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文体课程的设计

浅谈高校文体课程的设计

一、对高校康体课的设计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孙明运,赵鹤,陈兆祥,陈洁,刘桂江[1](2021)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现代公体课教学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以着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哈沃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探讨优化公体课教学评价的具体方式。围绕多元智能理论的多元化、差异性、文化性、实践性、潜在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提出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和评价原则,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各种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和个性。通过对比、举例、假设等方法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评价体系与传统评价在体育学科中的效果差异,具体阐述了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解决面对学生智能差异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在教学评价上给出了可行的操作方式。

莫程凤[2](2021)在《高校足球公体课教学模式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5年《中国足协改革发展方案》发布后校园足球发展至今。我国大中小学校园足球得到了高速的发展,校园足球也成为了发展我国体育运动、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项目之一。自改革方案开展以来,高校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关注与参与度日益增高,随着越来越多的同学们参与足球课程,高校足球课程的教学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王梦雅[3](2021)在《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我国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公布的两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中显示,我国大学生肺活量水平、爆发力、耐力素质、力量耐力和速度水平等体质指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与学习各项运动技能的重要载体。太极拳是我国多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选修课程之一,对大学生身体机能和体质健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传统太极拳在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方面仍存在不足与缺陷。健康体适能是原有身体健康概念的一种延伸,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效率并维持自身健康的基础。它可以更加全面地、准确地来评价身体的健康状况和提高与改善体质健康水平,对人体健康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作用,从而为健康体适能教学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以及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与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实验法与测量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从商丘师范学院选取(非体育专业)大一年级学生,实验组与对照组共计82人,其中男生38人,女生44人。对照组按照商丘师范学院传统太极拳教学内容进行,实验组按照本研究设计太极拳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内容进行干预。实验前后对两个班级在同一时间进行相关体质指标的测试(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男生)/一分钟仰卧起坐(女生)、1000米/800米)。运用统计软件spss.23.0对有效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更科学的验证太极拳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作用。结果:在经过13周教学实验后,1、实验组男生的50米跑、立定跳远以及引体向上三个指标成绩有显着提升(p<0.05),其中50米跑与引体向上指标存在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而肺活量、坐位体前屈、1000米跑三个指标的成绩虽然有稍稍进步,但是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性提高(p>0.05)。2、实验组女生的50米跑、坐位体前屈以及一分钟仰卧起坐成绩有显着性提高(p<0.05),在肺活量、立定跳远与800米跑指标上不存在显着性的提高(p>0.05)。3、对照组女生肺活量与坐位体前屈的成绩有所提升,但不存在显着性提升(p>0.05);对照组男生的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成绩在13周后有所进步,但也不存在显着性的提高。4、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在太极拳期末考试成绩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与高校传统太极拳课程相比,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的太极拳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有明显的改善效果,主要对女大学生肌肉耐力、速度素质、身体柔韧性方面有显着的提高;男大学生主要是在速度素质、下肢力量以及肌肉耐力方面有显着性的提高;2、对照组学生在进行13周的传统太极拳课程教学后,女生的肺活量与身体柔韧性两个指标上有所改善与提高;男生主要在下肢力量与身体柔韧性方面的成绩要优于实验前;3、经过十三周的教学实验,无论是传统太极拳教学班级的学生,还是太极拳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班级的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24式简化太极拳的技能,并且实验组学生在完成与通过太极拳课程学习与考试的同时,自身体质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更加有效的提升与全面发展。

李佳霖[4](2021)在《运动教育模式融入民办高职院校篮球公体课实验研究 ——以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定位点为民办高职院校篮球公体课程,运动教育模式及体教融合课程设置,以篮球运动为着力点,通过对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分析,对比现行民办高职院校公体课的设置和开展,研究运动教育模式的优势,不足以及可行性。同时针对现阶段校内篮球公体课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加以改进与调整,通过运动教育模式使体育教学活动寓教于乐,调动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推动校内公体课改良的目的,培养民办高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良好体育习惯。本研究依托于运动生理学中关于身体素质、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球类运动生理学特点、体能及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原则、运动心理学心理训练的相关原理开展实验及结果分析。研究的创新点在于目前国内外对于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实验性研究开展普遍存在于中学及高等院校,针对高职院校的实验研究较为片面,研究重难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利用好基本理论搭建运动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公体课开展的桥梁。本文主要使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以及比较分析法。其中实验法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对照组(47人)与实验组(47人)经历了18周共36个学时的篮球公体课教学实验,在教学课程结束后1年观察两个班级的篮球参与度。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育课教学模式开展进行,实验组用“运动教育模式”进行教学。运动教育模式对该校篮球公体课课程改课具备积极影响,可行性较高,推荐同类型院校可将该模式运用于公体课教学中。

