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G编解码器在W-OCDMA系统中的应用

FBG编解码器在W-OCDMA系统中的应用

一、FBG编解码器在W-OCDMA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洪媛[1](2018)在《基于二维跳时扩频的OCDMA技术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为突破传统网络性能因“电子瓶颈”而受到的限制,将无线通信领域的码分多址技术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与光纤通信技术相结合,提出光码分多址技术OCDMA(Optical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论文主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非相干OCDMA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和深入探讨。论文首先调研了光通信的发展及研究现状,并将其与光时分多址OTDMA(Optical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光波分多址OWDMA(Optical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这两种多址技术进行对比。接着对非相干OCDMA系统的用户光地址码、光编/解码器等关键技术做了较详细的阐述。论文针对非相干OCDMA系统进行一系列仿真分析。在仿真软件OptiSystem上分别搭建基于光纤延时线、光纤布拉格光栅以及结合二者的非相干OCDMA系统,并对上述三类系统分别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当系统存在多用户时,会产生多址干扰,恶化系统性能。为了有效抑制多址干扰,提出在系统接收端引入光硬限幅器。同时,讨论分析光纤色散参数、用户信号速率等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为增强系统安全性,论文进一步研究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SOA(Semiconductor Optical Amplifier)的全光异或加密,搭建基于SOA-MZI(Mach-Zehnder Interferometer)和基于SOA-XGM(Cross-Gain Modulation)的异或加解密系统,并进行仿真。分析表明,选取合适的SOA注入电流值有利于信号的异或加密。论文提出在二维单用户非相干OCDMA系统中引入基于SOA-MZI全光异或加解密模块,构成的新系统性能优良,在符合通信标准的同时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得到提高。

张东闯[2](2016)在《OCDMA系统中组合编解码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多址接入技术是为了满足光网络中多个用户在共享信道的同时对高速、大容量通信需求而出现的一门技术。其中,光码分多址技术(Optical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OCDMA)是通过给每个用户分配特定的伪随机序列码来实现多用户共享传输信道的技术,由于其具有随机异步传输、软容量、网络管理便捷以及灵活性高等特点,正在成为光纤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另外,由于用户数据被编码成伪随机序列光码字后在信道中传输,使得OCDMA技术拥有更大的潜力来增强系统安全性,因而编解码技术成为OCDMA系统中的核心研究技术之一,本文也是围绕OCDMA系统中编解码技术而展开的相关研究。首先,分别就OCDMA系统中一维编解码和二维编解码技术展开了研究和讨论。其中,重点对基于光纤延时线的时域编解码技术和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FBG)的谱域编解码技术等一维编解码技术进行了相关理论研究和实验分析验证。在二维编解码技术理论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光纤延时线和FBG的二维OCDMA编解码系统,并利用光通信仿真软件Optisystem7.0成功实现了码片速率为8Gchip/s的两用户仿真实验。其次,考虑到全光信号处理的OCDMA技术存在频谱效率低、色散补偿困难和多址干扰严重等问题,而在短时间又难以克服这一瓶颈,本文结合光域编解码器和电域编解码器的各自优点,提出了一种电光组合编解码方案,并推导出了相关理论公式。同时,建立了基于电光组合编解码器的OCDMA仿真系统,实现了码片速率为80Gchip/s的两用户仿真实验。为了进一步验证本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搭建了基于电光组合编解码器的OCDMA系统实验平台,成功实现了码片速率为1Gchip/s的单用户数据传输的验证实验。最后,结合OCDMA系统未来集成化的发展趋势,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二维光子晶体的二维OCDMA系统编解码方案。针对光子晶体所具有的慢光特性和滤波特性来实现二维时域/频域编解码的可行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Rsoft软件设计了一种四通道的二维光子晶体编解码器,并对其编码特性进行了仿真实验。

