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系统在电化学整流电源CAD中的应用

专家系统在电化学整流电源CAD中的应用

一、专家系统在电化学整流电源CAD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江瀛[1](2021)在《18V/1000A电镀电源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现代电力电子器件、自动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设备电镀,航空航天设备的表面处理对电镀电源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些领域中,采用可控硅和硬开关技术的大功率电镀电源已经不能满足行业节能减排的要求。因此,研究高效率和低纹波的电镀电源对提高电镀器件的成品率、电镀工艺的精确度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本文以低压大电流电镀电源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软开关技术、同步整流技术以及并联均流技术的优缺点以及电路的工作模态。针对提升电源输出效率的问题,采用了一种结合同步整流技术和移相全桥技术的电镀电源。其次本文详细分析了前级输入整流滤波电路、移相全桥电路、后级同步整流电路和滤波电路。分析了小信号模型,采用了前级移相后级同步控制技术,实现了电镀电源的高效率和低纹波;同时针对多模块并联环流问题,采用了一种基于虚拟阻抗的自均流方法,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均流效果。此外,对18V/1000A电镀电源的拓扑电路及其控制方法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了本文采用的拓扑电路结构和控制方法的正确性。最后本文对该拓扑电路结构进行了相关参数计算,与仿真参数比较,确定了实验器件参数的选取。通过硬件和软件流程设计,搭建了一台18V/1000A的实验样机。实验结果表明,在满负载运行时效率达到了93.1%,纹波系数2.4%,满足了电镀电源设计技术指标。

王东杰[2](2020)在《REx(CO3)y冶炼废水的膜电解处理及资源化研究》文中认为稀土(Rare Earth简写RE)被称为“工业维生素”和“新材料的宝库”,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REx(CO3)y(碳酸稀土)是生产稀土产品的重要基础原料,在其生产冶炼过程产生大量废水,该类废水因含有氨氮和稀土是工业废水处理和资源化研究的热点。稀土的回收和氨氮的再利用是该废水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目前这种废水大多采用蒸发浓缩法(MVR)处理,但采用此方法成本较高并伴有氨氮、COD的“二次污染”。本文基于膜电解原理,开发REx(CO3)y冶炼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工艺,不仅为REx(CO3)y冶炼废水增加了处理手段、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也有效避免了“二次污染”现象。首先研究建立了 REx(CO3)y冶炼废水中氨氮、COD和重金属元素的检测方法,新方法突破了原有的技术瓶颈,在检测手段、检测范围、基体干扰和操作步骤等方面均有显着改善,为后续试验研究的准确性提供了检测保障,新建的3种检测方法通过了精密度、准确度试验验证。采用模拟的REX(CO3)y冶炼废水为研究对象,验证膜电解法处理REx(CO3)y冶炼废水的可行性,并获得最优膜电解参数。废水初始浓度50g/L、电解电压9V、极板间距离4cm时,自主设计开发的新型“三槽双膜三电极”电解槽与双电极电解槽相比,NH4Cl去除率提高30.5%,电解效果明显提升。采用实际废水为研究对象,探究膜电解应用的有效性。优化电解参数、膜和电极材料等条件,NH4Cl、COD和REO的去除率达到93.8%、86.4%和82.1%;利用SEM、XRD、EDX等手段进行表征,发现导致膜污染的主要物质为RE(OH)3无定形沉淀,其中Ce(OH)2、Tb(OH)3和Y(OH)3的吸附性膜污染较严重;分析了膜污染的“吸附-夹杂-堵塞”机理、开发了 HCl-NaClO联合清洗剂,提出了基于HCl-NaClO联合清洗作用于RE(OH)3膜污染的反应机理,通过组合方式的系统研究,使清洗后离子膜的离子通量恢复率提高到96.8%,有针对性地解决了 RE(OH)3对膜的污染问题。最后,提出了氨的“NH3·H2O-NH3-NH4HCO3”分离转化方案,经“分离-富集-合成”的资源转化试验,提出了 CO2参与反应、由NH4Cl向NH4HCO3的转化模型,形成纯度达93%的NH4HCO3产品,并将该NH4HCO3回用于REx(CO3)y的冶炼生产。

张力桢[3](2018)在《电催化氧化法处理印染反渗透浓水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印染行业存在污废水产生量大、对水资源的消耗严重等问题。随着行业及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印染行业对回用水量及比例逐渐加大,反渗透膜系统在印染行业回用水处理当中应用愈发广泛。但反渗透膜系统产生的膜浓水COD浓度高、色度大,不经有效处理难以达标排放。本课题以浙江某印染厂回用水反渗透浓水为研究对象,对电催化氧化法处理印染反渗透浓水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设置静态序批试验,以不锈钢作为阴极材料,对不锈钢、钛基二氧化铅涂层及钛基钌铱涂层三种阳极材料进行比选;在此基础上,设计并运行小试装置,确定最佳极板间距,并在一定参数范围内进行目标废水处理的小试研究;结合小试数据,构建中试试验装置,对关键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对其连续运行稳定性进行验证。同时,依据中试实验结果进行了工艺设计及经济效益分析,为工程项目的最终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促进电催化氧化技术工程应用提供了数据基础。本课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静态序批实验研究表明,采用电催化氧化法处理印染反渗透浓水,钛基二氧化铅涂层阳极处理效果明显优于不锈钢阳极和钛基钌铱涂层阳极,其60 min后COD去除率为33.1%,且具备更高的处理效率,同时处理后污水温度增幅最小,更适用于实际工程应用。极间距比选研究发现,极间距对COD去除效果无明显影响,但极间距与耗电量正相关,结合实际应用及技术需求前提下确定最优极间距为25 mm。研究表明COD去除效果和耗电量与电流密度正相关,与极面负荷负相关;在研究设定参数范围内,仅在高极面负荷-低电流密度条件下存在超标风险。中试研究综合考虑污水处理效果及能耗等因素,确定采用升流式电催化氧化装置处理印染反渗透浓水的最佳参数组合为电流密度为100 A/m2,极面负荷128.8 L/m2·h,出水COD浓度在155 mg/L185 mg/L之间,COD去除率在32%39%之间,耗电量在3.2 kw·h/m33.4 kw·h/m3之间,能够满足工程项目实际需求。研究最后开展连续流试验对工艺稳定性进行验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工程设计和经济效益分析,电催化氧化法处理印染反渗透浓水其吨水综合处理成本为4.92元,其中能耗是成本组成的主要部分,约占67.6%。

