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老沟矿复合顶板下锚索联合支护

四老沟矿复合顶板下锚索联合支护

一、四老沟矿在复合顶板下锚杆和锚索联合支护(论文文献综述)

宋有福,刘晨曦,芦兴东[1](2021)在《浅谈煤矿安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管理》文中研究表明装备提升、工艺改进、条件变化对煤矿的安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好煤矿安撤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和安全管理对于适应新形势需要、建设安撤专业化队伍、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有着现实的意义。

齐庆新,李一哲,赵善坤,张宁博,郑伟钰,李海涛,李宏艳[2](2019)在《我国煤矿冲击地压发展70年: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建立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冲击地压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主要从理论、监测与预警装备、防治技术及法律法规与标准构建等方面进行了重点介绍。同时,兼顾国外主要采矿国家在冲击地压研究上开展的工作。可以看到,随着我国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冲击地压矿井数量和灾害危害程度显着增加,而国外冲击地压因煤矿开采的萎缩,只在个别一些国家偶尔发生冲击地压;对于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的研究,国外对此研究的工作主要是停留在20世纪50—90年代,而我国主要研究成果是近30年的事情,主要包括"三因素"机理、强度弱化减冲机理、应力控制理论、冲击启动理论和扰动响应失稳理论等;在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方面,国外主要集中在微震与地音监测方面,并配合钻屑法,而我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动应力监测方法,并开发了相关技术装备,现已广泛应用于实际煤矿冲击地压监测与预警;在冲击地压防治方面,以往重点关注在煤层和顶板冲击危险性的消除和解危上,而最近10年来,在巷道支护及煤岩体结构控制的研究与工程实践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旨在加强局部巷道支护的同时,从区域上控制煤岩体结构稳定性和应力分布,开发了分级分类的冲击地压巷道支护技术,采用水力压裂与深孔爆破等技术实现了对坚硬顶板岩层的有效控制;在冲击地压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最近10年来,我国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制订工作,包括《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在内的规程及相关标准已制订并实施,现已初步建成冲击地压标准体系。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煤矿冲击地压矿井数量不断增加,研究冲击地压的人数不断增加,冲击地压发生机理不断完善,冲击地压监测技术及仪器与装备从无到有,性能不断提升,冲击地压防治技术与方法不断完善,有效性不断提高,冲击地压有关法律法规从无到有,现已趋于完善。综合而言,我国煤矿冲击地压理论与技术体系已初步形成。应该看到,随着大数据、智能化与机器人时代的到来,在新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冲击地压理论与技术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白建亮[3](2019)在《赵家沟矿2号煤层三采区半煤岩巷支护优化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围绕赵家沟矿2号煤层三采区采准巷道支护方案优化设计展开研究,在充分了解赵家沟矿2号煤层的原先支护设计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巷道围岩控制难题的前提下,采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现场工业性试验等研究手段得出:采用0.8m×0.8m的锚杆间排距对2号煤层三采区采准巷道顶板及两帮能够实现明显控制,且在现场工业性试验中取得了优越的支护效果。主要研究成果列举如下:(1)结合2号煤层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顶底板岩性、工作面层间关系等地质资料,对2号煤层三采区的顶底板条件作出了工业性评价,并根据煤层赋存情况以及应力赋存状态,结合井下工作面生产能力与实际生产要求,确定了三采区采准巷道断面形状和尺寸。(2)基于锚杆悬吊支护理论,对赵家沟矿2号煤层三采区采准巷道的支护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且提出优化改进后的支护方案,强调在顶板破碎条件下优先使用全长锚固预应力锚杆,配合使用减磨垫圈和调心球垫等支护构件,提高了预应力施加强度与其扩散范围,在围岩表面能够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压缩带,增强围岩的稳定性。(3)运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3D5.0,根据2号煤层围岩力学参数,建立等效模拟模型,通过模拟运输顺槽不同断面尺寸大小条件下0.8m×0.8m的锚杆间排距的支护效果,发现0.8m×0.8m的锚杆间排距在赵家沟煤矿2号煤层都能够实现有效控制,减少巷道变形及顶板离层与水平错动,增强巷道围岩稳定性。(4)结合现场工业性试验开展的2号煤层三采区采掘工作面围岩松动圈测试,得出2号煤层工作面帮部围岩强度高、工作面易受到较大的采动和扰动影响的特点。并且通过2号煤层三采区采准巷道的矿压现场监测数据记录,针对性的优化巷道支护方案,通过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验证分析得出赵家沟矿2号煤层三采区采准巷道支护方案设计合理,支护效果显着,能够实现巷道顶板及两帮变形控制,有效的满足了井下安全生产的需求。

