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贫困战略研究的杰作——《中国反贫困理论与实践》述评

反贫困战略研究的杰作——《中国反贫困理论与实践》述评

一、一部反贫困战略的研究力作——《中国反贫困理论与实践》评介(论文文献综述)

丁辉侠[1](2022)在《中国共产党的制度领导力:一个解释中国减贫成功的视角》文中提出中国成功消除绝对贫困不仅向世界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贫困治理领域的制度领导力。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制度领导力的来源,主要包括国家根本制度、专门扶贫制度和益贫性制度;制度领导者是制度领导力的价值引领者,中国共产党历代核心领导人在反贫困思想方面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贫困治理理论,成为贫困治理价值理念的重要引领者;制度变迁是制度领导力保持活力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贫困群体的脱贫需求和党的治国理政需要是中国贫困治理制度变迁的内部动力,中国的大国担当和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是外部动力。制度领导力视角下中国共产党减贫成功的经验启示主要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党的领导、坚持适合本国国情的基本社会制度、坚持不断完善与发展贫困治理制度体系、保持政府与执政党目标的一致性以及注重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

薛俊强,吴大娟[2](2021)在《恩格斯对英国“济贫法”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意蕴》文中认为恩格斯超越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关于贫困问题的经验主义研究范式,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全面剖析"济贫法"的社会基础和历史前提,揭示"济贫法"遮蔽了资本剥夺劳动的本质,扞卫了底层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恩格斯将"济贫法"体系下的贫困问题置于特定的社会阶级结构和制度框架加以考量,对以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核心的现代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给予深刻批判。恩格斯对英国"济贫法"的批判构成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的重要思想资源,深入研究恩格斯对英国"济贫法"本质的揭示与批判,有助于辨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剥夺本质,澄清新自由主义与全球贫困的内在关联,可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深化反贫困社会治理提供以劳动者为本位的发展思路与价值导向。

杨灿明[3](2021)在《中国战胜农村贫困的百年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文中认为理解中国战胜农村贫困的百年实践,需立足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脉络;读懂中国特色减贫思想,需紧扣中国减贫的价值理念,把握中国减贫实践的历史逻辑、制度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中国消除农村贫困主要经历了5个阶段,即初心与使命驱动下的革命式减贫阶段、制度保障下的救济式扶贫阶段、深化农村改革下的开发式扶贫、市场化导向下的培育内生动力减贫阶段,以及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阶段。各历史阶段的减贫战略,在思想与理论上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减贫理论与实践探索的融合、发展与创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既是历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减贫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在农村减贫实践探索中的重大创新,且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适应。中国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村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的带动力量,但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了融合"理论、理念、制度和机制"为一体的综合性减贫体系,即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的减贫理论,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指引,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构建了"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联动的减贫机制,从而形成了值得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的"中国智慧"。

金光旭[4](2021)在《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不仅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还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党的十八大将“必须走共同富裕道路”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可见,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价值目标和基本要求。新中国成立70年余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经“中国工业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探索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也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再版,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创新版”,是一次人类文明史上的全新实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目标定位所要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全面小康基础上进一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主要矛盾,融合了共同富裕要求和现代化目标的道路。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对党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赋予其新的内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开拓了新的空间,也使得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理论与实践逐渐成为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全文围绕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问题共分八部分进行系统研究,由绪论、正文六章及总结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重点介绍本研究的背景,阐明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对国内外大量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实践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并说明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对研究中存在的创新点和现有不足进行总结。第二章为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准备,本章从共同富裕现代化的概念界定开始,系统阐述共同富裕现代化的概念与内涵,并对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目标定位进行分析。第三章为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基础,主要对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与现代化思想进行研究,并深入研究列宁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第四部分为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属性呈现。本章从共同富裕与现代化关系的解析开始,论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与现代化是统一的整体,而后进一步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前进动力,最后系统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超越。论文的第五章为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进程,本部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富裕与现代化开始,回溯了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的过程,并在新时代进入了强起来的新征程,在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方面,中国历经了民族独立、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同阶段。第六章立足现阶段,本文系统的分析了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虽然我国在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民生福祉、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国依然面临着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社会矛盾与问题多发、国际政治格局挑战加剧等问题,阻碍了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的实现。由此论文进入了第七章的论述,本节主要论文了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略。具体论述了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更多更公平的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最终实现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富裕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王泽润[5](2021)在《中国开发式扶贫的内涵、历程与政策效果评估》文中研究说明

