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线路基和路面工程、附属结构和设施

沿线路基和路面工程、附属结构和设施

一、路基路面工程、附属构筑物及沿线设施(论文文献综述)

王发玲,郭运,龙晓东,王晓毅,程莹,吴彪,张亮,程莉[1](2021)在《深厚软土地区地下综合管廊边缘路基差异沉降研究》文中认为以某深厚软土地区填土路基段的地下综合管廊为背景,运用midas GTS有限元软件,采用修正剑桥模型作为本构模型,考虑渗流-应力耦合效应,分别模拟了综合管廊标准段和附属构筑物处路基的差异沉降情况。结果表明:在预压完成后,道路路基仍有一定的工后沉降,而在综合管廊处沉降要小于其他位置,从而造成差异沉降;在标准段结构差异沉降较小且在道路上方未发生沉降突变,而在附属构筑物边缘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沉降突变;针对不同的差异沉降情况提出了处理方案。

张锁林[2](2021)在《政府权威驱动昆明道路提升改造项目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通俗地表达了道路交通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也体现了早期中国老百姓拥护公路建设、期盼早日通车的美好愿望。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建国初期,全国道路通车里程仅为8万公里,而且技术等级十分低下,建国后,国家大兴公路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道路里程增长显着,特别是经过“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提出“通乡油路”建设、“建制村公路”建设等规划目标,截止2020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道路通车里程达到520万公里,路网覆盖率70%以上,以道路为核心的工作逐渐由新建道路转变为道路改扩建、提升改造、日常管理等工作。因此,分析总结近两年道路提升改造和管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将来工作开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成为一项重要课题。该篇论文作者以亲身经历过的工作实践为基础,站在政府管理方(甲方)的角度,以叙事研究的质化方法,以昆明市“昆玉高速鸣泉收费站至马金铺段”、“昆明市二环石虎关立交桥至大观河桥段高架桥”、“禄劝至大松树公路(禄劝至半角段)”三个项目作为提升改造和管理的典型案例,通过调查考证项目建设的背景、运用文献梳理的方式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指出该篇论文所选案例的价值、意义和研究方向,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完整性陈述,最后运用总结归纳的方法,分析研究在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背景下,政府权威在工程治理中的优劣,并结合所学专业知识给出合理化意见或建议。该篇论文运用讲故事的方式,详细描述了昆明市三条道路提升改造建设工程从设计、组建、施工和建成通车的全过程,讲述了建设过程中对部分工作的处理细节。通过对建设过程中工作方法和成效的分析及建成后的实际效果观察总结,指出昆明市政府在道路提升改造过程中运用政府高位统筹、加强宣传引导等方式开展项目管理工作且成效显着,是我国政府依托政府体制优势,经过改革和修正执政能力,是政府权威在工程治理中的表现,同时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对政府权威在管理建设工程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一定的建议,期望赋予昆明市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以后工作更现实的借鉴意义,有利于提高昆明市范围内路域整体环境,建设更美春城。

孙聿卿[3](2021)在《川藏公路北线泥石流风险评价》文中提出本论文以川藏公路北线沿线泥石流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收集研究区环境背景、现有泥石流灾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遥感解译等手段研究川藏公路北线泥石流的孕灾背景、成灾条件;分析川藏公路北线泥石流的分布情况、发育特征、致灾特征,遴选研究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指标、公路易损性评价指标;基于GIS平台,开展川藏公路北线泥石流风险评价。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对川藏公路北线沿线泥石流进行影像解译,收集研究区环境背景以及现有泥石流灾害资料,查明了区内泥石流的孕灾环境、成灾条件;整理野外考察资料,分析了区内泥石流空间分布情况、发育特征、致灾特征等;为后续风险评价奠定基础。2、基于证据权分析法,结合研究区泥石流孕灾环境和诱发因素选取关键因子,完成了公路沿线泥石流危险区划。结果显示,川藏公路北线沿线泥石流中高危险区占比达90%,主要分布在昌都地区、江达县城以及道孚、炉霍县境内。3、分析川藏公路北线泥石流的危害方式和公路构筑物的结构特性,采用层次分析法,从承灾体暴露性、属性特征、成灾恢复力三个方面,实现川藏公路北线公路易损性区划。结果显示,川藏公路北线沿线中高易损路段占比近65%,主要分布在昌都地区的如意乡、日通乡,江达县卡贡乡、德格县柯洛洞乡、甘孜县更知乡-侏倭乡路段、炉霍县至道孚县路段。4、综合致灾体泥石流危险性和承灾体公路易损性,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判模型,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川藏公路北线泥石流风险进行定量评价与区划。结果显示,川藏公路北线沿线中高风险路段占比大于60%,受泥石流影响较严重,主要分布在昌都地区、江达、德格附近以及道孚-炉霍路段。综上所述,从泥石流危险性和公路易损性两个方面对川藏公路北线沿线泥石流开展了风险评估,结合泥石流形成条件,进一步分析各路段风险等级的差异性。该项研究成果可为川藏既有线路的改造、整治,减灾防灾,泥石流灾害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周颖[4](2020)在《实效导向下的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体系研究 ——以井冈山市美丽乡村总体规划为例》文中认为相比于城市规划建设的丰富实践经验,针对乡村地区的建设引导工作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直到近些年在乡村政策推动下才逐渐成为热点话题。当前乡村地区重规划轻实施的倾向严重,乡村建设存在决策难、实施更难的突出问题,这直接反映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上的失效。县域作为经济社会与行政管辖的基础地域单元,具备中观空间尺度和相对独立的行政事权的双重特性,进一步突出县域层级对于乡村建设的约束和引导能力,由此在这一层级开展乡村规划建设管控工作是有效解决乡村规划实施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以规划管理的视角聚焦于县域层面乡村规划建设管控体系的构建。通过梳理国内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体系的发展历程,进而总结管控体系存在主动化、综合化、地域化、立体化和多元化的发展动向与趋势。在趋势总结的基础上选取增城区、德清县和歙县地方管控模式实践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模式间存在的目标、实施层次等共性和个性特征,并进一步概括当前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在实施过程中突显的职能架构、管控内容、管控深度、资源引导、更新调整等失效性问题。由此,基于这些问题提出“实效导向”在管控体系构建中的内涵与要求,即要建立自上而下的目标导向与自下而上的问题导向相结合的逻辑,并探索实效导向下管控体系从逻辑建立到基础性工作铺垫再到管控要素筛选、管控方式选取和管控成果制定这一套工作方法与路径。最终通过井冈山市美丽乡村总体规划工作开展为依托,结合井冈山市域乡村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论证实效导向下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体系搭建的技术路线的合理有效。