陆叶[3](2015)在《OCDMA光纤接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新兴业务的出现和发展,对接入系统的带宽、容量、速率和数据安全等要求日渐升高。光码分多址(OCDMA)技术因其能充分利用光纤中的巨大带宽,支持用户随机接入,软容量,满足多速率业务,协议透明以及保密性强等优势,迅速成为研究热点,在光纤接入中有着广泛的前景。论文围绕OCDMA光纤接入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光正交码的构造、电光组合编解码器结构的设计与研究、非相干OCDMA系统实验研究以及OCDMA系统传输性能研究。1.构造了一种以QCHC作为频域跳频模式,SVWOOC作为时域扩频模式,满足OCDMA系统不同QoS需求的跳频/扩时二维变重光正交码QCHC/SVWOOC,给出了构造方法并对其相关性、容量及误码率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OCS/SVWOOC,所构造的地址码具有更大的码容量及更优的误码性能。此外构造了一种以LSOOC为跳频序列,在TSAMLC上进行跳频扩频的三维光正交码LSOOC/TSAMLC,详细分析了其自相关、互相关性及容量,并给出了码字间的碰撞概率。结果表明,其在误码性能及容量上优于一维光正交码及二维光正交码,适合大容量和低误码率的高密集通信。2.给出了一种电域编码-光域级联FBGs解码的电光组合编解码器结构,通过仿真验证和分析了电光组合编解码系统的传输性能。结果表明,电光组合编解码系统可以正确有效地进行信号的传输,当选用较长的码字作为控制方案时,有利于系统性能的改善。3.设计并开展了基于电域编解码和电光组合编解码的非相干OCDMA光纤传输系统实验。成功进行了三用户、传输速率100Mbit/s下的电域编解码系统实验,在接收端可以顺利恢复出期望用户信号,实现数据的有效传输。分别在2.5Gbit/s和155.52Mbit/s传输速率下展开了双用户的电光组合编解码系统实验,初步分析表明,实验结果未能对电光组合编解码系统传输的正确及有效性进行验证。4.研究分析了群速度色散、三阶色散及自相位调制对光脉冲形状变化的影响。给出了综合考虑色散及非线性效应下的三维OCDMA系统误码率的修正公式,并对色散及非线性效应影响下的二维、三维OCDMA系统误码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维系统误码性能更优。研究分析了实际单比特传输系统,并给出了无光硬限幅器和带一个光硬限幅器时的误码率公式,仿真结果表明,光硬限幅器能有效改善系统的误码性能。

陈富军[4](2015)在《全光分组交换网络中的编解码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具有可随机异步接入、软容量、安全性好、频谱资源利用率高、资源分配灵活、高速全光处理、低复杂度等诸多优势,光码分多址技术(OCDMA)在光分组交换(OPS)网络中的应用正受到更多的关注。目前,能够提供多样化服务质量(QoS)传输的可调功率变码重OCDMA系统正在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本论文围绕用于光分组交换的OCDMA编解码技术比如变码重地址码设计、系统性能分析、改进的编/解码器以及检测接收装置和OCDMA在OPS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用于OCDMA地址码设计的数学基础和基本原理:基于Galios域,在二次同余码(QCC)基础上,利用循环移位、子序列填充和交换、序列转置等代数变换构造了能够满足各种非相干OCDMA需求的多样化二次同余码(DQCC)。与改进素数码(MPC)相比,DQCC的码字基数增加一倍、码集多样、可变码重、互相关特性好,能满足多样化QoS的需求。而且,具有恒定带内互相关(IPCC)值的改进QCC(MQCC)码字序列能够用于非相干谱幅度编码OCDMA(SAC-OCDMA)系统。为能够提供多样化的QoS传输,分析了DQCC在功率可调双码重OCDMA系统中的性能,评价了在功率和码重同时变化时对系统误码率(BER)性能的影响。为了改进系统性能,基于先进光逻辑与门和异或门设计的双级多阶复合光逻辑门在接收端实现了不同层级功率信号的识别。因此,该复合光逻辑门能有效抑制不同层级功率信号之间的多用户干扰(MAI),改善OCDMA系统的BER性能。为了能够完全消除MAI对OCDMA系统的影响,基于重构等效啁啾(REC)技术设计了用于SAC-OCDMA的具有色散补偿和MAI消除功能的平衡FBG解码器,并利用负二项式分布(NB)模型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建模和评价。同以往的Gaussian近似模型相比,基于NB模型的评价更为接近实际值,能够全面反映功率变化情况下的系统BER性能变化趋势。接着,为了消除地址码序列必须具有固定IPCC值的限制,设计了改进的平衡三支路检测装置。它不但能实现MAI消除功能,而且能够消除SAC-OCDMA对码字设计必须具有固定IPCC值的限制。因此,很多已经提出的地址码可以直接应用于SAC-OCDMA系统,以另一方式解决了严重制约SAC-OCDMA系统的码字设计问题。最后介绍变OPS核心节点和边缘节点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设计了全光多粒度分组交换节点架构。基于DQCC,分析和评价了光码标签在OPS网络中的性能与二项式系数、跳数以及码重个数的关系。提出了利用并行编码结构和延时模块的串行光码标签(SOCL)产生方案,仿真验证了SOCL在OCDMA-OPS中的分组交换实现。

申志国[5](2012)在《OCDMA系统多址干扰抑制和组合编解码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码分多址技术(OCDMA)将码分复用(CDMA)概念引入光纤通信中,该技术具有全光处理,异步接入、软容量,网络协议简单、保密性强等特点。OCDMA技术体系包括地址码设计、编解码器构造、系统实验研究、多址干扰(MAI)抑制等内容。本文重点研究了MAI的抑制方法和组合编解码技术。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介绍了光纤布拉格光栅(FBG)的工作原理以及FBG编解码器的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基于FBG编解码器的非相干二维OCDMA实验平台,进行了单路速率达2.5Gb/s的4用户传输实验。结果表明,采用FBG编解器的OCDMA技术在未来大容量的光网络中有很强的适用性。多址干扰(MAI)是影响非相干OCDMA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已经报道了一些抑制方案。文章第三章,提出一种利用SOA作光限幅放大器的抑制方法,并对此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多用户OCDMA仿真系统对该抑制方案进行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基于SOA的抑制方案能有效地提高信号质量,降低MAI噪声,效果良好。编解码器的设计对OCDMA系统性能有着重要意义。首次研究了一种新型的组合编解码方法,介绍了码片产生与识别、编解码器结构、地址码构造等基本理论。利用光通信仿真软件optisystem7.0设计的仿真实验证实了这种组合编解码方法能灵活有效地完成码片序列处理。文章还讨论了这种编解码方案在OCDMA-PON、三网融合等光网络中的潜在应用。

