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粮油价格继续下跌

威海粮油价格继续下跌

一、威海粮油价格继续下降(论文文献综述)

齐晓飞[1](2021)在《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超网络模型构建及其出口结构研究 ——以中国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蓝色的海洋被认为是蓝色星球的“血液”,而“血液”中的“营养资源”则是人类文明的“聚宝盆”。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海洋视为经济增长的新源泉,海洋经济增长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新领域。然而,在人口增长、气候变化以及对粮食安全和能源需求增长等的全球大趋势下,许多海洋经济活动所依赖的生态系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变化,我们与海洋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即在争取经济增长的同时需要维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完整性。这种可持续发展海洋空间的举措旨在促进一国从海洋经济中获取经济利益,也是推动蓝色增长的基石。2012年Rio+20会议首次提出了“蓝色经济”的概念,正如绿色经济和绿色增长曾经处于发展规划和投资期阶段那样,这种以可持续发展海洋空间为主题的发展方式吸引了各沿海国家、联合国、经合组织、世界银行等国和组织的关注。虽然“蓝色经济”一词具体含义因各国国情不同而不同,但国际一致认为其旨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社会包容和维持或改善生计,同时确保海洋和沿海地区的环境和空间可持续性;其核心是通过与海洋有关的部门和活动使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和生态系统退化脱钩。因此,蓝色经济的首要挑战是理解和更好地管理海洋可持续性的许多方面,涉及传统和新兴海洋及其相关产业;第二个重要挑战是需要认识到海洋及其相关资源的可持续管理需要在各国及其公私部门之间进行合作。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首先认识到蓝色经济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复杂系统,存在于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及其相关资源提供关键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中。不同国家的蓝色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依赖于其拥有的自然资源禀赋,还依赖于其蓝色产业、蓝色产品、蓝色企业和蓝色省份等不同属性多主体之间的关系结构。这种关系结构可视为以蓝色产业及其产品关联为基础,将上层相关蓝色企业和蓝色省份等异质主体进行关联的一种结构形式。其中,蓝色产业是一国蓝色经济发展的产业层分解,蓝色产业间的关联关系是蓝色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关系,而蓝色产业细分下的蓝色产品间关联是蓝色产业间关联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在微观(产品)层面影响着中观层面的蓝色企业开发活动和宏观层面的蓝色省份间贸易流转;蓝色产品是蓝色企业要素资本配置与价值创造的微观主体,是蓝色产业互相关联和互促发展的关键因素;蓝色企业是开发蓝色产品的中观主体,是影响蓝色省份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蓝色省份是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的经济枢纽,是蓝色经济活动的宏观主体。因此,这种关系结构也从产出和能力视角决定了各国蓝色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效益。国家蓝色经济系统是由一国相关蓝色产业、蓝色产品、蓝色企业和蓝色省份等经济要素关联形成的复杂系统,其实质也可以看作由多种异质网络相互关联形成的复杂系统。而超网络则是网络科学中研究此类多层次、多维度、多主体关联问题的重要方法,能有效评估各要素主体内部及其间关联关系。因此,本文将国家蓝色经济系统中的多要素主体纳入到统一框架进行系统性分析,采用超网络方法将蓝色经济发展问题分解为蓝色产业、蓝色产品、蓝色企业和蓝色省份等经济要素的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从多层网络结构视角定性刻画国家蓝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多要素主体内部及其间的出口关联关系,并基于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设计度量其出口结构的指标体系,以定量评估出口结构中多经济要素的发展现状。这种将超网络定性描述和非货币型指标定量研究相结合,为各国蓝色经济发展实践提供了有效的可视化分析工具和非货币型指标度量体系。具体来讲,本文主要完成以下三方面的研究:(1)构建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首先,本文分析蓝色经济系统中多要素主体的内涵及阐述影响国家蓝色经济系统发展的关键要素和发展机理;其次,为了更好地方便读者理解本文思想脉络,构建了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概念模型以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并基于此,分别阐述了单层子网络和多层超网络的建模原理;最后,本文提出了分别构建蓝色产品空间、蓝色企业网络和蓝色省份网络的建模步骤,并根据多主体间的映射关系阐述了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耦合步骤。也就是说,本文所构建的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是将蓝色产品、蓝色企业和蓝色省份分别作为一国蓝色经济运行中的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的要素分解,依据主体间的逻辑关系,将蓝色产品空间作为基础,向上拓扑得到反映蓝色资源开发活动形成竞争关系的蓝色企业网络,而蓝色企业网络可以进一步继续向上拓扑得到反映宏观资源流动和蓝色产业政策制定的蓝色省份网络,进一步耦合得到反映一国蓝色经济整体发展状况的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可视化模型。(2)设计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出口结构度量指标体系。在单层子网络层面,设计基于多样性局部属性结构的出口度量指标(如蓝色产品多样性指标、蓝色企业多样性及其发展指标和蓝色省份多样性及其发展指标),可以测度相关国家、企业和省份出口的蓝色产品类别及潜在类别,以帮助国家、企业和省级决策者制定符合其比较优势的蓝色产业及其产品开发政策;设计基于相似性局部属性结构的出口度量指标(如蓝色产品相似性及其开发相似性指标、蓝色企业相似性及其发展指标和蓝色省份相似性及其发展指标),可以量化国家、企业和省份各自出口的蓝色产品相似化程度,分析现在和未来可共同开发的蓝色产品,以帮助决策者了解其与相关参与者的竞争程度。在多层超网络层面,设计基于复杂性整体属性结构的出口度量指标(如蓝色产品-蓝色企业复杂性、蓝色企业-蓝色省份复杂性和蓝色产业-蓝色省份复杂性),可以评估国家、企业和省份各自对相关蓝色产业及其产品开发的能力禀赋,这种能力可以被视为实现蓝色增长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也有助于各国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14和其他诸如减贫、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减缓气候变化等目标。(3)对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及其出口结构进行应用研究。首先,在第5章分别构建了 2010年中国蓝色产品空间、蓝色企业网络和蓝色省份网络,进—步耦合而成2010年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可视化模型,并统计验证了蓝色产品空间与蓝色企业网络之间的假设,即在一家蓝色企业出口的所有蓝色产品中,增长潜力最大的蓝色产品是在产品空间中与高RCA值的其他产品最接近的产品;其次,第6章在第5章的基础上计算了 2010年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中单层子网络和多层超网络出口结构度量指标,并分析了蓝色产品、蓝色企业和蓝色省份及其间的关联关系和出口结构特征;最后,基于1985年至2018年数据集分别构建了中国蓝色产品空间、蓝色企业网络和蓝色省份网络及其耦合而成的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计算了相应地出口结构度量指标,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分析了中国蓝色经济发展的演变趋势,用以识别中国蓝色经济系统出口结构中具有竞争优势蓝色产品、关键蓝色企业和核心蓝色省份,并总结未来可能在哪里找到新的可持续增长点,以便更好地协调“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应用实例,验证了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宏观工具)和出口结构度量指标体系(微观工具)作为政策辅助分析工具可以在协助国家对蓝色增长战略进行系统性多标准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使用这样的辅助组合工具使国家更有可能制定基于证据的政策,而不受部门既得利益者影响。基于以上研究内容使得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基于蓝色经济系统中多主体间关联视角,通过超网络方法将这种关联结构网络可视化,用以定性描述一国蓝色经济的发展趋势及识别影响蓝色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2)基于经济复杂性方法设计了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出口结构的度量指标体系,用以定量分析出口结构中具有竞争优势的蓝色产品、关键蓝色企业和核心蓝色省份组合。(3)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宏观工具)和出口结构度量指标体系(微观工具)作为协助国家对其蓝色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多标准、多层次评估过程中的政策辅助组合工具,使其更有可能揭示传统分析工具无法发现的问题。

