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超声作用下纳米氧化铜粉体的制备

功率超声作用下纳米氧化铜粉体的制备

一、功率超声作用下纳米氧化铜粉体的制备(论文文献综述)

李善政,吴庆侠,董海龙,张笑冰,常振宇[1](2021)在《硫酸铜和纳米氧化铜对藏鸡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文中提出为了了解不同形式、剂量的铜对高海拔地区藏鸡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将210只1日龄西藏藏鸡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硫酸铜组、纳米氧化铜组,空白对照组(n=30)饲喂基础日粮;硫酸铜组(3个添加浓度处理,分别为5,50,100 mg/kg,每个处理30只)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50,100 mg/kg硫酸铜;纳米氧化铜组(3个添加浓度处理,分别为5,50,100 mg/kg,每个处理30只)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50,100 mg/kg纳米氧化铜,于14日龄开始连续饲喂1周不同形式的含铜添加剂饲料,分别于21,28日龄采集血液,测定藏鸡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物酶(POD)、铜蓝蛋白酶(CP)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添加量为5 mg/kg时,纳米氧化铜组的T-AOC、POD、CP活性均显着高于硫酸铜组(P<0.05),而SOD活性和MDA含量均显着低于硫酸铜组(P<0.05);随着饲料中铜添加剂浓度的升高,T-AOC、POD、CP活性呈现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说明低剂量纳米氧化铜可以显着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管洪宇,姜妲,李红梅,王萍,马骁远,于文静,金书羽[2](2020)在《超声辅助法制备纳米氧化铜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纳米氧化铜因具有优越的性能,在多方面都表现出奇特了物理和化学性能,因此,其制备方法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传统方法相比,超声法具有操作简单、易于控制、效率高等优点,在此,对超声辅助法制备纳米氧化铜进行综述。同时,本文还介绍了纳米氧化铜在催化剂、抗菌剂、脱硫剂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程敬泉,张素芳,孙瑞祥,张杰[3](2017)在《超声诱导微纳氧化铜的制备及红外光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超声场下,以Cu SO4·5H2O为铜盐,Na2CO3-Na OH为沉淀剂,采用直接沉淀法制备微纳氧化铜。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表征。制备过程中分别用PEG30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改性剂对氧化铜进行表面改性。探究了超声反应温度、超声作用时间、表面活性剂种类及用量对纳米氧化铜红外光谱的影响。超声反应温度55℃、超声作用时间40min为制备微纳氧化铜的最佳条件。

李明会,胡艳,郭锐,沈瑞琪,叶迎华,吴立志[4](2015)在《易于微孔道填充的纳米CuO的制备》文中研究表明分别采用直接沉淀法和快速沉淀法成功地制备了易于微孔道填充的纳米Cu O粉末。直接沉淀法的铜源是无水Cu SO4,沉淀剂是Na2CO3;快速沉淀法的铜源是Cu(CH3COO)2·H2O,沉淀剂是Na OH。通过XRD、SEM、TEM和SAED等分析手段表征产物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及晶粒尺寸。结果表明,直接沉淀法的陈化时间对制备样品形貌和结构有影响。当前躯体陈化时间为3 h时,直接沉淀法制备的Cu O纳米颗粒平均粒径约为25 nm;快速沉淀法制备的Cu O纳米颗粒平均粒径约为6 nm。与直接沉淀法相比,快速沉淀法制备的纳米Cu O粒径更小、颗粒分散更均匀。

刘智永[5](2014)在《氧化铜超细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以五水硫酸铜(CuSO4·5H2O)为主要原料,分别采用快液相沉淀法和水热法合成了CuO亚微米棒材料以及CuO-Cu2O复合空心微球材料,采用Malvern、XRD、FTIR、SEM、TG等表征方法对所制备材料的颗粒粒径、形貌、晶型结构等进行了分析,并对一维棒状以及空心球壳状特殊形貌的形成机理作了简要地探讨;另外,以催化分解过氧化氢为模型反应,在碱性介质条件下,以所合成粉体材料作为催化剂,研究了不同催化剂以及不同催化反应条件对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并总结出这些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结果表明:(1)采用快速液相沉淀法制备CuO亚微米棒材料的优化工艺条件为:SDS用量为3Wt.%,反应时间为30min,沉淀剂浓度为0.7mol/L,铜盐与沉淀剂的摩尔比为1:2.2,煅烧温度为500℃,煅烧时间为2h。CuO亚微米棒形貌规则、分散良好、粒度分布均匀。(2)水热法制备CuO-Cu2O复合空心微球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水热时间为16h、铜碳比(CuSO4/C6,摩尔比)为1:5、铜盐浓度为0.25mol/L、煅烧温度为600℃。所制备CuO-Cu2O复合空心微球结构完整紧凑、表面光滑、壳层致密、外径尺寸较为均一。(3)超细粉体材料催化性能研究实验表明:具有空心结构的CuO-Cu2O复合空心微球具有最高的催化分解速率;催化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催化剂的种类、反应温度、介质浓度、催化剂用量,反应物H2O2浓度对催化分解速率的影响最小。

