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移动通信网管现状及发展规划

上海移动通信网管现状及发展规划

一、上海市移动通信网管的现状和发展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王嘉鑫[1](2018)在《浦江线全自动旅客捷运系统(APM)的系统集成及应用》文中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一个大型的系统工程,其投资大、工程难度高、工期紧,而且技术复杂、接口和协调工作多。为了解决多专业、多系统、跨时期、多部门的协调问题,总体把控系统的发展,需要从系统的高度整体考虑项目的组织、管理和执行。在航空航天等工程领域,正逐步建立系统工程理念和通用的管理方法,其管理思想可以给轨道交通提供有益借鉴。目前在轨道交通领域,更多地从实际应用出发,以传统的项目管理为主,缺少从需求至交付的全寿命周期理念,以及将工程技术与项目管理合理统筹。本文分析了APM系统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系统模型,从技术路线和技术管理两个方面进行系统工程应用研究,在上海浦江线APM工程上进行了试应用。一方面,从技术路线出发,提出了对该系统集成的要求,通过分解系统总体要求,明确技术规范和功能,给出了系统的初步架构,并进行验证和确认。另一方面,从技术管理角度出发,通过工作结构分解对子系统产品和项目活动进行分解,明确了可交付物和项目范围;通过项目路线图,策划了整个项目周期内各个子系统工程师的工作界面、规定了各个角色的输出成果。在技术控制中,重点研究了需求管理,通过矩阵形式进行管理,确保需求可控、可追溯。在浦江线APM项目中,应用了管理科学体系,确保了项目执行流程可控,时间节点可实现,技术数据和变更可追溯。通过项目开展,形成了国内企业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的核心竞争力。

方和平[2](2013)在《成都电信CDMA综合网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移动网运营牌照,中国电信获得基于CDMA2000技术制式的3G业务经营许可,并将原联通的CDMA网络划归中国电信。中国电信对移动网络运营的“全方位就绪”是否落到实处已迫在眉睫。在重组前,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管理体系、系统建设模式上,都采用省集中的方式,而中国电信的固网,在系统建设模式上,是采用地市级的本地网和省级综合的建设模式,管理体系上是地市电信分公司的充分自制。因此中国电信无法直接引进中国移动,或者中国联通的管理模式和建设模式。本论文正是针对上术问题,研发适合电信管理体系的CDMA网络管理平台。主要内容为:1.研究CDMA综合网管平台的管理模式,提出了适应中国电信现在管理体系的地市级本地管理和省级综合管理的管理模式。2.研究CDMA综合网管平台的建设模式,提出了CDMA综合网管平台独立建设的模式,而不是在现有固网网管系统上扩容。3.研究CDMA综合网管平台的架构,提出了基于SOA的综合网管平台架构。运用SOA实现更多的资产重用、更轻松的管理和更快的开发与部署4.根据成都电信较粗略的需求,设计出平台架构的功能。在该工程实现中,独立完成该系统平台的技术研究、系统功能设计、系统架构设计,独立完成论文编写,以及数据采集等核心模块的开发。作为该项目的项目经理角色,带领项目团队实现系统平台,交付客户使用。实践证明,基于SOA体系的CDMA网管平台,充分利用新的开放标准以及XML数据定义,精确定义服务契约,提供粗粒度的服务接口,实现了系统间、服务间的松散耦合,快速建设、快速部署,有效满足了成都电信的管理需要,并给网管平台承建单位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金广予[3](2012)在《基于ZigBee网络的室内定位系统的设计及在医院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实时定位系统展,定位技术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而GPS无疑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定位技术。然而定位需求不只局限于室外定位,室内定位尤其在医院、大型楼宇等安防方面有了更多的应用需求。由于GPS系统在室内定位领域的局限性:GPS信号易受建筑物的影响而导致信号强度大大衰减,其定位精度也明显下降甚至无法进行工作。如何在复杂的室内环境中实现精确定位将是定位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室内定位系统涉及的所有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和讨论,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基于ZigBee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室内定位地理信息构建技术,质心算法的加权改良方法等多种技术的无线室内定位系统,该系统有效实现了在复杂室内环境的精确定位,并且支持实时定位和轨迹回放。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包括以下四方面:第一,本文研究并设计了一种室内定位地理信息的构建方法。根据AutoCAD图纸解析,对其中所包含的地理信息进行空间数据解析和坐标变换,并建立室内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将转换后的数据存储到空间数据库中,然后通过室内定位数据实时显示模块,以电子地图的方式展示给用户。在理论上达到了空间信息采集的全面性和即时性,利用室内地理信息提高了定位数据显示的精确度。第二,本文分析研究了传统RSSI质心算法,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传统算法的改良算法,通过实验证明该算法精度明显要高于传统质心算法,并且随着锚节点数量增加,传统三角质心算法的误差趋于不变,但是加权质心算法的误差确一直随着锚节点的增加而越来越精确。第三,系统的具体实现方式采用软、硬件相结合的方式。在硬件方面,采用8051单片机和CC2430/CC2431芯片的组合,实现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平台的搭建,平台主要有ZigBee传感网络模块、数据服务模块和外部系统接口模块三大部分组成。其次在软件方面,系统采用C#开发语言编程,采用地理信息的构建方法对医院的AutoCAD地图进行解析,同时,再结合质心算法计算出定位对象的坐标数据信息,在电子地图上实时显示其轨迹,达到实时定位的效果。第四,本文所设计实现的系统是以医院的实际应用为基础,在实现基本室内定位功能的基础上,对系统做了性能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有较高的检测率,较低的误报率,和较快的检测速度,不只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实时定位效果,轨迹回放效果也更真实可信,能够很好的满足室内定位的准确率和实时性的要求。可广泛用于医院内部的医疗人员、物资和患者的实时定位,实时掌握医护人员的物理位置,实现对医院医护人员的实时调度、物资管理以及患者的有效监控,提高医院综合管理效率,优化管理流程。

