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胶带在果树上的应用

透明胶带在果树上的应用

一、透明胶布在果树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邵平[1](2016)在《论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文中研究说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过38年的发展,农村原有的生产关系逐渐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农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农业产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城乡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拉大,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失,突出表现为“农业副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解决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迫在眉睫。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业发展越来越滞后,“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当前我国发展的最大短板,不仅制约着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进程,直接影响到7亿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幸福指数,更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安全和全国13亿人口的食品安全问题。针对农村和农业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形势,我国提出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完善农业生产关系以更好地适应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的新要求,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的农业发展方式,努力构建切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2014年农业部出台《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基本原则和实现途径,明确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各项政策;2015年财政部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意见》等。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各地掀起了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热潮,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政府对各新型经营主体间的比较优势认识还不够清晰,更偏向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大资本,这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二、关于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往往设定规模下限,热衷大规模,而不是适度规模,这有悖于客观实际和经济规律。三、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忽略了农民是土地流转的主体,政府往往越俎代庖,自身角色出现了越位、错位现象。四、在支农资金的使用上效率较低,亟需转变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针对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本文理论联系实际,主要以个案分析、比较分析的方法陈述利弊,通过比较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传统农户以及适度规模家庭农场间的效率,分析得出龙头企业在销售环节、产品深加工环节以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农民合作社可以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提供服务,通过农户间的联合,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传统农户需要实现小规模向适度规模转变,传统农户向高素质农场主转变,经营方式从自给自足向商品化经营模式转变,进而提出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是实现现代化的主要载体,是政府重点扶持的对象。在土地流转问题上,政府应明确土地的规模化不是目的,要恰当处理好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将职能重点放在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上,提高土地流转的市场化程度。在家庭农场主的人选问题上,当代农场主必须从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中选拔培养,那些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历过洗礼的敢于冒险的,具有非农务工经历并具备企业家精神的青年农民是当代农场主的最佳人选。适宜家庭农场的农业技术,应该满足以下六个标准:土地规模要求不大、资金投入要求不高、技术难度不高、风险可控、劳动时间合理分布、增收效果明显。在支农资金的使用上,应改变将资金直接补贴给龙头企业的倾向,将有限的资金重点投入到加强农场主的能力培训,应将研发和推广适宜的农业技术,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及建设示范性家庭农场上来。

张瑾[2](2014)在《杏芽瘿发生规律、致瘿机理及品种抗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杏芽瘿在杏园内发生普遍,在杏树枝条上大大小小的瘿瘤随处可见,已严重影响杏树生长,造成经济损失。本研究对梅下毛瘿螨引起的杏芽瘿做了田间和室内的调查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梅下毛瘿螨的鉴定、越冬场所及虫态、田间消长动态、传播途径调查,并对受害寄主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对受害杏芽内源激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对梅下毛瘿螨侵染的杏树品种及品种抗螨性进行了调查并对品种遗传多样性与抗螨性做以相关性分析,并对杏树抗杏芽瘿相关抗性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旨在为梅下毛瘿螨综合防治和抗杏芽瘿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扫描电镜镜检按形态分类法确定引起杏芽瘿的瘿螨为梅下毛瘿螨Acalitus phloeocoptes (Nalepa),其主要侵染杏树幼芽,受害芽增生畸变形成大小不等的刺状瘿瘤。梅下毛瘿螨以雌成虫在有活芽的瘿瘤内越冬,占调查总数的76.4%。在甘肃省兰州市该螨从5月上旬到9月初持续为害杏树,其中5月、6月和7月发生严重。传播途径结果表明:主动传播途径靠自身爬行到邻近芽和邻近枝条,是短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其爬行速度为0.33cm·min-1。被动传播媒介包括风和昆虫,风传播为长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昆虫包括朝鲜球坚介、桑白盾蚧和黑缘红瓢虫。2.通过石蜡切片法观察了受梅下毛瘿螨A. phloeocoptes侵染杏树幼芽畸变形成杏芽瘿的过程,受害芽轴内的芽原基提前生长形成新的芽轴,新芽轴被层层幼叶包裹形成新的芽,形态上形成了一轴多芽的现象。受害芽显微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芽轴自下而上膨大,幼叶面积减小但数量增多。幼叶木质化程度由内向外逐渐加剧,外侧幼叶木质化程度高,尤其是靠近芽轴的基部已完全木质化并且明显增厚,叶片外张,内层幼叶外露;表皮细胞大小不一、显着增厚并且完全木质化,叶肉细胞排列乱而松弛,后期解体。利用超薄切片法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受害芽超微结构。受害的芽轴和幼叶细胞内淀粉粒明显膨大且增多,叶绿体肿胀呈不规则形,线粒体数量增多体积变大。芽轴细胞受害后期细胞扭曲,原生质浓缩,细胞中已无明显的细胞器,而是充满了圆形或形状不规则空泡。受害幼叶细胞壁明显加厚,细胞质稠密,在细胞壁内侧有一层薄的电子致密度较高的物质沉积。受害后期细胞出现空洞,细胞器瓦解,电子致密度高的物质散乱在细胞中。3.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梅下毛瘿螨为害的杏芽内源激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受害杏芽ZT含量急剧增加,远大于健康芽ZT含量,加剧了受害芽细胞分裂,促进了杏芽瘿的形成;受害杏芽IAA含量在整个生长期含量远低于健康芽,因此受害芽不能正常生长展开成叶片;受害芽ABA含量一直高于健康芽,尤其在果实成熟期,ABA含量急剧增加,加速了杏芽瘿瘤衰老褐化;营养生长前期受害芽GA3含量大于健康芽,促进了畸变芽细胞生长,有利于杏芽瘿的快速畸变膨大,营养生长后期开始GA3含量迅速下降到健康株含量以下,加速了杏芽瘿的衰老。受害杏芽ZT/ABA和GA3/ABA值在营养生长期前期明显高于健株,使受害杏芽畸变和簇生,促进杏芽瘿瘤的形成,促进了营养物质向受害芽运输,营养生长期后期快速下降减弱了细胞的分裂,加速了细胞的衰老和营养的下降,杏芽瘿瘤快速褐化衰老。受害杏芽ZT/IAA远大于健康叶,表明受害芽细胞分裂速度远大于细胞伸长生长速度,验证了受害杏芽快速簇生畸变成杏芽瘿瘤,但不能长成茎叶的现象。受害杏芽的IAA/ABA明显小于健康叶的比值,造成受害芽不伸长生长。4.通过连续3年的调查,发现被调查的24个杏树品种都被梅下毛瘿螨侵染发生杏芽瘿,其中金太阳、凯特和意大利杏表现为抗病(R),兰州大接杏、安宁18号、猪皮水杏、曹杏和唐汪川大接杏表现为高感(HS)。对调查的24个品种的杏树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聚类分析。从100条引物中选出了16条多态性好的ISSR引物。在遗传系数为0.50时,所有品种可分为欧洲生态群、华北生态群和中亚生态区3类,遗传多样性与抗病性的相关性分析:遗传系数在0.548处,可以划分6个组,每个组表现出相同的抗、感性,表明亲缘关系较近的品种表现的抗、感性是一致的。表明杏树品种遗传多样性与抗、感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5.运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结合集群分离分析法(BAS)对5个杏树品种进行了抗杏芽瘿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筛选,结果表明共有7个引物能够在混合抗、感DNA池间产生多态性条带,其中有6个引物在混合抗性DNA池中产生特异性条带,分别为UBC807、UBC825、UBC841、UBC860、UBC868、和UBC881;UBC834在混合感性DNA池产生特异性条带的。在5个品种的抗、感DNA池间对7个ISSR标记进行验证,UBC825-R1500、UBC860-R1380和UBC868-R500能够在3个及以上品种抗DNA池被标记,初步判断为杏芽瘿抗性相关基因标记。

董吉卫[3](2012)在《寄主植物花对绿盲蝽种群发生的调控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Heteroptera:Miridae)的寄主植物范围广泛,包括棉花、果树等多种作物,是我国长江流域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的主要害虫。已有的研究表明,绿盲蝽成虫有较强的趋花习性,当植物处于花期时,植物受害较为严重。本文通过研究绿盲蝽的趋花行为及其与植物的化学通讯联系,明确植物花对其种群发生的调控作用,以期了解绿盲蝽和寄主植物之间的互作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连续两年(2010、2011)调查经过摘花和不摘花处理的三种寄主植物(棉花、凤仙花和蓖麻)上绿盲蝽的种群数量,发现不摘花处理的寄主植物上绿盲蝽成若虫种群数量均显着高于摘花处理的寄主植物;田间罩笼产卵试验指出,绿盲蝽雌虫在三种带花植物上的产卵量均显着高于不带花的植物;组建以蓖麻、棉花和凤仙花为寄主的绿盲蝽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分别用棉花嫩头+花、凤仙花嫩头+花、蓖麻嫩头+花和棉花嫩头、凤仙花嫩头、蓖麻嫩头饲养绿盲蝽时,植物嫩头+花饲养的绿盲蝽成虫寿命和产卵量以及若虫发育速率、存活率均显着高于仅用植物嫩头饲养的绿盲蝽。田间和室内试验证实了绿盲蝽成虫选择性和若虫适合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嗅觉行为试验发现,绿盲蝽雌雄成虫选择带花植物的数量显着高于不带花的植物;通过GC-EAD和GC-MS测定,筛选并鉴定出三种植物挥发物中的活性物质,并对这些活性物质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植物挥发物中分别有6-7中活性物质,主要乙苯、间二甲苯、2-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丁酯、丁酸丁酯、顺3-乙酸叶醇酯和对乙基异丁基苯(沉香醇)。2-丙烯酸丁酯在三种带花植物挥发物中均含有,且其含量显着高于不带花植物中的含量。确定了绿盲蝽识别到寄主挥发物的存在而选择寄主,初步明确绿盲蝽和寄主植物间的化学通讯联系。

