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小区供暖系统设计

住宅小区供暖系统设计

一、住宅小区供暖系统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左婷婷[1](2021)在《中深层U型地埋管热泵系统在严寒、寒冷地区的适用性分析》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建筑能耗呈逐年上升趋势。解决建筑业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环境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可再生能源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将是解决建筑供热空调能耗问题的重要途径。建立地源热泵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法,完善系统的预测模型,可最大限度节约能源,对于我国建筑能源转型、保护地质条件的稳定性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辽宁省阜新市示范项目为基础,建立了中深层U型地埋管热泵系统的仿真模型,优化了设计运行参数,拓展了中深层地热应用技术。本文的研究意义旨在解决累计热负荷占优地区地源热泵系统的冷堆积问题和埋管面积有限的问题,提出中深层U型地埋管热泵系统,该系统与太阳能地源热泵复合系统相比,其土壤补热能力强,系统维护运行简单。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涉及了热泵系统优化设计、仿真模拟、能耗预测和实验测试等。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1)本文以辽宁省阜新市某示范项目为对象,采用TRNSYS软件建立仿真模型,通过模拟得到累计热冷负荷比2.40。在此案例基础上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此案例最优钻孔深度为600m。在此埋深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影响技术经济性指标的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最优钻孔间距为8m,地埋管公称直径为DN50,折合热阻0.1m.K/W,地源侧流量188.34m3/h,钻孔间距和地埋管公称直径的影响程度尤为明显,折合热阻和地源侧流量对费用年值的影响并不显着。在最优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系统的冬季平均系统能效为3.63,夏季平均系统能效为4.52,该系统能够长期稳定高效运行。(2)本文以辽宁省阜新市某示范项目为研究对象,并针对累计热负荷占优地区的特点,将正交试验得到的最优方案与常见的太阳能地源热泵复合系统进行技术经济分析,通过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中深层U型地埋管热泵系统在寿命周期内体现出更佳的适用性。(3)本文对中深层双温型地源热泵系统进行了长期模拟运行,在不同的累计热冷负荷比的条件下,供冷季地埋管换热器的设置位置有所区别,累计热冷负荷比越小,供冷季地埋管换热器设置越深。结果表明与单温系统相比,双温系统全年可以节约4.91%左右的运行费用。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系统具有良好的供暖供冷能效,具有较低的系统费用年值,适用于累计热负荷占优地区。本文对研究系统的设计参数优化分析可为后续中深层U型地埋管热泵系统的应用提供依据,具备一定的设计指导意义。

上官银超[2](2021)在《城市建筑群能耗预测中的不确定性参数分布的识别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建筑能耗占据了建筑领域总能耗70%以上的比重,存在着巨大的节能潜力。已有专家学者指出,仅仅关注对单体建筑进行改造的传统节能措施难以应对日益严峻的节能减排挑战,需要对城市尺度建筑能耗的特点、结构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当前的城市能耗模型中应用性和灵活性最广泛的是基于物理的自下而上随机性模型。此种模型在校准方面面临着比单体建筑层面更严峻的挑战。在随机性模型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贝叶斯校准技术。以往研究中,贝叶斯校准仅仅被用于调整参数在建筑群层面的分布来匹配模型输出的能耗分布和建筑群的实际能耗分布。但将模型应用于建筑群层面节能改造措施预评估的时候,参数分布的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基于模拟实验的方法,分别研究了:广泛使用的KOH贝叶斯校准框架中涉及的超参数的先验分布;能耗数据的使用方法这两个方面对基于贝叶斯校准的参数识别性能的影响,并在北京一个住宅小区上分别验证了前述两个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本研究提出的超参数先验分布调节方法,可以显着的改善模型的能耗预测性能,同时获得相比于先验分布而言,更加靠近实际分布情况的参数后验分布;2)通过本研究提出的迭代校准方法,可以显着改善敏感性较强的参数的识别性,获得能准确表征实际分布情况的参数后验分布。最后,通过一个基于确定性量化节能改造措施方法的案例,验证了上述方法在建筑群节能改造措施预评估中,能显着的提高节能改造后的能耗预测的准确性。

刘凯旋[3](2021)在《L住宅小区供热工程质量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北方居民冬季主要依靠集中供热的方式进行采暖,提高住宅小区供热工程的质量是提高集中供热效果的根本所在。关于对集中供热效果进行提高的研究,目前已形成了较多成果,但是,大部分研究都是从供热公司的角度进行的,缺乏对住宅小区内供热工程质量的关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制约集中供热效果提升的问题。本文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角度,以L住宅小区的供热工程为例,对该小区的供热工程质量管理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在学习国内外学者对全面质量管理及供热工程质量管理研究的基础上,对L住宅小区供热工程进行全面剖析,指出该项目在各个阶段存在的的质量问题,诸如材料不合格、管道支吊架制作不规范、焊接工艺不规范、一次验收不合格等质量问题,将质量问题划分到供热工程建设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及运营阶段,找出了质量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诸如材料进场检验不符合要求、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热力设计院介入太晚等。然后针对发现的质量问题,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针对各个阶段提出提高供热工程质量的管控措施,同时从组织、制度、多方协同三个方面保障管控措施的执行,落实到全过程、全企业、全部人员。最后,对实施质量管控措施的效果进行论证分析。结果表明,L住宅小区供热工程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指导下,对项目的各个阶段制订不同的质量管控策略,辅以组织、制度、多方协同三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减少质量问题的发生,显着提高了L住宅小区供热工程的质量。