杨玉婷[4](2014)在《铜箔生产企业节能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文中指出本文以典型传统的铜箔高能耗企业合肥某铜材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一种适用于高能耗铜箔企业生产的低压大电流节能高效型高频开关电源装置。从精简的拓扑结构和有效的控制方法两方面降低电源损耗、提高装置运行效率、改善网侧电能质量。同时,针对铜箔企业综合节能管理需求,研究开发了一套电源设备监控与管理优化系统,有效提高企业电源设备的集中控制和优化管理程度,实现企业综合节能目标。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首先对铜箔生产企业的生产工序和管理方式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分析了高能耗设备传统整流电源的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传统大功率铜箔生产电源采用可控硅交流调压后整流实现低压大电流直流输出。本文从输出效率和能耗方面进行了对比,总结了传统可控硅整流电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高效节能的三相四开关高频开关电源拓扑结构,即前级采用三相四开关PWM整流器和后级采用半桥逆变器的高频开关电源,对前后级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搭建仿真模型验证。本文还将新型高效节能高频开关电源与传统可控硅整流电源进行了详细的能耗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证明了提出的高频开关电源较传统铜箔整流电源有自身损耗低、电能利用率高等特点。(2)深入研究了低压大电流铜箔生产高频开关电源的控制策略。针对本文提出的新型高频开关电源前级三相四开关PWM整流器提出了一种功率前馈的电流无差拍控制方法,实现了对负载功率变化实时跟踪;后级半桥逆变器采用了电流电压双闭环的控制策略,保证其高效、低纹波输出。仿真验证了所提出的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针对多台高频开关电源并联均流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电阻的控制策略,通过控制高频开关电源的输出特性,实现多台高频开关电源并联的自均流控制。(3)开发了一套适用于企业的电源设备监控与优化管理系统。本文分别从系统硬件控制和系统软件实现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采用工业PC机以及WINDOWSXP为平台,通过加载FCS软件做控制器,以可编程控制器PLC结合RS485现场总线通讯网络连接各现场设备,构成基于现场总线的双RS485监控系统。实现了集保护、监视、控制、远动等功能一体的综合自动化监控与管理系统,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本文针对铜箔企业生产中传统整流电源装置存在能耗高、输出效率低以及整套设备缺乏统一集成监控与智能化管理等问题,研究了铜箔企业生产低压大电流节能高效高频开关电源的拓扑结构与控制技术,并配套研制了电源监控与优化管理系统。本文研究的内容可以为高能耗铜箔企业综合节能降耗提供借鉴和参考。

刘文业[5](2014)在《高效能整流系统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电能作为当今时代最为便捷、宝贵、绿色环保的能源形式,对整个人类现代化文明的发展和推动起着重要作用。联合国千年大会确定全球经济走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电能使用效率、加强电能质量控制和管理正越来越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对一些高耗能领域如冶金和化工等行业,目前广泛使用的二极管或晶闸管大功率整流电源系统,普遍存在能耗高、功率因数低和谐波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研究和开发新型高效能整流系统及配套控制技术,为实现企业节能、减排和增效的目标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效能整流系统是集电能变换、谐波治理和无功补偿于一体的以高效能为特征的大功率整流电源系统。本文基于课题组提出的感应滤波技术,主要针对新型12脉波高效能整流系统的基本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展开研究。本文所做研究工作的特色及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高效能整流系统的工作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建立了电路解耦模型。首先建立起以变压器为核心的系统电磁约束方程,并假设系统三相对称,推导出系统单相等值电路数学表达式,得到系统单相电路解耦模型,据此从电路理论角度揭示系统感应滤波作用机理、需满足的条件及无功补偿原理等;同时,依据系统工作条件及变压器物理结构对称的特点,对系统模型进行了简化处理,使得该模型既能充分表征系统内部复杂电磁作用关系又具有形式简洁、物理意义明晰的特点,为后续的系统运行特性研究、各部件优化设计及验证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2)对高效能整流系统的稳态运行特性进行研究。以实施感应滤波技术对系统工作性能的改善程度为指标,推导了系统基波、谐波运行条件下的各端口电量关系特性方程。同时,探讨以新型整流变压器为核心的高效能整流系统对谐波抑制、无功补偿及整流换相过程的影响。依据相同工况,对常规网侧滤波整流系统和高效能整流系统进行基波、谐波运行条件下的比较研究,从仿真和实验效果验证高效能整流系统优于常规整流系统,能更好地满足各项运行指标要求。3)对高效能整流系统配套滤波装置方案设计、选型及其参数优化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依据实际工况,对各滤波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的具体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探讨,建立了滤波装置参数设计的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向量评价的改进粒子群算法,对滤波参数进行了全面优化设计。算例分析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应用优化后的滤波方案及参数,使得系统网侧5、7次等低次谐波放大现象得到了有效防治,滤波效果及评价指标能够较好地满足预设要求。所涉及的滤波装置方案选型及参数优化设计方法,将为12脉波高效能整流系统的工程应用推广提供设计指导作用。同时,为电力系统其它类型滤波装置设计提供方法参考。4)对高效能整流系统的整体节能增效潜能进行挖掘。通过采取系统能效监测、系统优化控制两个技术手段来进一步增进高效能整流系统的整体节能效果。在大功率整流节能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过程中,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能效监测分析系统,以实现系统各部件能效指标的准确测量与考核,并以此实施对各项先进节能方案或技术的客观比较和评价。在该能效监测系统的研制过程中,提出了一种反演测算法,以解决整流现场大直流电流的精确测量问题。同时,在实施高效能整流过程控制中,以提升系统电能质量水平和晶闸管、调压设备二者动作协调性为目标,从晶闸管和调压变压器协同控制的角度,建立了晶闸管和调压设备专家协同控制算法模型。研究结论表明:采用此协同控制方案能够有效提升晶闸管和调压设备的动作效率,并使晶闸管的触发角处于最优调整范围。5)对高效能整流系统的工程应用进行现场能效测试与分析。以某电解供电系统应用工程作为典型案例,介绍了高效能整流系统的应用背景、接线方案和主参数设计情况;对该系统谐波、功率因数、各部件功率损耗量测及效率指标情况进行了现场测试与分析。测试结果验证了高效能整流系统的效率和电能质量均具备较高的水平,为感应滤波技术在其它领域的应用推广提供了工程范例。综上所述,本文就12脉波大功率高效能整流系统的主电路拓扑、解析数学模型、系统等值电路、系统工作机理、配套参数优化设计及专家仲裁协同控制算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初步建立了一套关于高效能整流系统以节能提效为特点的较为完善的理论和方法,为高效能整流系统在电铁牵引系统、高压直流输电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应用实践也为其它领域新型高效换流装备的研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焦桔萍[6](2012)在《齿轮电解去毛刺阴极设计及电场与流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解加工技术具有生产效率高、加工表面质量好、无残余应力以及无工具损耗等优点,正逐渐成为制造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应用范围正在逐步拓宽。电解去毛刺技术是电解加工中发展较快,应用较广的一项技术。