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西北时代

在大西北时代

一、在大西北的日子里(论文文献综述)

王晶晶[1](2020)在《严歌苓小说改编电影的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经济文化和大众媒介的发展,电影的蓬勃发展对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1995年,严歌苓小说《少女小渔》被搬上荧幕,自此之后严歌苓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手法吸引着导演的目光,她的作品陆续被改编为电影与观众见面,并形成了严歌苓小说改编的热潮。2011年,张艺谋首次与严歌苓结缘,将其长篇小说《金陵十三钗》改编为同名电影,2014年,再次改编长篇小说《陆犯焉识》为电影《归来》。2017年,冯小刚与严歌苓携手创作电影《芳华》,再次扩大了这位女作家的知名度。针对张艺谋和冯小刚两位知名导演相继将严歌苓小说改编为电影的现象,文本通过三个章节进行论述,进而提出创新点和改编过程中的不足。第一章,严歌苓小说改编电影的内在成因探析。首先结合大众文化背景谈市场对优质文学作品的诉求。其次,分析双重身份下严歌苓作品的电影化倾向。最后,基于张艺谋和冯小刚的导演特色探讨二人在同一时期相继选择女作家严歌苓的内在动因和改编风格。第二章,严歌苓小说改编为电影的策略分析以及作为导演与作家情感共震下改编策略的文本分析。首先,在人物塑造方面,小说和电影设置的差异及内因。其次,从故事情节入手探讨导演在处理小说改编电影过程中情节的增添删改和个人风格的融入。最后,从媒介转换方面来谈改编中的时空转化和影视化元素的运用。第三章,严歌苓小说改编电影的症候与展望。从严歌苓对小说改编的态度、小说改编电影过程中的束缚发展以及导演改编中的困境来谈改编的症候所在,提出小说改编电影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律,二者互促互进。结语基于张艺谋和冯小刚这两位导演在进行品牌转型时期同时将目光投向作家严歌苓这一现象来进一步探讨文学和电影的相互关系,电影和小说属于两种不同文学,电影对小说进行二次创作,不同导演对严歌苓的选择不仅是对小说作品的延伸,也意味着电影和小说在发展过程的良性互动。

马肖肖[2](2020)在《黄河,夜与火的七次交谈》文中提出第一夜今夜下着细细的雪,尽管在这无尽的黑暗里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是我清晰地感受着它们一丝一丝渗入皮肤的冰凉,听得见雪花在空中旋转、跳跃、碰撞、破碎的声音,我想象得到,它们奇异美妙的样子,水晶般透明,像云朵般轻盈飞舞的姿态,以及融化和凝结的情景。温度降低所产生的寒意让人不由自主地蜷缩起身体,像猫一样。今夜我蜷缩在大西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屋外雪花飘飘的情景之下,

吴婷婷[3](2019)在《抗战时期少年儿童革命组织研究 ——以新安旅行团为例》文中认为新安旅行团是我国在抗日战争期间,以少年儿童为成员组建的少年儿童革命组织。在特殊的国难时期,新安旅行团的修学旅行从华东而华北、再西北,又华中、再西南。期间,新安旅行团接受中共地下党的建议并在组织内部秘密建立党支部,完成了从以实践生活教育思想为目标的少年儿童组织,到以宣传抗日救国思想为目标的中共领导下的少年儿童革命组织的转变。该组织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理论指导,践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主张,坚持在民族解放战争的大环境里进行教、学、做。他们在全国范围内以修学旅行的方式宣传抗日救国的革命思想,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奉献了力量。作为在抗战时期的少年儿童革命组织,新安旅行团在组织目标、组织成员、组织机构以及组织活动方式等方面都经历了动态的变化过程。在组织目标上,经历了以实践生活教育思想为目标的少年儿童组织,到以宣传抗日救国思想为目标的中共领导的少年儿童革命组织的转变;在组织成员上,从最初成立的14名儿童,增加到将近600人;在组织机构上,从不成熟发展至成熟;在组织活动方式上,也由抗日救国思想的宣传者,转变为儿童运动的组织者。从1935年成立到1952年结束,新安旅行团的足迹遍布国内18个省份,行程约45000多里,被誉为“民族小号手”。本文从少年儿童组织研究方向入手,研究的时间段从1935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通过回顾新安旅行团诞生的历史背景,追踪其修学路线,研究新安旅行团的组织制度、组织成员以及活动方式等在不同时期的转变,探究新安旅行团组织活动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新安旅行团的历史作用及当代启示,为新时代少年儿童组织的发展以及少年儿童思想意识的培育提供借鉴。

