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栖息地灭鼠方法研究

特殊栖息地灭鼠方法研究

一、特殊生境灭鼠方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贾修歧[1](2021)在《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血清蛋白、组织蛋白及同工酶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为农林害鼠的防治和野生动物实验动物化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生化数据。以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和大林姬鼠(A.peninsulae)为研究对象,采用3种不同方式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的方法,比较分析了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血清蛋白、组织蛋白、消化系统中淀粉酶(AMY)、酯酶(EST)、蛋白酶(PRO)以及血清、消化系统和组织器官中超氧化物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分布与活性,并建立电泳图谱。结果显示:1.血清蛋白在相同物种雌雄个体间以及不同物种间的分布和活性存在明显差异;2.组织蛋白在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的6种组织器官(心、肝、肾、肌肉、脑、肺)中的分布、活性以及谱带数量相似,但也存在差别;3.在2种鼠消化系统(胃、小肠、大肠、肝)中,淀粉酶、酯酶、蛋白酶均有分布,黑线姬鼠消化系统中淀粉酶、蛋白酶活性高于大林姬鼠,而酯酶活性略低于大林姬鼠;4.超氧化物酶和过氧化物酶在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的血清、消化系统(胃、小肠、大肠、肝)以及6种器官和组织(心、肝、肾、肌肉、脑、肺)中均有表达并表现出明显的特异性。在血清和组织器官中黑线姬鼠超氧化物酶的活性均强于大林姬鼠,在消化系统中弱于大林姬鼠;过氧化物酶在2种鼠的血清、组织器官以及消化系统中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和分布相似,但在相同物种器官和各组织间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和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蒋璐[2](2020)在《上海市虹口区城区下水道鼠类调查与防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调查城区下水道鼠类分布特征,并探索防治对策。方法用盗食法观察城区居民生活区、餐饮单位、农贸集市周边3大类生境的下水道鼠类分布特点,观察下水道蜡块毒饵灭鼠效果。结果农贸集市、餐饮单位和居民区雨水井盗食率分别为32.50%、30.34%和12.17%,3种生境盗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60,P<0.05);春季和秋季的盗食率分别为26.54%和25.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2,P>0.05);春季和秋季毒饵灭鼠,鼠密度下降率分别是70.47%和66.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8,P<0.05;χ2=32.42,P<0.05)。结论城区下水道鼠类侵害率高,应采取灭鼠措施加强下水道鼠类的控制。

陈燕[3](2020)在《鼠类抗药靶基因多态性及在黄胸鼠抗药性评估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啮齿目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哺乳类动物之一,其中的一些鼠类不仅危害农林牧业的生产,并且携带多种疾病,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抗凝血类灭鼠剂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灭鼠剂,但近年来鼠类的抗药性的问题愈发严重。鼠类产生抗性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多数鼠类抗性种群的产生是因为在抗凝血类灭鼠剂的选择作用下,导致种群中携带抗性突变的个体的频率逐渐升高;另外,一些生活在干旱地区的鼠类对抗凝血类灭鼠剂表现出天然的抗性。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亚基1(Vitamin K epoxide reductase complex subunit 1,Vkorc1)是维生素K循环中的关键基因,也是抗凝血类灭鼠剂作用的靶基因,该基因上的突变可以导致鼠类的抗性。维生素K循环中的依赖还原型辅酶I(II)醌氧化还原酶(NAD(P)H Quinone Dehydrogenase 1,Nqo1)和与凝血因子活化相关的γ-谷氨酰羧化酶(Gamma-Glutamyl Carboxylase,Ggcx)也被认为与鼠类的抗药性相关。本文通过比较干旱地区和其它生境鼠类的Vkorc1、Ggcx、Nqo1基因多态性,结合系统进化分析和选择压分析,探讨3个基因在干旱区鼠类尤其是在天然抗性的鼠类中是否发生适应性进化及推测可能导致适应性进化的原因;同时以黄胸鼠为重点研究对象,利用Vkorc1基因多态性评估我国黄胸鼠种群的抗性水平,并以相对中性进化的线粒体基因D-loop为分子标记,分析我国抗性黄胸鼠抗性相关变异在种群间的基因流。主要结果如下:1.发现干旱区鼠类的Vkorc1基因进化速率(dN/dS值)要明显高于其它生境中的鼠类,并且在地中海小家鼠和嗜沙肥鼠的Vkorc1基因中检测到适应性进化的信号。然而,在干旱区鼠类的另外2个基因Ggcx和Nqo1均没有检测到选择信号。干旱区鼠类地中海小家鼠和嗜沙肥鼠Vkorc1基因的加速进化可能与适应缺乏维生素K的干旱环境相关。2.发现我国黄胸鼠种群的Vkorc1基因携带3个突变Ala26Thr、Ala41Ala和Tyr139Cys,其中Tyr139Cys已被证实可以导致不同鼠类对第一代和第二代抗凝血类灭鼠剂的抗性,在四川、广东、福建、湖南、西藏种群中都有发现,其中湖南突变频率最高可达66.7%。结合D-loop基因流分析发现,西藏地区黄胸鼠抗性突变可能是从四川输入的。我国多地区黄胸鼠Vkorc1出现Tyr139Cys抗性突变,该突变在种群中的频率可以用来监测种群的抗性水平。Ala26Thr突变可能会导致黄胸鼠的抗性,但仍需进行进一步的生理抗性检测。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鼠类Vkorc1基因的多态性,揭示了干旱区鼠类的Vkorc1与其它生境中鼠类相比更容易产生适应性进化,获得的Vkorc1突变数据也为后续开展不同鼠类抗药性机制研究提供了分子基础。同时通过对黄胸鼠种群内Vkorc1多态性分析,发现一个用于抗性检测的分子标记,有效评估了我国不同黄胸鼠种群的抗性水平,为抗凝血类灭鼠剂的科学使用提供理论指导。