张奇侠[4](2012)在《WiMAX技术在电力系统通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力系统通信是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电力系统能否安全、经济、可靠运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电力用户的不断增加,配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随时变动的监测点给电力通信带来很大挑战,如何保持低成本下收集点多面、广泛的监控数据,已经成为工程设计人员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随着宽带无线技术的发展,WiMAX无线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WiMAX技术因其速率高、覆盖面广、成本低廉成为全球通信业界关注的热点。以今后的发展前景来看,WiMAX既可以作为3G网络的补充,又可以单独部署。WiMAX作为无线通信网络的一种,其无线网络的规划方法和手段作为网络建设和运营的基础,越来越受到重视。计算机网络仿真技术是进行网络规划和设计的有效工具,但是如何有效地对通信系统进行建模仿真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本文利用网络仿真软件OPNET建立WiMAX通信网络的网络拓扑结构模型、节点的应用层进程模型和链路层进程模型并进行仿真,研究不同载荷和带宽下以太网延时、服务器载荷和链路使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通过增加网络带宽可明显改善网络的性能。本文在分析了WiMAX的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对OFDM在BPSK和QPSK以及16QAM和64QAM做了仿真对比,得出了OFDM在不同调制模式下的误码率仿真图,针对WiMAX的技术特点,结合电力通信自身的需求,建立了电力通信的网络模型,并根据已有的网络理论,对所建立的网络模型做了连通度分析。最后利用OPNET Modeler对包交换网络进行建模仿真,得到业务的端对端延时结果和链路利用率,进而评估网络的性能,同时也论述了OPNET Modeler在网络规划和设计中的应用。

黄璇婧[5](2012)在《信令采集与监测系统研究和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令采集与监测系统是电信网络中的一种重要的辅助系统,它不依赖于网元设备,直接从网络链路上采集数据,可以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解码,获取信令消息以及参数,并可以在信令消息的基础上做更加深入的统计和分析,得出对网络的管理、运营、使用有益的指标和结论;同时由于信令采集与监测系统和网元设备独立,不会对网络运行的带来负担。在网络监测方面,信令采集与监测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点,它可以采集监测点上的数据,做解码和分析,监视和存储网络中的信令。和仪表相比,监测系统的监测点更丰富,能够获得信息业更全面,它可以监测多个网元设备之间的信令链路,做端到端的呼叫跟踪,帮助分析网络故障。在网络的管理和维护方面,提供网络资源、网元设备性能、网络质量、通信业务种类等统计指标。监测系统在互联互通监测、非法通信追踪、话单核查等方面具有显着的特点,可以帮助监管部门监管网络的运行。在监测系统所获得的数据的基础上,可以做进一步的分析,帮助运营商优化、分析网络和业务,指导业务的设计、开发和推广。本文详细地论述信令监测的体系架构,信令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方法。该系统在上海通信网管系统及其他网络中,如小区短信、智能交通系统、特别是世博客流引导等系统中的应用。本文研究工作的意义在于,通过较少的投入实现全网的信令监控。本文研究的成果有助于提高电信网管的运行维护水平,同时对相关的系统提供信息源。

吴浩[6](2010)在《WCDMA综合网管告警解析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3G网络牌照在2009年发放给各运营商,随之而来的是全面的高速网络建设期,包括3G核心网,无线网以及网管系统都在大规模启用。从2009年开始3G移动通信发展迅速,移动用户数和业务收入发展迅速,但是与世界上先进的移动通信运营者相比,我国在网络管理和设备维护方面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在管理和运行维护手段上仍很落后,网络网管的建设和应用仍很薄弱。目前通信技术仍在不断发展,新的技术、新的设备、新的业务不断出现,使得通信网的维护和管理变得日趋复杂。通过建设综合网管系统对网内的多种厂家设备从当前的分散式、看管式维护操作管理转变为对系统的集中监护、集中管理,掌握全网的运行情况和采集各种管理数据并对其进行控制,逐渐做到无人或少人值守,最终提高通信网的服务质量。本文简要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网络的基本知识以及通信网管的主要技术,讨论了目前综合网管的研究现状,介绍了TMN和NGOSS网管的主要技术特点。论文以广东联通WCDMA综合网管信息发布平台的开发建设过程为研究的材料和依据,通过分析3G网络的网络特点,并从业务发展的需求出发,根据系统设计提出的要求,完成网管的设计和开发工作。论文对已经完成部分的3G综合网网管信息发布系统的功能做主要介绍,并对综合网管系统实现过程中基站断站告警数据的采集和解析问题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法。本文最后对中国联通广东分公司WCDMA综合网管信息发布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进一步的工作和研究进行了展望。

李慧双[7](2009)在《交通观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交通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利用、交通信息服务是我国当前公路交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交通观测数据信息的采集、处理,并实现共享和应用是公路交通信息服务的重要环节。在交通数据信息共享方面的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国外很早就有相关技术的研究,并在各种模式的ITS中实现了应用。我国目前的交通信息共享技术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如在公共交通、城市综合交通信息平台等方面的应用,而对于公路交通观测数据信息的共享方面的相关技术,还正待学者们进行系统研究。本论文主要针对交通观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的设计展开研究。首先对交通观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的需求进行系统分析,对观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进行了初步的定位;然后以观测数据共享的技术要求为出发点,设计了共享平台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最后对平台的数据存储技术和观测数据的应用方法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分别结合数据库技术和当前交通工程先进理论,设计了平台的数据库系统和提出了观测数据的应用原理。通过论文的研究,分析了当前建设观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对平台的结构设计和存储技术等进行了研究。本论文为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提供基本的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为下一步共享平台的硬件实施和软件开发建设奠定必要的基础。

