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促转型、节水促增效——山西省大中灌区水管机组改造的调查与思考

改革促转型、节水促增效——山西省大中灌区水管机组改造的调查与思考

一、改革促改造 节水促增效——山西省大中型灌区水管单位改革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夏支平[1](2011)在《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现阶段农村公共危机及其治理。做出这样的研究定位,一方面在于农村公共危机频发,形势严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在国家整体繁荣的背景下,农村却相对衰败: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田水利荒废、自然灾害发作频繁、黑恶势力横行乡里、农民负担沉重、干群关系紧张、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总之,世纪之交的中国农村出现了普遍性社会危机和村庄失序。另一方面,目前学界对公共危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共危机的政府管理、城市公共危机治理和国外成功经验的借鉴等方面,对农村乡土社会变迁和基层社会组织的运作逻辑缺乏了解,未能对农村公共危机及其治理做出全面深入的研究。所以,本文把研究范围限定在农村公共危机,即发生地在农村,或者发生地不在农村但其影响波及到农村场域的各种公共危机事件。农村公共危机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事件。为了追本溯源,了解农村公共危机的诱因,本文构建了基于风险、脆弱性与危机三者内在逻辑关系的分析框架,指出当前农村频发的公共危机根源于农村风险社会形成和农村社会的脆弱性。治理农村公共危机,应该改善农村社会治理结构,减少风险隐患,降低农村社会的脆弱性。农村公共危机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治理是由治理主体理对象和治理环境等三元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在当前中国农村,农村公共危频频发作,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形式多变。农村治理主体日益多元化,但相互之间权责不清,缺乏有效整合,治理效能不足。同时,由于资源外流,农村社会呈现全面衰败的趋势,公共危机治理资源和手段极为有限。显然,没有健全有力的治理主体,没有明确的权责配置,缺乏可操作的制度化方法,农村公共危机治理就会陷入混乱无序。不仅不能有效地化解危机,相反可能会加重危机,导致更大的损失。为此,本文以治理理论为指导,从主体建设、体制建设、机制建设等三个层面,阐明了农村公共危机的治理之道,指出应该当塑造健全有力的治理主体,建立分工协作和权责明确的治理体制,建设反应快速、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治理机制。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农村公共危机的治理体系。当前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有一个关键性的预设前提:社会组织程度高,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不仅坚强有力,而且合作良好。显然,在当前中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这个前提并不具备。恰恰相反,县级政府职能偏颇,乡镇政府贫弱不堪,村社组织发育不良,农户合作困难,干群关系紧张。如此等等,都表明农村社会组织程度低下,合作成本高昂、集体行动困难、主体效能不足。因此,面对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公共危机,首先应该通过民主自治、职能机构的精简,造就一个以民为本的责任型县级政府;其次是通过实行乡派和职能精简,建设惠农型乡镇政府;再次是通过赋权强村,真正实现村民自治,发挥村社组织的自救互救功能;最后是通过维权和自组织建设,提高农户的减灾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和村民自治制度的先后实施,一方面农户和村社组织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县乡政府也逐步淡出了农村社会,农村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初步成型。另一方面,面对危机的严重威胁和破坏,县乡政府、村社组织和农户等任何一方都缺乏独立应对的能力。因此,唯一的选择是团结起来,合作共治。目前,以县为主,党政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村社组织协同,农户积极参与的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初见雏形,但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诸多障碍。为此,应该从政府责任和社会资本两方面着手,刚柔并济,相辅相成,实现多元主体的有效整合,充分发挥政府、村社组织和农户等多元主体在危机治理中的协同效应。公共危机治理,依赖于一系列制度化方法,即治理机制。当前,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重点依然停留在应急管理和灾后恢复性重建上,对危机事前的预防预警,以及灾后重建的战略性重视不足。为此,应该以危机预防和准备为主,以危机预警和应急管理为核心,重视农村灾区重建的战略性,不断完善农村公共危机治理机制。

