.3.2.1 经营位置被认定为“画之总要”
        2.3.2.2 经营位置是状物传情、形色达意的手段
        2.3.2.3 经营位置是对画面的匠心安排
        2.3.2.4 经营位置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时空观
        2.3.2.5 经营位置需要沉谋研虑、“惨淡经营”
    2.4 明清江南园林的历史钩沉
        2.4.1 明清江南园林的相关概念及内涵
        2.4.2 明清江南园林的演变路径
        2.4.2.1 中国园林始于帝王欲万世之缔构而成就的皇家别馆
        2.4.2.2 明清江南园林是文人士大夫“闲燕”之地演进的结果
    2.5 园林营造理论概览
        2.5.1 以《园冶》为肇端,明清造园理论进入自觉阶段
        2.5.2 以童寯为代表的建筑师将中国古典园林纳入世界建筑学史的范畴
        2.5.3 陈从周对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原则的贡献
    2.6 园林空间布局的理论内涵
        2.6.1 园林空间布局的内涵
        2.6.2 明清园林理论着述对江南园林空间布局的体认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水画与明清江南园林的内在联系
    3.1 造园家与画家身份或修养兼具
        3.1.1 文人画家兼造园家
        3.1.2 造园家兼画家
        3.1.3 造园家与画家在绘画和造园实践中相映成辉
        3.1.4 文、雅是造园家与画家的共同的身份指征
        3.1.4.1 “文思光被”被造园家与画家奉为共同的艺术圭臬
        3.1.4.2 清雅绝尘是造园家与画家共同追求的品质
    3.2 意境之美是山水画和明清江南园林的共同追求
        3.2.1 山水画致力于营造象外之象的无穷意境
        3.2.1.1 “写意”是山水画的出发点和目的
        3.2.1.2 “神似”是“写意”追求的精神高蹈和超越
        3.2.2 明清江南园林意图营造寓情于景的画意栖居
        3.2.2.1 因借历史文本的精神旨趣点景题名
        3.2.2.2 赋予自然事物以特定的寓意
        3.2.2.3 园林的艺术探索是造园家心境和审美体悟的映射
    3.3 山水画和明清江南园林本源同一的哲学蕴藉
        3.3.1 俯仰天地的宇宙观
        3.3.2 天人相与的自然观
        3.3.3 修养心性的隐逸观
        3.3.4 超越世俗的人生观
    3.4 山水画理亦即明清江南园林的构园之理
        3.4.1 山水画赋予明清江南园林表现技法之美
        3.4.2 山水画赋予明清江南园林构园章法之美
        3.4.3 山水画赋予明清江南园林画境之美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营位置诸手法在山水画的表现
    4.1 虚实
        4.1.1 间隔
        4.1.1.1 留天留地
        4.1.1.2 以虚衬实
        4.1.2 留白
    4.2 开阖
        4.2.1 收放之间注重起承转合
        4.2.2 物象安排上把握节奏起伏
        4.2.3 视觉成像上讲究随步换形
    4.3 呼应
        4.3.1 讲究物象之间的联系映衬
        4.3.2 形成物象之间的错落有致
    4.4 远近
        4.4.1 引导观者形成“人在山中”的内向视野
        4.4.2 以烟岚映带模糊观者的感知距离
        4.4.3 以平远构图延展观者的视觉走向
    4.5 藏露
        4.5.1 画中藏颖的正是画之用意
        4.5.2 若隐若现中生发更多的意蕴
    4.6 取舍
        4.6.1 在确定的尺幅中浓缩真山实水的阔大气象
        4.6.2 以边角之景体现完整的意境
    4.7 疏密
        4.7.1 密从有画处求画
        4.7.2 疏从无画处求画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经营位置诸方法在明清江南园林空间布局中的表现
    5.1 虚实
        5.1.1 间隔
        5.1.2 空白
        5.1.2.1 以建筑尺度的巧而得体营造出庭院敞阔的观感
        5.1.2.2 以楼宇的高敞拓展心理空间
        5.1.2.3 以凿池引水营造开阔的空间形态
        5.1.2.4 营造富于想象空间的无人之境
        5.1.3 光影
        5.1.3.1 天光水影
        5.1.3.2 粉墙弄影
        5.1.3.3 疏林清影
        5.1.3.4 亭台倒影
    5.2 开阖
        5.2.1 构园要素的起承转合赋予单体景致有意义的关联与延伸
        5.2.1.1 门
        5.2.1.2 廊
        5.2.1.3 桥
        5.2.1.4 墙
        5.2.1.5 径
        5.2.2 通过对动线的拿捏营造园林空间的韵律节奏
        5.2.3 运用多向视野切入形成步移景异的动态观照
    5.3 呼应
        5.3.1 对景的配置讲究和而不同
        5.3.2 借景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
    5.4 远近