许丹丽[6](2011)在《无线OCDMA系统信道影响及抗干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线光码分多址( Wireless Optical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WOCDMA)技术充分利用了CDMA技术的优点以及光波的巨大带宽,是目前光通信研究的热点。由于无线信道环境比较恶劣, OCDMA系统中的扩频码字并不是完全正交的,因而信道噪声及多址干扰对通信效果的影响非常大,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针对信道噪声对WOCDMA系统的影响展开分析,并对其抗干扰方法进行研究。首先,本文针对自由空间、大气信道中影响WOCDMA系统的因素展开分析并进行仿真。根据仿真实验结果,自由空间信道较理想,但随着用户数的增加,系统误码率逐渐变大。大气WOCDMA系统中,随着大气闪烁强度的增大,系统的性能逐渐下降,用户数的增加也导致系统性能的下降。可见,多址干扰是抑制自由空间WOCDMA系统的主要因素,大气闪烁及多址干扰是抑制大气WOCDMA系统的主要因素。其次,针对自由空间WOCDMA系统中多址干扰问题,本文研究了分别基于信道编码和差分检测的系统,推导其误码率公式,并进行仿真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在相同的码片速率下,基于信道编码的WOCDMA系统性能比常规系统要好。对于采用差分检测技术的WOCDMA系统,在接收光功率为-30dBm时,误码率要比常规系统低4dB。联合信道编码和差分检测的WOCDMA系统性能更优于只基于差分检测的系统。可见,采用信道编码和差分检测技术都能有效地抑制多址干扰,提高系统性能。最后,在大气WOCDMA系统中,本文针对大气闪烁问题,研究了基于多光束传输的WOCDMA系统,而针对其多址干扰问题,研究了基于差分检测的WOCDMA系统,并分别推导其误码率公式,进行仿真实验。根据实验结果,采用多光束传输技术的WOCDMA系统,无论是在弱闪烁区还是强闪烁区,随着使用光束数目的增加,系统误码率将显着降低。差分检测技术的WOCDMA系统,在接收光功率为-30dBm,闪烁强度为0.3时,误码率要比直接检测系统低4dB。可见,采用多光束传输和差分检测系统都有效地提高系统性能。综上,本文对信道噪声对WOCDMA系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采用了有效的抗干扰方法,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

任亚飞[7](2011)在《FBG编解码技术在OCDMA系统中的应用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光码分多址技术以其支持用户随机接入、组网灵活、抗干扰性强、保密性好、通信容量大、允许可变速率或者多速率传输等特点,在全光接入网、局域网中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OCDMA系统中的FBG编解码器技术、多用户干扰抑制技术以及系统性能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分析、仿真和实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综述了OCDMA系统的原理、分类以及OCDMA系统的关键技术,概括了OCDMA技术的发展状况;较详细的介绍了FBGs编解码的基本原理,分析了FBGs的切趾特性、滤波特性和可调谐性,研究了FBGs编解码器的设计方案。(2)建立了二维跳频扩时OCDMA系统的编解码信号数学模型,分析研究了可调谐FBGs波长偏差对OCDMA系统的影响,采用解码信号的归一化的自相关峰值对判决阈值进行调整,对系统的误码率公式进行改进。随跳频扩时码字参数的变化,用matlab仿真了中心波长偏差对系统误码率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了系统接收端改进设想。(3)利用光通信仿真软件,建立了单用户和双用户的时/频域二维编解码器的非相干OCDMA系统,采用二维光正交码作为地址码,来设计FBGs编解码器,实现了数据的传输。针对系统的多噪音和多用户干扰,采用光硬限幅器法进行抑制。仿真表明相对无光硬限幅器的系统,光硬限幅器法可有效抑制系统内的多噪音和多用户干扰,传输性能更优;然后,设计搭建了基于FBGs编解码器的OCDMA系统实验平台,同样选择二维光正交码作为光地址码,综合考虑光源及系统损耗,设计并制作了二维FBGs编解码器,验证了双用户OCDMA通信系统性能,分析和总结了实验结果。(4)介绍了真实相移SSFBG编解码器工作原理,用传输矩阵法研究了真实相移SSFBG编解码器的反射谱特性,然后介绍了等效相移SSFBG编解码器的原理、主要优势以及最新研究成果。

张婵[8](2011)在《OCDMA编解码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光纤通信因光纤的海量带宽,而具有电通信无可比拟的信号传输能力。光纤具有较高的信号质量、较远的传输距离、较大的信息容量,在计算机通信和电信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使得通信水平、交流方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光纤通信和计算机技术一起形成了现代高新技术的两个重大支柱,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繁荣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码分多址(CDMA)技术由于其出色的技术优点,已经在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领域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与其它多址技术相比,CDMA系统具有更大的系统容量,保密性更好,抗干扰能力更强。但是CDMA技术中的优势仍然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是因为在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中有着带宽限制。论文研究了光码分多址(OCDMA)系统各个关键部分的功能和结构,重点探讨了其中的编解码技术。重点工作如下:(1)研究了长周期光纤光栅的色散补偿问题,对色散补偿光纤在搭建的系统中进行仿真,得出仿真曲线,验证了色散补偿对恢复所传输信号的有效性。(2)对基于长周期光纤光栅的编解码器进行验证分析。首先介绍长周期光纤的基础知识,包括写入方法,分析方法等。其中分析方法采用的是时下流行的耦合模理论方法。通过对存在于长周期光栅中的模式进行分析,得出长周期光栅的交叉透射谱,从而设计编解码器的参数。(3)通过Optisystem仿真软件,对基于长周期光纤光栅的OCDMA编解码器进行系统仿真,得出并分析了仿真结果。