荀羽琨[4](2019)在《中国现当代西北丝路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丝绸之路”作为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文化符号,为从古到今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滋养。诞生于现代中国西北丝绸之路上的文学,一方面继承了古代丝路文学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交流的历史传统,另一方面又融入了强烈的时代意识,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丝路人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命运变迁和精神嬗变。本文从中国西北丝绸之路多民族的历史经验和多样性的文化形态入手,系统的梳理了现代以来这一地理文化空间中文学演变的内在脉络,使这一文学形态独特的文化蕴涵和美学精神得以准确而全面的呈现。第一章,回顾古代丝绸之路和丝路文学的历史。丝绸之路的产生来自于军事外交和商业力量的推动,它不仅是中西之间进行物质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成为中西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大动脉,丝路文化随着民族迁徙、文化使者、宗教求法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在丝绸之路上诞生的神话、诗歌、游记等作品创造了中国文学的繁荣局面。第二章,梳理了现当代丝路本土文学的发展脉络。现代丝路文学通过对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赋予了丝路文学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品质。共和国时期的丝路文学和新中国的创业实践同声共振,丝绸之路的自然地理和民族文化成为表征革命精神的一个巨大的构型空间。新时期的丝路文学则经历了从地方意识到丝路文化的自觉,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为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创作源泉。第三章,梳理西行文学发展与演变的轨迹。民族国家危机语境中,外国探险家、文人学者、中外记者共同创造了丝路游记的繁荣。建国后西进热潮中的出现的“牧歌”与“战歌”,把异域文化元素整合到歌颂新中国的宏大叙事之中。新时期丝路上的流寓作家则通过小说的虚构和想象表达了他们的在地经验,塑造了一个充满情感和温度的人文丝路形象。第四章,分析了多元文化语境中丝路文学的文化主题。乡土守成构成了丝路文学叙事的一个重要价值立场,推动作家穿透乡土生活和民俗风情的表层书写,不断抵进文化心理的深度呈现。丝绸之路上丰富的宗教元素为张承志、石舒清、雪漠这些拥有宗教背景的作家提供了理解文学和生命的价值根基。红柯的小说则试图把游牧文化的刚健之气灌注到关中文化之中,实现儒家文化的更新和重建。第五章,概括了丝路文学的美学精神。创造精神是丝路文学的审美基石,作家满怀激情的歌颂了丝路民众在建设新国家和新生活中所展现出的生命力量。丝路文学中所体现的苦质精神是丝路文学的审美内质,苦行僧式的写作观念和对苦难的超越成就了丝路文学崇高的精神追求。中国现代西北丝路文学携带着丝路文化的历史经验,以强烈的开拓精神参与到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和文化重建的时代命题之中,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丝路文化的角度研究现代西北丝绸之路上的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不仅是对现代文学研究视角的拓展和研究方法的一种更新,而且对我们重新认识现代文学中的“中国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师立新[5](2016)在《诗歌是灵魂的净土》文中研究说明大风起兮,苍茫以浩荡的姿态从一本散文诗集里壮阔,散文诗的基本元素美和抒情,就毫无遮拦地漫天飞扬,于是在大西北,我看到了天地的宽广。鹰飞过、河流、大戈壁、尕海湖、先祖们、支家庄、风吹荒原,一位甘肃男人,把原乡思情注满异乡的每个角落,他的疆界在自然延展。年少时读《诗经》,那句"凯风自南,吹彼棘薪"不露痕迹地狂袭而来,其中的意境让我久久心颤。读支禄的散文诗集《风拍大西北》,同样的感觉竟然

