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降水同位素(1986-1999)

中国降水同位素(1986-1999)

一、Isotopes in precipitation in China (1986-1999)(论文文献综述)

李博文,王奇,吕汪汪,周阳,姜丽丽,刘培培,孟凡栋,张立荣,张苏人,阿旺,李耀明,斯确多吉,汪诗平[1](2021)在《增温增水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文中认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是生态系统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碳循环关键过程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过程。目前,气候变化(全球变暖、降水时空格局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过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综述了气候变化(温度和降水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植物生产力、植物物候、植物根系周转、生态系统呼吸和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气候变化(温度和降水变化)控制试验研究的不足,并进一步提出了今后应该加强研究的方向。

谭向平,申卫军[2](2021)在《降水变化和氮沉降影响森林叶根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全球环境变化通过改变凋落物质量和产量、土壤生物以及非生物因子调控森林凋落物分解,从而对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产生重要的影响。就森林凋落物分解对当前我国面临降水格局变化和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响应进行了回顾和系统的分析,发现降水格局改变如降水减少可能降低凋落物质量从而减缓凋落物分解,而氮沉降增加通常提高凋落物质量从而促进凋落物分解(间接效应);降水格局改变通过调节土壤含水量和溶解氧含量进而影响微生物参与的分解过程,或通过改变可溶性组分的淋溶量来影响凋落物分解的物理过程,而氮沉降增加主要通过提高外源氮素的有效性从而促进或抑制微生物参与的分解过程(直接效应)。现有研究大多是基于地上凋落物(例如叶凋落物)来理解和量化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但目前对降水格局变化及其与大气氮沉降增加的交互作用如何影响森林地上和地下凋落物分解,以及潜在的微生物学机制仍然缺乏统一和清晰的认识。从土壤性质、凋落物质量、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3个方面构建了环境变化对森林地上和地下凋落物分解的概念框架,并进一步阐述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1)亟需查明地上和地下凋落物分解的驱动机制;(2)探明降水格局变化和氮添加单因子及两因子交互作用对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及其生物化学调控机理;(3)阐明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对降水格局变化和氮添加单因子及两因子交互的响应机制。以期为深入探讨全球环境变化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以及环境胁迫下森林土壤"碳库"维持机制的解释提供科学依据。