朱里昂,周勃,王虹雅,黄诗雯[4](2021)在《严寒地区消纳风电的热泵供热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选取辽宁沈阳地区的住宅小区建立以消纳风电为核心的风电热泵供暖系统。通过建筑能耗模拟软件计算住宅小区全年的能耗,将模拟的建筑空调能耗和风力发电机的月累计发电量相对比,设计出保障生活住宅冷热需求的风电供冷供热系统的方案。同时对系统方案进行模拟计算,将蓄电系统的结余电量最小值为目标函数通过MATLAB优化工具箱进行线性优化。可以得到在风电机组的最佳装机容量为3 MW时,住宅小区所设风电供冷供热系统蓄电状态下的全年储能运行曲线以及锂电池储能系统对应的配置容量。

崔雪[5](2020)在《分区间歇供热调节运行规律模拟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的建筑能耗日益加剧,据统计中国2017年全年的建筑能耗约9.47亿吨标煤。尤其是供热能耗占据很大比例,北方城镇供暖能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24.1%。减少供热能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城市供热主要采用集中连续供热方式,由于这种供热方式的供热面积大,存在供热失调问题,同一热源各热用户冷热不均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亟需一种供热调节方式,使供热系统实现即节能又能够提高建筑室内舒适性的效果。文章针对系统供热不均现象提出一种分区间歇供热调节的构想,即对于过热区采用间歇供热方式,将过热区建筑停热时段的余热量为过冷区补热,以降低供热不平衡率,从而令整个供暖区处于热舒适范围。分别分析了不同供热参数条件,分区间歇供热系统对过热区、过冷区的供热质量的影响。以大庆市典型住宅小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物理模型,确定了模拟参数条件并建立了供热系统模型。根据大庆市住宅小区冬季实际供热调研结果,居民认为最佳供热温度范围为20~23℃,而小区冬季实际室温超半数不在此范围,存在严重供热不均问题。将冬季室内实际温度高于居民认为最佳供热温度范围最高值的建筑化分为过热区。对这类过热区建筑采用了分区间歇供热方法,探究不同供热参数对过热区建筑室内热舒适性和建筑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供热时间分布对过热建筑室内热环境及供热能耗有较大影响。采用5时停热,停热3小时后再供热5小时的周期性供热方案,保障了过热区域室内温度的要求,供暖期的供热能耗最少,可为过冷区补热的余热量最多。提高供水温度、供水流速及保温层厚度均对提高建筑热舒适性有积极影响,但提高供水温度及流速时,供热能耗略有升高。将住宅冬季室内实际温度低于居民认为最佳供热温度范围最低值的建筑化分为过冷区。即根据过热区的最佳调控方案,将过热区的富裕热量为过冷区补给。探究不同供热参数对过冷区住宅室内热舒适性以及墙体热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过热区域为过冷区域补热面积比值分别为1:1、2:1、3:1时,可以将过冷区域室内平均温度从16℃分别提升至17.65℃、19.05℃、21.02℃。在2:1补热比例条件下,热源供水温度为70℃,供水流速为0.5 m/s或保温层厚度为90 mm时,过热区室内温度大部分时间处于热舒适区,过冷区室内平均温度均可提高1℃以上,PMV-PPD指标符合标准。

宋阳[6](2020)在《基于ZigBee的电取暖配电平衡装置》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高质量发展,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成为改变能源消费模式的关键。在此形势下,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电能替代战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电热取暖。电热取暖将电能直接转化成热能,绿色环保,现已成为居民分散供暖的主要方式。然而电热取暖设备作为一种大功率高能耗的用电负荷,会引起配电网三相不平衡的问题。三相不平衡会影响电能质量,增加额外损耗,甚至还会导致变压器失火危及人身安全。所以如何使住宅小区电取暖负荷三相平衡成为急需解决的课题。本文首先对电取暖的物理特性及我国配电标准进行研究。我国住宅配电为三相五线制的配电方式,住宅各户均使用固定单相电,因此普通的换相方式并不能满足需求。住宅电热取暖负荷平衡控制的难点在于负载数量大,且每户电取暖使用情况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为了有效的调节电取暖设备引起的住宅配电三相不平衡现象,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ZigBee的错时动态切换平衡控制装置。本文错时动态切换的核心思想,是根据各户同一时刻对温度的需求不同,控制ABC三相上不同的电取暖负荷通断情况,使负荷过大一相或两相上的电取暖错时工作,从而保持三相的动态平衡。为了进一步验证本设计的有效性,本文以长春市XX小区为研究模型,分别建立了住宅电取暖房间的加热,散热及热平衡模型,对住宅电取暖进行短时错时切换,实验证明住宅的加热速度明显大于散热速度,取暖时间常数比较大,短时错时对住宅温度的影响很小,不影响居民舒适度。为了有效的降低三相不平衡度,在对三相不平衡的相关概念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后,以长春市XX小区1200个住宅为整体进行研究,取三相不平衡度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住宅电取暖三相不平衡模型,进行通过错开负荷通断时间实现住宅电取暖负荷平衡的实验仿真,进而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对该策略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加以验证,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使系统达到相对三相平衡,使不平衡度得到降低。经过前文的需求分析后,以本文的研究结果以及实际工程需求为依据,给出了本系统实现方式的硬件及软件环境。平衡装置主要由数据采集装置和错时切换装置组成。在数据采集方面,由于居民住宅小区涉及到的用户数量大,节点多,本文采用ZigBee来实时通讯多节点的数据信息。错时切换装置则在接收信息数据后,负责计算出最优三相平衡错时方案并将调节信息传送至功率换相元件执行操作,最终达到三相平衡的目的。

