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亚子的戏剧理论与活动

论刘亚子的戏剧理论与活动

一、论柳亚子的戏剧理论及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黄巧燕[1](2020)在《战火与情怀的鸣奏 ——《戏剧春秋》剧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大地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全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众多文化名人辗转来到桂林,在这风景秀美的西南一隅开展大量的抗日救亡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战时桂林信息交流枢纽、文化传播要地的作用。1940年11月1日,田汉同欧阳予倩、杜宣、许之乔等中国现代剧作家,于桂林创办《戏剧春秋》期刊,历时两年,1942年10月30日停刊。《戏剧春秋》是一份大型综合性戏剧刊物,其内容包括戏剧作品、戏剧理论、戏剧批评、戏剧活动信息等。《戏剧春秋》发行的两年中,刊载了田汉、欧阳予倩、郭沫若、洪深、许之乔、夏衍、熊佛西等中国现代着名戏剧家的优秀戏剧作品、戏剧理论及评论文章,成为抗战戏剧和中国现代戏剧的丰富成果和珍贵文献。本论文是学界首次对《戏剧春秋》期刊作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期刊所载剧作进行深度探讨,从多个维度对其戏剧作品进行分析,探索《戏剧春秋》期刊及剧作的文化价值和学术意义。第一章对《戏剧春秋》期刊进行整体研究。以《戏剧春秋》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分析为基础,系统阐释《戏剧春秋》办刊历程及栏目设置,理清《戏剧春秋》办刊宗旨、编撰队伍、编辑思想、经营过程,为《戏剧春秋》期刊及剧作的深度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对《戏剧春秋》所载剧作的主题进行分类解读。从《戏剧春秋》聚焦战时生活、鼓舞军民战斗、弘扬爱国精神等三个方面解读《戏剧春秋》所载剧作传递的强烈战斗主题。第三章对《戏剧春秋》所载剧作的艺术魅力进行深入剖析。聚焦多元的戏剧类型、多彩的戏剧话语、开放式戏剧结构,挖掘剧作的审美特征及艺术价值。第四章对《戏剧春秋》期刊的传播意义作整体阐释。分析《戏剧春秋》期刊对抗战戏剧运动的促进作用和对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启示,明确《戏剧春器》期刊及剧作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史价值。

李欢[2](2020)在《民国时期(1922-1949)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戏剧选文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剧教学也本应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但由于戏剧本身文体的限制,戏剧选文在高中语文教材选文中所占比例较小,也由于高考趋势等因素的影响,戏剧教学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并不尽如人意。毫无疑问,戏剧作品中蕴含的价值体系是其他文体形式替代不了的,然而高中语文戏剧教学存在应然教学和实然教学差距大的矛盾,戏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发挥不出其真正的魅力。民国时期是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尤其是这一时期的教育理念,一直为人称道,甚至出现“民国热”,对于一些过分追捧的观点我们虽不能完全认同,但我们或许可以理性的看待民国这个特殊时期的教育对我们当下教学的启示。经过百年的淘洗,仍然有一些教育理念适合于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这确是值得庆幸的。本论文旨在从民国时期的戏剧教学出发,寻求对解决当下戏剧教学问题有益的新思路。本论文主要依据北京图书馆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合编的《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利用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中国历史文献总库,以及国家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等进行资料的收集查阅,以便前期信息收集完整,为后期分析整理打好基础。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缘由、研究中会涉及到的概念以及相关时间的界定、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第一章主要从民国高中的国文教材出发,分析戏剧选文的类型,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包括尊重历史的传统剧本、翻译的外国剧本、新兴的国内剧本,在整理的基础上分析选文的原因,这些原因涉及多个方面,需要从不同的主体出发去思考。第二章主要涉及具体的民国时期的戏剧教学,从教师、学生、其他三个方面来分析民国时期的戏剧教学,为使分析更加全面,在其他因素中,涵盖了社会演剧、课程标准、戏剧学校等多个方面。第三章主要是将民国时期的戏剧教学同当下高中的语文教学联系起来,先将当下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整理,而后结合一二章对民国时期戏剧教学的分析,得出在教育理念上的启示,和教学方法上的建议。

王思宇[3](2020)在《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思潮与长三角地区戏剧市场关系研究(1905-1919)》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思潮与长三角地区戏剧市场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旨在以从艺术史的角度,探索近代历史转折期中国社会思潮与戏剧的互动关系。在结构上,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绪论;第二个部分着重探讨辛亥革命前后以国粹主义、无政府主义与革命主义为代表的三种主要中国社会思潮的生成、传播与演进情况;第三个部分以京剧、昆曲两大剧种的演出市场为例,探讨辛亥前后长三角地区的戏剧市场总体状况;第四个部分则以张园与南社为个案,探讨辛亥前后不同社会思潮与长三角地区戏剧市场相互干预、互促发展的渠道及范式;第五个部分则以辛亥革命前后长三角地区“新兴”与“传统”两种戏剧市场的状况,探赜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思潮对长三角地区戏剧市场的影响路径。而第六个部分为结论。在研究方法上,本论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跨学科关系研究为研究范式,将史料文献学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为具体研究策略。史实证明,三种社会思潮彼此砥砺、相互推动,成就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思潮演进中的主流,而长三角地区又是当时新思潮重要的萌发地。当时昆曲衰落,京剧勃兴,长三角地区的戏剧市场面临着革故鼎新的历史交汇期。以张园为代表的公共空间、以南社为代表的文人社团,为推动社会思潮传播、发展并介入当时的戏剧市场,起了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从相关史料出发认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思潮对于长三角地区戏剧市场的新陈代谢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一方面,处于变动期的中国社会思潮对戏剧市场的主体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演出资助、剧本创作、演出形式、票房制度、演员观念上都有着推陈出新的改变;另一方面,当时的中国社会思潮同时对于中国戏剧市场的客体的影响亦不容忽视,尤其针对新兴市民阶层的影响,推动着长三角地区戏剧市场不断与时俱进,成为了“五四运动”前期中国文艺变革的重要阵地。