肖向良,朱全军,周配,杨进[5](2020)在《基于全寿命周期理念的城乡结合部公路排水设施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乡结合部公路位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受城镇化的影响,路基排水设施改造为城市道路或两侧土地开发利用时被拆除与废弃,使用时间短,资源浪费大。通过分析城乡结合部公路排水的特点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全寿命周期理念设置城乡结合部公路的排水设施,结合地理空间与城镇化发展进程,将城乡结合部公路排水分为两侧在开发、待开发及未开发等3种路段类型。通过对不同路段路基排水设施的灵活设置,实现近期建设为远期所用,节约社会资源,对城乡结合部公路排水设施的设计及建设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詹朝曦[6](2019)在《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合理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快速发展,我国大多数大、中城市普遍存在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城市快速路因其能够提供大流量、长距离、快速的城市交通服务,而成为缓解或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城市快速路建设的全过程中,也给城市交通和市民出行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城市快速路建设如何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缩短建设工期,尽早发挥建设功能,对政府主管部门和项目建设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不仅影响工程建设成本和建设质量,还影响城市交通和市民日常出行,而倍受社会关注。由于城市快速路具有投资大、涉及面广、交通干扰大、影响因素多和建设时序复杂等特点,给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导致项目建设工期难以合理确定和实施有效管理。目前,我国尚未发布城市快速路建设的标准工期定额,导致项目建设工期的合理确定缺乏标准和依据,项目建设工期目标制定和管理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建设工期要么过长,要么不科学的压缩。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确定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迫在眉睫,亟需对我国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的风险辨识、合理工期预测、工期合理性评价展开研究。本文基于项目建设全寿命周期理论,运用系统分析、回归分析和实证分析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影响因素进行科学识别,构建了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预测模型及合理性评价模型。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工程建设工期的相关影响因素,基于等级全息模型理论,构建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影响因素初选集,利用问卷调查,结合专家对工期风险效度的评估,采用专家权威度系数法,对影响因素进行过滤、评级,剔除非关键影响因素,得到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的影响因素集;其次,本文综合分析城市快速路的建设特点和施工条件,基于考虑工期影响因素的风险效度,通过熵权法和三角模糊数法,构建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针对厦门气候特征和建设环境,借鉴广东省市政工程工期定额,采用线性回归法,进一步构建适合厦门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的预测模型;再次,通过文献研究法、专家权威度系数法,筛选了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指标,采用结构熵权法构建了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模型;最后,对厦门某城市快速路建设项目进行实证分析,论证了本文所构建的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预测模型和合理性评价模型是有效的。同时,提出了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的合理控制措施建议。本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基于项目建设全过程来探讨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合理性问题,扩宽了项目建设工期的理论研究范围,深化了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的研究内涵;其次,基于工期综合风险效度理论和专家证据理论,构建了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预测模型和合理性评价模型,并做了实证检验,丰富了项目时间管理的理论研究;最后,在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的研究中,突出了城市快速路项目的特殊性和专家工程经验及类似工程经验在工期研究中的重要性,从系统内和系统外角度较全面、客观地识别了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的影响因素,为我国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的风险辨识、科学预测与合理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做好项目时间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经验证据。本研究的成果为我国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的合理确定与评价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应用指导价值。

庄羽帆[7](2019)在《浙江森林古道景观保护与修复研究》文中指出目前,乡村旅游的兴起带动了森林旅游的发展。普通的城市公园景观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人们对于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促使政府以及社会将目光投向更加自然的乡村与森林。森林古道作为森林旅游的主要载体,承担了景观、交通功能。同时作为遗产廊道的一种形式,它也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但是目前国内外对于森林古道的研究甚少,而森林古道景观保护与修复工作迫在眉睫,缺乏理论性的指导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实地考察、归纳总结法、AHP法、修正版的德尔菲法(MDM)、个案研究法等方法就浙江森林古道景观保护与修复进行分析研究。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将国内外与森林古道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对森林古道及其相近词汇进行概念上的辨析,并对森林古道进行定义。森林古道是从地理位置而言所分出来的古道,即1840年之前修建在山区或森林中的供人、马通行的道路。通过对实地调研,网上查阅,资料总结分析等方法初步得到具有景观保护与修复价值的浙江森林古道的分布状况:杭州(28条)、宁波(53条)、温州(48条)、绍兴(9条)、湖州(2条)、金华(20条)、衢州(22条)、台州(12条)、丽水(19条)、舟山(1条)。