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泥土大豆喷灌技术研究

白泥土大豆喷灌技术研究

一、白浆土大豆喷灌技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蔡晓[1](2020)在《滴灌条件下水氮运筹对夏玉米生长及水氮利用的影响》文中提出水分和氮肥是影响玉米生长的两大重要因子。黄淮海平原夏玉米以地面灌溉为主,灌水定额大、施氮量多、水肥一体化程度低。滴灌灌水定额小、易于实现水肥同步供给,然而有关滴灌方式下夏玉米耗水规律及需肥特性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因此,本文采用滴灌灌水方式,于2018-2019年研究了不同补灌处理(目标湿润土层深度分别为010、020、030和040 cm,依次记为W10、W20、W30和W40;补灌时期均为播种时及拔节期和抽雄期开始时,补灌目标含水率为田间持水量)和不同施氮量处理(施氮量分别为0、120、180、240和300 kg/hm2,依次以N0、N120、N180、N240和N300表示;施氮与灌水时期一致)相组合对土壤水氮分布以及夏玉米形态生长指标、生理生态指标、产量构成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2 a结果表明:(1)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夏玉米同一生长期不同水氮处理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与硝态氮剖面分布特征基本一致,随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040 cm土层含水率总体呈降低的趋势,40 cm以下土层差异较小;土壤硝态氮含量呈现了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随灌水量增加而减小的趋势。不同生长时期,各处理土壤剖面水分和硝态氮含量差异较大,其中,040 cm土层含水率和硝态氮含量均在拔节初期最大,成熟期最小。夏玉米收获时,01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有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随灌水量增加而减小的趋势,与W40条件下各施氮处理硝态氮残留量均值相比,W10、W20和W30处理分别增大45.21%、33.73%和20.90%;与N300水平下各灌水处理硝态氮残留量均值相比,N120、N180和N240处理分别减少30.42%、17.35%和5.67%。(2)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夏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量等生长指标随灌水量和施氮量增加均呈增大趋势,但灌水量和施氮量达到一定限度后其促进效应减弱,具体表现为各灌水处理下N240和N300处理及各施氮处理下W30和W40处理间差异基本不显着。Logistic函数可对不同水氮处理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过程进行较好的模拟,结果显示增加灌水量和施氮量有助于增大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快速生长期平均生长速率及最大生长速率,但不利于延长快速积累期持续时间。(3)抽雄吐丝期,W20灌水处理下夏玉米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等指标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施氮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增加效应减小。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光合有效辐射透射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两者均在N240处理处取得极值。(4)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增加灌水量和施氮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夏玉米籽粒产量,且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效应大于灌水量和水氮互作。与高水高氮处理(W40N300)夏玉米的产量相比,W20N240(2018年)和W20N180处理(2019年)无显着差异,但节约施氮量20%40%,减少灌水量46.71%53.36%;与传统灌溉处理(CK1)相比,二者增产0.74%5.22%,施氮量降低20%40%,灌水量减少33.36%45.51%。(5)与高水高氮处理(W40N300)相比,W20N240(2018年)和W20N180(2019年)处理耗水量减少17.39%18.16%,WUE和IWUE分别提高14.40%16.39%和75.63%106.11%,NPFP和NAE分别提高20.17%55.98%和67.84%。与传统灌溉处理(CK1)相比,W20N240(2018年)和W20N180(2019年)处理耗水量减少11.95%18.02%,WUE、IWUE和NPFP分别提高14.53%28.35%、51.18%108.10%及31.52%67.90%。(6)综合考虑灌水量、施氮量、产量、耗水量、WUE、NAE和NPFP,试验区夏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适宜的水氮运筹方案为:补灌目标湿润土层为020 cm,施氮量为180240 kg/hm2,补灌/施氮时期为播种时及拔节期和抽雄期开始时,目标含水率为田间持水量,施氮比例为1:1:1。