石志仁,陈世江,杨志东,郭国潇[4](2019)在《哈拉沟矿排矸巷复合岩层顶板稳定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哈拉沟煤矿排矸巷复合岩层顶板离层的问题,结合复合梁挠度的相关理论,及相关文献中的复合岩层分析过程,建立复合岩层的弯曲挠度方程。并对其顶板自下而上进行挠度计算。通过计算结果分析,排矸巷复合顶板第1层将发生离层。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哈拉沟煤矿22404排矸巷在复合岩层顶板条件下锚杆+锚索+金属网的联合支护方案。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结果证明,该支护方案是合理的。

王其虎[5](2015)在《地下开采中接触带复合岩体非协调变形及控制研究》文中认为地下开采中接触带复合岩体非协调变形导致巷道出现广泛的剪切破坏和局部冒落,同时松软破碎接触带顶板采场易产生大面积顶板冒落,不仅构成矿山开采的重大安全隐患,也极大降低了开采效率。现有的接触带岩体控制理论和技术无法有效解释和控制接触带岩体的非协调变形破坏,严重制约了地下矿山的大规模高效开采。为寻求接触带复合岩体的有效处理方法,实现接触带巷道和采场的安全高效运行,论文采用岩石力学试验、理论分析、相似试验、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等手段,系统研究了接触带复合岩体的力学特性和地下开采工程的稳定性问题。(1)进行了接触带复合岩样的单轴压缩试验,获取了不同接触角复合岩样的破坏和强度变化特征;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具有不同变形特征的岩石材料在接触面上的应变协调及横向约束应力,构建了接触带复合岩体宏观非协调变形下的强度模型,可以有效解释单轴压缩试验中接触带复合岩样的强度变化特征。建立了考虑初始损伤和蠕变损伤的岩石蠕变模型,推导出接触带复合岩体非协调蠕变次生约束应力同岩石力学参数、载荷和时间的关系式,揭示了复合岩体次生约束应力和强度的时间效应特征。(2)借助数值模拟和相似试验,系统分析了接触带力学性质、接触带产状、地应力等因素对接触带巷道非协调变形及次生剪应力分布特征的影响。基于弹塑性力学理论,研究了接触带岩体非协调变形对巷道塑性松动区的影响。归纳总结出接触带岩体非协调变形导致的强度降低、次生剪应力集中和塑性松动圈扩大是接触带巷道易发生失稳破坏的主要原因。(3)基于断裂力学理论,建立了接触带巷道非协调变形形成的剪应力环境下单个裂隙的扩展判据、扩展方向及扩展深度函数,模拟了裂隙组扩展、贯通、连通自由面、最终形成自由块体冒落的力学动态过程,揭示出接触带巷道非协调变形破坏机理,有效解释了典型接触带巷道的失稳破坏特征。(4)提出基于协调变形的接触带巷道稳定性控制思路,形成了以X抗剪支护、非对称支护和非均匀分布预应力支护为特征的接触带巷道非均匀过渡支护模式,进一步建立了适应围岩应力及变形分布的非均匀支护参数确定方法,降低了接触带巷道的非协调变形及次生剪应力集中,有效减少了原岩裂隙剪切滑移扩展导致的围岩整体失稳破坏。(5)开发了适用于松软接触带顶板矿床的预切顶连续条带开采废石尾砂充填采矿方法,形成了生产能力最大化的安全开采条带宽度确定方法,提出了尾砂柔性接顶的复合充填体卸压技术,实现松软接触带顶板处理-矿石开采-充填协同高效进行。研究成果揭示了接触带复合岩体在非协调变形下的力学特性,形成了接触带巷道和采场稳定性控制的有效方法,为地下开采中接触带复合岩体的高效处理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支撑。

