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瑟福散射公式推导

卢瑟福散射公式推导

一、卢瑟福散射公式推导(论文文献综述)

刘愉快,程绪信[1](2021)在《库仑散射公式推导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库仑散射公式是《原子物理学》课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公式,它为卢瑟福散射公式的推导提供了基础,同时它也是《理论力学》课程中粒子受向心力作用而推导出的一个基本的公式.本文将通过几种不同的推导方法,加深对其理解和加强不同课程之间的综合运用,这将对今后的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黄开智,乔翠兰,申晨[2](2021)在《关于小角度极限下卢瑟福散射公式有效性的讨论》文中提出卢瑟福散射公式在大角度散射时其理论值与实验值吻合得很好,但在小角度散射时,却发现卢瑟福散射公式已经失效.一些研究者对此问题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其中认为忽略核外电子屏蔽效应是主要的原因.通过相关理论推算、建立模型以及数据验证,给出了一种回答,即卢瑟福散射公式在小角度散射时失效的主要原因是入射粒子单次散射的假设不成立.

刘俊亮[3](2021)在《高电荷态重离子与原子近距离剧烈碰撞的快反冲离子动量谱学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高电荷态重离子与原子近距离剧烈碰撞指碰撞时两核足够接近以至于炮弹离子和靶原子的K或L壳层轨道相互贯穿的一类碰撞。此时,碰撞前后体系总动能的变化(即Q值)和反冲离子获得的动能都比较大(甚至高达ke V量级),是一种“剧烈”的深度非弹性碰撞过程。然而,当前的相关实验研究仍限于传统的散射离子、反冲离子能谱及角分布测量,或二者的符合测量,难以高效的获得更精细的物理信息。本工作针对高电荷态重离子与原子近距离剧烈碰撞过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快反冲离子动量谱学(FRIMS)技术。为了将能量为ke V量级的快反冲离子从巨量的远距离碰撞事件中挑选出来,FRIMS采用了电场方向与入射束流有一定夹角的电场布局。我们通过大量的计算和模拟工作分析了由反冲离子的飞行时间和落点位置测量误差引起的重建误差,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了快反冲离子动量谱仪的几何结构和布局。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第一版快反冲离子动量谱仪。研制期间主要工作包括谱仪电场的仿真优化、Φ36定时探测器的研制、基于交叉像素块阳极的Φ106二维位置灵敏探测器的研制和基于双层条形阳极的Φ106二维位置灵敏探测器的研制工作。然后,根据测试结果对谱仪的入射束流准直系统进行了改进,并对实验终端进行了升级改造。之后进行了两次测试实验,实验中观测到了快反冲离子,但是由于存在大量的背景噪声,导致散射离子和反冲离子的随机符合率明显高于真实计数。我们重新优化了谱仪的结构以提高谱仪内部的真空度,进而降低本底噪声。同时为了减小符合测量的开窗时间,重新研制了一套基于金属条形阳极的Φ106二维位置灵敏探测器。目前,改进的装置正在测试中,将于近期开展新一轮的测试实验。本工作还开展了经典轨道蒙特卡罗模拟的初步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正则分布的产生氢原子中电子初态的新方法;并以此计算了质子与氢原子碰撞过程的电离截面和电子俘获截面,得到的结果与其它计算方法以及实验结果都符合的较好,下一步将扩展到多电子的原子。此外,为了得到更接近量子力学结果的电子初态分布,我们采纳J.P.Dahl等人的方法分别利用Wigner相空间分布和Husimi相空间分布抽样得到了基态氢原子中束缚电子的位置和动量分布,并研究了两个分布的含时演化情况。

