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嫩江流域水利林工程布局

论嫩江流域水利林工程布局

一、论嫩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工程布局(论文文献综述)

张昕[1](2021)在《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是在满足河道防护安全的基础上,将生态修复理念与林带植物景观设计相融合的实践项目,旨在通过混交林带的设计途径达到河岸安全防护和河岸带原生动植物生态系统的营造,促进自然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打造一条属于沣西新城的生态绿道。本文基于项目实践所提出的规划设计问题,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视角出发,利用不同的植物组合搭配和植物景观空间的塑造,来进行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本文将新河河堤林带分为迎水坡侧植物景观空间和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两部分。迎水坡侧植物景观空间以保留老河堤滩面上的毛白杨为主,种植混播草甸进行河堤迎水坡滩面的快速覆绿,在河滩面较宽区域,设计人工生境岛。基于不同目标导向的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根据场地条件和现状问题设计了规则或不规则的混交林植物组合:基于新城形象展示目的的新河城市段,设计了两种规则式块状混交林植物组合,在防护林空间形成了满足河流生态防护需要的规则式混交林带;基于生态和景观目的的新河郊野Ⅰ段,通过不同树种的组合配置设计了两种风景林和三种生态林等五种不规则团状混交林植物组合,在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形成了具有丰富场地生境条件和风景观赏游憩功能的自然式针阔叶混交林带;基于生态修复目的的新河郊野Ⅱ段,河道右岸防护林带设计沿用郊野Ⅰ段生态林带的植物组合,并在林带中嵌入具备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功能的“宫胁林”植物组团。将八种混交林植物组合在新河防护林带设计范围内进行布局,并根据设计实践中所面临的场地问题对特殊节点位置进行详细的种植设计。在进行林带施工时,根据树种的苗源和造价问题来确定每种乔灌木的栽植规格,并参考混交林的栽植实践经验和相关造林规范解决造林密度的问题。综上,在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中,总结当前河流防护林带建设现状和基于多目标需求的混交林带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结合新河场地的实际情况,在新河河道迎、背水坡侧合理设计和塑造富有自然、野趣和地域特色的针阔叶混交林带景观,也期望可以为其他河道的河堤林带景观设计提供更多的设计思路和借鉴。

郑一宁[2](2020)在《王快水库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响应》文中指出王快水库作为白洋淀重要的补水水源之一,近几十年来,王快水库入库流量逐渐减少,除降雨、气温等气候变化因素外,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也是影响该区域水资源的重要因素。分析王快水库流域水文过程对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响应机制,可为王快水库流域合理构建土地利用格局、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本文以王快水库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80年、2005年、201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10.3和Frgstats4.2软件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以及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王快水库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应用SWAT模型建立适用于王快水库流域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分析土地利用以及景观格局变化对王快水库流域径流时空分布、径流系数、年径流变差系数、年涵养指数的影响;采用相关分析、冗余分析(RDA)定量分析土地利用格局与径流之间的关联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基于1980、2005、2010年王快水库流域土地利用数据,林地和草地是王快水库流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二者之和占流域总面积的90%以上。1980-2005年王快水库流域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LC)为0.01%,2005-2010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LC)为6.29%。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2005-2010年,林地面积增加了 2029.24 km2,主要来源于草地(1889.99 km2)和农业用地(114.17 km2)的转入。(2)利用Frgstats4.2软件从景观和斑块类型水平上计算1980、2005、2010年3期景观格局指数。在景观水平上,王快水库流域的NP、PD、LSI、CONTAG增加,表明流域的破碎化程度在加深,景观的形状总体趋于复杂化;SHDI和SHEI的逐渐降低,则表明土地利用类型的逐渐单一,景观异质性较低。斑块类型水平上,2005年之后,草地的破碎化程度加深,斑块形状复杂程度增加;林地的破碎化程度减弱,优势度大幅增加,斑块形状趋于简单化。(3)根据王快水库1986-2018年实测径流数据分析,年径流量随时间呈波动下降趋势,并且王快水库月径流量年内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于7-9月份,通过M-K突变检验以及周期性分析,王快水库年径流量的突变点为1994年以及1997年;存在2-11年时间尺度周期,以7年左右周期震荡最为强烈。根据王快水库流域DEM、土地利用数据、土壤类型数据以及降雨气温等气象数据建立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划分23个子流域和81个水文响应单元,完成SWAT模型的初步建立。应用SWAT-CUP软件进行参数率定,识别出12个敏感性参数。模型验证期R2和Ens的值为0.79和0.78,说明SWAT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基本吻合,在王快水库流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4)根据情景模拟方法,设置3种土地利用情景:历史土地利用情景、自然发展土地利用情景、极端土地利用情景。历史土地利用情景下(1980、2005、2010年土地利用情景),径流量随时间均呈下降趋势。在1980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情景下多年平均径流量减少了 0.029亿m3;在2010年土地利用情景下,与2005年土地利用情景相比,多年平均径流量减少了 0.51亿m3,空间上,除子流域2年均径流量增加,其余子流域年均径流量均减少。应用CA-Markov模型预测2025年土地利用情景,作为自然发展土地利用情景。应用SWAT模型模拟2025年土地利用情景以及极端土地利用情景(S1:以农业用地为主,S2:以林地为主,S3:以草地为主)下王快水库流域年径流量、径流系数、年径流变差系数、年涵养指数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与2010年土地利用情景相比,自然发展与极端土地利用情景下,多年平均年、月径流量、径流系数、年径流变差系数变化规律一致,均为S1情景>S3情景>2010年情景>2025年情景>S2情景;涵养指数为S2情景>2025年情景>2010年情景>S3情景>S1情景。(5)基于相关性分析以及冗余分析(RDA),识别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与径流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林地、草地与径流呈显着负相关。景观水平上,斑块密度(PD)、斑块数量(NP)与径流量、径流系数呈显着负相关;蔓延度(CONTAG)与径流量以及径流系数呈显着正相关。斑块类型水平下,农业用地的最大斑块指数(LPI)与径流量呈正相关,斑块数量(NP)、边界密度(ED)、散布与并列指数(IJI)、形状指数(LSI)与径流量、径流系数均呈负相关,但相关性均不显着。林地以及草地的斑块数量(NP)、最大斑块指数(LPI)、形状指数(LSI)、边界密度(ED)、散布与并列指数(IJI)与径流量、径流系数呈负相关。由于农业用地、人工表面所占比例较小,因此林地成片增加,斑块所占景观面积越来越大,形状趋向单一化,是王快水库流域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

