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对“阿寒经”的解读及其社会历史原因

维吾尔族对“阿寒经”的解读及其社会历史原因

一、《阿含经》在回鹘人中的传译及其社会历史原因(论文文献综述)

黄凯[1](2021)在《汉译《杂阿含经》接受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存的汉译《杂阿含经》大本、单本经共有57部,这一经典群的汉译有三个阶段:(1)汉魏两晋《杂阿含经》单本的翻译;(2)南北朝《杂阿含经》大本的传译;(3)唐宋《杂阿含经》单本的再翻译,时间从后汉到北宋持续近千年,贯穿中国佛教译经史的始终。从经典传译的角度来看,中国佛教并非只重视大乘经典,而是以大、小乘经典同步传译、多元并存的结构,支撑、建构起了中国佛教的经典体系。六朝、隋唐时期的各家判教学说发展的主流趋势是重视大乘经典,轻视《杂阿含经》等小乘经典,认为《阿含经》是佛为声闻乘所说的经教,是佛陀最早、最浅的说法。但剥离掉那些贬义评价的外衣后会发现,其实各家判教学说都已经认可了“阿含为初”,即《阿含经》是最基础经典的身份,只是这一层认识被中古佛教思想论争的光芒所遮盖,没有被充分彰显。尽管被判释为小乘经典而不能进入中国佛教的顶层思想世界,但是《杂阿含经》却在中国佛教的一般知识世界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从南北朝至明清时期的中国佛教乃至中国社会的知识、文化整合中,以《杂阿含经》为代表的小乘佛教典籍不但没有被清理出局,反而一直是中国佛教知识体系的稳定来源,是中国佛教知识世界的底色和背景,是佛教知识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近代以来,受欧洲和日本学界的影响,梁启超、吕澂、聂耦庚、印顺等中国学者也开始了对《杂阿含经》的整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逐渐扭转了国人对该经的传统认识,推动了对《杂阿含经》的重新重视。近代以来《杂阿含经》的再发现,也直接影响了人间佛教思潮的兴起,促进了南北传佛教间的交流。应当说,《杂阿含经》等小乘经典在中国的接受,对中国佛教大、小乘并举,显教、密教并重,理论、实践并行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已经也将继续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和贡献。

包朗,樊连霞[2](2019)在《西域梵音谱新篇 执着求索结硕果——《元代畏兀儿宗教文化研究》成就论》文中研究说明《元代畏兀儿宗教文化研究》学术史线索脉络清晰,论述内容重点突出,研究方法新颖而又不失传统研究意趣,善于利用新文献和吸收最新研究成果,新见迭出,结论新颖可靠,必然会对敦煌吐鲁番学、新疆地方史、西北民族史的的研究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之佐[3](2015)在《新中国建立以来回鹘宗教史研究综述》文中提出新中国建立以来学界对回鹘史做了大量的研究,甚至有学者提出了"回鹘学"的概念。通过对新中国建立以来学者关于回鹘宗教研究论文的归纳和总结,认为学界对回鹘宗教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佛教、摩尼教、景教和道教等领域。

