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40例诊治分析

小儿肠套叠40例诊治分析

一、小儿肠套叠40例诊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唐琼,彭晓岚,敖颖,明婧,黄北京[1](2020)在《经腹超声结合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究经腹超声结合高频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疑似小儿肠套叠患者80例,所有患儿均有明确的临床诊断结果,均接受经腹超声结合高频超声诊断,以钡剂灌肠X线检查为金标准,对比经腹超声、高频超声单独诊断与联合诊断结果,分析经腹超声结合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结果 80例患儿经钡剂灌肠X线检查诊断出39例小儿肠套叠,检出率为48.75%。经腹超声、高频超声联合诊断小儿肠套叠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97.44%、97.56%、97.50%,均明显高于二者单独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超声结合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均相对较高,在临床上对诊断小儿肠套叠具有较高价值。

陈营营[2](2020)在《儿童复发性、继发性肠套叠的发病风险因素分析 ——回顾性病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儿童复发性肠套叠的发病风险因素分析目的:探讨儿童复发性肠套叠的相关风险因素,为早期诊治复发性肠套叠,降低肠套叠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的肠套叠病例共912例。将患儿按照有无反复发生肠套叠分为两组,即复发组和非复发组。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影像资料等。先运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性,差异显着者,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分析肠套叠复发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复发组228例,未复发组684例。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1岁、临床症状包括腹痛或哭闹、呕吐、血便、无可触及的腹部包块、合并有病理继发因素、套块位置位于腹部右侧与肠套叠复发有关。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1岁(OR=4.426,P<0.001)、合并有病理因素存在(OR=3.381,P<0.001)是肠套叠复发的危险因素。而有呕吐症状(OR=0.264,P<0.001)、及血便症状(OR=0.504,P=0.003)者不易发生肠套叠复发。结论:年龄>1岁、合并有病理因素存在是儿童肠套叠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 儿童继发性肠套叠的发病风险因素分析目的:探讨儿童继发性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及相关风险因素,为临床早期合理诊治继发性肠套叠和降低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的肠套叠病例共912例,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具体包括:性别、年龄、临床症状、腹部体征、复发情况、影像学资料、手术资料、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将所有肠套叠病例按照有无合并病理因素存在分为原发组和继发组,对比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继发性肠套叠的相关风险因素,然后将有显着性差异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分析继发性肠套叠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原发组822例,继发组90例。经单因素分析得出年龄>1岁、反复肠套叠、套块位置位于左侧腹部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再进一步将上述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得出年龄>1岁(OR=2.975,P<0.05)、复发性肠套叠(OR=2.140,P<0.05)、套块位置位于腹部左侧(OR=4.706,P<0.05)是继发性肠套叠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1岁、反复肠套叠、套块位置位于腹部左侧是预测继发性肠套叠存在的独立危险因素。

何结平,李惠玲,杨乐乐[3](2020)在《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影响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及对策。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我院进行空气灌肠复位治疗的60例肠套叠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复位成功50例,失败10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时间> 24 h、脱水、腹胀、原始套头位于脾曲及降结肠以远是影响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发病时间、脱水、腹胀、原始套头部位是导致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失败的主要因素,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提升复位成功率,降低患儿围术期痛苦。

邹文杰[4](2020)在《中国芜湖地区急性原发性肠套叠发病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中国芜湖地区儿童急性原发性肠套叠发病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气象条件与中国芜湖地区儿童急性原发性肠套叠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4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急性肠套叠患儿的相关病例资料,即通过医院HIS办公软件后台软件工程师调取我院2014年4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收治的急性肠套叠患儿病例资料信息,生成Microsoft Excel表格,并由专人进行核实。相关资料包括:发病月龄;性别;患儿入院记录(代)主诉;患儿发病近期居住地址;患儿出入院诊断资料;发病时间(年/月/日);治疗以及预后情况等。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其发病时间;收集同期气象数据,包括风速、降水量、相对湿度、气压、每日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本研究中气象数据精确到了研究阶段的每一天,对样本进行统计学分析,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由SPSS 20.0完成。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定量评估气象因素对肠套叠发病人数的影响,由R3.4.3统计软件的mgcv完成。结果:本研究期间中国芜湖地区儿童急性原发性日平均发病人数1.02例,日最大发病人数为5例,气温日较差、气压、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的日均值为6.741℃、760.621mmHg、4.540mm、2.689m/s、77.303%。中国芜湖地区的儿童急性原发性肠套叠发病主要集中在511月龄,有季节性趋势,高峰为每年的57月份。气象因素对儿童急性原发性肠套叠发病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气象因素对儿童急性原发性肠套叠的影响大小从大到小依次为气温日较差、相对湿度、平均气压、降水量、风速。发病前3天内的气温变化和气温日较差与急性肠套叠发病相关。结论:根据本研究作者推测气温、空气湿度、气压等气象条件可能对急性肠套叠的发生发展有相关性。小儿肠套叠可能在气温日较差大、平均气压低、相对湿度低的环境下发病率较高。气象因素可能仅是小儿肠套叠发病的某一因素,小儿肠套叠的发病可能受个体免疫力、饮食因素以及肠道解剖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

