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参政研究述评

中国妇女参政研究述评

一、我国女性政治参与研究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王耀辉[1](2021)在《村民自治中农村妇女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以深泽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规定,要增强基层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动员基层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基层治理,维护农村和谐稳定。而妇女群体作为农村的重要一员,承担着发展农村的重任,农村基层治理离不开广大农村妇女的支持。保障好农村妇女参政议政的权利,有效提升农村妇女的参政水平,不仅可以促使农村妇女个人能力的成长,推动男女两性的和谐发展,还可以充分调动妇女群体加入到农村基层治理中去的积极性,为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巾帼力量。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长期以来一直高度关注妇女群体的成长,在第25届全球妇女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就推动性别平等,赋予妇女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促进妇女的全面发展阐述了中国主张。但由于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思想一直潜在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再加上农村妇女整体受教育程度低下、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农村妇女的参政议政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本文以政治参与理论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支撑,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对深泽县农村妇女在村民自治过程当中实际的参政议政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利用Stata软件对调研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在村民自治的整个过程中,农村妇女依然存在着政治参与意愿不足、政治参与能力弱化、政治参与水平较低、政治参与效能薄弱等问题。要推动村民自治中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必须抓住经济发展这一前提条件,把握素质培养这一关键因素,明确环境优化这一基本途径,落实好基层自治组织建设这一重要保障。基于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夯实农村妇女的经济基础、加强农村妇女人才队伍培养、优化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环境、完善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建设等建议。希望通过对农村妇女基层参政问题的研究,能够以小见大,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治理,推动基层民主化建设,维护农村和谐稳定贡献微薄之力。

曹楠楠[2](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不懈的反贫困过程中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脱贫道路,创造了为全球减贫70%的“当惊世界殊”的瞩目成绩,这其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妇女在反贫困过程中的“半边天”作用的重视与发挥。伴随农村农业生产和经济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农业女性化”结构性变化,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成为当前农村脱贫攻坚的主要对象和主体力量。无论基于妇女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视野,还是当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作为主体的自我发展诉求,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更是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决战阶段和2020年以后攻克相对贫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本文综合运用学科交叉、系统研究、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着重从贫困现状、理论资源、历史进程、品牌项目、经验启示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回应当前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困境,以求促进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尽快摆脱贫困并实现主体身份转变,在未来的反贫困事业中更好地发挥“半边天”的巾帼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研究依据、意义和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宏观介绍研究思路方法、基本内容、创新之处等,以阐释论文选题价值、把握论题研究动态、展现论文研究基本概况,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在对贫困、农村贫困家庭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地理环境、制度设计、历史文化、社会参与等维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原因进行深度剖析,系统阐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在贫困程度、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可行能力等方面的致贫表象及相应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影响,宏观展现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况,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外相关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四个维度,对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妇女解放思想和共同富裕理论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和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中国传统妇女观和中国传统贫富观等相关理论思想进行阐述,为整个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第四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对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历史梳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实践过程,将其划分为通过体制改革、开发式扶贫、“两轮驱动”扶贫、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四个阶段,展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脉络,从宏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基础。第五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围绕健康、科教、金融、就业创业、社会五大扶贫领域分别对母亲健康快车、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降消”项目等健康扶贫脱贫项目,春蕾计划、“双学双比”活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科教扶贫脱贫项目,母亲小额循环、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母亲创业循环金等金融扶贫脱贫项目,巾帼家政服务、手工编织、妈妈制造等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幸福工程、母亲水窖、母亲邮包等社会扶贫脱贫项目的发展状况、运行模式进行阐释分析,总结项目扶贫经验,从微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素材。第六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结合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实践,立足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客体身份,从明确目标导向上要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推动脱贫致富、提升可行能力,重视主体能动作用上要激发主体意识、摆脱观念束缚、弘扬优良品质,增强综合脱贫素质上要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发展、保障平等发展权利,强化全方位扶贫格局上要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导向优势、加强社会联动参与四个维度揭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为新时代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事业提供经验遵循。

