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区小麦穗枯梢的发生及防治

旱作区小麦穗枯梢的发生及防治

一、旱作区小麦穗干尖的发生及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孙楠[1](2015)在《谷子棍棒穗突变体T1340的性状鉴定及突变基因定位》文中研究指明谷子穗部结构与产量密切相关,穗部结构和穗型的分子机理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谷子秃尖现象是由顶端小穗退化造成的,由此导致单穗码数稀少,结实率差,单株产量降低。本实验经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ylsulfonate, EMS)诱变野生型豫谷l号(yu-1),获得稳定遗传突变体T1340,与野生型豫1相比,该突变体茎节数减少从而导致株高变矮,叶子变窄;穗呈棍棒穗,穗顶部有秃尖,每穗粒数显着减少,着粒密度下降结实率差等。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T1340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突变体T1340×SSR41的200个单株F2群体将突变基因初步定位在第4染色体物理位置7.9M和12.8M之间,再利用T1340×晋汾8号的120个单株F2群体进行精细定位,最终将目的基因定位在谷子基因组物理位置10397975和10418624之间。结合利用T1340×豫谷1回交F2群体中突变单株的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发现突变体T1340在Si005660基因编码区第1180碱基处(位于第1外显子),碱基C突变为碱基T,造成Si005660第318位谷氨酰胺提前终止,从而导致T1340突变表型。此外,我们将基因Si005660的CDS序列以及氨基酸序列进行Blast比对,在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和谷子近缘的单子叶水稻都没有相关的研究,只是测得同源性最高的是在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中,分别为76%、71.6%,但也没有功能注释。其在高粱中同源性为62.3%,含有一个解旋酶守恒的C末端和SNF2家族的N末端。在玉米中与该基因同源的GRMZM2G467799 T1、T2、T3,同源性分别为58.1%、58.1%和43.4%,但同样含有—个解旋酶守恒的C末端。谷子小棍棒穗突变体的基因定位和克隆有助于揭示穗部发育的机制,为理想穗型高产谷子品种的培育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李忠秋[2](2015)在《1960年代济宁滨湖稻改研究》文中提出所谓稻改,即通过整修农田水利设施,将原来仅种植旱谷杂粮的旱地改为水田,以实现稻麦绿肥轮作制。在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中,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发展,提出了“以粮为纲”的指导方针,各地积极响应,努力扩大高产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而水稻由于具有产量高、抗逆性强等特性,成为提升粮食产量的不二之选。加上当时农业合作化完成,农民已然裹身于集体化的掌控之下。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方临近水源的河湖地带,各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掀起了稻改的高潮,济宁滨湖涝洼地区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耕作制度的变革。在推行稻改的初始阶段,滨湖部分农民因为种植习惯的差异,加上对种稻能否取得好的收成存有疑虑,害怕得不偿失,对稻改有一定程度的抵制。但在集体化的时代大环境下,抵制效果微乎其微,大面积的水稻种植借助国家强制力得以延续下来。从长远来看,稻改实现了耕作制度的重大变革,济宁滨湖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农业生产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农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而且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农业是利用与改造自然的产业,其发展也必然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反作用。稻改在缓解滨湖涝灾、改良土壤、减轻蝗害的同时,也致使南四湖蓄水量大为减少,湿地功能减弱,渔业资源锐减,水体受到污染。时光荏苒,稻改距今已有半个世纪,随着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滨湖部分村镇因为各种原因已恢复到昔日的旱作制,但绝大部分地区依然在种植水稻,稻作已经成为当地农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令人担忧的是,眼下滨湖稻作的发展已经陷入瓶颈期。在水源不足、水利工程设施年久失修、种稻成本增加、农业劳动力短缺的形势下,如何促进稻作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种稻经济效益成为滨湖地区亟需解决的问题。