宋凯[4](2011)在《成年富士苹果树茎流特征及需水规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是苹果树生长发育的重要生态因子。苹果树不断地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以保持水分和营养物质在体内正常输送。苹果园蒸散由果树蒸腾与株间土壤蒸发组成,蒸腾作用是植物生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此,本文采用热扩散茎流测定技术研究了苹果树蒸腾规律、树体茎流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并根据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果园的作物需水量,分析不同时期的果园需水量,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苹果树的年生长周期中,树体茎流通量在晴天条件下均表现出明显地昼夜变化特征,为单峰曲线形式;阴天条件下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昼夜变化特征,但变化趋势为多峰曲线形式。各时期苹果树茎流通量在夜间差异不大,维持在较低水平,但不为0,而在白天的变化则比较明显;不同生育期及不同天气条件下苹果树蒸腾的启动时间、茎流通量白天提升的幅度、结束时间、峰值及其出现的时间存在较大的差异。2.苹果树的茎流通量与太阳辐射、空气温度呈正相关,与空气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在晴天条件下,回归方程为Tr=928.90+3.533Rn+17.272Ta-11.987RH,R2=0.89;而在阴天条件下,回归方程为Tr=-1811.91+2.4Rn+57.70Ta-11.29RH,R2=0.624。3.苹果树茎流量存在明显地变化。各月日平均茎流量的表现为:6、7月最高,分别为3.79mm、3.41mm,其次是5、10月,均为3.29mm,11月平均日茎流量最低,为2.02mm;折合月茎流总量分别为:6、7月为113.72mm和105.66mm,10月为102.04mm,11月为60.51mm。4.苹果树茎流量与日照时数、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4、0.599、0.304;与日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11。将四个因子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苹果树日茎流量对四个气象因子的回归方程:TR=0.829+0.157Tamax-0.21RH+0.051L-0.049Tamin,方程的拟合优度为0.648,调整拟合优度为0.642,并且通过显着性检验。5.在苹果树的主要生长月份,5-11月份的果园需水量的变化存在较大的差异,5、6、7月的需水量较高,分别为129.08mm、140.84mm、133.57mm,累计需水量达403.49mm,占总需水量的51.8%;8、9月份分别为110.06mm、90.49mm;10月份有所增加,为104.28mm;11月份最低,为70.09mm。各月茎流量占果园需水量的比例分别为79.04%、80.74%、79.10%、87.26%、87.56%、97.85%、86.33%。

陈凯[5](2011)在《山东丘陵区苹果树蒸腾耗水规律及果园蒸散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肥城市潮泉镇苹果园进行小气候、苹果树蒸腾、土壤蒸发、苹果园水分盈亏、覆秸秆和不覆秸秆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研究来解释低山丘陵区苹果树日蒸腾规律,不同天气条件下苹果树日蒸腾速率变化规律,不同天气条件下日蒸腾速率与太阳辐射强度、空气温度、空气象对湿度和风速的相关性分析,4-10月份各月苹果树日蒸腾量变化与太阳辐射强度、空气温度、空气象对湿度和风速的相关性,TDP茎流计法测得的4-10月份各月份苹果树蒸腾量规律,彭曼法、水量平衡法、TDP茎流计和土壤蒸发法结合降雨量得出的苹果园4月份-10月份水分盈亏,覆秸秆和不覆秸秆条件下苹果树土层深度0-20㎝、20-40㎝、40-60㎝、60-80㎝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分析,得出如下规律:1苹果树蒸腾规律1.1苹果树4-10月份每月日平均蒸腾速率:7月份最高为0.15㎜/h,4月份和10月份最低为0.04㎜/h。1.2苹果树的日蒸腾变化为单峰曲线,白天蒸腾速率由于气象因子影响差异较大,蒸腾速率一般为0.4㎜/h左右,瞬时最高蒸腾速率为0.6㎜/h。1.3苹果树在晴天、雨天、阴天三种气象条件下蒸腾速率的变化规律:晴天条件下苹果树蒸腾速率要远大于阴天和雨天条件,雨天时蒸腾速率最小。1.4晴天条件下苹果树蒸腾速率与太阳辐射强度、空气温度、空气象对湿度和风速呈显着相关,阴天时空气温度、空气象对湿度与蒸腾速率呈显着相关,雨天时空气温度、风速与蒸腾速率呈显着相关。1.5 4-10月份各月份日蒸腾量变化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4月份太阳辐射强度与日蒸腾量变化相关性显着;5月份空气温度和空气象对湿度与蒸腾速率相关性显着,太阳辐射强度在0.05水平下相关性显着;6月份空气温度与蒸腾速率相关性显着;7月份太阳辐射强度与日蒸腾量变化相关性显着;8月份太阳辐射强度、空气温度和空气象对湿度与日蒸腾量变化相关性显着;9月份太阳辐射强度、空气象对湿度与日蒸腾量变化相关性显着;10月份太阳辐射强度与日蒸腾量相关性显着。1.6基于TDP茎流计法测得的苹果树4-10月份月蒸腾量变化:7月份蒸腾量最高为101.75㎜,4月份蒸腾量最小为29.59㎜。2苹果园蒸散规律分析彭曼法、TDP茎流计法、水量平衡法得出的蒸散规律总体都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彭曼法蒸散量最高月份为6月份,TDP茎流计法蒸散量、水量平衡法蒸散量最高月份为7月份。3苹果园水分盈亏分析4、5、6月份在三种蒸散测定方法下均呈现水分亏缺,基于水量平衡法测得的水分亏缺程度最为严重为145.40㎜;7月份均表现为水分盈余,基于彭曼法测得的水分盈余量多为115.36㎜;8-10月份水分盈亏状况呈现不同规律。4秸秆覆盖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变化秸秆覆盖对树盘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少雨季节(4-5月)和土壤浅层(0-40㎝);在多雨期(6-10月)和土壤深层(40-80㎝)对含水量影响不显着。秸秆覆盖能有效提高树盘表层土壤的含水量,使土壤水分在各土壤层之间的分配比无秸秆覆盖更均匀。

邬国胜[6](2010)在《竹醋液抑菌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酿酒酵母、白色念珠菌与黑曲霉6种菌为供试对象,对遂昌产竹醋液的抗菌谱,及其抑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急性毒性作出安全性评价。对竹醋液中的主要抑菌成分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竹醋液抑菌的主要活性成分;对竹醋液的简单精制法和蒸馏精制法进行了优化和比较,并对竹醋液表面抑菌剂的制备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竹醋液对6种供试菌种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抗菌谱较广。竹醋液对3种供试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7.813μg/mL,对3种供试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62.5μg/mL。竹醋液对6种供试菌的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31.25μg /mL、31.25μg /mL、15.625μg/mL、125μg/mL、125μg/mL与250μg/mL。竹醋液经过高温和金属阳离子处理后,其抑菌活性稳定。紫外照射后,竹醋液的抑菌活性有微弱下降,竹醋液的抑菌活性随着其pH的升高而下降。对竹醋液的急性毒性安全性评价中,其空腹灌胃时的LD50大于20mL·kg-1BW。腹腔注射时,其LD50小于10mL·kg-1BW。皮肤刺激性实验表明竹醋液对皮肤无刺激作用。2.竹醋液中的乙酸和苯酚成分在抑菌活性中起主导作用,乙酸是竹醋液中含量最高的有机物成分,其抑制细菌的活性要强于真菌,苯酚在竹醋液中的含量仅次于乙酸,其抑制真菌的活性要强于乙酸。2-甲氧基苯酚与2,6-二甲氧基苯酚在竹醋液中也有一定的抑菌活性;糠醛在竹醋液的难度下,几乎无抑菌活性。3.竹醋液简单精制法选用了粉末状活性炭作为精制的介质,其最佳工艺为活性炭用量为50g/L,在常温下搅拌1h,过滤可得精制竹醋液。蒸馏精制法的最佳工艺为在60℃~70℃,真空度为0.09MPa下蒸馏,馏出体积为90%。4.竹醋液原液在60℃~70℃,真空度为0.09MPa下蒸馏,馏出体积为90%,所得的竹醋液蒸馏液以500:1(体积比)加入柑橘精油制得竹醋液表面抑菌剂。其腹腔注射急性毒性的LD50约为10mL·kg-1BW,且对皮肤无刺激性。

