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型MSK在曼彻斯特码数据传输中的应用

改进型MSK在曼彻斯特码数据传输中的应用

一、改进的MSK在曼彻斯特码数据传输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程成[1](2021)在《分层采油多井多储层传输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油气勘探环境日益复杂,智能分层采油技术解决了油田高含水阶段各储层间的矛盾。在智能分层采油系统中每口井有多个需要开采的生产层,而每个生产层的状态参数以及多口井的生产参数只有进行统一管理,才能实现多井、多储层的优化组合开采以及井下油藏的动态实时监控。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智能分层采油技术及其监测系统的基础上,主要针对分层采油多井多储层的传输通信技术开展研究工作,旨在实现井下油藏的高效管理,以适应油田的智能化发展趋势。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析了智能分层采油系统的需求和总体功能,选择了电力线载波通信模式。针对地面与井下信号传输的可靠性问题,在Multisim14.0中对6000米的单芯电缆进行了信道仿真,分析和研究了不同长度下单芯电缆的传输特性和信号耦合方式,为井下通信短节中硬件电路的信号处理模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分层采油多井多储层传输系统模型,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和遗传算法验证了传输模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其次,通过对比几种常用的编码方式特点及适用场合的分析比较,结合智能井的分布特点,选用曼彻斯特码完成数据传输系统的编码解码;完成了井下通信短节和地面监控中心的软硬件设计,通过单芯电缆实现了地面监控中心与井下各储层采集模块的双向通信和供电,设计了分层采油传输系统的通信协议,协议层采用标准的MODBUS协议的RTU模式来减少误码率;此外利用Lab VIEW2018软件设计了上位机实时监测软件,并通过云服务器将测量数据发送至手机端,并采用微信开发者工具完成了客户端微信小程序的设计,丰富了数据监测方式的多样性。最后,通过Proteus对所设计的分层采油传输系统进行了仿真,并在实验室通过模拟井下环境对传输系统进行软硬件功能进行了实验测试,验证了分层采油多井多储层传输系统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曾鑫伟[2](2021)在《基于LF的卡口人员无感进出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新高考试点改革的推进,全新选科模式使高中实施走班制教学成为大势所趋,走班考勤难题亟待解决,学校希望引进智能卡口人员进出检测系统检测学生进出教室位置情况服务于学生走班考勤管理工作。现有进出检测系统存在检测效率慢、准确性较差以及带卡考勤标签卡续航能力不够等问题,因此学校迫切需求高效准确、高续航可靠卡口人员无感进出检测系统。针对上述需求,本文设计了基于低频的卡口人员无感进出检测系统,突破了卡口区域人员精确进出定位技术和定位信息快速交互技术,实现了对卡口区域密集人群的低功耗、高效准确进出检测。本文主要工作包括:1、针对卡口区域金属门电磁干扰和复杂环境带来的进出定位失准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RSSI测距误差修正的融合定位算法,可以实现对卡口区域携卡人员进出准确定位,与低频RSSI定位算法相比解决了其卡口中间区域定位盲区问题,较于极大似然估计和三角质心等定位算法大幅提升进出定位准确率。2、针对卡口基站和多标签卡定位信息通信冲突问题,设计了一种BTF空口通信协议,利用时分多址、优化低频帧结构方法解决了标签卡唤醒冲突问题,利用频分加时分多址结合帧时隙ALOHA方法配置标签入网时隙、避免竞争解决了多标签读取冲突问题,实现了卡口区域定位信息快速交互。3、针对学校的对于进出检测系统需求,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论证,包括:系统架构设计、检测流程设计、检测系统各模块软硬件设计,通讯协议以及定位算法设计,最终研制出卡口人员无感进出检测系统样机,实现卡口区域密集人群的高效进出检测。以上工作,已通过真实教室卡口环境的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的实地实验,全方面验证了样机系统的可行性。在400次人员进出检测实验验证下,可以实现95%以上准确率,并且标签卡可以达到6个月以上超长续航,系统反应时间小于500ms,对于新高考学校解决学生走班考勤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应四相公司矿井资产管理项目需求,开展实地测试,达到与以上相同的效果,用于煤矿领域解决设备管理混乱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赵禹[3](2021)在《基于曼彻斯特码的水下直流载波通信系统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海洋观测平台更多地朝着小型化,无人化,智能化,集群化的方向发展。当平台需要采集海洋声学数据时,将声学设备以拖曳方式施放到更深的海深时会有更优秀的声学探测性能。但小型化平台携带拖曳负载的能力较弱,而纯潜航平台难以与外界实现实时高速的信息交互。本文设计的载波通信系统则有效的解决了小型海洋移动观测平台携带声学拖体时水下设备的供电以及水面平台与水下拖体间的通信问题。本文完成了以单芯同轴电缆为传输介质的基于曼彻斯特码的直流载波通信系统的研究与设计。主要包括了载波通信系统编码技术分析,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和系统软件开发三部分工作。首先,从载波通信系统理论性质出发,选择了几种基带传输码型作为载波通信系统的备选信道编码码型,再通过公式推导与仿真,比较得出了双极性的曼彻斯特码适合作为载波通信系统的码型,同时分析了应用过程中载波通信系统能够达到的理论通信速率以及影响通信误码率的因素;之后,完成了载波通信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与研究,通过建模仿真得到了单芯同轴电缆的传输性质并根据其针对性的设计了能源信号复用器电路,复用器电路包括了能源与信号耦合分离模块,通信信号驱动模块,通信信号接收模块以及配套的供电模块等;最后,完成了载波通信系统软件模块的设计开发,软件模块基于一片Cyclone IV型号的FPGA来实现,能够完成曼彻斯特码的编解码,数据形式转换与命令的分配等功能。在上述工作完成后,对系统进行了功能性测试与海上测试。测试表明基于曼彻斯特码的直流载波通信系统工作性能良好,稳定,各部分参数均满足设计指标。