王鹤琴[4](2015)在《汉译《杂阿含经》中的阿罗汉研究》文中认为阿罗汉信仰是佛教三大信仰体系之一,是早期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信仰核心。汉译《阿含经》是记录佛陀及其弟子言教最早的北传经典,其中,《杂阿含经》因作为佛法的母体其地位尤为重要。从教义教理以及教制教史两个方面考察汉译《杂阿含经》中的阿罗汉,不仅是认识阿罗汉信仰整体发展历史的基础,也是把握早期佛教特性的关键。《杂阿含经》五十卷是刘宋年间天竺僧人求那跋陀罗在南京翻译的。那时的中国佛教,大小乘同时从印度向中国传播,它们之间既彼此争锋,又相互浸润,《杂阿含经》在这种背景下的输入,为印度早期佛教在中国的流行提供了重要的经典支撑,也增添了丰富的理论基础。《杂阿含经》中以阿罗汉为旗帜的佛教思想与修行法门对中国当时的佛教产生重要影响,烦恼与涅盘、僧团与圣僧等成为当时中国佛教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元素。中国的罗汉信仰是伴随佛教由域外输入的一种信仰形态,其一开始就表现出异于域外的本土特色,这种特色与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信仰需求有关。在大乘佛教占据主流的中土,罗汉信仰之所以能够与佛信仰和菩萨信仰并立存在与它复合了圣徒传、神异僧信仰和祖师崇拜有紧密关联。而这又与佛陀去世后印度佛教的流变及西域特别是宾佛教的发展密不可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禅学的传播及其实践的盛行促进了中国罗汉信仰的普及与开展。作为神异僧信仰的宾头卢信仰和迥异于佛菩萨个体信仰的罗汉团体信仰成为中国罗汉信仰的两种基本模式,这两种模式奠定了中国罗汉信仰的后期繁荣和风格演变。世界三大宗教对于人以及人生活的世界基本都持否定的态度,这在佛教中表现尤甚。人被烦恼束缚着不断造业,流转生死不得解脱,佛教认为,轮回就是无穷无尽的受苦。因此,佛教所追求的解脱境界是无生、寂灭、彻底自由的涅盘。而要想跳脱三界,就得断除牵引我们作业流转的烦恼。《杂阿含经》中对烦恼已经有了非常详细的分类和从不同角度的阐释。所谓烦恼就是障碍解脱、不趣涅盘的一切负面的情绪、感受、认识等,烦恼的产生表面看来有自然的和社会的双重原因,可是在佛教看来,从本质上讲还是精神的原因,是心出了问题。因此,对治烦恼不是靠改革社会和折磨肉体,而是依凭精神修炼。早期佛教的解脱按照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从初果须陀洹开始,脱离凡夫而成为圣者,最终的解脱成为必然,只待时机而已。因此,由凡夫而得须陀洹是佛教修道体系初步的、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对“我见”的破除,所以须陀洹又叫“见道”。三果阿那含的地位已经非常高,因为死后不再生到欲界而直接在色界天或无色界天般涅盘,所以经典中有将其称为有余涅盘的记载。与大乘佛教只能在人间成佛不同,早期佛教追求的涅盘是可以在天上获得的。阿罗汉的证得是解脱目标的实现,早期佛教的终极关怀止于阿罗汉,阿罗汉就是涅盘。关于无余涅盘,佛陀反对从有无的角度进行思量,对于佛陀或者阿罗汉死后是有是无的问题,佛陀持“无记”的态度。后期佛教的涅盘观以及佛身观在此基础上有了全新的发展。以佛陀为根本导师的早期教团,内部关系非常复杂,在这种情况下,约束个人的戒律和作为组织管理的规制必不可少。僧团的壮大发展必然引起外道的不满和挑战,佛教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积极回应是它得以立足的前提。整体上看,佛教对待外道的态度是温和、开放的。有一些阿罗汉及其弟子偏爱闲静独居、寡欲清修的阿练若行等头陀行,游离于僧团内外,佛陀对此的态度是重实质而轻形式。佛陀有四大弟子在僧团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分别是舍利弗和目犍连、大迦叶和阿难。《杂阿含经》中的舍利弗地位非常突出,不仅大智第一,善于说法,而且禅定功夫高深,得到佛陀的赞叹。此外,他还非常注重僧团的管理和各项规制的完善等。可以说,舍利弗是教团中地位仅次于佛陀的领袖级人物。然而,舍利弗先佛涅盘,佛陀入灭后有关僧团领导权的问题日渐突出,终成为大迦叶和阿难矛盾的焦点。在《杂阿含经》中,有反应大迦叶和阿难分歧的几部经典,这几部经典塑造的大迦叶是冷漠、严厉的,而阿难的形象则谦和忍耐、富于同情心。经过旁采其它经典并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两人的冲突并不是性格不合那么简单,背后反映了以阿难为代表的释迦族掌握的核心教团和以大迦叶为代表的外围教团有关领导权的争夺。斗争的最终结局是大迦叶稍占上风并对阿难做出让步。在佛教的早期发展中,释迦族影响巨大,从出身释迦族的阿罗汉这一角度可以管窥一二。阿难、难陀、提婆达多、罗睺罗、摩诃波阁波提等,对于佛教都从不同方面产生了极大影响,因此从族姓家庭视野下来考察早期佛教是很有必要的。早期佛教与家庭的复杂关系反映了追求出世的佛教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的真实样态。

