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李长江同志的讲话(摘要)

在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李长江同志的讲话(摘要)

一、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讲话 李长江同志讲话(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指出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杨建辉[2](2020)在《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晋陕黄土高原水资源缺乏、地貌复杂、生态脆弱,季节性雨洪灾害、水土流失及场地安全问题突出。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用地紧张导致建设范围由平坦河谷阶地向沟壑谷地及其沟坡上发展蔓延,引发沟壑型场地大开大挖、水土流失加剧、环境生态破坏、地域风貌缺失等系列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论文基于海绵城市及BMPs、LID等雨洪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术,通过对聚落场地水文过程与地表产流机制的分析,借鉴传统地域性雨洪管理实践经验与智慧,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提出了雨洪管控的适地性规划策略、场地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在规划实践中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水土保持、雨水利用、生态恢复、场地安全、地域海绵、风貌保持等多维雨洪管控目标。论文的主体内容如下。一是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研究,核心内容是从理论与方法上研判雨洪管控的可行思路;二是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总结和凝练,一方面总结和继承传统,另一方面与当前的海绵城市技术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彰显传统技术措施的地域性优点并发现其不足,改进后融入现代体系;三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包含场地的地貌特征、产流机制、雨洪管控的尺度效应、雨洪管控的影响因子等内容,分析皆围绕地表水文过程这一主线展开;四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包含技术途径和总体框架以及目标、措施、评价、法规4大体系和规划步骤等内容;五是聚落场地尺度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规划策略与措施的融合改造、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以及适宜场地模式,核心是解决适地性目标、策略与措施以及多学科方法如何在场地层面落地的问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点如下。(1)以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类型化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为核心,整合传统与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雨洪管控规划设计理论方法,归纳形成了雨洪管控适宜场地建设模式和适地化策略;(2)引入适宜性评价方法,融合多学科技术体系,构建了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技术途径和规划技术体系;(3)从水观念、雨水利用与管控技术、场地建设模式三个层面总结凝炼了黄土高原传统雨洪管控的经验智慧与建设规律。研究首次将BMPs理念、LID技术方法、传统水土保持规划方法与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地域特点相结合,从理念、方法及措施三方面为我国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提供了地域性的补充和完善及实践上的现实指导,进一步从方法论上回应了当前和未来本地域城乡一体化规划中的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规划方法创新。

高宏[3](2020)在《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志广泛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理论和经验,本文以省级旅游志为研究对象,从编纂的角度考察了旅游志编修源流、背景和体例,对旅游志的内容、特点、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旅游志内容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当代旅游的发展变迁。当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代旅游业白手起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挫折但徘徊前行,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国家确定为支柱产业。为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调整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扩大旅游的空间和地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居民收入增加,旅游出行人数和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旅游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资料的收集和汇编,总结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映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各级政府开始编修旅游志。旅游类志书的编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元素就是志书记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类专志开始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志书也愈来愈丰富,出现了包括山志、水志、寺庙志、湖泊志、名胜志等诸多的旅游类志书,民国时期,名胜、古迹被纳入志书定例,逐步奠定了当代旅游志的基础。当代志书编纂过程中,旅游起初是作为部分区域志的篇章之一,随着旅游发展,逐步单独成志,并成为省级志书中一个重要的分志。首轮省级旅游志各地启动时间不一,发展极不平衡,纂修部门多,既有旅游部门,也有外事部门,还有外事部门和旅游部门联动修志。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开始部署,省级旅游志的续修也开始启动,但由于首轮志书进展不一,故仅有7个省份完成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的编纂。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过程中呈现出工作体制的一致性、机构人员的趋同性、工作程序的相似性、志书编纂和旅游业发展不对称等特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根据各省旅游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情况,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定的相关规定,对志书结构进行设计和规划。篇目主要采用篇(编)、章、节三级,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等篇章。两轮志书基本都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设序言、凡例、概述、卷目等,为全书之纲。省级旅游志的文体,在遵循传统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志记述内容的情况,尤其景区景点景色的记述,略微有些创新和变通。两轮志书相比较,体例结构既有继承,也有变革和发展。篇章数量有所损益;篇目分类由“静”到“动”,与时俱进,更加科学;体裁运用更加丰富和合理;文风更加精炼、简洁和实用。省级旅游志主要记述了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线路与规划、旅游类型、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施设、旅游管理等事象。在这些记述的内容中,展现了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变迁:旅游活动类型更加丰富、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后起勃发、消遣性旅游幅度增大、自费旅游和自助旅游增加;旅游的时空极大拓展,客源地和目的地全球化,旅游时间更加灵活;旅游业的属性从外事接待逐步向经营接待型转变,最终形成旅游产业;旅游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机构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旅游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旅游功能也更加多元。省级旅游志在多方面都具有价值,不仅是记录区域旅游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和文化史料的重要来源;在旅游开发中,是旅游宣传的重要工具和信息来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重要参考,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借鉴。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旅游史研究、区域经济史研究意义重大。省级旅游志编纂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编纂组织时,存在组织机构的临设与调整、修志人员的不稳定性、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编纂工作持续周期长等问题;在体例编排方面,篇目分类不够科学、篇目设置存在太“全”和太“简”等现象;在内容记述方面,存在遗漏、失真、地图运用不足、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在理论运用方面,对方志学理论和旅游学理论有待进一步融汇贯通。针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从资料收集、篇目设置、内容建构和理论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着手,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在资料收集方面,加强微观资料、口述史料、网络资料和旧方志资料收集;在篇目的设置时,注意行业分工实际和发展、篇目标题客观简洁、篇目设置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在内容建构上,凸显地域特色、彰显时代变化、突出专业性;在理论方面加强创新,尤其是加强对省级旅游志的续修理论的研究、正确处理旅游志和其他志之间的关系,力争早日构建形成旅游方志学。