张百娟[3](2020)在《基于稳定同位素示踪的黑河源区出山径流补给源解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30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水资源问题也日益严峻,特别是干旱内陆河流域。黑河流域作为我国西北干旱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该区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准确掌握黑河流域水资源形成与循环过程,定量解析降水/融水-产流/入渗的转化关系是解决当前该地区各种水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此,本文以黑河源区为研究区域,在野外观测和历史水文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分析1968-2016年径流量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并在系统采集各类水体样品基础上,利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开展了水文过程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1968-2016年黑河流域年径流量呈增长趋势,并且降水是影响该区域径流量增加的最主要因子。在1968-2016年间,黑河源区径流量年代均值都呈显着的增加趋势,径流量年代均值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降水对径流的补给作用较为明显。同时,从源区到出山口年径流量的变化也呈增长趋势。野牛沟流域、八宝河流域以及源区出山口年径流量的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36%/10a、0.26%/10a和0.60%/10a。黑河源区年径流量与降水量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径流量变化趋势与降水量在时间尺度上一致,不存在滞后性,而与气温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2)各水体稳定同位素特征表明河水由多水源混合补给。研究区降水稳定同位素值季节变化明显,并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降水同位素温度效应显着(0.64‰/°C)且仅在夏季存在微弱的降水量效应。云下蒸发对降水稳定同位素浓度影响显着。在5-8月,降水中δ18O的平均雨滴蒸发率分别为23%、11%、12%和16%,云下蒸发富集率分别为46%、27%、38%和32%。黑河东支源区河水稳定同位素无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海拔效应。土壤水分受到降水入渗的补给和蒸散发的影响,使得土壤水稳定同位素值随剖面深度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泉水和井水稳定同位素值介于河水与冻土层上水之间,并且井水稳定同位素与河水变化趋势一致,表明井水受到河水的渗漏补给作用。西支讨赖河源区的河水和地下水稳定同位素浓度相近,反映出地下水主要受河水补给。冰雪融水同位素浓度相对偏正反映了土壤蒸发过程的影响。嘉峪关站河水和地下水都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而托勒站则正好相反,反映源区出山区各水体首先转化为地下水,充分的混合效应导致稳定同位素浓度的季节变化效应逐渐被平滑。(3)出山径流主要补给源为降水。大气降水、冻土层上水和冰雪融水对东支源区出山径流的贡献率分别为65%、28%和7%,对西支源区径流的贡献率依次为51%、38%和11%,而在西支出山口,相应的贡献率依次为79%、15%和6%,与河源区相比,在出山口降水对径流的贡献量明显增加,反映了降水对寒区径流的影响随着远离河源区而逐步增强。这一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干旱区降水稳定同位素的演化机制理论,为干旱区稳定同位素水文过程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朱娜[4](2019)在《秦岭南坡油松年轮δ13C变化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秦岭山脉横贯我国中部,是天然的南北地理分界线,是我国重要的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气候划分区,秦岭南坡北坡气候差异显着,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不同海拔间气候差异明显。本研究根据树木年轮气候学原理,采集三个海拔(1250 m、1450 m、1650m)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树轮样本,经过预处理、交叉定年、测定碳稳定同位素等步骤后得到三个海拔1972-2013年的树轮碳稳定同位素(δ13C),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陕西秦岭南坡油松树轮碳稳定同位素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研究结果对于正确认识和评价秦岭地区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秦岭南麓中段自然生长的油松为研究对象,研究树轮δ13C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弥补了秦岭地区树轮δ13C研究的不足,对于深入揭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秦岭油松生长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得到如下结论:1.近20年来,秦岭南坡气候变化显着。1990年到1995年作为秦岭南坡气候的转折阶段,气候趋势发生改变,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都由之前的随机波动,转变为上升趋势,发生了显着的年代际变化,总体上具有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的特征,1993年后,佛坪地区的气温呈显着增温趋势,气温线性倾向率达到0.72℃/10a。2.树轮δ13C含有丰富的气候信息。低海拔(1250m)的油松树轮δ13C与前一年的4月份温度显着正相关(P<0.05),与当年10月降水呈显着正相关(P<0.05);中海拔(1450m)的油松树轮δ13C与当年2月温度显着正相关(P<0.05),同时也与5月的月极端高温显着正相关(P<0.05);高海拔(1650m)的油松δ13C与当年10月温度显着负相关(P<0.05),与1月相关湿度显着正相关(P<0.05)。3.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显着影响油松的生长。1978、1990年夏、冬季气温的偏低和秋季气温偏高,7月温度低于8月,4-9月降水波动太大,这些反常的气候变化扰乱了油松正常的生理活动,破坏了油松的光合作用过程,造成δ13C值的异常降低。4.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秦岭山地三个海拔的油松树轮碳稳定同位素的产生,受到多种气候因子共同作用,并不是单一某种气候因子作用,而是形成一个聚合因子共同作用。提取主要气候因子与油松树轮碳稳定同位素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可用来对部分相关性高的气候因子进行重建。