王红梅[5](2013)在《回鹘文佛教文献断代考析》文中认为目前已知的回鹘文佛教文献数量丰富,内容庞杂,流传时间久远,但大部分文献缺乏准确的时间纪年。本文综合前贤研究的成果,提出回鹘文文献的断代可从文献特征、内容、出土地等方面着手,依据文献的书写特征、书写工具、刊印及装帧特征、纪年题记、密宗内容、特殊词汇等特征进行综合考察,来推断文献的抄写或刊印时代。

杨富学,金琰[6](2013)在《中国回鹘佛教研究着述目録》文中研究表明几点説明:1)本目録以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爲限,包括专着、文集、图録、论文、译文和述评等,内容涵盖总论、文献、历史、语言文字、石窟艺术等各个方面;2)收録范围以学术性爲主;3)论题以回鹘佛教爲主,如柏孜克里克石窟,分爲麴氏高昌国、唐西州和回鹘高昌三个时期,仅选録以後者爲主的着述;4)用维吾尔文撰写的回鹘佛教研究着述不少,但条件所囿,收録不理想,且存在印刷困难,故未入编;

祁宏涛[7](2013)在《《高昌馆杂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明初《高昌馆杂字》中回鹘语和汉语的语音系统,并论及与之相关的其它问题。《高昌馆杂字》是明代编辑的一部回鹘文——汉文对照的分类词汇集,由回鹘文、汉文和回鹘语汉字注音对照构成,是一部最早的回鹘语——汉语词典。包括天文、地理、时令、花木、鸟兽、人物、身体、宫室、器用、衣服、珍宝、饮食、文史、方隅、声色、数目、人事兼通用、续增等18门类,各不同版本共计1000余条最常用词语,每一词条均有汉文、回鹘文以及回鹘文的汉字注音。《高昌馆杂字》词条数目虽不多,但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词类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动词、副词、连词、后置词等。该书编纂年代为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那时高昌地区的回鹘人尚未信仰伊斯兰教,所以词汇中基本没有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借词,因而较好地反映了前伊斯兰时期高昌地区回鹘语的原貌。明代洪武年间开始编纂民族语文的文献和辞书。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翰林院侍讲火源洁与编修马沙亦黑奉命编纂《华夷译语》。他们参照《元朝秘史》的办法和体例,用汉字标注各民族语语音,其体例是先列出民族语词语,然后给出该词的汉语词语,最后列出该词的汉字注音。(《元朝秘史》用汉字标蒙古语音,对照汉义,无蒙古文)。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朝廷正式开设四夷馆,分鞑靼、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个馆,后又增设八百、暹罗两馆。四夷馆有少之卿—人主事,另置译字官生、通事等,专门从事外国和国内少数民族语文的翻译工作。四夷馆各馆编出这些民族语言与汉语对照的分类词汇《杂字》,又把上述地区的奏折及有关文书写成汉文并附上民族文字译文,这就是各馆的《来文》,由各馆分别保管。其后,明会同馆也编出了朝鲜、琉球、日本、安南、占城、暹罗、鞑靼、畏兀儿、西番、回回、满刺加、女直、百夷等十三种译语。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四夷馆改名为四译馆,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又与会同馆合并为会同四译馆,编有四十余种杂字。这些《译语》、《杂字》和《来文》是我们了解当时各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绝好材料,具有弥足珍贵的史学价值和文献学价值。《高昌馆杂字》是用汉语给回鹘语注音的文献材料,它不仅很好地反映了前伊斯兰时期高昌地区回鹘语的原貌,而且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再现明代前期这一地区汉语方言的实际面貌,是研究明代前期回鹘语和汉语的绝好材料,对回鹘语语音史、汉语语音史、汉语音韵学的研究和回鹘语——汉语对音的途径和规律的探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高昌馆杂字》为研究对象,采用译音对勘法和音韵分析法,对回鹘语和汉语的对音资料进行严格的音韵分析,进而探讨回鹘语——汉语的对音规律,为汉语语音史和汉语音韵学的研究提供材料和佐证。本文由以下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叙述本文的选题的缘起、研究意义、材料依据、研究方法、研究相关动态、论文的重点和难点及写作思路,并对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的说明。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高昌馆杂字》的成书过程、版本流传情况及此书的编写体例,并就该书的价值和影响进行了探讨。第三部分为《高昌馆杂字》回鹘语的语音特点及回鹘文拉丁字母转写。该部分主要叙述了明代回鹘语的语音特点,然后分析回鹘文的元音、辅音以及语音和谐规律,最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昌馆杂字》回鹘文做了转写和简注。第四部分为《高昌馆杂字》的汉语方言音系。该部分主要以明代韵书《韵略易通》声母系统为参照,讨论明代北方官话音系,分析汉语的声母、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为《高昌馆杂字》的汉语方言音系提供依据;也讨论了回鹘语——汉语两种语言语音方面的异同和从事译音对勘工作应注意的问题;制作了回鹘语——汉语对音表,全面而细致地分析《高昌馆杂字》汉语方言的声母和韵母系统,从而探讨两种语言的对音规律。第五部分,结语部分。主要总结了《高昌馆杂字》回鹘语——汉语的对音规律和汉语声、韵母系统方面的特点,并简要论述了运用译音对勘法来研究古代回鹘语——汉语的重要性以及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牟成娟[8](2012)在《回鹘佛教功德思想研究 ——以回鹘文佛教文献为中心》文中提出鉴于人们对功德观的认识存在种种困惑与误区,本文首先厘清了功德丰富而深刻的佛教文化内涵,详尽揭示了功德的四层含义:特点、善因、德性和福德,点明后三者为功德一词的核心义项。基于国内外目前尚缺乏对佛教功德思想的系统研究,又简单指出了佛教功德的类型和特点,概述了佛教功德思想的内涵、基本发展路线及其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梳理回鹘文佛教文献和回鹘文题记、愿文等原始资料,将前者分为回鹘文原始和部派佛教经典、回鹘文大乘佛教经典、回鹘文密乘佛教经典及其它佛教撰述四类。全文的重点在于,整理出其中与佛教功德思想有关的文献及其内容,从善恶说、利益说、美德说和人生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回鹘功德思想的具体内容和表现,揭示了回鹘功德思想的理论特点和实践特点。论述了回鹘功德思想对中世纪以后维吾尔伦理思想的影响,展示其在石窟壁画等方面创造的丰厚艺术遗产,以期对当前社会的价值观、利益观、道德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启发作用。