陈晓燕[4](2014)在《建设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此而言,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物质生产实践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重大理论问题。尽管目前国内外已出现诸多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成果,但对于我们的论题而言,这些成果是远远不够的。主要在于:其一,没有把食品安全问题上升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高度进行研究。其二,没有从科学发展观角度,看待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其三,没有从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维度进行研究。简言之,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现有研究成果缺乏科学社会主义的分析视角和考察维度。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视角看,食品安全问题有着鲜明的制度属性。主要在于:在价值论意义上,资本主义国家食品安全的价值主体是当政者自己,保障食品安全不过是他们赢得合法性进而获取更大政治与经济利益的手段;社会主义国家食品安全的价值主体是人民群众,意欲通过对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的保障来为其全面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在工具论意义上,资本主义主要倚重于非人的资本和制度来保障食品安全;而社会主义不仅注重资本的动员作用以及制度的规范作用,而且尤其注重人民群众主体性、能动性的发挥。在伦理学意义上,资本主义只注重食品经营者利益关系的协调,只将资产者作为伦理主体;而社会主义不仅注重规范食品经营者的市场行为,而且还注重食品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利益共享,从而将全体社会公众都纳入伦理主体范畴。当然,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宏观高度看待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意味着能够代替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具体科学研究。从具体科学的视角看,通过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深入探查,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一领域中存在着诸如食品源材环境日趋恶化、食品加工储运令人堪忧、食品销售消费隐患重重、食品科技发展喜忧参半等种种严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以及社会失灵所致。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在于食品市场具有信息不对称特性、食品质量安全具有公共品特性、以及食品质量安全具有外部性特性;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在于食品安全监管的机构设置不尽合理、食品安全监管的法规标准尚不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体系有待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保障体系远未完备;而导致社会失灵的原因主要在于行业协会自律规范作用有待提升、新闻媒体社会监督功能尚不完善、第三方机构食品安全监管不规范、社会公众食品安全监管参与度低。所幸的是,我们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能够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充分彰显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制度特色、转型特色和伦理特色;而且还能够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监管体系以及社会监管体系的借鉴,确保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程少走弯路。针对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现实情况,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就必须充分激发广大社会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积极性,建立完备的食品监管机构体系、健全科学的食品监管的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体系、构建食品安全监管的保障体系。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在可预见的将来,一个完备的、科学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必将得以构建。

张丽梅[5](2013)在《面向企业的政府在线数据库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政府在线数据库是指政府部门利用执行职能过程中掌握的以及其他专业知识信息进行加工构建成的数据库,并在政府网页提供检索入口,向网络用户提供公共检索。政府建设在线数据库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可以减少企业寻找信息的时间,提高信息查找的精准性,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推动政府执政公开化、透明化。政府建设在线数据库时,应转变政府观念,在信息服务部门引入竞争机制,依法进行政府信息公开和建设在线数据库。政府在线数据库是纯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政府建设在线数据库的内部优势是信息收集相对容易、产品需求量大;内部劣势是对信息资源垄断、信息资源专业人才的缺乏以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信息“寻租”现象;外部机会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时代契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外部威胁是出现了一定范围内政府在线数据库的替代品、企业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和及时性。驱动政府建设在线数据库进行信息服务的驱动因子有:企业需求驱动因子、政府职能驱动因子、技术进步驱动因子、政策驱动因子等。选取了8个部委级政府部门网站,对在线数据库的数量、类型、使用限制、回溯时间、更新时间、检索途径6个指标进行调查,调查发现这些政府部门建设的在线数据库数量较大、内容较丰富、使用限制少、检索途径较多,但同时存在分布不均、回溯时间较短、更新不及时、建设内容重复、缺乏统一组织管理、检索平台参差不齐等不足。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物品管理理论、政府建设在线数据库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政府建设在线数据库的驱动因素及实证调查,提出了提高我国政府建设在线数据库效益的对策包括:转变政府观念、注重竞争机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丰富政府信息在线数据库的供给,提高建设在线数据库的相关技术,加大对政府在线数据库的投入,加大对政府政府在线数据库使用的推广,为企业提供在线数据库深度开发利用接口等。本研究的创新点是:(1)选取了商务部、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8个政府部门网站进行网络在线调研,摸清了这些政府部门建设在线数据库的现状。(2)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物品管理理论、政府建设在线数据库的SWOT分析、政府建设在线数据库的驱动力分析及实证调查,针对目前政府部门建设在线数据库的不足,提出了提高政府在线数据库建设效益的相应对策。本研究的不足是调查样本仅限于我国国务院的8个部委级政府部门,应扩大样本数量,对国务院其他部门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网站进行调研,以期全面摸清我国政府部门建设在线数据库情况。

