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的有限元分析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的有限元分析

一、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张拉有限元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文龙[1](2021)在《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钢束应力状态确定及加固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裂缝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常见病害,带裂缝截面的受拉区混凝土一般无法承担拉应变增量。本文针对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主梁现存应力状态难以准确掌握,带闭合裂缝截面在临界消压状态前受力机理不明确,以及由于截面现存应变估算误差带来的后加固材料应变增量推算结果的误差传递等问题,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室内外试验等方法,对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典型钢束应力状态和总预加力的评定方法,闭合裂缝和预加力对截面受力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基于钢束应力测试结果的加固设计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提出主梁典型钢束应力状态测定的“跨丝同丝”法。结合加固过程中受拉区钢束数量本身需要增加的特点,根据预应力钢绞线芯丝和缠绕丝的构造特点,提出“跨丝同丝”的应力释放法,推导出由钢绞线缠绕丝偏轴测试应变推求其轴向拉力的计算公式,并结合钢绞线保护层混凝土凿除时的有限元细部分析结果,最终形成主梁典型钢束应力状态的局部有损评定方法。该方法可对任意结构型式桥梁控制截面钢束的应力状态进行测试,现场裸钢绞线的总测试误差不超过2.8%,简便易行、测试成本低。(2)提出带闭合裂缝截面临界消压状态和受拉区钢束总有效预加力的无损测定方法。根据分段线性函数突变点导数奇异的数学原理,通过建立中间变量—截面抗弯模量Wzi与曲线斜率K的相关性,提出基于试验荷载—受拉区钢筋应力变化速率曲线的预应力混凝土截面临界开裂状态,以及带闭合裂缝预应力混凝土截面临界消压状态的高灵敏度判定方法。并基于带闭合裂缝截面消压弯矩试验分析结果,推导出受拉区钢绞线有效预加力的计算公式,形成在役桥梁带闭合裂缝截面临界消压状态判定和有效预加力的无损评定方法。实现了静定结构带闭合裂缝截面消压弯矩和钢束预加力的无损测试评定。(3)探索了闭合裂缝对截面受力性能的影响机制。根据断裂力学中I型裂纹应力场分析原理,通过引入考虑应变弱不连续问题的扩展有限元方法,对带闭合裂缝截面临界消压状态的判定结果,以及消压前后截面纤维的应变变化规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带闭合裂缝截面的临界消压弯矩分析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以及室内模型梁试验结果基本吻合,但受拉区跨裂缝处钢筋和钢绞线的应力增量,比相同荷载作用下的未开裂构件明显增加。并给出典型截面公路桥梁,带闭合裂缝截面消压前受拉区力筋应力增量的损伤影响系数,为桥梁荷载试验或健康监测时,带闭合裂缝截面跨裂缝力筋应力增量理论值的确定提供依据。(4)揭示了预加力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截面受力性能影响的规律。对于未开裂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分别推导出考虑和不考虑混凝土与预应力钢绞线无应力长度差异影响的、换算截面抗弯刚度的解析解方程。分析结果表明:当考虑二者无应力长度差异时,有效预应力的增加对主梁抗弯刚度略有提高,但量值有限。对于带裂缝截面,当截面内力未达到临界消压状态前,钢绞线有效预应力的变化对受拉区力筋的应力增量无显着影响;当闭合裂缝截面内力超过临界消压状态后,有效预加力对截面受力性能有显着影响,受拉区力筋的应力增量和控制截面挠度均随有效预加力的提高而显着降低。(5)深化了主梁预应力损失和抗弯承载力的加固设计方法。针对旧桥加固时,预应力混凝土截面现存应变估算和预应力损失补强加固无明确规定的问题,根据钢束应力状态评定结果,提出预应力损失补强加固的等效消压弯矩法和等效法向应力法。同时,根据旧桥加固中新旧材料分阶段受力的特征,提出按照有效预加力评定结果,计算控制截面最外缘纤维的实际现存应变大小,进而推算后加固材料的应变增量,以及考虑新旧材料协同受力的被加固构件的抗弯承载力,形成基于主梁力筋有效预加力评定结果的加固设计方法,为旧桥加固时,后加固钢束位置、面积和张拉控制应力的确定提供了依据。本文从钢束应力状态评定方法、预应力和裂缝损伤对截面受力性能的影响机理,以及基于现场评定结果的加固设计方法等方面,对在役预应力混凝土带裂缝桥梁的检测、评定和加固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基于主梁钢绞线应力状态评定结果的在役桥梁技术状态评定和加固设计方法。

张文浩[2](2020)在《预应力CFRP加固空心板桥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预应力碳纤维板桥梁加固技术是近几年开展的一项新型加固技术,碳纤维板凭借其材料性能的优越性及方便快捷的实用性,在现阶段桥梁加固中广为应用。预应力碳纤维板桥梁加固技术是一种主动加固方法,这种方法结合了粘结性碳纤维加固技术的质量轻、强度高的特性,对于提高旧桥的承载表现、改善裂缝发展、桥体下挠等病害有明显作用,因此这种方法在旧桥加固补强中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以河北省某13m空心板桥梁为研究对象,针对此13m空心板桥病害较多的现状,对其进行了加固试验,采用了静载试验以及数值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国内外文献对比分析,选用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方法,但由于张拉装置与锚固装置的严格条件,在实际桥梁中应用的还比较少,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此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的设计方法目前还有待完善,本文对预应力碳纤维板桥梁加固技术中的关键要点进行了研究,并通过调研国内外文献以及根据相关规范可得出预应力度的取值范围,以及张拉控制应力和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方法,并且对锚固体系的选取进行了解析。(2)现有研究中,由于现实情况的限制,大多数试验多为在实验室中利用理想状态下的缩尺梁模型进行的相关研究,这与实际工程中的桥梁多为使用过并且存在一定病害的情况不符。故本文选取了河北省某座服役了17年的受损严重的旧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桥梁进行加固试验研究。对此受损桥梁进行了不同工况的动静载加载试验,通过对比试验桥加固前后的实验数据验证此技术的适用性。(3)以上述动静载试验工况为依据,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试验桥进行理论研究,将其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此加固方法的可行性。两种方法共同作用验证了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的可靠性。结果表明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能够有效的抑制空心板梁桥的挠度与应力的增长。最终为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到实际工程中起到了理论支持。