但是,由于电解加工工具阴极设计方法的不完善性,电解加工过程受电场、流场、温度场、加工间隙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性,给电解加工的应用带来一定的阻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解加工理论的不断成熟,计算机模拟方法已经被应用于电解加工阴极设计以及对加工成型规律的分析中。本文以电解加工基本理论为基础,针对齿轮轴端面电解去毛刺所涉及的固定阴极电解加工电场的分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三维模型简化为二维,利用有限元数值解法并结合相应的分析软件分析了间隙内的电位分布,可知间隙内存在多条符合边界条件的等位线,且每一条等位线都可以作为阴极边界,并针对其中的一条等位线采用曲线拟合生成了阴极的二维型面;为了提高阴极型面设计精度,本文以空间Fourier变换和空间传递函数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工具阴极的补偿修正方法。结合流场的流体力学计算分析软件Fluent对去除齿轮端面毛刺中电解液的两种不同流动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对该两种方式下电解加工间隙内电解液流速及压力的分布状况进行比较,从而找出合适的电解液流动方式。最后,利用ANSYS对电场进行了分析,由于电流密度是影响工件去除速度的主要因素,所以主要分析了加工参数对电流密度的影响,并做了相应的实验验证,进而讨论了其对整个电解加工精度及加工质量的影响。本文基于拉普拉斯方程几何反问题的有限元法直接求解阴极形状,不仅使计算的收敛性得到改善,而且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辅助阴极设计方法,为复杂型面的精密电解加工开辟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通过上述对电场与流场的分析,为合理的选择电解液流动方式及电解加工参数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杨涛[7](2012)在《电化学蚀刻机床及试验系统的研制》文中提出电化学蚀刻技术被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核能等领域,主要对难加工材料制成的零部件进行表面蚀刻加工。受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委托,本课题成功研制出一整套电化学蚀刻机床及工艺装备。首先,分析了电化学蚀刻加工的工艺理论,选择了合理的机床总体方案,并对机床进行数控化改造。其次,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工具阴极进行了辅助性设计,确定了工具阴极的结构并进行优化。同时,设计了一套独特的工具阴极夹具及蚀刻工作箱并对电解液系统进行设计,完成了电解液槽的设计,电解液泵及温控仪的选型。最后,对机床进行了安装调试并进行电化学蚀刻加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套装备能够对发射极表面实现自动化蚀刻加工,机床结构稳定,运行平稳有序,工装系统耐蚀性强、安全高效,蚀刻加工后工件表层钨单晶发生选择性腐蚀,晶面取向一致且形貌好。电化学蚀刻加工技术为由难切削材料制成的薄壁长筒类零件表面加工提供一条崭新的途径。

胡明星[8](2011)在《井式铝电解炉电源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供电整流系统是整个铝电解系统的核心,而供电质量的最重要指标,为电流的自动稳定。保持电解电流的稳定,可以提高铝电解过程的电流效率,减少电能损耗和阳极效应的次数。论文针对铝电解整流系统的特点和工艺要求,以中南大学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井式铝电解炉电源的开发为背景,选择了晶闸管自动稳流方案,主电路设计采用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并且提出了基于C8051F020单片机的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策略。系统硬件设计共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整流电源主电路、上位机监测系统和整流控制器。整流电源主电路设计重点是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参数的计算和选择,上位机监测系统着重于系统的硬件配置,而整流控制器的设计是硬件设计的关键和核心,本文详加论述了同步信号获取电路、数据采集电路以及触发电路的研究与设计,最后对系统的抗干扰设计进行了探讨。系统软件设计分为单片机控制部分和上位机监测部分。单片机软件设计采用主程序加中断的方式编写,主程序主要负责系统控制流程的实现,中断程序完成重要信号采集以及信号输出等功能。上位机监测软件以Borland公司研制的Delphi7.0作为开发平台,提高了编程效率,实现了友好的人机界面,方便了工作人员的操作,同时给数据分析和查找故障带来了便利。系统投入实验室运行后,稳流精度高,工作稳定性好,提高了整流变压器和整流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该系统的应用,对铝电解行业降低电耗和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张莹[9](2008)在《大功率电解电源及其监控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针对目前电化学制碱工业中大功率整流电源普遍存在可靠性不高、没有监视环节、不能够实时掌握系统运行状况及记录数据的缺点,设计了一种采用PLC控制保护、数字触发控制晶闸管、智能监视的大功率电解整流装置。装置主电路采用同相逆并联三相桥式电路,通过有载调压变压器的粗调和晶闸管整流微调,增加系统的整流精度。并通过实验确定了大电流系统中快速熔断器的选择要求,为该类电源装置保护器件参数的选择提供了实验依据。大功率整流机组采用同相逆并联接线,有效地减少变压器二次引线电抗压降、显着地提高输出效率,同时有效地降低整流柜体的温升。电源触发系统采用美国ENERPRO公司的FCOG630D大规模数字触发系统,设计为两组触发器热备用。实现对整流电流的控制。触发系统具有同步电源自动锁相、软启动和软停止及故障自诊断等功能,提高了电源的可靠性。由于在小范围内移相(5°-30°),提高了系统的功率因数。针对电解电源大功率、大电流的特点,本文详细分析了整流器件并联的均流问题,进行了均流系数的测定。讨论并给出了针对大功率电解电源的均流措施。智能保护监控系统以PLC为核心,配以工控机作为终端。所有故障、保护和控制信号均通过Profibus标准通讯接口供综合自动化系统PLC和工控机进行监视和控制。系统能够完成数据采集、过程控制、报警、图形数据显示、统计报表打印等功能。本大功率整流电源是为山东华阳农药集团的离子膜烧碱装置设计的电解电源,实际运行情况表明,该大功率整流电源能够满足电解氯碱化工生产中的连续性,可靠性、稳定度、高效率等指标要求。大大提高整流设备的整体利用率,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和误操作率。

杨国兵[10](2008)在《我国造船业模块化制造网络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造船业经过快速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造船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造船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也不断提升,但是同日韩等世界先进造船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由造船方式的落后带来的。很多产业的实践证明,模块化与模块化制造网络是应对复杂产品系统的组织与过程的有效方式。所以,转变造船模式,大力发展模块化造船是进一步提升我国造船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应对世界船市供大于求且竞争日趋激烈的必然途径。模块化造船方式的不断应用,将带来我国造船业产业组织范式的伟大转变,形成造船业的模块化制造网络。