马亚雪[4](2020)在《王钟麒文艺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启蒙和新民是晚清到民国时期重要的时代主题。王钟麒作为清末民初之际扬州地区的文学家、知名报人、革命者,其丰富且深刻的思想在那个激荡的年代一度产生重要的影响。王钟麒的文学创作和理论探索,紧密围绕新旧中国变革期社会的现实要求,为开启民智、唤醒民族救亡意识而展开。其于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思索,无不立足于当时的政治现实。王钟麒一生撰文颇多,涉及到文学、艺术、宗教等多个方面,但若想从整体上把握其思想,就有必要立足于其一生所思之问题的交汇处,也即新民与救亡的急迫政治处境。不论在谈小说创作、建构中国文学史,抑或讨论对传统宗教的革新问题,王钟麒理论和文学创作的主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求索一条让中国摆脱积贫积弱,尽快走上独立复兴的强国之路。本文将王钟麒的文艺思想分为“文无古今论”“戏剧新民观”“改良宗教说”三个部分。王钟麒在《中国四千年文学变迁大势论》中提出“文无古今论”的文史观。通过梳理中国文学发展史,王钟麒提出,“知变”“求是”“致用”是中国文学绵延不断、繁荣发展的源泉。此一观点针对当时文学发展中遇到的“古”“今”“中”“西”问题,提出了具有更大视野的文学发展框架。“戏剧新民观”是王钟麒文艺思想中重要组成部分。王钟麒通过提出自己对戏剧改良的设想,集中表达了他借戏剧以新民的主张。“宗教信仰说”则是王钟麒对当时社会一系列精神困惑的观察。借助王钟麒的思考,我们可重审宗教在当时历史处境中存在的意义。王钟麒的文艺思想是近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危机下对社会问题的积极思考,也是传统学人在西学冲击下为保存中国传统而不得不努力求得转型的艰难侧影。了解王钟麒的文艺思想,既有助于我们了解其后“学衡派”与“新青年派”的思想论争,亦有益于我们重新认识现代中国思想的形成过程。

徐红玲[5](2019)在《王蕴章戏曲研究》文中指出王蕴章(1885—1942)是民国时期重要的文化名人,他拥有报人、教育家、文学家、戏曲家等多重身份,在文学、教育、报业等方面都有非凡的成就。本文聚焦于作为戏曲家的王蕴章,将其置于晚清民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考量,从他的生平思想、戏曲活动及戏曲史地位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七章、结语及附录。绪论部分,首先明确王蕴章及戏曲创作的历史意义,其次介绍学界对王蕴章的研究现状,阐述本文的写作思路。第一章探讨王蕴章生平。此章以他人生中的转折性事件或重要节点为依据,将其人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二章研究王蕴章的戏曲活动。此章主要从他与伶人的交往、观剧形式、清唱活动以及戏曲评论来展现他的戏曲活动。第三章考述王蕴章戏曲本事。他创作十一种戏曲作品,本章重点探析这十一种剧作的本事来源。第四章研究王蕴章戏曲作品的思想意蕴。这些剧作主要是想展现对女性的赞美、借古伤时的表达及文士情怀的抒发。第五章研究王蕴章戏曲作品的艺术成就。此章将王蕴章戏曲作品的艺术成就与晚清民国时期戏曲艺术的新变相联系,探讨王蕴章戏曲作品文体的变化、舞台艺术的新变及曲体格律的新变。第六章综论王蕴章戏曲贡献。此章从王蕴章的戏曲作品的影响及所创刊物对戏曲传播两方面论述他的戏曲史意义。附录一为王蕴章年谱,笔者竭力辑录其生平事迹,囿于学力,且民国报刊文献庞杂,因此未能穷尽,甚为遗憾。附录二为王蕴章作品目录,此目录为笔者目前所能搜集到的王蕴章作品。