张迪[3](2020)在《空心板桥纵向裂缝产生机理及加固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目前中小跨径桥梁占全部公路桥梁总数的90%以上,而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由于其结构简单、经济效益好等优点已成为中小跨径桥梁的首选桥型之一。然而随着运营年限的增长,空心板桥由于设计、施工等诸多原因出现了铰缝破坏、底板开裂等诸多病害。底板纵向裂缝是空心板桥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纵向裂缝的出现严重影响空心板结构的耐久性、承载能力和美观性,然而《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并没有对纵截面的抗裂验算做出规定。因此明确空心板底板纵向裂缝的产生机理,有针对性的提出防控措施,同时针对底板纵向裂缝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加固方法,对空心板桥今后的建设和养护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本文首先以某20m跨径的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为研究背景,在归纳总结混凝土裂缝产生机理的基础上,利用ANSYS软件建立空心板桥单梁和全桥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对空心板桥预制张拉阶段和运营阶段底板横向应力应变状态进行分析,得到底板纵向裂缝的产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多见于预应力筋弯起点附近的纵向裂缝主要由混凝土泊松效应引起;预应力孔道下方纵向裂缝主要由预应力孔道向上偏差产生的附加径向力引起;多见于行车道区域的底板内侧中部向外侧中部扩展的纵向裂缝主要由车辆荷载和竖向正温差引起;多见于非行车道区域的底板外侧中部向内侧中部扩展的纵向裂缝主要由竖向负温差引起。然后本文对横向张拉预应力、横向粘贴钢板这两种目前比较常用的空心板桥加固方法的加固原理和施工流程进行总结与归纳,并采用有限元软件对这两种加固方法对空心板桥的加固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加固方法均能有效抑制铰缝纵向开裂、减小各中梁跨中挠度、提高空心板桥整体性能,但这两种加固方法均无法有效解决底板纵向裂缝的问题。最后本文针对底板纵向裂缝的特征,提出一种利用智能材料形状记忆合金近表面加固底板纵向开裂的空心板桥的方法,此方法利用形状记忆合金的回复力作为预应力可有效调整底板纵向裂缝处横向应力状态,同时可有效解决既有主动加固方法预应力度低、锚固区应力集中、机械张拉困难等局限性和难点。

吴继康[4](2019)在《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空心板梁桥应用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全国公路、铁路和城市道路犹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起来,而桥梁作为连接道路不可跨越地段的唯一途径,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是,一些桥梁由于其建设年代久远,受当时的设计荷载水平低等原因,使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公路交通运输的需求,有些甚至已经禁止大型运输车辆的通行,而当地政府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拆除重建,这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和公路运输事业的发展。为了恢复这种旧桥、危桥的通行能力,预应力碳纤维布在桥梁加固领域的良好应用显现出了其优异的工程和经济效益。本文为了研究预应力碳纤维布在加固混凝土空心板梁中的应用,采用了理论分析-有限元模拟计算-工程应用评估的方法,根据材料力学和混凝土设计原理研究了其加固后主要破坏模式的破坏机理,以及推导出了剥离破坏应力计算公式;根据大量研究成果,对预应力碳纤维布技术中的预应力损失进行了分析,以及给出了主要损失项的计算公式;对于不同的预应力施加方法,系统研究了两种预应力施加方法的施工工艺;采用有限元模拟计算的方法,研究了预应力碳纤维布的加固效果,以及不同预应力水平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及最佳预应力的确定;最后,根据实际工程应用情况,验证了预应力碳纤维布在进行桥梁加固时具有良好的加固效果,其工程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该论文有图65幅,表17个,参考文献52个。

孙崇宝[5](2019)在《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应力传递机理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一种新型的预应力混凝土施工工艺,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克服了传统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在施工以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取长补短,目前已越来越多的出现于全国各地的实际工程中。在充分阅读国内外学者对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本文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图书馆(二期)工程案例,通过在现场实验梁上布置混凝土表面应变片以及埋入式振弦应变计,分别监测了张拉阶段和缓粘结剂粘结硬化阶段,实验梁混凝土应力变化情况,分析总结了混凝土应力传递规律,通过理论计算和有限元分析进行验证,得出了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应力传递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缓粘结预应力筋张拉过程中,混凝土应力主要来自于张拉端和锚固端锚具对梁端混凝土的挤压力,应力自两端向内传递,混凝土应力值自张拉端至跨中位置逐渐减小;(2)缓粘结剂粘结硬化阶段,部分预应力通过钢绞线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传递,随着缓粘结剂粘结硬化程度提高,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性能不断增强,实验梁混凝土的应力值也随之逐渐增大。(3)混凝土距离预应力筋越近,混凝土应力值越大,即预应力筋通过粘结作用传递到混凝土上的应力值具有距离性,随着距离的增大,传递效果逐渐减弱。(4)缓粘结剂粘结硬化期间,锚具通过挤压实验梁端部混凝土对梁内混凝土应力增长助力不大,实验梁内部混凝土应力增长主要因为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作用的显着提高。

秦发祥[6](2019)在《预制T梁变形分析及钢束张拉伸长量研究》文中指出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桥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公路桥梁建设项目中,预应力钢束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关预制梁预应力钢束的研究也是炙手可热。钢束施加预应力后,T梁在预加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变形,纵桥向发生上拱,横桥向产生侧弯变形。T梁的纵向变形影响预拱度的设置,通常采用以跨中挠度值的相反数作为顶点的二次多项式线形,但设计施工中并未说明选择二次多项式作为预拱度线形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当前,关于侧弯变形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的分析日趋成熟,但是关于侧弯变形量计算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中给定了施工过程中钢束孔道竖向的允许偏差,但对于侧弯变形量影响较大的孔道横桥向偏差并没有明确规定。在计算预应力钢束理论伸长量时,为了简化计算,规范计算公式采用构件在纵轴上的投影长度代替钢束实际长度计算。这样简化使计算公式不因直线段波纹管的变形引起钢束线形的变化而变化,给计算结果带来了误差。基于此背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分析研究影响预制T梁侧弯变形的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控制预制T梁在施工中侧弯变形的有效措施。基于孔道横桥向偏差的考虑,计算侧弯变形量,通过规范确定的侧弯变形量限值确定了预制T梁中梁孔道横桥向偏差允许值为10mm,边梁孔道横桥向偏差允许值为8mm。(2)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在张拉预应力钢束后,梁体会发生一定量的纵向变形。利用静力平衡法推导变形曲线微分方程,采集工程实例变形数据和数值模拟计算数据,进行数学拟合验证,得出简支变连续施工的预应力混凝土T梁桥,其合理预拱度曲线方程为四次多项式。(3)对《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给出的预应力钢束理论伸长量的简化计算公式进行分析,确定其以直带曲的误差来源。通过确定波纹管变形前后钢束长度值变化,对比计算,发现改进前后伸长量差值对规范允许的6%的波动范围影响最高达48.72%,因此,在进行钢束预应力张拉质量校核时,钢束伸长量差值不在理论伸长量误差范围的6%以内也有公式本身的计算简化问题。最后总结梳理了本文得出的结论,并对全文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反思。

