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压防水排水法”在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无压防水排水法”在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一、“无压防排水法”在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何陆灏,杨超,何志峰[1](2021)在《公路隧道施工渗水问题及防治措施》文中指出文章从某省干线公路隧道渗水的实际情况出发,简略阐述了该公路隧道施工渗水问题的类型、原因以及发生渗水的后果,并提出了几点防治措施。这些防治措施不但可以为后期公路隧道施工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而且能够进一步确保公路隧道的安全与稳定。同时,为相关工程的施工人员提供借鉴。

杨鹏[2](2019)在《软岩隧道涌水机理及加固处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及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其中在软岩地区修建隧道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软岩隧道在穿越或靠近断层破碎带时,由于开挖扰动和破碎岩体本身的不稳定性,在施工过程中易出现诸如围岩大变形、失稳,涌水等现象,这给施工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软岩隧道涌水灾害难以预判和遏制的原因在于,涌水灾变演化以及相关力学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对软岩隧道涌水机理并未形成系统清晰的认识,对涌水处治技术的研究也未成体系,因此开展软岩隧道涌水机理与处治方法研究,有利于解决在软岩地区修建隧道时出现的上述工程难题。本文以某软岩隧道为工程背景,针对该隧道发生的涌水塌方事故,在总结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综合采用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及现场实测等方法,展开对软岩隧道涌水机理与处治方法的研究分析。首先,在深入调查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致灾成因进行了探析,基于泥沙运动学理论,对软岩隧道涌水力学演化机制进行了推导。其次,基于前文结论,展开了软岩隧道影响因素的数值分析,分别建立了致灾因素数值对比分析模型和隧道涌水断层破碎带影响因素敏感度分析的数值模型。然后,总结了目前隧道涌水处治加固技术,针对注浆的堵水方法,展开了双壳注浆加固在软岩隧道涌水处治中的应用研究,同时结合正交试验原理、层次分析法、线性综合评价模型,对合理的双壳注浆参数进行了综合优化分析。最后,针对佛头岭隧道现场实际并参考以往工程经验,提出了针对性的工程处治措施并通过现场实测数据加以验证。具体内容包括:(1)在经理论和数值分析后,认为软弱围岩体、地下水、降雨、断层破碎带、地应力等自然因素是佛头岭隧道涌水的内在原因;支护不及时和过大开挖步等支护和施工方案因素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围岩等级差异是软岩隧道涌水量大小的关键原因。(2)软岩隧道在开挖扰动和地下水软化作用前提下,断层破碎带出现抗剪强度和活化强度降低,在渗流作用的持续作用下,破碎岩体内部充填物大量流失,渗流通道被进一步拓宽,在隧道施工没有加以防护、加强排水和支护参数的前提下,掌子面支撑力出现不足,宏观表现为施工掌子面出现大量涌水并夹带破碎岩块,直至失稳塌方。(3)建立隧道涌水断层破碎带影响因素敏感度数值模型,经分析,断层破碎带倾角(涌水极差90.53m3?d-1,围岩变形极差15.06%)、至隧道净距(涌水极差67.23m3?d-1,围岩变形极差15.11%)及带内充填物力学性质(涌水极差54.32m3?d-1,围岩变形极差7.79%)为影响隧道涌水及围岩稳定的重要因素,断层破碎带宽度(涌水极差29.93m3?d-1,围岩变形极差5.81%)为一般因素。(4)对以往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目前,“以堵为主,限量排放”是目前隧道地下水处治中的主要原则,涌水处治过程中,常常是堵水法和排水法兼顾配合使用;针对佛头岭隧道涌水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工程对策,经由现场察看及监控量测数据,佛头岭隧道涌水处治措施是合理有效的。(5)建立双壳注浆数值模型并结合正交试验分析、层次分析及线性综合评价模型确定了相关关键因素水平的合理取值,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各类指标数值较小,说明双壳注浆在整体上的加固效果良好。浅部注浆壳厚度的最佳取值为4m,浅部注浆壳与围岩的渗透系数比最佳取值为0.01,中部缓冲层厚度最佳取值为6m,深部注浆壳与围岩渗透系数比最佳取值为0.1;断面涌水量、拱顶沉降、拱顶变形速率比值、拱顶支护最大主应力权重系数分别为0.0953、0.1603、0.4668、0.2776;通过线性综合评价模型分析最终确定深部注浆壳厚度的最佳取值为5m。

李想[3](2019)在《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的高速公路和国道主干线得到了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特长隧道在云贵、青藏等高海拔地区上马。而高海拔地区的隧道除了存在塌方、涌水等典型风险,还具有高海拔地区独有的高原缺氧、地质复杂和冻土等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不良地质因素,使其发生风险的概率和后果倍增。而目前对高海拔特长隧道工程的风险研究起步才刚刚起步,加之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强,流程不规范,方法不科学,系统不全面,导致风险管理在实际应用中效果大打折扣,从而极易引发各种事故,不仅给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还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本文从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的特点入手,在总结隧道各类典型事故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内专家的意见,采用专家调查法对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的总体风险和各类专项风险进行了识别,并根据识别出的各类风险,分别建立了“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总体风险通用评估体系”以及包括“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瓦斯风险通用评估体系”在内的6个专项风险通用评估体系,同时结合行业标准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给出了适合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的风险分级标准和风险接受准则,为今后类似工程开展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些参考。为了验证风险评估体系的适用性,本文依托“国道569曼德拉至大通段公路宁缠隧道工程”,以建立的通用评估体系为基础,针对宁缠隧道独有的特征,与业内专家进行多次咨询,对风险因素进行“查漏补缺”,最终确定了 5个一级指标和23个二级指标的总体风险评估体系,和4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的瓦斯风险评估体系。