因此,研究我国造船业模块化制造网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文献阅读与整理的基础上,论文首先梳理了产业组织演化与产业集群理论、复杂产品系统理论、复杂性科学中关于演化的理论、模块化制造网络的相关理论,并对产业集群、复杂产品系统、模块、模块化、模块化制造网络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从造船模式的转变、模块化网络出现的动因、我国造船业在高速发展的背后面临的挑战以及造船业模块化制造网络的形成机理,对我国造船业模块化制造网络的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FPSO的建造分析了造船业模块化制造网络的形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物质、人力、技术、信息等资源发生变化,制造网络也在不断地变化,而这种变化往往是长期的,从而构成了制造网络的演变过程。从时间维度来讲,研究模块化制造网络的发展主要就是要研究产业的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演变。本文在纵向结构分析中,介绍了制造网络纵向组织的表现和纵向增值过程,以及产业链中的物流模型,建立了供应链战略选择及敏捷供应联盟盟员选择模型,并结合45000吨化学品船(成品油船)阐述了造船业纵向结构关系。在横向结构的分析中,分析了制造网络中的横向组织表现,产业中的竞争网络,以及产业中的竞争合作网络。从空间维度来讲,本文在阐述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网络结构框架的基础上,分析了造船业的产业集聚现象,并通过对长三角船舶产业集群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造船业模块化制造网络的演变形态为产业集群。最后本文构建了我国造船业模块化制造网络绩效评价模型。首先设计了针对造船业的模块化制造网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产业规模与效益、产业运营效率、产业创新能力、产业配套能力四个方面的指标;并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仿真。提出限制我国造船业模块化制造网络发展的限制因素:造船业产业结构问题、造船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方面的问题、造船业的信息化能力薄弱问题、缺乏能力强的规则设计者或系统集成商的集成能力不足、军民无法统一限制了军用的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造船业模块化制造网络发展、提升我国造船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些相应对策。

二、专家系统在电化学整流电源CAD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专家系统在电化学整流电源CAD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18V/1000A电镀电源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电镀电源发展与研究现状
    1.3 软开关技术研究现状
    1.4 同步整流技术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低压大电流电镀电源分析
    2.1 移相全桥ZVS工作原理
    2.2 大功率同步整流技术
        2.2.1 工作原理分析
        2.2.2 同步整流损耗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同步整流移相全桥变换器
    3.1 移相全桥ZVS分析
    3.2 同步整流技术分析
        3.2.1 同步整流驱动方式
        3.2.2 同步整流的驱动时序
        3.2.3 同步MOSFET电压振荡
        3.2.4 削弱电压振荡的方法
    3.3 小信号分析
        3.3.1 BUCK变换器小信号建模
        3.3.2 移相全桥同步整流变换器小信号建模
        3.3.3 PID控制方法
    3.4 多模块并联均流问题研究
        3.4.1 多模块并联模型
        3.4.2 虚拟阻抗的自均流方法
        3.4.3 改进型虚拟阻抗均流方法
    3.5 仿真分析
        3.5.1 仿真参数
        3.5.2 仿真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系统设计
    4.1 硬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4.2 输入整流滤波部分设计
        4.2.1 三相整流桥选择
        4.2.2 滤波电容选择
    4.3 逆变参数
        4.3.1 移相全桥IGBT选择
        4.3.2 高频变压器设计
        4.3.3 谐振电感设计
    4.4 输出整流滤波设计
        4.4.1 同步整流MOSFET选择
        4.4.2 滤波电路设计
    4.5 驱动电路设计
    4.6 软件设计
        4.6.1 主程序流程图
        4.6.2 AD采样中断服务流程图
        4.6.3 PI控制流程图
    4.7 本章小结
5 实验分析
    5.1 实验结果分析
    5.2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2)REx(CO3)y冶炼废水的膜电解处理及资源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稀土资源现状
        2.1.1 稀土矿物及产品
        2.1.2 RE_x(CO_3)_y的冶炼及废水种类
        2.1.3 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与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检测标准
    2.2 RE_x(CO_3)_y冶炼废水处理及资源化研究进展
        2.2.1 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传统处理方法
        2.2.2 RE_x(CO_3)_y冶炼废水现阶段处理方法
        2.2.3 资源化研究现状
    2.3 膜电解技术及资源化研究
        2.3.1 膜电解处理技术概述
        2.3.2 膜电解技术处理工业废水及资源化的应用
        2.3.3 离子膜污染及其控制方法
    2.4 RE_x(CO_3)_y冶炼废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2.5 小结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目标
    3.2 技术路线
    3.3 研究内容
        3.3.1 RE_x(CO_3)y冶炼废水检测方法的研究
        3.3.2 膜电解法处理模拟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研究
        3.3.3 膜电解法处理实际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研究
        3.3.4 膜电解处理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资源化及工业应用评估
    3.4 研究方法
        3.4.1 分析检测方法
        3.4.2 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膜电解处理方法
        3.4.3 数据分析与评价方法
    3.5 设备与材料
        3.5.1 试验设备
        3.5.2 试验材料
4 RE_x(CO_3)_y冶炼废水检测方法的研究
    4.1 现行废水检测方法的适用性研究
        4.1.1 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水质成分
        4.1.2 COD量测定的适用性分析
        4.1.3 氨氮量测定的适用性分析
        4.1.4 重金属元素量测定的适用性分析
    4.2 RE_x(CO_3)_y冶炼废水检测方法的构建
