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图书情报学研究生学位制度比较及启示

中美图书情报学研究生学位制度比较及启示

一、中美图书馆与情报学研究生学位制度的比较与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张胡,李树青,丁晓蔚,胡桓[1](2021)在《面向数据科学的情报学学科研究方法及学科教育内容设计》文中提出大数据技术和数据科学为现代情报学的学科体系设计和学科特色回归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从人们对数据科学的认知和社会对数据科学类人才的需求角度来看,现代情报学也需要积极探索新时期的新发展方向。文章结合大量文献整理和理论分析,对比分析了情报学与数据科学的区别和联系,重点从学科研究方法和学科教育内容两个角度探索了相关的学科建设思路。数据科学在情报学教育目标的重定位、教育内容的重设计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等多个角度可以为现代情报学学科发展提供有益的改革方向参考,不仅有助于改变传统情报学学科固有的一些陈旧内容和方法,而且有助于情报学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包括国家战略层面和社会应用层面的多方面现实需求。文章系统地从学科对比分析的角度,认为在明确情报学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的情况下,数据科学可以成为现代情报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助力和研究方向。

周亚,肖希明[2](2019)在《中外图书馆学教育比较研究:问题、方法与使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借鉴比较教育学等学科理论,探讨中外图书馆学教育比较研究的问题、方法与使命等基本理论问题。在研究对象与问题方面,需要丰富比较国家选取的多样性,拓展比较的范畴和问题域,从现实困境中寻找研究课题,强化图书馆学教育史的比较研究,关注中外图书馆学教育中的共性问题、关涉"人"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与资料方面,除使用通用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外,亟待采用新方法,注重借鉴其他比较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加强社会与文化层面的考察,以及对于档案等原始资料和一手数据的使用。在研究使命与取向上,中外图书馆学教育比较研究的主要使命在于探索图书馆学教育中外融合的路径,因此要坚持本土关照的研究取向,将反思与"互鉴"贯穿其中,创新和丰富研究模式,从经验借鉴走向理论生成,以期获得对学科教育发展路径的深层认知,为探寻学科教育未来走向提供行动知识,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57。

吴拓[3](2019)在《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认证制度的演变、影响及启示》文中研究说明认证是透过非政府组织的评价,审查教育机构或专业课程是否符合既定的标准,而后给予合格单位许可的地位。美国政府对教育认证采取间接控制的手段,图书情报学教育认证制度是专业认证制度的一部分。凡是经过美国图书馆协会所认证的图书馆学院,其教育品质大都获得外界承认。该制度为学生择校和学分互换体系提供了参照,保证图书情报学教育维持在一定水准,促进了图书情报学的学科建设以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本研究介绍了美国图情教育认证制度的七个标准的主要内容,将其归纳为四个阶段。对其原因、特点、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与我国评估制度相比较,得出对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启示。美国图书情报认证制度,从学科层面上说,确立了图书馆学科的独立地位;从学术层面上说,促进了图书情报学领域的跨学科融合;从社会层面上说,回应了美国多元化、民主化社会以及数字时代对学科发展提出的要求。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要为图书馆转型提供充沛的、优质的人才支撑,推动新理念、新方法、新工具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促进图书馆向更广阔的信息机构转型。