李磊[5](2021)在《高校“公体课”运动项目设置的困境与出路 ——基于七所高校经验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顾婷婷[6](2020)在《12周苗鼓运动干预女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报告(2017)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在效果、环境和行为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倒挂现象”。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报告显示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严峻: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而肥胖检出率持续呈现上升态势,国家和社会对此高度关注。《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应当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引进校园。湘西苗鼓运动是典型而独具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2006年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收录。本文通过研究苗鼓运动干预对女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的影响程度,为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引入体育教学课堂、传承民族传统体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吉首大学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30名,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各15人(实验前无差异)。两组受试者除了公体课外,干预组进行65min/次、3次/周、共12周的苗鼓运动,对照组不进行额外运动。干预前后:分别测试女大学生身体成分、心肺功能、柔韧性以及肌力等;组内数据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采用独立T检验。结果(1)与干预前相比,干预组女大学生的FAT%由28.34%下降到23.43%,肌肉量由32.93kg增加到36.65kg,同时左右臂、躯干、左右腿肌肉量均显着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后干预组女大学生的FAT%显着降低,而肌肉量、左右臂、躯干、左右腿肌肉量则显着增加(P<0.05);体重、BMI对比均无差异(P>0.05);(2)与干预前相比,干预组女大学生的肺活量、最大摄氧量显着增加,安静时心率下降(P<0.05),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比较稳定;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后干预组女大学生的肺活量和最大摄氧量显着增加,安静时心率显着降低(P<0.05);(3)与干预前相比,干预组女大学生的上肢肩部、腰腹部柔韧性显着增加,下肢左右竖叉、横叉距离地面的距离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后干预组女大学生的上肢、腰腹、下肢左右竖叉、横叉距离地面距离的对比均显着性提升(P<0.05);(4)与干预前相比,干预组女大学生的核心肌力由65.80s明显上升到92.93s,左右手握力、背力也均有所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后干预组女大学生的左右手握力、背力、核心肌力显着性增强(P<0.05)。结论12周苗鼓运动可以改善女大学生的身体成分,提高心肺功能,增强柔韧性及肌力、肌耐力,对健康体适能有促进作用,苗鼓运动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种良好的锻炼与健身方式。

黄崇伟[7](2020)在《上海师范大学公共体育篮球项目俱乐部制的效果实证研究 ——基于身体自尊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篮球是一项十分普及的全民运动,在绝大部分的学校、社区都会有篮球场的存在。公共体育篮球课作为高校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提高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构建学校体育文化,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大学公共体育篮球俱乐部制是一种新类型的体育课程,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制,重新组合上课,以俱乐部形式进行篮球课教学,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种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俱乐部制教学转变了以往体育教学中以以内容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兴趣为导向将学生作为体育活动开展的主体,以促进学生的身心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手段来推进教学进程,从而获得课堂实效。本研究基于身体自尊的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两组实验对象其进行为期16周的实验干预。对照组按照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大纲(见附录C)进行教学。实验组按照备战校际篮球比赛的训练模式进行学习与训练,其中穿插基本功练习与战术讲解。实验组进行公共体育篮球课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学习,对照组进行公共体育篮球课程常规的学习。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为期16周的两种教学模式的学习,测量实验前后两组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两项篮球技能水平和四项身体素质水平,比较练习前后的变化。探讨公共体育篮球课俱乐部制对高校学生的身体自尊和篮球技能水平、身体素质的影响,为改善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公共体育篮球俱乐部制的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本研究结果得出:经过为期16周的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两项篮球技能测试和四项身体素质测试的前后对比中,俱乐部制课程在六项测试项目的提升幅度上都高于公共体育课程的六项测试项目的提升幅度。(2)根据本研究结果得出:经过为期16周的实验后,在俱乐部制课程和公共体育课程两种教学模式下,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自尊量表里运动技能、自我价值感、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这四个维度的得分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提高。(3)根据本研究结果得出:经过为期16周的实验后,俱乐部制课程可以提高身体自尊量表里身体素质这一维度的得分。公共体育课程对学生身体自尊量表里身体素质这一维度的得分没有影响。(4)根据本研究结果得出:经过为期16周的实验后,俱乐部制课程的教学效果要优于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身体自尊更显着。为了使学生积极参加运动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自尊,针对上述结果并提出以下建议:(1)创造条件开设俱乐部制课程(2)按照大纲上课的基础上,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变。(3)学校应加强在校学生的心理教育建设。

