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宋诗的不同特点

论唐宋诗的不同特点

一、略论唐宋诗之不同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周媛媛[1](2020)在《陈鹏年及其诗文研究》文中认为陈鹏年是清代康熙年间着名的廉吏、学者、诗人、书法家,虽一生为官,政务繁忙,但热爱交游,注重友情,与“江左十五子”中的部分成员来往密切,雅集唱和,探讨诗文,因此他诗词文兼善,善于用文学作品记录生活,表达心境。其诗文创作与人生经历密切相关,是他坎坷的仕宦经历和耿介性情的再现,更是汉族士大夫阶层在康熙年间如履薄冰的生存状态的缩影。本文在学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对陈鹏年的诗文作品进行全面探讨。本文共由七部分构成:绪论部分梳理和综述陈鹏年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交代选题的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了陈鹏年的家世情况、生平经历与着述。首先从家世背景入手,先介绍陈鹏年家族的基本情况,再交代陈鹏年的生平经历与着述,以期对陈鹏年的基本情况有一个总体的关照和把握。第二章考述了陈鹏年的交游状况,以籍贯为界将交友对象分为湖湘籍亲友和各地为官时结识的非湖湘籍的友人两类,选取其中交游频次最多的重要友人作为考述的重点。第三章归纳总结陈鹏年的文学主张,结合其所处的时代特征、诗学渊源、个人经历等具体情况,将其文学主张分为诗学主张和散文主张两节进行讨论。第四章探析陈鹏年的诗歌创作。首先,按照题材内容对其诗歌进行划分,并选取其代表性的诗作予以评析,意在展现诗人的心态变化。其次,选取一些艺术性较强的诗歌,从语言、情感、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意在总结其诗歌的整体艺术风格。第五章探究陈鹏年的散文创作。陈鹏年作为一代名臣,注重文章的实用性,因此他的散文创作多为功用之文。本章首先按照题材内容将其散文进行分类,其次,从散文的语言、情感、叙事等方面分析其艺术风格。结语部分概述陈鹏年诗文创作的得失,评述其在康熙文坛的地位与影响。

郭梦丽[2](2020)在《《宋诗精华录》编写的时代契机及价值评估》文中指出陈衍是清末民初时期同光体派代表诗人和主要评论家。作为“同光体”的领袖人物,陈衍富于个性的诗歌创作以及诗学理念具有相当成就。陈衍提出“三元说”,并以文学发展史的观点映照诗歌,探究诗学内部演变之规律,进而为宋诗抬高地位。陈衍还提出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的论诗主张,强调学问的重要性。此外,他还研究了宋诗的个性化创作,提出“不俗”的论诗理念。简言之,陈衍正是在上述三种诗学主张的指导下,立足于清代诗学思潮的大背景,致力于为宋诗谋得一席之地。本文正是以陈衍编选的《宋诗精华录》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唐宋诗之争的学术公案以及清代学术思潮的演变展开论述,力图揭示其成书的潜在之因,以及选者诗学构建平台的得失。文章第一部分是对于作者陈衍的评介。主要是从其生平经历、诗话着作以及《宋诗精华录》的编选角度展开分析。既对陈衍的三重身份进行揭示,亦点明这一选本的特色所在。文章的第二部分重点论述《宋诗精华录》成书的潜在之因。分别以唐宋诗之争的学术思潮,陈衍个人的诗学思维以及清代乾嘉汉学三个学术层面深入分析,尤其是对唐宋诗之争在清代诗坛领域的演变进行详尽描述。文章的第三个部分,则是针对陈衍平台构建的得失进行评析。主要是从“三元说”、“不俗论”及对于宋诗分期的诗学主张三个层面展开研究。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则是从两个角度将《宋诗精华录》与近代诗坛上享有盛名的《宋诗选注》作了一个比较论。

唐芸芸[3](2019)在《清代“唐宋诗之争”二元对立的消解及自反性特征》文中研究表明学界习惯视清代"唐宋诗之争"为"宗唐""宗宋"二元对立,或提出内涵更不明确的"唐宋兼宗"以示折衷。实际上清代"唐宋诗之争"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学唐或者学宋的诗歌创作主张的争论,"宗唐"与"宗宋"的理论基础并不相同,无法构成二元对立。从讨论宋诗的价值,深入到讨论"诗言志""性情之正""辨体""温柔敦厚""正与变""拟议与变化""学问""赋比兴"等传统诗学核心概念,才是清代"唐宋诗之争"的内核。究其实,"唐宋诗之争"或可置换为传统诗学核心概念之争。结合最终清人从探求唐宋诗的延续性,及取消唐宋对立的合理性两方面结束论争的理论思路来看,清代"唐宋诗之争"具有自反性特征。由此我们便可以清楚确定清代"唐宋诗之争"的内涵和外延。

潘链钰[4](2019)在《“唐宋诗之争”的文化溯源》文中认为唐宋诗之争的论争性有滋其生的文化因缘。首先,擎受轴心作用的《易》之变易意识乃是促成唐宋诗之争发生的观念根源,而宋代《易》学与《孟子》汇通形成的义理内蕴及新铸的理性精神则如两翼一般更加强化了宋诗内涵与唐诗之别。此二者导致了唐宋诗之争的"必有争"。其次,"经""文"理念的转型是促成唐宋诗之争发生的重要因素。宋人潜心以新的"经""文"理念替代汉唐旧的"经""文"理念,即注重致用义理,官、文、学三者一身的宋人身份与强烈精诚的个人修养意识。唐宋经文观念的碰撞、对比及后世对两者的取舍、选择和融合导致唐宋诗之争的"须有争"。最后,两宋"士"精神的形成与发酵、当时强烈门庭意识与"帜别则辩"的时代风气则主观上促发了唐宋诗之争的"能有争"。