李林澳[4](2019)在《中美九所高校图书馆学硕士课程知识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图书馆学产生于具体的图书馆工作实践,历史长河中有关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利用等方面的知识为图书馆学的演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图书馆学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发展中学科,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融入多种学科知识,瞩望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当今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研究重点逐渐向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方向转移,成为了用户利用信息网络的重要方式。图书馆学的盎然生机依托于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我国图书馆学教育起始于1920年的专科教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飘摇,图书馆学硕士点从无到有,于20世纪80年代正式步入硕士层次的高等教育。身为图书馆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学硕士教育是培养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骨干力量。铸就什么类型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课程设置的影响,而课程知识体系又决定着课程设置的走向。图书馆学自身具有浓烈的人文气息,但在当前网络技术兴旺发达的背景下,开始向科学技术方面倾斜。如何明确学科定位,把握好两者的临界点,为图书馆学的蓬勃发展探索出一条切切实实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亟待探讨解决的难题。因此,本文以课程知识体系为切入点,将目光聚焦在9所高校图书馆学硕士课程知识内容上,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在研究过程当中,笔者坚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论,综合运用网络调研和内容分析,分四个部分展开具体研究。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首先从整体上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阐述了国内的相关研究现状,交代了基本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并对研究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其次,对相关研究概念进行了基础的界定,对课程改革相关理论展开了说明。这一部分为全文研究搭建了一个分析框架。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章选取了美国的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华盛顿大学以及雪城大学进行调查,调研内容包括培养方案、课程名称、课程性质、课程学分等。将课程分为理论与基础课程、技术与方法课程、综合与应用课程和与其他学科交叉课程这四个类型进行分析,意在厘清课程知识体系。第四章选取了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华中师范大和黑龙江大学进行调查,从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领域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四个维度展开了分析,试图找出我国图书馆学课程知识体系存在的不足。这一部分为全文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第三部分为第五章,分别对中美两国图书馆学近5年的学科研究领域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希望能够通过分析研究热点与硕士课程设置之间的相关度来查验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分析发现美国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和课程设置间重复率较高,而我国课程的设置则覆盖率不够,呈现出“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这一部分充实了研究的可靠性。第四部分即第六章,指出目前我国图书馆学硕士课程知识体系存在的问题,针对基础课程过多、课程内容重复、忽视实践、知识范围狭窄等弊端提出了改善意见,希望能立足具体实际,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图书馆学的后续教育工作展开提供指导。这一部分对全文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综上所述,本文重点探讨了中美两国9所高校图书馆学硕士课程知识体系的发展概况,分析了学科研究热点和课程设置间的相关性,发现了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有指向性的改进意见。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5](2019)在《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在知识高度分化与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的整体背景下,我国教育管理学逐渐走向成熟与专业化。基于四十余年纷繁复杂的研究成果,对学科已有研究开展系统性、理论性的回顾与反思,既有助于厘清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又有助于准确掌握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是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然而,现有对学科整体审视的研究,多为学者凭借自身知识积累所作的阶段性的回顾与展望,又或是囿于某一分支学科、具体研究领域当中。既有研究在视角上缺少全景维度与长时间段的系统检视,难以从海量繁杂信息中洞悉学科发展的真实样貌和客观动态规律,系统性的学科审思需引入新的研究范式加以完善。知识图谱作为反映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以及结构关系的一种知识管理工具,能有效克服以上不足。通过对海量复杂信息开展缜密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可动态展现学科的演进特征,探究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缺失与薄弱环节,对拓宽学科研究广度与挖掘研究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将知识图谱方法运用于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研究当中,以学科归宗、学科渗透、学科价值为研究基点,以正视学科发展的复杂本质、顺应跨学科的发展态势为研究原则,通过构建三维矩阵(以学科给养、主题演化、知识流动、学术群体为目的维,以各类知识单元为对象维,以统计分析、引文分析、共引分析、聚类分析等科学计量分析为方法维),将CNKI中1979-2018年我国教育管理学38162篇文献信息转化成一系列的知识图谱,以期更深层次地揭示学科结构的相似性与承接性,具体的研究过程及研究发现如下:(1)“学科给养”视角。分别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层面呈现学科演进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基础条件。总体来说,学科目前仍处于成长阶段,学科发展的内部与外在条件整体较好,高等院校引领拉动学科发展,但机构之间“贫富”差距较大。此外,研究成果分布在829种不同的期刊上,涉及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14个学科,呈现学科交叉性强,领域广泛等特性。(2)“发展轨迹”视角。前述文献样本涉及到的50351个关键词之间存在强弱关系,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开展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挖掘出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亲疏关联。整体来看,学科经4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明确的范畴体系,整体呈现“核心—衍生—边缘”的主题格局。阶段性分析表明,学科演进过程中新老话题的更替,存在明显的“政策依赖”特性,与繁荣的应用研究相比,基础性研究量少质低,纵向连贯性研究不足。(3)“知识关联”视角。通过探测突现词把握学科研究前沿。学科研究中具有时代特征“变”的研究域,是学科发展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回应。综合“主题演化”的分析结果可知,关注度高的热点领域,容易聚集集体智慧创造新知识,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对前述38162篇文献样本涉及到的144618篇参考文献开展引文分析,结果显示,滋养学科发展的奠基性文献在学科发展初期较为欠缺,这与学科发展初期学术研究规范性存在欠缺有关,因学科研究更注重现实性与实用性,学术积累在延续性和体系上较为薄弱。(4)“学术群体”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对作者合作与作者共被引形成的“显性网络”与“隐性网络”进行考察。整体而言,作者合作构成的“显性网络”密度低,“权威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不紧密,“师生型”、“同事型”是合作的主要方式,网络中派系林立的程度值不高,整体科研合作网络仍处于待优化的初级阶段。基于核心作者共被引构成的“隐性网络”按照研究领域可分为10个学术群体,研究跨领域特性明显,但不具备明显的学派效应。整体上来看网络连通性好,信息传递快,具有典型的“小世界”效应,存在“学术明星”现象。(5)综合上述分析,研究基于知识图谱视角,总结出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范式特征,并对学科研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从建构均衡化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打造本土化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等层面提出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一系列建议。研究借由宏观概括、中观分析、微观扫描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四十年进行回溯与总结,结合学科发展范式特征提出展望,客观呈现学科总体图景、发展态势与结构特征,为后续研究把握研究重点、捕捉研究前沿、规范学科布局奠定了研究基础。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还需进一步扩充基础数据,扩大文献样本的来源范围,将学术着作、学位论文吸纳进来,同时增加中外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横向对比,以客观评价我国教育管理学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优势与差距。此外,还需丰富研究内容,将学科研究成员的知识结构与研究取向纳入学科建设的重点考察范围,进一步完善本研究。