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减少区域夏玉米生长季的水氮施用量,对于指导制定夏玉米高效灌溉与施肥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王秀鹃[2](2019)在《农业节水的路径组合与绩效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现阶段的国家意志和政策取向,其核心内容是对用水总量(包括农业用水总量)进行控制管理。农业用水总量管理的具体任务是节约农业用水,在保障农业正常发展的同时减少农业用水量,对此,国内实践已经在发展节水灌溉、优化农作物布局、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产品(虚拟水)国际贸易等方面做了大量努力。本文采用常规统计分析方法,对农业节水的现实绩效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近20年来中国节灌农业发展迅速,既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又产生了巨大的农业节水效应,通过采用喷灌、微灌、低压管灌和渠道防渗等节灌措施,节约了大量的农业生产用水。但是,节灌农业发展依然存在结构性偏差,输水环节的节水灌溉发展相对充分,田间节水灌溉特别是大田(相对于设施农业而言)节水灌溉发展不足。(2)近20年来中国农业生产的空间布局不断变化,本文使用“农作物空间布局与水资源禀赋拟合度”概念和“高耗水农作物在水资源禀赋地区的集中度”指标,来反映和测算农作物生产布局与水资源禀赋的匹配关系。对三种高耗水农作物(水稻、蔬菜、小麦)的测算结果表明:水稻布局与水资源禀赋的拟合度在80%以上,较好地利用了中国的水资源禀赋(降水)优势,节水型水稻生产空间布局基本形成;蔬菜布局与水资源禀赋的拟合度只有60%,没有很好地利用中国的水资源禀赋(降水)优势,节水型蔬菜生产空间布局尚不突出;小麦布局与其光热适合区域的水资源禀赋拟合度在85%左右,非常好地利用了这一适合区域的水资源禀赋优势,节水型小麦生产空间布局基本形成。(3)近20年来中国的农业生产结构一直在调整变化,其中,有促进农业节水的变化,也有增加农业水资源消耗量的变化。高耗水农作物蔬菜种植面积及其比重的大幅度增加,产生了巨大的节水负效应,增加了农业水资源的耗用量,节水型农业生产结构尚未形成清晰轮廓。(4)近20年来中国的大豆虚拟水进口节约了大量的农业生产用水,但是高耗水农作物蔬菜虚拟水的出口,与农业节水的总体目标不一致,节水型农产品(虚拟水)国际贸易格局尚不明朗。(5)敏感性分析表明,节水灌溉特别是大田节水灌溉(喷灌和微灌)对于农业节水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其他因素(农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农产品虚拟水国际贸易等)与农业节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影响节灌农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农地经营权的碎片式分割和农业组织结构的原子化,产生了普遍的“规模不经济”现象,致使包括节水灌溉在内的大量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得不到应有的推广应用,严重降低了包括节水在内的先进技术的利用绩效。农作物空间布局和农业生产结构偏离水资源禀赋条件和农业节水目标的内在原因,是设施农业技术的发展应用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重组了农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强化了国内区域和农作物品种之间逐利竞争,加之产业规制失利,最终出现农作物空间布局和生产结构偏离水资源禀赋条件和农业节水目标的现象。农产品(虚拟水)国际贸易偏离农业节水目标的根源,是对农产品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动态定位出现偏差,忽视了水资源禀赋比较劣势的内在作用。提升农业节水绩效的对策建议:(1)引导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的现代家庭农场,为推广大田节水灌溉创造基本规模条件;像稳定农地承包权那样稳定农地经营权,赋予各类经营大户可以期许的长久经营权益,培植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长期动力;针对农户节水的正外部性给予适当节水补贴;试验将农用水权界定给农户并允许农户“节余水”市场化流转,创造农业节水的剩余索取权激励机制。(2)将水稻生产空间布局进一步向南方水资源禀赋(降水)优势区域集中,提高水稻生产布局与水资源禀赋的拟合度;实施部分蔬菜品种(适合于南方种植和长途运输的蔬菜)的“北菜南移”战略,将蔬菜生产布局进一步向南方水资源禀赋(降水)优势区域集中,提高蔬菜生产布局与水资源禀赋的拟合度,同时保障蔬菜供给;把小麦生产进一步集中在500-800mm的水资源禀赋(降水)相对优势区域,提高小麦生产布局与水资源禀赋的拟合度。(3)压减高耗水农作物蔬菜的种植面积,特别是在山东、河南、河北三个缺水省份减少蔬菜种植面积,参考河北省的“稻改旱”和“冬小麦季节性休耕”经验,试行“菜改x”(x代表任何一种低耗水农作物)和“菜地季节性休耕”(降低菜地复种指数)制度。(4)适当增加原料性农产品虚拟水进口,节约该类农产品的国内生产用水;减少蔬菜等高耗水作物的虚拟水出口,消除农产品虚拟水出口的负向效应。