王成立[4](2020)在《深孔地质钻探EM-MWD样机设计及邻井接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的需求和消耗逐年增加,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浅部矿产资源已被探明、开采而趋于枯竭,未来地质找矿和探矿工程无疑将向深部发展,从深度600-2500m之间向3000m发展。根据《地质岩心钻探规程(DZ/T0227-2010)》规定,深度1000-3000m的地质岩心钻孔定义为深孔。在深孔钻进施工中,孔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钻孔施工质量,也直接影响钻孔施工效率与施工安全,随着地质钻探向深孔不断发展,对井斜的控制要求越来越严格,因此对随钻测量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电磁波随钻测量(EM-MWD)采用电磁波作为井下信息的载体,与传统的随钻测量相比具有信号传输速率高、无脉冲阀易损件等优点,特别是EM-MWD在应用时基本不受钻井液介质的影响,能够应用于几乎所有类型的钻井液,解决了目前钻井液脉冲随钻测量无法解决的难题。EM-MWD产品在国外已经相对成熟,国内油田、科研院所等单位也研发制造出了相应的油田钻进用的配套产品,但在地质钻探领域内尚为空白。因此,紧跟EM-MWD发展趋势,在借鉴国内外先进EM-MWD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地质钻探的情况,研制适用于深孔地质钻探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稳定可靠的EM-MWD技术,避免从国外购买昂贵的随钻测量设备,对我国EM-MWD技术以及地矿、石油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围绕深孔地质钻探EM-MWD样机设计以及基于邻井接收方法的传输深度扩展的技术难题,对深孔EM-MWD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EM-MWD传输理论、样机的结构设计、样机井下发射机与地面接收机的设计、姿态参数的安装误差与温度误差补偿校正、基于邻井接收方法的EM-MWD传输深度扩展研究以及现场孔内测量试验。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深孔地质钻探EM-MWD样机结构强度问题,设计了一种高强度绝缘外管和新型内管结构。在对比分析现有绝缘外管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高强度绝缘外管结构,根据理论计算和有限元模拟进行校核,所设计的绝缘外管满足100k N压力、40k N拉力和15k N·m扭矩的强度条件。设计了一种新型内管结构,根据理论计算和有限元模拟进行校核,所设计的绝缘内管满足40MPa的静液柱压力。设计了一种绝缘内管测试方法并对绝缘内管进行了强度和密封测试,同时在XY-4型钻机上对绝缘外管的强度进行了实钻测试。2.设计了适用于深孔地质钻探EM-MWD样机的井下发射机与地面接收机,并对EM-MWD样机的姿态参数进行了误差补偿校正。根据EM-MWD的井下发射与地面接收工作模式,分别设计了井下发射机与地面接收机,对探管姿态的误差补偿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发射机和接收机性能进行了室内室外实验。对EM-MWD姿态参数的误差原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误差模型并对姿态参数的安装误差和温度引起的误差进行了补偿校正,通过误差补偿实验,温度误差补偿后井斜角最大绝对误差为0.137?,安装误差补偿校正后的井斜角最大绝对误差为0.08?,满足测量模块的设计精度要求。发射接收室内实验表明,所设计的井下发射机传感器采集信号正常,曼彻斯特编码正确,在大功率发射下电路工作正常。在室内相对较小的噪声环境下,对于5μV的信号,经过放大滤波等信号调理电路后,信号波形比较理想,且接收机能够正确解码。发射接收室外实验表明,室外信号在低通滤波和工频陷波后,工频干扰基本得到抑制,信号理想且接收机均能够正确解码。3.提出了一种基于邻井接收的EM-MWD传输深度扩展方法。根据传输线的等效方法建立了基于邻井接收的EM-MWD传输深度扩展模型,对模型进行求解及仿真,分析了地面接收信号电压值的影响因素,同时对邻井接收下邻井定深度及定距离下接收信号电压值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该方法能有效增加接收信号电压值的大小,提升EM-MWD最大传输深度,在近海钻进、油气井网、对接井、地质钻探领域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4.分别在300m和616m(实际测量深度292m和598m)的孔内进行了EM-MWD样机的孔内测量试验及基于邻井接收方法的测量试验,试验表明:所设计的EM-MWD样机至少能承受598m的静液柱压力,并能达到该深度的密封性能要求;所设计的EM-MWD样机信号采集、发射、接收等各模块工作正常,能够应用于实际井场环境;所建立的传输线的等效模型与实际测量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套管对实际钻进中的EM-MWD测量结果为增益效果;基于邻井接收的EM-MWD传输深度扩展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接收信号电压的大小,验证了邻井接收方法的可行性。

荆锟[5](2020)在《井下测试电缆遥传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基于STM32F407芯片设计实现了地面遥测板和井下遥测板的通信功能,通过单芯电缆作为传输媒介实现井下数据的上传和上位机指令的下达。使用编码程序依照差分曼码的编码规则完成有效数据的编码工作,编码后的曼码数据使用SPI+DMA的方式发送,并通过驱动电路加载到电缆上进行传输,驱动电路由AD847运算放大电路和TD823功率放大电路组成。接收端将从电缆上接收到的曼码信号送入两级放大电路和比较电路处理后输出曼码高低电平,单片机使用外部中断+定时器的方式接收输出的曼码电平信号,通过解码程序完成对差分曼码数据的解码工作。基于W5500以太网芯片的网络接口设计实现了上位机与地面遥测板的通信。系统整体设计完成后,通过查阅单芯电缆的相关参数,进行了5000m模拟单芯电缆的通信测试实验,在实验中发现原先设定的自定义同步头存在丢失边沿的情况,重设同步头后成功解决了接收端信号波形丢失边沿的问题。通过示波器检测了曼码信号在传输各阶段的波形,验证了设计的硬件电路和编解码程序是切实可行的。系统传输速度在40.6Kbit/s时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高,传输信号波形稳定可以顺利完成曼码数据的解码工作。

关文文[6](2020)在《电子式互感器暂态响应测量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式互感器是一种应用在智能电站中的互感器,大量数字自动化二次设备对电网一次侧信号的采集需要使用电子式互感器来实现。在智能电站中随着测量和保护向智能化、微机化方向发展,电力系统电压等级的提高、容量的增大以及测量和保护要求的不断完善,新型电子式互感器的应用至关重要。但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对电磁暂态信号的响应能力欠佳等问题。国内外大多是基于标准电子式互感器的准确度及误差分析的检测方式,对电子式互感器的暂态响应特性进行测量的少之又少,所以设计一套电子式互感器暂态响应特性测量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在上述背景意义下研究设计了一款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暂态响应测量系统,其中包括FT3协议转换器以及基于LabView的暂态响应测量系统上位机界面的研究与设计。首先对FT3协议转换器的硬件电路进行了设计,通过芯片的选型比较、电路的设计以及PCB板的设计完成了FT3硬件电路板的设计工作。其中硬件电路的设计包括光纤通讯模块、以太网通讯模块、电源模块以及JTAG模块。