阚国坤[3](2010)在《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历史研究(1953-1983)》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所谓旱改水,是指在水利兴修的基础上,将原来旱地改造为水田,将原来种植的旱作物改为水稻。论文主要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了苏北地区各级政府在1953-1983年领导广大干群艰苦奋斗推行旱改水农业开发活动,系统分析兴起的背景条件、发展历程、实践经验,进而,深入地探讨农业旱改水对当地生产、农村经济生活与及生态环境的作用与影响,总结探索这项以农业耕作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系统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作用与成效,并以此展示苏北地区人民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不懈奋斗、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得出结论是旱改水促进了苏北形成以稻作为主的农业生产格局,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水土条件,提高了民众生活水平。当今苏北地区农业经济特色的形成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长期农业旱改水开发的基础上。因此,从历史角度研究苏北农业旱改水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稻麦生产、农民生活、农业生态问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活动兴起背景及条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是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及农业合作化,农民分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社会充满活力,农业生产得到较快恢复,农民改善生活的愿望也很迫切。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把关心群众疾苦、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并制定多项政策引导农民扩大生产,提高粮食产量,改变了广大农民长期以来吃不饱、穿不暖的现象。其二是苏北地区过去水旱灾害频发,严重水灾导致群众饥荒,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政府组织民众在影响较大的沂、沭两大骨干河流上进行“导沂整沭”和“导沭整沂”治理工程,打响了新中国治水第一仗。很快解除灾害,而后进行大规模农田水利工程,使得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改变。为实施旱改水创造了基本条件。其三是苏北实行旱改水地区绝大部分处于淮河以北,属黄淮海平原南部,气候、土壤及降水条件均属优越,适合水稻生长。其四是苏北地区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穆子、山芋、玉米、大豆、高粱等旱作物为主耕作制度,为了这种多灾低产面貌,在实践中先后试验种植了马铃薯、甘薯、水稻等高产作物。苏北地区处于东部季风气候区,每年洪水涝害发生时期,也正是水稻需水最多的时期,在旱改水田种植高产作物水稻,实现了水稻生育期与当地降水高峰期、温度高峰期的基本同步,实现了种稻治水抗灾,迅速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并且水稻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旱涝保收,能够有效利用瘠薄土地,改良盐碱土壤及营养价值好、经济价值高、民众喜食等优点,是成为符合旱改水条件的首选作物。因此,苏北各级政府在农业上推行旱地改水田种植水稻的耕作制度改革。相关资料显示苏北地区推行农业旱改水活动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逐步开展取得显着的成效。按照旱改水实施时间大致经过:由个别试点到大范围推开(1953-1959)、因灾回旱到旱改水逐渐恢复(1960-1965)、学大寨治水改土旱改水快速扩大(1966-1977)、联产计酬责任制旱改水稳定发展(1978-1983)四个阶段,到1984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集体经济时代有组织、大规模农业旱改水活动基本结束。每个阶段都体现了干群为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实现改善民生目标而付出的艰辛劳动。其中值得记取的教训是受到1960-1962年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天灾加人祸使得旱改水刚推开就在一些地方被迫下马,导致大面积回旱,人为破坏了与稻作相关的水利设施,使得干群对旱改水是谈虎色变,回旱导致了群众生活艰难。值得推广的经验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苏北地区农村只在初期影响较大,尔后在“抓革命,促生产”等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导下,在农业上大力推行“以粮为纲”和“农业学大寨”运动,同时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能够将江淮水通过江苏省内南水北调工程输送到最北端的徐州丰沛县,有效保障了发展旱改水水源供应。同时因旱改水需要的机械、电力、农药、化肥增多,农业科学技术尤其是高产杂交稻种植技术的推广,促进苏北地区旱改水获得迅猛发展。