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伟业大厦基础DX桩施工工程实录

武汉伟业大厦基础DX桩施工工程实录

一、武汉伟业大厦基础DX桩施工工程实录(论文文献综述)

朱厢炜[1](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指出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傅志斌[2](2020)在《基于失稳加速度的支护基坑稳定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坑工程向超大、超深方向发展,同时周边地质、环境条件更为复杂,对变形控制要求更为严格,基坑工程安全控制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和紧迫。提高边坡稳定分析计算方法的精度,探索新的稳定分析方法,是地质工程和岩土力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今基础建设高速发展,密集市区基坑边坡垮塌事故频发,人民生命财产受到较大威胁,因此,研究基坑边坡稳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均采用静力平衡下的安全系数评判法。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了基于失稳加速度的边坡稳定分析新思路,认为虽然最小安全系数对应的临界滑动面可能是受力最不利的滑动面,但土体最大加速度对应的滑动面则可能是最先发生滑动的破坏面。计算边坡土体的加速度比较方便,理论上对任何隔离体都可以计算加速度,所以对滑动面的适用性也更强。目前失稳加速度方法尚处于理论框架搭建阶段,应用公式尚未推导,也未应用于基坑工程实践。本文在分析传统边坡稳定分析理论、基坑边坡变形特点、现有工程规范标准和常用基坑工程设计软件稳定分析公式基础上,引入失稳加速度指标评价边坡失稳的新思路,推导了多种不同支护情况下基坑工程失稳加速度法稳定分析计算公式,创新建立了采用正交多项式构造滑动面新方法,形成适用于土钉墙和排桩支护基坑的全套稳定分析新方法,编制了计算程序,结合工程实例探索将基于失稳加速度稳定分析方法应用于工程实际。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基坑工程规范标准修订提供建议。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坑工程稳定和基坑边坡变形密切相关,变形过大或加速发展经常是边坡失稳的前奏,应重视基坑边坡变形规律的研究。有限元模拟和工程实测经验都表明,开挖和填筑两种不同方式形成的基坑边坡变形规律是不一样的,基坑稳定分析应考虑施工过程和土体应力路径的影响,注重基坑边坡变形的时空效应和变形失稳演化规律,只按照最终工况进行静力稳定分析很可能不能反映边坡真实的稳定和变形状况。2、传统的安全系数法是从静力学角度分析边坡稳定性,失稳加速度法是从动力学和运动学的角度理解和分析边坡的稳定性。对相同的安全系数而言,失稳加速度对应的临界滑动面可能是最先发生滑动的破坏面,从而可以更简明准确地判断边坡稳定性。对无黏性土边坡和黏性土边坡,都能严格的推导出失稳加速度的计算公式。结合瑞典条分法、简化毕肖普法和Morgenstern-Price方法,均可计算失稳加速度。实际上,只要能够得到滑体相应的力,都可以计算失稳加速度,并不仅限于几种极限平衡分析法,也可以利用有限元方法得到滑动面上的应力,进而计算失稳加速度。3、边坡算例搜索得到的最小安全系数对应的加速度,基本都是搜索得到的滑动面的最大加速度,或者差距很小。这说明在搜索最优解的过程中,分别以最小安全系数和最大加速度作为优化目标,得到的结果是非常接近的,证明了失稳角速度法进行稳定分析具有可行性和较高的可靠性。4、将基于失稳加速度的方法应用于土钉墙支护基坑和桩锚支护基坑工程实例,与传统方法计算结果对比表明,不论是将土钉、锚杆作用力作用于最后土条上滑面处,还是均匀分布在土钉、锚杆穿过的土条中,两种方式计算的最小安全系数对应的加速度,与搜索可能滑动面的最大加速度都非常接近,这说明加速度方法与普通的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在本质上具有相通性,最终在最为关注的失稳临界这一点上得以汇聚,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了失稳加速度法用于基坑稳定分析的可靠性。5、论文建立了采用正交多项式来构造滑动面新方法。正交多项式的优异特性使得构造的滑动面形式简单,参数取值灵活。本文探索采用较为常见的5种正交多项式前5阶简单形式构造滑动面,与传统的滑动面构造方法相比,不仅能够保证滑动面的光滑性,而且能够大大减少自由度的个数。工程算例计算结果表明了它们的适用性。6、对比研究和计算分析表明,现有基坑规范和设计软件,将土钉或锚杆力作用在最后一个土条滑面上的处理方式,不仅计算得到的滑动面形状明显更陡,安全系数偏大,所得加速度的绝对值也会偏大,其原因在于计算安全系数时这种处理方式容易造成迭代计算的条间力不合理。将土钉、锚杆作用均匀分布在穿过的土条中计算时,计算结果显示滑动面较缓,形状更为合理。因此,土钉、锚杆对土体的抗滑作用不应按简单作用于最后土条的方式简单处理,将其作用均布到穿过的各土条上更为合理。建议这一问题可在今后的基坑规范修订中予以考虑。7、现有各种基坑规范对于锚杆预应力、微型桩、截水帷幕等对整体稳定的贡献考虑尚不清晰,计算时几乎均不计入抗滑力中,与实际受力情况不符。这也是各规范标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白舒霆[3](2020)在《DX桩承载与荷载传递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DX桩即三岔双向挤扩灌注桩,它是通过特殊的挤扩装置,在桩身适当位置挤扩土体形成扩径空腔,进而灌注混凝土形成承力盘或者承力岔的变截面桩型,本文基于昆明市呈贡区某小区DX桩静载荷试验,对DX桩的承载特性和荷载传递特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主要的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研究了DX桩上拔时的承载特性和荷载传递规律,将试桩离散为多个桩段,利用荷载传递法建立分析模型,以桩段之间的位移协调和力协调作为计算控制条件,从桩底位置逐段向上迭代计算分析整个试桩,同时针对目前有关地质勘察报告土层信息参数不完整,提供的模量种类较少,模量之间的转换具有不确定性,依赖于经验公式和修正系数,难以适用于荷载传递法的问题,引入参数修正法和均匀实验法进行改进,探讨了DX桩上拔时的承载性状和荷载传递规律。研究表明,引入参数修正和均匀实验改进后的优化计算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DX桩上拔时的荷载特性,还能够解决计算时地质勘察报告中土层信息参数不完整的问题,同时能够提高试桩分析的精度。2.利用参数修正和均匀实验优化后的荷载传递法对现场抗压DX试桩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本工程DX抗压试桩承载力高,总体沉降较小,尤其控制初始沉降的能力非常突出,在1级荷载1400k N时沉降值均未超过1mm,在1/2极限荷载3500k N时沉降均未超过4mm,经过计算分析原因在于桩周存在较大的初始临界侧摩阻力,导致桩侧产生一定的侧摩阻力所需要的位移量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传统双曲线模型对存在初始临界侧摩阻力试桩计算的适用性问题。荷载传递参数修正优化方法能够充分反映不同试桩的临界侧摩阻力和荷载发挥情况的差异性,使得计算结果更接近于实际工况,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抗压DX桩的荷载传递机理。3.基于工程桩静载荷实验数据中出现的十颗未达到设计极限承载力的DX试桩,综合运用数值分析法和荷载传递法分别研究了DX桩发生偏心荷载和承力盘失效时的失效机理,简要探讨了两种失效形式的判别方法,研究了DX桩发生偏心荷载时可能的破坏位置和发生承力盘失效后的荷载-沉降曲线发展规律,同时给出了一些相关的工程建议。