何理霞[7](2020)在《太阳能供热潜力评估及其与空气能复合系统 设计软件开发》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建筑供暖仍然主导着我国建筑供暖行业,随之而来的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导致环境污染和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越来越严重。清洁供暖是目前改善大气污染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居住在中国北方的居民来说,他们迫切希望通过实现清洁供暖来改善其赖以生存的居住环境。太阳能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其清洁、无污染的特点使其成为清洁供暖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种能源。考虑到太阳能单独使用的不稳定性,工程上通常将太阳能供暖与其他供暖系统相结合以构成复合供热系统。对于远离城镇供热管网的农村建筑而言,分散式的空气源热泵供暖是目前清洁供暖改造的主导方向。但空气源热泵在寒冷天气下存在反复结霜融霜等缺陷,导致供暖能耗高,室内舒适性差等问题。因此集中太阳能与空气源热泵的各自优势,组成复合供热系统,可以弥补二者各自独立运行的不足,满足农村建筑供暖需求,是农村清洁供暖可选方式之一。然而,要合理设计开发太阳能-空气能复合供热系统,需要了解在不同农村建筑屋面可利用的太阳能资源,以及可以应用于工程项目的复合系统设计模拟软件。基于此背景,本文对太阳能辅助供热系统潜力评估方法展开研究并开发了适用于工程应用的设计模拟软件。本文利用GIS空间分析法建立了建筑屋顶太阳能资源供热潜力评估模型。以山东省济南市彩石镇建筑群为研究对象,从太阳能资源的理论潜力、地理潜力以及技术潜力等层面上对当地既有建筑物屋顶可用的太阳能光热资源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彩石镇现有的建筑层数为3、5、6层的住宅建筑,其屋顶日均集热量占建筑热负荷的比例分别为40%、24%、20%,都有采用太阳能进行辅助供暖的潜力。而建筑层数为17、18层的住宅建筑,其屋顶日均集热量仅占建筑热负荷的6%。因此,对于楼层高度低于6层以下的有供暖需求的住宅,可以考虑采用太阳能进行辅助供暖。针对新型农村建筑特点,设计了并联式太阳能-空气能复合供热系统。同时,建立了该系统主要设备的数学模型和控制策略,开发了适合于工程应用的复合系统设计模拟软件。本软件开发利用JAVA语言编写了系统模拟流程代码,设计了用户友好的软件界面,以对话框的形式使用户更容易操作,使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免除复杂的理论推导和计算,可以方便地进行复合系统的设备选择及优化设计。该软件主要有两大功能:其一是对已存在或已设计的太阳能-空气源热泵复合供热系统进行全生命期的性能模拟;其二是根据用户提供的集热器铺设面积范围以及给定的设计温度,以全生命期的费用为目标函数,对太阳能集热器的面积进行最经济的优化设计。最后,本文选取实际工程实例设计了太阳能-空气能复合供热系统,并使用本文开发的设计模拟软件对设计的太阳能-空气能复合供热系统进行了模拟。同时,在TRNSYS平台中也搭建了该并联式复合供热系统的模型,将TRNSYS模拟结果与本文开发的设计模拟软件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二者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因此验证了本文开发的软件模拟结果的正确性。通过设计模拟软件的开发,实现了太阳能-空气能复合供热系统设计的可视化操作,可为工程设计人员提供设计参考工具。

高屾[8](2020)在《空气源热泵与燃气锅炉在青岛地区的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石油、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消耗量与日俱增,随之产生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本文提出一种空气源热泵与燃气锅炉耦合的供热系统为青岛市住宅小区供热。本文重点对空气源热泵与燃气锅炉的工作原理、特性功能做了详细介绍,并针对这两种供热系统单独供热时存在的不足建立了空气源热泵与燃气锅炉耦合供热系统。结合两种供热方式的供热特点,确定了空气源热泵和燃气锅炉的基本供热方式,并介绍了供热系统的形式、运行方式以及系统的控制策略。其次,以青岛市15万平方米住宅小区为研究对象,使用De ST负荷模拟软件模拟建筑物负荷,确定该建筑的全年逐时供热负荷。在TRNSYS平台上结合空气源热泵和燃气锅炉耦合供热系统图,以年费用最低的耦合供热系统瞬时仿真模型为优化目标,对耦合供热系统进行优化。经研究得当空气源热泵在与燃气锅炉的耦合供热系统中占比达60%时,费用年值最低,经济性最佳。为了比较多热源联合供热系统与传统热源系统,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单一空气源热泵低温辐射供暖系统、单一燃气锅炉低温辐射供暖系统、空气源热泵与燃气锅炉耦合低温辐射供暖系统三种类型的供热系统进行了计算和评价。综合考虑经济效益、能源消耗、环境影响三种因素,优化空气源热泵与燃气锅炉耦合供热系统热源配置,得到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对环境影响小的供热系统热源配置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与燃气锅炉耦合的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是最佳的,单独用燃气锅炉供暖次之,单一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表现最差。为空气源热泵与燃气锅炉耦合供热系统在青岛地区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胡伟[9](2019)在《热电联产在夏热冬冷地区住宅集中供热(冷)中的应用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文中提出热电联产技术是世界能源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具有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高、对生态环境影响小、供应保障可靠和经济社会效益好等特点。近年来国内外能源部门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和实施意见,积极鼓励在公用建筑和有条件的居民小区利用热电厂提供热媒(蒸汽、热水)进行集中供冷,以提高热电厂的全年平均热效率,降低电空调在电力负荷中所占的比例,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同时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室内舒适度的要求也在提高,由于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围护结构的不同,加上该地区节能意识不强,同时夏热冬冷地区空气相对湿度较高,室内环境较差,舒适度大大降低。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特点、建筑围护结构绝热性能,在空调系统设计时要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选择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高的方式。