进而根据整理所得资料对其进行景观资源构成分析:森林古道本体景观,森林古道自然景观,人工建成环境以及非物质文化景观;依据其景观资源的构成分析浙江森林古道的价值构成:历史价值与人文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审美艺术价值,旅游经济价值以及福利价值;发现浙江森林古道的现状问题:碎片化严重,废弃化严重,自然侵蚀严重,人文古迹受损严重,旅游设施和管理缺失。为了能了解影响浙江森林古道景观综合价值的主要因子,提供景观保护与修复的侧重点与方向建议,能够更好地结合浙江森林古道的实际情况开展保护与修复工作,根据其价值构成建立了浙江森林古道景观综合价值评价体系,并运用到实际案例——车慈岭森林古道。通过归纳总结得到浙江森林古道景观保护与修复四大原则:原真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视觉景观性原则,生态性与可持续性原则。同时确定景观保护范围,确定修复做法。最后总结得到浙江森林古道景观保护与修复要点,主要从本体景观,自然景观,人工建成环境,非物质文化景观以及其他等5个方面进行阐述。最后运用至车慈岭森林古道,为浙江森林古道景观保护与修复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李晓迪[8](2019)在《基于意义保护的胶济铁路淄博段活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胶济铁路是20世纪德国对中国进行侵略的产物,沿线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工业建筑遗产,由于多年失修,早已破败不堪,保存现状堪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刻不容缓。本文在对胶济铁路淄博段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以意义为中心的当代保护理论,汲取国内外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优秀案例的精髓,尝试提出保护与活化策略,为活化城市景观、激活区域经济作出贡献。铁路运输系统作为线性遗产的一种特殊种类,其蕴含的价值已被广泛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中逐渐开始收录优秀的铁路遗产,至今已经有3条线路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的铁路历史已逾百年,但铁路遗产的研究工作依旧处于起步阶段。全国范围内,与胶济铁路相类似的铁路遗产还有中东铁路、滇缅铁路和滇越铁路。胶济铁路是齐鲁大地的第一条铁路,见证了山东人民抗击侵略、奋发图强的光辉历程。百年来,胶济铁路沿线遗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工业遗产,并逐步形成了济南、青岛、坊子、周村、青州、淄川、博山等多个遗产聚集区。这些工业遗产一脉相连、特色鲜明,代表了不同时期山东近现代工业文明所达到的高度,是新时期发展工业汲取营养的文化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源泉。随着新的胶济客线通车,特别是正在建设中的济青高铁的即将开通,使得老胶济铁路正慢慢离开山东人的视野,伴随其衍生的工业遗产也因各种原因正逐步衰败、消亡。淄博段是胶济铁路中非常重要的区段。博山和淄川曾经是山东重要的煤炭产地,有丰富的煤炭和稀有金属资源,德国与日本在侵占山东期间都将其作为重要的殖民资源产区,修建了大量有价值的建构筑物。目前淄博段沿线的工业遗产存留现状堪忧,整条线路只有五个车站有老建筑遗存,三个被整改过,两个被空置。对于淄博段而言,这批建筑是德、日在占领山东时期留在淄博的实体证据,一旦失去,于遗产价值而言,是较大的损失,因此保护这些珍贵遗产是至关重要且刻不容缓的。保护的原则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争议点。目前国内使用较多的是经典保护理论,经典保护理论以“真实性”和“客观性”为主要支撑,关于这两点的争论自经典保护理论诞生之时就没有停止过。在保护实践中,这两点原则确实有一定的局限性。以意义保护为核心,以遗产的权益相关者为保护重点的当代保护理论则不同,它并不是单纯的追求保护对象的真实性,也并不强调保护策略选择过程中的绝对客观,而是以满足与该对象相关人群的心理诉求为最终保护目的。对于被关注度相对其他门类较小的铁路遗产而言,权益相关者的保护建议更易了解和把控;且由于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也比较单纯和直接,因此这种保护原则更利于将对象保护到最佳状态。因此在胶济铁路淄博段的保护探索中,尝试将当代保护理论引入其中可能更易达到活化的目的。经过对淄博段的实地调研和对优秀案例的分析得出,淄博段的保护与改造并非强行赋予某些功能,应当是从自身特质出发来寻找合适的功能;同时,保护改造的不应仅仅是胶济铁路本身,还应当包括其周边的区域,区域的活化甚至比胶济铁路的活化更重要,热闹的老城可以为工业遗产带来人气,改造后的工业遗产又能为周边街区增添亮点,二者应当是相互辅佐、缺一不可的。论文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工业遗产保护背景,并梳理其发展脉络,概述其国内外研究进度;第二章,廓清文中涉及的相关概念,并梳理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第三章,对胶济铁路淄博段沿线各个站点的现状进行调查与描述,进行价值评估,并提出初步的活化策略;第四章,分析案例,更加深一步的研究活化策略,描述设计内容,并提出设计目标;第五章,对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阐述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和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李俊卓[9](2018)在《交旅融合背景下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与运用》文中研究说明旅游公路的建设对推动旅游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旅游公路景观作为旅游公路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被不断的研究和完善。目前,我国旅游业正伴随着美丽中国和交通强国的建设迅猛发展,“交通+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应运而生,交旅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对旅游公路和旅游公路景观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对目前旅游公路相关概念研究进行了梳理,归纳了传统旅游公路和旅游公路景观的核心概念和内容,指出传统旅游公路概念往往只强调了其通行或生态等某一方面功能特性。进而结合交旅融合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特性以及“快进慢游”的发展理念,分析总结出了交旅融合背景下旅游公路的新概念,指出旅游公路是具有景观、环保、人文历史等复合功能的生态廊道,并且在交旅融合的背景下,旅游公路成为了一种旅游产品并且可以独立成为旅游目的地。其次,在总结归纳国内外旅游公路景观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交旅融合背景下旅游公路景观系统的组成内容,指出交旅融合背景下旅游公路景观不仅包含传统旅游公路景观中的各类元素,还涵盖了旅游公路所能辐射到的周边交通和旅游成分的景观,进而提出了该情景下的主要理论依据。然后,本文对国内外旅游公路优秀案例进行了归纳分析,尤其对国内交旅融合先行实践案例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研究,从而提出了其景观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并按照设计流程,提出了交旅融合背景下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和方法体系。内容涉及公路主体、沿线服务设施、慢行系统、构筑物、交旅标识系统等多个方面。最后,通过对四川藏区交通现状调查及旅游业态数据的分析研究,指出了四川藏区旅游交通发展的不足及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必要性,并以交旅融合背景下国道318康雅段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对交旅融合背景下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方法进行了实例运用,以期提供实例参考。