        4.2.1 RE_x(CO_3)_y冶炼废水中COD量测定的研究
        4.2.2 RE_x(CO_3)_y冶炼废水中氨氮量测定的研究
        4.2.3 RE_x(CO_3)_y冶炼废水中重金属元素量测定的研究
    4.3 与现行废水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对比分析
        4.3.1 精密度对比
        4.3.2 准确度分析
    4.4 小结
5 膜电解法处理模拟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研究
    5.1 膜材料与电极材料筛选
        5.1.1 不同离子膜对膜电解处理模拟废水效果的影响研究
        5.1.2 电极材料筛选与电解前后比较
    5.2 电解槽结构对电解效果的影响
        5.2.1 高效电解槽的设计
        5.2.2 不同槽型结构的电流及电流密度比较
        5.2.3 电解槽结构影响电流过程机理分析
    5.3 膜电解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5.3.1 NH_4Cl浓度对膜电解效果的影响
        5.3.2 电解电压对膜电解效果的影响
        5.3.3 极板间距离对膜电解效果的影响
        5.3.4 稀土浓度对膜电解效果的影响
    5.4 膜电解过程机理分析
    5.5 小结
6 膜电解法处理实际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研究
    6.1 影响膜电解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
        6.1.1 实际废水温度对NH_4Cl去除率的影响
        6.1.2 废水初始浓度对NH_4Cl去除率的影响
        6.1.3 电解电压对NH_4Cl去除率的影响
        6.1.4 实际废水的膜电解处理效果分析
        6.1.5 P_(507)的降解路径分析
    6.2 膜电解过程的膜污染及机理研究
        6.2.1 膜污染的表征
        6.2.2 膜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6.2.3 RE(OH)_3膜污染机理研究
    6.3 RE(OH)_3导致膜污染的化学清洗及机理分析
        6.3.1 酸碱清洗剂的清洗效果对比研究
        6.3.2 HCl-NaClO联合清洗剂最佳清洗条件的选择
        6.3.3 清洗前后离子膜表面微观分析
        6.3.4 化学清洗机理
    6.4 小结
7 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膜电解资源化及工业应用评估
    7.1 资源化工艺设计
    7.2 膜电解产物氨的分离与富集
        7.2.1 氨的吹脱分离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7.2.2 NH_3的吸收富集影响因素研究
    7.3 NH_4HCO_3合成及表征
        7.3.1 NH_3·H_2O浓度影响NH_4HCO_3纯度的研究
        7.3.2 NH_3·H_2O浓度与NH_4HCO_3结晶时间的关系研究
        7.3.3 NH_4HCO_3的表征
    7.4 工业应用效果评估
        7.4.1 NH_4HCO_3的应用效果分析
        7.4.2 膜电解处理及资源化的工业应用评估
    7.5 小结
8 结论
    8.1 创新点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RE_x(CO_3)_y冶炼废水中COD量的测定方法
附录B RE_x(CO_3)_y冶炼废水中氨氮量测定的方法
附录C RE_x(CO_3)_y冶炼废水中重金属元素的测定方法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电催化氧化法处理印染反渗透浓水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印染行业反渗透膜浓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2.1 生物处理技术
        1.2.2 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1.2.3 新型氧化技术
        1.2.4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装置
        2.1.1 试验设备材料
        2.1.2 阳极材料比选试验装置
        2.1.3 小试研究试验装置
        2.1.4 中试研究试验装置
    2.2 试验方法
        2.2.1 阳极材料比选试验
        2.2.2 极间距比选试验
        2.2.3 小试研究试验
        2.2.4 中试研究试验
    2.3 指标检测方法及仪器
        2.3.1 指标检测方法
        2.3.2 检测仪器
第3章 电催化氧化法处理印染反渗透浓水小试研究
    3.1 引言
    3.2 阳极材料对电催化氧化处理效果的影响
    3.3 极间距对电催化氧化处理效果的影响
    3.4 不同参数范围内电催化氧化处理效果
        3.4.1 电流密度和极面负荷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3.4.2 电流密度和极面负荷对电压及耗电量的影响
        3.4.3 电流密度及极面负荷对水温、pH值、电导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催化氧化法处理印染反渗透浓水中试研究
    4.1 引言
    4.2 不同参数处理效果中试研究
        4.2.1 电流密度和极面负荷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2.2 电流密度和极面负荷对处理能耗影响
    4.3 固定参数连续运行中试研究
        4.3.1 COD去除效果
        4.3.2 单位水量耗电量
        4.3.3 其他指标稳定性
    4.4 经济效益分析
        4.4.1 工程设计
        4.4.2 项目投资概算
        4.4.3 运行成本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铜箔生产企业节能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铜箔企业节能需求分析
    2.1 电解铜箔生产工艺概况
    2.2 企业生产装置节能需求
        2.2.1 可控硅铜箔整流电源的拓扑及工作原理
        2.2.2 仿真分析
    2.3 铜箔企业节能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铜箔企业高频开关电源装置的研究
    3.1 典型高频开关电源
        3.1.1 三相不可控整流电路拓扑结构分析
        3.1.2 全桥 DC/DC 变换器拓扑结构及其分析
        3.1.3 仿真分析
    3.2 节能型高频开关电源
        3.2.1 三相四开关电源拓扑结构研究
        3.2.2 三相四开关电源控制方法研究
        3.2.3 仿真验证
    3.3 高频开关电源的自均流并联控制技术研究
        3.3.1 基于虚拟阻抗的自均流控制技术
        3.3.2 仿真验证
    3.4 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3.4.1 可控硅整流的电解电源损耗分析
        3.4.2 高频开关变换的电解电镀电源的损耗分析
        3.4.3 线路损耗及设备附加损耗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铜箔企业综合节电管理的研究
    4.1 高频开关电源网络控制系统
        4.1.1 总体结构介绍
        4.1.2 硬件结构及功能介绍
    4.2 高频开关电源网络监控系统软件介绍
        4.2.1 数据库技术
        4.2.2 系统软件功能