迟诚[2](2021)在《山东省特种粮油食品保障军民融合发展规制研究》文中指出山东省特种粮油食品保障是后勤给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政策性、计划性特点,长期以来对战斗力生成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随着形势发展,山东省特种粮油食品保障日益面临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包括:保障品种单一与需求多元化之间的矛盾,行业规模大与保障份额少之间的矛盾,应急前送能力不足与多样化任务之间的矛盾,能力储备与启用之间的矛盾等。在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背景和快速变化的任务形势下,为破解以上难题,必须坚定不移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全省特种粮油食品保障军民融合发展的规制,强化顶层设计,积极开展业务指导,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规范、有序进行,确保行业转型升级顺利实施,更好履行新时代行业使命任务。基于上述目标和思路,本文运用质性研究、比较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从界定相关概念开始,对山东省特种粮油食品保障军民融合发展规制进行研究,提出具体的管理建议。全文共六章。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是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第三章是规制的成效与问题,回顾军民融合发展规制历史演变,分析当前规制概况,探究规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第四章基于问题解决找出最优规制方式;第五章探讨最优方式下的规制措施和政策建议;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研究表明:规制对山东省特种粮油食品保障军民融合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长期以来,山东一直在探索特种粮油食品保障宜军宜民的发展策略,推动特种粮油食品保障取得了重大突破。随着保障对象需求的日益丰富和变化,山东的军民融合发展规制必须不断完善和加强。在基本思路上,要制定军民融合发展管理政策,对发展进程实施规范、引导和约束,保证军民融合保障发展正确方向和改革效能,以管理创新赋能行业蜕变加速,推动山东省特种粮油食品保障转型升级。在规制目标上,要通过规制,吸引各种渠道资源进入山东省特种粮油食品保障领域,充分盘活行业存量资源和资产,构建政府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军民融合的运行体系,改现有“输血”为“造血”,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在工具选择上,要采用组合型工具,提高规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具体方式上,要推动特种粮油食品保障行业与民用食品行业有机融合,贯通军民融合发展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通过规制解决实际问题,规避风险和消除隐患,实现军民融合合作共赢目标。

陈亚男[3](2020)在《百年乡建历史与乡村建设权研究 ——以威海荫子三村为例》文中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的人口、土地以及建设发展历来都是国家的首要问题。“乡村兴则国兴,乡村衰则国衰”。我国乡村长期处在传统、落后的状态,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如何科学有序地处理好乡村规划建设工作,发挥好村民、集体、政府和市场的合力,是当前学术界和实践领域亟需破解的问题。本文从乡村“建设权”的视角,分析了乡村建设的“权力”分配和“权利”享有,对我国乡村建设进行了历史回顾和建设分期。结合威海荫子三村不同阶段建设权变迁所导致的乡村建设变化,在村庄规划建设实践中探讨了建设权的分配和享有,尝试了多元实施主体之间的权益调解和让渡。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乡村建设权的概念内涵与多元主体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权力分配与权利享有的视角下,乡村的“三类建设”和“五类主体”,即村民住宅、公共设施和企业设施,村民个体、村集体、乡镇政府、市场企业和社会团体。进一步论述了不同历史时期建设主体在建设中的所有、使用及经营等权利,以及发挥的不同作用。其次,基于建设权视角,对我国乡村建设历程进行了分期,阐述了建国前的乡村建设背景和建国后的乡村建设分期。在分期研究中,根据各个时期的政策导向、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管理规定等,分析阶段转型。将我国乡村建设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即19491957年“共有私建”时期、19581977年“公有共建”时期、19782003年“公有自建”时期和20042017年“共建共享”时期。并从乡村建设的重点和实践效果,归纳出9个阶段特征。第三,对威海荫子三村的乡村建设历程开展实证研究,通过档案资料调查、实地考察和访谈,分析了各历史时期和阶段荫子乡村建设的内容和重点。从“三类建设”和“五类主体”入手,研究了各时期建设权的分配和享有,剖析了村民主体参与性不足的现象,以及规划建设工作前瞻性、系统性不强造成的问题。最后,在荫子三村的规划编制中,探讨了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市场合作的多元主体参与规划建设的组织机制。结合实际建设项目,实施了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的调整、让渡和重构,提出了符合市场原则和利益平衡的乡村规划建设思路和实施的保障措施。

陈飞[4](2019)在《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产业规划以及海洋发展战略推动下,沿海城市依托港口通过填海造地开展临海工业建设进而推动临海新区发展,临海工业承载着沿海地区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海向拓展的双重职能。推进沿海产业发展,实现临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是沿海城市建设的重要诉求。相比于沿岸地区其他工业类型而言,临海工业规划强调陆海资源综合利用,通过填海造陆提高用地临海性,空间向海洋单向扩展,属于新兴规划类型,相关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构建临海工业规划研究框架,明晰临海工业发展目标,动力机制和发展策略,是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研究首先通过35个国际案例研究总结临海工业典型特征与发展路径,并选择与我国产业开发相近日本、韩国、新加坡,总结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研究从演进历史与产业类型两个维度展开,在时空维度上,通过总结3个国家临海工业发展演进历程,清晰我国临海工业发展的历史坐标定位;在产业类型维度上,对比重化工业、加工产业、综合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总结案例国家在工业组团、工业城市、区域协同、综合型城市功能区4种开发模式,并从工业用地与新城开发两个层面分别总结发展影响机制。针对我国类别丰富的临海工业实践,研究总结沿海产业与港口发展的时空与地域特征,构建“港口-产业-新城”发展模型提出临海工业分类方法,将我国临海工业划分为港口扩张型、新港综合型、重化工型、加工产业聚集型、海洋资源开发型5种。在122个案例分析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模式演绎、文献综述等方法,总结各类临海工业布局模式、总结发展问题,分析影响机制并分层次分类别提出发展策略。通过国内外案例对比研究,指出重化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就业密度低、职工带眷系数低特征,使用常规规模预测方法会导致配套生活用地规模过大问题;同时填海造陆使工业用地具有弹性开发特征应针对用地扩张特性选择适宜的规划方法;论文提出通过合理产城定位、优化规模预测方法、转化弹性开发等策略促进临海地区集约开发。研究以产业发展、城乡规划、海洋规划等多领域视角构建理论框架,提出完善陆海统筹规划与建设用海规划编制体系等提升策略。此外研究针对五种类型的临海产业特征,分别从港口功能演进、沿海产业多元化、海洋生态修复等角度提出专项规划策略。论文定义临海工业概念,分析国内外总计157个案例,将临海工业从临港工业研究中剥离出来并建立了研究案例库;从产业组织与海港发展视角,分析临海工业影响关联,构建港口-产业-新城研究框架;在港产城交叉框架下提出临海工业分类方法,突破了经济地理学者单一产业分类法,建立城乡规划研究基础。论文面向沿海地区城市建设问题,以大量调研与案例分析为基础,通过理论建构、模式总结、发展影响机制分析、策略体系推导等研究,期望挖掘临海用地开发动力与机制,提出具有科学依据和可操作性的策略,为城市建设层面落实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以及区域长远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山东省人民政府[5](2013)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一期(2013-2015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鲁政发[2013]12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一期(2013—2015年)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马松林[6](2013)在《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对我国粮食领域的影响和控制日益加强。这给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和国内粮油行业的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从这一现实问题出发,本文基于粮食安全和产业控制力理论,全面分析了外资在我国粮食细分行业的产业控制力现状。最终提出了具体建议,以巩固我国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产业健康发展。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空间计量方法、灰色系统理论、产业地图方法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尤其是整合了基于时间、指标、属性三维数据的经济学三维分析方法。