党永锋[10](2018)在《基于全寿命周期评价的城市道路建养工程碳排放特征研究 ——以西安高新区草堂科技产业基地东西八号路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日益紧密,作为承载出行的交通基础设施,如地区、城市间的公路、铁路,城市内部的道路、轨道等发展迅速,截止2016年底,公路、铁路总里程分别达到469.63、12.4万公里,城市道路、轨道的总里程也分别达到了38.2万公里和3586公里。交通基础设施在建设、运营、养护等全寿命周期中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对生态环境造成持续性破坏。交通部、环保部提出的“低碳交通、绿色公路、清洁生产”等理念对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的环境负荷做出了要求,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碳排放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国内外研究已经从理论和技术层面对公路、铁路、地铁等基础设施的全寿命周期碳排放做出了探索,但关于城市道路的研究却极为罕见。本文以西安高新区草堂科技产业基地东西八号路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该段道路的施工图设计、工程概预算等资料,采集具体的工程量数据;构建全寿命周期理论和“碳排放”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基础的城市道路全寿命周期碳排放评价体系,测算其道路、管道等子工程的建设和养护阶段的全寿命周期碳排放量,结合其建养工程的施工技术、工艺,分析不同子工程、材料、机械的碳排放量级与特征,并对不确定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减排意见。研究发现:(1)城市道路在建设阶段,材料物化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远高于机械施工,约为其15.56倍;(2)除道路工程外,管道(给水、排水、污水)、电力管沟和照明等工程对于碳排放的贡献不容忽视,特别是管道工程,在建设和日常养护阶段,其碳排放量约为道路工程的2.21和6倍;(3)在道路工程的建养阶段,基层是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专项维修是养护阶段最主要的碳排放贡献者;(4)在管道工程的建设阶段,各子工程碳排放情况为:雨水>给水>污水工程;(5)敏感性分析的结果表明,钢材的变化对于城市道路建设全寿命周期碳排放的影响最大,石灰是道路工程建设最大的影响因素,钢材和钢筋混凝土是管道工程建设最大的影响因素;(6)改进施工工艺,优化施工组织流程等措施,对减少城市道路建养阶段碳排放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建立相对完善的城市道路全寿命周期碳排放评价体系,填补了国内外对于城市道路全寿命周期碳排放研究的空白,对建设低碳型城市道路、发展可持续的城市交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路基路面工程、附属构筑物及沿线设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路基路面工程、附属构筑物及沿线设施(论文提纲范文)

(2)政府权威驱动昆明道路提升改造项目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前言
        1.1.1 课题缘起
        1.1.2 研究经过
        1.1.3 研究成果
    1.2 研究背景
        1.2.1 社会经济发展概述
        1.2.2 道路改造政策支持
        1.2.3 政府行政管理现状
        1.2.4 昆明道路建设概况
    1.3 研究问题
    1.4 所选案例价值分析
    1.5 案例资料收集方法
    1.6 结构安排与各章内容
    1.7 核心概念定义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已有研究概述
        2.1.1 从基础设施运维角度谈道路提升改造
        2.1.2 国外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政府角色扮演
        2.1.3 国内行政管理领域政府权威研究概括
    2.2 对已有研究的点评
第三章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3.1 分析思路与逻辑框架
    3.2 研究方法的选择
        3.2.1 案例分析法
        3.2.2 文献梳理法
        3.2.3 归纳推理法
第四章 昆明市道路提升改造典型案例回顾性描述
    4.1 “咽喉要道”——南二环
        4.1.1 项目背景
        4.1.2 项目前期
        4.1.3 施工管理
        4.1.4 项目完工
    4.2 不收费的高速——“昆玉高速”
        4.2.1 项目背景
        4.2.2 项目前期
        4.2.3 施工管理
        4.2.4 项目完工
    4.3 “禄劝县的生命线”——禄大公路
        4.3.1 项目背景
        4.3.2 项目前期
        4.3.3 施工管理
        4.3.4 项目完工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案例项目完工后总结评价
    5.2 组织权威保障政府工程治理
        5.2.1 保障政府工程治理制度基础
        5.2.2 提高复杂项目组织机制效率
        5.2.3 确保建设领导小组执行有效
        5.2.4 促进民众对项目建设的支持
        5.2.5 保证政府工程治理方式创新
        5.2.6 政府权威工程治理意义总述
    5.3 组织权威影响政府工程治理
        5.3.1 项目建设成效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六章 综合讨论或建议
    6.1 运用政府权威推动昆明美丽公路建设
        6.1.1 昆明市建设美丽公路的意义
        6.1.2 昆明市美丽公路建设因素分析
        6.1.3 昆明市美丽公路建设合理建议
    6.2 运用政府权威促进工程治理科学化
        6.2.1 昆玉高速养护管理引入喷灌系统
        6.2.2 促进养护管理模式进一步合理化
        6.2.3 调动民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和讨论
        7.1.1 政府权威对工程治理的积极意义
        7.1.2 政府权威对工程治理的消极影响
    7.2 贡献与不足
        7.2.1 贡献
        7.2.2 不足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B 访谈笔录

(3)川藏公路北线泥石流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1.2.2 泥石流承灾体易损性评价
        1.2.3 泥石流风险评价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关键科学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2 川藏公路北线自然环境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位置与交通
        2.1.2 气象与水文
    2.2 地质环境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2.5 水文地质条件
        2.2.6 人类活动
3 川藏公路北线泥石流特征
    3.1 泥石流的分布特征
        3.1.1 不同路段泥石流的分布特征
        3.1.2 不同行政区划内泥石流的分布特征
        3.1.3 不同构造单元内泥石流的分布特征
    3.2 泥石流的发育特征
        3.2.1 泥石流堆积扇发育特征
        3.2.2 泥石流活动性特征
        3.2.3 泥石流流体性质
