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老人和孩子

拯救老人和孩子

一、救救老人和孩子们(论文文献综述)

林培源[1](2022)在《异域经验与中国书写——薛忆沩的“文学三十年”》文中研究表明小说家薛忆沩1964年生于湖南郴州,20世纪80年代曾在北京航空大学(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求学,后来就读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先后获英美文学硕士学位和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1989年,薛忆沩出版长篇处女作《遗弃》(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他和王小波同获台湾《联合报》文学奖;2002年,薛忆沩移居加拿大蒙特利尔(其间的1996到2006年曾任教于深圳大学)。

王晨晨[2](2021)在《异乡人、历史记忆、叙事迷宫——薛忆沩小说创作论》文中研究指明薛忆沩小说的主体建构以八十年代个体意识的觉醒作为历史起点,在文学经验的扩张、游曳中提供了开放、流动的想象力,为一代人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精神追求提供了"见证"。从《遗弃》到《希拉里、密和我》,叙事主体实现了由"本土异乡人"到"世界异乡人"的转变,从自我探索的"精神迷思"通往全球化的"异域迷宫"。作家主体的地理跨越也与其笔下的小说人物呈现出互相形构的历史进程,借助历史记忆的召唤与叙事迷宫的营构,演绎出全球化语境下都市人的内心奇观与历史变奏。

李明旭[3](2021)在《《医生治不了的病》(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次翻译实践活动笔者是以内藤政人编写的『だから、医者は病気を治せない』(2020年出版)这部作品为源文本进行的日译汉笔译翻译实践。『だから、医者は病気を治せない』(医生治不了的病)全书共11章,约10万字。本次翻译实践活动中,笔者对该书部分章节进行了翻译,并结合一些翻译技巧,针对代表性案例做出具体分析。本书归属于“医学”题材,作者以病患为出发点,着重介绍了不同病患的不同生活背景,并以此作为切入点,说明了很多疾病的成因,以及很多疾病是否可以治愈不在于医生,而在于病患本身。作者从日本社会的少子化、老龄化问题出发,针对日本医疗现状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笔者在翻译过程中,发现本书文本特征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小标题较多,共有79个。二,同义词、同形异义词较多。三,本书的长句、被动句较多。笔者翻译时需结合一定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来加以阐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同时,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难点并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首先,本书含有很多大小标题,笔者需要结合翻译技巧对其进行加译、意译。其次,本书含有大量词汇,笔者须借助电子词典和网上工具加以分析。最后,本书存在大量的被动句、长定语句。对于结构复杂、成分缺失严重的句子,笔者需要联系上下文,准确找到其缺失部分,将其补充完整。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翻译实践,可以使读者对日本医疗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同时也希望可以为我国广大病患提供一些帮助。

吴雅欣[4](2020)在《新世纪青年作家的老年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从梁启超的“少年论述”发现少年、想象中国,涉及老年的文学书写中,老年形象多受制于相应时代的意识形态话语,表现为某种符号象征;而老年—青年代际关系通常呈以二元对立结构,为阐释不同的意识形态而产生不同的变式。新世纪进入老龄化时代,老年叙事随之出现整体衍变,其趋势为:老年形象从符号隐喻回归衰老主体,代际关系脱离宏大叙事或特定理念回归日常。在这一整体趋势之外,不同代际作家群体创作也有着相应分化:中老年群体创作受制于思维定势而趋向概念化、类型化;相比之下,青年作家的老年叙事则试图跳脱宏大话语与代际二元模式的约束,呈现出对日常复杂性的关注和表现。本文将在梳理老年书写发展演变的基础上,重点探究新世纪青年作家老年叙事中的老年形象塑造、代际关系建构,以及对老年前史的追溯。第一,老年形象从符号象征回归衰老主体。面临衰老困局,老年或受困囿,或努力突围。于身体层面表现为焦虑或和解,精神/意义层面为个体意义的危机或重塑。第二,代际关系建构突破二元模式而呈现出多元化与动态性。表现在功能层面为“给予—缺位—平衡”,情感层面为“牵制—出走—联结”。第三,老年作为人生的后期阶段,积淀了个体生活与社会变迁的双重历史。作者通过追溯老人生命历程,寻找其前史与当下生存状态的关系,并为失语的老年发声、正名,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和历史道德感。