陈思思[9](2009)在《非相干OCDMA系统编/解码器设计及多用户干扰抑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相干OCDMA系统将码分多址(CDMA)技术应用于光纤通信。相对目前OTDMA、OWDMA光通信网络,具有突出优势,是光纤通信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地址码构造、编/解码器设计、抑制多用户干扰是非相干OCDMA技术实用化的关键。本文以此三项关键技术为研究内容,完成的主要工作有:第一,在对几种传统一维素数码、光正交码构造算法的实现及码字性能分析基础上,提出改进方法,得到新型码字。相对传统素数码,扩展同步二次素数码在码字容量、相关性能上均有提高。相对由二维射影空间映射得到的光正交码,由三维射影空间得到的码字相关性较好,码字容量更大,但信息率有所降低。基于一维素数码、光正交码构造二维地址码。结果表明二维地址码码字容量远大于一维地址码,且误码率性能更优。第二,设计实现了一维时域光纤延时线结构编/解码器、频域光纤布拉格光栅阵列结构编/解码器以及时/频域二维编/解码器,建立非相干OCDMA仿真系统,仿真结果表明三种编/解码器均可实现数据传输,且采用频域编/解码器的系统传输性能优于时域编/解码器,二维编/解码器优于一维编/解码器。第三,针对时域光纤延时线结构、时/频域二维编/解码器的非相干OCDMA系统,采用光硬限幅器法抑制多用户干扰。仿真表明相对无光硬限幅器的系统,光硬限幅器法可有效抑制多用户干扰,传输性能更优。针对频域光纤布拉格光栅阵列结构编/解码器的非相干OCDMA系统,采用差分检测抑制多用户干扰。仿真表明相对直接检测接收,差分检测法可有效抑制多用户干扰。最后,针对目前多用户干扰抑制方法多为单极性编码,重点研究双极性编码多用户干扰抑制技术,分别采用移位码、互补码、正交码对数据”0”光脉冲编码的三种方案。仿真结果表明,双极性编码抑制多用户干扰的性能优于单极性编码,且互补码、正交码方案优于移位码。

王亚伟[10](2009)在《基于多重光正交码的光标签产生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下一代光网络的发展目标,光分组交换网络以光分组的形式来承载数据业务,净荷的传输与交换在光域中进行,而标签头的处理和控制在光域或电域中完成,标签处理技术是光分组交换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是实现光分组交换的前提。本文围绕基于光正交码(OOC)的光标签处理技术分析讨论了三重OOC光标签结构的意义、与实现方案,设计相关的控制电路与编解码器,实验研究了基于三重OOC光标签的光分组交换系统的光标签处理技术。非相干的OCDMA系统利用光信号的强度携带信息,实现方式比较简单,对器件的性能要求比较松。光正交码以其优良的性能成为实现非相干OCDMA系统的一种地址码。基于OCDM的光分组交换系统采用光正交码对标签进行编码,通过光解码器能恢复出经过编码的标签信号,而抑制未经过编码的净荷信号,从而提取出标签信号。单个OOC标签方案的光正交码标签数目十分有限,因此我们提出用多个OOC的串行排列/组合的方法大大增加光标签的数目,这种方案可使光分组交换网络的规模得到扩展。实现多个OOC串行排列标签格式的关键技术在于标签的编解码与标签的识别。本文的研究围绕这些关键技术展开。多重OOC光标签的编解码模块主要包括FPGA控制电路,光开关,编解码器,光纤延迟线(FDL)、光源及调制器。FPGA控制电路包括光开关配置接口模块、路由信息处理FPGA模块、编码脉冲发送模块及主机接口模块。光开关配置模块实现OOC编码在时域上的不同延时;信息处理模块实现路由信息的接收与识别,处理相关的控制信息;编码脉冲发送模块实现高速短脉冲;主机接口模块实现主机与FPGA控制电路的通信。编解码器采用光纤光栅串联结构,实现比较容易。本文在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组网实验,包括单个OOC编解码、三重OOC光标签的编解码、光分组信号的产生、标签识别与标签擦除。实验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二、FBG编解码器在W-OCDMA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BG编解码器在W-OCDMA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二维跳时扩频的OCDMA技术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纤通信发展回顾
    1.2 光纤通信复用多址技术
    1.3 OCDMA技术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非相干OCDMA系统关键技术
    2.1 OCDMA系统模型
    2.2 用户地址码
        2.2.1 单极性码
        2.2.2 双极性码
        2.2.3 二维地址码
    2.3 光编/解码器
        2.3.1 一维光纤延时线编/解码器
        2.3.2 一维布拉格光栅编/解码器
        2.3.3 二维编/解码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相干OCDMA系统仿真与分析
    3.1 一维时域非相干OCDMA系统
        3.1.1 单用户时域系统仿真
        3.1.2 双用户时域系统仿真
    3.2 一维频域非相干OCDMA系统
        3.2.1 单用户频域系统仿真
        3.2.2 双用户频域系统仿真
    3.3 二维时/频域非相干OCDMA系统
        3.3.1 二维单用户系统仿真
        3.3.2 二维双用户系统仿真