车阳隆[3](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研究 ——以龙口市L镇为例》文中提出农村妇女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在推动和实现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法律制度和保障机制在农村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执行力度不足,传统的男权意识、“男主外、女主内”等思想依旧盛行,再者,农村妇女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致使农村女性在政治参与方面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女性仍是现实社会中最大的弱势群体,妇女政治参与权益保障也仍然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短板。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把农村妇女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因此,促进和农村妇女参与到乡村治理中,保障她们的各项权益,也是推动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章以社会性别理论、罗尔斯正义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对政治参与及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概念进行界定。通过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妇女政治参与之间的必然联系,阐述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妇女的新要求,以及农村妇女政治参与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作用,然后,通过对龙口市L镇实地走访调查得到的信息,分析了当地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政治制度、经济地位、文化因素及妇女自身素质和社会组织引导作用等方面综合分析,得出农村妇女家庭及社会地位低、思想因循守旧、政治参与被动化、边缘化、诉求非制度化等问题,并挖掘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法律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水平和社会环境方面探索完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对策,为解决目前的现状提供了一些可行性的意见。

李庭[4](2020)在《从“两性平等”到“两性和谐” ——人类解放视野下的女性主义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利平等作为人与人之间外在冰冷的连接,导致人与人之间相互疏离。与此相一致,近现代女性解放以“两性平等”为内容,反而使性别关系逐渐走向对立——“两性平等”是“启蒙运动”反对男权社会所造成的“现代性”,然而只有将女性主义研究纳入到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的视野中,才能真正实现两性和谐。人类文明史就是以男权控制为标志的社会史。男性把持着性别的至高点奴役着女性,使女性长期处于性别的“边缘”状态。这种严重不对等的两性关系,使女性的社会地位仅高于奴隶,她们在思想意识、性别身份和社会角色各方面依附于男性。无论社会形态如何更替,女性的这种“第二性”身份都实行严格的代际传递——两性之间的不平等是人类社会不平等的一个缩影,男权企图在思想意识、性别身份和社会角色各方面,以虚假的“存在即合理”理论依据压制女性的觉醒。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实中来看,不平等的两性关系不仅是对女性的压抑,也是对男性的异化。近代“启蒙运动”的勃兴,使女性主义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追求两性平等。然而,女性主义呈现出“女性”看齐“男性”,以为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地位等就会实现“两性平等”,这是“两性平等”的幻像。更为激进的女权主义者试图建立起“女权”推翻“男权”、“性别”取代“人性”的女权自信以获得解放,这不仅割裂了性别统一性,还将异化的男性群体排除在女性解放范畴之外。马克思对一个群体的自由以另一个群体不自由作为代价的现象进行了揭露,“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是新的桎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19页)以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分析不同时期的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发现:女性的本质、身体行为、心理等方面在异化的女性主义指导下均呈现异化状态,直接导致女性对“两性平等”内涵的理解以及进行的女性解放也是异化的。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研究女性解放的根本目标、基本内容和现实要求应当是以人类解放为视野,实现两性和谐,即:消解性别差异、实现两性自由全面发展和两性共同生命理想。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阐明了选题原因以及选题意义。基于对当代社会的女性问题以及两性之间矛盾冲突的关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分析女性解放的工具,发现女性解放呈现异化态势,女性主义研究必须进行变革。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要求,女性解放纳入到人类解放之中,女性解放的异化才会被扬弃,而且实现的是一种真的人的解放,以及实现两性之间的和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女性主义研究的结合,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具有当代意义,同样对两性和谐的复归具有科学性的指导作用。第二章,两性不平等的产生与演变。男权社会从根本上否定了女性拥有天然自由平等的权利,从而剥夺了女性在世俗社会中的公民平等权利。女性长期受阶级社会以及父权制社会的双重压迫,直到“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对人类天然平等权利,即“人生而平等”的重新讨论使女权意识觉醒。第三章,两性不平等到两性平等的追求,即女性解放。女性开始从世俗中的公民平等权利以及伦理道德意识上的“人生而平等”为出发点,进行女性自由平等的复归。推翻父权制只是女性解放中的一部分,但是女性解放本末倒置,进行了一系列的激进解放运动以及一些激进的女权思想宣传,使整体的女性解放呈现为片面性的发展趋势,解放内容也多为权利解放。两性关系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女权激进的举措使两性关系矛盾冲突升级,取得限定胜利的同时伴随着许多新生女性问题的出现,例如,女性贫困化、女性就业歧视等。第四章,运用异化理论对女性解放进行分析。异化理论视阈下,女性的“类本质”、思想意识以及身体、行为等均被异化,这将直接导致女性对“两性平等”的认知具有偏差,以异化的意识去定义的“两性平等”内涵以及以异化的姿态去进行的女性解放必将是异化的“解放”以及失败的“解放”。女性对异化男性问题的忽视,对自身个体发展的漠视都将导致女性进行的解放是片面性的“解放”。所以,女性的解放思维必须进行变革,而马克思在异化理论中以及关于人的本质论述中都强调了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才能实现异化的扬弃,实现最根本的人类解放,所以,女性解放必须纳入到人类解放之中,将两性平等解放目标上升至人类解放。第五章,人类解放视野下的两性和谐。马克思认为实现自由,就必需扬弃异化劳动,使人的类活动不再受到异己力量的支配,复归到自由的、有意识的类活动。所以,将女性解放置于人类解放之中,不仅会扬弃人的异化,同时也将片面的权利平等复归到人类解放,这将消除性别之间的对立矛盾,性别之间从相互否定到相互认同,从相互蔑视到相互欣赏,从相互对立到相互支撑。这样,两性之间拥有共同的生命理想,这就是人类解放视野下女性解放最终目标——两性和谐。

张宸嘉[5](2020)在《柯西河流域农户生计资本评价与生计可持续性研究》文中指出可持续生计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基础性和前沿性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以来,国际社会已经进行了一系列合作努力,以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联合国已经制定了两次可持续发展目标议程(《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方式是人类经济社会未来的理想发展模式,但可持续发展方式的推进却是极端困难的,关键的障碍就是全球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有约20亿人口至今无法解决温饱,脱贫和可持续生计问题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障碍之一。不解决贫困人口的可持续生计问题,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因此可持续生计问题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论文通过迄今最系统的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分析,揭示了国际、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的演变趋势、研究前沿、学科体系、竞争态势、学术影响力差距等。柯西河流域是开展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的典型代表性区域。柯西河流域(Koshi River basin,KRB)是位于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山脉(Hindu Kush Himalayas,HKH)地区一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跨越中国、尼泊尔和印度三个国家的跨境流域。而HKH地区是南亚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复杂区域,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反馈极为敏感。柯西河流域所在区域还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非常落后,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特别是地理资源综合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大多数人依赖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加之劳动力素质低,导致解决温饱和生计成为最基本的问题和发展挑战。这样的区域是尼泊尔本国及国际扶贫研究机构关注的焦点,是全球开展生计可持续性问题研究的典型区域。论文对此予以深入分析和阐述。