到实行家庭联产承责任制后,苏北地区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长期存在大锅饭、平均主义弊端,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促进了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稳步发展,水稻保持在较高面积。在没有稻作种植技术的苏北地区,大规模推行农业旱改水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没有党和政府大力提倡和持续支持是难以实现的。各级党委、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推广的组织管理。领导始终重视与支持并亲自参与旱改水,甚至对旱改水中遇到问题采取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按级负责,定时、定人办法子以一一解决。当时苏北旱改水地区经济十分贫困,群众无力拿出经费来推行旱改水,政府采取下拨经费及给予优惠贷款等方式解决所缺的经费予以支持。为了让苏北民众尽快掌握陌生的稻作技术,在大规模推行旱改水前,政府组织科技人员到各地进行多点试验。邀请并选派农作物育种、栽培、耕作及农业机械化等方面科技专家提供了技术支持。其中水稻专家陈永康多次前来传播高产稻作经验,许多农业科技人员亲自深入旱改水地区在理论与实践上给予技术指导,使得旱改水在科学指导下顺利发展。为加强苏北地区旱改水领导与技术力量,实现水稻高产,江苏省多次从南方稻作地区选派多批有领导水稻生产经验的管理干部及掌握水稻栽培技术的稻农,到达苏北地区传授稻作技术。苏北地区在推行农业旱改水缺少相关生产工具与资料,各级政府通过各种措施保证提水工具、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供应,以使旱改水得以顺利实施。政府的组织管理毕竟只是推动苏北地区旱改水发展的外在因素,而农民由思想到行动的自觉参与才是旱改水发展的真正动力,采取促进干群思想观念与行动的转变等管理举措,推动了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逐步在实践运用,收到良好效果。推广南方插秧稻的种植技术经验是苏北地区旱改水主要内容。而对本区民众来说,插秧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作物,比种植旱作物复杂、繁琐得多,而且劳动力投入也大大增加,群众起初不适应也颇感辛苦。政府从各个方面给予支持,尤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技术指导,传授及推广从平田整地、水稻选种、浸种、催芽、落谷、拔秧、栽插、耘耥除草、施肥、治虫、收获等一整套水稻生产技术经验,以保证水稻有效增产,实现提高粮食产量、改善农民生活,增加群众收入,摆脱其贫困生活。其中,最显艰难是对高低不平的田地进行勘测整理,有计划进行灌溉沟渠闸坝等配套水利设施建设,稳定种植地块。其次是插秧。插秧是苏北旱改水地区群众较为生疏与旱作区别大的农活,也是水稻生产中费工多、要求高、难度大的环节。插秧用工数比小麦、玉米田多,因劳畜力不足及技术不熟练而费工更多。虽然如此,在上下努力下,到1965年各地普遍实现插秧稻,不再种植直播稻,并逐步建立稻麦两熟的耕作制度。苏北地区推广旱改水过程中始终重视水稻优良品种引进、研制及推广应用,是实现不花钱增产多、收效快的一项重要措施。各地不断引进推广并培育应用水稻高产和优质品种,奠定水稻单产和稻米品质不断提高的技术基础,更新换代的水稻品种为增加粮食产量起到促进作用。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北地区群众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水稻生产的技术,表现引进推广杂交稻种植上不仅与苏南同步发展而且使得水稻产量普遍超过苏南。苏北地区民众在上级支持与领导下,克服诸多的困难,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将旱改水面积不断扩大,最终实现了耕作制度的改革,不仅使得水稻面积扩大,而且使得稻麦一年两熟的面积也扩大,实现了当初制定旱改水目标。苏北地区旱改水变革对当地农业生产、民众生活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产生重大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在对农业生产方面能够促进水利规划与建设一直是遵照“水随农走”的原则为旱改水服务,先后修建水库、骨干河道及跨流域调引江、淮水工程为旱改水提供水源保证,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进行梯级河网化及灌溉站建设,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溉系统,改变了单纯依靠雨水灌溉农业生产。使得苏北地区能够充分利用水源,有效地管理与维护水利设施,提高灌溉效益。实现了水利条件好地方都进行了大面积旱改水,而实行旱改水地方都能保持良好的水源利用条件,形成旱改水与农田水利建设与用水管理的良好互促互动关系。苏北地区推行旱改水促进当地民众社会生活改善及人口素质的提高,改变民众饮食结构,改善民众生活水平,使得民众身心素质得到提高,养成并增强了民众积极进取的思想观念,减轻妇女劳动,发挥了妇女作用等方面,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苏北地区推行旱改水兴修众多水库及稻田也为水产养殖提供基地,逐渐增多的水稻面积及产量为稻米相关的加工业兴起创造了条件。对此,当地民众多有切身体会,诸如增产了粮食、消灭了蝗虫等。旱改水还能够调节、改善气候状况,拦蓄雨洪,防治洪涝灾害,减少水土污染。改良当地盐碱土、砂姜黑等土壤性状,增加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发生。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巨大成功也为其它地区提供诸多的启示,农业旱改水是一场集中干群智慧与力量的农业生产改革。在推行旱改水过程中调动了数以万计的基层干群劳动力量,促进了水利建设发展,为当今苏北地区农业经济特色的形成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走出一条至今仍然被借鉴与实践的成功之路:苏南支援苏北发展、苏北学习苏南先进技术经验。真实地反映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问题的重大举措与实绩。旱改水是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为有效保障国家与区域的粮食安全,解决“三农”问题,探求一条值得借鉴的可行之路及其经验。