朱东旭[6](2016)在《1973年女知青夏雨一案》文中研究表明一、女知青未婚而孕是政治事件1973年7月的一天。上午,我在公社大批判组誊抄《红旗》杂志上那篇上海知青朱克家的文章《我深深爱上了边疆的一草一木》。抄写这篇文章,我内心很复杂。此时,公社副主任陈玉和正在县里开招工招生会议,公社党委李书记指示我把文章上墙自有意思。朱克家想扎根云南西双版纳一辈子,推荐上大学也不去,可我们大多数知青却胸无大志,梦里都想招生招工走掉,远走高飞。正在抄写,公社王副主任来了,我起身喊:"王叔,您找我!"王叔

杨文学[7](2016)在《信仰无价——一个共产党员的生死财富》文中认为未来的中国是一群正知、正念、正能量人的天下。真正的危机,不是金融危机而是道德与信仰的危机。谁的福报越多,谁的能量越大。与智者为伍,与良善者同行,心怀苍生,大爱无疆。——习近平开篇九问1在"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陈旧话题,不断被刷新纪录的贪官激活的当下,一个共产党员,一个拥有百亿资产的民营企业的创始人,却填写了一份感动国人的答卷。一个用27年的心血,创造了一个年销售额60多亿元、为国家一年就纳税近10亿元的财

高金业[8](2016)在《北方之鹰——记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文中研究指明引子人类自有私欲以来,便有了战争,或同宗或异族,刀枪相向,杀戮成山。于是富饶的迦太基在罗马大军洗劫下满目疮痍,滑铁卢小镇上6万多具尸体永远留在了大雨后的沼泽里,莫斯科城飘舞的雪花见证了上百万人的惨死。正义与邪恶,顽强与懦弱,尽在刀光剑影下显现。唯有历史老人用他那睿智且一丝不苟的头脑,记下了许多的坚贞、许多的英勇、许多的同情、许多的丑陋与不平。以及,那一件件或许不为许多人所知的往事

马玉珍[9](2016)在《茶之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茶的记忆,大概从记事起。每天一早,晨曦微开之时,红铜火盆上砂罐里的茶水就会发出"噗——噗——噗"满足而喜悦的声音,似乎有人低吟着一首舒缓的歌,或是一首催眠曲——我越发地沉入了梦的盅惑里。在迷糊的间歇,我记住了茶的第一缕馨香。醇厚的茶味在房间里缭绕弥漫。清真寺里的"邦克"穿破夜色清风,一声声飘进农家小院。外婆洗濯完毕,一身青色长衫跪在炕头做起了礼拜。这时,晨岚蹁跹而来,在窗外徘徊。我驾着梦的五色云彩,和伙伴们在巷

马有福[10](2015)在《青海抗日名将马禄其人其事》文中研究指明1一切宛然是一场梦。走近四渠村时我有一种在梦界飘忽的感觉。史载,马禄在甘肃永登县四渠村有土地400多亩,一进四院的公馆一座,其中,楼房四座,房屋108间,草房20间,皮车20多辆,铁轮大车15辆,骡马100多头匹,犏牛、奶牛20多头,长工20多人,每日出入公馆的亲朋好友各色人等不下百人。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对于在大西北一隅根本不起眼的四渠村来说,这是一份相当不错的光阴。

二、在大西北的日子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大西北的日子里(论文提纲范文)

(1)严歌苓小说改编电影的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严歌苓个人生平及创作背景
    1.2 严歌苓作品改编电影现象研究现状
第一章 严歌苓小说改编电影的独特魅力——个体与大众的时代反思
    1.1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影视诉求与主体迎合
        1.1.1 原着小说荣誉光环对市场的吸引
        1.1.2 市场发展对优质文学作品的诉求
    1.2 双重身份下的文学创作
        1.2.1 移民作家与文本魅力
        1.2.2 好莱坞编剧与影视化特质
    1.3 时代风格交汇下的导演选择
        1.3.1 张艺谋与严歌苓:《归来》
        1.3.2 冯小刚与严歌苓:《芳华》
第二章 严歌苓小说改编电影的策略分析——导演与作家的情感共震
    2.1 人物形象
        2.1.1 男性形象理想化:知识分子与时代楷模
        2.1.2 女性形象具体化:雌性魅力与女性群像
    2.2 故事情节
        2.2.1 结局处理圆而未满:悲惨凄凉到温情延续
        2.2.2 增添删改情怀融入:主题置换与凝缩淡化
    2.3 媒介转换
        2.3.1 叙事时空的转化:文本到荧幕的呈现
        2.3.2 电影手法的多样:影视化元素的运用
第三章 严歌苓小说改编电影的症候与展望
    3.1 严歌苓小说改编电影的抗拍性和可拍性
    3.2 主流意识形态和商业发展的束缚
    3.3 导演的不同解读与改编困境
    3.4 小说与电影的互促互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严歌苓小说改编电影时间顺序表
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黄河,夜与火的七次交谈(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夜
第二夜
第三夜
第四夜
第五夜
第六夜
第七夜