周虎[5](2019)在《当代中国农村留守妇女利益表达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的农村地区,留守妇女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利益群体。在留守家庭中,留守妇女对上承担着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又有抚养子女的责任,其自身还要从事农业生产与劳作,有的还要通过做一些兼职或零散工以维持生计。因此,在客观上,留守妇女会有一些利益诉求,这些诉求往往与她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但现实中,留守妇女的利益表达有着诸多困扰,如表达渠道不畅通、组织建设不健全、话语能力不到位等等,由此形成的利益表达机制也需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当下,伴随着农村社会转型期留守群体的形成,留守妇女真实、合理且有效的利益表达成为了保障农村地区实现总体稳定的关键所在,因而日益备受重视。今后,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农村留守妇女的利益表达机制,对于促进留守人口的健康发展与推动和谐农村的良好构建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纵观全文,本文一共有四个章节的内容。首先,第1章节绪论部分介绍了中国农村留守妇女利益表达机制研究这一选题的现实依据,对其研究意义进行了相关的概括,并在系统梳理国内有关农村留守妇女利益表达机制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框架结构与创新观点。其次,第2章节分析了农村留守妇女利益表达机制的相关问题及理论依据,一是对农村留守妇女的概念界定、形成原因和基本特征做了相关论述,二是对利益、利益表达、利益表达机制以及农村留守妇女利益表达机制四个概念进行了诠释,三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论述的理论视角对农村留守妇女利益表达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梳理,四是对健全农村留守妇女利益表达机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阐述。再次,第3章节澄清了农村留守妇女利益表达现状与制约因素,表达现状包括农村留守妇女的利益表达日益备受重视、表达内容得到扩充和表达渠道有所增多,表达困境包括主体意识弱导致利益表达自主性差、生活负担重造成利益表达参与度低以及受教育程度低致使利益表达能力弱,表达的制约因素包括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基层组织建设不完善以及宣传培训教育不到位。最后,第4章节针对农村留守妇女进行利益表达的现实困境及其制约因素,进一步阐述了完善农村留守妇女利益表达机制的路径选择问题。该部分从三个不同的层面进行了对策分析。一是党和政府层面,即以人为本、明确党和政府的宗旨与职能;二是表达组织层面,即完善组织、提高利益表达的组织化程度;三是表达者个人层面,即加强培训、增强利益表达者的表达能力。

朱旭[6](2019)在《论薛忆沩小说的自省叙事》文中研究指明自省不仅是一个历史命题,更是中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表征和知识分子们肩承社会责任的思索,不仅关涉着文学与时代的经验性事实,也包蕴着人与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的血肉渊源。海外华人作家薛忆沩继承了现代文学的自省叙事传统,且其自省的叙事重心因着社会转型与作家创作气质发生着变换,着重强调个体精神异化的自省策略;又承续自省和批判的价值尺度,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充分尊重。薛忆沩创作中的自省叙事在不变与变化中熔铸域内域外的双重经验,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双向良性互动中,见证着转型期中国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的多重寓言及命运。

薛忆沩,张娟[7](2018)在《写作者的强大精神动力》文中指出鲁迅《呐喊》初版封面一百年前的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月刊4卷5号刊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狂人日记》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起点,播下了五四运动的第一颗种子,《新青年》也成为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帜,鲁迅对后世中国文学、中国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新文化运动百年纪念之际,作为一个关于"城市文学"的重点研究项目,