刘自成[4](2005)在《庆农号冬小麦品种选育特点与创新途径研究》文中指出冬小麦是陇东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为35~40万hm2,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60%~65%,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产区集中在董志塬、早胜塬、宫河塬、屯字塬、孟坝塬、春荣塬、草峰塬、独店塬、什字塬等中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和泾河川道。种植面积最大的是镇原、宁县、西峰、崆峒、灵台、泾川、庆城、合水等县(区),平均产量2250~3750kg/hm2。 该区属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偏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其小麦生产的气候特点是:光能丰富,生产潜力大;热量适中,日较差大;降水偏少,亏缺大。区内中南部冬麦区是冬小麦的适宜和最适宜种植区,西北部和东部仍有大面积的次适宜区和可种区,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资源,外引品种难以在当地成为主栽品种,推广面积很小。因此分析影响陇东地区冬小麦生产的气象因素和生态区划,研究庆农号冬小麦育种的历史,利用历年区域试验资料和品质、抗病性分析结果,分析归纳总结出庆农号冬小麦品种选育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为进一步开展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广泛的冬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1.庆农号冬小麦品种自1982年开始选育以来,23年时间共育成新品种9个,新品系4个,其中以庆农2号、3号、4号、6号、9号和陇育215等品种表现突出。 2.产量水平及稳产性有明显提高。庆农2号、3号、4号、6号、9号在甘肃省陇东片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增产幅度显着,在绝大多数试验年份比对照增产达4.2%~16.73%,具有良好的增产性能,丰产性好。根据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判断,庆农4号、6号其品种与地点、品种与年份互作的变异系数小于对照或与对照相当,庆农9号和陇育215的回归系数接近于1或小于1,稳产性、适应性较好。 3.抗病、抗旱性有较大改善。庆农4号对条锈菌主要生理小种类型表现免疫至中抗,庆农6号、庆农9号对所接条锈菌系表现免疫至高抗,属抗病品种,大田种植表现抗锈性好,抗红黄矮病,白粉病发病轻。庆农4号、庆农9号在严重干旱的1995年、1996年、2000年的区域试验中表现突出抗旱性,大多数试点产量居第一位,比对照及其他品系增产显着,抗旱、耐旱强。 4.品质得到提高。庆农3号、4号、5号、6号、9号,籽粒粗蛋白含量(干基)分别为13.76%、14.54%、16.53%、17.24%和17.63%;赖氨酸含量(干基)分别为0.36%、0.55%、0.58%0.60%和0.58%。食用品质已为生产单位一致认可。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分析,庆农6号沉降值51.2ml、吸水率66.3%、形成时间5min、稳定时间7.5min、评价值63、面包体积735ml、面包评分77.5,加工品质较好。庆农8号馒头评分为80.0分,是一个馒头型品种。

潘建社,宁红军,马世中,王凤珍,夏新杰,马海涛[5](2004)在《旱作区小麦穗干尖的发生及防治》文中提出

高松洁[6](2004)在《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灌浆期蔗糖代谢与淀粉合成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是世界性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约有35%~40%的人口以小麦作为主要粮食,同时,小麦籽粒中蛋白质和淀粉含量较高,可作为食品加工业的重要原料。小麦植株体内光合产物的积累、分配和运转是决定小麦产量、经济系数和经济产量的关键。淀粉和蔗糖是小麦光合作用的主要终产物。蔗糖是高等植物碳水化合物运输和贮藏的主要形式,也是协调植物源库关系的信号分子,在植物糖代谢中具有特殊的位置。在小麦植株的碳氮代谢中,蔗糖代谢和淀粉合成是两个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过程。因此,光合同化的碳在淀粉和蔗糖之间分配的调节研究显得十分重要。淀粉是小麦、玉米、水稻、高粱和马铃薯等许多农作物收获器官的主要贮藏性多糖之一,是人类粮食和动物饲料的重要碳源和能源。仅禾谷类籽粒中的淀粉就提供了人类大约80%的能量,还有许多食品和饮料与淀粉直接有关。小麦籽粒中的淀粉一般占胚乳重量的70%,籽粒重量的57%(干重的65%)。