王洁华[8](2008)在《浙江省诸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城市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转型期,经过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城市化建设与发展日新月异,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城市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职能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其重要性日渐凸现。然而,我国的城市管理一定程度上跟不上城市建设的步伐,传统的城市管理在半个世纪里积累了不少问题。与此同时,城市信息化方兴未艾,数字技术突飞猛进。在此背景下,作为城市管理领域的一种创新实践,数字化城市管理应运而生。对数字化城市管理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促进城市管理的发展,有利于丰富城市管理理论,也有利于为城市管理实际工作提供指导。论文在开始部分主要阐述了城市管理、数字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对比了国内外数字城市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国内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实践现状,分析了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后文研究的展开做好理论铺垫。在核心内容部分,本论文对诸暨市数字城管进行了实证调研,阐述了诸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建设背景和具体内容,包括建立两个轴心、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建立信息来源网络和设计合理的系统流程等。然后,论文对诸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着重对诸暨市数字城管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指出其主要问题表现为缺乏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的支撑、宣传力度不够、覆盖部门范围狭小、结案率相比其他城市较低、多头管理与多级管理仍然存在、信息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城管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论文最后重点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完善法制环境、提高公众参与度、拓展覆盖范围、加强信息沟通、明确职权归属、加强人员培训、健全信息披露机制、优化激励机制、加强试点城市的双向沟通等。

陈青洲[9](2007)在《科技园区管理研究 ——东西方管理融合发展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兴办科技园区是二十世纪科技产业化方面的一大创举,随着美国“硅谷”和“128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带取得的巨大成功,世界各国兴起了一股建设科技园区的热潮,至今方兴未艾。我国自80年代起,也通过大力建设科技园区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析和论述了科技园区的由来、发展、成功经验、未来展望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力求为我国科技园区进一步融入世界、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东方管理思想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在国际管理学界越来越得到重视。本文以东西方管理理论相结合,围绕“一个主题”(科技园区管理研究——东西方管理融合发展的探索),融入“两项研究”(科技园区管理研究和东西方管理融合发展研究),突出“三个观”(人本观、和谐观和发展观),在比较分析了国内外科技园区在人力资源、综合服务、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等方面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践行”(践行“人本服务观”,践行“和谐管理观”,践行“科学发展观”),并联系实际提出了包括“科技园区开放式自主创新体系结构模型”、“科技园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创建中英合作‘科技绿洲’(A Hi-Tech Oasis in China)”等创新内容,还对我国科技园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若干思考与建议,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融合东西方管理理论的科技园区发展之路做了探索。

董相均[10](2005)在《基于CORBA的移动网管配置管理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移动通信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新增网络设备的不断增加,对于网络管理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如何构建一个功能强大、性能可靠、运行高效、可拓展性好的移动通信网络管理系统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配置管理在网络管理中处于最为重要的位置。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套移动网络配置管理系统。 本文在简要的阐述了电信管理网(TMN)的概念、体系结构和管理功能后,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TMN的移动网络配置管理系统,该系统是基于CORBA的多层C/S软件结构,大体上讲分为三个部分:客户端子系统、业务服务器子系统和网元适配子系统。其中客户端子系统主要负责用户的界面操作,为用户提供图形操作界面,也称为GUI子系统,GUI子系统是用户操作网管系统的唯一入口;业务服务器子系统是提供业务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它实现所有的用户可做操作,并且完成记录数据库的功能,业务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通信基于CORBA总线;网元适配子系统是业务服务器与网元之间一个层次,类似一个中间件的结构,它负责屏蔽各种网元通信的差异性,使业务服务器对不同网元的接口一致,网元适配层与业务服务器之间也是基于CORBA总线。 本文提出了两点设计思想: 一是提出了一种采用移动代理技术设计网络配置管理系统的方法。将移动代理应用在网管系统与被管理网元之间的交互上,通过不同的移动代理类型,来完成不同的配置管理任务。首先,简要阐述移动代理的设计模型和工作流程;然后详细论述了网络配置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和移动代理在其中的应用;最后,将移动代理与简单的管理者/代理模式进行比较,说明基于移动代理的优点。 二是提出了一种协议性的交互语言——HML语言(Human-Machine Language,人机交互语言)。通过这种协议语言,使得基于移动代理交互模型的安全问题得到了一些改善。本文详细论述了HML语言的设计初衷、设计方法,并在第五章中通过举例来论述HML语言在系统中的实现。 本文还对移动中间件技术进行了论述。首先,简要阐述中间件技术的概念及应用;其次,论述移动中间件的相关内容;最后,给出了使用移动中间件的分布式应用模型。本文还提及了一些相关的关键技术,如XML和ACE。