周睿[4](2020)在《高原鼠兔个体和种群对捕食风险的响应及其栖息地植物群落的变化》文中提出捕食是生物进化过程中重要的选择压力之一,并对动物的反捕食进化适应有着重要作用。捕食者对猎物的影响包括直接捕杀和捕食风险效应。已有研究表明,捕食风险效应的影响远比直接捕食的影响大。近年来,关于捕食风险效应对小型哺乳动物行为、繁殖和种群动态的影响及其机理等已开展了大量研究。然而,不同种群密度的草地啮齿动物对捕食风险的响应机制,以及捕食风险效应对草地生态系统营养级联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故此,本研究以栖息于青藏高原高原鼠兔为研究对象,从2016年至2019年,利用旋翼无人机模拟天敌捕食者,研究捕食风险下,不同种群密度高原鼠兔行为、内分泌激素、基因、繁殖力及其栖息地植物群落的变化,探讨高原鼠兔对捕食风险的响应机制,明确不同种群密度高原鼠兔对捕食风险响应的差异,揭示了由高原鼠兔介导的捕食者和植物的级联效应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不但对于完善高原鼠兔应对捕食风险研究有着重要科学意义,而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学防控其危害有着重要实践意义。主要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捕食风险未对高原鼠兔体重产生显着影响。不同种群密度下捕食风险处理组和对照组雄性高原鼠兔体重均有所下降,且处理组的下降率(GREXH=-3.05%;GREXL=-6.06%)高于对照组(GRCKH=-1.86%;GRCKL=-2.96%);雌性体重呈升高趋势,但处理组的增长率(GREXH=8.92%;GREXL=7.36%)低于对照组(GRCKH=14.46%;GRCKL=12.80%)。高原鼠兔体重在月际间(F2,81=3.356,P=0.0398)和性别间(F1,81=5.054,P=0.0273)差异显着,但在处理间(F1,81=0.301,P=0.585)和种群密度间(F1,81=0.003,P=0.956)无显着差异。2.捕食风险对低密度高原鼠兔种群的采食、警戒和洞内行为有显着影响,而对高密度种群各行为并无显着影响。高原鼠兔采食行为在密度间(F1,56=16.191,P=0.00017)和处理间(F1,56=25.112,P<0.001)差异显着,而在性别间(F1,56=1.593,P=0.212)无显着差异。警戒行为在密度间(F1,56=16.831,P=0.00013)以及密度和处理间的交互作用(F1,56=4.909,P=0.031)差异显着,而洞内行为只在密度和处理间的交互作用(F1,56=6.30,P=0.015)差异显着。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低种群密度区雌性个体的平均采食时间在捕食风险处理下显着低于对照组(P=0.031)。低种群密度区雄性个体的采食(P=0.0042)和警戒(P=0.027)的平均时间均在捕食风险处理下显着低于对照组,但洞内平均时间在捕食风险处理下显着高于对照组(P=0.027)。3.捕食风险对低种群密度高原鼠兔皮质酮、皮质醇、甲状腺激素、睾酮和瘦素的影响最显着,对高密度种群无显着影响。高原鼠兔甲状腺激素(F1,171=31.626,P<0.001)和瘦素(F1,171=21.827,P<0.001)在密度间差异显着;其皮质酮(F1,171=14.014,P<0.001)、甲状腺激素(F1,171=15.166,P<0.001)和瘦素(F1,171=9.112,P=0.0029)在处理间具有显着差异;而在密度和处理间的交互作用中,睾酮(F1,86=13.722,P<0.001)、皮质醇(F1,171=6.142,P=0.0142)和瘦素(F1,171=7.689,P=0.0062)具有显着差异。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低种群密度区个体的睾酮含量在捕食风险处理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1),而甲状腺激素(P<0.001)、瘦素(P=0.0017)、皮质酮(P=0.010)和皮质醇(P=0.021)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高种群密度区个体的睾酮含量(P=0.1658)、甲状腺激素(P=0.357)、瘦素(P=0.663)、皮质酮(P=0.3628)和皮质醇(P=0.286)含量在捕食风险处理组和对照组间无显着差异。4.捕食风险对雌雄高原鼠兔AVP mRNA的表达量以及雌性高原鼠兔c-fos mRNA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而显着促进雄性个体c-fos mRNA的表达。捕食风险对雌雄个体AVP mRNA的表达量(雌性:F1,27=18.564,P<0.001;雄性:F1,27=12.12,P<0.01)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同一处理下,不同性别个体的AVP mRNA的表达量无显着差异(无捕食风险组:F1,27=0.866,P>0.05;捕食风险处理组:F1,27=0.933,P>0.05);捕食风险对雌性个体c-fos mRNA的表达量有显着的抑制作用(F1,27=5.674,P<0.05),但显着促进了雄性个体c-fos mRNA的表达(F1,27=8.154,P<0.01)。在无捕食风险组,雌性个体c-fos mRNA的表达量显着高于雄性(F1,27=26.187,P<0.001),而在捕食风险处理组,雌雄个体c-fos mRNA的表达量无显着差异(F1,27=1.567,P>0.05)。5.捕食风险显着影响低密度高原鼠兔种群的繁殖力。不同种群密度下捕食风险处理组和对照组雄性高原鼠兔睾丸重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处理组的变化率(GREXH=-23.73%;GREXL=79.87%)高于对照组(GRCKH=-6.92%;GRCKL=79.65%);雌性胎仔数也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处理组的变化率(GREXH=-42.86%;GREXL=31.43%)低于对照组(GRCKH=-41.03%;GRCKL=9.52%)。高原鼠兔睾丸重在月际间(F2,33=287.635,P<0.001)、处理间(F1,33=9.333,P=0.0044)和密度间(F1,33=6.531,P=0.0154)差异显着。高原鼠兔胎仔数在月际间(F2,48=55.98,P<0.001)以及月际和密度间的交互作用(F2,48=4.584,P=0.0151)差异显着。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低种群密度区高原鼠兔睾丸重(P=0.0053)在捕食风险处理组显着低于对照组,在高种群密度区无显着差异(P=0.76),且在捕食风险处理下,高原鼠兔睾丸重量在4月份的不同种群密度间差异显着(P=0.037)。捕食风险处理下,高原鼠兔胎仔数仅在5月份的不同种群密度间差异显着(P=0.012)。6.捕食风险干扰下,低种群密度区高原鼠兔的相对种群密度增长率较低。高原鼠兔相对种群密度增长率在不同种群密度间(F1,17=50.57,P<0.001)、不同处理间(F1,17=116.67,P<0.001)以及密度和处理间的交互作用(F1,17=45.92,P<0.001)差异显着。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在低密度区,捕食风险处理组的相对种群密度增长率显着低于无捕食风险的对照组(P=0.0008)。高密度区高原鼠兔的相对种群密度增长率在捕食风险处理和对照间均无显着差异(P=0.2266)。7.捕食风险干扰下,低种群密度区高原鼠兔栖息地禾本科地上生物量、莎草科优势度和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均有显着增长。禾本科、莎草科和杂类草优势度和地上生物量增长率在高原鼠兔不同种群密度间(优势度增长率(禾本科:F1,17=124.3,P<0.001;莎草科:F1,17=123.8,P<0.001;杂类草:F1,17=54.63,P<0.001);生物量增长率(禾本科:F1,17=70.209,P<0.001;莎草科:F1,17=11.778,P=0.0015;杂类草:F1,17=36.736,P<0.001))以及密度和处理间的交互作用(优势度增长率(禾本科:F1,17=100.4,P<0.001;莎草科:F1,17=47.9,P<0.001;杂类草:F1,17=113.2,P<0.001);生物量增长率(禾本科:F1,17=15.512,P<0.001;莎草科:F1,17=9.618,P=0.0032;F1,17=16.404,P<0.001))差异显着。而在不同处理间,禾本科、莎草科和杂类草优势度增长率(禾本科:F1,17=263.3,P<0.001;莎草科:F1,17=130.8,P<0.001;杂类草:F1,17=25.3,P<0.001)以及杂类草生物量增长率(F1,17=6.399,P=0.0264)差异显着。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在低密度种群中,禾本科优势度增长率(P=0.0042)和莎草科地上生物量增长率(P=0.0022)在捕食风险处理组显着低于对照组,禾本科地上生物量增长率(P=0.0017)、莎草科优势度增长率(P=0.0089)和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增长率(P=0.016)在捕食风险处理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在高密度种群中,捕食风险处理组的杂类草优势度增长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杂类草生物量增长率在捕食风险处理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6),而禾本科和莎草科的优势度增长率和地上生物量增长率在处理间均无显着差异。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不同种群密度的高原鼠兔对捕食风险的响应存在显着差异。在捕食风险下,低种群密度高原鼠兔下丘脑AVP和c-fos基因表达显着增加,进而通过减少采食时间,增加警戒和洞内躲避时间来应对捕食风险,且低种群密度的高原鼠兔雄性个体睾酮含量也显着减少,而甲状腺激素、瘦素、皮质酮和皮质醇含量显着增加,导致其繁殖力降低,进而减少了种群数量,使低种群密度高原鼠兔栖息地莎草科和杂类草优势度、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显着增加。