因此,小麦籽粒的充实过程,主要是淀粉的合成和积累过程。灌浆期籽粒中淀粉的生物合成及其积累直接影响到小麦的产量与品质。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小麦品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蛋白质及其组分上,而忽视了淀粉及其组分对小麦品质及食品品质的影响。近年来,淀粉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小麦淀粉的研究和利用越来越受到农业和粮油食品研究者的重视。因此,研究不同品质<WP=10>类型小麦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灌浆期蔗糖代谢与籽粒淀粉的积累动态及其有关的酶活性变化,对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加工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为此,本研究在池栽条件下,以三种不同品质类型(强筋、中筋、弱筋)冬小麦品种为材料,以四种不同类型土壤(灰潮土、水稻土、砂姜黑土、黄土)和豫东平原潮土类的三种不同质地土壤(中粘土、轻壤土、沙壤土)为基础,参考国外有关专家的分析测试方法,在小麦籽粒灌浆期间定期取样,并用液氮处理,超低温保存,研究了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灌浆期蔗糖代谢与淀粉合成过程中蔗糖和淀粉的积累动态及其有关的酶活性变化。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蔗糖代谢的调节在三个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中,中筋品种豫麦49旗叶、倒二叶、旗叶鞘和籽粒中SPS、SS酶活性高于强筋品种藁麦8901和弱筋品种洛麦1号,而洛麦1号穗茎或倒二茎中SPS、SS酶活性高于其它两品种。可见豫麦49和洛麦1号营养器官和籽粒中蔗糖的合成代谢与降解代谢均比较活跃,这为其籽粒淀粉积累和形成较高的产量奠定了基础。SPS、SS活性的变化趋势与其相应部位蔗糖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表明SPS对蔗糖的合成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是控制小麦蔗糖合成的关键酶。SS不仅是催化小麦籽粒蔗糖降解的关键性酶,而且在小麦营养器官的蔗糖合成中也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品种不同,其催化活性不同。因此,在小麦的蔗糖代谢中,SS是一个具有双重催化作用的酶。蔗糖的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过程是耦联的,蔗糖合成代谢旺盛的部位,往往分解代谢也很旺盛。相关分析表明,豫麦49和洛麦1号籽粒中SPS、SS活性均与支链淀粉积累速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可见这2个酶对中<WP=11>筋和弱筋小麦籽粒中淀粉,尤其是支链淀粉的合成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营养器官中SPS和SS催化的蔗糖合成与降解过程可能受到籽粒中淀粉积累的反馈调节。但籽粒淀粉的积累对旗叶、倒二叶和旗叶鞘中SS催化的蔗糖合成反应有较强的反馈调节作用,而对穗茎和倒二茎的反馈调节则不明显。2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淀粉的合成及其调节在三个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中,中筋品种豫麦49籽粒中直链淀粉含量高,灌浆中后期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高,直链与支链淀粉比例高,籽粒中直链、支链和总淀粉积累速率均较高。其主要内因可能与淀粉合成有关的酶活性较高有关。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营养器官中与淀粉合成有关的酶活性与籽粒淀粉及其组分积累速率以及灌浆速率关系密切。豫麦49营养器官中AGPP、UGPP和籽粒中AGPP、UGPP、SSS和GBSS活性均较高,其催化的反应比较旺盛,淀粉合成的底物充足,表明籽粒中淀粉的积累对营养器官中这些酶的活性具有一定的反馈调节作用。但籽粒中淀粉的积累可能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穗茎和倒二茎中AGPP、UGPP活性均有一定的反馈调节作用,而籽粒中支链淀粉的积累可能仅对中筋品种豫麦49和弱筋品种洛麦1号穗茎和倒二茎中UGPP活性产生反馈调节,直链淀粉的积累可能对3个品种旗叶和倒二叶中UGPP活性以及豫麦49和洛麦1号旗叶和倒二叶中AGPP活性均有一定的反馈调节作用。3个品种籽粒中AGPP、UGPP、SSS和SBE活性均与籽粒总淀粉和支链淀粉积累速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表明这4个酶是控制小麦籽粒淀粉和支链淀粉合成的关键酶。GBSS酶活性均与直链淀粉积累速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说明GBSS是控制籽粒直链淀粉合成的关键酶。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过程中<WP=12>支链淀粉的合成是与直链淀粉的合成同时进行的,而且支链淀粉开始快速合成的时间要比直链淀粉早6d左右。这可能是小麦籽粒中支链淀粉含量高于直链淀粉的原因之一。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之间籽粒中直链淀粉积累的差异达极显着水?