李茂松[7](2010)在《作物奢侈蒸腾及其调控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蒸腾失水是农作物水分消耗最主要的部分。为此,开展农作物蒸腾及其调控研究,确定水分胁迫和抑制蒸腾剂使用条件下作物蒸腾水分消耗及其抑制的机理,明确奢侈蒸腾调控的理论基础,开展奢侈蒸腾及其调控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探明合理抑制作物奢侈蒸腾的途径,从而为抗旱减灾及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等提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本研究开展了水分胁迫对不同时期大豆和小麦的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研究、抑制蒸腾后大豆和小麦的生理生态反应特征和产量变化、不同水分梯度条件下作物在不同的抑制蒸腾措施下的不同反应等实验,在奢侈蒸腾及其调控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取得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大豆和冬小麦均存在奢侈蒸腾。通过试验测定分析表明,气孔是蒸腾失水的唯一路径,水分胁迫下,大豆苗期叶片含水量及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在干旱处理前期增加,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或干旱程度加重,叶绿素的含量呈现下降趋势;干旱胁迫下,苗期叶片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二氧化碳同化速率(Ci)均降低。蒸腾速率的日变化趋势与气孔导度的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灌溉量减少导致土壤含水量减少,气孔导度减小,蒸腾速率快速下降,CO2的吸收受阻因而导致光合速率降低。2、轻度水分胁迫条件下大豆和小麦叶片的光合能力、蒸腾能力和气孔导度均增强,细胞内部CO2同化能力也增强,轻度的水分胁迫能提高大豆和小麦的抗逆能力,并且这种对胁迫环境的适应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而增强。轻度水分胁迫下,叶温低于气温,在重度水分胁迫下,叶温高于气温。无干旱胁迫下使用抑制蒸腾剂,大豆和小麦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增强,促进增产,增产幅度为11.8%39.5%。其中,增加光合产物向籽粒输送比例是增产的主要原因。3不同水分梯度试验结果表明,大豆和小麦叶片的气孔导度随着水分胁迫的增强而增加,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增加幅度更明显,随着水分胁迫的增强气孔变得更小,干旱胁迫对气孔开张面积日变化影响较大。4.在无干旱条件下,使用抑制蒸腾剂能够减小大豆和小麦的气孔导度、增强光合能力和蒸腾能力,提高大豆和小麦产量。轻微水分胁迫条件下使用蒸腾抑制剂得到了相似结果,但干物质分配比例中,籽粒部分的比重大于无水分胁迫。5.抑制蒸腾剂在充足水分条件下促进小麦的光合能力、蒸腾能力和气孔导度,而在干旱条件下则能起到抑制蒸腾、保水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抑制奢侈蒸腾在生产实际中,可以达到有灾抗灾、无灾增产的效果。

丛明亮[8](2010)在《凹唇壁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苹果梨园上的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利用凹唇壁蜂为苹果梨进行授粉,于2008-2009年对凹唇壁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耐寒性以及在苹果梨园上的利用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其结果如下:(1)温度和凹唇壁蜂发育速率的直线回归方程均达极显着水平,凹唇壁蜂卵期、幼虫期以及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58、9.33和12.43℃,有效积温分别为52.26、428.92和1379.97 d.℃,丛卵到成虫羽化发育有效积温为1861.15 d.℃。延边地区大于10℃的年平均有效积温为1146.00 d.℃,说明凹唇壁蜂发育不能在本地完成发育。(2)自制了简易昆虫过冷却点测定装置,测定出雌性凹唇壁蜂最低过冷却点与体液冰点温度分别为-24.19℃和-19.16℃;雄性凹唇壁蜂最低过冷却点与体液冰点温度分别为-23.45℃和-18.71℃。东部长白山区10年的平均最低气温为-29.4℃,说明凹唇壁蜂在本地不能安全越冬。(3)凹唇壁蜂的始飞温度低(11-12℃),日工作时间长(12.5 h),日访花数量多(5366朵),授粉的果实种子数较人工授粉的多(1.07个)。凹唇壁蜂在苹果梨园上的表现优于角额壁蜂,是为苹果梨授粉或辅助授粉的优良蜂种。

胡尚[9](2009)在《沼气生态能源建设与畜牧养殖配套工程技术集成与推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沼气配套技术把养殖业、种植业等科学技术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在畜牧业生态系统内做到能量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在发展生态能源的同时,既处理了畜禽粪便排放造成污染的问题,又充分地利用其发酵产物——沼液、沼渣为生态畜牧业服务,形成农户-沼气发酵-生态畜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本课题结合我省当前农村沼液养猪技术未得到有效利用的现状,把沼气配套技术推广应用到我省农村,证明沼液养猪经济效益显着。花溪区已完成“四改一气”农村生态能源建设项目22400套,修建沼气池22400口,除去不宜用于使用沼液养猪的沼气池,按21000口用于饲养计算,每口10M3沼气池饲养3—5头猪,每户年出栏2次,按6头计,通过沼液养猪技术饲养,通过对比试验得出每头猪可多盈利80.92元。全区建池户1年就可增加收入1019.59万元。贵阳市至2008年建沼气池27.36万口,建池户采用这项技术一年就可增加收入1.33亿元。

