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住院患者猝死原因分析

骨科住院患者猝死原因分析

一、骨科住院病人猝死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冯泉[1](2021)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1个月内深静脉血栓发生和转归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1个月内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和转归情况。2.分析患者术后1月内DVT发生和未完全溶解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骨创伤医院)收治的730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住院期间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出院前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出院后(术后1个月)门诊复查双下肢静脉超声,观察并记录DVT的发生和转归的具体情况。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住院期间和术后1月都静脉采血检测D-二聚体,对于住院期间没有发生DVT的患者观察新发DVT的情况,根据超声复查结果他们被分为DVT组和非DVT组;住院期间发生DVT的患者观察DVT的转归情况,根据超声复查结果分为溶解消散组和未溶解消组。分析比较患者的年龄、性别、D-二聚体结果、手术时长、术后抗凝时长、骨折部位、体质指数(BMI)、是否功能锻炼、是否多发骨折、是否合并内科疾病等相关因素的差异,对上述差异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患者出院后(术后1个月)DVT发生和转归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50例下肢骨折患者,其中420例患者因依从性差或随访丢失而退出研究。完整参加本研究的730例患者中,住院期间没有DVT的患者371例,术后1月内复查超声显示新发DVT的75例(20.2%),其中1例32岁多发骨折的男性患者在术后3周发生肺栓塞(PE),1例64岁转子间骨折的女性患者在术后4周发生致死性PE。75例DVT中近端血栓3例,远端血栓65例,混合型7例。膝关节以近、膝关节周围、膝关节以远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分别为22.4%(39/174)、18.2%(16/88)、16.9%(20/118)。术后1月新发DVT组和未发生DVT组间年龄、抗凝时长、术后1d D-二聚体、出院时D-二聚体、是否冠心病、是否多发骨折、是否功能锻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1.094,95%CI(0.379,3.158),P=0.010]、出院后未抗凝治疗[OR=6.630,95%CI(1.361,32.287),P=0.019]、多发骨折[OR=5.679,95%CI(1.998,16.142),P=0.001]、未功能锻炼[OR=3.316,95%CI(1.146,9.589),P=0.027]、出院时D-二聚体偏高[OR=1.064,95%CI(1.004,1.126),P=0.036]是出院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住院期间有DVT的患者359例,术后1月复查超声显示161例患者DVT溶解消失,198例患者未完全溶解消失。DVT消失组和未完全溶解消失组间年龄、DVT发生时间、DVT直径、DVT的数量、术后1月D-二聚体、出院后是否抗凝、是否多发骨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VT直径>7mm[OR=2.354,95%CI(1.473,9.131),P<0.001]、手术前发生的DVT[OR=3.978,95%CI(1.978,8.000),P<0.001]、术后1月D-二聚体偏高[OR=1.792,95%CI(0.687,1.914),P=0.001]是下肢骨折患者出院后DVT是未溶解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下肢骨折患者术后1月内DVT的总体发生率为20.2%,虽然比围手术期DVT的发生率要低,但是即使出院后也可能发生PE;术后1月内新发DVT的类型主要为远端血栓;不同骨折部位DV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术后1月内DVT的总体溶解再通率为44.8%,膝关节以远骨折患者DVT溶解率最高,但是DVT的溶解和骨折部位关系不大(P>0.05)。3.术后1月内未完全溶解再通的DVT在常规抗凝治疗下大部分也是趋于好转的,约17%的DVT有进展趋势,并且以DVT数量增多为主要表现形式。4.年龄>65岁,多发骨折、术后1月未规律功能锻炼、未接受抗凝治疗、出院时D-二聚体偏高是术后1月内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5.术前发生的DVT、DVT直径>7mm、术后1月D-二聚体偏高是术后1月内DVT未完全溶解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住院期间DVT的发生、预防和治疗,对于出院后DVT的发生和转归情况也要引起重视,对于有上述危险因素的下肢骨折患者更要重点关注。

胡雁真[2](2021)在《三种血栓风险评估工具在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及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1.了解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现状及影响因素;2.检验Autar,Caprini,RAPT三种血栓风险评估表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效果;3.重新划分Autar,Caprini,RAPT三种血栓风险评估表的临界值,比较原始临界值与最佳临界值在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指标中的差异;4.比较Autar,Caprini,RAPT三种血栓风险评估表的区分度及校准度,明确适用于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佳评估表。研究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7月~2020年10月在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收集386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及超声检验结果,并分别使用Autar,Caprini,RAPT三种评估表对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非参数检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拟合优度检验等。应用Medcalc软件绘制ROC曲线图,应用Excel软件绘制校准曲线图。研究结果1.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总发生率为40.93%。其危险因素包括女性、年龄大于45岁、膝关节周围骨折、静脉曲张、住院时长。2.Autar评估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3(12,15),当最佳临界值为13分时,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7.72%、64.91%、54.20%、74.40%,优于原始临界值10分;ROC曲线下面积为0.71(95%CI:0.66~0.7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危组(14~18分)患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是低危组(≤13分)的3.38倍,高危组(>18分)患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是低危组的6.47倍。3.Caprini评估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4(12,16),当最佳临界值为14分时,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7.59%、75.00%、61.50%、71.80%,ROC曲线下面积为0.70(95%CI:0.65~0.76);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中危组(15~19分)患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是低危组(≤14分)的3.69倍,高危组(>19分)患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是低危组的5.87倍。4.RAPT评估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8(6,9),当最佳临界值为7分时,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4.68%、63.16%、58.40%、78.30%,优于原始临界值为5分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76(95%CI:0.72~0.81);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中危组(8~9分)患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是低危组(≤7分)的3.44倍,高危组(>9分)患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是低危组的11.93倍。5.区分度方面,秩和检验结果显示,三种评估表的中位数在两组中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RAPT的U值及统计量的值最高;ROC曲线下面积的两两比较结果显示,RAPT评估表优于Autar评估表(Z=1.97,P=0.040)及Caprini评估表(Z=2.15,P=0.030);后二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Z=0.29,P=0.770)。校准度方面,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RAPT评估表的拟合度(χ2=2.85,P=0.723)优于Autar评估表(χ2=10.12,P=0.120)及Caprini评估表(χ2=8.54,P=0.201)。校准曲线图显示,RAPT评估表的预测值和观测值吻合程度最好。研究结论1.与其他外科手术相比,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不同骨折类型间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较大。女性、年龄大于45岁、膝关节骨折、静脉曲张、住院时长是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2.Autar、Caprini、RAPT评估表的预测能力均处于中等水平。与原始临界值相比,在最佳临界值下的三种血栓风险评估表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相对平衡,RAPT评估表的灵敏度高于其他两量表,Caprini评估表的特异度高于其他两量表,说明RAPT评估表重在预测深静脉血栓的发生,Caprini评估表则重在排除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三种评估表均呈现出阴性预测值较高,阳性预测值较低的特点。3.RAPT评估表的区分度及校准度均优于其他两种评估表,故本研究推荐RAPT作为三种评估表中最适用于评估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发生风险的量表。