张延成[3](2020)在《基于遥感的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黑土耕地辨识与水土流失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地处世界仅存的四大黑土带之一,耕地面积居全国之首。研究区域位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黑土核心区,总面积15.78×104km2,其中耕地8.81×104km2,包括哈尔滨(局部)、齐齐哈尔、大庆、绥化、黑河(局部)5个地级行政区、33个市县。本区地带性土壤以黑土、黑钙土为主,宜耕性强,自然禀赋优越,但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过度索取,导致黑土理化性状和生态功能严重退化,黑土区正在由“生态功能区”转变为“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已成为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本论文采取遥感与信息化手段,借助大地域、多尺度、高时空分辨率遥感数据及土壤侵蚀模型判别技术,并与DEM数据、土地利用、行政区划、高程分带、土壤分类矢量数据融合叠加,创建生成黑土区耕地水土流失地理空间数据集,揭示了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黑土耕地水土流失赋存状态、消长态势及空间分异格局,为我省实施黑土地保护,维持耕地红线,开展耕地水土保持监测提供了基础支撑。为评估水土流失防治效果、优化水土保持工程布局,巩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提供了科学依据。1、明确了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黑土耕地本底及现状分布。经遥感辨识与GIS分析,2000年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黑土耕地面积本底为79560.58km2,耕地水土流失面积本底为39758.59km2,占耕地总面积的50%。耕地年侵蚀总量可达到4680×104t/a,相当于年损失15600hm2耕地。2019年黑土区耕地面积现状为88050.56km2,占区域总面积的55.8%。按坡度分级划分,黑土区<0.25°的耕地占耕地面积的69.3%,>15°耕地占耕地面积的0.01%。按高程分带划分,黑土耕地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中部海拔100-200m之间,占耕地总面积的55.1%。按土壤类型划分,黑土区耕地的主要地带性土壤为黑土,其次为黑钙土、暗棕壤,分别占耕地面积的30.7%、18.2%、9.1%。2、揭示了松嫩平原黑土耕地消长态势及演变特征。采用GIS叠置分析技术,经对两个时间节点遥感数据对比分析,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黑土耕地面积由2000年的79502.73km2增加到2019年的88050.56km2,其变化量概括为:一是其它土地类型转变为耕地21449.17km2;二是耕地转出其它土地12901.87km2。总体而言,本区耕地面积的相对变量有限增长,但耕地转入转出的绝对变量变幅较大,尤其是部分可能引发逆向效应的指标(如林地草原开垦、湿地开发)和局部地区(如黑河市)表现突出。3、明确了松嫩平原黑土耕地水土流失现状、消长态势及演变特征。采用CSLE和耕地风蚀模型,结合相关要素的数字化成果对耕地水土流失强度开展图斑尺度的解算分析。结果显示:2019年松嫩平原黑土耕地水力风力侵蚀总面积36676.55km2,占耕地总面积的41.7%。其中:水力侵蚀面积32651.29km2,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北部、东部漫川漫岗农业区;风力侵蚀面积4025.26km2,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农牧风沙区。评价时段2000年~2019年跨度内,黑土区耕地水土流失面积由2000年的39758.59km2降低到2019年的36676.55km2,按各级强度级别消长态势划分,其中轻度侵蚀变化量为+7638.40km2,中度侵蚀变化量为-9241.10km2,强烈侵蚀变化量为-1701.48km2,极强烈侵蚀变化量为+32.39km2,剧烈侵蚀变化量为-3675.14km2。水土流失演变整体形势趋缓。4、开展水土流失防治效果遥感评价。基于黑土耕地辨识与消长态势研判,耕地水土流失目前仍为本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亟待开展水土保持成效评价,指导水土流失科学治理,采用遥感数据与水土保持监测成果,通过典型剖析与宏观调查开展水土保持效果评价。结果显示:2010年以来,黑土耕地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累计治理面积453.45km2。农发工程实施水土保持耕作措施2598.36km2。耕地水土流失面积由2000年的39758.59km2降低到2019年的36676.55km2,其中,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 14485.33km2,减幅为64.5%,治理区各项工程年可拦蓄径流总量31795.26×104m3/a,保土总量达651.37×104t/a,相当于年可减少损失黑土耕地1736.98hm2。5、提出区域水土流失防治策略基于项目研究成果,针对评价时段内耕地转入转入消长变化强烈、典型黑土区水土流失敏感性和脆弱性分析,以及多年治理出现水土流失中强度面积减少、轻度面积增加的特征规律,通过对社会管理机制和政策环境的剖析,分别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策略,防止耕地转入转出变幅扩大;集中优势资源,开展典型黑土区耕地水土流失规模化治理;提高标准,多元投入,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等防治策略。为做好区域水土保持工作,保护黑土耕地提出了科学建议。目前,黑龙江省黑土41.7%的耕地处于水土流失胁迫之下,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黑土耕地将长期面临水土流失加剧和耕层变薄的严峻挑战,应加大对黑土保育科技支撑项目的扶持力度,加快黑土区生态环境整治与水土流失治理,保护黑土地,筑牢北大仓。