宋振伟[6](2012)在《不同形貌氧化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工原料,氧化铜因其独特的性质在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其结晶习性制备不同形貌的粉体并考察形貌对其性能的影响对于深入开发氧化铜的应用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采用络合沉淀法制备氧化铜粉体,着重考察了铜源(硫酸铜、氯化铜、醋酸铜、硝酸铜)、温度、铜粒子浓度、添加剂(PEG、PVP)等因素对氧化铜形貌的影响规律,进而通过控制条件制备了具有绒球状、棉花糖状、棱状、圆柱型、哑铃型、棒状纳米氧化铜粉体。产品的结构和形貌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现代物理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铜源引入的阴离子以及温度、铜离子浓度、添加剂均对产品的形貌和分散性产生影响,其中表面活性剂不仅影响晶核的生长方向,其可控制微晶的生长,对氧化铜形貌的影响较大。此外,论文还通过紫外光照射下的甲基橙降解实验,考察了产品氧化铜的光催化性能。实验发现:初始溶液pH值、CuO用量、H202加入量等条件对纳米氧化铜的光催化活性有很大的影响。氧化铜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最佳反应条件为:pH值小于3,催化剂用量为60mg/L,H202加入量为1:70(V/V)。与棒状纳米氧化铜的光催化活性相比,实验制得的绒球状、棉花糖状、棱状、圆柱型、哑铃型氧化铜粉体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5h即可使90%的甲基橙发生降解。

万美[7](2011)在《铜氧化物多孔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表征》文中研究指明氧化铜(CuO)是能带隙约为1.5 eV的p型半导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62h(C2/C),具有良好的导电、光电、气敏等特性,被广泛应用在气敏传感器、催化剂和电池等领域。同时,氧化铜无毒、价格便宜,并且具有较高的电容量,在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应用中有着明显的优势,是普通的碳负极材料电池容量的2-3倍。氧化亚铜也被一些研究者列为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的替代材料,同时它还可以用作太阳能电池材料。目前,虽然制备方法较多,但铜氧化物的多孔材料的制备尚存在许多困难,如:孔壁容易坍塌,难以形成多孔结构等。本论文采用两步法,以水热法得到的形貌均匀、规则的枕头状草酸铜以及水浴法得到的条形柠檬酸铜为前躯体,在不同的热分解条件下得到了不同孔结构的氧化铜;又以低温水热还原枕头状的多孔氧化铜,得到了多孔的氧化亚铜。采用XRD, SEM,TG-DTA, N2物理吸附-脱附等测试手段对铜氧化物多孔材料的组成、形貌、孔结构等进行表征。研究表明:所制备的氧化铜均可保持前躯体的形貌;不同的铜源及反应温度是影响前躯体形貌的主要因素;升温速率、煅烧气氛和煅烧温度是影响氧化铜孔结构的主要因素;低温水热还原中,水热温度是影响产物中各组分含量的主要因素。将制备的多孔铜氧化物作为负极材料装配成锂离子电池对其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电池有较好的循环性能。其中,枕头状的多孔氧化铜用作锂电池负极材料具有更为优异的性能,第一个循环的放电容量为770.3 mAh·g-1,50个循环以后,放电容量仍为第二次放电容量的83.3%,且电池的平均库伦效率高达98.3%,是良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胡静,白红娟[8](2010)在《氧化铜纳米微粒的制备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纳米氧化铜粉体的制备方法及其研究现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同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王勇[9](2008)在《冻干显微观测装置的开发与冻干法制备纳米粉的研究》文中提出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纳米粉体是当今材料科学领域的前沿性课题之一,因其所制得的粉体具有微粒形状规则、粒径小而均匀、粒度分布窄、化学成分纯、粒子间无硬团聚、分散性好等特点,而受到关注。无机功能纳米粉体材料具有优秀的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特殊功能,作为高技术、高性能、高产值、高效益产品,而成为众多科研人员竞相研究开发的对象。出于对物质传热传质过程深入研究的需要,研究人员开始更多地关心物料微观结构对传热传质过程的影响,以及传热传质过程对物料微观结构的影响。所以,在线实时观测在真空低温条件下的传热传质过程中物料微观结构的变化,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针对目前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纳米粉体过程对微观检测的要求设计了一种简易的观测装置,该装置能够在真空、低温等特殊条件下实时连续观测各种传热传质过程中物料显微级结构变化。该装置可以实时在线的观测物料的温度、观测室内的真空度还可以通过摄像头将显微镜观测的图象直接传到计算机中进行在线观测。本文进行了冷冻干燥法制备氢氧化铜和氧化铜纳米粉的实验,对所制备的粉体进行微观检测、x射线衍射分析、差热和热重分析以及电镜观察等性能检测。冷冻干燥实验和对所制备粉体进行的检测表明,前驱体溶液的冷冻方式对最终所制备粉体的性能和之后的冷冻干燥速率都有决定性影响。本文对冷冻干燥法制备纳米粉中的冻结过程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求解得到了冰界移动速率、完成冻结所需时间等重要工艺数据;分析了冻结速率与纳米粉的颗粒大小及粉体品质的关系。通过本文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可以使研究人员更深入的了解溶液冷冻干燥法制备纳米粉体过程中冰晶的生成与生长过程、水分的升华或汽化过程以及固相成分的显微结构变化过程,为该项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积累实践经验。

