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一、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论文文献综述)

李怡姗[1](2022)在《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意义及培养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自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越来越重要。大学生群体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更显时代价值。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应当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年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认同,依托媒体传统功能,建设高校文化课程教育体系,进而提升个体认知能力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培养新文化的传承者和接班人。

熊浩[2](2022)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与提升路径》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高速、稳定、健康发展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增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我们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精神支柱,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助于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并非对传统文化照单全收,而是必须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根据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来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导文化消费市场健康规范发展,打造强大的国际话语体系,以积极的文化政策引导文化产业发展,从而不断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张梅艳[3](2022)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文中指出新时代实现文化自信的主要路径有三:第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传统文化中积极文化因子的创造性转换,激发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力;第二,保持开放发展并重的文化发展理念,在文化思想碰撞中互动互进且持续创新发展,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感召力,建立起文化自信的心理根基;第三,坚持树立文化理论创新的自觉性,加强新科技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加快高科技文化产业创造性转化,在国际上建立起中国文化交流的话语体系,提升国际文化交流发展中的主动权,在增强文化影响力的同时提高文化自觉、坚定文化定力、彰显文化立场、积淀文化底气、真正从社会心理层面上建构起文化自信。

王学典[4](2022)在《全党工作重心的第四次转移与文化自信的提出》文中指出当下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从"文化自卑"走向"文化自信",从反传统走向礼敬传统,从崇奉西方价值到确认重建自我历史主体性的节点上。这一历史性转折与全党工作重心的第四次转移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历程中,其工作重心有四次大转移:第一次为1921年到1949年的"以武装革命为纲,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第二次为1949年到1978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巩固政权为中心";第三次为1978年到2012年的"以经济建设为纲,以脱贫致富为中心";第四次为2012年至今的"以民族复兴为纲,以信仰、精神、伦理、秩序、规则重建为中心。"由百余年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历程而言,以文化自信为标志的党的第四次工作重心转移是一个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选择,其终极目标是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同时,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使人民重新君子化、圣贤化或精英化,从而再造一个更加文明、更加富强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任同,张志强[5](2022)在《“中华民族复兴”思潮下出版人的使命意识与责任担当——张元济《中华民族的人格》一书的启示》文中认为在"中华民族复兴"思潮下,出版家张元济为抗日救亡,用《中华民族的人格》简明通俗地回答了"何为中华民族人格"一问,疾呼以"仁"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此书在民国时期前后9次出版,激励着国民砥砺人格、团结抗日。从张元济在"民族复兴"时代理想前表现出的使命意识与实践智识来看,当代出版人需要担当使命、激动潮流,更要传承文化、与古为新。

邱明[6](2021)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毛泽东与苏区文化研究》文中指出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创建的苏区文化是新的工农的苏维埃文化,是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文化。其革命性体现在对文化的大"破"大"立"上。"破"的是几千年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以及帝国主义殖民文化、资产阶级腐朽文化和"全盘西化"论调等;"立"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创造的革命文化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体来说,是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共产主义精神来教育广大劳动民众,解除反动统治阶级加于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清除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发挥新旧知识分子的作用。苏区文化在文化教育、新闻出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群众文化、工农大众文艺、公共卫生、体育运动、廉政文化等事业建设中开创了新局面。苏区文化批判地继承了民族文化遗产,孕育了伟大的革命精神,有力回击了文化迷茫与自卑,对近代中国的自信丢失和文化自卑,是一次精神反拨和文化重建,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重振民族文化自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福进,孙冲亚[7](2021)在《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论”的主要意涵及其构建路径》文中研究指明文明交流与互鉴是实现人类命运与共的重要向度,是促进异质文明合作、共谋人类幸福的必然选择。作为习近平新时代外交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文明交流互鉴论"的出场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这表现为:在实现对经典世界主义扬弃与超越的同时,凝练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话语表达;确证了"文明多样性"不仅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先决条件,而且是促进文明交流的内驱动力;探索了促进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多重路径,内在地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尊重他者文明、遵循和合共生理念。

朱亚成,石牙牙,张青,季浏[8](2021)在《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基于文化自信视域下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进行深入研究,主要从传承的历史条件与现状、面临的困境、传承策略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参考.