郭建鹏[6](2018)在《南社报刊文学史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南社作为晚清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社团,通过办报活动来完成“革命文人”的“文人革命”活动。他们投身于国族建构中,也是成为晚清民初文学变革中的健将。南社通过政治、报刊、文学三者的联姻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力图通过对南社报刊及南社报刊文学的梳理,揭示南社不仅是一个引领“政治革命”的团体,也引领了中国报刊媒介的发展,更重要的在文学变革时代亦走在了前列,他们属于启蒙、递变的一代,其磅礴的文学气势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潮流。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在绪论部分,首先明确了研究的对象、内容与目的,即从南社报刊所刊载的文学史料入手,多角度地去考察南社时期南社人的社会、文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为其“正名”。其次,概述了南社研究的现状与不足,提出南社研究的价值。第一章主要是对南社的兴起与报刊业产生关系进行一个总结性的概说,南社通过报刊来代表整体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并将个体内在的政治价值取向聚集到一起,并形成了一个具有时代特色,集政治性、文化性、商业性于一体的“南社报刊编辑群”。同时对南社人的“笔名文化”进行了分析,还有部分作者与笔名的考证。第二章以时间为序,从南社成立前的海外办报到国内鼓吹革命再到南社社刊《南社丛刻》的出版,进行数据与内容上的分析,进而梳理出此阶段的报刊在政治、文学革命上的特色,作为《南社丛刻》,从与之密切相关的雅集活动进行分析,得出《南社丛刻》无论是从编辑人员的更换还是从内容的选择、编辑来看,它代表了南社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与缺陷,同时也是古典文学终结路上最灿烂的一幕。本章还将于右任主办的“竖三民”及南社女社友的办报活动纳入研究的视野,尤其是在倡导性别平等的南社群体,女性共同参与社事和政治活动,为晚清妇女解放运动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民元后,随着政治空间的突变,南社报刊出现分化,一部分坚持鼓吹革命,形成“反袁文学”,一部分走向消闲,并入通俗文学,成为主流。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的的诞生,承载着新旧文学的转变,也是南社发展史上的分水岭。可以说,在《民国日报》上的“唐宋诗之争”只是南社堡垒垮塌的一角,也是其历史必然性的真实再现。第三章以分类文体进行研究。南社作为文学社团,其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领域取得的文学成就引领了晚清民初文学的发展导向。南社的小说是古典小说与翻译小说结合下的产物,它接受西方悲剧美学思想,打破了传统“大团圆”结局模式,书写了“革命+恋爱”模式的典范。书信体、日记体及第一人称叙事等创作方法的革新,给五四作家诸多启示。南社诗歌吸纳、融汇中西传统,从本质上超越了维新派的诗学主张,通过追忆前人、幻想历史的重构与颠覆,修复、建立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联系,并寻找自我价值存在的生存空间、重塑国族传统的历史地位。南社戏剧最为突出的历史贡献在于理论倡导、剧本创作与舞台实践并重,弥补了改良派脱离舞台的缺陷,真正在戏剧舞台上造成了改革的声势,使近代戏剧革新运动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果。第四章重在讨论南社在民国机制下的文学史地位,从民国文学的命名存在性说起,认为民国文学是对历史传统的衔接,只是替代现代文学的历史局限性,并不是要遮蔽、颠覆文学发展史上出现得现代性。然后从鸳鸯蝴蝶派的文学创作进行具体分析,得出南社小说家为主流的以民间文化出场面向市民群体的鸳鸯蝴蝶派,以其商业化的市场和价值取向延续着传统文化精髓,兼祧新的时代内涵,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同时对影响新文学运动的南社与胡适等新文学家之间白话之争从历史的源流、论争的本源及历史的现代性反思来重新诠释南社的“保守”与“反动”行为,重估南社白话文运动的影响及价值。结论南社的报刊,打造了南社为革命团体的名片,也影响了南社乃至整个晚清民初文学的发展。通过报刊中的文学作品还原南社的政治活动和文学创作的历史在场,在历史的还原与文学的解构中去找寻南社文学走向的可能性与必然性,给“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文学现代性发展一个合理的解释。南社作为连接古典与现代的桥梁,作为是新文化运动的萌芽,值得我们去认识、评说,它自身存在的矛盾更值得我们去思考。

车兰兰[7](2018)在《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文中指出黄人(1866—1913),是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个性鲜明、思想崛奇、成果卓异的人物。在近代这一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黄人深受传统文化、吴地地域文化的浸染和西方文化的多重影响,前后思想发生了重要改变。他曾有志于仕途,然郁郁不得志;后执教东吴大学,潜心学术;入南社后欲以文革命,终理想破灭,因狂而殁。黄人是近代重要的作家、学者、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多重身份兼跨数个领域,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小说着译、办刊结社、文献编纂、教育改革、民主革命等方面均有建树。然而与同时代的梁启超、吴梅、王国维等人相比,黄人并未获得相应的地位,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也有待于更为深入的挖掘。本论文着眼于对身处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思想复杂、着述宏富、经历曲折的黄人作较为全面的考证与论述,并作合理评价。论文主要从六部分加以剖析阐述:前三章主要是将黄人的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放置近代文学转型背景中去考察,这是论文的重点部分,黄人所处时代的过渡性特征在其文学理论、创作中得到鲜明的体现。首章探讨黄人《中国文学史》与近代新型文学史兴起的关系,追溯“中国文学史”的起源,将中国学术传统中的“文苑传”、“艺文志”、“书目提要”与近现代学科体系中的“文学史”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根本区别;梳理西方、日本的“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论述国人自着“中国文学史”出现的原因。通过对比窦、林、黄三部最早的文学史着作,进而分析黄着文学史的开创性、影响,也不回避它作为草创期文学史的局限。次章侧重于探讨近代文学批评的新变与黄人文学理论的关系,梳理古、近代文学理论批评衍变之轨迹,进而探讨黄人的小说理论、戏曲理论、诗歌理论、词学理论对古典文论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其在新旧思想冲突下所存在的局限。第三章聚焦黄人的文学创作实践研究,从题材、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解读黄人的诗歌与词,分析其所体现的新旧特征,最后综合论述黄人创作的成绩与不足,以及较文学理论存在的滞后性。后三章主要是围绕黄人的教育、出版、社团等文学活动展开,探讨他与近代文科教育、文学出版、文学社团发展的关系,体现了黄人严谨与开放的学术风气及对民主自由的热切追求。第四章梳理了黄人的求学活动、教育活动,尤其突出黄人对中国文科教育所作的贡献。黄人在东吴大学十三载,通过教学布道、讲学唱和、编写教材、主笔学报等教育活动,在思想启蒙、文科教育、培养人才等方面对近代文科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第五章分析黄人在中国近代出版转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他与小说林社、国学扶轮社的关系,从黄人的报刊、图书出版活动中可以看出,他一方面倡导保存国粹,另一方面也积极引进了西学新知,既批判了封建文化专制,又传播了西方民主思想,对传统出版业向近代出版业的转型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最后一章则考察黄人与中国近代社团转型的关系,社团活动在黄人的文化活动中比例较大。本章中黄人入南社之契缘、入南社后的活动及其与南社同人的交游是重点,体现了在近代社团转型过程中,“新”与“旧”文化的碰撞。而黄人在社团的创作、文化、交游活动,不仅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和革命文学的发展,也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在历史变革中勇于担当、以笔为戎的真实写照。概之,黄人之一生,历经了半个世纪的世事沧桑,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巨变,是中国近代文学转型的一个“推动者”和“见证者”。他的文学思想、创作与活动等,都体现了新旧文化过渡、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时期的矛盾与融合。他的身上,既有传统文人积极入仕的济世情怀、感时伤世的忧患意识、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困囿于时代的保守与局限,又有近代新型知识分子“启蒙救国”的远大理想、批判封建专制文化的革新精神、对民主自由的热切追寻和和立足于中西比较的创新精神。他既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承袭了李白、李贺、王仲瞿、龚自珍等先贤遗风;又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有许多独立之见和创新之举,对吴梅、王謇、陈乃乾、陈大悲等后辈学者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学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黄人是不可忽视的一位,需要将其放置中国近代文学转型的大背景下,做更全面更客观的研究,同时分析他的典型意义。