龙生[6](2021)在《Vlog艺术形式在湘西州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肖玉元[7](2021)在《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研究》文中提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打土豪,分田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美好生活”等,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所透露出的民生价值不断得到彰显。党一百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围绕民生的内涵、价值、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途径等问题,中国共产党依据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独具中国特色的民生话语。从话语分析视角梳理和阐释中国共产党百年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历史变迁,并从中获得规律性认识,不仅可以将中国民生建设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也能为推进新时代中国民生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构建的关于改善和保障民生的系列表达。从整体上认知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演进,明确保障和改善民生与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关系是必要的前提与基础。改善和保障民生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现实路径、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这些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生成和发展的内生动力,民生话语演进于中国共产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当中。从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生成的外部条件看,近代以来中国基本国情是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生成的现实依据,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生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也对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生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个阶段。在这四种语境中,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主题分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设伟大社会主义国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且在话语形式上呈现出由革命型民生话语向发展型民生话语,再到品质型民生话语的转换。梳理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历程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呈现出话语思维日趋现代化、话语内容日趋人文化、话语方式日趋生活化、话语传播日趋国际化的特点。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将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经验总结为:在坚守初心使命中坚定话语方向、在坚持问题导向中明确话语主题、在注重中国元素中塑造话语风格、在拓宽话语传播中扩大话语影响。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西方话语霸权的干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主要挑战,但中国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顶层设计、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西方话语霸权的式微,也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应该遵循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批判性与开放性相结合、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从夯实理论、针对问题、多元形式、世界表达四个方面展开构建。

王蕾蕾[8](2021)在《烟台祝家疃文化精准扶贫效果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在扶贫事业上已取得重大进展。但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调整,贫困问题已出现了转折,凸显出新的特点。贫困的载体是人,直接表现形式为经济的落后。所以,单纯的物质扶贫只能增加表面经济,并不能彻底根除贫困问题。想要彻底根除贫困问题,还需要从人自身出发去解决。因此,文化扶贫显得尤为重要,他是以贫困主体为核心去发现和研究贫困的根源,潜移默化的激发贫困主体的发展能力,进而根除贫困。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文化扶贫关注度的提高,相关政策也在逐步完善。而文化扶贫的核心是根据贫困主体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化帮助,文化精准扶贫作为文化扶贫的升级,更加强调了文化扶贫工作的“精准化”和“精细化”。因此,提升文化精准扶贫的效果,总结文化精准扶贫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有助于进一步根除贫困。本文选取烟台祝家疃为样本点,通过对祝家疃进行实地走访和对文化精准扶贫实践开展问卷调查,了解祝家疃的基本情况和文化精准扶贫现状,运用实证分析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目前祝家疃文化精准扶贫效果及文化精准扶贫实践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别从文化经济体系、文化人口体系、文化资源体系、文化环境体系四个维度来构建文化精准扶贫系统。运用因子分析法验证四个维度的核心构成要素,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各要素间的影响作用和关联程度,以及每个维度对文化精准扶贫系统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分析可知:四个维度变量都对文化精准扶贫系统形成显着的正向影响,根据影响力大小排序,依次为:文化环境体系>文化资源体系>文化经济体系>文化人口体系。因此,在祝家疃文化精准扶贫系统中,影响力最大的维度是文化环境体系,在四个维度中,影响力最大的四个变量分别是对帮扶措施满意程度、不想离开本地、周围的就业机会增加、教育能够改变贫穷,可优先考虑对这些因素加大建设力度,以快速提升祝家疃文化精准扶贫的效果。同时各个维度相互影响,只有各个维度的运行效果好,才能更好的提升文化精准扶贫的效果。基于模型分析每个维度里出现的不足,结合实地访问得知,虽然祝家疃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中已取得一定的效果,村容村貌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但祝家疃文化精准扶贫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即文化扶贫精准度不高、文化队伍不稳、贫困思想根深蒂固、文化扶贫缺乏有效的制度机制保障。针对这些问题,分别从提高文化扶贫精准度、优化文化环境、提升人力资本、增加文化经济收入四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争取早日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解困的目标。