运用各种类型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战略性粮食产业的产业控制力特征。本文的主要成果包括:(1)提出了战略性粮食产业和战略性粮食产品的概念。具体分析了这两个概念提出的必要性、识别标准、内涵和外延。(2)将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分为研发控制力、生产控制力、加工控制力和流通控制力四部分,并从时间、空间、指标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3)整合并运用经济学三维分析方法,全面评估了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水平。绘制了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地图,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和经济效应。本文共八章,各章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引言。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文献述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2章,战略性粮食产业和战略性粮食产品的基本概念。阐述了战略性粮食产业和战略性粮食产品的选择标准,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等内容。此外,还分析了战略性粮食产业的地位和发展前景。第3章,产业控制力理论的扩展。在总结前人产业控制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拓展了产业控制力的概念;分析了产业控制力与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讨论了产业控制力的三维分析模型等。第4、5、6章,分别从产业控制力的各环节、时间、空间三个维度分析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水平。第4章,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环节分析(静态分析)。从粮食产业链角度,分析战略性粮食产业的研发控制力、生产控制力、加工控制力和流通控制力。第5章,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历史演化(历史分析)。可以将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发展分为产业控制力的形成(1978-1991年)、成长(1992-2001年)、加速增长(2002年至今)三个阶段。第6章,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空间分布(空间分析)。分析表明,我国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存在空间集聚特征。第7章,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三维分析。本章是对第4、5、6章内容的综合分析。运用三维灰色关联分析、三维主成分分析等三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影响因素等内容。第8章,总结。本章总结了全文的基本结论,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并进行研究展望。本文的基本结论包括战略性粮食产业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发展、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时空分布不均衡、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呈S型发展趋势、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内外资差距较大等。本文提出的具体建议涉及分区域完善战略性粮食产业的规制政策、分区域完善战略性粮食产业的支持政策、战略性粮食产业发展和升级的路径选择、战略性粮食产品流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等。

熊万胜[7](2012)在《体系中的秩序—对我国粮食市场秩序的结构性解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思考的问题是:我国粮食市场秩序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市场秩序的最终反映是价格的稳定,但价格的背后是市场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笔者发现,在我国的粮食市场中,一些新型的社会结构因素已经形成,这些新的结构因素对价格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笔者用“体系”一词来概括新出现的社会结构。所谓“体系”指的是社会系统结构在权力与资源分布上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通常是一种中心—边缘结构。粮食市场体系是一个粮食生产、经营和管理主体之间的多层次多维度的中心—边缘体系,包括中心结构、中间结构和边缘结构。粮食市场体系的中心结构是国家管理粮食工作的科层体系;中间结构主要是由储备粮系统、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粮食批发市场、各种规模的粮食国有企业以及民营企业中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构成;边缘结构则由未能成为国家重点扶持对象的农民集体、基层农业服务部门、中小粮食企业、个体户和种粮农户组成。在体系的内部,中心结构、中间结构与边缘结构之间存在主从关系,这种主从关系逐渐被制度化了。体系的出现是粮食市场化改革的结果。在粮食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市场稳定与粮价放开是一对尖锐的矛盾,其中,市场稳定是粮价放开的前提,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正是体系的形成使得这对矛盾的化解成为可能。在粮食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中央集权化、市场统一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是同步发展的,三者之间互为条件。从实现市场统一的目标出发,可以认为粮食市场化改革存在两种路径,在2001年以前,实施的是以地方为重心的市场统一化方案,但改革遭到了失败,于是,中央转向了强化中央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中央级国有企业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控制能力,并通过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的产权改革,有效地瓦解了地方的政企合一关系。在粮食市场化的过程中,与粮食产业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得到了保留,其上层还在强化宏观调控机制的过程中得到了强化,它们形成了粮食市场体系的中心结构。新出现的那些中央级国有粮食企业以及相关企业构成了粮食市场体系中间结构的上层部分。随着国家财政支农力度的增大,从1994年开始实施的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政策对于民营粮食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政府与民营龙头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关系。这些民营龙头企业和在改革中保留的地方国有粮食企业一起构成了粮食市场体系中间结构的中下层部分。在国家专注于推动粮食市场化特别是强化市场的统一性的过程中,乡村社会中的那些微小的生产经营主体和最基层的农民集体逐渐地被边缘化,它们成为粮食市场体系的边缘结构。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以后,市场经营的风险大增,各种新老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境同时趋于恶化。更为重要的是,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来,国家发展粮食生产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依靠基层组织发动农民,越来越转向了指望企业与个体户带动农户。这个根本转变使得农户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越来越深刻地受到权力与资本的联合控制。体系对龙头企业和粮食经纪人的扶持,在短期内可能是帮助了农民,但长期地看,也排挤了组织经营农户的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组织承包农户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与此同时,小规模的承包农户向适度规模的经营农户的自发升级通道还存在障碍,经营农户在与雇佣农场的竞争中也不占优势。结果,农业家庭经营制度——作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的前途日趋模糊。体系的形成与运作对于粮食价格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有三个层面,第一,体系内部各要素的完整,使得不同部分之间可以相互支撑,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系统的基本功能;第二,体系内主体间关系的制度化,使得粮食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成为有序和稳定的;第三,体系促进了供需平衡。因为,在粮食供应略微偏紧和体系结构还比较完整的前提下,有关部门确实可以通过加大投入来刺激生产,而且可以大致地预见这种投入的增产效果。依托粮食自给政策、储备粮系统、全国批发市场和其它国有粮食企业,体系结构对于流通的控制能力是强大的。近十年来,我国粮价避免了大起大落,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与体系的形成是有关系的。体系的出现带来了粮价的稳定,但是,体系自身却是不稳定的。如果体系沿着既有的逻辑继续强化自身,有可能威胁体系自身的可持续性。因为,体系的形成不完全是理性设计的结果,而是出于多种行动者的自主行动的复合作用,它整体上必然是无意识的,它的稳定也具有偶然性。进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果需要自觉地对体系进行改进,那么,这种自觉改进的方向是什么?