付聪杰[6](2013)在《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顶板控制技术》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保证两硬大采高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安全生产,在掌握采面矿山压力显现规律的基础上,选择ZZ9900/29.5/50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控制采场顶板,针对两硬特点,8402大采高工作面选择自然垮落结合人工强制放顶技术控制顶板,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为同煤集团公司其它条件类似采面提供了可靠的顶板控制技术和管理经验。

朱润生[7](2012)在《极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合理位置确定与支护技术》文中提出基于极近距离下煤层复合顶板回采巷道压力大、巷道维护困难、翻修率高的问题,提出了下煤层回采巷道采用内错布置形式,确定了不同层间距极近距离下煤层回采巷道的分段支护、联合支护方案以及支护参数。结果表明:下煤层回采巷道内错5.0 m布置在低应力区,当煤层顶板厚1.8~4.0 m,采用锚杆+钢带进行一次支护,工字钢棚进行二次支护的联合支护;当顶板上部为实体煤或是采空区且层间距4.0~6.5 m,采用锚杆+钢带进行一次支护,锚索+工字钢梁进行二次支护的联合支护;当顶板厚6.5 m以上或上覆为实体煤时,采用锚杆-钢带进行一次支护,锚索进行二次支护的联合支护效果较为理想。

赵国栋[8](2011)在《巨厚复合顶煤大断面煤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论文在国内外对巨厚复合顶板大断面巷道支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观测等手段对复合顶煤大断面煤巷的支护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1)建立锚索锚固层力学模型,分析得到该类巷道围岩变形与破坏机理;(2)模拟了煤岩体复合顶板裂纹的萌生、扩展、成核和贯通及复合顶煤离层过程;(3)借助数值模拟FLAC3D程序进行计算分析,确定了辅运大巷高强度长锚杆、锚索支护参数;(4)探讨锚杆的主动作用及锚杆预紧力对复合顶煤大巷围岩稳定性的影响,为围岩稳定性控制提出适合的支护方案提供依据;(5)在不连沟煤矿辅运大巷进行工业性实验,通过监测,对巷道采用锚杆支护后的效果进行评价。

尹达君[9](2009)在《“两硬”大采高围岩控制技术及开采实践》文中提出四老沟矿大采高综采安全开采了6个工作面,成功探索出大断面切巷支护、坚硬顶板控制、停采支护等一系列关键性的围岩控制技术,并摸索、总结出对上覆煤柱、过火成岩墙等复杂条件行之有效的措施。

许帮贵[10](2006)在《大断面巷道综掘一次成巷锚杆支护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探讨复杂顶板条件下大断面巷道一次成巷综掘锚杆支护技术,针对朱庄矿3548工作面机巷及切眼的具体情况,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的基础上,确定了机巷采用高强锚杆支护、切眼采用高强锚杆-锚索联合支护的支护方案,同时确定了锚杆锚索等支护参数及施工工艺.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结果表明:3548工作面机巷和切眼成功采用了综掘一次成巷锚杆支护技术,实现了巷道的快速掘进,达到了煤巷锚杆支护快速、经济、安全可靠的目标.