王钰[3](2021)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护理照护力量在预防深静脉血栓领域发挥的关键作用已得到肯定。2018年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同意开展加强肺栓塞和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对进一步做好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在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领域,指导护理实践的指南、系统评价、专家共识层出不穷,循证资源丰富。然而目前尚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最佳护理实践方案。因此,亟需应用循证的方法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此外,当前我国临床一线护理人员虽然实施循证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但循证实践能力偏低。因此,为促进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开展和方案的推广应用,十分有必要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研究目的:(1)描述并剖析我国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实践现况,分析总结护理实践中存在的临床问题;(2)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解决护士预防知识欠缺和预防行为存在异质性的临床问题;(3)将《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循序渐进引入临床,从系统层面、护士层面、患者层面三个维度全面评价方案的应用效果;(4)以提炼循证护理实践中核心要素并形成概念框架为重点环节,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解决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核心要素不明确和工作模式欠缺的临床问题。研究方法:本研究以知识转化模式为指导,分为四个部分的研究内容:第一部分使用“骨科”或“关节置换”从一项多中心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内,提取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实践现况的相关数据,包括国内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知识、态度和实践现况。了解国内现况后,以北京协和医院关节外科病房为个案进行田野调查。采用深度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客观地分析观察所见和访谈所闻,探索目前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实践的本质,分析总结护理实践中存在的临床问题。第二部分采用文献研究、召开利益相关者会议、交谈法、专家论证法,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首先,通过系统检索、筛选、严格评价纳入的相关临床决策、证据总结、指南、共识及系统评价的质量,逐条提取证据,通过团队共识会确定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的证据汇总。然后将证据引入临床情境,以可行性、适宜性和临床意义为标准,召开利益相关者会议收集16名护理人员的意见,面对面交谈获取6名患者的意见,筛选出适宜临床情境的最佳证据。进一步召开专家论证会,对由循证实践小组制定的《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草案,进行可用性评价和调整,形成《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终稿。第三部分通过组建方案临床应用小组,开展方案临床应用前评估,明确可能遇到的障碍因素,制定并实施应对措施,将《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循序渐进的引入临床。采用前后对照研究设计和嵌套型混合性研究方法,从系统层面、护士层面、患者层面三个维度全面评价方案的应用效果。第四部分通过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整合性反思,以理论域框架界定的14个概念域及其对概念域的定义为标准,提炼循证护理实践中核心要素,以计划行为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嵌套理论为原始理论,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概念框架,以知识转化模式为基本框架,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目前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实践工作中主要存在4个临床问题,包括预防知识欠缺,预防行为存在异质性,预防循证护理实践核心要素不明确和工作模式欠缺。第二部分汇总的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包括34条证据,涉及风险评估、基本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健康宣教、促进指南临床应用六个方面。根据利益相关者的意见,筛选出了 24条具有可行性、临床意义和适宜临床情境的最佳证据。基于24条最佳证据,结合专家意见,修订并完成了《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方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风险评估等多维知识培训,6项工作流程(总流程、健康宣教流程、使用弹力袜流程、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流程、使用药物流程、质控流程)和3个辅助工具(健康宣教手册、健康宣教视频、运动打卡装置)。第三部分长期记忆效果欠佳,流程更改的地方较为琐碎,记忆困难,患者主动学习宣教视频的积极性低,患者主动参与运动打卡的积极性低和运动打卡落实情况受多因素限制,欠缺灵活的评价方法是方案引入临床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因素。通过实施培训、制作精简版内容卡、修改日常工作信息记录表单、增加岗位并调整职责等应对措施,方案被成功地循序渐进引入临床。效果分析结果显示,在系统层面,完善了相关流程,开发了辅助工具,增加了岗位并调整了职责;在护士层面,提高了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知识(调查问卷平均正确率由73.4%提升至100%),提高了证据执行率(审查标准执行率由0~21%提升至72%~100%),提升了专业价值感;在患者层面,提高了患者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知识(调查问卷平均正确率由75.6%提升至87.8%),降低了术后住院期间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发生率由9.6%降低至6.9%)。第四部分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中的10个核心要素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职业角色认同、结果信念、强化、意向、目标、环境和资源、社会影响、情绪;核心要素定义以理论域框架中对概念域的定义为基础进行了适应性修改;从个体理性和人际水平两个层面对核心要素间的关系进行了演绎,构建了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概念框架。“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包括6个部分,知识产生(证据汇总)、发现问题(提出临床问题)、本土化调试(筛选证据并制定方案)、知识应用(方案引入临床并评价应用效果)、循证护理实践概念框架和知识的持续使用。研究结论:(1)目前预防THA和TKA术后DVT护理实践工作中主要存在4个临床问题,包括预防知识欠缺,预防行为存在异质性,预防循证护理实践核心要素不明确和工作模式欠缺。通过进一步凝练出循证问题,明确了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和“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工作模式”是两个有效干预措施。(2)本研究构建的《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方法科学,为临床护理工作开展提供了循证决策依据,可改善现况,降低THA和TKA术后DVT发生率,减轻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本研究构建的“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理论基础科学,临床基础扎实,适合我国国情,可为理解护士预防THA和TKA术后DVT的行为提供理论依据,为开展相关循证护理实践提供方法学指导。(4)本研究的开展,通过现身说法,生动形象地阐明了循证护理的研究方法,可为开展科学、规范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有力保证。