    3.4 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3.4.1 光纤色散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4.2 多址干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4.3 用户信号速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4.4 光纤光栅反射带宽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4.5 PIN光电检测器噪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相干OCDMA系统加密技术研究
    4.1 全光逻辑异或XOR加密方案
        4.1.1 全光逻辑异或理论基础
        4.1.2 全光逻辑异或主要实现方案
    4.2 基于SOA-MZI逻辑异或加密
        4.2.1 基于SOA-MZI全光异或原理
        4.2.2 基于SOA-MZI异或加密仿真分析
        4.2.3 基于SOA-MZI加密的二维非相干OCDMA系统性能分析
    4.3 基于SOA-XGM逻辑异或加密
        4.3.1 基于SOA-XGM全光异或原理
        4.3.2 基于SOA-XGM异或加密仿真分析
        4.3.3 基于SOA-XGM加密的二维非相干OCDMA系统性能分析
    4.4 基于SOA-MZI异或加解密的二维单用户非相干OCDMA系统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2)OCDMA系统中组合编解码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无源光网络复用技术
    1.3 OCDMA关键技术
        1.3.1 OCDMA技术研究现状
        1.3.2 用户地址码结构
        1.3.3 编解码技术
        1.3.4 多用户干扰抑制技术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OCDM系统编解码理论及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时域编解码技术
        2.2.1 光纤延时线编解码基本理论
        2.2.2 OCDMA系统时域编/解码的实现
    2.3 谱域编解码技术
        2.3.1 FBG编解码基本理论
        2.3.2 FBG滤波特性的实验分析
    2.4 二维λ-t OCDMA系统编解码器的设计和性能分析
        2.4.1 二维λ-t编解码原理
        2.4.2 系统仿真和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OCDMA系统组合编解码器的设计和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电光组合编解码方案设计和仿真
        3.2.1 电子编解码方案
        3.2.2 电光组合编解码方案
        3.2.3 电光组合编解码系统构架
        3.2.4 电光组合编解码系统编解码过程
        3.2.5 系统仿真及结果分析
    3.3 电光组合编解码器的实验研究
        3.3.1 基于电光组合编解码器的系统实验
        3.3.2 实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子晶体编解码器的研究
    4.1 引言
    4.2 光子晶体基本理论分析
    4.3 光子晶体编解码方案设计和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项目情况和科研成果
致谢

(3)OCDMA光纤接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OCDMA技术概述
        1.2.2 OCDMA基本原理
        1.2.3 OCDMA关键技术
        1.2.4 OCDMA在光纤接入系统中的应用
    1.3 OCDMA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1.5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2章 OCDMA系统地址码构造与性能研究
    2.1 典型光正交码综述
        2.1.1 一维光正交码(OOC)
        2.1.1.1 LSOOC的构造
        2.1.1.2 LSOOC的码字容量及误码性能分析
        2.1.2 二维光正交码(2D-OOC)
        2.1.2.1 2D-OOC方阵码的构造
        2.1.2.2 2D-OOC方阵码的码字容量及误码性能分析
    2.2 二维变重光正交码QCHC/SVWOOC构造与性能分析
        2.2.1 基本理论
        2.2.1.1 二维变重光正交码定义
        2.2.1.2 光正交跳频码原理
        2.2.2 QCHC/SVWOOC构造
        2.2.2.1 QCHC的构造方法
        2.2.2.2 QCHC/SVWOOC的构造方法及结果
        2.2.3 QCHC/SVWOOC性能分析
        2.2.3.1 QCHC/SVWOOC的相关性及容量分析
        2.2.3.2 QCHC/SVWOOC的误码性能分析
        2.2.3.3 QCHC/SVWOOC的系统仿真及分析
    2.3 三维光正交码LSOOC/TSAMLC构造与性能分析
        2.3.1 基本理论
        2.3.1.1 三维光正交码定义
        2.3.2 LSOOC/TSAMLC构造
        2.3.2.1 TSAMLC的构造方法
        2.3.2.2 LSOOC/TSAMLC的构造方法及结果
        2.3.3 LSOOC/TSAMLC性能分析
        2.3.3.1 LSOOC/TSAMLC的相关性及容量分析
        2.3.3.2 LSOOC/TSAMLC的误码性能分析
        2.3.3.3 LSOOC/TSAMLC的系统仿真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OCDMA系统电光组合编解码技术研究
    3.1 典型编解码器综述
        3.1.1 光纤延时线编解码器