        4.2.3 系统界面展示
    4.3 工程应用及效益分析
    4.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高效能整流系统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高效能整流系统的内涵
    1.2 发展高效能整流系统的必要性及意义
    1.3 高效能整流系统理论、技术及发展概况
        1.3.1 大功率整流技术发展现状
        1.3.2 大功率整流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1.3.3 整流系统的电能质量控制及节能技术
        1.3.3.1 大功率整流系统的电能质量控制技术
        1.3.3.2 大功率整流系统的综合节能技术
        1.3.4 高效能整流系统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1.4 论文选题背景及章节内容安排
第2章 高效能整流系统结构及建模理论分析
    2.1 感应滤波工作机理分析
    2.2 感应滤波技术及应用型式
    2.3 高效能整流系统主电路分析
    2.4 高效能整流系统建模分析
        2.4.1 系统单相电路解耦模型
        2.4.2 系统等值电路建模
    2.5 滤波绕组零阻抗设计
    2.6 系统谐波抑制条件
    2.7 系统无功补偿原理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效能整流系统稳态运行特性研究
    3.1 常规网侧滤波整流系统特性方程与分析
        3.1.1 谐波条件下网侧滤波整流系统等效电路及其运行特性方程
        3.1.2 基波条件下网侧滤波整流系统运行特性方程
    3.2 高效能整流系统特性方程与分析
        3.2.1 谐波条件下高效能整流系统等效电路及其运行特性方程
        3.2.2 基波条件下高效能整流系统运行特性方程
    3.3 常规和高效能感应滤波整流系统运行特性比较研究
        3.3.1 谐波条件下运行特性比较
        3.3.2 基波条件下系统运行特性比较
    3.4 高效能整流系统谐波抑制特性研究
    3.5 高效能整流系统实施感应滤波对换相过程的影响
        3.5.1 不投滤波器时的系统单相等值换相阻抗计算
        3.5.2 投入滤波器时的系统单相等值换相阻抗计算
        3.5.3 滤波装置等值阻抗对系统换相阻抗的影响分析
    3.6 仿真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效能整流系统滤波装置设计理论与方法
    4.1 高效能12脉波整流系统谐波放大现象分析
    4.2 谐波放大现象的防治措施
        4.2.1 混合有源滤波方案
        4.2.2 无源滤波方案
    4.3 感应滤波装置参数设计及优化
        4.3.1 滤波参数优化设计要求
        4.3.2 滤波参数优化算法模型
    4.4 算例分析
    4.5 仿真及实验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效能整流系统检测及控制新技术
    5.1 高效能整流系统电参数计算与分析
        5.1.1 系统电参数相量分析
        5.1.2 系统功率因数计算
        5.1.3 系统能效测算方法
    5.2 高效能整流专家协同控制方法及实现
        5.2.1 系统工作模式分析
        5.2.2 调压设备选型与设计
        5.2.3 管变专家协同控制算法模型
        5.2.4 算法仿真研究
        5.2.5 算法实现与控制器研制
        5.2.6 实验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效能整流系统工程应用及能效分析
    6.1 高效能12脉波整流系统工程应用典型案例
        6.1.1 主电路拓扑结构与实物图
        6.1.2 系统主要设计参数分析
    6.2 高效能12脉波整流系统工程应用能效分析
        6.2.1 统测量接线及实施方案
        6.2.2 系统电能质量谐波指标分析
        6.2.3 系统电能质量功率因数指标分析
    6.3 系统总体效率指标分析
        6.3.1 系统总体效率指标分析
        6.3.2 系统效率指标修正
        6.3.3 系统额定工况下的机组效率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联合申请的发明专利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奖项
附录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6)齿轮电解去毛刺阴极设计及电场与流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2 电解加工及电解去毛刺的特点
        1.2.1 电解加工的特点
        1.2.2 电解去毛刺的特点
    1.3 国内外电解加工技术发展状况
        1.3.1 目前电解加工的研究状况
        1.3.2 电解加工的计算机控制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电解精整加工的基本理论
    2.1 电解加工基本原理
    2.2 电解去毛刺原理
    2.3 电解加工基本定律
        2.3.1 法拉第电解定律
        2.3.2 影响加工速度的因素
        2.3.3 外电场作用下电极的极化
    2.4 电解加工设备
    2.5 本章小结
3 阴极的有限元法设计及修整
    3.1 阴极设计概述
    3.2 加工间隙中的电场分布
        3.2.1 基于简化电场加工成型规律
        3.2.2 固定阴极间隙实际电场分布
    3.3 基于实际电场分布的阴极有限元设计
        3.3.1 有限元概述
        3.3.2 工件与阴极模型的建立
        3.3.3 有限元数值法阴极设计
        3.3.4 数值求解结果
        3.3.5 数据处理及偏差分析
    3.4 阴极的迭代修整
        3.4.1 阴极修正思路与方法
        3.4.2 阴极修正的频域传递函数
    3.5 本章小结
4 加工流场的数值模拟
    4.1 电解加工间隙中的流场特性
        4.1.1 气液两相流的流动参数
        4.1.2 气液两相流流动模型
    4.2 电解液的流动方式
        4.2.1 电解液流动方式的分类
        4.2.2 电化学去毛刺流场设计
    4.3 流场的数值分析与计算
        4.3.1 CFD 软件概述
        4.3.2 基于 CFD 的流场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加工电场的数值分析及实验验证
    5.1 ANSYS 简介
    5.2 电解加工间隙中的电场特性
    5.3 三维电场分析
    5.4 二维电场分析
        5.4.1 电压对电流密度影响
        5.4.2 加工间隙对电流密度的影响
    5.5 液压泵齿轮轴电解去毛刺实验及结果分析
        5.5.1 实验设备
        5.5.2 实验参数设置
        5.5.3 实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电化学蚀刻机床及试验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电化学加工的工艺特点
    1.3 电化学蚀刻机床的国内外概况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电化学蚀刻工艺的理论基础
    2.1 电化学蚀刻加工原理
    2.2 电化学蚀刻加工间隙中的电场
    2.3 电化学蚀刻加工间隙中的流场
    2.4 蚀刻加工工艺参数及其对装备设计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化学蚀刻机床的总体设计
    3.1 机床的功能要求
    3.2 电化学蚀刻机床的运动分析
    3.3 电化学蚀刻机床总体布局方案
    3.4 机床的数控化改造