褚玮[4](2020)在《对护士DVT知识及预防行为测评量表的汉化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汉化护士对DVT知识及预防实践测评量表(Knowledge and Practices of Nurses on Deep Vein Thrombosis Risks and Prophylaxis,KPNDVT),并对其进行信效度检验,为测评国内护士DVT知识及预防实践水平及相关研究提供有效的量化工具;2.初步应用汉化的KPNDVT量表并分析护士DVT的知识及实践水平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而探讨如何提高DVT的知识水平及改善护士对DVT的预防实践行为;从而减少DVT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健康,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英文版KPNDVT量表的汉化,第二部分为对护士DVT的知识及实践水平的关系研究。第一部分首先在量表原作者知情,并且得到其授权的情况下,再基于Brislin原则,结合专家咨询法,直译量表,并通过回译进行调整,再进行文化调适,利用初步汉化后的量表进行预调查。最后根据多方建议、预调查结果等修订得到完成汉化后的KPNDVT量表。基于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3月1日至2019年6月1日在湖州市某三级医院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58名护士进行正式调查。在项目区分度分析上,选用临界值法;在信度方面,选用Cronbach’sα和重测信度测量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量表效度方面,运用条目内容效度指数(I-CVI)和量表内容效度指数(S-CVI)即专家评分法来测量量表的内容效度,并且基于探索性以及验证性因子分析法对汉化后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明确和检验。第二部分基于问卷调查法,以中文版KPNDVT量表为调查工具,便利抽样抽取湖州市某三级医院258名护士为调查对象,分析了解护士对DVT知识与实践行为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依据量表的汉化程序,形成中文版KPNDVT护士DVT预防知识及行为调查表。该量表共64个条目,包括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护士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护士的一般资料(8个条目)和关于DVT培训(5个条目);第二部分是关于护士DVT风险及预防知识(判断题),其中DVT常识(6个条目)、DVT危险因素知识(22个条目)、DVT预防知识(8个条目);第三部分是DVT预防实践行为(15个条目)。量表各条目区分度较好,各条目均具有统计学差异;量表中的知识量表Cronbach’sα为0.803,重测信度为0.762;量表中的实践量表Cronbach’sα为0.756,重测信度为0.815;平均内容效度为0.88,各条目内容效度为0.71-1.00;通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于知识量表中共明确公因子数目为9个,累计贡献率为53.398%;实践量表共提取5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55.594%。2.护士DVT的知识及预防行为现状:(1)目前我国护士的DVT培训现状参差不齐,培训途径不够多元化,且培训效果相对较差,但是护士的培训需求却很高;(2)护士对DVT基础知识中“DVT是静脉血栓的致命并发症”得分率最低,仅14.41%;(3)护士对DVT高危因素大多数掌握较好,仅有4项得分较低:癌症(44.92%)、家族遗传史(47.4%)、低BMI(50.85%)、癌症治疗(51.27%);(4)护士对DVT预防因素大多数掌握较好,“大手术后的卧床休息可以预防DVT”和“限制液体摄入可以预防DVT”这两条反向条目得分率较低,分别为62.71%和57.2%;(5)护士的实践行为调查显示:鼓励和教导患者采取分级压力长筒袜来预防DVT的实践得分最低,分别为(3.411±1.345)分,(3.415±1.437)分,使用间歇加压充气装置预防实践得分最高(4.225±0.983)分。3.护士DVT知识及预防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知识量表得分与年龄、受教程度、护龄、目前所在科室工作年限、职称、护士等级分级、工作所在科室及在职培训间关联有统计学差异(P<0.05)。护士的一般资料和知识得分进入回归方程,回归方程为:y=19.397+2.916x1+1.597x2-1.88x3-5.536x4-1.36x5-1.286x6+0.039x7;(2)实践行为与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护龄、目前所在科室工作年限、职称间关联有统计学差异(P<0.05)。护士的一般资料和实践得分进入回归方程,回归方程为:y=46.256+4.271x1-1.118x2+2.046x3。研究结论:1.中文版KPNDVT量表信效度较好,可作为临床护士DVT知识及预防实践的测量工具。2.护士的DVT培训现况还有待提升;护士的DVT知识与实践得分高于量表的理论中值,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年龄、受教程度、护龄、目前所在科室工作年限、职称、护士等级分级、工作所在科室。