卢高媛[5](2019)在《清代诗人集会专题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古代诗人集会历史悠久,是一种普遍存在且极具特色的文学现象。清代诗人集会活动繁多,覆盖面广,在规模和频率上都大大超越了前代,成为各个阶层文人群体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清代诗人集会为研究对象,以清代政治、历史、地理、文学等文献资源为基础,在充分阅读和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采用学科交叉的方法将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对清代诗人集会进行综合和专题论述。同时,尝试突破传统的史实叙述和文本解读模式,将诗人集会置于清代历史发展的整体环境和动态过程中,揭示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律,并纠正之前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在总体考察和专题延展的基础上,本文按照先总后分、以点带面的思路安排篇章结构,以深入探讨清代诗人集会的特征、作用和影响等问题。本文共五章,主要专注于以下几方面的论述:第一,清代诗人集会的基本特色。第一章和第二章从主题形式和思想内涵两方面对诗人集会在清代的新变化和新特质进行了概括和提炼,侧重于考察清代诗人集会在因袭和继承前代基础上的创新和超越。其一,清代诗人集会在主题拓展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节日型集会和季节型集会已经成为清代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贤生日设祀集会、金石鉴赏集会和戏曲观赏集会的盛行则是清代人文环境和社会风气的体现;其二,清代诗人集会在思想内涵上也呈现出新的特色。从集会的审美品格来说,清代诗人集会以古雅精神为核心审美意旨,同时追求理性与情感的调融和统一。从集会的基本功能来说,清代诗人集会在娱情、群体认同和政治功能方面都有新的应用和扩充。第二,清代诗人集会与唐宋诗之争。清代的唐宋诗之争贯穿始终,全面而深刻地影响到诗人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唐宋诗之争对诗人集会有着难以忽视的重要影响,而诗人集会在唐宋诗之争中也发挥着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第三章以时间发展为轴,以若干重要诗论家和诗人集会为点,就诗学宗尚对诗人集会的影响、诗人集会对诗坛风气的推动、诗人集会与诗学论争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清代不少诗人集会涉及唐宋诗之争,比如一些颇具声望的诗人会在集会时表述和实践自己的诗学主张,以此扩大影响;一些诗歌流派更会利用集会宣扬门户宗尚,以此寻求志同道合之人,壮大自身势力。这是清代诗人集会和诗学研究的交汇之处,对此进行考察所取得的成果对两者皆有一定的启发。第三,清代诗人集会与遗民心态。以诗人集会为切入点,对明清两大遗民群体进行论述,是对传统文学空间中群体创作的考察,也是对旧式社交模式下群体心态的探究。第四章分为明遗民和清遗民两个部分,对诗人集会与遗民心态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侧重于归纳和总结两者在不同时期呈现的差异性特质。诗人集会作为新旧时代交替中的一个特殊文学空间,是旧思想的避风港,也是新思想的发育地。诗人集会为遗民群体缓解了现实失落,提供了情感归属,实现了价值诉求,满足了他们多层次的心理需求。遗民群体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批判意识让他们在创作上充满热情,同时也催使他们开展集体活动,为彼此建立思想和行动的统一战线。第四,清代诗人集会与近代中日外交。第五章以晚清驻日公使何如璋、黎庶昌在日本的诗人集会活动为主要考察对象,以近代中日外交关系为落脚点,对这时期双方的政治意图、文化心态,集会酬唱的创作风格、思想内容等问题进行探究。在他们的主导下,诗人集会作为一种外交手段,对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使外集会”将政治目的融于诗歌唱和之中,用文学交流的方式促进了外交友谊的建立,在汉诗酬唱中搭起情感沟通的桥梁,达成了一定程度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使外集会”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手段,利用文化输出以非战的方式实现同化或者征服的战略目的。作为特殊时代环境下全新的集会类型,“使外集会”在清代诗人集会和诗歌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董兴存[6](2019)在《江西诗派在清代诗话中的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江西诗派在古代诗歌史上影响较为深远,可以说是诗歌发展史上第一个明确的、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流派,尽管自其诞生之初就引起了很多争议。关于江西诗派的许多争议自宋至清都没有彻底解决,然而在清代诗话中对江西诗派的讨论却颇多,尤其是对诗派成员、宗主、诗风等进行的多方位研究,构成了较为全面的接受系统。清代作为古典诗学的集大成时期,其诗话作品不仅数量丰富,而且从整体上来说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清代对于宋诗的接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背景下,清人对黄庭坚及江西诗派进行了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判断。因此选择清代诗话对江西诗派研究,不仅对于了解江西诗派的发展是必要的,而且对于认识清代诗歌的发展也是有所助益的。本文以清代诗话为基础,辅之以清人诗文集、杂着等其中有关于江西诗派的评论,对江西诗派在清代诗话中的接受情况进行梳理研究。论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清代诗话的整理现状、时代特征等基本情况。清代诗话整体上表露出来的学问化倾向和宋诗接受程度的日渐高涨,成为研究江西诗派在清代诗话中接受和影响的重要契机。而面对清代如此多的诗话作品,必须要对其有宏观的把握和了解,这也是认识清代诗人眼中江西诗派的必要前提。总体来说,清代诗话的理论性和专门性较强,但仍然存在有议论散漫、有失公允的问题,且不同诗论家之间存在较大争议,甚至两极对立、互相批评。虽然目前对清诗话的整理工作起到了去芜存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仍然是有限的,不同诗话之间存在的争议仍需注意,在把握时代整体脉搏的同时要兼顾局部的跳动。第二章至第四章主要论述清代诗话中江西诗派的多方面情况。具体来说,第二章主要讨论清诗话中关于江西诗派存在的一些具体争议,主要涉及诗派成员、诗派宗主和诗派概念等问题。实际上面对不同诗话中对江西诗派的诸种争议,从中可以发现清代诗论家们对于江西诗派的问题意识,更有助于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而逐渐拨开这些纷繁复杂的云雾,对进一步解决争议提供了法门。第三章主要针对江西诗派之宗主——黄庭坚在清代诗话中的接受维面展开,分析了清代诗人对其评价、学习、诗史地位、学习杜诗等多个方面的研究,从中认识到对于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的接受评价并不是一致的。第四章则主要研究黄庭坚及江西诗派在清代诗话中的接受演变,论述了其从清初相对冷落到后期备受推崇的历程,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观察出江西诗派和宋诗整体的接受也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可见清人辩证的诗学思想和通达的诗学观念。结语部分总结了清代不同时期宋诗和江西诗派接受的浮沉情况,探讨了清代诗歌学问化发展和深化的文学内部原因。宋诗对清代诗歌的影响举足轻重,而宋诗风格的典型代表,即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对其在清代诗话中的研究和梳理,发现这一影响实际上是相当复杂的,清人对其学习和推崇更多的是主动的接受,而非被动影响,这也正体现了清诗走向学问化的必然性。