代云川[5](2020)在《三江源地区人熊冲突特征、风险以及驱动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野生动物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导致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恶化,报复性猎杀严重威胁到野生动物的生存。西藏棕熊(Ursus arctos pruinosus)作为青藏高原的伞护种(Umbrella species),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牧民与棕熊之间的冲突急剧增加,严重影响到社区对棕熊及其他野生动物保护的积极性,报复性猎杀对棕熊生存构成威胁。掌握人熊冲突基本特征、了解牧民认知与态度、识别人熊冲突风险区和冲突驱动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人熊冲突缓解措施和棕熊保护对策至关重要。本研究于2017年至2019年在三江源地区治多县开展野外调研工作,对人熊冲突特征、牧民认知与态度、人熊冲突风险区、人熊冲突驱动因素以及防熊措施展开研究。研究首先设计了半结构型人熊关系调查问卷,基于问卷访谈对人熊冲突类型、空间分布、季节差异以及牧民对棕熊的容忍度进行了调查;其次,基于人熊冲突发生点位、地理环境因子、人为干扰因子以及棕熊生态学因子,利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 Ent)模型和电路理论(Circuit Theory)模型识别了人熊冲突风险区和风险扩散路径,分析了人熊冲突风险区与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如何基于人熊冲突风险区实施空间差异化管控措施;第三,研究提出了人熊冲突驱动因素的假设,包括牧民生活习惯改变、棕熊觅食行为变化、棕熊自然食物不足以及棕熊种群数量恢复等,然后通过入户访谈、旱獭密度调查、棕熊粪便采集以及基于宏基因组测序的棕熊食性分析对假设进行验证,进而识别人熊冲突的主要驱动因素;第四,评估了当前防熊措施的实施成效,了解了牧民对潜在防熊措施的认知。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人熊冲突特征与牧民态度认知研究。青海省人熊冲突高发区主要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及其周边,包括治多县、囊谦县以及曲麻莱县。高达92.31%(n=288)的受访者经历过不同程度的人熊冲突,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的牧民遭遇棕熊致害的频率高于国家公园外。棕熊典型致害类型为入室破坏,财产损失类型以门窗、家具以及生活用品为主。棕熊相比狼和雪豹造成的家畜损失更少,其主要捕食对象为羊。夏季为棕熊入室破坏和伤人的高发季,秋季为棕熊捕食家畜的高发季。受访者年龄(χ2=10.089,P=0.001)、房屋受损经历(χ2=12.596,P<0.001)以及补偿满意度(χ2=14.521,P<0.001)是影响受访者对棕熊容忍度的关键因素,年纪较小的受访者对棕熊的态度较年长者更为消极,经历过棕熊入室破坏的受访者对棕熊的容忍度更低,大部分受访者能够容忍棕熊捕食散养家畜,但难以接受棕熊入室破坏和伤人。(2)人熊冲突风险区识别。Max Ent模型识别出治多县人熊冲突风险区总面积为11577.91 km2,其中高、中、低风险区面积分别为1133.24 km2、4811.66 km2、5633.01 km2。根据Jackknife检验结果,对风险区贡献率最高的5个环境变量为LUCC(34.1%)、人口密度(31.4%)、NDVI(10.4%)、到河流距离(10.1%)、到湖泊距离(4.8%)。50.43%的风险区分布在海拔4600-4800 m之间,58.31%的风险区分布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内,高风险区则主要分布在与国家公园毗邻的多彩乡,占高风险区总面积的45.26%。Circuitscape Theory模型识别出风险扩散路径呈东南-西北走向,连通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内外。强电流风险扩散路径主要分布在索加乡东部和多彩乡东南部,多条风险扩散路径在多彩乡东南部汇合。强电流风险扩散路径主要分布在高风险区和中风险区的高寒草甸上。(3)人熊冲突驱动因素。人熊冲突驱动因素与牧民定居方式、棕熊觅食行为和棕熊数量恢复有关。自定居点建立以来牧民习惯将过冬给养储存于定居点内,棕熊逐渐学会了利用无人照看的定居点内的食物。88.78%(n=277)的受访者有季节性转场习性,而大部分定居点在夏季无人照看(n=262,83.97%),增加了棕熊入室破坏的概率。虽然当前91.35%(n=285)的受访者不再将食物储存于无人照看的定居点内,但由于没能妥善处理房屋周边的家畜尸体和生活垃圾,棕熊仍频繁前往定居点附近觅食。在棕熊粪便样品中(n=21)野生动物出现的总频次占比最大(51.11%),其次为家畜(21.11%)、植物(20%)以及定居点内的食物(7.78%);单个物种出现频次位居前5的是藏羚羊(n=17,80.95%)、旱獭(n=13,61.09%)、蒙古韭(n=8,38.1%)、绵羊(n=7,33.33%)以及狗(n=7,33.33%),单个物种最大丰度值位居前5的是旱獭(a=0.60)、绵羊(a=0.49)、牦牛(a=0.44)、青稞(a=0.41)以及鼠兔(a=0.25);旱獭和绵羊出现的频次和丰度均较高。旱獭数量逐年递增,旱獭密度对棕熊取食人类食物无显着影响(P=0.329);到石山的距离(P=0.022)和到定居点的距离(P=0.040)是影响棕熊取食人类食物的关键因素,表明棕熊倾向于前往距石山较近的定居点附近寻找人类食物。在过去10年里棕熊数量有所增加(n=217,69.55%),人熊冲突加剧可能与棕熊数量恢复存在一定联系。(4)人熊冲突缓解措施实施成效评估。记录到当前已有人熊冲突缓解措施16项,96.47%(n=301)的受访者同时使用多种防熊措施。访谈结果显示,保护过冬给养的有效措施是转移(n=249),保护定居点的有效措施是让人照看(n=13),保护散养家畜的有效措施是使用传统放牧方式替代半传统放牧方式(n=30)和在牦牛身上捆绑太阳能音响(n=8)。太阳能路灯对棕熊有一定的震慑作用,对于保护家畜、房屋以及人的效果明显(n=28)。以电围栏为代表的新技术措施防控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是光伏电池电压不稳和地线安装不当(n=4)。大部分受访者期望引进防熊铁皮箱(n=297,95.19%)、修筑水泥墙(n=295,94.55%)以及提升电围栏防控技术(n=257,82.37%)来保护财产,58.33%(n=182)的受访者建议使用防熊喷雾来保护人身安全。71.79%(n=224)的受访者对当前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方案不满,其原因是案件定损较为复杂、补偿金额较少、赔付延误且棕熊入室破坏定损成功率低,其期望补偿方式依次为现金(n=246,78.85%)、商业保险(n=39,12.5%)、粮食(n=17,5.45%)、其他(n=10,3.21%)。