    3.3 泥石流对沿线道路的危害方式
4 川藏公路北线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4.1 公路概况
    4.2 评价指标
    4.3 评价方法
    4.4 评价结果及分析
5 川藏公路北线公路易损性评价
    5.1 泥石流对公路的损毁
    5.2 公路损毁成因分析
    5.3 易损性影响因素分析
    5.4 评价指标
    5.5 评价方法
    5.6 评价结果及分析
6 川藏公路北线泥石流风险评价
    6.1 评价方法
    6.2 风险区划
    6.3 结果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地质图统一图例
附录 B-易损性指标中桥梁结构参数
附录 C-易损性指标中涵洞结构参数
附录 D-泥石流灾害点易损性指标赋值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实效导向下的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体系研究 ——以井冈山市美丽乡村总体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土空间体系变革下规划实践正处于摸索阶段
        1.1.2 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强化县域层面乡村规划工作的统筹地位
        1.1.3 基层乡村规划建设路径主导下的乡村发展无序问题突出
    1.2 研究意义
        1.2.1 丰富县域层面乡村规划建设实施理论
        1.2.2 从管理者角度探索建立县域乡村规划实施路径与方法
    1.3 研究综述
        1.3.1 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外乡村规划建设研究综述
        1.3.2 国内乡村规划建设研究综述
        1.3.3 国内县域层面乡村规划建设理论研究综述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
        1.4.1 广泛关联性研究的文献参考法
        1.4.2 借鉴多学科领域的系统研究法
        1.4.3 综合不同地区特征的比较研究法
        1.4.4 地区案例的实证研究法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2 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体系概念研究及其发展历程
    2.1 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体系概念界定
        2.1.1 县域乡村规划
        2.1.2 乡村规划建设管控体系
    2.2 国内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发展历程研究
        2.3.1 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依附阶段(1986-2000 年)
        2.3.2 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相对独立阶段(2000-2008 年)
        2.3.3 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统筹阶段(2008-2018 年)
        2.3.4 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综合重构阶段(2018 年以后)
        2.3.5 发展趋势总结
    2.3 本章小结
3 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模式实践研究与问题总结
    3.1 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模式
        3.1.1 基于减量提质、重点突出导向下的增城区乡村规划建设管控实践
        3.1.2 基于禀赋驱动、片区协同导向下的德清县乡村规划建设管控实践
        3.1.3 基于资源管理、多元参与导向下的歙县乡村规划建设管控实践
    3.2 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模式特征
        3.2.1 管控目标以自上而下的综合性需求为引领
        3.2.2 管控实施层次与乡村空间体系化特征相匹配
        3.2.3 管控内容与目标取向和建设基础相对应
        3.2.4 管控深度与乡村管理实际执行能力和管理对象相关联
    3.3 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问题总结
        3.3.1 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县域管控工作架构
        3.3.2 目标导向下管控内容制定力求全面、重点模糊
        3.3.3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管控深度不匹配
        3.3.4 “撒芝麻”式的乡村资金引导分配缺乏集约效应
        3.3.5 外部政策单向推导下管控框架被动更新调整
    3.4 本章小结
4 实效导向下的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体系构建
    4.1 实效导向下的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逻辑
        4.1.1 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实效性内涵
        4.1.2 乡村与城市规划建设管控辨析
        4.1.3 县域层面与乡镇、村庄层面乡村规划建设管控辨析
        4.1.4 实效导向下的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体系构建要求
    4.2 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基础性工作
        4.2.1 县域乡村建设摸底调查
        4.2.2 县域乡村建设核心问题提炼与目标愿景制定
        4.2.3 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空间引导
    4.3 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要素筛选
        4.3.1 资源统筹配置目标导向下管控要素
        4.3.2 乡村发展核心问题导向下管控要素
        4.3.3 管控要素筛选技术路线
    4.4 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方式设计
        4.4.1 控制类管控方式
        4.4.2 引导类管控方式
        4.4.3 鼓励类管控方式
    4.5 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成果形式与传导路径
        4.5.1 图则作为统一的管控成果形式
        4.5.2 专项型与综合型管控图则
        4.5.3 管控成果内容向下传导的路径
    4.6 本章小结
5 实证研究:井冈山市美丽乡村总体规划管控体系
    5.1 井冈山市乡村规划建设管控基础性工作
        5.1.1 井冈山市乡村建设摸底调查
        5.1.2 井冈山市乡村建设问题总结
        5.1.3 井冈山市美丽乡村总体规划定位
        5.1.4 井冈山市美丽乡村资源点评价分析
        5.1.5 井冈山市美丽乡村空间结构形成
    5.2 井冈山市乡村规划建设管控空间层次引导
        5.2.1 乡村发展单元划分原则
        5.2.2 乡村发展单元类型及组织模式
    5.3 井冈山市美丽乡村总体规划管控核心内容及其方式要求
        5.3.1 乡村设施配置管控
        5.3.2 乡村道路系统管控
        5.3.3 乡村环境风貌管控
        5.3.4 乡村发展单元管控
    5.4 井冈山市美丽乡村总体规划管控图则成果