路嘉玮[7](2019)在《金代诗歌宗尚情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唐宋诗之争”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公案,一般认为始于南宋张戒的《岁寒堂诗话》。“唐宋诗之争”反映的是诗歌宗尚问题,但是与南宋并行的金王朝的诗歌宗尚问题,却少有研究。关于金诗宗尚问题,大多数是附带在金诗风格或者金代诗学研究之下,没有专门的研究,更没有金诗宗尚对后来“唐宋诗之争”影响的研究。本文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代表人物,专门就金诗的宗尚问题进行了梳理,探讨金诗自身的形成以及其在“唐宋诗之争”问题中的地位和意义。第一部分,对文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进行解释,并且对以往关于“唐宋诗之争”和金诗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评述。通过前人研究的成果和不足,明晰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提出创新点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共分为四个章节,按照金初、金代中期、金代后期南渡前和金代后期南渡后至金亡四个时间段,以每个时间段内发挥重要影响力的文人群体和文人领袖作为论述对象,分析他们诗歌宗尚的来源、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分别进行讨论。金代留存的文献相对其他朝代较少,金代文人的诗学理论散见在他们的作品中。本文以他们的诗歌和留存下来的诗话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散见的文献和后人的论述,进行评述。另外,在金代文学研究中,一些在金代发挥重大影响的辽裔诗人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因此本文对辽裔诗人的诗歌宗尚单独强调,着重考察他们对金诗形成的影响和意义。第三部分,总结金诗宗尚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以及金诗宗尚对后世的影响,并指出此次研究的不足和发现的新问题。

张东艳[8](2018)在《清代杜诗评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代是杜诗研究的集大成时期,学界对清代杜诗学的研究多集中在杜诗注本,而对以诗歌选本、诗话、笔记、书信、诗集序跋、专题着作、诗歌创作中的集杜、和杜、题咏杜祠、杜像等多种形式存在的清代杜诗评论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本文以清代的杜诗评论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整理其原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王夫之、清代四大诗学代表王士禛、沈德潜、翁方纲、袁枚等人的杜诗学进行研究,探讨清人如何解释杜诗的丰富内涵和发掘杜诗的审美价值,阐明这些解释和它们的历史条件的关联,以求重新认识杜诗的价值,探求杜诗与清代诗学建构的内在联系。同时,对明末清初贾开宗《秋兴八首偶论》和卢震《杜诗说略》两部稀见的论杜专着进行整理和研究,以求窥得明末清初杜诗学新变之一斑。本文除绪论、结语之外,共分七章,七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探究王夫之论杜的表现及其贬杜的原因和意义。在简要介绍王夫之诗学主张的基础上梳理其褒贬互陈的论杜表现,从诗学主张、政治背景、诗学背景三方面分析其贬杜的原因。王夫之贬杜的本质是其坚守的汉魏六朝审美传统与杜诗所代表的对传统的新变之间的矛盾冲突。王夫之对杜诗褒贬互陈的态度,更清晰地展现了杜甫在诗歌史上继往开来的地位——既继承了汉魏六朝的审美传统,又开创了新的审美风尚。第二章探究王士禛以审美为中心的杜诗学,并探讨“渔洋不喜少陵”、《唐贤三昧集》不选杜诗等有争议的诗学问题。在探析王士禛“神韵说”的形成原因、美学内涵的基础上,从诗歌体裁、艺术、考证、评选、传播接受和杜甫人格等六方面梳理王士禛的论杜表现。王士禛颠覆了杜诗的集大成地位,从侧面揭示了杜诗的新变和丰富多样性;厘清了杜诗与“盛唐”的关系,揭示了杜诗在批评史上的价值;力图重构以王维为中心的诗学价值系统,从反面证明杜诗在古典诗歌传统中不可撼动的经典地位。第三章探究沈德潜以政教为中心的杜诗学。在探析沈德潜“格调说”的渊源、内涵和诗学主张的基础上,从诗歌宗旨、诗歌体裁、集大成、诗法等四方面梳理沈德潜的论杜表现,并探析其在诗歌创作中对杜诗的借鉴和以政教论杜的不足之处。沈德潜推尊杜甫的主张一方面顺应了清王朝的政治需要,另一方面借助官方意识形态的强大助推力,再次确立杜诗的独尊地位。第四章探究翁方纲以诗法为中心的杜诗学。探析了翁方纲对杜诗的总体看法,着重研究翁方纲《杜诗附记》的主要内容和批杜特色。翁方纲将杜诗作为“肌理说”的典范,深入探讨了杜诗之“法”,借助杜诗建构“肌理说”,又用此说阐释杜诗,证明“肌理说”的正确性。杜诗成为翁方纲阐明诗学主张以及与前贤后学交流的媒介和平台。作为金石学家、书法家,翁方纲采用感悟式批评和分析考证相结合的方法批杜,首次大量借用书法术语批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杜诗批评理论系统,对清代杜诗学批评方法的创新有重要意义,体现了乾嘉年间杜诗学与金石学、书学交融的新特色。第五章探讨袁枚、赵翼、蒋士铨以性情为中心的杜诗学。三人论杜都以性情为中心,揭示了杜诗的抒情本质。但袁枚强调杜诗长于言情、“苦”和“多创”的特点,学杜并不独尊杜。赵翼肯定杜甫的创新,提出杜甫“天才论”,具有鲜明的尊杜倾向;并发挥史学家之长考证杜诗。蒋士铨没有摆脱“忠孝义烈”和“温柔敦厚”的窠臼,论杜的突出特点是注重杜诗对诗歌创作的指导、借鉴意义。第六章探究贾开宗《秋兴八首偶论》的主要内容及论杜特色。从《秋兴八首》的题目渊源、章法结构、语言艺术、对儒家诗教传统的体现等四方面论述《秋兴八首偶论》的主要内容。贾开宗论《秋兴八首》的突出特点是以史证诗和借杜言志,体现了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潮对杜诗学的影响。《秋兴八首偶论》作为杜诗学史上第一部《秋兴八首》专论,又体现了清代杜诗学深入化、专题化的新特点。第七章探讨卢震《杜诗说略》的主要内容及论杜特色,将《杜诗说略》的二十四则分为正变论、创作论、诗法论、鉴赏论等四部分进行论述。卢震论杜以儒家思想为主,兼采道家、道教、佛教、书画艺术的术语譬喻诗学;突破了以往局限于杜诗的研究范式,在诗学理论的高度上论杜。《杜诗说略》的性质类似于一本较为系统的《杜诗概论》,这在清代杜诗学史上尚属首例,体现了清初杜诗学的新变。