陈则谦,王雪,张鑫[6](2018)在《中美情报学教育的个性与共性——基于情报学硕士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与分析》文中提出中美情报学教育具有不同的生长环境与发展路径。文章通过网络调查,收集并整理了中美两国主要高校情报学硕士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内容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发现:美国情报学教育的个性特征在于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具有职业导向、问题导向和创新导向;我国情报学教育的个性特征在于以"专业"培养为核心,具有学科导向、研究导向和综合导向;中美两国情报学教育的共性则体现在人才培养理念、数字化趋势和跨学科特征等方面。

吴拓,傅文奇[7](2018)在《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认证制度的演变及启示》文中提出采用文献调查法和历史研究法,对1925年以来美国图书馆协会图书情报学教育认证制度做了梳理,对7个图书情报学硕士认证标准的背景、主要内容、地位和意义做了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认证标准演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归纳其特征,概述了认证制度对全球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认证制度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徐晴[8](2016)在《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研究》文中指出图书情报学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征,在知识生产、积累与发展过程中,既有对其他学科基础理论、方法论、学术观点及实践的借鉴、引用、移植和整合,也有向外输出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其他学科产生辐射和影响。这种跨越学科边界的知识交流与转移,是学科自身运行和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学科不断转型和创新,提升学术竞争力和学科影响力的必然选择。本文综合运用图书情报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采用文献调研、演绎推理、文献计量、多元统计分析、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着力揭示我国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的状况与特征、效果、影响要素及内外部动力作用下的机制问题,研究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含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述评、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创新点,形成整个研究的基础。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第1章,明确跨学科研究、知识转移、跨学科知识转移的概念及内涵。在对跨学科研究与知识转移的关系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二者在方向性、目的性和要素性方面有共通之处,知识转移理论能够作为考察跨学科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工具,并对跨学科知识转移进行界定,认为该过程包含知识接收与知识发送两个方面,概念界定为下文奠定了逻辑基础。第2章,以知识转移理论为统领,以变化三角理论、竞合互动理论以及MOA框架理论为基础,构成了本文的理论支撑。知识转移理论是全文研究的指导理论和出发点,为跨学科知识转移提供了研究的基本框架;变化三角理论反映了考察跨学科知识转移的三个视角,即外部关注、系统实施和内部动力;竞合互动理论反映了图书情报学与相关学科间的相互竞争又共生互利的关系:MOA框架理论为考察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影响要素提供了具体的研究路径。第三部分为实证研究。其中第3章,第4章从学科组织层面对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进行外在刻画,第5章从研究人员个体层面对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进行内在剖析。第3章,对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状况与特征进行研究。跨学科引证是跨学科知识转移的重要表现形式,本章采用引文分析,在知识接受和知识发送两个视角中考察了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状况,从转移规模、转移分布、转移主体、转移情景(外部动力要素)几个方面揭示其特征,研究表明,(1)跨学科知识接收和知识发送的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跨学科研究越来越活跃;(2)跨学科知识转移非均衡性特征明显,高度发散与高度聚合现象并存,产生有效吸收和辐射的学科数量并不多;(3)跨学科转移以双向互惠为主,主要发生在近邻学科,即同处社会科学领域的软-应用学科之间,对技术型、应用型知识的需求及辐射强烈;(4)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的外部动力要素包含知识距离、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需求。第4章,对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效果进行研究,侧重于知识引进效果的分析。以CSSCI建库以来,持续被“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收录的期刊所载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主题聚类、关键词与时间维度的关联以及外部学科实例,揭示了图书情报学通过理论借鉴和方法移植,促进了学科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第5章,对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影响要素进行定量分析,立足于研究人员个体作为知识接收方,引入MOA(动机-机会-能力)分析框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影响因素的识别,提出相关假设,并通过调查问卷展开实证研究。