刘旭明[8](2019)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文中指出“异化”在学术研究中是一个古老又不断发展的概念,整体上具有脱离、转让、疏远等意。依据对其哲学概念的理解,本文认为异化的要点有四:新事物出现并且与人的创造活动分离;实现目标需要的手段、过程或结果与初衷相背离;人的类特性丧失——被“新事物”所控制;群体的类特性丧失。普通高校体育是在高等教育环境下,通过体育课、体育运动、竞赛活动等途径,以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培养自主进行体育锻炼习惯、实现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对大学生开展的一系列身体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本文认为,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发生了异化。第一,它在教育中被严重边缘化,只留下一些形式化的公共体育课,大量逃避体育活动的机会主义行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持续下降,仍有许多学生未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大量学生缺乏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第二,理论层面普通高校体育的边界模糊,迄今缺乏独立、清晰、科学的概念理论体系,相关政策规定或学术研究大多以学校体育为参照。第三,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更像是教学、体育活动、运动竞赛、学科科研、社会服务、体育培训等一系列工作的集合体,且那些工作遵循不同的管理归属和发展逻辑。第四,大学的生态环境日益迫使高校体育任务的执行主体——体育院系的工作重心向维系自身生存发展转移,而不是完成“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高等教育阶段对于人才培养和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针对过程和本质两个方面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进行研究。本文将普通高校体育视为一种开放系统视角下的“组织”,在访谈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方法对异化的现象、过程进行解读和解释。金观涛认为,应该从最普遍的可证实的概念开始,作为整体哲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在对“Physical Education”和“Sport”作历史追溯和概念辨析后发现,源自于西方的近现代“体育”最初即“Physical Education”,是学校中的身体教育。汉字“体育”是一个舶来品,且它自晚清时期进入中国后,指称对象不断泛化,导致社会大众各有其“体育观”。泛化后的汉字“体育”是以西方Sport运动项目为核心开展的系列活动总和,而不是学校的身体教育。核心概念的不准确,是异化的根源,且贯穿于整个异化过程。由于作为“身体的教育”的本质属性被遮蔽,学校体育在中国缺乏明确科学的理论指引,而是在政策任务的要求下,模仿一些国外学校体育的活动开展手段、方式。学校体育关于“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养成自主锻炼习惯”的任务迄今难以完成,甚至那些手段反而会取代、背离目标本身。并且,基于二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讨论需要以“学校体育异化”为基础。异化的完整判定需要将异化要点与过程解析相结合。历史考察发现,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可以分为发端、发展以及复杂化三个阶段,且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并受制于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因而理论依据和解析模式也不完全相同。纵向来看,中国古代体育、清末民初体育以及建国后中国体育的外部政治、经济等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相继产生作用。最初,制度环境在强意义上主导了学校体育异化的发端和发展。清末民初“体育救国”催生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但从一开始西方“Physical Education”只是形式、内容进入了中国近代的“学校教育”的活动场域,并没有从根本上进入中国的“教育”。西方Sports和“Physical Education”的体系、内容和外延功能被混杂着引进中国的学校体育(China school tiyu)外衣之内。中国的学校体育在本质内核和功能上都不同于西方的学校体育。本质上,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相当于系列身体活动项目、内容、组织方式的集合;功能上,政治功能取代了“健全人性”成为根本功能,目的在于强体救国。文革之后,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逐渐体现在中国体育、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大学与普通高校体育组织之间的横向互动关系之中。此时需要采取“组织-结构”的分析模式进行考察。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体育直接主导了学校体育的整体工作内容,模糊了其本质属性、目标。与此同时,教育系统中的应试教育和政策干预迟滞不仅没有扭转学校体育的与其本质的“偏离”;反而在围绕“应试”展开的诸种机会主义、功利主义行为的推动下,进一步模糊了学校体育的内容和边界。再加上中国大学特殊的生态环境,普通高校体育被迫遵循“合法性”机制维系自身生存和发展。总之,中国体育、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大学的系列发展变化一环又一环的作用于高校体育院系,最终使其在今日之大学的场域内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困境。当体育院系自己开始逐渐将其传统“三大工作”推向边缘的时候,很可能是普通高校体育组织职能转移的前兆。如此一来,看似高校体育院系在不断地进入向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但是实质上他们的行为与学校体育的根本功能渐行渐远。本文还从中微观行动者的角度,结合法国组织社会学派的观点,考察普通高校体育院系遵从“合法性”背后采取的系列“反抗”之举。即各个层面的行动者在履行学校体育任务时存在大量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且大多数行为具有强同化性。同时,正式制度的约束无形中向“权力关系”转移,即关键行动者和资源反而成为制约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核心要素。此外,有些异化源自于相关行动者在资源制约下的无奈之举或意外后果。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发生于行动者的认知、行为与组织结构的循环互动之中,其本质在于组织功能的异化。对于组织系统而言,异化表现为组织运行过程中开展活动的手段对于目的、任务的背离,最初设定的那些应然性目标沦为象征或者口号。对普通高校体育而言,异化则体现为“完人”发展目标被工具理性导向下的“组织工作”所取代,甚至“维系体育院系生存发展”变成了新的组织目标。其根本功能是政治性的,教育属性和本质功能几乎被完全遮蔽,与身体的教育活动越来越远。另外,从组织演化的角度看,系统内目前并没有产生新的结构。我们所看到的诸多“有问题”的现象,是普通高校体育组织中许多子系统的功能异化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无组织力量汇集交织的结果。