焦兆友[10](2008)在《纳米氧化物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文中认为纳米科技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诞生的一种高新科技,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崛起并蓬勃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纳米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纳米材料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新材料,纳米材料以其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应用。纳米氧化物作为一类重要的纳米材料,各国专家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它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本论文选取了三种较为典型的常见氧化物(ZnO、CuO和MgO)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制备,并用多种表征方法进行表征,证实得到的产品为形貌和尺寸不同纳米微粒。然后,对产品的抗菌性能进行了测试,所得产品均表现出较好的抗菌性。本论文主要内容总结如下:首先对纳米材料的分类、纳米材料的特性、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纳米材料常用的性能表征方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其次用微波法分别以硝酸锌(Zn(NO3)2·6H2O)和乙酸锌(Zn(CH3COO)2·2H2O)为锌源,以尿素(CO(NH2)2)为沉淀剂,制备纳米氧化锌;以硝酸锌和尿素为原料,无水乙醇为溶剂,用溶剂热法通过改变反应温度制备纳米氧化锌。将产品用示差扫描量热(DSC)、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和选区电子衍射(SAED)等测试技术进行结构及表面形貌的表征。结果表明:用微波法制备的产品形貌受锌源影响较大,以硝酸锌为原料得到棒状产品,而以乙酸锌为原料得到的产品为球形;用溶剂热法制得的产品形貌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当温度逐渐升高时,产品由球形颗粒向棒状转变。通过抑菌圈法,对所得产品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进行抗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产品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再次,本论文首次以无水硫酸铜(CuSO4)和六次甲基四胺((CH2)6N4)为原料,通过改变原料浓度比的方法,用微波法制备纳米氧化铜;分别以无水硫酸铜和硝酸铜(Cu(NO3)2·3H2O)为铜源,以尿素为沉淀剂,用微波法制备纳米氧化铜。用DSC、XRD、FT-IR、TEM和SEM等测试技术对产品的结构及表面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无水硫酸铜与六次甲基四胺浓度比的增大,产品由菱形向椭球形转化,并且粒径稍有变小;铜盐对产品的团聚有很大影响,以无水硫酸铜为铜源的产品比以硝酸铜为铜源的产品团聚程度轻。用与纳米氧化锌同样的方法对制得的纳米氧化铜进行抗菌实验,抗菌效果同样很好。另外,以氯化镁(MgCl2·6H2O)和无水碳酸钠(Na2CO3)为原料,通过同时改变加热方式和溶剂的方法制得纳米氧化镁,用DSC、XRD、FT-IR、SEM、HRTEM和SAED等测试技术对产品的结构及表面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以乙二醇为溶剂的产品比以水为溶剂的产品团聚程度明显减轻,说明乙二醇对抑制产品团聚起很大作用。通过产品的抗菌性能测试发现,纳米氧化镁的抗菌效果最好。最后对论文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并对纳米技术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二、功率超声作用下纳米氧化铜粉体的制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功率超声作用下纳米氧化铜粉体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硫酸铜和纳米氧化铜对藏鸡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试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1.3 血清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1.4 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铜对藏鸡血清SOD活性的影响
    2.2 铜对藏鸡血清T-AOC的影响
    2.3 铜对藏鸡血清MDA含量的影响
    2.4 铜对藏鸡血清POD活性的影响
    2.5 铜对藏鸡血清CP活性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2)超声辅助法制备纳米氧化铜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超声辅助法制备纳米氧化铜及超声技术在其中的作用
    1.1 超声波固液反应球磨法
    1.2 沉淀法结合超声技术
        1.2.1 超声和微波作用下制备纳米氧化铜
        1.2.2 功率超声场制备纳米氧化铜
    1.3 超声模板剂法
2 纳米氧化铜的应用
    2.1 催化剂
    2.2 抗菌剂
    2.3 脱硫剂
    2.4 其他方面
3 结语