陈友乔[8](2018)在《60年来柳亚子研究的多维视角》文中提出60年来的柳亚子研究中,存在着一个多维视角。众多的研究者分别从社会活动家、文学家、戏剧评论家、编辑、报人、民族主义者等不同视角进行观照。之所以形成柳亚子研究的多维视角,主要与柳亚子丰富的社会实践有关。柳亚子研究的诸多视角中有一条主脉:强调柳亚子是具有"革命性""进步性""与时俱进"的革命诗人或曰革命文学家。柳亚子研究的多维视角还给我们以启示:一是柳亚子不是深刻而复杂的圆形人物,他的丰富性在于其人生经历、气质性格等方面;二是已有的研究缺乏一个更为本体性的角色的关照。

胡超婕[9](2018)在《马君武戏剧活动研究》文中指出马君武作为近代着名的政治家、教育家,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本身便极有研究意义和探索价值,但这样一位传奇人物,在学术界却未引起足够重视和研究热度。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又大多集中在他的政治经历和教育生涯,对他的文学成就尤其是他在戏剧方面的作为缺少较为系统梳理和探索的学术研究,本文便基于这一研究背景而产生的研究主题——探寻马君武与戏剧的关系。本文主要以时间为线索,对不同时段的马君武的戏剧活动进行梳理,总结其对于戏剧和戏剧家不同时间段下的看法和态度,从而探究出他基于哪些因素在抗日战争爆发后进行戏剧改良。第一章研究的是青少年阶段生活过的环境对于马君武产生的影响;第二章则是马君武依托南社,开始接触近代戏剧改良运动下的想法和态度;第三章则是在留洋背景下马君武通过戏剧向国人宣传西方新思想、新文化行为的探究,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马君武对于戏剧的态度和想法;第四章是马君武的戏剧最主要的贡献——成立戏剧改进会的相关研究,并总结马君武对于戏剧的基本观念和对其贡献的评价;第五章则是对马君武其他一些相关戏剧贡献的概述,以及马君武的戏剧工作对于当代戏剧发展的启示。总体而言,马君武的戏剧活动是在抗战背景下,借鉴和总结前人经验,基于爱国强民这一目的下的宣传和社会教育活动。不能简单从文学角度看待马君武戏剧活动,而应该综合他的人生经历和所处时代大背景下,探究其戏剧行为的性质,客观评价其戏剧贡献——一种在民族危亡下文人学者的挣扎和奋斗,在当时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现在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而其在戏剧上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民国知识份子思想转变的一个缩影,因此,探究马君武的戏剧活动,无论对于了解民国学者群体特性亦或是戏剧当代发展都是极为有意义的。