冷林燕[9](2019)在《健康意识对高校教师康养旅游意向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人全面发展、生活幸福的基石。人口老龄化、亚健康等问题迫切需要得以解决。康养旅游是使旅游者身体、心智和精神达到优良状态的旅游活动,能够为人类的发展带来福祉。目前我国康养旅游的发展形势大好,行业发展蒸蒸日上,研究旅游者的康养旅游意向有利于开发出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康养旅游产品、增加康养旅游产业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从现有的研究成果上看,关于康养旅游的学术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侧重于定性研究,关于康养旅游意向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高校教师为调研对象,以康养旅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以计划行为理论、休闲限制理论、知信行理论为基础理论,结合了康养旅游的特点,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推导构建了“康养旅游意向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不同学科背景下的高校教师对康养旅游态度、康养旅游意向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岗位的的高校教师在知觉行为控制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收入水平的高校教师在知觉行为控制、健康感知上存在显着性差异。(2)康养旅游意向受到健康意识、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康养旅游态度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影响程度大小为:康养旅游态度>主观规范>健康意识>知觉行为控制。(3)健康意识和主观规范不仅直接影响到康养旅游意向还通过康养旅游态度产生间接影响。(4)健康感知会在康养旅游态度与康养旅游意向的关系间起到反向的调节作用。最后结合研究结论与康养旅游的实际情况,为政府、行业、企业的实践运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本文可能的理论创新之处体现在:第一,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以健康意识为分析路径,构建了包含健康意识、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康养旅游态度、康养旅游意向的关系模型,扩展了康养旅游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第二,选取健康感知作为调节变量,在理论上验证健康感知在康养旅游意向影响因素中的调节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个体健康状况在康养旅游意向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苏晓君[10](2019)在《荷球运动在河南省普通高校公体课中的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荷球运动是一项避免身体接触、倡导两性平等和齐心协力的运动,从我国文化内涵来看,这项运动与我国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相符合,也是荷球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不同之处。本文将从荷球运动在河南省普通高校公体课中的开展现状出发,对影响荷球运动在普通高校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总结,进而为荷球运动在河南省普通高校公体课的发展探寻可行性路径。最后普通高校通过荷球运动的文化价值来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是每一个高校迈向教学内容多元化,运动方式多样化的重要途径。本文是依据查阅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个人的运动经历基础上,对河南省7所普通高校的学生、老师、管理员以及专家,对荷球运动的认知、态度、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进行针对性的调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河南省开展荷球运动公体课的普通高校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得出影响荷球运动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为荷球运动在河南省普通高校公体课的发展寻求新的可行性路径,推动荷球运动的发展趋势。通过分析得出:1.河南省普通高校的师生及管理领导对荷球运动的认知度不高,但是荷球运动其运动特征对性别年龄、身体素质等要求没有限制,场地和器材也较简单,且男女同场竞技、避免身体对抗性的特点,学生对开展荷球运动的期望值还是很高。2.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背景下,为荷球运动在普通高校发展提供了契机,推动荷球运动的发展和普及进程。3.目前河南省绝大多数普通高校对荷球运动的办学条件还相对欠缺,其中主要体现在场地和器材的不足、荷球教师的匮乏和专业水平较差,缺乏荷球专业培训和锻炼机会。4.学校领导对荷球运动的关注以及期望值不高,没有及时地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激励政策,很大的程度上影响荷球运动在高校的开展深度以及广度。