接着便是对FT3协议转换器的软件设计,该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本课题采用基于FPGA中Quartus II下建立SOPC软核和Nios II实现软硬件空间相互转换的方法进行了相关模块的设计,其中包括利用Verilog-HDL语言在Quartus II下完成的FT3组帧模块、曼彻斯特码编码模块、CRC校验模块、FIFO存储模块、曼彻斯特码解码模块以及FT3解帧模块的设计,同时包括利用C语言在Nios II下完成的W5500网络通讯模块的设计,并在Modelsim和TCP调试助手下完成了各个模块的仿真验证工作。其次结合电子式互感器暂态响应测量系统的特性需求,设计了基于LabView(VI)的自动监测暂态响应测量系统,在LabView下利用G语言完成了网络通信模块、数据解析模块以及数据处理、波形显示模块的设计。最后在现场完成系统的搭建以及实验数据的测量,通过对相关实验数据的分析验证了设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最终实现了暂态响应测量系统的智能化,降低了实际工作过程中操作的危险性。通过对仿真结果、现场实验以及测试数据的分析,本课题成功的设计了一款能够自适应不同通信协议的FT3协议转换器,完成了FT3帧格式数据的接收、解析处理以及传输速率的自适应,实现了合并单元与上位机之间硬件链路的连接。同时完成了基于LabView的暂态响应测量系统上位机界面的设计和现场测试,成功的实现了与FT3协议转换器以及示波器的连接、数据的处理解析以及波形的显示。实现了监控一体化的智能操作,验证了该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满足了设计要求。

李丽[7](2019)在《基于曼彻斯特码和Δ-Σ调制的高压检测方法与研究》文中提出高压变频器在当今社会中应用非常广泛,很多行业离不开变频器系统,而其最重要的参数指标一母线电压是变频器需严格控制的部分,母线电压关系到变频器中功率器件甚至是变频器自身的正常运行。市面上已经有多种检测母线电压的方案,但在实现高性能且降低危险性等方面来说还是有所欠缺的。本文首先介绍了高压变频器的背景,分析了过电压及欠电压对变频器的危害,提出了一种基于曼彻斯特编解码和△—∑调制的母线电压检测系统。本设计分为两大部分:中压转换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块。中压转换模块是将±DC2500V直流母线电压经电阻分压后得到的±DC 2V电压信号,通过AD5172数字电位计校正信号,并采用二阶高精度ADC芯片ADS1202对电压信号进行采集、曼彻斯特编码和Δ—∑调制处理。数据处理模块主要利用FPGA技术对信号进行曼彻斯特解码和Δ—∑解调处理,将原始电压信号还原成16位数据,并由PIC单片机读取最后输出到显示屏。由于该母线电压检测系统处于高压环境中,为实现高压与低压之间的电气隔离,保证信号传输和检测系统工作的安全性,采用了光纤传输作为中压转换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块之间的通信方式。本文基于FPGA设计了一种曼彻斯特编解码和Δ—∑调制相结合的算法,主要设计了一种全数字锁相环,在曼彻斯特解码时提供同步时钟从而保证信号的完整性;还设计了一种Sinc3滤波器对数据进行抽取、去噪,提高了信号的抗干扰性和精度,最后运用Matlab软件和Xilinx公司的ISE软件对所提出的算法进行了仿真与测试,最终应用于母线电压检测系统中。该检测系统目前作为测试工装,已在华夏天信智能股份有限公司3300V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高压变频器上试行,实验表明,母线电压每1s实时更新一次,达到了检测母线电压的目的,后期通过完善工艺将应用在高压变频器上。

王凯健[8](2019)在《基于物联网的多传感DALI总线智能照明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在物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为了追求更加智能、快捷的舒适生活从而提出了智能家居这个概念。智能照明作为智能家居重要的一环成为人们率先考虑的设计方向。传统意义上的照明只能完成开关操作,无法实现对光线的自适应调节和对照明资源的充分利用,随着手动开关逐渐退出市场,替而代之的是无线照明控制等技术。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了一套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论文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对DALI的系统构成、接口特性、导线规则、系统规模、连接性和操作性进行了研究,制定了一套由控制器、传感器、供电器三部分构成的智能照明系统的方案。2)通过分析DALI协议中的曼彻斯特编码方式和PWM调光原理,设计了智能照明系统的控制终端。对DALI的数据传输帧格式和指令格式进行解析,编写了相应的软件程序,建立了控制终端与挂载灯具的控制关系。该控制终端可实现灯具的255个调光等级控制,也可以对DALI总线上的64个挂载灯具进行分组、分场景设置。3)针对于传统照明无法提供智能控制,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等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改善方案。分别设计了 BH1750FVI光照度传感器硬件电路和PIR红外探测传感器硬件电路,并将二者整合成为一个传感模块。该模块使DALI灯具可检测人员流动实现多区域灯光自主开关控制,以及根据室内亮度实现自适应恒照度控制。4)为了满足多种控制方案的需求,本文分别设计了 2种控制软件,包括PC端和移动端。软件的主要功能包括有:灯光的基本控制、分组分场景查询、一周定时设置、设备状态读取和智能照明唤醒。5)最后通过搭建实验平台、DALI接口输出波形测试,传感电路控制等实验,验证了本次设计的整个系统具有可行性。

姚飞[9](2019)在《基于过采样的数字CDR的设计及验证》文中研究指明在高速率的数据传输中,数据接收端的时钟数据恢复(CDR)电路是整个数据传输系统中的一个核心模块,它的作用是将接收到的没有时钟信号的数据正确恢复出来。然而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受到非理想传输介质的影响,接收端接收到的往往是发生畸变的数据,而且随着数据传输速率的提高,其受到外部传输介质的影响就越强烈,数据的畸变也就越严重,此时就需要设计出具有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CDR电路。本文的研究重点分为CDR电路的设计和验证两个方面。在设计方面,对时钟数据恢复电路的现有状况进行了调研,包括时钟数据恢复技术的基本原理,几种常见的时钟数据恢复电路结构,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并且考虑到数字电路对工艺的依赖度和敏感性低的特性,最终确定了本设计采用基于过采样的数字CDR。设计过程中,在一般过采样时钟数据恢复电路的基础上加入整形滤波单元,用来去除输入数据的抖动毛刺对时钟数据恢复电路的影响,最终整个设计包括恢复数据的CDR模块与数据位转换的SP模块,其中CDR模块又由采样同步单元,整形滤波单元,边沿检测单元和数据恢复单元构成。为了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频率,整个设计采用流水线结构。为了得到最佳的性能,对其中的采样同步模块设计了buffer同步和寄存器直接同步两种方案,对其中的数据恢复模块也设计了改进型中间采样恢复和鉴相编码恢复两种方案。基于SMIC 40 nm工艺库,通过对比不同设计方案综合的时序,功耗和面积结果,确定了本设计采用寄存器直接同步的采样同步模块和采用改进型中间采样恢复的数据恢复模块,最终综合后电路的系统频率可以达到2GHz。在验证方面,本文采用基于通用验证方法学(UVM)的验证平台。首先分析了UVM验证平台的常用架构以及主要组件,同时对UVM的常用验证机制进行了研究。然后以当前设计的电路为验证对象,重点完成了整个验证平台的搭建。根据制定的验证计划,完成了:验证内容的分析,验证功能点的提取,验证平台搭建,测试用例编写和覆盖率检查。通过分析当前设计的CDR电路特性,设计了相应的测试用例,模拟出数据率与DUT系统时钟频率相差1%,抖动毛刺长度占信号10%,分别经过8b/10b编码和曼彻斯特编码的输入数据的仿真环境。最终所有测试用例都通过仿真,功能覆盖率和代码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9.71%。验证结果表明当前设计的CDR电路可以正确恢复出含有边沿毛刺的输入数据,没有错误产生,功能上达到了设计要求。