翟镕政[4](2016)在《盘间距及数量影响扩盘桩抗拔破坏机理的原状土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混凝土扩盘桩是在普通桩的基础上,通过挤压或旋扩设备在桩上增加承力盘来实现对传统桩的改进,将原来的普通桩在承受摩擦力或端承力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承力盘来承受荷载。所以混凝土扩盘桩作为一种新型的桩基础形式,与传统的桩基础相比,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它的抗压、抗拔和抗倾覆能力均优于普通桩,并且能够有效缩短桩长,节约工程成本,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当前对混凝土单盘桩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混凝土多盘桩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欠缺,部分承力盘参数对扩盘桩承载力的影响还不明确,严重影响工程上对扩盘桩的推广应用。为了更好的指导工程实践,本文将探究盘间距和盘数量对混凝土扩盘桩抗拔破坏机理的影响。并在混凝土单盘桩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比较固定且合理的盘径和坡脚,而只改变盘间距或盘数量,以此来进一步明确这两个盘参数对混凝土扩盘桩抗拔性能的影响。目前的研究,大多采用小比例模型试验,土体都是在实验室中人工进行改进加工而成,但是这种试验,忽略了土体性状的差异对扩盘桩承载力的影响,不同土体的含水率、内摩擦角、粘聚力以及结构面的形式的不同,会使试验的结果不一样,所以,本课题均是用特制取土器在施工现场取原状土进行试验,这样保持了土体最原始的物理性状及力学性能,这样的试验结果和工程应用的结果更加接近,并结合ANSYS模拟分析,对原状土模型试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和验证,以便可以更直接地指导工程实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加明确盘间距及盘数量对混凝土扩盘桩抗拔破坏机理的影响,进一步完善了混凝土扩盘桩的理论研究,为混凝土扩盘桩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更丰富的理论知识。并且开创性的使用了原状土进行试验,对以相似试验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这一研究将使混凝土扩盘桩在工程中实际应用的前景更加光明。

方碧锋[5](2016)在《新型旋扩装置在挤扩支盘桩施工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本文在介绍了传统挤扩支盘桩施工设备的基础上,推介了一种新型的旋扩装置。该装置可替代传统的钻斗钻头工作的同时,实现钻头直径的变化,在需要扩腔的位置形成支承盘。文中详细介绍了装置的液压系统。结果表明,装置可实现钻孔-扩孔连续作业,成腔形状规则,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崔凤展[6](2016)在《强降雨作用下土质深基坑稳定性及其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地下空间的开发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基坑工程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建设项目。对基坑工程的深入研究已成为国家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基坑开挖的过程中,因土压力、地面超载、岩土性质、暴雨及其他偶然因素是导致基坑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北京遥科学探测实验室基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遭遇两次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灾害影响,引起基坑边坡移动、破裂等严重灾害。鉴于该强降雨作用下的土质基坑稳定性问题,依托遥科学探测实验室基坑实际工程,通过现场实测、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正在修建的遥科学探测实验室基坑工程基坑进行了系统分析,找出该特殊条件下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变形的有关规律,研究该特殊条件下土质基坑变形演化特征,系统了解强降雨作用下的土质基坑稳定性状,提出该特殊条件下深基坑的稳定控制措施,确定合理的基坑加固方式。取得以下主要结论:(1)研究了排桩和地下连续墙这两种支护型式,考虑外摩擦角变化对支护结构后土体滑裂面倾角的影响,分别对圆弧和悬链线两种拱形的土拱效应进行了分析。根据两种土拱形状计算其平均竖直应力,由此得到了对应于不同内摩擦角和外摩擦角的侧土压力系数;将其用于水平微分单元法求解支护结构主动土压力,得到了其主动土压力强度、土压力合力和合力作用点的解析公式。(2)详细介绍了现场工程概况和水文地质条件,针对现场情况设计了基本的基坑支护方案:基坑东侧采用土钉墙,其它部分采用桩锚支护,并给出了具体的剖面桩锚支护设计参数以及降水方案设计。提出并采用了新型旋喷搅拌排桩式地下隔水墙技术、旋喷扩大头锚杆边坡支护技术,建立了水泥土的加固机理、水泥土搅拌排桩墙组合支护结构、旋喷搅拌水泥土桩的成桩方法和排桩式地下防水墙的成型工法的基本技术参数。(3)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强降雨条件下基坑稳定性进行了模拟分析,首先介绍了所采用的摩尔—库仑模型的基本原理,之后建立模型设计支护状态下基坑边坡应力和位移演化规律、不同加强支护状态下基坑边坡应力和位移演化规律以及进一步加固状态下基坑边坡应力和位移演化规律三种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获得主要结论如下:①在设计支护状态下,模拟分析了基坑-3m、-5.8m、-11m位置加打锚杆后基坑边坡位移和应力的演变规律。位移方面,在基坑深度为-9m的位置观察侧移量,-5.8m位置进行锚杆加固状态下,基坑各边坡的侧移量最小,基坑加固效果最好,在该状态下,其边坡侧移量分别降低为设计支护状态下的44.8%、40.55%、38.74%、39.61%。在基坑深部0m,即基坑边沿位置观察侧移量,同样在-5.8m锚杆加固状态下,基坑各边坡侧移量最小,边坡侧移量分别降低为设计支护状态下的45.68%、32.46%、34.47%、35.97%,可以满足现场安全稳定性要求。应力方面,加打锚杆后各个方向的边坡应力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其中-5.8m位置边坡应力降低程度最大。②为寻求最优基坑加固方式,模拟分析了基坑-3m与-5.8m、-3m与-11m、-5.8m与-11m、-3m、-5.8m与-11m位置加打锚杆与单独在-5.8m位置加打锚杆后观察基坑边坡应力、位移演化的规律,上述四种加固状态与单独在-5.8m锚杆加固状态相比基坑侧移量和应力变化相差不大,考虑增加成本以及施工难易程度,确定在-5.8m位置增加锚杆加强支护较经济合理。(4)采用现场监测的方法,通过监测锚杆预应力、桩身钢筋应力、基坑边坡水平位移和基坑周围建筑物的沉降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获得现场相关数据,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①锚杆预应力开始阶段预应力数值逐渐降低,到达应力低谷后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锚杆张拉之后锁定的实际预应力均达不到设计预应力值,表明张拉锁定过程中,锚杆预应力损失严重,需改善张拉锁定施工工艺,减小锁定预应力损失。第一道锚杆的预应力由于暴雨影响边坡土体力学性质,锚杆预应力出现由大到小又突然变大,不同于后期锚杆的预应力变化。②护坡桩靠近基坑内侧的通长主筋受压,应力数值首先逐渐降低,稳定一段时间后,然后逐渐增加,再趋于稳定,钢筋应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类似凹型。护坡桩靠近基坑外侧的通长主筋受拉,应力数值首先逐渐增加,稳定一段时间后,然后逐渐减小,再趋于稳定,钢筋应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类似凸型。主要由于护坡桩在锚杆作用下,改变了桩的受力状态,护坡桩不再简单表现为悬臂桩力学特征,护坡桩钢筋应力状态也随锚杆的施加而发生变化。③基坑边坡水平位移都随时间不断增加,南坡水平位移东部比西部大,北坡水平位移的中间比两侧要大;因为北坡距离建筑物相比于南坡更近,北坡的水平位移大于南坡与其相对应的点的水平位移。同时,因两次暴雨影响,基坑边坡开始阶段变化很大,在完成基坑边坡险情处理完后,基坑边坡水平位移变化在安全范围内。④建筑物沉降量小的点沉降曲线和高程变化曲线表现出震荡性,大多数沉降曲线外凸型,少数曲线内凹型。基坑四边的建筑物沉降量最大,远离基坑坑边沉降很小。北坡观测点的建筑物沉降量整体上大于南坡观测点沉降量,基坑西边沉降量也较大。(5)建立了强降雨下深基坑边坡稳定性控制技术,解决了国家天文台建设遥科学探测实验室遭遇两次特大暴雨的基坑工程安全施工问题。①对两次强降雨基坑南北边坡移动过程进行监测分析,通过水源探查确定了强降雨入渗对基坑边坡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并实施了基坑边坡变形应急处理方案,确保了“8/7暴雨”、“21/7特大暴雨”过程中基坑边坡稳定性,避免了基坑边坡垮塌等事故的发生。②根据基坑边坡位移等实时监测和现场实际条件,对基坑边坡支护进行优化计算,提出增补一道锚杆,优化调整原有方案第二、三锚杆工艺参数,确保现场基坑施工安全要求。③按现场实际条件,封堵可疑水源进行、截水,基坑边坡在原施工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一根二次劈裂压浆管,实现二次高压(劈裂)注浆锚杆支护加固,第二、三道锚杆增加旋喷扩大头,锚杆扩大头直径为400mm,加固基坑边坡坡脚堆载(土)支撑,实现了强降雨作用下的基坑安全施工。