田珊珊[6](2019)在《乌拉斯台口岸鼠体及体表寄生物监测与防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解中蒙边境乌拉斯台口岸地区鼠类携带病原体情况,采用夹夜(昼)法捕鼠并采集鼠体体表寄生物,进行形态学鉴定,对鼠体进行六种病原体监测。掌握鼠体携带病原体情况,研究鼠群和蚤的关系、鼠群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评估口岸输入性媒介传染病发生的风险,为口岸传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年—2018年连续三年在乌拉斯台口岸的生活区、联检大厅周围、存储场地、野外、边境区五种生境进行媒介生物监测,对鼠体进行病原学检测,包括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立克次体、巴尔通体、鼠疫耶尔森菌、伯氏疏螺旋体、汉坦病毒,共计6种。鉴别鼠体及体表寄生物的情况。统计分析用EXCEL2017软件和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结果:1)2016年—2018年乌拉斯台口岸共捕获2目5科7属7种鼠,优势种是赤颊黄鼠,占31.15%;其次是黄兔尾鼠,占26.92%;小家鼠,占22.69%。2)2016年共布放有效夹520夹次,平均鼠密度16.73%;2017年共布放有效夹1593夹次,平均鼠密度6.02%;2018年共布放有效夹1336夹次,平均鼠密度5.76%。所捕获鼠体,雌雄构成比为1:0.37。3)2016年,鼠体染蚤率12.64%,蚤指数1.82;染螨率2.30%,螨指数1.50;2017年,鼠体染蚤率51.04%,蚤指数3.94;染螨率17.70%,螨指数3.11;2018年,鼠体染蚤率49.35%,蚤指数5.13;染螨率11.69%,螨指数5.55。鼹形田鼠的蚤指数和染蚤率最高,分别是8.67、100.00%;灰仓鼠的染螨率最高,为18.00%,螨指数最高的则为赤颊黄鼠,5.54。4)2016年,未检测到阳性鼠体;2017年,检出1例无形体阳性(阳性率1.04%)、49例巴尔通体阳性(阳性率51.04%);2018年,检出3例巴尔通体阳性(阳性率3.90%)。5)乌拉斯台口岸地区巴尔通体感染的鼠体与其所携带的蚤情况无显着关联。6)赤颊黄鼠蚤体群落在口岸地区鼠类蚤群落中起到了串联的作用。7)利用风险评估矩阵法分析乌拉斯台口岸的风险,疾病通过媒体传播的概率为―可能‖;载体传播疾病的危害程度被归类为―较小‖;通过风险评估矩阵分类表判定风险等级为中等风险。结论:乌拉斯台口岸的媒介生物监测尚未达到国家要求。鼠种的分布受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口岸周边媒介生物的种类不多,但是密度高,体表寄生物的种类多。野外鼠感染巴尔通体的比例较其它生境的高。不年口岸有传入媒介传染病的风险。需要及时掌握病原体的发展情况,为后期发现、控制和消除口岸可能发生的鼠媒传染病疫情威胁提供指导。采取措施降低乌拉斯台口岸媒介生物密度、防止口岸虫媒病发生,守卫国门生物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张美文,王勇,李波,周训军[7](2018)在《洞庭湖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的鼠类群落管理》文中研究指明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思维处理当今社会遇到的各类问题是维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鼠类是地球上种类与数量最多的哺乳动物,虽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也有一些种类对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会产生危害,有效控制害鼠种群数量是很有必要的。基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思维,分析影响洞庭湖区主要害鼠群落结构及其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探讨有效的控制策略。结果表明,害鼠受本身生物学特性以及所处环境自然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呈现出一定的季节动态和年度动态;同时,当地的洪涝灾害、人工灭鼠、农房结构变化、农业生产活动、重大社会生态工程等的影响在一定时期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导致鼠类群落演替发生较大变化关键因素。近期而言,退田还湖和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洲滩的鼠类群落均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农田的一些种类大量侵入洲滩生境。因此害鼠的成灾原因上有社会的、经济的、自然的因素。据此,在鼠害大面积暴发的情况下提出的"全栖息地毒鼠技术",以及源于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生态学特性和暴发成灾机理的"阻断迁移通路"防治方法,均是适合于洞庭湖区域当时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的鼠害治理实用技术,比单纯化学灭鼠方法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明显地提升和改善。