确定体系后,运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得到各个因素的权重;然后采用模糊的理念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后果建立评价集,确定隶属度并得到隶属度的模糊矩阵;最后将权重和隶属度模糊矩阵进行模糊合成,并依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到了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损失后果的等级,从而最终确定宁缠隧道总体风险等级为“极高”,瓦斯专项风险的风险等级为“极高”,必须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后果。最后结合宁缠隧道实际情况,针对高海拔职业健康、瓦斯爆炸、塌方和突泥涌水这四类等级为“高度”以上的风险,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通过实践证明本文通过研究建立的总体风险评估体系和瓦斯风险专项评估体系是切实可行的,针对各类风险提出的预防应对措施也是行之有效的,可以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范王涛[4](2018)在《秦岭超长输水隧洞突涌水灾害的预判预测研究》文中认为丰富的水源和充沛的水量是确保农业发展的前提,通过在一定区域内跨流域引水,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保证农业用水安全,可以解决不同区域间水资源不平衡的问题。超长隧洞作为引水工程中的典型建筑物,由于自身长度、埋深、地质条件等复杂性的影响,涌水、岩爆等地质问题频发。因此,针对输水隧洞建设过程中的突涌水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对于保障农业用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引汉济渭工程中秦岭超长输水隧洞为例,针对西北秦岭地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超长引水隧洞中的突涌水问题,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突涌水预判预测方法。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针对秦岭超长隧洞复杂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同时途中穿越断裂、破碎带等不良的地质条件,提出了根据水文地质的不同特征对水文地质单元进行归类的三种分类方法:地层岩性和断层分类法;地下水径流模数分类法;地下径流模数改进分类法。通过分类对秦岭超长输水隧洞富水程度分区划分与评价,简单、直观的反映了突涌水的发生与否,初步预判突涌水的发生位置。(2)分析研究突涌水的致灾机理及孕灾环境,归纳了突涌水灾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构建了地层岩性、岩层倾角、地下水位与隧洞底板之间的高差、富水性等级、地表汇水面积、断裂破碎带宽度、破碎带发育程度等7个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属性数学的方法定量的对突涌水灾害危险性等级进行评价,形成了一种超长引水隧洞突涌水灾害危险性等级评价的方法。(3)通过对秦岭超长输水隧洞富水程度分区划分,对可能涌水段构建数学模型,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预测突涌水量,按不同的断层渗透系数划分不同工况,计算并分析断层对突涌水量的影响程度,断层渗透系数越大,突涌水量越大的结论。根据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突涌水量,其结果与施工中监测的突涌水量基本相符,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并利用该方法对秦岭超长输水隧洞未贯通段进行了突涌水量的预测,为预防突涌水灾害和安全施工提供了指导依据。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5](2015)在《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文中提出为了促进中国隧道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各国隧道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在总结中国隧道工程建设历程和现状、技术发展与创新的基础上对未来隧道工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然后分别从钻爆法、盾构工法、沉管工法、明挖法和抗减震设计等方面对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进而从不同工法(钻爆法、盾构工法、TBM、沉管工法、明挖法)的角度对隧道施工技术进行了详尽剖析;最后从运营通风、运营照明、防灾救灾、病害、维护与加固等方面对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进行了全面阐述,以期为隧道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郑勇[6](2015)在《棚洞结构体、回填缓冲体与山体的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城市公路基本上能满足人们的通行出行,公路建设逐渐走进山区,我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山区公路隧道开始出现并逐渐向着更长、更大的方向发展,在山区公路隧道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减少深挖高填、保护公路景观和生态维护也成了更高的指导方针。棚洞的出现在山区公路环境与防灾减灾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山区公路路线走廊困难地段、沿河岸沟谷地、路线傍山布置地段,构造物应顺应地势,提倡设置棚洞、半隧道结构,达到保护边坡和自然环境的目的。棚洞结构将傍山边坡的锚喷支护与棚洞结构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受力体系与环保型边坡支挡结构。本文以广东省江门至罗定高速公路金中山棚洞作为依托,对高速公路环保型建设技术开展专题研究工作。通过对不同边坡荷载释放率和回填体的刚度分类分组,对比分析棚洞结构的内力变化规律。从而研究棚洞结构体、回填缓冲体及边坡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和适用性。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方面:①总结归纳国内外近些年的棚洞结构发展现状,比较系统的总结了棚洞结构的特点及棚洞结构的分类;充分证明了棚洞结构不仅能节省填挖工程量,更能很自然的融入环境并与之结合为一体。②利用Midas/GTS有限元分析软件,通过建立棚洞结构物理力学模型,比较分析了不同形式棚洞结构的受力特点;并对不同形式棚洞的适用性做了总结。③针对依托工程,利用Midas/GT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棚洞结构体、回填缓冲体及边坡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和适用性展开研究。研究表明:1)在相同边坡条件和相同回填材料条件下,随着荷载释放率的增大,即棚洞施作较晚,棚洞内力较小,施作较早,棚洞内力较大。因此从棚洞结构内力角度考虑,棚洞应等边坡变形完后再施作。而边坡坡顶位移、坡顶拉应力、坡脚塑性区越大,表明边坡稳定性越差,因此从边坡稳定性角度考虑,棚洞应及早施作。设计时要综合考虑,既使得棚洞内力较小,又使得边坡稳定性较好,必须选择合适的棚洞施作时机,可以通过边坡监控量测的方法来确定。2)在相同边坡条件和相同棚洞施作时机下,随着回填土石刚度的增大,棚洞内力较小,当刚度在5000MPa时,棚洞结构弯矩值达到最小值;刚度超过5000MPa后,弯矩值还有所增加,但是增加很缓慢。棚洞轴力和剪力值一直呈现减小的趋势。但达到5000MPa后减小不是很明显。随着回填土石刚度的增大,边坡坡顶位移、坡脚塑性应变越小,边坡稳定性越好。因此,棚洞结构与边坡之间可以考虑采用弹性模量在5000MPa以上的材料回填,如C10片石混凝土(片石饱和抗压强度大于等于30MPa)、M7.5水泥砂浆片石(片石饱和抗压强度大于等于60MPa),从而提高边坡稳定性,减少棚洞结构受力。④总结归纳了国内外近些年的棚洞设计和施工经验,提出了在今后的设计和施工中需要注意到的一些问题,希望可以为以后的设计和施工可以提供适当的参考。