何淼[9](2021)在《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与推进路径》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发展历程,既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生成和确立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是政党自信的具体要求。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构成要素包括自信之根、自信之魂、自信之本,价值指向是为民族谋复兴、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幸福、为天下谋大同,推进机制有赖于文化自觉、文化自知、文化自强、文化实践。唯有把握科学内涵、增强价值自觉、提升现代品质、重视文化实践,方能更好地巩固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

李慧娟[10](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文中提出文化对于国家实现强盛、民族走向复兴意义重大。文化自信直接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文化自信是一个历史命题、时代课题、实践问题,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转变,将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进行系统梳理,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有效整合,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相关问题。概念的明晰是进行研究的基石。逐层分析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明确基本概念区别与联系。文化自信强调文化主体对客体的肯定与认同。一般来说,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认知和充分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秉持的坚定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其基本内容来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革命文化、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就自信主体而言,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的文化自信;就其定位来讲,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厘清基本概念,为深入研究奠定坚实学理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其深厚的思想来源和理论根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代共产党人关于文化问题的相关论述,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根基深厚。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察世情,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升话语权,维护国家安全,共建世界家园,坚定文化自信,道阻且长。观国情,中国要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塔西陀陷阱”“修昔底德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行稳致远。看党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四种考验”,需抵御“四种危险”,增强“四种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党的领导下提升文化软实力,树立文明大国形象,使命艰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为文化自信的形成奠定深厚的实践基础。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萌芽、提出、形成、成熟、继续发展等阶段,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坐标体系清晰呈现。以整体思维为主导,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整体构成、基本内容、重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探索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建设,引领文化复兴,只有让文化创新传承,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有更为深层的实践指向,最终要落脚到基本路径上来。第一,从源头入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向纵深发展。第二,深入价值观自信这一核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第三,以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意识形态为着眼点,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教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第四,从提升整体文化软实力的维度,改革文化体制,建设文化强国。第五,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加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形成从内生动力到外在动力的文化自信构建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作为重大的时代课题意义重大。从理论角度来看,是对马克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根基。从现实意义来看,定位于个人、国家、民族三个层面,事关人民多样化文化需要满足,事关文化强国建设、事关民族文化复兴。从世界发展角度来看,有利于融合世界文明,展现多元文化,为解决世界范围内的赤字、危机,提供中国方案,实现“美美与共”,共建人类家园,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秉承问题意识、坚持科学方法、不忘初心、坚守正道。从民族文化复兴的高度、文化强国建设的维度、民众文化自信增强的角度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紧迫性,为全面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意义及培养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自信的基本概述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意义
    1. 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 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路径
    1. 依托媒体文化传播功能,激发传统文化认同
    2. 深化高校文化育人责任,完善文化课程教育体系
    3. 提升个体认知能力,客观平等对待外来文化
结语

(2)文化自信视域下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与提升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文化自信看文化产业的价值核心
    (一)文化自信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
    (二)文化产业是培养文化自信的载体
二、新时代文化自信视域下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
    (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发展虚拟数字化文化产业
三、新时代文化自信视域下文化产业的提升路径
    (一)构建健全的文化产业体系
        1. 推动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
        2. 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和科学技术相融合
    (二)引导和扩大文化消费市场
        1. 鼓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消费需求
        2. 发挥文化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三)打造强大的国际话语体系
        1. 加强文化产业国际传播能力
        2. 构建优秀文化产品的长效传播机制
    (四)以积极的文化政策引导文化产业发展

(3)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不忘本来:在传承中激活传统文化
    (一)理性审视传统文化及其历史定位
    (二)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学习和认知机制
    (三)激活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推动开放包容共赢发展
二、吸收外来:在开放中完善现代文化
    (一)坚持文化开放包容姿态,推进文化交流互鉴
    (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增强文化认同
    (三)增强文化间的同步互塑,完善现代文化
        1.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是文化历时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2.不同文化间同步互塑是文化共时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3.坚定文化走出去战略是增强文化间的同步互塑,完善现代文化的必然路径
三、着眼将来:在超越中创新中国文化
    (一)坚持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发展
    (二)创造性建构中国文化话语权
    (三)开创发展新局面,增强文化影响力

(4)全党工作重心的第四次转移与文化自信的提出(论文提纲范文)

从“文化自卑”走向“文化自信”
以武装革命为纲,以夺取政权为中心
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巩固政权为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纲,以脱贫致富为中心
以民族复兴为纲,以信仰、精神、伦理、秩序、规则重建为中心
精神脱贫,文明再造

(5)“中华民族复兴”思潮下出版人的使命意识与责任担当——张元济《中华民族的人格》一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格》撰写与出版的时代背景
    1.抗日救亡下从“人格”到“国格”的升华
    2.恢复文化自信力的迫切需要
    3.对西化的反思以及对新式教育的批判
二、《人格》一书的时代价值
    1.将民族人格具象化,强化民族国家意识和抵抗精神
    2.立足民族英雄,肯定民族复兴的内在文化动因
    3.反思新教育,致力青年学生文化与道德建设
三、《人格》一书对当今出版的启示
    1.内容创作上要复兴文化,与古为新
    2.出版工作上要担当使命,激动潮流
四、结语