本文在调研与总结当前国内外热电联产技术在集中供热(冷)住宅系统上的先进经验,结合合肥市热电联产发展情况,选取某住宅小区集中供热(冷)住宅系统为模型,从设计到运行,对数据进行跟踪分析,并结合管网运行情况,分析供暖季与制冷季的热损,同时结合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与传统电空调系统的经济分析,提出在热电联产覆盖区域内的夏热冬冷地区,对冷热均有需求的地区,推广使用住宅小区集中供热(冷)住宅系统,提高管网经济运行,降低管网热量损失,提升经济环保效益,促进城市热电联产事业健康发展,同时改善夏热冬冷地区的居住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柯颖[10](2019)在《寒冷地区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合理规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清洁能源改革的推进,空气源热泵在我国寒冷地区的使用愈加普及。其中,空气源热泵户式供暖系统和集中供暖系统是近几年大力推广的系统形式。然而,小型户式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由于水容量较小在机组除霜时难以保证水温和室温的稳定,且在供暖初末期也易因热量供求不平衡而发生机组频繁启停现象;大型的空气源热泵集中供暖系统合理规模的确定目前还未有前人研究。因此,如何保证不同供热规模的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制定了两个判断系统运行可靠性的标准:一是在除霜期间末端不向房间供冷,且除霜后室温和平均水温下降分别不超过1℃和5℃;二是在供暖期初末机组不频繁启停,每次运行和停机的持续时间都不低于15min。首先确定了典型的农村住宅建筑形式,根据节能、非节能和近零能耗建筑的标准确定热工参数,并分别设计了末端为地热盘管、风机盘管和散热器的供暖系统。其次,分别建立了采用三种末端的供暖系统在除霜期间热量传递的数学模型,并进行数值求解,得到满足除霜过程室温和水温下降限制要求的最小水箱容积。接着以5℃作为供暖初末期的典型室外气温,根据此时房间的实际热负荷和机组的实际制热量求出使得供暖初末期机组不频繁启停的最小水箱容积。综合以上两个条件下计算出的蓄热水箱容积取较大值即为最后确定的合理水箱容积。最后,用Python软件编写了水箱的容积的快速计算软件,以便计算在其他不同设计要求下的水箱容积。为了研究空气源热泵集中供暖系统的合理规模,首先本文建立了不同规模的高层和多层小区的物理模型,并且在小区的建筑红线内预留了热源和水泵房用地。根据寒冷地区五个典型城市的气象条件进行了热负荷的计算和供暖系统的设计,接着对供暖系统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本文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将热源用地费用纳入初投资的考虑范围内,当预留的热源用地不足以摆放热泵机组时,多余机组的摆放用地费用将计入初投资。多层建筑当建筑面积为34560m2时单位建筑面积费用年值最小,在热源用地计费之前波动不大。高层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费用年值在面积15万m2内变化不大,在建筑面积为40320m2时取得最小值。因此,针对本文建立的住宅小区模型,多层住宅的合理的供暖规模不大于10万m2,高层住宅供暖规模不大于15万m2。

二、住宅小区供暖系统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住宅小区供暖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中深层U型地埋管热泵系统在严寒、寒冷地区的适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目的
        1.1.3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的研究现状
        1.2.2 土壤热物性探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中深层U型地埋管热泵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2.1 中深层U型地埋管热泵系统的模拟研究
        2.1.1 仿真软件
        2.1.2 建筑负荷仿真模型
        2.1.3 系统仿真模型
    2.2 中深层U型地埋管热泵系统的实验研究
        2.2.1 岩土特性
        2.2.2 实验验证
        2.2.3 技术可行性
    2.3 本章小结
3 中深层U型地埋管热泵系统的优化设计
    3.1 评价指标
        3.1.1 评价指标的意义
        3.1.2 评价指标的计算
    3.2 单因素的优化设计
        3.2.1 地埋管换热器深度的可行性分析
        3.2.2 地埋管换热器深度的优化分析
    3.3 正交试验优化设计
        3.3.1 影响因素分析
        3.3.2 正交试验表设计
        3.3.3 正交试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中深层U型地埋管热泵系统的适用性分析
    4.1 中深层U型地埋管热泵系统
        4.1.1 系统的运行结果
        4.1.2 系统的适用性分析
    4.2 太阳能地源热泵复合系统
        4.2.1 系统的参数设计
        4.2.2 系统的模拟设置
        4.2.3 系统的适用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中深层U型地埋管热泵系统的双温运行
    5.1 双温运行
        5.1.1 双温运行原理
        5.1.2 双温运行方法
        5.1.3 双温运行模拟
    5.2 双温运行的优化分析
        5.2.1 双温运行方案
        5.2.2 方案(一)的双温运行优化
        5.2.3 方案(二)的双温运行优化
        5.2.4 方案(三)的双温运行优化
        5.2.5 方案(四)的双温运行优化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城市建筑群能耗预测中的不确定性参数分布的识别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建筑能耗概况
        1.1.2 城市建筑能耗模型的研究概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随机性城市建筑能耗模型的研究现状
        1.3.1 建筑能耗领域的传统校准方法研究现状
        1.3.2 贝叶斯校准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内容
        1.4.1 城市建筑群能耗校准领域存在的问题
        1.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3 本文主要工作
2 贝叶斯校准方法应用于城市建筑群能耗模型的一般流程
    2.1 子建筑群代表性建筑模型的建立