从生计资本评价特别是关键生计资本识别和评价入手开展柯西河流域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是流域可持续生计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国际山地研究中心合作项目,论文以中国及尼泊尔境内柯西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在对该跨境流域的气候、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经济及生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生计可持续性评价、关键生计资本识别及生计政策设计研究,重点以生计资本评价为主要问题,以深入观察和识别制约柯西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本、影响因素及其解决途径。论文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定量评价了可持续生计国际、国内研究进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生计可持续性、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及对各种生计资本的影响因素详细分类,从县域尺度、家庭尺度、性别尺度等3个尺度,主要开展了两个方面的生计资本评价,一是整体生计资本的空间格局、结构、生计资本类型特点等,二是关键资本的定义、识别和评价,获得以下结论及认识:(1)流域内整体生计资本水平较差,上游、中下游地区5种生计资本均有不同程度的缺乏,农户生计可持续状况较差;(2)不同家庭生计资本差异明显,尤其是尼泊尔境内柯西河流域,农户家庭受气候变化影响,生计资本脆弱性较强、生计可持续能力较差,生计可持续能力受其适应能力、气候变化、地域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3)流域内存在明显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不同性别群体的生计可持续性、生计资本存在着明显的差异。(4)基于以上三个尺度对五大生计资本的可持续性及其影响因素的集成性评价,定义了“关键生计资本”的概念,并以DEMATEL方法进行关键生计资本识别与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识别出对特定区域、特定研究对象的当前生计资本状况影响力最大、最关键的资本类型。(5)生计资本评价、关键生计资本定义和识别,是生计政策与措施设计的关键科学依据。论文在生计资本评价、关键生计资本识别和评价的基础上,结合上游、中下游流域所处国家的不同国情,适度分析了国情特点,针对不同生计问题对象尺度,提出了面向县域、家庭和性别的可持续生计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是:(1)应用文献计量学与知识图谱方法,全面量化揭示可持续生计研究发展态势与特点。将可持续生计学科研究与文献计量学与知识图谱方法相结合,基于国内CNKI数据库和国际SCI-E、SSCI数据库,以迄今可持续生计领域研究所有文献为分析对象,通过系统定量分析和知识图谱展示,全面揭示了国际、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发展态势、前沿方向、合作网络、学术影响力等,这是目前国内关于可持续生计的最前沿科学计量学研究成果。对开展该领域研究及把握国际前沿动态有指导意义。(2)构建了柯西河流域生计资本评价框架并进行了量化评价。开展了针对柯西河流域县域、家庭及性别等3个尺度的生计资本评价研究,三个尺度相互比较、相互印证,丰富和深化了跨境流域生计可持续发展理论。(3)拓展了生计资本的有关概念和内涵,提出了关键生计资本概念。论文创新性的定义了“关键生计资本”的概念,而且进行了关键生计资本的定量评价。综合3个维度的分析,进行了关键生计资本及其影响因素的集成性评价,得出了3个维度的生计资本及其影响因素的关键性、重要性排序。另外,文章还基于柯西河流域的传统农业经济、自然生态环境特点,结合对生计资本的定量评价分析,提出了针对三个不同尺度(区域、家庭及性别)的高度具有针对性的生计策略建议。

边丽瑾[6](2020)在《农村妇女性别角色转变研究 ——以妇女参与陕西华村旅游服务业为例》文中指出性别意识反映一个国家社会政治进步的程度。男女平等是社会性别平等理念下全世界追求的目标,但在许多人心目中这只是一句口号,或者认为我国男女平等问题早已解决,甚至有些人认为妇女的地位在某些方面高过男性了。对妇女参与发展权利的呼吁,被错误的理解为简单的照顾和保护,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未被正视。就我国而言,得益于改革开放,参与式发展项目在不同领域蓬勃开展。因此,妇女参与成为性别和发展领域的重要话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旅游这一参与式发展模式进入人们的视野。乡村旅游在宏观上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整体的价值不可小视;微观层面则对妇女性别意识觉醒、性别角色重塑都具有重要意义。华村旅游业为农村妇女参与社会化生产提供机会,同样她们也在华村旅游发展中彰显自己的价值。社会性别分工的不同决定了妇女在不同领域中的角色特征的不同。华村旅游的开展必然导致性别分工的变化,从而引起妇女性别角色的转变。本研究正是基于此思考,以华村参与旅游的妇女群体为研究对象,进入华村与当地妇女直接对话,深入观察当地妇女的参与模式与性别分工。并且参考摩塞社会性别分析框架对于妇女性别角色的划分标准,将妇女性别角色分为生产角色、家庭角色和社区工作角色。通过生产、家庭、社区三个领域的不同性别分工来描绘妇女的多重性别角色,探究华村妇女参与乡村旅游业前后性别角色的形成原因、变化过程及给当地妇女带来的影响,总结妇女性别角色转变的特征以及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参与旅游业后妇女性别角色发生了转变,她们的性别角色定位从以家庭角色为主到三重角色平衡,从附属走向独立。这种性别角色的转变必然会带来性别角色分工、性别角色地位及性别角色身份的改变,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第一,妇女的再生产角色有所减弱,生产角色却不断增强,经济地位得到提升,传统性别角色分工趋于弱化;第二,妇女家庭经济地位提高,掌握一定的家庭资源和家庭事务决策权,夫妻之间的家庭关系更加平等,由依赖型角色至较为独立角色转变;第三,妇女社会经济和政治参与程度加深,从家庭职业经理人的角色定位向公共事务参与者转变。然而,不管是在家庭领域还是公共领域,社会文化所赋予妇女的再生产角色都很难改变,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并未在农村地区完全消除。一方面妇女面临着生产与再生产角色冲突,性别规范要求她们扮演好“贤妻良母”的家庭角色,同时她们又渴望在社会发展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妇女生产领域的“情感劳动”依然是家庭领域再生产劳动的延续,公领域和私领域中对于妇女的性别偏见又限制了她们参与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根据研究结论和实际情况,从增强妇女主体意识,提升妇女政治地位和决策权,调整公众对妇女的角色认知等角度出发,思考推进性别平等的具体措施。发挥妇女参与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改变妇女的弱势地位和两性权力不平等机制,实现乡村旅游场域下两性平等和性别公正,进一步推动乡村建设,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王松[7](2020)在《贸易开放与中国居民参与基层选举投票:观念、评价到行动 ——基于2003-2015年CGSS数据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民是否有权来为自己建立新的国家制度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绝对肯定的,因为国家制度如果不再真正表现人民的意志,那它就变成有名无实的东西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自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论断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以一种不太受欢迎的方式展现出来——民粹主义。民粹主义的深层次原因是经济全球化的红利分配严重不均,西方国家中下层民众的实际收入水平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增长幅度非常有限,而资本所有者尤其是大资本家攫取了经济全球化的绝大部分收益。民粹主义引发各种非制度性政治活动(如街头政治)和制度性政治黑天鹅事件(例如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在西方国家轮番上演,一定程度上扰乱了西方国家原有的经济和政治秩序。幸运的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鲜活和最成功的开放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中国同时还保持了良好的政治稳定和稳步推进的政治制度完善。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随着中国各领域开放的不断推进,由开放导致收入差距、社会公平问题开始显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2002年)、十七大报告(2007年)、十八大报告(2012年)、十九大报告(2017年)中,“公平、正义、公正、平等”字眼合计分别出现6次、31次、56次、28次。而根据政治参与理论的已有研究成果,收入差距、社会公平问题会影响人们的政治参与行为。同时,在民主集中制下,中国老百姓最普遍的政治参与行为是参与基层选举投票(包括城镇社区居委会选举投票和农村村委会选举投票)。因此,弄清贸易开放之于中国居民参与基层选举投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构建了一个贸易开放影响中国居民基层政治参与行为的“经济效应-观念-评价-行动”基础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贸易的实际经济效应出发逐渐传导至居民的基层选举投票行为。首先,贸易开放会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应(既包含好的方面也包含不好的方面);接着,这些经济效应会影响人们的观念——人们对政府公共管理责任的诉求观和人们的税收纵向公平观;然后,新的观念和现实情形(现实情形很多又是被贸易塑造)结合在一起会影响人们的评价——人们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人们的总体主观感受(包括总体社会公平感和总体生活幸福感);最后,对政府的满意度和总体主观感受会影响人们的行动——人们是否更积极参与基层选举投票。本文还利用2003-2015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数据)和省份层面的贸易数据,对上述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进口弱化了人们对政府公共管理责任的诉求和人们的纵向税收公平观,提升了人们的政府满意度和总体主观感受,最终促进了人们参与基层选举投票;出口强化了人们对政府公共管理责任的诉求和人们的纵向税收公平观,降低了人们的政府满意度和总体主观感受,最终抑制了人们参与基层选举投票。