张许诺[4](2018)在《基于数据融合技术的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深入贯彻落实我国以科技创新促发展的战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本文对松花江流域开展了水质评价和水生态功能四级分区研究。对水生态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充分体现了“分级、分类、分区、分期”的水环境管理思想,是开展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此外,随着环境监测等技术的发展,采集到的环境数据越来越多。在环境管理中,如果能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将会得到更全面合理的环境评价结果,从而根据各水生态功能区的环境特征制定水环境管理方案。因此本文将数据融合技术用于松花江流域的水生态功能重要性等级评价和分区,以此促进大数据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及发展。本文首先用大数据分类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从五个维度对数据的可用性进行分析,形成本研究所需的环境数据库。然后采用组合赋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松花江流域典型监测断面进行水质评价。权重由熵权法与层次分析法共同计算获得,综合考虑了污染最严重指标的影响及各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充分发挥了两种赋权方法的优势。水质评价结果表明2012-2014年松花江流域水质污染程度总体趋势较为平稳,以Ⅲ类、Ⅳ类水质为主。嫩江流域的总体水质状况相对较好,松花江干流总体水质较差。其次,运用数据融合技术,综合分析了松花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将生境维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持、农业生产维持以及城市支撑维持五种水生态功能进行重要性等级评价,评价结果分为四个重要性等级。根据评价结果,将松花江流域在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65个四级分区。分区结果符合实际,可以在规划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方案时作为依据,该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为其他流域的水生态功能重要性等级评价研究提供参考。研究以Arc GIS软件为平台,使研究过程更加简便可行。最后根据水生态功能四级分区结果,分析了五种水生态功能区在松花江流域的分布特征。并结合松花江流域的地域特点,针对五种功能区分别提出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但本文讨论的四级分区是在现有数据基础上分析得到的,随着人类活动干扰或自然变化的影响,应定期合理调整分区,从而满足水生态建设总体需求。

张新平[5](2018)在《延安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及驱动力研究》文中指出城市森林是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系统,阐明城市森林景观格局有助于了解这一系统中发生的生态过程。景观格局是城市森林质量的一个重要组分,是客观评价城市森林质量水平的前提。本研究选取延安城市森林为研究对象,以景观格局动态及其驱动力为主线,结合黄土丘陵沟壑区城市森林特点和主导功能,从结构、格局、健康和功能四个维度,构建了由17个指标组成的城市森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森林质量;运用克吕格插值预测土壤养分,采用内梅罗肥力指数综合评价土壤肥力,并阐述土壤养分与综合肥力的空间分布规律;采用亲和度与景观格局指数研究延安城市森林景观斑块镶嵌多样性和森林景观格局动态规律;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研究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植被覆盖度(FV)、遥感生态指数(RSEI)、干扰指数(DI)与集成Z得分森林指数(IFZ)的年际、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异,阐明城市森林植被盖度、生态质量和森林干扰年际与季节变化规律;采用图式理论与生境可用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在1852个总面积为168.18 km2的天然林生境斑块中开展阈值距离评估、整体评价、组分与斑块优先排序与功能类型分析,阐明城市森林景观连接度;通过监督分类与遥感定量、植物群落调查和温湿度测定,依据相关遥感指数和景观格局指数研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与地表温度(LST)的时空关系,并在样地水平上研究绿地的树种数目(TSN)、叶面积指数(LAI)、三维绿量(LVV)和景观形状指数(LSI)与其冷岛强度(GSCI)的关系,探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地表温度(LST)的影响和绿地林分配置结构与绿地冷岛强度之间的关系;以功能区划和优势树种为纽带,通过1 km×1km空间网格对固碳释氧、水源涵养、保育土壤、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年均功能价值进行空间分析,阐明延安城市森林主要生态功能价值的空间分异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经综合评价得出,延安城市森林整体质量为中等水平。城区乔灌木覆盖、城区降噪和SO2吸收,郊区天然林面积、森林地上生物量等方面提升空间较大。(2)Regression Kriging(RK)插值预测土壤全氮(0-20 cm和40-60 cm)、有机质(0-40 cm)和速效磷(20-60 cm)精度较高,其余土壤化学特性适合Ordinary Kriging(OK)插值;研究区大部分区域综合肥力为贫瘠水平,速效氮、全氮和有机质是该区土壤综合肥力的限制因子。(3)4个季节的NDVI、FV、RSEI、DI和IFZ年际均值变化呈现类似的波动规律。在森林干扰识别上,IFZ较DI敏感,能够识别较小的干扰,两者均能识别出干扰增强区域,这些区域为延安新区、延河与杜川河沿岸。显着增强的森林干扰主要发生在夏季。1990-2017年4个季节NDVI中度及以上水平改善的面积均占到85%以上,研究区北部植被覆盖度较低。依据遥感生态指数时间序列预测得到,未来30100年间,森林生态质量改善比较显着,春冬季改善程度强于夏秋季。(4)LST与LUCC在时空变化上具有协同性。高LST值通常分布在低植被度盖度的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和未利用地。LST与建筑指数(IBI)呈显着正相关,与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植被覆盖度(FV)和修正的归一化差值水体指数(MNDWI)呈显着负相关。城市绿地可以缓解城市表面热岛,并使地表温度降低0.678.57°C,GSCI与LAI、TSN和LVV呈正相关,而与LSI呈负相关,且混交林GSCI高于纯林。(5)1990-2015年延安城市森林覆盖率显着改善。从森林斑块类型水平上看,辽东栎林斑块、刺槐林斑块和软阔叶林斑块所占面积居前三位,油松林斑块、侧柏林斑块、刺槐林斑块、辽东栎林斑块、桦木林斑块的面积呈增长趋势,刺槐林斑块扩张强度较大,苹果林斑块、山杏林斑块、花椒林斑块和核桃林斑块等经济林斑块呈现波动变化,辽东栎林斑块和侧柏林斑块景观核心面积比例居前两位,时间变化上呈相反走势;大部分类型森林斑块的边界密度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表明延安城市森林景观呈破碎化趋势;各类型森林斑块连接度均呈下降趋势。从景观水平上看,边界密度、面积加权邻近指数、分离的核心区密度、散布与并列指数和和辛普森多样性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表明人为活动对森林景观的干扰经历了由强到弱的变化,景观连通性指数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表明森林景观连接度由弱变强,香农均匀度指数呈现持续下降的变化,表明景观优势度在不断提高,森林景观受到一种或几种优势斑块类型支配。(6)延安城市森林斑块乔木层物种丰富度低,而灌木层和草本层较高,多数类型的森林斑块物种丰富。各类森林斑块间植物物种镶嵌多样性大于3(m=5.54357),表明延安城市森林景观植被格局较复杂,不存在明显的生态梯度。白桦山杨混交林、白桦纯林、油松纯林和三角枫山杨混交林这4种类型森林斑块为中心点,拥有该区大多数普遍种,代表了该区大多数环境类型。山杏纯林、沙棘灌木林、苹果林和辽东栎侧柏混交林4类森林斑块在景观中属于外点。其余12类森林斑块普遍分布在该区的森林景观中,占据了大多数生境空间。(7)确定出300 m为天然林生境斑块组分、斑块优先级和功能分析的最优阈值距离。识别出第一组分(C1)是整个景观中最重要的组分,并在C1中识别出维持整个景观和关键生境连接度最重要的10个斑块,其编号分别为:P5、P9、P11、P57、P67、P84、P139、P337、P352和P363,其中P67连接功能最大,P363具有最大面积的内部生境,P273具有最大的通量功能。并划分出重要组分、斑块和优先保护/扩张位点。(8)1990-2015年,LULC和森林景观类型变化的主要轨迹分别为:农田转化为建设用地、农田转化为林地、农田转化为草地和林地草地相互转化,刺槐林与其他灌木林相互转化、刺槐林转化为山杨林和侧柏林转化为刺槐林。林地是LULC的主体,辽东栎林斑块、刺槐林斑块和其他灌丛斑块则是主要的森林斑块类型。(9)距道路远近显着地影响着建设用地、农田、林地和草地的转化,尤其是铁路扩建对建设用地、农田和林地扩张有带动作用。1990-2005年森林斑块类型变化概率与40-60 cm土层肥力、坡向余弦值、到水体距离呈负相关;2005-2015年森林斑块类型变化概率与高程、0-20 cm土层肥力和坡向正弦值呈负相关,并与人口密度、GDP和居民点距离呈正相关。此外,5类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除未利用地外)的变化面积与宏观社会经济指标存在显着的线性相关。农民认知意识、土地管控政策、退耕还林、新区开发、强暴雨等对LULC变化的有一定影响。造林树种的选择偏好会影响森林类型改变。