明广辉[5](2018)在《绿洲膜下滴灌农田水热盐碳通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北干旱区绿洲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但面临水资源缺乏和生态退化的威胁,对以膜下滴灌为代表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有强烈需求。近20年大面积推广的膜下滴灌及其导致的地下水位下降对绿洲农田和区域下垫面及水热盐碳循环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相关观测和研究缺乏,制约灌区水土资源的科学管理,亦导致陆面模式参数化的不确定性。依托清华大学库尔勒绿洲生态水文试验站,于20122016年利用涡度、气室、取样等定点观测方法对绿洲典型膜下滴灌农田水热盐碳通量进行综合观测,分析通量时空变化特征及控制因素,通过碳通量分解获得碳平衡各要素,并探讨了膜下滴灌对农田固碳潜力和碳水耦合的影响。覆膜将农田分为膜下和膜间,增加了下垫面和各通量的空间变异性。覆膜增大了下垫面反射率,降低了土壤热通量,是能量不闭合的重要原因。覆膜减少了棵间蒸发,使得灌溉和降水量的近70%消耗于蒸散发,提高了田间水利用系数。通过闭合农田水量平衡得到深层水分交换量,随着地下水位下降苗期和收获期深层水分交换量减弱,土壤含盐量逐渐减小,在地下水位埋深3.5 m时,膜下滴灌结合冬春灌既可以抑制盐分升高又不对自然植被需水造成危害。覆膜和不覆膜滴灌农田土壤呼吸对比试验表明,膜间、播种孔和薄膜都是土壤中CO2排放的重要路径;土壤水分是土壤呼吸的主要控制因素;覆膜促进还是抑制土壤呼吸受到生育期内降水量的影响,在干旱区促进而在湿润区抑制土壤呼吸。通过对土壤和冠层净碳通量分解,获得了农田碳平衡收支情况,当考虑作物收获时净生物圈生产力NBP为67.12 g C m-2,表明该农田为较弱的碳源,是因为膜下滴灌促进了呼吸作用,使得生态系统呼吸Reco占到总初级生产力GPP的93%,导致固碳潜力减弱,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叶片、植株和冠层尺度碳水耦合特征表明,叶片尺度和冠层尺度水分利用效率均小于不覆膜农田,是因为膜下滴灌提高了农田的蒸散发量。总的来说,膜下滴灌提高了土壤温湿度条件,抑制了土壤蒸发返盐,增加了干物质量;但增强了土壤呼吸、减弱了固碳潜力;提高了蒸散发量,降低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本研究弥补了绿洲典型膜下滴灌农田通量综合观测和系统分析的不足,揭示了膜下滴灌农田水热盐碳通量时空变化规律、固碳潜力和碳水耦合特征,以上研究成果对于气候变化条件下陆面模式参数化以及农田水和碳管理有重要参考价值。

张贵玲,角媛梅,刘澄静,丁银平,张侃丰[6](2016)在《哈尼梯田麻栗寨河流域雨季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特征及影响因素》文中指出以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核心区麻栗寨河流域的雨季大气降水为研究对象,对2014年雨季典型月7月的氢氧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拟合出大气瞬时降水线方程,并与邻近地区及全国、全球降水线方程进行对比,分析温度、湿度、降水量等气象参数和海拔对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影响,并初步判断该区的水汽来源.结果表明:(1)研究区雨季大气降水δ18O值变化范围大,与邻近的昆明、贵阳、成都地区相比,贫化明显;(2)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7.59δ18O+3.31,其斜率和截距较小,说明研究区雨季降水量大且蒸发强烈、降水的水汽来源非单一化,除受印度洋、孟加拉湾的变热性热带海洋气团的影响,还受研究区地表水体的二次蒸发影响;(3)研究区降水稳定同位素特征显示不但存在明显的降水量效应,也存在温度效应和海拔效应,但各因素是综合作用的,主导因素不明显.