研究表明,MOA框架理论适用于跨学科知识转移领域研究,除兴趣动机外,动机、机会、能力三个维度的要素与跨学科知识转移行为之间具有正向相关关系,跨学科知识转移行为主要受到学习倾向、交互能力、知识转移组织等因素的影响,实证研究为后文构建跨学科知识转移促进机制提供了现实依据。第四部分为应用研究。如何促进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是研究的落脚点,针对组织层面的外部动力要素,提出要从战略上重视和研究学科整体发展规划;针对个体层面的内部动力要素,如何激发动机、提升能力和创造机会是切入点,提出要建设跨学科知识转移开放环境、构建和完善知识转移激励机制、营造跨学科知识转移文化氛围。第五部分为研究总结及展望。归纳全文研究结论,指出研究不足,对后续研究着力点进行展望。研究在多学科的理论指导下,揭示我国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的现状、特征及效果,探索知识转移的内外部动力要素及其作用原理与影响,以激发动机、提升能力、创造机会为切入点,构建跨学科知识转移促进机制。研究对推动我国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交流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潘国雄,高波[9](2014)在《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研究可视化分析》文中认为文章以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研究生教育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通过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生成反映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机构分布及合作情况、高产作者与核心作者、研究热点、知识基础和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发现我国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少数重点大学,且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较少,主要以独立研究为主;同时发现"课程设置"、"研究方向"和"创新能力培养"是我国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热点和研究前沿。

陈燕[10](2014)在《中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档案学教育体系是目前世界上最系统、最完整的档案教育体系,包括初级的档案职业培训、中级的档案技能教育以及涵盖了本科、硕士、博士为一体的档案高等教育。作为档案高等教育主体的、具有承上启下桥梁作用的档案学硕士教育,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档案专业人才的基础和关键。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档案学硕士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美国的档案学硕士教育具有“起步晚、水平高”的特点,发展相对成熟,在教育教学方面有不少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地方。近年来,我国对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进行研究的文章不多,通常较多地关注档案学本科教育改革。因此,针对我国与美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立足于我国档案学硕士教育实际,在研究中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发展概况的基础上,着力于比较中美两国在招生情况、培养方案、学位制度及学生就业,重点分析造成中美档案学教育差异的原因,试图提出促进我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建议。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采取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定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研究了中美两国档案学硕士教育的现状,分析两国教育的差异以及存在的不足。在掌握了大量数据信息的情况下,提出了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学位论文、实践环节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二、中美图书馆与情报学研究生学位制度的比较与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美图书馆与情报学研究生学位制度的比较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数据科学的情报学学科研究方法及学科教育内容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面向数据科学的情报学学科研究方法
    1.1 大数据环境下情报学的学科发展契机
    1.2 情报学学科研究方法的适应性改变
        1.2.1 情报学学科研究方法的变革
        1.2.2 情报学学科研究主体的稳定
2 情报学教育的数据科学导向设计
    2.1 数据科学教育
    2.2 情报学教育设计的具体内容
        2.2.1 情报学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
        2.2.2 情报学教育内容的重设计
        2.2.3 情报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3 结语