王欢[9](2019)在《朱庭珍诗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晚清诗论具有总结古代和趋向近代两种发展趋势,朱庭珍诗论属于前一种。它致力于全面总结古代诗歌理论,深化传统诗学命题,并为诗坛后学指点迷津。它主要由根柢说、诗法说、家数说三个方面组成。本论文以此为线索,通过追本溯源、分析批评理路、总结理论特色等方式,来探究朱庭珍诗论的主要内容、诗学取向、诗歌史观和历史地位。论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朱庭珍诗论的基本情况,从《筱园诗话》的通行版本及自订钞本的价值、《论诗绝句五十首》、朱庭珍的诗歌评点、朱庭珍诗论的结构与分期等四个方面,对朱庭珍诗论作了全景式的概览,为朱庭珍诗论核心问题的讨论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主要是从唐宋诗之争的特定视角分析了朱庭珍的诗学取向,认为不同于晚清普遍的宗宋的诗学主张,朱庭珍诗论在总体上对唐宋诗之争持较为通脱的态度,但在具体批评实践中表现出“融宋意入唐风”的倾向。从“新旧递更,日即于变”的角度梳理了朱庭珍的诗歌史观,认为朱庭珍诗歌史观虽以“变”为主,但其实是“变而不戾乎正”的。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朱庭珍的“根柢说”,主要从积理养气、得真传、主真意、成真我四个方面展开讨论,致力于解决晚清及滇云诗坛诗人主体性缺失的问题。认为“积理养气”、“得真传”、“主真意”、“成真我”,都是朱庭珍针对“主体性缺失”这个病症开出的药方。其中积理、养气侧重于对创作主体内在审美素养的培育,真传、真意、真我侧重于对创作主体艺术判断力与独创性的塑造,四者共同致力于培植诗歌创造主体“深厚的学养、宽广的胸怀、超妙的判断力和娴熟的艺术技巧”,以期建构一个具有纯正审美素养而又富于艺术独创性的正统的诗人主体。第四部分主要论述朱庭珍的“诗法说”,主要从诗贵相题、无定法而有定法、“诗法说”的地位三个方面展开讨论,致力于总结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技法理论。认为“诗法说”上承“根柢说”,下启“家数说”,处于朱庭珍诗论的重要位置,讲究“分寸切合,境界宛肖”的相题理论,以“分寸适合,境界宛肖”为总体要求,以“审题、布置、立意、思路、选意炼词”为具体步骤,其目的不仅是“题与诗合”、“题与诗肖”,而且是力去陈言、求变求新。“无定法而有定法,”之说,以“本、驭、化、归”为基本原则,对古代诗论中的活法美学思想进行了辩证而又艺术的总结。第五部分主要论述朱庭珍的“家数说”,主要从家数溯源、家数标准、家数品评、家数的反面四个方面展开讨论,认为朱庭珍从宏观诗史与诗人评论两个层面,以气象规模、独至之诣、变化之功为标准,用“大家”、“大名家”、“名家”、“小家”四个等次,以“临近而有现场感,”的视角,对历代诗人的得失进行了品评,对自建安至清代嘉庆、道光时期的诗人家数大小进行了排序,列出了家数名录。由此展示出一幅晚清滇南诗论家眼中的古今诗人图谱,为初学者勾勒出一个可供追寻的诗歌成就的理想境界,对后来诗人以“家数,”品评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第六部分是对朱庭珍诗论的评价,主要从朱庭珍诗论对前人的继承、朱庭珍诗论在同时代诗论中的位置、学者对朱庭珍诗论的评价、朱庭珍诗论的地位四个方面展开讨论,认为朱庭珍诗论继承了纪昀诗学、神韵派、格调派、肌理派的某些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与创新;通过梳理朱氏同时或稍后的诗话,总结学者对朱庭珍诗论或誉或毁的评价,认为朱庭珍诗论既有综合性、系统性、折衷性的优点,又存在立场相对保守、过于崇雅斥俗、诗歌批评不够公允折中等偏弊之处。但瑕不掩瑜,朱庭珍诗论把正统的道德观与多元的艺术趣味有机融合,努力建构一个正统而又圆通的诗学框架,显示出—种重整儒家诗学传统以树立新的诗歌观念的意识。它不仅是滇南颇具独创性的诗学思想,而且是中国古代诗论总结期颇具特色的诗论成果。