张贵玲[7](2016)在《哈尼梯田麻栗寨河流域降水氢氧同位素特征及其与其他水体的补给关系》文中指出哈尼梯田是一个具有独特自然和文化景观的良性生态系统,水是景观中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在这个独特景观中,多种水体的相互转换关系和水力联系十分复杂,而降水是其关键环节,深入研究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与其他水体的补给关系,将为深入认识哈尼梯田水文循环规律和优化配置水资源提供有力依据。基于此,本文选取哈尼梯田景观核心区典型流域——麻栗寨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法,探讨流域内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的时空特征、水汽来源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不同水体氢氧同位素特征并讨论他们之间的转化关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1)以雨季为主的瞬时水样δ值变幅较大,整体偏负。主要为降水场次的事件尺度所致,降水场次之间差异大因而变幅大;雨季水汽主要源于温暖湿润的海洋气团,并受降水量“稀释”作用,因而δ偏负。大气降水月混合水样δ变化幅度较小,平均值偏负,表明其水汽来源经历了相当成度的贫化过程,其组成特征与昆明、贵阳的十分接近,表明其水汽来源具有相似性。(2)在时间分布特征方面,研究区大气降水δ值整体呈“夏低冬高”的季节变化特征,但11月还出现一个较低的δ值,与其他地区有所区别,这与研究区冬季独特的云雾天气的出现有关。空间分布上流域中游梯田区受二蒸发影响,δ18O整体较上游地区的偏高。(3)分析δ18O与δD的关系,提出研究区降水线方程:δD=8.31δ18O+16.98,方程反应了研究区多雨湿润,降水过程中受二次蒸发影响较小的气候特点;旱雨两季相比,雨季受蒸发作用更为强烈,这一方面与研究区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的雨热同期有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与研究区旱季多云雾天气有关。(4)氘盈余时间变化特征为:雨季较低,旱季较高;空间分布上,氘盈余随海拔升高并不呈“单调递增”关系,而是在流域中游梯田区呈“弱双峰”分布,这与梯田区强烈的云下二次蒸发和水汽循坏有关。利用后向轨迹模型追踪研究区降水水汽来源,结果表明雨季降水主要受来自海洋的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双重影响,旱季主要受大陆气团和西风控制,但也有来自低纬度海洋和短途水汽的补充。(5)影响因素方面,研究区存在显着的降水量效应和湿度效应,而温度效应只在瞬时样中存在,月混合样中甚至出现了微弱的“反温度效应”,显着的降水量效应可能影响和掩盖了温度效应。研究区还存在显着的海拔效应,且雨季海拔效应更加显着。综合衡量各影响因素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影响研究区降水氢氧同位素δ值和时空分布特征的因素是多元化多因子共同作用的。(2)对比分析不同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发现,降水同位素的时间变化大于空间变化,而泉水的空间变化大于时间变化,这主要是由于下渗作用缩小了降水同位素在时间上造成的不均匀性,却未减弱在空间上下渗的同位素不均匀性而造成。研究还发现田水补给来源复杂,变化幅度最大,河水因始终处于坡面的山谷区,接受坡面多方水体补给,因混合平均作用而变化幅度最小,泉水因受人为干扰和田水的扰动变幅也较大。田水和泉水因分别受“主动蒸发”和“被动蒸发”平均值偏大,相比之下河水和降水平均值偏小。(3)通过对不同水体δ18O和δD的关系分析,首次提出研究区的河水线、泉水线和田水线,对比发现降水是其他水体最初始的补给来源,河水与泉水的补给关系最为频繁和紧密,降水和泉水是河水的主要补给源;田水偏离大气降水线最远,受多重因素影响,补给来源甚为复杂;泉水更新最为缓慢,“旧水”停留时间较长,形成过程中受蒸发作用剧烈。(4)通过同位素混合比公式,估算研究区不同水体补给率,结果表明:河水在以降水和泉水为主要补给源时,泉水占59.18%;泉水在以田水和河水为主要补给来源时,河水占57.96%;当降水水汽主要源于当地水汽且以田水和河水为蒸发源时,田水占60.96%。在季节差异上,河水补给差异最大,雨季降水是河水的最大补给源,旱季则是泉水。对于本地水汽对降水的贡献中,田水是最大的贡献者,旱季占60.13%,雨季占68.21%。因此,大面积田水水汽蒸发对当地水汽循环和大气降水的贡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IsoSource计算源贡献率,结果表明:全年,田水是泉水最大的贡献者,旱季则是河水;相反,雨季泉水却是田水最大的贡献者,而河水不论是旱季雨季,降水都是其最大的贡献者,田水和泉水的相互转化使得降水在降落地面后得以最大保持。