杨静静[10](2017)在《清末民初戏剧期刊研究》文中指出报刊是清末民初出现的一种最主要的新型传播媒介,也是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传播交流的最佳方式。对清末民国报刊的研究已成为近几年文学艺术界的一门“显学”。然而,戏剧期刊研究相对于其他文学类期刊的研究相对落后,至今还没有出现一部戏剧期刊研究的专着,而对清末民初戏剧期刊的研究更为鲜见。本文以“清末民初戏剧期刊”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涉及五点。其一,介绍了清末民初戏剧期刊诞生背景。总体上介绍了清末民初戏剧期刊。首先讲述了戏剧期刊诞生的前期准备;其次概述了清末民国戏剧期刊的发展史;最后从数量上对戏剧期刊做了分析和研究。其二,论述了第一份戏剧期刊《二十世纪大舞台》。首先叙述了《二十世纪大舞台》的创办者及其期刊特色,从而得出《二十世纪大舞台》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和戏剧获得现代新闻传播功能的结论。同时,也发现了《二十世纪大舞台》一个不足:提出了“戏剧改良”口号,却没有实践,但是这并不影响其在戏剧期刊史上的意义;其次论述了《二十世纪大舞台》为中国近代戏剧期刊树立了最初的模范,主要体现在其刊载的内容、编排方式和出版形式;最后讲述了“反侵略反封建”舆论潮中的《二十世纪大舞台》,同时探讨了《二十世纪大舞台》的戏剧期刊战斗性传统的开创。其三,分析了戏剧期刊发展史上第一个“热潮”。首先介绍了“甲寅中兴”时期戏剧期刊同人性质的创办者及其特征,同时,亦分析了该时期出现戏剧期刊创办热潮的特点;其次讨论了该时期几种代表性期刊的个性特征,如《歌场新月》之“贾冯之争”、《剧场月报》之“独树春柳”、《新剧杂志》之“昌明新剧”、《戏剧丛报》之“重新剧并望旧剧之改良”,以及其前后承接的戏剧追求和艺术特色;最后讲述了戏剧期刊的价值和意义,如戏剧艺术自主性的回归、多种形式的留册方式、以及戏剧的三度创作方式等。其四,专章研究了《俳优杂志》与冯叔鸾。首先集中分析了现代戏剧思想萌芽之代表期刊《俳优杂志》的内容及其学理价值;其次分析了戏剧评论家冯叔鸾的《戏学讲义》之现代戏剧范畴学思维及体系建构;接着论述了冯叔鸾的《啸虹轩剧谈》之本体论戏剧研究方法和戏剧美学成就;最后总体分析论证了冯叔鸾的研究对中国现代戏剧学的建构意义。其五,研究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戏剧期刊。首先论述了本时期出现的戏剧期刊总体状况;其次重点研究《新青年》之“戏剧专号”,如《新青年》的办刊历史、胡适之“戏剧改良”理论方案、以及由其引起的“新旧论争”等;接着论述了《春柳》杂志原始资料保存意识及文献价值;最后具体论述了齐如山的戏剧理论价值及“梅兰芳”的艺术成长过程、艺术造诣和历史影响。总之,“戏剧改良”是贯穿清末民初戏剧期刊的总线索。《二十世纪大舞台》提出“戏剧改良”口号,虽然没有切实实施,但是却迈出了戏剧改良探索的第一步;经过《歌场新月》、《剧场月报》、《新剧杂志》、《戏剧丛报》,《俳优杂志》等一步步深入而专业的探讨与摸索,积累了雄厚的经验,做了足够的思想准备;直到《新青年》“戏剧专号”理论突破,明确了改良旧戏和创造白话剧的总目标;紧接着就有《春柳》的实践,探索出整理旧有资料和培养具有世界水准的戏剧新人才两道最佳路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戏剧期刊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为长达数十年的“戏剧改良”探索征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给戏剧的将来发展指明了道路。所以,笔者认为清末民初戏剧期刊为20世纪戏剧期刊及戏剧的繁荣奠定了实践基础和理论准备。至此,我们已经在理论上明确了中国戏剧的未来生态格局,即开始由戏曲一枝独秀变成戏曲和白话剧二元争艳并存的生态格局。