李怡然[9](2021)在《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 ——兼论毕业作品《林下之路》》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人类历史上最为艰苦卓绝的脱贫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并在2020年取得了伟大胜利,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样本”。在这一伟大征程中,以实为美的扶贫题材纪录片扎根泥土,发挥了宣传政策、推广经验、展示成果、记录史实的重要作用,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扶贫题材纪录片是记录社会全面发展的生动实践,通过具象化的方式,将国家扶贫政策、扶贫数据与基层实践等内容一一呈现,将大众视线聚焦于生活在农村中的一些看似渺小实则深刻的个体,从记录现实境遇和追求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角度,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人们对这场伟大的脱贫攻坚战的关注、思考和研究,共同见证中国摆脱贫困、走向强国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历程。本文以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在对国内大量扶贫题材纪录片观看与整理后,总结出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发展概况与分类,并结合自己毕业作品《林下之路》的实践经验,从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建构、叙事语言两大方面对该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现有的扶贫题材纪录片展开具体的论述和例证。我国的扶贫事业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政治工作,还是民心工作,脱贫攻坚工作的核心既要从经济上摆脱贫困,还要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通过勤劳摆脱贫困的心理动因,不仅要扶贫,更要扶“智”和扶“志”,真正从内心深处树立脱贫的理念和思想。笔者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希望能够为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一些借鉴,并丰富对扶贫题材纪录片的理论研究,从而促进我国扶贫题材纪录片更加繁荣发展。

贾保营[10](2021)在《环境、制度与技术 ——以集体化时代昔阳县的减贫实践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中国乡村而言,贫困是个历史性窠臼。晚清民国以来,为解决乡村的贫困问题,政府与民间力量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进行实践,但均以失败告终。集体化时代虽然没有出现“减贫”这样的表述,但实际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为改革开放后乃至当前的减贫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考察时发出“走合作化道路”的号召;并提出“给农业插上科学的翅膀”。考察集体化时期的反贫困实践,可以为当前的减贫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因此,考察集体化时期的反贫困实践,极具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以昔阳县为例,以报纸、地方史志与基层档案为主体资料,并辅以田野口述,尝试揭示环境、技术、制度三者之间复杂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试图较为全面展现集体化时期中共的减贫实践。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讲述了昔阳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制度以及农民的生活状态。作为分析的起点,了解昔阳原型有助于我们理解制度、环境与贫困之间的关系。第二章主要是通过对集体化时代国家重要文献的梳理,找出国家对贫困的理解以及反贫困措施。第三章到第六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即是国家不同阶段反贫困措施在昔阳县的实践效果。第三章主要讲述了土改如何在昔阳展开以及土改后昔阳农村的状态。通过对土改前后的昔阳县的考察,我们既可以看到土改对于乡村社会的重大意义,又可以理解农业合作化的历史背景与实践逻辑。第四章主要讲述了农业合作化与技术改革是如何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以摆脱贫困的。第五章与第六章分别论述的是农业水利化与农业机械化。第七章以井沟为例,进行了微观史的研究。第八章则是呈现集体化后期昔阳的面貌,总结分析昔阳反贫困实践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通过考察,发现中国共产党以制度优势为依托,以技术为发展引擎,通过积累偏高、消费偏低的方式带领中国人民跳出了贫困的恶性循环。公社体制虽未彻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但是技术实践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这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积蓄了潜能。集体化时代改造传统农业的举措,使农民的能力、观念都发生了改变,培育了人力资本。这看似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相似,但其改造传统农业的具体路径则与舒尔茨所提倡的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集体化时代的中国,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极度稀缺,传统的农民却数量众多,市场机制并不能改造传统农业。中国共产党运用国家的力量,将稀缺的现代化生产要素下沉到乡村,并借此改造了传统农业,培育了人力资本,积累了国家资本,摆脱了恶性贫困循环。这对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改造传统农业,极具启发意义。