程光远,史海滨,李瑞平,王成刚,于洪,王佐奎[3](2015)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喷灌灌溉制度及其经济效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解决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东南地区由于零灌溉所带来的"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等问题,确定适合于当地的高产高效节水型灌溉制度。[方法]以当地主要作物大豆为供试作物,开展了喷灌条件下的作物产量、水分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当地原有的零灌溉农业种植模式并不能为大豆的种植提供足够的水分,采用喷灌技术追加2次灌溉,大豆可增产20.0%,但是经济效益并没有提高;追加4水灌溉,虽然总收益最高,但是大豆的作物水分生产率却相比3水灌溉小了很多,造成了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结论]在开花期、结荚期和鼓粒期分别对大豆增加3次灌水定额为200m3/hm2的灌水,不但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增产47.8%),而且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

翟治芬[4](2012)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节水技术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们所公认的事实,气温的升高、降水量和日照的变化均导致了农业生产的敏感性增强。合理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明确我国气候资源的基本情况,掌握农业节水技术应用的条件,合理评估农业节水技术适宜应用和推广区域,可起到缓解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低温冷害等的影响,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1981-2010时段和B2情景下2011-2040时段气象数据、玉米生育期数据、农业生产基本数据、中国土壤数据和DEM数据为基础数据,计算年均温度、降雨量、太阳辐射量、玉米的播种期和成熟期及其种植效益,借助GIS、多元逐步回归和灰色预测等方法,获取这两个时段我国气候资源、玉米生育期及其种植效益的空间分布规律。在此研究基础上,构建农业节水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粗糙集理论、模糊数学理论及层次分析法等实现了典型节水技术的综合评价,并预测了B2情景下地膜覆盖技术、少免耕技术和雨水集蓄技术应用的适宜区域。主要结论如下:(1)玉米地膜覆盖适宜区域主要位于: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的中南部、吉林、辽宁、内蒙古自治区,华北地区的包括河北、山西、河南以及江苏和安徽的北部地区,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在B2情景下,2011-2040时段中国玉米地膜覆盖适宜区域比1981-2010时段的适宜区域有所扩大,主要位于:东北地区(不包括大兴安岭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安徽、江苏的南部、江西的北部和浙江省。(2)玉米少免耕栽培适宜区域主要包括: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的中东部和辽宁,华北地区的河北、山西的南部,山东、河南及陕西的中南部,长江中下游的平原与丘陵区、西南地区的重庆、四川、云南、贵州以及华南地区。与1981-2010时段相比,在B2情景下2011-2040时段玉米少免耕栽培技术的各级适宜区域均有所扩大。(3)决定雨水集蓄技术适宜性的自然因子为:降雨、土壤类型、坡度和土地利用。中国雨水集蓄技术适宜区域主要包括:黑龙江省的西部、吉林、辽宁、内蒙古的东部、河北、山西、山东东部、河南北部、陕西、甘肃的东部、宁夏南部以及四川的东部地区。与1981-2010时段相比,在B2情景下2011-2040时段中国雨水集蓄技术适宜性区域更加集中,低级适宜区域有所缩小。(4)根据对农业节水技术应用效果的实地调研,应用Delphi法从调查获得的20项评价指标中筛选出了9项农业节水技术综合评价指标,构建了农业节水技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粗糙集(Rough Set)引入经验因子构建农业节水技术综合评价方法(ARM)。分别应用AHP、Rough Set和ARM对甘肃省武威市的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常规畦田灌溉在大田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西北半干旱地区,地膜覆盖是用于种植玉米最佳技术,而秸秆覆盖技术尽管其生态效益较高,但经济效益较低,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5)在归纳整理近年来13个粮食主产省以及重庆、甘肃和新疆各省的气候资源数据、耕地数据、作物种植数据和农业技术数据基础上,建立农业基础数据库。应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对农业技术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进行评估,给出了各省农业种植二级区内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推荐,为国家决策部门制定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及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从农业节水技术的内涵和外延入手,研究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节水技术的适宜性评估问题和现有的农业节水技术的综合评价问题,以期引导不同区域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现有农业技术的推广实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杨朝辉,刘岱松,张代平[5](2008)在《浅谈黑龙江省大豆栽培技术的演变》文中研究表明建国50多年来,黑龙江省的大豆栽培技术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着,并在许多方面成绩斐然,为我国的大豆事业做出了贡献。将从大豆群体结构,产量形成规律与源、库、流关系,大豆需水需肥规律,固氮作用,重茬对大豆产量影响以及规范化栽培等六方面回顾黑龙江省大豆栽培技术的演变历程。