吴觅之[5](2020)在《住院患者VTE护理决策支持知识库核心条目的构建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循证医学作为依据,以护理程序为理论框架,基于标准化护理术语构建科学、完善、专业的住院患者VTE护理决策支持知识库核心条目,符合我国临床实际,规范护理语言,为后续植入临床护理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基础,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证据和信息化支撑。研究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两大部分:1.住院患者VTE护理方案的初步探究(1)文献回顾法:采用文献回顾法,系统地回顾了北美护理诊断、护理结局分类、护理措施分类及VTE个体化风险筛查量表等文献,了解标准化护理术语及VTE风险筛查量表的应用现状。同时,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指南库及中英文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住院患者VTE防治及管理相关的文献,检索起始时间均界定为建库至2019年4月30日,采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证据等级与文献质量评定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搜集、整理并排列出纳入研究中的合理证据,初拟住院患者VTE护理方案。2.住院患者VTE护理决策支持知识库核心条目的论证与修订(1)小组讨论法:成立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包括1名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护理硕士研究生以及骨科、普外、呼吸内科等VTE高发科室的护士长,共8名成员。研究小组成员依据循证结果,将理论分析与临床实践经验相结合,提取护理相关概念,根据共同语义特征,将住院患者VTE护理方案与标准化护理术语(北美护理诊断、护理结局分类、护理措施分类)进行比对,拟定第一轮住院患者VTE护理决策支持知识库核心条目的专家咨询表。(2)预填写:邀请本院16名加速康复外科专科护士进行预填写,测试问卷的可填性。(3)德尔菲专家咨询法:选取浙江省5家综合医院的27位专家,其均具有5年以上从事VTE高危科室的医疗及护理经验,经过2-3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最终确立了标准化的住院患者VTE护理决策支持知识库核心条目。研究结果:1.住院患者VTE护理方案的初步探究(1)通过文献回顾法,最终纳入44篇文献,其中指南与共识26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10篇,原始研究8篇;文献质量评价结果包括,I级B等8篇,Ⅲ级A等1篇,Ⅲ级B等9篇,IV级A等13篇,IV级B等13篇。依据循证结果,初拟住院患者VTE护理方案,包含111条护理策略。2.住院患者VTE护理决策支持知识库核心条目的论证与修订(1)通过小组讨论法,小组成员将111条住院患者VTE护理策略与标准化护理术语(北美护理诊断、护理结局分类、护理措施分类)进行比对,初步确立住院患者VTE护理决策支持知识库核心条目共有5个维度(一级条目),46个要素(二级条目),294项要素特征及实现策略(三级条目),形成了第一轮住院患者VTE护理决策支持知识库核心条目的专家函询表。(2)经过两轮德尔菲咨询法后,最终确立的住院患者VTE护理决策支持知识库核心条目共有5个维度(一级条目),46个要素(二级条目),285项要素特征及实现策略(三级条目)。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表的回收率均为100%(>70%),其中,有效函询表回收率分别为96.30%和100%,表明专家积极程度较高,对本研究较为重视;两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程度(Cr)分别为0.848和0.873(≥0.7),表明专家对该领域较为了解,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和可利用性较高。两轮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在0.034-0.319和0.094-0.304范围之间,均在0-1范围内,其显着性检验P<0.05,说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且非偶然性。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与德尔菲法构建的住院患者VTE护理决策支持知识库核心条目,涉及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措施及护理评价5个维度,包括46个要素,285项要素特征及实现策略。该条目结构规范、内容专业、科学、可扩展、可修正,为后续植入临床护理决策支持系统知识库提供基础,可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证据和信息化支撑;其采用了国际护理协会认可的标准化护理术语,统一护理学科语言,推动国际护理信息的交流;以护理程序为总体框架,规范护理流程,实现同质化护理模式,符合临床护理实际,指导临床护士为存在VTE风险和确诊为DVT、PE的住院患者提供护理照护。

田梦莹[6](2020)在《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现场观察及对老年科护士的深度访谈,以及基于证据构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质量的评价指标,旨在方便、直观地评价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护理质量,以期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与效率,提升患者的满意度。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质性研究,先采用现场观察法,观察老年科护理质量的评价指标。然后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老年科护士作为访谈对象进行深度访谈。运用NVivo 11软件对文档进行编码处理,采用现象学资料分析方法的Colaizzi 7步法分析访谈资料。第二部分是基于证据构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质量的评价指标,2名评价员通过对Cochrane Library、OVID、JBI、PubMed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等中英文数据库的检索,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并进行质量等级的评定,最终筛选出适用于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质量的评价指标。结果第一部分综合现场观察及深度访谈结果,得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评价指标有3个一级、7个二级、19个三级指标,一、二、三级指标的赞成率均为100%。第二部分通过文献检索、筛选、评价,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4篇,包括3篇指南及11篇原始研究(6篇为A级,5篇为B级),提取出适用于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质量的评价指标,包括2个一级、2个二级、16个三级指标。综合两部分结果,经课题组讨论后,最终构建出3个一级、7个二级、27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结构指标、过程指标、结果指标,二级指标包括护理时长、护理质量、患者安全、患者依从性、满意度、经济效益、患者结局,三级指标包括护理时数(1个结构指标);疼痛评估符合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冠脉介入术后护士水化治疗执行率、护理缺陷例数、院内运送患者意外率、住院患者身体约束率、冠脉介入术后患者静脉水化执行率(7个过程指标);护士满意度、患者满意度、住院费用、住院天数、生活自理能力、留置导管非计划拔管率、住院患者压疮发生率、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冠脉介入患者术后8h内水化达标率、出院后30天发病率、出院后6个月发病率、再入院率、住院死亡率、再狭窄发生率、躯体活动受限程度、自我防护意识、治疗依从性(19个结果指标)。结论(1)结合第一、二部分的结果,构建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包括3个一级、7个二级、27个三级指标,见附录2。根据老年患者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疾病的特点,将这27个指标纳入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质量的评定。(2)运用专科护理敏感指标评价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护理质量有助于持续改进护理工作的质量。(3)在评价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护理质量时,考虑重点放在患者结局上,以结局为导向的指标能使护士在护理过程中更具有目标性和前瞻性。(4)可以将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与心绞痛护理调查问卷(NAQ)加以整合,来评价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疾病认知程度、自我防护意识、治疗依从性,同时非量化评价指标可以考虑运用国内外信效度高的量表或问卷来衡量。

