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开展“民心工程”巩固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积极开展“民心工程”巩固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一、积极办好“民心工程” 巩固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王绍光[1](2012)在《中国如何摸着石头过河?——以农村医疗卫生融资体制变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到200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是否存在一个"中国模式"。回想1988年,改革开放十周年时,几乎没人想到谈论"中国模式"的必要。虽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1978—1988年间,平均年增长率高达10.2%,但那时的增长率波幅巨大,很不稳定。更严重的是,1988年出现了新中国成立

朱远来[2](2012)在《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和哈萨克族地区正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变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和适应新生产生活方式的新的行为方式。这就需要教育充分发挥出文化功能,肩负起传播新观念、塑造培育现代化人的神圣责任、由此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教育发展问题。因为,发展民族教育是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大计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运用民族学、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生态学和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构对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和分析的框架,通过对所选取的哈萨克族聚居地区有代表性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伊犁师范学院等所属不同办学类型和层次学校教育的田野调查,结合当前哈萨克族教育发展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实背景,借助历时与共时的比较,为正确制定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规划提供明确有针对性的实证依据,为当前哈萨克民族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最佳的教育选择和设计行之有效的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研究结论可为后继的研究以及教育政策的关怀提供一定的(文献)参考与咨询,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疆民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相关研究的状况及动态、研究依据的主要理论与方法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在叙述新疆哈萨克族形成发展简史、经济社会及人口分布等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借助教育生态学理论,探讨了哈萨克族教育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作用机制,从传统游牧经济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牧民定居及人口的国际迁移等方面对哈萨克族教育与其所依存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优化社会生态环境的思考和建议;第三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借鉴教育人类学和教育生态学有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了哈萨克文化生态环境中宗教和民俗两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分析了它们与哈萨克族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第四部分,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从新疆清末民初,盛世才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等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回顾了哈萨克族经堂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与现代学校教育形成发展的主要历程;第五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分别从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两个历史阶段回顾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重点就新时期以来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牧区教育以及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析;第六部分,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详细描述了新疆哈萨克地区一个哈萨克族作为主体民族的国家级贫困县-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对该县“两基”达标和巩固提高工作情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以来学前教育,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反映出了当前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获得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第七部分,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通过对所选取的全国唯一的以培养哈萨克族师资和各类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伊犁师范学院办学历史与现状的细致描述,结合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实际,就伊犁师范学院如何实现弘扬与传承哈萨克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针对新形势下新疆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促进学院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建议;第八部分,结语。对照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哈萨克族现代教育自身发展中所具有的规律与特点,无一不与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当前新疆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过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造成的哈萨克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经费投入不足,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够均衡,软硬件建设和发展不协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政府大力推行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工程,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规模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对缩小民、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培养和增强各族师生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满足了广大农牧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高度认同与支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要抓好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的建设工作,把普及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作为新疆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作为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重镇的伊犁师范学院必须认真研判形势,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确立“地方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总体定位的基础上面向区内,为区域基础教育服务,做优做强传统教师教育专业,同时主动适应区域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管理服务现代化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抢抓机遇,着力推进学院从传统师范教育为主体向现代教师教育和非教师教育并重转型,并逐步向综合性大学方向迈进。