王丁叮[8](2017)在《流动,是沉淀母语的一种方式——评薛忆沩《文学的祖国》》文中认为《文学的祖国》是一部向经典文学与经典作家的致敬之书,但它不同于其他专门介绍大师及其作品的导读,它是一本散文随笔,"以意逆志",自我激励。本文从"流动"与"语言"两个方面来对此本书进行分析,"流动"不仅是空间时间等外在层面的变化,更多的是内在的精神随着外部环境的流转而变动、成长、成熟,其中尤其表现为作者对语言的选择和驾驭能力。"母语"不仅是他人辨别作者的标签,也是作者内心最为深切的身份认同,而流动的生活方式则带给作者对"母语"技能的沉淀。同时由语言所构建出来的文学国度,是向每一个人敞开的精神故乡。

张书娟[9](2017)在《高长虹“意志书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长虹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文坛的风云人物。他是狂飙社主将,曾带领众成员在北京、上海等多地创办刊物、出版作品、成立出版部、开展狂飙演剧运动。他应邀与鲁迅共同创办莽原社,是主编和主要撰稿人,鲁迅曾评价他为莽原社“奔走最力者”。然而,由于受到“高鲁冲突”事件(高长虹与鲁迅之间所发生的冲突)和毛泽东与高长虹之间“不欢而散”的谈话等主要事件的影响,再加上高长虹性格奇倔孤傲、文风晦涩难解等多种因素,高长虹在历史上曾长期处于被“漠杀”的状态。新时期以来,高长虹渐渐回归研究者的视野,但学术界的研究视线过多集中于“高鲁冲突”等事件,而忽视了对高长虹文学创作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尤其是还未从文学史的角度,对他的创作特点进行充分的评述,并给予相应的文学史的定位。本文认为,历史不应忘记每一位曾经活跃在文学史空间、并作出过相应贡献的作家,应对他们作出恰如其分的历史评价。同时应对他们的经典文本、文学思想、艺术主张、创作活动等进行认真的研究,从中发掘出文学史的运行规律和特征。因此本文力图进入高长虹的创作世界,考察他的创作理念和文学理想,发掘他在创作中所形成的“意志书写”特征,探寻其作品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实,作出理性、客观、公允的评述和阐释。阅读高长虹的作品,一种狂飙突进、恣意洒脱的气息扑面而来。无论是坦率的文笔、狂傲的文风,抑或是赤诚的情感、睿智的思想,都给读者带来了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这是将作者的意志、个性和精神气质融入创作而形成的特点鲜明、辨识度极高的书写风格。本文通过对高长虹作品的分析,并结合对尼采思想的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建立在尼采“强力意志”基础上的“意志书写”(WillWriting)方式。本文指出,“意志书写”不仅可以统领高长虹作品的文学理念和精神内涵,而且能够展现意志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所具有的特殊艺术功能。同时本文还发现,在高长虹的文学世界中确乎存在着一条流动的、嬗变的、超越的、却又彼此复杂纠缠的“时间”轨迹。顺着这条“时间”轨迹向四周扩散的,是高长虹在北京、上海、海外、重庆、延安等地理“空间”的漂泊和他在每个人生阶段自我精神“空间”的构建。这一时空轨迹投射在高长虹的创作世界中,形成了一条“狂人”“超人”“强人”“个人”“病人”的意志弧线。因此,本文从时空中意志演化的角度,对高长虹“意志书写”的逻辑结构和精神特质进行阐析,以期为高长虹研究提供别一种思路。高长虹“意志书写”首先是从“狂人”开始的。“狂人”具有“外在癫狂”与“内在痛苦”两种共存的特征,并通过“漂泊”和“疯言”完成了自我构建,却又被“民间”和“权力”的共谋所瓦解,最终难逃“被豢养或被烹食”的命运。在高长虹的“超人”意志书写中,“超人”作为未来“黄金时代”的创造者,具有强力、乐观的战斗情绪和激进、残酷的狂飙姿态。“超人”意志书写的最终落脚点是“民族生命”的多重探索,这与高长虹的启蒙、救亡理想是紧密相关的。高长虹的“强人”意志书写旨在“反抗一切权威”。在借助、质疑、打倒“权威”的过程中,“强人”实现了从“弱者”到拥有强大生命力和意志力的“强者”的转变。高长虹的“个人”意志书写从反抗“束缚”、反抗“庸众”、反抗“合群”三个层面展开,属于“五四”以来现代知识分子对个人价值探索的范畴,具有启蒙性和现代性的特质。在高长虹的“病人”意志书写中,“穷与路”“病与梦”“死与鬼”三个主题循序渐进、复杂纠缠,展现了主人公执着地追寻光明,却最终彷徨于无处的结局。高长虹的“意志书写”,通过“狂人”“超人”“强人”“个人”“病人”五个书写模块,在“时间”的动态演变和“空间”的立体构建中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意志弧线,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而完整的“意志书写”系统。总而言之,本文以高长虹作品为考察对象,以“意志书写”为核心,在对文本解读与史料论证的基础上,运用哲学、史学、心理学、文化学、文艺学等多学科理论资源展开研究,并探索“动态型、立体化”的高长虹作品研究模式,形成“狂人”“超人”“强人”“个人”“病人”五大研究模块,既能在“时间”上总览高长虹文学创作的动态演变,又能在“空间”上探寻其精神世界的立体构建。同时,本论文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一是资料梳理与逻辑归纳相结合,在搜集整理高长虹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多种理论方法予以逻辑归纳;二是比较研究,通过中西方文学作品比较,高长虹与同时代作家、作品比较等展开论述;三是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相结合,引入高长虹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潮、文学论争、文学社团活动等资料来剖析高长虹的作品,探寻高长虹“意志书写”的艺术构建和价值蕴藉。