二、一部反贫困战略的研究力作——《中国反贫困理论与实践》评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部反贫困战略的研究力作——《中国反贫困理论与实践》评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的制度领导力:一个解释中国减贫成功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制度领导力:组织层面的领导力
二、制度与制度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反贫困制度领导力的核心构成要素
    (一)制度: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制度领导力的来源
        1. 国家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制度领导力的核心制度
        2.专门扶贫制度: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制度领导力的主体制度
        3.益贫性制度: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制度领导力的补充制度
    (二)制度领导者:中国贫困治理制度领导力的价值引领者
        1. 制度领导者及其在组织中的主要功能
        2. 中国贫困治理中的制度领导者
    (三)制度变迁:中国贫困治理制度领导力保持活力的内在要求
        1.制度领导者、制度变迁与制度领导力
        2.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
        (1)中国共产党反贫成功的内部动力
        (2)中国共产党反贫成功的外部动力
三、制度领导力视角下中国减贫成功的经验启示

(2)恩格斯对英国“济贫法”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国“济贫法”的历史缘起
    (一)中世纪时期:宗教慈善救济初步奠定英国济贫体系的雏形
    (二)都铎王朝时期:世俗政府干预救济逐渐勾勒出济贫体系的蓝图
    (三)维多利亚时期:“新济贫法”出台及整个济贫体系的没落
二、古典政治经济学及空想社会主义对英国“济贫法”的批判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英国“济贫法”的批判
    (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对贫困问题的批判
三、恩格斯对英国“济贫法”本质的现代性透视
    (一)恩格斯对“济贫法”体系下贫困现象的本质剖析
    (二)恩格斯对英国“济贫法”批判的三重价值意蕴
四、重温恩格斯对英国“济贫法”批判的当代意义