袁媛[10](2017)在《清初遗民诗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清初遗民诗学,以诗情观与诗史观为中心,以诗法与批评为重心,探讨“遗民意识”影响下的清初遗民诗学与元初遗民诗学、民初遗民诗学、明代诗学及清代诗学发展之承继关系,以求全面、系统、客观的评价清初遗民诗学在诗学史及遗民诗学史的地位与价值。本文分为绪论、正文、余论,正文部分共六章。第一章从政治环境、学术背景、诗歌创作、诗学渊源论清初遗民诗学生成的外在环境与内在因素。研究清初遗民诗学需先“论世”,知遗民“身处”。第二章概论清初遗民诗学的相关问题。清初遗民诗学是遗民意识影响下的诗学,遗民意识直接影响遗民心态与行为。遗民选择诗歌表达眷念故国之情与保存故国文献、遗民文献的愿望,然传统诗论束缚了遗民的表达,遗民亟需重新建立新的诗学体系,以适应遗民情怀的抒发,清初遗民诗学应运而生。清初遗民诗学是以诗情观与诗史观为中心,以诗法与批评为重心,以求真与贵变为特征的诗学体系。第三章至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第三章,清初遗民诗情观是清初遗民诗学的中心,亦是清初遗民诗学的统帅。从诗学发展史来看,清初遗民诗学与元初遗民诗学共同构成遗民诗学史之主体,清初遗民诗情观是对元初遗民诗情观的继承、深化、拓展,是遗民诗学之集大成。就诗情理论本身来说,清初遗民诗情观以清初性情论为哲学基础,以真性情、情与理、情与景、归本忠孝界定性情的范畴,极大拓展了诗情论的广度与深度。第四章,清初遗民诗史观不仅在创作上自觉以诗为史,且在理论又有所拓展,内容上主张以诗为史、以心为史,功能上强调以诗补史之阙,以诗证史之讹。清初遗民之诗史理论于创作、理论、批评之规模与影响皆超越元初遗民,与元初遗民诗史理论共同构成遗民“诗史”史。第五章,清初遗民辨析唐宋论诗法,非分唐宋之优劣,而是藉此建构遗民作诗之法。遗民学唐宋诗之优势,总结并建立符合遗民表达的诗法:诗法杜甫,重振风雅;重视学问,根柢经史;就彼声律,舒我性情。遗民所论诗法,充分肯定诗法的价值,主张诗出之以性情,规之以法度,同时又强调诗法始终以性情为本,反对刻板的死法。第六章,清初遗民的诗歌批评受诗人经历、情志与遗民意识的影响,批评态度中正公允,论诗人重于诗、论诗真重于工,建构以“清”为中心的审美标准,论诗多清刚之气、冰雪之气,追求清寒古澹的诗风。清初遗民将淳厚的乡邦意识与坚定的遗民情怀相融合,极力宣扬西北亢厉质朴、岭南雄直悲怨的诗风,开启清代地域诗学的发端,共同建构清初遗民诗歌批评体系。余论部分论清初遗民诗学之影响。本文研究清初遗民诗学,将其置于遗民诗学与清代诗学的坐标系中,横向可见时下遗民诗学,纵向可观遗民诗学发展史,以此评价清初遗民诗学在遗民诗学史、诗学史的地位与价值。

二、略论唐宋诗之不同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唐宋诗之不同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陈鹏年及其诗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陈鹏年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重点难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陈鹏年的家世、生平及着述
    第一节 陈鹏年的家世
    第二节 陈鹏年的人生轨迹
    第三节 陈鹏年的着述
第二章 陈鹏年的交游
    第一节 陈鹏年与亲族、乡人的交游
    第二节 非湖湘籍友人
第三章 陈鹏年的文学主张
    第一节 陈鹏年的诗学主张
    第二节 陈鹏年的散文主张
第四章 陈鹏年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陈鹏年诗歌的题材内容
    第二节 陈鹏年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五章 陈鹏年散文的题材内容及艺术特征
    第一节 陈鹏年散文的题材内容
    第二节 陈鹏年散文的艺术特征
结语
附录一 :陈鹏年年谱简编
附录二 :《陈鹏年集》勘误
参考文献
后记

(2)《宋诗精华录》编写的时代契机及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陈衍评介
    1.1 生平略述
    1.2 诗话着作
    1.3 选诗述略
第二章 《宋诗精华录》成书的潜在之因及评估
    2.1 唐宋之争思潮流变与陈衍的时代契机
    2.2 陈衍的新创思维概述
    2.3 乾嘉学风的遗存与陈衍成果的历史溯源
        2.3.1 乾嘉学风与陈衍的有效吸纳
        2.3.2 诗人之诗、学人之诗区分的思维渊源与价值判定
第三章 时代前潮的应变与陈衍平台构建的得失
    3.1 “三元说”的理论含义与价值视线模糊
    3.2 分期论与唐宋之争问题的深度纠结
    3.3 “不俗论”诗学思想评介
第四章 《宋诗精华录》与《宋诗选注》比较论
    4.1 《宋诗选注》概述
    4.2 《宋诗精华录》与《宋诗选注》的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3)清代“唐宋诗之争”二元对立的消解及自反性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 从学术研究中反观问题
二、 作为实际内核的传统诗学核心概念与唐、宋二元对立的消解
三、 “唐宋诗之争”的自反性特征
余 论

(4)“唐宋诗之争”的文化溯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 必有争:《易》变之思的轴心作用
二 须有争:“经”“文”范式的转型蜕变
三 能有争:“士”精神的发酵与帜别则辩
结语