程天健[7](2014)在《城市矿山法隧道防排水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矿山法隧道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发展方向。考虑到城市对环境影响要求严格,隧道不能对地下水任意排放。采用何种防排水型式,才能兼顾结构安全和环境效应,成为城市矿山法隧道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深圳水库下游东部过境高速公路连接隧道工程为背景,在分析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流-固耦合作用机理,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对城市矿山法隧道在不同防排水型式下的渗流力学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理论推导分析了隧道排水对环境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收集和分析了国内外城市矿山法隧道防排水型式的资料,总结出适用于城市矿山法隧道的防排水型式及其特点。(2)依托深圳水库下游东通道隧道工程,选取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区段,对每个区段在不同防排水形式下的渗流特征进行了模拟。探明了二衬背后孔隙水压、二衬应力、位移及排水量的分布规律。(3)研究了隧道的环境效应,将其分为对植被、水质和地表沉降的影响并确定地下水位为量化隧道对环境影响的最优指标,基于裘布衣假定推导了地下水位与隧道排水量的关系。(4)对比分析了隧道在不同防排水型式下的受力特征和开挖后的地下水位下降值,分区段提出了适用于本工程的防排水型式。

郑明伟[8](2014)在《公路隧道结构防排水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公路隧道防排水的现状,对隧道防排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无压防排水法的解决对策,并阐明了其实施方法与措施,经实践表明:该方法有效避免了隧道渗漏水的现象,是一种理想的防排水施工方法。

潘红桂[9](2014)在《高寒地区运营铁路隧道渗漏水及冻害整治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内蒙、新疆、东北等高纬度寒冷地区,运营铁路隧道病害尤其是渗漏水与冻害问题,一直是工程建设者与铁路工务部门重点关注的对象。隧道常在春融期出现涌漏,渗漏水在冬季会引发各种冻害,如洞顶吊冰棱、边墙挂冰溜、道床结冰等。渗漏水与冰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严重影响着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及行车安全。本文在查阅了国内外隧道病害整治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内蒙地区集包铁路八苏木隧道病害整治的实际情况,对高寒地区隧道渗漏水及冻害整治技术展开研究。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在查阅大量隧道病害整治案例及成因分析基础上,将八苏木隧道病害划分为衬砌结构性病害、渗漏水病害、冻害三大类,并对各类病害情况进行统计,结合统计资料分析各类病害产生原因。·采用三维CFD软件对八苏木隧道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通风与否以及保温层铺设与否四种工况下隧道温度场分布规律,得到已运营铁路隧道冬季需防寒长度为800m左右,设置保温层可避免围岩中形成冻融圈,有效防止冻害。·采用ANSYS软件对隧道保温层铺设与否两种工况下围岩与衬砌机构的位移场与应力场进行模拟,分析隧道在铺设保温层后位移与应力的变化,得到铺设保温层可有效减小围岩及衬砌结构应力、位移的结论,同时指出对于衬砌面完整无破坏的区段,单一冻胀条件并不足以使其开裂。·对当今国内外常规隧道病害整治措施进行总结,介绍国内前沿的“地热源泵供热系统”与“电伴热系统”的试验与应用情况,分析其在隧道病害整治中的发展前景、适用性及优缺点。·介绍电伴热系统在八苏木隧道冻害整治中的应用,该方法在国内尚处于探索实验阶段,总结该方法的优缺点及使用效果,分析该方法的推广使用价值与市场应用前景,供广大隧道工程界人士参考。

王剑明[10](2013)在《富水区明挖铁路隧道渗漏水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量隧道的建设,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国防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出于设计、施工、材料以及地质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大量的隧道都出现了渗漏水问题,隧道渗漏水问题一直是影响其质量及使用寿命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也是一直以来困扰专家门的一大头痛问题。渗漏水给隧道结构的服役和隧道环境的恶化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主要有:一、隧道发生渗漏水后,会加速衬砌混凝土的碳化;二、渗漏水的渗入会加大衬砌结构内空气的湿度,进而造成洞内通讯、照明等设施的损坏,影响了其正常使用功能,缩短了其使用寿命;三、大量地下水渗入结构内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四、严寒地区的隧道,冬季渗漏水结冰形成的冰柱会侵入限界,影响其正常运营,更严重的还会造成行车事故等。本文从分析地下水的赋存类型及其对地下结构物的影响出发,归纳总结分析了明挖隧道目前常见的防排水设施。在此基础上,结合依托工程(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明挖隧道工程)的防水设计,提出“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关键部位重点设防”的思路,以“可维护性,加强排水”为措施,对富水区明挖铁路隧道的防水技术进行了相关探讨;最后,根据依托工程的渗漏水情况,对渗漏水产生原因,表现规律等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的渗漏水情况,以及铁路隧道对渗漏水的控制要求,结合依托工程渗漏水治理情况及其治理后效果评价,对富水区明挖铁路隧道渗漏水治理技术进行了相关探讨。

二、“无压防排水法”在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压防排水法”在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公路隧道施工渗水问题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公路隧道施工渗水问题的类型及原因
    1.1 类型
    1.2 原因
2 公路隧道施工渗水问题的防治措施
    2.1 安装止水带
    2.2 无压防排水法
    2.3 埋管引排法
    2.4 衬砌各类缝隙防水
3 结束语

(2)软岩隧道涌水机理及加固处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涌水类型研究现状
        1.2.2 隧道涌水机理及涌水量研究现状
        1.2.3 隧道涌水处治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软岩隧道涌水机理分析
    2.1 工程概况
        2.1.1 隧道概况
        2.1.2 自然地理概况
        2.1.3 水文地质
        2.1.4 工程地质
    2.2 隧道涌水塌方情况
        2.2.1 涌水塌方演化历史
        2.2.2 原设计支护参数
    2.3 致灾成因探析
        2.3.1 孕灾环境
        2.3.2 致灾因子