唐顺洋[7](1997)在《绵阳市作物病虫草鼠危害的特点及综防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分析了绵阳市稻麦主要病虫草鼠发生危害的特点;提出了“以作物为主体,以当季疫情为依据,以靶子病虫为重点,抓住关键时期实行区域防治、统防统治”的综防对策。

二、旱作区小麦穗干尖的发生及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旱作区小麦穗干尖的发生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谷子棍棒穗突变体T1340的性状鉴定及突变基因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谷子的分类学地位及植物学特征
        1.1.1 谷子的分类学地位
        1.1.2 谷子的植物学特征
    1.2 拟南芥花序发育研究现状
        1.2.1 生长素对花发育的影响
        1.2.2 细胞分裂素对花发育影响的研究
    1.3 禾本科植物穗部的研究进展
        1.3.1 水稻中穗部发育异常的研究
        1.3.2 玉米穗部发育的研究现状
        1.3.3 小麦穗部的研究现状
    1.4 谷子穗部的发育机理及研究进展
        1.4.1 谷子穗部的形态结构
        1.4.2 谷子穗部的发育机理
        1.4.3 谷子研究的重要意义
    1.5 图位克隆
        1.5.1 图位克隆的原理
        1.5.2 图位克隆技术方法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群体构建
    2.2 实验方法
        2.2.1 CTAB法提取DNA
        2.2.2 定位阶段PCR扩增
        2.2.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2.2.4 琼脂糖凝胶电泳
        2.2.5 用SSR标记定位基因
        2.2.6 候选基因的选择
        2.2.7 半定量表达测定
        2.2.8 农艺学性状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棍棒穗突变体T1340的表型特征与遗传分析
    3.2 突变体T1340的农艺性状分析
    3.3 T1340突变基因定位
        3.3.1 作图群体父母本间多态性标记的筛选
        3.3.2 T1340基因的初步定位
        3.3.3 T1340突变体小棍棒穗基因精细定位
        3.3.4 突变候选基因鉴定
    3.4 RT-PCR分析
    3.5 荧光定量PCR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承诺书

(2)1960年代济宁滨湖稻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选题缘起
    三、学术史综述
    四、基本史料与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滨湖稻改的背景
    第一节 滨湖自然环境
    第二节 济宁地区稻作传统
    第三节 洪涝灾害的威胁
    第四节 “以粮为纲”政策的推动
第二章 滨湖稻改的展开及其栽培技术
    第一节 水稻试种的成功
    第二节 水利工程配套
    第三节 水稻育苗插秧
    第四节 田间管理
第三章 滨湖稻改的影响
    第一节 促进农业生产
    第二节 改善民众生活
    第三节 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四节 对生态环境的双重影响
第四章 甄庄村水稻种植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甄庄种稻概述
    第二节 村民种稻观念的转变
    第三节 种稻关键——水、肥、技术问题的解决
    第四节 种稻与村民的温饱问题
    第五节 稻作现状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历史研究(1953-1983)(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 相关研究概述
    三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四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五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兴起的背景与条件
    第一节 苏北地区旱改水兴起的背景
    第二节 大规模水利建设为推行旱改水创造基本条件
    第三节 苏北具备实施旱改水的气候和水土资源条件
    第四节 水稻高产抗灾特性符合苏北旱改水的条件
第二章 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由个别试点到大范围推开(1953-1959)
    第二节 因灾回旱到旱改水逐渐恢复(1960-1965)
    第三节 学大寨治水改土旱改水快速扩大(1966-1977)
    第四节 联产计酬责任制旱改水稳定发展(1978-1983)
第三章 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实施措施
    第一节 制定规划,成立专门领导机构
    第二节 给予拨款及贷款的财政支持
    第三节 采取多种方式传播稻作技术与经验
    第四节 邀请和选派农技专家与稻农指导旱改水
    第五节 保证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第六节 促进干群观念与行动的转变
第四章 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种稻的技术经验
    第一节 土地整理,水稻品种的更新换代
    第二节 育秧、插秧
    第三节 水稻田间管理
    第四节 水稻种植方式