张文斌[10](2017)在《新世纪文学老年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老年叙事,指的是以老年人及其生活为叙事主体,描述当下老年人的生存境况、情感世界的叙事作品。本文即以新世纪文学老年叙事实践为研究对象,分析老龄化社会背景下,文学是如何关怀老年人生的。本论文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前言借由分析比较世纪前与新世纪文学在老年书写方面的差异,引出“老年叙事”概念,予以辨析和界定,并概括既往老年叙事研究的成就与不足。正文共计四章:第一章梳理和归纳新世纪文学老年叙事的叙事主题,揭示其中的老年生命图景和作家的时代之忧、人生哲思。第二章结合具体作品论述新世纪文学老年叙事的叙事特征。借助老年视角,老年群体的生存境况和情感世界得以呈现。作家为老人立言的意识,决定了凄婉的叙事语调的形成。现实与回忆交错的叙事时空,彰显了老年叙事的文本意涵与审美价值。第三章论述新世纪文学老年叙事中的伦理维度与叙事伦理。一方面,孝亲意识的淡化,伦理秩序的失范,老年的养老与生存陷入伦理困境。另一方面,多重伦理诉求的营构与共生,传递出个体自由伦理的伦理立场,由此实现文学承载的关怀个体与现实的功能。第四章简评新世纪文学老年叙事的得与失。新世纪文学老年叙事呈现出老年群体生存的多姿多态、生命的喜乐哀怨。与此同时,与域外文学老年叙事相比,新世纪文学老年叙事存在主题单一、思想意蕴平庸倾向;与影视老年叙事相较,文学老年叙事的文学自主性未获凸显。结语部分对正文进行总结,并指出老年叙事乃一个有待续写的文学话题。

二、救救老人和孩子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救救老人和孩子们(论文提纲范文)

(1)异域经验与中国书写——薛忆沩的“文学三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空巢”的故事
历史与“异乡人”
与世界文学“对话”
结语

(2)异乡人、历史记忆、叙事迷宫——薛忆沩小说创作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遗弃”与个人意识的觉醒
二、流动的城市
三、记忆的迷宫
四、异域的迷宫
五、结语