(3)超声诱导微纳氧化铜的制备及红外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1.2 纳微氧化铜的制备
    1.3 产物的红外光谱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超声作用时间对产物红外光谱的影响
    2.2 超声温度对制备产物氧化铜红外光谱的影响
    2.3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产物氧化铜红外光谱的影响
3 结论

(4)易于微孔道填充的纳米CuO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试验
    1. 1 试剂和仪器
    1. 2 纳米 Cu O 的制备
        1. 2. 1 直接沉淀法
        1. 2. 2 快速沉淀法
    1. 3 表征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 1 不同陈化时间对直接沉淀法制备样品的影响
        2. 1. 1 前驱体的 XRD 分析
        2. 1. 2 前驱体的 SEM 分析
        2. 1. 3 前驱体的 TEM 分析
        2. 1. 4 Cu O 的 TEM 分析
    2. 2 直接沉淀法和快速沉淀法制备 Cu O 的比较
        2. 2. 1 XRD 分析
        2. 2. 2 TEM 表征
        2. 2. 3 SEM 分析
3 纳米 Cu O 的形成机理
4 结论

(5)氧化铜超细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氧化铜超细材料的用途
        1.2.1 含能材料领域-对推进剂热分解的催化作用
        1.2.2 对 CO、NOx及苯酚、乙醇等有机物的催化作用
        1.2.3 气体传感器
        1.2.4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
    1.3 氧化铜超细粉体的制备方法
        1.3.1 固相法
        1.3.2 沉淀法
        1.3.3 水热法
        1.3.4 溶胶-凝胶法
        1.3.5 其他方法
    1.4 水热法制备空心微球的研究进展
        1.4.1 水热法制备空心微球
        1.4.2 反应机理
        1.4.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装置
        2.2.1 催化分解反应实验量气装置
        2.2.2 水热合成反应釜装置图
    2.3 表征方法
        2.3.1 X 射线衍射分析(XRD)
        2.3.2 马尔文粒度分析(Malvern)
        2.3.3 热重分析(TG)
        2.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5 N_2 吸附-脱附表征(BET)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第三章 快速液相沉淀法制备氧化铜亚微米棒材料
    3.1 前言
    3.2 制备实验工艺流程及方案
        3.2.1 超细氧化铜粉体材料的制备工艺流程
        3.2.2 实验方案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快速液相反应过程的单因素实验
        3.3.2 煅烧过程的单因素实验
        3.3.3 扫描电镜分析(SEM)
        3.3.4 XRD 分析
        3.3.5 TG 分析
    3.4 机理探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热模板法合成 CuO-Cu_2O 复合空心微球
    4.1 前言
    4.2 工艺流程和实验方案
        4.2.1 样品制备的工艺流程
        4.2.2 实验方案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合成条件与微球平均直径的关系
        4.3.2 合成条件与微球产品堆积密度的关系
        4.3.3 扫描电镜分析(SEM)
        4.3.4 X 射线衍射分析
        4.3.5 红外光谱分析(FTIR)
        4.4.6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表征
        4.4.7 热重-差热分析(TG-DSC)
    4.5 机理探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粉体产品催化性能的简单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过程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催化剂种类对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
        5.3.2 催化剂用量对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
        5.3.3 介质浓度对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
        5.3.4 反应温度对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
        5.3.5 H_2O_2浓度对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不同形貌氧化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纳米材料及其特性
        1.1.1 纳米材料的分类
        1.1.2 纳米材料的基本特性
        1.1.3 纳米材料的应用
    1.2 半导体光催化氧化技术
        1.2.1 半导体光催化氧化的基本机理
        1.2.2 半导体光催化氧化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2.3 形貌对光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1.3 纳米氧化铜