(3)抗战时期少年儿童革命组织研究 ——以新安旅行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少年儿童组织
        1.3.2 少年儿童革命组织
        1.3.3 新安旅行团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生活教育理论的研究
        1.4.2 关于少年儿童革命组织的研究
        1.4.3 关于新安旅行团的研究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
    1.7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1.7.1 可能的创新
        1.7.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新安旅行团的历史背景及沿革
    2.1 新安旅行团的诞生地—新安小学
        2.1.1 新安小学的由来
        2.1.2 新安小学的基本办学概况
    2.2 新安旅行团诞生的历史背景
        2.2.1 阶级矛盾突出
        2.2.2 国内经济衰败
        2.2.3 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扩大
        2.2.4 生活教育理论在国内的初步应用
        2.2.5 上海之行的成功试验
    2.3 新安旅行团的正式成立
    2.4 新安旅行团的修学路线
        2.4.1 活跃在江南地区
        2.4.2 赶赴绥远
        2.4.3 奔赴大西北
        2.4.4 活跃在武汉、长沙
        2.4.5 奔波在桂林
        2.4.6 “战斗”在苏北根据地
第3章 新安旅行团组织要素及其发展
    3.1 组织目标及其转变:从修学到革命
        3.1.1 早期:以实践生活教育思想为目标的儿童组织
        3.1.2 中期: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寻求革命方法的儿童组织
        3.1.3 后期:在中共领导下的儿童革命组织
    3.2 组织结构及其发展
        3.2.1 早期:组织结构的雏形
        3.2.2 中期:组织结构的成型
        3.2.3 后期:中共领导下的健全组织
    3.3 组织成员及其发展
        3.3.1 初创时期:在国统区的组织成员发展
        3.3.2 发展中期:国共关系影响下的组织成员发展
        3.3.3 辉煌时期:在苏北根据地时期的组织成员发展
第4章 新安旅行团组织活动及其发展
    4.1 新安旅行团的知识学习活动
        4.1.1 在新安小学就地学习
        4.1.2 在全国各地的游学
    4.2 新安旅行团的实践活动
        4.2.1 撰稿写书
        4.2.2 艺术宣传
        4.2.3 岩洞教育
        4.2.4 组织儿童团
第5章 新安旅行团的活动方式及其发展
    5.1 组织活动方式的转变:由宣传者变为组织者
        5.1.1 在国统区修学旅行时期:文艺宣传
        5.1.2 在苏北革命根据地时期:组织儿童运动
    5.2 组织活动方式成功转变的因素
        5.2.1 在社会上获得广泛关注
        5.2.2 得益于组织规模的扩大
        5.2.3 获得中国共产党的支持
第6章 新安旅行团的历史作用及当代启示
    6.1 新安旅行团组织活动的特点
        6.1.1 担当时代责任
        6.1.2 实行自我管理
        6.1.3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6.2 新安旅行团的历史作用
        6.2.1 培养了一批革命的优秀少年儿童
        6.2.2 唤醒群众抗日热情
        6.2.3 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6.2.4 促进文化交流
    6.3 对新时代少年儿童组织的启示
        6.3.1 明确新时代少年儿童组织的目标
        6.3.2 强化新时代少年儿童的组织认同
        6.3.3 重视新时代少年儿童思想意识的培育
        6.3.4 新时代少年儿童组织的教育活动内容应该多样化
        6.3.5 新时代少年儿童组织的教育活动资源应该多样化
        6.3.6 新时代少年儿童组织的教育活动方式应该多样化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访谈提纲