柴方营[2](2006)在《中国水资源产权配置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如果说‘十五’计划我们大多数的指标都基本完成了,但是坦白地告诉大家,环境指标没有完成。”2006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答记者问时说。中国的环境问题首当其冲的是水资源问题。水资源的突出矛盾表现在水质污染日趋严重,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水资源短缺加剧,水资源浪费惊人。中国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61889亿m3,其中45%转化为地表和地下水资源,55%蒸发。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27115亿m3,地下水资源量8288亿m3。扣除重复计算量,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为主要部分,约占94.4%。中国水资源的主要特点是:水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亩均占有水平很低;水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南多北少,相差悬殊;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人口、土地资源的配置很不适应;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中国水资源的危机表现在: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十分有限。据世界银行1998年对132个国家的统计,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4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排到了第82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水污染程度严重,损失巨大。据水利部对全国700余条河流约10万km河长开展的水资源质量评价,46.5%河长受到污染;10.6%的河长严重污染,水体己丧失使用价值;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河湖萎缩,河道断流。黄河从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到1998年的27年间,黄河利津站共有21年发生断流,断流频率已达四年五断,共计断流1050天,平均每个断流年份50天,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断流河段长达704km,占下游河段总长的90%。近30年来,我国湖泊水面面积已缩小了30%。地下水超采过量,引发环境问题。由于地表水资源贫乏和水污染加剧,致使一些地区对地下水进行掠夺式开发,地下水超采十分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149个,漏斗面积15.8万km2,其中严重超采面积6.7万km2,占超采面积的42.3%。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后果堪忧。我国己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km2。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目前,全国农田灌溉大都用土渠输水,渠道水的利用系数为0.5左右,进入田间的水由于采用大水漫灌,又有近一半渗漏、蒸发掉了,真正被农作物利用的,只是灌溉总水量的1/3左右。我国单方水的效益平均不到1.0kg粮食,而不少国家利用现代的先进灌溉技术,单方水的效益均在2.0kg粮食以上。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长,工农业用水矛盾日见突出。解放以来,我国全社会用水总量和人均用水量都迅速扩张,从1949~1998年,总用水量增长了4.3倍,人均用水量增长了1.3倍。供水工程老化失修,工程性缺水日趋严重。我国的供水工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五六十