学院要继续运用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服务于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要在传承与弘扬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鲁轶[3](2012)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是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衡量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执政效果的标准之一,也是衡量执政党对人民群众感情深厚与否的标准之一。做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是当前社会改革的重点,对于保民生、促发展、维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做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理论研究,对于拓宽中共党史学科在社会建设史领域的研究范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在回顾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历史的基础上,以时间为主线,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以1992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等部门关于改革和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请示的通知》、2002年中共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并召开农村卫生工作专题会议为时间节点,将改革开放后到2009年的时间划分为3个主要历史阶段:改革开放后到90年代初的适应期,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的探索期,新世纪以来的发展期。在这3个章节中,按照社会经济变革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影响、党对医疗卫生的认识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主要政策、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实际开展情况三个主要部分展开论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问题,并对如何进一步做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进行了思考。本文由绪论、正文(六章)两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着重论述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畴、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重点、难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基本框架等。选题原因主要是基于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对于保民生、维稳定、促发展具有重要性;研究目的是以史为鉴,为当前和今后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意义上主要从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两方面来分析;研究范畴从医疗卫生、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等层面进行了界定;研究现状分析了5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和2个方面的不足;研究难点在于对深层原因的剖析和经验规律的总结等;研究方法主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比较研究、统计分析等方法。第一章主要是对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回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卫生状况极差,人民健康水平低下、卫生机构残缺不全且分布不均、诊疗技术水平相当落后、缺医少药,卫生管理缺乏经验、方式落后。针对这些情况,中共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农村基层卫生政策,特别是毛泽东“六·二六”指示发出后,国家将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农村医疗卫生迅速发展起来,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大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农村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健全、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巡回医疗蓬勃发展、赤脚医生活跃在农村基层、爱国卫生运动效果明显,农民群众的生命质量明显提高,就医状况改善。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成绩成为中国卫生史乃至世界卫生史上的光辉一笔。第二章主要考察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这个时期,我国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人民公社解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等促使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组织基础和经济基础变迁,财政体制改革使地方财政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投入紧缩、企业改革和农村工业的兴起等都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产生巨大影响。这个时期党及主要领导人对卫生工作高度重视,体现在改善群众生活中的卫生条件、提出卫生事业要以社会效益作为最高准则、重视卫生人才的培养、将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基本国策等方面。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在管理体制、经营方式、补偿政策等方面做了相应调整,在调动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优化卫生院的领导干部结构、提高乡村两级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成绩,这对于创新办医体制和模式等具有一定意义,但同时却由于片面强调权利下放,过多注重短期经济利益,最终导致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萎缩,重治轻防现象不断加重,合作医疗也逐渐衰退。第三章主要考察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这个时期,分税制改革、股份制改革、农民减负等都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产生重大影响,中共中央政府已经开始注意到将医疗卫生,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推向市场带来的众多负面效应,中共中央层面在政策制定上开始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出台了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重建合作医疗、乡村卫生—体化管理等政策,这些政策取得了一定积极效果。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在执行中遇到重重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导致在实际工作层面,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市场化改革趋势继续扩大和深入,最后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濒临瓦解、乡镇卫生院经营困难、举步维艰,村级个人行医盛行,无证行医和游医屡禁不止,村级防保工作几乎停滞。