陈焕华,蒋双兰,余凤[5](2019)在《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意义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对小儿肠套叠实施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诊断的意义。方法:择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超声科收治的150例小儿肠套叠患儿进行观察研究,对所有患儿均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浅表超声检查,分析总结实施单独腹部超声检测及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检测的诊断效果。结果:患儿实施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对小肠、回结肠、回盲肠、结肠部位肠套叠的检出率及总准确率明显高于腹部超声单独检测(P<0.05)。患儿实施超声检查时共检出腹部包块148例,表现为套筒征;145例患儿包块内部血流信号呈现点状或棒状,3例患儿包块内部未发现血流信号,术后确诊为肠坏死;56例患儿包块周边呈现肿大淋巴结回声;2例患儿检查中发现腹腔存在游离液性暗区。结论:对小儿肠套叠实施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诊断可有效提升单纯腹部超声诊断的效果,减少漏诊状况。

倪良军,刘创,陈兰香,李耀[6](2019)在《空气灌肠整复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特点、诊断与空气灌肠整复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小儿外科2年来空气灌肠整复术治疗的56例小儿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诊断、空气灌肠整复术治疗效果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结果]有36例在空气灌肠整复术治疗2周内症状消失,临床治愈,本组均未发生肠穿孔等并发症,20例小儿肠套叠患儿经2周反复的空气灌肠整复术治疗症状并无改善,给予再次空气灌肠整复术治疗治愈。术后3个月随访,无复发病例。56例小儿肠套叠患儿炎症反应指标(白细胞数和C反应蛋白)均较治疗前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炎症反应指标下降幅度空气灌肠整复术组降幅明显大于反复空气灌肠整复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的胃肠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肠套叠患儿应反复对其进行详细体格检查及必要相关检查,尽早做出诊断,以空气灌肠整复术治疗为主,多可取得良好效果,对空气灌肠整复术治疗无效,出现完全性或绞窄性症状的患儿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孙帅[7](2019)在《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714例经验及空气与液体灌肠复位效果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第一部分空气灌肠整复治疗小儿肠套叠714例经验目的 总结分析我院近三年来收治的714例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探讨小儿肠套叠诊疗过程中常见临床问题的解决办法,以期提高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小儿肠套叠病人的临床资料。收集的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表现(阵发性哭闹、腹痛、腹部包块、呕吐、血便等),辅助检查(腹部超声、腹部立位、血常规、大便常规、粪便轮状病毒检测等),灌肠复位结果(成功/失败、穿孔情况、复发情况),手术治疗情况(手术方式、套头位置、类型、肠道血流情况、有无病理性先驱物、术后并发症情况)。参考《2011年日本儿童肠套叠处理指南》提供的临床诊断标准、严重程度评估标准对就诊患儿进行诊断,符合“确定诊断”标准的患儿纳入研究,采集相关资料信息,并进行严重程度评估。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非连续性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连续性计数资料用非参数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6年1月-2018年12月间,门诊共收治肠套叠患儿943例,排除重复就诊病例48例,最终纳入病例895例,对于疑似患儿,给予开塞露协助排便,嘱患儿家属给予患儿腹部按摩等辅助手段,181例复查彩超提示套叠样肠管影像消失,最终共714例患儿收治入院。714例患儿中男性466例,女性248例。年龄在1岁以内患儿308人,1-2岁患儿242人;2-3岁患儿82人;3-4岁患儿36人;4岁以上患儿46人、其中年龄大于6岁患儿18人。排除灌肠复位治疗禁忌症后试行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其中灌肠复位成功697例,失败17例,无穿孔病例。17例灌肠复位失败病例给予手术治疗,其中腹腔镜下肠套叠复位术3例,中转开放3例,传统开放手术复位11例,均成功复位。术中发现肠道继发性改变病例2例,分别为梅克尔憩室1例,小肠息肉1例。1例患儿术后9个月再次发生肠套叠,给予再次手术复位成功。经空气灌肠复位后肠套叠复发病例69例,行手术治疗后肠套叠复发病例1例,共发生肠套叠101次。其中52例复发1次,11例复发2次,5例复发3次,2例复发6次;复发间隔1天-2年不等,其中27例在3个月内复发,42例在6个月内复发。经空气灌肠复位成功100次,与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初次发生肠套叠的成功率无显着性差异(χ2=0.279,P>0.05)。按发病时间分析,病程时间<24小时者649例,空气灌肠复位成功641例,复位不成功8例;病程在24-48小时者38例,复位成功35例,复位不成功3例;病程时间>48小时27例,复位成功21例,复位不成功6例。病程时间长短对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Z=6.523,P<0.05),表明病程时间影响复位成功率,病程越长复位成功的机会降低。结论1.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安全、有效,是小儿肠套叠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2.复发性肠套叠治疗原则同初次发生的肠套叠,给予空气灌肠复位治疗效果良好。3.对于空气灌肠复位不成功的患儿,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式,其中腹腔镜下肠套叠复位术并发症少,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4.随着病程时间的延长,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显着降低。早期诊断和及时复位治疗是提高肠套叠治疗效果的关键。第二部分空气与液体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目的 比较空气与液体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检索 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Embase、维普网、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库,查找空气或液体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3月1日。纳入标准:报告使用空气或者液体(生理盐水,钡,或碘化造影剂)灌肠确诊肠套叠并报告肠套叠的复位成功率或穿孔率或复发率的文章。排除标准:(1)没有提到灌肠类型的论文;(2)没有报告灌肠复位成功率、穿孔率或复发率的论文;(3)除了中文和英文以外的其他语言发表的论文;(4)是调查或评论,未公开发表论文;(5)样本量数小于50的研究,以减少样本容量偏差和研究之间的异质性。对所检出的文献进行筛选及资料提取后,以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140篇(空气灌肠76篇,液体灌肠64篇),共计41292名患者。在75篇文章(24550人)中合并评估空气灌肠成功率为88%(95%CI,86%-89%;I2=95%),在64篇文章(16092人)中合并评估液体灌肠成功率为80%(95%CI,78%-83%;I2=96%)。在57篇文章(20290人)中合并评估空气灌肠穿孔率为1%(95%CI,1%-1%;I2=53%),在36篇文章(10486人)中合并评估液体灌肠穿孔率为1%(95%CI,0%-1%;I2=0%)。在20篇文章(5430人)中合并评估空气灌肠复发率为7%(95%CI,5%-9%;I2=85%),在10篇文章(1792人)中合并评估液体灌肠复发率为11%(95%CI,7%-15%;I2=71%)。结论5.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优于液体灌肠。其中空气灌肠成功率明显高于液体灌肠,复发率明显低于液体灌肠,穿孔率两者无显着性差异。因此我们推荐使用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