陈衍婷,杜文娇,陈进生,徐玲玲[8](2016)在《厦门地区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及水汽来源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集厦门地区6个站位春、夏和冬季的大气降水样品,并用稳定同位素质谱仪分析降水样品中的氢氧同位素值(δD和δ18O).结果表明:厦门地区大气降水中δD和δ18O值春季最高(-7.86‰±8.07‰和-2.18‰±0.80‰),夏季最低(-61.17‰±4.85‰和-8.42‰±0.62‰).本文同时利用HYSPLIT模型对不同季节厦门地区水汽来源及输送路径进行追踪,发现厦门地区夏季降水主要受到来自南海及西太平洋气团的影响,期间降水量大,δD和δ18O值较低.厦门地区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8.35δ18O+12.52(R2=0.906),与全球降水线方程(δD=8.17δ18O+10.56)相比,截距及斜率略有偏高.厦门地区氘剩余值(d值)波动范围较大(-5.13‰32.25‰),说明厦门地区降水的水汽来源较为多样,降雨条件较为复杂.厦门地区降水中d值表现为冬季高,春季次之,夏季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年尺度下,厦门地区氢氧同位素与降水量在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477和-0.369,p<0.01).

黄锦忠,谭红兵,王若安,温夏伟[9](2015)在《我国西北地区多年降水的氢氧同位素分布特征研究》文中指出降水是干旱区水文循环研究不可缺少的水文要素,为了揭示我国西北地区大气降水的氢氧同位素时空分布特征,合理开展不同尺度水文循环研究和建立对比标准,系统搜集分析了乌鲁木齐、银川、张掖、兰州、平凉、西安和拉萨七个地区多年大气降水的氢氧同位素数据资料。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银川、张掖和兰州四个地区的δ18O值夏半年明显高于冬半年,从全年尺度上来看只是受到了温度效应的影响;而位于关中盆地的西安地区则由于复杂的水汽来源,冬半年表现出受温度效应的控制,夏半年转为雨量效应控制为主。平凉地区δ18O与其它海拔相近地区(如兰州)相比59月份均偏负,这与平凉地区较弱的城市热岛效应有关。西北地区大气降水δD和δ18O的变化范围均在全球大气降水的变化范围之内,除平凉和拉萨外,其它几个地区大气降水线方程的斜率和截距均小于全球大气降水线,说明这些地区的降水是在干旱环境下经历较强程度的蒸发条件下进行的,且在降水过程中还可能受到了局地二次蒸发凝结等水汽循环的影响。而该区域大气降水的氘盈余(d值)表现出冬半年高、夏半年低的特点,表明冬半年和夏半年水汽来源不同或者水源地的蒸发条件不同。

朱磊,范弢,郭欢[10](2014)在《西南地区大气降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与水汽来源》文中认为为阐明西南地区稳定同位素与大气降水的关系,对GNIP昆明、贵阳、桂林、成都站点δD和δ18O进行分析,初步建立当地大气降水线方程,并与中国及全国降水线方程进行对比,揭示该降水线方程的特征。研究表明: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受到温度、蒸发、水汽源地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在不同时间有很大差异。西南地区降水中的δ18O值表现出"夏高冬低"的季节特点。d值呈现出降水中过量氘水汽来源不同的特点,贵阳和桂林地区d值表现为"冬高夏低"的季节特点,而昆明和成都地区却与此相反,d值则表现为"夏高冬低"独特的季节性特征。

二、Isotopes in precipitation in China (1986-1999)(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sotopes in precipitation in China (1986-1999)(论文提纲范文)