二、四老沟矿在复合顶板下锚杆和锚索联合支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老沟矿在复合顶板下锚杆和锚索联合支护(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煤矿安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实施煤矿安撤专业化素质培训教育
    1.1 推行煤矿安撤专业管理安全培训
    1.2 推行煤矿安撤专业技能实操培训
    1.3 推行了轮训制安撤技能提升法
    1.4 推行了“三系级考核”“师带徒”等措施
    1.5 实施煤矿安撤“五描述一操作”学习演练及考核
2 实施煤矿安撤专业化安全管理
    2.1 实施安撤专业“633安全管理”法
    2.2 实施安撤重点工程“跟班包保”制度
    2.3 建立煤矿安撤安全基础管理制度
    2.4 发挥生产技术对煤矿安撤管理的保障作用
    2.5 调整改进煤矿安撤生产工艺
3 结论

(2)我国煤矿冲击地压发展70年: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建立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我国冲击地压灾害与研究现状
    1.1 冲击地压初期认识阶段
    1.2 冲击地压研究探索阶段
    1.3 冲击地压研究快速发展阶段
    1.4 冲击地压研究新的挑战
2 冲击地压发生机理
3 冲击地压矿井类型
4 冲击地压监测技术与装备
5 冲击地压防治方法与技术
    5.1 区域防范方法
    5.2 局部解危方法
6 冲击地压法律法规与标准
7 冲击地压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形成
8 工程实践
    8.1 冲击地压监测
        8.1.1 矿压监测
        8.1.2 微震监测
        8.1.3 地音监测
        8.1.4 采动应力监测
        8.1.5 钻屑法监测
        8.1.6 电磁辐射监测
    8.2 冲击地压综合监测与预警
    8.3 冲击地压防治
        8.3.1 区域防治
        8.3.1. 1 合理开拓部署
        8.3.1. 2 保护层开采
        8.3.2 局部防治
        8.3.2. 1 深孔断顶爆破
        8.3.2. 2 顶板水压致裂
        8.3.2. 3 煤层大直径钻孔卸压
        8.3.2. 4 煤层卸载爆破
        8.3.2. 5 冲击地压巷道支护
    8.4 工程一体化实践
        8.4.1 工程一体化模式
        8.4.2 实践效果
9 问题思考与展望
    9.1 问题思考
    9.2 展望
1 0 结语

(3)赵家沟矿2号煤层三采区半煤岩巷支护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工程背景与理论基础
    2.1 矿井概况及煤层地质构造特征
    2.2 赵家沟2号煤层工作面及相邻煤层工作面概述
    2.3 工业性评价
    2.4 锚杆支护理论及支护构件
    2.5 2号煤层三采区巷道支护参数设计
    2.6 2号煤层三采区巷道支护原有方案与设计优化方案对比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支护方案优化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
    3.1 模型建立与计算参数
    3.2 支护模拟方案
    3.3 支护方案模拟结果
    3.4 支护方案模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工业性试验
    4.1 赵家沟2号煤层三采区掘进工作面巷道煤帮围岩松动圈测试
    4.2 运输顺槽及回风顺槽巷道帮部收敛监测
    4.3 本章小结
5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哈拉沟矿排矸巷复合岩层顶板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22404排矸巷道围岩体破坏特征
2 复合岩层条件下22404工作面排矸巷顶板离层分析
    2.1 复合岩层条件下顶板离层分析
    2.2 工程实例
3 复合岩层顶板支护对策
4 复合岩层顶板支护模拟分析
    4.1 模拟建模
    4.2 模拟结果分析
5 巷道离层监测分析
6结语