薛兴鹤[10](2019)在《基于FPGA的RFID防碰撞算法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RFID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的通信技术。具有传输速度快、反应迅速、识别准确等优点,凭借着这些优点和其自身的优秀性能在交通系统、居民身份证系统、社区保障系统、物流运输系统等多个领域被广泛使用。此外,RFID技术还是构建“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因此,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按理说RFID的发展前景应该是不可估量的。但是,RFID中的电子标签碰撞问题极大的阻碍了RFID向更深领域发展的脚步。经过对电子标签碰撞问题的多年研究,国内外专家提出了很多的防碰撞算法,其中基于二进制树的防碰撞系列算法使用最为普遍,但同时国内外专家也相继发现了这些二进制算法中存在的不足。因此,关于更优防碰撞算法的研究仍在继续。本文以基本二进制算法及其衍生算法为基础,通过分析这些算法的优劣,取长补短,总结出了改进型二进制树算法。新算法沿用了动态二进制算法的选择性识别模式又加入了新的碰撞位判定规则以及后退理论,有效提升了电子标签的识别效率,通过模拟仿真结果证实了改进型二进制树算法的优越性。最后,通过FPGA实验平台将该算法进行了实际验证,最终确定了改进型二进制树算法的可实现性。

二、改进的MSK在曼彻斯特码数据传输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进的MSK在曼彻斯特码数据传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分层采油多井多储层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多井多储层传输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井下数据通信方式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结构
第二章 分层采油多井多储层传输模型设计
    2.1 分层采油多井多储层传输需求分析
        2.1.1 井-地通信系统的需求分析
        2.1.2 地面无线通信系统的需求分析
    2.2 单芯电缆的建模与仿真
        2.2.1 单芯电缆传输信道分析
        2.2.2 单芯电缆电路模型仿真
        2.2.3 单芯电缆传输中主要耦合方式
        2.2.4 单芯电缆的信号衰减分析
    2.3 分层采油多井多储层传输模型分析
        2.3.1 分层采油多井多储层传输模型
        2.3.2 分层采油多井多储层传输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2.4 分层采油传输系统的编码技术分析
        2.4.1 信道编码方式选择
        2.4.2 编码解码设计
        2.4.3 传输系统的差错率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层采油多井多储层传输系统总体设计
    3.1 系统设计思想
    3.2 分层采油多井多储层传输硬件设计
        3.2.1 分层采油多储层至井口监控中心通信硬件设计
        3.2.2 分层采油多井至地面监控中心通信硬件设计
    3.3 分层采油多井多储层传输的软件设计
        3.3.1 集中监控软件设计
        3.3.2 下位机软件设计
    3.4 分层采油多井多储层传输的通信协议设计
        3.4.1 多井至地面的通信协议设计
        3.4.2 多储层至井口的通信协议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层采油多井多储层传输系统性能测试
    4.1 分层采油多井多储层传输系统性能测试
        4.1.1 多储层至井口监控中心的通信功能测试
        4.1.2 多井至地面监控中心的通信功能测试
        4.1.3 无线通信模块测试
    4.2 多井多储层数据传输系统整机测试
        4.2.1 仿真验证
        4.2.2 通信功能的测试
        4.2.3 整机性能测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基于LF的卡口人员无感进出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1.2.1 人员进出检测系统研究动态
        1.2.2 低频感应技术研究动态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低频感应技术基础
    2.1 低频电磁感应理论
        2.1.1 电基本振子
        2.1.2 场区域划分
    2.2 低频定位原理与算法
        2.2.1 低频定位原理
        2.2.2 经典低频定位算法
    2.3 影响低频定位性能的主要因素
        2.3.1 非视距传播
        2.3.2 其他电子设备干扰
        2.3.3 接收端信号的场强分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卡口人员无感进出检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1 用户需求分析
    3.2 系统总体设计
        3.2.1 系统组成
        3.2.2 工作原理和流程
    3.3 系统性能指标论证
    3.4 系统设计方案可行性论证
    3.5 通讯协议的详细设计
        3.5.1 BTF空口通信协议
        3.5.2 上下行通信协议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频无感进出检测模块研制
    4.1 卡口基站模块研制
        4.1.1 卡口基站硬件模块
        4.1.2 卡口基站软件程序
    4.2 标签卡模块研制
        4.2.1 标签卡硬件模块
        4.2.2 标签卡软件程序
    4.3 后台解算和可视化模块研制
        4.3.1 GUI软件需求分析
        4.3.2 模块具体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样机实验验证与改进
    5.1 测试方案设计
        5.1.1 测试环境
        5.1.2 测试方法与步骤
    5.2 功能性测试与分析