游根杰,陶惠[8](2004)在《十一月份全国六十家农批市场行情分析》文中指出本刊综合分析 度过十一黄金期,各地市场开始回归正常。市场交易额、交易量与环比、同比相比基本持平,与之前的预计没有太大出入;但从全国60家农批市场报送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部分产品仍有较大的波动,综合各大市场的行情,也可以管窥到部分产品11月下旬走向。

辛秀琛[9](2004)在《加入WTO后胶东地区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对WTO背景下的中国农业发展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对区域性的农业发展如何应对入世后所面临的种种挑战的问题的研究却并不多见。区域性农业因其独特的地理特点和农业生产特点,其应对措施也往往不尽相同。 山东是农业大省,胶东地区因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而具备现代农业生产的一些有利条件。如何打破发展障碍、将这些潜质发挥出来,在山东省乃至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大农业的生产模式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从经济学、社会学的视角,采用文献调查、实地考察和访谈、问卷法、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通过对胶东地区实际情况的考查,比照入世背景下我国所存在的“三农”问题及入世后为我国农业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和机遇,分析了制约胶东地区农业发展和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发挥当地地理、资源和人才优势,抓住机遇,利用国家农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确立以国内外两个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三高”农业为重点,实施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对策。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体制创新,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发展绿色食品,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特色经济,实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等政策性建议。

彭可茂[10](2003)在《加入WTO对中国油菜产业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农业资源的日益稀缺,比较优势原则在农业经济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中国在为确保粮食安全而对粮食作物进行保护的前提下,作为油菜生产、加工和消费的第一大国,如何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发展油菜产业已经日益受到中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正是针对中国油菜产业的比较优势这一中心问题,在分析比较优势内涵界定及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应用国内资源成本法对中国的油菜产业在1991-2001年期间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实证测算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油菜产业从生产到加工,其比较优势较小,多数时间内存在比较劣势,间或伴随着一些存在比较优势的年份。 在此基础上,本文再根据中国加入WTO的相关承诺,重点研究了加入WTO后对中国油菜产业的影响,其结论是,中国油脂工业面临着来自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农业补贴的取消和配额的逐步增加,将使得国内油脂市场失去保护屏障。中国偏重于追求量的增长,而不够重视质的提高,所以在国外高质量油脂产品涌入国内市场后,因质量差距造成油脂大量积压,给油脂工业、企业带来深远影响。中国“入世”后,国际优质的油料和油脂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会更加畅通,进口量的增长趋势将进一步突现。由于国内油料产量不能够满足自身的需求、油脂行业存在较大的相对剩余生产加工能力,所以在中长期内中国将采取“进口油料加工油”的策略:即油料的进口一定会继续逐年增加,而油脂的进口将会徘徊在目前的水平或仅有小幅波动,以调节国内余缺。 本文最后结合中国油菜产业的比较优势分析结论和中国加入WTO的相关承诺及其对油菜产业的影响,提出了在WTO框架下针对提升中国油菜产业国际比较优势的一些思路与建议,即针对培育中国油菜产业比较优势的问题,提出要积极加快油菜“双低”化进程;加快种子产业化,建立长江流域优质油菜带;降低油菜产品的保护水平,实行自由贸易;充分利用WTO规则内的“绿箱”政策等,以提高中国油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威海粮油价格继续下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威海粮油价格继续下降(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超网络模型构建及其出口结构研究 ——以中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产业结构理论
        2.1.2 比较优势演化理论
        2.1.3 经济复杂性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蓝色经济
        2.2.2 产品空间
        2.2.3 超网络
    2.3 文献评述与进一步研究
第3章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模型构建研究
    3.1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基本问题
        3.1.1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研究主体
        3.1.2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主体内涵
        3.1.3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特征
    3.2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关键要素与发展机理
        3.2.1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关键要素
        3.2.2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发展机理
    3.3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概念模型与建模原理
        3.3.1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概念模型
        3.3.2 单层子网络的建模原理
        3.3.3 多层超网络的耦合原理
    3.4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模型构建
        3.4.1 蓝色产品空间模型构建
        3.4.2 蓝色企业网络模型构建
        3.4.3 蓝色省份网络模型构建
        3.4.4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出口结构度量指标研究
    4.1 指标选取原则
    4.2 单层子网络出口多样性度量
        4.2.1 蓝色产品多样性度量
        4.2.2 蓝色企业多样性度量
        4.2.3 蓝色省份多样性度量
    4.3 单层子网络出口相似性度量
        4.3.1 蓝色产品相似性度量
        4.3.2 蓝色企业相似性度量
        4.3.3 蓝色省份相似性度量
    4.4 多层超网络出口复杂性度量
        4.4.1 蓝色产品-蓝色企业复杂性度量
        4.4.2 蓝色企业-蓝色省份复杂性度量
        4.4.3 蓝色产业-蓝色省份复杂性度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模型构建及其统计分析
    5.1 问题描述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1 数据处理基本思路
        5.2.2 蓝色产品数据来源与处理
        5.2.3 蓝色企业数据来源与处理
        5.2.4 蓝色省份数据来源与处理
    5.3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模型构建
        5.3.1 蓝色产品空间的构建
        5.3.2 蓝色企业网络的构建
        5.3.3 蓝色省份网络的构建
        5.3.4 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耦合
    5.4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的统计分析
        5.4.1 变量选取
        5.4.2 回归模型
        5.4.3 回归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出口结构度量指标研究
    6.1 中国单层子网络出口多样性度量
        6.1.1 蓝色产品多样性度量
        6.1.2 蓝色企业多样性度量
        6.1.3 蓝色省份多样性度量
    6.2 中国单层子网络出口相似性度量
        6.2.1 蓝色产品相似性度量
        6.2.2 蓝色企业相似性度量
        6.2.3 蓝色省份相似性度量
    6.3 中国多层超网络出口复杂性度量
        6.3.1 蓝色产品-蓝色企业复杂性度量
        6.3.2 蓝色企业-蓝色省份复杂性度量
        6.3.3 蓝色产业-蓝色省份复杂性度量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出口结构演化研究
    7.1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空间结构演化
        7.1.1 蓝色产品空间演化
        7.1.2 蓝色企业网络演化