第五章 苏北旱改水对当地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第一节 改变耕作制度,增加粮食产量及效益
    第二节 加快当地养殖业及农村副业发展
    第三节 促进农田水利建设与用水管理
第六章 苏北旱改水对改善当地民众生活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第二节 改变饮食结构,增强民众身心素质
    第三节 养成积极进取的思想观念
    第四节 减轻妇女劳动,发挥妇女作用
第七章 苏北旱改水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 调节气候、保持水土
    第二节 改良当地土壤性状,增加土壤肥力
    第三节 减少某些病虫害的发生
    第四节 旱改水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庆农号冬小麦品种选育特点与创新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陇东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概况
        1.1.1 地理位置
        1.1.2 地形地貌
        1.1.3 气候资源
    1.2 陇东农业气象灾害
        1.2.1 干旱
        1.2.2 霜冻
        1.2.3 冰雹
        1.2.4 大(暴)雨和大风
        1.2.5 干热风
    1.3 小麦对生态条件的要求
        1.3.1 小麦对光、热条件的要求
        1.3.2 小麦对水、肥条件的要求
    1.4 陇东冬小麦种植区划
        1.4.1 西北部冬麦区(Ⅰ)
        1.4.2 中、南部冬麦区(Ⅱ)
        1.4.3 东部冬麦区(Ⅲ)
    1.5 庆阳市冬小麦品种的演进
        1.5.1 冬小麦生产发展简况
        1.5.2 历史上的主要品种
        1.5.3 近十年的品种改进
第二章 材料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设计和方法
        2.3.1 鉴定试验和品种比较试验
        2.3.2 区域试验
        2.3.3 试验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育种目标分析
    3.2 系谱分析
    3.3 特征特性分析
        3.3.1 株型分析
        3.3.2 抗旱、抗寒性分析
        3.3.3 抗(耐)病性
        3.3.4 产量表现及评价
        3.3.5 品质及评价
    3.4 今后小麦育种的主攻方向
        3.4.1 选育优质高产专用品种
        3.4.2 选育干旱年份产量较为稳定、多雨年份具增产潜力的旱地品种
        3.4.3 减少抗锈育种的盲目性
        3.4.4 选育适宜于带田种植和地膜栽培的品种
    3.5 对陇东地区今后冬小麦育种的思考
        3.5.1 技术方面的几个问题
        3.5.2 建立小麦育种工作自身发展的机制
        3.5.3 增加育种投入,实行后期补助
        3.5.4 建立育种中心
        3.5.5 稳定队伍,提高水平
        3.5.6 扩大与国外技术合作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育成了一批优异品种
        4.1.2 产量水平及稳产性有明显提高
        4.1.3 抗病、抗旱性有较大改善
        4.1.4 品质得到提高
        4.1.5 株高有一定程度降低
    4.2 讨论
        4.2.1 产量性状的选育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
        4.2.2 抗锈品种的遗传背景狭窄,抗性较为单一
        4.2.3 在抗旱性与丰产性的结合上有待进一步努力
        4.2.4 专用优质品种的选育和开发需要加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旱作区小麦穗干尖的发生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干尖小麦的特征
    1.1 干尖小麦主要发生区域
    1.2 干尖小麦发生的特征
    1.3 不同品种有差异
2 干尖小麦发生的生理原因分析
3 小麦干尖发生的外部条件分析
    3.1 气候条件对旱地小麦干尖的影响
    3.2 关于局部区域性干尖严重的原因分析
    3.3 品种间干尖差异的原因分析
4 预防干尖发生的主要措施
    4.1 选用抗旱、早熟、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4.2 适期播种,降低播量,提高播种质量
    4.3 适时中耕、除草、耙耱,镇压保墒
    4.4 叶面喷肥,促穗发育

(6)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灌浆期蔗糖代谢与淀粉合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蔗糖代谢
        1.1.1 蔗糖的合成及调节
        1.1.2 蔗糖的降解及调节
    1.2 淀粉合成
        1.2.1 小麦籽粒的淀粉
        1.2.2 小麦淀粉的生物合成
        1.2.3 与小麦淀粉合成有关的酶
    1.3 淀粉的主要理化特性
        1.3.1 淀粉的颗粒性状
        1.3.2 淀粉的糊化特性
        1.3 3淀粉的凝沉性
        1.3.4 淀粉的粘度特性
    1.4 小麦淀粉与品质的关系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概况
        3.1.1 河南省农业高新科技园试验区
        3.1.2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区