(4)中国现当代西北丝路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丝路文学的研究现状
    二、现当代丝路文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丝绸之路与丝路文学的历史呈现
    第一节 发生学意义上的丝绸之路
        一、丝绸之路的发生
        二、丝绸之路产生的原因
        三、丝路文学的内涵
    第二节 从物质走向精神:丝路文艺
        一、民族迁徙与丝路文艺
        二、文化使者与丝路文艺
        三、宗教求法与丝路文艺
    第三节 西游东来的古代丝路文学
        一、先秦时期的丝路文学
        二、汉唐时期的丝路文学
        三、宋元之后的丝路文学
第二章 丝路文学的现代演进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丝路文学
        一、旧瓶装新酒:旧体诗与易俗社
        二、唐祈的边缘诗学
        三、“花儿”的发现与再造
    第二节 丝路文学与新中国的创业实践
        一、西北丝路上的创业颂歌
        二、英雄人物的重塑
        三、景观书写的政治化
    第三节 新时期丝路文学的文化自觉
        一、游牧经验与新边塞诗派的崛起
        二、从本土文化到丝路文化的自觉
第三章 西行与丝路文学
    第一节 西行与丝路游记的繁荣
        一、西方探险家与丝路游记
        二、文人学者与丝路游记
        三、中外记者与丝路游记
    第二节 西进热潮中的“牧歌”与“战歌”
        一、闻捷的边疆“牧歌”
        二、边疆“战歌”
    第三节 丝路小说:流寓作家的在地经验
        一、流寓作家类型
        二、丝路书写在地化
        三、民间文化的内在认同
第四章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丝路文学
    第一节 文化守成与乡土书写
        一、刘亮程:边地乡土的诗性建构
        二、郭文斌:民俗事相中的文化退守
        三、李学辉:乡土精神的重构
    第二节 宗教文化与丝路文学
        一、清洁的精神:张承志的宗教书写
        二、石舒清:西海固回民世界的诗意书写
        三、雪漠小说与佛教文化
    第三节 游牧文化与儒家文化的融合
        一、红柯:丝路古道上的文学骑手
        二、请给我以火——儒家文化的重建
第五章 丝路文学的美学精神
    第一节 创造:丝路文学的审美基石
        一、创业叙事与丝路文学的创造之美
        二、创业英雄的精神之美
    第二节 苦难:丝路文学的精神内质
        一、游牧文化与路遥的苦难意识
        二、苦难的朝圣与精神的超越
    第三节 崇高:丝路文学的精神高地
        一、昌耀:崇高精神的坚守
        二、丝路意象的崇高美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信仰无价——一个共产党员的生死财富(论文提纲范文)

一、采撷信息
二、泪光里的见闻
三、哭声里的故事
四、泪眼里的肖像
五、第三只泪眼
    1、你在一线实习了一周了,你认为自己该怎么开拓业务渠道?
    2、你觉得自己能吃得下推销工作中的苦吗?
六、异样的泪光
七、强者的孤独

四、在大西北的日子里(论文参考文献)

  • [1]严歌苓小说改编电影的现象研究[D]. 王晶晶. 山西大学, 2020(11)
  • [2]黄河,夜与火的七次交谈[J]. 马肖肖. 美文(下半月), 2020(02)
  • [3]抗战时期少年儿童革命组织研究 ——以新安旅行团为例[D]. 吴婷婷. 南昌大学, 2019(02)
  • [4]中国现当代西北丝路文学研究[D]. 荀羽琨.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5]诗歌是灵魂的净土[J]. 师立新. 吐鲁番, 2016(04)
  • [6]1973年女知青夏雨一案[J]. 朱东旭. 地火, 2016(03)
  • [7]信仰无价——一个共产党员的生死财富[J]. 杨文学. 时代文学, 2016(04)
  • [8]北方之鹰——记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J]. 高金业. 时代文学, 2016(02)
  • [9]茶之味[J]. 马玉珍. 雪莲, 2016(01)
  • [10]青海抗日名将马禄其人其事[J]. 马有福. 青海湖, 2015(06)

标签:;  ;  ;  ;  ;  

在大西北时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