周承校,未德成,何远飞[8](2017)在《经脐单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经脐单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2年7月至2015年5月间本院经脐单孔法腹腔镜治疗的36例急性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经脐切口放入Tri-port后置入腹腔镜,建立气腹,反复使用无损伤钳交替缓慢并持续挤压套叠头部,直至套入部缓慢退出鞘部后,于升结肠或套入肠管处使用无损伤钳牵拉使之完全复位。结果 36例患儿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4±6.4)min,出血量(6.0±0.5)mL,术后住院时间(6±1)d。腹腔镜下观察到被套入肠管复位后血供情况良好,小部分浆肌层撕裂。其中4例在复位中发现是Meckel憩室引起肠套叠,经脐扩大切口完成Meckel憩室切除+肠吻合术;1例因复位困难将切口向上下端各延长1 cm后完成手术,术后无伤口裂开、迟发型肠穿孔等并发症。随访3个月未见肠套叠复发。结论经脐单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并发症少,创伤小,恢复快。

刘颖,王华龙,张晓杰,孟婷玉,马岩,耿辉,赵艳玲,孙利伟[9](2017)在《长春地区小儿肠套叠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长春地区小儿肠套叠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为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调查分析794例小儿肠套叠患儿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包括患儿一般情况、小儿喂养、饮食情况等发病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长春地区小儿肠套叠男女之比为2.08∶1;年龄3月龄10岁,24月龄婴幼儿占75.22%,发病高发年龄为612月龄;发病季节全年均可发病,6月份出现发病高峰。临床症状96.98%为腹痛,其次为呕吐、阵发性哭闹、便血和腹泻等,体征有腹部包块、精神萎靡等;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69.29%,手术治愈率100.00%;平均住院时间(5.51±2.72)d,手术治疗平均住院时间明显高于空气灌肠组。结论小儿肠套叠多为原发性,临床表现典型,对临床怀疑肠套叠的患儿及早进行超声和X检查,可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年龄、喂养方式、肥胖等与疾病的发生相关,明确发病原因及流行病学变化对早期防治有重要意义。