张万鹏[7](2019)在《基于实时响应的简支变连续梁桥施工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简支变连续梁桥相对普通简支桥梁而言,施工流转周期长——场地转换、多次浇筑混凝土及预应力张拉、体系转换等,施工过程较复杂,施工偏差的不断积累将导致桥梁的成桥线形、应力水平等与设计理想状态可能不符,从而影响桥梁的施工质量、运营性能及使用寿命。本文以云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计划项目“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桥梁精细化动态施工控制技术及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为依托,结合先简支后连续梁桥的构造施工特点,基于施工变量偏差与结构响应间数学对应关系,提出基于实时结构响应的桥梁施工控制方法,并在工程实例中进行应用证明。主要研究内容有:(1)针对先简支后连续梁桥的施工精细化控制存在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实时结构响应的桥梁施工控制方法的基本理念:通过由标准理想化桥梁施工分析模型和人为假定偏差代入分析得到的大量分析样本,建立假定偏差与结构响应间对应关系的施工控制样本大数据,施工控制时将调整结构线形(应力)转换为调整偏差,从而在下一工况减少或消除与设计理想状态间的差异。这一施工控制理念与数据库技术及智能平台相结合,可实现桥梁施工控制的人工智能化。(2)根据基于实时结构响应的桥梁施工控制方法的概念,建立了桥梁施工过程中主客观多种施工可能偏差集合的施工变量场概念,依据连续梁桥施工特点提出了六个施工工况及各工况的主要施工变量,基于各类规范及调研数据提出了各施工变量的合理变化范围。(3)定量地分析了工况持续和间隔时间、混凝土材性、预应力张拉、温度以及湿度等多种施工变量对简支变连续梁桥施工不同阶段的结构响应偏差,提出了各施工变量对不同梁段在不同施工阶段的影响规律。(4)基于施工变量场内变量对结构响应的影响方程,开展了基于权重熵值法的变量影响权重敏感性分析,提出了以影响权重排序为依据的不同施工阶段施工变量场权重序列;结合施工控制措施,提出了基于实时结构响应的桥梁施工控制的流程和方法。(5)将本文施工控制方法应用于某实际工程中,施工控制结果与无控制结构对比表明,基于实时结构响应的桥梁施工控制可以有效的改善桥梁的成桥应力及线形状态。

刘金亮[8](2019)在《基于裂缝计算的季冻区在役PC板梁承载力退化研究》文中认为预应力混凝土梁作为桥梁工程中常用的结构形式,多用于公路网中、小跨径桥梁。季冻区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在运营中,其组成材料在气候、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下会逐渐发生老化,而日益增加的汽车荷载作用使桥梁构件的力学性能不断衰减,加之早期桥梁设计规范中设计荷载与现行规范之间的差异,导致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多处于带裂缝工作阶段。裂缝将会危及桥梁的安全性与耐久性,所以需要对结构修补加固处理。为了设计维修改造方案和确定维修的优先级,必须确定带裂缝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使用情况和剩余使用寿命,进而做出科学合理的维修改造方案。因此,对在役带裂缝工作的预应力混凝土梁承载能力评价和剩余使用寿命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使用价值。本论文结合辽宁省交通厅科技项目“既有桥梁承载能力评价及加固技术研究(201512)”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572017AB01)”,对10片季冻区服役20年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开展了抗弯承载力和抗剪承载力退化机理试验研究。在试验梁受弯受剪静力荷载试验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预应力混凝土试验梁受力响应变化规律、受弯和受剪承载力、弯曲裂缝宽度变化规律、受弯区竖向开裂对截面抗弯刚度退化影响、斜裂缝宽度变化规律、剪压区斜向开裂对截面抗剪刚度退化影响。论文对季冻区服役20年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试验梁进行了专项检测、材料性能和承载力试验,在此基础上建立ANSYS有限元模型,通过试验梁荷载试验测量值与有限元计算值对比,对季冻区服役20年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试验梁受力响应状态和承载力作出评价;以粘结-滑移理论为基础,考虑梁内不同类型钢筋间的应力重分布问题,确定钢筋应力分配系数,给出了预应力混凝土梁弯曲裂缝宽度计算的数值模型;结合截面非线性分析计算理论,研究了预应力混凝土梁自截面开裂到破坏阶段全过程截面抗弯刚度随弯曲裂缝开展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以裂缝特征为参数的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弯刚度损失的计算方法;分析了不同剪跨比对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结构剪压区斜裂缝发展的影响规律,建立了以剪跨比为参数的预应力混凝土梁斜裂缝宽度计算公式;以现有剪切刚度退化模型和斜裂缝宽度计算公式为基础,建立了以预应力混凝土梁斜裂缝最大宽度计算有效剪切刚度的分析模型,定量的分析了斜裂缝开裂对剪切刚度的影响;根据季冻区环境特点,建立了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材料性能退化计算模型,结合结构设计原理给出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时变抗力退化计算模型,在运营荷载基础上分析了时变可靠度,并进行了中国季冻区预应力混凝土梁剩余使用寿命预测。论文通过对季冻区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梁试验研究和数值分析,得到的计算公式和模型为季冻区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梁桥设计验算、加固维修以及管理养护策略提供了依据。

高诣民[9](2018)在《中小跨径梁桥装配化形式与组合梁桥承载力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中小跨径桥梁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传统中小跨径装配式梁桥存在结构形式和材料单一、建造品质不高、结构使用耐久性不足等问题。为丰富中小跨径梁桥结构形式和提升公路桥梁品质,推动桥梁工业化进程,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不同中小跨径梁桥装配式形式,引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应用广泛的典型中小跨径梁桥结构形式:工字形钢板组合梁桥和工字形PC组合梁桥。基于我国现行规范对这两种桥型进行了设计,对这两种桥型的承载性能做了深入研究,探讨这类桥型在我国应用的结构安全性、施工高效性及技术经济性等问题。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系统比较分析中小跨径我国传统预制装配式PC梁桥以及欧美多种混凝土和钢混组合梁桥结构形式特点及适用条件。基于桥梁工业化理念,提出了―三个体系、两拼两连‖中小跨径梁桥装配式体系,对既有的桥型进行了评价。推荐工字形钢板组合梁桥和工字形PC组合梁桥分别作为我国中小跨径装配式混凝土梁桥和钢混组合梁桥的主要选型。(2)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钢板组合梁和PC组合梁有限元计算模型,通过和典型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模拟的合理性。基于美国钢板组合梁桥通用图,按照我国规范初步设计了20m40m 5套简支钢板组合梁桥图纸。通过有限元计算对比分析了本文设计图和同跨径美国通用图的单梁以及全桥受力性能,双主梁钢板组合梁桥与多主梁钢板组合梁桥破坏路径。研究表明我国规范设计的钢板组合梁安全储备富裕较多,双主梁钢板组合梁桥抗灾性能弱于多主梁。(3)通过PC组合梁30m裸梁及组合梁受弯破坏足尺加载试验,研究分析了预应力摩擦损失、荷载-挠度关系、跨中混凝土应变、裂缝发展以及受弯破坏特征。采用拉板式弯起器时,给出考虑角度修正的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摩擦损失计算公式。试验研究表明组合梁桥面板能够参与结构受弯工作,有效改善结构抗弯性能。研究表明我国现行预应力混凝土设计规范适用于PC组合梁设计。(4)从材料用量角度,研究比较两种组合梁与T梁及小箱梁经济性。研究分析组合梁施工便利性、构件更换快速性以及质量可控性等技术性特点。从设计理念、规范体系及钢材品种等方面思考了推广组合梁桥的建议。