(3)《医生治不了的病》(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一、任务描述
    (一)实践内容
    (二)实践的目的和意义
二、翻译过程
    (一)翻译前期准备
        1.查阅相关背景
        2.翻译理论知识学习
    (二)翻译实践时间安排及进程
    (三)翻译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三、案例分析
    (一)书名和标题的翻译
        1.标题的直译
        2.书名和标题的意译
        3.标题的加译
    (二)词语的翻译
        1.汉字词的翻译
        2.多义词的翻译
    (三)句子的翻译
        1.被动句的翻译
        2.长句的翻译
四、翻译实践总结
    (一)实践翻译总结
    (二)心得体会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致谢

(4)新世纪青年作家的老年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衰老主体的受困与突围
    第一节 身体层面:焦虑或和解
    第二节 意义层面:危机或重塑
第二章 代际关系二元模式的突破
    第一节 功能层面:给予·缺位·平衡
    第二节 情感层面:牵制·出走·联结
第三章 老年前史的追溯与正名
    第一节 追溯:老年前史
    第二节 正名:诉求与辩护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5)当代中国农村留守妇女利益表达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框架结构与创新观点
第2章 农村留守妇女利益表达机制的相关问题及理论依据
    2.1 农村留守妇女的相关概述
        2.1.1 农村留守妇女的概念界定
        2.1.2 农村留守妇女的形成原因
        2.1.3 农村留守妇女的基本特征
    2.2 利益表达机制的含义
        2.2.1 利益表达
        2.2.2 利益表达机制
        2.2.3 农村留守妇女利益表达机制
    2.3 农村留守妇女利益表达的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
        2.3.2 马克思人权治理理论
        2.3.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关于妇女权益问题的重要论述
    2.4 健全农村留守妇女利益表达机制的现实意义
        2.4.1 有利于保障维护农村留守妇女的切身利益
        2.4.2 更多更好地帮助农村留守人口的健康发展
        2.4.3 有助于减少常年外出务工丈夫的后顾之忧
        2.4.4 为新型农村建设持续注入更多的积极因素
第3章 农村留守妇女利益表达现状与制约因素
    3.1 农村留守妇女利益表达现状
        3.1.1 农村留守妇女的利益表达日益备受重视
        3.1.2 农村留守妇女的利益表达内容得到扩充
        3.1.3 农村留守妇女的利益表达渠道有所增多
    3.2 农村留守妇女利益表达困境
        3.2.1 主体意识弱导致利益表达自主性差
        3.2.2 生活负担重造成利益表达参与度低
        3.2.3 受教育程度低致使利益表达能力弱
    3.3 影响农村留守妇女利益表达的制约因素
        3.3.1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3.3.2 基层组织建设不完善
        3.3.3 宣传培训教育不到位
第4章 完善农村留守妇女利益表达机制的路径选择
    4.1 明确党和政府的宗旨与职能
        4.1.1 发挥党和政府在帮扶妇女中的主导作用
        4.1.2 引导农村留守妇女进一步增强维权意识
        4.1.3 构建公平、和谐与没有偏见的性别文化
        4.1.4 保障村妇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4.2 提高利益表达的组织化程度
        4.2.1 发挥妇联作为“娘家人”的后盾作用
        4.2.2 落实村委会作为“巡逻人”的反馈职能
        4.2.3 提升互助小组作为“贴心人”的沟通功效
        4.2.4 明确妇女活动中心作为“代言人”的守护责任
    4.3 增强利益表达者的表达能力
        4.3.1 通过加强就业培训为农村留守妇女合理增创收入
        4.3.2 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人文素养
        4.3.3 通过加强权益培训增强农村留守妇女的表达意愿
        4.3.4 通过加强实务培训提升农村留守妇女的表达技巧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6)论薛忆沩小说的自省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8)流动,是沉淀母语的一种方式——评薛忆沩《文学的祖国》(论文提纲范文)