(6)文化自信视域下毛泽东与苏区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苏区文化确立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一)以共产主义精神来教育广大劳动民众
    (二)解除反动统治阶级加于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
    (三)清除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四)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二、苏区文化推动了中央苏区成为一个“自由的光明新天地”
    (一)大力发展各类苏区教育
    (二)开创人民新闻出版事业
    (三)启动苏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四)发展苏区群众文化
    (五)发展苏维埃的工农大众文艺
    (六)发展苏区公共卫生事业
    (七)发展苏区体育事业
    (八)推进苏区廉政文化建设
三、苏区文化在提振民族文化自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化遗产,有力回击了文化迷茫与自卑
    (二)为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孕育了伟大的革命精神,在实践中彰显了文化自信

(7)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论”的主要意涵及其构建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 契机和困境: 人类文明交流与互鉴的现实图景
    (一) 历史契机: 社会生产力跃迁促使文明交流成为可能
    (二) 现实困境: “文明级差”格局在全球化进程中进一步凸显
二、 “命运共同体”: 文明交流与互鉴理论的核心意涵
    (一) 世界主义: 一种乌托邦式世界治理共同体图景的悄然退场
    (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世界主义理论范畴中的中国话语表达
三、 “文明多样性”: 文明交流与互鉴理论的生成逻辑
    (一) 价值逻辑: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文明交往的先决条件
    (二) 事实逻辑: 文明多样性是文明交往发展的内驱动力
四、 “命运与共”: 文明交流与互鉴理论的实践路径
    (一) “文化自信”: 筑牢加强文明交流与互鉴的精神基石
    (二) “美人之美”: 树立促进文明交流与互鉴的正确态度
    (三) “和合共生”: 确证推动文明交流与互鉴的价值遵循

(8)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历史条件与现状
    1.1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历史条件
    1.2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现状
2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
3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策略
    3.1 以政府为主导、以制度建设为导向
    3.2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正视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
    3.3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需要区域统筹与多元化发展相结合
    3.4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需要弘扬传统与环境建设为基础
4 结语

(9)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与推进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
二、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现实考量
    (一)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深厚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根基
    (三)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是建设强大政党的有力支撑
三、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推进路径
    (一)增强价值自觉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基础
    (二)提升现代品质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关键
    (三)重视文化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动力

(10)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化自信概念界定
    2.1 文化的界定
        2.1.1 文化的含义
        2.1.2 文化的分类
        2.1.3 文化的功能
    2.2 自信的界定
        2.2.1 自信的词源
        2.2.2 自信的含义
    2.3 文化自信的界定
        2.3.1 文化自信
        2.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2.3.3 文化自信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辨析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形成与发展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
        3.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1.3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的论述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时代背景
        3.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面临的世情
        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面临的国情
        3.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面临的党情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实践基础
        3.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经济基础
        3.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政治基础
        3.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文化成就
        3.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民生根基
        3.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绿色底蕴
    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形成发展过程
        3.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萌芽阶段
        3.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确立阶段
        3.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完善阶段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特征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整体构成
        4.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体
        4.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对象
        4.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中介
        4.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目标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内容
        4.2.1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4.2.2 对革命文化自信
        4.2.3 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特征
        4.3.1 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4.3.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4.3.3 时代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第五章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径
    5.1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5.1.1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立论依据
        5.1.2 挖掘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1.3 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精神体现
        5.2.2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5.2.3 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建设
    5.3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5.3.1 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之基
        5.3.2 秉承正确原则,做好宣传工作
        5.3.3 巩固意识形态阵地,把握主动权
    5.4 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5.4.1 夯实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5.4.2 讲好中国故事
        5.4.3 树立国家形象
        5.4.4 提高国际话语权
    5.5 吸收借鉴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
        5.5.1 推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
        5.5.2 摒弃错误思想和观念
        5.5.3 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意义
        6.1.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6.1.2 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6.1.3 巩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根基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践意义
        6.2.1 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向往
        6.2.2 更好推动建设文化强国
        6.2.3 更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6.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世界意义
        6.3.1 有利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
        6.3.2 有助于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6.3.3 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意义及培养路径[J]. 李怡姗. 公关世界, 2022(02)
  • [2]文化自信视域下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与提升路径[J]. 熊浩. 今古文创, 2022(06)
  • [3]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J]. 张梅艳. 唐都学刊, 2022(01)
  • [4]全党工作重心的第四次转移与文化自信的提出[J]. 王学典.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1)
  • [5]“中华民族复兴”思潮下出版人的使命意识与责任担当——张元济《中华民族的人格》一书的启示[J]. 任同,张志强. 中国出版, 2022(01)
  • [6]文化自信视域下毛泽东与苏区文化研究[J]. 邱明.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1(06)
  • [7]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论”的主要意涵及其构建路径[J]. 高福进,孙冲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 [8]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研究[J]. 朱亚成,石牙牙,张青,季浏.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4)
  • [9]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与推进路径[J]. 何淼. 东岳论丛, 2021(12)
  • [10]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D]. 李慧娟. 河北大学, 2021

标签:;  ;  ;  ;  

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