张家勇,丁俊,白玉银,关玉辉,李志,张稷博,王纯玉[8](2017)在《辽宁省2006-2015年鼠类密度及种群结构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辽宁省鼠密度、鼠类种群构成、不同生境鼠密度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为制定鼠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6-2015年,在城镇设置居民区和特殊行业2种类型监测点,农村设置村内和村外2种类型监测点,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结果 2006-2015年辽宁全省共布放鼠夹1 059 319夹次,有效夹1 009 744夹次,捕获鼠类18 929只,平均鼠密度为1.87%,2006-2015年10年间鼠密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城市鼠密度(1.15%)远低于农村(2.69%),农村村内(3.39%)>农村村外(1.97%)>特殊行业(1.32%)>居民区(0.97%)。2006-2015年辽宁省农村村内、特殊行业和居民区鼠密度均呈下降趋势,而农村村外鼠密度呈先下降后回升趋势。褐家鼠为辽宁省优势鼠种,但其构成比呈下降趋势,黑线姬鼠和小家鼠构成比呈上升趋势,黑线仓鼠和大仓鼠构成比基本稳定。居民区、特殊行业和农村村内优势种为褐家鼠,农村村外优势种为黑线姬鼠,不同生境中褐家鼠的构成比均呈下降趋势,小家鼠构成比均呈上升趋势,但农村村外黑线姬鼠构成比呈上升趋势。黑线仓鼠和大仓鼠在4种生境的构成比在稳定的区间内变化不明显。结论 2006-2015年辽宁省鼠密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农村应作为重点防控地区;不同生境鼠种构成不同,应对优势鼠种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制措施以降低鼠密度,从而达到控制鼠传疾病的目的。

侯银续,黄发源,杨广岚,张家林,陆群,张跃玉,吴丽琴,王计争[9](2014)在《安徽省部分城市鼠类特征及种群结构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安徽省鼠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鼠密度情况,为制定鼠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农村自然村、特殊行业和城镇居民区3种类型监测点各1个,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结果 2011年共捕获鼠类104只,平均鼠密度为0.49%;小家鼠(66.35%)及褐家鼠(30.77%)为优势鼠种,不同生境鼠密度农村自然村>城镇居民区>特殊行业;总体鼠密度、不同生境鼠密度均呈典型的三峰形曲线,3月出现第1个鼠密度高峰、5-6月和8-10月又出现2次高峰。结论基本掌握了安徽省鼠类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建议根据鼠类栖息习性及季节消长特点,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并加强对鼠类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和防制对策的研究。

孙成杰[10](2008)在《长春市城区家栖鼠种群分布及抗药性调查》文中提出家栖鼠作为病媒生物的一类,能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多种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如何开展科学灭鼠,把鼠密度控制在无以为害的程度,是公共卫生方面需要解答的一个问题。掌握家栖鼠的种群分布(鼠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及不同鼠种对灭鼠药物的抗药性情况,对本地鼠害防制工作有重要意义。本次调查为进一步掌握长春市城区居民区、特殊行业、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家栖鼠种群构成及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褐家鼠对溴鼠灵的抗药性)情况,分析和充实长春市病媒生物资料,在日常的灭鼠工作中有针对性的选用灭鼠药物,提高城市灭鼠工作质量,预防和控制鼠传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以及合理制定病媒生物防制方案,开展科学灭鼠提供依据。以夹夜法进行家栖鼠的种群分布调查(居民区、特殊行业、城中村的鼠密度及鼠种调查);抗药性调查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检测褐家鼠对溴鼠灵的抗药性。本次家栖鼠种群分布调查共捕鼠129只,其中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112只占86.82%,小家鼠(Mus musculus)7只占5.43%,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10只占7.75%,褐家鼠为优势种。经对24只褐家鼠进行抗药性监测,摄食0.005%溴鼠灵毒饵6天,食毒期内全部死亡。经出血情况观察,符合抗凝血灭鼠剂毒杀症状。按褐家鼠抗药性检验(评价)标准,其对第二代抗凝血剂溴鼠灵,没有产生抗药性个体。调查结果表明长春市城区家栖鼠以褐家鼠为主,城中村和居民区的鼠密度比特殊行业高,是下一步鼠害防制的重点地区。长春市城区可继续使用溴鼠灵灭鼠剂防治鼠害,同时应采取综合防制措施,科学合理开展灭鼠活动。