一、流走异乡, 远离祖国
二、流动写作, 忠于母语

(9)高长虹“意志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作为文学家的高长虹及其“意志书写”
    2 高长虹文学研究述评
    3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1 “发狂飙之长啸”:“狂人”意志的彰显
    1.1 “癫狂”与“痛苦”:“狂人”的行为内蕴
    1.2 “漂泊”与“疯言”:“狂人”的命运展示
    1.3 “共谋”与“消亡”:“狂人”的意志挑战
2 “必须变化到别一个时代”:“超人”意志的外化
    2.1 “强力”与“乐观”:“黄金时代”的浪漫构想
    2.2 “激进”与“残酷”:“毁灭一切”的狂飙姿态
    2.3 “一线”与“多元”:“民族生命”的多重探索
3 “反抗呵,反抗一切的权威”:“强人”意志的构筑
    3.1 借助“权威”:生存策略的考量
    3.2 质疑“权威”:心路历程的演化
    3.3 打倒“权威”:人格意志的超越
4 “我干,只干我个人的”:“个人”意志的确立
    4.1 反抗“束缚”:对“旧道德”的批判
    4.2 反抗“庸众”:对“酣睡者”的疾呼
    4.3 反抗“合群”:对“泯个体”的反思
5 “终于要失败的征候”:“病人”意志的透视
    5.1 “穷”与“路”:生命困境的诉说
    5.2 “病”与“梦”:心灵映像的观照
    5.3 “死”与“鬼”:虚无结局的阐释
结语
    1 动态型、立体化的高长虹“意志书写”
    2 高长虹“意志书写”的成就与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1 关于高长虹被历史“漠杀”原因的再思考
    2 高长虹研究资料目录
作者简介

(10)新世纪文学老年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由
    二、概念辨析与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内容与价值
第一章 新世纪文学老年叙事主题简析
    第一节 无处逃遁的衰老病死
    第二节 无处诉说的孤寂苦闷
    第三节“人生七十好年华”
    第四节 代际关系与时代忧思
第二章 新世纪文学老年叙事特征分析
    第一节 老年视角与叙述
    第二节 凄婉的叙事语调
    第三节 现实与回忆交错的叙事时空
第三章 新世纪文学老年叙事中的伦理叙事与叙事伦理
    第一节 伦理叙事与叙事伦理
    第二节 养老与生存的伦理困境
    第三节 抱慰个体生存的叙事伦理
第四章 新世纪文学老年叙事批评
    第一节 纷繁中的单一与平庸
    第二节 域外文学殿堂的明珠
    第三节 影像时代的老年叙事
结语 一个有待续写的文学话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新世纪文学老年叙事作品目录
致谢
附:作者硕士阶段科研、获奖情况一览表

四、救救老人和孩子们(论文参考文献)

  • [1]异域经验与中国书写——薛忆沩的“文学三十年”[J]. 林培源. 四川文学, 2022(02)
  • [2]异乡人、历史记忆、叙事迷宫——薛忆沩小说创作论[J]. 王晨晨. 华文文学, 2021(06)
  • [3]《医生治不了的病》(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李明旭.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新世纪青年作家的老年叙事研究[D]. 吴雅欣. 暨南大学, 2020(04)
  • [5]当代中国农村留守妇女利益表达机制研究[D]. 周虎. 吉林大学, 2019(10)
  • [6]论薛忆沩小说的自省叙事[J]. 朱旭.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9(01)
  • [7]写作者的强大精神动力[J]. 薛忆沩,张娟. 作家, 2018(11)
  • [8]流动,是沉淀母语的一种方式——评薛忆沩《文学的祖国》[J]. 王丁叮. 名作欣赏, 2017(20)
  • [9]高长虹“意志书写”研究[D]. 张书娟. 浙江大学, 2017(12)
  • [10]新世纪文学老年叙事研究[D]. 张文斌. 安徽师范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拯救老人和孩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