朱兰春[7](2015)在《最高法院民事判决四元结构论(1985-2014)》文中提出从1985年5月起,至2014年12月止,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约8000件民事裁判文书或案例,与多数人的想当然所不同的是,其中绝大部分是最高人民法院自己审理的案件。这是一个日益巨大且十分宝贵的司法资源库,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和持续发掘,总结审判经验,理清法理逻辑,洞悉裁判思维,辩明发展方向,必将直接、持久地惠及于实务界和理论界,共同把案例研究推向更高的水准。本书认为,面临大数据时代的海量司法资源,欲保持实践对理论的丰富和滋养,又不失理论对实践的统摄和把握,首先应对现有研究方法进行必要的革新,这是衡量案例研究质量的重要尺度,也是提高案例研究水平的必由之路。目前通行的研究方法,无论是实务取向的案例汇编解析法,还是理论层面的法律关系分析法、请求权基础体系法,均是前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对应的是个案研究,遵循的或是从特殊到一般,或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路径,其特征是微观分析,其优势是分析透彻。但面对司法资源信息浪潮的冲击,以现有研究方法应对,沧海拾贝绰绰有余,总揽全局能力不足。更为严重的是,后者的困境如长期存在,将全面解构前者的存在价值。黑格尔认为,“真实的只是整体”,我国哲学家王太庆先生进一步引申为,真理是全体,不是鸡零狗碎的东西。哲学如此,法学亦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案例研究的危机,首先是研究方法的危机。提出这个问题,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以通盘把握更为深刻的裁判思维,正是本文的全部目的。传统研究方法的危机,迫使笔者不得不另寻研究制高点,最终立足于民法基本理论体系,以“主体、行为、权利、责任”为基元,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提炼出四元结构分析法,对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全部民事案例,以四元结构重新归类、多次归类,遵循的是从一般(大理论)到一般(大实践)的认识路径,使得极为浩繁的实证研究,获得了相当清晰的方向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前述困惑,为理论重新找回了自信。更重要的是,四元结构作为贯穿全文的一根红线,在对全部民事案例的提精取萃中,基本理清了最高法院三十年来民事审判的历史脉络,证实了笔者长久以来的一个“哥德巴赫猜想”:最高法院民事审判思维已初步成型,但尚不固定,且未来走向仍不确定,由此形成了本文的中心命题:作为民法理论的方法论表达,四元结构既是统领最高法院全部民事判决的总线索,也是揭示最高法院民事审判规律的总钥匙。显然,这一中心命题由两个相互缠绕的子命题组成。笔者紧紧围绕上述中心命题,按双螺旋线索展开全文,一方面论证,四元结构能否以及如何起到统领作用;另一方面实证,最高法院的审判思维是否以及如何相对成型于四元结构。开篇从以往的研究经验出发,上升至方法论的高度自我反思,在民法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提炼出四元结构方法的分析框架,再以此切回到对全部民事案例的梳理,以该分析框架的每一基元为标准,提取案例公因式,构筑了四个子系统,依次分别为“界定民事主体”、“判断法律行为”、“保障民事权利”、“划分民事责任”。而每一子系统项下,又不断细分若干裁判元素或类型,继续细分和提取案例公因式,如“界定民事主体”子系统项下,又可细分出“适格当事人的审查标准”;“判断法律行为”子系统项下,最终可细分出“影响效力的主要因素”,等等。理论结构从主干一直延伸到毛细血管,在案例诸元素的重新归纳、逐级整合中,图景脉络越来越明晰,体现出理论对实践的总体驾驭。与此同时,看似杂乱无章的海量案例,也经由毛细血管的吞吐、梳理,开始井井有条,显出内在的机理,并经由主干直通理论结构,体现出实践为理论的源头活水。理论与实践的穿梭往来,最后合而统之于有机之四元结构,并收于对最高法院审判思维的整体考察中,得出全文结论。各章的实证研究表明,三十年来,最高法院在界定民事主体时,开放中有规范;在判断法律行为时,宽松中有反复;在保障民事权利时,绝对中有限制;在划分民事责任时,承担中有平衡。笔者相信,如果不从四元结构方法的理论自觉出发,很难从容俯瞰最高法院民事判决在长时段中的总景图,传统研究方法的乌龟再努力,也永远追不上司法的兔子;更难深入探究最高法院法官群体审判思维的模块要素,一块砖头研究得再仔细,仍可能对整座大厦的结构一无所知。相较于现有研究成果,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上,以四元结构梳理和分析最高法院三十年来全部民事判决,在此基础上总结民事审判思维以及审判规律,这在国内尚属首次。这一研究有如下四个特征:覆盖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研究方法新,理论张力强。覆盖范围广,是指研究对象包括最高法院迄今公布的全部民事判决,把以往民事判决的类型化研究,推进到全口径研究的更高层面;时间跨度长,是指研究案例上溯1985年5月起,下至2014年12月止,历时整整三十年;研究方法新,是指突破了现有实务和理论方法的局限,提出了四元结构作为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此统摄最高法院全部民事判决,涵盖案件审理主要环节;理论张力强,是指四元结构本身脱胎于民法理论,既是民法理论的方法论表达,也是民法思维的逻辑构造,其强大的理性思辨力,与万花筒般的司法现实之间,构成必要的张力,二者未来的互动将演绎丰富的可能性。鉴于案例库数量巨大,加之这一研究方法本身,对首创者的识见和意志均要求极高,笔者虽竭尽全力,但兼受学识、专业和精力所限,学术勇气有余,学术水平有限,故本项实证研究尚存诸多不足,尤其在个案的的法理生成路径、案例之间的内在机理关联、审理模式的历史节点转换、法官心证判断的识别依据等深层次领域,均无力涉及或浅尝辄止,一定程度上限制、削弱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品质。对此,笔者完全有自知之明,将正视不足与缺陷,并以此为动力,听从命运的召唤,继续投入到这项永无止境的研究事业。

曹书文[8](2014)在《基础托换在砖石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砖石结构古建筑一般不专门设置整体性好的基础,而是直接坐落在夯土地基上,故砖石结构古建筑普遍存在不均匀沉降的病害。而解决该病害的有效方法之一是采用基础托换技术。本文以古建筑整体顶升保护工程为背景,对整体顶升工程中涉及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在基础托换工程中采用了顶管托换方法,对顶管施工对上部墙体沉降影响进行了分析。将上部墙体考虑为深梁模型,在Burland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了弹性模量与剪切模量比值的变化与中性轴位置的变化,推导出了将沉降比和应变结合起来的安全沉降公式,可用来分析不同结构形式墙体的允许安全沉降。采用有限元方法对砌体墙在给定沉降下墙体应变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模拟,将砌体墙进行匀质化,采用等效体积单元来模拟砌体的连续性和各向异性特点,分析了墙体厚度、墙体开洞率和上部荷载对墙体应变的影响。(2)在基础托换工程中采用了开口钢管桩,将沉桩过程分为土塞闭合前后两个阶段,考虑了土体灵敏度和土塞的影响,结合工程实测数据,对小直径开口钢管桩的沉桩阻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沉桩阻力计算公式,得到不同土层的拟合系数。