        5.2.1 标签卡的自校准
        5.2.2 基本功能测试
        5.2.3 定位功能实地测试
    5.3 性能测试与分析
        5.3.1 标签卡的功耗测试
        5.3.2 系统反应时间分析
    5.4 定位算法优化
        5.4.1 基于RSSI测距误差修正的融合定位算法设计
        5.4.2 算法流程
        5.4.3 实验验证与性能分析
    5.5 样机系统在矿井资产管理中应用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基于曼彻斯特码的水下直流载波通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能源与信息混合传输技术
    1.3 载波通信系统实现方案
        1.3.1 载波通信系统功能
        1.3.2 载波通信系统总体结构
        1.3.3 载波通信系统性能指标
    1.4 论文主要工作内容
第2章 载波通信系统信道编码技术研究
    2.1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与基带传输码型
        2.1.1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2.1.2 数字基带信号
        2.1.3 数字基带传输码型
    2.2 曼彻斯特编码
        2.2.1 曼彻斯特码与其改进码型简介
        2.2.2 曼彻斯特码与其改进码型比较
        2.2.3 载波通信通信数据包设计
    2.3 通信速率与误码率分析
        2.3.1 理论通信速率
        2.3.2 理论误码率与误包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载波通信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同轴电缆传输特性研究
        3.1.1 传输线理论
        3.1.2 同轴电缆电路模型
        3.1.3 同轴电缆传输特性的仿真分析
    3.2 载波通信系统能源与通信信号的耦合
        3.2.1 载波通信系统信号耦合电路形式
        3.2.2 无源低通滤波器设计
        3.2.3 耦合变压器的选择
        3.2.4 阻抗匹配
    3.3 通信信号驱动与接收电路
        3.3.1 通信信号驱动电路
        3.3.2 通信信号接收电路
        3.3.3 驱动与接收电路供电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FPGA的载波通信系统软件模块实现
    4.1 载波通信系统开发平台简介
    4.2 软件部分总体功能
    4.3 软件分模块程序与协议设计
        4.3.1 FIFO存储器
        4.3.2 曼彻斯特码的编解码
        4.3.3 命令识别与分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载波通信系统测试
    5.1 系统硬件电路测试
        5.1.1 同轴电缆幅频特性测试
        5.1.2 能源信号复用器信号耦合电路测试
        5.1.3 能源信号复用器供电电源测试
        5.1.4 能源信号复用器驱动电路测试
        5.1.5 能源信号复用器接收电路测试
    5.2 系统软件与通信性能测试
        5.2.1 曼彻斯特码编解码程序测试
        5.2.2 系统通信性能测试
    5.3 系统整体功能测试
    5.4 系统联合海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深孔地质钻探EM-MWD样机设计及邻井接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EM-MWD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EM-MWD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EM-MWD传输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EM-MWD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1.2.4 深孔地质钻探EM-MWD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EM-MWD传输理论
    2.1 趋肤深度与井下激励方式
        2.1.1 电磁波传播的趋肤深度
        2.1.2 EM-MWD工作原理及井下激励方式
    2.2 地下垂直振子的传输模型
        2.2.1 模型假设
        2.2.2 沿传输钻杆的电流分布
        2.2.3 利用矩量法的数值方法求解电流
    2.3 EM-MWD接收电压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电流和电场的分布特征
        2.3.2 频率对接收信号电压的影响
        2.3.3 电阻率对接收信号电压的影响
        2.3.4 地层岩石电阻率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孔EM-MWD样机结构设计
    3.1 EM-MWD样机总体设计方案
        3.1.1 EM-MWD样机总体设计方案及难点
        3.1.2 EM-MWD样机关键技术指标
        3.1.3 EM-MWD样机结构设计
    3.2 绝缘外管的设计及强度分析
        3.2.1 国内外绝缘外管设计方案
        3.2.2 EM-MWD绝缘外管设计
        3.2.3 绝缘外管强度理论校核
        3.2.4 绝缘外管强度软件模拟校核
    3.3 绝缘内管的设计及强度分析
        3.3.1 EM-MWD绝缘内管的设计
        3.3.2 绝缘内管强度理论校核
        3.3.3 绝缘内管强度软件模拟校核
    3.4 EM-MWD样机结构的其他设计
        3.4.1 密封设计
        3.4.2 抗振减振设计
        3.4.3 散热设计
        3.4.4 测量定位设计
    3.5 内外管强度测试
        3.5.1 内管的耐压及密封性能测试
        3.5.2 外管抗压强度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孔EM-MWD样机井下发射与地面接收设计
    4.1 井下发射机的设计
        4.1.1 井下发射机的硬件电路设计
        4.1.2 压力和温度测量
        4.1.3 姿态参数的测量
        4.1.4 曼彻斯特编码
    4.2 地面接收机的设计
        4.2.1 地面接收机的硬件电路设计
        4.2.2 地面接收机软件设计
    4.3 姿态参数误差补偿校正
        4.3.1 误差产生的原因
        4.3.2 温度误差补偿
        4.3.3 安装误差校正
    4.4 发射接收测试实验
        4.4.1 发射接收室内测试
        4.4.2 发射接收室外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邻井接收的EM-MWD传输深度扩展方法研究