(1)增温增水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增温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
    1.1 增温对植物群落组成和生产力的影响
    1.2 增温对植物物候的影响
    1.3 增温对植物地下生产的影响
    1.4 增温对土壤和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
    1.5 增温对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的影响
2 增水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
    2.1 增水对植物群落组成和生产力的影响
    2.2 增水对植物物候的影响
    2.3 增水对植物地下生产的影响
    2.4 增水对土壤和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
    2.5 增水对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的影响
3 增温和增水的耦合效应
4 问题与研究展望

(2)降水变化和氮沉降影响森林叶根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森林凋落物分解及其环境响应
2 降水变化和氮沉降对叶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2.1 降水变化和氮沉降对凋落物分解的间接影响
    2.2 降水变化和氮沉降对凋落物分解的直接影响
    2.3 降水变化和氮沉降影响凋落物分解的微生物机理
3 新技术方法在凋落物分解机制研究的应用
4 总结与展望

(3)基于稳定同位素示踪的黑河源区出山径流补给源解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黑河流域水文过程研究进展
        1.2.2 同位素水文过程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黑河流域概况
    2.2 黑河源区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气候特征
        2.2.3 水文和土壤
第3章 样品采集和研究方法
    3.1 样品采集和实验测试分析
        3.1.1 样品采集
        3.1.2 资料收集
        3.1.3 试验测试分析
    3.2 研究方法
        3.2.1 Mann-Kendall法
        3.2.2 端元混合径流分割模型
第4章 黑河流域出山径流变化
    4.1 出山径流年代际变化
    4.2 出山径流年际变化
    4.3 出山径流突变分析
    4.4 出山年径流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黑河源区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特征
    5.1 降水稳定同位素浓度变化
        5.1.1 降水稳定同位素浓度时间变化
        5.1.2 降水稳定同位素浓度空间变化
    5.2 研究区局地大气降水线
    5.3 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影响因素
        5.3.1 温度对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影响
        5.3.2 降水量对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影响
        5.3.3 云下蒸发对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黑河源区河水补给源解析
    6.1 黑河东支源区河水补给源研究
        6.1.1 河水稳定同位素特征
        6.1.2 冻土层上水和冰雪融水稳定同位素浓度变化
        6.1.3 土壤水、泉水和井水稳定同位素浓度变化
        6.1.4 黑河东支源区河流主要补给来源
    6.2 黑河西支源区河水补给源研究
        6.2.1 河水和地下水的稳定同位素浓度变化
        6.2.2 黑河西支源区河流主要补给来源
    6.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秦岭南坡油松年轮δ13C变化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树轮宽度、密度研究进展
        1.2.2 树轮碳稳定同位素研究进展
    1.3 树木年轮气候学原理
        1.3.1 均变原理
        1.3.2 限制因子原理
        1.3.3 敏感性原理
        1.3.4 生境地选择原理
        1.3.5 交叉定年原理
        1.3.6 聚合因子效应原理
        1.3.7 复本原理
        1.3.8 树轮碳稳定同位素简述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貌概况
        2.1.2 水文条件
        2.1.3 气候特征
        2.1.4 土壤情况
        2.1.5 植被资源
    2.2 研究材料
    2.3 论文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3.1 论文研究思路
        2.3.2 技术路线
        2.3.3 测定方法
    2.4 所用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研究区气候变化分析
    3.1 气象资料
    3.2 温度变化分析
    3.3 降水量变化分析
    3.4 空气湿度变化分析
第四章 油松树轮碳稳定同位素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4.1 不同海拔油松树轮δ~(13)C序列分析
    4.2 碳稳定同位素与温度的相关性