二、上海市移动通信网管的现状和发展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市移动通信网管的现状和发展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浦江线全自动旅客捷运系统(APM)的系统集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理论与方法研究
        1.2.2 应用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系统工程与集成主要理论
    2.1 系统工程主要概念
        2.1.1 系统
        2.1.2 系统工程
        2.1.3 系统工程的过程与方法
        2.1.4 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
    2.2 系统集成主要概念
        2.2.1 系统集成的概念
        2.2.2 系统集成的特点
        2.2.3 系统集成模型
    2.3 系统集成技术路线
        2.3.1 系统设计
        2.3.2 产品实现
    2.4 系统集成技术管理
        2.4.1 技术规划
        2.4.2 技术控制
        2.4.3 技术评估和决策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自动旅客捷运系统(APM)发展及应用
    3.1 城市新型轨道交通系统比选
        3.1.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分类
        3.1.2 新型轨道交通系统比选
        3.1.3 全自动旅客捷运系统演变
    3.2 APM主要技术平台
        3.2.1 西屋公司/Adtranz/庞巴迪/浦镇庞巴迪
        3.2.2 马特拉/西门子
        3.2.3 川崎&三菱/三井/新泻&住友
    3.3 APM功能定位及应用
        3.3.1 区域内部捷运线
        3.3.2 中低运量轨道交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浦江线APM系统集成项目管理
    4.1 系统集成可行性研究
        4.1.1 必要性及线路延伸模式
        4.1.2 系统制式比选
        4.1.3 投资估算及财务评价
    4.2 系统集成模式
    4.3 系统集成范围
    4.4 系统集成技术管理
        4.4.1 工作结构分解
        4.4.2 项目技术路线图
        4.4.3 需求管理
        4.4.4 接口管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浦江线APM系统集成技术路线
    5.1 技术集成重点研究
        5.1.1 系统技术特征
        5.1.2 系统集成重点识别
    5.2 总体技术要求识别
    5.3 系统规范与功能定义
    5.4 系统级集成设计和验证
        5.4.1 系统级集成设计
        5.4.2 系统级集成验证
    5.5 车辆与线路平面子系统集成
        5.5.1 匹配需求
        5.5.2 车辆配置和线路标准
        5.5.3 设计与分析
        5.5.4 计算与验证
        5.5.5 现场测试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总结
    6.2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成都电信CDMA综合网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电信 CDMA 网管平台建设现状
    1.2 典型无线网管平台架构及建设模式
        1.2.1 各种网管体系比较
        1.2.2 典型网管平台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需求
    2.1 电信 CDMA 网络管理和维护现状
    2.2 电信 CDMA 网管平台管理范围
    2.3 电信管理层面需求
    2.4 电信 CDMA 网络管理要求
        2.4.1 CDMA 网络管理
        2.4.2 管理 CDMA 网络资源
        2.4.3 故障维护与分析
        2.4.4 互联其他业务系统
    2.5 功能需求
        2.5.1 网络监控
        2.5.2 故障派单
        2.5.3 统计分析
        2.5.4 资源管理
        2.5.5 资产管理
        2.5.6 代维管理
        2.5.7 作业计划
        2.5.8 流程管理
    2.6 系统接口需求
    2.7 非功能性需求
        2.7.1 安全可靠性
        2.7.2 规范性
        2.7.3 扩展性
        2.7.4 健壮性及可维护性
        2.7.5 性能需求
        2.7.6 系统安全性
    2.8 小结
第三章 总体设计
    3.1 管理模式与建设模式
        3.1.1 管理模式
        3.1.2 建设模式
    3.2 设计约束
        3.2.1 eTOM
        3.2.2 TMN
        3.2.3 CTG-MBOSS 总体规范 V1.0
        3.2.4 3GPP2 规范
    3.3 系统定位与系统边界
        3.3.1 系统定位
        3.3.2 系统边界
    3.4 设计目标
    3.5 设计思想
    3.6 关键技术
    3.7 总体架构
    3.8 软件结构
        3.8.1 数据采集接口子系统
        3.8.2 数据处理子系统
        3.8.3 数据展现子系统
        3.8.4 数据管理子系统
        3.8.5 网管级连接口
        3.8.6 自管理子系统
    3.9 总体功能架构
        3.9.1 系统功能范围
        3.9.2 系统功能架构
    3.10 硬件架构
    3.11 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功能设计
        4.1.1 配置管理功能
        4.1.2 拓扑管理功能
        4.1.3 故障管理功能
        4.1.4 性能管理功能
        4.1.5 资源管理功能
        4.1.6 流程管理功能
        4.1.7 操作维护管理功能
        4.1.8 报表管理功能
        4.1.9 系统管理功能
        4.1.10 接口管理功能
    4.2 数据库表设计
        4.2.1 系统配置数据库表设计
        4.2.2 用户权限管理数据库表设计
        4.2.3 投诉管理数据库表设计
        4.2.4 报表管理数据库表设计
        4.2.5 动力环境数据库表设计
        4.2.6 告警监控数据库表设计
        4.2.7 资源管理数据库表设计
        4.2.8 性能数据库表设计
    4.3 Java 对象设计
    4.4 系统第三方软硬件选型设计
        4.4.1 硬件设备配置依据
        4.4.2 系统软件选型依据
        4.4.3 硬件配置方案
        4.4.4 软件配置方案
    4.5 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5.1 数据采集与接口子系统实现