魏东[6](2011)在《WTO框架下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1年12月11日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正式成员,弹指一挥间,“入世”已经十年。成为国际贸易大家庭的一员,即可以享受WTO成员的权利,为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同时也需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在履行义务的过程中也将面临一系列挑战,一方面随着关税的降低,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的逐渐取消,进口商品将越来越多的涌入我国,冲击国内市场;另一方面我国出口商品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使得形势日益严峻,形形色色、花样繁多的技术壁垒使得走出去面临诸多难题。我们通常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是由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Agreement on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 Agreement)来规范的,由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三个要素组成。本文所指的TBT,当我们称其为壁垒时,显然是从其对国际贸易起阻碍作用的角度说的。另一方面,当我们尝试构建自己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管理体系时,笔者倾向于使用“技术性贸易措施(Technical Measures to Trade)"这一中性的名词。我们有必要充分研究国际上通行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熟悉其规则和惯例,并根据中国自己的特点,在遵守WTO规则的基础上,探寻建立起自己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以实现《TBT协定》所认同的合法目标:即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保护环境;防止欺诈以及保护国家安全。此外,我们研究TBT,将有利于更好地利用规则,按中国国情“量身定制”非歧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将不符合我国国家利益的商品通过技术手段调控,阻挡在国门之外,维护我国的正常经济和贸易利益。另一方面,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我们的产业界在走向世界的同时,需要与我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主管部门一道共同配合,打破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我国的外贸出口。本文尝试在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构建即体现中国自身特色,又不违背世贸规则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第一章介绍了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定义、形式、特点、地位和作用。技术性贸易措施包括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还包括为保护人类健康和动植物安全而实施的卫生与植物卫生(SPS)措施及绿色环境壁垒和专利壁垒等形形色色的贸易措施。文章分析了其最新变化,提示其既有合理正面的作用,又有对贸易阻碍的负面作用。第二章则通过介绍以美国和欧盟等经济体为代表的典型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情况,着重从其技术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合格评定制度等方面逐一探讨分析其构成和运行特点,,并总结分析了欧美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经验。第三章以《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2010)》为基础,分析了国外技术壁垒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第四章是实例剖析,着重介绍了美国应对欧盟化学品新法规(REACH)、日本对食品农产品建立的肯定列表制度(Positive list system)和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的技术壁垒执法案例分析。第五章着重分析了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现状、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第六章尝试从法律和实务层面探讨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技术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合格评定体系及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体系等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建立我国自己符合国际规则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期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更多的专业人士深入了解技术壁垒,关注我国自己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使其完善并全方位地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接轨,从而使我国在履行入世承诺的同时,充分享受加入世贸带来的权利,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董赤[7](2010)在《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是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主要思潮与对人们审美价值取向进行系统性探究的史论性命题。对于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室内设计艺术的发展演变,室内设计文化的形成规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重点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文化特征、艺术规律和文化特征,并对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在我国设计艺术现代性的转型过程中,设计艺术的价值追求经历了由功能至上到功能与审美大体均衡,再到审美逐渐压倒功能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行业,在步入21世纪时,设计艺术在社会经济和大众生活中的支撑发展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我国设计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应当说成就卓着,尤其在室内设计方面。但从学界的研究来看,整体上仍停留在总体的历史性框架内,重复性研究较多,亟需立足于发展的视角,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历史性反思。本课题正是在这一视角和背景下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它是一种对过去30年来室内设计艺术发展的把脉,既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探讨。本文在开篇对所选题题目的有关概念、现实记忆、史学思考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与介绍。并从八个方面深入研究室内设计艺术的本质规律。第一章,重点阐述了室内设计自觉意识于新时期初始,其室内设计参与我国对外开放需要和设计师们的思考,也包括作为工艺美术概念下的设计艺术在经济建设中得到的确认。第二章,从中国室内设计教育内容入手,以改革开放的设计理念,分析室内设计教育较早适应社会所需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在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以“走出去、请进来”为理念,研究确立专业概念,调整艺术教育结构,加强与国际设计教育交流,向社会输送设计人才,传播设计文化,完善室内设计教育模式。第三章,分析了西方艺术思潮的传入,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对对我国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国内设计界精英们的思考与行动。第四章,主要阐述新时期以来,设计艺术的室内设计在学术上的种种努力,介绍其研究成果,“人的主题”作为设计的本质提出,营建“室内设计”并发展到“室内环境设计”,及竞赛和评价机制的导入对专业发展的影响。使我国新时期以来,室内设计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呈现出清晰的思路。第五章,介绍了作为艺术设计中的室内设计艺术在市场运作中,行业组织、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了多年来这一行业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第六章,就室内设计中行业与其它行业之间的联系、影响以及室内设计本身技术层面的支持所带来的产业化进行把脉,以便于我们从中了解室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传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呈现的引领力量和自身的现代性特征。第七章,重点阐释室内设计由为少数人来享用的艺术走向民间生活,成为大众消费的一种方式。专业的室内设计推动了设计文化,从而影响了大众审美取向。政府与行业组织也积极地指导室内设计,充分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也使得设计与消费、健康与审美,规范与标准等方面健康有序地发展。第八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成熟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第九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发展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论文的最后结论部分,对我国室内设计学科发展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温故而知新”,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研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中可以获得不少的历史的经验和启示,为推动中国的室内实际进一步发展而追求和探索新的方向。