分析了时间效应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结合现有资料,对现有考虑时间效应的承载力公式进行了改进,提出了考虑桩基长径比和桩土界面摩擦角变化的考虑时间效应的承载力计算公式。所得公式满足工程精度要求,简单易用,可用于预估钢管桩考虑时间效应的承载力。(3)对桩基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考虑了桩侧土抗力的影响,基于能量法,对桩的计算长度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均匀地基和层状地基中桩身计算长度公式。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垫块对桩稳定性的影响。将桩身与垫块、垫块与垫块之间的作用采用接触单元模拟,分析了桩的线性和非线性屈曲荷载。考虑了垫块的错动,分析了不同计算长度时径向位移和屈曲荷载的变化。结果指出,不考虑上部垫块时桩的临界屈曲荷载大于考虑垫块影响时桩的临界屈曲荷载;当桩长较小时,上部垫块对桩的屈曲稳定的影响可以忽略,当长度较大时,上部垫块对静压桩的屈曲稳定的影响有随桩长增加而减小的趋势。(4)对不排水情况下砂土的液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单调荷载作用下砂土的强度值,在弹性地基中桩基沉降解析解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桩侧土体液化造成的桩土部分滑移的的部分液化模型。在液化深度以上,分析时应考虑桩侧土体液化而导致的强度降低;在液化深度以下,分析时可仍按弹性方法考虑。得到了液化部分土体深度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液化深度对桩基稳定性的影响。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分析了顶管托换对上部墙体的影响,将上部墙体考虑为深梁模型,考虑了弹性模量与剪切模量比值的变化与中性轴位置的变化,推导出了将沉降比和应变结合起来的允许沉降公式,可用来分析不同结构形式墙体的允许安全沉降。2.分析了沉桩阻力的影响因素,将沉桩过程分为土塞闭合前后两个阶段,考虑了土体灵敏度和土塞的影响,结合工程实测数据,对小直径开口钢管桩的沉桩阻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沉桩阻力计算公式,得到不同土层的拟合系数。并对现有考虑时间效应的承载力公式进行了改进,提出了考虑桩基长径比和桩土界面摩擦角变化的考虑时间效应的承载力计算公式。3.考虑了桩侧土抗力的影响,基于能量法,对桩的计算长度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均匀地基和层状地基中桩身计算长度公式。在弹性地基中桩基沉降解析解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桩侧土体液化造成的桩土部分滑移的部分液化模型。得到了液化部分土体深度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液化深度对桩基稳定性的影响,修正了桩基的临界荷载。

张龙[9](2014)在《人工挖孔桩完整性及承载力检测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论文首先介绍了人工挖孔桩的发展历史、优缺点及研究和应用现状,其次对桩基完整性检测方法及承载力检测方法的基本理论及优缺点进行了阐述。论文主要针对人工挖孔桩完整性及承载力检测进行应用研究。在完整性检测方面,通过钻芯法与反射波检测结果的验证分析,得出了反射波法对人工挖桩完整性检测的有效性;结合实际工程,采用反射波法对人工挖孔桩钻芯前、钻芯后、封孔后桩身完整性进行了检测,对三种工况下检测结果从波形曲线及波速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钻芯对人工挖孔桩完整性的影响;通过钻芯研究桩身抗压强度与反射波法所测波速之间的关系,得出混凝土强度与波速之间整体上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即混凝土强度越大,波速也越高,但二者之间在不同地区不同工程之间很难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论文还总结了实际工程桩身完整性检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关于桩基承载力检测,文中基于随机加权法对小样本数据处理,计算了人工挖孔桩承载力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可靠指标,得出按现行规范设计的人工挖孔桩极限承载力具有较大的安全储备;论文以不同地质条件下的人工挖孔桩承载力检测实例为背景,定性分析了承载力检测方法的适用性及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总结出人工挖孔桩承载力检测方法选用原则。为类似工程桩承载力检测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参考,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李勇[10](2014)在《建设工程施工进度BIM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工程项目管理实践中,施工进度管理直接关系到项目的经济效益,是项目管理的核心指标之一。由于施工过程的复杂性、动态性、不确定性等原因,使得工程实施中进度的预测与控制难度极大。在施工进度的实际管理中,合理考虑复杂多影响因素影响,能充分预测施工计划的不确定性,更加准确地评估工期风险,从而更加有效地控制施工进度。本文旨在通过对进度复杂影响因素的概率统计分析,构建施工进度复杂因素的预测模型,提出基于BIM技术的进度预测集成系统,提高施工过程中短期工作复杂变化的定量、精细进度预测水平,以及整体施工进度的预测分析水平。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分析了BIM技术与精益建造LC理论的特点与异同,探讨了BIM技术和精益建造LC协同应用模式,提出BIM和LC关键技术集成方法。其次,施工进度复杂影响因素随机分析。总结了施工工期的确定方法,基于计算机Dijkstra算法,改进网络计划计算系统,实现施工进度六个时间参数的自动计算和关键线路的自动识别计算,弥补现有施工进度软件应用系统不足。深入分析施工进度复杂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提出了施工进度影响因素的概率统计方法。第三,采用概率论、数理统计方法、可靠性理论、项目管理理论等,分析施工计划进度和预测实际进度的复杂关系,研究了单因素影响的施工进度随机预测模型。包括:材料供应因素和管理水平因素的确定性单因素目标进度预测模型、随机性单因素目标进度预测模型、单因素目标进度随机性预测模型。同时建立多种同类单因素进度预测模型。第四,研究了多因素影响的整体进度预测模型。考虑随机性因素目标进度、因素目标进度随机性两种情况下,建立整个施工网络计划目标进度矩阵和进度偏移矩阵,得出整个施工网络计划预测进度矩阵和矩阵范数。同时提出工期优化控制方法。第五,提出施工进度BIM技术预测集成方法,进行集成系统架构,探讨集成系统对单元工作进度和整体施工进度的影响因素识别、工期预测、实际进度定量预测方法,结合BIM技术平台实现施工进度的有效控制。最后,工程案例分析,验证了本研究成果的可行性与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研究方法能够合理估计进度计划的不确定性,根据施工进度影响因素变化对进度计划进行动态监控,在工程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应用价值。

二、武汉伟业大厦基础DX桩施工工程实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汉伟业大厦基础DX桩施工工程实录(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历程层面
        1.3.2 地域建筑层面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1.4 国内研究现状
        1.4.1 建筑历程层面
        1.4.2 地域建筑层面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1.6 主要概念界定
        1.6.1 界定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1.7.2 阅读建议