杜晓云[10](2008)在《系列逆转座子分子标记的建立及其在柿属植物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柿属植物的分布中心和原产中心之一,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逆转座子是真核生物基因组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在决定植物基因组大小、结构、功能以及及其进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开发和应用逆转座子分子标记,可为我国柿属植物种质资源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首先分离柿Tyl-copia类逆转座子RNaseH-LTR序列并设计逆转座子引物,其次建立柿属植物IRAP、REMAP、SSAP和ISTR系列逆转座子分子标记技术体系并应用于柿属植物种质鉴定和亲缘关系分析等方面,同时应用非逆转座子分子标记AFLP和DAMD于柿属植物,并比较了二者以及ISTR与柿属特异性逆转座子分子标记在该属植物遗传分析中的性能,此外,对柿逆转座子引物在它类果树物种及禾本科、茄科和蔷薇科已发表的逆转座子引物在果树类作物上的通用性进行研究,并对一份特殊种质‘90-1-10’进行了鉴定。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抑制PCR方法从‘罗田甜柿’(Diospyros kaki Thunb.‘Luotiantianshi’)基因组中分离31条Tvl-copia类逆转座子的RNaseH-LTR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至少有10个逆转座子家族得到扩增;其家族间序列普遍表现高度异质,发生不同程度的碱基替换、插入或缺失突变,以及翻译成氨基酸后的终止密码子突变、氨基酸取代和移框突变等;家族内部某些序列相似性极高,类反转录病毒中的准种居群;序列LTR区含有启动子的结构特征“CAAT box”、“TATA box”以及受不同胁迫条件作用下的调控元件。序列投递GenBank,登录号为EU068698-EU068728。2.基于其中15条RNaseH-LTR(Long terminal repeat)序列共设计26条逆转座子引物,包括8条正向LTR引物、10条反向LTR引物和8条PPT(polypurine tract)引物。为增加特异性,引物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其较长长度和高Tm值:长度均在20bp~26bp之间,平均23bp;Tm值普遍高于55℃,平均为60.2℃。其中24条引物表现较好。3.优化PCR反应体系各组分浓度、退火温度(Tm)和扩增程序的基础上建立起适合柿属植物的逆转座子分子标记IRAP(Inter-retrotransposon amplifiedpolymorphism,逆转座子之间扩增多态性)和REMAP(Retrotransposon-miorosatelliteamplified polymorphism,逆转座子一微卫星扩增多态性)PCR扩增技术体系:20μL反应体系中,含1×Buffer、模板DNA 50 ng、Mg2+ 2.0mmol/L、dNTPs 0.25mmol/L、引物0.40μmol/L、Taq DNA聚合酶1.0U,矿物油20μL;PCR扩增程序:95℃5min;95℃1min;56℃1min ramp+0.6℃/s;72℃2min,循环44次;72℃延伸8min。4.建立柿属SSAP(Sequence-specific amplified polymorphism,特异序列扩增多态性)逆转座子分子标记技术体系,并对可能影响其扩增性能的几个重要因素和不同逆转座子在柿属种质遗传关系研究中的特点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所有逆转座子都产生丰富的多态性,表明每个逆转座子都可单独用于SSAP分析;SSAP扩增性能与逆转座子自身的特点、选择性扩增酶接头引物的种类、组成及排序相关;不同逆转座子在28份试材中表现不同的转座特点。研究为进一步使用多逆转座子分子标记,以获得较为全面的柿属种质起源进化信息和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及种质鉴定提供技术支持。5.建立适合柿属植物的通用引物逆转座子ISTR(Inverse sequenoe-tagged repeat,反向序列标签重复)分子标记体系,与IRAP同时用于32份柿属基因型的多态性和亲缘关系分析,并比较二者分析性能。结果表明,IRAP和ISTR均能很好的用于柿属植物的遗传分析;IRAP能区分供试所有基因型,包括芽变;ISTR不能区分‘富有’和其芽变‘松本早生’,但可以区分其它所有基因型;IRAP与ISTR的聚类结果基本一致,但在细节上存在差异;IRAP在种间及种下分析所得的所有参数值(平均每次实验扩增总位点数、平均每次实验扩增多态位点数、多态位点百分率Pi、多样性指数DI、有效多重系数EIVIR、标记指数Marker Index MI)均高于ISTR,总的来看,具有柿属特异性的IRAP标记系统的分析性能优于通用引物的ISTR。6.探讨IRAP用于柿属植物种间关系研究的可行性,并与小卫星分子标记DAMD(Directed amplification of minisatellite-region DNA,直接扩增小卫星DNA)进行多态性和聚类分析比较。结果表明IRAP可以很好的用于柿属种间亲缘关系研究;DAMD作为首次应用于柿属植物的标记类型,也表现出很好的扩增性能,并能区分芽变;IRAP和DAMD聚类基本均能将不同采集地的种按地理位置聚类,但对中国热带、亚热带采集的柿种与温带栽培柿之间的关系存在分歧;两种标记用于柿属植物种间亲缘关系研究,在多态性水平、平均扩增总位点等方面表现相当,然而综合扩增性能评价IRAP较优于DAMD。总的看来,IRAP是揭示柿属植物种间及种下丰富多态性的有效标记类型,而DAMD也是将来用作柿属植物遗传分析的极具潜力的标记类型。7.探讨IRAP用于品种内微小变异检测的性能,以我国最大的‘磨盘柿’产区—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上报的11株磨盘柿基因型作为试材,这些试材在成熟期、果实外观形态、抗性及耐贮性等方面性状与标准品种存在差异。结果表明,19个逆转座子单引物IRAP扩增中,4个引物(PPT3,PPT6,SAF5和SAR10)在磨盘柿变异间具多态性,采用二歧法,该4个引物可将11份‘磨盘柿’变异完全区分;UPGMA聚类图上,磨盘柿变异与标准磨盘柿紧密相聚,分支模式显着不同于种与种间及不同品种之间:相似系数计算表明,磨盘柿变异单株间的相似指数在0.90(‘MP2’与‘MP4’、‘MP8’、‘MP9’)~0.98(‘MP7’和‘MP8’)之间,平均0.94,与磨盘柿标准品种‘BZMP’的平均相似指数为0.91,大于种间和品种间相似水平,与芽变间的相似水平接近。总的看来,本研究鉴定了供试的11份北京房山区磨盘柿的变异为遗传物质的改变,并非饰变;11份基因型之间以及与标准磨盘柿品种在遗传上的高相似性表明,它们可能为磨盘柿的芽变类型;IRAP分子标记能够很好的区分遗传背景高度相似的微小变异,反映了该项技术是今后进行柿品种鉴定,尤其是遗传差异较为接近的基因型,如芽变的有效工具。8.IRAP、REMAP和SSAP逆转座子分子标记用于28份柿属植物种质鉴定,16个柿逆转座子引物在供试材料的单引物IRAP分析中检测到丰富的扩增位点,且高多态性比例(97.6%);筛选出的7对REMAP引物和25对SSAP引物在相应的分子标记内同样检测到丰富的多态性(分别为95.2%和93.4%);每一类型分子标记均可成功鉴定28份种质,其中2个IRAP引物(PPT3和SAR10)及4对SSAP引物(SAR10/EA06、SAR9/MC03、SAR9/MC11、SAR1/MC11)可以单独用于区分全部种质。进一步计算形态学相近和已知芽变关系的5组种质各组内基因型间的遗传距离,量化每种逆转座子分子标记的鉴别效率表明:IRAP为3种逆转座子分子标记中进行种质鉴别最为灵敏的标记类型。9.IRAP、REMAP、SSAP和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扩增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4种分子标记在柿属植物遗传关系研究中的应用效果比较表明:IRAP具有最高的多态性水平和多样性指数;AFLP的多态性低于IRAP和SSAP,但具有最高的标记指数;SSAP的标记指数值低于AFLP,但其多态性高于AFLP;4种分子标记的遗传相似系数矩阵间的相关性显着,相对而言REMAP可靠性略差;4种分子标记的聚类结果基本一致,均可将28份种质按种间及种下不同地理起源进行划分,然而聚类细节因标记种类不同有别。综合评述,IRAP适用于柿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种质区分,尤其是遗传背景相近的种质鉴定,而SSAP和AFLP适用于起源、进化研究。10.从‘罗田甜柿’中开发的26个逆转座子引物在其它果树上的通用性试验表明:53.85%的引物可在供试果树类植物中获得扩增产物,但不同引物在不同物种中的通用性各异,其中在柿属、葡萄属、柑橘类和桃属植物中的通用性较好。利用可通用引物在柿属、柑橘类、葡萄属、桃属和梨属植物中的IRAP数据进行遗传关系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些引物在相关试材上还具有种质区分、亲子关系鉴定、分类和系统关系研究以及遗传多样性评价等研究的潜力;同时还研究了已发表的来自蔷薇科、禾本科和茄科的逆转座子引物在果树类作物上的通用性,进一步佐证了逆转座子引物可跨物种通用的特点,不同意前人的观点。11.我国原产柿种质中只有完全甜柿和完全涩柿两种类型,至今尚无不完全甜柿存在的报道。对引种自湖北省罗田县的‘90-1-10’进行形态学、细胞学鉴定及生化和分子水平分析,结果表明,‘90-1-10’具有与中国原产柿种质相近的果实特征,结合4种DNA分子标记IRAP、REMAP、SSAP和AFLP的聚类分析结果和引种地推断其属中国原产;可溶性单宁含量和单宁细胞大小的测定结果表明‘90-1-10’属非完全甜柿类型;果实脱涩和种子形成及其果肉褐斑情况分析结果表明‘90-1-10’应为非完全甜柿种质中的不完全甜柿:‘90-1-10’与‘罗田甜柿’及其它罗田甜柿变异单株在形态学、脱涩性状及DNA水平上表现明显的差异,表明其应为不同于‘罗田甜柿’的一份新种质。因此,‘90-1-10’可能系原产我国的不完全甜柿新种质。这是目前中国原产不完全甜柿类型的首例报道。