        5.1.1 系统接口管理实现
        5.1.2 采集直连设备的接口实现
        5.1.3 中兴专业网管系统接口实现
        5.1.4 省电子运维系统接口实现
        5.1.5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接口实现
        5.1.6 市电子工单系统接口实现
    5.2 数据处理子系统实现
        5.2.1 告警关联处理
        5.2.2 告警过滤处理
        5.2.3 告警升级
    5.3 数据展现子系统实现
        5.3.1 基于地图的告警拓扑实现
        5.3.2 告警列表实现
        5.3.3 实时监控大屏实现
        5.3.4 用户操作界面实现
    5.4 系统初始化
    5.5 系统测试
        5.5.1 测试方案
        5.5.2 单元测试
        5.5.3 性能测试
        5.5.4 集成测试
    5.6 系统调优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ZigBee网络的室内定位系统的设计及在医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室内定位技术概述
    1.2 室内定位技术的发展动态
        1.2.1 室内定位算法
        1.2.2 室内定位技术
    1.3 无线传感网络
    1.4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4.1 选题背景
        1.4.2 研究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论文结构
2 系统总体设计和开发环境
    2.1 系统基本描述
    2.2 系统的应用环境
    2.3 系统的架构
    2.4 系统的运行环境
        2.4.1 定位网络基础环境
        2.4.2 系统的软件运行环境
        2.4.3 数据库支持
    2.5 开发环境
        2.5.1 软件开发环境
        2.5.2 硬件开发环境
        2.5.3 开发语言
    2.6 本章小结
3 室内定位地理信息的构建
    3.1 AutoCAD 数据模型分析
        3.1.1 OpenDWG 简介
        3.1.2 CAD 数据组织简介
        3.1.3 转换过程简介
    3.2 地理信息存储分析
        3.2.1 空间数据的坐标变换
        3.2.2 地理信息空间数据结构
        3.2.3 SQL Server 2008 空间数据模型简介
    3.3 数据预处理与建模方法
        3.3.1 数据预处理
        3.3.2 数据转换与存储
    3.4 定位数据显示
    3.5 本章小结
4 质心算法的加权改良
    4.1 RSSI 定位算法及模型
        4.1.1 RSSI 定位算法介绍
        4.1.2 信号传播模型
        4.1.3 RSSI 算法的误差分析
    4.2 基于 RSSI 质心定位算法的改进
        4.2.1 传统三角质心算法
        4.2.2 传统基于 RSSI 质心算法
        4.2.3 基于传统质心算法的改良算法
        4.2.4 算法流程
    4.3 改进算法与原三角质心算法对比
        4.3.1 节点距离与 RSSI 值二者间的推导关系
        4.3.2 加权改良的三角质心算法与原三角质心算法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实现及在医院的应用
    5.1 系统架构
        5.1.1 ZigBee 传感器网络模块
        5.1.2 数据服务模块
        5.1.3 ZigBee 组网过程
        5.1.4 外部系统接口模块
    5.2 系统主要功能
    5.3 医院应用系统的流程设计及其他应用
        5.3.1 系统在医院婴儿管理中的流程设计
        5.3.2 系统的其他应用
        5.3.3 系统界面
    5.4 在医院的实际应用效果
    5.5 本章小结
6 问题与展望
    6.1 总结
    6.2 存在的不足以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件

(4)WiMAX技术在电力系统通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电力通信现状
        1.2.1 电力通信的发展变化
        1.2.2 电力系统常用的几种通信方式
        1.2.3 电力系统通信的要求及存在的问题
        1.2.4 选择WiMAX作为电力通信的理由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WiMAX 技术
    2.1 IEEE 802.1 6 标准体系
    2.2 WiMAX 技术的应用场景
    2.3 WiMAX 的应用前景
    2.4 WiMAX 关键技术分析
    2.5 WiMAX 物理层规范及传输速率
        2.5.1 传输速率
        2.5.2 物理层规范
    2.6 不同网络标准比较
    2.7 WiMAX 系统的 QOS 机制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WiMAX 的关键技术
    3.1 OFDM 技术
        3.1.1 OFDM技术原理
        3.1.2 OFDM算法实现
        3.1.3 OFDM在电力通信中的抗干扰特性
        3.1.4 OFDM调制模式对比分析
    3.2 多输入多输出(MIM0)技术
    3.3 I EEE802.16 的其他关键技术
        3.3.1 OFDMA技术原理
        3.3.2 自适应天线技术
        3.3.3 自适应调制编码(AMC)技术
        3.3.4 ARQ技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WiMAX 网络规划
    4.1 电力系统通信网络概况
        4.1.1 电力系统通信网所负担的业务
        4.1.2 电力通信业务与网络结构关系
    4.2 无线网络规划的特点
        4.2.1 无线电波传播的特点和传播模型
        4.2.2 无线网络规划的特点
        4.2.3 WiMAX无线网络规划流程
    4.3 电力系统通信网络及其可靠性分析
        4.3.1 网络结构设计
        4.3.2 网络模型的连通度分析
        4.3.3 电力通信网络连通度实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OPNET的WiMAX网络仿真
    5.1 OPNET 仿真软件介绍
        5.1.1 OPNET的特点
        5.1.2 OPNET的建模机制
        5.1.3 OPNET的仿真关键技术
    5.2 WiMAX 建模仿真分析
        5.2.1 业务建模
        5.2.2 WiMAX系统级仿真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信令采集与监测系统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应用现状
        1.2.1 在网管系统上研究应用现状