    5.1 EM-MWD传输深度扩展方式
        5.1.1 常见的EM-MWD传输深度扩展方式
        5.1.2 可打捞式EM-MWD
    5.2 基于邻井接收的EM-MWD模型研究
        5.2.1 基于邻井接收方法的提出
        5.2.2 基于邻井接收的EM-MWD模型
        5.2.3 套管存在下的接收电压
    5.3 邻井接收EM-MWD影响因素分析
        5.3.1 地面接收时接收电压的影响因素分析
        5.3.2 邻井接收时接收电压的影响因素分析
    5.4 基于邻井接收的EM-MWD传输系统
        5.4.1 基于邻井接收的EM-MWD传输系统方案
        5.4.2 基于邻井接收的EM-MWD应用前景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EM-MWD样机及邻井接收孔内现场测量试验
    6.1 EM-MWD样机孔内现场测量试验
        6.1.1 孔内现场测量试验的目的及方案
        6.1.2 井场资料及测量试验前准备
        6.1.3 EM-MWD样机孔内现场测量试验结果及分析
    6.2 邻井接收EM-MWD孔内现场测量试验
        6.2.1 孔内现场测量试验的目的及方案
        6.2.2 井场资料及测量试验前准备
        6.2.3 邻井接收EM-MWD孔内现场测量试验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与创新点
        7.1.1 结论
        7.1.2 创新点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井下测试电缆遥传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地层测试无线传输技术研究现状
        1.3.2 电缆传输技术国内外进展
    1.4 系统的总体设计和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协议和片上系统设计功能介绍
    2.1 差分曼码编码规则
    2.2 DMA概述
        2.2.1 传输通道的选择
        2.2.2 DMA的请求映射关系
        2.2.3 DMA模式下的数据传输方向
    2.3 EXTI外部中断概述
        2.3.1 外部中断控制器
        2.3.2 外部中断触发方式
        2.3.3 引脚和中断线的选择
        2.3.4 空闲中断
    2.4 定时器的定时/计数功能概述
        2.4.1 时基单元的组成
        2.4.2 预分频模块
        2.4.3 自动重载模块
        2.4.4 计数模块
        2.4.5 定时时间
        2.4.6 定时器中断服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STM32F407 最小系统设计
    3.2 网口通信电路设计
    3.3 曼码发送驱动电路设计
    3.4 曼码接收电路设计
        3.4.1 两级放大电路设计
        3.4.2 比较电路设计
    3.5 电源供电电路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地面遥测板主程序设计
    4.2 Manchester编码
        4.2.1 自定义同步头
        4.2.2 有效数据编码
    4.3 发送Manchester数据
    4.4 接收Manchester数据
        4.4.1 EXTI初始化配置
        4.4.2 TIM3 初始化配置
        4.4.3 Manchester时间常数初始化
        4.4.4 获取同步头
        4.4.5 接收Manchester数据
    4.5 Manchester解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W5500 网口通信设计
    5.1 TCP概述
        5.1.1 TCP的可靠数据传输
        5.1.2 TCP快速重传机制
        5.1.3 TCP流量控制机制
    5.2 TCP连接管理
        5.2.1 三次握手创建连接
        5.2.2 四次挥手拆除连接
        5.2.3 TCP Server流程
    5.3 应用编程接口(API)套接字编程
    5.4 网口通信程序设计
        5.4.1 W5500 配置流程
        5.4.2 W5500 初始化配置
        5.4.3 Socket_LISTEN配置
        5.4.4 判断接收到一帧TCP数据
        5.4.5 W5500 中断处理程序框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5000m模拟电缆曼码通信调试实验
    6.1 5000m电缆曼码通信速度调试
        6.1.1 通过SPI分频值实现调速
        6.1.2 通过APB1 时钟实现调速
        6.1.3 通过MCU主频实现调速
    6.2 重设曼码数据自定义同步头
        6.2.1 原同步头丢失边沿
        6.2.2 重新定义同步头
        6.2.3 电缆充电预热过程
    6.3 硬件电路的功能性验证
        6.3.1 曼码发送驱动电路输出信号波形
        6.3.2 电缆接收端信号波形
        6.3.3 两级放大处理电路输出信号波形
        6.3.4 比较电路输出电平信号
    6.4 起始曼码位电平持续时间不稳定
    6.5 地面与井下遥测板通信测试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系统设计的创新点
    7.2 问题总结和设计优化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电子式互感器暂态响应测量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电子式互感器的发展现状
        1.2.1 国内发展现状
        1.2.2 国外发展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1.3.1 本课题的主要任务和创新点
        1.3.2 本文结构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电子式互感器测量系统的概述
    2.1 系统整体结构
        2.1.1 FT3协议转换器的设计方案
        2.1.2 暂态响应的概念
        2.1.3 暂态响应系统技术参数及其性能指标
    2.2 传统式电压互感器
    2.3 新型电子式互感器
        2.3.1 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原理
        2.3.2 新型电子式电压互感器优点
    2.4 合并单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T3协议转换器外围硬件电路的设计
    3.1 光纤通讯模块的设计
    3.2 以太网通讯模块设计
    3.3 JTAG模块设计
    3.4 电源模块设计