第四章主要考察新世纪以来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这个时期,中共中共中央将国家战略重点放到民生工作上,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中共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迎来快速发展期。财政对农村卫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量出现回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行。第五章主要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发展演进的特点、成就和经验教训做了总结和归纳。演进的特点是: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各个方面都表现出对市场经济的被动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定位没有改变,但实际执行中其公益性逐渐丧失;改革早中期卫生投入较少,且投入机制欠科学;卫生政策没有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发展路径给出恰当的安排,也没有较为成熟的工作方针;卫生领域对实施市场化改革的理解较狭隘;虽然医疗卫生工作领域的矛盾尖锐,但我国政府一直不断朝积极解决这些矛盾的方向努力。主要成就有: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更加健全,改变了卫生服务供给短缺的现象;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专业素质大幅度提高,初步具备医学专业素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实现全面覆盖。经验教训主要有:医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受政治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不能抛弃政治经济发展现实环境去制定政策;医疗制度的设计应该是整体性的,单项建设、局部建设对于解决目前积重难返的问题意义不大;保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工作经费,使预防保健工作切实落实;我国将进入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面临很多新的问题,政策制定上要做到未雨绸缪。第六章对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思考。主要问题有: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中的职责划分不明;各级医疗机构间无序竞争还比较严重,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筹资渠道单一,投入机制也欠科学;积极政策难以有效落实。主要对策有: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分工;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顶层设计,并使其法制化、规范化;调动基层积极性,切实抓好各项政策的执行和落实;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多学科的研究。

高选[4](2010)在《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绩效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文中指出农村医疗卫生是我国农村社会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关系我国农村人口健康和人力资源质量的重大民生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社会政策的变化和调整,导致农村地区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许多农民自己无力承担日渐上涨的医疗费用,不能获得基本医疗服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严重。2003年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减轻了参合农民就医经济负担,农民对卫生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由于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落后,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进,逐渐暴露出制度自身存在的缺陷和制度设计与地区差异之间的矛盾,如何评价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绩效,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甘肃省实证研究,围绕欠发达地区新农合如何筹资,筹集资金使用的绩效,如何加强对新农合的监管来提升绩效,使新农合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研究思路。研究得出结论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目前在欠发达地区的实践中己超越其最初设计的目的,成为政府向农村地区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解决了农民最需要的医疗卫生可得性问题。目前农村医疗费用上涨是供需双方共同推动的结果,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运行风险不断加大。运用顾客满意度模型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绩效,得出的结论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的比例不合理导致政策稳定性差,而且农村各种医疗制度之间的制度兼容性较差,同时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过多承担了本应该由国家公共卫生事业承担的责任,有向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发展的趋势。从以上研究的结论来看,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具备了社会医疗保障性质。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运用顾客满意度模型来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绩效和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实证分析,根据研究的结论提出完善农村医疗体制改革要制定不同阶段目标,中短期目标就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目前主要任务是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长期目标着眼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减少贫困,由强调疾病治疗转向疾病的早期预防和诊断,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向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医保过渡打下基础。

李新华[5](2010)在《湖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与补偿方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湖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制度现有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掌握相关资料,深入分析湖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现状、存在问题、居民健康状况、住院费用及相关影响因素,探讨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方法,建立合理的筹资与补偿方案,为合理配置湖南省卫生资源,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湖南省11个新农合试点地区中的每一个地区随机抽取一个县(市、区)构成研究样本。对于抽样县参合农民住院基本情况、新农合基金补助受益情况以及补偿方案的设计等采用数据分析方法。具体如下:(1)对样本人群的人口学特征、住院基本情况等采用描述性分析,两组或多组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2)应用单因素及有序多分类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参合农民住院费用及其影响因素;(3)2006年湖南省抽样县新农合基金运行情况,如筹资、基金使用、补助收益、基金流向等方面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4)基于上述研究并结合目前新农合政策,设计合理的费用补偿方案,建立费用补偿测算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2006年湖南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县(市、区)共有43个,覆盖农村人口2463.5万人;参加新农合的农民达1857.2万人,平均参合率为75.39%。