(5)清代诗人集会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若干技术性说明
绪论
    一 清代诗人集会的定义与范畴
    二 清代诗人集会的研究现状
    三 清代诗人集会的研究意义
    四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第一章 清代诗人集会主题形式上的旧习与新变
    第一节 节日集会与清代社会民俗风尚
    第二节 季节型集会的美学意趣
    第三节 先贤生日设祀集会的兴起与盛行
    第四节 金石鉴赏集会与清代学术风气的蔓延
    第五节 诗人集会与戏曲的艺术交融和多元表现
第二章 清代诗人集会思想内涵上的继承与超越
    第一节 清代诗人集会的审美品格
        一 “古意存斯,雅音播矣”:古雅的文化格调
        二 “风动清歌引醉吟”:兼具理性与情感
    第二节 清代诗人集会的基本功能
        一 “极娱游于暇日”:集会的娱情功能
        二 “同人道不孤”:集会的群体认同功能
        三 “扶持正人,维持国是”:集会的政治功能
第三章 清代诗人集会与唐宋诗之争
    第一节 诗人集会与明清之际的宗宋诗风
        一 钱谦益入清后的经历及其“唐宋兼宗”的诗学观
        二 “假我堂文宴”集会的诗学宗尚与理论实践
        三 “假我堂文宴”集会的意义及影响
    第二节 诗人集会与清初庙堂之上的宗唐抑宋风向
        一 康熙初年京师诗坛宋诗风的盛行和流弊
        二 “万柳堂”集会的宗旨:整饬诗坛,宗唐抑宋
        三 康乾时期统治者的尊唐倾向与盛世酬唱
    第三节 诗人集会与清代中后期的宗宋思潮
        一 翁方纲的“肌理说”与崇苏情结
        二 “寿苏”集会的盛行与宗宋思潮的高涨
        三 “寿苏”集会的诗学内涵:理论宗尚的仪式化表达
第四章 清代诗人集会与遗民心态
    第一节 诗人集会与明遗民心态
        一 动荡时局与明遗民群体的生存困境
        二 顺康年间江南明遗民群体的集会酬唱与心态嬗变
        三 明遗民集会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多重审美体验与情感张力的构建
    第二节 诗人集会与清遗民心态
        一 社会转型与清遗民群体的文化焦虑
        二 “癸丑修禊”集会的慕古思想与逐新意识
        三 清遗民集会诗歌创作的思想倾向:时空错置的精神困顿与情感冲动
第五章 清代诗人集会与近代中日外交
    第一节 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与“使外集会”的兴起
        一 何如璋使日期间的国际形势与外交策略
        二 何如璋使日期间与日人的集会往来
    第二节 黎庶昌两度使日与“使外集会”的繁盛
        一 黎庶昌的使外经历和外交思想
        二 黎庶昌两度使日期间中日东洋酬唱的盛况
    第三节 “使外集会”的意义和影响
        一 日人集会诗里的“中国文化”和“中日关系”
        二 “使外集会”的政治意涵和文化影响
        三 跨文化视域下“使外集会”的历史意义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江西诗派在清代诗话中的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清代诗话的基本类型和时代特征
    第一节 清代诗话的基本情况
        一、清代诗话的整理现状
        二、对清代诗话划分类型的尝试
    第二节 清代诗话对学问入诗的强调
        一、对严羽“别材”“别趣”说的批评和纠正
        二、对学问入诗的强调
第二章 清代诗话中江西诗派存在的一些争议
    第一节 清代诗话中对诗派成员的争议
        一、黄庭坚、吕本中
        二、何顗、何颙、王直方、潘大观
        三、陈与义、曾几
    第二节 清代诗话中对诗派宗主的争议
        一、宗黄说
        二、宗杜说
        三、宗陶说
    第三节 清代诗话中关于江西诗派观的争议
        一、《江西诗社宗派图录》
        二、《西江诗话》和《江西诗征》
        三、《乡诗摭谭》
第三章 清代诗话中对黄庭坚诗的评价和研究
    第一节 对黄庭坚诗歌的评价
        一、诗歌创作的总体评价
        二、诗体
        三、诗法
    第二节 清代诗话中对黄庭坚学杜的研究
        一、对黄庭坚学杜之争议
        二、黄庭坚学杜遭受批评的原因
    第三节 清代诗话中论黄庭坚在诗史上的地位
        一、苏黄并称
        二、黄庭坚在宋代的地位和影响
        三、黄庭坚在诗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章 江西诗派在清代诗话的接受演变
    第一节 江西诗派在顺康时期诗话中的接受研究
        一、宋诗热形成的基础
        二、宋诗热之下江西诗派的相对冷落
        三、对尊宋祧唐之风的纠正
    第二节 雍乾嘉时期诗话对江西诗派的接受研究
        一、沈德潜
        二、厉鹗
        三、翁方纲
    第三节 清晚期诗话中江西诗派的接受研究
        一、“宋诗运动”
        二、方东树
        三、陈衍、陈三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金代诗歌宗尚情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论文的创新点与研究途径
第一章 金代初期诗歌宗尚
    一、金初宗唐倾向诗人群体
        (一) 金代宗室诗歌创作和诗歌宗尚
        (二) 由辽入金文人的诗歌创作和诗歌宗尚
    二、金初宗宋倾向诗人群体
        (一) 由宋入金诗人的诗歌创作及其宗尚
        (二) 金初诗学理论及其宗尚
第二章 金代中期诗学传统与唐宋诗宗尚
    一、大定时期的诗歌创作及其宗尚
        (一) 偏好师法唐人的辽裔作家群
        (二) 偏好学宋的作家群
    二、明昌时期的诗歌创作及其宗尚
        (一) 推崇苏轼的诗歌主张及创作
        (二) 调和唐宋的诗歌主张和创作
        (三) 旗帜鲜明向唐人学习的诗歌主张及创作
