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层次模型与结构分析

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层次模型与结构分析

一、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层次模型及结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慧[1](2020)在《面向供应链网络的并发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响应时间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主要研究了供应链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响应时间问题。供应链系统的层次结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并快速定位系统运作过程中风险的产生环节。供应链系统的响应时间分析可以用来改善系统资源的利用情况,保障最终用户收到产品的时间。所以,对供应链系统的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本文利用主流的形式化方法,从层次结构和响应时间两个方面对供应链系统开展研究和分析,并对一类制造业供应链系统进行性能建模与评估,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供应链并发系统的层次结构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绿色供应链系统的层次结构分析方法。该方法采用Petri网对绿色供应链系统进行形式化建模,通过处理Petri模型对应的关联矩阵,揭示绿色供应链系统的层次结构,并生成能够表示这种层次结构的性能评估进程代数(PEPA)模型,从而更加直接地展现系统的整体结构特征以及内部各子系统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汽车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系统为例,对本文提出的绿色供应链系统层次结构分析方法的实现过程进行详细地阐述。二、供应链并发系统的响应时间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服务流程序列的供应链系统响应时间求解方法。供应链系统的响应时间是指系统完成某项业务需要的总时间,服务流程序列是指系统完成某项业务必须执行的一系列动作。该方法采用PEPA对供应链系统进行形式化建模,通过处理PEPA模型对应的动作矩阵,获取指定动作之间的服务流程序列。并基于获取的服务流程序列,求解和分析供应链系统的响应时间,利于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戴尔公司供应链系统为例,对本文提出的供应链系统服务流程序列获取方法的实现过程进行详细地阐述。三、一类制造业供应链系统的性能建模与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以响应时间为主的供应链系统性能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PEPA对供应链系统进行形式化建模,并结合获取的服务流程序列,采用随机模拟求解法对系统的性能参数进行评估,并分析了不同因素对这些性能参数的影响,从而为系统的设计与改进提供指导意见。在此基础上,我们以一类制造业供应链系统为例,对本文提出的以响应时间为主的供应链系统性能分析方法的实现过程进行详细地阐述。

戴语涵[2](2020)在《面向试油工程方案设计的网络化协同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试油工程是取得石油勘探开发成果的重要环节,其成败主要取决于试油工程方案设计的质量。目前,试油试采公司建立了各种试油信息管理系统,但试油工程方案是由地质、工程、施工三个部门协同合作设计的复杂研究报告,系统在实际使用中,并没有将三个部门的方案设计信息整合到一个系统中,导致了信息、方案孤立;同时不同部门和不同设计人员因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不同,对同一方案的设计认知和理解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因实际需要不同,对方案的文件存储格式和信息表示方法也各不相同,设计人员在设计三个方案中相同模块时都出现差异,难以达到三个部门协同合作和数据共享,降低了工作效率。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知识思想的试油工程方案模版定制方法,将信息表示成知识,能够规范模版标准,统一设计信息,然后利用工作流建模,使得试油工程方案能够进行流转,确保方案的协同设计和知识共享。研究与实现面向试油工程方案设计的网络化协同系统,本课题研究内容如下:1、对试油工程方案的设计模版进行了详细分类,完成了试油工程方案设计模版的逻辑结构设计,利用知识的思想进行试油工程方案基础模版的设计,然后利用Dtree技术实现了试油工程方案设计的模版模块化定制,并实现了模版的定制和维护管理。2、根据试油工程方案设计的审核流转业务流程,描述方案流转的各个环节的处理和权限分配情况,利用Petri网建模工具,构建了方案审核流转的Petri网工作流模型,利用XML定了工作流模型,最终实现了方案审核、部门流转、进度管理、数据管理、知识共享和协同工作等功能。3、结合以上研究的所有内容,对系统的整体需求进行分析,完成系统的业务流程、框架、数据库和具体功能的设计,开发集协同管理和办公自动化于一体的面向试油工程方案设计的网络化协同系统。本系统对试油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其它领域相关系统的开发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周子健[3](2020)在《基于TOSCA的云应用部署的验证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云计算的广泛运用,云编排缺乏可移植性的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云应用拓扑编排规范(Topology and Orchestration Specification for Cloud Applications,简称TOSCA)的提出提高了云编排的移植性与复用性,降低了云应用的移植开销。但基于TOSCA的不同平台的部署存在差异,且应用越复杂部署设计出错的可能性越高,因此需要对部署过程进行验证。模型检测能遍历系统状态判断系统是否满足特定的属性与约束,可以有效验证部署过程的正确性,但手动构造复杂应用的输入模型难度大且成本高。本文给出一个基于TOSCA实现自动化部署的通用流程,并针对手动构建模型检测工具输入模型成本过高的问题,提出BPEL(Business Process Execution Language,业务过程执行语言)工作流自动化生成输入模型的方法,使用模型检测工具NuSMV对输入的SMV(Symbolic Model Verifier)模型进行属性验证,从而保证部署过程的正确性。本学位论文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针对云应用部署缺乏移植性、重用性的问题,本文在分析TOSCA规范的基础上给出一个云应用部署的通用流程,基于该流程可便捷构建系统的拓扑结构图,完成拓扑模板的创建、分析工作流并确定数据使用和交换过程以创建工作流。2.针对模型检测验证部署过程中手动构建输入模型难度与成本高的问题,本文提出BPEL工作流的SMV模型自动化构建方法,该方法将Petri网与NuSMV相结合,设计BPEL到Petri网的映射规则以及Petri网可达图到SMV模型的映射规则,并给出相应的实现算法,基于该方法能自动生成SMV模型,极大地简化了验证BPEL工作流的过程。3.开发一个自动生成BPEL工作流的SMV模型的原型工具,针对Linux环境搭建(LAMP,Linux/Apache/Mysql/PHP环境)和在线医疗系统两个案例进行验证和部署,实验结果表明本文工作能有效降低部署实现与验证的难度,降低部署开销。

贾增沛[4](2019)在《基于Petri网的公铁联运流程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内需增长及产业升级换代新常态,运输需求向着区域协同发展和产业梯度转移的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尤其是发展铁路主导的公铁联运将逐步改变其格局和空间分布,对优化运输组织模式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国内外专家研究公铁联运倾向于研究公铁联运的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先进管理经验等方面,而针对公铁联运作业流程方面的研究较少涉及。本文将在认真调研现实公铁联运现状的基础上应用Petri网建模方法及仿真技术对其进行深入优化,达到优化组织流程,降低流程周期的目的。公铁联运有效结合铁路运输成本低和公路运输灵活高效的特点,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难题,是未来物流发展的新趋势。本文首先对公铁联运的运输方式及特点进行分类总结,系统地介绍了多式联运、Petri网等相关理论,以现阶段研究公铁联运成果为基础,结合铁路公铁联运流程的特点,主要研究分析铁路公铁联运发送作业流程和到达作业流程两大部分。通过绘制铁路公铁联运发送作业流程和到达作业流程图,对几种常用建模方法的比较,选用图形化的Petri网理论,搭建关于公铁联运流程的Petri网模型进行仿真。