(4)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准备
    2.1 共同富裕现代化的概念界定
        2.1.1 共同富裕
        2.1.2 现代化
        2.1.3 共同富裕现代化
    2.2 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目标定位
        2.2.1 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探索
        2.2.2 人民至上是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目标的根本立场
        2.2.3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核心任务
第三章 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同富裕与现代化的理论学说
        3.1.1 建立以资产公有制为根本的社会主义制度
        3.1.2 设想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
        3.1.3 大工业生产体现现代化道路
    3.2 列宁及苏联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观与现代化理论
        3.2.1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观与现代化理论
        3.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观与现代化理论
第四章 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属性呈现
    4.1 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解析与逻辑澄清
        4.1.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4.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4.1.3 共同富裕与现代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关系
        4.2.1 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前进动力
        4.2.2 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制度优势
    4.3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超越
        4.3.1 非资本为逻辑的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
        4.3.2 以社会公平正义为主线,共享现代化成果
        4.3.3 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4.3.4 坚持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
第五章 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进程
    5.1 新中国成立前的共同富裕思想与现代化探索
        5.1.1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共同富裕思想
        5.1.2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现代化探索
        5.1.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
    5.2 毛泽东共同富裕与现代化思想: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基石
        5.2.1 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形成
        5.2.2 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内容
        5.2.3 计划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
        5.2.4 毛泽东现代化思想指导下的成就
    5.3 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扬帆起航
        5.3.1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开创
        5.3.2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继续发展
    5.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界碑
        5.4.1 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期实现共同富裕的指导思想
        5.4.2 以区域振兴发展战略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
        5.4.3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5.4.4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促进社会建设
    5.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新征程
        5.5.1 提出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5.5.2 提出“共享发展”战略
        5.5.3 提出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第六章 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成就与面临挑战
    6.1 我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成就
        6.1.1 国民经济连上新台阶,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6.1.2 基础产业发展实现新飞跃,惠民基础得到改善
        6.1.3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突破
        6.1.4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6.2 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困难与挑战
        6.2.1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艰巨
        6.2.2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严峻
        6.2.3 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中社会矛盾与问题多发
        6.2.4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挑战加剧
第七章 坚定不移走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略
    7.1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7.1.1 鼓励创新驱动,培育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7.1.2 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为共享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7.1.3 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区域间产业转移
        7.1.4 全面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加速产业现代化协同发展
    7.2 探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路径举措
        7.2.1 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7.2.2 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保障人民权益和福祉
        7.2.3 坚持依法治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7.2.4 增强公务员能力,保证现代治理效能
    7.3 完善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体制
        7.3.1 收入分配机制改革
        7.3.2 要素市场体制改革
        7.3.3 社会治理体制改革
        7.3.4 文化体制改革
        7.3.5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研究述评
        (一)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研究脉络梳理
        (二)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国内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研究评析
        (四)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析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民生
        (二)话语
        (三)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
    四、研究方法、重点难点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重点难点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增进民生福祉: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一)为人民谋幸福是党根本宗旨的基本内容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有效牵引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现实路径
        (一)民生问题是政权兴替的关键因素
        (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一)持续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当中
        (一)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基本历程
        (二)民生话语随中国共产党民生工作重心的变化不断发展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逻辑理路
    一、基本依据: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任务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出场语境
        (二)民生:中国近现代社会终极历史任务
    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指导
        (一)“现实的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
        (二)革命的“改革世界”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途径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最终目标
    三、历史资源: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
        (一)传统文化中的民生话语
        (二)儒家民生话语的时代困局
    四、思想借鉴:民生主义的启示
        (一)民生主义话语的形成与嬗变
        (二)民生主义的价值检视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演进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
        (一)“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起始
        (二)“打土豪,分田地”: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主体的扩充
        (三)“经济工作”“大生产”: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充实与发展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
        (一)“先生产、后生活”: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务实开端
        (二)“赶英超美”“八字方针”: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曲折发展
        (三)“抓革命、促生产”: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异化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
        (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匡正与转型