        7.1.3 蓝色省份网络演化
        7.1.4 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演化
    7.2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出口结构度量指标演化
        7.2.1 单层子网络出口多样性演化
        7.2.2 单层子网络出口相似性演化
        7.2.3 多层超网络出口复杂性演化
    7.3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发展问题及建议
        7.3.1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发展问题
        7.3.2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发展建议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工作与结论
        8.1.1 主要工作
        8.1.2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8.2.1 研究局限
        8.2.2 研究展望
附录1 蓝色产品代码及其对应描述
附录2 蓝色企业代码及其对应信息
附录3 蓝色产品与蓝色企业对应关系
附录4 蓝色省份与蓝色企业对应关系
附录5 选取的7家蓝色企业
附录6 选取的9个国家最大接近度矩阵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山东省特种粮油食品保障军民融合发展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总体评价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特种粮油食品保障改革
        2.1.2 军民融合发展规制
        2.1.3 国民经济动员
        2.1.4 平战转换
    2.2 军民融合发展规制的基本原则
        2.2.1 目标导向原则
        2.2.2 能力储备原则
        2.2.3 补齐短板原则
        2.2.4 强化重点原则
        2.2.5 注重效益原则
    2.3 相关理论依据
        2.3.1 公共经济学相关理论
        2.3.2 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
        2.3.3 市场供需理论
        2.3.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小结
第3章 特种粮油食品保障军民融合发展规制的成效与问题
    3.1 特种粮油食品保障军民融合发展规制的演变
    3.2 特种粮油食品保障军民融合发展规制的概况
    3.3 当前规制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分析
        3.3.1 规制体系架构落后导致“条”“块”矛盾突出
        3.3.2 发展不平衡导致规制的整体性与特殊性难题
        3.3.3 外部环境快速变化导致规制滞后
        3.3.4 首创性难度致使规制总体进程不快
        3.3.5 科技支撑不足导致规制效果减弱
    小结
第4章 不同军民融合发展规制方式的比较分析
    4.1 引入政策性大型粮商方式
        4.1.1 政策性大型粮商方式的优势
        4.1.2 政策性大型粮商方式的缺点
    4.2 引入外包合同商方式
        4.2.1 外包合同商方式的优势
        4.2.2 外包合同商方式的缺点
    4.3 以现有保障行业为主体改革方式
        4.3.1 以现有保障行业为主体改革方式的优势
        4.3.2 以现有保障行业为主体改革方式的缺点
    4.4 不同规制方式的比较分析
        4.4.1 保障成效
        4.4.2 规制成本
        4.4.3 改革成本
        4.4.4 风险隐患
    小结
第5章 最优方式下的规制措施和政策建议
    5.1 规制措施
        5.1.1 深入调查研究,立足省情发力
        5.1.2 注重经验借鉴,有机整合利用
        5.1.3 遵重市场规律,激发社会活力
        5.1.4 发挥政府作用,规范引导促进
    5.2 政策建议
        5.2.1 引导调动融合发展意愿
        5.2.2 规范军民融合发展行为
        5.2.3 转化利用融合发展成果
    5.3 规制注意事项
        5.3.1 把握正确方向
        5.3.2 提高融合质量
        5.3.3 防范融合风险
        5.3.4 完善容错机制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百年乡建历史与乡村建设权研究 ——以威海荫子三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乡村建设关乎国家发展
        1.1.2 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
        1.1.3 百年乡村建设历史的反思
        1.1.4 乡村建设主体与乡村建设权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主要内容
        1.2.2 研究方案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与框架
        1.4.1 学术构想
        1.4.2 学术思路
        1.4.3 技术路线
    1.5 相关研究综述
        1.5.1 “乡村建设”研究综述
        1.5.2 百年乡建历史分期研究综述
        1.5.3 乡村建设“权力”与“权利”研究综述
        1.5.4 小结
    1.6 数据来源
第2章 建设权视角下的百年乡建历史回顾
    2.1 民国初期至建国前的乡村建设
        2.1.1 知识分子、实业家等主导的乡村建设运动
        2.1.2 中国共产党主导的乡村革命运动
        2.1.3 国民政府主导的乡村复兴运动
    2.2民国时期的三大乡村实验
        2.2.1 梁漱溟主导的“邹平模式”
        2.2.2 晏阳初主导的“定县模式”
        2.2.3 卢作孚主导的“北碚模式”
    2.3 乡村建设相关政策研究
    2.4 乡村建设权的内涵与主体研究
        2.4.1 乡村建设权的内涵
        2.4.2 乡村建设主体的多元性
        2.4.3 乡村建设的对象
    2.5 乡村建设的历史分期
        2.5.1 “共有私建”时期(1949-1957)
        2.5.2 “公有共建”时期(1958-1977)
        2.5.3 “公有自建”时期(1978-2003)
        2.5.4 “共建共享”时期(2004-2017)
    2.6 小结
第3章 荫子三村建设权演变的实证研究
    3.1 荫子三村基本情况
        3.1.1 荫子三村建置沿革
        3.1.2 荫子三村发展条件分析
    3.2 建设分期与阶段特征
        3.2.1 “共有私建”时期的组织与建设
        3.2.2 “公有共建”时期的组织与建设
        3.2.3 “共有自建”时期的组织与建设
        3.2.4 “共建共享”时期的组织与建设
    3.3 荫子三村建设现状分析
        3.3.1 建筑年代
        3.3.2 建筑功能
        3.3.3 建筑质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荫子三村乡村建设权在村庄规划中的系统建构
    4.1 乡村振兴背景下建设政策的调整
        4.1.1 乡村振兴的总要求
        4.1.2 建设权相关政策的调整
        4.1.3 趋势分析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建设权在三村规划中的体现
        4.2.1 荫子三村规划及目标
        4.2.2 产业及生态环境营造计划
        4.2.3 五类主体的建设权划分
        4.2.4 实施中的协商与调节机制
    4.3 建设权分配与享有
        4.3.1 金辰厂房功能性改造
        4.3.2 荫子公社保护性改建
        4.3.3 民宿1 号院改建工程
        4.3.4 青岘庄生活社区建设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的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4)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2.1 相关定义与分类
        1.2.2 相关概念辨析
        1.2.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3 研究现状评价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临海工业区产业类型
        2.1.1 重化工型临海工业
        2.1.2 加工型临海工业
        2.1.3 海洋资源开发型临海工业
        2.1.4 综合型临海工业
    2.2 港口分类与相关概念
        2.2.1 海港分类及临海工业应用
        2.2.2 码头布置
        2.2.3 港口发展
        2.2.4 海港物流
    2.3 典型工业用地布局模式
        2.3.1 重化工企业布置模式
        2.3.2 海洋资源开发工业用地布局
    2.4 建设用海规划编制
        2.4.1 海域规划管理体系
        2.4.2 填海造陆技术要求
        2.4.3 造陆形态综合比较
    2.5 本章小结
3 临海工业典型案例与发展演进
    3.1 日本
        3.1.1 发展历程
        3.1.2 斐然成绩
        3.1.3 案例甄选
    3.2 韩国
        3.2.1 发展历程
        3.2.2 典型案例
        3.2.3 案例甄选
    3.3 新加坡
        3.3.1 发展历程
        3.3.2 空间演进
    3.4 其他类型临海工业
        3.4.1 台湾-出口加工型临海工业
        3.4.2 欧洲-河口延伸型临海工业
        3.4.3 美国-原料自给型临海工业
    3.5 临海工业发展支撑体系
        3.5.1 产业发展战略
        3.5.2 海洋开发政策
        3.5.3 航运发展支撑
        3.5.4 财政政策支撑
    3.6 本章小结
4 国外案例开发模式与用地布局
    4.1 日本模式
        4.1.1 模式1-扩建型产城双核模式