其次,根据流程要素逻辑关系分析模型结构建立关联矩阵,验证所构建的模型是否合理;然后,采用定性分析(结构分析)和定量分析优化模型,重新建立优化Petri网模型,同样验证其Petri网模型合理有效;最后,对优化前后的Petri网模型使用Tina软件进行仿真,经过对比分析所得仿真数据。最终验证得出优化后的流程是有效的,达到了优化运输组织流程降低周期的目的。论文对公铁联运优化流程和改进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杜磊[5](2019)在《基于系统仿真方法的产业新城开发过程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城(区)是为了满足城市与产业发展的需要,经由政府规划和设立的相对独立的城市空间单元。近年来,我国相继成立了两江新区、南沙新区、西咸新区、贵安新区、雄安新区等一批国家级新区,这些新区是我国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我国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与构建城市治理体系的示范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长期以来,我国建设了大量的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等产业新区,这些新城(区)具有产业发展迅速、政策机制灵活、设施配套齐全等众多优势,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力的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但旧有的新区开发模式往往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新城(区)运营若干年后会暴露出土地利用率低、环境污染、职住分离、产业升级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加之新型城镇化对新城(区)的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产城融合,以人为本”,如何满足这一要求,完成好新城(区)的开发工作,成为了城市管理者需要应对的难题。有鉴于此,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借助系统演化理论,物理—事理—人理等系统相关理论对产业新城的发展规律、系统目标、系统结构以及演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为产业新城的开发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分析框架与理论模型,并利用系统动力学、Petri网、多Agent等建模方法建立了与该理论模型相对应的组合仿真模型。既为构建同类区域开发模型提供了参考,也为分析各类产业新城项目提供了定量分析工具与实验平台。本研究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部分为产业新城开发的外部规律研究。主要利用历史分析与案例分析方法,对我国产业新城系统演化的历史规律进行分析与总结。从社会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禀赋、土地利用模式等维度,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产业新城的开发特征,总结我国产业新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第二部分为产业新城开发过程系统的研究。通过对产业新城开发过程的系统分析,构建产业新城开发的分析框架与理论模型。首先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城开发需要实现的系统目标。随后对产业新城的系统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出产业新城系统的演化规律。应用“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分别对产业新城的物质系统、过程系统、组织系统进行分析,厘清产业新城开发系统的结构;最后建立了三个成员系统的逻辑关系,构建了新城开发的理论模型,同时搭建了组合仿真系统的框架体系。第三部分为产业新城开发组合仿真模型的构建。首先应用系统动力学构建了产业新城“物理”仿真模型,用以模拟产业新城的宏观运行。随后应用工作流分析技术构建了产业新城“事理”仿真模型,用以模拟产业新城的开发过程。接着应用M-Agent技术构建了产业新城“人理”仿真模型,用以模拟产业新城利益主体的组织行为。最后应用组合仿真理论,将所构建的“物理”、“事理”、“人理”模型进行组合,形成组合仿真模型,并对四种不同情景的新城开发过程进行了模拟与分析。本研究认为我国产业新城的发展首先要符合其系统运行的外部规律,即产业新城的产生与发展是时代的产物,外部经济社会条件对产业新城的发展有限制作用,政府与市场的有效配合是其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而产业与城市协同发展则是其持续发展的动力。其次产业新城的开发要符合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即科学的利用“物理”、“事理”、“人理”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不断推动产业新城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化。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新城的开发应以发展目标为引导,通过科学的规划与决策,合理的计划与实施,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相互促进,最终实现产业新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应用多种建模方法,构建了产业新城开发组合仿真模型,并对产业新城开发过程进行了情景模拟,该仿真模型能够反映出不同的发展模式所造成的结果,从而印证了产业新城开发应遵从的内外部规律。

宋健[6](2019)在《基于日志自动机的形态学片段业务流程模型挖掘方法》文中提出在业务流程分析过程中,业务流程管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在各个流程挖掘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业务流程模型能够维持企业系统的正常运转,能够高效的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流程挖掘的目的是从事件日志中提取可执行的流程知识,并对真实的流程进行监视和改进。因此,过程挖掘技术在业务流程发展中具有重大的实际应用意义。目前,过程挖掘技术大多采用高频优先的原则,针对日志中的低频行为则直接过滤。但某些流程系统包括部分非频繁行为(eg:宇宙飞船的逃逸系统等),该行为在系统中发生频率虽低但至关重要。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日志自动机的形态学片段业务流程模型挖掘方法。首先找出各变迁活动间的行为轮廓关系和拟间接依赖关系,挖掘出流程模型中的隐变迁活动。其次利用流程切的过滤操作技术,对事件日志序列进行划分,过滤事件日志中的噪音活动并保留可能含有效信息的非频繁行为。最后再采用形态学片段挖掘方法,利用日志自动机对事件日志中的活动进行非频繁弧计算,更加精确的过滤非频繁行为中的噪音活动,使流程模型的精确度得到进一步提高。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1)针对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隐变迁问题,已有的方法在模型挖掘的合理性方面以及对不完备的事件日志进行挖掘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提出拟间接依赖关系挖掘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隐变迁方法。利用整线性规划构建日志活动间的依赖关系表找出日志序列间的约束体。利用拟间接依赖关系表查找符合要求的拟间接关系变迁对,挖掘出拟间接关系变迁对中存在的隐变迁,有利于改善模型的合理性以及适当性。(2)对于业务流程所记录的事件日志存在的非频繁行为,已有的研究方法直接依据日志发生频率进行过滤,该方法对导致错误删除部分有效低频事件日志,降低流程模型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本文提出流程切的方法过滤日志活动中的噪音。流程切不仅考虑到日志活动中的频繁行为,低频模式下的行为也考虑其中。针对环状结构,异常的环状结构会引起流程图的边缘结构发生异常,流程切对该结构能够很好的进行处理,过滤后的日志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模型的有效性。(3)对于构建模型优化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日志自动机的形态学片段挖掘流程模型的方法。首先将事件日志序列转化为日志自动机模型,利用日志自动机对事件日志中的弧进行计算验证,将不合理的弧过滤处理。再依据形态学片段方法将事件日志进行模块化处理,找出有关联的模块,将关联活动中相同的活动变迁进行合并操作,迭代此步骤,从而得到完整的流程模型。该方法在过滤非频繁行为上效果显着,同时在处理多组事件日志的流程模型中非常有效,使流程模型进一步得到优化。图[31]表[32]参[118]