胡少伟,喻江,陆俊,董茂干[10](2018)在《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空心面板服役性态安全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宁波某泊位码头结构服役多年,受到海洋大气环境侵蚀、涨落潮等影响,加上现有设计标准有所提高,亟需对该码头涉及到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面板进行安全评价。然而,目前对使用中的预应力结构缺乏相应检测技术规程,不能进行有效评价。为此,根据该码头现场实际情况,采取原位静载试验与数值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手段,择优选取单跨跨中截面竖向位移和承载能力为主要评价指标,以雷达深度为检测指标,对其面板进行服役性态安全评价。结果表明,目前面板无外观质量缺陷,整体平整度高,其承载能力、结构变形均在安全指标范围内,码头仍可正常运行。本文提出的评估方法为码头预应力结构寿命周期内结构安全评估和后期加固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二、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张拉有限元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张拉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钢束应力状态确定及加固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在役桥梁现存(实际)应力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
        1.2.2 预应力混凝土截面受力性能研究现状
        1.2.3 桥梁加固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主梁受拉区典型钢束应力状态评定的局部释放法研究
    2.1 引言
    2.2 力筋保护层混凝土凿除仿真分析
        2.2.1 计算参数与单元划分
        2.2.2 不同开槽长度对钢绞线应力影响分析
    2.3 钢绞线跨丝同丝机械切割时温度及扰动误差影响试验
        2.3.1 试验目的
        2.3.2 测点布置与控制参数
        2.3.3 温度及扰动误差影响
    2.4 缠绕丝偏轴效应及不同方法的拉力试验机对比验证分析
        2.4.1 钢绞线缠绕丝偏轴效应分析的解析解
        2.4.2 试验验证
        2.4.3 试验结果分析
    2.5 在役桥梁钢绞线现存应力评定方法研究
        2.5.1 不同测试方法裸钢绞线拉力值的对比验证分析
        2.5.2 钢绞线实际拉力值计算方法
    2.6 钢束应力状态评定方法的工程检验
        2.6.1 钢绞线现存应力评定方法操作步骤
        2.6.2 实桥钢绞线现存应力评定结果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临界消压状态试验的钢束预加力无损评定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应力变化速率的临界开裂(消压)状态判定的数学原理
        3.2.1 临界开裂(消压)状态试验判定曲线的物理意义及特征
        3.2.2 分段线性函数突变点高效判定的数学方法
    3.3 传统开裂弯矩试验方法的优点及其适用性
        3.3.1 传统未损伤构件开裂弯矩试验方法
        3.3.2 传统方法对判定带裂缝截面临界消压状态的适用性试验
    3.4 基于受拉区钢筋应力变化速率的开裂(消压)弯矩试验研究
        3.4.1 试验目的及控制参数
        3.4.2 测点布置与传感器型号
        3.4.3 未损伤受弯构件开裂弯矩对比试验分析
        3.4.4 相同预加力条件下带闭合裂缝截面消压弯矩试验分析
        3.4.5 不同预加力条件下带闭合裂缝截面消压弯矩试验分析
    3.5 基于消压弯矩试验结果的钢束有效预加力评定方法
        3.5.1 带闭合裂缝预应力混凝土梁消压弯矩计算方法
        3.5.2 受拉区钢束有效预加力的确定
    3.6 有效预加力及消压弯矩的验证和工程应用
        3.6.1 有效预加力的室内模型梁验证试验
        3.6.2 消压弯矩试验法的工程应用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断裂力学的临界消压状态判定及跨缝力筋应力分析
    4.1 引言
    4.2 扩展有限元法分析原理
        4.2.1 扩展有限元方法的控制方程
        4.2.2 断裂问题的离散方程
        4.2.3 裂缝的水平集表示
    4.3 带I型闭合裂缝截面仿真分析计算参数
        4.3.1 单元划分与材料物理参数
        4.3.2 起裂参数
    4.4 I型裂缝对混凝土截面临界消压状态评定结果影响分析
        4.4.1 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仿真分析
        4.4.2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仿真分析
        4.4.3 XFEM法与梁理论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4.4 临界消压试验荷载对比分析
    4.5 I型裂纹对截面力筋应力场增量影响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
        4.5.1 I型裂缝对临界消压状态前截面钢筋测点应变变化影响分析
        4.5.2 I型裂缝对受拉区钢绞线与混凝土应变相关性的影响分析
        4.5.3 I型裂缝对主梁受拉区钢筋应力增量影响对比分析与试验验证
        4.5.4 I型闭合裂缝对常用公路桥梁结构力筋应力增量影响仿真分析
    4.6 带I型闭合裂缝截面现存应力(变)实用修正计算方法
        4.6.1 消压前正截面混凝土(或钢筋)
        4.6.2 消压前正截面钢绞线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钢束预加力对截面受力性能影响分析与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预加力对未开裂截面抗弯刚度影响的解析解
        5.2.1 不考虑无应力长度差异的截面抗弯刚度的解析解
        5.2.2 考虑无应力长度差异的截面抗弯刚度修正的解析解
        5.2.3 预加力对未损伤构件抗弯刚度影响试验研究
    5.3 预加力对带裂缝截面受力性能影响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
        5.3.1 预加力对带裂缝截面应力变化影响仿真分析
        5.3.2 预加力对带闭合裂缝梁应力及挠度变化影响试验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钢束应力状态评定结果的桥梁加固设计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桥梁预应力损失补强加固设计方法研究
        6.2.1 基于截面消压弯矩评定结果的等效消压弯矩法
        6.2.2 基于钢束应力测试结果的等效法向应力法
        6.2.3 预应力损失补强加固试验验证
    6.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截面抗弯承载力加固设计方法研究
        6.3.1 旧桥加固中的通用计算方法和一般规定
        6.3.2 粘贴钢板加固设计方法
        6.3.3 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设计方法
        6.3.4 有粘结主动加固设计方法