        3.1.2 阵列波导光栅编解码器
        3.1.3 光纤布拉格光栅编解码器
        3.1.4 基于声学可调光滤波器的编解码器
    3.2 电光组合编解码器结构与系统性能分析
        3.2.1 电光组合编解码器结构
        3.2.2 电光组合编解码原理
        3.2.3 电光组合编解码的系统仿真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相干OCDMA光纤传输系统实验研究
    4.1 局端光收发机结构
    4.2 电域编解码系统实验
        4.2.1 电域编解码系统实验方案
        4.2.2 电域编解码系统实验参数
        4.2.3 电域编解码系统实验结果及分析
    4.3 电光组合编解码系统实验
        4.3.1 电光组合编解码系统实验方案
        4.3.2 电光组合编解码系统实验参数
        4.3.3 电光组合编解码系统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OCDMA系统传输性能研究
    5.1 色散及非线性效应对光纤中传输信号的影响
        5.1.1 信号在光纤中的传输模型
        5.1.2 展宽因子及脉冲形状变化
    5.2 色散及非线性效应对系统误码性能的影响
        5.2.1 基本理论
        5.2.2 三维OCDMA系统误码率公式修正
        5.2.3 色散及非线性效应影响下系统误码性能分析
        5.2.3.1 GVD及SPM效应影响下二维OCDMA系统误码性能分析
        5.2.3.2 GVD及SPM效应影响下三维OCDMA系统误码性能分析
        5.2.3.3 GVD、TOD及SPM效应影响下三维OCDMA系统误码性能分析
    5.3 实际单比特传输系统误码性能研究
        5.3.1 无光硬限幅器的OCDMA系统
        5.3.2 带一个光硬限幅器的OCDMA系统
        5.3.3 实际单比特传输系统误码率仿真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4)全光分组交换网络中的编解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光分组交换技术概述
    1.2 多址复用技术
    1.3 OCDMA编解码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4 OPS网络中OCDMA编解码技术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章节安排
2 基于Galois域的DQCC设计
    2.1 OCDMA地址码设计的数学基础
    2.2 基于Galios域的DQCC设计
    2.3 DQCC的特点
    2.4 具有固定IPCC值的QCC及其性能特点
    2.5 本章小结
3 DQCC在OCDMA系统中的性能分析
    3.1 DQCC在硬限幅下的性能分析
    3.2 DQCC在复合光逻辑门下的系统性能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平衡结构FBG编解码器及其在系统中的性能分析
    4.1 SAC-OCDMA编/解码器
    4.2 带色散补偿功能的FBG编解码器设计
    4.3 SAC-OCDMA平衡编解码器及其性能分析
    4.4 改进的三支路平衡结构解码器方案
    4.5 本章小结
5 非相干OCDMA在OPS中的应用
    5.1 OPS关键技术
    5.2 基于DQCC的OCDMA-OPS性能分析
    5.3 基于DQCC的OCDMA-OPS系统性能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博士学位论文主要研究成果的发表或获奖情况
附录3 主要符号缩写对照表

(5)OCDMA系统多址干扰抑制和组合编解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OCDMA基本原理与分类
    1.3 OCDMA关键技术
    1.4 发展与现状
    1.5 本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多用户非相干OCDMA系统实验研究
    2.1 光学编解码器介绍
    2.2 FBG编解码器原理
    2.3 多用户非相干OCDMA系统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OA在抑制OCDMA系统MAI中的应用
    3.1 MAI及常用抑制方法
    3.2 利用SOA抑制MAI的原理
    3.3 利用SOA抑制MAI的实验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光组合编解码技术及其应用
    4.1 电子编解码器
    4.2 电光组合编解码方案
    4.3 电光组合编解码在PON中的应用
    4.4 电光组合编解码技术在三网融合中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6)无线OCDMA系统信道影响及抗干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无线OCDMA 系统研究现状
        1.2.2 无线OCDMA 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WOCDMA 系统的信道特性分析
    2.1 自由空间和大气信道的基本概念
        2.1.1 自由空间信道
        2.1.2 大气信道
    2.2 WOCDMA 系统地址码的构造和分析
        2.2.1 PC/OOC 码字的构造
        2.2.2 PC/OOC 码字的性能分析
    2.3 自由空间下WOCDMA 系统的仿真及分析
        2.3.1 系统误码率分析
        2.3.2 仿真及结果分析
        2.3.3 基于OPTISYSTEM 7.0 平台系统的设计及仿真
    2.4 大气信道下WOCDMA 系统的分析及仿真
        2.4.1 大气闪烁的影响分析
        2.4.2 大气衰减的影响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由空间WOCDMA 系统中抗干扰方法研究