抽取11个样本县(市),合计参合人数694376人,其中男性365014人,占总人数的52.57%,女性329362人,占47.43%。(1)住院服务情况分析:在定点医疗机构的平均住院率为7.02%,其中桑植、双牌、会同、石门、岳阳的住院率较高,分别为11.93%、10.57%、8.80%、8.26%、7.23%。参合农民中女性的住院率高于男性,分别为8.01%和6.13%;不同年龄的参合农民住院率呈“V”字型分布,15-岁组的住院率最低为4.29%,60岁以上组住院率最高为12.26%;疾病别住院率前五位的疾病为呼吸系统疾病(22.91%)、消化系统疾病(16.77%)、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0.20%)、中毒及损伤(9.60%)、循环系统疾病(8.44%);住院病人的流向分析结果显示60.67%的参合农民在乡镇级别的医疗机构住院。(2)新农合住院费用分析:住院费用的单因素和有序多分类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住院天数、医疗机构的级别、地区经济水平、病种六个变量对住院费用均有影响。其中男性的次均住院费用高于女性;次均住院费用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小于15岁组的次均住院费用最低为1038.12元,60岁以上组次均住院费用最高为2017.17元;住院天数的长短与住院费用成正相关,住院天数越长,次均住院费用越高;医疗机构级别越高次均住院费用越高:省级定点医疗机构次均住院费用最高为9070.67元,乡镇医疗机构的次均住院费用最低为781.52元;住院费用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次均住院费用最高2311.20元,欠发达地区次均住院费用最低1249.16元;有序多分类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的次均住院费用最高,先天异常,筛检、术后放化疗和康复,神经与行为障碍,围生期疾病等的次均住院费用次之,呼吸系统疾病,耳和乳突疾病,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次均住院费用最低。(3)2006年湖南省抽样县市新农合基金运行情况:筹集基金总额3308.60万元,其中参合农民个人缴费694.38万元,占基金总额的20.99%,各级财政补助资金2614.23万元,占基金总额的79.01%。用于住院补助的基金总额为2510.95万元,占筹集基金总额的75.89%。共补助住院48500人次,受益面为6.98%,其中桑植、双牌、会同、石门、岳阳5个县的受益面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桑植和双牌的受益面最高,分别为11.87%和10.52%;而望城、花垣、炎陵、湘乡、桂阳和常宁6个县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最低的是常宁,其受益面仅为3.19%。参合农民住院实际花费8344.22万元,补助资金为2510.95万元;次均住院费用为1711.25元,次均可报费用为1492.61元,次均补助费用为514.95元,全省平均受益度为30.09%。其中桑植、石门、常宁、花垣、会同5县市的受益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另外6个县市则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受益度最高的和受益度最低的县市分别是花垣(38.68%)和湘乡(22.16%)。2006年全省住院补助人次主要集中在乡级和县级,县乡两级机构占补助人次数的86.99%。与此相对应,住院补助资金流向县级和乡级的比例亦较大,但不成比例。乡级医疗机构住院补助人次占总补助人次的60.63%,但资金流向比例只为39.32%;县级医疗机构住院补助人次占总补助人次的26.36%,但资金流向比例达35.13%。各县市补助人次和补助资金流向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县市住院人次流向省级和市级的比例较大。(4)费用补偿方案的设计:基于“起付线+共同保险+封顶线”的混合支付体制,根据合作医疗基金分配测算的基本原理,即“以收定支、收支平衡”,重点考虑参合率、住院统筹基金总量、住院率、各级次均住院费用、病员流向结构及疾病对家庭和对社会的危害等因素,设计了四套补偿方案。一级、二级和三级医疗机构的起付线分别是100元、300元和500元,封顶线均为6万元。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不同病种设定不同的补偿比例。通过实证研究和评价,结果显示方案2的效果最好,住院实际补偿率达到49.68%,补偿资金达到住院统筹基金的99.44%。方案2的具体情况是:肿瘤、传染病、住院分娩、次均住院费用高(≥1000元)的病种、次均住院费用低(<1000元)的病种在一级医疗机构的补偿比率分别为85%、80%、55%、75%、70%,在二级医疗机构分别为80%、75%、65%、70%、65%,在三级医疗机构分别为70%、65%、70%、60%、55%。(5)建立了方便实用的补偿费用测算模型结论(1)参合农民的住院服务利用水平较高,育龄期妇女、15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参合农民是住院卫生服务的重点人群;参合农民住院原因以感染性疾病为主(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但同时慢性非传染病(循环系统疾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2)性别、年龄、住院天数、医疗机构的级别、地区经济水平和病种是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3)湖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2003年试点以来参合率逐年提高,但参合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筹资水平偏低,基金使用率稍低于政策规定要求,部分县市基金沉淀过多。受益面窄,多数参合农民不能受益;补偿率偏低,农民受益度不高;补助水平不平衡,多数县市合作医疗减轻农民医疗负担的作用和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但补助人次流向和补助资金分布总体上比较合理,主要集中在乡、县级医疗机构。(4)针对新农合运行现状,因地制宜的探讨科学合理的费用补偿方案,制定合理的起付线、封顶线和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不同病种的补偿比例,能充分发挥合作医疗基金的补偿效益,又能促使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通过费用补助减轻农民因病就医的费用负担至关重要。(5)本研究建立的补偿费用测算模型是方便和实用的。实证研究证实,在现有的筹资水平下,本研究提出的补偿方案2是目前最科学和合理的方案,能有效发挥合作医疗基金的保障作用。

夏杏珍[6](2003)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中国农民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体医疗保健制度。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它随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而产生,1965年毛泽东的一月指示和“六·二六”指示推动其发展,1968~1969年《人民日报》组织的大讨论带来大办合作医疗的热潮。“文化大革命”后,合作医疗逐步实现制度化,但自80年代开始传统的合作医疗日趋萎缩。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为发展、完善合作医疗制度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进一步提出建立、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农村合作医疗不仅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保障农民防病治病的好办法,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而且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

夏杏珍[7](2003)在《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考察》文中认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中国农民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摸索出来的一个创举。在新中国医疗卫生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为解决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在1974年5月的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上,第三世界国家普遍表示热情关注和极大兴趣。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在1980年至1981年年报