        2.1.1 建筑群的划分方法
        2.1.2 代表性建筑定义方法
        2.1.3 代表性建筑的校准
    2.2 蒙特卡洛模拟
        2.2.1 不确定性的传播
        2.2.2 蒙特卡洛模拟的采样方法
        2.2.3 蒙特卡洛模拟的实现
    2.3 敏感性分析
        2.3.1 敏感性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况
        2.3.2 逐步线性回归标准化回归系数
        2.3.3 随机森林回归特征重要性
        2.3.4 待估计参数数量的确定
    2.4 替代模型
        2.4.1 替代模型的基本概况
        2.4.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2.4.3 高斯过程回归模型
    2.5 贝叶斯校准
    2.6 本章小结
3 超参数先验分布对参数识别性的影响
    3.1 超参数的基本概况
    3.2 评估分布一致性的指标
    3.3 超参数先验分布对校准结果的影响
        3.3.1 模拟实验案例的基本概况
        3.3.2 不确定性参数的先验分布
        3.3.3 敏感性分析及替代模型的建立
        3.3.4 不确定性参数的目标分布
        3.3.5 超参数先验分布的设置
        3.3.6 超参数先验分布对能耗预测性能的影响
        3.3.7 超参数先验分布对参数识别性的影响
    3.4 超参数先验分布调节方法及其验证
        3.4.1 超参数先验分布调节方法
        3.4.2 超参数先验分布调节方法的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能耗数据使用方法对参数识别性的影响
    4.1 能耗数据使用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4.2 迭代校准方法
        4.2.1 模拟实验的基本概况
        4.2.2 敏感性分析及替代模型的建立
        4.2.3 迭代校准方法的流程
        4.2.4 迭代校准中不确定性参数的过度估计问题
        4.2.5 不确定性参数后验分布最佳估计结果的确定
    4.3 基于模拟实验的迭代校准方法的验证
        4.3.1 验证案例的基本概况
        4.3.2 敏感性分析及替代模型的建立
        4.3.3 不确定性参数的目标分布
        4.3.4 校准结果及最佳参数估计
    4.4 本章小结
5 改善参数识别性的贝叶斯校准方法的实例验证
    5.1 真实案例与模拟实验的区别
    5.2 北京住宅小区代表性建筑的建立
        5.2.1 研究对象基本概况
        5.2.2 代表性建筑的几何模型
        5.2.3 代表性建筑非几何部分的定义
    5.3 超参数调节方法在北京住宅小区参数识别上的验证
        5.3.1 敏感性分析及替代模型的建立
        5.3.2 基于超参数调节方法的校准
    5.4 迭代校准方法在北京住宅小区参数识别上的验证
        5.4.1 敏感性分析及替代模型的建立
        5.4.2 基于迭代校准方法的校准
    5.5 本章小结
6 校准模型在节能改造预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6.1 节能改造的基本概况
    6.2 城市级节能改造措施预评估模拟实验的设置
        6.2.1 控制供暖季室温
        6.2.2 提升建筑气密性
    6.3 基于模拟实验的建筑群层面节能改造措施的预评估案例
        6.3.1 基于传统校准模型的节能改造
        6.3.2 基于贝叶斯校准模型的节能改造
        6.3.3 基于目标模型的节能改造
        6.3.4 三种模型节能改造预评估效果的对比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L住宅小区供热工程质量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供热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2.1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介绍
        2.1.1 质量
        2.1.2 质量管理
        2.1.3 全面质量管理
    2.2 项目质量管理介绍
        2.2.1 项目质量管理的特点
        2.2.2 项目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2.2.3 项目质量控制的三个阶段
        2.2.4 项目质量管理的过程和系统方法
    2.3 影响项目质量管理的因素
        2.3.1 人的因素
        2.3.2 机械设备因素
        2.3.3 材料因素
        2.3.4 方法因素
        2.3.5 环境因素
    2.4 小结
第3章 L住宅小区供热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房地产开发与供热工程介绍
    3.2 L住宅小区供热工程项目概况
        3.2.1 L住宅小区供热工程基本信息
        3.2.2 L住宅小区供热工程施工内容及主要工作量
    3.3 L住宅小区供热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3.3.1 L住宅小区建设单位质量管理流程
        3.3.2 L住宅小区建设单位质量保证体系
        3.3.3 L住宅小区供热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缺陷
    3.4 L住宅小区供热工程项目存在的质量问题
        3.4.1 涉及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质量问题
        3.4.2 涉及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3.4.3 涉及验收及运营阶段的质量问题
        3.4.4 多方协同质量管理问题
    3.5 L住宅小区供热工程项目质量问题分析
        3.5.1 施工图设计阶段质量问题分析
        3.5.2 施工过程中质量问题分析
        3.5.3 竣工验收及运营阶段质量问题分析
        3.5.4 多方协同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3.5.5 质量问题分析总结
    3.6 小结
第4章 L住宅小区供热工程质量改进策略
    4.1 准备工作
        4.1.1 L住宅小区供热工程WBS工作分解
        4.1.2 关键检查点设置
    4.2 L住宅小区供热工程项目设计阶段质量管控
        4.2.1 设计单位的选择与管理
        4.2.2 施工图设计质量管理
    4.3 L住宅小区供热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控