        1.2.2 信令采集与信令监测系统为其他系统提供支持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标及其主要的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及其章节编排
第二章 信令采集与监测系统结构
    2.1 信令的概念
    2.2 总体架构设计
    2.3 信令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2.3.1 信令数据采集层
        2.3.2 信令事件合成层
        2.3.3 基础数据处理层
        2.3.4 应用数据处理层
        2.3.5 呈现层
        2.3.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3.1 系统基础平台
    3.2 信令业务合成分析
    3.3 数据输出配置
    3.4 对外数据接口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令采集与监测的应用
    4.1 实时呼叫跟踪
    4.2 告警/预告管理
    4.3 网络指标实时监视
    4.4 CDR 查询
    4.5 网络质量分析
    4.6 业务质量分析
    4.7 用户分析
        4.7.1 小区短信平台
        4.7.2 智能交通平台应用
    4.8 3G 系统的专题应用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世博会专题应用研究举例
    5.1 世博应用采集原理
    5.2 系统架构
    5.3 信令处理流程
        5.3.1 信令采集模块
        5.3.2 信令文件级校验模块
        5.3.3 CS 域信令数据分拣模块
        5.3.4 CS 域信令时序处理模块
        5.3.5 CS 域信令上下文处理模块
        5.3.6 本网漫入用户基本信息输出模块
        5.3.7 上海漫入用户位置信息统计监控模块
    5.4 应用功能框
    5.5 系统中存在问题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下一代(NGN)网络监测意义
    6.1 NGN 网络监测技术背景介绍
    6.2 进行 NGN 网络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6.3 信令采集与监测系统在 NGN 网络中的主要功能及应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与回顾
    7.2 成果和意义
    7.3 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6)WCDMA综合网管告警解析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3G 移动综合网管信息发布平台技术概述
        1.2.3 移动综合网管
        1.2.3.1 移动综合网管的历史和现状
        1.2.3.2 移动综合网管的发展
        1.2.4 目前综合网管的热点及问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网管技术趋势
        1.3.2 2G 与3G 网管的差异
    1.4 本文工作内容安排
第2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WCDMA)技术
    2.1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2.1.1 WCDMA 技术演进过程
        2.1.2 WCDMA 无线网结构
        2.1.3 WCDMA 核心网结构
    2.2 小结
第3章 综合网管关键技术
    3.1 TMN 和NGOSS
        3.1.1 TMN
        3.1.2 NGOSS
        3.1.2.1 NGOSS 关键技术
    3.2 小结
第4章 系统总体设计
    4.1 系统总体结构
        4.1.1 系统管理范围
        4.1.2 系统功能要求
        4.1.3 系统功能设计
        4.1.4 WCDMA 网管数据模型
        4.1.4.1 无线接入网的网元
        4.1.4.2 系统建模依据
        4.1.4.3 无线接入网的配置、性能模型,以及关联关系
        4.1.5 WCDMA 网管数据库设计
    4.2 系统功能实现
        4.2.1 拓扑管理子系统
        4.2.1.1 拓扑管理子系统运行模型
        4.2.1.2 拓扑管理子系统功能
        4.2.2 配置管理子系统
        4.2.2.1 配置管理子系统运行模型
        4.2.2.2 配置管理子系统功能
        4.2.3 告警管理子系统
        4.2.3.1 告警管理子系统运行模型
        4.2.3.2 告警子系统功能
        4.2.4 性能管理子系统
        4.2.4.1 性能管理子系统运行模型
        4.2.4.2 性能管理子系统功能
        4.2.5 报表管理子系统
        4.2.5.1 报表子系统运行模型
        4.2.5.2 报表子系统功能
        4.2.6 网管系统管理子系统
        4.2.6.1 网管系统管理子系统运行模型
        4.2.6.2 网管系统管理子系统功能
    4.3 小结
第5章 断站告警解析
    5.1 告警解析
    5.2 解析规则的验证
    5.3 总结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7)交通观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交通观测数据信息及时共享的必要性
        1.1.2 国内外交通信息共享技术发展现状
        1.1.3 依托项目介绍
    1.2 研究任务的提出
        1.2.1 观测数据信息共享面临的问题小结
        1.2.2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目标
    1.3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观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的需求分析
    2.1 交通观测数据的特点研究
        2.1.1 交通观测数据的微观特性
        2.1.2 交通观测数据的宏观特性
    2.2 信息共享平台的用户需求分析
        2.2.1 用户分析
        2.2.2 用户需求分析
    2.3 信息共享平台的功能需求分析
        2.3.1 数据的预处理
        2.3.2 数据的存储管理
        2.3.3 数据的集成融合
        2.3.4 数据的传输交换
        2.3.5 数据的专业处理
        2.3.6 数据信息的发布
    2.4 信息共享平台的技术要求分析
        2.4.1 数据库子系统
        2.4.2 数据处理子系统
        2.4.3 数据传输子系统
        2.4.4 对外服务子系统
        2.4.5 其它技术要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观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体系结构设计
    3.1 信息共享机制概述
        3.1.1 共享平台的运行机制
        3.1.2 共享平台的内涵
        3.1.3 共享平台的构建原则