司振江[6](2006)在《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节水抗旱技术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提要:季节性干旱是影响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粮食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严重的旱灾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困难,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因此,根据半干旱抗旱灌溉区的特点,本课题研究成果,对增强这一区域农业综合抗旱能力、稳定和提高粮食产量、改善的生态环境起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运用振动深松蓄水保水技术、暗式注水灌溉播种技术、苗期补灌技术,有机调配蓄水、节水和用水之间的联系,达到蓄水保水、补充灌溉、高效用水目的。以关键技术突破为引领,在机械化载体的支撑下,集成和构建了适应农村生产条件的全程机械化节水抗旱模式,三种技术的集成是既互相联系、又可独立运作的集成整体,保障了粮食稳产、高产。

汤党球[7](2005)在《加快喷灌发展步伐,构筑现代化水利模型——谈红兴隆分局发展喷灌前景》文中指出文章概述了红兴隆分局水利建设情况问题,阐述了发展喷灌的必要性及前景。

杨澍[8](2005)在《基于遥感技术的三江平原生态地质环境综合研究》文中指出论文从多角度、多层次,运用多技术、多方法对三江平原区进行综合研究,系统、深入地阐述了该区生态地质环境演变规律和现状,揭示了影响生态环境地质状况的主要因子的内在联系和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对三江平原区的资源潜力进行了客观评价,为该区水、土、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对生态地质环境的综合评价及生态地质环境分区,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恢复和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从研究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探讨了地下水优化管理及可持续利用方案。该研究将资源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研究结合起来,具有全面性和典型性,可为其它区域的生态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对复杂的生态环境系统研究提出一种新的思路。

周侠,齐淑云,王巨国[9](2003)在《浅析灌水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文中提出大豆是需水较多的作物 ,尤以分枝期到鼓粒期对水分要求最高。试验表明 ,大豆生育期间适当灌水 ,可明显提高大豆产量 :开花期灌水 ,增产 48 80 % ;结荚期灌水 ,增产 5 2 19% ;开花和鼓粒期各灌水一次 ,增产 92 3 3 % ;分枝、开花、鼓粒期各灌水一次 ,增产 15 5 77% ;分枝、开花、结荚、鼓粒期各灌水一次 ,增产 166 2 1%。从经济效益上看 ,开花期和鼓粒期各灌一次水 ,经济效益最高 ,其产投比达到 6 87∶1。

丁希武,刘连学,付玉斌,袭峰,李友军[10](2000)在《白浆土大豆喷灌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通过1998 、1999 年对大豆的喷灌试验分析表明,在土壤含水量较低的情况下,及时喷足水分是大豆获得高产和高效益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可增产大豆265 .5 ~477 .0kg/hm 2 。