并且,进出口对本文所关注的人们的观念、评价和行动的影响展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进出口之于人们对政府公共管理责任的诉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镇居民群体中,进出口对税收纵向公平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村居民群体中;进出口对政府满意度的影响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中均显着,进出口对总体主观感受(总体社会公平感和总体生活幸福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村居民群体中;进出口对参与基层选举投票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村居民群体中。机制检验还发现,贸易开放通过影响贫富差距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税收纵向公平观,贸易开放通过影响综合政府满意度、总体社会信任感、总体生活幸福感影响了居民参与基层选举投票。具体而言,贸易开放对人们的“观念”影响如下:(1)进口弱化了城镇居民在保障工作机会、提供医疗保险和保障养老方面对于政府的公共管理责任诉求,进口也弱化了城镇居民的税收纵向公平观;(2)出口强化了城镇居民在保障工作机会、提供医疗保险和保障养老方面对于政府的公共管理责任诉求,但对城镇居民的税收纵向公平观无显着影响;(3)进口和出口分别弱化和强化了农村居民的税收纵向公平观(分别通过缩小和加剧贫富差距来实现),但没有显着影响农村居民在保障工作机会、提供医疗保险和保障养老方面对于政府的公共管理责任诉求。贸易开放对人们的“评价”影响如下:(4)进口提升了人们(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对于政府在公平执法、秉公办事、维护社会公平、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和保障老年人生活方面的满意度,出口降低了人们(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对于政府在公平执法、秉公办事、维护社会公平、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和保障老年人生活方面的满意度;(5)进口和出口分别提升和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总体社会公平感和总体生活幸福感,但对城镇居民的总体社会公平感和总体生活幸福感无显着影响。贸易开放对人们的“行动”影响如下:(6)进口和出口分别促进和抑制了农村居民参与村委会选举投票(分别通过提升和降低农村居民的综合政府满意度、总体社会信任感、总体生活幸福感来实现);(7)进出口对城镇居民参与居委会选举投票行为无明显影响。本文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学术贡献和实践意义也较为明显。第一,本文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就目前而言,鲜有国际贸易学-政治学交叉领域的研究,本文所关注的进出口和政治参与分别都是国际贸易学和政治学领域的核心议题,因此仅就选题而言,本文的创新是较为明显的。本文构建了贸易开放影响居民参与基层选举投票行为的“(经济)效应-观念-评价-行动”基础理论(研究框架),它厘清了贸易开放这一宏观经济行为如何传导影响个体参与基层选举投票这一微观社会学行为的逻辑脉络,该逻辑脉络以贸易的经济效应和影响政治参与的因素这两大领域非常成熟的研究成果为基石,故具备较强的说服力。本文还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和省份层面的贸易数据实证证实了上述理论。因此,创新且重要的选题和良好的研究质量使得本文具有一定的开创性。第二,从更大的范围来讲,本文为经济学-社会学交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研究框架。鉴于宏观经济行为和微观社会学行为间的巨大“物理”距离,理清本文的影响机制本身已属非常不易。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就更大的范围而言,本文构建的“(经济)效应-观念-评价-行动”研究框架适用于研究很多其他经济学议题如何影响个体社会学行为的主题,可以说,本文为诸如此类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可借鉴的研究框架,该框架具有适用性强、机理清晰和坚持唯物主义的特征。第三,本文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上也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中国一直在大力推进各领域的开放,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本文的研究成果表明,国家在推进深度贸易开放的同时,也要注意贸易开放带来的贫富差距、社会公平等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增强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政府满意度,这对于人们积极参与基层政治选举、形成高质量基层政治治理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李丽霞[8](2020)在《失独失婚女性社会性别意识重建的社工介入研究 ——以社会性别视角为中心》文中提出对失独群体的个人问题的关注与探讨,有助于理解相关的社会问题如孤独死、失独家庭上访、社区治理与营造等并提出参考性建议。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深刻的失独失婚女性,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她们不仅要面对一般老年女性的贫困问题,另一方面还要面对生命中重要他人——丈夫、子女的失去或分离。失独,指失去独生子女,而失婚,即失去婚姻。失独失婚女性的社会性别意识,对自身的身份认同、社会价值以及生命意义的确立等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失独女性社会性别意识的研究具有必要性。本次研究的目的是考察服务对象的社会性别实践,重塑其社会性别意识。研究的关注点是,基于传统与现代社会结构冲突的社会背景下发现失独失婚女性社会性别意识的运作机制,以及松动服务对象已有的传统角色规范以协助服务对象重建具有现代化的社会性别意识。本次研究通过多次走访调研活动,筛选出延吉市某社区的一名失独失婚女性作为研究对象,社会性别意识测量结果显示服务对象的社会性别意识具有传统倾向。这种传统化的社会性别意识对服务对象自我认知、生活、工作产生现实性影响。研究者以社会性别视角作为本次社会工作介入的理论支撑,并以服务对象的现实处境为依据,做出适当的介入,试图松动已固化在服务对象内心的社会性别规范,实现对服务对象的社会性别意识重建。社会工作者利用社会性别视角的框架澄清以及重塑服务对象的社会性别意识,促进服务对象对“女性身份”的认同。经过前后测的比较,服务对象的社会性别意识具有了明显的现代化倾向,社会工作介入的成效明显。服务对象的工作态度、生活态度以及对自我身份的认知等有了更为积极的转变,对服务对象今后主动、积极地面对退休后的老年生活有着重要意义。最后,总结社会性别视角对于社会工作介入的重要意义与现实性影响,倡导社会性别视角在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广泛、深入的应用,促使女性的实际处境逐渐从“不可见”转变为“可见”。家庭背景、工作类型、社会参与、受教育程度、社会传统文化等因素都在影响着个体的社会性别意识。因而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力下,社会性别意识也会发生一定的转变,社会工作对失独失婚女性的社会性别意识介入研究也就十分必要且可行。

梁爽[9](2020)在《约翰·密尔女权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约翰·密尔是公认的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大师,但密尔还是早期自由女权主义流派代表人物,着有《妇女的屈从地位》,其女权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后世誉为“现代女权之父”。学者长久以来忽视了密尔对于女权主义发展的贡献,且女性问题的解决是任何国家发展都不能回避之所在,本文研究的目的一是重新评估密尔女权思想的历史价值,二是从中得到解决我国当代女性问题的启示。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背景,主要梳理了密尔在女权发展史中的成就。全文主要从三重维度分析密尔女权思想。本文着重分析女权思想背后的哲学根基、其主要内容及带来的中国启示。约翰·密尔自幼受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在英国十九世纪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以自身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作为其女权思想的哲学根基,结合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早期的自由女权主义思想,针对社会女权缺失的实际境况,提出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两个方面改变女性的不平等遭遇。密尔认为在私人领域着重改变家庭中女性的压迫事实,呼吁家庭中的女性要摆脱繁重的家务劳动,以取得经济独立从而自我意识觉醒,最终实现家庭幸福。在公共领域,着重在教育、就业、参政三个方面提高女性的权利,要通过教育使得女性获得工作,能够为社会提供双倍的智力,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并在政治层面上通过选举权获得维护自身基本权利,目的不仅仅促进女性自身理性的发展,也能为男人的进步提供激励。但密尔对于女性的思维特点认识过于武断,密尔女权思想对于男女不平等的批判仍然契合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对于性别压迫的本质未有更深入的抨击,这些都是密尔女权思想的局限所在。但瑕不掩瑜,密尔女权思想无论在其价值性上还是超越性上都不能被忽视。对中国女性问题的启示包括推动男女平等就业、消除就业领域的性别歧视、提高中国女性参政水平以及激发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两点,一是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立场分析密尔女权思想,力求能全面的展现密尔女权主义者的风采,这在国内研究领域非常少见;二是虽然密尔女权思想对应的是十九世纪英国社会,与我国当下国情完全不同,我国已经通过伟大的社会革命完成了社会性质的改变,完全有能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男女平等,但本文尝试从方法论角度借鉴密尔女权思想中解决男女不平等问题的有益措施,从而为我国女性事业的良性发展增添动力。