二、论柳亚子的戏剧理论及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柳亚子的戏剧理论及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1)战火与情怀的鸣奏 ——《戏剧春秋》剧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研究现状
    二、选题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三、选题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烽火硝烟催生的《戏剧春秋》
    第一节 《戏剧春秋》诞生背景
        一、硝烟四起的危难岁月
        二、抗日救亡的浪潮激荡
        三、文艺抗战的历史使命
    第二节 《戏剧春秋》办刊历程
        一、创刊目的与出版经营
        二、编辑队伍与撰稿团体
    第三节 《戏剧春秋》栏目设置
        一、戏剧理论
        二、戏剧作品
        三、通讯报道
        四、人物专栏
第二章 演绎家国沧桑的《戏剧春秋》
    第一节 聚焦战时生活展现人民苦难
        一、刻画中国百姓的悲惨遭遇
        二、呈现日本民众的艰难生活
    第二节 抒写军民战斗鼓舞全民抗战
        一、军民前方抗敌的战斗画卷
        二、民众敌后抗战的斗争场面
    第三节 塑造战斗英雄弘扬爱国精神
        一、高渐离卧薪藏胆勇敢刺杀秦始皇
        二、岳飞上阵杀敌顽强抗击金兵
        三、郭沫若别妇抛雏毅然回国战敌寇
第三章 充盈艺术价值的《戏剧春秋》
    第一节 多元的戏剧类型
        一、话剧
        二、戏曲
    第二节 多彩的戏剧话语
        一、俗雅兼备的戏剧台词
        二、丰富精道的舞台提示
    第三节 开放式戏剧结构
        一、矛盾集中的开放式戏剧结构
        二、高潮迭起的开放式戏剧结构
第四章 传播影响深远的《戏剧春秋》
    第一节 《戏剧春秋》的战时意义
        一、肯定战时剧运成果激励战时剧运开展
        二、剖析战时演剧问题批判错误演剧方向
        三、倡导现实戏剧创作明确战时戏剧功能
    第二节 《戏剧春秋》的当代启示
        一、戏剧创作应汲取传统文化养分
        二、戏剧创作应着力服务大众生活
        三、戏剧创作应注重提升审美追求
        四、戏剧创作应勇于担当历史使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民国时期(1922-1949)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一)对民国时期国文教材的相关研究
        (二)民国时期戏剧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的研究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民国时期高中语文教材戏剧文本选文及特点
    第一节 高中语文教材戏剧选文情况分析
        一、戏剧选文的类型分析
        二、影响选文的因素
    第二节 高中语文教材中戏剧理论类文章
第二章 民国时期高中语文戏剧教学及特点
    第一节 课堂戏剧教学的构建
        一、教师:戏剧课堂的引领者
        二、学生:戏剧课堂的参与者
        三、课标与社会:戏剧课堂的支持者
    第二节 高中戏剧教学特点
        一、“因时制宜,随机应变”——精读与略读
        二、“心、眼、口、耳并用”——生活与学习
        三、“重实际,重效率”——课内与课外
第三章 民国高中戏剧教学理念和方法对当下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的启示
    第一节 当代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新颖,但实践落实不到位
        二、文本拓展空间大,但课外指导不足
        三、教学低效,学习兴趣缺乏
    第二节 对当代戏剧教学的教育理念的启示
        一、转变对戏剧文本的轻视观念
        二、改变应试评价的教育理念
        三、转向连接社会形势
    第三节 对当代戏剧教学的教学方法的建议
        一、形式与内涵兼顾
        二、基于教材与跳出教材
        三、因“师”制宜,因“生”施教
        四、理论奠基,应用实践
        五、排演戏剧,直观教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思潮与长三角地区戏剧市场关系研究(1905-19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手段
第一章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思潮的总体格局
    第一节 走向历史舞台中央的江浙民族资本家
    第二节 国粹精神与江南文人
    第三节 无政府主义:青年热情下的狂飙突进
    第四节 革命主义思潮:从社会革命到文学革命
    第五节 “三大思潮”的互动关系
第二章 辛亥前后长三角地区戏剧市场的格局
    第一节 昆曲衰落之境况
    第二节 京剧南下后演出情况与具体发展
第三章 个案视角:辛亥革命前后长三角地区戏剧市场的现代化转换
    第一节 张园:公共文化区域对于戏剧演出的接纳度
    第二节 南社:传统戏曲改良与社会思想变革
第四章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思潮与长三角戏剧市场的互动联系
    第一节 传统戏剧市场:以古喻今
    第二节 新剧演出:西风东渐下新兴文化的萌芽
结语
参考文献
深圳大学指导教师对研究生论文的评语
深圳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王钟麒文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王钟麒学行述要
    第一节 子承父志——少年心志当拿云
    第二节 投身报界——欲凭文字播风潮
    第三节 献身革命——肯使神州竟陆沉
第二章 王钟麒文艺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经世致用”的文学传统
    第二节 中西文交汇的时代风潮
    第三节 王钟麒文艺思想的政治观照
第三章 文无古今论
    第一节 文学、学术与群治
    第二节 中西之争下的群治观分野
    第三节 从“中西之争”到“古今之争”
    第四节 “文无古今论”的时代意义
第四章 戏剧新民观
    第一节 戏剧改良时代背景
    第二节 王钟麒戏剧改良论
    第三节 戏剧改良的可行性
    第四节 对王钟麒戏曲改良思想的总结与反思
第五章 改良宗教说
    第一节 初谈宗教
    第二节 接议孔教
    第三节 救国与自救
    第四节 王钟麒佛教思想的精神旨归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王蕴章戏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王蕴章的生平
    第一节 居乡期(1885—1907)
    第二节 从业期(1907—1938)
    第三节 晚年期(1938—1942)
第二章 王蕴章的戏曲活动
    第一节 戏曲创作
    第二节 伶人交往
    第三节 观剧研究
    第四节 戏曲评论
    第五节 戏曲研究
第三章 王蕴章戏曲的本事
    第一节 取材于历代笔记或诗文
    第二节 取材于历史故事
    第三节 取材于其他
第四章 王蕴章戏曲的意蕴
    第一节 女性的赞歌
    第二节 借古伤时的表达
    第三节 抒发文士情怀
第五章 王蕴章戏曲作品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晚清民国戏曲发展的变化
    第二节 戏曲文体变化
    第三节 戏曲舞台艺术
    第四节 戏曲曲体格律变异
第六章 王蕴章的戏曲史贡献
    第一节 王蕴章戏曲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所创刊物对戏剧的传播
结语
附录一 王蕴章年谱
附录二 王蕴章作品目录
参考文献
在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6)南社报刊文学史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南社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二、从南社的活动方式来看南社的影响
    三、从南社性质看南社研究的价值空间
第一章 南社的兴起与报刊业
    第一节 国族话语下的文人聚义
        一、南社成立前国族革命下的文学聚义
        二、南社成立后文学团体的政治言说
    第二节 报刊、政治、文学三者的联姻
    第三节 南社报人与笔名文化
        一、蕴含丰富意蕴的笔名
        二、剑气与梅魂——高旭名号透析
        三、南社社友名号匡谬
第二章 南社报刊述略
    第一节 南社成立前的报刊
        一、留学生与革命报刊
        二、国内引领时代潮流的革命报刊
        三、“文界革命”影响下的白话报刊
    第二节 南社成立后的报刊
        一、南社雅集与《南社丛刻》的出版
        二、于右任与“竖三民”
        三、反袁旗帜下的南社报刊
        四、南社报人与消闲报刊
        五、南社报人与《民国日报》副刊的转型
    第三节 南社女社友与报刊
        一、从闺阁中走出来的新女性
        二、异国他乡的社会政治活动
        三、民元前南社女社友的革命活动
        四、民元后南社女社友引领的妇女解放运动
        五、南社女社友的办报活动
第三章 南社报刊文学综论
    第一节 报刊中的南社小说
        一、大社会背景下的身体写作
        二、翻译世界中的“归化”与“异化”特征
        三、创作方法上的新变
    第二节 报刊中的南社诗歌
        一、响应“诗界革命”的创作
        二、感世之作中“咏史”主题
    第三节 报刊中的南社传奇杂剧
        一、从《二十世纪大舞台》到戏剧理论的创新与实践
        二、源自社会不同层面的声音
第四章 民国机制下的南社报刊文学
    第一节 民国文学史言说与南社文学
        一、“民国文学”存在的合理性
        二、南社:民国文学书写的起点
    第二节 政治革命下的南社消闲文学
        一、南社社友思想的消闲化转型
        二、南社与鸳鸯蝴蝶派的交集
        三、鸳鸯蝴蝶派与文学的现代性
    第三节 南社与新文学家“白话文运动”之论战
        一、南社文人与“新文学家”之间的交集
        二、南社文人与“新文学家”论争之源
        三、南社文人与“新文学家”论争背后的反思
结语:启蒙、革命与现代性的追寻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后记