        5.4.1 制造沉浸式体验产生深远不尽的纵深感
        5.4.2 运用水面转换视野中景物的远近大小
        5.4.3 通过高视点产生极目旷望的观感
        5.4.4 以迂回曲折形成富于转圜的空间导向
        5.4.4.1 曲径
        5.4.4.2 曲桥
        5.4.4.3 曲廊
    5.5 藏露
        5.5.1 以藏拙的手法滤绝市井喧嚣
        5.5.2 以掩映的姿态引发游人想象
        5.5.2.1 隔景
        5.5.2.2 障景
        5.5.2.3 藏景
        5.5.2.4 漏景
    5.6 取舍
        5.6.1 概括提炼
        5.6.1.1 缩小景物来提高环境的相对尺度
        5.6.1.2 通过夸大体量的近人尺度将周遭的环境显大
        5.6.1.3 以真山实水的一隅概括自然界的万千气象
        5.6.2 框取裁剪
        5.6.2.1 门的框取
        5.6.2.2 窗的框取
    5.7 疏密
        5.7.1 用湖山的“疏”接纳重台叠馆的“密”
        5.7.2 用建筑的“密”环抱一弯曲水的“疏”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6.1.1 明清江南园林的空间布局是囊括景观要素的特殊的建筑处理方式
        6.1.2 从山水画的经营位置角度对明清江南园林空间布局的全面梳理
        6.1.3 透过位置经营的形式美使意境之美可视化
        6.1.4 基于园林空间布局的人居构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品集

(7)动态演变视角下的明代江南家族群体园林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学术背景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2.1 明代江南家族园林相关研究
        1.2.2 明代江南家族相关研究
        1.2.3 古典园林相关研究
        1.2.4 国外相关研究
    1.3 基本概念与研究面临的困难
        1.3.1 时间地域的选定——“明代江南”
        1.3.2 研究主体对象的概念——“家族群体”与“园林活动”
        1.3.3 研究视角的含义——“动态演变”
        1.3.4 研究面临的困难
    1.4 研究方法与结构
        1.4.1 论文研究方法
        1.4.2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明代江南园林综述
    2.1 明代江南园林的基本情况
        2.1.1 园林研究视域下的明代江南地理概况
        2.1.2 明代江南园林的发展概况
        2.1.3 明代江南私家园林园主的身份构成
    2.2 明代江南家族园林概况
        2.2.1 明代江南家族发展概况
        2.2.2 明代江南家族群体园林活动基本情况
第3章 明代江南家族群体园林活动
    3.1 明代江南家族类型及家族基本情况
        3.1.1 勋爵类家族
        3.1.2 文宦类家族
        3.1.3 仕商类家族
        3.1.4 仕绅类家族
    3.2 明代江南家族群体园林活动情况
        3.2.1 金陵徐氏家族园林活动
        3.2.2 太仓琅琊王氏家族园林活动
        3.2.3 太仓太原王氏家族园林活动
        3.2.4 长洲文氏家族园林活动
        3.2.5 东山王氏家族园林活动
        3.2.6 直塘徐氏家族园林活动
        3.2.7 锡山秦氏家族园林活动
        3.2.8 华亭顾氏家族园林活动
        3.2.9 秀水朱氏家族园林活动
    3.3 明代江南家族群体园林活动探析
        3.3.1 地理环境影响下的家族园林活动呈现
        3.3.2 人口扩张影响下的家族园林活动呈现
        3.3.3 时代背景影响下的家族园林活动呈现
        3.3.4 家风家学影响下的家族园林活动呈现
        3.3.5 经济因素影响下的家族园林活动呈现
        3.3.6 品节修养影响下的家族园林活动呈现
        3.3.7 宗族观念影响下的家族园林活动呈现
第4章 明代江南家族群体园林活动特征、缘由及影响探析
    4.1 明代江南家族群体园林活动特征
        4.1.1 地域集中性
        4.1.2 家族相似性
        4.1.3 家族中心性
        4.1.4 家族延续性
        4.1.5 区域典型性
    4.2 明代江南家族群体性园林活动现象产生的原因探析
        4.2.1 明代江南家族群体性的兴起
        4.2.2 文人群体社交活动频繁
        4.2.3 归乡养老的传统理念
    4.3 明代江南家族群体园林活动影响探析
第5章 动态演变视角下的江南私家园林
    5.1 江南私家园林形态的演变
        5.1.1 园林物质形态的改变
        5.1.2 园林文化内涵的改变
        5.1.3 园林功能使用的改变
        5.1.4 园林所属的变革
    5.2 江南私家园林演变的动因
        5.2.1 物质基础的不稳定性
        5.2.2 经济水准的难以维持
        5.2.3 园林主人的主观意志
        5.2.4 外部环境的动荡不安
    5.3 私家园林个体演变的基本形式