雷丹玉[10](2020)在《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大众传媒是个体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大众传媒在介入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同时,也逐渐成为农村居民获得政治信息、了解政治文化、习得政治知识的重要工具。它不仅改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对政治的态度、情感,进而影响了他们的政治行为。媒介具有重要的政治沟通、政治社会化、政治参与和政治监督功能。随着现代化浪潮席卷农村,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是否会受益于媒介使用?传统媒介使用和新媒介使用是否会对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有影响,这一影响产生的作用机制又是怎样的?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为数据来源,聚焦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立足拉斯韦尔的5W模式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设计本文的概念模型,并构建二值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分别探究不同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影响,利用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方法探索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影响的作用机制也即多重中介机制。研究发现,(1)农村妇女的信息获取方式仍以传统媒介为主,尤其以电视为主。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成为仅次于电视的第二大使用媒介;(2)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居住在农村、受教育程度较高、年龄较大群体的政治参与积极性更高;(3)传统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有显着的正向作用,新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有显着的负向作用;(4)传统媒介使用和新媒介使用均能够增强农村妇女的性别意识、提高农村妇女的政治认知水平、降低农村妇女的相对剥夺感,传统媒介使用能够增加农村妇女的政治关注,新媒介使用会降低农村妇女的政治关注;(5)性别意识对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有显着的负向作用,较高的政治关注、较低的相对剥夺感都能促进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6)性别意识、政治关注、相对剥夺感在传统媒介使用、新媒介使用和政治参与之间均存在显着的中介作用。其中,性别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传统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正向影响,相对剥夺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新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负向影响。这一研究结果意味着通过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增加农村妇女的媒介使用机会,并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能够改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现状。

二、我国女性政治参与研究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女性政治参与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村民自治中农村妇女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以深泽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村妇女
        2.1.2 政治参与
        2.1.3 村民自治
        2.1.4 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
    2.2 理论基础
        2.2.1 政治参与理论
        2.2.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 深泽县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情况
    3.1 研究区域选取
        3.1.1 深泽县概况
        3.1.2 调研村庄选取
    3.2 调研样本的基本情况
        3.2.1 调研样本家庭情况
        3.2.2 调研样本个人情况
    3.3 村民自治中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情况
        3.3.1 农村妇女参与民主选举
        3.3.2 农村妇女参与民主决策
        3.3.3 农村妇女参与民主管理
        3.3.4 农村妇女参与民主监督
4 深泽县农村妇女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深泽县农村妇女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4.1.1 政治参与意愿不足
        4.1.2 政治参与能力弱化
        4.1.3 政治参与水平较低
        4.1.4 政治参与效能薄弱
    4.2 深泽县农村妇女政治参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农村妇女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4.2.2 农村妇女的文化知识水平偏低
        4.2.3 政治参与的客观环境有待完善
        4.2.4 基层自治组织建设还不够健全
5 推动村民自治中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对策建议
    5.1 夯实农村妇女参政的经济基础,提高农村妇女的参与意愿
        5.1.1 加强农村妇女就业技能培训,增加就业机会
        5.1.2 积极发展乡村经济,扩宽农村妇女就业渠道
        5.1.3 加强政策扶持,鼓励农村妇女自主创业就业
    5.2 加强农村妇女的人才队伍培养,提高农村妇女的参与能力
        5.2.1 提高农村妇女的文化水平
        5.2.2 提升农村妇女的政治素养
        5.2.3 加强农村妇女的人才储备
    5.3 优化政治参与的客观环境,提升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水平
        5.3.1 细化相关法律条例,明确妇女参与比例
        5.3.2 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的正面宣传导向作用
        5.3.3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领和谐村风
    5.4 完善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效能
        5.4.1 推进村务管理网络化建设
        5.4.2 加强对村干部的履职教育
        5.4.3 充分发挥妇联的纽带作用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深泽县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情况问卷调查
附录B 访谈提纲
作者简历
致谢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贫困
        2.1.2 农村贫困家庭
        2.1.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
    2.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原因
        2.2.1 地理环境的约束
        2.2.2 制度设计的性别盲视
        2.2.3 历史文化的影响
        2.2.4 社会参与力量的不足
    2.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表现
        2.3.1 贫困程度深重
        2.3.2 健康状况较差
        2.3.3 受教育水平不高
        2.3.4 可行能力缺失
    2.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影响
        2.4.1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经济影响
        2.4.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政治影响
        2.4.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文化影响
        2.4.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社会影响
        2.4.5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生态影响
    小结
第3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1.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3.1.2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2.1 妇女解放思想
        3.2.2 共同富裕理论
        3.2.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
    3.3 国外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3.1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
        3.3.2 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4.1 中国传统妇女观
        3.4.2 中国传统贫富观
    小结
第4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
    4.1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重大意义
        4.1.1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4.1.2 彰显我国政治优势的集中标识
        4.1.3 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现实途径
        4.1.4 巩固我国社会安定的必要保障
        4.1.5 打造我国美丽生态的重要环节
    4.2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进程