盛佃清[8](2007)在《质量进步评价与政策研究》文中提出质量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质量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特别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由数量型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增长,市场竞争也由价格竞争为主转向以质量竞争为主。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质量总体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突出地表现在质量进步缓慢,质量竞争力不强,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人民的生活水平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提高。因此,在系统研究质量进步和探索质量进步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科学有效与切实可行的推进质量进步的政策措施,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全文除导言和结束语两部分外,共分七章。导言部分在介绍论文的研究目的、背景和现状的基础上,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设想及逻辑脉络及创新之处。之后的七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重要问题,首次诠释了质量进步的概念和内涵,指出进行质量进步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剖析了质量进步的三个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章主要基于质量科学基本理论,积极借鉴和吸取已有的专业研究成果,阐述了推动质量进步的理论方法和科技手段,总结特点,分析作用并提出了改进的方向。第三章系统地研究了质量组织在质量进步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活动,论述了政府在质量进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我国质量组织管理体制应当遵循的改革方向。第四章有选择地考察分析了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推动质量进步的质量政策,并与我国现行的质量政策进行比照,分析了质量政策在推动质量进步过程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未来质量政策建设和改革的发展方向。第五章基于数理统计技术,有创新地构建了质量进步的指数评价模型,并以山西省机电行业企业为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第六章通过分析美国贝尔实验室、通用电气公司、我国海尔集团等企业质量进步及温州市区域质量进步案例,总结经验启示,探索质量进步的发展规律。第七章在考察和总结我国质量进步现实状况和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对我国关于质量技术、质量建设和质量治理必须制定的政策和必须采取的措施提出了对策建议,并特别指出,严格质量立法、加强技术基础、实施名牌战略、规范市场秩序、强化质量监管,是在市场条件下保证质量进步的战略选择和必然途径。这些都为我国政府质量政策的制定和质量管理的改进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最后,在预测世界科技高速发展对质量进步影响的基础上,在科学理性的视野下展望了未来质量进步的发展趋向,并提出本文的后续研究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首先,本文首次把质量进步问题放置于社会、文化、政策、法律等语境中进行讨论,从而有助于将理论性的质量科学与应用性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其次,首次系统阐述了质量进步的科学内涵以及与质量管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质量进步规律,凸显质量进步的宏观表征特性,为质量进步的更加深入系统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理论研究与实证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构建了关于质量进步的指数评价模型,提出并阐述了一个测度质量进步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这将极大地推进质量进步在企业、行业和政府管理中的可度量进程。第四,基于质量进步的发展规律,从更加有效推动质量进步的角度系统提出了质量政策的建构,并在高科技背景下从科学理性的视角阐述了质量进步的未来发展趋向。

朱智勇[9](2007)在《我国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法律制度是质量监督的重要法律制度之一。它是在市场机制无法解决产品质量问题的情况下,由政府介入产品市场,通过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解决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对加强产品质量监督,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法律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仍存在问题,有待完善。本文以相关的产品质量立法为依据,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经济法学基本理论,对该制度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本文全文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文章概述了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概念和特征、性质和目的、以及权限、方式和程序。分别从经济学、经济法、法经济学的角度对建立我国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质量领域存在“市场失灵”;从经济法角度来看,体现了国家对产品质量市场的适度干预;从法经济学角度来看,有利于降低经济法成本,提高经济法效益。第二部分,国外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法律制度借鉴。研究了美国、加拿大、爱尔兰、德国、法国食品等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法律制度。阐述有关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机关,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法律、检查程序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指出发达国家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产品质量一般由市场调节;政府重点监督检查食品等特殊产品质量的作法值得借鉴。第三部分,我国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及现状分析。该部分探讨了我国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法律立法现状、实施成效、存在的问题和造成问题的原因。文章认为,我国建立了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法律制度,实施成效明显。但是,存在着重复检查和部门衔接性差、抽查制度不完善、免检产品和缺陷产品问题较多等问题。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权重复设置、依法监督检查意识缺失、信息系统建设落后和立法滞后。第四部分,完善我国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法律制度的构想。通过对前文的阐述,笔者得出结论: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法律制度是实施产品质量监督的有效法律制度,应当解决存在的问题,完善该制度。文章从改革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体制、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废止《产品质量免于监督检查管理办法》、完善缺陷产品召回立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实现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电子监管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构想。

李长江[10](2006)在《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标准化工作全局——在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说明3月23日,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在讲话中指出,全体标准化工作者要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出发,坚定不移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标准化工作全局,为实现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的目标贡献力量。本文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李长江同志在此次会议上的讲话。特此刊发,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本次会议精神。

二、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讲话 李长江同志讲话(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讲话 李长江同志讲话(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地域现实问题
        1.1.2 地域问题衍生的学科问题
        1.1.3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1.4 研究范围
        1.1.5 研究目的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总结评述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及相关概念
        1.3.2 小流域及相关概念
        1.3.3 雨洪管控及相关概念
        1.3.4 适地性及相关概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
    2.1 雨洪管控的水文学基础理论
        2.1.1 水循环与水平衡理论
        2.1.2 流域蒸散发理论
        2.1.3 土壤下渗理论
        2.1.4 流域产流与汇流理论
    2.2 雨洪管控的基本方法与技术体系
        2.2.1 最佳管理措施(BMPs)
        2.2.2 低影响开发(LID)
        2.2.3 其它西方技术体系