    2.4 软岩隧道涌水力学演化机制分析
        2.4.1 水力软化作用
        2.4.2 渗流通道中颗粒启动速度探讨
        2.4.3 颗粒流失下的渗流控制方程
        2.4.4 地下水对渗流通道的扩径作用
        2.4.5 岩体强度软化作用下的活化涌水
        2.4.6 算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岩隧道涌水影响因素数值分析
    3.1 FLAC3D流固耦合原理
        3.1.1 平衡方程
        3.1.2 运动方程
        3.1.3 本构方程
        3.1.4 相容方程
        3.1.5 边界条件
    3.2 致灾单因素数值对比分析
        3.2.1 模型及参数
        3.2.2 结果分析
    3.3 断层破碎带影响因素涌水敏感性分析
        3.3.1 正交试验设计
        3.3.2 数值试验
        3.3.3 工程实例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岩隧道涌水处治技术研究
    4.1 处治技术研究
        4.1.1 处治原则
        4.1.2 处治方案
    4.2 双壳注浆在软岩隧道涌水处治中的应用研究
        4.2.1 双壳注浆理论
        4.2.2 双壳注浆的应用效果及优化分析
    4.3 佛头岭隧道涌水加固处治
        4.3.1 工程对策
        4.3.2 处治效果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2.1 风险概述
        2.1.1 风险的概念
        2.1.2 工程风险的概念
        2.1.3 工程风险的类型
    2.2 风险识别
    2.3 风险评价
    2.4 风险应对
3 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特点和风险识别
    3.1 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特点
        3.1.1 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概念
        3.1.2 高海拔特长隧道的特点及影响
        3.1.3 高海拔特长隧道风险评估必要性
    3.2 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风险识别方法
    3.3 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总体风险识别
        3.3.1 工程地质因素
        3.3.2 自然环境因素
        3.3.3 建设规模因素
        3.3.4 隧道设计因素
        3.3.5 生态环境因素
    3.4 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专项风险识别
        3.4.1 职业健康风险
        3.4.2 隧道冻害风险
        3.4.3 瓦斯风险
        3.4.4 塌方风险
        3.4.5 突泥涌水风险
        3.4.6 大变形风险
    3.5 风险筛选
4 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价
    4.1 高海拔特长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流程
    4.2 高海拔特长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风险通用评估体系
    4.3 高海拔特长隧道风险发生概率评价
        4.3.1 建立因素集和评价集
        4.3.2 确定风险指标权重
        4.3.3 确定风险隶属度
        4.3.4 单因素模糊评价
        4.3.5 多级模糊评价
    4.4 高海拔特长隧道风险发生后果评价
        4.4.1 安全风险后果分类
        4.4.2 安全风险后果评价
    4.5 安全风险等级和接收准则
        4.5.1 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安全风险分级标准
        4.5.2 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风险接收准则
5 高海拔特长隧道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案例验证
    5.1 工程概况
        5.1.1 地理位置
        5.1.2 地形地貌
        5.1.3 水文和气象条件
        5.1.4 围岩等级
        5.1.5 瓦斯情况
        5.1.6 地震情况
        5.1.7 隧道设计概况
    5.2 隧道总体风险评估
        5.2.1 建立总体风险评估体系
        5.2.2 总体风险概率估计
        5.2.3 总体风险后果估计
        5.2.4 总体风险等级评价
    5.3 专项风险等级评价
        5.3.1 建立瓦斯风险评估体系
        5.3.2 瓦斯风险概率估计
        5.3.3 瓦斯风险后果估计
        5.3.4 瓦斯风险等级评价
    5.4 其他专项风险评估
    5.5 宁缠隧道重大风险应对措施
        5.5.1 瓦斯爆炸风险应对措施
        5.5.2 高海拔职业健康风险应对措施
        5.5.3 隧道塌方风险应对措施
        5.5.4 突泥涌水风险应对措施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宁缠隧道总体风险评估调查问卷
致谢

(4)秦岭超长输水隧洞突涌水灾害的预判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引水工程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突涌水理论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岩层破断突水机制及力学模型研究
        1.3.2 突涌水通道的形成机理与突变机理研究
        1.3.3 岩体渗流破坏问题的数值模型研究
    1.4 突涌水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1.5 突涌水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6.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2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
        1.6.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2 秦岭超长输水隧洞工程概况及水文地质条件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地形地貌
        2.1.2 地层岩性
        2.1.3 水文地质
    2.2 区域地质构造
        2.2.1 大地构造分区
        2.2.2 区域构造特征
    2.3 岩石的物理特性
        2.3.1 岩石耐磨性
        2.3.2 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能
        2.3.3 岩石的物探结果
    2.4 秦岭输水隧洞地下水特征
        2.4.1 地下水的分布特征
        2.4.2 地下水的径流特征
    2.5 秦岭超长输水隧洞施工现场突涌水实况
    2.6 本章小结
3 秦岭超长输水隧洞富水程度分区划分与评价
    3.1 秦岭超长隧洞地层岩性、断层分类法
        3.1.1 地层岩性
        3.1.2 断层
        3.1.3 地层岩性、断层分类法