    3.5 PCB板的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FPGA的 FT3 协议转换器软件模块设计
    4.1 FPGA及其开发流程介绍
        4.1.1 FPGA的设计优势
        4.1.2 FPGA芯片-Cyclone IV简介
        4.1.3 基于FPGA的数字系统的设计流程
    4.2 FT3组帧模块的设计与仿真
        4.2.1 FT3帧结构的简介
        4.2.2 FT3组帧模块的设计
        4.2.3 FT3组帧模块的仿真
    4.3 曼彻斯特码编码模块的设计与仿真
        4.3.1 曼彻斯特码的原理
        4.3.2 曼彻斯特码编码模块的设计
        4.3.3 曼彻斯特编码模块的仿真
    4.4 CRC校验模块的设计与仿真
        4.4.1 CRC校验原理
        4.4.2 CRC校验模块的设计
        4.4.3 CRC校验模块的仿真
    4.5 曼彻斯特码解码模块的设计与仿真
        4.5.1 曼彻斯特码解码模块的设计
        4.5.2 曼彻斯特码解码模块的仿真
    4.6 FT3解帧模块的设计与仿真
        4.6.1 FT3解帧模块的设计
        4.6.2 FT3解帧模块的仿真
    4.7 FIFO模块的设计
        4.7.1 FIFO的设计原理
        4.7.2 FIFO的设计
    4.8 SOPC软核的建立
        4.8.1 SOPC的功能简介
        4.8.2 SOPC软核的建立
    4.9 基于W5500芯片的以太网模块的设计
        4.9.1 W5500以太网模块的设计
        4.9.2 W5500以太网模块的调试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监测系统的设计
    5.1 LabView软件的介绍
        5.1.1 虚拟仪器(VI)
        5.1.2 LabView与常用的文本格式编程语言的比较
    5.2 LabView对于下位机数据的接收和处理设计
        5.2.1 LabView虚拟仪器中网络通讯模块的设计
        5.2.2 LabView虚拟仪器中数据解析模块的设计
        5.2.3 LabView虚拟仪器中数据处理与波形显示模块的设计
    5.3 LabView前面板主界面的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测试与分析
    6.1 测试现场
    6.2 FT3协议转换功能的测试
    6.3 上位机检测系统功能的测试
    6.4 系统整体试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基于曼彻斯特码和Δ-Σ调制的高压检测方法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2 系统概述
    2.1 变频器系统概述
    2.2 系统控制方案的确定
    2.3 本章小结
3 数据处理相关算法
    3.1 曼彻斯特码
    3.2 Δ一∑调制
    3.3 数字抽取滤波器
    3.4 本章小结
4 硬件设计
    4.1 中压转换模块硬件设计
    4.2 数据处理模块硬件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软件设计及测试
    5.1 系统主软件设计
    5.2 各子程序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系统相关测试
    6.1 系统软件调试
    6.2 ADS1202模块线性度和显示屏测试
    6.3 现场调试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物联网的多传感DALI总线智能照明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流照明控制系统的发展
        1.3.1 C-Bus
        1.3.2 EIB
        1.3.3 Dynet
        1.3.4 HBS
        1.3.5 DMX
        1.3.6 X-10
    1.4 章节安排
2 DALI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
    2.1 DALI系统
        2.1.1 DALI系统的构成
        2.1.2 DALI系统的接口特性
        2.1.3 连接导线的规则
        2.1.4 系统的电源电压
        2.1.5 系统的规模
        2.1.6 系统的连接性和操作性
        2.1.7 系统的地址结构
    2.2 DALI系统的整体设计
        2.2.1 系统的总体设计
        2.2.2 DALI的智能控制方案
    2.3 DALI协议
        2.3.1 DALI协议
        2.3.2 DALI的编码方式
        2.3.3 DALI的数据传输帧格式
        2.3.4 DALI的指令格式
        2.3.5 DALI调光原理
        2.3.6 DALI指令功能
    2.4 WIFI技术
        2.4.1 WIFI技术的特点
        2.4.2 WIFI的网络结构
        2.4.3 WIFI的数据传输
    2.5 传感器技术
        2.5.1 传感器的特点
        2.5.2 传感器的类型
        2.5.3 传感器的技术指标
    2.6 本章小结
3 DALI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3.1.1 DALI接口电路硬件设计
        3.1.2 RS232 通讯电路设计
        3.1.3 电源电路的设计
        3.1.4 继电器控制电路的设计
        3.1.5 红外遥控探头电路设计
    3.2 多传感模块的硬件设计
        3.2.1 光照度传感电路的设计
        3.2.2 红外人体移动探测电路的设计
    3.3 DALI供电器的硬件设计
        3.3.1 24 V转换电压设计
        3.3.2 DALI电源电路设计
        3.3.3 5V转换电压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DALI系统的嵌入式软件设计
    4.1 系统的软件设计
        4.1.1 下位机软件的开发环境
        4.1.2 DALI地址搜索的设计
        4.1.3 DALI指令发送与接收的设计
        4.1.4 无线传输与有线通讯的设计
        4.1.5 多传感智能自适应调控的设计
        4.1.6 红外遥控的设计
    4.2 本章小结
5 上位机控制软件的设计
    5.1 上位机控制软件设计
        5.1.1 上位机软件设计的开发环境
        5.1.2 端口设置以及设备扫描界面
        5.1.3 主控制界面
        5.1.4 参数设置界面
        5.1.5 分组分场景设置界面
        5.1.6 一周定时设置
        5.1.7 手机移动端的设置界面
    5.2 本章小结
6 实验验证
    6.1 实验结果验证
        6.1.1 DALI控制板接口波形
        6.1.2 多传感器的输出