刘欢[10](2017)在《小儿肠套叠围手术期护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小儿肠套叠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肠套叠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围手术期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试验组采用整体护理方式。结果试验组满意率为95%;术后并发症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对照组满意率75%;术后并发症8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围手术期护理的质量对患者预后有较大影响,采取综合化全面化的护理措施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的质量及效果。

二、小儿肠套叠40例诊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肠套叠40例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经腹超声结合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方法
        1.3.1 经腹超声检查
        1.3.2 高频超声检查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钡剂灌肠X线检查诊断结果
    2.2 诊断结果与诊断价值
3 讨论

(2)儿童复发性、继发性肠套叠的发病风险因素分析 ——回顾性病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儿童复发性肠套叠的发病风险因素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儿童继发性肠套叠的发病风险因素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肠套叠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名词对照表
致谢

(3)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变量赋值表(表1)
    2.2 影响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4)中国芜湖地区急性原发性肠套叠发病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芜湖市基本信息及研究资料
    1.1 芜湖市基本信息
    1.2 研究资料
        1.2.1 病例资料
        1.2.2 气象资料
2 统计学方法
3 描述性分析
    3.1 气象因素和儿童急性原发性肠套叠日发病人数的描述性统计
    3.2 气象因素和儿童急性原发性肠套叠日发病人数的Spearman相关系数
    3.3 气象因素和儿童急性原发性肠套叠日发病人数的主成分分析
    3.4 气象因素和儿童急性原发性肠套叠日发病人数的时间序列分析
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以及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小儿原发性肠套叠的流行病学特征、病因学及影响因素
    1 流行病学特征
        1.1 儿童肠套叠发生部位分布流行病学特征
        1.2 时间分布特征
        1.3 地区分布特征
        1.4 人群分布特征
    2 病因学研究
        2.1 解剖学因素
        2.2 饮食因素
        2.3 痉挛学说
        2.4 病毒感染
        2.5 胃肠激素
        2.6 遗传
        2.7 医源性肠套叠
        2.8 宫内肠套叠
    3 影响因素研究
        3.1 肥胖与营养不良
        3.2 家庭收入
        3.3 气象因素
    参考文献
附录
    本研究技术线路图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意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实施单独腹部超声检测及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检测的诊断效果分析
    2.2 患儿超声声像图表现状况分析
3 讨论

(6)空气灌肠整复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特点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实验及影像学检查
    1.7 空气灌肠整复术治疗方法
    1.8 治愈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7)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714例经验及空气与液体灌肠复位效果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空气灌肠整复治疗小儿肠套叠714例经验
    引言
    1.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空气与液体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引言
    2.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总结
综述 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经脐单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手术方法
结果
讨论

(9)长春地区小儿肠套叠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肠套叠患儿性别分布
    2.2 肠套叠患儿年龄分布
    2.3 肠套叠患儿发病季节分布
    2.4 肠套叠患儿的家族史
    2.5 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表现
    2.6 肠套叠患儿的治疗与预后
    2.7 肠套叠患儿与体重及喂养方式的关系
3 讨论

(10)小儿肠套叠围手术期护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试验组 试验组采用整体护理方式, 现将具体方法表述如下。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小儿肠套叠40例诊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经腹超声结合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分析[J]. 唐琼,彭晓岚,敖颖,明婧,黄北京.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20(04)
  • [2]儿童复发性、继发性肠套叠的发病风险因素分析 ——回顾性病例研究[D]. 陈营营. 苏州大学, 2020(02)
  • [3]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J]. 何结平,李惠玲,杨乐乐.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08)
  • [4]中国芜湖地区急性原发性肠套叠发病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D]. 邹文杰.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5]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意义分析[J]. 陈焕华,蒋双兰,余凤.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07)
  • [6]空气灌肠整复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 倪良军,刘创,陈兰香,李耀.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9(06)
  • [7]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714例经验及空气与液体灌肠复位效果的Meta分析[D]. 孙帅. 滨州医学院, 2019(02)
  • [8]经脐单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疗效观察[J]. 周承校,未德成,何远飞.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7(04)
  • [9]长春地区小儿肠套叠临床流行病学调查[J]. 刘颖,王华龙,张晓杰,孟婷玉,马岩,耿辉,赵艳玲,孙利伟. 中国妇幼保健, 2017(09)
  • [10]小儿肠套叠围手术期护理分析[J]. 刘欢.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06)

标签:;  

小儿肠套叠40例诊治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