二、白浆土大豆喷灌技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浆土大豆喷灌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滴灌条件下水氮运筹对夏玉米生长及水氮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1.3.2 滴灌技术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研究进展
        1.3.3 农田土壤中硝态氮分布规律研究进展
        1.3.4 滴灌施肥及水肥互作对作物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试验区状况
    2.4 试验设计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1 土壤水分与硝态氮含量
        2.5.2 夏玉米形态生长指标
        2.5.3 夏玉米生理生态指标
        2.5.4 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
        2.5.5 耗水量
        2.5.6 水分利用效率
        2.5.7 灌溉水利用效率
        2.5.8 氮肥偏生产力
        2.5.9 氮肥农学利用效率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灌水与施氮处理对夏玉米田土壤水氮分布的影响
        3.1.1 夏玉米田土壤剖面水分分布特征
        3.1.2 拔节期灌水后土壤水分二维分布特征
        3.1.3 夏玉米田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特征
        3.1.4 拔节期灌水后土壤硝态氮二维分布特征
        3.1.5 夏玉米收获时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析
    3.2 不同灌水与施氮处理对夏玉米形态指标的影响
        3.2.1 夏玉米株高
        3.2.2 夏玉米茎粗
        3.2.3 夏玉米叶面积指数
        3.2.4 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量
        3.2.5 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模型
    3.3 不同灌水与施氮处理对夏玉米生理指标的影响
        3.3.1 夏玉米穗位叶叶绿素含量
        3.3.2 夏玉米穗位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
        3.3.3 夏玉米冠层光合有效辐射
    3.4 不同灌水与施氮处理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3.5 不同灌水与施氮处理对夏玉米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5.1 夏玉米耗水量
        3.5.2 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
        3.5.3 夏玉米灌溉水利用效率
    3.6 不同灌水与施氮处理对夏玉米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3.6.1 夏玉米氮肥农学利用效率
        3.6.2 夏玉米氮肥偏生产力
    3.7 滴灌条件下夏玉米适宜水氮施用方案
4 讨论
    4.1 不同水氮处理对土壤水氮分布的影响
    4.2 不同水氮处理对夏玉米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4.3 不同水氮处理对夏玉米籽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农业节水的路径组合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回顾
        1.2.1 农业节水总论性研究文献回顾
        1.2.2 节水灌溉发展研究文献回顾
        1.2.3 节水型农作物空间布局研究文献回顾
        1.2.4 节水型农业生产结构研究文献回顾
        1.2.5 节水型农产品虚拟水贸易研究文献回顾
        1.2.6 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述评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1 农业节水常规路径梳理
        1.3.2 本文的内容体系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相关技术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节水农业和农业节水主要技术
        2.1.1 节水灌溉主要技术
        2.1.2 农业节水的作物栽培技术
        2.1.3 农业节水的化学调控技术
    2.2 农作物灌溉用水定额及作物分类
        2.2.1 农作物灌溉用水定额
        2.2.2 农作物耗水量分类:以灌溉用水定额为依据
    2.3 农产品虚拟水及其贸易理论
        2.3.1 农产品虚拟水
        2.3.2 农产品虚拟水贸易
    2.4 产权与产权制度理论
        2.4.1 有效产权的基本条件
        2.4.2 产权制度选择理论
    2.5 外部效应(外部性)理论
        2.5.1 外部负效应(负外部性)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2.5.2 外部正效应(正外部性)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2.5.3 外部效应(外部性)的校正
    2.6 屠能的农业生产布局理论
3 农业节水灌溉发展绩效研究
    3.1 中国农业用水与节水灌溉发展概况
    3.2 中国农业节水灌溉发展的细目分析
        3.2.1 喷灌发展分析
        3.2.2 微灌发展分析
        3.2.3 低压管灌发展分析
        3.2.4 渠道防渗发展分析
    3.3 中国农业节水灌溉的节水效应
        3.3.1 农业节水灌溉的节水效应估算
        3.3.2 节灌农业发展绩效分析结论
    3.4 中国节水灌溉发展的非效率现象分析
        3.4.1 案例分析样本介绍
        3.4.2 大田(小麦)喷灌的比较收益:与畦灌相对照
        3.4.3 大田节水灌溉(喷灌)发展的障碍因素
4 节水型农作物空间布局绩效研究
    4.1 中国水资源禀赋(降雨)的空间分布
    4.2 中国高耗水农作物的空间布局调整分析
        4.2.1 高耗水水田作物(水稻)的空间布局调整分析
        4.2.2 高耗水旱田作物(蔬菜)的空间布局调整分析
        4.2.3 中高耗水旱田作物(小麦)的空间布局调整分析
    4.3 高耗水农作物空间布局与水资源禀赋的匹配关系
        4.3.1 高耗水农作物空间布局与水资源禀赋拟合度:概念介绍
        4.3.2 水稻生产空间布局与水资源禀赋的配比关系
        4.3.3 蔬菜生产空间布局与水资源禀赋的配比关系
        4.3.4 小麦生产空间布局与水资源禀赋的配比关系
        4.3.5 农作物布局节水绩效分析结论
    4.4 中国农作物空间布局非节水效率现象分析
5 节水型农业结构调整绩效研究
    5.1 中国的农业结构调整动态分析
        5.1.1 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动态变动过程分析
        5.1.2 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变动过程分析
    5.2 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用水量的影响分析
        5.2.1 主要农作物生产的用水量与节水量
        5.2.2 农业结构节水绩效分析结论
    5.3 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非节水效率现象分析
6 节水型农产品虚拟水国际贸易绩效研究
    6.1 中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
        6.1.1 中国主要农产品出口贸易分析
        6.1.2 中国主要农产品进口贸易分析
    6.2 中国主要农产品虚拟水国际贸易分析
        6.2.1 水稻(大米)虚拟水国际贸易分析
        6.2.2 蔬菜虚拟水国际贸易分析
        6.2.3 小麦虚拟水国际贸易分析
        6.2.4 玉米虚拟水国际贸易分析
        6.2.5 大豆虚拟水国际贸易分析
        6.2.6 棉花虚拟水国际贸易分析
        6.2.7 农产品虚拟水国际贸易节水绩效分析结论
    6.3 中国农产品虚拟水国际贸易非节水效率现象分析
7 农业节水路径因素敏感性分析
    7.1 分析模型与指标的选择
    7.2 数据来源与初步分析
        7.2.1 分析数据的来源
        7.2.2 分析数据的初步处理与总体相关性分析
    7.3 农业节水路径因素敏感性测算与检验
8 农业节水非效率现象校正对策建议
    8.1 大田节水灌溉发展建议
    8.2 农作物空间布局优化建议
    8.3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建议
    8.4 农产品(虚拟水)国际贸易结构优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3)内蒙古东部地区喷灌灌溉制度及其经济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1.2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灌水处理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2.2不同的灌水处理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2.3喷灌对大豆作物水分生产率的影响
    2.4喷灌的经济效益分析
3讨论与结论
    3.1讨论
    3.2结论