中共黑龙江省委办公厅[6](2017)在《黑龙江省实施河长制工作方案(试行)》文中研究说明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建立健全河湖保护管理体制机制,维护全省河流生态安全,保障水生态文明建设,结合黑龙江省河湖实际,决定在全省境内所有河流(含湖泊、水库)实施河长制。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凌帅[7](2016)在《浅谈东北地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文中提出在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中,生态经济问题以及生态经济区建设受到普遍的关注。森林水文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己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水源涵养林"作为生态经济区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作为人民生产生活的"生态屏障",在生态经济问题中,无疑占有了重要地位,应该受到特殊保护。人口的极速增加、众多工业的飞快发展都带来不断增加的全球用水需求量。与之相伴而生的还有一系列由于不正确用水导致的水环境问题。就东北地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措施。

王治良[8](2016)在《嫩江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空缺(GAP)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广泛搜集嫩江流域各类自然、人文、社会经济数据以及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文献资料等,结合野外实地考察,我们首先分析了流域湿地内鹤形目(7种)、鹳形目(15种)、雁形目(31种)、鸻形目(44种)、鸥形目(11种)等常见湿地水禽的热点分布区,通过MAXENT模型预测了丹顶鹤潜在生境分布,并以此修正水禽热点分布区,得到流域湿地水禽保护优先区;其次,运用In VEST模型对嫩江流域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碳储量及生境质量四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评估,划分出流域生态服务功能重要区;最后,在空间上叠置流域内现有湿地自然保护区分布图,通过GAP分析方法,找出流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空缺,并提出了嫩江流域湿地保护对策:(1)嫩江流域湿地水禽保护优先区:主要位于乌裕尔河下游的富裕县、齐齐哈尔市,绰尔河下游的扎赉特旗,洮儿河、二龙涛河下游的镇赉县以及霍林河下游的通榆县等市、县的湿地区域。面积约3300km2,占全流域内湿地总面积的8.8%。(2)嫩江流域生态服务功能重要区:主要分布于嫩江中上游右岸的南瓮河、多布库尔河、甘河、诺敏河、阿伦河、雅鲁河、绰尔河及各支流的上游和嫩江左岸的门鲁河、科洛河上游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地区;嫩江中下游各支流如阿伦河、音河、雅鲁河、绰尔河、乌裕尔河等河流下游及嫩江齐齐哈尔沿江段湿地集中分布区,洮尔河下游莫莫格湿地,霍林河下游的向海湿地。统计总面积约14万km2,占全流域面积的48%。(3)在嫩江流域湿地保护优先区内:黑龙江省已建有约13处湿地类自然保护区,面积约有10044km2,约占优先区总面积的7.17%,建议将北安市南北河省级自然保护区,龙江县哈拉海和龙江哈拉海省级自然保护区合并,酌情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蒙古自治区建有约7个自然保护区,面积仅有2161km2,约占优先区总面积的1.54%,建议酌情将奎勒河、诺敏、柴河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应在阿荣旗境内的阿伦河上游、牙克石境内的雅鲁河上游、扎赉特旗绰尔河下游,新建三处自然保护区;吉林省建有莫莫格、向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约为2495 km2,约占优先区总面积的1.78%,已基本实现了流域湿地保护优先区的全覆盖。(4)应建立以流域为单元、跨省区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协调机构(可设立在松辽委),统筹评估流域内自然保护区保护状况和生态补偿,对保护效果欠佳的自然保护区给予警告、降级或撤销处分。面对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人才匮乏现状,应加大人力、财力投入,吸引高校毕业生从事自然保护工作。国家也可采取免费师范生的模式,在各林业学校培养贫困生攻读自然保护专业。