        6.3.5 无粘结主动加固设计方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预应力CFRP加固空心板桥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碳纤维复合材料发展概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分析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要点分析
    2.1 设计前提
        2.1.1 病害范围
        2.1.2 适用性要求
    2.2 碳纤维板材选择
    2.3 碳纤维板张拉装置的分析
    2.4 有无粘结预应力加固体系的确定
    2.5 预应力度的研究
    2.6 张拉控制应力的计算
    2.7 锚固系统
        2.7.1 锚栓的比选
        2.7.2 锚固方式的比选
        2.7.3 锚具的选取
    2.8 碳纤维板加固构件的基本验算
        2.8.1 预应力损失计算
        2.8.2 正截面承载力验算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试验桥概况及荷载试验分析
    3.1 工程概况
    3.2 桥梁外观检查及病害分析
        3.2.1 桥梁技术状况检查
        3.2.2 试验桥桥梁病害分析
    3.3 桥梁专项检测
        3.3.1 混凝土强度检测
        3.3.2 混凝土碳化深度检测
        3.3.3 检测结论
    3.4 试验桥静载试验分析
        3.4.1 静载试验的目的
        3.4.2 静载试验方案
        3.4.3 试验荷载效率系数确定
        3.4.4 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3.4.5 静载试验结论
    3.5 试验桥动载试验分析
        3.5.1 动载试验目的
        3.5.2 测试内容
        3.5.3 测试方法
        3.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3.5.5 动载实验结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试验桥梁有限元模拟分析
    4.1 加固方案
        4.1.1 确定预应力碳纤维板布置方案
        4.1.2 预应力碳纤维板张拉控制应力的确定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数据分析
        4.2.1 主要材料及参数
        4.2.2 全桥模型
    4.3 试验桥承载能力验算
        4.3.1 正截面抗弯承载能力验算
        4.3.2 斜截面抗剪承载能力验算
        4.3.3 抗扭承载能力验算
    4.4 持久状况构件应力验算结果
        4.4.1 正截面混凝土法向压应力验算
        4.4.2 斜截面混凝土主压应力验算
    4.5 短暂状况构件应力验算结果
    4.6 试验桥加固前后结果对比分析
        4.6.1 加固前后应力变化对比
        4.6.2 加固前后挠度变化对比
    4.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作者简介

(3)空心板桥纵向裂缝产生机理及加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空心板桥结构的发展历史
        1.2.1 空心板桥截面发展历程
        1.2.2 空心板桥铰缝发展历程
    1.3 空心板桥底板纵向裂缝的特征与危害
        1.3.1 底板纵向裂缝的特征
        1.3.2 底板纵向裂缝的危害
    1.4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底板纵向裂缝研究现状
    1.5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常用加固方法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混凝土裂缝产生机理与处理方法
    2.1 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机理
        2.1.1 荷载引起的裂缝
        2.1.2 间接作用引起的裂缝
        2.1.3 其他原因引起的裂缝
    2.2 混凝土裂缝的修补与加固
        2.2.1 裂缝修补方法
        2.2.2 裂缝加固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底板纵向裂缝产生机理研究
    3.1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有限元模型建立
        3.1.1 空心板桥设计参数
        3.1.2 有限元模型中预应力筋的模拟方法
        3.1.3 材料本构关系与裂缝模型
        3.1.4 边界条件的模拟
        3.1.5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过程
    3.2 空心板桥有限元模型可靠性分析
    3.3 预制张拉阶段空心板桥底板纵向裂缝产生机理分析
        3.3.1 理想预制张拉情况下底板横向应变分析
        3.3.2 预应力孔道偏差情况下底板横向应力分析
        3.3.3 孔道偏差情况下底板浇筑缺陷对底板纵向裂缝的影响
    3.4 运营阶段空心板桥底板纵向裂缝产生机理分析
        3.4.1 车辆荷载作用
        3.4.2 温度作用
        3.4.3 荷载作用叠加
    3.5 运营阶段空心板桥底板纵向裂缝影响因素分析
        3.5.1 铰缝损伤的影响
        3.5.2 预应力损失的影响
        3.5.3 超载的影响
        3.5.4 桥面铺装层的影响
        3.5.5 跨径的影响
    3.6 底板纵向裂缝的分布特征与产生机理
    3.7 本章小结
4 既有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加固方法研究
    4.1 横向预应力法加固技术
        4.1.1 加固原理
        4.1.2 加固施工流程
        4.1.3 横向预应力布置原则
        4.1.4 横向预应力法加固效果分析
    4.2 横向粘贴钢板法加固技术
        4.2.1 加固原理
        4.2.2 加固施工流程
        4.2.3 钢板布置原则
        4.2.4 横向粘贴钢板法加固效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近表面内嵌形状记忆合金加固底板纵向开裂空心板桥方法研究
    5.1 形状记忆合金简介
    5.2 NiTiNb-SMA作为主动加固材料的可靠性分析
        5.2.0 NiTiNb-SMA的回复力试验
        5.2.1 NiTiNb-SMA反复荷载试验
        5.2.2 NiTiNb-SMA主动加固砂浆梁试验
    5.3 近表面内嵌NiTiNb-SMA加固底板纵向开裂空心板桥方法
        5.3.1 施工流程与优势
        5.3.2 加固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空心板梁桥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空心板梁破坏机理研究
    2.1 破坏模式分类
    2.2 跨中弯曲裂缝处剥离破坏分析
    2.3 主要材料的本构模型
    2.4 剥离应力计算
    2.5 本章小结
3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空心板梁预应力损失研究
    3.1 预应力损失的相关研究
    3.2 预应力损失的原因分析
    3.3 预应力损失的计算
    3.4 减少预应力损失的措施
    3.5 本章小结
4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空心板梁桥施工工艺研究
    4.1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施工工艺
    4.2 施工工艺要点
    4.3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锚固工艺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空心板梁有限元分析
    5.1 软件介绍
    5.2 建模基本数据