(4)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节水技术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农业应对与适应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2.1 气候变化的主要事实
        1.2.2 农业应对与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措施
        1.2.3 农业节水技术评价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方法及研究背景
    2.1 研究区域
        2.1.1 自然条件
        2.1.2 农业生产基本特点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2.2.1 气象数据
        2.2.2 作物数据
        2.2.3 土地数据
        2.2.4 农业经济数据
    2.3 气候资源分布特点分析
        2.3.1 1981-2010 时段气候资源分析
        2.3.2 B_2情景下 2011-2040 时段气候资源变率分析
第三章 农业节水技术适宜性研究——以玉米为例
    3.1 气候变化对玉米种植的影响
        3.1.1 气候变化对玉米生育期的影响
        3.1.2 气候变化对玉米种植经济效益的影响
    3.2 农业节水技术适宜性评价方法
        3.2.1 评价指标的选择
        3.2.2 适宜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3.2.3 适宜区域的划分
    3.3 地膜覆盖技术适宜性
        3.3.1 地膜覆盖技术气候适宜性评价因子的选择
        3.3.2 地膜覆盖技术适宜性指数的确定
        3.3.3 地膜覆盖技术适宜区域
        3.3.4 B_2情景下地膜覆盖适宜区域预测
    3.4 少免耕技术适宜性
        3.4.1 少免耕技术气候适宜性评价因子的选择
        3.4.2 少免耕技术适宜性指数的确定
        3.4.3 少免耕技术适宜区域
        3.4.4 B_2情景下少免耕技术适宜区域预测
    3.5 雨水集蓄技术适宜性
        3.5.1 评价因子的选择及其适宜指数的确定
        3.5.2 雨水集蓄技术适宜区域
        3.5.3 B_2情景下雨水集蓄技术适宜区域预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 AHP 与 ROUGH SET 的农业节水技术综合评价研究
    4.1 基于 AHP 和 ROUGH SET 的综合评价模型
        4.1.1 层次分析法
        4.1.2 粗糙集理论
        4.1.3 基于 AHP 和 Rough Set 的综合评价模型
    4.2 模型应用与验证
        4.2.1 验证区概况
        4.2.2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4.2.3 指标体系的构建
        4.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5 农业节水技术综合效益评价
    4.3 模型后评估
第五章 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评估系统
    5.1 系统基本数据
        5.1.1 农业基础数据
        5.1.2 农业节水技术清单
        5.1.3 综合评价的基本单元
    5.2 农业技术评估方法
        5.2.1 多标准综合评价指标筛选原则
        5.2.2 多标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3 多标准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5.2.4 多标准综合评价案例——以黑龙江为例
        5.2.5多标准综合评价结果
    5.3 应对气候变化农业技术适宜性评估系统
        5.3.1 登陆界面
        5.3.2 查询界面
        5.3.3 评价界面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全文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浅谈黑龙江省大豆栽培技术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豆群体结构研究
2 大豆产量形成规律与源、库、流研究
3 大豆需水需肥规律研究
4 大豆固氮作用研究
5 重茬对大豆产量影响及对策研究
6 大豆规范化栽培研究