魏鹏利[7](2020)在《皖南综合性医院急诊就诊变化趋势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2016年07月01日到2019年06月30日皖南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急诊就诊患者的人群特征、人数时间分布变化趋势,以及气象各要素变化和大气污染对其影响,以期对指导医院完善急诊管理、资源配置及应对策略提供参考,进而使急诊医学更加规范化,改善急诊就诊环境。方法:通过调阅该院急诊大厅急诊就诊患者的登记簿记录,收集2016年07月01日到2019年06月30日皖南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患者急诊就诊信息(性别、年龄、居住地址、就诊时间、分诊科室、是否住院及住院科室、主要诊断),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将相符患者的数据信息录入Excel软件建立数据表;收集同期该地区气象、大气污染物主要指标信息。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急诊人群特征、人数时间分布特征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列出相应的图表,并进行分析总结,采用?x±s描述对其中符合正态性的计量资料。应用R语言软件,利用基于时间序列的广义相加模型(GAMs)及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建立关系,并在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后,探讨气象要素、大气污染物与急诊就诊的相关性。结果:(1)2016年07月01日到2019年06月30日皖南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共纳入急诊医学科接诊患者共计54,982例,总急诊就诊量呈现出现先降低后增高趋势。主要来源于本市及市郊区的居住人口。其中,男女之比为1.23:1,65岁及以上的老年组患者是急诊患者的主要群体,其次为45-64岁的中老年组患者,占比分别为41.90%、34.29%。(2)疾病谱中,14岁及以上人群急诊就诊量排序占前六位的依次是创伤、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理化因素损害所致疾病,占所有病种例数的90.48%,入住科室在前六位依次为神经内科、急诊内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骨科、消化内科;14岁以下群体依次为创伤、神经系统疾病、理化因素损害所致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呼吸循环衰竭及院前死亡、循环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共占该群体所有病种的90.07%;总急诊就诊群体疾病谱排序与14岁及以上人群相同。创伤患者主要以多发伤(73.54%)为主;理化因素损害所致疾病中以急性中毒(92.78%)为主;急性中毒种类前三位依次是酒精类中毒(48.85%)、各类药物中毒(占21.71%)、农药中毒(占18.93%);农药中毒患者中以百草枯或敌草快中毒(76.34%)为主。(3)急诊患者时间分布中,全天24小时高峰期为10:00-11:00、18:00-20:00,低峰期为4:00-6:00;月份分布中以6、7、8月就诊量相对较高,4月份最低;季节分布中以夏季就诊量最高,其次为冬季,春季最低。(4)与急诊就诊量相关的主要气象要素、大气污染物指标是温度、PM10、NO2、O3、SO2、PM2.5;与温度、SO2、O3呈正相关,与PM10、NO2、PM2.5呈负相关。(5)多污染物模型中,NO2、SO2分别引入PM10、PM2.5模型后,效应值ER均降低,提示相互间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且颗粒物可能为急诊就诊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本研究揭露了皖南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6年07月01日到2019年06月30日急诊患者性别、年龄、居住地、就诊时间、疾病类型的分布规律以及急诊就诊与气象要素、环境污染物的关系。其急诊就诊患者的人群特征与既有其他地区相关研究相似,亦存在一定差异。针对主要群体、高发年龄、特异疾病谱,合理配置医疗资源,重点突破,提高急诊医疗效率。(2)急诊就诊量存在特异的时间分布规律,分析不同时间段、不同季节等的就诊量、高发病的不同,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可有效减轻急诊压力,实现医患共赢。(3)气象要素、大气污染物中多种指标要素与急诊就诊之间存在相关性,温度、PM10对该院急诊就诊量的效应值更大;多污染物之前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颗粒物可能是导致急诊就诊的独立危险因素。(4)不同地区医院所面临的急诊就诊群体存在差异,气象要素与环境污染物成分含量亦有所不同,开展特定地区的急诊就诊的相关流行病学探讨,将使该地区个性化的医疗发展大大受益。

沈忱[8](2019)在《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预警指标的筛查及模型构建研究》文中指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病隐匿,预后较差,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加重医疗负担。VTE病因复杂,临床评估工具众多,如何早期识别危险因素和精准评估已然成为目前医学界的研究热点。既往研究认为VTE是多环节、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随着近年来社会工业化和老龄化的加剧,VTE新的风险因素不断涌现。VTE是住院患者的严重并发症,通过住院电子病历中的有效资料进行VTE的自动预警,可以及时并主动提醒医护人员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减少或降低VTE的高危人群的猝死率和致残率,意义斐然。因此,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评估VTE风险预警指标,建立VTE风险预警模型将是实现基于电子病历VTE自动预警的快捷有效方法。本研究在病例回顾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出新的风险预警指标并构建VTE风险预警模型,探讨各风险预警指标在VTE发生中的独立预测作用,建立了新的评估预警方式。从而助力实现VTE的一级预防与精准治疗,最终改变临床结局,降低医疗费用和经济负担,进一步保障VTE高危人群的生命安全。研究目的1.了解住院患者的VTE发生率及风险预警指标。2.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VTE独立风险预警指标,初步构建VTE风险预警模型。3.探讨该VTE风险预警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VTE风险主动预警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选取江苏省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出院时间为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且符合研究要求的VTE患者,分析单中心住院患者VTE发生率及VTE患者相关指标。2.采用调查研究中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发生VTE的住院患者为VTE组,以频数1:1选取同科室、年龄、性别、其他病情等一般资料基本匹配的非VTE患者为对照组,成立建模数据集。采用单因素分析VTE风险预警指标,将单因素分析中P<0.3的指标纳入到后续的多因素分析,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出VTE独立风险预警指标。3.依据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出的VTE独立风险预警指标进行VTE风险预警模型的初步构建,获得筛查VTE的截断值并对模型进行评价;运用ROC曲线分析法比较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和VTE风险预警模型对VTE的检验效能;建立验证数据集,利用VTE风险预警模型的截断值来评估模型对验证数据集VTE患者的检验效能。研究结果1.按照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自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间住院患者发生的914例VTE中,单纯随机抽样257例作为后续研究的VTE组,结果显示:单中心住院患者VTE发病率约2.85%。,肺血栓栓塞症(PE)发病率为1.20%。,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病率为1.91‰。其中男性、女性VTE患者人次分别为440(48.14%)、474(51.86%);发生 PE、DVT、PE 并发 DVT 患者人次分别为 301(32.93%)、530(57.99%)、83(9.08%);内科、外科 VTE 患者人次分别为 324(35.45%)、590(64.55%);按照科室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骨科(330,36.11%)、普通外科(162,17.72%)、呼吸内科(156,17.07%)、介入放射科(82,8.97%)、心血管内科(48,5.25%)、全科医学(42,4.60%)等。2.对41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共有15个,分别为:住院时间X4(P=0.003)、费用支付方式X5(P0.017)、咳嗽X6(P=0.019)、咳痰X7(P=0.002)、胸膜性胸痛X10(P<0.001)、紫绀X11(P=0.011)、胸闷气短X15(P<0.001)、不明原因的晕厥X16(P<0.001)、单侧下肢疼痛X18(P<0.001)、高血压X23(P=0.006)、凝血酶时间X31(P=0.028)、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X34(P<0.001)、D-二聚体 X36(P<0.001)、白细胞数目 X39(P<0.001)、Caprini 评分X41(P<0.001)。3.将单因素分析中P<0.3的28个变量纳入到后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胸膜性胸痛X10(P<0.001)、劳累后气促X14(P=0.045)、胸闷气短X15(P<0.001)、单侧下肢疼痛X18(P<0.001)、吸烟X25(P=0.005)、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X34(P<0.001)、Caprini评分X41(P=0.004)等7个独立风险预警指标最终被选入参与构建VTE风险预警模型。最终得到的VTE风险预警模型为p=ex//(1+ex),x=-4.840+2.557·X10(1)+ 1.432·X14(1)+ 2.977·X15(1)+ 3.445·X18(1)+ 1.086·X25(1)+0.249·X34+0.282 X41。4.采用ROC曲线对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和VTE风险预警模型的检验效能进行评价,结果显示:AUC(95%CI)、截断值(95%CI)、正确率、Youden指数(95%)、敏感度、特异度等评价指标,前者分别为0.596(0.552,0.638)、>5(>4,>5)、61.3%、0.226(0.167,0.290)、26.07%、96.50%,后者分别为 0.960(0.940,0.976)、>0.438(>0.263,>0.504)、92.2%、0.844(0.789,0.879)、92.61%、91.83%,利用ROC曲线进行比较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4.521,P<0.0001)。验证数据集资料利用VTE风险预警模型进行VTE筛查的正确率、Youden指数分别为81.8%、62.5%。研究结论1.临床住院患者中,VTE年发病率较高(约285例/10万人),其中DVT的发病率高于PE;VTE好发于老年患者,男性和女性患者基本相仿;外科VTE患者多于内科。2.临床日常工作中,Caprini评分为VTE发生的一个独立风险预警指标,除此之外还有胸膜性胸痛、劳累后气促、胸闷气短、单侧下肢疼痛、吸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等6个变量为VTE独立风险预警指标。3.VTE风险预警模型对预测住院患者VTE的发生具有较高准确性,其检验效能高于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在外部人群中对VTE同样具有较高的检验效能。