        4.3.1 施工质量管理流程标准化
        4.3.2 施工过程实施质量检查
        4.3.3 人员能力质量管理
    4.4 L住宅小区供热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及运营阶段质量管控
        4.4.1 竣工验收流程优化
        4.4.2 竣工验收标准优化
        4.4.3 验收成果处理
        4.4.4 运营阶段质量管理
    4.5 L住宅小区供热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评价
    4.6 小结
第5章 L住宅小区供热工程质量保障措施
    5.1 组织保障
        5.1.1 组织架构优化
        5.1.2 人力资源保障
    5.2 制度保障
        5.2.1 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5.2.2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体系
    5.3 多方协同保障
        5.3.1 建立协同考核机制
        5.3.2 完善各方沟通机制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严寒地区消纳风电的热泵供热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风功率计算
2 工程概况
3 系统方案
4 优化计算
5 结论

(5)分区间歇供热调节运行规律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建筑能源消耗概况
        1.1.2 集中供热概况
    1.2 连续供热方式的调节方法
        1.2.1 质调节
        1.2.2 量调节
        1.2.3 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
        1.2.4 其它调节方式
        1.2.5 连续供热方式运行调节存在的问题
    1.3 间歇供热方式的调节方法
        1.3.1 间歇调节
        1.3.2 间歇调节存在的问题
    1.4 建筑模拟方法及研究
    1.5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分区供热调节系统模型建立与实际供热情况调研
    2.1 供热系统模型的建立
        2.1.1 供热系统运行调节方法
        2.1.2 建筑概况
        2.1.3 外界条件及参数设定
    2.2 热舒适性评价指标
        2.2.1 热舒适性指标相关的因素确定
    2.3 周期性非稳态传热基础理论
    2.4 模拟方法的验证
        2.4.1 Energy Plus软件供热能耗验证
        2.4.2 Energy Plus软件室内空气温度模拟验证
    2.5 城市住宅小区冬季供热情况调查统计
        2.5.1 调研地区介绍
        2.5.2 居民小区供热行为调研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区间歇供热对过热区舒适性及能耗的影响研究
    3.1 供热间隔时间的影响
        3.1.1 间隔时间对室内温度及能耗的影响
        3.1.2 间隔时间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3.1.3 不同间隔时间下墙体热流密度分布
    3.2 停热时刻的影响
        3.2.1 不同停热时刻下室内温度及能耗的变化规律
        3.2.2 停热时刻对人体热舒适度的影响
        3.2.3 不同停热时刻下墙体传热特性
    3.3 供水温度的影响
        3.3.1 供水温度对室内温度及能耗的影响
        3.3.2 供水温度对室内舒适性的影响
        3.3.3 供水温度对墙体热流密度的影响
    3.4 供水流速的影响
        3.4.1 不同供水温度下室内温度及供热能耗
        3.4.2 不同供水流速下室内热舒适性分析
        3.4.3 供水流速对墙体传热特性的影响
    3.5 保温层厚度的影响
        3.5.1 不同保温层厚度下室内温度及能耗变化规律
        3.5.2 保温层厚度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3.5.3 不同保温层厚度下墙体热响应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分区间歇供热对过冷区舒适性的影响研究
    4.1 补热比例的影响
        4.1.1 不同补热比例下室内温度变化特征
        4.1.2 补热比例对室内舒适性的影响
        4.1.3 不同补热比例下墙体热流密度变化
    4.2 供水温度的影响
        4.2.1 供水温度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4.2.2 不同供水温度下人体热舒适性分析
        4.2.3 供水温度对墙体热流密度的影响
    4.3 供水流速的影响
        4.3.1 供水流速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4.3.2 供水流速对室内舒适性的影响
        4.3.3 供水流速对墙体热流密度的影响
    4.4 保温层厚度的影响
        4.4.1 不同保温层厚度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4.4.2 保温层厚度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
        4.4.3 不同保温层厚度下墙体热流密度变化规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6)基于ZigBee的电取暖配电平衡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住宅电取暖负荷平衡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住宅电热取暖特点
        1.1.2 住宅电取暖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意义
    1.2 住宅电热取暖负荷平衡控制现状
    1.3 住宅电取暖负荷平衡控制技术指标及控制难点
        1.3.1 住宅电热取暖负荷平衡控制的技术指标
        1.3.2 住宅电热取暖负荷平衡控制难点
    1.4 本文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目前我国住宅配电标准及对电热取暖负荷平衡带来的不便及解决
    2.1 住宅电热取暖的物理结构
    2.2 影响住宅电热取暖负荷的因素
    2.3 我国住宅配电标准
        2.3.1 住宅配电的历史和发展
        2.3.2 国内外住宅配电现状
        2.3.3 目前我国住宅配电相关规范标准