        (二)“全面建设小康”: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重要突破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重要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
        (一)“美好生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主要内容
        (二)“共享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核心理念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目标指向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世界情怀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的主要特征与基本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的主要特征
        (一)话语思维日趋现代化
        (二)话语内容日趋人文化
        (三)话语方式日趋生活化
        (四)话语传播日趋国际化
    二、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的基本经验
        (一)在坚守初心使命中坚定话语方向
        (二)在坚持问题导向中明确话语主题
        (三)在注重中国元素中塑造话语风格
        (四)在拓宽话语传播中扩大话语影响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现实境遇
    一、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主要成就
        (二)当前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主要问题
        (三)当前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提出新要求
        (二)社会结构的变化对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提出新挑战
        (三)西方话语霸权对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干扰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面临的机遇
        (一)改革开放以来民生建设的巨大成就催生话语构建的民族自信
        (二)文化强国发展战略铸牢话语构建的思想支撑
        (三)全媒体传播格局拓展话语构建的主要渠道
        (四)“东升西降”的历史趋势提升话语构建的国际地位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创新发展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重要价值
        (一)构建新时代中国民生话语体系
        (二)助推新时代中国民生建设发展
        (三)将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二)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
        (三)批判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四)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五)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路径选择
        (一)夯实理论: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民生
        (二)针对问题: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实践
        (三)多元形式:实现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的有机融合
        (四)世界表达:彰显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人类情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烟台祝家疃文化精准扶贫效果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 国外研究进展
        二 国内研究进展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图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 贫困
        二 文化扶贫
        三 文化精准扶贫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 贫困文化理论
        二 人力资本理论
        三 参与式发展理论
第三章 烟台祝家疃文化精准扶贫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祝家疃文化精准扶贫现状
        一 祝家疃的基本情况
        二 祝家疃文化精准扶贫的状况
    第二节 指标体系构建及假设
        一 指标体系构建
        二 指标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
        三 文化精准扶贫效果系统研究假设
    第三节 问卷设计和调查
        一 问卷设计
        二 数据收集与样本概况
        三 测量题项正态分布检验
第四章 烟台祝家疃文化精准扶贫分析结果与问题
    第一节 结构方程模型构成要素检验
        一 信度效度检验
        二 探索性因子分析
        三 验证性因子分析
    第二节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一 结构方程模型
        二 验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祝家疃文化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 文化扶贫精准度不高
        二 文化队伍不稳
        三 贫困思想根深蒂固
        四 文化扶贫缺乏有效的制度机制保障
第五章 烟台祝家疃文化精准扶贫的优化策略
    第一节 提高文化扶贫精准度
        一 提高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
        二 提高对贫困群众需求的精准识别
        三 确保文化资金使用精准
    第二节 优化文化环境
        一 干部挂职帮扶、引进社会人才
        二 构建针对贫困地区文化建设的人才保障机制
        三 健全文化精准扶贫监督考核机制
    第三节 提升人力资本
        一 加强学校教育,降低辍学率
        二 加大贫困群众医疗保障力度
        三 举办贴近群众生活的文化活动
    第四节 增加文化经济收入
        一 加强职业技术培训
        二 发展文化产业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祝家疃文化精准扶贫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9)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 ——兼论毕业作品《林下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的类型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的类型
        一、根据纪录片性质划分
        二、根据纪录片时长划分
        三、根据纪录片传播领域划分
    第二节 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建构
    第一节 叙事主题
        一、单一扶贫路径的重点关注
        二、多重扶贫维度的整体把握
        三、毕业作品《林下之路》的叙事主题
    第二节 叙事视角
        一、主观视角的“自叙”
        二、全知视角的“他叙”
        三、毕业作品《林下之路》的叙事视角
    第三节 叙事结构
        一、阶梯渐进式叙事结构
        二、平行板块式叙事结构
        三、毕业作品《林下之路》叙事结构
第三章 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语言
    第一节 声音语言
        一、人声构筑叙事情节
        (一)同期声增强观众同感
        (二)解说补充深层内涵
        二、音乐激发叙事体验
        三、毕业作品《林下之路》的声音语言
    第二节 画面语言
        一、构图烘托叙事情感
        二、色彩蕴含隐喻深意
        三、毕业作品《林下之路》的画面语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作品篇目表
附录2 纪录片《林下之路》拍摄脚本
附录3 纪录片《林下之路》采访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环境、制度与技术 ——以集体化时代昔阳县的减贫实践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概念界定
第一章 昔阳县自然社会状况
    第一节 生态环境
        (一)多山少土
        (二)交通闭塞
        (三)灾害多发
    第二节 社会制度与生活水平
    小结
第二章 贫穷的本质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减贫实践及其失败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贫困”的解构与重构
        (一)土地改革与道路选择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与“技术革命”
        (三)技术赋能
    小结
第三章 土地革命:穷富拉平
    第一节 昔阳旧貌
        (一)人口与土地
        (二)农民生活
        (三)生态环境
        (四)农民与农业
    第二节 土改过程
    第三节 土改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小结
第四章 技术革命:提高产量
    第一节 组织起来与学习技术
    第二节 技术革新的路径
        (一)培育良种
        (二)合理种植
        (三)改良土质
        (四)工具改革
    第三节 技术与制度之间的张力
    小结
第五章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第一节 “秃岭”遇“山洪”
    第二节 水利建设
        (一)改造“三跑田”与闸沟垫滩
        (二)修建水库
        (三)治河与打井
        (四)机电灌溉
    第三节 水利工程与粮食增产
    第四节 治水与“育人”
    小结
第六章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第一节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的实践
        (一)土壤改良
        (二)良种培育
        (三)密植与管理
        (四)水利灌溉
        (五)道路与运输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与乡村社会
    小结
第七章 减贫的微观史研究——井沟村
    第一节 井沟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默汉”的消逝
    第三节 “井沟学大寨,大寨帮井沟”
    第四节 机械灌溉
    第五节 减贫的效果
    小结
第八章 昔阳县减贫的成就及历史地位
    一、集体化时期昔阳县取得的历史成就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昔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四、一部反贫困战略的研究力作——《中国反贫困理论与实践》评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的制度领导力:一个解释中国减贫成功的视角[J]. 丁辉侠.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 [2]恩格斯对英国“济贫法”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意蕴[J]. 薛俊强,吴大娟. 理论与现代化, 2021(06)
  • [3]中国战胜农村贫困的百年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J]. 杨灿明. 管理世界, 2021(11)
  • [4]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研究[D]. 金光旭. 吉林大学, 2021(01)
  • [5]中国开发式扶贫的内涵、历程与政策效果评估[D]. 王泽润. 西北大学, 2021
  • [6]Vlog艺术形式在湘西州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应用[D]. 龙生. 吉首大学, 2021
  • [7]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研究[D]. 肖玉元.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8]烟台祝家疃文化精准扶贫效果及优化策略研究[D]. 王蕾蕾. 烟台大学, 2021
  • [9]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 ——兼论毕业作品《林下之路》[D]. 李怡然.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10]环境、制度与技术 ——以集体化时代昔阳县的减贫实践为中心[D]. 贾保营. 山西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反贫困战略研究的杰作——《中国反贫困理论与实践》述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