汤梅堂[4](2021)在《HIAF SRing电子冷却中电子束的产生、传输与收集》文中研究说明电子冷却技术能够有效减小离子储存环中束流的能散、发射度,改善束流品质。在内靶实验中电子冷却能够补偿打靶过程离子束的能量损失、能够抑制打靶过程离子束的发射度增长,从而使离子束多次重复打靶提高打靶亮度。基于以上原因,电子冷却技术广泛应用于离子储存环上。实现离子束快速冷却是电子冷却设备设计的最根本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电子冷却设备在设计中要满足以下要求:第一,电子束在产生、传输过程必须保持极低的温度;第二,电子束在电子离子相互作用轨道要有极高的准直性;第三,加速电子的高压系统要有足够高的精度和稳定性,为了保持电子冷却高压系统的稳定性要求电子束要有很高的收集效率。本文从电子冷却基本原理出发,依据HIAF-SRing电子冷却的设计要求,阐述了电子束的产生、传输和收集过程。论文通过数值模拟和解析方法研究了电子枪区域电子束温度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电子枪区域磁场设计的基本要求,并为HIAF-SRing设计了电子束分布可调的电子枪。本论文研究了电子束的加速及绝热展开过程,提出了绝热展开、加速过程的磁场设计方案。用解析计算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加速过程电子束温度增长,并提出了抑制温度增长的方法。电子束在弯曲螺线管中的传输过程复杂,本论文研究了电子束在弯曲螺线管中的传输过程,发现了弯曲螺线管中电子束温度增长的机制,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设计方案。电子冷却设备中的磁场缺陷会导致电子束温度增长,本论文用数值模拟及解析计算的方法研究了HIAF-SRing电子冷却系统中磁场缺陷导致的电子束温度增长,提出了基于短线圈的电子束温度增长的补偿方法。本论文首次采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了收集器中二次电子的产生,研究了收集器收集效率的影响因素,优化了收集器区域的电磁场及收集器的结构。最后本论文总结了电子冷却电子枪、收集器的离线测试结果,并与模拟结果做了对比,模拟结果得到了实验结果的验证。

何阳帆[5](2020)在《固体核径迹探测器的性能及其在激光核物理中的初步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激光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研究前沿。激光核物理正是其中的一个前沿研究方向,这是因为使用激光来制造出天体中的极端等离子体坏境是目前实验室中唯一的技术手段。激光驱动的核反应物理实验中,一般地有两种类型的离子期望被探测和识别:一种是由强激光聚焦到特制的靶上所产生的离子束流的相关参数(能量、密度、空间分布),即等离子体的状态信息。另一种是测量强激光打靶引起的核反应中产生离子的信息,在激光核天体物理中可以沿用常规核反应产物测量的基本原理,但是这其中存在着较多的困难。本文将固体径迹探测器使用于激光核反应的测量中,固体径迹探测器有独特的优点,具有单粒子计数能力,能够识别电荷并确定离子的能量,并在实验中测量其角分布,当离子能量大于1006)0)(1时,CR-39径迹探测器效率接近100%、能量阈值可达206)0)(1左右。本文主要以CR-39径迹探测器的相关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将初步的研究结果应用于激光核物理实验中,具体如下:1.详细地探讨和比较了多种用于CR39质子能量标定的方法的优缺点。推导了卢瑟福背散射公式、介绍了磁谱仪的基本原理、展示了使用的两种标定方案优缺点。2.对径迹探测器的性能参数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包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计算探测器的相关重要参数、首次指出了传统测量方式的适用范围、并将其与相关实验进行对比,吻合度较高。3.首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计算径迹蚀刻速率的方法。4.首次提供了一种解析表达式来解决低能段质子的探测器响应曲线的争议,并在本文展示了该理论与实验结果的吻合度。5.将其标定的结果初步用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完成的激光核反应的测量中,推荐了较优的蚀刻时间以及离子鉴别方法。