二、透明胶布在果树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透明胶布在果树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论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关键
        1.1.2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1.1.3 家庭农场是未来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载体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个案分析法
        1.4.4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方法
        1.4.5 比较分析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农业生产二重性理论
        2.1.2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1.3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1.4 制度变迁理论
    2.2 研究综述
        2.2.1 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研究
        2.2.2 关于家庭农场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载体
    3.1 对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内涵的界定
    3.2 我国发展适度规模家庭农场的历史必然性
        3.2.1 我国农业经营制度的历史演变
        3.2.2 家庭农场是对家庭承包经营制的丰富和完善
        3.2.3 传统承包农户具有向适度规模家庭农场演变的趋势
    3.3 家庭农场与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比较
        3.3.1 与农业龙头企业比较
        3.3.2 与专业合作社比较
    3.4 构建家庭农场的创新激励机制实现农业现代化
        3.4.1 以史为鉴,探求农业创新动力机制
        3.4.2 从微观与宏观视角论证家庭农场具有持续创新动力
        3.4.3 走“国家+家庭农场”模式,从根本上破解家庭农场创新风险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的界定
    4.1 从效率的视角
        4.1.1 从土地产出率的视角
        4.1.2 从劳动生产率的视角
        4.1.3 从家庭经济效益的视角
    4.2 从公平的视角
        4.2.1 从个体的角度分析
        4.2.2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
    4.3 从发展的视角
        4.3.1 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界定的多样化
        4.3.2 家庭农场适度规模具有动态增加趋势
    4.4 实际案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适度规模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
    5.1 土地流转的动因分析
        5.1.1 从土地供给的角度
        5.1.2 从土地需求的角度
        5.1.3 从外部推动因素看
    5.2 影响土地流转的因素分析
        5.2.1 农民非农收入水平
        5.2.2 土地流转价格
        5.2.3 单位面积土地收入
        5.2.4 政府行政干预
    5.3 我国土地流转的基本现状及问题
        5.3.1 土地流转面积快速增长
        5.3.2 土地流转率区域差异显着
        5.3.3 土地流转方式多样化
        5.3.4 地方政府行政干预过大
    5.4 家庭农场土地流转问题的个案分析
        5.4.1 上海市松江区土地流转实践
        5.4.2 安徽省繁昌县平镇土地流转实践
        5.4.3 四川省崇州市土地流转实践
    5.5 结论与建议
第6章 家庭农场主胜任能力研究
    6.1 当代家庭农场主生存现状
    6.2 成功家庭农场主的特质及来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适宜农业技术的选择
    7.1 家庭农场增收的出路在“适宜技术”
        7.1.1 增加收入是家庭农场发展的前提
        7.1.2 靠规模靠政策增收都不是出路
        7.1.3 上海松江区财政补贴效果分析
        7.1.4 科技创新是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
    7.2 家庭农场适宜技术的选择
        7.2.1 适宜技术的六个选择标准
        7.2.2 哪些农业科技最适合家庭农场?
    7.3 几个利用适宜技术显着增收的典型案例
        7.3.1 案例一
        7.3.2 案例二
        7.3.3 案例三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发展适度规模家庭农场的对策建议
        8.2.1 土地流转问题
        8.2.2 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的界定问题
        8.2.3 农场主的选拔培育问题
        8.2.4 农业技术的选择推广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2)杏芽瘿发生规律、致瘿机理及品种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杏芽瘿国内外研究进展
    2 瘿螨的形态学及发生规律研究概况
        2.1 瘿螨的形态学及分类
        2.2 瘿螨生物学特性
        2.3 瘿螨的传播途径研究进展
    3 瘿螨对寄主植物组织结构的影响
        3.1 瘿螨对叶芽和花芽组织结构的影响
        3.2 瘿螨对叶片组织结构的影响
        3.3 瘿螨对果实组织结构的影响
        3.4 瘿螨对茎组织结构的影响
        3.5 瘿螨对寄主超微结构的影响
    4 瘿螨致瘿与寄主内源激素含量的相关性
    5 寄主抗螨性与遗传多样性的相关性
        5.1 寄主品种抗螨性的鉴定
        5.1.1 种间抗性差异
        5.1.2 种内抗性差异
        5.2 遗传多样性与抗性相关性分析
        5.2.1 ISSR 分子标记技术及原理
        5.2.2 ISSR 分子标记技术对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5.2.3 遗传多样性与抗性相关性分析及优良品种早期鉴定
    6 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6.1 分子标记方法
        6.1.1 RFLP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6.1.2 RAPD 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 技术
        6.1.3 AFLP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6.1.4 SRAP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
        6.1.5 SSR 简单序列重复标记
        6.1.6 ISSR 简单重复间序列
    7 本项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杏芽瘿症状和梅下毛瘿螨的发生规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杏芽瘿田间症状观察及瘿螨的鉴定
        1.2.1 症状观察
        1.2.2 瘿螨鉴定
        1.3 梅下毛瘿螨的发生规律
        1.3.1 梅下毛瘿螨越冬调查
        1.3.2 梅下毛瘿螨田间种群消长动态
        1.4 梅下毛瘿螨的传播途径的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杏芽瘿田间症状的观察
        2.2 瘿螨的鉴定
        2.3 梅下毛瘿螨的发生规律
        2.3.1 梅下毛瘿螨越冬调查
        2.3.2 梅下毛瘿螨田间种群消长动态
        2.4 梅下毛瘿螨传播途径的调查
        2.4.1 被动传播
        2.4.2 主动传播
        2.4.3 瘿螨协助传播的行为
    3 结论与讨论
        3.1 杏芽瘿的症状
        3.2 梅下毛瘿螨越冬调查
        3.3 梅下毛瘿螨田间种群消长动态
        3.4 梅下毛瘿螨传播途径调查
第三章 杏芽瘿形成过程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梅下毛瘿螨为害杏幼芽畸变过程及结构的显微观察
        1.2.1 试剂配制
        1.2.2 取样及处理
        1.2.3 石蜡切片
        1.2.4 显微结构观察
        1.3 梅下毛瘿螨为害杏幼芽超微结构的观察
        1.3.1 试剂配制
        1.3.2 样品处理
        1.3.3 超微结构的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梅下毛瘿螨为害杏幼芽畸变过程及结构的显微观察
        2.1.1 受害杏幼芽畸变过程的观察
        2.1.2 受害杏芽结构的观察
        2.1.3 健康杏芽结构的观察
        2.1.4 受害杏芽相关参数
        2.2 梅下毛瘿螨为害杏幼芽超微结构的观察
        2.2.1 健康杏芽超微结构的观察
        2.2.2 受害芽轴超微结构
        2.2.3 受害幼叶超微结构
    3 结论与讨论
        3.1 梅下毛瘿螨为害杏幼芽畸变过程及结构的显微观察
        3.2 梅下毛瘿螨为害杏幼芽超微结构的观察
第四章 梅下毛瘿螨侵染对杏树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样品的采集
        1.3 主要仪器及试剂
        1.3.1 主要仪器
        1.3.2 主要试剂
        1.4 色谱条件的优化
        1.4.1 流动相的选择
        1.4.2 流速的确定
        1.4.3 柱温和波长的选择
        1.4.4 色谱条件的优化
        1.5 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及精密度
        1.5.1 标样溶液的配制
        1.5.2 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计算
        1.6 回收率试验
        1.7 梅下毛瘿螨为害对杏树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1.7.1 杏芽内源激素的提取与纯化
        1.7.2 激素含量的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色谱条件的优化
        2.1.1 流动相的选择
        2.1.2 流速的确定
        2.1.3 柱温和波长的选择
        2.1.4 色谱条件的优化
        2.2 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及精密度
        2.3 回收率试验
        2.4 梅下毛瘿螨为害对杏树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2.4.1 对 ZT 含量的影响
        2.4.2 对 IAA 含量的影响
        2.4.3 对 ABA 含量的影响
        2.4.4 对 GA3 含量的影响
        2.5 梅下毛瘿螨为害对激素相互关系的影响
        2.5.1 对 ZT/ABA 的影响
        2.5.2 对 IAA/ABA 的影响
        2.5.3 对 ZT/IAA 的影响
        2.5.4 对 GA/ABA 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1 色谱条件的优化
        3.2 梅下毛瘿螨为害对杏树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3.3 梅下毛瘿螨为害对杏树内源激素相互关系的影响
第五章 杏树抗梅下毛瘿螨品种调查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2.1 主要试剂
        1.2.2 主要仪器
        1.3 杏芽瘿发生品种及品种抗性调查
        1.4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1.4.1 器皿处理及试剂的配制
        1.4.2 DNA 提取采用改良 CTAB 法
        1.4.3 DNA 质量检测及浓度计算
        1.5 ISSR‐PCR 反应
        1.5.1 ISSR 引物筛选
        1.5.2 ISSR‐PCR 扩增反应体系及程序
        1.5.3 ISSR 扩增程序
        1.5.4 ISSR 扩增产物电泳检测
        1.6 杏树品种遗传多样性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杏芽瘿发生品种及品种抗性调查
        2.2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2.3 ISSR 引物的筛选
        2.4 杏芽瘿发生品种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
        2.5 杏芽瘿发生品种遗传多样性和抗病性及地理来源之间的关系
    3 结论与讨论
        3.1 杏芽瘿发生品种及品种抗性调查
        3.2 杏芽瘿发生品种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
        3.3 杏芽瘿发生品种遗传多样性与抗病性及地理来源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杏树抗梅下毛瘿螨基因的 ISSR 分子标记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1.4 育苗及接种
        1.5 品种抗、感 DNA 池和混合抗、感 DNA 池的建立
        1.6 ISSR 标记引物筛选
        1.7 ISSR‐PCR 扩增反应体系与程序及产物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ISSR‐PCR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2.2 对抗、感 DNA 池间产生特异条带验证
    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1 主要结论
    2 创新点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参考文献