二、对高校康体课的设计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高校康体课的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现代公体课教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评价的要求
2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体育教学评价设计及其实施策略
    2.1 教学实施前进行多元智能鉴别和核查
    2.2 教学实施中制定多元化评价体系
        2.2.1 制定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相结合的评估标准
        2.2.2 多元智能表现评价的方式
        2.2.3 多元化评价体系制定的要点
3 结束语

(2)高校足球公体课教学模式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我国高校足球公体课教学现状
    1.1 教学设计不合理
    1.2 教学模式陈旧
2 促进高校足球公体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2.1 改革原有的足球课程教学模式
    2.2 改变教师的教学思维,更新课程内容的设计
    2.3 注重学生各方面发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2.4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结束语

(3)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体适能相关概念
        2.1.2 体质相关概念
        2.1.3 太极拳相关概念
    2.2 研究现状
        2.2.1 太极拳的相关研究
        2.2.2 体质健康的相关研究
        2.2.3 健康体适能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测量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实验对象身体素质各项指标之间的同质性检测
        4.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同质性检测
        4.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间同质性检测
    4.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比较检验
        4.2.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高体重组内与组间的比较检验
        4.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的比较检验
    4.3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指标的影响
        4.3.1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肺活量测试指标的影响
        4.3.2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速度素质测试指标的影响
        4.3.3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下肢力量与爆发力的影响
        4.3.4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柔韧素质的影响
        4.3.5 融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的肌肉耐力指标的影响
        4.3.6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有氧耐力测试指标的影响
        4.3.7 实验组与对照组太极拳期末考试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4)运动教育模式融入民办高职院校篮球公体课实验研究 ——以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2.3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运动教育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运动教育模式国内研究现状
        2.1.2 运动教育模式国外研究现状
    2.2 民办高职院校体育课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2.2.1 民办高职院校体育课国内发展及研究现状
        2.2.2 民办高职院校体育课国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2.3 概念界定
        2.3.1 运动教育模式
        2.3.2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比较分析法
        3.2.3 实验研究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实验设计与实施
    4.1 实验设计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对象、时间及地点
        4.1.3 实验假设
        4.1.4 实验建模
        4.1.5 实验变量
        4.1.6 实验测试指标
        4.1.7 实验步骤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各项测试结果与分析
    5.2 实验后各项测试结果与分析
        5.2.1 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5.2.2 实验班与对照班专项基本技能测试结果分析
        5.2.3 实验班与对照班其他测试结果分析
    5.3 观察期对比结果与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身体素质指标测试方法
    附录B 对照班与实验班的实验教学内容

(6)12周苗鼓运动干预女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招募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实验分组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验法
        2.2.3 数理统计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12周苗鼓运动干预前后,女大学生身体成分的对比
        3.1.1 12周苗鼓运动干预前后,女大学生体重、BMI、FAT%的对比
        3.1.2 12周苗鼓运动干预前后,女大学生各部位肌肉量的对比
    3.2 12周苗鼓运动干预前后,女大学生心肺功能的对比
        3.2.1 12周苗鼓运动干预前后,女大学生肺活量的对比
        3.2.2 12周苗鼓运动干预前后,女大学生最大摄氧量、安静时心率、血压舒张压、收缩压的对比
    3.3 12周苗鼓运动干预前后,女大学生身体柔韧性的对比
    3.4 12周苗鼓运动干预前后,女大学生肌力及肌耐力的对比
第4章 分析讨论
    4.1 12周苗鼓运动干预前后,女大学生身体成分的对比
    4.2 12周苗鼓运动干预前后,女大学生心肺功能的对比
    4.3 12周苗鼓运动干预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女大学生身体柔韧性指标的对比
    4.4 12周苗鼓运动干预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女大学生肌力及肌耐力指标的对比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作者在学习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附录 B 食物热量表