段芳芳[6](2020)在《11Be+208Pb弹性散射和破裂反应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弱束缚核在重靶上的弹性散射和破裂反应实验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丰中子弱束缚核,能量主要位于库仑势垒附近。丰中子弱束缚核的弹性散射角分布与稳定核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结果,丰中子弱束缚核的微分截面角分布中,其特征性的库仑虹被明显地压低,甚至消失了。理论解释是由于弱束缚核的破裂截面大,破裂/转移道对弹性散射道有强烈的耦合效应导致其角分布具有这样的奇特性质。本研究组此前完成了三倍库仑势垒能区附近的丰质子核(8B,9C及10C等)在Pb靶上的弹性散射角分布的测量工作,为了系统地研究弹性散射角分布与价核子、能量和靶核之间的依赖关系,本次实验依托兰州放射性束流线(RIBLL-1),测量了88 MeV的9Be+208Pb、127 MeV的10Be+208Pb和140 MeV的11Be+208Pb的弹性散射角分布。本次实验中在靶前采用了两块薄的正反面均为16条的双面硅微条探测器(DSSD),鉴别入射粒子的位置和方向,靶后采用的是由三套ΔE-E望远镜系统组成的探测器阵列用来测量散射粒子,每套望远镜均由正反面均为32条的DSSD和方硅探测器(SD)组成。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出实验中散射粒子的角分布,通过Monte Carlo模拟得到卢瑟福散射角分布,然后直接提取出弹性散射截面和卢瑟福散射截面的比值,最终得到了9,10,11Be在208Pb靶上的弹性散射角分布。为了扣除空靶散射对实验的影响,还开展了空靶实验,并对于靶前硅散射对实验数据的影响进行了模拟计算,结合空靶实验数据分析结果,认为空靶散射影响可忽略不计。在此次实验中,9Be的能量相对较低,在关注的角度范围内(<20°)其弹性射截面与卢瑟福散射截面的比值约为1,可以作为归一和位置校准的依据;10Be的弹性散射角分布呈现出典型的菲涅尔分布,使用了Woods-Saxon势、SPP和X&P势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分析,从10Be的弹性散射角分布中尝试提取了其密度分布;11Be在三倍库仑势垒能量下,弹性散射角分布中的库仑虹被明显压低,这与研究组之前测量的丰质子核的实验结果明显不同,说明价核子对于弹性散射角分布有重要的影响。对于11Be的弹性散射角分布我们首先使用了所提取的10Be的光学势进行扩展计算对11Be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其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的很好;关于破裂道对弹散道的耦合效应,使用CDCC与XCDCC进行了计算,两种计算结果无明显差异,和实验数据符合的很好;此次实验中首次在RIBLL-1上测量了11Be+208Pb反应系统的破裂截面角分布,并使用CDCC和XCDCC两种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其结果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在四分之一角度附近非弹性破裂的对于总破裂截面的影响开始变大,在计算中同时考虑弹性破裂和非弹性破裂,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得较好。

杨博,刘艳鑫[7](2019)在《库仑散射公式的推导及其数值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经典力学原理,推导了库仑散射公式,并应用能量守恒定律估计了原子核半径的大小.采用Mathematica软件给出库仑散射公式的数值模拟结果,讨论了入射粒子速度对散射角的影响,加深对库仑散射公式更为形象直观的理解.

周伟,李聪,李佳惠[8](2017)在《小角度Rutherford散射模拟与研究》文中指出以单靶核Rutherford散射的计算机模拟程序为基础,编写了多靶核Rutherford散射的模拟程序。应用多靶核模拟程序直观地研究了多次散射、靶核遮掩、电子屏蔽等影响Rutherford散射公式适用性的因素,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了小角度Rutherford散射的物理图像,并通过对不同因素的对比分析,找出了影响小角度Rutherford散射的主要因素。

施申蕾[9](2014)在《原子物理中卢瑟福模型教学方法的思考》文中认为原子物理学是大学物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其课程的特点是从微观结构的考虑入手揭示与之相关的宏观现象与规律的本质。一般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应用若干量子力学的结论,揭示原子结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本文分析了原子物理学的教学现状,重点对第一章卢瑟福模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并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给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李曦坤[10](2009)在《卢瑟福散射公式的几何证明方法》文中提出给出两种比较简单的推导卢瑟福散射公式的几何方法:利用圆锥曲线的基本知识并结合参数的物理意义得出卢瑟福公式.