二、特殊生境灭鼠方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殊生境灭鼠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血清蛋白、组织蛋白及同工酶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大林姬鼠简介
        1.1.1 大林姬鼠生物学特征
        1.1.2 大林姬鼠繁殖习性
        1.1.3 大林姬鼠的食性
        1.1.4 大林姬鼠栖息地选择
        1.1.5 大林姬鼠对林业的危害
        1.1.6 大林姬鼠的防治
    1.2 黑线姬鼠简介
        1.2.1 黑线姬鼠的生物学特征
        1.2.2 黑线姬鼠繁殖习性
        1.2.3 黑线姬鼠的食性
        1.2.4 黑线姬鼠栖息地选择及巢区构造
        1.2.5 黑线姬鼠的危害
        1.2.6 黑线姬鼠的防治
    1.3 野生动物实验动物化
    1.4 动物血清蛋白、组织蛋白聚丙酰胺凝胶电泳研究进展
    1.5 动物消化同工酶
    1.6 抗氧化酶
        1.6.1 生物体中活性氧的产生
        1.6.2 活性氧的危害
        1.6.3 生物体抗氧化酶作用机制
    1.7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点概况
        2.1.1 三道关自然保护区
        2.1.2 牡丹峰自然保护区
    2.2 实验动物
    2.3 实验药品
    2.4 实验仪器
    2.5 实验样品的制备
        2.5.1 血清蛋白的制备
        2.5.2 组织蛋白待测液的制备
        2.5.3 粗酶液的制备
    2.6 电泳上样液的制备
    2.7 平板胶的制备
        2.7.1 连续平板胶的制备
        2.7.2 不连续平板胶的制备
        2.7.3 SDS变性不连续平板胶的制备
    2.8 电泳
        2.8.1 血清蛋白电泳
        2.8.2 组织蛋白电泳
        2.8.3 同工酶酶电泳
    2.9 染色与洗脱
        2.9.1 血清蛋白染色与洗脱
        2.9.2 组织蛋白染色
        2.9.3 淀粉酶染色
        2.9.4 酯酶染色
        2.9.5 蛋白酶染色
        2.9.6 超氧化物酶/过氧化物酶染色
    2.10 电泳结果判定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大林姬鼠、黑线姬鼠血清蛋白、组织蛋白电泳结果、分析
        3.1.1 大林姬鼠、黑线姬鼠血清蛋白电泳结果、分析
        3.1.2 大林姬鼠、黑线姬鼠组织蛋白电泳结果、分析
    3.2 大林姬鼠、黑线姬鼠消化系统中3 种同工酶电泳结果、分析
        3.2.1 AMY同工酶电泳结果、分析
        3.2.2 PRO同工酶电泳结果、分析
        3.2.3 EST同工酶电泳结果、分析
    3.3 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超氧化物酶、过氧化物酶电泳结果、分析
        3.3.1 血清中超氧化物酶电泳结果、分析
        3.3.2 血清中过氧化物酶电泳结果、分析
        3.3.3 组织超氧化物酶电泳结果、分析
        3.3.4 组织过氧化物酶电泳结果、分析
        3.3.5 消化系统超氧化物酶电泳结果、分析
        3.3.6 消化系统过氧化物酶电泳结果、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血清蛋白、组织蛋白
    4.2 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消化系统中3 种主要消化同工酶
    4.3 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超氧化物酶、过氧化物酶
        4.3.1 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血清中超氧化物酶、过氧化物酶
        4.3.2 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组织中超氧化物酶、过氧化物酶
        4.3.3 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消化系统中超氧化物酶、过氧化物酶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上海市虹口区城区下水道鼠类调查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下水道鼠密度调查
        1.2.2 毒饵灭鼠方法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生境下水道鼠密度调查结果
    2.2 城市下水道内鼠类数量分布与季节关系
    2.3 不同季节下水道的灭鼠结果
        2.3.1 春季短期灭鼠效果
        2.3.2 秋季短期灭鼠效果
3 讨论
    3.1 城区下水道适合鼠类筑巢繁殖
    3.2 下水道灭鼠的特点