        4.1.2 模式2-新建组团式开发模式
        4.1.3 “先生产、后生活”开发特征
    4.2 韩国模式
        4.2.1 模式1-综合型重化工业城市
        4.2.2 模式2-协同型加工产业集群
    4.3 新加坡模式
        4.3.1 层近式用地布局
        4.3.2 国家工业区定位
    4.4 工业用地布局特征
        4.4.1 港口主导用地布局
        4.4.2 岸线资源分配模式
        4.4.3 产业集群布局模式
    4.5 用地临海性比较
        4.5.1 造陆模式比较
        4.5.2 临海效率分析
    4.6 产业新城建设模式
        4.6.1 公司城模式
        4.6.2 政企共建模式
        4.6.3 国家开发模式
    4.7 本章小结
5 我国临海工业发展与分类
    5.1 发展历程与早期实践
        5.1.1 发展历程
        5.1.2 早期实践
    5.2 海港发展与地域差异
        5.2.1 海港发展与地域差异
        5.2.2 深水港港城空间布局
    5.3 沿海工业地域特征
        5.3.1 时空分布
        5.3.2 地域差异
    5.4 港产城发展模型
        5.4.1 港城空间发展模型
        5.4.2 产城空间发展模型
        5.4.3 临海工业“港产城”发展模型
    5.5 我国临海工业分类
    5.6 本章小结
6 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1 港口扩张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1.1 用地布局模式
        6.1.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2 新港综合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2.1 用地布局模式
        6.2.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3 重化工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3.1 用地布局模式
        6.3.2 开发问题与影响机制
    6.4 加工产业聚集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4.1 用地布局模式
        6.4.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5 海洋资源利用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5.1 用地布局模式
        6.5.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6 宏观层面临海工业开发问题
        6.6.1 过度开发与资源闲置
        6.6.2 产业同构与重复建设
        6.6.3 居住优先与布局失衡
        6.6.4 陆海统筹亟待规划衔接
    6.7 本章小结
7 临海工业发展建设与规划策略
    7.1 总体发展思路
        7.1.1 临海工业建设基本思路
        7.1.2 不同类型差异化发展思路
    7.2 共性问题规划策略
        7.2.1 合理定位推进产业健康发展
        7.2.2 优化规模预测推进集约开发
        7.2.3 转化弹性规划落实规划实施
    7.3 专项问题规划策略
        7.3.1 港口扩张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2 新港综合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3 重化工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4 加工产业聚集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5 海洋资源开发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4 规划提升策略
        7.4.1 构建学科协作规划工作框架
        7.4.2 完善陆海统筹规划编制体系
        7.4.3 构建建设用海规划编制体系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规模以上海港货运吞吐量
附录B 各省市临海工业建设情况
附录C 各省市沿海工业项目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述评
        1.2.1 外资与粮食安全研究述评
        1.2.2 产业控制力理论研究述评
        1.2.3 经济学三维分析方法述评
        1.2.4 本文研究视角及概念界定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
        1.4.2 本文的不足
2 战略性粮食产业的基本概念及地位
    2.1 战略性粮食产业的概念
        2.1.1 粮食产业的分类和属性
        2.1.2 识别战略性粮食产业的必要性
        2.1.3 识别战略性粮食产业的标准
        2.1.4 战略性粮食产业的内涵及外延
    2.2 战略性粮食产品的概念
        2.2.1 粮食产品的分类和属性
        2.2.2 识别战略性粮食产品的必要性
        2.2.3 识别战略性粮食产品的标准
        2.2.4 战略性粮食产品的内涵及外延
    2.3 战略性粮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3.1 保障粮食产业安全的关键产业
        2.3.2 促进饮食结构升级的支撑产业
        2.3.3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产业
    2.4 战略性粮食产业的发展前景
        2.4.1 未来的机遇
        2.4.2 面临的挑战
3 产业控制力理论的扩展
    3.1 产业控制力概念的扩展
        3.1.1 产业控制力内涵的扩展
        3.1.2 产业控制力评价指标的扩展
    3.2 产业控制力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
        3.2.1 二者之间的比较
        3.2.2 产业控制力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定量分析
        3.2.3 产业控制力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定性分析
        3.2.4 产业竞争力对产业控制力的影响
    3.3 产业控制力的来源和影响因素
        3.3.1 产业控制力的来源
        3.3.2 产业控制力的影响因素
    3.4 产业控制力研究方法的扩展
        3.4.1 三维分析模型的构建
        3.4.2 三维分析模型的实证方法
        3.4.3 产业控制力三维分析模型的理论探讨
4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环节分析
    4.1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构成
        4.1.1 粮食产业链的构成
        4.1.2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构成
    4.2 战略性粮食产业的研发控制力
        4.2.1 种子产业
        4.2.2 农林牧渔专用机械制造业
    4.3 战略性粮食产业的生产控制力
        4.3.1 农业
        4.3.2 畜牧业
    4.4 战略性粮食产业的加工控制力
        4.4.1 谷物磨制业
        4.4.2 食用植物油加工业
        4.4.3 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业
        4.4.4 屠宰及肉类加工业
    4.5 战略性粮食产业的流通控制力
        4.5.1 粮食批发业
        4.5.2 粮食收储业
    4.6 产业链维度下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综合评价
        4.6.1 内外贸一体化视角下的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分析
        4.6.2 基于 S-C-P 范式的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分析
5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历史演化
    5.1 1978-1991 年:产业控制力的形成时期
        5.1.1 三类产业控制力主体初步形成
        5.1.2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初步形成
        5.1.3 战略性粮食产品进口依存度较低
    5.2 1992-2001 年:产业控制力的成长时期
        5.2.1 外资产业控制力的成长期
        5.2.2 内资企业的调整
    5.3 2002 年至今:产业控制力的加速增长时期
        5.3.1 内资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5.3.2 外资产业控制力的增长和调整
        5.3.3 内资粮油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5.3.4 战略性粮食产品进口规模增速加快
    5.4 时间维度下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综合评价
        5.4.1 基于 Verhulst 模型的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走势分析
        5.4.2 基于 FDI 业绩指数的战略性粮食产业利用外资绩效评价
6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空间分布
    6.1 全球战略性粮食产品控制力的空间布局
        6.1.1 全球战略性粮食产品生产的区域控制
        6.1.2 全球战略性粮食产品进出口的区域控制
        6.1.3 跨国粮商与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区域控制
    6.2 我国各地区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空间分异(Ⅰ)