        2.2.4 海绵城市技术体系
        2.2.5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技术体系
        2.2.6 分析总结
    2.3 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
        2.3.1 适宜性评价相关理论
        2.3.2 地域性相关理论
    2.4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
        2.4.1 西安沣西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2 重庆山地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3 上海临港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4 历史上的适地性雨洪与内涝管控经验
    2.5 相关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2.5.1 水文学基础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5.2 现有方法与技术体系对本研究的启示
        2.5.3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2.6 本章小结
3 晋陕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
    3.1 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
        3.1.1 小流域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3.1.2 聚落场地中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3.2 雨洪管控的地域传统经验与措施
        3.2.1 流域尺度下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地域经验
        3.2.2 场地尺度下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的地域经验
    3.3 雨洪管控的民间智慧与地域方法总结
        3.3.1 基于地貌类型的系统性策略
        3.3.2 朴素的空间审美和工程建造原则
    3.4 传统雨洪管控方法的价值与不足
        3.4.1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意义与价值
        3.4.2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不足
        3.4.3 产生原因与解决策略
    3.5 本章小结
4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
    4.1 地貌特征
        4.1.1 沟壑密度
        4.1.2 沟壑长度及深度
        4.1.3 坡度与坡长
    4.2 雨洪特征
        4.2.1 雨洪灾害的空间分布
        4.2.2 雨洪的季节性特征
        4.2.3 雨洪的过程特征
    4.3 产流机制
        4.3.1 雨洪过程与产流机制
        4.3.2 产流机制的相互转化
    4.4 尺度效应
        4.4.1 雨洪管控中的尺度效应
        4.4.2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过程的特征尺度
        4.4.3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尺度选择
    4.5 雨洪管控的影响因素
        4.5.1 自然与社会环境
        4.5.2 地域人居场地雨洪管控及雨水利用方式
        4.5.3 雨洪管控、雨水资源利用与场地的关系
        4.5.4 雨洪管控与场地建设中的景观因素
    4.6 基于产流机制的地域现状问题分析
        4.6.1 尺度选择问题
        4.6.2 部门统筹问题
        4.6.3 技术融合问题
    4.7 本章小结
5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
    5.1 适地性雨洪管控技术途径
        5.1.1 基于水土保持与雨水利用思想的传统技术途径
        5.1.2 基于LID技术的“海绵城市”类技术途径
        5.1.3 雨洪管控适地性技术途径
    5.2 总体框架与方法
        5.2.1 总体技术框架
        5.2.2 基于适地性评价的核心规划设计步骤
        5.2.3 雨洪管控的空间规划层级
        5.2.4 雨洪管控方法的体系构成
    5.3 雨洪管控的多维目标体系
        5.3.1 雨洪管控目标
        5.3.2 水土保持目标
        5.3.3 场地安全目标
        5.3.4 雨水资源化目标
        5.3.5 景观视效目标
        5.3.6 场地生境目标
        5.3.7 成本与效益目标
        5.3.8 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5.4 雨洪管控的综合措施体系
        5.4.1 传统雨水利用及水土保持的技术措施体系
        5.4.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类措施体系
    5.5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的适地性评价体系
        5.5.1 适地性评价因子的提取与量化
        5.5.2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适地性评价方法建构
        5.5.3 雨洪管控目标适地性评价
        5.5.4 雨洪管控措施适地性评价
    5.6 政策法规与技术规范体系
        5.6.1 政策法规
        5.6.2 技术规范
    5.7 本章小结
6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与模式
    6.1 针对场地类型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1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类型
        6.1.2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3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4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2 基于水文过程的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策略
        6.2.1 基于BMPs的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
        6.2.2 源于地域经验的小流域雨洪管控策略与方法
        6.2.3 BMPs策略与地域性雨洪管控策略的比较与融合
    6.3 融合改造后的雨洪管控适地性场地技术措施
        6.3.1 传统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6.3.1.1 传统技术措施的主要特征
        6.3.1.2 传统技术措施的局限性
        6.3.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6.3.3 场地雨洪管控技术措施的融合改造
        6.3.4 分析总结
    6.4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要点
        6.4.1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类型
        6.4.2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原则
        6.4.3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4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5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6 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的核心思路
    6.5 雨洪管控的适宜场地模式
        6.5.1 场地尺度的适宜建设模式
        6.5.2 小流域尺度场地的适宜建设模式
        6.5.3 分析总结
    6.6 本章小结
7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实践
    7.1 陕北杨家沟红色旅游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专项规划研究
        7.1.1 杨家沟红色旅游区总体规划目标与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目标
        7.1.2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评价与选择
        7.1.3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7.1.4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规划布局
        7.1.5 案例总结
    7.2 晋中市百草坡森林植物园海绵系统适地性规划实践
        7.2.1 现实条件
        7.2.2 现状问题
        7.2.3 场地地貌与水文分析
        7.2.4 适地性评价
        7.2.5 场地规划设计与方案生成
        7.2.6 案例总结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2.1 规划理论方法创新
        8.2.2 技术体系创新
        8.2.3 研究方法与结果创新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目录
附录B 表目录
附录C 附表
附录D 附图
附录E 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架构
第一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背景
    第一节 当代旅游业快速发展