阿依达尔·米尔卡马力[9](2007)在《从敦煌出土回鹘文佛教文献看汉语对回鹘文佛典语言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回鹘文文献”顾名思义就是用回鹘文书写的古代文献。回鹘文源自古代粟特人使用的草体粟特文。七河流域的突骑施人首先使用过这种文字,所以也有人叫做“突骑施文”。据说突厥跋悉蜜等部落也曾使用过回鹘文。回鹘文也曾成为金帐汗国、帖木尔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的官方文字,为这些民族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回鹘文的规模型使用是与佛教和摩尼教文献联系在一起的,几乎所有的突厥语佛教文献都是用回鹘文书写的,而大部分回鹘文佛教文献又是从汉文翻译的。本文要研究的内容就是这种用回鹘文书写、且又译自汉文的敦煌出土佛教文献和汉语在文献翻译过程中对回鹘文文献语言的影响,揭示回鹘佛教徒使用汉语和汉字的状况和汉语影响下的回鹘文佛典语言的特点等。全文共分四章,另有汉文-回鹘文词汇对照和图版。第一章是《敦煌出土回鹘文文献的历史背景》,重点论述回鹘诸部及其西迁的历史、回鹘在河西走廊和西州大量接触佛教和翻译佛经的过程、回鹘等操突厥语部族接受佛教的原因和回鹘佛教徒的忏悔思想、功德观以及敦煌藏回鹘文佛教文献的发现和流失的历史。第二章是《敦煌早期出土汉译回鹘文佛教文献》,重点论述上个世纪初斯坦因、伯希和等西方探险家获自敦煌、现藏伦敦、巴黎、柏林、圣彼得堡、京都、斯德哥尔摩等地的汉译回鹘文佛教文献的储存和研究刊布情况。这一部分文献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第三章是《敦煌新出回鹘文佛教文献》。为了使我们的研究更具说服力和权威性,第三章重点论述了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近年出土的回鹘文佛教文献,其中除对所有出土文献的特点和研究情况进行描述以外,还研究了文献B157:15、464:121、B157:13、B97:7、B59:69、B128:18和兰州私人收藏的文献Lao和Lav。除464:121和B59:69以外,其他文献在国内外均属首次研究刊布。第四章是《汉语影响下的回鹘文佛典语言》。该章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和本人对新出回鹘文文献的考察,重点论述了汉语影响下的回鹘文佛典语言的特点,其中回鹘文佛典翻译特点的分类和翻译中存在的固定搭配格式也属首次撰文探讨。文末是缩略语和汉文—回鹘文词汇对照,附录部分为第三章中所研究回鹘文文献的图版。