        6.2.1 研发控制力集聚于西北、西南等地区
        6.2.2 生产控制力集聚于粮食主产区
    6.3 我国各地区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空间分异(Ⅱ)
        6.3.1 加工控制力集聚于粮食主产区
        6.3.2 流通控制力集聚于北京、广东等粮食主销区
    6.4 空间维度下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综合评价
        6.4.1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空间演化趋势
        6.4.2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市域和县域分析视角
7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三维实证分析
    7.1 基于三维灰色分析的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综合评价
        7.1.1 数据处理及方法
        7.1.2 产品控制力排序
        7.1.3 区域控制力排序
        7.1.4 产业控制力排序
    7.2 基于三维 GIS 的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地图
        7.2.1 数据处理及方法
        7.2.2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地图(I):粮食种植业
        7.2.3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地图(II):粮食加工业
        7.2.4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地图(Ⅲ):粮食流通业
    7.3 基于三维主成分分析的战略性粮产业控制力影响因素
        7.3.1 数据处理及方法
        7.3.2 粮食生产控制力影响因素
        7.3.3 粮食加工控制力影响因素
        7.3.4 粮食流通控制力影响因素
    7.4 基于灰色面板数据的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经济效应分析
        7.4.1 数据处理及方法
        7.4.2 产业控制力的溢出效应
        7.4.3 产业控制力的挤出效应
8 总结
    8.1 基本结论
        8.1.1 战略性粮食产业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发展
        8.1.2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时空分布不均衡
        8.1.3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呈 S 型发展趋势
        8.1.4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内外资差距较大
        8.1.5 战略性粮食产品的控制力水平差异较大
    8.2 具体建议
        8.2.1 分区域完善战略性粮食产业的规制政策
        8.2.2 分区域完善战略性粮食产业的支持政策
        8.2.3 战略性粮食产业发展和升级的路径选择
        8.2.4 战略性粮食产品流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8.3 研究展望
        8.3.1 研究内容的深化
        8.3.2 研究方法的完善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7)体系中的秩序—对我国粮食市场秩序的结构性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经济学中的市场秩序研究
        1.1.1 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秩序考量与自发秩序理论
        1.1.2 制度经济学的研究
        1.1.3 宏观经济学与产业组织经济学的分析
        1.1.4 本土学者对市场秩序的研究
        1.1.5 本土学者对于粮食市场秩序的研究
    1.2 社会学对市场秩序的理解
        1.2.1 对嵌入性的论证
        1.2.2 新老经济社会学中的市场秩序
        1.2.3 新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理论中的市场秩序问题
    1.3 解释框架与基本概念
        1.3.1 体系中的秩序
        1.3.2 基本概念
        1.3.3 章节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1.4.1 方法论的考虑
        1.4.2 选取的产业调查对象:粮食产业
        1.4.3 选取的社区调查对象:安徽省桐汭县
        1.4.4 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第2章 作为社会结构的粮食市场体系
    2.1 粮食市场体系的结构
        2.1.1 关系结构:一个多维和多层次的中心-边缘体系
        2.1.2 制度与场域:强大的权力媒介
        2.1.3 不可忽视的行动者
    2.2 体系概念的理论资源:作为国家自主性的结构基础
        2.2.1 西方理论家对于国家自主性的认知及其迟疑
        2.2.2 对国家自主性的结构基础的讨论
        2.2.3 国家自主性在粮食市场体系中的体现
    2.3 体系概念的政策依据:一种迅速上升的文本现象
        2.3.1 "体系"一词在农业政策文本中用量的增加
        2.3.2 "体系"一词在农业政策文本中的用法
        2.3.3 体系与体制
第3章 粮食市场化与粮食市场体系的形成
    3.1 对粮食市场化过程的重新解释
        3.1.1 体系形成是价格放开的结构条件
        3.1.2 粮食市场化的方向明确阶段(1978-1992年)
        3.1.3 中央集权、市场统一与主体多元的同步发展阶段(1993-2004年)
        3.1.4 体系的中心结构强化阶段(2004年至今)
    3.2 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多元化
        3.2.1 粮食生产主体的规模分化
        3.2.2 粮贩子队伍的发展壮大
        3.2.3 粮食购销主渠道的内部分化
        3.2.4 桐汭县的粮食购销主渠道
        3.2.5 非国有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与分类
    3.3 市场空间体系与行政区划体系的分离
        3.3.1 市场空间结构的改变
        3.3.2 大型粮油批发市场的空间分布
第4章 粮食市场体系的中心结构
    4.1 我国农业/粮食行政管理体系基本结构
        4.1.1 我国农业/粮食行政管理体系的一般结构
        4.1.2 地方农业/粮食行政管理体系以及区域差异
        4.1.3 "米袋子"省长负责制
    4.2 农业/粮食行政管理体系的弊病以及调整
        4.2.1 既有的讨论
        4.2.2 多头管理与整合努力
        4.2.3 过度集权与分权实践
    4.3 粮食局系统的集权化
        4.3.1 基层粮站与农民关系的断裂
        4.3.2 粮食局系统的集权化
第5章 粮食市场体系的中间结构
    5.1 国家财政扶持政策与中间结构的形成
        5.1.1 财政扶持的重点从基层转向企业
        5.1.2 财政扶持转向企业的机制
    5.2 国家粮食储备政策与中间结构
        5.2.1 我国储备粮制度的演变
        5.2.2 国家粮食储备的行政管理
        5.2.3 承储与代储制度及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3 全国性粮食批发市场建设与中间结构
        5.3.1 政府发展批发市场的努力
        5.3.2 国家对两种市场空间体系的整合
    5.4 在钻营的过程中被制度化
        5.4.1 中心结构对于市场法人的制度化甄别
        5.4.2 法人行动者的策略性嵌入
第6章 粮食市场体系的边缘结构
    6.1 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困境
        6.1.1 经营农户及其在桐汭的分布
        6.1.2 11个村民组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
        6.1.3 经营农户可持续发展的困难
    6.2 基层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功能退化与结构改变
        6.2.1 体系的形成与基层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的虚化
        6.2.2 基层组织农业服务体系的新结构
    6.3 个体户的角色双重化
        6.3.1 作为政府为农服务帮手的农村个体户
        6.3.2 作为管理对象的个体户
        6.3.3 对体系的顺从或远离
第7章 体系维系秩序
    7.1 体系的关系结构对市场秩序的影响
        7.1.1 我国粮食市场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及其相互协调
        7.1.2 作为"补台机制"的边缘结构
    7.2 体系的制度/场域结构对市场秩序的影响
        7.2.1 国家影响市场主体行为的基本手段
        7.2.2 体系化的微观控制
        7.2.3 体系内的相互牵制
        7.2.4 体系的自我修正能力
    7.3 部分地重建粮食市场的计划性
        7.3.1 粮食基本自给政策
        7.3.2 产量控制
        7.3.3 流通量的控制
第8章 结语:体系自身的不确定性
    8.1 体系的自我否定趋势
    8.2 体系自我改进的可能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卷内备考表

(8)十一月份全国六十家农批市场行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本刊综合分析
各地分析
    黑龙江新胜蛋禽批发市场
        鸡蛋价格“四平八稳”
    吉林长春果品中心批发市场
        果品量价双升