    5.3 静力荷载工况分析
    5.4 移动荷载工况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空心板梁桥工程应用评估
    6.1 工程概况
    6.2 加固方案设计
    6.3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施工工艺
    6.4 加固后荷载试验评估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应力传递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
        1.2.1 缓凝材料
        1.2.2 缓粘结预应力筋
        1.2.3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1.3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研究现状
        1.3.1 缓粘结预应力筋的粘结性能研究现状
        1.3.2 缓粘结预应力筋预应力损失研究现状
        1.3.3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应力效应研究现状
    1.4 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应用现状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实验设计
    2.1 引言
    2.2 工程概况
    2.3 实验材料
    2.4 试件测点布置
        2.4.1 实验梁表面混凝土应变检测
        2.4.2 实验梁内部混凝土应变检测
    2.5 张拉方法
    2.6 数据采集
    2.7 现场检测实验误差控制分析
    2.8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2.9 小结
第三章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应力计算
    3.1 引言
    3.2 等效荷载作用机理分析
    3.3 预应力损失计算
    3.4 张拉阶段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监测点应力值理论计算
    3.5 小结
第四章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应力监测结果分析
    4.1 引言
    4.2 张拉过程中实验梁表面混凝土应力分析
        4.2.1 预应力筋张拉过程中实验梁表面混凝土应力分析
        4.2.2 张拉过程上表面混凝土应力对比
    4.3 粘结硬化阶段实验梁内部混凝土应力监测结果分析
        4.3.1 预应力沿梁截面高度传递分析
        4.3.2 预应力沿梁纵向传递分析
        4.3.3 张拉前后截面高度方向混凝土应力对比
    4.4 小结
第五章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有限元分析
    5.1 引言
    5.2 ANSYS有限元软件计算分析
        5.2.1 ANSYS有限元模型
        5.2.2 实验梁有限元建模
        5.2.3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5.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预制T梁变形分析及钢束张拉伸长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T梁变形及钢束张拉伸长量的研究现状
        1.2.1 T梁变形的研究现状
        1.2.2 钢束张拉伸长量的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思路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第二章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T梁侧弯变形计算分析
    2.1 工程数据采集分析
        2.1.1 依托工程
        2.1.2 采集数据分析
        2.1.3 病害分析
    2.2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T梁侧弯变形的影响因素
    2.3 考虑横桥向孔道偏差的侧弯变形理论分析
        2.3.1 静力法理论分析
        2.3.2 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
        2.3.3 结果分析
    2.4 横桥向孔道偏差允许值的确定与数值验证
        2.4.1 横桥向孔道偏差理论允许值
        2.4.2 不同跨径T梁横桥向孔道偏差允许值的数值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T梁预拱度线形分析研究
    3.1 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3.1.1 结构刚度
        3.1.2 预应力损失
        3.1.3 收缩徐变
    3.2 预制T梁挠曲线理论分析
    3.3 边跨上拱度线形计算分析
        3.3.1 基于现行规范的挠曲线理论计算
        3.3.2 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
        3.3.3 边跨预拱度线形的拟合
        3.3.4 结果对比分析
    3.4 中跨上拱度线形计算分析
        3.4.1 理论分析及计算
        3.4.2 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
        3.4.3 中跨预拱度线形的拟合
        3.4.4 结果对比分析
    3.5 单片梁(T梁)上拱线形计算分析
        3.5.1 理论分析及计算
        3.5.2 依托工程数据分析和拟合
        3.5.3 结果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应力钢束张拉伸长量计算公式的优化
    4.1 现行规范计算公式
        4.1.1 计算依据
        4.1.2 现行规范计算公式产生误差的原因
    4.2 分段计算法
        4.2.1 钢绞线全长整体计算伸长量
        4.2.2 1/2 跨钢绞线分半计算伸长量
        4.2.3 按若干线段分段计算伸长量
        4.2.4 结果分析
    4.3 伸长量计算公式的优化
        4.3.1 钢束理论伸长量的计算
        4.3.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结论与展望
    本文主要研究结果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实时响应的简支变连续梁桥施工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1.2 简支变连续桥梁的典型病害
        1.2.1 桥梁外观缺陷
        1.2.2 梁体病害
        1.2.3 支座病害
        1.2.4 墩顶负弯矩区病害
        1.2.5 桥墩病害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简支变连续桥梁力学行为的影响因素
        1.3.2 简支变连续桥梁施工过程病害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简支变连续梁桥施工过程的变量场分析
    2.1 问题的提出
    2.2 简支变连续梁桥的施工及结构特点
        2.2.1 施工特点
        2.2.2 结构特点
    2.3 项目工程背景
        2.3.1 主梁概况
        2.3.2 主梁的设计参数
        2.3.3 施工工序
    2.4 基于施工过程的施工变量场分析
        2.4.1 工况持续及间隔时间
        2.4.2 混凝土力学特性
        2.4.3 有效预应力
        2.4.4 环境温度场
        2.4.5 环境湿度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施工变量场对简支变连续梁桥力学响应的影响规律
    3.1 引言
    3.2 各工况施工持续及间隔时间影响分析