二、卢瑟福散射公式推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卢瑟福散射公式推导(论文提纲范文)

(1)库仑散射公式推导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求解过程
    1.1 向心力角度求解
    1.2 动量定理角度求解
2 结论

(2)关于小角度极限下卢瑟福散射公式有效性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推算
    1.1 卢瑟福散射公式
    1.2 θ0的确定
    1.3 考虑屏蔽效应时的散射角
2 实验数据的验证
3 结论

(3)高电荷态重离子与原子近距离剧烈碰撞的快反冲离子动量谱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离子与原子碰撞中的探测技术简介
        1.2.1 静电能谱分析
        1.2.2 符合测量技术
        1.2.3 反冲离子动量谱学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快反冲离子动量谱学的设计原理
    2.1 FRIMS的设计原理
    2.2 反冲离子动量的重建精度
    2.3 Q值的重建精度
    2.4 反冲离子的电荷态和反应道的鉴别
第三章 第一版快反冲离子动量谱仪的研制
    3.1 FRIMS-V1 的基本构成
    3.2 谱仪电场的均匀性
    3.3 Φ36 定时探测器的研制
    3.4 Φ106 二维位置灵敏探测器的研制
    3.5 Φ106 二维位置灵敏探测器的改进
    3.6 测试实验
第四章 第二版快反冲离子动量谱仪的研制
    4.1 谱仪的改进方案:FRIMS-V2.1
    4.2 实验终端束线的升级改造
    4.3 FRIMS的实际反演过程
    4.4 测试实验
    4.5 FRIMS-V2 的改进方案:FRIMS-V2.2
        4.5.1 谱仪电场结构的改进
        4.5.2 新版Φ106 二维位置灵敏探测器的研制
第五章 FRIMS的其他设计方案
    5.1 设计方案3:FRIMS-V3
    5.2 设计方案4:FRIMS-V4
    5.3 设计方案5:FRIMS-V5
第六章 经典轨道蒙特卡罗模拟的初步进展
    6.1 CTMC新的实现方法
    6.2 基于Wigner相空间分布的电子初态产生方法
    6.3 基于Husimi相空间分布的电子初态产生方法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反冲角与散射角和反冲离子与电极平面夹角的关系
附录 Ⅱ离子原子近距离剧烈碰撞多体动力学公式推导
附录 Ⅲ本工作编写的FRIMS反演批处理程序
附录 Ⅳ本工作编写的.lst文件数据批处理程序
附录 Ⅴ弹性反冲截面公式的推导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HIAF SRing电子冷却中电子束的产生、传输与收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HIAF装置介绍
    1.3 电子冷却介绍
    1.4 电子冷却原理及用途
    1.5 电子冷却装置的基本结构介绍
    1.6 HIAF SRing电子冷却介绍
    1.7 论文内容安排及创新点
        1.7.1 论文内容安排
        1.7.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HIAF SRing电子冷却电子枪的设计
    2.1 概述
    2.2 热电子发射理论
    2.3 皮尔斯电子枪
    2.4 HIAF-SRing电子冷却电子枪结构设计
        2.4.1 成型极的设计
        2.4.2 栅极设计
        2.4.3 阴极曲率半径的选择
        2.4.4 阳极设计
    2.5 电子束电流密度分布及导流系数
    2.6 枪区电子束温度增长模拟计算
    2.7 静电场仿真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加速管的设计
    3.1 概述
    3.2 加速管的结构设计
    3.3 电极形状的选择
    3.4 加速电极材料的选择
    3.5 加速管静电仿真与绝缘设计
        3.5.1 加速管静电场仿真
        3.5.2 枪区静电场仿真
        3.5.3 绝缘气体压力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子在弯曲螺线管中的运动模拟
    4.1 概述
    4.2 电子束运动模拟计算方法介绍
        4.2.1 电子跟踪方法
        4.2.2 空间电荷场的考虑
    4.3 弯曲螺线管里的电磁场分布及运动分析
    4.4 弯曲螺线管中电子束运动数值跟踪
        4.4.1 离心漂移不补偿的情况
        4.4.2 补偿磁场的要求
        4.4.3 补偿电场的要求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子束传输过程温度控制
    5.1 概述
    5.2 加速管末端横向电场导致的电子束温度增长
    5.3 电子束的绝热展开
        5.3.1 绝热展开原理——磁矩守恒
        5.3.2 HIAF SRing电子冷却绝热展开设计
    5.4 螺线管纵向磁场误差对电子束温度的影响
        5.4.1 纵向磁场扰动影响的计算
        5.4.2 纵向磁场扰动的补偿方法
    5.5 .弯曲螺线管中静电场补偿时电子束温度评估
    5.6 电场补偿方案电子束温度控制探索
    5.7 弯曲螺线管中磁场补偿时电子束温度评估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子束的收集
    6.1 概述
    6.2 收集器基本结构介绍
    6.3 收集器中电子束运动跟踪方法
    6.4 电子与收集器相互作用
        6.4.1 弹性散射过程
        6.4.2 电子的非弹性散射