    3.2 信息共享平台的逻辑结构设计
        3.2.1 组成模块介绍
        3.2.2 总体逻辑结构
    3.3 信息共享平台的物理结构设计
        3.3.1 物理层设计
        3.3.2 数据层设计
        3.3.3 服务层设计
        3.3.4 软件结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观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存储技术研究
    4.1 交通观测数据存储需求分析
    4.2 信息共享平台数据库结构体系设计
        4.2.1 数据库存储方式研究
        4.2.2 数据库存储结构设计
        4.2.3 数据库数据处理分析
    4.3 信息共享平台数据库技术要求研究
        4.3.1 总体技术要求
        4.3.2 前端数据库系统
        4.3.3 实时信息数据库
        4.3.4 历史信息数据仓库
        4.3.5 专题信息数据库
    4.4 信息共享平台数据仓库设计
        4.4.1 数据库系统设计分析
        4.4.2 数据仓库的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观测数据信息的应用方法研究
    5.1 观测数据信息的应用技术分析
        5.1.1 交通观测数据的应用需求及现状
        5.1.2 信息共享平台的服务内容分析
    5.2 基于观测数据的交通状态监控方法
        5.2.1 公路交通流状态监控的主要原理
        5.2.2 公路交通流状态监控的方法介绍
    5.3 基于观测数据的道路养护管理方法
        5.3.1 道路养护次序管理的主要原理
        5.3.2 道路养护次序管理的方法介绍
    5.4 基于观测数据的其他应用简介
        5.4.1 在公路交通管理控制中的应用
        5.4.2 在公路建设投资管理上的应用
        5.4.3 在地方经济发展调控中的应用
        5.4.4 在事故处理和牌照识别方面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研究成果
    论文创新点
    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8)浙江省诸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思路与框架
    1.5 研究方法
2 数字城管相关理论及现状分析
    2.1 基础概念及相关理论
        2.1.1 城市管理
        2.1.2 数字城市
        2.1.3 数字化城市管理
    2.2 国内外数字城市的发展状况分析
        2.2.1 国外数字城市的发展状况分析
        2.2.2 国内数字城市的发展状况分析
    2.3 国内数字化城市管理实践现状
        2.3.1 北京市东城区数字城管现状
        2.3.2 上海市卢湾、长宁区数字城管现状
        2.3.3 数字化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
3 浙江省诸暨市数字城管的构建
    3.1 诸暨市数字城管项目建设背景
        3.1.1 数字城管的必要性
        3.1.2 建设目标与思路
        3.1.3 建设依据与建设原则
        3.1.4 组织保障与机构设置
        3.1.5 诸暨市数字城管工作推进情况
    3.2 诸暨市数字城管建设的具体内容
        3.2.1 建立两个轴心
        3.2.2 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
        3.2.3 建立信息来源网络
        3.2.4 建立合理的系统流程
        3.2.5 角色定义与人员配备
    3.3 诸暨市数字城管的亮点分析
        3.3.1 BT模式
        3.3.2 信息来源多样化
        3.3.3 信息资源整合
4 诸暨市数字城管运行问题分析与发展对策
    4.1 诸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试运行阶段情况分析
    4.2 诸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4.2.1 缺乏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的支撑
        4.2.2 宣传力度不够
        4.2.3 覆盖部门范围狭小
        4.2.4 结案率相比其他城市较低
        4.2.5 多头管理与多级管理
        4.2.6 信息资源未有效利用
        4.2.7 城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4.3 促进诸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发展的对策
        4.3.1 完善法制环境
        4.3.2 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4.3.3 拓展覆盖行业,共享信息资源
        4.3.4 建设良好的信息平台
        4.3.5 明确职权归属
        4.3.6 加强人员培训
        4.3.7 健全信息披露机制
        4.3.8 优化激励机制
        4.3.9 注重数字城管的地方性建设
        4.3.10 加强试点城市之间的双向沟通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诸暨市市民对数字城管知情度调查表
作者简介

(9)科技园区管理研究 ——东西方管理融合发展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顾的由来
    二、选题的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本文创新之处
    五、研究方法
    六、论文结构
第一章 科技园区的发展回顾
    第一节 科技园区的由来
    第二节 创建科技园区的理论背景
    第三节 科技园区的发展
    第四节 科技园区的管理
第二章 科技园区管理的"人本观"研究
    第一节 中外"人本观"概述
    第二节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从科技园区人力资源管理视角的研究
    第三节 服务是永恒的主题----从科技园区拓展服务功能视角的研究
第三章 科技园区管理的"和谐观"研究
    第一节 中外"和谐观"概述
    第二节 思路决定出路----从科技园区管理理念视角的研究
    第三节 模式"和而不同"----从科技园区管理模式视角的研究
第四章 科技园区的"发展观"研究
    第一节 中外"发展观"概述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从科技园区发展规划视角的研究
    第三节 持续发展,战略引领----从科技园区发展战略视角的研究
第五章 科技园区的管理创新
    第一节 东西方管理理论的融合
    第二节 东西方管理思想在科技园区的融合发展
        一、科技园区践行人本服务观
        二、科技园区践行和谐管理观
        三、科技园区践行科学发展观
    第三节 科技园区管理的创新探索
        一、关于成功创建我国首个高品质科技“园中园”——中英合作“科技绿洲”的探索
        二、关于“科技园区开放式自主创新体系结构模型”的研究与探索