        3.2.1 未张拉预制梁养护龄期的影响
        3.2.2 张拉完预制梁存梁时间影响
        3.2.3 湿接头龄期对混凝土收缩附加内力的影响
        3.2.4 湿接头龄期对负弯矩有效预应力的影响
        3.2.5 小结
    3.3 混凝土的力学特性
        3.3.1 混凝土弹性模量变化对预制梁阶段的影响
        3.3.2 混凝土容重变化对预制梁阶段的影响
        3.3.3 小结
    3.4 预应力张拉影响
        3.4.1 正弯矩钢束张拉工况的预应力影响
        3.4.2 负弯矩钢束张拉工况的预应力影响
        3.4.3 小结
    3.5 环境温度场
        3.5.1 日照辐射温度场分析及与规范比较
        3.5.2 合拢温度对连续处的影响
        3.5.3 整体温度变化对体系转换过程的影响
        3.5.4 小结
    3.6 湿度场
        3.6.1 分析参数及工况
        3.6.2 存梁工况的湿度影响
        3.6.3 浇筑纵向湿接头工况的湿度影响
        3.6.4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简支变连续桥梁的施工控制方法及其应用
    4.1 施工可变量的影响规律曲线及响应变化范围
        4.1.1 施工可变量的影响曲线
        4.1.2 单施工变量的影响输出范围
    4.2 多施工变量的权重分析
        4.2.1 熵值分析法的定义
        4.2.2 熵值法在施工控制因素敏感性分析中的应用
        4.2.3 施工可变量的影响权重排序
    4.3 施工变量的控制措施
        4.3.1 张拉龄期的控制措施
        4.3.2 存梁时间的控制措施
        4.3.3 混凝土弹性模量的的控制措施
        4.3.4 混凝土容重的控制措施
        4.3.5 预应力张拉力的控制措施
        4.3.6 预应力管道的控制措施
        4.3.7 环境温度的控制措施
        4.3.8 环境相对湿度的控制措施
    4.4 基于实时响应的施工控制方法及工程应用
        4.4.1 施工控制思路
        4.4.2 施工控制工况及施工可变量的确定
        4.4.3 各工况的设计理想施工要求与设计理论值
        4.4.4 工程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8)基于裂缝计算的季冻区在役PC板梁承载力退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裂缝计算研究现状
        1.2.1 裂缝宽度计算理论的发展
        1.2.2 国内混凝土结构裂缝计算研究现状
        1.2.3 国外混凝土结构裂缝计算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开裂混凝土梁承载能力评价研究现状
        1.3.1 既有桥梁承载能力评价方法
        1.3.2 国内开裂混凝土梁承载能力评价研究现状
        1.3.3 国外开裂混凝土梁承载能力评价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
2 季冻区在役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破坏性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季冻区在役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概况
    2.3 试验梁专项检测与材料性能试验
        2.3.1 试验梁专项检测
        2.3.2 试验梁材料性能试验
    2.4 试验梁数值模拟分析
    2.5 在役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试验梁受弯破坏试验
        2.5.1 加载系统及方案
        2.5.2 测点布设
        2.5.3 受弯破坏现象描述
        2.5.4 受弯试验位移结果与分析
        2.5.5 受弯试验应力结果与分析
        2.5.6 受弯试验梁体开裂过程描述及分析
        2.5.7 受弯极限承载力分析
    2.6 在役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试验梁受剪破坏试验
        2.6.1 加载系统及方案
        2.6.2 测点布设
        2.6.3 受剪破坏现象描述
        2.6.4 受剪试验位移结果与分析
        2.6.5 受剪试验应力结果与分析
        2.6.6 受剪试验梁体开裂过程描述及分析
        2.6.7 受剪极限承载力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粘结-滑移效应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弯曲裂缝宽度数值计算
    3.1 引言
    3.2 粘结-滑移理论简介
    3.3 弯曲裂缝宽度数值计算模型
        3.3.1 弯曲裂缝间距计算
        3.3.2 受拉区钢筋与混凝土的平衡关系
        3.3.3 弯曲裂缝宽度计算
        3.3.4 单元的基本关系式
        3.3.5 普通钢筋应力计算方法
        3.3.6 预应力混凝土梁弯曲裂缝宽度计算流程
    3.4 弯曲裂缝宽度计算模型准确性与适用性验证
        3.4.1 弯曲裂缝宽度数值计算模型准确性验证
        3.4.2 弯曲裂缝宽度数值计算模型适用性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全寿命周期截面抗弯刚度计算
    4.1 引言
    4.2 试验梁弯曲裂缝特征
        4.2.1 弯曲裂缝特征统计参数确定
        4.2.2 试验梁裂缝特征值
    4.3 截面平衡方程建立
        4.3.1 材料本构关系及基本假定
        4.3.2 截面非线性计算
        4.3.3 预应力混凝土梁截面损伤刚度评估
    4.4 截面非线性计算结果分析
        4.4.1 截面非线性计算值与试验结果比较
        4.4.2 裂缝特征统计参数与截面抗弯刚度损失关系
        4.4.3 裂缝特征统计参数与截面抗弯刚度损失关系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剪压区斜裂缝分析及计算
    5.1 引言
    5.2 试验梁剪压区斜裂缝发展分析
        5.2.1 斜裂缝开展过程分析
        5.2.2 斜裂缝宽度分析
    5.3 剪压区斜裂缝宽度计算模型建立
    5.4 剪压区斜裂缝宽度计算模型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斜裂缝对预应力混凝土梁剪切刚度影响分析
    6.1 引言
    6.2 剪切刚度与斜裂缝计算模型
        6.2.1 剪切刚度计算模型
        6.2.2 斜压杆最小角度的确定
        6.2.3 剪切刚度退化模型
        6.2.4 混凝土梁裂斜缝宽度计算
        6.2.5 最大斜裂缝宽度计算剪切刚度
    6.3 试验结果分析
        6.3.1 剪区裂缝发展分析
        6.3.2 斜裂缝宽度计算剪切刚度
    6.4 斜裂缝宽度与有效剪切刚度比计算公式
    6.5 本章小结
7 季冻区预应力混凝土板梁抗力退化及寿命预测研究
    7.1 引言
    7.2 季冻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材料强度时变模型
        7.2.1 混凝土抗压强度时变退化模型
        7.2.2 预应力钢筋抗拉强度时变退化模型
    7.3 季冻区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力退化模型与荷载概率模型
        7.3.1 预应力混凝土梁时变抗力退化模型
        7.3.2 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恒载效应模型
        7.3.3 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汽车荷载效应模型
    7.4 季冻区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抗力可靠度分析
        7.4.1 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抗力可靠性评估