        1.3.1 纳米氧化铜的性质及应用
        1.3.2 纳米氧化铜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1.4 论文选题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试剂、仪器和试验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研究方法
        2.3.1 络合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铜
        2.3.2 光催化反应装置
        2.3.3 表面形貌分析
        2.3.4 X射线衍射分析
        2.3.5 红外光谱分析
第三章 纳米氧化铜的形貌控制合成
    3.1 引言
    3.2 氧化铜粉体形貌的影响因素研究
        3.2.1 铜源对氧化铜形貌的影响
        3.2.2 温度对氧化铜形貌的影响
        3.2.3 铜离子浓度对氧化铜形貌的影响
        3.2.4 表面活性剂对氧化铜形貌的影响
    3.3 各种形貌氧化铜的制备
        3.3.1 绒球状纳米氧化铜的制备
        3.3.2 棉花糖状纳米氧化铜的制备
        3.3.3 棱状纳米氧化铜的制备
        3.3.4 圆柱型纳米氧化铜的制备
        3.3.5 哑铃型纳米氧化铜的制备
        3.3.6 棒状纳米氧化铜的制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氧化铜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预实验
        4.2.2 分析方法
        4.2.3 空白对照实验
    4.3 CuO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影响因素
        4.3.1 达到最大降解率的时长
        4.3.2 溶液初始pH值的影响
        4.3.3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4.3.4 H_2O_2加入量的影响
    4.4 各种形貌氧化铜的光催化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7)铜氧化物多孔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的性质
        1.1.1 表面效应
        1.1.2 小尺寸效应
        1.1.3 量子尺寸效应
        1.1.4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1.1.5 其他效应
    1.2 介孔材料的性质
    1.3 锂离子电池
        1.3.1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1.3.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1.3.3 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溶液
        1.3.4 锂离子电池的理论容量
    1.4 纳米铜氧化物材料
    1.5 纳米氧化铜材料简述
        1.5.1 氧化铜的结构
        1.5.2 氧化铜的基本性质与应用
        1.5.3 纳米氧化铜的主要制备方法
    1.6 纳米氧化亚铜材料简述
        1.6.1 氧化亚铜的结构
        1.6.2 氧化亚铜的基本性质与应用
        1.6.3 氧化亚铜的主要制备方法
    1.7 本课题的提出、选题目的及意义
        1.7.1 课题的提出、研究意义
        1.7.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多孔枕头状氧化铜草酸盐前驱体法制备与电化学性能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草酸铜前躯体的制备
        2.2.2 多孔氧化铜的制备
        2.2.3 产物的结构与表征
        2.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草酸铜前躯体的物相表征
        2.3.2 草酸铜前驱体的扫描电镜分析
        2.3.3 草酸铜前躯体的TG-DTA分析
        2.3.4 氧化铜样品物相分析
        2.3.5 氧化铜的扫描电镜分析
        2.3.6 抗坏血酸的存在对草酸铜及氧化铜的影响
        2.3.7 不同的煅烧条件对产物物相及形貌的影响
        2.3.8 枕头状多孔氧化铜的孔结构分析
    2.4 多孔氧化铜的电化学性能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网状氧化铜的柠檬酸盐前驱体法制备及电化学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柠檬酸铜前躯体的制备
        3.2.2 网状氧化铜的制备
        3.2.3 产物的结构与表征
        3.2.4 网状氧化铜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柠檬酸铜前躯体的物相表征
        3.3.2 柠檬酸铜前躯体的扫描电镜分析
        3.3.3 柠檬酸铜前躯体的TG-DTA分析
        3.3.4 氧化铜样品物相分析
        3.3.5 氧化铜样品扫描电镜分析
    3.4 网状氧化铜的电化学性能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低温水热还原法制备氧化亚铜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氧化亚铜(Cu_2O)的制备
        4.2.2 产物的结构与表征
        4.2.3 产物电化学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样品的物相表征
        4.3.2 样品的扫描电镜分析
        4.3.3 电化学性能测试
        4.3.4 还原剂不足对样品物相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总结
附录
致谢