李明凤[9](2019)在《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对VTE分类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近年来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上升,其发病隐匿,病初常不易发现,且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及误诊。VTE诊断主要有赖于影像学检查,肺动脉造影是PTE(肺动脉血栓栓塞)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不被患者及医护人员采纳;血管超声、CTPA等无创检查价格昂贵,作为血栓栓塞性疾病诊断手段常引起医疗资源的浪费;中华医学会2018版栓塞防治指南建议可采用 Caprini 血栓风险评估量表(Caprini Thrombosis Risk Assessment Scale)对手术患者进行VTE风险评估、采用Padua血栓风险评估量表(Padua Thrombosis Risk Assessment Scale)对内科患者进行量化血栓风险评估,提早进行预防及诊断。但近年来有部分研究表明,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同样适用于内科住院患者,且有效性高于Padua血栓风险评估量表。是否Caprini血栓风险评分可用于预测危险分层,且对VTE分类诊断价值尚未明确。因此,本研究通过我院VTE患者临床资料的收集及统计分析,探讨本地区VTE流行病学、筛选更适合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的血栓风险评估模型、血栓风险评分对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分类价值及VTE的危险因素;提高本地区对VT高危患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1.1 VTE组:回顾性收集我院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出院诊断为VTE(包括PTE、DVT(深静脉血栓形成)、PTE合并DVT)的临床资料。PTE通过CTPA(CT肺动脉造影)或MRPA(磁共振肺动脉造影)确诊。DVT通过双下肢血管超声确诊。DVT合并PTE诊断通过双下肢血管超声及CTPA或MRPA确诊。DVT通过双下肢血管超声确诊。排除住院资料不全、浅静脉血栓、住院前接受过抗凝治疗或物理预防措施的患者。最终共入选VTE组335例。1.2对照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以与VTE组3:1的比例随机抽取同时期同科室的住院患者资料。纳入标准为出院诊断中无PTE、DVT、DVT合并PTE诊断。排除住院资料不全者。最终入选对照组108例。2.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通过收集VTE组及对照组的住院资料并录入Excel表格,分析我院VTE的流行病学,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和Padua血栓风险评估模型评分,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更适合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的血栓评估模型;并两两对比绘制ROC曲线及计算约登指数得出对照组、PTE组、DVT组、DVT合并PTE组的最佳临界值,对PTE、DVT、DVT合并PTE组的分类诊断进行初步预测;针对更适于综合医院的血栓风险评估模型中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筛选本地区常见高危因素。[统计学处理]各组数据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本部出院人数为108015人,共确诊VTE患者335例,其中诊断PTE者47例(14.03%),DVT者183例(54.63%),PTE合并DVT者105例(31.34%)。VTE患病率为3.1‰,其中PTE患病率为0.4‰,DVT患病率为1.7‰,DVT合并PTE患病率为0.97‰。其中男性患者165例(49.25%),女性 170 例(50.75%),平均年龄 59.47±16.58 岁。VTE 发病遍及了我院几乎所有科室,其中以血管外科、呼吸科、心内科、骨科最为常见。与Padua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相比,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与VTE发生的相关性更高(Padua评分OR值为1.403,Caprini评分OR值1.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相较Padua血栓风险评估模型更适用于综合医院。Caprini评分对PTE、DVT、PTE合并DVT诊断的预测价值:VTE组与对照组Caprini评分的最佳临界值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TE组、DVT组、PTE合并DVT组分别与对照组的Caprini评分最佳临界值均为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两比较PTE组、DVT组、DVT合并PTE组的Caprini评分得出:PTE组与DVT组最佳临界值为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组与DVT合并PTE组最佳临界值为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与DVT合并PTE组最佳临界值为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Caprini评分>3.5患者静脉血栓风险增加,3.5~4.5 PTE诊断风险较大;4.5~6.5 DVT诊断风险较大;>6.5 PTE合并DVT诊断风险较大。通过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中的危险因素筛选本地区常见危险因素结果显示:VTE组患者年龄、BM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下肢水肿、静脉曲张、大型开放手术(>45min)、长期卧床、恶性肿瘤、VTE史单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性别、吸烟、妊娠或产后、严重肺病(包括肺炎)(<1月)、肺功能异常、充血性心衰(<1月)、脑卒中(<1月)、髋、骨盆或下肢骨折等危险因素中无明显差异。[结论]综合医院VTE发生率较高,涉及我院各个科室,以血管外科、呼吸科、心内科、骨科最为常见,为VTE发生的高危科室。与Padua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相比,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更适用于综合医院住院患者血栓风险的评估,且Caprini评分对PTE、DVT、PTE合并DVT的诊断具有分类预测价值。此外VTE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BMI、下肢水肿、静脉曲张、大型开放手术、长期卧床、恶性肿瘤、VTE史。