    3.2 地下水径流模数分类法
    3.3 改进的地下水径流模数分类法
    3.4 本章小结
4 秦岭超长输水隧洞突涌水灾害危险性评价
    4.1 突涌水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
        4.1.1 地层岩性
        4.1.2 岩层倾角
    4.2 属性识别模型
        4.2.1 单指标属性测度分析
        4.2.2 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度分析
        4.2.3 属性识别分析
        4.2.4 权重的取值
    4.3 秦岭超长输水隧洞危险性等级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秦岭超长输水隧洞突涌水有限元分析
    5.1 有限元渗流计算分析原理
        5.1.1 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5.1.2 渗流有限元分析基本方程
        5.1.3 渗流量计算
        5.1.4 有限元计算软件
    5.2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5.3 秦岭超长隧洞K2+771~K2+881段突涌水数值分析
        5.3.1 计算模型
        5.3.2 计算参数和计算工况
        5.3.3 地下水涌水计算结果及分析
        5.3.4 涌水量计算结果及分析
    5.4 秦岭超长隧洞K14+378~K14+778段突涌水数值分析
        5.4.1 计算模型
        5.4.2 计算参数
        5.4.3 地下水涌水计算结果及分析
        5.4.4 涌水量计算结果及分析
    5.5 秦岭超长隧洞K68+500~K69+500段突涌水分析
        5.5.1 计算模型
        5.5.2 计算参数和计算工况
        5.5.3 地下水涌水计算结果及分析
        5.5.4 涌水量计算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秦岭超长输水隧洞(未贯通段)突涌水量的预测
    6.1 秦岭超长输水隧洞K35+000~K36+000段突涌水数值分析
        6.1.1 计算模型
        6.1.2 计算参数
        6.1.3 地下水涌水计算结果及分析
        6.1.4 涌水量计算结果及分析
    6.2 秦岭超长隧洞K40+000~K41+500段突涌水数值分析
        6.2.1 计算模型
        6.2.2 计算参数
        6.2.3 地下水涌水计算结果及分析
        6.2.4 涌水量计算结果及分析
    6.3 秦岭超长隧洞K47+364~K48+324段突涌水数值分析
        6.3.1 计算模型
        6.3.2 计算参数和计算工况
        6.3.3 地下水涌水计算结果及分析
        6.3.4 涌水量计算结果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

(5)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 引言
1 隧道工程建设成就与展望(山东大学李术才老师提供初稿)
    1.1建设历程
    1.2 建设现状
    1.3 技术发展与创新
        1.3.1 勘测与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1.3.2 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
        1.3.3 隧道工程防灾和减灾技术的进步
        1.3.4 隧道工程结构新材料与运营管理的进步
    1.4 展望
        (1)隧道全寿命与结构耐久性设计
        (2)隧道精细化勘测与地质预报
        (3)岩溶隧道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4)水下隧道建设关键技术
        (5)复杂及深部地层大型掘进机施工关键技术
        (6)岩爆与大变形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2 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
    2.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提供初稿)
        2.1.1 设计理论
        2.1.1.1 古典压力理论
        2.1.1.2 弹塑性力学理论
        2.1.1.3 新奥法理论
        2.1.1.4能量支护理论
        2.1.1.5 其他理论
        2.1.2 设计模型
        2.1.2.1 荷载-结构模型
        2.1.2.2 地层-结构模型
        (1)解析法
        (2)数值法
        2.1.3 设计方法
        2.1.3.1 工程类比法
        2.1.3.2 信息反馈法
        2.1.3.3综合设计法
        2.1.4 设计参数
        2.1.5 小结
    2.2 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2.2.1 盾构隧道管片选定及设计
        2.2.1.1 管片类型、接头方式的选择
        2.2.1.2 管片结构设计
        2.2.1.3 管片防水设计
        2.2.2盾构的构造、设计与选型
        2.2.2.1盾构主体设计
        2.2.2.2 盾构刀盘刀具的设计
        2.2.2.3 盾构其他部分的构造与设计
        2.2.2.4 盾构选型
        2.2.3 开挖面稳定
        2.2.4 盾构掘进控制设计
        2.2.4.1 盾构掘进参数控制
        2.2.4.2 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2.2.5 小结
    2.3 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2.3.1 沉管管段设计
        2.3.2 防水与接头设计
        2.3.3抗震设计
        2.3.4 防灾研究
    2.4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2.4.1 明挖隧道基坑设计的主要内容
        2.4.2 设计理论———土压力理论
        2.4.3 设计模型
        2.4.4 设计方法
        2.4.4.1 围护结构设计方法
        2.4.4.2 内支撑体系设计方法
        2.4.4.3 基坑稳定性设计方法
        2.4.4.4 基坑变形控制设计方法
        2.4.5 其他
    2.5 抗减震设计(西南交通大学何川、耿萍、张景、晏启祥老师提供初稿)
        2.5.1 隧道震害
        (1)隧道震害的类型
        (2)隧道震害原因
        (3)隧道震害影响因素
        2.5.2 抗震计算方法
        2.5.2.1 静力法
        2.5.2.2 反应位移法
        2.5.2.3 时程分析法
        2.5.3 抗减震构造措施
        2.5.3.1 抗震构造措施
        2.5.3.2 减震构造措施
        2.5.4 小结
3 隧道施工技术
    3.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西南交通大学杨其新老师提供初稿)
        3.1.1 钻爆法施工的发展与现状
        3.1.2隧道钻爆开挖技术
        3.1.3 隧道支护技术
        3.1.4 监控量测