李军,姜涛[10](2004)在《2003年敦煌学研究论着目录索引补遗》文中研究指明2 0 0 3年 ,敦煌学界取得了丰硕成果 ,论着颇丰。为反映是年的学术成果 ,我们进行了一定的资料收集工作 ,同时鉴于已有《2 0 0 3年敦煌学研究论着目录》的发表 ,我们希望做一补遗工作 ,以便于学界资料查询。

二、《阿含经》在回鹘人中的传译及其社会历史原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含经》在回鹘人中的传译及其社会历史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译《杂阿含经》接受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方法
第一章 《杂阿含经》的产生、范围与内容
    第一节 《杂阿含经》及其形成
        一、阿含释义
        二、杂阿含释义
        三、《杂阿含经》的结集
    第二节 《杂阿含经》的结构、内容
    第三节 《杂阿含经》经典群的范围
    小结
第二章 贯穿始终:佛典翻译视角下《杂阿含经》的接受
    第一节 汉魏两晋时期《杂阿含经》单本的翻译
        一、汉魏时期《杂阿含经》单本的翻译
        二、两晋时期《杂阿含经》单本的翻译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杂阿含经》大本的翻译
        一、《杂阿含经》大本的翻译
        二、《杂阿含经》单本的翻译
        三、《杂阿含经》的别生经
    第三节 唐宋时期《杂阿含经》单本的再译
        一、唐代的单本《杂阿含经》的翻译
        二、北宋的单本《杂阿含经》的翻译
    小结
第三章 阿含为初:理解判释视角下《杂阿含经》的接受
    第一节 六朝判教中的《阿含经》
        一、六朝译经中的判教譬喻
        二、六朝时期的主要判教观念
    第二节 隋唐判教中的《阿含经》
    第三节 判教学说的再审思
        一、判教学说的本质和缺陷
        二、判教学说中《阿含经》位置的再思考
    小结
第四章 背景底色:知识建构视角下《杂阿含经》的接受
    第一节 南北朝隋唐经录对《杂阿含经》的着录
        一、南北朝经录的着录情况
        二、隋代经录的着录情况
        三、唐代经录的着录情况
    第二节 唐以后刻本藏经中《杂阿含经》的入藏
        一、《开元释教录·入藏录》系统大藏经中的《杂阿含经》
        二、《开元释教录》系统大藏经中的《杂阿含经》
    第三节 历代类书对《杂阿含经》的引用
        一、《经律异相》对《杂阿含经》的引用
        二、《法苑珠林》对《杂阿含经》的引用
    小结
第五章 重回视野:近代《杂阿含经》的再发现及其影响
    第一节 背景:19世纪欧洲与日本的《阿含经》研究
    第二节 过程: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阿含经》研究
        一、梁启超对《阿含经》的重视与提倡
        二、吕澂及支那内学院的《阿含经》研究
        三、释印顺及汉藏教理院的《阿含经》研究
    第三节 影响:《阿含经》与中国佛教的发展
        一、《阿含经》与人间佛教的开展
        二、《阿含经》与中外佛教交流
    小结
第六章 窥斑见全:《杂阿含经》接受史举隅——以盲龟浮木喻的东亚接受为中心
    第一节 盲龟浮木喻的出处与意涵
    第二节 盲龟浮木喻在印度佛教的扩散
        一、阿含经典中的盲龟浮木喻
        二、本生、法华、涅盘诸部经典中的盲龟浮木喻
    第三节 佛典汉译与盲龟浮木喻的传入
    第四节 盲龟浮木喻在中国佛教内部的接受
        一、盲龟浮木喻在教内扩散的四大文献系统
        二、盲龟浮木喻教内传播的引用率最高的几部经典
        三、盲龟浮木喻在中国传播中的衍变
        四、盲龟浮木喻在中国佛教艺术中的表现
    第五节 盲龟浮木喻在教外的传播
        一、盲龟浮木喻在中国社会中的扩散
        二、盲龟浮木喻在东亚文化中的传播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2)西域梵音谱新篇 执着求索结硕果——《元代畏兀儿宗教文化研究》成就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术史线索脉络清晰, 论述内容重点突出, 简明扼要
二、研究方法新颖而又不失传统研究意趣, 与甲骨文断代和反切系联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善于利用新文献和吸收最新研究成果, 文献详赡丰富, 引注简明规范
四、新见迭出, 结论新颖可靠, 推论过程严谨有致
结论