宣翠香,胡雁,辛玲,顾如兵,陈家麟,朱勤,李军,孟庆涛,宫文亮,陈晓婷[10](2019)在《Caprini对骨科VTE风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使用简化Caprini风险评分回顾性验证我院骨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流行病学因素。[方法]回顾性统计2009年3月—2016年11月我院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肺动脉造影、出院诊断为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lism,PTE)的25例骨科病人。使用Caprini从病史、实验室指标、手术三方面进行回顾性验证评估,对风险因素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60岁以上病人18例(72%),下肢骨折22例(88%);除2例PTE病人D-二聚体未化验检查外,其余23例DVT病人D-二聚体均升高,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降低22例(88%)。手术持续时间>2 h 15例(65%),25例VTE病人Caprini风险评分的风险级别均为高危。[结论]骨科VTE病人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为高龄、长期卧床、制动、下肢骨折、手术及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慢性病。需加强骨科病人出血风险和VTE风险因素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等级及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防范医疗纠纷,保证病人安全。

二、骨科住院病人猝死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科住院病人猝死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下肢骨折患者术后1个月内深静脉血栓发生和转归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1.1 研究对象
        1.1.2 病例纳入标准
        1.1.3 病例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步骤
        1.2.2 检查和诊断方法
        1.2.3 观察指标
        1.2.4 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术后1月新发DVT的情况
    2.3 术后1月DVT的转归情况
    2.4 术后1月新发DVT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2.5 术后1月DVT转归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第三章 讨论
    3.1 下肢骨折患者术后1月内新发DVT的发生率
    3.2 下肢骨折患者术后1月DVT的溶解率
    3.3 下肢骨折患者出院后1月DVT发生和转归的分析
        3.3.1 性别、BMI、手术时间、骨折部位、合并内科疾病等因素
        3.3.2 年龄因素
        3.3.3 多发骨折因素
        3.3.4 功能锻炼因素
        3.3.5 抗凝治疗因素
        3.3.6 D-二聚体因素
        3.3.7 DVT类型、直径、数量、发生的时间因素
    3.4 研究的局限性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三种血栓风险评估工具在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概念界定
    5 技术路线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工具
    4 相关评价指标
    5 资料收集
    6 资料整理
    7 统计分析
    8 质量控制
    9 伦理学原则
研究结果
    1 下肢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
    2 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影响因素
    3 三种血栓风险评估表的评估结果
    4 三种血栓风险评估表的区分度
    5 三种血栓风险评估表的校准度
讨论
    1 下肢骨折患者DVT发生率原因分析
    2 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分析
    3 三种血栓风险评估表的预测能力分析
    4 三种评估表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中的预测能力比较
    5 启示
结论
创新点及展望
    1 创新点
    2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评估工具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总体思路
        (一) 研究目的
        (二)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深静脉血栓概况
        (一) 概念及危害
        (二) 流行病学特点
        (三) 预防措施
        (四) 预防措施的临床应用情况
        (五) 促进预防措施临床应用的策略
    二、国内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一) 资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一) 循证护理实践的概念框架
        (二) 健康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四、小结
第三章 临床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实践现况的国内调查
        (二) 实践现况的田野研究
    三、研究结果
        (一) 实践现况的国内调查结果
        (二) 实践现况的田野研究结果
    四、讨论
        (一)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应涵盖知识培训、护理流程和辅助工具
        (二) 循证实践工作模式应重点关注实践中的核心要素及其关系
第四章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证据汇总
        (二) 最佳证据筛选
        (三)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三、研究结果
        (一) 证据的汇总结果
        (二) 最佳证据的筛选结果
        (三) 构建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
    四、讨论
        (一)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科学性
        (二)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可行性和适宜性
第五章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临床应用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场所
        (三) 评价工具
        (四) 资料收集方法
        (五) 资料分析方法
        (六) 质量控制
    三、研究结果
        (一) 方案引入临床的过程
        (二) 方案临床应用对护理实践的改变
    四、讨论
        (一) 方案在临床情境中应用的可行性和适宜性分析
        (二) 方案在临床情境中应用的有效性分析
第六章 循证护理实践工作模式的构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设计
        (二) 质量控制
    三、研究结果
        (一) 循证护理实践中的核心要素
        (二) 循证护理实践的概念框架
        (三) 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
    四、讨论
        (一) 循证护理实践概念框架及工作模式的合理性
        (二) 循证护理实践概念框架及工作模式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第七章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附录
    附录1 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知识和态度调查问卷
    附录2 参与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证据引入临床的利益相关者一般信息调查表
    附录3 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论证专家一般信息调查表
    附录4 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质量审查表
    附录5 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知识调查问卷
    附录6 患者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知识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4)对护士DVT知识及预防行为测评量表的汉化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深静脉血栓形成评估的研究进展
        1.1.2 国内护士深静脉血栓预防的研究现状
        1.1.3 护士深静脉血栓形成调查工具的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理论依据
        1.3.1 知信行理论模型
    1.4 技术路线
2 量表的汉化及评价
    2.1 KPNDVT量表的汉化
        2.1.1 直译
        2.1.2 回译
        2.1.3 跨文化调试
        2.1.4 预调查
    2.2 中文版KPNDVT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2.2.1 项目分析
        2.2.2 信度检验
        2.2.3 效度检验
    2.3 研究对象
        2.3.1 纳入排除标准
        2.3.2 样本量计算
    2.4 资料收集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学方法
    2.7 伦理学原则
        2.7.1 知情同意原则
        2.7.2 保密原则
    2.8 结果
        2.8.1 中文版KPNDVT量表的汉化
        2.8.2 中文版KPNDVT量表的评价分析
    2.9 讨论
        2.9.1 项目分析
        2.9.2 信度评价
        2.9.3 效度评价
3 KPNDVT量表的应用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排除标准
        3.1.2 样本量计算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工具
        3.2.2 资料收集
        3.2.3 质量控制
        3.2.4 统计学方法
        3.2.5 伦理学原则
    3.3 结果
        3.3.1 护士人口学资料
        3.3.2 调查对象的培训现状
        3.3.3 护士DVT知识现状
        3.3.4 护士DVT预防实践现状
        3.3.5 护士DVT知识实践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4 讨论
        3.4.1 护士的DVT培训现状有待提升
        3.4.2 护士的DVT知识现状有所提升
        3.4.3 护士DVT预防实践能力高于中等水平
        3.4.4 知识与实践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3.5 建议与启示
4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5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住院患者VTE护理决策支持知识库核心条目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概述
    1.2 研究背景
        1.2.1 CDSS及其知识库的概念及构建
        1.2.2 CNDSS及其知识库的概念及发展
        1.2.3 CDSS应用于VTE的国外相关研究
        1.2.4 CDSS应用于VTE的国内相关研究
        1.2.5 VTE CNDSS知识库核心条目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1.3 理论框架
        1.3.1 规范化护理程序
        1.3.2 标准化护理术语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护理评估
        1.5.2 护理诊断
        1.5.3 护理计划
        1.5.4 护理措施
        1.5.5 护理评价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回顾法
        1.6.2 小组讨论法
        1.6.3 预填写
        1.6.4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1.7 技术路线
2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住院患者VTE护理方案
    2.1 制定检索策略,查找文献
        2.1.1 检索式
        2.1.2 数据库
        2.1.3 检索词
    2.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2.2.1 文献纳入标准
        2.2.2 文献排除标准
    2.3 检索路径
    2.4 质量评级和文献汇总
    2.5 数据资料提取
3 小组讨论法
    3.1 成立了课题小组
    3.2 系统条目的讨论
    3.3 初步拟定住院患者VTE诊疗及护理流程
    3.4 确立第一轮专家函询表
4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4.1 确认德尔菲专家小组
    4.2 第一轮专家函询
    4.3 第二轮专家函询
    4.4 数据统计分析
        4.4.1 专家的基本资料
        4.4.2 专家积极系数
        4.4.3 专家的权威程度
        4.4.4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4.5 函询结果及处理
        4.5.1 函询专家结构分析
        4.5.2 第一轮函询的结果
        4.5.3 第一轮专家修改意见
        4.5.4 第二轮函询的结果
        4.5.5 第二轮专家的修改意见
    4.6 函询结果可靠性分析
        4.6.1 专家积极程度
        4.6.2 专家的权威程度
        4.6.3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4.7 最终形成住院患者VTE护理决策支持知识库核心条目
5 讨论
    5.1 构建住院患者VTE护理决策支持知识库核心条目的必要性
    5.2 本研究的全面性分析
    5.3 本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5.4 各项护理决策条目的确立
        5.4.1 住院患者VTE护理评估决策支持条目的讨论与确立
        5.4.2 住院患者VTE护理诊断决策支持条目的讨论与确立
        5.4.3 住院患者VTE护理计划和护理评价决策支持条目的讨论与确立
        5.4.4 住院患者VTE护理措施决策支持条目的讨论与确立
6 结论
7 局限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质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证据构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2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质量的评价指标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加的学术活动