缪林[7](2019)在《现代服务理念下物流园区仓配一体化业务流程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内物流发展十分迅速,作为物流集聚发展的载体物流园区,为社会流通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由于国内物流园区发展时间较短,经验积累以及管理理念欠缺,物流园区内的运营管理依然存在很多不合理、不规范问题,这不利于物流运输以及仓储成本的降低以及服务效率的提高。因此本文着眼分析物流园区内最为核心的业务仓配一体化,通过业务流程优化理论及方法应用,为物流园区内仓配一体化业务流程优化管理提供相应建议。当前物流园区的种类较多,包括第三方物流园区、企业自建物流园区以及社会公共物流园区等,考虑到当前仓配一体化业务的开展需要物流上下游企业的紧密配合,以及企业内部信息流程的共享等,因此选取最合适的研究对象——企业自建物流园区。企业自建物流园区的仓配一体化业务流程主要涉及到仓储管理、共同配送以及仓配信息平台管理等,通过智能化与信息化手段,从订单入库、货物管理、订单整合、货物出库、车辆选择、路线设计、运输配送等一系类流程进行统一管理。文章以物流园区仓配一体化业务流程中仓储管理和共同配送两大核心环节展开相应分析。基于现代服务业理论、BPO内涵、流程建模方法的研究梳理,深入分析事件过程链、数据流程图、IDEF建模等方法,最终选取引入时间参数随机Petri网方法对物流园区内仓配一体化的业务流程进行建模和分析,并基于此进行流程优化。文章主要梳理出企业自建物流园区内仓配一体化业务流程共性环节,并基于现代服务业发展“以人为本、市场导向、互联网信息化以及增值服务”的四大特征,为业务流程优化提供依据,同时寻找并解决随机Petri网中的同步与冲突环节。最后基于Markov链和工作流两种随机Petri网性能分析角度,对比研究仓配一体化流程模型优化前后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模型的系统效率高于优化前的效率。

陈泳杉[8](2019)在《基于全面关系流管理的业务流程Petri网建模与重组研究 ——以A公司为例》文中提出本文选取互联网家装行业某初创型企业A公司为研究对象,对业务流程进行建模与重组分析,通过对比重组前后的流程指标衡量重组的效果,并为后续改进提供建议。文中主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全面关系流管理的Petri网建模方法,旨在说明业务流程重组的本质就是对关系流的分析与再设计。由于Petri网在静态分析、动态仿真、信息处理方面具备优越性,但它可理解性低、建模难度较高,现有文献研究对业务流程的Petri网建模在方法指导上仍存在空白。Petri网中所阐述的“流的关系”和全面关系流中的“关系作用因子”是等价的。鉴于此,本文以全面关系流管理作为Petri网建模的理论依据,提出一种业务流程的Petri网建模和重组的方法,并运用到A公司的实践中。在描述A公司业务流程的基础上,确定流程重组研究的层次以及发生作用的实体,作出业务流程的全面关系流。通过梳理流程中伴随的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等关系作用因子,完整构建企业业务流程的Petri网模型。Petri网模型分析方法可识别业务流程中出现的顺序、并发、选择、冲突等不恰当的关系流结构,它们对应的优化原则可以为关系流的分析和再设计奠定基础。为模型引入参数,将Petri网转化为随机网,运用与模型同构的马尔科夫链数学分析方法,可以计算流程重组前后的系统性能指标并作进一步分析。

张峰[9](2015)在《航天产品性能样机分布式协同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型复杂航天产品性能样机技术是当前具有挑战性和高难度的研究课题,成为工业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它的设计通常由几百个单位参与论证、设计、制造、试验、使用、保障和管理。目前,由于性能样机的定量描述和建模理论与技术尚不成熟,以超声速飞航武器为代表的大型复杂航天产品面临着地面实验条件模拟难、指标要求高、综合集成性差、建模与仿真难度大、多类目标制导控制一体化优化设计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需要解决。航天产品性能样机的研制是个多阶段全生命周期的设计过程,包含产品全生命周期内零部件及其设备的完整数字信息模型。而在现有环境条件下,不同子系统的设计建模、仿真与优化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各学科领域模型之间具有不同的依赖关系,不同信息模型在语义层面需要一致表达方法。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复杂航天产品性能样机的分布式协同建模方法、协同仿真方法、协同仿真模型库的构建方法和协同仿真优化方法,并应用云计算等现代信息化综合集成技术,实现性能样机的分布式协同建模与仿真统一管理。主要体现在:(1)针对航天产品性能样机的定量描述和建模理论与技术尚不成熟等问题,系统性地提出了UMSLO(Unified-Modeling-Simulation-Library-Optimization)概念模型,并在UMSLO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级性能样机的设计过程和协同建模方法。首先,在对性能样机协同设计仿真业务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体建模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本体元模型的性能样机协同概念建模方法。其次,根据所研究的基于本体的性能样机建模方法,给出了性能样机协同概念建模案例,并采用Protégé工具构建了性能样机的本体元模型库。最后,在分析性能样机协同建模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对象Petri网的性能样机协同建模过程动态建模方法。给出了性能样机协同建模工作流模型的形式化定义以及协同概念建模、功能建模、仿真建模和优化建模设计单元的对象Petri网元模型。通过元模型输入输出接口动态描述性能样机协同建模与仿真过程。所构建的性能样机本体元模型库较好的解决了多学科产品模型的输出缺失和冗余信息的问题,可以显式地表达领域知识并促进不同领域之间概念的语义一致性,实现了UMSLO中的M子模型。(2)针对性能样机仿真系统中多领域元模型统一集成转换问题,在性能样机协同建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HLA(High Level Architecture)的数字性能样机协同仿真模型。首先,分析了领域本体元模型与联邦模型的映射方法。然后,对所构建的不同学科领域的本体元模型进行转换与集成,提出了本体元模型与HLA对象模型的转换方法。再次,在本体元模型集成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本体元模型与HLA对象模型的转换方法,通过本体元模型集成与转换案例分析了各学科领域本体概念匹配过程。最后,以所构建的性能样机模型为对象,将其六自由度元模型作为复杂系统的应用实例,进行超声速飞行器性能样机(Performance Digital Mock-Up of Hypersonic Vehicle,HV-PDMU)的建模,提出了HV-PDMU模型整体结构和HV-PDMU联邦仿真实现过程,并设计基于Pertri网的HLA仿真模型。所研究的模型减少了HLA仿真模型中冗余的数据传输、提高模型运行速度,解决了HLA仿真系统中多领域元模型统一集成转换问题,实现了UMSLO模型中的S子模型。(3)为了实现各学科仿真模型的有效积累和重用,运用数据库和元模型共享技术,建立可重用的仿真模型库,分析了性能样机协同仿真模型库的层次框架,划分为顶层系统仿真模型、领域主模型和元模型,并给出了性能样机协同仿真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技术,实现了UMSLO模型中的L子模型。(4)针对性能样机协同建模与仿真过程中的多学科耦合与多目标优化问题,引入混合软计算方法,提出了性能样机多学科协同仿真优化模型。首先,在分析了性能样机多学科协同设计与优化建模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超声速飞行器性能样机不同学科之间的数据分析关系与耦合关系表达模型。然后,在多目标优化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目标粒子群遗传混合优化算法(Multi-objec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Genetic Algorithm,MOPSOGA),在构建的性能样机模型和HV-PDMU模型的基础上,应用MOPSOGA算法,对性能样机气动推进一体化、外形气动一体化以及HLA仿真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分配进行了多目标优化设计。所提出的算法能够在设计候选解中求得Pareto优化解,较好的实现了性能样机多学科中的元模型性能目标综合优化与方案评价,实现了UMSLO中的O子模型。(5)针对性能样机全生命周期协同建模与仿真过程中管理系统综合集成性差的问题,构建了性能样机协同建模与仿真原型系统。首先,在分析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对建模任务管理功能需求、建模流程管理功能需求、模型设计管理功能需求、产品本体库管理功能需求、协同仿真管理功能需求和协同建模系统平台管理功能需求进行了分析与设计。然后,建立了原型系统的数据库概念模型和物理模型。所构建的平台较好地解决了性能样机全生命周期统一建模与仿真以及不同人员、不同工具、不同算法、不同描述语言下的耦合建模、联合仿真问题,实现了UMSLO中的U子模型。以上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均通过winged-cone高超声速概念飞行器应用实例进行了验证。