李俊枝[9](2016)在《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研究 ——以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全面发展,中国有很多区域长期以来存在着各式各样不合理的经济社会活动,尤其是为了获取短期经济利益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这种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严重抑制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2006年“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和完善区域政策及绩效评价,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森林生态功能区是限制开发主体功能区中的一类,而建立森林生态功能区是中国森林生态保护的一项新举措,同时也为实现区域平衡发展增加了一种新的选择模式,在这种新发展模式下,森林生态功能区管理也就成为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森林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方面,我国虽然不断引进新的管理思路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水平,但是多为静态、刚性、单一的管理方式,不能完全反映森林生态功能区的主要特征、基本功能、不确定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和积极调控决策的实际效果,因此,对于森林生态功能区的管理而言急需调整管理手段并转变管理模式。适应性管理是一种新兴的、动态的、针对不确定因素影响下的自然资源系统管理方法。本文研究的主旨是为我国森林生态功能区探讨一种近自然、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与思路。在总结、提炼森林生态功能区理论和适应性管理新理念的基础上,将适应性管理运用到森林生态功能区的管理中来,对适应性管理的规划、流程进行设计,并对适应性管理过程中的监测、评估及调整关键问题的方法、方式进行探讨,从而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因此,将适应性管理思想运用到森林生态功能区的管理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大小兴安岭是中国最大的森林生态功能区,本文以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的发展现状,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持续发展、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管理目标,提出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从而更好地适合了森林生态功能区管理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通过对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基础理论探讨,系统地论述了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思想内涵、特点、特征以及适应性管理主要内容,并进一步分析了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过程和基本环节,从适应性管理体现科学发展观、不断重塑的认识观和协同发展的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在具体的应用分析过程中,本文以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为切入点,主要以森林生态服务的气候调节、生态保持、产品供给和休闲服务为主导因子进行分析,并对这四个主导因子中进行关联分析,利用VAR模型剖析了各个主导因子间的相互影响,这为日后适应性管理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依据,同时也为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规划的设计及规划的评估、调整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根据森林生态功能区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出了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规划构建的目标、原则,对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规划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森林生态功能区是经济、社会和生态共同组成的复合系统,根据系统的本质和森林生态功能区本身具有的特点,对适应性管理规划流程设计进行完善,并针对气候调节、生态保持、产品供给和休闲服务四类主导因子提出适应性管理的建议。在森林生态功能区的适应性管理中首先要明确规划当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影响森林生态功能区管理的驱动力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设定规划内容,尤其是要加强信息的获取,只有信息真实可靠,才能为适应性管理规划的评估和调整提供依据。在获取较为全面信息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中的监测、评估和调整职能进行研究,提出对森林生态功能区管理对象应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以监测为基础,对森林生态功能区规划的实施进行生态评估、经济评估和社会评估,并通过对适应性管理效果和适应性管理目标的比较,找寻出管理效果与管理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进行具有针对性的适应性管理规划的调整。最后,本文对所提出的调整理念,包括适应性规划调整的方式和区别调控以及调整尺度等关键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进行了讨论。

伊娜[10](2015)在《成吉思汗镇景观特征评估与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乡村地区幅员辽阔,一直以来的发展都较弱于城市地区,所以我国大力推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以促使乡村地域的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使得乡村地区发展更多能够满足其新的乡村属性的现代化功能,并尊重新型乡村农业现代化、乡村社区化和乡村休闲化的特点,构建更加良好的乡村规划体系。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与挑战值得我们深究。日趋同质化、丧失了地域特征的乡村景观风貌以及遭到严重破坏的乡村生态系统都是我们所需要面对的挑战。本文以成吉思汗镇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严寒地区绿色村镇景观风貌设计技术的研究,用以弥补以往该层面理论方法的不足,丰富我国现有的乡村规划内涵,为我国严寒地区绿色村镇景观风貌规划的规范化、系统化奠定一定的研究基础,为推进和完善我国的现有城乡规划体制做出有益的工作。成吉思汗镇,地处我国内蒙古高原东北部,位于素有“北国苏杭”之美誉的扎兰屯市境内,水草丰美、林木茂盛,背靠大兴安岭,西眺松嫩平原,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土质肥沃,气候温和,并集少数民族文化和寒地特有的景观资源于一身,就其景观风貌而言,极其具有代表性。通过景观特征评估的手段,以视觉多样性、自然调节性、地域人工性为评价因子,分别选取地貌类型多样性、景观类型丰富度、绿色覆盖度、植被种类、名胜古迹丰富度和风俗民情保存度六项评价指标,对成吉思汗镇进行景观特征评估,可以得出成吉思汗镇景观特征分区,并评估分析出每个分区内独有的景观特征,通过实地调研和一系列基础资料的分析,将成吉思汗镇景观特征进行归纳分类,得出成吉思汗镇景观特征分类,为后文成吉思汗镇景观规划策略提出提供依据。最后根据成吉思汗镇景观政策分类,结合实地情况,针对不同区域提出统筹兼顾、区域协调、弹性化的景观规划措施,从而帮助成吉思汗镇景观生态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二、论嫩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工程布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嫩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工程布局(论文提纲范文)