(3)寄主植物花对绿盲蝽种群发生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我国盲蝽的发生危害现状
    1.2 我国盲蝽的生物学习性
        1.2.1 盲蝽的寄主范围
        1.2.2 盲蝽的年生活史
        1.2.3 盲蝽的食性
        1.2.4 盲蝽的产卵习性
        1.2.5 盲蝽飞行和扩散习性
        1.2.6 盲蝽的越冬
        1.2.7 盲蝽的趋嫩习性
        1.2.8 盲蝽与花的关系
    1.3 国外盲蝽的趋花习性
        1.3.1 杂草
        1.3.2 作物
        1.3.3 蔬菜
        1.3.4 牧草
        1.3.5 花卉
    1.4 昆虫寄主选择行为机制
        1.4.1 植物挥发物的功能
        1.4.2 昆虫的嗅觉感器及感受机制
        1.4.3 活性挥发物的鉴定分析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寄主植物花对绿盲蝽种群发生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昆虫和植物
        2.1.2 摘花处理对绿盲蝽种群发生影响
        2.1.3 绿盲蝽的产卵偏好性
        2.1.4 植物花对绿盲蝽种群适合度的影响
        2.1.4.1 植物花对绿盲蝽成虫的适合度影响
        2.1.4.2 植物花对绿盲蝽若虫的适合度影响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摘花与不摘花处理对绿盲蝽种群发生的影响
        2.2.2 绿盲蝽对摘花处理和不摘花处理植物的产卵选择性
        2.2.3 植物花对绿盲蝽种群适合度的影响
        2.2.4 绿盲蝽成虫选择性与若虫适合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绿盲蝽趋花行为的化学通讯机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供试昆虫和材料
        3.1.2 供试仪器
        3.1.3 供试方法
        3.1.3.1 绿盲蝽成虫的嗅觉反应
        3.1.3.2 三种植物挥发性气体的收集、分析和鉴定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绿盲蝽成虫对带花与不带花植物的嗅觉反应
        3.2.2 绿盲蝽成虫对植物花期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
        3.2.3 带花植物与不带花植物中活性挥发物组分含量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和讨论
    4.1 全文结论
        4.1.1 寄主植物花对绿盲蝽种群发生的影响
        4.1.2 绿盲蝽趋花行为的化学通讯机制
    4.2 全文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成年富士苹果树茎流特征及需水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国内外关于果树蒸腾的研究现状
        1.1.1 果树蒸腾研究概况
        1.1.2 应用热扩散茎流计测算树木蒸腾的研究概况
    1.2 参考作物需水量在果树上面的应用的研究现状
        1.2.1 参考作物需水量的研究发展
        1.2.2 作物系数的确定
    1.3 运用TDP 茎流仪测定蒸腾量与作物需水量的现状
    1.4 果树需水规律及估算的研究
        1.4.1 苹果树需水量的规律
        1.4.2 苹果树需水量的估算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研究方法
        2.3.1 树体茎流通量的测定方法
        2.3.2 作物参考蒸发蒸腾量的计算
        2.3.3 气象数据的获取
        2.3.4 参考需水量试验数据的处理
        2.3.5 树体叶面积指数的测定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苹果树蒸腾特性的变化规律
        3.1.1 晴天日变化规律
        3.1.2 阴天日变化规律
    3.2 不同时期的茎流通量的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3.2.1 特定日期茎流通量的日变化
        3.2.2 特定日期的茎流通量的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分析
    3.3 气象因子对树体茎流通量的预测模型
        3.3.1 晴天天气条件下气象因子与茎流通量的预测模型
        3.3.2 阴天条件下气象因子对树体茎流通量的预测模型
    3.4 苹果树茎流量的生长季变化规律
    3.5 苹果树茎流量与气象指标的关系
    3.6 参考作物需水量的日变化情况
        3.6.1 晴天果园参考作物需水量的日变化规律
        3.6.2 阴天果园参考作物需水量的日变化规律
    3.7 参考作物需水量的年变化情况
    3.8 果园需水量(果园蒸散)的确定
        3.8.1 作物系数的确定
        3.8.2 与作物系数有关的因子—叶面积指数
        3.8.3 果园需水量的年变化规律
    3.9 果园树体蒸腾耗水量与果园需水量的关系
        3.9.1 果园树体蒸腾耗水量占果园需水量的比例
        3.9.2 果园树体蒸腾耗水量与果园需水量的线性关系
4 讨论
    4.1 苹果园树体蒸腾规律的研究
    4.2 影响树体蒸腾规律变化的因素
    4.3 果园需水量的研究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5)山东丘陵区苹果树蒸腾耗水规律及果园蒸散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目的意义
    1.2 树木蒸腾和果园蒸散研究进展
    1.3 树木蒸腾机理
        1.3.1 气孔蒸腾
        1.3.2 无机离子泵学说
        1.3.3 苹果酸代谢学说
    1.4 影响树木蒸腾的因素
        1.4.1 影响树木蒸腾的内在因素
        1.4.2 影响树木蒸腾的外界因素
    1.5 不同尺度蒸腾耗水的研究方法
        1.5.1 单木尺度的蒸腾耗水研究
        1.5.2 林分尺度的蒸腾耗水研究
        1.5.3 区域尺度的蒸腾耗水研究
    1.6 林木蒸腾耗水研究问题与展望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研究方法
        2.3.1 蒸腾速率的测定
        2.3.2 土壤含水量测定
        2.3.3 气象数据测定
        2.3.4 土壤蒸发测定
        2.3.5 人工灌溉量测定
        2.3.6 彭曼法苹果园蒸散量测定
        2.3.7 水量平衡法苹果园蒸散量测定
    2.4 数据分析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苹果树生长季各月份蒸腾变化规律
        3.1.1 生长季各月日平均蒸腾速率
        3.1.2 7-8 月份蒸腾速率日变化
        3.1.3 晴天时蒸腾速率变化规律
        3.1.4 晴天条件下蒸腾速率变化各月比较
        3.1.5 苹果树生长季日平均、月平均蒸腾量的变化
    3.2 典型天气条件下蒸腾速率变化与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
        3.2.1 典型天气条件下蒸腾速率变化
        3.2.2 不同天气条件下蒸腾速率与气象因子变化的相关性
    3.3 生长季各月份日蒸腾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
        3.3.1 4 月份日蒸腾量与气象因子相关性
        3.3.2 5 月份日蒸腾量与气象因子相关性
        3.3.3 6 月份日蒸腾量与气象因子相关性
        3.3.4 7 月份日蒸腾量与气象因子相关性
        3.3.5 8 月份日蒸腾量与气象因子相关性
        3.3.6 9 月份日蒸腾量与气象因子相关性
        3.3.7 10 月份日蒸腾量与气象因子相关性
        3.3.8 苹果树生长季日蒸腾量与气象因子相关性
    3.4 苹果园蒸散特征研究
        3.4.1 基于茎流计法测定的苹果园月蒸散规律
        3.4.2 基于彭曼公式测定的苹果园蒸散规律
        3.4.3 基于水量平衡法测定的苹果园蒸散规律
        3.4.4 三种苹果园蒸散测定方法测定的年蒸散总量
    3.5 苹果园水分盈亏变化规律
    3.6 苹果园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
        3.6.1 苹果树盘土壤水分垂直动态变化规律
        3.6.2 秸秆覆盖与否对树盘各层土壤水分的影响
        3.6.3 少雨期与多雨期秸秆覆盖保水效果
        3.6.4 秸秆覆盖与否对树盘土壤各层水分分配的影响
4 讨论
    4.1 气象因子对苹果树日蒸腾速率的影响
    4.2 秸秆覆盖效果
    4.3 TDP 茎流计应用
    4.4 果园蒸散测定方法研究
5 结论
    5.1 苹果树日蒸腾速率变化
    5.2 苹果树月蒸腾量变化
    5.3 不同蒸散计算方法下苹果园蒸散规律
    5.4 不同蒸散计算方法下苹果园水分盈亏规律
    5.5 覆秸秆条件下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6)竹醋液抑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竹醋液的生产及分类
        1.1.1 竹醋液的形成及生产工艺
        1.1.2 竹醋液的分类
    1.2 竹醋液的精制
        1.2.1 简易精制法
        1.2.2 蒸馏法
    1.3 竹醋液成分研究
    1.4 竹醋液的应用
        1.4.1 食品、农产品加工
        1.4.2 医药、卫生保健
        1.4.3 农业
        1.4.4 环保
        1.4.5 其它应用
    1.5 竹焦油的形成与应用
        1.5.1 竹焦油的形成
        1.5.2 竹焦油的分类及成分
        1.5.3 竹焦油的应用
    1.6 体外抑菌测定方法
        1.6.1 平板扩散法
        1.6.2 比浊法
        1.6.3 稀释法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竹醋液抑菌性能研究及其安全性评价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供试菌的选择
        2.3.2 竹醋液的抗菌谱
        2.3.3 竹醋液最小抑菌浓度(MIC)
        2.3.4 竹醋液最小杀菌浓度(MBC)
        2.3.5 竹醋液抑菌作用稳定性
        2.3.6 竹醋液安全性评价
    2.4 小结
第三章 竹醋液主要成分抑菌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竹醋液主要成分分析结果
        3.3.2 竹醋液主要成分的抑菌作用
    3.4 小结
第四章 竹醋液精制工艺及精制竹醋液的抑菌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竹醋液简单精制法工艺优化
        4.3.2 竹醋液蒸馏精制法工艺优化
        4.3.3 竹醋液蒸馏余液的抑菌活性
        4.3.4 竹醋液蒸馏余液的毒性
        4.3.5 蒸馏法精制竹醋液主要成分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竹醋液表面抑菌剂的初步制备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精油的选择
        5.3.2 柑橘精油的抑菌作用
        5.3.3 竹醋液表面抑菌剂的初步制备
        5.3.4 竹醋液表面抑菌剂的安全性评价
    5.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作物奢侈蒸腾及其调控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旱灾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1.1.2 抗旱技术
    1.2 抑制蒸腾剂
        1.2.1 蒸腾抑制剂概述
        1.2.2 抑制蒸腾剂的应用
        1.2.3 抑制蒸腾与抑制奢侈蒸腾比较
    1.3 奢侈蒸腾
        1.3.1 奢侈蒸腾概述
        1.3.2 水分利用效率与作物奢侈蒸腾
        1.3.3 作物生产力与作物奢侈蒸腾
        1.3.4 奢侈蒸腾存在及与作物生理特性关系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水分胁迫对大豆气孔和光合特征影响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材料选取及干旱处理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 试验结果
        2.4.1 苗期不同灌溉量处理条件下的干旱胁迫的影响
        2.4.2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期不同土壤水分梯度处理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充分灌溉条件下抑制蒸腾对大豆和小麦的影响
    3.1 研究目的
    3.2 使用抑制蒸腾剂对大豆光合生理与产量的影响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试验讨论
    3.3 使用抑制蒸腾剂对冬小麦光合生理与产量的影响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分析
        3.3.3 试验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麦奢侈蒸腾及其试验验证
    4.1 研究目的
    4.2 材料和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处理
        4.2.3 测定指标
    4.3 结果分析
        4.3.1 灌溉量
        4.3.2 不同生育期水分胁迫对小麦叶片气孔特征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凹唇壁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苹果梨园上的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凹唇壁蜂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1.2.2 凹唇壁蜂过冷却点测定
        1.2.3 凹唇壁蜂在苹果梨园上的利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凹唇壁蜂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2.1.1 温度对凹唇壁蜂发育历期的影响
        2.1.2 凹唇壁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2.2 凹唇壁蜂过冷却点的测定
        2.2.1 过冷却点简易测定装置
        2.2.2 雌性凹唇壁蜂的过冷却点与冰点温度
        2.2.3 雄性凹唇壁蜂的过冷却点与冰点温度
        2.2.4 雌雄凹唇壁蜂的过冷却点与体液冰点温度的比较
    2.3 凹唇壁蜂在苹果梨园上的利用研究
        2.3.1 凹唇壁蜂在苹果梨园上的生物学特性
        2.3.2 凹唇壁蜂授粉对苹果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3 讨论
    3.1 凹唇壁蜂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3.2 凹唇壁蜂耐寒性的研究
    3.3 凹唇壁蜂在苹果梨园上的利用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辞