(7)上海师范大学公共体育篮球项目俱乐部制的效果实证研究 ——基于身体自尊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上海师范大学公共体育篮球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实施情况
    1.3 选题依据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现实意义
    1.6 相关概论的界定
        1.6.1 俱乐部制教学模式
        1.6.2 身体自尊
    1.7 身体自尊测量工具及信效度的检验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状况及水平
        2.1.1 国内身体自尊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高校篮球俱乐部制教学的研究现状
        2.1.3 国外身体自尊的研究现状
    2.2 小结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比较分析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公体课与篮球俱乐部制课六项测试前后测试对比
        4.1.1 公体课与篮球俱乐部制课六项测试前后测试平均值
        4.1.2 篮球俱乐部制两项篮球技能测试、四项身体素质测试前后测试对比
        4.1.3 公体课两项篮球技能测试、四项身体素质测试前后测试对比
        4.1.4 公体课与篮球俱乐部制课六项测试实验前后差值横向对比
        4.1.5 小结
    4.2 身体自尊调查问卷数据在spss中的结果分析
        4.2.1 公体课与篮球俱乐部制课身体自尊量表得分前后测试平均值
        4.2.2 俱乐部制课程班级身体自尊前后对比
        4.2.3 公共体育课程班级身体自尊前后对比
        4.2.4 公共体育课程与俱乐部制课程身体自尊实验前后得分差值横向对比
        4.2.5 公共体育课程与俱乐部制课程pspp题目均分图前后比较
    4.3 实验组与对照组出勤率对比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创造条件开设俱乐部制课程
        5.2.2 按照大纲上课的基础上,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变
        5.2.3 学校应加强在校学生的心理教育建设
参考文献
附录 A 《身体自尊水平量表》调查问卷(pspp)
附录 B 体育与健身课时计划
附录 C 对照组教学进度表
致谢

(8)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5 理论基础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方法
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及其判定
    2.1 什么是普通高校体育
    2.2 异化及其判定方式
    2.3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问题表征
    2.4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判定
3 历史考察:外部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影响
    3.1 中国古代体育的独特属性和学校体育的式微
    3.2 中国近代体育发端于“内容嫁接式”体育课
    3.3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的曲折发展
    3.4 外部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作用方式
4 互动关系:中国体育、教育、大学系统对普通高校体育的影响
    4.1 中国体育模糊了学校体育的边界
    4.2 教育系统内的应试同化与干预迟滞导致良性学校体育重塑艰难
    4.3 中国大学内部生态迫使普通高校体育遵循多重工作逻辑
5 行动者分析:行动者的策略选择、行为与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呈现
    5.1 被迫趋同与主动模仿:普通高校体育组织遵从“合法性机制”
    5.2 “反抗”与“权力”转移:行动者自由行动的多种表现
    5.3 无奈之举与“意外”后果
6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综合分析
    6.1 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形成过程的特点
    6.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
    6.3 普通高校体育异化本质在于组织功能异化
    6.4 异化消解的可能性
7 研究结论
    7.1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
    7.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及其本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主要访谈对象统计表