(1)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河堤林带设计的意义与价值
        1.1.2 我国河堤林带景观建设的不足之处
        1.1.3 风景园林学在河堤林带设计中承担重要角色
        1.1.4 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方法需要探索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 相关概念
        1.3.1 河道与河岸
        1.3.2 林带、河岸林带与河堤林带
        1.3.3 沿河防护林
        1.3.4 混交林带
        1.3.5 河流廊道
        1.3.6 河流生态系统
        1.3.7 绿道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河堤林带建设
        1.4.2 防护林设计研究
        1.4.3 混交林设计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项目背景
    2.1 项目概况
        2.1.1 新河河道概况
        2.1.2 上位规划条件
        2.1.3 规划设计范围
    2.2 场地现状问题分析
        2.2.1 场地现状
        2.2.2 规划设计问题提出
    2.3 新河河堤林带定位
    2.4 新河河堤林带景观总体规划设计
        2.4.1 新河河堤林带分段
        2.4.2 新河河堤林带的种植规划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新城形象展示目的的新河城市段林带设计
    3.1 场地认知
        3.1.1 场地周边环境
        3.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3.1.3 新河城市段河堤林带功能定位
    3.2 规则式混交林带设计研究
        3.2.1 农田防护林带设计研究
        3.2.2 防浪林带设计研究
        3.2.3 道路防护林带设计研究
        3.2.4 设计研究小结
    3.3 新河城市段混交林带设计
        3.3.1 树种选择
        3.3.2 规则式块状混交林带设计
        3.3.3 城市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3.3.4 新河城市段林带栽植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生态和景观目的的新河郊野Ⅰ段林带设计
    4.1 场地认知
        4.1.1 场地周边环境
        4.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4.1.3 新河郊野Ⅰ段林带功能定位
    4.2 基于景观和生态目的的林带设计研究
        4.2.1 生态风景林带设计研究
        4.2.2 风景林带设计实践
        4.2.3 景观生态林带设计实践
        4.2.4 生态景观林带设计实践
        4.2.5 设计研究小结
    4.3 新河郊野Ⅰ段混交林带设计
        4.3.1 树种选择
        4.3.2 不规则团状混交林带设计
        4.3.3 郊野Ⅰ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4.3.4 新河郊野Ⅰ段林带栽植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生态修复目的的新河郊野Ⅱ段林带设计
    5.1 场地认知
        5.1.1 场地周边环境
        5.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5.1.3 新河郊野Ⅱ段林带功能定位
    5.2 “宫胁法”造林研究
        5.2.1 宫胁造林法
        5.2.2 宫胁法的造林步骤
        5.2.3 具体实践研究
    5.3 新河郊野Ⅱ段混交林带设计
        5.3.1 树种选择
        5.3.2 新河林带“宫胁法造林”设计
        5.3.3 郊野Ⅱ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5.3.4 新河郊野Ⅱ段林带栽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相关工作及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附录-Ⅳ 苗木表索引
    表A 新河城市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表B 新河郊野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表C 新河公园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2)王快水库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1.2.2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1.2.3 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响应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王快水库流域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
    2.1 区域概况
    2.2 王快水库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2.2.1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分析
        2.2.2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
        2.2.3 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度分析
    2.3 王快水库流域景观格局的变化分析
        2.3.1 景观水平上景观格局指数的动态变化分析
        2.3.2 斑块类型水平上景观格局指数的动态变化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SWAT模型的王快水库流域径流模拟
    3.1 王快水库流域历史径流变化特征
        3.1.1 王快水库流域径流年际变化特征
        3.1.2 王快水库流域径流年内变化特征
        3.1.3 径流突变分析
        3.1.4 径流周期性分析
    3.2 基于SWAT模型的王快水库流域水文模型建立
        3.2.1 数据库的建立
        3.2.2 子流域的划分
        3.2.3 模型校准与验证
    3.3 小结
第四章 王快水库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响应
    4.1 情景设置
        4.1.1 历史土地利用情景
        4.1.2 自然发展情景
        4.1.3 极端土地利用情景
    4.2 历史土地利用情景下的水文响应
        4.2.1 土地利用变化的年径流响应
        4.2.2 土地利用变化的月径流响应
        4.2.3 径流系数变化影响
        4.2.4 年径流变差系数影响
        4.2.5 涵养指数变化影响
    4.3 自然发展模拟情景下的水文响应
        4.3.1 径流变化的影响
        4.3.2 径流系数变化的影响
        4.3.3 年径流变差系数的影响
        4.3.4 涵养指数的影响
    4.4 极端土地利用情景下的水文响应
        4.4.1 径流变化的影响
        4.4.2 径流系数变化的影响
        4.4.3 年径流变差系数的影响
        4.4.4 涵养指数的影响
    4.5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与径流的关系
        4.5.1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径流的关系
        4.5.2 景观格局变化与径流的关系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录用通知