        3.1.5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3.1.6 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防控技术
        3.1.7 小结
    3.2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3.2.1 盾构始发、到达技术
        (1)盾构始发技术
        (2)盾构到达技术
        (3)端头加固
        3.2.2盾构掘进技术
        (1)开挖面稳定控制
        (2)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3)刀具磨损检测
        3.2.3 管片拼装技术
        3.2.5 壁后注浆技术
        3.2.5带压进仓技术
        3.2.6 地中对接技术
        3.2.7 特殊地层条件施工技术
        3.2.8 盾构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刀具磨损问题
        (2)管片上浮问题
        (3)高水压、长距离、大直径盾构隧道问题
        3.2.9 盾构施工新技术展望
    3.3 TBM隧道修建技术(北京交通大学谭忠盛老师提供初稿)
        3.3.1 概述
        3.3.2 TBM的工程应用
        3.3.3 TBM制造技术
        3.3.3.1 TBM刀盘刀具研制
        3.3.3.2 大坡度煤矿斜井TBM研制
        3.3.3.3 大直径多功能TBM研制
        3.3.3.4 小型TBM研制技术
        3.3.3.5 TBM再制造技术
        3.3.4 TBM隧道地质勘察技术
        3.3.5 TBM施工选型技术
        3.3.6 TBM洞内组装及拆卸技术
        3.3.7 TBM掘进技术
        3.3.7.1 敞开式TBM掘进
        (1)刀盘刀具设置技术
        (2)不良地质段TBM施工技术
        3.3.7.2 护盾式TBM掘进技术[373-379]
        (1)护盾TBM卡机脱困技术
        (2)护盾TBM预防卡机技术
        3.3.8 TBM长距离出渣运输技术
        3.3.9 TBM施工测量技术
        3.3.10 TBM支护技术[385-387]
        (1)衬砌与TBM掘进同步技术
        (2)复合衬砌施工技术
        (3)管片拼装技术
        3.3.11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88-390]
        3.3.12 TBM新技术展望[337,388-391]
    3.4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3.4.1 地基处理
        3.4.2 管节制作
        3.4.3 管节沉放对接
    3.5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3.5.1 施工原则
        3.5.2 围护结构施工技术
        3.5.2.1 土钉支护施工技术
        3.5.2.2 锚索支护施工技术
        3.5.2.3 灌注桩施工技术
        3.5.2.4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
        3.5.2.5 钢板桩施工技术
        3.5.2.6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3.5.2.7 双排桩施工技术
        3.5.2.8 微型钢管桩施工技术
        3.5.2.9 SMW施工技术
        3.5.2.10 旋喷桩施工技术
        3.5.3 支撑体系施工技术
        3.5.3.1 内支撑施工技术
        3.5.3.2 锚索(杆)施工技术
4 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
    4.1 运营环境
        4.1.1 运营通风(长安大学王亚琼、王永东老师,兰州交通大学孙三祥老师提供初稿)
        4.1.1.1 隧道通风污染物浓度标准研究
        4.1.1.2 横向通风研究
        4.1.1.3 纵向通风研究
        4.1.1.4 互补式纵向通风研究
        4.1.1.5 特殊隧道工程通风研究
        (1)高海拔公路隧道
        (2)沙漠隧道
        (3)曲线隧道
        (4)城市隧道
        4.1.1.6 通风控制模式研究
        4.1.1.7隧道通风数值模拟
        4.1.1.8 隧道通风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4.1.1.9 隧道通风现场测试分析
        4.1.1.10 通风理论及软件设计研究
        4.1.2 隧道运营照明(西南交通大学郭春老师、长安大学王亚琼老师提供初稿)
        4.1.2.1 隧道照明光源研究
        4.1.2.2 隧道照明适用性研究
        4.1.2.3 隧道照明节能与安全研究
        4.1.2.4 隧道照明控制模式研究
        4.1.2.5 照明仿真计算及测试
        4.1.3 隧道运营环境研究展望
    4.2 防灾救灾(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长安大学王永东老师,中南大学易亮老师提供初稿)
        4.2.1 隧道火灾
        4.2.1.1 隧道火灾发展规律研究
        4.2.1.2 隧道火灾救援与人员逃生
        4.2.1.3 隧道衬砌结构高温下的力学性能
        4.2.1.4 隧道路面材料阻燃技术
        4.2.2 隧道防爆
        4.2.2.1 隧道内爆炸
        4.2.2.2 隧道外爆炸
        4.2.3 隧道防水
        4.2.3.1隧道水灾害机理研究
        4.2.3.2 隧道水灾防治研究
        (1)水灾害预报探测技术
        (2)突水灾害的治理技术
        4.2.4 隧道防冻
        4.2.4.1 冻胀机理分析和冻胀力研究
        4.2.4.2 寒冷地区隧道温度场
        4.2.4.3 隧道冻害防治研究
    4.3 病害(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4.3.1 隧道病害的种类
        4.3.2 隧道病害的分级
    4.4 维护与加固(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4.4.1 衬砌加固
        4.4.2 套拱加固
        4.4.3 注浆加固
        4.4.4 换拱加固
        4.4.5 裂缝治理
        4.4.6 渗漏水治理
5 结语

(6)棚洞结构体、回填缓冲体与山体的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方法、内容及目的
        1.3.1 针对隧道及地下工程常采用的研究方法
        1.3.2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及目的
第二章 山区棚洞的特点及分类
    2.1 山区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其脆弱性
        2.1.1 山区孕灾环境的脆弱性与主要工程地质特征
        2.1.2 山区道路工程的脆弱性
        2.1.3 山区道路工程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2.2 山区棚洞的特点及力学机理
        2.2.1 山区棚洞的特点
        2.2.2 山区棚洞的力学机理
    2.3 山区棚洞的分类
        2.3.1 全拱式棚洞
        2.3.2 半拱式棚洞