(9)冻干显微观测装置的开发与冻干法制备纳米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显微镜观测技术的发展
        1.1.2 无机纳米粉体及其特殊功能
    1.2 冻干显微观测仪器概述
        1.2.1 冻干显微观测仪器国外发展现状
        1.2.2 冻干显微观测仪器国内发展现状
    1.3 冷冻干燥法制备纳米粉体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1.3.1 冷冻干燥法制备纳米粉体的发展历史
        1.3.2 冷冻干燥法制备纳米粉体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4.1 课题研究内容
        1.4.2 课题研究意义
第2章 冻干显微观测装置的开发
    2.1 系统总体结构原理
    2.2 制冷系统的结构
        2.2.1 液氮制冷
        2.2.2 空气制冷系统
    2.3 冷冻观测装置系统的构成
        2.3.1 冷冻观测装置的仪器选用
        2.3.2 冷冻观测装置结构
        2.3.3 观测系统的设计
    2.4 新型冻干显微镜的开发
        2.4.1 冻干显微镜的主要特征
        2.4.2 冻干显微镜的结构及具体实施方法
第3章 冻干法制备纳米粉实验和微观检测研究
    3.1 制备纳米粉实验方法和实验用品
        3.1.1 实验方法
        3.1.2 实验用品
    3.2 冷冻干燥法制备氢氧化铜和氧化铜纳米粉体
        3.2.1 氢氧化铜和氧化铜纳米粉体的性能与应用
        3.2.2 制备氢氧化铜和氧化铜纳米粉体研究的进展
        3.2.3 冷冻干燥法制备氢氧化铜和氧化铜纳米粉体的实验过程
    3.3 氢氧化铜和氧化纳米粉体的微观检测及讨论
        3.3.1 X射线衍射分析
        3.3.2 差热分析与热重分析
        3.3.3 电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制备纳米粉的冻结过程理论研究
    4.1 冻结过程的研究
        4.1.1 冻结过程概述
        4.1.2 冻结过程的微观相变机制
    4.2 直接冷冻
        4.2.1 过程描述
        4.2.2 物理模型与基本假设
        4.2.3 数学模型
        4.2.4 模型求解
        4.2.5 结论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纳米氧化物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纳米材料的分类
    1.3 纳米材料的特性
    1.4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1.5 纳米材料常用的性能表征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
    第一节 纳米氧化锌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 纳米氧化锌的应用
    第二节 微波法制备纳米氧化锌及其表征
        2.3 实验过程
        2.4 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溶剂热法制备纳米氧化锌及其表征
        2.5 试验过程
        2.6 结果与表征
    第四节 纳米氧化锌抗菌性能研究
        2.7 药品、仪器及菌种的选择
        2.8 抗菌实验及结果
        2.9 抗菌机理探讨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纳米氧化铜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
    第一节 纳米氧化铜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3.1 研究现状
        3.2 纳米氧化铜的应用
    第二节 微波法制备纳米氧化铜及其表征
        3.3 实验过程
        3.4 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纳米氧化铜抗菌性能研究
        3.5 药品、仪器及菌种的选择
        3.6 抗菌实验及结果
        3.7 抗菌机理探讨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纳米氧化镁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
    第一节 纳米氧化镁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4.2 纳米氧化镁的主要用途
    第二节 纳米氧化镁的制备及表征
        4.3 实验过程
        4.4 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纳米氧化镁抗菌性能研究
        4.5 药品、仪器及菌种的选择
        4.6 抗菌实验及结果
        4.7 抗菌机理探讨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功率超声作用下纳米氧化铜粉体的制备(论文参考文献)

  • [1]硫酸铜和纳米氧化铜对藏鸡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J]. 李善政,吴庆侠,董海龙,张笑冰,常振宇.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1(07)
  • [2]超声辅助法制备纳米氧化铜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 管洪宇,姜妲,李红梅,王萍,马骁远,于文静,金书羽. 中国金属通报, 2020(09)
  • [3]超声诱导微纳氧化铜的制备及红外光谱研究[J]. 程敬泉,张素芳,孙瑞祥,张杰.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7(06)
  • [4]易于微孔道填充的纳米CuO的制备[J]. 李明会,胡艳,郭锐,沈瑞琪,叶迎华,吴立志. 爆破器材, 2015(02)
  • [5]氧化铜超细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 刘智永.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6]不同形貌氧化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 宋振伟. 中南大学, 2012(02)
  • [7]铜氧化物多孔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表征[D]. 万美. 浙江大学, 2011(07)
  • [8]氧化铜纳米微粒的制备方法[J]. 胡静,白红娟. 化工中间体, 2010(09)
  • [9]冻干显微观测装置的开发与冻干法制备纳米粉的研究[D]. 王勇. 东北大学, 2008(03)
  • [10]纳米氧化物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D]. 焦兆友. 曲阜师范大学, 2008(10)

标签:;  ;  ;  ;  ;  

功率超声作用下纳米氧化铜粉体的制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