李海凌[10](2012)在《基于Petri网工作流技术的工程项目群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以集群的形态处于多组织、多项目的环境之中。面对这类集群项目,目前的管理计划、控制技术方法趋于粗放,在项目群的运行过程中,缺乏完整统一的工作流控制方案,信息沟通方式也不能有效满足工程项目群建设的需要。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为改进、完善工程项目群的管理现状,促进集成管理与工程项目群管理实践的有效结合,本文以集成管理理论为基础,工作流技术为手段,理论研究与建模仿真技术相结合,基于Petri网建模工具,对工程项目群集成机理、模型构建及工作流管理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分析了工程项目群管理的集成本质,阐述了项目群管理流程、管理组织形式、信息集成的内涵和集成机理,构建了工程项目群集成管理总体框架模型,并且分析了工作流技术对于实现该框架模型的可行性,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了实现工程项目群集成管理总体框架模型中的流程集成,在对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工作流模型特点分析及工作流框架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基于分层赋时着色Petri网(Hierarchy Timed Colored Petri Net, HTCPN)构建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工作流模型。在工作流模型的基础上,考虑资源约束,通过HTCPN中非空颜色集合的定义,借助托肯颜色表达资源的分类及组合,完成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资源模型的构建。工作流模型和资源模型能够直观地反映项目群实施过程中任务之间顺序、并行和同步等复杂的时空逻辑关系,揭示项目群系统内部动态行为特征,为全面准确地掌握项目群实施全过程、实现项目群实施阶段的流程集成以及项目群资源优化提供技术与方法的支持。借助CPN Tools仿真平台进行实例建模与仿真,通过对模型结构、工期和过程优化的仿真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在工程项目群工作流模型和资源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即流程定义已完成的基础上,针对工程项目群管理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集成协同需求及信息集成对工程项目群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以WfMC工作流管理系统参考模型为原型,设计了一种工程项目群工作流管理系统。详细描述了模型模块与接口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该系统的应用效益。基于这一模型开发的管理系统是集管理自动化和信息化为一体的网络管理系统,能为信息集成提供平台,有效促进组织的集成,并保障流程集成的实现。至此,工程项目群集成管理总体框架模型借助工作流建模及工作流管理系统得以实现。

二、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层次模型及结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层次模型及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供应链网络的并发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响应时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知识
    2.1 供应链系统
        2.1.1 概述
        2.1.2 典型的供应链系统
    2.2 绿色供应链系统
        2.2.1 概述
        2.2.2 典型的绿色供应链系统
    2.3 Petri网
        2.3.1 图形表示法
        2.3.2 相关定义及概念
    2.4 随机进程代数 PEPA
        2.4.1 语法规则
        2.4.2 结构化操作语义
        2.4.3 数值表示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供应链并发系统的层次结构分析
    3.1 引言
    3.2 层次结构分析方法
        3.2.1 基本定义
        3.2.2 算法思想
        3.2.3 绿色供应链系统层次结构提取算法
        3.2.4 算法改进之处
    3.3 实例分析
        3.3.1 Petri网模型
        3.3.2 关联矩阵
        3.3.3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供应链并发系统的响应时间分析
    4.1 引言
    4.2 响应时间分析方法
        4.2.1 基本定义
        4.2.2 算法思想
        4.2.3 供应链系统服务流程序列获取算法
        4.2.4 供应链系统响应时间模拟算法
    4.3 实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类制造业供应链系统的性能建模与分析
    5.1 引言
    5.2 —类制造业供应链系统的性能建模
        5.2.1 工作流程
        5.2.2 PEPA模型
    5.3 一类制造业供应链系统的性能分析
        5.3.1 参数设置
        5.3.2 响应时间
        5.3.3 吞吐量
        5.3.4 利用率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汽车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系统Petri网模型的关联矩阵
附录二 一类制造业供应链系统PEPA模型的动作矩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面向试油工程方案设计的网络化协同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现状基础
        1.2.2 网络化协同系统研究现状基础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组织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及理论
    2.1 网络化协同设计的相关理论
        2.1.1 协同设计
        2.1.2 网络化协同设计
    2.2 知识相关理论
        2.2.1 知识概念
        2.2.2 数据、信息和知识的联系
    2.3 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建模技术研究
        2.3.1 工作流定义
        2.3.2 Petri网的定义
        2.3.3 Petri网的优点
        2.3.4 工作流模式
        2.3.5 工作流的触发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知识的试油工程方案模版定制技术研究
    3.1 试油工程方案模版模块化定制需求
    3.2 基于知识的试油工程方案模版模块化定制流程与框架
    3.3 基于知识的试油工程方案模版定制模型的构建
        3.3.1 知识模型的定义
        3.3.2 框架知识单元
        3.3.3 规则知识单元
        3.3.4 层次知识模型的存储
        3.3.5 基于Dtree的知识模型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Petri网的协同办公工作流研究与构建
    4.1 业务流程设计
        4.1.1 管理人员业务流程设计
        4.1.2 设计人员业务流程设计
        4.1.3 审核人员业务流程设计
    4.2 试油方案协同办公工作流设计
        4.2.1 工作流模型定义
        4.2.2 工作流模型的构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试油工程方案设计的网络化协同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5.1 系统需求分析
    5.2 系统体系架构
        5.2.1 系统框架设计
        5.2.2 系统开发模式设计
        5.2.3 数据库设计
    5.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5.4 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