        5.4.1 道路节点控制引导图则
        5.4.2 建筑风貌控制引导图则
        5.4.3 发展单元控制引导图则
        5.4.4 各乡镇控制引导图则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全寿命周期理念的城乡结合部公路排水设施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城乡结合部公路排水的特点
    1.1 使用年限短
    1.2 复杂程度高
    1.3 公路与城市道路排水本身差异性较大
2 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公路排水方式不能适应“沟排体系”向“管排体系”改造的需求
    2.2 城乡结合部公路排水设施建设远期考虑不足,适应性差
3 城乡结合部的公路排水设施设置的总体思路
    3.1 公路两侧在开发路段
    3.2 公路两侧待开发路段
    3.3 公路两侧未开发路段
4 城乡结合部的公路排水设施设置方法
    4.1 充分梳理公路沿线主要水系,理清主要雨水排放口
    4.2 公路平纵横断面设计
    4.3 公路两侧在开发路段
        a.区域无规划。
        b.区域有规划。
        c.后期改造。
    4.4 公路两侧待开发路段
        a.路段无规划。
        b.路段有规划。
    4.5 公路两侧未开发路段
5 结语

(6)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合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依托课题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快速路研究现状
        1.2.2 项目工期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城市快速路工程建设工期基础理论及方法
    2.1 城市快速路概述
        2.1.1 城市快速路基本概念
        2.1.2 城市快速路单位工程划分
        2.1.3 城市快速路建设基本特点
    2.2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概念界定
        2.2.1 项目管理全生命周期内涵
        2.2.2 工期概念及类别
        2.2.3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
    2.3 建设工期预测方法
        2.3.1 定额测算法
        2.3.2 历史经验法
        2.3.3 网络计划法
        2.3.4 工期确定方法对比分析
    2.4 建设工期影响因素识别及合理性评价方法
        2.4.1 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的确定方法
        2.4.2 基于专家权威度系数法的问卷筛选、指标筛选
        2.4.3 权重确定方法
        2.4.4 合理性评价方法确定
        2.4.5 工期风险效度估计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影响因素识别
    3.1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风险识别原则及过程
        3.1.1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影响因素识别原则
        3.1.2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影响因素识别过程
    3.2 基于HHM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影响因素识别
        3.2.1 等级全息建模(HHM)理论与适用性分析
        3.2.2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影响因素的HHM辨识框架
    3.3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影响因素过滤
        3.3.1 基于决策者情景迭代过滤
        3.3.2 基于专家权威度系数法建设工期影响因素过滤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影响因素的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预测模型构建
    4.1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影响因素的权重及三角模糊数计算
        4.1.1 基于熵权法的建设工期影响因素权重计算模型
        4.1.2 基于三角模糊数建设工期影响因素的工期风险效度计算模型
    4.2 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前期工期预测模型
        4.2.1 模型假定
        4.2.2 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前期工期预测模型构建
    4.3 城市快速路项目施工工期预测模型
        4.3.1 城市快速路项目施工工期预测模型基本假设
        4.3.2 城市快速路单位工程施工标准工期预测模型构建——以厦门为例
    4.4 城市快速路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工期预测模型
    4.5 考虑影响因素的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预测模型构建
        4.5.1 基于熵权法的影响因素权重计算
        4.5.2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工期风险效度计算
        4.5.3 考虑影响因素的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预测模型构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模型构建
    5.1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指标选取
        5.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与思路
        5.1.2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指标初选
        5.1.3 问卷设计及发放
        5.1.4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指标筛选
    5.2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5.2.1 评价指标权重专家调查问卷分析
        5.2.2 基于结构熵权法准则层指标权重计算
        5.2.3 基于熵权法指标层指标权重计算
        5.2.4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5.3 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指标评分规则
        5.3.1 评价指标评分规则设定思路
        5.3.2 评价指标评分规则
    5.4 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合理管控措施建议
    6.1 建设工期合理管控关键因素分析
    6.2 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合理管控措施建议
        6.2.1 前期阶段的工期合理管控措施建议
        6.2.2 施工阶段的工期合理管控措施建议
        6.2.3 项目竣工交付使用阶段的工期合理管控措施建议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实证分析
    7.1 工程概况
    7.2 项目建设工期预测
        7.2.1 单位工程施工工期预测
        7.2.2 建设工期预测及进度安排