    第二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第三节 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增长
    小结
第二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概要
    第一节 旅游志编纂溯源
    第二节 首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三节 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特点
    小结
第三章 省级旅游志体例安排
    第一节 省级旅游志结构设计
    第二节 省级旅游志的体裁
    第三节 省级旅游志的文体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体例比较
    小结
第四章 省级旅游志记述的事象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开发
    第二节 旅游线路与规划
    第三节 旅游类型
    第四节 旅游市场
    第五节 旅游服务设施
    第六节 旅游管理
    小结
第五章 旅游志中旅游业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旅游活动类型的变化
    第二节 旅游时空的拓展
    第三节 旅游业属性的变迁
    第四节 旅游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第五节 旅游设施的发展
    第六节 旅游功能多元化
    小结
第六章 省级旅游志的价值
    第一节 资料价值
    第二节 应用价值
    第三节 研究价值
    小结
第七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组织工作问题
    第二节 体例编排问题
    第三节 内容记述问题
    第四节 理论应用问题
    小结
第八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优化建议
    第一节 资料收集
    第二节 篇目设置
    第三节 内容建构
    第四节 理论创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地方志
    三、资料汇编
    四、着述
    五、期刊论文
    六、硕博论文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4)建设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1.4.2 宏观分析和微观考察相结合
        1.4.3 系统化的方法
    1.5 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点
        1.5.1 主要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5.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食品安全及其制度属性
    2.1 食品与食品安全
        2.1.1 食品
        2.1.2 食品安全
    2.2 食品安全的制度属性
        2.2.1 价值论意义上的制度属性
        2.2.2 工具论意义上的制度属性
        2.2.3 伦理学意义上的制度属性
第3章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3.1 我国食品安全困境
        3.1.1 食品源材环境日趋恶化
        3.1.2 食品加工储运令人堪忧
        3.1.3 食品销售消费隐患重重
        3.1.4 食品科技发展喜忧参半
    3.2 导致我国食品安全困境的主要原因
        3.2.1 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市场失灵
        3.2.2 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政府失灵
        3.2.3 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社会失灵
第4章 建设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
    4.1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
        4.1.1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
        4.1.2 科学发展观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指导意义
    4.2. 西方国家建设实践的经验借鉴
        4.2.1. 对西方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考察
        4.2.2.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启示
第5章 建设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路径探索
    5.1 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中国特色
        5.1.1 坚持执政兴国的发展要义,确保人们食品数量安全
        5.1.2 坚持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确保人们食品质量安全
        5.1.3 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核心,确保食品安全人民共享
    5.2 建立社会公众食品安全监管参与机制
        5.2.1 培养社会公众食品安全监管意识
        5.2.2 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公开制度
        5.2.3 健全举报奖励以及维权保障机制
        5.2.4 建立公众意见建议受理专门机构
    5.3 建立完备的食品监管机构体系
        5.3.1 优化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配置,确立科学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5.3.2 明晰各监管机构的职责分工,加强监管机构之间沟通与协调
        5.3.3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效能
    5.4 健全科学的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
        5.4.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5.4.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标准体系
    5.5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体系
        5.5.1 完善风险分析制度
        5.5.2 完善食品召回制度
        5.5.3 完善食品追溯制度
        5.5.4 完善行政问责制度
        5.5.5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5.6 构建食品安全监管的保障体系
        5.6.1 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宣教力度
        5.6.2 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管理
        5.6.3 保证监管关键环节资金供应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面向企业的政府在线数据库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政府在线数据库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3 公共物品理论
3 政府提供在线数据库 SWOT 分析及驱动力分析
    3.1 SWOT 分析
        3.1.1 内部优势分析(Strengths)
        3.1.2 内部劣势分析(Weakness)
        3.1.3 外部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3.1.4 外部威胁分析(Threats)
        3.1.5 应对策略分析
        3.1.6 构造 SWOT 矩阵
    3.2 驱动力分析
        3.2.1 企业需求驱动因子
        3.2.2 政府职能驱动因子
        3.2.3 技术进步驱动因子
        3.2.4 政策驱动因子
4 面向企业的政府在线数据库建设现状调查
    4.1 数据来源
    4.2 数据分析
        4.2.1 在线数据库建设现状慨况
        4.2.2 在线数据库分布情况
        4.2.3 在线数据库的使用限制
        4.2.4 在线数据库的回溯时间
        4.2.5 在线数据库的更新时间
        4.2.6 在线数据库的检索途径
    4.3 政府在线数据库建设分析
        4.3.1 政府在线数据库建设的成果
        4.3.2 政府在线数据库建设的不足
5 政府在线数据库建设的对策
    5.1 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成果,转变政府观念,引入竞争机制并重视在线数据库投入产出结果
        5.1.1 转变观念,建立“服务型”政府
        5.1.2 政府在线数据库的供给中注入竞争机制
        5.1.3 重视政府在线数据库建设的投入产出结果
    5.2 借鉴公共物品供给理论,联合供给政府信息在线数据库
    5.3 提高建设在线数据库的相关技术
    5.4 政府提供在线数据库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5.5 加大对政府在线数据库的投入
    5.6 加大对政府在线数据库使用的推广
    5.7 为企业提供在线数据库深度开发利用接口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WTO框架下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途径
    四、主要观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技术性贸易措施概述
    第一节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一、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定义