(9)沼气生态能源建设与畜牧养殖配套工程技术集成与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沼气生态能源建设与生态畜牧业养殖技术的协调发展
        1.1.1 沼气生态能源建设配套畜牧养殖的发展现状
        1.1.2 什么是生态畜牧业
        1.1.3 什么是沼气生态畜牧业技术
    1.2 世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情况
        1.2.1 世界生态畜牧业的现状和主要模式
        1.2.2 世界各国发展生态畜牧业采取的主要措施
    1.3 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情况
    1.4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4.1 发展生态畜牧业是人们生活普遍提高的需求
        1.4.2 发展生态畜牧业是人民身体健康的首要保障
        1.4.3 发展生态畜牧业是畜牧业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1.5 生态畜牧业发展类型
        1.5.1 资源配置型
        1.5.2 多级利用型
        1.5.3 综合利用型
        1.5.4 系统调控型
        1.5.5 立体开发型
    1.6 发展生态畜牧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1.6.1 畜牧业无序发展直接影响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6.2 畜牧业排污不当引起的环境污染,影响了人类的健康生活
        1.6.3 饲料添加剂及药品使用的管理与监测
    1.7 生态畜牧业的技术途径及推广应用
        1.7.1 合理平衡利用自然牧草资源
        1.7.2 种草养畜与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技术途径
        1.7.3 微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
        1.7.4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生态畜牧业中的推广应用
        1.7.5 建立有效的立体型畜牧业生态技术模式
    1.8 构建中国生态畜牧业技术体系
        1.8.1 生态饲料生产技术体系
        1.8.2 开发生态饲料
        1.8.3 大力普及资源高效转化和循环利用的生产技术
    1.9 研究开发和推广畜牧业洁净生产的技术体系
        1.9.1 农户散养的环境净化技术体系
        1.9.2 规模化养殖场污染处理的技术体系
        1.9.3 推广适度规模的标准化养殖技术
        1.9.4 推行GMP和HACCP管理体系
        1.9.5 推广畜产品安全加工技术体系
        1.9.6 动物疫病防控技术体系
        1.9.7 提升我国生态畜牧业产业水平和效益的对策措施
        1.9.8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第二章 沼气生态能源建设与利用
    2.1 花溪区砖混组合沼气池修建及“三泵”安装要求
        2.1.1 户用沼气池选址
    2.2 沼气池建设要求
    2.3 池体施工要求
    2.4 密封层要求
    2.5 质量检验
    2.6 “三泵”的作用、安装及有效利用
第三章 沼液养猪技术和试验
    3.1 沼液作为猪饲料添加剂的效果
        3.1.1 沼液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安全性方面的效果
        3.1.2 沼液作为饲料添加剂在提高效率方面的效果
    3.2 沼液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增重、抗病机理
        3.2.1 有助于食物消化
        3.2.2 改善动物营养供给
        3.2.3 产生抗菌物质抑制病原菌
        3.2.4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3.2.5 产生过氧化物歧化酶,消除氧自由基的影响
    3.4 沼液养猪试验
        3.4.1 试验时间
        3.4.2 试验地点
        3.4.3 试验沼液
        3.4.4 试验动物
        3.4.5 试验方法
        3.4.6 基础日粮配方
        3.4.7 饲养管理
        3.4.8 试验结果
        3.4.9 结论
第四章 沼液沼渣利用与延长产业链相关技术集成与推广
    4.1 沼液沼渣利用
        4.1.1 通过沼液-养殖细绿萍-饲喂动物形成产业链
        4.1.2 沼液加工利用设备与工艺技术
    4.2 沼渣制肥成套设备与工艺技术
    4.3 沼液沼渣与种植业高产终止配套
    4.4 推广的可行性及效益
    4.5 沼液沼渣的的利用集成与推广
        4.5.1 沼液浸种
        4.5.2 沼液浸种的推广效果
        4.5.3 注意事项
    4.6 沼液防治植物病虫害推广
    4.7 沼液在果树上的推广应用
        4.7.1 沼液叶面施肥
        4.7.2 果树防虫害推广应用
    4.8 沼渣肥料应用推广
        4.8.1 配制营养土
        4.8.2 做基肥
        4.8.3 做追肥
        4.8.4 沼渣与碳酸氢铵堆沤
        4.8.5 沼渣与过磷酸钙堆沤推广效果
致谢
参考文献