(2)中外图书馆学教育比较研究:问题、方法与使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中外图书馆学教育比较研究的对象与问题确立
2 中外图书馆学教育比较研究的方法与资料拓新
3 中外图书馆学教育比较研究的使命与取向
4 结语

(3)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认证制度的演变、影响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 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认证制度历次标准概述
    2.1 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认证制度概况
        2.1.1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体系与认证制度
        2.1.2 认证标准、认证体系与认证制度
        2.1.3 认证机构、认证流程与认证结论
    2.2 认证制度起步时期
        2.2.1 “1925 年标准”概述
        2.2.2 “1933 年标准”概述
    2.3 认证制度发展时期
        2.3.1 “1951 年标准”概述
        2.3.2 “1972 年标准”概述
    2.4 认证制度变革时期
        2.4.1 “1992 年标准”概述
    2.5 认证制度完善时期
        2.5.1 “2008 年标准”概述
        2.5.2 “2015 年标准”概述
    2.6 七版认证标准比较
3 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认证制度演变的原因
    3.1 专业教育自身变革的需要
        3.1.1 学制的统一与提升
        3.1.2 课程理念的变革与确立
    3.2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3.2.1 推动学科整合
        3.2.2 改善教学环境
    3.3 社会环境的变化
        3.3.1 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引导
        3.3.2 卡耐基基金会的推动
        3.3.3 社会需要的驱动
    3.4 图书馆事业的转型
        3.4.1 从传统图书馆到复合图书馆
        3.4.2 服务功能的扩展与细化
    3.5 小结
4 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认证制度演变的特点
    4.1 课程设置依信息科学的发展而调整
    4.2 师资标准要求趋于严格,入学资格条件趋于简单
    4.3 强调学科整合和跨学科交流
        4.3.1 学科整合
        4.3.2 跨学科交流
    4.4 小结
5 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认证制度对美国图情事业发展的影响
    5.1 对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支撑作用
    5.2 对iSchool运动的影响
6 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认证制度对全球图情教育的影响
    6.1 树立多元化和办学自主化的理念
    6.2 引领学科研究范式变革
    6.3 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
        6.3.1 函授阶段
        6.3.2 教学平台
    6.4 小结
7 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认证制度对我国教育评估制度的启示
    7.1 我国图书馆学教育评估制度的演变及比较
        7.1.1 我国图书馆学教育评估制度的演变
        7.1.2 我国图书馆学教育评估条件
    7.2 对我国图书馆学教育评估制度发展的启示
        7.2.1 构建使命导向的教学培养机制
        7.2.2 支持跨学科交流
        7.2.3 加强师资建设
8 结论、不足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附录1 1925 年标准认证名单
附录2 1933 年标准认证名单
附录3 1952 年标准认证名单
附录4 1972 年标准认证名单
附录5 1992 年标准认证名单
附录6 2008 年标准认证名单
附录7 2015 年标准认证名单
附录8 2015 年标准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个人简历
致谢