    4.3 碳稳定同位素与降水的相关性
    4.4 碳稳定同位素与空气湿度的相关性
    4.5 多元回归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绿洲膜下滴灌农田水热盐碳通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陆地生态系统水热碳通量研究方法
        1.2.2 覆膜和滴灌农田水热盐动态研究
        1.2.3 土壤呼吸的观测和模拟
        1.2.4 农田碳收支及固碳潜力
        1.2.5 碳水耦合与水分利用效率
        1.2.6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2章 绿洲典型膜下滴灌农田水热盐碳通量综合观测
    2.1 研究区域及试验站概况
    2.2 观测仪器及数据采集
        2.2.1 涡度相关系统观测
        2.2.2 土壤呼吸观测
        2.2.3 叶片光合和植株茎流观测
    2.3 数据处理、质量控制与插补
        2.3.1 原始数据计算和质量控制
        2.3.2 通量印痕(Footprint)分析
        2.3.3 u*过滤和数据的插补
    2.4 覆膜对滴灌农田能量闭合度的影响
        2.4.1 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2.4.2 覆膜对地表温度和热通量的影响
        2.4.3 显热和潜热通量特征
        2.4.4 能量收支及能量闭合度
    2.5 小结
第3章 地下水埋深对膜下滴灌农田水盐动态的影响
    3.1 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3.1.1 土壤水盐取样
        3.1.2 深层水分交换量计算
        3.1.3 参考作物蒸散发和作物系数
    3.2 农田水量平衡与深层水分交换量
        3.2.1 膜下滴灌农田水量平衡特征
        3.2.2 覆膜对农田水文循环过程的影响
        3.2.3 深层水分交换量
    3.3 地下水埋深对土壤水盐动态的影响
        3.3.1 土壤水盐剖面特征
        3.3.2 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水盐变化
        3.3.3 地下水埋深对土壤水盐动态的影响
        3.3.4 考虑生态需水的地下水埋深阈值
    3.4 小结
第4章 覆膜对滴灌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
    4.1 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4.2 土壤呼吸日内和季节变化特征
        4.2.1 土壤呼吸日内变化特征
        4.2.2 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特征
    4.3 覆膜农田土壤呼吸排放路径
    4.4 土壤呼吸影响因素分析
        4.4.1 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4.4.2 灌溉和降水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4.4.3 膜下滴灌农田土壤呼吸的模拟
        4.4.4 光合作用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4.5 覆膜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4.5.1 覆膜对生育期内土壤呼吸的影响
        4.5.2 覆膜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4.6 小结
第5章 膜下滴灌农田碳收支与固碳潜力
    5.1 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5.2 碳平衡分量的划分及变化特征
        5.2.1 自养与异养呼吸的划分
        5.2.2 NEE、GPP和 Reco时间变化和控制因素
        5.2.3 u*过滤以及夜间和日间分解方法对NEE分解的影响
    5.3 植物采样和碳通量计算NPP的对比
    5.4 固碳潜力分析
        5.4.1 膜下滴灌农田NEP、NBP与碳收支情况
        5.4.2 与其他农田生态系统的对比
    5.5 小结
第6章 膜下滴灌农田碳水耦合特征
    6.1 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6.2 叶片尺度碳水耦合特征
        6.2.1 叶片尺度光合、蒸腾和水分利用效率
        6.2.2 气孔导度控制因素分析
    6.3 植株蒸腾变化特征及控制因素
        6.3.1 植株蒸腾的变化规律
        6.3.2 植株蒸腾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6.3.3 植株蒸腾与涡度观测蒸散发的对比
    6.4 冠层尺度碳水耦合与光能利用率
        6.4.1 冠层导度与Priestley-Taylor系数
        6.4.2 冠层尺度水分利用效率
        6.4.3 光能利用率和收获指数
    6.5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哈尼梯田麻栗寨河流域雨季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特征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雨季大气降水中δ18O的统计特征
    2.2 雨季大气降水线特征
    2.3 雨季降水中δ18O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2.4 雨季降水中δ18O与海拔的关系
    2.5 δ18O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多元回归关系
3 结论与讨论