        6.1.3 DALI供电器
        6.1.4 DALI灯具调光测试
    6.2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工作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基于过采样的数字CDR的设计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时钟数据恢复(CDR)电路概述
    2.1 CDR电路工作原理
    2.2 CDR电路常见结构
        2.2.1 锁相环结构
        2.2.2 延迟锁相环结构
        2.2.3 相位内插结构
        2.2.4 门控振荡器结构
        2.2.5 高Q值带通滤波器结构
        2.2.6 过采样结构
        2.2.7 结构对比分析
    2.3 性能指标要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过采样的数字CDR设计
    3.1 基于过采样的数字CDR整体架构
    3.2 CDR模块设计
        3.2.1 采样同步单元
        3.2.2 整形滤波与边沿检测单元
        3.2.3 数据恢复单元
    3.3 SP模块设计
    3.4 性能分析和优化
        3.4.1 性能优化
        3.4.2 数据恢复单元的性能分析
        3.4.3 采样同步单元的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过采样的数字CDR验证
    4.1 基于UVM的验证方法
        4.1.1 UVM基本模块
        4.1.2 UVM验证机制
    4.2 基于过采样的数字CDR的验证平台开发
        4.2.1 验证计划
        4.2.2 提取验证功能点
        4.2.3 验证平台的开发
        4.2.4 测试用例的开发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验证与结果分析
    5.1 仿真验证过程
    5.2 仿真结果分析
    5.3 覆盖率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附录A
附录B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FPGA的RFID防碰撞算法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RFID技术的简介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防碰撞算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基于ALOHA的不确定算法
        1.3.2 基于二进制树的查询算法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2章 RFID系统介绍
    2.1 RFID系统组成
    2.2 RFID系统的工作流程
    2.3 RFID系统的工作频率
    2.4 RFID系统的耦合方式
        2.4.1 电感耦合
        2.4.2 电磁反射耦合
    2.5 RFID系统的工作方式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经典型RFID防碰撞算法研究
    3.1 基于ALOHA的随机性防碰撞算法
        3.1.1 纯ALOHA算法
        3.1.2 时隙ALOHA算法
        3.1.3 帧时隙ALOHA算法
    3.2 基于二进制树的确定性防碰撞算法
        3.2.1 基本二进制算法
        3.2.2 动态二进制算法
        3.2.3 后退式二进制算法
        3.2.4 查询树算法
        3.2.5 四进制查询树算法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改进型二进制树算法
    4.1 曼彻斯特编码介绍
    4.2 改进型二进制树算法原理分析
    4.3 改进型二进制树算法描述
    4.4 改进型二进制树算法的性能分析
    4.5 改进型二进制树算法模拟仿真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FPGA的 RFID系统防碰撞算法仿真
    5.1 FPGA实现算法的优越性
    5.2 总体设计方案
    5.3 曼彻斯特编码模块的实现
        5.3.1 曼彻斯特编码模块实现原理
        5.3.2 曼彻斯特编码模块仿真
    5.4 曼彻斯特解码定位模块的实现
        5.4.1 曼彻斯特解码定位模块的实现原理
        5.4.2 曼彻斯特解码定位模块仿真
    5.5 LIFO堆栈的实现
        5.5.1 LIFO堆栈模块实现原理
        5.5.2 LIFO堆栈模块仿真
    5.6 算法控制状态机模块的实现
    5.7 防碰撞识别算法模块的仿真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改进的MSK在曼彻斯特码数据传输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分层采油多井多储层传输技术研究[D]. 程成.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基于LF的卡口人员无感进出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曾鑫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曼彻斯特码的水下直流载波通信系统研究[D]. 赵禹.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4]深孔地质钻探EM-MWD样机设计及邻井接收方法研究[D]. 王成立.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5]井下测试电缆遥传系统研究与设计[D]. 荆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6]电子式互感器暂态响应测量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关文文.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7]基于曼彻斯特码和Δ-Σ调制的高压检测方法与研究[D]. 李丽.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8]基于物联网的多传感DALI总线智能照明系统的研制[D]. 王凯健.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3)
  • [9]基于过采样的数字CDR的设计及验证[D]. 姚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10]基于FPGA的RFID防碰撞算法的研究与实现[D]. 薛兴鹤.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改进型MSK在曼彻斯特码数据传输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