        5.4.1 模版管理模块
        5.4.2 方案设计管理模块
        5.4.3 在线设计模块
        5.4.4 协同管理模块
        5.4.5 用户权限管理模块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3)基于TOSCA的云应用部署的验证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云资源编排
        1.2.2 工作流的自动化验证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2 基于TOSCA的自动化部署
    2.1 TOSCA相关概念
        2.1.1 TOSCA基本概念
        2.1.2 应用拓扑
        2.1.3 管理计划
        2.1.4 BPEL
    2.2 部署的整体流程
    2.3 构造拓扑模板
        2.3.1 分析模板整体结构
        2.3.2 拓扑模板分析实例
        2.3.3 创建拓扑模板
    2.4 创建管理计划
        2.4.1 分析工作流
        2.4.2 工作流的分析实例
        2.4.3 创建工作流
    2.5 本章小结
3 BPEL的自动化验证
    3.1 相关概念
        3.1.1 基本概念
        3.1.2 基于自动机的模型检测
        3.1.3 Petri网
        3.1.4 时态逻辑
    3.2 BPEL验证的整体流程
    3.3 BPEL到Petri网结构的映射规则
        3.3.1 统一映射结构
        3.3.2 含执行逻辑的活动的映射
        3.3.3 scope中活动的映射
    3.4 可达图到SMV模型的映射规则
    3.5 部署工作流的时态逻辑
    3.6 本章小结
4 SMV模型生成算法与实现
    4.1 BPEL2PN算法
    4.2 PN2RG算法
    4.3 RG2SMV算法
    4.4 SMV模型生成原型工具
        4.4.1 整体结构
        4.4.2 BPEL2PN模块
        4.4.3 GRG模块
        4.4.4 RG2SMV模块
    4.5 本章小结
5 案例研究
    5.1 案例研究一:LAMP的部署
    5.2 案例研究二:在线医疗系统OMS的部署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基于Petri网的公铁联运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线路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公铁联运基础理论
    2.2 Petri网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公铁联运流程分析
    3.1 公铁联运流程分析
        3.1.1 公铁联运发送作业流程
        3.1.2 公铁联运到达作业流程
    3.2 存在问题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Petri网的公铁联运流程建模及优化
    4.1 公铁联运流程Petri网建模
        4.1.1 公铁多联运发送作业建模及分析
        4.1.2 公铁多联运到达作业建模及分析
    4.2 基于Petri网的公铁联运流程优化
        4.2.1 Petri网优化原则
        4.2.2 优化后公铁联运发送作业的Petri网模型
        4.2.3 优化后公铁联运到达作业的Petri网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仿真分析
    5.1 仿真软件介绍
    5.2 Petri网模型的仿真
    5.3 仿真结果比较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系统仿真方法的产业新城开发过程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产业新城开发的相关研究
        1.2.2 城市系统仿真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框架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的理论基础
    2.1 城市发展的相关理论与研究
        2.1.1 经济外部性与企业的聚集
        2.1.2 区位理论与规模经济
        2.1.3 比较优势与专业化
        2.1.4 可持续发展观与相关理论
    2.2 城市合作开发的相关理论与研究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城市治理体系
        2.2.3 企业家城市理论
    2.3 复杂系统的相关理论与研究
        2.3.1 系统科学的发展
        2.3.2 复杂系统演化论
        2.3.3 “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
        2.3.4 体系与体系工程
        2.3.5 组合仿真系统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产业新城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产业新城都发展的阶段
        3.1.1 清末民初的实验探索
        3.1.2 建国初期工矿型城市
        3.1.3 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地产
        3.1.4 从产业园到城市新区
        3.1.5 我国产业新城发展的经验总结
    3.2 我国产业新城的类型与特点
        3.2.1 外部投资型
        3.2.2 城市扩张型
        3.2.3 独立发展型
        3.2.4 外贸口岸型
    3.3 我国产业新城开发存在的问题
        3.3.1 产业发展与城市开发不协调
        3.3.2 发展路径与建设流程不科学
        3.3.3 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不明确
    3.4 本章小结
4 产业新城组合仿真系统结构研究
    4.1 我国产业新城开发应实现的系统目标
        4.1.1 为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
        4.1.2 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载体
        4.1.3 承接母城外移的功能和产业
        4.1.4 做带动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
    4.2 产业新城的系统演化
        4.2.1 初创期产业新城的系统演化
        4.2.2 发育期产业新城的系统演化
        4.2.3 提升期产业新城的系统演化
        4.2.4 成熟期产业新城的系统演化
    4.3 产业新城开发的“物理-事理-人理”系统分析
        4.3.1 "物理"维度的产业新城开发系统
        4.3.2 "事理"维度的产业新城开发系统
        4.3.3 "人理"维度的产业新城开发系统
    4.4 产业新城开发的系统(理论)模型
        4.4.1 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间耦合关系
        4.4.2 产业新城开发中"物理-事理-人理"的系统互动关系
        4.4.3 产业新城开发系统的系统(理论)模型
    4.5 产业新城开发的组合仿真系统总体框架
    4.6 本章小结
5 “物理”维度的产业新城开发仿真模型构建
    5.1 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应用与原理
        5.1.1 系统动力学的发展
        5.1.2 系统动力学的原理与特点
        5.1.3 系统动力学的适用性
        5.1.4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过程
    5.2 “物理”维度产业新城开发仿真模型
        5.2.1 "物理"维度的产业新城开发仿真模型的目标
        5.2.2 "物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的框架与边界
        5.2.3 "物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的假设条件
        5.2.4 "物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的指标选取
        5.2.5 "物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的因果关系分析