(7)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概念的界说
    三、前贤研究概况
        (一)黄人着述整理
        (二)黄人生平研究
        (三)黄人《中国文学史》研究
        (四)黄人文学理论研究
        (五)黄人文学编纂研究
        (六)黄人文学创作研究
    四、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意义
第一章 黄人与近代新型文学史的书写
    第一节 从“文苑传”“艺文志”“书目提要”再到“中国文学史”
        一、文苑传:为文学家立传
        二、艺文志: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三、书目提要:指示门径
        四、“文苑传”、“艺文志”、“书目提要”与“文学史”的区别
    第二节 从国外的“中国文学史”到国人自着文学史
        一、早期西方、日本学者所撰“中国文学史”
        二、国人自着文学史的发生
    第三节 黄人《中国文学史》的独创性和开创性
        一、思想上的开拓性
        二、观念上的开创性
        三、内容上的创新之处
        四、体例上的创新之处
        五、方法上的创新之处
    第四节 黄人《中国文学史》的矛盾与局限
        一、《中国文学史》的矛盾
        二、《中国文学史》的局限
    第五节 黄人《中国文学史》之影响
        一、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影响
        二、对中国文学史编写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的新变
    第一节 中国近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生
    第二节 黄人的小说理论
        一、古、近代小说理论之衍变
        二、黄人小说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黄人小说理论的局限
        四、黄人小说理论之影响与贡献
    第三节 黄人的戏曲理论
        一、晚清戏曲理论批评概况
        二、黄人戏曲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黄人对元、明戏曲的批评
        四、黄人戏曲理论之影响与贡献
    第四节 黄人的诗学理论
        一、晚清诗坛之概况
        二、黄人诗歌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黄人对唐、清两代诗人的评价
        四、黄人诗学理论评价
    第五节 黄人的词学理论
        一、晚清词学概况
        二、黄人词论的主要内容
        三、黄人词论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人的文学创作实践
    第一节 黄人文学创作概况
    第二节 黄人的诗歌创作
        一、黄人诗歌创作的主题
        二、黄人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三、“诗界革命”背景下的黄人诗歌
    第三节 黄人的词创作
        一、黄人词题材
        二、黄人词的特点
        三、晚清词学视野中之黄人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人与中国近代文科教育的转型
    第一节 书院制度的近代化与新式学校的产生
    第二节 黄人的求学活动
        一、私塾教育的“旁听生”
        二、博览群书,广涉诸学
    第三节 黄人的教育活动
        一、黄人早期的教育活动
        二、黄人与东吴大学
    第四节 黄人对近代教育的贡献
        一、思想启蒙方面
        二、文科教育方面
        三、培养人才方面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出版之转型
    第一节 晚清出版概况
    第二节 黄人创办的报刊
    第三节 黄人与小说林社
        一、黄人与小说林社的关系
        二、黄人在小说林的编辑、出版活动
        三、黄人与小说林社同人的交游
        四、黄人对小说林社的影响
    第四节 黄人与国学扶轮社
        一、国学扶轮社创办的背景与时间
        二、黄人与国学扶轮社的关系
        三、黄人在国学扶轮社的文学史、辞书编纂与古籍刊印活动
        四、黄人与“国学扶轮社”同人的交游
        五、黄人对国学扶轮社的影响与贡献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社团之转型
    第一节 近代社团的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节 黄人与三千剑气社
    第三节 黄人与南社
        一、黄人入南社之缘由
        二、黄人入南社后活动概述
        三、《南社丛刻》所选黄人之诗文
        四、黄人与龚自珍诗风之比较
        五、黄人与南社同人的交游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8)60年来柳亚子研究的多维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活动家柳亚子
二、文学家柳亚子
三、戏剧评论家柳亚子
四、编辑、报人柳亚子
五、民族主义者柳亚子