(4)中美九所高校图书馆学硕士课程知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3.5 可行性分析
    1.4 本文创新点
2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知识体系
        2.1.2 课程体系
        2.1.3 课程知识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多元智力理论
        2.2.3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3 美国图书馆学硕士课程知识体系的调査分析
    3.1 调查对象的选择
    3.2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
        3.2.1 培养方案
        3.2.2 核心课程
        3.2.3 选修课程
        3.2.4 课程知识体系
    3.3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
        3.3.1 培养方案
        3.3.2 核心课程
        3.3.3 选修课程
        3.3.4 课程知识体系
    3.4 华盛顿大学
        3.4.1 培养方案
        3.4.2 核心课程
        3.4.3 选修课程
        3.4.4 课程知识体系
    3.5 雪城大学
        3.5.1 培养方案
        3.5.2 核心课程
        3.5.3 选修课程
        3.5.4 课程知识体系
    3.6 本章小结
4 中国图书馆学硕士课程知识体系的调查分析
    4.1 调查对象的选择
    4.2 南京大学
        4.2.1 培养方案
        4.2.2 必修课程
        4.2.3 选修课程
        4.2.4 课程知识体系
    4.3 中山大学
        4.3.1 培养方案
        4.3.2 必修课程
        4.3.3 选修课程
        4.3.4 课程知识体系
    4.4 吉林大学
        4.4.1 培养方案
        4.4.2 必修课程
        4.4.3 选修课程
        4.4.4 课程知识体系
    4.5 华中师范大学
        4.5.1 培养方案
        4.5.2 必修课程
        4.5.3 选修课程
        4.5.4 课程知识体系
    4.6 黑龙江大学
        4.6.1 培养方案
        4.6.2 必修课程
        4.6.3 选修课程
        4.6.4 课程知识体系
    4.7 本章小结
5 中美图书馆学硕士课程设置和学科研究领域相关性探讨
    5.1 美国图书馆学研究热点及相关性分析
        5.1.1 近5年美国图书馆学学术论文的研究领域与主题
        5.1.2 美国图书馆学硕士课程设置和学科研究领域的相关性分析
    5.2 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热点及相关性分析
        5.2.1 近5年中国图书馆学学术论文的研究领域与主题
        5.2.2 中国国图书馆学硕士课程设置和学科研究领域的相关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中国图书馆学硕士课程知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6.1 中国图书馆学硕士课程知识体系存在的问题
        6.1.1 过于重视基础课程
        6.1.2 教学课程趋同化
        6.1.3 综合与应用课程不足
        6.1.4 课程知识覆盖面窄
        6.1.5 轻视实践课程
    6.2 中国图书馆学硕士课程知识体系问题解决对策
        6.2.1 设立补修制度
        6.2.2 整合选修课程
        6.2.3 增加研究方法与学术前沿方面的课程
        6.2.4 重视实践课程
        6.2.5 调整知识比例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下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致谢

(5)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及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可能的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基础
        一、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三、知识图谱绘制流程
        四、辅助软件
第二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给养”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时序分布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论文时序分布
        二、基于学科成长规律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空间分布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机构分析
        二、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研究基金项目分析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项目资助年度分布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类别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典型基金项目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学科知识生产仍处于成长阶段
        二、学科发展呈现交叉性强领域广的特点
        三、学科发展存在分化不均的现象
第三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轨迹”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展现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性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时间演化
        一、1979-198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二、1990-199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三、2000-200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四、2010-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特点总结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演进总结
第四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关联”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整体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阶段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基础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文献共被引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共被引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基于研究前沿的分析
        二、基于研究基础的分析
第五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学者分布状态
        一、高产作者界定标准
        二、高产作者产出与分布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合作网络解析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状况整体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网络特征分析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一、数据来源和分析架构
        二、作者共被引网络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基于学者合作状况的分析
        二、基于学术群体构成的分析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工作及发现
        一、基于“学科给养”视角的研究发现
        二、基于“发展轨迹”视角的研究发现
        三、基于“知识关联”视角的研究发现
        四、基于“学术群体”视角的研究发现
    第二节 知识网络视角下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特点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学科交叉与互涉促进分支学科不断生成
        三、以混合团体为基础聚合的学术共同体
    第三节 学科视角下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展望
        一、建构均衡化的教育管理学科体系
        二、打造本土化的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
        三、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术语缩写列表
    附录二 数据索引
    附录三 本研究涉及的部分法律与政策文件
    附录四 1979-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部分着作统计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中美情报学教育的个性与共性——基于情报学硕士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对象与过程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培养目标及要求
    2.2 研究方向
    2.3 专业课程设置
    2.4 学制及授予学位
3 中美情报学教育的个性及分析
    3.1 中国情报学教育的个性
    3.2 美国情报学教育的个性
4 中美情报学教育的共性及分析
5 结语