(9)健康意识对高校教师康养旅游意向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康养旅游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1.1.2 政策推动康养旅游的发展
        1.1.3 康养旅游市场的需求规模
        1.1.4 高校教师群体的特殊性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相关概念定义
        1.6.1 康养旅游
        1.6.2 健康意识
        1.6.3 主观规范
        1.6.4 知觉行为控制
        1.6.5 康养旅游态度
        1.6.6 康养旅游意向
        1.6.7 健康感知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康养旅游研究综述
        2.1.1 康养旅游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2.1.2 康养旅游的供求内容
        2.1.3 国内外康养旅游发展现状
        2.1.4 国内外康养旅游研究现状
        2.1.5 计划行为理论在康养旅游中的运用
    2.2 健康意识研究综述
    2.3 健康感知研究综述
    2.4 研究评述
    2.5 理论基础
        2.5.1 计划行为理论
        2.5.2 休闲限制理论
        2.5.3 知信行理论
第3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3.1 研究变量的作用关系分析
    3.2 研究假设推导
        3.2.1 健康意识与康养旅游态度、康养旅游意向
        3.2.2 主观规范与康养旅游态度、康养旅游意向
        3.2.3 知觉行为控制与康养旅游态度、康养旅游意向
        3.2.4 康养旅游态度与康养旅游意向
        3.2.5 健康感知的调节作用
    3.3 研究模型构建
    3.4 人口学特征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问卷内容设计
    4.2 题项设计
        4.2.1 健康意识量表
        4.2.2 计划行为理论量表
        4.2.3 康养旅游意向量表
        4.2.4 健康感知量表
        4.2.5 人口学特征部分
    4.3 测量题项及来源
    4.4 预调研数据分析
        4.4.1 预调研数据收集
        4.4.2 预调研数据描述
        4.4.3 信度分析
        4.4.4 效度分析
    4.5 正式问卷的发放
        4.5.1 调查样本估算
        4.5.2 问卷发放情况
第5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1 数据质量控制与基本情况
        5.1.1 研究样本质量控制
        5.1.2 研究样本的描述统计分析
        5.1.3 量表题项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信效度检验
        5.2.1 信度检验
        5.2.2 效度检验
    5.3 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5.4 差异性分析
        5.4.1 性别维度
        5.4.2 年龄层维度
        5.4.3 学科背景维度
        5.4.4 岗位维度
        5.4.5 收入水平维度
        5.4.6 学历水平维度
        5.4.7 差异性分析小结
    5.5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5.5.1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
        5.5.2 结构方程模型的假设检验
        5.5.3 健康感知的调节效应检验
        5.5.4 研究结果汇总与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与讨论
        6.1.1 高校教师群体的健康意识及健康感知的现状
        6.1.2 高校教师群体人口统计学特征对主变量的影响
        6.1.3 康养旅游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6.1.4 康养旅游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6.1.5 健康感知的调节效应分析
    6.2 理论贡献
        6.2.1 引入健康意识扩展了康养旅游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
        6.2.2 检验了健康感知在康养旅游意向影响因素中的作用
    6.3 实践意义
        6.3.1 对政府的启示
        6.3.2 对行业的启示
        6.3.3 对企业的启示
    6.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荷球运动在河南省普通高校公体课中的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荷球运动在我国高校开展现状研究
        2.2.2 高校通过荷球运动的可行性研究
        2.2.3 荷球运动在高校推广意义及前景研究
        2.2.4 荷球运动的文化特色及教育功能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结果与分析
    4.1 荷球运动在河南省普通高校公体课开展的现状分析
        4.1.1 河南省普通高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4.1.2 河南省普通高校教师基本的情况分析
        4.1.3 河南省普通高校荷球运动的现状分析
        4.1.4 河南省普通高校荷球运动教学现状分析
    4.2 荷球运动在河南省普通高校公体课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政府及管理层方面因素
        4.2.2 学校方面因素
        4.2.3 荷球运动自身因素
        4.2.4 校园荷球文化氛围
    4.3 荷球运动在河南省普通高校公体课中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4.3.1 师生对荷球运动的认知度不高
        4.3.2 师资匮乏,缺少相关培训
        4.3.3 投入资金力度不够
        4.3.4 场地和硬件设施条件落后
        4.3.5 缺失相关激励机制
        4.3.6 学校领导重视不够
    4.4 荷球运动在河南省普通高校公体课的发展路径
        4.4.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荷球运动的认知度
        4.4.2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4.4.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4.4.4 加强场地器材设施的建设
        4.4.5 完善奖励激励机制
        4.4.6 加强领导对荷球运动的重视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录 (问卷)
致谢

四、对高校康体课的设计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现代公体课教学评价[J]. 孙明运,赵鹤,陈兆祥,陈洁,刘桂江.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4)
  • [2]高校足球公体课教学模式现状及对策研究[J]. 莫程凤.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1(19)
  • [3]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D]. 王梦雅.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4]运动教育模式融入民办高职院校篮球公体课实验研究 ——以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为例[D]. 李佳霖.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5]高校“公体课”运动项目设置的困境与出路 ——基于七所高校经验的研究[D]. 李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6]12周苗鼓运动干预女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的实验研究[D]. 顾婷婷. 吉首大学, 2020(03)
  • [7]上海师范大学公共体育篮球项目俱乐部制的效果实证研究 ——基于身体自尊的视角[D]. 黄崇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D]. 刘旭明.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9]健康意识对高校教师康养旅游意向的影响研究[D]. 冷林燕. 华侨大学, 2019(01)
  • [10]荷球运动在河南省普通高校公体课中的发展路径研究[D]. 苏晓君.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浅谈高校文体课程的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