    2.4 针对住宅单相配电系统基于错时动态切换的平衡方法
        2.4.1 以住宅小区为单位的整体负载平衡
        2.4.2 错时动态切换的平衡方法的基本思想
        2.4.3 针对住宅单相配电系统基于错时动态切换的平衡算法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针对住宅单相配电系统基于错时动态切换电取暖负荷平衡的建模
    3.1 住宅房间取暖加热及散热物理模型
        3.1.1 住宅电热取暖发热模型
        3.1.2 住宅电热取暖散热模型
        3.1.3 住宅电热取暖分平衡模型
    3.2 错时动态切换实现电取暖负荷值的平衡
        3.2.1 短时间内住宅温度的波动
        3.2.2 通过错开负荷通断时间实现负荷的平衡
    3.3 实验测试数据
        3.3.1 不同室外温度、温差、建筑结构下的短期温度波动测试数据
        3.3.2 实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住宅电取暖三相不平衡指标衡量及控制
    4.1 三相不平衡的描述
        4.1.1 三相不平衡基本概念
        4.1.2 正序负序和零序
    4.2 住宅电取暖三相不平衡模型
        4.2.1 三相不平衡度的概念
        4.2.2 住宅电取暖三相负荷不平衡模型的建立
    4.3 实验验证
        4.3.1 通过错开负荷通断时间实现住宅电取暖负荷的平衡
        4.3.2 实验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ZigBee通信的住宅电取暖小区负荷平衡控制系统实现
    5.1 ZigBee通信
    5.2 电取暖群负荷平衡控制系统ZigBee通信模块的硬件结构
        5.2.1 电取暖群负荷平衡控制系统的节点设计
        5.2.2 电取暖群负荷平衡控制系统的协调器设计
    5.3 CC2530 RF-SOPC芯片
    5.4 基于ZigBee通信的电取暖群负荷平衡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
        5.4.1 数据采集模块
        5.4.2 负荷换相电路的功率器件
        5.4.3 温度传感器模块
        5.4.4 电源模块
    5.5 ZigBee通信的电取暖群负荷平衡控制系统的软件结构
        5.5.1 软件基本结构
        5.5.2 ZigBee协议栈
    5.6 仿真分析及结果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太阳能供热潜力评估及其与空气能复合系统 设计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太阳能-空气能复合系统发展前景
        1.1.2 太阳能-空气能复合供热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课题内容和意义
        1.3.1 课题研究内容
        1.3.2 课题研究目的
第二章 基于ArcGIS屋顶太阳能潜力评估方法
    2.1 基于GIS的空间分析法
    2.2 ArcGIS平台的经典晴天太阳能辐射模型
        2.2.1 直接太阳辐射
        2.2.2 散射太阳辐射
        2.2.3 总辐射量的计算
    2.3 屋顶太阳能热利用潜力潜力评估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ArcGIS屋顶太阳能供热潜力评估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太阳能资源理论潜力
    3.3 屋顶太阳能资源供热潜力评估
        3.3.1 建筑数据来源及提取
        3.3.2 建筑供暖负荷
        3.3.3 屋顶集热量
        3.3.4 屋顶太阳能供热潜力评估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太阳能-空气能复合供热系统的设计
    4.1 复合系统设计
    4.2 主要设备数学模型
        4.2.1 空气源热泵模型
        4.2.2 集热器模型
        4.2.3 经济性分析
    4.3 复合供热系统运行控制策略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太阳能-空气能复合供热系统设计软件开发
    5.1 软件的功能
    5.2 复合系统设计模拟软件开发
    5.3 软件的模块简介
    5.4 软件对比验证及结果展示
        5.4.1 软件的对比验证
        5.4.2 软件设计模拟结果展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空气源热泵与燃气锅炉在青岛地区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空气源热泵与燃气锅炉联合供热系统构建
    2.1 TRNSYS软件简介
    2.2 热源侧模型
        2.2.1 空气源热泵模型
        2.2.2 燃气锅炉模型
        2.2.3 循环水泵模型
    2.3 供暖末端模型
    2.4 搭建TRNSYS模拟系统
        2.4.1 实际模型分析
        2.4.2 TRNSYS模块选取并建模
        2.4.3 组合调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空气源热泵与燃气锅炉耦合供热系统的模拟及优化分析
    3.1 DeST软件仿真
    3.2 设备选型
        3.2.1 空气源热泵
        3.2.2 燃气锅炉
        3.2.3 循环水泵
    3.3 控制策略
    3.4 优化配比
第四章 联合供热模式与单独供热模式比较研究
    4.1 空气源热泵与燃气锅炉耦合供热系统经济性指标
        4.1.1 初投资
        4.1.2 运行费用
        4.1.3 环境效益分析
        4.1.4 机组占地面积
    4.2 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经济性指标
        4.2.1 初投资
        4.2.2 运行费用
        4.2.3 环境效益分析
        4.2.4 机组占地面积
    4.3 燃气锅炉供热系统经济性指标
        4.3.1 初投资
        4.3.2 运行费用
        4.3.3 环境效益分析
        4.3.4 机组占地面积
    4.4 模糊综合评价
        4.4.1 模糊综合评价法方法介绍
        4.4.2 递阶层次结构建立
        4.4.3 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4.4.4 权重向量和一致性目标
        4.4.5 AHP的总排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热电联产在夏热冬冷地区住宅集中供热(冷)中的应用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案