华林明,金奕[8](2003)在《发展合作医疗保险构筑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文中指出

刘永忠[9](2003)在《在全市农村七件实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认为(2003年7月17日)前不久,省政府召开全省农村五件实事工作会议,决定从今年起,全省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农村改水任务,基本完成农村草危房改造、农村乡村道路建设和改造,基本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调整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省会议之后,市政府专门召开常务会议,研究我市贯彻落实意见,并决定,在做好省政府部署的五件实事的同时,结合市情再增加两件:一是扎实有效地开展四级联动帮扶到户、项目推进致富农民活动;二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系列工程,加快重点农业开发项目建设。同时要求各县区、各相关部门迅速行动起来,摸清底数,制订方案,周密部署,加快推进。在此基础上,市政府今天召开这次会议,就是结合我市实际,在更大范围传达贯彻全省农村五件实事工作会议精神,对我市的具体贯彻落实措施进行动员部署。下面,根据省会议精神和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研究的情况,就全市农村七件实事的组织实施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李英龙,黄胜平[10](2002)在《积极办好“民心工程”加快农民健康保障制度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积极办好“民心工程” 巩固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积极办好“民心工程” 巩固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2)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一、研究的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目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关于哈萨克族教育研究现状
    二、国外关于哈萨克教育的研究
    三、文献评价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新疆哈萨克族概况
    一、哈萨克族与哈萨克先民
    二、哈萨克族的人口与分布
    三、经济生活
第二节 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一、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第二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文化生态环境理论概述
    一、文化与教育
    二、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第二节 宗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一、宗教的本质与教育
    二、哈萨克族原始宗教与教育
    三、伊斯兰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第三节 哈萨克族民俗与教育
    一、民俗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二、哈萨克民俗的教育功能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清末民国初年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兴起
    一、清末新疆近代学校教育的兴起
    二、新疆哈萨克经文宗教教育向现代学校教育的转变
第二节 盛世才统治时期新疆哈萨克现代教育的发展
    一、盛世才统治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措施
    二、盛世才统治时期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的新发展
    三、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三区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和措施
    二、三区政府时期哈萨克族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特点、性质和任务
    二、哈萨克族教育的整顿与改造
    三、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五、民族语言文字与教材建设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回顾
    二、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
    三、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牧区教育
    四、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双语教育 第五章 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
第一节 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
    一、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近年来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的实证描述
    一、尼勒克县“两基”攻坚达标工作情况
    二、尼勒克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情况
    三、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第三节 对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后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调查
    一、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实背景
    二、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状
    三、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中尼勒克县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与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四、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对尼勒克县双语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与变化
    五、尼勒克县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六章 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
第一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传承与发展
第二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二、伊犁师范学院最具办学特色的院系--人文学院发展现状扫描
第三节 连心牵手促发展—对伊犁师范学院对口支援工作现状的考察
    一、对口支援的基本情况
    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三、对口支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
第四节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对伊犁师范学院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今后发展的主要思路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录辑要 附录2:尼勒克县学前双语幼儿园布局图 附录3:2011年秋季少数民族农村双语幼儿园免费教育教学用书发货结算专用表 附录4:“国培计划”初中数学02班课程培训总结报告 附录5:“国培计划”--网络课堂培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6: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由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范畴
        (一) 医疗、卫生、医疗卫生
        (二)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三)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五、研究思路、方法和基本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基本框架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回顾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医疗卫生面临的严峻形势和任务