        6.4.3 蒙特卡洛模拟步骤
    6.5 蒙特卡洛程序正确性验证
        6.5.1 正入射的情形
        6.5.2 斜入射的情形
    6.6 HIAF SRing电子冷却收集器优化
        6.6.1 磁镜场的优化
        6.6.2 收集器内表面结构优化
        6.6.3 收集器电场参数的选择
        6.6.4 收集器材料选择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电子枪、收集器的离线测试
    7.1 测试平台介绍
    7.2 阴极激活与导流系数测量
    7.3 电子束剖面测量
    7.4 收集器收集效率测量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固体核径迹探测器的性能及其在激光核物理中的初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激光等离子体物理
        1.1.1 激光发展历程
        1.1.2 等离子体的基本概念
    1.2 几个重要研究领域
        1.2.1 离子加速机制
        1.2.2 电子加速机制
        1.2.3 激光驱动核反应
    1.3 激光核物理实验中的诊断
        1.3.1 固体核径迹探测器简介
        1.3.2 径迹的形成机制
        1.3.3 径迹探测器探测阈值标准
    1.4 本文结构和内容简要
第二章 径迹探测器的标定方案
    2.1 传统加速器产生离子源的标定方法
        2.1.1 串列加速器产生离子源的标定
        2.1.2 倍加器产生离子源的标定
    2.2 激光加速器产生离子源的标定方法
    2.3 本文中所采用的标定方案
        2.3.1 卢瑟福背散射
        2.3.2 转盘狭缝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径迹探测器的性能研究
    3.1 探测器的相关参数理论计算
        3.1.1 径迹的过蚀刻模型
        3.1.2 探测器的V_B,R和t'理论计算
        3.1.3 径迹随着时间演化的依赖关系
        3.1.4 用于理论模拟的重要参数的计算方法
    3.2 探测器的体蚀刻速率实验测量与理论对比
        3.2.1 体蚀刻速率测量的经典方法
        3.2.2 经典体蚀刻速率测量的修正
        3.2.3 修正与未修正的实验结果对比
    3.3 本文提出的探测器参数理论计算的实验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标定结果在激光驱动的2H(d,p)3H核反应中的初步应用
    4.1 核反应的介绍
    4.2 最佳蚀刻时间范围推荐
    4.3 鉴别方法推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6)11Be+208Pb弹性散射和破裂反应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放射性束物理
        1.2.1 放射性束的产生
        1.2.2 放射性束物理的发展
    1.3 弹性散射实验的研究
        1.3.1 稳定核的弹性散射实验
        1.3.2 弱束缚核的弹性散射实验
    1.4 论文工作的意义与内容
第二章 Be同位素的研究进展
    2.1 ~7Be的研究现状
        2.1.1 ~7Be的弹性散射
        2.1.2 ~7Be的破裂反应
        2.1.3 ~7Be的熔合反应
    2.2 ~9Be的研究现状
        2.2.1 ~9Be的弹性散射
        2.2.2 ~9Be的破裂反应
        2.2.3 ~9Be的熔合反应
    2.3 ~(10)Be的研究现状
        2.3.1 ~(10)Be的弹性散射
        2.3.2 ~(10)Be的破裂反应
        2.3.3 ~(10)Be的熔合反应
    2.4 ~(11)Be的研究现状
        2.4.1 ~(11)Be的弹性散射
        2.4.2 ~(11)Be的破裂反应
        2.4.3 ~(11)Be的熔合反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设置
    3.1 兰州放射性束流线(RIBLL-1)
    3.2 探测器设置
    3.3 探测器性能
    3.4 电子学设置以及数据获取
        3.4.1 探测器电子学获取
        3.4.2 电子学调试
第四章 实验数据分析
    4.1 选取弹性散射事件
        4.1.1 TOF信号的选取
        4.1.2 硅探测器刻度
    4.2 散射角计算
    4.3 弹性散射微分截面
        4.3.1 弹性散射微分截面计算方法
        4.3.2 卢瑟福散射截面计算
        4.3.3 Monte Carlo模拟
    4.4 位置较准
    4.5 实验数据检验
    4.6 空靶实验
第五章 物理分析与讨论
    5.1 ~9Be结果分析与讨论
    5.2 ~(10)Be结果分析与讨论
        5.2.1 Woods-Saxon势
        5.2.2 S?o Paulo势
        5.2.3 X&P势
        5.2.4 三种势计算比较
    5.3 ~(11)Be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光学模型计算
        5.3.2 CDCC计算
        5.3.3 XCDCC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下一步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库仑散射公式的推导及其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库仑散射公式推导
2 原子核半径
3 库仑散射公式的Mathematica数值模拟
4 结 论