        二、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特点及最新变化
        一、技术贸易措施的主要特点
        二、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最新变化
    第三节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目的和作用
        一、制定技术性贸易措施所达到的合理目的
        二、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负面作用
第二章 欧美典型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第一节 美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一、美国的技术法规体系
        二、美国的标准体系
        三、美国的合格评定体系
        四、美国破解外国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
    第二节 欧盟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一、欧盟技术法规体系和相关机构
        二、欧盟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三、新方法(New Approach)指令
        四、欧盟技术性贸易措施评析
第三章 国外技术贸易措施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分析
    第一节 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贸易的影响概述
    第二节 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企业影响情况调查
        一、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企业影响的行业分析
        二、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企业影响的国别分析
        三、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影响的企业分析
    第三节 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经济贸易影响评析
        一、日益增多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必然加剧摩擦与争端
        二、调控进出口和促进经济发展是技术性贸易措施必然产生的双重作用
第四章 各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实例分析
    第一节 美国应对欧盟REACH法规案例分析
        一、REACH法规介绍
        二、REACH法规对各国出口的影响
        三、美国应对REACH法规的措施
        四、美国应对REACH法规引发的思考
    第二节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应对分析
        一、日本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肯定列表制度"介绍
        二、"肯定列表制度"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三、我国的应对措施及成效
    第三节 法国技术壁垒执法案例分析
        一、法国格诺布勒尔市海关技术执法案例
        二、欧盟海关技术性贸易壁垒执行现状
        三、该案例对我国现行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的启示
第五章 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状况分析
    第一节 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概述
        一、与《TBT协定》有关的技术性贸易措施
        二、与《SPS协定》有关的技术性贸易措施
    第二节 我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一、技术法规
        二、标准化工作
        三、合格评定工作
        四、技术性贸易措施领域已经开展的工作
    第三节 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二、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六章 构建中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设想
    第一节 构建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总体思路
        一、总体目标
        二、主要任务
    第二节 完善我国技术法规体系的法律思考
        一、WTO/TBT协议框架下的技术法规看我国的技术法规
        二、构建完善的技术法规体系的具体建议
    第三节 完善标准化体系
        一、确立完善国家标准化体系的总体思路
        二、加强标准化法制建设
        三、加强标准化工作的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各方面对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
        四、改革标准制(修)订模式,加强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五、推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我国标准的水平
        六、加强标准化研究和科技基地建设
        七、积极参加国际标准的制订
        八、加强标准化信息系统建设
    第四节 完善合格评定体系
        一、加快完善合格评定法规建设,尽早出台《合格评定法》
        二、积极参与合格评定领域的国际活动
        三、合理地处理好认证认可与质检检验等执法活动的关系
        四、加强实验室建设,为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提供保证
        五、培育和规范我国的中介检验市场
    第五节 完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
        一、加强实施SPS措施的规章制度建设
        二、建立和完善农产品、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体系
        三、进一步使SPS措施科学化
        四、加强研究,提高市场准入谈判的能力和水平,打破国外对我农产品的技术壁垒
        五、加强实施SPS措施的国际交流
        六、加强与SPS措施有关的信息化建设
        七、加强实施SPS措施的技术保障
        八、努力提高公民的检疫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概念话语
    (二) 现实记忆
    (三) 史学思考
一、室内设计的自觉意识
    (一) “十大建筑”与室内装饰艺术的初生
    (二) “国际机场壁画”与绘画装饰艺术的发展
    (三) “广告”对“工艺美术”设计意识的催生
二、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崛起
    (一) 思想解放与理性回归
    (二) 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室内设计理念的生成
    (三) 室内设计行业的生成与市场化
三、探索中前进的室内设计教育
    (一) 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教育
    (二) 设计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三) 设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四、设计艺术的“西学东渐”
    (一) 渐行渐近的国外设计思潮
    (二) 室内设计的现实走向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化反思
五、设计艺术的学术拓展与反思
    (一) 概念的确立与演变
    (二) 在交流中日渐成熟的艺术设计
    (三) 实践与理论的互促——室内设计的创作与竞赛
    (四) 室内设计与人的主题
六、走向规范化的室内设计业
    (一) 发展中的行业组织
    (二) 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
    (三) 走向规范的必然选择
七、室内设计的硬件与软件
    (一) 各类相关行业间的互动与实践
    (二) 设计表现与设计艺术的重构
八、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一) 室内设计走向民众生活
    (二) 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三) “发烧”、反思与务实
九、发展期的设计艺术
    (一) 外来经验的本土转换
    (二) 生存的欲求与应对
    (三) 消费时代的室内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质量进步评价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本文选题的意义与研究现状
    二、本文的写作思路与主要内容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质量进步的历史沿革与基本内涵
    第一节 质量的历史演进
        一、原始形态质量的形成
        二、工业化社会初期的质量
        三、美国工业化生产中的质量
        四、当代社会中的质量
    第二节 质量和质量进步的含义
        一、质量的概念与含义
        二、质量进步的内涵与意义
    第三节 质量进步的主要层面
        一、质量进步的技术层面
        二、质量进步的管理层面
        三、质量进步的制度层面
        四、三个层面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 质量进步的理论方法与科技手段
    第一节 推动质量进步的理论方法
        一、可靠性与零缺陷理论
        二、质量保证、控制与改进理论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
        四、6 SIGMA理论
        五、质量管理主要理论方法比较分析
    第二节 推动质量进步的科技手段
        一、标准与计量