        5.2.6 "物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的建立
    5.3 “物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的可靠性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事理”维度的产业新城开发仿真模型构建
    6.1 Petri网的发展及原理
        6.1.1 Petri网的发展概述
        6.1.2 Petri网的定义与运行规则
        6.1.3 Petri网的分析方法
        6.1.4 Petri网方法的适用性
    6.2 产业新城开发的Petri网模型
        6.2.1 工作流模型的基本概念
        6.2.2 产业新城开发工作流模型构建分析
        6.2.3 产业新城开发工作流模型的构建
    6.3 “事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的实现
        6.3.1 产业新城"事理"仿真模型的软件实现
        6.3.2 模型运行结果表示
    6.4 本章小结
7 “人理”维度的产业新城开发仿真模型构建
    7.1 Multi-agent系统的构建
        7.1.1 智能Agent
        7.1.2 Multi-agent系统
        7.1.3 基于Agent的系统建模方法与步骤
        7.1.4 Multi-Agnet建模与产业新城利益相关者的适应性
    7.2 产业新城利益相关者组织的模型结构
        7.2.1 产业新城利益相关者MAS问题分析
        7.2.2 产业新城利益相关者MAS模型的框架
    7.3 产业新城利益相关者MAS微观模型构建
        7.3.1 Agent的角色研究与模型构建
        7.3.2 产业新城MAS中的Agent的角色模型
        7.3.3 MAS的交互机制设计
    7.4 “人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
        7.4.1 "人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的软件实现
        7.4.2 模型运行结果表示
    7.5 本章小结
8 产业新城开发组合仿真系统的建立与仿真应用
    8.1 组合仿真系统的构建
        8.1.1 组合仿真系统的物理结构
        8.1.2 模型组合分析
    8.2 基于模型组合的仿真运行及实验分析
        8.2.1 情景一:产业新城依照"产城融合"理念进行开发
        8.2.2 情景二:产业新城开发过程中生活设施建设不足
        8.2.3 情景三:产业新城开发过程中过度房地产化
        8.2.4 情景四:产业新城开发过程中产业升级困难
    8.3 组合仿真系统的应用效果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基于日志自动机的形态学片段业务流程模型挖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流程挖掘
        1.2.2 过程优化
    1.3 非频繁行为挖掘
        1.3.1 非频繁行为处理
        1.3.2 有效低频挖掘
    1.4 本文内容安排
2 基本知识
    2.1 Petri网的相关知识
    2.2 行为轮廓
3 基于行为轮廓挖掘业务流程隐变迁的方法
    3.1 概述
    3.2 基本概念
    3.3 基于行为轮廓挖掘隐变迁的方法
    3.4 案例分析
    3.5 仿真实验
    3.6 本章小结
4 业务流程隐变迁的拟间接依赖挖掘方法
    4.1 概述
    4.2 基本概念
    4.3 基于拟间接依赖关系挖掘隐变迁的方法
        4.3.1 流程模型中行为轮廓结构
        4.3.2 确定事件日志间的拟间接关系
        4.3.3 基于拟间接依赖关系隐变迁挖掘算法
    4.4 实例分析
    4.5 结束语
5 基于流程切的过程模型挖掘方法
    5.1 概述
    5.2 研究动机
    5.3 基于流程切的过滤技术操作
    5.4 基本概念
    5.5 流程切的挖掘低频序列日志的方法
    5.6 案例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基于日志自动机的形态学片段流程模型挖掘
    6.1 概述
    6.2 动机例子
        6.2.1 基于日志自动机非频繁行为检测
        6.2.2 基于事件日志生成的形态学片段
    6.3 基本概念
    6.4 基于日志自动机的形态学片段挖掘模流程模型方法
    6.5 实例分析
        6.5.1 子流程模型的建立
        6.5.1.1 买家中心(X)子流程模型的建立
        6.5.1.2 卖家中心(Y)子流程模型的建立
        6.5.1.3 售后中心(Z)子流程模型的建立
    6.6 基于形态学片段流程模型的建立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
    7.2 未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现代服务理念下物流园区仓配一体化业务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仓配一体化相关研究
        1.2.2 业务流程优化研究现状
        1.2.3 物流相关业务流程优化的研究
        1.2.4 Petri网业务流程优化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解决问题、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解决的问题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方法
    2.1 现代服务理念
        2.1.1 现代服务理念的概念界定
        2.1.2 现代服务发展趋势
        2.1.3 现代服务理念对物流园区的要求
    2.2 业务流程优化理论基础
        2.2.1 业务流程优化的背景及内涵
        2.2.2 业务流程优化的原则
    2.3 业务流程优化方法与建模工具
        2.3.1 业务流程优化的方法
        2.3.2 业务流程优化建模工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物流园区仓配一体化业务流程分析
    3.1 物流园区仓配一体化业务分析
        3.1.1 物流园区的选取及假设
        3.1.2 仓配一体化业务流程
    3.2 随机Petri网建模流程分析
        3.2.1 随机Petri网建模流程元素
        3.2.2 随机Petri网建模的逻辑关系
        3.2.3 随机Petri网建模步骤
    3.3 基于随机Petri网的仓配一体化模型分析
        3.3.1 随机Petri网模型前提假设
        3.3.2 随机Petri网模型构建
        3.3.3 随机Petri网模型结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代服务理念下仓配一体化业务流程优化
    4.1 现代服务理念下仓配一体化流程优化原则
    4.2 仓配一体化下仓储管理流程优化
        4.2.1 仓储管理流程优化内容
        4.2.2 仓储管理流程优化后的Petri网模型
    4.3 仓配一体化下共同配送流程优化
        4.3.1 共同配送流程优化内容
        4.3.2 共同配送流程优化后的Petri网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物流园区仓配一体化业务流程优化效果验证
    5.1 基于Markov链的随机Petri网性能分析
        5.1.1 基于Markov链的Petri网冲突环节
        5.1.2 基于Markov链的Petri网模型性能分析
    5.2 基于工作流优化前后的随机Petri网性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基于全面关系流管理的业务流程Petri网建模与重组研究 ——以A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2 相关理论与研究现状
    2.1 业务流程重组
    2.2 全面关系流管理
    2.3 PETRI网
3 基于全面关系流管理的业务流程Petri网模型
    3.1 关系流和Petri网
    3.2 利用Petri网对业务流程建模
    3.3 利用Petri网模型对业务流程重组
    3.4 本章小结
4 A公司业务流程Petri网建模与重组
    4.1 A公司业务流程现状
    4.2 A公司业务流程的Petri网建模
    4.3 A公司业务流程重组方案
    4.4 本章小结
5 A公司业务流程重组方案评价
    5.1 流程重组前的随机Petri网模型
    5.2 流程重组后的随机Petri网模型
    5.3 流程重组前后的模型性能比较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反思