(8)小角度Rutherford散射模拟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Rutherford散射实验
2 程序设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多次散射
    3.2 电子屏蔽
    3.3 对比分析
4 结语

(10)卢瑟福散射公式的几何证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α粒子运动的性质
2 推导过程
3 总结

四、卢瑟福散射公式推导(论文参考文献)

  • [1]库仑散射公式推导方法的研究[J]. 刘愉快,程绪信. 肇庆学院学报, 2021(05)
  • [2]关于小角度极限下卢瑟福散射公式有效性的讨论[J]. 黄开智,乔翠兰,申晨. 物理通报, 2021(07)
  • [3]高电荷态重离子与原子近距离剧烈碰撞的快反冲离子动量谱学方法研究[D]. 刘俊亮.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1(01)
  • [4]HIAF SRing电子冷却中电子束的产生、传输与收集[D]. 汤梅堂.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1(01)
  • [5]固体核径迹探测器的性能及其在激光核物理中的初步应用研究[D]. 何阳帆. 西华师范大学, 2020(12)
  • [6]11Be+208Pb弹性散射和破裂反应实验研究[D]. 段芳芳. 兰州大学, 2020(01)
  • [7]库仑散射公式的推导及其数值模拟[J]. 杨博,刘艳鑫.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9(04)
  • [8]小角度Rutherford散射模拟与研究[J]. 周伟,李聪,李佳惠.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7(10)
  • [9]原子物理中卢瑟福模型教学方法的思考[J]. 施申蕾. 教育教学论坛, 2014(28)
  • [10]卢瑟福散射公式的几何证明方法[J]. 李曦坤. 大学物理, 2009(01)

标签:;  ;  ;  ;  ;  

卢瑟福散射公式推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