        5.3.1 原有内容的湮灭
        5.3.2 旧有内容的传承
        5.3.3 新增内容的构建
    5.4 私家园林动态演变机制
        5.4.1 私家园林个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5.4.2 私家园林演变机制探析
第6章 对于现代园林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启示
    6.1 关于现代园林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的思考
        6.1.1 当前园林遗产保护的主要模式
        6.1.2 当前园林遗产保护及利用现状
        6.1.3 园林遗产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6.2 对于现代园林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启示与建议
        6.2.1 基于家族关系的园林遗产保护及利用策略
        6.2.2 基于动态演变视角的江南园林遗产保护及利用策略
结论
    一、文章总结
    二、论文研究中的创新成果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明代江南家族群体主要成员世系简图(分图)
附录 B 明代江南家族园林分布示意图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D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
附录 E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致谢

(8)基于园内视角的网师园过渡空间理景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念与视角的转换
二网师园过渡空间分类解析
    1轩廊
    2夹巷
    3四面厅
    4风景墙
三启示

(9)论南宋山水画对明清私家园林营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及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1.3.1 研究方法
        1.3.2 可行性分析
    1.4 研究内容及架构
    1.5 论文创新及重点难点
2 南宋山水画与明清私家园林
    2.1 南宋山水画概述
    2.2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概述
    2.3 南宋山水画与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的关联性
        2.3.1 地域关系
        2.3.2 历史延续
        2.3.3 意识形态
        2.3.4 表达内容
    2.4 本章小结
3 南宋山水画意识形态对明清江南私家园林营造的影响
    3.1 山水画中的诗意追求
    3.2 山水画中的隐逸文化
    3.3 山水画意识形态对园林营造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南宋山水画构图形式对明清江南私家园林营造的影响
    4.1 风格-由繁到简
        4.1.1 文人写意
        4.1.2 自然意趣
    4.2 取景-由全景到边角
        4.2.1 空间造境
        4.2.2 框景入“画”
    4.3 形制-由大到小
        4.3.1 以少胜多
        4.3.2 “以小见大”
    4.4 本章小结
5 南宋山水画与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建造在空间上的互通性
    5.1 造景元素的空间分布
        5.1.1 山石分布
        5.1.2 水体分布
        5.1.3 建筑分布
        5.1.4 植物分布
    5.2 空间中的对比关系
        5.2.1 虚与实
        5.2.2 藏与露
        5.2.3 动与静
    5.3 空间营造的视觉效果
        5.3.1 迷远之空蒙
        5.3.2 阔远之旷广
    5.4 本章小结
6 网师园空间营造分析
    6.1 山石之境
    6.2 水意漫延
    6.3 屋宇构建
    6.4 花木幽深
    6.5 本章小结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江南传统园林陆生草本植物造景调研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现状
        1.3.1 古代文献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2.1 江南陆生草本植物专着
        1.3.2.2 江南陆生草本植物造景研究
        1.3.3 国外研究动态
        1.3.4 小结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选题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对江南传统园林陆生草本植物种类进行系统梳理
        1.5.2 对江南传统园林陆生草本植物造景实例详细调查分析