(6)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节水抗旱技术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三、半干旱区节水抗旱技术模式研究的特殊意义
    四、研究目的及工作量
    五、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案
    六、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自然地理概况
1. 试验区基本概况
    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1.2 地形地貌及土壤
    1.3 水文气象
    1.4 水资源状况及利用现状
    1.5 社会经济状况
2. 节水抗旱技术选择及技术模式构建
    2.1 节水抗旱关键技术的确定
    2.2 节水抗旱关键技术特点
    2.3 技术模式的构建
3. 注(补)水抗旱保墒和深松蓄水保水机理研究
    3.1 注(补)水抗旱保墒机理
    3.2 深松蓄水保水机理及作用
4. 技术模式抗旱指标的确定
    4.1 半干旱区的特点及界定
    4.2 设计抗旱保证率的确定
    4.3 注(补)水后的作物产量指标
    4.4 注(补)水的抗旱能力指标
    4.5 技术模式考核指标
5. 技术模式对作物产量影响关系的研究
    5.1 影响作物产量函数模型的建立
    5.2 技术模式对半干旱区农业发展潜势分析
6. 模式体系技术指标的评析
    6.1 技术模式的定性化分析
    6.2 技术模式的定量化分析
    6.3 技术模式的关键技术优化组合
7. 技术模式的经济效益评价
    7.1 技术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7.2 技术模式的经济指标评价
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7)加快喷灌发展步伐,构筑现代化水利模型——谈红兴隆分局发展喷灌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利建设概况与问题
2 发展喷灌的必要性
    2.1 气象因素
    2.2 土壤因素
    2.3 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对发展喷灌有积极要求
    2.4 节约水资源, 优化水资源配置
    2.5旱灾发生频繁
    2.6发展喷灌、效益显着
3结语