2 建设背景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2.3 本章小结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3.1 我们为何建造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3.1.3 讨论:兴建设想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3 讨论:后续进展
    4.3 本章小结
5 建筑创作回响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1.3 讨论:媒体关注
    5.2 大众的声音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5.4 获奖情况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5.5 本章小结
6 建筑评析
    6.1 建筑策划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6.2 建筑后评估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6.3 建筑设计竞赛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6.4 建筑设计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6.4.3 建筑设计师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6.5 建筑伦理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2)基于失稳加速度的支护基坑稳定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工程应用
        1.2.1 极限平衡法及应用现状
        1.2.2 极限分析方法及应用现状
        1.2.3 有限元方法及应用现状
        1.2.4 滑动面搜索方法评述
        1.2.5 简要评析
    1.3 基于失稳加速度稳定分析基本原理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成果
第二章 基坑边坡变形特点研究与规范计算方法分析
    2.1 引言
    2.2 基坑变形影响因素研究
        2.2.1 基坑变形的宽度效应及支护优化设计
        2.2.2 弹性模量影响
        2.2.3 泊松比影响
    2.3 现行规范标准稳定分析方法分析
    2.4 基坑工程设计软件稳定分析算法比较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失稳加速度的稳定分析与滑动面构造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失稳加速度稳定分析法基本理论
    3.3 土坡失稳加速度稳定分析公式推导
    3.4 正交多项式构造滑动面新方法研究
    3.5 本文所用滑动面搜索方法
    3.6 工程算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失稳加速度土钉墙支护稳定计算方法研究
    4.1 土钉墙和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简介
    4.2 基于瑞典条分法的土钉作用加速度法计算研究
    4.3 基于简化毕肖普法的土钉作用加速度法计算研究
    4.4 基于Morgenstern-Price法的土钉作用加速度法计算研究
    4.5 工程算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失稳加速度排桩支护稳定计算方法研究
    5.1 排桩基坑支护技术简介
    5.2 悬臂桩和桩锚支护加速度法计算方法
    5.3 内支撑体系加速度法计算方法
    5.4 主要计算流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支护基坑工程实例应用研究
    6.1 土钉墙支护基坑工程实例应用研究
    6.2 桩锚支护基坑工程实例应用研究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DX桩承载与荷载传递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DX桩国内研究现状
        1.2.2 DX桩国外研究现状
        1.2.3 荷载传递法国内研究现状
        1.2.4 荷载传递法国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本文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基于改进荷载传递法的DX桩抗拔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依托工程简介
        2.2.1 土层信息
        2.2.2 试桩属性
        2.2.3 现场静载荷试验结果
    2.3 荷载传递函数
        2.3.1 侧摩阻力荷载传递函数
        2.3.2 承力盘荷载传递函数
    2.4 荷载传递分析方法
    2.5 确定修正参数的均匀实验法和计算结果
        2.5.1 修正参数取值范围
        2.5.2 均匀实验设计
    2.6 荷载传递机理对比与分析
        2.6.1 荷载-上拔量对比与土层分析
        2.6.2 荷载传递特性分析
        2.6.3 桩身各部分抗力占比分析
        2.6.4 修正参数对比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改进荷载传递法的DX桩抗压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现场实测数据
    3.3 荷载传递函数
        3.3.1 桩侧荷载传递函数
        3.3.2 承力盘荷载传递函数
        3.3.3 桩端荷载传递函数
        3.3.4 修正参数大小探究
    3.4 荷载传递分析方法
    3.5 确定修正参数的均匀实验法和计算结果
    3.6 DX桩抗压受力机理分析
        3.6.1 荷载传递特性分析
        3.6.2 初始加载阶段侧摩阻力发挥情况分析
        3.6.3 修正参数机理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X桩失效机理分析
    4.1 失效试桩概况
    4.2 偏心荷载导致的试桩破坏
        4.2.1 分析方法介绍
        4.2.2 计算结果
        4.2.3 破坏模式简析
    4.3 承力盘失效导致的试桩破坏
        4.3.1 初步分析-简化失效荷载传递模型
        4.3.2 进阶分析-改进失效荷载传递模型
        4.3.3 剩余试桩分析
        4.3.4 误差和机理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 A 基桩荷载传递计算表
附录 B 基桩荷载传递计算迭代表

(4)盘间距及数量影响扩盘桩抗拔破坏机理的原状土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混凝土扩盘桩的概述
        1.2.1 桩基的概述
        1.2.2 混凝土扩盘桩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混凝土扩盘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来源和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盘间距影响扩盘桩抗拔破坏机理的原状土理论研究
    2.1 盘间距模型建立原则
    2.2 参数示意图以及材料属性
    2.3 计算简图及抗拔承载力的计算
    2.4 ANSYS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2.4.1 盘间距对混凝土扩盘桩抗拔承载力的影响
        2.4.1.1 位移云图和位移量分析
        2.4.1.2 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2.4.1.3 结论
        2.4.2 盘间距对混凝土扩盘桩原状土破坏的影响