        2.3.3 框架式棚洞
        2.3.4 棚洞其它分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棚洞结构型式与山体的适应性研究
    3.1 数值模拟原理简介
        3.1.1 模拟方法
        3.1.2 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TS简介
        3.1.3 岩体力学模型
    3.2 棚洞施工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3.2.1 棚洞施工数值模拟二维有限元分析方法
        3.2.2 计算模型和参数
        3.2.3 棚洞施工过程的计算步骤
    3.3 计算结果及适用性分析
        3.3.1 全拱式棚洞计算结果及适用性分析
        3.3.2 半拱斜柱式棚洞计算结果及适用性分析
        3.3.3 半拱直柱式棚洞计算结果及适用性分析
        3.3.4 框架斜柱式棚洞计算结果及适用性分析
        3.3.5 框架直柱式棚洞计算结果及适用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棚洞结构体、回填缓冲体与山体的适应性研究
    4.1 棚洞结构体、回填缓冲体与山体的适应性研究的必要性
    4.2 依托工程概况
        4.2.1 金中山棚洞建设条件
        4.2.2 棚洞总体设计概况
    4.3 不同施作时机下棚洞与边坡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
        4.3.1 概述
        4.3.2 计算模型和参数
        4.3.3 棚洞施工过程的计算步骤
        4.3.4 不同荷载释放率对棚洞结构内力的影响分析
        4.3.5 不同荷载释放率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4.3.6 不同荷载释放率下棚洞、回填体与边坡的相互作用分析
    4.4 不同回填体刚度下棚洞与边坡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
        4.4.1 概述
        4.4.2 计算模型和参数
        4.4.3 棚洞施工过程的计算步骤
        4.4.4 不同回填体刚度对棚洞结构内力的影响分析
        4.4.5 不同回填体刚度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4.4.6 不同回填体刚度下棚洞、回填体与边坡的相互作用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棚洞结构设计
    5.1 棚洞结构设计方法
    5.2 棚洞主体结构设计
        5.2.1 棚洞建筑限界
        5.2.2 棚洞内轮廓
        5.2.3 棚洞建筑
        5.2.4 棚洞主体
        5.2.5 棚洞基础
    5.3 棚洞临时边坡设计
    5.4 棚洞洞.及景观设计
    5.5 棚洞路面及装饰设计
    5.6 棚洞防排水设计
        5.6.1 棚洞截水
        5.6.2 棚洞防水
        5.6.3 棚洞排水
    5.7 棚洞回填及绿化设计
        5.7.1 棚洞回填
        5.7.2 棚洞绿化
    5.8 特殊条件下棚洞结构设计
        5.8.1 滑坡地段棚洞结构设计
        5.8.2 落石地段棚洞结构设计
        5.8.3 陡峭边坡地段棚洞结构设计
        5.8.4 岩溶地段棚洞结构设计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棚洞施工及监控量测
    6.1 棚洞施工基本步序
    6.2 棚洞边坡施工
    6.3 棚洞基础施工
    6.4 棚洞结构施工
    6.5 棚洞防排水施工
        6.5.1 棚洞防水施工
        6.5.2 棚洞排水施工
    6.6 棚洞回填及绿化施工
    6.7 棚洞施工监控量测
        6.7.1 棚洞施工监控量测的目的
        6.7.2 棚洞施工监控量测的要求
        6.7.3 棚洞施工监控量测的主要内容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存在问题和今后的研究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7)城市矿山法隧道防排水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对隧道工程的影响
        1.2.2 隧道防排水模式
        1.2.3 现有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矿山法隧道防排水调研及分析
    2.1 国内外城市矿山法隧道防排水资料收集
        2.1.1 日本青函隧道
        2.1.2 厦门翔安隧道
        2.1.3 长沙浏阳河隧道
        2.1.4 青岛胶州湾隧道
        2.1.5 小结
    2.2 依托工程概况
        2.2.1 工程背景
        2.2.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2.2.3 场区环境
第3章 不同防排水型式下的流-固耦合特征分析
    3.1 概述
    3.2 数值计算原理与假设
        3.2.1 计算原理
        3.2.2 基本假设
    3.3 代表性区段选取与数值模型
        3.3.1 代表性区段概况
        3.3.2 参数选取
        3.3.3 计算模型
    3.4 流-固耦合结果分析
        3.4.1 初始渗流场及地应力分布
        3.4.2 防水板全包-堵水型式下的流-固耦合计算结果分析
        3.4.3 防水板半包-排水型式下的流-固耦合计算结果分析
        3.4.4 防水板全包-限排型式下的流-固耦合计算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防排水方式的适应性研究
    4.1 概述
    4.2 不同防排水方式的流固耦合特征比较
        4.2.1 隧道衬砌背后水压力
        4.2.2 隧道衬砌应力
        4.2.3 隧道排水量
    4.3 隧道排水的环境效应研究
        4.3.1 隧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3.2 防排水方式对地下水位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8)公路隧道结构防排水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隧道防排水现状及问题
3 无压防排水法的提出与实施
    3.1 方法的提出
    3.2 实施方法与措施
    3.3 隧道内纵向排水及隧底排水
4 无压防排水法的实践
5 结语

(9)高寒地区运营铁路隧道渗漏水及冻害整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渗漏水研究现状
        1.2.2 寒区隧道冻害问题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高寒地区运营铁路隧道渗漏水及冻害成因分析
    2.1 依托工程—八苏木隧道概况
        2.1.1 设计概况
        2.1.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2.1.3 防排水体系设计情况
        2.1.4 隧道整治概况
    2.2 高寒地区运营铁路隧道病害分类
        2.2.1 衬砌结构性病害
        2.2.2 渗漏水病害
        2.2.3 冻害
    2.3 八苏木隧道裂纹、渗漏水概况及成因分析
        2.3.1 八苏木隧道裂纹、渗漏水统计
        2.3.2 渗漏水等级划分
        2.3.3 八苏木隧道裂纹产生原因分析