(3)新中国建立以来回鹘宗教史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总论
二、佛教
    1. 华严经
    2. 金光明经
    3. 玄奘传
    4. 大白莲社经
    5. 弥勒会见记
    6. 十业道譬喻故事花环
    7. 弥勒三弥底经
    8. 慈悲道场忏法
    9. 金刚经
    1 0. 阿含部佛经
三、摩尼教
四、景教
五、道教

(4)汉译《杂阿含经》中的阿罗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二、研究范围与方法
    第二节 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内学术界汉译《杂阿含经》研究综述
        二、国内学术界阿罗汉研究现状
        三、国外学者相关研究概况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小乘的争锋与《杂阿含经》的输入
    第一节 大小乘的争锋与中国佛教基本情趣的形成
        一、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之大势
        二、大小乘的兼传并弘
        三、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基本情趣的形成
    第二节 罗汉信仰向中国的输入
        一、外来译经僧与罗汉的关系
        二、宾头卢信仰
        三、罗汉团体信仰
    第三节 《阿含经》的输入与汉译《杂阿含经》的诞生
        一、《阿含经》翻译的两个时期
        二、《阿含经》的译者
        三、汉译《杂阿含经》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汉译《杂阿含经》对烦恼的阐释
    第一节 烦恼的异名与种类
    第二节 烦恼的性质
        一、烦恼的本质——心不自在
        二、烦恼的属性——不净不善
    第三节 烦恼的起因
        一、五受阴
        二、十八界
        三、缘起观
第三章 汉译《杂阿含经》的解脱思想
    第一节 转凡入圣——四果
    第二节 了脱生死——涅盘
        一、涅盘与阿罗汉
        二、有余涅盘与无余涅盘
        三、涅盘与自杀
    第三节 过渡环节——生天
        一、佛教中的天
        二、“六念”之念天
        三、阿那含于天上般涅盘
        四、赏善罚恶——天与地狱
    第四节 修行明证——授记
第四章 从汉译《杂阿含经》看僧团的构成与维护
    第一节 僧团的构成与管理
        一、僧团的构成及其内部关系
        二、僧团的规制与戒律
    第二节 外道的挑战及僧团的回应
    第三节 游离于僧团之外的阿练若行
第五章 从汉译《杂阿含经》看僧团领导权问题
    第一节 舍利弗在早期教团中的角色和作用
        一、智慧第一
        二、擅长禅定
        三、持戒重制
    第二节 大迦叶与阿难的分歧
        一、大迦叶和阿难的三次分歧
        二、阿难在僧团中对释迦系的照顾
    第三节 提婆达多破僧
        一、率领五百众别受利养
        二、与舍利弗系统之间存在歧异
第六章 从汉译《杂阿含经》看阿罗汉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第一节 释迦族的阿罗汉
        一、王子创教——第一位阿罗汉
        二、释迦族的出家高潮
    第二节 早期佛教与家庭的关系
        一、早期佛教对家庭的冲击与依赖
        二、家庭对于早期佛教传播的双重影响
        三、早期佛教如何应对与家庭的张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回鹘文佛教文献断代考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据文献的特征断代
    (一) 书写特征
    (二) 书写工具
    (三) 刊印与装帧特征
二、据文献的内容断代
    (一) 纪年题记
    (二) 密宗文献
    (三) 特殊词汇
三、据出土地点断代
    (一) 吐鲁番文献
    (二) 敦煌文献