    6.1 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航天产品性能样机分布式协同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性能样机技术研究文献综述
        1.2.2 性能样机协同建模与仿真方法综述
        1.2.3 性能样机多学科优化方法综述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课题来源
    1.4 本文主要工作
        1.4.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2 全文章节安排及内容概要
第2章 航天产品性能样机协同设计支撑环境分析
    2.1 性能样机多学科协同设计过程综合集成分析
    2.2 性能样机协同设计模型分析
        2.2.1 性能样机建模与仿真集成模型
        2.2.2 性能样机协同设计业务流程分析
    2.3 性能样机多学科协同设计与建模过程
    2.4 性能样机建模与仿真支撑环境的关键技术分析
        2.4.1 多学科领域协同建模技术
        2.4.2 系统工程领域建模语言技术
        2.4.3 多学科优化设计技术
        2.4.4 性能样机高层建模与仿真技术
        2.4.5 分布式协同仿真技术
    2.5 性能样机的实现关键技术分析
    2.6 本章总结
第3章 航天产品性能样机多学科协同建模
    3.1 性能样机功能的划分及设计流程分析
    3.2 基于本体的性能样机协同建模
        3.2.1 性能样机技术对建模语言的基本要求
        3.2.2 本体建模的构建方法
        3.2.3 本体元模型的分析过程
        3.2.4 本体元模型建模语言
    3.3 基于本体元模型的性能样机协同概念建模
        3.3.1 基于本体元模型的复杂系统建模
        3.3.2 本体元模型的构建
    3.4 基于本体元模型的性能样机协同概念建模案例
        3.4.1 性能样机领域本体的规划
        3.4.2 性能样机领域本体的设计
        3.4.3 性能样机领域本体的实现
        3.4.4 高超声速飞行器本体OWL描述
    3.5 性能样机本体库的构建
        3.5.1 性能样机本体库存储方法
        3.5.2 性能样机关系数据库建模
    3.6 基于Petri网的性能样机协同动态建模过程
        3.6.1 过程建模方法Petri网分析
        3.6.2 性能样机协同建模工作流模型的形式化定义
        3.6.3 性能样机协同概念建模设计单元的对象Petri网元模型定义
        3.6.4 性能样机协同功能建模设计单元的对象Petri网元模型定义
        3.6.5 性能样机协同HLA仿真建模设计单元的对象Petri网元模型定义
        3.6.6 性能样机多学科协同优化建模设计单元的对象Petri网元模型定义
    3.7 基于有色Petri网的性能样机协同设计案例
        3.7.1 有色Petri网的建模过程
        3.7.2 基于有色Petri网的性能样机协同建模
    3.8 本章总结
第4章 航天产品性能样机多学科协同仿真
    4.1 分布式协同仿真本体元模型与联邦模型的映射
    4.2 分布式协同仿真统一建模过程分析
    4.3 协同仿真对象模型
        4.3.1 分布式协同仿真对象模型
        4.3.2 分布式协同仿真对象模型的组成
    4.4 基于本体的协同仿真对象模型
    4.5 分布式协同仿真本体元模型转换与集成
        4.5.1 本体元模型的转换方法
        4.5.2 本体元模型的本体集成规则
        4.5.3 本体模型集成混合算法
        4.5.4 本体模型集成应用实例
    4.6 本体元模型与分布式协同仿真对象模型的转换
        4.6.1 本体元模型与FOM的转换规则
        4.6.2 本体元模型集成与转换案例
    4.7 基于Pertri网的分布式协同仿真控制模型设计
        4.7.1 基于Petri网的分布式协同仿真中的事件定义
        4.7.2 基于Petri网的分布式协同仿真联邦仿真模型
    4.8 性能样机分布式协同仿真模型的实现
        4.8.1 性能样机分布式协同仿真模型结构
        4.8.2 分布式协同仿真联邦服务的定义
        4.8.3 分布式协同仿真联邦对象模型的构建
        4.8.4 分布式协同仿真联邦成员数据交互模型
        4.8.5 分布式协同仿真联邦执行数据的设计
        4.8.6 分布式协同仿真联邦对象类的发布与订阅
        4.8.7 分布式协同仿真实现
    4.9 本章总结
第5章 某航天器性能样机建模及协同仿真模型库的构建
    5.1 构建协同仿真模型库的作用与意义
    5.2 性能样机仿真模型的定义
    5.3 性能样机元模型仿真库的构建
        5.3.1 性能样机系统模型结构分析
        5.3.2 性能样机六自由度仿真元模型的构建
        5.3.3 性能样机气动力系统参数计算仿真模型
        5.3.4 性能样机推进系统参数计算仿真模型
        5.3.5 性能样机控制系统参数计算仿真模型
        5.3.6 性能样机气动热参数计算仿真模型
        5.3.7 性能样机弹道与控制参数计算仿真模型
    5.4 性能样机仿真模型库数据集成管理方法
        5.4.1 性能样机协同仿真模型库的层次框架分析
        5.4.2 性能样机协同仿真数据集成研究
        5.4.3 性能样机协同仿真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技术
    5.5 本章总结
第6章 航天产品性能样机协同建模与仿真优化
    6.1 性能样机多学科协同优化建模
        6.1.1 多学科耦合系统
        6.1.2 多学科协同优化算法
        6.1.3 性能样机MDO协同建模
    6.2 性能样机多学科协同优化算法
        6.2.1 多目标优化分析
        6.2.2 多目标优化遗传算法
        6.2.3 粒子群算法
        6.2.4 基于PSO-GA的多目标优化混合软计算模型
        6.2.5 MOPSOGA算法性能测试及分析
    6.3 某航天器性能样机气动推进一体化多目标优化设计
        6.3.1 多目标模型设计
        6.3.2 多目标优化模型设计
        6.3.3 多目标优化结果分析
    6.4 某航天器性能样机性能样机外形气动一体化多目标优化设计
        6.4.1 多目标模型设计
        6.4.2 多目标优化模型设计
        6.4.3 多目标优化结果分析
    6.5 性能样机协同仿真系统可靠性指标分配优化
        6.5.1 复杂系统可靠性指标分配理论
        6.5.2 分布式协同仿真系统可靠性指标分配方法
        6.5.3 基于MOPSOGA的性能样机系统可靠性分配多目标优化
    6.6 本章总结
第7章 航天产品性能样机协同建模与仿真平台架构
    7.1 复杂航天产品设计单位组织机构分析
    7.2 性能样机协同建模与仿真平台基础框架
        7.2.1 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化管理发展架构分析
        7.2.2 云服务模式分析
    7.3 性能样机协同建模与仿真系统架构设计
        7.3.1 性能样机协同建模与仿真平台架构
        7.3.2 系统物理平台架构的设计
        7.3.3 系统集成开发环境设计
    7.4 性能样机协同建模与仿真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7.4.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及需求分析
        7.4.2 建模任务管理功能需求分析与设计
        7.4.3 建模流程管理功能需求分析与设计
        7.4.4 模型设计管理功能需求分析与设计
        7.4.5 产品本体库管理功能需求分析与设计
        7.4.6 协同仿真管理功能需求分析与设计
        7.4.7 协同建模系统平台管理功能需求分析与设计
    7.5 性能样机协同建模与仿真平台数据库建模与设计
        7.5.1 性能样机协同建模与仿真平台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7.5.2 性能样机协同建模与仿真平台数据库物理模型设计
    7.6 性能样机协同建模与仿真平台的实现
        7.6.1 系统集成开发应用案例
        7.6.2 性能样机综合集成建模与仿真
        7.6.3 应用效果分析
    7.7 本章总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
    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情况
    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附录
    附录 1:航天产品性能样机顶层系统的OWL形式化代码
    附录 2:用于HV-PDMU联邦的FED文件代码
    附录 3:MOPSOGA算法Matlab实现代码