第二章 合肥市热电联产在住宅集中供热(冷)的应用情况
    2.1 合肥市热电联产情况
    2.2 管网联通
    2.3 合肥市能源消耗情况
        2.3.1 合肥市能源消费情况
        2.3.2 合肥市全社会用电情况
        2.3.3 合肥市清洁能源情况
    2.4 热电联产在集中供热(冷)上的应用
    2.5 热电联产在合肥地区住宅集中供热(冷)使用的数据统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合肥某集中供热(冷)小区系统模型设计
    3.1 集中供热(冷)系统建筑模型
    3.2 建筑围护结构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合肥住宅集中供热(冷)住宅系统实际数据分析
    4.1 基础数据分析
        4.1.1 系统设计运行情况
        4.1.2 末端用户使用情况
    4.2 数据分析
        4.2.1 管损分析
        4.2.2 结果分析
    4.3 合肥市不同季节负荷情况分析
        4.3.1 全年运行曲线
        4.3.2 数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与传统电空调系统经济分析
    5.1 项目设计
        5.1.1 负荷分析
    5.2 投资分析
        5.2.1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冷)工程投资费用
        5.2.2 分体电制冷工程投资费用
    5.3 运行费用分析
        5.3.1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冷)运行费用
        5.3.2 分体式电空调运行费用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寒冷地区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合理规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寒冷地区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应用研究现状
        1.2.2 低温供暖末端装置的研究现状
        1.2.3 空气源热泵蓄能水箱的研究现状
        1.2.4 寒冷地区空气源热泵集中供暖系统研究现状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保证供暖期初末机组不频繁启停水箱容积确定
    2.1 研究范围及气候特征
    2.2 寒冷地区农村住宅建筑的典型形态
        2.2.1 寒冷地区农村住宅的结构形式和建筑规模
        2.2.2 寒冷地区农村住宅的空间形态
        2.2.3 寒冷地区农村住宅的构造形式
    2.3 不同末端形式供暖系统设计
        2.3.1 设计原始资料
        2.3.2 寒冷地区农村典型住宅供暖系统设计
    2.4 满足供暖初末期机组不频繁启停的水箱容积确定
        2.4.1 计算方法
        2.4.2 计算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保证除霜期间不向室内供冷的水箱容积确定
    3.1 空气源热泵结除霜过程分析
        3.1.1 空气源热泵结霜过程分析
        3.1.2 空气源热泵除霜过程分析
    3.2 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除霜过程数学模型
        3.2.1 计算假设
        3.2.2 末端为地热盘管的供暖系统除霜过程数学模型
        3.2.3 末端为散热器的供暖系统除霜过程数学模型
        3.2.4 末端为风机盘管的供暖系统除霜过程数学模型
    3.3 保证除霜期间不向房间供冷的水箱容积的计算
    3.4 最终水箱容积的确定
    3.5 水箱容积快速计算软件的编写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气源热泵集中供暖系统模型建立
    4.1 理想住宅小区物理模型的建立
    4.2 空气源热泵集中供暖系统技术经济分析模型
        4.2.1 费用年值法
        4.2.2 单位指标法
        4.2.3 实现方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空气源热泵集中供暖系统合理规模的确定
    5.1 初投资
        5.1.1 热源及热源用地
        5.1.2 热网
        5.1.3 水泵及泵房
        5.1.4 初投资合计
    5.2 年运行费用
    5.3 费用年值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附录
致谢

四、住宅小区供暖系统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深层U型地埋管热泵系统在严寒、寒冷地区的适用性分析[D]. 左婷婷.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城市建筑群能耗预测中的不确定性参数分布的识别性研究[D]. 上官银超.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L住宅小区供热工程质量管理优化研究[D]. 刘凯旋.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4]严寒地区消纳风电的热泵供热系统设计研究[J]. 朱里昂,周勃,王虹雅,黄诗雯. 建筑节能(中英文), 2021(03)
  • [5]分区间歇供热调节运行规律模拟研究[D]. 崔雪.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6]基于ZigBee的电取暖配电平衡装置[D]. 宋阳.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7]太阳能供热潜力评估及其与空气能复合系统 设计软件开发[D]. 何理霞.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9)
  • [8]空气源热泵与燃气锅炉在青岛地区的研究及应用[D]. 高屾.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 [9]热电联产在夏热冬冷地区住宅集中供热(冷)中的应用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D]. 胡伟. 安徽建筑大学, 2019(04)
  • [10]寒冷地区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合理规模研究[D]. 柯颖.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住宅小区供暖系统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