(8)基于遥感技术的三江平原生态地质环境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生态地质环境研究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进展
        一、当前国际生态地质环境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向
        二、研究进展
    第二节 国内研究进展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三、本次研究的创新点
    小结
第二章 三江平原的环境概况
    第一节 气象、水文
        一、气候特征
        二、气象特征
        三、水文
    第二节 土壤植被
        一、土壤
        二、植被
    第三节 社会经济
        一、位置与交通
        二、经济状况
    第四节 地形地貌
        一、地貌基本特征
        二、地貌形成因素
        三、地貌分类及形态描述
        四、微地貌
    第五节 地质构造
        一、大地构造概述
        二、第四系基底构造简述
        三、新构造运动
    第六节 地层岩性
        一、前第四系
        二、第四系
    第七节 地下水
        一、含水层系统分析
        二、区域性地下水流系统分析
        三、地下水系统特征与功能
        四、水位动态与水化学特征
    小结
第三章 遥感解译与信息提取
    第一节 遥感技术方法及技术数据
        一、遥感技术方法
        二、遥感的技术数据
    第二节 遥感解译标志及解译内容
        一、遥感解译标志
        二、地貌类型及水系、植被的解译标志
    第三节 遥感解译结果
        一、黑龙江水系的现状、变迁及演化
        二、洪泛区和涝区的具体分布范围
        三、三江平原水土流失解译结果
        四、土地资源利用现状遥感解译结果
        五、植被遥感解译结果
        六、现有湿地和可恢复性湿地解译结果
    小结
第四章 生态地质环境系统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构成特点
        一、地质环境系统
        二、生态系统
    第二节 生态地质环境的演化规律
        一、地层岩性形成与演化
        二、三江平原水系变迁
        三、植物与气候的变化
        四、湿地与土地利用变化
    第三节 气候与水因子及其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
        一、气候因子概述
        二、水因子及其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第四节 地貌与岩石因子及其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
        一、地貌因子及其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二、岩石因子及其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第五节 土壤与第四系松散堆积因子及其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
        一、土壤因子及其环境地质问题
        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因子及其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第六节 植被因子及其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一、植被的生态功能
        二、植被的类型与分布
        三、主要环境生态问题
    小结
第五章 资源潜力分析与评价
    第一节 土地资源潜力分析
        一、土地潜力评价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三江平原土地潜力评价步骤
        三、三江平原土地资源潜力评价
        四、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地下水资源潜力分析与评价
        一、评价原则和依据
        二、水文地质模型概化及其数值模拟模型
        三、源汇项数据整理
        四、模型识别
        五、地下水资源计算
        六、地下水资源潜力评价
    第三节 湿地资源潜力分析与评价
        一、湿地的功能
        二、湿地存在的效益
        三、湿地分布现状与还湿地目标
        四、还湿工程实施建议
    小结
第六章 生态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与优化管理
    第一节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一、评价原则与方法
        二、各子系统的质量评价
        三、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第二节 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
        一、地下水分级
        二、选择评价因子
        三、单因子评价
        四、权重的确定
        五、模糊综合评价
        六、模糊综合评判结果分析
    第三节 生态承载力研究及生态环境地质评价
        一、生态承载力判定模式与计算方法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三、综合评价方法
        四、三江平原生态弹度性质计算与分析评价
        五、三江平原资源承载指数计算与分析评价
        六、三江平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
        七、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第四节 生态地质环境分区
        一、拟建三江平原地下水优化管理模型
        二、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六节 三江平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摘 要
Abstract
攻读博士期间成果
致谢

(10)白浆土大豆喷灌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喷灌对土壤水份的影响
    2.2 喷灌对大豆生育性状的影响
        2.2.1 喷灌对大豆根系的影响
        2.2.2 喷灌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3 喷灌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2.3.1 喷灌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2.3.2 喷灌对产量的影响及经济效益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四、白浆土大豆喷灌技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滴灌条件下水氮运筹对夏玉米生长及水氮利用的影响[D]. 蔡晓.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2]农业节水的路径组合与绩效研究[D]. 王秀鹃.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3]内蒙古东部地区喷灌灌溉制度及其经济效益[J]. 程光远,史海滨,李瑞平,王成刚,于洪,王佐奎. 水土保持通报, 2015(05)
  • [4]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节水技术评价研究[D]. 翟治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1)
  • [5]浅谈黑龙江省大豆栽培技术的演变[J]. 杨朝辉,刘岱松,张代平.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8(05)
  • [6]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节水抗旱技术模式研究[D]. 司振江. 吉林大学, 2006(09)
  • [7]加快喷灌发展步伐,构筑现代化水利模型——谈红兴隆分局发展喷灌前景[J]. 汤党球.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5(06)
  • [8]基于遥感技术的三江平原生态地质环境综合研究[D]. 杨澍. 吉林大学, 2005(04)
  • [9]浅析灌水对大豆产量的影响[J]. 周侠,齐淑云,王巨国. 大豆通报, 2003(06)
  • [10]白浆土大豆喷灌技术的研究[J]. 丁希武,刘连学,付玉斌,袭峰,李友军.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0(01)

标签:;  ;  ;  ;  ;  

白泥土大豆喷灌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