宋辉文[3](2005)在《发展节水农业实现长治市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治市地处黄土高原东南部山地丘陵区,十年九旱,水资源紧缺。因此,研究和发展节水农业,对于实现长治市农业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以节水农业支撑长治市的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实践价值。 本文以水资源学、农田水利学、土壤学、栽培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农业推广学、节水农业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通过定性和定量地分析长治市水土资源条件和利用现状、科学计算水土平衡和匹配水土资源、评价节水技术的适宜性、分析农业水资源管理的技术措施和政策,提出了实现长治市农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和科学可行的节水农业模式和推广措施。论文得到如下结论: 1、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是长治市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提高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是实现长治市农业水土资源平衡匹配的前提。 3、发展节水农业是实现长治市农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措施。 4、选择适宜的技术推广模式是长治市发展节水农业的保证。 5、以参与式农业推广理论为指导,推行“参与式灌溉管理”是推动长治市节水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姚高宽[4](2002)在《改革促改造 节水促增效——山西省大中型灌区水管单位改革的调查与思考》文中指出结合山西省灌区实情,阐述了灌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当前灌区改革的做法与成效,以及影响灌区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同时就如何贯彻落实水利部“两改一提高”的要求和晋政发〔2002〕8号文件精神,逐步引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引入社会保障机制以及建立必要的灌区改革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姚高宽[5](2002)在《改革促改造 节水促增效——关于山西省大中型灌区水管单位改革的调查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按照水利部“两改一提高”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以及晋政发[2002]8号文件精神,山西省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综合改革工作稳步推进。为加快步伐,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灌区如何逐步引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引入社会保障机制以及建立必要的灌区改革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二、改革促改造 节水促增效——山西省大中型灌区水管单位改革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革促改造 节水促增效——山西省大中型灌区水管单位改革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2.3 综合评价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思考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思考
第二章 农村公共危机的基本态势
    2.1 农村与农村公共危机
        2.1.1 农村
        2.1.2 农村公共危机
    2.2 当前中国农村公共危机的基本态势
        2.2.1 国际背景
        2.2.2 国内环境
        2.2.3 当前中国农村公共危机的基本态势
第三章 农村公共危机的诱因分析
    3.1 基于风险、脆弱性与危机关系的分析框架
        3.1.1 危机与风险的关系
        3.1.2 危机与脆弱性的关系
        3.1.3 基于风险、脆弱性与危机关系的分析框架
    3.2 农村社会风险的成因分析
        3.2.1 社会风险形成的理论阐释
        3.2.2 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与风险
        3.2.3 农村政治结构变革与风险
        3.2.4 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与风险
        3.2.5 城乡关系演变与农村风险
    3.3 农村社会的脆弱性分析
        3.3.1 脆弱性的分析模型
        3.3.2 农业是弱质产业
        3.3.3 农民的贫困化
        3.3.4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
第四章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理论基础
    4.1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理论基础
        4.1.1 治理理论
        4.1.2 乡村治理理论.
        4.1.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4.2 农村公共危机的网络化治理
        4.2.1 应急管理、公共危机管理与公共危机治理
        4.2.2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
        4.2.3 农村公共危机的网络化治理
第五章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主体建设
    5.1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多元化主体体系
        5.1.1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主体
        5.1.2 农村公共治理主体体系的构成
    5.2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主体存在的问题
        5.2.1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主体效能的分析框架
        5.2.2 县级政府执政偏颇
        5.2.3 乡镇政府“悬浮”
        5.2.4 村社组织消极被动
        5.2.5 农民主体地位缺失
    5.3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主体建设的路径
        5.3.1 民主简县
        5.3.2 乡派精乡
        5.3.3 赋权强村
        5.3.4 保障农民权利
第六章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的优化
    6.1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的演变
        6.1.1 建国初期的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
        6.1.2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
        6.1.3 改革开放时代的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
    6.2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的现状及评价
        6.2.1 现行的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
        6.2.2 现行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的优势
        6.2.3 现行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6.3 完善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的思路
        6.3.1 双重整合的总体思路
        6.3.2 政府权力的刚性整合
        6.3.3 社会资本的柔性整合
第七章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机制的完善
    7.1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机制体系
        7.1.1 公共危机管理阶段分析模型
        7.1.2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机制体系
    7.2 农村公共危机预防与准备机制的改进
        7.2.1 农村公共危机预防与准备机制的内容
        7.2.2 农村公共危机预防与准备机制的欠缺
        7.2.3 农村公共危机预防与准备机制的改进
    7.3 农村公共危机预警与应急机制的改善
        7.3.1 农村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改善
        7.3.2 农村公共危机应急处置机制的改善
    7.4 农村灾区的战略性重建
        7.4.1 问题的提出
        7.4.2 战略性重建的涵义与要求
        7.4.3 农村灾后的战略性重建的过程与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中国水资源产权配置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背景分析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2 水权配置的理论基础
    2.1 水权配置的哲学基础
    2.2 水权配置的法学基础
    2.3 水权配置的政治学基础
    2.4 水权配置的经济学基础
    2.5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水权配置与管理发展现状
    3.1 国外管理现状
    3.2 国内发展现状
    3.3 本章小结
4 我国水权配置的基本原则和模式
    4.1 非耗费性水权配置案例成败分析
    4.2 水权配置制度原则和模式
    4.3 本章小结
5 初始水权配置
    5.1 国际界河初始水权分配
    5.2 国内河流初始水权分配
    5.3 地下水资源初始水权分配
    5.4 水库水资源初始水权分配
    5.5 本章小结
6 生活用水水权配置与管理
    6.1 生活用水状况
    6.2 生活用水特点和问题
    6.3 居民生活用水水权配置与管理
    6.4 其他生活用水水权配置与管理
    6.5 本章小结
7 农业用水水权配置与管理
    7.1 农业用水概况
    7.2 农业水权配置与管理
    7.3 本章小结
8 工业用水水权配置与管理
    8.1 工业用水概况、特点和问题
    8.2 水生产企业水权配置与管理
    8.3 工业生产取水水权配置与管理
    8.4 本章小结
9 基于水权配置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9.1 水资源管理民主制度
    9.2 水资源管理市场调节
    9.3 水资源管理法律体系
    9.4 水资源管理行政体系
    9.5 本章小结
10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3)发展节水农业实现长治市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长治市水土资源利用现状与可持续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2.1 水土资源自然条件
    2.2 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2.3 可持续利用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第三章 长治市农业水土资源平衡匹配分析
    3.1 农业水土资源平衡匹配分析的必要性
    3.2 水土资源平衡匹配理论
    3.3 水土资源平衡匹配计算
    3.4 农业水土资源平衡匹配分析
第四章 发展节水农业实现长治市农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
    4.1 农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意义和实现措施分析
    4.2 节水农业的内涵及其紧迫性必要性
    4.3 发展节水农业的潜力与可行性分析
第五章 长治市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发展模式探讨
    5.1 节水农业技术措施适宜性评价
    5.2 节水农业分区技术推广发展模式探讨
第六章 以农业推广理论推动长治市节水农业发展
    6.1 节水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6.2 农业推广理论与节水农业发展的关系
    6.3 用参与式农业推广理论推动长治市节水农业发展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改革促改造 节水促增效——关于山西省大中型灌区水管单位改革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灌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1. 确保粮食安全
    2. 有力缓解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3. 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4. 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为黄河不断流作出了贡献
二、大中型灌区改革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1. 出台政策,制定方案
    2. 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实现突破
    3. 人事制度改革有效切入
    4. 以“斗管会”为代表的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在各灌区已全面推行
三、影响灌区改革与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1. 改造任务艰巨,投入明显不足
    2. 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
    3. 水源供水不足,保护措施不力
    4. 观念不够解放,保障机制缺乏
四、几点思考和建议
    1. 逐步引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灌区改革
    2. 要处理好改革与改造的辨证关系,实现改革促改造、节水促增效
    3. 要把握重点,有效切入
    4. 进一步完善和培育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
    5. 积极探索灌区分流及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
    6. 要制定科学的改革发展规划,建立必要的改革考核激励机制

四、改革促改造 节水促增效——山西省大中型灌区水管单位改革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研究[D]. 夏支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6)
  • [2]中国水资源产权配置与管理研究[D]. 柴方营. 东北农业大学, 2006(02)
  • [3]发展节水农业实现长治市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宋辉文.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4)
  • [4]改革促改造 节水促增效——山西省大中型灌区水管单位改革的调查与思考[J]. 姚高宽. 山西水利, 2002(S2)
  • [5]改革促改造 节水促增效——关于山西省大中型灌区水管单位改革的调查与思考[J]. 姚高宽. 中国水利, 2002(09)

标签:;  ;  ;  ;  ;  

改革促转型、节水促增效——山西省大中灌区水管机组改造的调查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