    3.1 基于信道编码的自由空间WOCDMA 系统研究
        3.1.1 系统误码率理论分析
        3.1.2 系统仿真实验及分析
    3.2 基于差分检测的自由空间WOCDMA 系统研究
        3.2.1 系统误码率理论分析
        3.2.2 系统仿真实验及分析
        3.2.3 基于OPTISYSTEM 7.0 平台系统的设计及仿真
    3.3 基于信道编码与差分检测的联合抗干扰方法研究
        3.3.1 系统误码率理论分析
        3.3.2 系统仿真实验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气WOCDMA 系统抗干扰方法研究
    4.1 基于多光束传输的大气WOCDMA 系统研究
        4.1.1 系统误码率理论分析
        4.1.2 系统仿真实验及分析
    4.2 基于差分检测的大气WOCDMA 系统研究
        4.2.1 系统模型及原理分析
        4.2.2 系统误码率理论分析
        4.2.3 系统仿真实验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FBG编解码技术在OCDMA系统中的应用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OCDMA系统介绍
    1.2 OCDMA系统分类
    1.3 OCDMA系统编解码技术
        1.3.1 光编解码器
        1.3.2 OCDMA系统的多用户干扰(MAI)
    1.4 OCDMA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FBGs编解码器的原理及参数设计
    2.1 FBGs的编解码原理
    2.2 FBG的滤波特性分析
    2.3 FBG的可调谐性分析
    2.4 FBGs编解码器结构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调谐FBGs波长偏差对OCDMA系统的影响
    3.1 可调谐FBGs编解码器的设计
    3.2 跳频扩时光码分多址系统误码率上限的研究
    3.3 FBGs中心波长偏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3.1 理论分析
        3.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3.3.3 系统接收端改进设想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相干OCDMA系统的仿真及实验研究
    4.1 光地址码的选取
    4.2 基于Optisystem软件的非相干OCDMA系统仿真
        4.2.1 单用户的仿真
        4.2.2 双用户的仿真
    4.3 非相干OCDMA系统的实验研究
        4.3.1 实验方案
        4.3.2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相移SSFBG编解码器技术的研究
    5.1 相移SSFBG编解码的原理
    5.2 用传输矩阵法分析相移SSFBG的反射谱特性
    5.3 基于等效相移SSFBG的编解码器原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8)OCDMA编解码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OCDMA系统综述
    1.1 引言
    1.2 OCDMA系统的原理
        1.2.1 光纤信道多址复用技术
        1.2.2 OCDMA接入网拓扑结构
        1.2.3 相干和非相干编解码系统
        1.2.4 光交换和上下路
    1.3 OCDMA系统技术
        1.3.1 光地址码理论
        1.3.2 编解码器技术
        1.3.3 多用户干扰消除技术
        1.3.4 光功率控制技术
        1.3.5 超短脉冲光源技术
    1.4 OCDMA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OCDMA系统关键技术
    2.1 OCDMA地址码构造
        2.1.1 OCDMA系统素数码的构造和分析
        2.1.2 OCDMA系统正交码的构造和分析
    2.2 OCDMA编解码器
        2.2.1 光纤延迟线编解码器
        2.2.2 布拉格光栅编解码器
        2.2.3 衍射光栅-相位掩膜板编解码器
        2.2.4 阵列波导光栅编解码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周期光纤光栅编解码器的理论分析
    3.1 引言
    3.2 长周期光纤光栅制作方法
        3.2.1 幅值掩模法
        3.2.2 残余应力释放法
        3.2.3 熔融拉锥法
        3.2.4 腐蚀刻槽法
        3.2.5 微弯变形法
        3.2.6 激光器刻槽法
    3.3 长周期光纤光栅编解码器的设计
        3.3.1 模式耦合理论
        3.3.2 LPG编解码器参数的设计
    3.4 超结构SSLPG编解码器的研究
        3.4.1 LPFG的透射性
        3.4.2 基于DCF的LPFG中的模式耦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超结构LPG的OCDMA系统建模仿真
    4.1 引言
    4.2 基于optisystem的长周期光纤光栅OCDMA建模仿真
        4.2.1 长周期光纤光栅的色散补偿
        4.2.2 基于长周期光纤光栅的编解码器仿真
    4.3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非相干OCDMA系统编/解码器设计及多用户干扰抑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非相干OCDMA 系统基本概念
    1.4 非相干OCDMA 系统多用户传输过程仿真
    1.5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非相干OCDMA系统地址码的构造及改进