        3.4.1 传动系统的设计
        3.4.2 步进电机及驱动器的选型
        3.4.3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
    3.5 电化学蚀刻机床的导电装置
    3.6 电化学蚀刻加工电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化学蚀刻工艺装备及电解液系统的设计
    4.1 工具阴极的设计
        4.1.1 工具阴极轮廓设计的数值解法
        4.1.2 ANSYS 软件简介
        4.1.3 模型的建立及有限元分析
    4.2 工具阴极结构的优化
    4.3 工具阴极的材料
    4.4 工具阴极夹具的结构设计
    4.5 蚀刻工作箱的设计
        4.5.1 蚀刻工作箱的密封设计
        4.5.2 蚀刻工作箱的结构设计
    4.6 电解液系统的设计
        4.6.1 电解液系统的总体布局
        4.6.2 电解液槽的设计
        4.6.3 电解液泵的选型
        4.6.4 电解液恒温系统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安装调试及加工试验
    5.1 电化学蚀刻机床的安装调试
    5.2 调试阶段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5.3 电化学蚀刻加工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8)井式铝电解炉电源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设计方案选择
    2.1 系统技术要求
    2.2 自动稳流方案选择
        2.2.1 自动稳流装置的类型
        2.2.2 自动稳流系统对比分析
    2.3 主电路方案的选择
    2.4 控制算法选择
    2.5 控制芯片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的设计
    3.1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概述
        3.1.1 PID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
        3.1.2 模糊控制原理概述
        3.1.3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原理
    3.2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的设计
        3.2.1 模糊控制器结构的选择
        3.2.2 输入输出变量的离散化
        3.2.3 输入输出变量的模糊化
        3.2.4 模糊控制规则的建立
        3.2.5 模糊推理
        3.2.6 模糊控制器输出的确定
        3.2.7 模糊输出量解模糊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
    4.1 整流电源主电路设计
        4.1.1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工作原理
        4.1.2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主电路设计
        4.1.3 保护电路的设计
    4.2 上位机监测系统
        4.2.1 上位机监测系统总体结构
        4.2.2 上位机监测系统硬件配置
    4.3 整流控制器设计
        4.3.1 同步信号获取电路的设计
        4.3.2 数据采集电路的设计
        4.3.3 触发电路的设计
    4.4 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4.4.1 电源抗干扰
        4.4.2 空间抗干扰
        4.4.3 过程通道抗干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5.1 整流控制器软件设计
        5.1.1 整流控制器主程序
        5.1.2 触发模块程序
        5.1.3 采样子程序
        5.1.4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程序
    5.2 上位机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调试与实验验证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大功率电解电源及其监控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发展现状
        1.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装置的主要技术指标
        1.1.2 电化学用大功率电解电源的发展现状
        1.1.3 电解行业整流监控保护系统的现状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2.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2.2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大功率电解整流电源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2.1 大功率电解整流电源系统概述
        2.1.1 大功率电解整流装置的特点
        2.1.2 大功率电解整流装置的系统组成
        2.1.3 大功率电解整流电源装置的联结型式和调压方式选择
    2.2 大功率电解整流电源分析及设计
        2.2.1 整流主电路的分析
        2.2.2 整流主电路的元件选择
        2.2.3 整流主电路保护技术
    2.3 晶闸管触发系统分析与选择
        2.3.1 晶闸管触发控制系统的要求
        2.3.2 数字触发器的选择
        2.3.3 晶闸管触发控制电路的可靠性
    2.4 快速熔断器电阻值与电流、温度的实验
        2.4.1 实验方法与分析
        2.4.2 实验的结论
        2.4.3 本课题选用的快速熔断器
    2.5 冷却方式
    2.6 信号采样的研究
        2.6.1 信号的采样
        2.6.2 交流信号的快速采样
        2.6.3 直流信号的采样
第三章 硅整流装置的均流分析
    3.1 均流问题及均流系数
        3.1.1 稳态均流和瞬态均流
        3.1.2 均流系数的求法
    3.2 均流系数的实际测定
    3.3 影响均流系数的主要因素
        3.3.1 主电路配置对均流的影响
        3.3.2 并联硅器件通态(或正向)伏安特性差异对均流的影响
    3.4 常用的提高均流系数的措施
    3.5 本课题所采取的均流措施
第四章 谐波的产生和抑制
    4.1 谐波的概念、产生、危害及研究的目的
        4.1.1 谐波的概念和谐波的产生
        4.1.2 谐波的危害及影响
    4.2 谐波的补偿和抑制
        4.2.1 谐波含量表达式
        4.2.2 谐波的补偿
        4.2.3 抑制和消除谐波的措施
    4.3 本课题所采取的谐波补偿和抑制措施
第五章 大功率整流电源的监控及保护系统设计
    5.1 大功率整流电源的监控保护系统构成
        5.1.1 JX-300X DCS概述
        5.1.2 系统整体结构
        5.1.3 控制站硬件
    5.2 监控及保护系统设计
        5.2.1 监控系统构成
        5.2.2 大功率整流电源装置的PLC控制设计
        5.2.3 监控系统与整流装置的通讯连接
        5.2.4 监控系统的工作流程
        5.2.5 监控及保护系统界面设计