        2.4.2.1 应力应变云图分析
        2.4.2.2 剪应力曲线分析
        2.4.2.3 结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盘数量影响扩盘桩抗拔破坏机理的原状土理论研究
    3.1 盘数量模型建立原则
    3.2 参数示意图以及材料属性
    3.3 计算简图及抗拔承载力的计算
    3.4 ANSYS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3.4.1 盘数量对混凝土扩盘桩抗拔承载力的影响
        3.4.1.1 位移云图和位移量分析
        3.4.1.2 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3.4.1.3 结论
        3.4.2 盘数量对混凝土扩盘桩原状土破坏的影响
        3.4.2.1 应力应变云图分析
        3.4.2.2 剪应力曲线分析
        3.4.2.3 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盘间距及盘数量影响扩盘桩抗拔破坏机理的原状土试验研究
    4.1 试验目的
    4.2 试验准备阶段
        4.2.1 确定试验方案
        4.2.2 制作试验所需设备
        4.2.2.1 加载台
        4.2.2.2 取土器及附属设备
        4.2.2.3 小比例半截面模型桩
        4.2.2.4 加载和测量及辅助设备
        4.2.3 施工现场取原状土
        4.2.4 将桩埋入原状土中
    4.3 试验阶段
        4.3.1 试验过程
        4.3.2 试验结果分析
        4.3.2.1 盘间距小模型桩试验结果分析
        4.3.2.2 盘数量小模型桩试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5.2 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强降雨作用下土质深基坑稳定性及其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坑变形控制研究现状
        1.2.2 基坑降水控制研究现状
        1.2.3 基坑支护控制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支护结构与土质基坑稳定性作用机理分析
    2.1 土拱效应形成机理解析
    2.2 土体滑裂面稳定性分析
    2.3 支护结构后主动土主应力分析
    2.4 侧向土压力系数分析
    2.5 主动支护结构土压力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遥科学探测实验室深基坑边坡基本控制技术
    3.1 工程概况及水文地质条件
        3.1.1 工程概述
        3.1.2 工程地质概况
        3.1.3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3.2 基坑开挖基本设计方案的确定
        3.2.1 支护结构形式设计
        3.2.2 降(止)水设计
    3.3 旋喷搅拌排桩式地下隔水墙技术
        3.3.1 水泥土加固机理
        3.3.2 水泥土搅拌排桩墙组合支护结构
        3.3.3 施工设备及钻具选型与要求
        3.3.4 新型旋喷搅拌水泥土桩的成桩方法
        3.3.5 排桩式地下防水墙的成型工法的基本技术参数
    3.4 旋喷锚杆边坡支护技术
        3.4.1 旋喷锚杆的结构特点
        3.4.2 旋喷扩大头锚杆方案
        3.4.3 旋喷扩大头锚杆的施工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强降雨条件下深基坑稳定性数值分析
    4.1 FLAC3D原理简析
        4.1.1 程序简析
        4.1.2 摩尔—库仑模型
    4.2 边坡移动及加固方式模拟分析
        4.2.1 模拟方案的确定
        4.2.2 数值模型的建立
    4.3 基坑边坡稳定性模拟结果
        4.3.1 不同支护状态下基坑边坡应力位移演化规律分析
        4.3.2 进一步加固状态下基坑边坡应力位移演化规律分析
        4.3.3 加强支护下基坑边坡应力位移演化规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强降雨条件下深基坑稳定性的施工监测分析
    5.1 监测目的
    5.2 监测内容
    5.3 监测位置
        5.3.1 锚索计位置
        5.3.2 钢筋计位置
        5.3.3 水平位移监测位置
        5.3.4 沉降点监测位置
    5.4 监测仪器
    5.5 监测原理
        5.5.1 桩身应力监测原理
        5.5.2 锚杆监测原理
    5.6 监测方法
        5.6.1 钢筋计监测方法
        5.6.2 锚索计监测方法
        5.6.3 水平位移监测方法
        5.6.4 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法
    5.7 监测结果分析
        5.7.1 锚杆预应力监测结果
        5.7.2 钢筋应力监测结果
        5.7.3 水平位移监测结果
        5.7.4 建筑物沉降观测结果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强降雨引起基坑边坡稳定性的综合处理技术
    6.1 概述
    6.2 基坑边坡降雨入渗过程分析
    6.3 暴雨引起基坑边坡移动过程
        6.3.1“8/7 暴雨”基坑边坡移动过程
        6.3.2“21/7 特大暴雨”基坑边坡移动过程
    6.4 暴雨引起基坑边坡失稳的险情影响因素
        6.4.1“8/7 暴雨”基坑涌水水源探查
        6.4.2“21/7 特大暴雨”基坑边坡险情探查
    6.5 暴雨致锚杆损坏程度调查分析
        6.5.1 “8/7 暴雨”锚杆损坏情况调查
        6.5.2 “21/7 特大暴雨”锚杆损坏情况分析
    6.6 暴雨引起基坑变形应急处理方案
        6.6.1 “8/7 暴雨”基坑变形应急处理方案
        6.6.2 “21/7 特大暴雨”基坑变形应急处理方案
    6.7 暴雨引起基坑边坡稳定处理控制技术及效果分析
        6.7.1“8/7 暴雨”引起边坡位移观测分析
        6.7.2 基坑深层水平位移变形效果分析
        6.7.3 基坑变形处理技术方案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7)最高法院民事判决四元结构论(1985-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导论四元结构:民法理论的方法论表达
    一、问题的提出
    二、现有研究方法分析
        1、实务研究方法
        2 、理论研究方法
        3 、现有方法的优点与局限
    三、四元结构分析法
        1、逻辑起点:法的重新理解
        2、逻辑中介:回归民法理论
        3、逻辑终点:民法理论的方法论表达
        4、理论观点与司法统计
        5、体例说明
第一章 界定民事主体
    一、主体资格的司法扩张
    二、主体资格的扩张依据
    三、适格当事人的审查标准
        1、直接权利义务
        2、合同相对性
        3、当事人选择
        4、以工商登记为准
        5、以资质为准
        6、以专营制度为准
        7、以中央文件为准
    四、几种特殊主体的认定
        1、分支或内设机构
        2、吊销营业执照和破产企业
        3、指挥部等临时机构
        4、外国代表处
        5、职工持股会
        6、业主委员会
        7、国家机关
    五、分析与评论
    附录一 地方政府的民事主体资格认定:以最高法院椒江大桥航道通行权案为例
第二章 判断法律行为
    一、审查诉讼请求
        1、不告不理原则
        2、诉求的识别、释明与选择
    二、查明案件事实
        1、待查事实的影响因素
        2、无法查明事实的处理方式