        7.2.3 建设工期预测结果与工程实际的对比分析
    7.3 项目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
        7.3.1 项目建设工期评价过程
        7.3.2 项目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结果
        7.3.3 工程实际情况分析
        7.3.4 评价结果与工程实际的对比分析
        7.3.5 项目建设工期有效管控经验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影响因素问卷调查表
附录 B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指标问卷调查表
附录 C 城市快速路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标准化评分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浙江森林古道景观保护与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引导
        1.1.2 社会发展的需要
        1.1.3 森林古道实际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对象及相关含义辨析
        1.5.1 古道与森林古道
        1.5.2 森林公园游步道
        1.5.3 森林古道景观
        1.5.4 森林旅游
        1.5.5 遗产廊道
    1.6 研究理论基础
        1.6.1 以布兰迪为代表的修复理论
        1.6.2 《威尼斯宪章》中关于保护与修复的理论
        1.6.3 中国的“修旧如旧”
        1.6.4 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理论)
        1.6.5 道路景观学
        1.6.6 旅游学相关理论
    1.7 国内外研究现状
        1.7.1 国外研究现状
        1.7.2 国内研究现状
    1.8 创新之处
2 浙江森林古道基础研究
    2.1 浙江森林古道的景观资源构成
        2.1.1 森林古道本体景观
        2.1.2 森林古道自然景观
        2.1.3 人工建成环境
        2.1.4 非物质文化景观
    2.2 浙江森林古道的价值构成
        2.2.1 历史价值与人文价值
        2.2.2 科学研究价值
        2.2.3 审美艺术价值
        2.2.4 旅游经济价值
        2.2.5 福利价值
    2.3 浙江森林古道景观综合价值评价体系建立
        2.3.1 景观综合价值评价指标的拟定
        2.3.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2.3.3 建立定量评价模糊记分表
        2.3.4 综合价值评价体系分析
    2.4 浙江森林古道现状问题
        2.4.1 碎片化严重
        2.4.2 废弃化严重
        2.4.3 自然侵蚀严重
        2.4.4 人文古迹受损严重
        2.4.5 旅游设施和管理缺失
3 浙江森林古道景观保护与修复
    3.1 保护与修复的原则
        3.1.1 原真性原则
        3.1.2 整体性原则
        3.1.3 视觉景观性原则
        3.1.4 生态性与可持续性原则
    3.2 保护的范围
    3.3 修复的做法
    3.4 浙江森林古道景观保护与修复要点
        3.4.1 森林古道本体景观保护与修复要点
        3.4.2 森林古道自然景观保护与修复要点
        3.4.3 森林古道人工建成环境保护与修复要点
        3.4.4 森林古道非物质文化景观保护与修复要点
        3.4.5 森林古道其他保护与修复要点
4 浙江森林古道景观保护与修复——以车慈岭森林古道保护与修复为例
    4.1 车慈岭森林古道背景概况
    4.2 车慈岭森林古道景观综合价值评价
    4.3 车慈岭森林古道景观保护与修复
        4.3.1 本体景观保护与修复
        4.3.2 入口景观设计
        4.3.3 人工建成环境景观保护与修复
        4.3.4 非物质文化景观保护与修复
        4.3.5 其他保护与修复
5 结语
    5.1 研究总结
    5.2 未来研究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浙江森林古道分布状况表
    附录二 诗词
    附录三 传说
    附录四 “浙江森林古道景观价值评价指标评估”专家咨询问卷(首轮)
    附录五 “浙江森林古道景观综合价值评价指标评估”专家咨询问卷(次轮)
    附录六 “浙江森林古道景观综合价值评价指标评估”AHP专家咨询问卷(景观综合价值评价因子重要性比较问卷)
    附录七 车慈岭森林古道景观综合价值评价调查问卷
图表目录
致谢
个人简历

(8)基于意义保护的胶济铁路淄博段活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2.3 实际应用价值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国外与国内研究脉络
        1.4.1 国外研究脉络
        1.4.2 国内研究脉络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对象及理论基础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范围
        2.1.2 研究对象的历史
        2.1.3 研究对象的社会环境
    2.2 理论基础
        2.2.1 保护的原因
        2.2.2 真实性与客观性的式微
        2.2.3 保护活动的角度
        2.2.4 可持续的保护
        2.2.5 起于理论,终于实践
第3章 现状、价值与策略
    3.1 现状概述与统计
        3.1.1 博山站
        3.1.2 洪山站
        3.1.3 周村站
        3.1.4 南定站
        3.1.5 马尚站
        3.1.6 大昆仑站
        3.1.7 淄川站
        3.1.8 王村站
        3.1.9 山头站
        3.1.10 八陡站
    3.2 价值评估
        3.2.1 历史价值
        3.2.2 社会价值
        3.2.3 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3.3 保护及活化策略
        3.3.1 遗产保护策略
        3.3.2 活化策略
第4章 设计研究
    4.1 案例研究
        4.1.1 曼彻斯特城市更新与工业遗产改造
        4.1.2 纽约高线公园(High Line)
        4.1.3 柏林Sch(?)neberger S(?)dgel(?)nde公园
        4.1.4 案例总结
    4.2 设计理念
    4.3 设计内容
        4.3.1 线路规划与站点选择
        4.3.2 功能定位
        4.3.3 服务人群
    4.4 设计目标及运营模式
    4.5 方案阐述
        4.5.1 洪山站
        4.5.2 博山站
第5章 结语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表格索引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9)交旅融合背景下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与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及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概念辨析及研究进展
    2.1 旅游公路相关概念
        2.1.1 传统旅游公路
        2.1.2 风景道
        2.1.3 绿道
    2.2 交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公路