        1.5.3 结合植物景观拟古项目,总结现代园林陆生草本植物造景的方式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1.1 文献归纳与资料分析
        1.6.1.2 实地调研法
        1.6.1.3 归纳总结法
        1.6.2 技术路线
2 江南传统园林陆生草本植物应用概况
    2.1 江南传统园林陆生草本植物应用简史
        2.1.1 先秦至汉—初现萌芽
        2.1.2 魏晋南北朝—逐渐兴起
        2.1.3 隋唐—一路繁花
        2.1.4 宋元明清—持续发展
        2.1.5 小结
    2.2 影响江南传统园林陆生草本植物应用因素
        2.2.1 自然条件因素是前提
        2.2.2 经济文化因素是基础
        2.2.3 宗教文化因素是内源
3 江南传统园林陆生草本植物名录古籍整理及研究
    3.1 古籍所见陆生草本植物专着
        3.1.1 综合性专着
        3.1.1.1 《长物志》介绍及陆生草本植物名录整理
        3.1.1.2 《广群芳谱》介绍及陆生草本植物名录整理
        3.1.1.3 《花镜》介绍及陆生草本植物名录整理
        3.1.2 谱录类专着
        3.1.3 古籍常见陆生草本植物重要性分析
    3.2 江南传统园林重要陆生草本植物应用简史
        3.2.1 芍药
        3.2.1.1 芍药栽植历史概况
        3.2.1.2 芍药品种
        3.2.1.3 芍药在江南传统园林中的应用
        3.2.1.4 芍药的文化价值与影响
        3.2.2 菊
        3.2.2.1 菊栽植历史概况
        3.2.2.2 菊品种
        3.2.2.3 菊在江南传统园林中的应用
        3.2.2.4 菊的文化价值与影响
        3.2.3 兰
        3.2.3.1 兰花的栽植历史概况
        3.2.3.2 兰花品种
        3.2.3.3 兰在江南传统园林中的应用
        3.2.3.4 兰的文化价值与影响
    3.3 小结
4 江南传统园林陆生草本植物造景模式研究
    4.1 陆生草本植物与山石地形的结合
    4.2 陆生草本植物与建构筑物的结合
    4.3 陆生草本植物与其他植物的结合
    4.4 江南传统园林陆生草本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的结合
    4.5 小结
5 江南传统园林陆生草本植物应用实例
    5.1 拙政园
    5.2 狮子林
    5.3 环秀山庄
    5.4 网师园
    5.5 影园
    5.6 小结
6 陆生草本植物景观拟古设计—网师园殿春簃
    6.1 项目概况及分析
        6.1.1 项目简介
        6.1.2 基地内部植物现状概况
        6.1.3 基地变迁
        6.1.4 项目愿景
    6.2 拟古设计总体方案
        6.2.1 设计理念
        6.2.2 设计方法
        6.2.3 园内总体布局
        6.2.4 景观节点种植分析
        6.2.4.1 庭院景观节点草本植物种植分析
        6.2.4.2 建筑景观节点草本植物种植分析
        6.2.5 乔木搭配种植分析
        6.2.6 主要所用陆生草本植物种植依据
    6.3 小结
7 江南传统园林陆生草本植物造景的问题与思考
    7.1 问题
        7.1.1 传统园艺品种有所遗失
        7.1.2 中国特色陆生草本植物造景手法消失
        7.1.3 陆生草本植物审美文化断裂
        7.1.4 古园保护与陆生草本植物配置风格相离
    7.2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网师园:江南园林之精品(论文参考文献)

  • [1]计成园林美学思想研究[D]. 韦珊珊. 山东大学, 2020(04)
  • [2]明清苏州“城市山林”别裁析要[D]. 边谦.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3]网师园水池个案研究及其对当代园林水景设计的意义[D]. 杨博雅.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明清“士商互动”现象对江南私家园林风格的影响[D]. 郑诗民. 天津大学, 2020(02)
  • [5]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移情现象研究[D]. 张林.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6]山水画经营位置对明清江南园林空间布局的影响研究[D]. 肖雅阁.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7]动态演变视角下的明代江南家族群体园林活动研究[D]. 袁亦昕. 湖南大学, 2020(08)
  • [8]基于园内视角的网师园过渡空间理景方法研究[J]. 郭明友,程曲. 新建筑, 2020(01)
  • [9]论南宋山水画对明清私家园林营造的影响[D]. 韩东娟.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1)
  • [10]江南传统园林陆生草本植物造景调研与实践[D]. 韦明娟.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网师园:江南园林精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