    3.2 试验材料
    3.3 取样方法
    3.4 测定项目及方法
        3.4.1 蔗糖含量的测定
        3.4.2 淀粉含量的测定
        3.4.3 SS和SPS活性的测定
        3.4.4 UGPP、AG PP、SSS、GBSS、SBE活性测定
4 结果与分析
    4.1 小麦蔗糖代谢及其关键酶活性变化
        4.1.1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蔗糖含量的变化
        4.1.2 小麦不同部位蔗糖含量的变化
        4.1 3 不同质地土壤小麦蔗糖含量的变化
        4.1.4 不同质地土壤对小麦不同部位蔗糖含量的影响
        4.1.5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SPS和SS活性变化
        4.1.6 不同质地土壤对小麦不同部位SPS和SS活性的影响
        4.1.7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SPS和SS活性与籽粒淀粉积累速率及灌浆速率的相关分析
        4.1.8 不同质地土壤小麦SPS和SS活性与籽粒淀粉积累速率
        4.1.9 本节小结
    4.2 小麦籽粒淀粉及其组分积累动态
        4.2.1 同一品种淀粉及其组分的积累动态
        4.2.2 不同品质类型品种籽粒淀粉及其组分的含量及积累速率
        4.2.3 同一质地土壤对小麦籽粒淀粉及其组分积累动态的影响
        4.2.4 不同质地土壤对小麦籽粒淀粉及其组分含量及积累速率的影响
        4.2.5 本节小结
    4.3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变化
        4.3.1 AGPP
        4 3.2 UGPP
        4.3.3 SSS和GBSS
        4.3.4 SBE
        4.3.5 SSS、GBSS和SBE活性与籽粒淀粉积累速率及灌浆速率的相关分析
        4.3.6 本节小结
    4.4 不同质地土壤对小麦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4.1 AGPP
        4 4.2 UGPP
        4.4.3 SSS和GBSS
        4.4.4 SBE
        4.4.5 SSS、GBSS和SBE活性与籽粒淀粉积累速率及灌浆速率的相关分析
        4.4.6 本节小结
    4.5 不同类型土壤对强筋小麦蔗糖代谢与淀粉合成的影响
        4.5.1 不同类型土壤对强筋小麦蔗糖含量的影响
        4.5.2 不同类型土壤对强筋小麦SPS活性变化的影响
        4.5.3 不同类型土壤对强筋小麦SS活性变化的影响
        4.5.4 不同类型土壤强筋小麦淀粉含量的变化
        4.5.5 不同类型土壤强筋小麦淀粉及其组分积累速率的变化
        4.5.6 不同类型土壤对强筋小麦AGPP活性变化的影响
        4.5.7 不同类型土壤对强筋小麦UGPP活性变化的影响(1l
        4.5.8 不同类型土壤对强筋小麦籽粒中SSS和GBSS活性变化的影响
        4.5.9 不同类型土壤对强筋小麦籽粒中SBE活性变化的影响
        4.5.10 不同类型土壤强筋小麦蔗糖代谢和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与籽粒淀粉积累速率及灌浆速率的相关分析(1l
        4.5.11 本节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SS、SPS对小麦营养器官和籽粒中蔗糖代谢的调节
    5.2 籽粒淀粉积累对SPS、SS活性的反馈调节
    5.3 小麦籽粒淀粉及其组分积累的差异
    5.4 淀粉合成相关酶表达时期的共性
    5.5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淀粉合成相关酶的调节作用
    5.6 不同质地土壤对小麦蔗糖代谢和淀粉合成的影响
    5.7 不同类型土壤对强筋小麦蔗糖代谢和淀粉合成的影响
    5.8 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对淀粉品质的改良
    5.9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与着作

四、旱作区小麦穗干尖的发生及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谷子棍棒穗突变体T1340的性状鉴定及突变基因定位[D]. 孙楠. 山西大学, 2015(02)
  • [2]1960年代济宁滨湖稻改研究[D]. 李忠秋. 山东大学, 2015(02)
  • [3]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历史研究(1953-1983)[D]. 阚国坤.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4]庆农号冬小麦品种选育特点与创新途径研究[D]. 刘自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5)
  • [5]旱作区小麦穗干尖的发生及防治[J]. 潘建社,宁红军,马世中,王凤珍,夏新杰,马海涛. 中国农技推广, 2004(S1)
  • [6]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灌浆期蔗糖代谢与淀粉合成的研究[D]. 高松洁. 河南农业大学, 2004(04)
  • [7]绵阳市作物病虫草鼠危害的特点及综防对策[J]. 唐顺洋. 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7(04)

标签:;  ;  ;  ;  ;  

旱作区小麦穗枯梢的发生及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