        (一) 国民健康状况差
        (二) 农村缺医少药、卫生环境差、疾病高发
        (三) 卫生管理落后
        (四)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任务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党的卫生政策
        (一)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党的卫生政策的制定
        (二)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党的卫生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卫生工作
        (一) 建立农村基层卫生组织与健全农村预防保健三级网
        (二) 农村爱国卫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三) 农村巡回医疗的发起与开展
        (四) “六·二六”指示与卫生工作重点的转移
        (五) 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及推广
    四、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总体评价
第二章 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
    一、改革开放后至90年代初社会经济变革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影响
        (一) “文革”结束后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二)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组织基础及其经济基础的变迁
        (三) “分灶吃饭”财政改革与地方财政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投入紧缩
        (四) 企业“扩大自主权”改革与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放权让利
        (五) 农村工业迅速发展与“以工助医”、“以副补主”风潮的兴起
    二、改革开放后至90年代初党对卫生工作的认识和农村基层卫生政策
        (一) 党对卫生工作的认识
        (二) 提倡多种形式办医的政策与多元办医格局的形成
        (三) 补偿和筹资政策的调整与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筹资困难
        (四)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与人员培养政策
    三、改革开放后至90年代初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成绩与困境
        (一) 成绩及意义
        (二) 困境及原因分析
第三章 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
    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影响
        (一) 分税制改革与地方政府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投入进一步减少
        (二) 股份制改革、公司制改造与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产权改革
        (三) 农民减负政策实施与合作医疗筹资困难
        (四) 农民工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
        (五) 勤劳致富、先富光荣等新价值观对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影响
    二、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党对卫生工作的认识和农村基层卫生政策
        (一) 农村卫生工作推向市场化后出现的种种问题
        (二) 党对卫生工作的认识
        (三) 农村卫生三项建设政策的制定及实施
        (四) 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政策的推进
        (五)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恢复
        (六)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政策的发展和完善
    三、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成绩与困境
        (一) 成绩及意义
        (二) 困境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发展机遇
        (一) 民生工程和新农村建设使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迎来发展契机
        (二) “医改基本不成功”的论断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
        (三) 公共财政制度的完善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党对卫生工作的认识和农村基层卫生政策
        (一) 党对卫生工作的认识
        (二) 国务院农村卫生专题会议与《关于农村卫生机构改革与管理的意见》
        (三)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财政政策和人才培养政策的调整
        (四)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配套政策出台
        (五) 农村防治非典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启示
    三、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快速发展
        (一) 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增大
        (二)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大大改善
        (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农村地区全覆盖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特点、成就和经验教训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发展演进的特点
    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成就
    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经验教训
第六章 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一、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进一步做好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4)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绩效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三、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五、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新农合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二章 甘肃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问题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选择甘肃省作为样本的理由与研究设计
    第二节 甘肃省新农合筹资制度绩效的研究
    第三节 甘肃省新农合制度筹资困境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的结论及解决筹资问题的途径
第三章 甘肃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绩效研究
    第一节 新农合绩效研究的背景与研究设计
    第二节 基于公众满意度视角的甘肃省新农合制度绩效研究
    第三节 影响甘肃省新农合绩效的因素研究
第四章 甘肃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监管制度研究
    第一节 监管是解决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工具