        4.2.1 通过体制改革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2 通过开发式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3 通过“双轮驱动”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4 通过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小结
第5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
    5.1 健康扶贫脱贫项目
        5.1.1 母亲健康快车
        5.1.2 农村妇女“两癌”检查
        5.1.3 “降消”项目
    5.2 科教扶贫脱贫项目
        5.2.1 春蕾计划
        5.2.2 “双学双比”活动
        5.2.3 巾帼科技致富工程
    5.3 金融扶贫脱贫项目
        5.3.1 母亲小额循环
        5.3.2 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
        5.3.3 母亲创业循环金
    5.4 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
        5.4.1 巾帼家政服务
        5.4.2 手工编织
        5.4.3 妈妈制造
    5.5 社会扶贫脱贫项目
        5.5.1 幸福工程
        5.5.2 母亲水窖
        5.5.3 母亲邮包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
    6.1 明确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目标导向
        6.1.1 实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全面自由发展
        6.1.2 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实现脱贫致富
        6.1.3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可行能力
    6.2 重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能动作用
        6.2.1 激发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意识
        6.2.2 摆脱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观念束缚
        6.2.3 弘扬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优良品质
    6.3 增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综合脱贫素质
        6.3.1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科技文化水平
        6.3.2 促进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就业创业发展
        6.3.3 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平等发展权利
    6.4 强化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全方位扶贫格局
        6.4.1 坚持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政府主导作用
        6.4.2 发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市场导向优势
        6.4.3 加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社会联动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研究 ——以龙口市L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背景
    0.2 研究目的和意义
    0.3 国内外文献综述
        0.3.1 国外文献综述
        0.3.2 国内文献综述
    0.4 研究方法
    0.5 研究思路
    0.6 创新点与难点
1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1.1 相关概念
        1.1.1 政治参与
        1.1.2 农村妇女政治参与
    1.2 理论基础
        1.2.1 社会性别理论
        1.2.2 罗尔斯正义理论
        1.2.3 马克思主义妇女参与理论
2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必然联系
    2.1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新要求
        2.1.1 要求进一步加强党对农村妇女工作的领导
        2.1.2 要求加强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
        2.1.3 要求不断提高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2.1.4 要求不断营造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良好环境
    2.2 农村妇女政治参与在乡村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2.2.1 是农村“产业兴旺”的内在动力
        2.2.2 是农村“生态宜居”的重要基础
        2.2.3 是农村“乡风文明”的集中体现
        2.2.4 是农村“治理有效”的必然要求
        2.2.5 是农村“生活富裕”的必要前提
3 龙口市L镇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龙口市L镇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目前取得的成果
        3.1.1 基层政府对妇女工作更加重视
        3.1.2 妇女对权益保障需求有所提升
        3.1.3 妇女整体素质及水平有所进步
    3.2 龙口市L镇农村妇女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3.2.1 政治参与意识淡薄、利益诉求非制度化
        3.2.2 政治参与缺乏主体地位、职务边缘化
        3.2.3 家庭中缺乏话语权、社会影响力低
        3.2.4 思想上因循守旧、政治参与被动化
        3.2.5 基层妇联核心功能弱化
4 龙口市L镇农村妇女政治参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政治体制和社会环境层面
        4.1.1 社会制度和政策保障相对不足
        4.1.2 封建思想和传统文化的束缚
        4.1.3 相关组织机构引导作用发挥不显着
    4.2 家庭角色及个人能力层面
        4.2.1 家庭因素及经济上的依附性
        4.2.2 农村妇女文化水平和能力不高
5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对策
    5.1 以完善制度保障维护农村妇女平等参与权利
        5.1.1 落实妇女政治参与的法律保障
        5.1.2 健全妇女政治参与的运行保障机制
        5.1.3 合理分配农村政治资源比例
    5.2 以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妇女社会地位提升
        5.2.1 推进农村经济多样化发展
        5.2.2 创造更多的妇女就业渠道
        5.2.3 增强农村妇女的经济自主性
    5.3 以文化提升促进农村妇女整体素质及观念进步
        5.3.1 加强男女平等观念普及
        5.3.2 构建农村参与型政治文化
        5.3.3 提升农村妇女文化素质
    5.4 以优化社会环境促进农村妇女主体作用发挥
        5.4.1 坚持社会媒体的正确导向
        5.4.2 充分发挥基层妇联组织职能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龙口市L镇农村妇女政治参与及权益保障情况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从“两性平等”到“两性和谐” ——人类解放视野下的女性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原因及意义
        1.1.1 选题原因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创新不足与方法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3.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2章 两性不平等的产生与演变
    2.1 两性原初平等状态
        2.1.1 两性平等的宗教渊源
        2.1.2 两性平等的进化论渊源
    2.2 两性不平等的状态
        2.2.1 母系崇拜
        2.2.2 父权控制
        2.2.3 性别歧视
    2.3 女权运动兴起
        2.3.1 女性平等意识的启蒙
        2.3.2 女性权利意识的觉醒
        2.3.3 性别对立的形成
第3章 两性平等的内容与实践
    3.1 “男女平等”的诉求
        3.1.1 政治平等
        3.1.2 教育平等
        3.1.3 文化平等
        3.1.4 家庭地位平等
    3.2 “两性差异”的认可
        3.2.1 两性平等
        3.2.2 两性差异
        3.2.3 多元差异
    3.3 两性的对象性解放
        3.3.1 “女性”看齐“男性”
        3.3.2 “女权”推翻“男权”
        3.3.3 “性别”取代“人性”
第4章 两性平等的异化与变革
    4.1 异化理论
        4.1.1 异化劳动理论背景
        4.1.2 异化劳动的内容
        4.1.3 异化理论发展
    4.2 异化理论下的女性现状
        4.2.1 女性“类本质”异化
        4.2.2 女性身体行为异化
        4.2.3 女性心理异化
    4.3 女性解放思维方式变革
        4.3.1 “两性平等”观念的异化
        4.3.2 “女性解放”实践的异化
        4.3.3 女性解放到人类解放
第5章 人类解放:两性平等的实现
    5.1 人的解放
        5.1.1 人自由意志的表达
        5.1.2 人的独立性的实现
        5.1.3 “类本质”的复归
    5.2 女性解放
        5.2.1 女性“思想意识”的解放
        5.2.2 女性“性别身份”的解放
        5.2.3 女性“社会角色”的解放
    5.3 两性和谐