(5)地下开采中接触带复合岩体非协调变形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接触带复合岩体力学特征研究
    2.1 接触带分类及成因
        2.1.1 岩浆侵入型
        2.1.2 变质型
        2.1.3 沉积型
    2.2 接触带复合岩样物理力学试验
        2.2.1 试样制备及试验条件
        2.2.2 复合岩样破坏特征分析
    2.3 接触带复合岩样力学特征分析
        2.3.1 接触带复合岩体受力分析
        2.3.2 复合岩样接触面应力应变分析
        2.3.3 复合岩体强度分析及模型构建
    2.4 考虑初始损伤和蠕变损伤的复合岩体蠕变力学分析
        2.4.1 考虑初始损伤和蠕变损伤的岩石蠕变模型
        2.4.2 蠕变模型特征及参数解析
        2.4.3 模型适用性验证
        2.4.4 蠕变过程中复合岩体应力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接触带巷道非协调变形特征及破坏机理研究
    3.1 接触带巷道破坏特征
    3.2 接触带巷道非协调变形数值分析
        3.2.1 典型接触带巷道非协调变形数值分析
        3.2.2 岩体力学性质对非协调变形次生剪应力的影响
        3.2.3 地应力对非协调变形次生剪应力的影响
        3.2.4 接触带产状对非协调变形次生剪应力的影响
    3.3 接触带巷道非协调变形物理相似试验
        3.3.1 相似模型的构建
        3.3.2 接触带巷道非协调变形特征分析
    3.4 基于弹塑性力学理论的接触带巷道塑性松动区分析
    3.5 基于断裂力学理论的接触带巷道失稳破坏过程分析
        3.5.1 接触带巷道裂隙扩展类型
        3.5.2 单个裂隙扩展规律分析
        3.5.3 接触带巷道断裂破坏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接触带巷道非均匀过渡支护研究
    4.1 巷道控制主要理论
    4.2 基于“协调变形”的接触带巷道稳定性控制思路
    4.3 接触带巷道“X”抗剪支护
    4.4 接触带巷道非均匀支护模式
        4.4.1 接触带巷道的非对称支护
        4.4.2 与非协调变形相适应的非均匀分布预应力支护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松软接触带顶板矿床采场控制研究
    5.1 预切顶连续条带开采废石尾砂充填法
        5.1.1 开采充填工艺
        5.1.2 采场辅助工艺
        5.1.3 优势性和适应性分析
    5.2 开采条带宽度优化
        5.2.1 模拟方案的确定
        5.2.2 开采数值计算模型构建
        5.2.3 计算结果分析
    5.3 未采矿岩-充填体复合体应力分析
    5.4 未采矿岩-充填体复合体柔性接顶卸压研究
        5.4.1 复合体卸压方案分析
        5.4.2 尾砂柔性接顶卸压数值模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 2: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6)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顶板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作面概况
2 工作面布置及开采设备
    2.1 工作面巷道布置
    2.2 采面设备
3 顶板控制技术
    3.1 采面矿压显现规律
    3.2 液压支架选择
    3.3 液压支架的适应性分析
    3.4 爆破强制放顶
4 结束语

(7)极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合理位置确定与支护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回采巷道位置确定
    1.1 下煤层回采巷道布置方式
    1.2 下煤层回采巷道合理错距
2 回采巷道支护方法选择
    2.1 锚杆锚索支护作用机理
    2.2 支护方法选择
3 回采巷道支护参数确定
    3.1 锚杆参数确定
    3.2 锚索参数确定
4 工程实践
5 结语