(7)皖南综合性医院急诊就诊变化趋势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 研究材料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工具
        2.3 研究设计
        2.4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8)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预警指标的筛查及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第二节 研究背景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五节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
    第一节 对象与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预警指标的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
    第一节 对象与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第一节 对象与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局限
    第四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工作情况
附录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9)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对VTE分类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Caprini对骨科VTE风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好发部位及体征
    2.2 病例及风险评分特点
        2.2.1 病史
        2.2.2 手术
        2.2.3 VTE病人的高危因素 (见表1)
        2.2.4 骨科手术VTE病人的预防措施 (见表2)
3 讨论
    3.1 VTE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年龄趋势
    3.2 VTE的发生与病人伴慢性病相关
    3.3 VTE的发生与长期卧床、下肢水肿、石膏固定或牵引术等制动相关
    3.4 VTE的发生与下肢骨折、手术及手术持续时间明显相关
    3.5 相关检验值与VTE相关
    3.6 预防需切实遵循指南标准

四、骨科住院病人猝死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下肢骨折患者术后1个月内深静脉血栓发生和转归的临床研究[D]. 冯泉. 延安大学, 2021(09)
  • [2]三种血栓风险评估工具在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及比较研究[D]. 胡雁真.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D]. 王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4]对护士DVT知识及预防行为测评量表的汉化及应用研究[D]. 褚玮. 湖州师范学院, 2020(12)
  • [5]住院患者VTE护理决策支持知识库核心条目的构建研究[D]. 吴觅之. 湖州师范学院, 2020(12)
  • [6]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D]. 田梦莹.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7]皖南综合性医院急诊就诊变化趋势的相关研究[D]. 魏鹏利.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8]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预警指标的筛查及模型构建研究[D]. 沈忱. 苏州大学, 2019(04)
  • [9]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对VTE分类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D]. 李明凤.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10]Caprini对骨科VTE风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J]. 宣翠香,胡雁,辛玲,顾如兵,陈家麟,朱勤,李军,孟庆涛,宫文亮,陈晓婷. 循证护理, 2019(03)

标签:;  ;  ;  

骨科住院患者猝死原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