        5.3.1 性别对立的消解
        5.3.2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
        5.3.3 两性共同生命理想的实现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其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柯西河流域农户生计资本评价与生计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6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相关理论基础
    2.2 本文研究方法
第3章 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及量化评价
    3.1 可持续生计的内涵与发展演进
    3.2 国际生计可持续研究进展及文献计量分析
        3.2.1 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数据源
        3.2.2 数据检索与处理
        3.2.3 文献特征分析
        3.2.4 主要研究力量空间分布及其合作关系分析
        3.2.5 主要研究机构分析
        3.2.6 主要研究者及其社会网络结构分析
        3.2.7 研究热点分析
    3.3 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及文献计量分析
        3.3.1 国内研究进展及阶段分析
        3.3.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3.3 发文整体情况分析
        3.3.4 主要研究力量分析
        3.3.5 学术影响力分析
        3.3.6 主要研究主题与热点领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区域柯西河流域概述
    4.1 柯西河流域地理位置
    4.2 柯西河流域自然地理
        4.2.1 柯西河流域河流概况
        4.2.2 柯西河流域地貌概况
        4.2.3 柯西河流域气候及降水概况
    4.3 柯西河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4.4 柯西河流域的能源状况
    4.5 柯西河流域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
    4.6 柯西河流域居民的主要生计方式及其研究意义
第5章 柯西河流域县域生计资本评价及其空间格局研究
    5.1 县域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方法
        5.1.1 评价数据来源
        5.1.2 评价指标选取
        5.1.3 评价测度模型选择
        5.1.4 县域生计资本空间差异测度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
        5.1.5 县域生计资本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5.2 柯西河流域县域生计资本评价结果
    5.3 县域生计资本空间格局特征
    5.4 农户生计资本聚集特征
    5.5 柯西河流域县域生计资本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柯西河流域家庭生计资本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6.1 研究方法
        6.1.1 案例区选择:尼泊尔境内柯西河流域
        6.1.2 数据收集及实地考察
        6.1.3 指标构建:生计脆弱性指数与可持续生计指数
        6.1.4 SLI指数及测度方法
        6.1.5 基于IPCC框架的科学性验证
    6.2 结论结果及分析
        6.2.1 Kavre、Sindhuli及Saptari县生计脆弱性分析
        6.2.2 县域LVI-IPCC得分
        6.2.3 Kavre、Sindhuli和Saptari县可持续生计指数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柯西河流域不同性别群体生计资本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7.1 尼泊尔的性别不平等状况
    7.2 性别不平等的测量指标与方法
        7.2.1 指标体系构建
        7.2.2 计算方法
    7.3 性别维度生计资本空间分布特征
    7.4 基于县域的两性生计资本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7.5 日喀则地区柯西河流域上游不同性别群体生计资本评价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关键生计资本评价研究
    8.1 关键资本识别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DEMATEL方法
    8.2 不同分析维度的主要资本及其影响因素判别
    8.3 DEMATEL方法分析的实现步骤
    8.4 柯西河流域关键资本及影响因素分析
        8.4.1 影响因素及关键资本分析——区域视角
        8.4.2 影响因素及关键资本分析——性别视角
        8.4.3 影响因素及关键资本分析——家庭视角
        8.4.4 基于评价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流域可持续生计策略的建议
    9.1 流域县域尺度生计发展的障碍与问题及对策建议
        9.1.1 可持续生计的障碍与问题分析
        9.1.2 面向县域尺度的可持续生计战略
    9.2 流域家庭尺度生计发展的障碍与问题及对策建议
        9.2.1 可持续生计的障碍与问题分析
        9.2.2 面向家庭尺度的可持续生计策略
    9.3 流域性别群体尺度生计发展的障碍与问题
        9.3.1 可持续生计的障碍与问题分析
        9.3.2 面向性别尺度的可持续生计措施
    9.4 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讨论
    10.1 研究主要结论
    10.2 论文主要创新点
    10.3 论文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农户家庭调查问卷
附录 2 基于Dematel方法的农户关键资本评价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农村妇女性别角色转变研究 ——以妇女参与陕西华村旅游服务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理论依据和核心概念
        1.4.1 理论依据
        1.4.2 概念界定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华村旅游及妇女参与情况简介
    2.1 华村自然状况与区位条件
    2.2 华村旅游发展现状
    2.3 华村妇女参与旅游服务业情况
        2.3.1 被访妇女基本情况
        2.3.2 妇女参与旅游服务业的原因
        2.3.3 妇女参与旅游服务业的过程
第三章 参与旅游服务业前的妇女性别角色
    3.1 生产角色
        3.1.1 外出务工的性别歧视
        3.1.2 家庭经济利益策略的妥协
    3.2 家庭角色
        3.2.1 再生产劳动的固有属性
        3.2.2 家庭决策的依赖与服从
    3.3 社区工作角色
        3.3.1 社区管理的长期缺位
        3.3.2 社区政治参与边缘化
第四章 参与旅游服务业后的妇女性别角色
    4.1 生产角色
        4.1.1 生产劳动的参与主体
        4.1.2 经济独立的社会化生产者
    4.2 家庭角色
        4.2.1 再生产劳动的部分出让
        4.2.2 家庭决策影响力强化
    4.3 社区工作角色
        4.3.1 社区管理参与度提升
        4.3.2 社区政治权力意识觉醒
第五章 妇女性别角色转变的影响
    5.1 妇女从附属走向独立
        5.1.1 传统性别角色分工格局弱化
        5.1.2 家庭性别角色地位提高
        5.1.3 性别角色身份多样化
    5.2 妇女性别角色的冲突与延续
        5.2.1 “生产”和“再生产”角色冲突
        5.2.2 “情感劳动”是“再生产”的延续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思考
    6.1 研究结论
    6.2 推进性别平等的思考
        6.2.1 增强妇女的主体意识
        6.2.2 提升妇女政治地位和决策权
        6.2.3 调整公众对妇女性别角色认知
    6.3 妇女参与式发展的未来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贸易开放与中国居民参与基层选举投票:观念、评价到行动 ——基于2003-2015年CGSS数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 创新点
2.文献综述
    2.1 总体思路
    2.2 贸易的经济效应
        2.2.1 贸易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2.2.2 贸易对中国收入差距的影响
        2.2.3 贸易与政府规模
        2.2.4 贸易的其他经济影响
    2.3 贸易的制度效应
        2.3.1 贸易对国内制度的影响
        2.3.2 贸易对民主的影响
    2.4 政治参与研究综述
        2.4.1 政治参与的含义
        2.4.2 基于政治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2.4.3 基于不同群体政治参与的研究
        2.4.4 关于中国基层选举的研究
    2.5 全球化与政治参与
        2.5.1 全球化与民粹主义
        2.5.2 全球化与政治参与
        2.5.3 贸易与政治参与
3.理论基础构建:观念、评价到行动
    3.1 总体思路
    3.2 贸易开放如何影响人们的观念
        3.2.1 本文关注的观念
        3.2.2 进口如何影响人们的观念
        3.2.3 出口如何影响人们的观念
    3.3 贸易开放如何影响人们的政府满意度和总体主观感受
        3.3.1 本文关注的政府满意度和总体主观感受
        3.3.2 进口如何影响人们的政府满意度和总体主观感受
        3.3.3 出口如何影响人们的政府满意度和总体主观感受
    3.4 贸易开放如何影响人们参与基层选举投票
4.数据和特征事实
    4.1 CGSS数据
        4.1.1 CGSS数据简介
        4.1.2 CGSS中与本文相关的问题
        4.1.3 CGSS原始数据处理
    4.2 其他数据
    4.3 与本文相关的特征事实
        4.3.1 有关贸易开放度和进出口的特征事实