第三章 金代南渡后诗歌宗尚
    一、学唐救苏的诗歌主张及创作
    二、学唐救黄的诗歌主张及创作
    三、融合唐宋的诗学主张及创作
第四 金末诗歌创作宗尚
    一、诗学理论集大成者对唐人的推崇
    二、金末的宗唐风气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清代杜诗评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杜诗学”概说
    二、研究范围及价值
    三、研究现状
    四、基本框架
    五、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王夫之的杜诗学
    第一节 王夫之非杜批评析辨
        一、质疑杜甫的忠君爱国
        二、反对“诗史说”
        三、批判杜甫“诞于言志”
        四、批判杜诗直露和以议论入诗
        五、认为“杜诗不足法”
        六、抑杜扬李
    第二节 王夫之肯定杜诗的批评析辨
        一、相对肯定杜甫律诗
        二、部分肯定杜诗的艺术成就
    小结
第二章 “神韵”派的审美中心论:以王士禛为中心
    第一节 王士禛的“神韵说”
        一、“神韵说”的形成原因
        二、“神韵说”的美学内涵
    第二节 以辨体论杜诗
        一、古风
        二、律诗
        三、绝句
    第三节 以诗歌艺术论杜诗
        一、褒扬杜诗
        二、杜诗指瑕
    第四节 以考证论杜诗和杜甫
        一、考证杜诗注本、版本
        二、考证杜诗声律、真伪
        三、考证杜诗中涉及的制度、人名、物名、地名
        四、考证杜甫的生卒年和后代
    第五节 以选诗论杜诗
        一、《古诗选》
        二、《十种唐诗选》
        三、《唐贤三昧集》
        四、《唐人万首绝句选》
    第六节 以传播接受论杜诗
        一、概论前人学杜
        二、论王安石论杜
        三、论黄庭坚学杜
        四、论杜诗的民间流传
    第七节 以人格论杜甫
        一、批评杜甫人格的表现
        二、批评杜甫人格的原因
    小结
        一、以辨体论杜诗,凸显杜诗的新变和复杂多样
        二、厘清杜诗与盛唐的关系,揭示杜诗在批评史上的价值
        三、重构诗学价值体系,证明杜诗在古典诗歌传统中的经典地位
第三章 “格调”派的政教中心论:以沈德潜为中心
    第一节 沈德潜的“格调说”
        一、“格调”的渊源与内涵
        二、“格调说”的诗学主张
    第二节 沈德潜的诗教观
        一、温柔敦厚与比兴含蓄
        二、诗教与性情
    第三节 以宗旨论杜诗
        一、忠君爱国
        二、温柔敦厚
    第四节 以辨体论杜诗
        一、古风
        二、律诗
        三、绝句
    第五节 以集大成论杜诗
        一、杜诗对《诗》《骚》的继承
        二、杜诗对汉魏六朝诗歌的继承
        三、杜诗的新变
    第六节 以诗法论杜诗
        一、字法
        二、句法
        三、章法
    第七节 诗歌创作对杜诗的借鉴
    小结
        一、政治方面:迎合官方意识形态
        二、诗学方面:再次确立杜诗的独尊地位
        三、不足之处:道德批评的片面性
第四章 “肌理”派的诗法中心论:以翁方纲为中心
    第一节 翁方纲对杜诗的总体看法
        一、杜诗:“肌理说”的典范
        二、“铺陈排比”: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
        三、学习杜诗的态度:“师其意则其迹不必求肖之”
        四、学习杜诗的途径:“由苏入杜”和“黄诗逆笔”
        五、杜甫对前人的学习和对后人的影响
    第二节 翁方纲《杜诗附记》研究
        一、《杜诗附记》的动机目的
        二、《杜诗附记》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翁方纲的批杜特点
        一、感悟式批评和分析考证相结合
        二、借用书法术语论杜诗
        三、以“史法”论杜诗
    小结
第五章 “性灵”派的性情中心论:以袁枚、赵翼、蒋士铨为中心
    第一节 袁枚的杜诗学
        一、论杜诗之长于言情
        二、论杜诗之“苦”和“多创”
        三、论学杜
        四、论杜诗之独尊地位
        五、考证杜诗
        六、论杜甫之人品
        七、小结
    第二节 赵翼的杜诗学
        一、论杜诗之创新
        二、论杜甫之天才
        三、论杜诗之独尊地位
        四、考证杜诗
        五、杜诗指瑕
        六、小结
    第三节 蒋士铨的杜诗学
        一、论杜甫“忠孝义烈之心”和杜诗“温柔敦厚之旨”
        二、论杜诗注本
        三、诗歌创作对杜诗的借鉴
        四、小结
第六章 专题着作研究之一:贾开宗《秋兴八首偶论》
    第一节 《秋兴八首》的渊源
    第二节 《秋兴八首》的章法结构
        一、不可分割
        二、承上启下
    第三节 《秋兴八首》的语言艺术
        一、虚实相生的意象系统
        二、虚实交错的对偶方式
        三、用典
    第四节 《秋兴八首》对儒家诗教传统的体现
        一、《秋兴八首》与《诗经》“六义”
        二、《秋兴八首》的温柔敦厚
    第五节 以史证诗与借杜言志
        一、以史证诗
        二、借杜言志
    小结
第七章 专题着作研究之二:卢震《杜诗说略》
    第一节 正变论
    第二节 创作论
    第三节 诗法论
    第四节 鉴赏论
    小结
结语
    一、清代杜诗评论的主要内容
    二、清代杜诗评论的主要特色
参考文献
    一、古籍文献
    二、国内着作
    三、国外着作
    四、学位论文
    五、期刊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一、科研论文
    二、科研项目
后记