(3)鼠类抗药靶基因多态性及在黄胸鼠抗药性评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常用灭鼠剂的种类及毒性概述
    1.2 鼠类抗药性的产生与发展现状
    1.3 鼠类抗药性的形成机制
        1.3.1 天然抗性
        1.3.2 后天获得抗性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干旱区鼠类抗性基因的多态性及选择信号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样品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数据库和软件
    2.2 实验方法
        2.2.1 DNA的提取
        2.2.2 引物设计和PCR扩增
        2.2.3 序列的收集、拼接及比对
        2.2.4 序列多态性及3D结构
        2.2.5 系统发育分析
        2.2.6 选择压分析
    2.3 结果
        2.3.1 序列特征
        2.3.2 系统发育分析
        2.3.3 维生素K循环相关基因的选择压分析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我国黄胸鼠Vkorc1基因多态性及抗药性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样品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主要数据库和软件
    3.2 实验方法
        3.2.1 PCR扩增黄胸鼠Vkorc1 基因
        3.2.2 我国黄胸鼠种群遗传多态性及系统发育分析
    3.3 结果
        3.3.1 黄胸鼠Vkorc1基因多态性分析
        3.3.2 我国黄胸鼠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高原鼠兔个体和种群对捕食风险的响应及其栖息地植物群落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重要性
        1.1.2 草地鼠害现状
        1.1.3 草地鼠害形成的原因
        1.1.4 草地鼠害的防控现状
    1.2 研究目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捕食风险研究进展
    2.2 捕食风险大小的评估
    2.3 捕食风险对小型哺乳动物的影响
        2.3.1 捕食风险对小型哺乳动物采食行为的影响
        2.3.1.1 采食时间格局的变化
        2.3.1.2 食谱组成的变化
        2.3.1.3 栖息地环境的变化
        2.3.2 捕食风险对小型哺乳动物防御行为的影响
        2.3.3 捕食风险对小型哺乳动物内分泌的影响
        2.3.4 捕食风险对小型哺乳动物神经环路的影响
        2.3.5 捕食风险对小型哺乳动物繁殖的影响
        2.3.6 捕食风险对小型哺乳动物种群密度的影响
        2.3.7 捕食风险对小型哺乳动物栖息地植物群落的影响
    2.4 高原鼠兔研究概况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2 研究对象
    3.3 试验设计
    3.4 技术路线
    3.5 研究目标和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3.5.1 研究目标
        3.5.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3.6 研究内容
        3.6.1 高原鼠兔个体对捕食风险的响应
        3.6.2 高原鼠兔种群对捕食风险的响应
        3.6.3 高原鼠兔栖息地植物群落对捕食风险的响应
    3.7 研究方法
        3.7.1 高原鼠兔适宜干扰期和无人机最优飞行参数研究
        3.7.1.1 高原鼠兔月际体况调查
        3.7.1.2 高原鼠兔季节节律和昼夜节律调查
        3.7.1.3 高原鼠兔繁殖期及繁殖强度调查
        3.7.1.4 高原鼠兔激素月际间变化调查
        3.7.1.5 无人机有效干扰高度的选择方法
        3.7.1.6 无人机有效干扰半径的确定
        3.7.1.7 无人机飞行速度的确定
        3.7.2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行为、生理激素和繁殖力的影响
        3.7.2.1 样地设置
        3.7.2.2 高原鼠兔个体标记
        3.7.2.3 捕食风险干扰源设置
        3.7.2.4 高原鼠兔行为监测
        3.7.2.5 高原鼠兔粪便收集及激素含量测定
        3.7.2.6 数据分析
        3.7.3 捕食风险下高原鼠兔应激基因表达的变化
        3.7.3.1 样地设置
        3.7.3.2 高原鼠兔个体标记
        3.7.3.3 捕食风险干扰源设置
        3.7.3.4 高原鼠兔大脑样本收集
        3.7.3.5 下丘脑总RNA的提取及逆转录
        3.7.3.6 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
        3.7.3.7 数据处理
        3.7.4 捕食风险下高原鼠兔栖息地植物的变化
        3.7.4.1 样地设置
        3.7.4.2 植被调查
        3.7.4.3 数据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确定模拟捕食风险干扰高原鼠兔的时期
        4.1.1 高原鼠兔体重和繁殖特征的月季间变化
        4.1.2 高原鼠兔活动节律
        4.1.3 高原鼠兔内分泌激素月季间变化
        4.1.4 小结
    4.2 模拟天敌的旋翼无人机飞行参数
        4.2.1 无人机最佳飞行高度的确定
        4.2.2 无人机飞行速度的确定
        4.2.3 无人机有效干扰半径的确定
        4.2.4 小结
    4.3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行为的影响
        4.3.1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采食行为的影响
        4.3.2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洞内行为的影响
        4.3.3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警戒行为的影响
        4.3.4 小结
    4.4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生理激素的影响
        4.4.1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睾酮(T)的影响
        4.4.2 高原鼠兔孕酮(PROG)含量的变化
        4.4.3 高原鼠兔皮质酮(CORT)皮质醇和(Consoil)含量的变化
        4.4.4 高原鼠兔甲状腺激素(T_4)含量的变化
        4.4.5 高原鼠兔瘦素(LEP)含量的变化
        4.4.6 小结
    4.5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AVP和c-fos mRNA的影响
        4.5.1 内参基因与目的基因PCR产物的扩增
        4.5.2 定量PCR检测
        4.5.3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AVP mRNA的影响
        4.5.4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c-fos mRNA的影响
        4.5.5 小结
    4.6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体重、繁殖力和种群密度的影响
        4.6.1 高原鼠兔体重对捕食风险的响应
        4.6.2 捕食风险下高原鼠兔睾丸重变化
        4.6.3 捕食风险下高原鼠兔胎仔数变化
        4.6.4 捕食风险干扰下高原鼠兔种群密度变化
        4.6.5 小结
    4.7 捕食风险下高原鼠兔栖息地植被的变化
        4.7.1 捕食风险干扰下植物功能群多样性变化
        4.7.2 捕食风险干扰下植物功能群生物量变化
        4.7.3 小结
第五章 讨论
    5.1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行为的影响
    5.2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体重的影响
    5.3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生理激素的影响
    5.4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AVP和c-fos基因的影响
        5.4.1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下丘脑c-fos mRNA表达的影响
        5.4.2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下丘脑AVP mRNA表达的影响
    5.5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繁殖力和种群密度的影响
        5.5.1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繁殖力的影响
        5.5.2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影响
    5.6 捕食风险下高原鼠兔栖息地植物的变化
        5.6.1 高寒草甸植物群落优势度对捕食风险的响应
        5.6.2 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对捕食风险的响应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展望
第八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项目来源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5)三江源地区人熊冲突特征、风险以及驱动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棕熊特征、分布及其数量
        1.2.2 棕熊保护生物学研究
        1.2.3 棕熊主要威胁因素
        1.2.4 人熊冲突研究
        1.2.5 人兽冲突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科学问题
        1.3.3 技术路线
        1.3.4 创新点
2 人熊冲突特征与牧民态度认知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区域
        2.2.2 数据来源
        2.2.3 问卷设计
        2.2.4 调查对象选择
        2.2.5 半结构化访谈
        2.2.6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人兽冲突空间格局
        2.3.2 人熊冲突经历
        2.3.3 人熊冲突主要类型
        2.3.4 人熊冲突季节差异
        2.3.5 牧民对棕熊的态度
    2.4 讨论
3 人熊冲突风险区识别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环境变量
        3.2.3 风险预测模型
        3.2.4 风险扩散路径识别
    3.3 结果
        3.3.1 模型精度验证
        3.3.2 风险区分布
        3.3.3 风险扩散路径
    3.4 讨论
4 人熊冲突驱动因素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人熊冲突驱动因素筛选
        4.2.2 半结构化访谈
        4.2.3 旱獭密度调查
        4.2.4 基于粪便DNA技术的棕熊食性分析
        4.2.5 棕熊食物选择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4.3 结果
        4.3.1 牧民生活习惯变化
        4.3.2 棕熊种群数量变化
        4.3.3 棕熊自然食物变化
        4.3.4 棕熊食物资源利用
        4.3.5 人熊冲突原因认知
    4.4 讨论
5 人熊冲突缓解措施实施成效评估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3 结果
        5.3.1 防熊措施及其效果
        5.3.2 人熊冲突补偿方案
        5.3.3 潜在防熊措施选择
        5.3.4 潜在补偿方案认知
    5.4 讨论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防止棕熊入室破坏
        6.2.2 减少棕熊捕食家畜
        6.2.3 训练和转移问题熊
        6.2.4 完善补偿方案
        6.2.5 改善牧民生计
        6.2.6 开展综合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乌拉斯台口岸鼠体及体表寄生物监测与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
        2.1 监测时间
        2.2 监测地点
        2.3 监测依据
        2.4 鉴定方法
        2.5 风险评估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分析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7)洞庭湖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的鼠类群落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鼠类种群的自然因素
    1.1 害鼠生物学特性研究
    1.2 洪涝对鼠类群落的影响
2 社会经济因素对鼠类群落种群的影响
    2.1 人工灭鼠对鼠类群落的干扰
    2.2 农村住房结构变化对鼠类群落的影响
    2.3 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2.4 重大工程的影响
        2.4.1 退田还湖工程对鼠类群落的影响
        2.4.2 三峡工程对鼠类群落的影响
3 害鼠成灾规律的分析
4 害鼠群落数量管理措施
5 讨论
    5.1 鼠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基本功能
    5.2 主要生境的鼠类群落演替