(7)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认证制度的演变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认证制度历次标准的主要内容
    2.1“1925年标准”
    2.2“1933年标准”
    2.3“1952年标准”
    2.4“1972年标准”
    2.5“1992年标准”
    2.6“2008年标准”
    2.7“2015年标准”
3 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认证制度演变的原因分析
    3.1 专业教育自身变革的需要
    3.2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3.3 社会环境的变化
    3.4 图书馆事业的转型
4 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认证制度演变的特点
    4.1 课程设置依信息科学的发展进行调整
    4.2 师资标准要求趋于严格, 入学资格条件趋于简单
    4.3 强调学科整合和跨学科交流
5 对全球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影响
    5.1 树立多元化和办学自主化的理念
    5.2 与iSchool运动有所冲突, 影响力正逐步衰落
    5.3 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
6 对我国的启示
    6.1 构建使命导向的教学培养机制
    6.2 支持跨学科交流
    6.3 加强师资建设
    6.4 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7 结语

(8)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进展
        0.2.1 知识转移研究现状
        0.2.2 跨学科知识转移研究现状
        0.2.3 述评
    0.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0.3.3 研究方法
        0.3.4 本文主要贡献
1 跨学科知识转移概念界定
    1.1 跨学科的相关概念及内涵
        1.1.1 学科
        1.1.2 跨学科
        1.1.3 跨学科研究
    1.2 知识转移
    1.3 跨学科知识转移的内涵
        1.3.1 跨学科研究与知识转移的关系
        1.3.2 跨学科知识转移的内涵及特点
        1.3.3 跨学科知识转移要素
        1.3.4 跨学科知识转移动力
2 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知识转移理论
        2.1.1 信息网络视角中的知识转移理论
        2.1.2 社会关系视角中的知识转移理论
        2.1.3 社会认知视角中的知识转移理论
        2.1.4 知识转移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2.2 变化三角理论
    2.3 竞合理论
    2.4 动机-机会-能力(MOA)框架理论
3 我国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状况与特征
    3.1 相关界定
        3.1.1 供体学科与受体学科
        3.1.2 知识转移宽度与知识转移深度
        3.1.3 亲缘学科
    3.2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规模
        3.2.1 知识存量
        3.2.2 知识流量
    3.3 知识接收视角中的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
        3.3.1 知识转移宽度与深度
        3.3.2 图书情报学供体学科识别与分布
        3.3.3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接收特征
    3.4 知识发送视角中的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
        3.4.1 知识转移宽度与深度
        3.4.2 图书情报学受体学科识别与分布
        3.4.3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发送特征
    3.5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亲缘学科类别
        3.5.1 学科分类框架
        3.5.2 图书情报学亲缘学科类别分析
    3.6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外部动力
4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效果
    4.1 基于学科研究主题演化的观察
        4.1.1 数据来源
        4.1.2 方法与过程
        4.1.3 研究主题分析
        4.1.4 研究主题演化
    4.2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实践
        4.2.1 图书情报学引进计算机科学知识
        4.2.2 图书情报学引进新闻传播学知识
    4.3 讨论与分析
        4.3.1 注重学术积累与前沿拓展
        4.3.2 理论借鉴与学科体系的完善
        4.3.3 方法移植与研究思路的创新
5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影响要素识别与验证
    5.1 影响要素识别
        5.1.1 跨学科知识转移影响要素的MOA框架
        5.1.2 动机(M)维度的影响要素识别
        5.1.3 机会(O)维度的影响要素识别
        5.1.4 能力(A)维度的影响要素识别
        5.1.5 习惯域对跨学科知识转移行为的影响
    5.2 影响要素理论框架及假设
    5.3 实证研究过程
        5.3.1 问卷测量条款
        5.3.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5.3.3 样本情况的描述性统计
        5.3.4 信度与效度分析
        5.3.5 知识转移行为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5.3.6 各因素协同作用对知识转移行为的影响
    5.4 影响要素的讨论
6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促进机制
    6.1 设计跨学科发展战略机制
        6.1.1 明确学科发展环境
        6.1.2 加强学科理论建设
    6.2 建立跨学科知识转移开放机制
        6.2.1 面向宽广的信息职业
        6.2.2 发展多元化的研究队伍
        6.2.3 寻求多领域的应用与合作
        6.2.4 保持跨界和聚焦的平衡
    6.3 构建跨学科知识转移激励机制
        6.3.1 知识转移激励机制的制度化
        6.3.2 发挥学术成果跨学科评议激励作用
    6.4 完善跨学科知识转移交流机制
        6.4.1 引导跨学科交流意愿
        6.4.2 丰富跨学科交流渠道
        6.4.3 设跨学科交流环境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博期间相关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9)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研究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2. 1 数据采集
    2. 2 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研究年度发文量分析
    2. 3 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研究机构分布及合作情况分析
    2. 4 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作者分析
    2. 5 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作者共被引分析
    2. 6 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研究热点分析
        ( 1) 研究对象分析
        ( 2) 研究内容分析
        ( 3) 研究方法分析
3 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研究知识基础分析
    3. 1 奠基性节点分析
    3. 2 关键节点分析
4 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研究前沿分析
5 结语