(7)哈尼梯田麻栗寨河流域降水氢氧同位素特征及其与其他水体的补给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哈尼梯田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地质地貌
        2.1.3 植被土壤
        2.1.4 气候特征
        2.1.5 社会经济
    2.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2.1 样点布设
        2.2.2 采样方法
        2.2.3 样品测试与分析
        2.2.4 技术路线
第3章 研究区事件尺度降水氢氧同位素特征
    3.1 瞬时降水氢氧同位素组成
    3.2 瞬时水样 δ18O和 δD的关系
    3.3 瞬时降水中 δ18O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3.4 瞬时降水中 δ18O与海拔的关系
第4章 研究区月尺度降水氢氧同位素特征
    4.1 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组成
    4.2 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的时空分布
    4.3 研究区大气降水线
    4.4 氘盈余特征与水汽来源
        4.4.1 研究区氘盈余时空变化
        4.4.2 研究区大气降水水汽来源轨迹模拟
    4.5 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与气象要素和海拔的关系
        4.5.1 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4.5.2 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与海拔的关系
        4.5.3 大气降水 δ18O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多元回归关系
第5章 研究区大气降水与其他水体的补给关系
    5.1 河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
    5.2 田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
    5.3 泉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
    5.4 不同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厦门地区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及水汽来源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Introduction)
2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2.1监测布点
    2. 2 样品的采集与贮存
    2. 3 样品的分析
    2. 4 轨迹模式简介
3结果与分析(Results and discussion)
    3.1大气降水δD和δ18O的分布特征
    3. 2 后向轨迹分析降水水汽的来源
    3. 3 厦门地区大气降水线
    3. 4 大气降水中氘剩余值
    3. 5 大气降水量和同位素值相关性
4 结论( Conclusions)

(9)我国西北地区多年降水的氢氧同位素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西北地区大气降水中 δD 和 δ18O 的季节性变化
    2.2 西北地区大气降水氧同 位素的温度效应和雨量效应
    2.3 西北地区 d 值的变化
    2.4 西北地区大气降水线方程
    2.5 西北地区大气降水 H、O 同位素数据库的选用
3 结论

(10)西南地区大气降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与水汽来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获取与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 1 大气降水 δ18O 和 δD 的季节变化
    3. 2 降水线方程
    3. 3 d 值的变化
    3. 4 大气降水中的 δ18O 影响因素分析
        3. 4. 1 降雨量效应
        3. 4. 2 温度效应
4 结论

四、Isotopes in precipitation in China (1986-1999)(论文参考文献)

  • [1]增温增水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J]. 李博文,王奇,吕汪汪,周阳,姜丽丽,刘培培,孟凡栋,张立荣,张苏人,阿旺,李耀明,斯确多吉,汪诗平. 生态学报, 2021(04)
  • [2]降水变化和氮沉降影响森林叶根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J]. 谭向平,申卫军. 生态学报, 2021(02)
  • [3]基于稳定同位素示踪的黑河源区出山径流补给源解析研究[D]. 张百娟. 兰州理工大学, 2020
  • [4]秦岭南坡油松年轮δ13C变化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D]. 朱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5]绿洲膜下滴灌农田水热盐碳通量研究[D]. 明广辉. 清华大学, 2018(04)
  • [6]哈尼梯田麻栗寨河流域雨季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特征及影响因素[J]. 张贵玲,角媛梅,刘澄静,丁银平,张侃丰. 冰川冻土, 2016(06)
  • [7]哈尼梯田麻栗寨河流域降水氢氧同位素特征及其与其他水体的补给关系[D]. 张贵玲.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8]厦门地区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及水汽来源探讨[J]. 陈衍婷,杜文娇,陈进生,徐玲玲. 环境科学学报, 2016(02)
  • [9]我国西北地区多年降水的氢氧同位素分布特征研究[J]. 黄锦忠,谭红兵,王若安,温夏伟. 水文, 2015(01)
  • [10]西南地区大气降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与水汽来源[J]. 朱磊,范弢,郭欢.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4(05)

标签:;  ;  ;  ;  ;  

中国降水同位素(1986-1999)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