    吉林长春绿新金源蔬菜批发市场
        外埠菜抢滩登陆
    齐齐哈尔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
        外运蔬菜当“主角”
    辽宁北票蔬菜批发市场
        本地蔬菜价位低靡
    北京八里桥农产品市场
        大米、面粉涨幅明显
    北京各大农产品市场
        外地蔬菜“倚天屠龙”
        蔬菜类
    北京水屯市场
        蔬菜价格平稳
    新发地农产品市场
        交易供求平衡 价格稳中有降
    邯郸魏县天仙果品市场
        果品交易创历史新高
    河北饶阳县瓜菜果品交易市场
        西红柿红透“半边天”
    河北石家庄桥西蔬菜市场
        本地新鲜水果稀少
    河北省邢台市顺兴蔬菜批发市场
        大白菜低迷中升温
    秦皇岛(昌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大白菜稳坐龙头
    山西晋城绿欣农产品批发市场
        常规蔬菜高歌猛进
    山西新绛蔬菜批发市场
        地产菜凸现绿色效应
    天津市红旗农贸批发市场
        水果交易遥遥领先
    内蒙古包头友谊蔬菜批发市场
        外调菜量增价稳
    内蒙古呱呱叫农副产品交易市场
        精品水果销售看好
    北京莱太花卉
        花卉市场百花齐放
    江苏省泰兴市苏中蔬菜批发市场
        时鲜蔬菜俏销 地产蔬菜低迷
    江苏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菜篮子”分量悄悄变轻
    江苏无锡朝阳蔬菜批发市场
        “大熊猫”热销
    连云港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地产菜独占鳌头
    江苏联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水荸荠、茨菇、水芹将大量上市
    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
        蔬菜价格逐步反弹
    山东德州黑马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本地蔬菜无人问津 外地蔬菜波澜不惊
    山东龙口果蔬批发市场
        蔬菜价格平稳运行
    山东鲁滨州六街无公害蔬菜批发市场
        蔬菜价格稳中有降 水产品暗藏“升”机
    青岛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
        桔子、苹果逐鹿中原
    山东滕州蔬菜批发市场
        市场总体菜价将小幅上扬
    山东威海水产品批发市场
        主要品种涨跌互现
    浙江农都市场
        新粳米领跑市场粮价
    浙江宁波蔬菜副食品批发交易市场
        大路菜交易增幅加大
    浙江义乌农贸城
        米价月底将稳定
    浙江嘉兴农产品市场
        水果销售全面飘红
    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
        大白菜价格下降明显
    安徽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
        鸡蛋结束高价位
    安徽省太湖县茶叶开发公司
        名优茶叶迎来销售第二春
    河南省焦作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货源充足,价格升降不同
    河南省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
        土豆、洋葱冲出亚马逊
    河南信阳长台关花生市场
        花生价格悄然降温
    湖北郧西边贸市场
        外地菜称霸江湖延时菜“两高一低”
    湖北浠水城北农产品市场
        大路菜价格走跌
    江西南昌小蓝禽蛋批发市场
        鲜蛋价格持续下跌
    江西省九江市浔阳蔬菜批发大市场
        水产品上市量下降
    深圳布吉农产品市场
        蔬菜价格稳中有降
    广西桂林八里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水果销售下滑
    深圳市福田农产品批发市场
        菜价降多涨少
    广东潮州市枫春果菜水产批发市场
        反季节蔬菜全线出击
    广东省阳西县沙扒水产品批发市场
        水产供需旺 价格涨
    广东虎门富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本地菜阻击外地菜
    新疆北园春市场
        外地水果行情看涨 地产菜淡出江湖
    甘肃腾胜蔬菜批发市场
        本地大路菜已接尾声
    陕西西安新土门蔬菜批发市场
        叶菜价格将上扬
    云南斗南花卉市场
        花卉价格全线开花
    贵阳五里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蔬菜批发价格将小幅上升
    重庆观音桥市场
        青椒“谁与争锋”

(9)加入WTO后胶东地区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入世后我国农业结构调整趋向
    2.1 入世背景下“三农”问题
    2.2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带来的影响
    2.3 入世后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方略
第三章 胶东农业现状与入世后的应对方略探讨
    3.1 胶东地区农业生产现状
    3.2 胶东农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3.3 入世背景下胶东农业发展的应对方略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加入WTO对中国油菜产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背景
    四、 研究思路、方法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世界油菜产业的布局、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 全球分布及产业布局
    二、 全球产量、供给与消费需求
    三、 全球油菜产业与市场的发展动向
    四、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中国油菜产业的生产、加工与贸易
    一、 中国油菜产业的生产状况、地域分布及技术状况
    二、 中国油脂工业的现状,油菜加工生产状况及成本分析
    三、 中国油菜产业的国内供给、消费状况与展望
    四、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中国油菜产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一、 中国油菜产业的进出口现状
    二、 中国油菜产业的国际比较
    三、 中国油菜业的比较优势实证分析
    四、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加入WTO对中国油菜产业的影响
    一、 中国加入WTO的相关农业承诺
    二、 中国加入WTO后世界油菜籽及产品的进入机会
    三、 加入WTO对中国油菜生产与市场的影响
    四、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加入WTO后中国油菜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探讨
    一、 积极加快油菜“双低”化进程
    二、 加强对油菜籽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三、 加快种子产业化,建立长江流域优质油菜带
    四、 降低油菜产品的保护水平,实行自由贸易
    五、 充分利用WTO规则内的“绿箱”政策
    六、 培育以油脂精加工企业为龙头的贸工农一体化企业
    七、 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加快油脂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
    八、 充分利用WTO规则内的国内支持空间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威海粮油价格继续下降(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超网络模型构建及其出口结构研究 ——以中国为例[D]. 齐晓飞. 山东大学, 2021(11)
  • [2]山东省特种粮油食品保障军民融合发展规制研究[D]. 迟诚.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3]百年乡建历史与乡村建设权研究 ——以威海荫子三村为例[D]. 陈亚男.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4]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D]. 陈飞.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5]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一期(2013-2015年)行动计划》的通知[J].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3(17)
  • [6]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研究[D]. 马松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08)
  • [7]体系中的秩序—对我国粮食市场秩序的结构性解释[D]. 熊万胜.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6)
  • [8]十一月份全国六十家农批市场行情分析[J]. 游根杰,陶惠.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04(45)
  • [9]加入WTO后胶东地区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 辛秀琛.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10]加入WTO对中国油菜产业的影响研究[D]. 彭可茂. 华中农业大学, 2003(04)

标签:;  ;  ;  ;  ;  

威海粮油价格继续下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