(8)巨厚复合顶煤大断面煤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论文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特厚煤层开采现状及技术特点
        1.3.2 复合顶板条件下巷道的特征
        1.3.3 巷道支护技术的发展历史
        1.3.4 现代巷道支护理论与支护形式
        1.3.5 大断面煤巷锚杆支护技术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巨厚复合顶煤大断面煤巷的破坏机理研究
    2.1 复合顶煤离层的形成
    2.2 复合顶煤全煤大巷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2.3 复合顶煤全煤大巷围岩破坏类型及机理
        2.3.1 复合顶煤破坏类型
        2.3.2 复合顶煤围岩破坏机理
    2.4 巨厚复合顶煤围岩破坏的数值模拟分析
        2.4.1 FLAC~(3D)数值模拟计算
        2.4.2 FEPG有限元数值模拟
        2.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第三章 巨厚复合顶煤大断面煤巷围岩控制技术原理
    3.1 复合顶煤全煤巷稳定性控制原则
    3.2 合理停采线的设置
    3.3 复合顶煤大断面煤巷支护研究
        3.3.1 梁-拱式组合结构锚固设计
        3.3.2 复合顶煤组合梁锚固研究
    3.4 巨厚复合顶煤全煤大巷围岩控制技术
        3.4.1 锚杆支护层
        3.4.2 锚索支护层
        3.4.3 喷浆支护层
第四章 辅运大巷支护设计及参数优化
    4.1 复合顶煤全煤巷道围岩实拍与钻孔窥视结果
        4.1.1 煤层结构实照
        4.1.2 钻孔窥视结果
    4.2 复合顶煤锚杆支护设计思路
        4.2.1 复合顶煤全煤巷道维护特点
        4.2.2 复合顶煤大巷锚杆支护设计原则
        4.2.3 复合顶煤大巷维护的技术途径
    4.3 锚杆支护设计方法
    4.4 复合顶煤大巷锚杆支护参数设计
        4.4.1 参数选择
        4.4.2 参数优化
        4.4.3 参数敏感性评价
    4.5 辅运大巷支护技术方案
        4.5.1 断面选择
        4.5.2 基本支护方案设计
        4.5.3 加强支护方案设计
        4.5.4 喷浆成型
第五章 辅运大巷围岩控制实测研究
    5.1 实测研究的目的
    5.2 实测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5.2.1 巷道表面位移测试
        5.2.2 顶板离层及动态监测
        5.2.3 锚杆(索)工作阻力测试
        5.2.4 底板比压测试
    5.3 监测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9)“两硬”大采高围岩控制技术及开采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大断面切巷的施工与支护技术
2 开采过程中坚硬顶板控制技术
3 停采支护及快速搬家技术
    3.1 停采支护技术
        (1) 铺网
        (2) 网下铺设钢丝绳
        (3) 停采机道支护
        (4) 煤壁支护
    3.2 快速搬家技术
        (1) 尽可能减少运支架路线长度
        (2) 提高支架搬运的可靠性
4 过煤柱技术
5 过火成岩墙技术
6 结束语

(10)大断面巷道综掘一次成巷锚杆支护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巷道概况
2 支护方案及参数设计
    2.1 支护方案确定
    2.2 支护参数设计
        2.2.1 锚索参数设计
        1) 锚固长度La
        2) 锚索长度L
        3) 锚索排距a
        2.2.2 锚杆参数设计
        1) 顶锚杆长度L顶[7-8]按广义悬吊作用布置锚索后, 顶部等效跨度B′=B-2B/6=2B/3=3.47
        2) 帮锚杆长度L帮
        3) 锚杆间排距D
3 施工工艺
    3.1 锚杆施工工艺
    3.2 锚索施工工艺
    3.3 综掘机直接转弯施工切眼工艺
4 经济效益比较和社会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分析
    4.2 社会效益分析

四、四老沟矿在复合顶板下锚杆和锚索联合支护(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煤矿安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管理[J]. 宋有福,刘晨曦,芦兴东. 山东煤炭科技, 2021(12)
  • [2]我国煤矿冲击地压发展70年: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建立与思考[J]. 齐庆新,李一哲,赵善坤,张宁博,郑伟钰,李海涛,李宏艳. 煤炭科学技术, 2019(09)
  • [3]赵家沟矿2号煤层三采区半煤岩巷支护优化技术研究[D]. 白建亮.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4]哈拉沟矿排矸巷复合岩层顶板稳定性分析[J]. 石志仁,陈世江,杨志东,郭国潇. 煤炭技术, 2019(03)
  • [5]地下开采中接触带复合岩体非协调变形及控制研究[D]. 王其虎. 武汉科技大学, 2015(07)
  • [6]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顶板控制技术[J]. 付聪杰.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 [7]极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合理位置确定与支护技术[J]. 朱润生. 煤炭科学技术, 2012(04)
  • [8]巨厚复合顶煤大断面煤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D]. 赵国栋.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1(12)
  • [9]“两硬”大采高围岩控制技术及开采实践[J]. 尹达君. 煤矿开采, 2009(04)
  • [10]大断面巷道综掘一次成巷锚杆支护试验研究[J]. 许帮贵.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06(03)

标签:;  ;  ;  ;  ;  

四老沟矿复合顶板下锚索联合支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