(8)辽宁省2006-2015年鼠类密度及种群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监测点的设置
        1.2.2 监测时间
        1.2.3 监测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鼠密度
        2.1.1 不同年度鼠密度
        2.1.2 不同生境鼠密度
        2.1.3 不同生境鼠密度变化趋势
    2.2 鼠种构成
        2.2.1 鼠种构成10年间变化趋势
        2.2.2 不同生境鼠种构成
        2.2.3 不同生境鼠种构成10年间变化趋势
3 讨论
    3.1 鼠密度分析
        3.1.1 年度与鼠密度
        3.1.2 生境与鼠密度
        3.1.3 各生境的变化趋势
    3.2 鼠种构成分析
        3.2.1 年度与鼠种构成
        3.2.2 生境与鼠种构成
        3.2.3 各生境的变化趋势

(9)安徽省部分城市鼠类特征及种群结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鼠种构成
    2.2 不同生境鼠密度
    2.3季节消长
3 讨论

(10)长春市城区家栖鼠种群分布及抗药性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前言
    1.1 家栖鼠种群分布
        1.1.1 几种常见鼠种的生态习性
        1.1.2 家栖鼠种群分布调查
    1.2 灭鼠剂
    1.3 鼠的抗药性
        1.3.1 抗药性发生机制
        1.3.2 抗药性发生情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鼠密度及鼠种构成调查
        2.1.1 鼠密度调查方法
        2.1.2 监测点选择
    2.2 抗药性实验
        2.2.1 药物及试鼠来源
        2.2.2 抗药性试验方法
        2.2.3 抗药性评价标准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鼠密度监测情况
        3.1.1 鼠密度总体情况
    3.2 鼠种构成情况
        3.2.1 鼠种构成总体情况
        3.2.2 不同生境鼠种构成情况
    3.3 鼠抗药性情况
        3.3.1 抗药性发生率
        3.3.2 摄药剂量及个体敏感性
        3.3.3 死亡时间及症状
第4章 讨论
    4.1 鼠密度及鼠种构成分析
        4.1.1 鼠密度分析
        4.1.2 鼠种构成分析
    4.2 鼠抗药性分析
        4.2.1 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发展规律
        4.2.2 家栖鼠抗药性检测方法及标准
        4.2.3 家栖鼠抗药性的治理对策
    4.3 鼠传疾病现状与分析
    4.4 鼠害综合防制对策
        4.4.1 目标管理、加大投入
        4.4.2 做好专业队伍的培训
        4.4.3 防制方法
        4.4.4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4.4.5 搞好宣传发动
        4.4.6 打造精品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四、特殊生境灭鼠方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血清蛋白、组织蛋白及同工酶的比较研究[D]. 贾修歧.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2]上海市虹口区城区下水道鼠类调查与防治研究[J]. 蒋璐.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20(04)
  • [3]鼠类抗药靶基因多态性及在黄胸鼠抗药性评估中的应用[D]. 陈燕.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4]高原鼠兔个体和种群对捕食风险的响应及其栖息地植物群落的变化[D]. 周睿.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5]三江源地区人熊冲突特征、风险以及驱动因素研究[D]. 代云川.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6]乌拉斯台口岸鼠体及体表寄生物监测与防控研究[D]. 田珊珊.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4)
  • [7]洞庭湖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的鼠类群落管理[J]. 张美文,王勇,李波,周训军.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06)
  • [8]辽宁省2006-2015年鼠类密度及种群结构分析[J]. 张家勇,丁俊,白玉银,关玉辉,李志,张稷博,王纯玉.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7(01)
  • [9]安徽省部分城市鼠类特征及种群结构初探[J]. 侯银续,黄发源,杨广岚,张家林,陆群,张跃玉,吴丽琴,王计争.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04)
  • [10]长春市城区家栖鼠种群分布及抗药性调查[D]. 孙成杰. 吉林大学, 2008(07)

标签:;  ;  ;  

特殊栖息地灭鼠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