(10)基于Petri网工作流技术的工程项目群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围界定、研究目标和关键问题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研究目标
        1.2.3 关键问题
    1.3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创新点
        1.4.1 论文的基本内容
        1.4.2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回顾及评述
    2.1 项目群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2.1.1 国外的相关研究
        2.1.2 国内的相关研究
        2.1.3 项目群管理理论研究评述
    2.2 工程项目集成管理研究现状
    2.3 工程项目过程建模及多项目资源管理研究现状
        2.3.1 工程项目过程建模研究现状
        2.3.2 多项目资源管理研究现状
    2.4 工作流技术研究现状
        2.4.1 工作流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2.4.2 工作流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的研究现状
        2.4.3 工作流建模技术的研究现状
        2.4.4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
    2.5 Petri网技术研究现状
        2.5.1 Petri网技术的起源及发展
        2.5.2 Petri网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中的研究现状
    2.6 国内外研究总结评述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程项目群集成管理机理分析
    3.1 工程项目群的集成管理思想
        3.1.1 集成与集成管理的内涵
        3.1.2 工程项目群管理的集成本质分析
        3.1.3 工程项目群的集成管理层次分析
    3.2 工程项目群的集成管理总体框架模型
        3.2.1 工程项目群管理的流程分析
        3.2.2 工程项目群的组织形式
        3.2.3 工程项目群的信息集成
        3.2.4 工程项目群的集成管理总体框架模型
    3.3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工程项目群集成管理
        3.3.1 工作流技术相关概念
        3.3.2 工作流技术在工程项目群集成管理中的可行性分析
        3.3.3 工作流管理系统对项目群集成管理的支持
        3.3.4 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建模技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过程建模及仿真
    4.1 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工作流模型构建分析
        4.1.1 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特点分析
        4.1.2 工程项目群分解
        4.1.3 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工作流框架模型
    4.2 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工作流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4.2.1 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工作流模型构建需求
        4.2.2 建模方法的确定
        4.2.3 相关的扩展Petri网定义
    4.3 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工作流模型的构建
        4.3.1 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工作流模型定义
        4.3.2 工作流模型的构建
    4.4 模型应用及仿真分析
        4.4.1 CPN Tools简介
        4.4.2 模型建立
        4.4.3 实例颜色声明及说明
        4.4.4 模型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资源建模及仿真
    5.1 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资源模型构建分析
        5.1.1 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资源分类与属性
        5.1.2 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资源管理建模需求分析
    5.2 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资源模型的构建
        5.2.1 工程项目群实施阶段资源模型定义
        5.2.2 资源管理的分层建模
        5.2.3 资源管理器Petri网建模
    5.3 模型应用及仿真分析
        5.3.1 模型建立
        5.3.2 实例颜色声明及说明
        5.3.3 模型仿真分析及模型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程项目群工作流管理系统研究
    6.1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相关规范
        6.1.1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功能分析
        6.1.2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6.1.3 工作流管理系统参考模型
    6.2 工程项目群工作流管理系统的集成功能分析
        6.2.1 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局限性
        6.2.2 信息管理系统的集成深度分析
        6.2.3 工程项目群信息集成的总体框架
        6.2.4 信息集成对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
    6.3 工程项目群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模型设计
        6.3.1 工程项目群工作流管理系统模型
        6.3.2 工程项目群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应用效益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四、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层次模型及结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供应链网络的并发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响应时间分析[D]. 孙慧. 扬州大学, 2020(04)
  • [2]面向试油工程方案设计的网络化协同系统研究与实现[D]. 戴语涵.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3]基于TOSCA的云应用部署的验证与实现[D]. 周子健.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4]基于Petri网的公铁联运流程优化研究[D]. 贾增沛.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5]基于系统仿真方法的产业新城开发过程演化研究[D]. 杜磊. 重庆大学, 2019(01)
  • [6]基于日志自动机的形态学片段业务流程模型挖掘方法[D]. 宋健.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7]现代服务理念下物流园区仓配一体化业务流程优化研究[D]. 缪林. 华侨大学, 2019(01)
  • [8]基于全面关系流管理的业务流程Petri网建模与重组研究 ——以A公司为例[D]. 陈泳杉. 暨南大学, 2019(02)
  • [9]航天产品性能样机分布式协同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D]. 张峰. 西北工业大学, 2015(01)
  • [10]基于Petri网工作流技术的工程项目群管理研究[D]. 李海凌. 西南交通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层次模型与结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