(3)基于遥感的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黑土耕地辨识与水土流失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区域生态环境与水土流失现状评述
    1.2 遥感和水土流失概念与内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际遥感发展与研究现状
        1.3.2 国内遥感发展与研究现状
    1.4 立题依据、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
2 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区域概况
    2.1 地理区域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土地资源
    2.5 土壤资源
    2.6 生物资源
    2.7 水文概况
    2.8 社会经济
    2.9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情况
        2.9.1 水土流失成因与危害
        2.9.2 水土流失类型与分布
        2.9.3 水土保持现状
3 黑土耕地本底遥感调查及水土流失分析
    3.1 耕地本底值获取方法与途径
        3.1.1 基础数据
        3.1.2 本底值遥感调查的技术路线
    3.2 本底值遥感调查研究方法
    3.3 黑土耕地本底分布情况
        3.3.1 总体分布
        3.3.2 行政单元黑土耕地水土流失分布
        3.3.3 行政单元黑土耕地坡度分级分布
    3.4 黑土耕地水土流失分析评价
    3.5 小结
4 黑土耕地变化遥感调查及水土流失评价
    4.1 黑土耕地遥感辨识与空间提取技术
        4.1.1 基础遥感数据源
        4.1.2 解译技术路线
        4.1.3 技术实现过程
        4.1.4 解译结果与分析
    4.2 黑土耕地土壤侵蚀类型与强度界定技术
        4.2.1 基础数据
        4.2.2 技术路线
        4.2.3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系统
        4.2.4 土壤侵蚀模型
        4.2.5 数据处理与模型计算
        4.2.6 解译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
5 黑土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成效遥感评价
    5.1 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工程实施
    5.2 水土流失防治农业生态开发工程实施
    5.3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遥感评价
        5.3.1 控制水土流失效果典型评价
        5.3.2 控制水土流失效果总体评价
        5.3.3 保护黑土耕地效果评价
        5.3.4 经济效益评价
        5.3.5 社会效益评价
    5.4 小结
6 黑土耕地水土流失防治管理建议
    6.1 区域层面水土流失防治建议
        6.1.1 黑龙江省松嫩平原水土保持区划格局
        6.1.2 水土保持区划总体防治方略
        6.1.3 水土保持区划分区防治建议
    6.2 策略层面水土流失防治建议
        6.2.1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策略,防止耕地转入转出变幅扩大
        6.2.2 集中优势资源,开展典型黑土区耕地水土流失规模化治理
        6.2.3 提高标准,多元投入,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6.3 技术支持层面水土流失防治建议
        6.3.1 开展科学研究
        6.3.2 组织技术示范与推广
        6.3.3 加强管理能力建设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基于数据融合技术的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大数据在环境领域的研究现状
        1.3.2 水质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3 水生态功能分区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数据整理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大数据可用性分析方法
        2.3.2 水质评价方法
        2.3.3 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方法
第3章 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松花江流域水质评价
    3.1 引言
    3.2 数据可用性分析
    3.3 水质评价指标的选择
    3.4 松花江流域水质综合评价
        3.4.1 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集的确立
        3.4.2 模糊关系矩阵的建立
        3.4.3 组合赋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3.4.4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3.5 与其他赋权方法的结果比较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数据融合技术的水生态功能四级分区
    4.1 引言
    4.2 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原则与步骤
        4.2.1 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的原则
        4.2.2 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的步骤
    4.3 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现状分析
    4.4 基于数据融合技术的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功能四级分区
        4.4.1 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功能四级分区指标体系的确立
        4.4.2 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功能四级分区过程
        4.4.3 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功能四级分区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水生态功能分区的松花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5.1 引言
    5.2 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功能区特征分析
    5.3 基于水生态功能分区的松花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5)延安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及驱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城市森林质量评价
        1.2.2 城市森林景观格局
        1.2.3 景观生态遥感评价
        1.2.4 城市森林景观功能
        1.2.5 森林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
        1.2.6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目的意义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内容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社会经济
        2.1.3 历史文化
        2.1.4 潜在植被演变
        2.1.5 森林类型
    2.2 研究范围
    2.3 研究内容
第三章 延安城市森林质量评价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延安城市森林立地类型分类
        3.2.2 延安城市森林土壤养分分布分析
        3.2.3 延安城市森林斑块类型分析
        3.2.4 延安城市森林质量评价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延安城市森林立地类型分类结果
        3.3.2 延安城市森林土壤养分状况分析
        3.3.3 延安主要城市森林斑块类型
        3.3.4 景观尺度的延安城市森林质量评价
    3.4 讨论
        3.4.1 划分城市森林立地类型的依据
        3.4.2 城市森林尺度的土壤肥力评价
        3.4.3 城市森林质量评价
    3.5 小结
第四章 延安城市森林生态遥感指数与干扰度时序分析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预处理
        4.2.3 遥感生态指数构建
        4.2.4 森林干扰时间序列分析
        4.2.5 延安城市森林景观生态环境质量预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森林生态质量与干扰指数年际变化
        4.3.2 像元水平上的森林生态质量与干扰指数时空变化趋势
        4.3.3 森林植被覆盖与干扰指数时空变化
        4.3.4 延安城市森林景观环境质量预测
    4.4 讨论
        4.4.1 城市森林景观遥感生态评价
        4.4.2 城市森林干扰识别
    4.5 小结
第五章 延安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森林斑块空间数据的提取
        5.2.2 1990-2015年延安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5.2.3 延安城市森林景观亲和度分析
        5.2.4 延安城市森林景观连通性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1990-2015年延安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动态
        5.3.2 延安城市森林景连接度
        5.3.3 延安城市森林景观亲和度及格局多样性
    5.4 讨论
        5.4.1 延安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多样性
        5.4.2 延安城市森林生境连接度在景观、组分和斑块三个尺度上的特征
    5.5 小结
第六章 延安城市森林景观功能分析
    6.1 引言
    6.2 研究方法
        6.2.1 城区绿地样方调查与地表温度测定
        6.2.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地表温度关系研究
        6.2.3 延安城市森林生态功能价值空间网格化分析
        6.2.4 延安城市森林景观功能分区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延安城市森林景观调节功能
        6.3.2 土地利用/覆被、城区绿地与城市热岛之间关系
        6.3.3 延安城市森林生态功能价值空间分布
        6.3.4 延安城市森林景观功能分区
    6.4 讨论
        6.4.1 延安城市森林景观信息功能
        6.4.2 影响绿地冷岛强度的主要因素
        6.4.3 植被和地表温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6.4.4 不同地表指数与地表温度之间的相关性
        6.4.5 土地利用/覆被与植被变化的空间特征
        6.4.6 延安城市森林生态功能价值空间单元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土地利用/覆被与森林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
    7.1 引言
    7.2 研究方法
        7.2.1 数据来源
        7.2.2 景观变化制图
        7.2.3 网格法
        7.2.4 景观梯度分析
        7.2.5 Logistic回归分析
        7.2.6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土地/覆被与森林斑块类型主要变化轨迹
        7.3.2 延安城市森林土地/覆被与森林类型景观梯度
        7.3.3 土地/覆被与森林类型变化驱动力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
    8.1 结论
    8.2 创新点与不足
    8.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黑龙江省实施河长制工作方案(试行)(论文提纲范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四、组织体系
五、主要任务
六、保障措施

(7)浅谈东北地区水源涵养林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水源涵养林及东北地区水源涵养林现状
2 东北地区水源涵养林建设
3 结语