        4.3.2 有关人们观念的特征事实
        4.3.3 有关政府满意度和总体主观感受的特征事实
        4.3.4 有关参与基层选举投票的特征事实
5.贸易开放对观念的影响
    5.1 观念指标和数据处理
    5.2 计量模型
    5.3 实证结果
        5.3.1 基准回归结果
        5.3.2 稳健性检验
        5.3.3 内生性问题:相互遗漏变量
        5.3.4 异质性分析:城乡差异
    5.4 机制检验
        5.4.1 机制检验——贸易开放对农村居民税收纵向公平观的影响
        5.4.2 机制检验——贸易开放对城镇居民税收纵向公平观的影响
6.贸易开放对政府满意度和总体主观感受的影响
    6.1 评价指标和数据处理
    6.2 计量模型
    6.3 实证结果
        6.3.1 基准回归结果
        6.3.2 稳健性检验
        6.3.3 内生性问题:相互遗漏变量
        6.3.4 异质性分析:城乡差异
7.贸易开放对参与基层选举投票的影响
    7.1 参与基层选举投票指标和数据处理
    7.2 实证设计
    7.3 实证结果
        7.3.1 基准回归结果
        7.3.2 稳健性检验
        7.3.3 内生性问题:相互遗漏变量
        7.3.4 异质性分析:城乡差异
    7.4 机制检验
8.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和政策含义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CGSS数据部分指标年份分布
附录 B 定序变量和定序回归简介
附录 C 简单中介效应模型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8)失独失婚女性社会性别意识重建的社工介入研究 ——以社会性别视角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缘由和研究对象的选择
        1.2.1 选题缘由
        1.2.2 研究对象的选择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
    2.1 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意识概念的发展及其研究
        2.1.1 社会性别
        2.1.2 社会性别意识
        2.1.3 话语分析
    2.2 社会性别视角及社会性别的研究
        2.2.1 社会性别视角概念
        2.2.2 社会性别以及社会性别视角研究
        2.2.3 社会性别视角与社会工作
    2.3 家庭、失独家庭的概念以及失独家庭中女性的处境
        2.3.1 家庭以及失独家庭
        2.3.2 失独家庭中女性的差异化处境
    2.4 社会工作专业介入失独失婚女性的干预研究
    2.5 主要介入方法
        2.5.1 个案研究方法
        2.5.2 社会性别视角的介入框架
    2.6 研究评述
第3章 研究对象社会性别意识现状分析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概述
        3.1.1 服务对象的确立
        3.1.2 案例背景
        3.1.3 服务对象困境与需求分析
    3.2 研究对象传统社会性别意识的具体表现
        3.2.1 性别本质主义的立场
        3.2.2 去女性化——以男性的价值准则来要求自己
        3.2.3 对传统社会性别分工模式的认同
        3.2.4 对两性身份或地位不平等的认同
    3.3 研究对象社会性别意识的测量
        3.3.1 研究对象生命质量测量的问卷
        3.3.2 研究对象社会性别意识的测量
    3.4 研究对象社会性别意识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家庭背景
        3.4.2 婚姻关系
        3.4.3 社会参与
        3.4.4 文化程度
        3.4.5 社会传统文化
第4章 研究对象社会性别意识重塑的社会工作个案介入研究
    4.1 个案介入路径
    4.2 介入重点
    4.3 阶段性介入方案
    4.4 个案服务的具体过程及内容简述
        4.4.1 问题的性别化
        4.4.2 关系的平等化
        4.4.3 话语分析
        4.4.4 实践的情景化
第5章 结论与反思
    5.1 核心观点与结论
    5.2 反思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约翰·密尔女权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约翰·密尔女权思想的源起
    2.1 约翰·密尔女权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
        2.1.1 工业革命的催化
        2.1.2 启蒙运动的回响
    2.2 约翰·密尔女权思想源起的哲学基础
        2.2.1 密尔哲学观的引领
        2.2.2 边沁功利主义思想
        2.2.3 玛丽自由女权思想
    2.3 约翰·密尔女权思想形成的家庭影响
        2.3.1 妻子女权主义思想
        2.3.2 父亲功利主义思想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约翰·密尔女权思想的三重维度
    3.1 女权缺失——实然现象
        3.1.1 以家庭为中心的合法性奴役
        3.1.2 集中于公共领域的性别压迫
        3.1.3 性别不平等的形成原因分析
    3.2 女权诉求——应然期待
        3.2.1 私人领域的诉求
        3.2.2 公共领域的诉求
        3.2.3 性别平等的意义
    3.3 女权运动——从实然现象到应然期待的演进
        3.3.1 妇女个人经济状况好转
        3.3.2 两性教育权利趋于平等
        3.3.3 男女就业日益走向公平
        3.3.4 妇女政治权利逐渐确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密尔女权思想的评价及中国启示
    4.1 评价
        4.1.1 约翰·密尔女权思想的超越性
        4.1.2 约翰·密尔女权思想的价值性
        4.1.3 约翰·密尔女权思想的局限性
    4.2 中国启示
        4.2.1 激发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4.2.2 推动男女平等教育的普及
        4.2.3 消除就业领域的性别歧视
        4.2.4 提高中国女性参议政能力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10)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媒介使用
        2.1.2 政治参与和农民政治参与
        2.1.3 农村妇女政治参与
    2.2 理论基础
        2.2.1 拉斯韦尔的5W模式
        2.2.2 社会学习理论
        2.2.3 媒介的政治功能
    2.3 文献综述
        2.3.1 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研究综述
        2.3.2 农民媒介使用的研究综述
        2.3.3 媒介使用与政治参与的研究综述
        2.3.4 媒介使用影响政治参与的路径分析
        2.3.5 研究述评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3.1.1 媒介使用与政治参与
        3.1.2 媒介使用影响政治参与的中介机制
    3.2 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3.3 变量选取与操作化
        3.3.1 因变量
        3.3.2 自变量
        3.3.3 中介变量
        3.3.4 控制变量
第四章 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
    4.1 信效度检验
        4.1.1 信度检验
        4.1.2 效度检验
    4.2 变量的描述性分析与相关性分析
        4.2.1 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4.2.2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4.3 假设检验
        4.3.1 媒介使用与农村妇女政治参与
        4.3.2 多重中介效应检验
        4.3.3 研究结果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3 实践启示
    5.4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我国女性政治参与研究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村民自治中农村妇女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以深泽县为例[D]. 王耀辉.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D]. 曹楠楠. 吉林大学, 2020(03)
  • [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研究 ——以龙口市L镇为例[D]. 车阳隆.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4]从“两性平等”到“两性和谐” ——人类解放视野下的女性主义研究[D]. 李庭. 吉林大学, 2020(01)
  • [5]柯西河流域农户生计资本评价与生计可持续性研究[D]. 张宸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20(01)
  • [6]农村妇女性别角色转变研究 ——以妇女参与陕西华村旅游服务业为例[D]. 边丽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6)
  • [7]贸易开放与中国居民参与基层选举投票:观念、评价到行动 ——基于2003-2015年CGSS数据的研究[D]. 王松.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8]失独失婚女性社会性别意识重建的社工介入研究 ——以社会性别视角为中心[D]. 李丽霞. 吉林大学, 2020(08)
  • [9]约翰·密尔女权思想研究[D]. 梁爽.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10]媒介使用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D]. 雷丹玉.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中国妇女参政研究述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