        2.3.4 八苏木隧道渗漏水产生原因分析
    2.4 八苏木隧道冻害情况及成因分析
        2.4.1 八苏木隧道冻害统计
        2.4.2 冻害等级划分
        2.4.3 八苏木隧道冻害成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寒地区运营铁路隧道渗漏水及冻害整治措施研究
    3.1 运营隧道衬砌裂纹整治措施
    3.2 运营隧道渗漏水整治措施
    3.3 运营隧道冻害整治措施
        3.3.1 铺设保温层法
        3.3.2 供热法—地源热泵型供热系统
        3.3.3 供热法—电伴热系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隧道温度场分布规律及冻胀力数值模拟
    4.1 传热学与流体动力学基本理论
        4.1.1 传热学基本理论
        4.1.2 流体动力学基本理论
        4.1.3 高寒地区隧道内气流控制方程
    4.2 八苏木隧道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4.2.1 概况
        4.2.2 温度荷载
        4.2.3 热力学参数
        4.2.4 隧道模型尺寸
        4.2.5 特征点的选取
        4.2.6 不同风速对隧道温度场的影响研究
        4.2.7 保温层设置与否对隧道温度场影响研究
        4.2.8 小结
    4.3 隧道出口洞口段冻胀力数值模拟
        4.3.1 参数及模型
        4.3.2 不设保温层时断面位移与应力分析
        4.3.3 设置保温层时断面位移与应力分析
        4.3.4 对比与分析
    4.4 数值模拟结论
    4.5 八苏木隧道病害整治方案
        4.5.1 渗漏水整治方案的确定
        4.5.2 冻害整治方案的确定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注浆加固与电伴热系统在高寒地区隧道渗漏水与冻害整治中的应用研究
    5.1 概况
    5.2 注浆加固法在渗漏水与冻害整治中的应用
        5.2.1 材料选择
        5.2.2 主要步骤
        5.2.3 现场实施
        5.2.4 处理效果
    5.3 电伴热系统在八苏木隧道冻害整治中的应用
        5.3.1 电伴热系统组成
        5.3.2 施作步骤
        5.3.3 加热时间
        5.3.4 应用效果评价
        5.3.5 使用优点及推广应用前景分析
    5.4 八苏木隧道电伴热系统设计指导方案
        5.4.1 方案总体设计
        5.4.2 电伴热系统设防长度的确定
        5.4.3 电伴热系统设防高度的确定
        5.4.4 电伴热系统铺装功率的确定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10)富水区明挖铁路隧道渗漏水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铁路隧道防水现状
        1.2.2 对铁路隧道防水现状的分析与评价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地下水类型及其对隧道结构的影响
    2.1 地下水的定义
    2.2 地下水的赋存类型
        2.2.1 按贮存埋藏条件分类
        2.2.2 按岩土的贮水空隙的差异分类
    2.3 地下水对地下隧道结构的影响
        2.3.1 我国城市及其周边区域地下水特性
        2.3.2 地下水对围岩的不良影响
        2.3.3 侵蚀性地下水对隧道结构的不良影响
        2.3.4 地下水对隧道与地下工程运营环境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明挖铁路隧道现用防水类型与构造
    3.1 明挖铁路隧道防水标准与设防要求
        3.1.1 防水设计原则
        3.1.2 防水等级与标准
        3.1.3 设防要求
    3.2 整体结构防排水措施
        3.2.1 概述
        3.2.2 支护结构防水
        3.2.3 结构自防水
        3.2.4 附加防水层
        3.2.5 排水措施
    3.3 细部防水构造
        3.3.1 施工缝
        3.3.2 变形缝
    3.4 目前防排水设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富水区明挖铁路隧道防水技术研究
    4.1 依托工程概述
        4.1.1 工程简介
        4.1.2 工程地质条件
        4.1.3 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4.1.4 依托工程防水设计
        4.1.5 依托工程渗漏水情况及产生原因分析
    4.2 富水区明挖铁路隧道防水技术研究
        4.2.1 概述
        4.2.2 主体结构防水
        4.2.3 细部构造防水
    4.3 抗裂防水混凝土相关技术研究
        4.3.1 概述
        4.3.2 抗裂防水混凝土配制原则
        4.3.3 抗裂防水混凝土常见外加剂种类及其作用机理
        4.3.4 防水混凝土配制及施工注意事项
        4.3.5 依托工程受力分析
    4.4 防水施工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富水区明挖铁路隧道渗漏水治理技术研究
    5.1 概述
    5.2 渗漏水病害类型
    5.3 渗漏水产生原因
        5.3.1 设计、施工因素引起结构渗漏水
        5.3.2 防排水失效引起结构渗漏水
    5.4 隧道渗漏水的危害
    5.5 富水区明挖铁路隧道渗漏水治理技术
        5.5.1 一般规定
        5.5.2 渗漏水治理技术
    5.6 治理技术在实践工程中的应用
        5.6.1 依托工程渗漏水情况及其特点
        5.6.2 依托工程渗漏水治理工艺及治理后效果评价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实践
    发表论文
    参加的科研实践项目

四、“无压防排水法”在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公路隧道施工渗水问题及防治措施[J]. 何陆灏,杨超,何志峰. 工程技术研究, 2021(04)
  • [2]软岩隧道涌水机理及加固处治研究[D]. 杨鹏. 华东交通大学, 2019
  • [3]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估研究[D]. 李想.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 [4]秦岭超长输水隧洞突涌水灾害的预判预测研究[D]. 范王涛. 西安理工大学, 2018(01)
  • [5]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5(05)
  • [6]棚洞结构体、回填缓冲体与山体的适应性研究[D]. 郑勇. 重庆交通大学, 2015(04)
  • [7]城市矿山法隧道防排水问题研究[D]. 程天健.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3)
  • [8]公路隧道结构防排水探讨[J]. 郑明伟. 山西建筑, 2014(17)
  • [9]高寒地区运营铁路隧道渗漏水及冻害整治技术研究[D]. 潘红桂.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10]富水区明挖铁路隧道渗漏水防治技术研究[D]. 王剑明.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无压防水排水法”在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