        三、关于“科技园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四、关于我国科技园区进一步发展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基于CORBA的移动网管配置管理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移动网管的发展现状
    1.3 本人所做的工作
    1.4 论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移动通信网络管理系统概述
    2.1 网络管理概论
        2.1.1 网络管理框架的研究
        2.1.2 网络管理接口研究的方法论
        2.1.3 网络管理接口研究的内容
    2.2 电信管理网(TMN)
        2.2.1 TMN的产生背景、概念和目标
        2.2.2 电信管理网体系结构
        2.2.2.1 电信管理网功能体系结构
        2.2.2.2 电信管理网物理体系结构
        2.2.2.3 电信管理网信息体系结构
        2.2.3 电信管理网管理功能
        2.2.3.1 配置管理
        2.2.3.2 性能管理
        2.2.3.3 安全管理
        2.2.3.4 故障管理
        2.2.3.5 计费管理
    2.3 CORBA在TMN网管中的应用
        2.3.1 基于CORBA的网管平台
        2.3.2 使用CORBA进行建模
        2.3.3 实时CORBA在TMN中的应用
第三章 移动中间件
    3.1 中间件技术
        3.1.1 中间件的概念
        3.1.2 中间件的分类
    3.2 移动中间件
        3.2.1 移动中间件的引入
        3.2.2 移动中间件的概念及结构
第四章 移动通信网管系统配置管理的设计
    4.1 移动通信网管系统结构设计
        4.1.1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4.1.2 配置管理系统内部结构设计
        4.1.3 配置管理的功能开发设计
        4.1.3.1 MO管理子系统
        4.1.3.2 网元适配子系统
    4.2 基于CORBA的C/S分布式网管系统设计
        4.2.1 几种分布式应用技术简介
        4.2.2 CORBA与其他几种分布式软件应用的比较
        4.2.3 CORBA与ACE结合
    4.3 基于移动代理的网络配置管理设计
        4.3.1 移动代理
        4.3.1.1 移动代理的概念
        4.3.1.2 移动代理的分类
        4.3.1.3 移动代理计算的优点
        4.3.1.4 移动代理与RPC的区别
        4.3.2 基于移动代理的网络管理模型
        4.3.2.1 网络配置管理设计
        4.3.2.2 基于移动代理的配置管理业务流程
    4.4 采用HML语言来优化移动代理设计
        4.4.1 移动代理的安全问题
        4.4.2 HML语言的定义
        4.4.3 HML语言在网络配置管理系统中的设计
    4.5 基于移动代理与基于Manager/Agent模式设计的比较
        4.5.1 基于Manager/Agent模式的设计模型
        4.5.2 基于Manager/Agent模式的网络配置管理
        4.5.3 两种实现的对比
第五章 移动通信网络配置管理的实现
    5.1 网元配置管理操作的实现
        5.1.1 元数据
        5.1.2 网元的模型抽象
        5.1.3 网元的元数据信息描述
        5.1.4 网元相关操作的IDL接口描述
    5.2 网元MO的模型描述及MIT信息浏览的实现
        5.2.1 TMN中MO的组织及关系数据库的建立
        5.2.2 系统中基于XML的MIT结构设计
    5.3 HML语言的实现
        5.3.1 HML在网元操作中的实现
        5.3.2 HML命令的透传
第六章 结束语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1 TMN功能体系结构及参考点
图表2 TMN的简化物理体系结构
图表3 逻辑分层体系结构
图表4 管理者/代理者模型
图表5 基于CORBA的综合网管系统
图表6 基于消息中是件的分布式应用系统结构
图表7 X/OPEN DTD模型
图表8 移动中间件的结构
图表9 集中网管系统总体结构图
图表10 配置管理系统结构图
图表11 适配子系统结构
图表12 应用程序与Windows Sockets关系图
图表13 DCOM的体系结构
图表14 CORBA体系结构图
图表15 推送式移动代理示意图
图表16 巡视式移动代理示意图
图表17 弹出式移动代理示意图
图表18 协作式移动代理示意图
图表19 移动代理与RPC的区别
图表20 典型的基于移动代理的网络管理模型
图表21 基于移动代理的网络配置管理模型
图表22 HML命令/报文结构
图表23 采用HML语言的移动代理交互示意图
图表24 Manager/Agent模式示意图
图表25 基于Manage/Agent模式的HML交互图
图表26 优化的基于移动代理的HML交互图
图表27 下发1条HML命令的性能比较
图表28 下发10条HML命令的性能比较
图表29 创建3G网元界面原型
图表30 创建IP设备界面原型
图表31 MIT浏览界面原型
图表32 HML命令透传的界面原型
表格1 CORBAIIOP与Java套接字
表格2 Caffeine式的CORBAIIOP与DCOM
表格3 CORBAIIOP与HTTP/Servlet
表格4 三种类型网元的属性对照表
表格5 针对RNC网元的配置管理HML命令(部分)

四、上海市移动通信网管的现状和发展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浦江线全自动旅客捷运系统(APM)的系统集成及应用[D]. 王嘉鑫.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2]成都电信CDMA综合网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方和平.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5)
  • [3]基于ZigBee网络的室内定位系统的设计及在医院的应用[D]. 金广予. 上海交通大学, 2012(11)
  • [4]WiMAX技术在电力系统通信中的应用研究[D]. 张奇侠. 兰州理工大学, 2012(10)
  • [5]信令采集与监测系统研究和应用[D]. 黄璇婧.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3)
  • [6]WCDMA综合网管告警解析技术的研究[D]. 吴浩.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2)
  • [7]交通观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的设计研究[D]. 李慧双. 长安大学, 2009(12)
  • [8]浙江省诸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研究[D]. 王洁华. 浙江大学, 2008(12)
  • [9]科技园区管理研究 ——东西方管理融合发展的探索[D]. 陈青洲. 复旦大学, 2007(08)
  • [10]基于CORBA的移动网管配置管理的设计与实现[D]. 董相均. 西北工业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上海移动通信网管现状及发展规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