        3、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区分
        4、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摇摆:以土地使用证为例
        5、法律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冲突:以民刑交叉证据为例
        6、视为与推定
    三、定性法律关系
        1、性质决定审理方向
        2、不同法律关系能否合并处理
        3、法律关系的内外之别
        4、法律关系的流变与转化
    四、认定行为效力
        1、区分成立和有效
        2、法院能否主动审查合同效力
        3、影响效力的主要因素
        4、合同效力:渐宽与反复
        5、论无效合同
    五、分析与评论
    附录二 从合同成立之诉到合同效力之诉:以最高法院布吉公司股份代理转让合同案为例
第三章 保障民事权利
    一、物权
        1、物权确认基本原则
        2、关于物权追及力
        3、土地与房屋分别确权
        4、集体土地的流转问题
        5、几类特殊物权归属
        6、担保物权若干问题
        7、相邻权
    二、股权
        1、工商登记与股权认定
        2、审批手续与股权认定
        3、出资与股权认定
        4、股权行使诸问题
    三、债权
        1、债权债务转移
        2、代位权与撤销权
        3、外部善意债权人
        4、外部过错债权人
    四、知识产权
        1、司法保护取向
        2、平衡与限制
    五、民事权益
    六、分析与评论
    附录三 从利益平衡到禁止权利滥用:以最高法院采乐商标案为例
第四章 划分民事责任
    一、主体性质与责任归属
        1、职务行为
        2、管理过错
        3、个人行为
    二、各方责任的分别认定
        1、违约中的责任认定
        2、侵权中的责任认定
        3、公平中的责任分担
    三、民事责任的连带与扩张
        1、恶意串通
        2、挂靠关系
        3、追加开办单位
        4、验资等中介机构责任
        5、人格混同或否认
    四、民事责任的加重、减轻与免除
        1、加重
        2、减轻
        3、免除
    五、强制执行中的民事责任
    六、分析与评论
    附录四 非诉行政执行的合法性审查:以最高法院普华凯达公司执行监督案为例
结论
    一、四元结构是统摄宏观司法资源的有效理论工具
    二、最高法院的审判思维已相对成型并正在转型
    三、司法实践是最高法院审判思维相对成型的最终塑造者
    四、相对成型的最高法院审判思维,尚不稳定和不确定
    五、审判思维的未来走向,受制于最高法院复杂多元的功能定位
参考文献
后记
补记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8)基础托换在砖石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托换方法应用现状
        1.2.2 古建筑保护研究
        1.2.3 托换对上部结构影响研究
        1.2.4 沉桩阻力研究
        1.2.5 屈曲稳定性研究
    1.3 课题的提出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2 基础托换——对上部墙体沉降影响分析
    2.1 顶管施工对自由地面运动影响
        2.1.1 Peak法
        2.1.2 随机介质理论方法
    2.2 结构存在时场地的运动预估
    2.3 基于土-结构相互作用评价结构的变形
    2.4 建筑物破坏程度评估
    2.5 实例分析
    2.6 墙体沉降有限元模拟
    2.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基础托换——钢管桩沉桩阻力研究
    3.1 已有沉桩阻力估算公式
    3.2 勘察及试验结果
    3.3 沉桩阻力研究
        3.3.1 桩侧阻力
        3.3.2 桩端阻力
        3.3.3 桩内壁摩阻力
        3.3.4 沉桩阻力估算公式
        3.3.5 沉桩阻力数据分析
    3.4 沉桩阻力数值模拟
    3.5 桩侧阻力的时间效应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基础托换——单桩屈曲稳定分析
    4.1 屈曲稳定的定义及分类
    4.2 桩基失稳的判别准则
        4.2.1 静力准则
        4.2.2 能量准则
        4.2.3 动力准则
    4.3 桩基稳定的分析方法
        4.3.1 平衡法
        4.3.2 能量法
        4.3.3 数值模拟法
    4.4 均匀弹性地基中桩基的稳定分析
    4.5 层状弹性地基中桩基的稳定分析
    4.6 算例分析
        4.6.1 计算长度
        4.6.2 自由长度对稳定的影响
        4.6.3 垫块对稳定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基础托换——液化对桩基稳定性的影响
    5.1 摩擦理论
    5.2 土体软化规律
        5.2.1 桩土界面应力—应变关系
        5.2.2 基于接触理论的软化模型
    5.3 砂土不排水液化特性
        5.3.1 单调荷载作用下砂土不排水特性
        5.3.2 单调荷载作用下砂土的强度峰值
    5.4 液化深度分析
    5.5 算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成果与结论
    6.2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与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人工挖孔桩完整性及承载力检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人工挖孔桩的发展历史
    1.2 人工挖孔桩的特点
    1.3 人工挖孔桩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目的及内容
        1.4.1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桩基完整性检测方法及理论
    2.1 低应变反射波法
        2.1.1 基本原理
        2.1.2 检测技术与方法
        2.1.3 桩身完整性判定与分析
        2.1.4 低应变反射波法应用的优缺点及其局限性
    2.2 钻芯法
        2.2.1 钻芯法检测概述
        2.2.2 现场检测技术
        2.2.3 芯样试件的抗压强度试验
        2.2.4 桩身完整性分析与判定
        2.2.5 钻芯法应用的优缺点及其局限性
3 桩基承载力检测方法及基本理论
    3.1 静载荷试验
        3.1.1 试验设备
        3.1.2 试验方法
        3.1.3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的判定及统计值确定
        3.1.4 静载试验的优缺点
    3.2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
        3.2.1 试验设备
        3.2.2 试验方法
        3.2.3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的判定及统计值确定
        3.2.4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的优缺点
    3.3 钻芯法或与动力触探结合判断桩端承载力
        3.3.1 钻芯法检测桩端承载力
        3.3.2 钻芯法与动力触探综合检测桩端承载力
        3.3.3 钻芯法或与动力触探综合检测桩端承载力优缺点
4 人工挖孔桩完整性检测研究
    4.1 钻芯法对反射波法的检测结果验证分析
        4.1.1 工程实例一:荔枝园生态小区24号楼桩身完整性检测