(10)系列逆转座子分子标记的建立及其在柿属植物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课题的提出和前人研究进展
    1.1 课题的提出
    1.2 前人研究进展
        1.2.1 柿属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2.1.1 柿属植物的种类和分布
        1.2.1.2 柿的品种资源及分布
        1.2.1.3 柿的原产地及起源植物
        1.2.1.4 柿的品种分类
        1.2.1.5 柿属植物的品种鉴定、分类和亲缘关系分析研究
        1.2.1.5.1 依据形态特征进行柿品种鉴定、分类和亲缘关系等研究
        1.2.1.5.2 利用细胞学标记进行柿品种分类和柿属植物系统进化研究
        1.2.1.5.3 利用同工酶进行柿品种鉴定、分类和亲缘关系等研究
        1.2.1.5.4 利用DNA分子标记进行柿属植物品种鉴定、分类和亲缘关系等研究
        1.2.1.5.5 利用基因的DNA序列进行柿属植物系统进化等研究
        1.2.2 植物逆转座子的研究进展
        1.2.2.1 逆转座子的类型和结构
        1.2.2.2 LTR逆转座子的复制与转座机制
        1.2.2.3 逆转座子的起源
        1.2.2.4 逆转座子的分布特点
        1.2.2.5 逆转座子的纵、横向传递
        1.2.2.6 逆转座子的高异质性
        1.2.2.7 逆转座子的活性
        1.2.2.8 逆转座子在植物基因组进化中的作用
        1.2.2.8.1 逆转座子与植物基因组扩增
        1.2.2.8.2 逆转座子与植物基因组重排
        1.2.2.8.3 逆转座子与基因突变
        1.2.2.8.4 逆转座子的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进化
        1.2.3 逆转座子分子标记及其在果树上的应用
        1.2.3.1 逆转座子分子标记的类型、原理及特点
        1.2.3.1.1 SSAP逆转座子分子标记
        1.2.3.1.2 IRAP逆转座子分子标记
        1.2.3.1.3 REMAP逆转座子分子标记
        1.2.3.1.4 RBIP逆转座子分子标记
        1.2.3.2 逆转座子引物的获得
        1.2.3.2.1 逆转座子基因序列引物的获得
        1.2.3.2.2 逆转座子其它序列引物的获得
        1.2.3.3 逆转座子分子标记在果树上的应用
        1.2.3.3.1 品种鉴定及基因组组成分析
        1.2.3.3.2 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分析
        1.2.3.3.3 遗传作图与QTL定位
        1.2.3.4 问题与展望
        1.2.4 芽变及芽变研究中的分子标记应用进展
        1.2.4.1 芽变的概念及其在果树育种中的地位
        1.2.4.2 芽变的特点及遗传学基础
        1.2.4.3 芽变研究中的分子标记应用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柿Tyl-copia类逆转座子RNase H-LTR序列分离、分析及逆转座子引物开发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仪器及试剂耗材
        2.2.2 试材
        2.2.3 DNA提取
        2.2.4 染色体步行法分离柿Tyl-copia类逆转座子RNaseH-LTR序列
        2.2.4.1 基因组DNA的酶切
        2.2.4.2 接头准备
        2.2.4.3 接头连接
        2.2.4.4 抑制PCR第一轮扩增
        2.2.4.5 抑制PCR第二轮扩增
        2.2.4.6 电泳检测
        2.2.4.7 PCR产物纯化
        2.2.4.8 PCR产物连接
        2.2.4.9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4.10 转化
        2.2.4.11 质粒DNA提取
        2.2.4.12 阳性克隆检测
        2.2.4.13 测序、序列分析和引物设计
        2.2.4.14 序列提交
    2.3 结果与分析
        2.3.1 RNase H-LTR序列的PCR扩增及克隆测序
        2.3.2 Tyl-copia类逆转座子RNaseH 3'端氨基酸序列特性分析
        2.3.3 Tyl-copia类逆转座子PPT和末端倒转重复序列(IR)的特性分析
        2.3.4 RNaseH-LTR序列的同源性及聚类分析
        2.3.5 LTR序列中的启动子结构预测
        2.3.6 逆转座子引物设计
    2.4 讨论
        2.4.1 利用RNaseH基因保守结构域分离柿Tyl-copia类逆转座子RNaseH-LTR序列的可行性
        2.4.2 利用抑制PCR方法开发柿逆转座子引物的有效性
        2.4.3 引物的有用性
        2.4.4 柿逆转座子的高异质性
        2.4.5 Tyl-copia类逆转座子LTR内的启动子结构与调控元件
第三章 柿属植物IRAP和REMAP逆转座子分子标记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其磨盘柿变异单株的IRAP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
        3.2.2 DNA提取
        3.2.3 IRAP反应体系优化
        3.2.4 IRAP分析
        3.2.5 REMAP反应体系建立
        3.2.6 产物电泳检测
        3.2.7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DNA模板浓度对IRAP反应的影响
        3.3.2 不同Mg~(2+)浓度对IRAP反应的影响
        3.3.3 不同dNTPs浓度对IRAP反应的影响
        3.3.4 不同引物浓度对IRAP反应的影响
        3.3.5 不同Taq聚合酶浓度对IRAP反应的影响
        3.3.6 不同退火温度对IRAP反应的影响
        3.3.7 IRAP反应体系的确立
        3.3.8 IRAP分析结果
        3.3.9 REMAP分子标记体系的确立
        3.3.10 磨盘柿变异单株的IRAP分析
        3.3.10.1 IRAP多态性分析
        3.3.10.2 IRAP相似指数计算
        3.3.10.3 IRAP聚类分析
    3.4 讨论
        3.4.1 IRAP反应体系的优化
        3.4.2 IRAP扩增的多态性
        3.4.3 IRAP对磨盘柿变异的鉴定
第四章 柿属植物SSAP逆转座子分子标记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其在遗传分析中的应用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试材
        4.2.2 DNA提取
        4.2.3 SSAP分析
        4.2.3.1 基因组DNA酶切
        4.2.3.2 接头准备
        4.2.3.3 连接反应
        4.2.3.4 预扩增反应
        4.2.3.5 选择性扩增反应
        4.2.3.6 选择性扩增产物电泳检测
        4.2.3.6.1 玻璃板的准备
        4.2.3.6.2 制胶
        4.2.3.6.3 预电泳
        4.2.3.6.4 正式电泳
        4.2.3.6.5 银染
        4.2.4 数据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SSAP引物筛选及琼脂糖检测
        4.3.2 逆转座子引物对SSAP扩增的影响
        4.3.3 接头引物末端选择性碱基的组成及排序对SSAP扩增的影响
        4.3.4 内切酶引物类别对SSAP扩增的影响
        4.3.5 SSAP在柿属植物遗传分析中的应用
        4.3.5.1 SSAP多态性分析
        4.3.5.2 SSAP相似指数及聚类分析
        4.3.5.3 高信息量SSAP引物组合的鉴定
        4.3.5.4 基于不同逆转座子的SSAP分子标记应用于28份试材遗传分析的比较研究
    4.4 讨论
        4.4.1 SSAP体系建立需注意的问题
        4.4.2 SSAP扩增的影响因素
        4.4.3 SSAP分子标记的多态性
        4.4.4 基于不同逆转座子因子的SSAP分子标记分析的特点
        4.4.5 SSAP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结果
第五章 部分柿属植物亲缘关系的IRAP和ISTR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材料
        5.2.2 DNA提取
        5.2.3 IRAP分析
        5.2.4 ISTR分析
        5.2.4.1 ISTR体系优化
        5.2.4.1.1 ISTR扩增所选用引物序列
        5.2.4.1.2 ISTR-PCR反应参数的设置
        5.2.4.2 利用优化后的ISTR体系进行32份柿属基因型的正式分析
        5.2.5 产物电泳检测
        5.2.6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柿属植物ISTR反应体系的建立
        5.3.1.1 Mg~(2+)浓度
        5.3.1.2 dNTP浓度
        5.3.1.3 引物浓度
        5.3.1.4 Taq酶浓度
        5.3.1.5 DNA酶浓度
        5.3.1.6 ISTR反应体系的确立
        5.3.2 IRAP的多态性、相似指数、UPGMA聚类分析
        5.3.3 ISTR的多态性、相似指数及UPGMA聚类分析
        5.3.4 IRAP和ISTR在柿属植物亲缘关系分析中的比较研究
        5.3.4.1 IRAP和ISTR多态性水平(Pi)、多样性指数(DI)、有效多重系数(EMR)及标记指数(MI)比较
        5.3.4.2 IRAP和ISTR两种分子标记揭示的遗传相似性及相关性比较
        5.3.4.3 IRAP和ISTR分子标记聚类结果比较
    5.4 讨论
        5.4.1 IRAP分子标记的多态性
        5.4.2 柿属植物ISTR反应体系的优化
        5.4.3 ISTR分子标记及多态性
        5.4.4 IRAP和ISTR分子标记比较
        5.4.5 基于IRAP和ISTR数据的柿属植物间的遗传关系
第六章 柿属植物种间亲缘关系的IRAP和DAMD分析
    6.1 前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材料
        6.2.2 DNA提取
        6.2.3 IRAP分析
        6.2.4 DAMD分析
        6.2.5 产物电泳检测
        6.2.6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IPAP多态性、相似指数及UPGMA聚类分析
        6.3.2 DAMD多态性、相似指数及UPGMA聚类分析
        6.3.3 IRAP和ISTR在柿属植物亲缘关系分析中的比较研究
        6.3.3.1 IRAP和ISTR多态性水平(Pi)、多样性指数(DI)、有效多重系数(EMR)及标记指数(MI)比较
        6.3.3.2 IRAP和DAMD两种分子标记揭示的遗传相似性及相关性比较
        6.3.3.3 IRAP和DAMD分子标记聚类结果比较
    6.4 讨论
        6.4.1 IRAP标记在柿属植物种间和种下的多态性
        6.4.2 IRAP揭示的部分柿属植物的分类学地位
        6.4.3 DAMD分子标记及其多态性
        6.4.4 DAMD分子标记揭示的部分柿属植物的分类学地位
        6.4.5 IRAP和DAMD分子标记比较
        6.4.6 美洲柿的分类学地位
第七章 IRAP、REMAP和SSAP逆转座子分子标记在柿属植物遗传分析中的应用
    7.1 前言
    7.2 材料和方法
        7.2.1 试材
        7.2.2 DNA提取
        7.2.3 IRAP和REMAP分析
        7.2.4 SSAP分析
        7.2.5 AFLP分析
        7.2.6 谱带统计及数据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IRAP、REMAP、SSAP用于柿属植物种质鉴定
        7.3.1.1 IRAP、REMAP、SSAP多态性
        7.3.1.2 IRAP、REMAP、SSAP用于柿属植物种质鉴定
        7.3.2 AFLP多态性
        7.3.3 SSAP和AFLP相似系数比较
        7.3.4 IRAP、REMAP、SSAP、AFLP4种分子标记比较
        7.3.4.1 4种分子标记多态性水平(Pi)、多样性指数(DI)、有效多重系数(EMR)及标记指数(MI)比较
        7.3.4.2 4种分子标记揭示的遗传相似性及相关性比较
        7.3.4.3 4种分子标记聚类结果比较
    7.4 讨论
        7.4.1 IRAP、REMAP和SSAP逆转座子进行种质鉴定
        7.4.2 SSAP和AFLP遗传相似系数比较
        7.4.3 IRAP、REMAP、SSAP、AFLP 4种分子标记比较
第八章 逆转座子引物的通用性研究
    8.1 前言
    8.2 材料和方法
        8.2.1 试材
        8.2.2 样品总DNA提取
        8.2.2.1 柿属植物、柑橘类、葡萄、枇杷、枣、板栗、石榴、银杏、猕猴桃DNA提取
        8.2.2.2 桃、李、杏、樱桃DNA提取
        8.2.2.3 苹果、梨、山楂DNA提取
        8.2.3 样品总DNA质量检测及备用
        8.2.4 逆转座子引物来源
        8.2.4.1 柿逆转座子通用性检测引物来源
        8.2.4.2 它物种逆转座子引物通用性检测引物来源
        8.2.5 通用性检测
        8.2.6 数据统计及分析
    8.3 结果与分析
        8.3.1 样品总DNA质量检测
        8.3.2 柿逆转座子引物在果树类物种的通用性
        8.3.2.1 罗田甜柿逆转座子引物在柿属植物种间、种下及其它果树物种上的通用性
        8.3.2.2 罗田甜柿逆转座子引物在柿属、柑橘类、葡萄属、桃属和梨属植物中的IRAP多态性分析
        8.3.2.3 罗田甜柿逆转座子引物在柿属、柑橘类、葡萄属、桃属和梨属植物中的亲缘关系分析
        8.3.3 它物种逆转座子引物在果树类作物的通用性
        8.3.3.1 它物种逆转座子引物在柿属植物的通用性研究
        8.3.3.2 它物种逆转座子引物在果树类作物的通用性研究
    8.4 讨论
        8.4.1 样品总DNA提取方案的筛选
        8.4.2 柿逆转座子引物在其它果树类中的通用性
        8.4.3 它物种逆转座子引物在其它果树类中的通用性
第九章 大别山区新发现的不完全甜柿类型的鉴定及其与‘罗田甜柿'的亲缘关系研究
    9.1 前言
    9.2 材料和方法
        9.2.1 试材
        9.2.2 树及果实形态学观察
        9.2.3 单宁细胞大小及可溶性单宁含量测定
        9.2.4 分子标记分析
        9.2.5 分子标记数据统计及分析
    9.3 结果与分析
        9.3.1 树体形态观察
        9.3.2 果实形态观察和可溶性单宁含量
        9.3.3 单宁细胞形态观察及大小测定
        9.3.4 分子标记分析
    9.4 讨论
        9.4.1 ‘90-1-10'树型、果实形态及可溶性单宁含量分析
        9.4.2 ‘90-1-10'分子标记分析
第十章 总结论及讨论
    10.1 逆转座子引物开发、转用及逆转座子分子标记开发
    10.2 不同分子标记方法及聚类分析结果的比较
    10.3 不完全甜柿的发现及其在甜柿起源进化中的作用
    10.4 ‘金枣柿'的分类学地位
    10.5 本研究的创新点
    10.6 进一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透明胶布在果树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论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D]. 邵平. 安徽大学, 2016(08)
  • [2]杏芽瘿发生规律、致瘿机理及品种抗性研究[D]. 张瑾. 甘肃农业大学, 2014(05)
  • [3]寄主植物花对绿盲蝽种群发生的调控作用[D]. 董吉卫. 扬州大学, 2012(07)
  • [4]成年富士苹果树茎流特征及需水规律的研究[D]. 宋凯.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9)
  • [5]山东丘陵区苹果树蒸腾耗水规律及果园蒸散特征研究[D]. 陈凯.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 [6]竹醋液抑菌作用研究[D]. 邬国胜. 浙江工业大学, 2010(03)
  • [7]作物奢侈蒸腾及其调控基础研究[D]. 李茂松.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8]凹唇壁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苹果梨园上的利用研究[D]. 丛明亮. 延边大学, 2010(10)
  • [9]沼气生态能源建设与畜牧养殖配套工程技术集成与推广[D]. 胡尚. 贵州大学, 2009(S1)
  • [10]系列逆转座子分子标记的建立及其在柿属植物中的应用研究[D]. 杜晓云.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7)

标签:;  ;  ;  ;  ;  

透明胶带在果树上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