(9)朱庭珍诗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朱庭珍诗论概述
    第一节 《筱园诗话》的通行版本及自订钞本的价值
    第二节 《论诗绝句五十首》
    第三节 朱庭珍的诗歌评点
    第四节 朱庭珍诗论的结构、体系与分期
第二章 诗学取向与诗歌史观
    第一节 诗学取向——融宋意入唐风
    第二节 诗歌史观——新旧递更,日即于变
第三章 根柢说
    第一节 积理养气
    第二节 得真传
    第三节 主真意
    第四节 成真我
第四章 诗法说
    第一节 诗贵相题
    第二节 无定法而有定法
    第三节 诗法说的地位
第五章 家数说
    第一节 家数溯源
    第二节 家数标准
    第三节 家数品评
    第四节 “家数”的反面——所谓“魔道”
第六章 朱庭珍诗论的评价
    第一节 朱庭珍诗论对前人的继承
    第二节 朱庭珍诗论在同时代诗论中的位置
    第三节 朱庭珍诗论的评价
结语
附录
    朱庭珍年表
    《筱园诗话》(筱园先生自订钞本)的增补内容及原因分析
    朱庭珍《莲湖吟社稿凡例》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清初遗民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文的选题缘起、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第二节 论文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 基本概念的界定
        二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清初遗民诗学之生成背景
    第一节 清初遗民诗学之政治环境
        一 高压与怀柔:清廷政治策略
        二 刀剑与笔墨:南明抗清斗争
    第二节 清初遗民诗学之学术背景
        一 清初之经世致用思潮
        二 经世致用与清初诗学
    第三节 清初诗与清初遗民诗学
        一 遗民诗与清初遗民诗学
        二 贰臣诗与清初遗民诗学
    第四节 清初遗民诗学之渊源
        一 前代诗学:接受与寄托
        二 明代诗学:褒贬与批评
第二章 清初遗民诗学概论
    第一节 清初遗民与遗民意识
        一 遗民心态:出处进退与生死抉择
        二 遗民行为:武力抗清与文献留存
    第二节 遗民意识与清初诗学
        一 遗民选择:以诗明心志
        二 诗学中心:诗情观与诗史观
        三 诗学重心:诗法与批评
    第三节 清初遗民诗学特征
        一 求真
        二 贵变
第三章 清初遗民之诗情观研究
    第一节 诗情观之历史渊源
        一 清前诗情观之流变
        二 元初遗民之诗情观
    第二节 清初遗民诗情观界定
        一 性情说与诗情观
        二 论诗抒真性情
        三 论诗之情与理
        四 论诗之情与景
        五 论诗本乎忠孝
    第三节 清初遗民论诗可以怨
        一 世变与诗变
        二 论诗可以怨
        三 “温柔敦厚”与“诗可以怨”之辩
    第四节 清初女遗民之诗情观
        一 女遗民身份之界定
        二 刘淑论诗之“贞”与“怨”
        三 王端淑论诗可抒发胸中块垒
第四章 清初遗民之诗史观研究
    第一节 遗民与诗史理论
        一 孟柴“诗史”:共时性与历时性
        二 对立与融通:史亡而诗作
        三 遗民“诗史”史:以元初遗民、清初遗民为主体
    第二节 清初遗民之诗史观
        一 以诗为史、以心为史
        二 补史之阙、正史之讹
    第三节 清初遗民诗学之异调
        一 以诗史论杜诗之质疑
        二 论诗史贵在美刺
        三 论诗笔与史笔
    第四节 清初遗民诗史观之异变
        一 诗人: 珍重千秋惇史笔
        二 遗民: 诗真事当是诗史
        三 贰臣: 读吾诗而知吾心
第五章 清初遗民辨析唐宋论诗法
    第一节 清初遗民之唐诗观
        一 推尊初、盛唐,于唐得古
        二 推尊晚唐,重比兴、美刺
    第二节 清初遗民之宋诗观
        一 以唐存宋、兼采唐宋
        二 以宋存宋、宣扬宋诗
    第三节 清初遗民论作诗之法
        一 诗法杜甫,重振风雅
        二 重视学问,根柢经史
        三 就彼声律,舒我性情
    第四节 清初遗民论诗法与性情
        一 诗从性情出,规之以法度
        二 傅山:论诗法归本于性情
第六章 清初遗民之批评研究
    第一节 清初遗民之批评特征
        一 论诗中正公允
        二 论诗人重于诗
        三 论诗真重于工
    第二节 清初遗民以“清”论诗
        一 清刚之气论人论诗
        二 冰雪之气选诗评诗
        三 追寻孤寒古澹之风
    第三节 清初遗民论地域与诗歌风格
        一 西北诗风:亢厉质朴
        二 岭南诗风:雄直悲怨
余论: 清初遗民诗学的影响
    第一节 清初遗民诗学与遗民诗学
        一 清初遗民诗学对元初遗民诗学的继承
        二 清初遗民诗学对民初遗民诗学的影响
    第二节 清初遗民诗学与清代诗学
        一 清初遗民诗学与清初诗学
        二 清初遗民诗学与清代诗学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后记

四、略论唐宋诗之不同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陈鹏年及其诗文研究[D]. 周媛媛.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2]《宋诗精华录》编写的时代契机及价值评估[D]. 郭梦丽.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1)
  • [3]清代“唐宋诗之争”二元对立的消解及自反性特征[J]. 唐芸芸. 文艺理论研究, 2019(05)
  • [4]“唐宋诗之争”的文化溯源[J]. 潘链钰. 中国文化研究, 2019(03)
  • [5]清代诗人集会专题研究[D]. 卢高媛. 浙江大学, 2019(01)
  • [6]江西诗派在清代诗话中的接受研究[D]. 董兴存.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7]金代诗歌宗尚情形研究[D]. 路嘉玮. 云南大学, 2019(03)
  • [8]清代杜诗评论研究[D]. 张东艳. 苏州大学, 2018(12)
  • [9]朱庭珍诗论研究[D]. 王欢. 云南大学, 2019(09)
  • [10]清初遗民诗学研究[D]. 袁媛.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论唐宋诗的不同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