        7.4.2 考虑时变结构抗力的目标可靠指标
        7.4.3 季冻区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抗力可靠度指标计算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中小跨径梁桥装配化形式与组合梁桥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预制装配中小跨径梁桥主要形式及发展
        1.2.2 中小跨径PC梁桥承载性能研究
        1.2.3 钢板组合梁桥承载性能研究
        1.2.4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小跨径公路梁桥装配化结构形式研究
    2.1 概述
    2.2 装配化梁桥基本结构形式研究
        2.2.1 桥梁工业化概念
        2.2.2 装配化梁桥基本结构形式研究
    2.3 中国传统预制装配式中小跨径桥梁结构形式
        2.3.1 先张法PC板梁桥
        2.3.2 后张法PC T梁桥
        2.3.3 后张法PC小箱梁桥
    2.4 中小跨径混凝土梁桥新结构形式研究
        2.4.1 先张法工字形PC组合梁桥
        2.4.2 先张法PC大 T梁桥
        2.4.3 先张法PC U形组合梁桥
    2.5 中小跨径钢混组合梁桥新结构形式研究
        2.5.1 冷弯卷边U型钢组合梁桥
        2.5.2 钢板组合梁桥
        2.5.3 钢管混凝土组合桁梁桥
        2.5.4 钢箱组合梁桥
    2.6 装配化中小跨径梁桥结构选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组合梁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3.1 概述
    3.2 单元分析
        3.2.1 混凝土单元选取
        3.2.2 钢板梁单元选取
    3.3 材料本构模型
        3.3.1 ABAQUS弹塑性分析
        3.3.2 钢材本构模型
        3.3.3 混凝土本构模型
    3.4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模拟
        3.4.1 钢筋混凝土模拟
        3.4.2 预应力钢筋模拟
    3.5 钢-混界面模拟
        3.5.1 栓钉模拟方法
        3.5.2 界面接触模拟方法
    3.6 钢板梁有限元模型验证
        3.6.1 试验简介
        3.6.2 有限元模型
        3.6.3 有限元计算结果验证
    3.7 钢筋混凝土梁有限元模型验证
        3.7.1 试验简介
        3.7.2 有限元模型
        3.7.3 有限元计算结果验证
    3.8 钢板组合梁有限元模型验证
        3.8.1 试验简介
        3.8.2 有限元模型
        3.8.3 试验对比验证
        3.8.4 试验对比验证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板组合梁桥承载能力研究
    4.1 概述
    4.2 简支钢板组合梁初步设计
        4.2.1 美国钢板组合梁SMDI通用图分析
        4.2.2 简支钢板组合梁初步设计
    4.3 钢板组合梁单梁受力性能研究
        4.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4.3.2 计算结果分析
        4.3.3 理论计算分析
    4.4 简支钢板组合梁桥受力性能研究
        4.4.1 荷载工况
        4.4.2 有限元模型建立
        4.4.3 车辆荷载作用下钢板组合梁桥受力性能分析
        4.4.4 车辆荷载作用下钢板组合梁破坏过程分析
    4.5 双主梁、多主梁钢板组合梁全桥受力性能对比研究
        4.5.1 双主梁设计概况
        4.5.2 有限元模型建立
        4.5.3 双主梁钢板组合梁桥破坏路径分析
        4.5.4 双主梁、多主梁破坏路径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C组合梁承载性能研究
    5.1 概述
    5.2 试验设计
        5.2.1 试验梁设计
        5.2.2 试验梁制作及加载方案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预应力摩擦损失
        5.3.2 荷载-挠度关系
        5.3.3 跨中混凝土应变
        5.3.4 裂缝分析
        5.3.5 试验梁破坏形态
    5.4 受弯性能计算分析
        5.4.1 刚度计算
        5.4.2 预应力损失计算
        5.4.3 裂缝宽度计算
        5.4.4 开裂弯矩计算
        5.4.5 抗弯承载能力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组合梁桥技术经济性分析
    6.1 概述
    6.2 中小跨径梁桥经济性分析方法
    6.3 PC组合梁经济性分析
    6.4 钢板组合梁经济性分析
    6.5 组合梁桥技术性分析
        6.5.1 施工便利性
        6.5.2 构件更换快速性
        6.5.3 质量可控性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文结论
    本文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绩
致谢

(10)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空心面板服役性态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原位静载试验
    2.1 试验布置及加载方案
    2.2 跨中竖向位移特性
3 数值仿真分析
    3.1 钢筋混凝土本构
    3.2 荷载传递模型本构
    3.3 预应力筋本构
    3.4 数值仿真
4 服役性态安全评估
    4.1 弹性极限特性
    4.2 承载能力极限特性
    4.3 服役性态评估
        4.3.1 外观状况调查
        4.3.2 雷达深度探测
5 结论

四、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张拉有限元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钢束应力状态确定及加固设计方法研究[D]. 郭文龙. 长安大学, 2021
  • [2]预应力CFRP加固空心板桥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 张文浩.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3]空心板桥纵向裂缝产生机理及加固方法研究[D]. 张迪.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4]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空心板梁桥应用技术研究[D]. 吴继康.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5]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应力传递机理研究[D]. 孙崇宝.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6]预制T梁变形分析及钢束张拉伸长量研究[D]. 秦发祥. 长安大学, 2019(01)
  • [7]基于实时响应的简支变连续梁桥施工控制方法研究[D]. 张万鹏.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8]基于裂缝计算的季冻区在役PC板梁承载力退化研究[D]. 刘金亮. 东北林业大学, 2019
  • [9]中小跨径梁桥装配化形式与组合梁桥承载力研究[D]. 高诣民. 长安大学, 2018(01)
  • [10]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空心面板服役性态安全评价[J]. 胡少伟,喻江,陆俊,董茂干. 水利水电技术, 2018(06)

标签:;  ;  ;  ;  ;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的有限元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