(7)《高昌馆杂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材料依据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相关动态
    第四节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高昌馆杂字》的成书过程、版本及体例
    第一节 《高昌馆杂字》的成书过程
    第二节 《高昌馆杂字》的版本
    第三节 《高昌馆杂字》的体例
    第四节 《高昌馆杂字》的价值和影响
第三章 《高昌馆杂字》回鹘文的语音特点及其转写
    第一节 回鹘文字母及主要拼写规则
    第二节 回鹘文音系
    第三节 《高昌馆杂字》的回鹘文转写
    第四节 《高昌馆杂字》的回鹘文注释
第四章 《高昌馆杂字》的汉语方言音系
    第一节 明代北方的汉语官话音系
    第二节 回鹘语——汉语对音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高昌馆杂字》回鹘语——汉语对音表
    第四节 《高昌馆杂字》汉语方言的声母分析
    第五节 《高昌馆杂字》汉语方言的韵母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回鹘佛教功德思想研究 ——以回鹘文佛教文献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回鹘文佛教文献简介
        一 新疆出土的回鹘文佛教文献
        二 敦煌出土的回鹘文佛教文献
    第二节 选题意义
        一 为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提供文化资源
        二 意欲纠正对佛教功德思想片面化的理解
        三 有助于比较全面地认识维吾尔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综述
        一 关于佛教功德思想和回鹘佛教功德思想的研究
        二 关于回鹘文佛教文献的研究
        三 关于回鹘佛教历史的研究
        四 关于回鹘佛教艺术的研究
        五 国外对以上问题的研究
第一章 回鹘佛教功德思想源流略析
    第一节 功德思想在佛教中的地位
        一 “功德”的含义
        二 功德的类型与特点
        三 佛教功德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
        四 功德思想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 回鹘功德思想的来源
        一 回鹘文“功德”一 词的来源
        二 回鹘功德思想的佛教来源
第二章 回鹘文佛典译本的功德思想
    第一节 回鹘文原始和部派佛教经典的功德思想
        一 回鹘文原始和部派佛典纵览
        二 回鹘文原始和部派佛典的功德思想举要
        三 回鹘文原始和部派佛典的功德思想
    第二节 回鹘文大乘佛典的功德思想
        一 回鹘文大乘佛典纵览
        二 大乘佛典的功德思想举要
        三 回鹘文大乘佛典的功德思想
    第三节 回鹘文密乘佛教经典的功德思想
        一 回鹘文密乘佛典纵览
        二 回鹘文密乘佛典的功德思想举要
        三 回鹘文密乘佛教文献的功德思想
    第四节 其他回鹘文佛教撰述的功德思想
        一 其他回鹘文佛教撰述纵览
        二 其他回鹘文佛教撰述的功德思想举要
        三 其他回鹘文佛教撰述的功德思想
第三章 回鹘民俗佛教功德思想
    第一节 回鹘民俗佛教资料来源
        一 题记
        二 赞文
        三 愿文
        四 回向文
        五 序言和跋文
        六 木杵文
    第二节 回鹘民俗佛教功德思想
        一 善恶行
        二 利益趋向
        三 美德观
        四 人生观
第四章 回鹘佛教功德思想的特点
    第一节 理论特点
        一 缘起与有为功德
        二 缘灭与无为功德
    第二节 实践特点
        一 普遍性与理性并存
        二 兼信自力与他力
        三 世俗利益与神圣利益并重
第五章 回鹘佛教功德思想的历史影响和现代价值
    第一节 历史影响
        一 对中世纪以后维吾尔哲学、伦理思想的影响
        二 回鹘佛教功德思想的艺术产物
    第二节 现代价值
        一 对现代社会利益观、价值观的启发
        二 对现代社会道德底线的警示
        三 对现代社会道德建设的启发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从敦煌出土回鹘文佛教文献看汉语对回鹘文佛典语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敦煌出土回鹘文文献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回鹘及其西迁
第二节 河西走廊的回鹘部
第三节 回鹘之佛教信仰
    一、回鹘对佛教的早期接触
    二、回鹘之全面信仰佛教
    三、回鹘佛教徒的忏悔思想和功德观
第四节 与敦煌回鹘文文献的发现及流失有关的人和事
    一、斯坦因
    二、伯希和
    三、橘瑞超
    四、奥登堡
    五、王道士
    六、运往北京途中的遭遇 第二章 敦煌早期出土回鹘文佛教文献
第一节 敦煌早期出土回鹘文佛教文献简介
    一、敦煌的多语种环境
    二、回鹘的译经工作
    三、敦煌早期出土回鹘文佛教文献介绍
第二节 敦煌早期出土回鹘文佛教文献研究概况 第三章 敦煌新出回鹘文佛教文献研究
第一节 敦煌莫高窟北区新出回鹘文文献综述
    一、莫高窟北区新出回鹘文文献研究概述
    二、莫高窟北区出土尚未考证的回鹘文文献
    三、莫高窟北区出土回鹘文文献的价值
第二节 B157 窟出土回鹘文《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残叶
    一、残片特征及尺寸
    二、拉丁文转写
    三、汉文翻译及注解
第三节 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回鹘文《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残片
    一、标本464:121
    二、标本464:121 与BTTⅠ的比较
第四节 B157 窟出土回鹘文佛教徒祈愿文残片
    一、导言
    二、标本B157:13
第五节 B97 窟出土回鹘文佛教忏悔文残片
    一、标本B97:7
第六节 B59 窟出土回鹘文《佛祖历代通载》残片再研究
    一、标本B59:69 的描述
    二、拉丁文转写
    三、汉文翻译
    四、注解
第七节 B128 窟出土回鹘文佛教诗歌残卷
    一、标本B128:18
    二、文献的诗歌特征
    三、拉丁文转写及汉译
    四、注解
第八节 回鹘文《华严经·十无尽藏品》写本残卷研究
    一、前言
    二、拉丁字母转写及汉译
    三、汉文原文
    四、注解
第九节 回鹘文《华严经·毗卢遮那品》残叶研究
    一、前言
    二、拉丁字母转写及汉译
    三、汉文原文
    四、注释 第四章 汉语影响下的回鹘文佛典语言
第一节 汉语对回鹘文佛典语言结构的影响
    一、语音
    二、词汇
    三、语法
第二节 汉译回鹘文佛典的翻译特点
    一、回鹘文佛典翻译个案考察
    二、回鹘文佛典翻译中的固定格式
    三、汉语对回鹘文佛教术语的影响
    四、回鹘文佛典文献中的错译现象
第三节 回鹘文佛典中夹写汉字的现象
    一、汉回对照与汉字音读
    二、汉字训读
    三、世俗文书中夹写的汉字
第四节 回鹘汉字音
    一、回鹘汉字音的确立
    二、回鹘汉字音的特点 结论
一、敦煌是回鹘文文献的重要出土地
二、回鹘佛教徒留下大量佛教文献
三、回鹘文文献语言曾受到汉语的巨大影响 缩略语 汉文回鹘文词汇对照 参考文献 博士学位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图版