    2.1 地址码基本概念
    2.2 素数码的研究
        2.2.1 基本素数码及传统改进码字构造及分析
        2.2.2 新型扩展同步二次素数码的构造及分析
    2.3 光正交码的研究
        2.3.1 三种传统光正交码的构造及分析
        2.3.2 基于有限射影空间的光正交码的改进
    2.4 二维地址码的研究
        2.4.1 基于素数码构造二维地址码
        2.4.2 基于光正交码构造二维地址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相干OCDMA系统编/解码器的设计及实现
    3.1 编/解码器基本概念
    3.2 一维时域光纤延时线结构编/解码器的设计
        3.2.1 结构设计及参数计算
        3.2.2 系统仿真及性能分析
    3.3 一维频域 FBGs 结构编/解码器的设计
        3.3.1 结构设计及参数计算
        3.3.2 系统仿真及性能分析
    3.4 二维非相干OCDMA 系统编/解码器的设计
        3.4.1 结构设计及参数计算
        3.4.2 系统仿真及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相干OCDMA系统多用户干扰抑制技术
    4.1 基于光硬限幅器法抑制多用户干扰
        4.1.1 原理及建模
        4.1.2 系统仿真及结果分析
    4.2 基于差分检测抑制多用户干扰
        4.2.1 原理及建模
        4.2.2 系统仿真及结果分析
    4.3 基于双极性编码抑制多用户干扰
        4.3.1 双极性编码原理
        4.3.2 采用“移位码”的双极性编码方案的实现
        4.3.3 采用“互补码”的双极性编码方案的实现
        4.3.4 采用“正交码”的双极性编码方案的实现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基于多重光正交码的光标签产生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分组交换网络及光标签概述
    1.2 OCDMA 系统结构与技术特点
    1.3 基于光正交码光标签的光分组交换网络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光正交码与OCDMA 系统的编解码技术
    2.1 OCDMA 系统中地址码的理论分析
        2.1.1 光正交码的码字结构与相关性分析
        2.1.2 光正交码的容量
        2.1.3 多重光正交码光标签
    2.2 OCDMA 系统地址编解码技术
        2.2.1 光纤光栅
        2.2.2 光纤光栅编/解码器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MOOC 光标签的OPS 系统的光标签处理模块设计
    3.1 基于MOOC 光标签的OPS 系统模型
    3.2 三重OOC 标签产生模块硬件设计
        3.2.1 FPGA 控制电路设计
        3.2.1.1 光开关配置接口模块电路设计
        3.2.1.2 FPGA 模块与外围电路设计
        3.2.1.3 编码脉冲产生模块电路设计
        3.2.1.4 主机接口模块电路设计
        3.2.2 FBG 编解码器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OOC 的光标签处理实验研究
    4.1 基于FBG 编解码器的单个OOC 光标签的编解码实验研究
        4.1.1 实验方案
        4.1.2 实验测试
    4.2 三重OOC 光标签的处理及实验研究
        4.2.1 三重OOC 光标签的编解码实验
        4.2.2 光分组信号的产生实验
        4.2.3 标签识别与标签擦除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FBG编解码器在W-OCDMA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二维跳时扩频的OCDMA技术及其性能研究[D]. 洪媛.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2]OCDMA系统中组合编解码技术的应用研究[D]. 张东闯.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2)
  • [3]OCDMA光纤接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陆叶.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5)
  • [4]全光分组交换网络中的编解码技术研究[D]. 陈富军.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
  • [5]OCDMA系统多址干扰抑制和组合编解码技术研究[D]. 申志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2(09)
  • [6]无线OCDMA系统信道影响及抗干扰方法研究[D]. 许丹丽.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05)
  • [7]FBG编解码技术在OCDMA系统中的应用及性能研究[D]. 任亚飞.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12)
  • [8]OCDMA编解码器的研究[D]. 张婵. 太原理工大学, 2011(08)
  • [9]非相干OCDMA系统编/解码器设计及多用户干扰抑制技术研究[D]. 陈思思.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S2)
  • [10]基于多重光正交码的光标签产生及实验研究[D]. 王亚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FBG编解码器在W-OCDMA系统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