        5.2.6 电源装置的现场调试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0)我国造船业模块化制造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模块化和模块化制造网络研究现状
        1.2.2 模块化造船的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造船业模块化制造网络的相关基本理论
    2.1 产业组织演化与产业集群理论
        2.1.1 产业组织演化理论
        2.1.2 产业集群理论
    2.2 复杂产品系统理论
        2.2.1 复杂产品系统的提出
        2.2.2 复杂产品系统的特点
        2.2.3 复杂产品系统的供应网络
        2.2.4 复杂产品系统制造给产业组织带来的挑战
        2.2.5 复杂性科学中关于演化的理论
    2.3 模块化制造网络的相关理论
        2.3.1 模块的定义
        2.3.2 模块的分类
        2.3.3 模块化的内涵
        2.3.4 模块化制造
        2.3.5 模块化制造网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造船业模块化制造网络的成因分析
    3.1 造船业造船模式的发展
        3.1.1 舰船设计原则的变化
        3.1.2 造船业造船模式发展的五个阶段
        3.1.3 世界先进国家的造船模式分析
        3.1.4 我国造船模式的发展情况
        3.1.5 船舶模块的层次划分
    3.2 模块化及模块化网络出现的动因分析
        3.2.1 模块化的价值分析
        3.2.2 模块化网络对生产成本的降低
        3.2.3 模块化造船的优越性
    3.3 我国造船业面临的挑战
        3.3.1 世界造船业的供求关系将发生逆转
        3.3.2 我国造船业与日韩的差距
    3.4 造船业模块化制造网络的形成
        3.4.1 传统的资源整合模式及其缺陷
        3.4.2 造船方式模块化与组织模块化
        3.4.3 模块化制造网络形成分析
    3.5 造船业FPSO模块化制造网络的形成
        3.5.1 FPSO的含义与发展历程
        3.5.2 FPSO的构成
        3.5.3 FPSO模块化制造网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造船业模块化制造网络的组织结构与模式分析
    4.1 模块化制造网络的演变模式分析
        4.1.1 制造网络演变的RAA模型
        4.1.2 模块化制造网络的组织模式分类
        4.1.3 模块化制造网络中集成商整合的方法
    4.2 模块化制造网络的纵向结构分析
        4.2.1 模块化制造网络的纵向组织
        4.2.2 制造网络的纵向增值过程
        4.2.3 产业链中的物流
        4.2.4 纵向模块化组织的供应链战略选择
        4.2.5 敏捷供应联盟盟员选择模型
        4.2.6 45000吨化学品(成品油船)纵向供应链的构成
    4.3 模块化制造网络的横向结构分析
        4.3.1 制造网络中的横向组织
        4.3.2 产业中的竞争网络
        4.3.4 产业中的合作竞争网络
        4.3.5 我国造船业模块化制造网络的横向结构例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造船业模块化制造网络空间演变的集群分析
    5.1 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网络结构框架
        5.1.1 产业集群的特征与组织结构分类
        5.1.2 模块化制造网络的空间演变形态为产业集群
        5.1.3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框架
        5.1.4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分析
    5.2 我国造船业模块化制造网络的集群组织分析
        5.2.1 造船业的产业集聚现象
        5.2.2 船舶产业集群结构与特点分析
        5.2.3 长江三角洲船舶产业集群实证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造船业模块化制造网络绩效评价
    6.1 我国造船业模块化制造网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6.1.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思路
        6.1.2 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及其含义
    6.2 我国造船业模块化网络绩效评价的BP网络模型
        6.2.1 BP网络模型结构
        6.2.2 BP网络的计算原理
        6.2.3 BP网络学习算法
    6.3 我国造船业模块化制造网络绩效的模拟评价
        6.3.1 训练样本数据
        6.3.2 神经网络的训练数据及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造船业模块化制造网络发展的限制因素分析及对策
    7.1 我国造船业模块化制造网络发展的限制因素分析
        7.1.1 我国造船业产业组织结构方面的限制分析
        7.1.2 造船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缺乏良好的产品平台
        7.1.3 我国造船业的信息化能力薄弱
        7.1.4 系统集成商的集成能力不足
        7.1.5 军民分割限制了军用技术与舰船的发展
    7.2 推动我国造船业模块化制造网络发展的对策
        7.2.1 大力发展船舶配套业
        7.2.2 加强自主创新、强化船型开发、塑造自主品牌
        7.2.3 加快中国造船业的信息化步伐
        7.2.4 尽快建立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工业结构
        7.2.5 大力支持区域船舶集群发展
        7.2.6 切实加快我国造船企业建立现代造船模式的步伐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专家系统在电化学整流电源CAD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18V/1000A电镀电源的研究与设计[D]. 江瀛. 西华大学, 2021(02)
  • [2]REx(CO3)y冶炼废水的膜电解处理及资源化研究[D]. 王东杰.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3]电催化氧化法处理印染反渗透浓水试验研究[D]. 张力桢.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4]铜箔生产企业节能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D]. 杨玉婷. 湖南大学, 2014(04)
  • [5]高效能整流系统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D]. 刘文业. 湖南大学, 2014(12)
  • [6]齿轮电解去毛刺阴极设计及电场与流场研究[D]. 焦桔萍. 青岛科技大学, 2012(06)
  • [7]电化学蚀刻机床及试验系统的研制[D]. 杨涛.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4)
  • [8]井式铝电解炉电源的研究与设计[D]. 胡明星. 中南大学, 2011(01)
  • [9]大功率电解电源及其监控系统研究与设计[D]. 张莹. 中南大学, 2008(01)
  • [10]我国造船业模块化制造网络研究[D]. 杨国兵.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专家系统在电化学整流电源CAD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