    第二节 甘肃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管的绩效研究
    第三节 甘肃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监管机制完善
第五章 基于绩效管理视角的欠发达地区新农合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
    第一节 完善欠发达地区新农合制度的对策
    第二节 如何促进欠发达地区新农合制度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欠发达地区新农合制度的发展趋势是全民医保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调查表
附件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调查表
附件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访谈提纲

(5)湖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与补偿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与成就
        1.1.2 湖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概况
        1.1.3 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补偿模式
        1.2.2 补偿方案的研究
        1.2.3 国外研究
    1.3 本研究目的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2.2.1 抽样方法
        2.2.2 样本含量
        2.2.3 研究对象
    2.3 资料来源及数据处理
    2.4 资料分析方法
        2.4.1 样本一般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2.4.2 住院费用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2.4.3 基金运行情况分析
        2.4.4 补偿模型设计
    2.5 相关概念
    2.6 质量控制
第三章 参合农民的一般情况及住院情况分析
    3.1 湖南省新农合的一般情况
        3.1.1 参合农民的性别年龄构成
    3.2 参合农民在定点医疗机构的住院情况
        3.2.1 各县市的住院率分析
        3.2.2 不同性别的参合农民住院率比较
        3.2.3 不同年龄的参合农民住院率比较
        3.2.4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参合农民的住院率比较
        3.2.5 疾病别住院率分析
        3.2.6 住院病人的流向分析
第四章 新农合住院费用分析
    4.1 住院费用水平
    4.2 住院费用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4.2.1 不同性别住院者的住院费用分析
        4.2.2 不同年龄组住院者的住院费用分析
        4.2.3 不同住院天数的住院费用分析
        4.2.4 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住院费用分析
        4.2.5 不同地区的住院费用分析
        4.2.6 不同病种的住院费用分析
    4.3 住院费用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第五章 新农合基金运行情况
    5.1 基金筹集情况
        5.1.1 筹资标准
        5.1.2 基金筹集情况
    5.2 基金使用情况
    5.3 基金补助受益分析
        5.3.1 受益面分析
        5.3.2 受益度分析
    5.4 次均住院及补助费用分析
        5.4.1 次均住院费用分析
        5.4.2 自付费用
        5.4.3 次均补偿费用
        5.4.4 补助人次结构和补助资金流向
第六章 补偿方案设计
    6.1 起付线
        6.1.1 起付线设计的目的
        6.1.2 起付线的设计思路
    6.2 补偿封顶线
    6.3 补偿比例
    6.4 具体方案设计
        6.4.1 就诊医疗机构级别
        6.4.2 住院疾病种类
        6.4.3 补偿费用的测算模型
    6.5 补偿费用测算模型的实证研究
第七章 讨论
    7.1 新农合的一般情况及住院服务利用情况分析
        7.1.1 参合农民的人口学特征
        7.1.2 住院率分析
    7.2 新农合住院费用分析及其控制
        7.2.1 住院费用水平
        7.2.2 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分析的多因素模型
        7.2.3 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
    7.3 新农合基金运行情况
        7.3.1 参合情况
        7.3.2 基金筹集
        7.3.3 基金使用
        7.3.4 受益面
        7.3.5 受益度
        7.3.6 住院补助人次结构和补助资金流向
    7.4 基金补偿方案的设计
第八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结论
    8.2 对策建议
    8.3 本研究的创新点
    8.4 本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6)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合作医疗随农业合作化运动兴起
    (二)毛泽东“六·二六”指示推动合作医疗的发展
    (三)1968~1969年《人民日报》组织的大讨论带来大办合作医疗的热潮
    (四)“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农村合作医疗逐步实现制度化
    (五)20世纪8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的萎缩
    (六)20世纪90年代为发展和完善合作医疗制度而作的努力
    (七)21世纪初提出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救助制度
二、农村合作医疗实践的主要经验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是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的关键
    (二)以民办公助解决资金来源,因地制宜、多种形式进行科学管理
    (三)“赤脚医生”、“巡回医疗队”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以巩固、发展的重要支柱,必须随形势的发展而发展
    (四)坚持“预防为主”,坚持发掘、利用中草药,实行中西医结合,是合作医疗制度巩固发展必须贯彻的方针

四、积极办好“民心工程” 巩固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如何摸着石头过河?——以农村医疗卫生融资体制变迁为例[A]. 王绍光. 国情报告(第十一卷 2008年(下)), 2012
  • [2]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D]. 朱远来.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历史考察[D]. 鲁轶. 武汉大学, 2012(06)
  • [4]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绩效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D]. 高选. 兰州大学, 2010(10)
  • [5]湖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与补偿方案研究[D]. 李新华. 中南大学, 2010(11)
  • [6]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考察[J]. 夏杏珍.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3(05)
  • [7]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考察[A]. 夏杏珍. 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3
  • [8]发展合作医疗保险构筑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J]. 华林明,金奕.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3(08)
  • [9]在全市农村七件实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刘永忠. 连云港政讯, 2003(06)
  • [10]积极办好“民心工程”加快农民健康保障制度建设[J]. 李英龙,黄胜平. 江苏卫生保健, 2002(02)

标签:;  ;  ;  ;  ;  

积极开展“民心工程”巩固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