(10)中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现状
    二、学术价值及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及主要方法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背景研究及发展概况
    第一节 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背景研究
        一、政治背景差异较大
        二、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速度高度相关
        三、文化取向不同
    第二节 中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概况
        一、美国档案学硕士教育:起步晚、起点高、发展平稳
        二、中国档案学硕士教育:基础牢、发展快、具备体系优势
第二章 中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比较
    第一节 招生制度的比较
        一、美国档案学硕士的招生类型、地区分布及招生机制
        二、我国档案学硕士的招生地区分布、生源特点及招生机制
    第二节 培养方案的比较
        一、培养目标
        二、培养方式
        三、课程设置
        四、师资力量
    第三节 学位制度的比较
        一、我国学术学位为主、专业学位为辅的档案学学位制度
        二、美国学位授予和职业资格认定相结合的档案学学位制度
    第四节 学生就业情况的比较
        一、就业形势平稳走高,就业领域日趋广泛
        二、档案事业专业人才的日益流失和缺乏
    第五节 中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差异的原因探析
        一、外部环境因素
        二、教育系统内部因素
第三章 中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引发的思考
    第一节 确立适应社会需求的档案学硕士培养目标
    第二节 构建科学化的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第三节 建立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委员会制度
    第四节 进一步加强档案学硕士生导师队伍建设
    第五节 注重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环节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中美图书馆与情报学研究生学位制度的比较与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数据科学的情报学学科研究方法及学科教育内容设计[J]. 张胡,李树青,丁晓蔚,胡桓. 图书与情报, 2021(05)
  • [2]中外图书馆学教育比较研究:问题、方法与使命[J]. 周亚,肖希明.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9(05)
  • [3]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认证制度的演变、影响及启示[D]. 吴拓.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中美九所高校图书馆学硕士课程知识体系研究[D]. 李林澳.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8)
  • [5]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D].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 [6]中美情报学教育的个性与共性——基于情报学硕士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与分析[J]. 陈则谦,王雪,张鑫. 图书与情报, 2018(06)
  • [7]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认证制度的演变及启示[J]. 吴拓,傅文奇.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8(05)
  • [8]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研究[D]. 徐晴. 武汉大学, 2016(02)
  • [9]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研究可视化分析[J]. 潘国雄,高波. 图书馆学研究, 2014(22)
  • [10]中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D]. 陈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中美图书情报学研究生学位制度比较及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