        2.2.1 “交通+旅游”的基本内涵及特性
        2.2.2 “快进慢游”的理念
        2.2.3 交旅融合发展背景下的旅游公路
    2.3 交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公路景观
        2.3.1 传统旅游公路景观
        2.3.2 旅游公路景观研究进展
        2.3.3 交旅融合发展背景下的旅游公路景观
第三章 交旅融合背景下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理论
    3.1 景观(廊道)生态学理论
    3.2 公路美学
    3.3 景观美学
    3.4 人文美学
    3.5 游憩学
第四章 国内外旅游公路优秀案例分析
    4.1 美国66号公路
        4.1.1 美国66号公路的“个性”
        4.1.2 美国66号公路上的人文美
        4.1.3 美国66号公路的商旅业发展
    4.2 美国蓝岭旅游公路
        4.2.1 产品谱系分析
        4.2.2 游憩服务设施分析
        4.2.3 自然性和历史文化性
    4.3 贵州遵义赤水河谷旅游公路
        4.3.1 形象定位与VI设计
        4.3.2 建设思路
        4.3.3 建设成效
    4.4 川九路——川主寺至九寨沟公路
        4.4.1 川九路的指导思想
        4.4.2 川九路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4.5 小结
第五章 交旅融合背景下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5.1 旅游交通基础情况调查
        5.1.1 公路主体工程调查
        5.1.2 区域交通现状调查
        5.1.3 旅游资源调查
    5.2 景观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5.2.1 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5.2.2 旅游公路主题定位
        5.2.3 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5.3 景观规划与设计
        5.3.1 公路主体设计
        5.3.2 服务设施景观规划布局
        5.3.3 服务设施景观规划设计
        5.3.4 构筑物景观
        5.3.5 慢行系统
        5.3.6 文化展示
        5.3.7 环保设计
        5.3.8 绿化种植
    5.4 小结
第六章 交旅融合背景下的国道318康雅段景观规划设计
    6.1 背景分析
        6.1.1 四川藏区交通现状调查与分析
        6.1.2 四川藏区旅游业态调查与分析
    6.2 基础调查与分析
        6.2.1 主体工程
        6.2.2 旅游资源环境调查
        6.2.3 景观资源调查
        6.2.4 旅游要素调查
        6.2.5 景观规划现状调查分析
        6.2.6 调查现状分析评价
    6.3 指导思想
        6.3.1 形象定位
        6.3.2 规划依据
        6.3.3 规划目标
    6.4 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6.4.1 交旅融合总体规划设计
        6.4.2 公路主体设计
        6.4.3 服务设施景观规划布局
        6.4.4 服务设施景观规划设计
        6.4.5 构筑物景观设计
        6.4.6 慢行系统景观规划设计
        6.4.7 文化展示设计
        6.4.8 环保绿化设计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10)基于全寿命周期评价的城市道路建养工程碳排放特征研究 ——以西安高新区草堂科技产业基地东西八号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道路交通的碳排放研究
        1.2.2 城市道路的碳排放测算方法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道路建养工程的特征分析
    2.1 城市道路建养工程的基本概念
        2.1.1 城市道路的基本概念
        2.1.2 城市道路建设工程的概念
        2.1.3 城市道路养护工程的概念
    2.2 城市道路建养工程的主要内容
        2.2.1 城市道路建设工程的主要内容
        2.2.2 城市道路养护工程的主要内容
    2.3 城市道路建设养护工程的主要特征
        2.3.1 道路建设工程的特征
        2.3.2 道路养护工程特征
    2.4 城市道路建设工程技术要求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道路建养工程全寿命碳排放的测算方法
    3.1 全寿命周期评价的研究目的
        3.1.1 研究目的
        3.1.2 全寿命周期评价的定义
    3.2 研究范围
        3.2.1 系统边界
        3.2.2 功能单位
    3.3 清单分析
        3.3.1 基本假设
        3.3.2 数据清单
        3.3.3 碳排放因子
        3.3.4 城市道路建设阶段全寿命周期碳排放测算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道路建养工程全寿命周期碳排放结果分析
    4.1 东西八号路建养阶段工程量及特征分析
        4.1.1 工程概况
        4.1.2 道路工程
        4.1.3 管道工程
    4.2 全寿命碳排放评估结果评价
        4.2.1 总体情况分析
        4.2.2 道路工程
        4.2.3 给排水管道工程
    4.3 敏感性分析
        4.3.1 敏感性分析的基本理论
        4.3.2 敏感性分析的因素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路基路面工程、附属构筑物及沿线设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厚软土地区地下综合管廊边缘路基差异沉降研究[J]. 王发玲,郭运,龙晓东,王晓毅,程莹,吴彪,张亮,程莉. 路基工程, 2021(03)
  • [2]政府权威驱动昆明道路提升改造项目案例研究[D]. 张锁林.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川藏公路北线泥石流风险评价[D]. 孙聿卿.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4]实效导向下的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体系研究 ——以井冈山市美丽乡村总体规划为例[D]. 周颖. 东南大学, 2020(01)
  • [5]基于全寿命周期理念的城乡结合部公路排水设施设置研究[J]. 肖向良,朱全军,周配,杨进. 公路工程, 2020(01)
  • [6]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工期合理性研究[D]. 詹朝曦. 华侨大学, 2019(04)
  • [7]浙江森林古道景观保护与修复研究[D]. 庄羽帆.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8]基于意义保护的胶济铁路淄博段活化设计研究[D]. 李晓迪. 山东建筑大学, 2019(01)
  • [9]交旅融合背景下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与运用[D]. 李俊卓.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1)
  • [10]基于全寿命周期评价的城市道路建养工程碳排放特征研究 ——以西安高新区草堂科技产业基地东西八号路为例[D]. 党永锋. 长安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沿线路基和路面工程、附属结构和设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