        4.1.2 工程实例二:宜川县清阳家园1号商住楼
        4.1.3 检测结果验证分析
    4.2 钻芯对人工挖孔桩完整性的影响
        4.2.1 理论分析
        4.2.2 实例验证分析
        4.2.3 分析总结
    4.3 混凝土强度与波速之间的关系
        4.3.1 理论分析
        4.3.2 工程实例对比分析
        4.3.3 分析总结
    4.4 反射波法、钻芯法检测人工挖孔桩时需要注意问题及解决办法
5 人工挖孔桩承载力检测研究
    5.1 人工挖孔桩承载力可靠性分析
        5.1.1 极限状态方程及可靠度计算方法
        5.1.2 随机加权法的基本原理应用
        5.1.3 人工挖孔桩试计比统计
        5.1.4 各随机变量统计参数
        5.1.5 可靠度的计算与分析
    5.2 桩端土为黏性土的承载力检测
        5.2.1 工程检测实例
        5.2.2 检测结果可靠性分析
    5.3 桩端土为圆砾层的承载力检测
        5.3.1 工程检测实例一
        5.3.2 工程检测实例二
    5.4 桩端土为砂岩层的承载力检测
        5.4.1 工程检测实例一
        5.4.2 工程检测实例二
    5.5 总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参与的工程项目

(10)建设工程施工进度BIM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施工进度预测和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1.2.2 工程可靠性研究趋势
        1.2.3 BIM 技术应用研究热点
        1.2.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3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BIM 技术与精益建造 LC 分析
    2.1 BIM 技术分析
        2.1.1 BIM 基本概念
        2.1.2 BIM 技术应用方法
        2.1.4 BIM 应用价值
        2.1.5 BIM 应用现状探讨
        2.1.6 BIM 软件
    2.2 精益建造 LC
        2.2.1 LC 理论体系与系统结构
        2.2.2 LC 特点分析
    2.3 BIM 和 LC 协同应用分析
        2.3.1 LC 中 PPC 关系分析
        2.3.2 BIM 与 LC 交互关系
        2.3.3 BIM 与 LC 关键技术集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施工进度复杂影响因素随机分析
    3.1 施工工期确定方法
        3.1.1 施工进度表示类型
        3.1.2 施工工期确定方法
        3.1.3 网络计划计算系统改进设计
        3.1.4 施工进度管理特征
    3.2 施工进度影响因素分析
        3.2.1 施工进度的影响因素
        3.2.2 进度、成本、质量目标关系分析
        3.2.3 影响因素的概率分布
    3.3 施工进度影响因素统计方法
        3.3.1 多维随机变量分布
        3.3.2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分析
        3.3.3 随机变量概率分布方法
        3.3.4 常用随机变量统计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施工进度单因素影响的可靠性预测模型
    4.1 施工进度预测控制模型
    4.2 单因素进度预测模型
        4.2.1 Ⅰ类确定性单因素目标进度预测模型
        4.2.2 Ⅰ类随机性单因素目标进度预测模型
        4.2.3 Ⅰ类单因素目标进度随机性预测模型
        4.2.4 工程实例一
        4.2.5 Ⅱ类确定性单因素目标进度预测模型
        4.2.6 Ⅱ类随机性单因素目标进度预测模型
        4.2.7 Ⅱ类单因素目标进度随机性预测模型
        4.2.8 工程实例二
    4.3 同类单因素影响进度预测模型
        4.3.1 同类单因素影响进度预测模型
        4.3.2 工程实例三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施工进度多因素影响的整体可靠性预测模型
    5.1 多因素影响整体进度可靠性预测模型
        5.1.1 随机性因素目标进度预测模型
        5.1.2 因素目标进度随机性预测模型
    5.2 进度-成本综合目标预测模型
        5.2.1 基础关系模型
        5.2.2 进度-成本综合目标预测模型
    5.3 工期优化控制方法
        5.3.1 多因素影响单元网络工期优化
        5.3.2 多因素影响整体网络工期优化
    5.4 工程实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 BIM 技术的施工进度预测集成方法
    6.1 基于 BIM 的施工进度管理体系
        6.1.1 BIM 进度管理应用体系
        6.1.2 BIM 信息平台
        6.1.3 BIM 进度管理流程
        6.1.4 BIM 进度管理分析
    6.2 基于 BIM 技术的进度预测模型集成方法
        6.2.1 集成系统
        6.2.2 基于 BIM 技术的进度预测模型集成设计
        6.2.3 基于 BIM 平台的进度预测集成系统管理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工程案例分析
    7.1 工程背景
        7.1.1 工程基本情况
        7.1.2 工程技术经济指标
        7.1.3 建筑和结构做法
    7.2 BIM 建模与分析
        7.2.1 BIM 模型简介
        7.2.2 建筑 BIM 模型
        7.2.3 施工进度 BIM 模型
        7.2.4 工程造价 BIM 模型
    7.3 施工进度预测模型与计算分析
        7.3.1 预测模型条件分析
        7.3.2 影响度随机性分析
        7.3.3 整体进度预测分析
    7.4 结果评价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武汉伟业大厦基础DX桩施工工程实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基于失稳加速度的支护基坑稳定分析方法研究[D]. 傅志斌.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3]DX桩承载与荷载传递机理研究[D]. 白舒霆.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盘间距及数量影响扩盘桩抗拔破坏机理的原状土试验研究[D]. 翟镕政. 吉林建筑大学, 2016(04)
  • [5]新型旋扩装置在挤扩支盘桩施工中的应用[J]. 方碧锋. 门窗, 2016(05)
  • [6]强降雨作用下土质深基坑稳定性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 崔凤展.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07)
  • [7]最高法院民事判决四元结构论(1985-2014)[D]. 朱兰春. 武汉大学, 2015(03)
  • [8]基础托换在砖石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研究[D]. 曹书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7)
  • [9]人工挖孔桩完整性及承载力检测应用研究[D]. 张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 [10]建设工程施工进度BIM预测方法研究[D]. 李勇.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武汉伟业大厦基础DX桩施工工程实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