(9)马君武戏剧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学界研究现状
        (一) 关于马君武的研究
        (二) 关于马君武戏剧改良活动的研究
    四、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 主要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君武成长环境与戏剧
    一、马君武与恭城
    二、马君武与平南县
    三、马君武与桂林
        (一) 桂林文化历史发展
        (二) 桂林戏剧发展
第二章 马君武与南社戏剧活动
    一、何为南社?
        (一) 建立社团目标之“新”与“旧”
        (二) 社团成员的“新”与“旧”
    二、马君武与南社社团
        (一) 马君武之于南社
        (二) 南社之于马君武
    三、南社戏改与马君武
        (一) 南社戏改发展
        (二) 陈去病、柳亚子等的戏改活动
        (三) 南社戏改对马君武的影响
第三章 马君武与戏剧译作《威廉·退尔》
    一、马君武与席勒
    二、马君武与《威廉·退尔》
        (一) “急译行之”
        (二) 文取大意
第四章 马君武与广西桂剧改良
    一、马君武之前的桂剧改良活动
        (一) 唐景崧的桂剧贡献其一——《看棋亭杂剧》
        (二) 唐景崧的桂剧贡献其二——桂林春班
    二、马君武桂剧改良的内容
        (一) 剧本
        (二) 剧团
        (三) 剧场
    三、马君武桂剧改良原因
        (一) 直接原因
        (二) 间接原因
    四、对马君武桂剧改良的评价
        (一) 确定桂剧改革可能性,增加旧剧改革实践经验
        (二) 为后期桂剧改革做好准备工作
        (三) 提高戏剧艺人地位
第五章 马君武的其他戏剧活动及启示
    一、参与的其他戏剧活动
        (一) 学校戏剧活动
        (二) 社会戏剧活动
    二、马君武戏剧活动的启示
        (一) 重视培养戏剧环境的重要性
        (二) 吸取其他剧种优势,创作符合本土审美的优秀作品
        (三) 从戏剧组成部分出发,改革戏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10)清末民初戏剧期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论题来源、意义和研究现状
        一、论题来源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三、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四、研究现状
    第二节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清末民初戏剧期刊总览
    第一节 戏剧期刊诞生的前期准备
        一、戏剧获得现代传播价值
        二、新的戏剧演出形式出现——时装新戏
        三、清末民初报刊创办主体
    第二节 清末民国戏剧期刊的发展概述
        一、史实数据的梳理
        二、清末民国戏剧期刊的发展
    第三节 清末民初戏剧期刊创刊数量研究
        一、总体性比较研究
        二、阶段性比较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第一份戏剧期刊诞生——《二十世纪大舞台》
    第一节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创办戏剧期刊
        一、《二十世纪大舞台》及其创办者
        二、戏剧获得现代新闻传播功能
    第二节 中国近代戏剧期刊最初范式
        一、《二十世纪大舞台》内容及其特色
        二、《二十世纪大舞台》依附性出版方式
    第三节 “反侵略反封建”舆论潮中的《二十世纪大舞台》
        一、《二十世纪大舞台》诞生的舆论潮
        二、《二十世纪大舞台》开创戏剧期刊战斗性传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甲寅中兴”时期的戏剧期刊 ——戏剧期刊史上第一个“热潮”
    第一节 各界同人联袂创办戏剧期刊
        一、商业化同人戏剧期刊
        二、同人戏剧期刊的经营者及期刊特色
    第二节 “热潮”中的戏剧期刊
        一、数量攀升
        二、本土化
        三、专业性
    第三节 戏剧艺术追求的继承与发展 ——从“冯贾之争”到“独树春柳”
        一、“冯贾之争”穿越梨园内外——《歌场新月》
        二、唯爱“春柳”一枝独秀——《剧场月报》
        三、戏剧艺术纯粹化
    第四节 戏剧艺术旨趣的趋同与扩展 ——从“昌明新剧”到“偏新亦重旧”
        一、新剧公会的期许——《新剧杂志》
        二、“重新剧并望旧剧之改良”——《戏剧丛报》
        三、未来中国戏剧蓝图的建构
    第五节 戏剧期刊与戏剧发展
        一、戏剧艺术回归自主
        二、戏剧期刊突破了戏剧以往留存史册的形式
        三、戏剧三度创作形式的开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甲寅中兴”之阆苑仙葩 ——《俳优杂志》与冯叔鸾
    第一节 《俳优杂志》研究
        一、个人创办戏剧期刊
        二、《俳优杂志》之现代学术气息
    第二节 《戏学讲义》研究
        一、综合性文艺期刊连载戏剧文章——《游戏杂志》
        二、现代戏剧范畴体系的建构
        三、践行“论从史出”的研究思维
    第三节 《啸虹轩剧谈》的开创意义
        一、开创本体论意义上的戏剧研究方法论
        二、戏剧美学意义上的理论突破
    第四节 冯叔鸾戏剧研究的历史价值——现代戏剧学萌芽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戏剧期刊 ——戏剧观大讨论及其历史性转变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舆论潮中的《新青年》“戏剧专号”
        一、白话剧理念的诞生
        二、“新文化运动”时期戏剧期刊的面世
    第二节 《新青年》之“戏剧专号”研究
        一、胡适之“戏剧改良”理论
        二、《新青年》之新旧戏剧论争
        三、“戏剧改良”观——创作白话剧与改良戏曲
    第三节 《春柳》的国际性视野
        一、《春柳》杂志的诞生
        二、梳理保存原始材料
        三、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戏剧人才——梅兰芳横空出世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本文的主要结论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一:清末民国各大城市出刊戏剧期刊数量汇集表
附录二:冯叔鸾着:《戏学讲义·目录》
附录三: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致谢

四、论柳亚子的戏剧理论及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 [1]战火与情怀的鸣奏 ——《戏剧春秋》剧作研究[D]. 黄巧燕.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
  • [2]民国时期(1922-1949)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研究[D]. 李欢.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思潮与长三角地区戏剧市场关系研究(1905-1919)[D]. 王思宇. 深圳大学, 2020(10)
  • [4]王钟麒文艺思想研究[D]. 马亚雪. 扬州大学, 2020(02)
  • [5]王蕴章戏曲研究[D]. 徐红玲.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6]南社报刊文学史料研究[D]. 郭建鹏. 吉林大学, 2018(04)
  • [7]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D]. 车兰兰. 江西师范大学, 2018(02)
  • [8]60年来柳亚子研究的多维视角[J]. 陈友乔.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 [9]马君武戏剧活动研究[D]. 胡超婕. 广西大学, 2018
  • [10]清末民初戏剧期刊研究[D]. 杨静静. 上海戏剧学院, 2017(03)

标签:;  ;  ;  ;  ;  

论刘亚子的戏剧理论与活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