四、《阿含经》在回鹘人中的传译及其社会历史原因(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译《杂阿含经》接受史研究[D]. 黄凯. 上海大学, 2021
  • [2]西域梵音谱新篇 执着求索结硕果——《元代畏兀儿宗教文化研究》成就论[J]. 包朗,樊连霞. 河西学院学报, 2019(03)
  • [3]新中国建立以来回鹘宗教史研究综述[J]. 张之佐. 世界宗教文化, 2015(04)
  • [4]汉译《杂阿含经》中的阿罗汉研究[D]. 王鹤琴. 西北大学, 2015(12)
  • [5]回鹘文佛教文献断代考析[J]. 王红梅. 宗教学研究, 2013(03)
  • [6]中国回鹘佛教研究着述目録[J]. 杨富学,金琰. 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 2013(00)
  • [7]《高昌馆杂字》研究[D]. 祁宏涛.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2)
  • [8]回鹘佛教功德思想研究 ——以回鹘文佛教文献为中心[D]. 牟成娟. 新疆大学, 2012(11)
  • [9]从敦煌出土回鹘文佛教文献看汉语对回鹘文佛典语言的影响[D]. 阿依达尔·米尔卡马力. 新疆大学, 2007(11)
  • [10]2003年敦煌学研究论着目录索引补遗[J]. 李军,姜涛. 敦煌学辑刊, 2004(02)

标签:;  ;  ;  ;  ;  

维吾尔族对“阿寒经”的解读及其社会历史原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