(8)嫩江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空缺(GA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及依据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物种分布模型
        二、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总体技术路线
        三、论文创新点
        四、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自然地理概况
        三、社会经济状况
        四、嫩江流域湿地概况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MAXENT模型
        二、In VEST模型
        三、GAP分析
第三章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第一节 遥感数据收集及预处理
        一、Landsat-TM影像介绍
        二、嫩江流域Landsat-TM影像
        三、Landsat-TM影像预处理
    第二节 其它数据源及其预处理
        一、土地利用/覆被数据
        二、NDVI数据
        三、土壤数据
        四、地形数据
        五、水系与道路数据
        六、气象数据
        七、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
第四章 嫩江流域湿地水禽潜在生境分布
    第一节 嫩江流域丹顶鹤潜在生境分布
        一、丹顶鹤生境选择
        二、丹顶鹤适宜生境MAXENT模型预测
    第二节 嫩江流域湿地水禽保护优先区
        一、嫩江流域湿地水禽行政县域分布
        二、嫩江流域湿地水禽潜在生境分布
        三、嫩江流域湿地水禽丰富度空间分布
        四、嫩江流域湿地水禽保护优先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嫩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第一节 嫩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一、水源涵养功能评估
        二、土壤保持功能评估
        三、碳储量功能评估
        四、生境质量评估
    第二节 嫩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估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嫩江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GAP分析
    第一节 嫩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优先区
    第二节 嫩江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GAP分析
    第三节 嫩江流域湿地保护对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展望
附录I 嫩江流域湿地鸟类调查名录
附录II 嫩江流域湿地水禽县域调查表
附录III 嫩江流域自然保护区名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研究 ——以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及实践情况
        1.2.2 国内相关研究及实践情况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范畴界定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基本概念
        2.1.1 生态功能区
        2.1.2 适应性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适应性管理理论
        2.2.2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理论分析
    3.1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概念与思想内涵
        3.1.1 森林生态功能区和适应性管理的概念阐述
        3.1.2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思想内涵
    3.2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管理理念
        3.2.1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体现科学发展观
        3.2.2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体现不断重塑的认知观
        3.2.3 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体现协同发展的价值观
    3.3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基本假设
        3.3.1 适应性管理是不断实践和学习的管理过程
        3.3.2 不确定因素拥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3.3.3 知识的不被满足性
        3.3.4 管理对象是自然系统
    3.4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特征
        3.4.1 维护森林生态功能区生物及生境多样性的管理
        3.4.2 适应森林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过程的管理
        3.4.3 调节森林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管理
        3.4.4 符合森林生态功能区森林生态服务可持续的管理
        3.4.5 实施森林生态功能区的优化管理
    3.5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内容
        3.5.1 森林生态功能区基本现状
        3.5.2 辨识生态胁迫因子和不确定因素
        3.5.3 编制适应性管理规划
        3.5.4 实施适应性管理措施
        3.5.5 执行结果评估
        3.5.6 控制
    3.6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的现状
    4.1 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的概况
    4.2 范围界定
    4.3 自然因素影响下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指标
        4.3.1 涵养水源功能
        4.3.2 保育土壤的功能
        4.3.3 固碳释氧的功能
        4.3.4 吸收环境中的微量元素
        4.3.5 净化大气环境的功能
    4.4 人类活动影响(干扰)因素下的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指标
        4.4.1 森林防护功能
        4.4.2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4.4.3 森林游憩功能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主导因子分析
    5.1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因素的定性分析
        5.1.1 内在驱动力因素
        5.1.2 外在驱动力因素
    5.2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主成分分析
        5.2.1 代表性指标的选择
        5.2.2 气候调节
        5.2.3 生态保持
        5.2.4 产品供给
        5.2.5 休闲服务
    5.3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影响因子得分
    5.4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影响因子的关联分析
    5.5 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VAR分析
        5.5.1 气候调节-生态保持的内在关系
        5.5.2 生态保持-产品供给的内在关系
        5.5.3 产品供给-休闲服务的内在关系
    5.6 本章小结
6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体系的构建
    6.1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体系的内涵
        6.1.1 适应性管理是不断学习、不断反馈的过程
        6.1.2 适应性管理是一个兼顾多方利益、多方参与、整体考虑的过程
        6.1.3 适应性管理应是富有弹性的过程
    6.2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目标
    6.3 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规划
        6.3.1 事前控制
        6.3.2 事中控制
        6.3.3 事后控制
    6.4 森林生态适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内容
        6.4.1 森林产品供给的适应性管理
        6.4.2 森林休闲服务的适应性管理
        6.4.3 森林生态保持的适应性管理
        6.4.4 森林气候调节的适应性管理
    6.5 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不确定因素适应性管理的完善
        6.5.1 适应性管理过程中多环节的不确定性
        6.5.2 适应性管理主体行为的不确定性
        6.5.3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
    6.6 适应性管理规划实施的信息获取
    6.7 本章小结
7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监测、评估与调整
    7.1 监测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的管理过程
        7.1.1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监测体系的设计
    7.2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评估
        7.2.1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生态评估
        7.2.2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经济评估
        7.2.3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社会评估
    7.3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调整
        7.3.1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调整方式
        7.3.2 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的调整尺度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10)成吉思汗镇景观特征评估与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城乡统筹发展对乡村规划的挑战
        1.1.2 新的乡村属性对乡村景观风貌的挑战
        1.1.3 乡村景观风貌现状问题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界定
        1.3.1 研究范围界定
        1.3.2 研究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国内相关研究
        1.4.3 国内外研究综述简析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村镇景观相关基础研究
    2.1 景观特征评估
        2.1.1 景观特征评估发展历程
        2.1.2 景观特征评估技术方法
        2.1.3 景观特征评估的相关应用
    2.2 乡村景观规划
        2.2.1 乡村景观概念内涵
        2.2.2 乡村景观要素分类
        2.2.3 乡村景观规划研究
    2.3 基于主体功能乡村景观政策分类
        2.3.1 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类
        2.3.2 乡村功能性景观优化类
        2.3.3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创新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成吉思汗镇景观特征评估
    3.1 成吉思汗镇基础条件
        3.1.1 自然资源条件分析
        3.1.2 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3.1.3 文化建设条件分析
    3.2 景观特征分类
        3.2.1 景观特征分类地图
        3.2.2 景观风貌特征评估
        3.2.3 景观特征分类评估
    3.3 成吉思汗镇景观特征类型
        3.3.1 文化景观保护类景观特征
        3.3.2 功能景观优化类景观特征
        3.3.3 异化景观创新类景观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成吉思汗镇景观规划策略
    4.1 文化景观保护类景观规划策略
        4.1.1 农田景观
        4.1.2 林盘景观
        4.1.3 绿道景观
    4.2 功能景观优化类景观规划策略
        4.2.1 农田景观
        4.2.2 新农村社区景观
        4.2.3 绿道景观
    4.3 异化景观创新类景观规划策略
        4.3.1 农田景观
        4.3.2 新农村社区景观
        4.3.3 绿道景观
        4.3.4 旅游规划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论嫩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工程布局(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D]. 张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王快水库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响应[D]. 郑一宁.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3]基于遥感的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黑土耕地辨识与水土流失评价[D]. 张延成.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4]基于数据融合技术的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研究[D]. 张许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5]延安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及驱动力研究[D]. 张新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2)
  • [6]黑龙江省实施河长制工作方案(试行)[N]. 中共黑龙江省委办公厅. 黑龙江日报, 2017
  • [7]浅谈东北地区水源涵养林建设[J]. 凌帅.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11)
  • [8]嫩江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空缺(GAP)分析[D]. 王治良.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6(01)
  • [9]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研究 ——以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为例[D]. 李俊枝. 东北林业大学, 2016(02)
  • [10]成吉思汗镇景观特征评估与规划研究[D]. 伊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论嫩江流域水利林工程布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