        二、数理统计技术
        三、技术创新与质量管理
        四、标准计量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第三节 质量管理理论和科技手段在推动质量进步中的作用
        一、质量管理理论和科技手段是推动质量进步的技术支撑
        二、质量管理理论和科技手段的发展是质量进步的客观要求
第三章 质量进步与质量组织
    第一节 质量行业协会
    第二节 质量专业组织
        一、美国质量协会(ASQ)
        二、欧洲质量组织(EOQ)
        三、日本科学技术联盟(JUSE)
        四、澳大利亚质量组织(AOQ)
        五、各国质量组织的特点比较
    第三节 质量中介机构
        一、瑞士通用公正行(SGS)
        二、我国质量中介组织的发展
        三、商业组织中的质量机构
        四、质量中介机构的作用分析
    第四节 政府质量管理机构
        一、为质量主体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增强质量主体的创新能力
        三、国际协调及其它
    第五节 质量组织在质量进步过程中的作用
        一、质量组织是推动质量进步的重要力量
        二、我国质量组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中国质量组织管理体制的变革方向
第四章 质量进步与质量政策
    第一节 质量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质量法律法规
        二、质量管理政策
    第二节 世界各国的质量政策分析
        一、欧洲国家的质量政策
        二、日本的质量政策
        三、美国的质量政策
        四、发展中国家的质量政策
    第三节 质量政策在推动质量进步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质量政策是推动质量进步的重要保障
        二、质量政策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五章 质量进步的评价模型建构
    第一节 质量进步评价的方法选择和模型架构
        一、质量进步的综合模糊评价方法
        二、质量进步指数的评价模型
    第二节 质量进步评价的实证分析
        一、山西省机电行业重点企业质量进步指数测定
        二、山西省机电行业质量进步指数分析
    第三节 质量进步评价的重要意义
        一、为各级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二、为企业的质量进步导航
        三、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
第六章 质量进步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企业的质量进步
        一、贝尔实验室的质量研究
        二、美国通用电气的6sigma进程
        三、海尔的质量进步实践
    第二节 政府质量管理与区域质量进步
        一、温州案例的简单背景
        二、温州质量进步的策略分析
    第三节 质量进步案例的经验与启示
        一、技术主导型企业质量竞争优势明显
        二、科学管理加快了质量发展
        三、制度建设促进质量进步
        四、质量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七章 我国质量进步的政策选择
    第一节 我国质量现状分析
        一、产品质量现状
        二、产业发展阶段与质量
        三、质量管理现状
    第二节 我国质量政策的演进
        一、质量政策初创时期(1949-1988年)
        二、质量政策系统制定时期(1989-2001年)
        三、质量政策全面创新时期(2001-2004年)
    第三节 我国质量政策选择要素分析
        一、质量政策制定的宏观环境分析(PEST)
        二、质量三要素分析
        三、质量政策选择的启示
    第四节 我国质量政策的科学选择
        一、质量技术政策
        二、质量建设政策
        三、质量治理政策
结束语 质量进步的未来趋向
    一、高科技背景下的质量进步
    二、科学理性视野下的质量进步
    三、未来质量进步的特征与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我国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
    (一) 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概述
        1、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概念和特征
        2、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性质和目的
        3、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权限、方式和程序
    (二) 建立我国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1、经济学理论
        2、经济法理论
        3、法经济学理论
二、国外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法律制度借鉴
    (一) 美国食品与游乐设施质量监督检查法律制度
    (二) 加拿大食品质量监督检查法律制度
    (三) 爱尔兰乳品质量监督检查法律制度
    (四) 德国食品质量监督检查法律制度
    (五) 法国食品质量监督检查法律制度
三、我国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及现状分析
    (一) 我国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
        1、初始阶段
        2、建立和发展阶段
        3、成熟和完善阶段
    (二) 我国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法律制度的现状
        1、我国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立法现状
        2、我国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法律制度实施成效
    (三) 我国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1、重复检查和部门衔接性差
        2、抽查制度不完善
        3、免检产品和缺陷产品问题
    (四) 造成我国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法律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1、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权重复设置
        2、依法监督检查意识缺失
        3、立法滞后
        4、信息系统建设落后
四、完善我国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法律制度的构想
    (一) 改革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体制
    (二) 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
    (三) 废止《产品质量免于监督检查管理办法》
    (四) 完善缺陷产品召回立法
    (五) 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执法队伍建设
    (六) 卖现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电子监管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标准化工作全局——在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 标准化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扎实做好标准化工作
3 努力造就一支过硬的标准化队伍
    第一, 要强化学习意识。
    第二, 要强化责任意识。
    第三, 要强化忧患意识。
    第四, 要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
    第五, 要强化团结协作的意识。

四、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讲话 李长江同志讲话(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D]. 杨建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D]. 高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9)
  • [4]建设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D]. 陈晓燕. 华侨大学, 2014(01)
  • [5]面向企业的政府在线数据库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D]. 张丽梅. 西华大学, 2013(06)
  • [6]WTO框架下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研究[D]. 魏东. 中国政法大学, 2011(09)
  • [7]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D]. 董赤.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1)
  • [8]质量进步评价与政策研究[D]. 盛佃清. 山西大学, 2007(06)
  • [9]我国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法律制度研究[D]. 朱智勇. 郑州大学, 2007(04)
  • [10]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标准化工作全局——在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李长江. 电力标准化与技术经济, 2006(02)

标签:;  ;  ;  ;  ;  

在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李长江同志的讲话(摘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